尊重学生思想(精选12篇)
尊重学生思想 篇1
摘要:阅读应是学生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给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尊重学生的差异阅读感悟,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差异反思, 加强课外的差异阅读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 在阅读中张扬个性。
关键词:差异,尊重,自主性,反思
所谓差异阅读应是学生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应是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真正展示个性,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教师只有尊重这种差异,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想, 张扬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深入地、广泛地、自觉地读书, 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的状态。为此, 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
“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让学生在静中阅读, 静中思考,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进文本;其次, 在阅读时, 周围的环境要美, 在学生读书时, 可以播放一些和文本情感想吻合的轻音乐, 让学生就着音乐走入书本的世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时,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 才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
2. 尊重学生的差异阅读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诠释文本, 解读意蕴、演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课堂才个性飞扬, 丰富多彩。因此, 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 走“感悟体验”之路,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 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感”去“悟”。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不应该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应该跳出定向思维的樊篱,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再次对话中、在生生互动的评价平台上丰富文本和自我, 逐渐接近、认识事物的实质。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阅读, 才能击撞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差异阅读中成长。
二、在阅读中鼓励学生的差异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因此,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1. 自我提问、探究
学贵有疑, 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 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在阅读中思考, 多提几个为什么, 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 在预习时, 教师应倡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 在读中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 然后再读, 如果是一些关于字词的疑问, 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如果是一些较深层次的疑问,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相互讨论, 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
2. 自我赏析
让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好的结构写法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品评赏析, 在品赏过程中, 进行阅读反思。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比如《金蝉脱壳》这一课, 学生通过自我赏析, 一位学生认为:“蝉背脱壳比较有趣, 因为它的颜色变化很快, 让我感到很神奇。”还有一位学生认为:“‘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 每颤动一次, 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 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 变成了棕黑色。’我感觉蝉儿在脱壳后长得很快, 让我无法想象。等蝉脱壳时我也想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 学生的自我赏析得到了扩展, 学生通过自我赏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不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收获吗?
3. 自由评价
“以评价促发展, 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然而评价不应该仅仅来源于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因此, 在评价时, 我们应倡导自由评价,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观点,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以读带写, 深刻反思
正如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了自知。”阅读正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 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亦即朱熹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写下阅读感受, 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以便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及努力程度投入更多的书籍之中。
三、加强课外的差异阅读指导
这种差异性阅读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 课内的读书只能是作为引导的一部分, 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让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 这是个性化永不枯竭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差异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尊重学生思想 篇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医院作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场所,理应是最有人情、最尊重人的地方。如何做到医疗服务人性化?我院以深化医疗服务为重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研究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不断转变服务观念,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将充满人性的关爱带给每位病员。培育人性化服务理念社会在不断发展,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过去许多医护操作要求更多体现在技术上,只强调标准化而忽视个性化和人文方面的内容。要改革在计划经济时代病人看病是有求于医院的心理偏见,树立起主动为病人服务意识,把倡导“人性化”服务作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的切入点,培育职工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一切医疗活动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原则。以往,医院的许多工作流程只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方便,忽视了病人需求。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考虑病人的健康行为,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最适宜的就医氛围。因此,挂号处、抽血处提前上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全日制门诊制度开始实施,365天所有门诊、所有检查天天开放,中午不停诊。病区护理人员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以免夜班护士过早执行常规护理而影响病员休息。病房床单、被褥一改过去单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淡绿、浅蓝,病房的墙壁上挂上了油画,柜子上配置了电视机,有了空调、微波炉、淋浴设施,使病人住进医院有一种家的感觉。鲜花、盆景点缀着医院每一个角落,花坛、草坪美化了就医环境,展示着医院的精神风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是对“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发展和创新。以“关怀式语言”接待病人,以“人性化服务”渗透于医疗,这种新的服务理念的引入,对医院服务模式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病人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进行。优化人性化服务流程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病人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病人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医院转变思想,及时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推行“全日制门诊制度”,门急诊充实高年资技术力量吸引病人,急救中心自成单元,各科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保证抢救时间;手术室全天候开放,缩短了术前住院日;医院床位实行统一调配,解决了有些专科病人住院难的问题;成立了体检中心,各体检项目均在体检中心内完成,并免费供应早餐,以便体检者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各项检查。