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规律

2024-08-01

尊重教育规律(共12篇)

尊重教育规律 篇1

2016年3月4日全国两会上, 政协委员莫言建议:“将十二年学制改成十年一贯制, 十年连读, 学生可以坐上直通车, 轻松快乐地学习。”是否缩短中小学学制成为热门话题。有的人认为小学太长了, 读四年就可以, 不需要读六年;也有一些保持中立的态度。其实, 缩短时间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保证教学质量。那么, 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地看待缩短学制问题?在2016年3月17日的21世纪教育沙龙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明全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十二年学制”是多年实践的选择

储朝晖:基础教育“六三三”分段的十二年学制是在1922 年建立的。当时提出实行“十二年学制”, 经过很多次的讨论和打磨, 政府基本上没有干预, 由教育家群体来判断及决定。1 9 1 5 年, 有人对学制问题提出批评和反对意见, 当时是湖南省提出学制改革意见。到1917 年, 几乎大多数省提出要改学制, 1918 年出现了很多调查, 包括蔡元培、陶行知、胡适都到各个省做了调查。当时的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也做过很多调查, 做了很扎实的工作。很多人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他们的决定比较客观, 没有太多的外界力量干预因素。

杨东平: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学制改革的高潮, 试点九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五四学制等多种学制, 中共中央也成立了学制改革小组。其重要的背景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认为现行学制时间太长, 学生关在学校脱离社会实践的时间太多。所以“文化大革命”中大幅度缩短学制, 改为小学5 年、初中高中各2年、大学3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又恢复十二年学制。但在20世纪80年代也有缩短学制的强烈动机, 那时的口号是“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 多出人才”。这两次基本上是非教育动机。

现在, 主张缩短学制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现行教育内容用10 年、11 年完全可以完成。高三整整一年、初三有半年专门用于备考, 基本上是在浪费青春。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的问题, 而不是学制本身的问题。因为如果实施十年学制, 青少年毕业时刚16 岁, 步入社会为时尚早。

国际上, 十二年学制是主流

储朝晖:学制改变与否的主要依据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十二年学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95 年左右的时间, 中间反反复复地提出学制改革, 但都没有成功。1949 年以后提出缩短学制, 1949 年前也有人提出质疑, 认为这个学制不合理, 但终没有说服力, 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学制是合理的。人的个体之间有差异, 每个人发展的阶段性也有差异。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是恒定的, 但在统计的意义上,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今, 虽然有些孩子表现出早熟、早慧现象, 但整体上还没有看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这方面也缺少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实证研究。同样, 信息化环境、多样化的学习渠道, 并没有使儿童成长的阶段性发生改变, 也没有因为信息渠道的增加而改变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尽管我们有少年班及其他课程体系, 但大量的数据表明, 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杨明全:“六三三学制”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 19 世纪末兴起。美国人建立的“六三三学制”, 基本上也是根据这个发展阶段来划分的。后来, 到了20 世纪60 年代,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的四个阶段划分, 基本上跟“六三三学制”对应。他认为, 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 即零到两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 即两岁到六七岁, 即不能进行逻辑运算, 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六七岁到十一二岁, 必须借助具体的事物形式来进行;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 15 岁以后孩子才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因此, 人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过程,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不赞成盲目缩短学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 全世界199 个样本国家和地区, 各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年限从10 年到14 年不等, 十年学制的只有10 所, 仅占5%, 实行十二年学制和十三年学制的学校约占77%。可见, 世界各国对孩子教育发展的观点, 是比较保守的。

如果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发展, 除了知识之外, 不能太急, 要缓慢一点。我在美国访学期间, 了解的美国教育是孩子在低龄时期的教育要慢下来。美国教师认为孩子的童年很宝贵, 要让他们过一个完整的童年, 美国小学课程课标所列出来的就是基本科目。他们还会开设田野调查课程、游园课程等。这种多样性、充实的课程, 使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

“学习负担”和学制没有直接关系

储朝晖:主张缩短学制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学业负担, 因为小升初、初升高是非常激烈的竞争, 学制贯通之后, 可以减少两个“坎”, 让学生少“受罪”。严格地说, 学习负担跟学制没有关系, 学习负担主要由教学、管理和评价方式决定。如果教学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能够让他们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 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也不会感觉学习负担太重。很多人会担心, 如果应试教育不改变, 学制被缩短, 课业被压缩, 学生的负担反而会更重。

