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理解

2024-06-25

尊重理解(通用12篇)

尊重理解 篇1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班级管理的组织和引导者, 对学生的思德修养、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头绪多, 事情杂, 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果没有爱心、信心和耐心是绝对不行的。因此,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我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对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将以我对学生的尊重换取学生对我的敬重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尽量做到尊重学生。但是有段时间班级乱糟糟的, 同学们上课没精神, 晚自修又吵, 我发火了, 连着训了他们两天。第三天早上, 我发现我的办公桌上有封信, 原来是这群小家伙们叫班长写的。信的大概意思是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了, 同时也希望老师能看到他们小小的进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会换取他们对你的敬重, 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其实我觉得自己当时刚刚上任, 肯定会有些地方因为经验不足而做得不够好, 但是我的学生却能体谅我的难处, 伴随着我一起成长。所以不要祈求学生一下子就会改正缺点错误, 要给他们一定的坡度, 一步一步地让他们上来。

二、要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除了耐心教育还是耐心教育

刚开始认识学生甲的时候他是个懂得尊重老师, 在工作方面也比较认真的孩子, 但是就是没有学习热情, 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在谈话中, 我发现这个孩子对自己相当不自信, 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该怎么走。我尝试着让他树立起自信心, 告诉他:“你的长处是有画画和书法的天赋, 如果你选择美术专业的话400多分就可以考第一、第二批的大学。因此你要好好把握自己……”可是我的几次谈话效果都不佳, 他的行为由最初的不学习变到对工作也无所谓, 有次甚至还在寝室里喝酒。我们的谈话遇到了瓶颈, 为此我进行了几次家访, 从家访中才知道原来他的妈妈是后妈, 爸爸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带他入赘过来的, 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小孩子心理上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再加上他的爸爸工作又很忙, 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不过他的后妈人还不错, 他的哥哥姐姐都已经不读书了, 但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毕竟存在隔阂。

由于重组家庭中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在孩子教育上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继父母对继子女评价过低而又要求过高。继父母总认为孩子已经大了, 有很多事他自己应该会做, 而且应该做好。实际上, 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超前要求。在这种心态下, 即使孩子已经把事情做得很好, 但继父母仍觉得不值得夸奖, 反而认为应该做得更好。这样, 继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成绩和进步评价往往较低。

另一种情况是继父母对子女缺少温情。一些继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严重不足, 他们很少像亲生父母那样亲吻、搂抱孩子, 以为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是爱孩子, 其实亲子体验和爱是无法用物质的满足来获得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良好的感情交流, 情感常常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谈话效果好了很多。我知道仅凭几次的谈话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在他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不断给他关怀, 用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并让他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给予他肯定的评价和亲人的温情。

三、把握好和家长交流情况的度

我认为, 学生既然叫学生, 在学校就应该主要由老师来管理, 而不是动不动就请家长。其实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 因此他们最怕的还是请家长。

我现在带的就是高二学生, 高二学生是高中年级中最难管理的一个阶段, 一是他们在高中经历了一年, 对学校规章制度自认为很清楚了, 有点大哥大的感觉;二是他们觉得高考离自己还很远, 自然不会把精力全放在学习上。高二学生对老师的敌对态度最强烈, 如果你在班级和一个学生起了冲突等于和班级一部分学生闹矛盾, 显然这种情况对我们展开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学生犯较大错误以后, 我首先就问他:你的错误已经足以请家长了, 你是愿意请家长呢, 还是不请家长, 由我来管?学生的回答100%是———不请家长, 任由老师发落!这样, 学生就归我管了, 并且他是自愿的, 那就得服从管理, 因为不服就得请家长。当然, 管的时候也不能太严厉了, 因为太严厉会让学生觉得受老师的管和受家长的管没什么两样或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话, 他就无所谓了。当班主任的最怕学生那种无所谓的态度, 正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 那就不好办了。师生僵持起来, 老师是最没面子的。

因此, 一旦僵化, 老师可能为了自己作为老师的尊严而大发雷霆, 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 不好收场。不发作吧, 学生就会以为老师已经拿他没办法了, 越发的不怕老师, 不服从老师的管理。所以管理和训诫学生必须做到适度, 前提还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但不和家长联系也是不可取的。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家访作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桥梁, 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也加强了父母、老师、子女三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增进了师生友谊, 父子、母子之间的情意。我认为和家长交流的时候避免吐苦水, 因为我们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向好的一面发展。把学生近况和学生内心想法告诉家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部分高中生和自己的父母缺乏沟通, 认为家长在不懂他们的情况下只会一味要他们怎么做。所以也要让我们的家长学会尊重、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 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 做教师的人, 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因此, 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好学生的渴望, 平时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能多多换位思考, 学会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 那么他们也会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 这是相互的。这样, 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长久且有效。

(瑞安市汀田高级中学)

尊重理解 篇2

参与者:高一(4)全体学生及班主任。

形式:文艺节目、电影欣赏比较及测试题讨论

过程:

主持人:淡淡的阳光中,我们在笑,我们在唱,我们在说悄悄话……我们的未来是一个梦,但是含笑的带泪的我们,都不会后悔。因为我们拥有青春。青春是一个清翠的,草绿的,如橄榄的梦:鹅黄的是竹林,鲜绿的是田野,蔚蓝的是大海,粉红的是朝霞。青春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花园,青春可以成为我们短暂生命最精彩的片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二(3)班“理解与尊重——关注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世界上有一种债,注定了你一旦欠下,永远无法偿还与回报,这就是感情的债。它的珍贵在于:爱的绵延并无需回报。你只需记得:你是深爱你的父母的生命延续。你哭了,他们的心就灰了;你笑了,他们的眉头就开了。你能将生命展现得精彩,你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将心中最柔美最温暖的角落留给他们。我相信这就是对父母全部的回报。下面请听配乐诗朗诵《叮嘱女儿》。

配乐诗朗诵《叮嘱女儿》

主持人:谢谢同学的表演。诗中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盼。我们也理解大人对我们的这种期盼。但是有研究表明,中国父母的教育多是溺爱的,或是过高给予孩子教育和教训。然而我们更需要一种更宽适的环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年近半百的.父亲将儿子送往外地的大学就读,并为他打扫寝室收拾床铺,安排得周周到到。末了,儿子说累了想睡了。父亲抱了张草席睡到了草坪上。整整一夜,做儿子的始终没有出来看一眼,更别提说一句谦让的话了。望着半明半昧的星星,父亲阵阵辛酸和失落。萧萧秋风深深凉意直侵骨髓,令他瑟瑟发抖。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会对儿子的行为而愤愤不平:在如日般父爱的背后,儿子的心却偏偏结成了一湖的冰;在无微不至关怀的背后,是一种依赖性的繁衍。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位父亲有没有过错呢?他的溺爱让儿子觉得父亲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要什么回报。