成立门诊服务中心,专门配置轮椅、担架、茶水桶及一次性水杯等;推行门诊导诊服务,由佩带“为您服务”胸牌的护士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助之手,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为缩短病人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采取了分楼层挂号、划价和收费。门诊及病区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每日为病人提供用费清单,既为病人优化了服务的流程,又增加了病人对医疗服务消费的信任度。突出人性化服务内容人性化服务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需要落实在服务内容上。“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医院对每一位住院病人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服务项目。所谓“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是指凡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出院时,由所在科室向患者发放一张印有科主任和护士长姓名、科室电话号码、医疗服务项目等内容的《健康联系卡》,重病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电话回访,一般患者48小时内回访,对有需要的患者可随时上门回访。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性化全程医疗服务”打破了旧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换上温馨的笑容主动走近病人,让患者便于随时联系、咨询,出院后还能得到医生在用药、饮食、康复等方面进一步指导。通过医生上门回访,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由不信任到信任,减少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回头客”。而“院长代表巡视制”的实行,进一步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密切了医院与患者的联系,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基础。“院长代表巡视制”规定了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作为院长代表,每天深入到临床一线,对新入院病员进行访视。通过访视,送上医院领导对的病员关心和问候;通过访视,及时了解病员及家属的服务需求;通过访视,检查各科室对新入院病员各项服务措施落实情况;通过访视,加强了医患沟通,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新的妇产科学认为,分娩是自然生理过程,一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干预,要保护、促进和支持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让产妇分娩不再忍受疼痛。因此,产科推出了更尊重和满足产妇实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导乐”服务。粉红色的床单、粉红色的被子、粉红色的护士服,使孕产妇们有了家一样温馨;每一位产妇专门有一名助产士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导乐服务;产妇与丈夫可以参与分娩方案的讨论和决策;在音乐的陪伴下,开展分娩镇痛并尽可能实行自然分娩……“导乐”服务让产妇感受到充分的亲情关怀,对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导乐”服务不仅让众多产妇克服了分娩的恐惧感,分娩过程也比想像的轻松和顺利得多。儿科病房里,儿童活动中心被装饰的像个游乐园。地上、墙上画满了色彩艳丽的卡通画,彩电播放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使他们忘记了病痛。每张病床安置了护栏,使家长们不必担心孩子们会坠床。手术室工作人员实行“术前探视和术后访视制度”,与病人进行术前思想沟通和术后访视再次沟通,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增进了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建立起了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门诊注射室分为男、女两室,分门而入,少了不少尴尬。春节,医院领导到病人床头问候,送上鲜花和贺卡,送上一份祝福。……一系列人性化亲情服务,融洽了医患关系,也吸引了病人,拓展了医疗业务,促进了医院的发展。拓展人性化服务领域现代社会,人与病人的界限已
逐渐模糊,躯体健康不等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等于健康需求已经满足。因此,人类健康需求赋予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已大大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医院应调动一切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根据这个理论,医疗市场可以被重新认识,重新引导和创新,医院功能和内涵可以进一步扩大,其无形资产及人、财、物等资源可以进一步盘活,其结果反过来也可刺激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消费市场的扩大。在这一理念下,医院面对的已不仅是传统认识中的病人,还要涵盖占人群90%~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这将使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开拓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需求,可使医院形成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构筑新的健康服务模式,形成新的健康产业。在经济学中,产品是指能增加人们效用水平的东西。而健康显然能够增加人们的效用水平,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近两年来,医院以这一理念引导创新经营,冷静地思考健康消费市场,在保证服务、保证质量和档次的同时,塑造全新的医院形象,全力打造“健康产业”。开设健康俱乐部,为老年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接受健康咨询;开放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体检中心,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开展多种类型、档次和形式的体检。对持有绿卡的外商投资者实行挂号、就诊、检查、交费、取药、治疗、复查、会诊、预防、保健、康复“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的经济腾飞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寻求外部发展机遇,实施“走出去办医”的战略,在县城四个人群密集地区筹建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部,在“连锁”二字上做文章。医院引入现代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应对挑战和竞争,积极唱响“温馨、便捷、优质”主题曲,努力成为在全县医疗市场上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角。近几年来,医院推出的各种方便病人的举措有近百项,将人性化服务理念逐渐引入到包括了各个服务环节的“服务链”。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虽然只是一些细节的改变,却方便了患者,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这是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观念的巨大转变。代表科学、严谨和紧张有序的医院,在救死扶伤的时候,不再忽视患者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医患双方的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加速了人性化的建设进程。
尊重学生思想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尊重;积极心态;积极关注
一、课堂教学的引言要给学生启迪,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每节课引言中,教师都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对课程的希望,要调动学生的参与,从而才能使学生学好这节课,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得好:“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最重要的就是开场五分钟,五分钟内能否抓住学生吸引力,直接关系到下面的授课能否获得成功,因此要多运用实验、故事或有趣的事例,创造特定的情景来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以及作答要尊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常有理智占上风和情绪占上风的现象。当理智占上风时,学生能接受正确的道理,当情绪占上风时,就会以主观愿望来排斥教师的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刺激输入教育信息时,引起学生满足或愉快的情绪,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和接纳。如果教育信息引起学生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情绪障碍,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说教不顾,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很难收到实效的。因而政治课教师就要设法创设一个使学生由情绪占上风向理智占上风转化的情境进行教学,达到良好的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入之后,教师要继续高扬希望之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就要使学生处于理智的状态,保持一种愉悦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状态是有限的,其余的时间容易分心,所以,引入课设定的情景需要不断地深化和更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形象化的语言,使知识传授从“静态”到“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都应该予以“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教师的评价要无条件地体现出对学生的肯定和尊重,要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和评价,使学生能够扬起希望之帆,切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有句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师适当地给学生以赏识和赞美,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和鼓励,能给学生更大的信心,使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课堂教学的结束语要给学生尊重,树起学生的自信