这种心理在现在的家庭里随处可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但是用“过度”一词来修饰的这个爱,却常常适得其反。下面两段动画片中有两位父亲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请看影片《海底总动员》。

影片《海底总动员》

主持人:看完了影片我们看到了两位父亲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两位父亲对孩子冒险的事态度迥然不同,换来孩子的对父亲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大家是怎么看待两个父亲的做法的?如果有选择更赞同谁的做法呢?为什么?下面有几个选项:

a.喜欢尼莫的父亲,因为……

b.喜欢小海龟的父亲,因为……

c.既赞同尼莫父亲的做法,又欣赏小海龟父亲的做法,因为……

d.两人的做法都不可取,因为……

学生讨论时间。回答。

主持人:父亲既是我们的保护者,也是我们生命的领导者。他们的经验丰富,洞察世事。他们让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也是具有危险和困境的。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理解我们的冒险心情。过分的宠爱或束缚了我们的成长。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地放任自流。请在旁边关注我们的成长,适时的提醒着我们,让我们在风雨中成长起来吧。请听配乐诗朗诵《我是玫瑰》。

配乐诗朗诵《我是玫瑰》

主持人: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那么学校就是我们的成长第二教室。在课堂上,往往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误会,使师生之间出现矛盾。面对矛盾,我们该怎么办呢?请看小品《值日分波》。

小品《值日分波》

主持人:谢谢这些同学精彩表演。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白天教书,面对的是一群新潮的渴望从摇滚讲起的学生;他晚上写作,呼应的是心底瑰丽的音乐家的梦想。他为贤妻欣慰和陶醉。也为他们天生失聪的小孩愕然和痛苦。

他的所有的记录都与他的学生有。比如缺乏信心的女生从单簧管中吹出了夕阳晚霞;缺乏天赋的男生成了军乐队的鼓手……就这样,在似水流年的轮回中,他老了,成了学校被裁员的对象之一。

可是,纵然白色的月光也是晶莹闪亮的。辉煌绚丽的舞台上,又一支交响乐团即将首演。今晚,年老的音乐教师是指挥。乐队的每一位置上都清晰地树立着“xx届”的牌子。这舞台上的每一员都是他宁静生涯的印记和骄傲。他们的老师最终确实,没有成为贝多芬和巴赫。可是他谱写了杰作:他所有的学生和他美满的家庭都是他作品中最完美的音符和旋律。下面请欣赏由叶俊卿同学带来的歌曲《点歌》和由王洁和卲捷带来的歌曲《你不会了解》。

歌曲《点歌》和《你不会了解》

主持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呼吁父母来了解我们,呼吁老师来理解我们。但我们有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呢?发现自身性格的优点和缺点,发现自己的价值,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现在就让我们做几个测试游戏吧。请各组派代表上台。

测试游戏

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篇3

有一句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看见青少年徘徊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时,出于对某些事情的预见性,进行高瞻远瞩的指点,可以让青少年顺利健康成长。我们如果自以为是,不听他们的话,不但眼前要吃亏,可能将来更要吃亏。

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他们是子女人生的向导和导师。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要对子女负责。在平时管教子女时,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有的家长会对子女指手画脚,唠叨不停,说些使子女嫌烦的话,进而诱发子女的逆反心理,引发家庭矛盾。

作为他们的子女,首先要理解父母。他们的出发点肯定是对我们好。虽然在具体说话时,可能由于场合不对,心境不好,站位不高,我们对他们的好心不能完全理解。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完全是为我们好,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他们说话的方式不对,语气不好,就与他们“作对”呢?

其次,我们要尊重父母。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长辈,是给我们生命,并在我们人生道路上含辛茹苦、兢兢业业,为我们全身心地付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时显得还很“吝啬”;但是,在我们需要钱的时候,他们却毫不犹豫,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有时为了子女的需求,他们可以低下头去求别人。对这两个与我们有血肉关系,想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无私地贡献给我们的人,他们做得稍有不对,我们就发“大少爷”、“大小姐”的脾气,这对吗?

应该说,父母给我们讲的话绝大多数是对的。他们是过来人,曾经品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知道怎样做才会更顺利的成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事情无论大小,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建议,都应该仔细聆听,尽量采用。

当然,父母的见解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如果遇到他们的意见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也要尊重他们,心平气和地去和他们沟通。相信父母在你有理有据的讲解下,会被你说服的。倘若你怒发冲冠,大发雷霆,这样既伤了父母的自尊心,也于事无补。

总之,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不要与父母“作对”。

音乐课堂中理解与尊重的回归 篇4

1. 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

虽然课改后中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 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但在学生的眼里这些还是不够的。

进入中学的学生, 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校音乐课的喜爱程度有所下降。音乐是年轻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音乐进了教室之后会变得不“美好”呢?因为大部分青年人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得音乐的, 还有一部分通过网络获得音乐资源, 并能用手中的MP3互相交流、传播, 这就让他们觉得获得音乐很容易, 不用专门学习。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现出愿意在学校学习音乐的意愿。

2. 学生对音乐教师的看法。

学生对音乐教师是充满期待的。他们认为音乐是美好而惬意的, 潜意识里的认同感使得他们觉得理想中的音乐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广泛地了解多种音乐, 包括通俗音乐;不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面的专业老师, 而且是他们的心灵导师和朋友;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能够通过网络引领他们畅游各种音乐领域等等。

与学生的期待相矛盾的是:大多数教师在成为音乐教师之前学习的都是古典音乐, 他们更重视高水平的唱奏技巧、音乐知识、视唱水平等方面;在成为音乐教师后, 学生音乐水平的参差不齐, 工作开展得不顺利, 课堂纪律、工作条件、教学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困扰, 使教师们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便仓促地扮演起教师的角色, 使他们的地位更加被动、茫然。

二、理解与尊重的回归

其实, 学生和教师之间是没有矛盾可言的, 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对主导和主体的把握。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运用已有的技能、知识, 使学生的求知兴奋点和教学重点相吻合。同时, 应不断努力提高除音乐以外的其他修养和非音乐技能, 弥补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缺失, 把握好课堂中“教与学”这个杠杆, 实现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

事实上, 学生们更喜欢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老师, 因为教学工作是一项面对人的创造性活动, 理应以学生为本。通过温馨、和谐的教学, 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期待的。但是, 尊重学生不等于盲目顺从学生, 教师应建立一些规则, 通过规则实现音乐课堂上的理解与尊重。如:1.当音乐响起时, 应安静地倾听;2.当别人发言时, 要认真听, 不能破坏课堂气氛等等。当这些规则成为学生的习惯后, 出于对学生们喜爱通俗音乐的理解, 教师应搜集一些通俗音乐中的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 以达到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三、正确地组织、驾驭教材

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正确地实现、完成教材的目标要求是首要的教学任务。新教材允许教师用有效的方法来整合教材, 即正确地组织、驾驭教材。教材在组织形式上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两方面进行选编的, 而中学阶段偏重以学生的音乐经验来选编教材。

因此, 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以往的音乐体验, 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学生喜欢或熟悉的体验有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关注音乐, 反复听赏音乐, 不断突出音乐的“弥漫性”特点, 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其次, 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知识逻辑、内容重点和技能要求。这是组织、驾驭教材的最大难点。即不能把每节课都孤立地看待, 而要联系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音乐体验, 努力在音乐课堂中体现出音乐的特点, 而不是其他非音乐技能。如:湘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通过反复听唱中国民歌, 熟悉各地的民歌旋律, 掌握民歌创作的一般手法———重复。这一课的技能要求也是教学难点:分别用同枝换叶、同头换尾的方法创作八小节的简单旋律。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创作热情, 不时展示出精彩的创作片断。这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知识递进层次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识要点。

四、做全新的研究型教师

如何让学生从心里认同并接受学校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师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补充:1.广泛地接触各种音乐形式, 主动吸收其他相关文化;2.做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实践者, 努力进行教学研究, 提升自身的教研水平;3.努力学习其他非音乐技能。

主题班会——理解 尊重 团结 篇5

一.活动目的:在同学们嬉戏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同学骂人,给别人起绰号。也经常会遇到因一点小事起冲突来告状的情况。当有什么矛盾的时候,都是“他„„”,错误永远是对方,而有理的永远是自己。上课时爱讲小话影响同学,老师或同学批评还有意见。上课同学回答问题,别的同学大声的喧哗等

这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看起来都是小事,其实都是一种不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因此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想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品质,养成事事处处多为他人着想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二.活动准备.背景音乐,小品,事实材料等。三.活动过程(背景音乐《朋友》)

甲:尊重是一种态度,它将影响我们的人生; 乙:尊重是一种品格,它将给予他人以温暖; 甲:尊重是一种习惯,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

乙:尊重是一种信仰,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

合: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七年八班“

理解 尊重 团结”主题班会现在正式开始。甲:请同学们欣赏“富翁的烦恼”。(乞丐上场,捉虱子。)

富翁独白:“我十分有钱,但却得不到旁人的尊重,我为此苦恼不已,每日寻思如何才能得到众人的敬仰。”

(富翁某天在街上散步时,他看到街边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心想机会来了,便在乞丐的破碗中丢下一枚亮晶晶的金币。谁知乞丐头也不抬地仍是忙着捉虱子,富翁不由生气。)

富翁:“你眼睛瞎了?没看到我给你的是金币吗?”(乞丐仍是不看他一眼。)

乞丐:“给不给是你的事,不高兴可以要回去。”

(富翁大怒,意气用事起来,又丢了十个金币在乞丐的碗中。)富翁独白:“他这次一定会趴着向我道谢。”(乞丐仍是不理不睬,富翁几乎要跳了起来。)

富翁:“我给你十个金币,你看清楚,我是有钱人,好歹你也尊重我一下,道个谢你都不会。” 乞丐:“有钱是你的事,尊不尊重你则是我的事,这是强求不来的。” 富翁:“那么,我将我的财产的一半送给你,能不能请你尊重我呢?” 乞丐:“给我一半财产,那我不是和你一样有钱了吗?为什么要我尊重你。”

富翁:“好,我将所有的财产都给你,这下你可愿意尊重我了?” 乞丐:“你将财产都给我,那你就成了乞丐,而我成了富翁,我凭什么来尊重你。”

甲:故事中的富翁亟须别人的肯定与尊重,为什么他却没有得到尊重呢?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他很有钱,但是他得到别人的尊重了吗?(学生回答)他强求乞丐的尊重,他成功了吗?(学生回答)他本身不尊重别人,因而他也没有得到乞丐的尊重。

乙:这个故事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财富、强求和粗鲁都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要想让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要想他人善待自己,首先要学会善待他人。

甲:古人亦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道理虽然我们都明白,但是要真正做到不因身份、地位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时时刻刻都去真诚友善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呢?

[情景剧]:(三个情景,学生:生1,生2,生3,值日生:生4,科代表:生5

1、值日生扫地(把废纸扔在地上)

2、科代表收作业(抄作业,迟迟不交)

3、老师上课(说话,睡觉,扒桌子)

乙:这三个情景只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但是从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又是否知道这三个情景中值日生、科代表和老师的心声呢?

[我们的心里话]:

1、劳动委员的心声

2、科代表的心声

3、老师的心声(语文教师)

甲:(向郑老师致谢)尊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它生活必有不和谐的音符,就像场景中的行为已经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当我们受到尊重或不尊重的待遇时,我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真情诉说](几位同学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主持人可做引导,如:***同学,在你 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不受尊重的经历呢?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乙:一个善于同情和理解别人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好感与接近,容易和别人交朋友。而冷漠、自私,既不与大家分享欢乐,也不为别人分担痛苦的人,就像用一道墙把自己围在里边,必然是别人无法接近的孤家寡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有什么快乐可言?他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甲: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你会发觉他们同样也在为你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你的生命也才会更完整。但是尊重要从何开始呢?就是和你关系最亲密的人:老师、同学、父母。