个性张扬,观念解放,是当今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现状。处在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人们,都在标榜自己的个性。从流行歌曲到影视明星,从时装到发饰,从日常生活到职业追求,无不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奖赛”也把参赛者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作为一条重要的评价标准。再则,市场经济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竞争带给人们的压力,使得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却又抱怨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和成熟起来的,即富有时代精神和竞争开放意识,也沾染了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与爱憎,也无意隐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平和、谦恭也不再视为美德。
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必须注意到这些时代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特点。一节课堂教学的结束,不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结束,教师的每节课的结束语都要使学生对下一次课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才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走上良性循环。例如,在讲到培养坚强的意志时,教师这样结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只要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他的人生就是真实的、灿烂无比的。在课程即将结束之际,看嘉宾给大家的留言(多媒体显示张海迪:关键时刻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占上风;赵本山:困难是检验意志是否坚强的试金石;张胜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设计一个动画,出现人生之路,大山代表困难、失败、挫折,人凭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翻过山,见到灿烂的阳光,照亮整条人生之路,预示取得成功。出现板书)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也许会遇到困难、失败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具有坚强的意志,我们人生就是真实的、美丽的、艺术的人生。七年级讲友谊时,在课堂的结束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每位同学说一句话赞美友谊,有的同学说“友谊是久旱的甘霖”“友谊是沙漠的绿洲”“友谊是跨越时空的桥”“友谊,在快乐时有人与你分享,在痛苦时有人与你分担”等等。在对友谊的赞美之中,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同学们也更加希望自己得到那份珍贵的友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应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而且应具有健康的心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对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个构成都要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给学生希望,要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瑛,《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
尊重学生思想 篇4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建筑应以温和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本土建筑因而成为了设计师关注的焦点所在。越南建筑界领军人物武重义(Vo Trong Nghia),作为新生代亚裔建筑师,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不断地在环保与绿色建筑方面进行着探索。
武重义,1976年出生于越南广平省(Quang Binh)的一个村落中,师从日本建筑大师内藤广 (Hiroshi Naito)教授,2004年取得东京大学的土木工程设计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以环保和越南的气候特点作为设计出发点,运用越南当地的竹子编织技术,带来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建筑作品,不但在越南本土获得巨大反响,更在国际上引领了一股新的建筑潮流。
2.武重义建筑思想的形成
2.1竹子编织的童年记忆
武重义从小在一间竹屋里长大。他的家乡越南广平省盛产竹子,他在小时候就学会用竹子编织手工品。这些经历使他对竹子有了深刻的感情,为他对竹子、蔓藤和石头这类地域性材料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比如武重义在越南昆嵩设计的印度支那咖啡厅 (Kontum Indochine Café),由5×3组巨大的竹簇作为支撑结构,而这些呈倒锥形的竹簇的设计灵感就是来源于越南渔夫在捕鱼时所用的一种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筐(图1)。
1 | 印度支那咖啡厅(来源:http://www.naitoaa.co.jp)
2.2日本建筑思想的影响
武重义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了日本主流的设计理念,对其后来的建筑设计有深远影响。比如他的导师内藤广的“原生形态”建筑观与他日后让竹子结构 “外露”的手法,以及隈研吾建筑的“消失”理念与他研究本土材料的作用,此外隈研吾对材料粒子化的概念和编织手法也在他的竹子结构中有所体现。这些将在后文对武重义建筑思想的分析中加以详细讨论。
2.3越南人文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
越南属热带气候,整年雨量大、湿度高。湿热的气候使越南曾经存在大面积热带森林,但是城市化让这些绿色森林不断减少。如今的越南人民希望在现代城市中寻找热带雨林的痕迹,因此武重义强调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增加绿化,为钢筋混凝土森林增加一抹绿色。
2 | 山罗竹子餐厅(来源:http://www.naitoaa.co.jp)
此外,武重义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节能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研究被动式绿色技术,减少建筑能耗, 并致力于通过建筑材料的革新改善环境问题,同时解决经济问题。这在后文的建筑案例中也将详细分析。
3.尊重自然——武重义建筑思想解析
“廉价的建筑也可以是美丽的,这些以天然材料建造的建筑,在未来若需要拆除或改建时,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将是最低。”武重义的建筑来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强调建筑的真实性与统一性。他的建筑理念,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3.1源于自然——对生态材料的开发和运用
“竹子”作为一个重要元素不断地出现在武重义的建筑作品中,这几乎成为他的建筑名片。武重义之所以重点研究竹子,除了受童年时期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出于对全球环境问题和越南地域特点的综合考虑。
武重义认为,当前建筑行业的主导材料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生产和使用均会带来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温室效应。但是竹子作为越南最常见的一种植物, 在很多方面都具备成为绿色材料的特质。
4 | 山顶餐厅(来源:http://votrongnghia.com)
一般树木至少要10年的生长期,而竹子只有3年左右,并且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此外,竹子如果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一方面能节省木材,保护森林,另一方面竹子的需求将会形成产业链,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但是,竹子的自然生长尺寸不均,加上其自身缺陷,直接将竹子作为建筑结构材料有一定局限。武重义结合越南对竹子的传统处理工艺和自身生活经验, 克服了竹子的这些缺点。他将竹子用泥浆浸渍并烟熏,增强其耐久性能以抵挡风雨侵蚀和虫蛀;通过热处理把竹子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将竹子进行组合来克服其长度、粗细不同的问题。而竹子之间的联系均是通过捆绑和竹楔子、竹螺栓等传统手法,既能降低建筑成本,使建筑更加“自然”,还能体现建筑的统一性和纯粹性。
武重义在越南山罗省(Son La Province)设计的山罗竹子餐厅(Restaurant–Son La Complex),位于山区深处,与外界的联系仅有一条悬崖道路,常用建材无法运到,但他使用了当地特有的材料——石材和竹子。他以当地竹子的普遍生长长度为8米左右的特性为出发点,在尽量减少竹子因加工带来的损耗和浪费的前提下,考虑建筑层高与开间,最终将竹子编织成的梁、柱和石材墙体结合,设计出了这座独具地域特色、与环境完美契合的餐厅(图2)。
3.2回归自然——对环境的关怀和对气候的适应
武重义认为,当前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环境问题,身处这个时代,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承担尽可能多的责任。他提出既然随着地球人口增多,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无法改变,就应该把建筑“绿化”,建筑的屋面、立面,甚至整个高层建筑都应该被绿化。建筑既是为人而造, 也应当为植物而建。这种理念也是基于他对热带国家的气候分析而得出的,因为热带地区气候全年高温湿润,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
“绿色三明治”住宅设计(Stacking Green),可以充分表达出武重义对环境的关怀。
“绿色三明治”(又称“叠绿”)是一个为30岁夫妇及他们的母亲设计的住宅项目,位于越南胡志明市。该项目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水平设置的白色种植槽和绿色植物相间形成整个“绿意盎然”的建筑立面 (图3),这样的立面设计配合上屋顶花园能够有效的缓冲热带的强阳光直射、噪音以及外界的空气污染。
在设计上,建筑充分考虑热带地区的通风要求, 庭院、“单间”式的平面设计以及通透的绿色表皮形成了良好的穿堂风。建筑通过精确计算安装设施,使阳光能够充分的从天井照射进来。这些被动式的节能设计大大的降低了因空调和照明等带来的建筑能耗。
3.3建筑的真实性——结构的外露
建筑结构材料的受力性能出色和美观性、耐久性不足的矛盾,导致了 “建筑表皮”的出现,建筑的外观和建筑的内在严重分离,建筑的统一性与完整性遭到破坏,人们很难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建筑。
但在武重义的建筑中,他又重新找回了建筑的完整统一性。他尊重建筑构造,认为建筑结构和建筑本身一样,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而不应该被隐藏在 “表皮”之下。他的这种建筑思想,一方面基于他对竹子等建筑材料的深刻理解与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他在的导师内藤广(Hiroshi Naito)教授的建筑思想。内藤广的作品多以木结构为主,强调还原建筑的“原生形态”。他在著名建筑——海的博物馆中对木构架的处理方式,与武重义在许多设计中对竹子进行的联接和编织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武重义设计的位于墨西哥的山顶餐厅(Hill Restaurant)中,处理和编织后的竹子在承担了建筑所有荷载的同时,还带来了其他结构或材料所不能的惊艳效果。完全由竹子组成的建筑结构暴露在人的眼前,创造了一个纯粹的竹空间。建筑中起到柱子作用的竹菇由许多竹子绑成一簇簇,它们在一起的不同组成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受力:垂直的竹簇承受顶部传来的压力,弯曲的竹簇通过其曲线结构支撑屋顶传来的荷载,两组竹菇之间还形成了类似哥特尖券的感觉, 充分展示了这种材料优雅的弧线美(图4)。
4.结语
尊重学生思想 篇5
时间:40分钟总分:40分制卷人:颜廷福审核人:颜廷福
班级: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
1、警察执行公务,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这告诉我们,行政机关执法的前提条件是()
A、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B.要遵循正当程序
C.要出示证件、表明身份D.要穿着制服
2、下列对于隐私理解正确的是()
A、不愿为人所知的事
B.与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无关,而不愿为人所知的纯个人私事
C.与个人有关的事情
D.个人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
3、既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人权理念和准则,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
A、隐私权B.生命健康权C.人身自由权D.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小红近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书信来往频繁。班主任怀疑小红在“早恋”,便私自拆了 小红的信件,并在班上公开批评小红“早恋”,告诫同学们要正确处理男女同学的交往,专心学习。该班主任的做法是()
A、是关心学生的表现,合情合理
B、是在行使班主任的权利,虽有不妥,但未违法
C、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D、是侵犯公民名誉权的具体体现
5、为了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蔓延,我国政府依法强制要求从疫区进入我国境内的人员如实填写相关信息。政府的做法()
A、是错误的,因为政府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B.是错误的,因为公民的个人信息都属于隐私
C.是正确的,是因为政府是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D.是正确的,因为政府有权掌握每个人的所有信息
6、下列信息属于公民个人隐私的有()
①年龄②身份信息③婚姻状况④电话号码
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谷歌公司于2010年5月14日发表道歉声明,承认过去4年收集通过公共无线网络传播的个人在线活动信息,另外还在推广“街景”服务时收集个人数据。谷歌的错误做法,侵犯了网民的()
A、隐私权B.人身自由权C.姓名权D.荣誉权
8、下列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是()
A、小明对班级获得荣誉称号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
B.盗用他人姓名诬告陷害单位同事
C.爸爸让成绩较差的孩子辍学打工
D、为了了解女儿近期的思想,妈妈偷看女儿的手机短信
9、随意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是()
A、破坏友谊的行为
B.不道德的行为,与法律无关
C.扰乱公共治安的行为
D.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10、某医院将患者李某写给医院的感谢信原文打印、放大后在医院张贴。此后,李某经常会受到一些不明不白的电话,甚至登门造访。其中有打听、有愚弄、有嘲笑、有讽刺、有挖苦,使李某的精神受到打击和刺激。对此,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A、该医院的做法侵犯了李某的生命健康权
B.感谢信是李某主动写给医院的,因此不存在侵权之嫌
C.医院的做法侵犯了李某的隐私权
D.医院将感谢信原文打印,没有捏造事实,没有侵权
11、铁柱到表哥家做客,发现表哥躲在屋后的水塘边吸食毒品。表哥求他不要告诉别人,父母也告诫铁柱别伤表兄弟的感情。为此,小健很为难。对这件事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A、应该为表哥隐瞒,因为吸食毒品纯属个人隐私
B.应该报告公安机关,因为尊重他人隐私,不等于能够隐瞒和包庇违法犯罪
C.应该为表哥隐瞒,因为表哥吸食毒品没有危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D.应该报告公安机关,因为讲诚实就没有隐私,要隐私做不到诚实
12、偷看孩子的日记,追查孩子的电话、短信甚至跟踪、盯梢„„也许由于太关心孩子,中国的父母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对他们的这些做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有()①未成年人学生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父母做法可行
②在中国,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③对孩子关心过度,这种做法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
④父母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13、某村民张某偷窃用电,电管站工作人员在未经张某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其住宅搜集证据,为此,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张某先违了法,所以他没有权利起诉
②电管站应要求公安机关配合,依法定程序搜集证据
③张某虽违了法,但其隐私权仍受法律保护
④电管站工作人员也违了法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关于隐私,说法错误的是()
A、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B.保护隐私权就等于自我封闭,与世隔绝
C.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D.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15.一米线是1995年从香港引入深圳,目前,除银行外,国内不少城市在车站、机场、海关、医院等处也设置了一米线。一米线的设置()
①反映了对别人隐私权的尊重②是基于道德标准提出的一项措施
③是现代社会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文明观念的体现
④反映了社会诚信度的降低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6、某报社在一篇报道中披露某女影星做过不光彩的事,致使甲备受歧视。甲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跳楼自杀未遂,但造成终身残疾。当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
①要求侵权方立即停止其侵权行为②拿起法律武器,请求司法保护
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④如果造成损失的,还可以要求经济赔偿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7、人肉搜索实质上是网民利用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其他网民的参与,将某一特定对象的个人信息资料、数据搜索出来的一种现象。最近几年,人肉搜索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一系列事件的当事人被网友纷纷揪出来亮相。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A、人肉搜索抨击假丑恶现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B.人肉搜索不断引导人们明辨是非,伸张社会正义
C.人肉搜索有助于引导更多的网民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D.人肉搜索是一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违法行为
18、保护自己的隐私,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慎重填写涉及个人隐私内容的网络问卷调查
B.将自己的秘密只向值得信赖的朋友倾诉
C.网上聊天时,不轻易泄露自己的姓名、地址等信息
D.尽量不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这样就不会使自己的隐私泄露
19、下列关于隐私权的说法,正确的有()
A、隐私就是隐瞒的不想告诉别人的事
B.只要侵犯他人隐私,就是犯罪行为
C.保护隐私,尊重隐私,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D.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姓名一旦确定后就不能更换
20、人们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秘密,都有自己的隐私权。下列做法中,属于维护自己隐私权的行为是()
A、考试成绩差,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就谎报试卷分数
B.跟妈妈谈心,希望她以后未经过自己的许可,不要擅自查阅自己的日记、短信
C.某同学披露了自己的生理缺陷,找朋友教训他一通
D.班主任为了关心我的成长,询问我的交友情况,我都如实说了
三、简答题
14岁的小茹在彭州一所重点中学读八年级,身高1.7米多,长得也很漂亮,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都担任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都不错。但父母张潜发现,自己与14岁的女儿越来越疏远了。有一次,张潜翻了一下女儿手机的通话记录,在她那里成了万万不可的事情,双方为此起了争执,直到现在冷战都还没结束。张潜也很委屈,翻手机通话记录是关心女儿,但没想到女儿的反应这么大。他只是担心女儿还未成年,有些方面处理不好,想提醒她一下。为此,他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张潜的做法对么,为什么?