乙: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为的是奠定我们的知识基础,让我们成人成才。同学是我们互相学习的好对象,也是我们快乐的源头,少了他们,就像一只飞不上天空的鸟,永远在枝头上叹息。父母是我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人,他们付出苦心来培育我们,扶着我们踏上成功的道路。那我们要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卡片,我想对你说写好了之后交给想要说的人,老师我想对你说„同学我想对你说„大家我想对你说...学生我想对你说)甲:(向李老师致谢)老师、同学应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希望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我们,在课外也能和我们成为朋友。而作为学生,我们要对老师尊重他们的辛勤工作。

乙: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学生也才能更体谅老师的苦心,真正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了相互尊重的和谐气氛,师生都可以在校园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

甲:愿我们都有一颗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带着这颗心走向集体、走向社会,你将会感到,人与人之间是多么亲近,世界充满了爱,在你那善意、同情和理解的宽广胸怀中一切都显得温暖光明。甲: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诗朗诵<理解,尊重>

尊重别人,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善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一种人格力量,一种最珍贵最美好的感情。尊重别人,是沟通心灵的一把钥匙。尊重别人,是架通友谊的一座桥梁。

尊重别人,是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条纽带。尊重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尊重别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无价财富。尊重别人,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

乙:现在有许多同学想说一说自己想法,下面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以后的我",(多名同学进行心灵表白)甲:

尊重别人,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善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一种人格力量,一种最珍贵最美好的感情。尊重别人,是沟通心灵的一把钥匙。尊重别人,是架通友谊的一座桥梁。

尊重别人,是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条纽带。尊重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尊重别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无价财富。尊重别人,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甲:尊重他人,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

乙:亲爱的同学们,只有尊重他人,大家团结一心,我们才能相处得更和谐、更快乐!

合:七年八班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理解与尊重 篇6

有位中国移民妈妈说:生长在美国这方土上的人与我们移民最大的区别,不是麦当劳匹萨饼与喝稀饭吃咸菜的区别;不是电子游戏网上聊天与捉泥鳅吹柳哨的区别;不是逛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和学工学农学军的区别。某种程度上说,最大的区别是信仰。

中国人大多数不信教不仅仅是“毛主席思想”的教育,更多的是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教堂在东方人中间不甚流行。但在西方社会,去不去教堂是个重大的选择。

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在融入文化的过程中,总会不经意地触碰宗教给予的部分,你会觉得上了一下午的课,也仍然记不清楚Roma Catholics, Protestants和其他天主教派的区别,更别说教派之间的联系和纷争了。况且,在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家,除了数不清的基督教派,还有穆斯林⋯⋯

英国 主流宗教的集散地

如果你信仰某个宗教,并且定期参加礼拜,那么到了英国以后你一样可以继续下去。你能在英国找到世界上每一种主流宗教的踪影,多数城市除了犹太教会堂和各种教派的教堂,还有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佛教中心。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既可以维系你在国内和国外的生活,又能使你很快地结交朋友。

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还是佛教的节日,英国人都会庆祝。各种宗教节日反映了它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文化特征。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5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或许你的朋友对英国历史人物侃侃而谈,你应该知道,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12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宗教信仰推动亿万人帮助他人。英国首相布莱尔说,宗教信仰往往被用来作为偏见、不相容和战争的借口。虽然不同宗教阅读不同的经文、听从不同的命令,但是,不同宗教有共同的真理。“不论我们选择信仰哪一种宗教,我们要牢记没有任何宗教的中心教义是仇恨。任何神灵都不包庇让无辜者丧生的行为。”

德国 教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党

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国大约有5500多万人信奉两个教派中的一个,其中约2760万人信福音新教,275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其他的基督教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后去教堂洗礼,长大成人后很少去教堂做礼拜。对于他们来说,宗教节日就是出门度假的日子。

德国对宗教信仰持一种中立态度,因此没有国家教会,国家对教会没有行政监督作用。国家和教会之间的关系,除了宪法之外就是教庭同政府签订的协定和条约。在现实生活中,教会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党。教会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活动是公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医院、养老院和护理院中,在生活各领域中的咨询和照管以及在学校和培训场所等方面的活动是不可替代的。

德国的宗教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德国社会的宗教气氛还是很浓重的,单纯的全国性宗教节日就有13个,如三圣节、狂欢节、复活节、圣体节、圣诞节等等。每逢这些节日,全国都要放假,由此可见宗教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

今天,德国所有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已经不及从前,许多德国人不属于任何教会。传统上的天主教和新教的德国福音教会是德国两个最有影响的教会,另外还有新教的其他几种派别。东正教徒主要是来自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外籍劳工及其后裔,希腊东正教会按人数列为德国第三大宗教组织。

除此之外还有很少一部分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26.3%的人口则没有宗教信仰,或属于其他较小规模的宗教。

在德国,宪法承认国家和宗教社团之间的合作,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遵守宪法的宗教社团被认为是“公共法律团体”,有一定的权利,例如可以在公立学校为信徒的孩子讲授宗教知识,可以由Finanzamt(税务所)或他们自己向信徒收取费用,例如教会税,相当于8%~9%的所得税,如果在人口登记中或在税务报表中承认是某种宗教的信徒,就要交纳。该身份主要应用于天主教、新教的德国福音教会和犹太教社团。穆斯林的努力被自身的混乱所阻碍,许多相互竞争的小组织,没有中央领导,大的基督教会认为其对法律框架适应不良,没有完善的组织。

美国 工作场所的信仰运动

在政教分离的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说,全世界所有主要宗教都有一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共同价值观,即博爱、相互谅解、尊重那些和我们在世共度短暂时光的人。

美国公司现在越来越经常面对这样一个与多元化相关的问题:如何满足员工因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带来的需要。

随着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及其他宗教信仰群体移民的增加,公司员工的宗教背景正日趋多样化。根据美国有关法律,只要没有给雇主增加不必要的负担,雇主必须容纳雇员在精神信仰及信仰方式上的需要。

显而易见,解决工作场所的宗教问题会是那些在美国职场的中国人遭遇的重大事件。

工作场所的信仰问题其实是一种社会运动。对于许多雇员来说,信仰是道德指南针,有助于他们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也有助于他们在遇到工作困境时“保持沉着和平静”。人们希望全身心投入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也包括信仰。

一些需要雇主容纳的宗教信仰做法包括:穿戴有重要宗教意义的服饰(例如:穆斯林妇女戴的头巾、十字形饰物或犹太男子戴的无檐帽),准许宗教休息日,以及提供从事宗教敬拜或静默的场所等。