(2)张潜遇到什么困惑?你如何帮助张潜解决困惑?
(3)从理解父母的角度,谈谈父亲这样做的理由。
三、简答题
材料: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的行为很气愤。
(1)肖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2)荣荣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尊重语文 尊重文本 尊重学生 篇6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教材不是孤本,教学需要拓展。有了网络与搜索引擎的今天,不怕没有资料,就怕资料太多,所以关键在于如何拓展。文本教学是不是以文本拓展为其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的拓展是否意味着以牺牲文本深究为代价?如何紧扣教学目标拓展?这些困惑都与教学息息相关,如果得不到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
综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拓展,天马行空者有之,令人眼花缭乱者有之,表面热热闹闹包装豪华目迷五色,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对文本内涵的分析有时如蜻蜓点水、木偶探海。于是就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拓展的前提:尊重语文
语文课除了开拓思维这一点与其他各学科相通之外,还有培养听说读写和高尚情操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拓展,就容易上成非语文课。
课堂镜头一:
拓展思考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如果没有告诉你,这是《三峡》一课的拓展训练,你会知道这是一堂语文课吗?这样的“探究”看起来很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让人更多地觉得是在上“地理课”“环保课”或者是写作资料整理课。
这是对拓展延伸的一种曲解。拓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课文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探讨、整合,使语文课上成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长此以往,语文学科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应该为语文教学服务这一宗旨不能改变。
我们可以为《三峡》一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拓展题: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已变成了永远的回忆,现在想为三峡建立一个纪念碑,请你为其写一段碑文。虽看似简单,但它紧扣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既从写作上考量学生,又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对三峡工程建设更为深刻的思考。
二、拓展的基点:尊重文本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总是建立在某一基本点上。语文拓展的基点应该建立在学生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这样的拓展才会有意义、有效果。
拓展应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沟通生活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在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最大限度地张扬阅读个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文本多元解读的底线问题。对文本的拓展阐释要以尊重文本为基点,我们既反对被作者原著牵制过多,又反对无视文本过度拓展,不能让多元解读成为错读乱读的借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是唯一的,要视具体的问题而定。凭读者个人的感情和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视作者创作意图于不顾,远离、曲解文本的主旨,就失去了阅读的根本意义。我们在设计拓展训练题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内容所包含的逻辑,哪怕是在学生拓展训练时所呈现的思路,也应基本遵循文本的轨迹,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更多更好的拓展。
拓展也不能颠倒与文本的关系。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引进文本之外的音像等资料,把文本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的金字招牌,在学生尚未真正接触文本时就动用大量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拓展,而缺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教学镜头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学习。导入新课后,教师进行了知识竞赛:《水浒》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一个朝代的事?书中的108条好汉中哪些你能说出他们的绰号?……接着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断,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最后问学生,如果你是电视剧的导演,你会拍摄《水浒》的哪一集?为什么?
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学习文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虽然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这种改编已经是导演阅读和再创作的结晶,与施耐庵的原著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当然允许在课堂上播放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但不可本末倒置以影视作品的观看来代替文本的阅读。不可否认,影视作品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这种感染力是影视作品产生的而非文本本身。我们不能挂学习某课的招牌,行学习另一文本之实。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使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认知支撑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果教师在学生观看了电视剧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电视剧的剧情那些是小说中有的?哪些已经作了改编?电视剧的改编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以文本为基础,在认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发言,这样的学习才有的放矢,教师的拓展安排才落到实处。
拓展还要少一些功利色彩。有些教师仅仅将拓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这一手段达到自己想要教学的某一目的。学生并没有真正从文本本身去体会,阅读思维成了让别人随意拨弄的摆设品。
教学镜头三: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湖心亭看雪》作品的诗意时,补充一段介绍人物生平的文字,文字揭示的是作者张岱怀念前朝的孤独与苦闷。有了这一段拓展内容,学生似乎一下子“开窍”了:教师要我们回答的作者诗意,无非就是孤独而已,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有一个“独”字。于是利用拓展完成了体会作品诗意的目的。
如果将拓展的材料形成所谓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本文的答案也是这样,这实际上是换一种形式呈现标准答案。文本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文本学习的本意来说,应该首先让学生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能有丝毫偏颇或曲解。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湖心亭看雪》文本阅读时注意,天寒地冻作者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这是不是矛盾?然后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充分展示的作者遗世独立、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俗人为伍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感。在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才可以借此拓展,或出示背景资料、人物生平,或出示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将同时代的相关作品等加以印证。最后使学生把文本学习所体会到的东西与相关拓展的内容加以融合,达到文本学习的最终目的。千万不要在学生文本学习尚未深入之前,就急于抛出预先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这样的拓展既不符合文本学习的本来目的,也有太强的功利性。
三、拓展的重点:尊重学生
教师凭借自己的阅历与学业水平,对文本的理解比学生更深,因此教师愿意将自己的心得说给学生们听,这本无可非议。但如何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应由学生的认知实际来决定。否则,哪怕教师的理解深度已经获得大家的公认,深入的分析也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就不必也不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拓展给学生看。
教学镜头四:
《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教师通过背景介绍进入课文、结合情节理解词语、扣住文本了解人物等教学环节,学生们已经对于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的精神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然后老师问了:唐雎的“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会是真的吗?秦王是那么好对付的人吗?堂堂的秦王嬴政,千古一帝,扫灭天下,统一六国,岂会在一个安陵小国的使者面前色厉内荏,前倨而后恭?唐雎又是如何持剑上殿的呢?施教老师很认真地拿出他自己精心研究的成果,这些材料最有说服力的一句是:此时的唐雎已经是一个一百三十多岁的“朽然老丈”!最后的结论是:基本情节不合事理,人物形象有欠准确,重要细节严重失实——唐雎出使并无其事,因而这个故事也不会发生。
也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稚嫩的,也不具备教师的开阔视野,但对唐雎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他们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真实可喜的收获。教师拿出的研究成果(也许他出示的是历史真实),一方面已经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学习文本的需要。当一个历史人物已经成为史料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我们所认识的应该是作品中的“这一个”,而不是去考证他是否真实存在(这些都应该让史学家们去引证索典)。唐雎即使是“虚托”的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反映了久受贵族压抑的平民愿望,虚拟人物反映感情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更何况《战国策》创作特色是“实事求似”(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文章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如果不明确这一点,我们将无法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等名著,也无法让学生去阅读《离骚》(因为关于屈原真伪的讨论古来有之)。学生还是应该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就够了。至于教师拓展的唐雎是否出使过秦国,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实在没有多大关系,也没有多大作用。这样的拓展实际上让学生学习的是历史的考证方法而非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没有拓展的文本教学是静止的、孤立的、单薄的;但丢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丢弃文本的研读、抛弃学生实际的过度拓展也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尊重语文、尊重文本和学生,语文拓展教学才会显示其真正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充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