有些公司雇用神职人员,为遇到个人或职业问题的雇员提供咨询。例如,泰森食品公司在位于阿肯色州斯普林代尔的食品厂和办事处聘用了约120位神职人员。

在美国,工作场所有关反歧视的政策通常也涉及宗教,但只有4%的公司制定了有关宗教信仰的具体政策。这就需要在国外生活的华人通过日常的沟通与交流,以积极的心态了解宗教人士的心理。

美国一些佛教寺学院的成员在宾州一家家居建材店购物。他们是过去20年来美国亚裔移民潮的一部分。他们在讨论工作场所的宗教问题时都不同意使用“宽容(intolerance)”一词。

“这个概念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寻求的不是宽容,我们寻求的是相互尊重和理解。宽容这个词不到位,现在已经不受欢迎。宽容是最低限度。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标准。”

很多美国大的企业,会建立基于宗教信仰的职工联络网,目的就是希望那些没有或者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够互相沟通与理解。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职工成立了基督教与穆斯林团体,并共同举办专题讨论会。如果身在美国职场,最好的选择是和这些团体聚在一起,共同举办教育专题讨论会,从而让其他人知道不需要害怕,并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传统。

如果你了解为什么其他人珍视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遇到的成见和因此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们的信仰在各自事业中的作用等等,你就会更深刻地明白,在民主和自由的西方世界,理解和尊重别人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举动。

即使你不认同其他人的宗教信仰,也可以经常参与公司和不同社团组织的信仰活动,真诚地告诉别人,“我终于理解了以前所不知道的一切。”

每逢做礼拜聚在一起的教友们,这里便是他们的小天堂。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庄重。

教堂壁画上的洗礼仪式。

信仰是道德指南针,

有助于他们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和目的,也有助于他们在

遇到工作困境时

尊重理解 篇7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学生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逆反心理较强。他们往往吃软不吃硬:“你越是要我这样, 我偏要那样, 看你能把我怎样?”基于中学生这种心理状态, 教育管理应从尊重出发, 从理解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 从学生的细微处出发,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关心。笔者班有一个学生早上连续迟到了好几次。笔者认为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原来该生家长早上要赶在四点左右出去批发水果, 就把家中的闹钟定在学生上学的时间, 由于该学生总想着闹钟响过之后, 稍等一下起床, 结果就又睡过了头。了解了原委后, 笔者每天早上, 会在上课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及时向他的家里打电话, 提醒他抓紧时间起床, 弄点吃的, 再来学校。四五天后, 该生来到办公室, 向笔者深深地鞠了一躬:“老师, 谢谢你, 以后我一定能够按时来校的。”又过了几年, 早已参加工作的该学生在教师节的贺卡上写到“老师, 从你身上, 笔者真正地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 谢谢您”。

二在尊重的基础上关心学生

一个善于爱的教师, 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 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 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 有自己的主意和见解。如果教师的出发点是对的, 也是好心, 却一味地以过去的老传统、老思想用批评的口气不论场合、不论时间和地点对待学生的错误或不足, 或者不同的见解, 则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甚至顶撞。笔者教过的一个学生, 上课的时候总爱表现自己, 引起教师的注意。有一次, 有个教师讲课正进入状态, 他却突然接一句话, 打断了教师的思路, 而让他回答问题的时候, 他却又说不明白。教师接着讲课还没有几分钟, 他又开始接嘴了, 气得教师很无语, 不得不大声地批评, 还说了一句难听话。这个学生一愣, 便不再吭声, 趴在桌上再也不听课了。以后, 这个学生再上该课, 不是玩游戏, 就是趴在桌上睡觉, 或者干扰邻桌的同学听课, 教师批评他, 他要么装没听见, 要么顶撞, 要么说两句俏皮话,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气得教师把该学生撵到办公室。而他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笔者并没有急于批评他, 而是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下, 问他:这节课是什么课?他说, 不知道。笔者笑了笑, 继续批改作业, 当改到他的作业的时候, 发现他的字不错, 就顺势表扬了他, 并且告诉他:要是各门功课都能像他写的字一样好, 该多好啊。接着问他今天上课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很气愤地说, 他不想上×教师的课, 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很难听的话, 他刚进中学的时候, 他的这门功课较差, 他妈妈说让他在上课时, 要多发言来引起教师的注意, 希望教师能多照顾。谁知, 老师却批评了他。症结找到了, 我肯定了他妈妈的想法, 对他的好学精神也予以肯定。下课后, 我与该课教师进行了沟通, 并且该教师还主动地向该学生道歉, 惹得该生满脸通红, 还不住地向教师鞠躬道歉, 教师并向该学生讲了上课听讲的方法。过了几天, 该老师见到我说, ××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上课听讲认真, 回答问题也大有进步。

三在平等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学生

家庭教育中, 父母通常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 他们习惯于居高临下, 常常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提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孩子稍有缺点和不足, 就喋喋不休、说个不停。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自然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爱厌倦不已。到了学校, 学生会不自觉地抵制这种一厢情愿式的教育方式。他们特别希望成人, 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能够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他们沟通、对话与交流, 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导员、裁判员, 或是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对他们说东道西。他们希望教师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对他们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点拨、诱导和启发, 少一些无休止的唠叨与指责。作为教育者, 如果无视学生的这种需求, 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 一厢情愿地教育学生, 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哪怕这种教育是出于对学生真切的关爱。有一段时间, 笔者发现教室的地面上有许多食品垃圾袋, 并且上课期间学生有吃东西的现象。笔者并没有批评学生乱扔垃圾, 而是趁学生做练习的时候, 下去把教室的垃圾袋拣起来, 扔到垃圾桶里。对于学生上课吃东西的现象, 笔者也没有立即制止。有一次笔者上课的时候, 故意拿个馒头, 吃着讲着课, 学生们有的笑, 有的直接说:老师讲课时吃东西实在是不好看, 不礼貌。笔者趁机给他们讲, 这样的确很不礼貌, 上课就是上课, 不能随便吃东西, 大家已经看到了刚才上课吃东西的不好形象, 希望大家以后也要注意。从那以后, 再也没有学生在上课期间吃东西了。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行动要多于语言, 多用行动来激励学生, 如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 教师也参与到劳动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打扫, 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 作为拉拉队队员积极参加到学生当中, 为学生拍手, 加油鼓励学生, 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平等。

学生需要爱, 教育呼唤爱, 关心爱护学生, 使学生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德、智、体全面健康成长,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使命。在教育工程中, 平等、理解、尊重学生, 和学生交朋友, 一定能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尊重理解 篇8

一、尊重

对待学困生,我们要做他们的朋友,充分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敢于想、敢于做。面对他们不良的行为,老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切不可把鄙视的目光投向他们。要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只有这样,学困生才会进步,才会转化成优秀生。

有一次,学校举行黑板报比赛。确定主题后,一个学困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参加出黑板报。”听了这话,我吃了一惊。每期的黑板报都是学习优秀的、字写得漂亮的学生参加,我在旁边指导。这孩子学习成绩差不说,字又写得不怎么样,竟主动提出了自己也要参加出黑板报,我开始有些犹豫,但我还是答应了他。那天,学校进行评比时我很失望,我有些后悔当初怎么会答应他的要求,这回的一等奖成了泡影,得了个三等奖。同学们也纷纷指责他,如果不是他画的画难看,肯定得一等奖。可转念又一想,我应该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做法。上课时,我对同学们说:“这次黑板报比赛我们班获得三等奖,主要的功劳应归F同学,如果没有他的画,我们班的黑板报三等奖也评不上。”下课了,F同学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刚学画画不久,画不好。”我说:“你画得不错呀,你再努力,老师相信你会画得更好,明年我们班肯定会拿第一。”正因为我尊重了他,尊重了他的劳动成果,所以他后来不仅非常努力学画画,也非常努力学其他功课。第二次黑板报比赛,F同学画了一幅很具特色、很有意义的报头,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我们班终于获得了一等奖。正因为我对学困生的尊重,学困生才有立志学好的信心,学习成绩才不断进步。

二、信任

古人云:“有威则可长,有信则可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我想这句古训也充分说明“信任”在人和人之间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学困生如果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会感到愉快,会增强勇气,去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锐意进取的心理。

新学期开始了,我接任七年级三班的数学课。第一次的数学作业做完了,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数学作业交到哪里?”“交到组长那里”我说。一个学生说:“我们还没有选出组长。”于是我就说:“愿意做数学组长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个学生很快就举手,并且把手举得很高。我对他说:“你这个同学很乐意为同学服务,好!第二组的数学组长就由你来当。”马上,同学们就纷纷说:“老师,他很懒,数学成绩很差的。”“老师,他经常不交作业。”“老师,他很不负责任的……”我说:“你们说的是过去的H同学,现在的H同学想进步了,我相信他一定会把数学组长的工作做得很出色,用不了多久,他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甚至会超过很多同学。”当时我想,我先增强他的信心,再指导他正确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下课了,我鼓励他说:“H,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如果工作中有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听了我这番话,H同学频频点头,并说:“老师,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在我悉心的帮助和辅导下,陈某同学的工作一次比一次干得漂亮,学习成绩也在一天比一天进步。

L同学,数学基础差,经常出现错误。我几次向他以前的老师了解情况,都反映他学习跟不上,上课不听讲,下课抄作业。为使他的学习尽快赶上来,一方面我努力使他切身体会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期望;一方面与家长、班干部抽时间帮他复习,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开始,L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大家的帮助更是持怀疑态度。我想这是长期以来师生间缺乏信任造成的后果。于是我开始相信他,见到优点就表扬,发现缺点就帮助。慢慢地我的诚心和信任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给足了他前进的动力。他向我表示要和我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课上他不但能主动回答问题,还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了。这期间,虽然也出现过几次反复,但经过努力,他终于能与同学们齐头并进了。

事实证明,是信任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困生信任了,就会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理解

理解是教师对学困生的一种明智的爱,是增强学困生自信心的催化剂。“理解万岁”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相处的真谛。因为理解,老师会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因为理解,会化解学困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误会;因为理解,让学困生看到了前进的目标;因为理解,使学困生也能畅游知识的海洋……所以教师要用好理解这把金钥匙来打开学困生心灵的大门。

教师以平等相处的观点对待学困生,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困生成长的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我们班的X同学是一个学习基础薄弱、自觉性差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努力学习,有些知识没学会。课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我知道最近你很少完成作业,你不要担心,这是很正常的。如果让任何人做一件他不懂的事,谁也做不好。特别是老师,如果让我给同学讲一道我不懂的题,我肯定讲不好。当然,由于遇到不懂的问题而完不成任务,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怎样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弄懂,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听了这些话,他激动地说:“老师,以后我遇到不懂的问题会问同学或问您的。可是有时作业较多,我的时间不够用。”“那好,如果你哪天作业多,时间不够用,你就跟老师说一声,我们可以共同商议一个办法。”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他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正确率还很高。

Y同学最近情绪总是很低落,我多次向他询问怎么回事,他总是热泪盈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本来学习成绩就比较差了,近段时间的作业更是错得厉害。后来,经过了解,原来他父母离异了,他很伤心难过。我给他打了个电话,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从那以后,他比以前更加认真听课了,课后还经常在我的身边转来转去,问东问西,好像我就是他妈妈一样。

尊重理解 篇9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8日

2012年10月, 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旗帜鲜明地提出来,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 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 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 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 一律不设前置审批。”

这新的“两个凡是”提得非常及时。2012年从中国政治经济的大背景来看, 有一重要特点, 即这是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标的整整二十周年。同时,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 当前也确实处于一种市场经济和政府统制经济并存的格局, 由于种种原因, 进一步深化改革遇到了障碍, 尤其是国有经济和政府部门改革的滞后, 使中国改革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此关键时刻, 国务院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新的两个凡是, 意义实为重大, 也非常紧迫。分析这两句话, 尤其是第一个凡是, 其实就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凡是:一是凡公民能自决的, 政府都要退出;二是凡市场能调节的, 政府都要退出。这里实际上是向人们展示一个信念, 即中国的改革其实是应该从一个完全信赖政府、信赖计划, 不相信市场、不相信公民个人自决的模式转向越来越尊重市场和个体, 越来越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 走向趋于符合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要求的道路上来。