尊重学生思想 篇7
一、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需要的基本规律
需要, 是指人们对客观外界某种东西的渴望或欲求。即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心状态。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可以说, 每个人都是具有需要并且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奋斗不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们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结构。按照需要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主要指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需要, 如为了生存需要食物、水分、空气, 需要休息和睡眠等。人的自然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这种需要产生于人的生理机制, 是与生具有的;
(2) 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3) 这种需要多见于外表, 容易被人察觉;
(4) 这种需要是有限度的, 超过了一定限度反而有害。
社会性需要主要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 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
要, 如对一定文化、艺术、社会生产、社交活动、道德观念、政治信仰、文体生活等的欲求与渴望。社会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这种需要不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 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是由社会发展条件决定的;
(2) 这种需要比较内向, 往往蕴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不容易被人察觉;
(3) 这种需要大多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
(4) 这种需要的弹性很大, 并且带有连续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 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5类, 这5类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次到高层。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每个人从一生下来, 就成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个自然的实体, 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是, 人是一个社会的实体, 具有社会性。个体通过交往, 接受社会的影响, 同时, 也施影响于社会。由于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对名誉、地位、人格、成就等有一种欲望感, 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实施与贯彻, 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沟通主体如果能设身处地, 以心换心去理解每一个客体, 以身作则, 平等待人去尊重他们, 细致入微、满腔热情的去关心他们, 则沟通双发会产生接近、友好、信任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相融可以充分调动个体内在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彼此理解, 心心相通;彼此尊重, 心心相连;彼此关心, 心心相融的美好境界, 推动双向交流的良好实现。如果不尊重、理解与关心人, 则交流双方会产生疏远、回避以致敌视的对峙心理, 会阻碍彼此的交流。在这方面, 曲啸同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一次, 他去监狱做报告, 开口第一句话用的是“触犯刑律的青年朋友们”, 话虽短, 却赢得了全场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10个字表示了他对犯人人格的尊重, 对他们处境的理解与关心, 缩短了他与犯人的心理距离。消除了犯人们的戒备心理和反感意识, 从而产生心灵上的谐振, 在此基础上, 进行交流才是有效的。
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不管在哪个领域的人际沟通中, 都是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记得国外管理心理学中,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 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 首先必须让人们喜欢你, 否则, 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里讲的喜欢, 绝对不能脱离尊重、理解和关心这个前提条件。
二、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情感活动的基本规律
1.情感及其产生的条件
有些同志阅读一篇好小说, 看一部优秀电影, 常常感奋不己, 甚至留下眼泪, 而听一堂思想政治课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呢?这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外界刺激引起了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 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反应, 可见在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中, 情感因素起着中介、桥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客观现实中的对象、现象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源泉。因为人同各种事物的关系不完全一样, 人对这些事物所抱的态度也不一样, 所以人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 也就不同。这里有必要区分情感与认识两个概念。认识过程, 是人对客观现实本身的反应过程;情感过程, 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认识过程是通过具体形象或抽象概念来反映现实的, 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然而, 认识与情感又不是孤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与自己的态度、愿望相结合的。人们对事物的情感过程, 也正是对该事物进行判断与评估的过程。情感必须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认识越丰富, 越深刻, 情感也就越丰富;情感越丰富就更能推动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情感与人的需要有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都不否认人们情感的产生是以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需要得到满足程度不同, 情感也会不同。人之所以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需要的态度能有所体验, 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例如, 明媚的春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歌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等, 一般都符合、满足于人的需要, 就使人产生趋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 从而产生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情感体验。又如, 肮脏龌龊、卑鄙自私、饥饿寒冷、庸俗虚伪、凶恶狠毒等, 不符合、不能满足于人的需要, 就使人产生背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 从而产生不满意、烦恼、忧虑、愤怒、厌恶等情感体验。
2.尊重、理解与关心能使交流双方形成情感共鸣
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着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心理表现。一般来说, 思想政治工作中, 受教育者也即交流的客体主要是依靠理性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由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决定着情感在其间起着将信息转化为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桥梁作用, 这种桥梁作用过滤和筛选着外界信息及教育内容, 对符合自己需要, 能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信息刺激予以反应, 反之则不予反应。从这里也可看出, 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 满足了人们获得尊重、理解与关心的需要, 它有利于沟通双方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使得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立场、观点,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现象, 也即彼此之间有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情感。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关心, 就会“无话不说”;反之, 相互之间有隔阂, 就难以相互交往, 连起码的交流都形成不了, 也就无所谓“共鸣”。俗话说, “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情感冲突的很好说明。情感冲突通常以一种逆反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逆反心理, 是指一种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支持自己行为的心理现象。它指交流客体产生与主体意志与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两种情况:你越是宣传正确的东西, 他越是表示厌烦、反感;你越是批评错误的思想言论, 他越是同情、支持。逆反心理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 或是一种“反控制”心理, 这种心理成为一种抗体, 阻碍着交流的实现。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教育原则正是自觉的引发人们的积极情感, 达到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际沟通的心理活动规律