一、尊重市场和个体

根据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解释: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 足够引起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增加, 就在于它从人性出发, 认为人是利己的经济人。市场经济不仅承认这种人的本性, 而且从这个本性出发设计了一套机制, 让互不相识的、利己的个人对各自的行为负责, 并实现相互合作, 共同促进社会进步。这种机制就是“看不见的手”, 即价格机制, 并通过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概念形成一套经济体制。既然我们承认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那么在经济体制方面, 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因此, 尊重市场和个体是必需的。关于这个问题, 本文强调三点:其一, 应尽量发挥人们自由创业和自主择业的积极性, 鼓励创新, 给民间资本以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显然政府应少干预经济。其二, 尊重个体的所有权。要使市场交换能有效地进行, 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明确的所有权关系。明确所有权, 市场主体能自由处置自己的物品, 并且在所有者的个人经济活动中代价和收益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 即每个经济主体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投入得到收益的最大化。这样竞争才能充分, 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刺激机制, 这是市场能够有效运转的最大动因。所以, 尊重个体的所有权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所绕不过去的问题。其三, 尊重市场和个体还需要良好的法制制度对市场的游戏规则加以规范和执行, 这显然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当前比较欠缺的。

二、当前市场化进程受阻的主要表现

我们说四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其后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明显表现为政府干预的增加以及政府监管的扩大。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包括我们中国, 政府同样是越来越多地卷入经济, 难以自拔。从我国具体情况看, 市场化进程受阻, 主要表现在: (1) 国有经济仍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制高点 (一般称为“经济命脉”) , 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继续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既表现为经济性的垄断, 即国有企业凭借由政府倾斜政策所支撑的巨大经济实力, 足以压制竞争对手;也表现为行政性的垄断, 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保护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国有企业 (也包括某些本地的非国有企业) , 排除竞争对手或者限制竞争。目前, 社会上对国企议论比较多的是由于垄断所引起的效率低下、竞争不公、分配不公以及民营经济的受限制、受挤压等严重问题。如果国企不做出改变, 不改革, 那么其他市场化改革就是空谈; (2) 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目前, 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着过多的经济资源, 特别是土地和资本资源, 并且把其中大部分投入到盈利性的企业中去, 与民争利。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 (3) 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制基础尚未建立, 各级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通过多种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直接干预。如最近媒体所报道的某地方政府对富士康企业大规模招工进行财政补贴一事, 显然地方政府这种行为属直接干预经济, 既不尊重市场经济的公平法则, 也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因此,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 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仍然是对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等原则的主要威胁。所以, 有关方面应该有一个更彻底的、更实际的改革思路。

三、新“二个凡是”应深刻认识, 并切实执行

(一) 根据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建议, 治本之策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

应当坚持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的方针, 国有经济逐步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部门退出。这虽然是老话题, 但在今天国有垄断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而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不断萎缩的复杂局面下, 此提法无疑为各界敲响警钟。尊重市场和个体,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大力放手让市场去试, 让公民自己去决定, 哪些是市场真的干不了的, 国民自己真的没法决定的, 需要政府来帮忙的等等, 应由市场来判定。

(二) 政府的反思。

实践证明, 政府必须是一个超然的角色, 理论上讲其利益不可能从某单个企业直接获得, 而应该是来自整体经济的繁荣, 来自一个开放创新、欣欣向荣的健康市场。在当下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应有反思。

反思之一:政府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公共品。目前, 在我国有许多公共品供给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例如, 社会保障基金、公租房建设都有很大缺口。这些正是“全民所有”的国有资本用得其所的地方。多年前就有过这样的建议, 应当将万亿元的国有公司股权划拨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用以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 “做实”他们的个人账户。

反思之二:政府应该维护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秩序, 让企业可以自由竞争, 消费者可以从中受益。搭好台, 自然就有逐利的企业家去拼了命地发展经济, 包括一些所谓的基础建设和公共经济领域, 等等。政府要提供的最重要和唯一的基础设施就是当好裁判, 保护好公民和企业的平等产权, 其他就应大胆放手。“我无事而民自富”。所谓有效政府, 则是政府应当在纳税人的监督之下, 改善政府的管理, 杜绝贪污和浪费, 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反思之三:政府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实现依法行政。在目前的中国, 各级政府在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力, 对政府活动边界又往往不够明确, 这样就使一些官员掌握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在削减各级政府支配经济资源权力的同时, 切实保证所有政府官员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严格遵纪守法, 防止他们以国家的名义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近年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法律法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进一步说, 如何真正把国家的权利体系妥善安置到一个合理的制度框架中, 能够受到法律的有效制约, 这才是改革的深水区。

经验上也证明, 越是政府退一步, 市场就进一步, 越是政府权力少一点, 公民权利多一点, 经济就会越发展, 人们的生活也会越幸福。理解新“两个凡是”也是对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国家经济要发展, 人民要幸福, 这是必由之路。

摘要:最近, 国务院旗帜鲜明地提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 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 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 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 一律不设前置审批。”这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两个凡是”,尊重市场和个体,“公共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王晓林.市场经济整体理性与科学发展.经济学家 (成都) , 2009.121.

[2]尚芳.农民工养老保障再成“焦点”[J].中国社会保障, 2010.8.

全社会都应当理解和尊重新闻记者 篇10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曾明确规定, 保障公民对于不涉密的社会事务具有知情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要自己去直接从事采集信息的工作, 现代社会的进步性就体现在通过合理的分工最大程度地实现集约效率, 因此政府通过授权新闻机构专门从事采集、传播信息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使公众的知情权在最为广泛的公民范围里实现。现实中我们许多媒体也面向受众, 开门办报, 开办了一些栏目如“群众来信”、“读者之声”、“网言网语”等, 更有不少文章、评论等是作者来稿, 这些就是在鼓励百姓大众帮助媒体采集最基层也最鲜活的新闻, 也是媒体贴近群众很好的方式。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特别是在现在网络通讯的发达与传播渠道的多样, 使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声音比过去有了更大的自由, 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的媒体、职业的新闻媒体人就不被需要。这是因为一方面普通公众的言论散而多, 缺乏公信力和影响力, 新闻机构通过赋予记者即时收集信息、广泛传播信息的职务权利, 通过记者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编辑之后在媒体发表并广为传播, 其言论更具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与广泛传播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大事件、专业题材、系列体裁的新闻报道, 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并往往借助一个团队的力量来完成, 比如像奥运会、“两会”的报道, 就需要媒体单位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由此可见记者的报道权不仅是言论自由权的延伸, 更是一种新闻机构赋予的职务权, 目的就是保证广大公民知情权在最广泛的范围里实现。所以必须承认新闻记者的公务性质, 而不能把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等同于普通公民的日常言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闻采访又的确是新闻记者独有的职务“权利”。厘清模糊概念, 将从认知角度使普通公众更加理解与支持新闻记者的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为新闻记者采访活动提供必要便利和保障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我们记者在一些采访活动中会受到明里暗里的抵制乃至受到暴力行为的威胁?这一方面固然与受访对象的一些行为不敢暴露在阳光下有关, 但从我们记者自身的原因思考, 我们事先的沟通是否充分, 是否也存在逾越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地方?比如将正当的采访权与法律意义上的调查权混为一谈, 强制采访甚至“冒名”、“偷拍”等, 侵犯受访人隐私, 造成社会上的抵触心理。我们的报道内容是否做到了全面准确、客观公正, 不授人以柄?对于一些证据充分确凿的犯罪行为, 新闻记者首先应当争取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这样工作会更主动一些。