1.人际沟通及其特点
人际沟通是一个古老的课题, 早在古希腊就有哲学家研究了沟通的形式, 由于现代信息论的出现和信息的概念被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 它又成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 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及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换情报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 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人际沟通, 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人际沟通不同于两套设备间的简单的“信息传输”, 每一个个体都是积极的主体, 这就意味着要求人际沟通过程的每一参加者都具有积极性, 不能把它看成是某种客体。人际沟通是一种信息积极交流的过程。期间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沟通的实现, 如人的地位、组织结构、语言、人的心理, 等等。
2.人际沟通中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人际沟通,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心理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沟通的实现与绩效。人际沟通中, 人的心理活动结构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1) 心理背景因素
指沟通前个体原有的心理基础, 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 心理背景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好坏。
(2) 心理动力因素
指沟通双方各自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水平与特点。强烈的需要, 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都会给沟通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3) 心理状态因素
指沟通双方相对稳定的机能状态, 如心境、健康水平等。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是心理背景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发挥出最好效能的可靠保证。
(4) 心理后效因素
指沟通在各自心理上存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综合的, 其中包括对背景因素、动力因素和状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将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下一个沟通环节的顺利进行。
尊重、理解与关系正是注意了人际沟通中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 正确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沟通服务。我党长期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了它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也很清楚地体会到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摘要: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必须贯彻实施一系列教育原则。其中, 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 多年来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教育原则, 贯彻此原则符合人类心理活动规律。具体表现为:符合人类需要的基本规律;符合人类情态活动规律;符合人际沟通的心理活动规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原则,理解原则,关心原则,心理学
参考文献
[1]王杰.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 篇8
一、走进自然,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 学生的思维被固定, 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想象力, 也就没有了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带进大自然, 让他们亲身去感受美丽的风景, 近距离地发现美, 强化美, 也能够激发学生去创造美的意识。
例如, 教师展示课前拍摄的各种校园实景照片, 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拍摄视角带来的美观和透视产生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看完以后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实地考察再取景写生。这一节开放式的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学生的思维受到触动, 激发学生去挑战经典的意识。
创新是一种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而获得对自然和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经验, 无形之中就勾起学生的兴趣, 这种兴趣就是创作欲望。学生在实践中就会把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加入作品中, 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就是有思想、有创新的作品, 而不再是单一的临摹。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是非常重要的, 为学生创设条件, 激发学生的的创作灵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尊重个性,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个学生的想法和个性都不一样, 有的学生思维活跃, 想法灵活;有的学生沉着冷静, 对事物有独特的视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要以惯有的思维定势去要求学生, 不能把自身的审美观强加在学生身上, 这也是在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本身就是与众不同的, 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上对于敢于创新的作品要大力地表扬和推荐, 而对于一些拘泥于格式的作品则要多加引导。
例如,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 不拘于泥。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许多生动有趣而且怪异的图案, 先在视觉上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 然后要求学生要做出不一样的作品。创作开始, 大部分的学生所设计的作品都是中规中矩的, 有个学生的作品和别人的不一样, 他没有参考教师的步骤去做, 颜色搭配上也大胆的用了撞色。我把其作品在班上进行了表扬, 学生明白了模仿别人的作品, 没有自己独创的好。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保护和引导, 尊重学生的想法。除了保护学生的个性, 教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个性, 例如填色游戏、添画、创作连环画等。通过局部创作或者是独立创作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 形成创新的惯性。
三、创设条件,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身上具有天生的创造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开发, 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把创新的潜能激发出来。
例如, 利用音乐来引导学生理解色彩的变化。色彩是最具有情感特征的, 如果单靠语言表达让学生去体验色彩变化和情感的关系, 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色彩的冷暖而设计了不同的音乐背景, 先让学生说出对音乐的感受, 再让学生选择相对应的颜色来进行匹配。音乐的感染力很强, 不仅丰富了课堂还活跃了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积极因素的驱使下, 学生的智慧就会被启发, 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尊重并引导学生 篇9
《汉语大词典》解释“买椟还珠”一词为: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是指“郑人”“还珠”的不当,而非嘲笑“楚人”“卖珠”的过分包装。今天我们说到这个成语,也是将其理解为“买方”的取舍失当。《教学参考资料》援引成语词典的解释,并无错误。
但是,这个成语出典处的意思并非取笑郑人,而是评判“卖方”的不当,就像标题“楚人鬻珠”揭示的,是借“楚人”对珍珠的过分包装,比喻那些过分追求华丽辞藻以致遮蔽了论辩目的,即“以文害用”的文章。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得出的结论,没有错误。教师讲授《教学参考资料》和一般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也没有错误。当两个没有错误但彼此矛盾的结论呈现在课堂上的时候,教师如何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学生从文本得出的第一感受并无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对此善加保护,妥为引导。其次,如果课堂上一时无法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些问题可以留到课后解决,教师不要为了课的完整轻易下结论。因为疑问本身就是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书目,让学生自行研究这个问题。第三,教师要有更多储备。因为词语意义的演变过程十分复杂,有些词语的新义甚至是约定俗成基础上的习非成是。对此,教师可以不必深究,但要清楚地告诉学生,你们理解词语的文本意义并没错,但同时要知道这个词语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了新义,对词语的新义,我们也必须了解和遵从,以便交流的顺利进行,因为词语的意义有它的社会强制性。
学生更需要尊重 篇10
一、我们要尊重孩子
教师节那天,某某小朋友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件东西:“我自己做的,送给您。”我一看,是个什么都不像的东西,看着她那认真的样子,我努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终于发现了:“一只小鸟?”她眼睛一亮:“对,这是嘴巴,这是翅膀。”孩子很高兴老师对他作品的认可。“谢谢你送给我的礼物!”我小心地把它摆在办公桌上。因为这是她尽了自己最大所能为我准备的教师节礼物。我这样做,既维护了她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她的自信心。我们一句赞扬的话,或者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总是会牢记在心间。我们应学会去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孩子、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爱护鲜花一样爱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孩子们不要受到任何伤害。我们很清楚:小学生的心灵世界很单纯,也很娇嫩,经不起打击,对哪怕是很小的事也会很在意、很敏感,尤其是胆子小、能力差的孩子。
刚升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某某,有一天我上课时,她不小心尿裤子了。她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走到她的座位旁,小声关切地问:“你怎么了?”她说:“老师,我尿裤子了。”我说:“不用害怕,老师曾经遇到过好几个尿过裤子的同学。”她听后,一下子不哭了,并向我偷来惊奇的眼光,我点点头,再次证明我说的是真的,而后,她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不慎尿裤子的过失。有一天,班上的某某同学要和我说一件事,而且不能告诉别人,当只有我们两人时,她告诉我,妈妈经常打她,我问:“是不是常惹妈妈生气?”她说:“没有,是爸爸让妈妈生气,天天不回家,妈妈就拿我出气。”听到此我把她抱在怀里,心疼地说:“我知道你是好孩子,老师非常爱你,在妈妈心情不好时,你要听妈妈的话。”我还为她的伤口上了药,并和她的妈妈进行了联系,告诉她不能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非常需要爱。她妈妈很感动,以后不再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了,她有问题也会主动来请教我,这个孩子后来进步非常大。而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似乎已经失去了自尊心,重新培养起他们的自尊心是个很艰辛的过程,这就要靠教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还要靠周围的人对他的友好和帮助。
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情感
老师是孩子王,当然是因为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我们只有和孩子融为一体,才能做到想孩子所想的,做孩子所希望做的。我们应该走进孩子的心里世界,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生活,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情感。我常年带班这方面我体会较深。记得,我们班上某某同学,妈妈刚刚来看过她,妈妈走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一下子低下头,一句话也不说了,也不去和别的同学一起玩。她平时可不是这个样子。我通过和她交谈,得知孩子和爸爸一起住,妈妈在外地工作,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一次。好久都没看过她了,刚才和她只待了一小会就走了。孩子在竭力忍住自己的眼泪。我完全能感受这个孩子此时的心情和对妈妈的依恋之情,于是,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摸着她的头,看着她并小声对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想让妈妈再和你多呆一会,但是妈妈很忙。可是,老师很理解你,你可是咱们班上最听话、最懂事的孩子,咱俩好好说说话。”我跟孩子说了真心话。后来,这个孩子把我当作妈妈写进了《我最喜欢的人》作文中,纵然这是孩子在儿童时期的事,我想她一生都不会忘记。因为孩子认为你是理解他的朋友,你和他心心相印。孩子需要尊重,只不过和我们大人有些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孩子和我们想得一样。作为教师应时常去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抓准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情感的交融中共同成长。
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爱好
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爱好,这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都有正当的爱好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要想方设法地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还要对孩子的爱好赞赏,为孩子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班学生的爱好很广泛:爱走模特步的、爱讲故事的、爱手工制作的等,我都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发展他们的爱好。
我们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尽最大努力去爱护、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创造性,同时还不忘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句话,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篇11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上星期的拔河比赛,我们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条信息,再过一个星期,学校又要举行大合唱比赛,你们想露一手吗?谁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星期有几天?(出示小黑板。)
[设计思路: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这些体验来自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分享学生的喜悦,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观念。]
二、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1.一个星期里,我们能做很多的事情,许多事情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解决,现在请小组四人合作,拿出七巧板,拼出自己组最满意的图案。
2.出示每个组拼的满意图案,代表上台说说所拼的图案像什么,并从中选出最美的9个图案。(小鱼、狐狸、渔翁、小猫……)
[设计思路:教师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并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天性,使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发挥,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种感官同步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9个图案,同桌合作完成下表的内容。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拼摆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9个图案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 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小组分工,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
3.师生交流。.
分小组汇报,看大家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根据汇报,完成乘法口诀的板书。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汇报,并思考: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4.学生活动。
男女生互换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你最喜欢哪句?不知道五七三十五怎么办?谁能帮他想个办法?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的以下几种情况:
因为四七二十八,再加一个七是五个七,所以是五七三十五。
因为六七四十二,再减一个七是五个七,所以是五七三十五。
因为7+7+7+7+7=35,所以五七三十五。
熟记口诀:四人小组抽背→同桌拍手背→开火车背→集体拍手背。
[设计思路: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自编口诀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交流,可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根据儿童的特点,我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又通过分析口诀来理解、记忆口诀。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我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活动来探求新知,生成新知。因此,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四、反馈练习
1.邮递员送信忙,按照得数装信箱,哪封信往哪装,请你仔细想一想。
5×77×67×57×38个7
7×4 6个77个5 8×74×7
游戏前教师要分别把写有35、21、42、28、56的信箱用双面胶贴在黑板下部,让学生上台在小黑板上取下算式卡片,投进对应的信箱中。
2.完成练习第1题,并相互交流想法。
七八五十六 四七二十八 六七四十二
□×□=□□×□=□□×□=□
□×□=□□×□=□□×□=□
3.抢答游戏。一周有几天?3周呢?4周呢?5周呢?6周呢?7周呢?你是怎样想的?
4. 7×3+7、7×5+7可用哪句口诀?为什么?
7×7该用哪句口诀?用这句口诀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5.完成“练一练”中的第3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素材,解决实际问题,先看懂图意,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五、总结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实践活动
课后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能用到7的口诀的事例。并在班队活动课上汇报。
尊重学生的率直 篇12
有人对此不解:为何不当场教教那门生呢?他说:“要教导门生的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 最要紧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对方的好意。”这位演员便是日本歌舞伎一代大师勘弥。
是啊, 这种诚挚温馨的“感谢”, 就是对率直之心的爱护。试想, 若大师当场严训一番:“哼, 你懂什么, 去学几年再开口吧!”其后果, 学生固然可以遵命, 但“开口”却难了, 率直之心也就渐失了。
这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则故事。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有一次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 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 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 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 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 当众销毁, 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 诚恳地说:“从此以后, 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 打那以后, 他再也不吸烟了。
如果张伯苓先生当场对学生的率直责难报以严厉的批评和训斥, 也许学生们会噤若寒蝉, 也许学生会违心接受, 更有甚者, 也许学生会阳奉阴违, 总结“经验”, 向圆滑靠拢, 从而渐渐突破诚实的底线。
率直是真诚的兄弟。虽然率直中或许也有些幼稚, 但为师者当以宽容和感谢的心去接受对方的率直, 引导而绝不可扼杀。唯有如此, 才能形成诚信的氛围, 筑牢道德的底线, 构建起真正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思想】推荐阅读:
尊重学生与关爱学生09-11
学生更需要尊重05-27
尊重学生发展个性07-04
从尊重学生开始07-22
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10-30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12-14
尊重学生人格调查问卷08-13
尊重学生个性 优化阅读教学07-22
尊重学生主体引导主动学习10-07
尊重学生的几点方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