理解,也是一种尊重 篇11

理解与尊重,是人与人交往中首要的前提条件,无此就没有真正的交往。而且,只有真正理解对方,才能真正尊重对方,理解也是尊重的一个前提,或者说理解也是一种尊重。

理解他人,才能真正知晓他人的内心想法,才能真正知道如何更好地尊重他人。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他人,那么对他人的尊重也只能是浮泛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而不是源自内心的一种真诚敬意。

人是需要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在很多矛盾争端的起因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相互隔阂,不能很好地沟通和理解,二是相互轻视和嘲讽,不能很好地尊 对方。所以,为了消弭矛盾,解决争端,共创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就要相互理解和尊重,打破隔阂,良好沟通,心存敬意,彼此看重。在这一段过程中,理解是前提,尊重是手段。只有相互之间多多了解,增进理解,才能为真正尊重对方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富兰克林正是理解女同事摔倒后会有怕人看到自己的窘态而尴尬难堪的心理,他才躲开不去帮助,由此也显示了对女同事的真正尊重。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理解也是一种尊重。

尊重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而是对他人的人格和价值的肯定。尊重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举动,而更多是轻微细小的动作。哪怕只是拾起身旁的一片碎纸屑、一块果皮壳,也是对环卫工的一种尊重;哪怕只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理解和支持。任何一个受人尊 敬的人,内心深处也从来不会忘记尊重别人。而那些玩世不恭、对生活抱以“无所谓”的人,却从来不会想起这些。

尊重没有诋毁,没有阴谋,没有狡诈。尊重不是虚伪做面子,更不是奉承,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露;尊重也不是盲目崇拜,它绝没有自卑、自轻与自贱。尊重是一种进取心与责任感的使然。当他人成功时,给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他人成功的肯定、赞赏、佩服。这完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绝没有颓废、消极与绝望。

我们由于经历迥然,性格不一,表达方式各有千秋,因此想要达到相互间完全彻底、默契无间的理解,还比较困难的。但是,只要你有一颗赤诚的心,用谦逊温和的姿态去面对现实,努力去理解与尊重他人,迟早会感动对方。然而,一个人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能理解与尊 重自己,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事,不能强求别人。而如果别人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千万不要用傲慢和轻蔑来对待,仍要尊重对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也有比不上别人之处。这样。你就会愉快地去尊重、接受别人了。

尊重理解 篇1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1]。除此之外, 还要设立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断发展。1、感知觉不断地发展, 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知觉的有意性及目的性明显发展, 对研究对象特征的区分及辨别能力也不断加强, 逐渐具备研究事物的能力。2、高中生注意的目的性及指向性更加明确, 注意的品质不断提高, 能够长时间地关注某件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更为明显。3、高中生的记忆能力不断发展, 逐渐从无意记忆转变为有意记忆, 简单的机械记忆的比例逐渐减少。4、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等, 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5、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连贯和多样化, 对具体的现象能进行概括总结。6、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能力的发展, 意味着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更强, 也就注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而教师则应该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对复杂现象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应该首先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 掌握研究事物的一般方法, 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将探究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

一、厚积薄发, 重视基础

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遵从有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同样不可能一步到位, 而是不断总结发展的过程。元素周期律在无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总领性的规律, 与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转变与性质比较、原电池及电解池中的放电顺序等知识学习过程中, 都具有指导性作用。而元素周期律的提出, 是基于大量的实验事实及一定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 是组成物质元素原子的微观结构变化的结果。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 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并能进行比较总结, 其次, 还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如果没有必修一中各类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研究及原子结构的学习, 是无法对性质的递变规律有深刻的印象, 也就不可能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同时,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 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拓展到其他的元素化合物, 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一个规律的得出, 往往都伴随着大量事实的积累, 要完成对规律的探究, 就必须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材中如此安排, 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方法引领, 事半功倍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在必修模块中在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必然削弱知识的深度, 对于学科专业性的知识, 将其放在相对应的选修模块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而在必修知识的学习中, 将化学研究中的各类思想、方法融入其中, 成为高中学生今后的学习一大助力。如在必修一中, 首先介绍了分类的思想, 不仅从具体的物质着手, 还拓展到抽象的反应类型的分类, 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 一直不断渗透, 从物质的提取和性质研究, 到物质间的作用力及物质的多样性, 特别是在有机的教学中, 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 类比及比较的方法也使得物质之间的性质差异在微观结构上找到依据。

三、培养能力, 力求创新

知识和思想方法要实现质的升华, 还要通过学生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 没有对思想的应用, 没有对知识的总结, 都不可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教材对实验能力的培养首先从物质的分离提纯着手, 通过联系初中的食盐精制过程并介绍其他的提纯分离提纯方法, 作为专题二、三中的物质的提取预备知识, 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工具。而在接下来的物质检验中, 引导学生通过反应过程中的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实验现象的观察, 掌握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 并在后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创造学生运用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能力。

四、知识拓展, 发展个性

必修模块的学习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 只是对初中化学的适当深化和细化, 是为了广大学生在完成高中学习以后为走上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化学素养服务的, 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却没有进行更多的细化。如对化学键的学习中, 只是简单介绍了离子键及共价键的形成及区别, 而对化学键的键能、键角、饱和性及强弱的影响因素都没有进行过多的拓展。为满足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分别编写了《化学反应原理》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电化学、反应速率及限度以及溶液中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进行研究; 《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原子的微观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对化学键和晶体的结构从微观入手, 用数据使得比较更加地科学化;《化学与技术》和《化学与生活》则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化学的联系来阐述更加细化的内容, 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要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 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运用好教材这一个材料, 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钢结构制作下一篇:动植物细胞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