杨东平:我国中小学的课程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 明显地高出很多。如果在12年的义务教育范围内, 大量减少不必要的知识灌输, 降低学科难度, 增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户外活动, 让孩子喜欢学校, 喜欢学习, 让他们在学校会感到更快乐的话, 希望缩短学制的呼声可能会降低一些。

杨明全:减轻学生痛苦不见得通过缩短学制的方法, 也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水平, 设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标准, 减轻竞争力, 让他们在学校中感到快乐。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在学校中学知识外, 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教育即生活”, 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 不仅有知识发展问题, 还包括道德、人格、情感、社会交往等, 我们叫作和谐发展。目前的国内教育, 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 但应试教育的味道非常明显。我比较赞同实行一贯制, 可以去掉不必要的环节, 如小升初、初升高的问题, 要拿出很多时间去反复练习。如果是一贯制, 就可以去掉这些环节,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且, 一贯制的做法在国际上比较流行, 如美国小学没有升学考试, 而是自然而然地升到初中。美国教育局会为每个孩子出一份成绩报告, 这个报告不是选拔性的, 而是发展性评价, 观察孩子在主要学科如数学、阅读、英语、社会、科学等领域达到了怎样的发展水平。

而且, “弹性学制”或许可以为特殊人才提供快速通道。有些国家的基础教育学制, 虽然是12 年, 但分段不一样。例如, 印度是8-2-2 分段, 多数学生能够普及的是8 年教育。英国是10年, 但它有两年大学预科。美国学制主要是5-4-3 分段, 缩短小学, 延长初中。这或许与儿童青春期的提前有关。从中国的现实看, 有的地方如黑龙江部分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实行5-4 分段, 上海将小学六年级放在初中, 其实也是5-4 分段。顾明远先生一再呼吁要重视学制研究, 似乎主要也是指如何分段而不是缩短学制。

国际上是存在“灵活学制”的。总体上说, 美国社会是一个弹性化的社会。它的弹性化有学分管理的基础, 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并根据学分收取学费和考查学生的学业进程。学生只有修满学分, 才有资格申请答辩毕业。而且, 有些高中互认学分, 高中修的学分, 大学里互认。所以美国有一类课叫“AP课程”, 大学课程的前置, 可以解决美国高中生中学有余力者提前学大学课程的问题, 不但可以提前拿到大学基础课程学分, 也反映出学生的自主选择。现在, 大学录取时, AP课程的分数学分成为一个重要指标。

有关学制改革的讨论很有价值, 涉及是否缩短、如何分段、如何贯通及弹性学制等内容。如果学制可以灵活调整, 为不同类型的人提供不同的选择, 有需求的人可以提前毕业或跳级等, 也可为特殊人才提供快速通道, 就不需要大家都齐头并进。

也许, 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缩短学制问题允许改革, 允许探索, 允许试点, 但同时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尊重教育规律 篇2

闻理 《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6日 02 版)

“谋事要实”在现实工作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党政干部做到“谋事要实”,就必须尊重规律,科学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就是要科学制定事业和工作的方针和政策。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冲破陈规陋习的藩篱,但不能头脑发热拍胸脯蛮干;要批判继承历史经验,大胆借鉴外地做法,但不能“削足适履”全盘照抄;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示,但不能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实践表明,党员干部只有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才能取得干事创业的实际效果。

谋事要做到“三个符合”。第一,要符合实际情况。领导干部想出的点子、制定的政策、策划的方案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领导干部要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才能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才能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第二,要符合客观规律。领导干部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我们要根据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制定正确的设想、意见、方针、政策、战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要符合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的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和根基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全一致。广大党员干部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一定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正确方案,为人民谋福利。

尊重办学规律 回归教育本原 篇3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大家的共识。如何抓住时机,利用契机,扬长避短,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所普通高中面前的共同课题。近年来,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坚持从校情出发,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尊重办学规律,回归教育本原,形成了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创新德育载体、构筑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特色为主要阵地的素质教育体系。

一、读书明智,厚底蕴强内涵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质量,而读书则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源泉。

我校将“读书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遗余力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大力建设图书馆和教师阅览室,投资125万元选购了一系列教育名著和反映教改最新动向的书籍供教师们选择阅读;开展了“引领发展·幸福人生”、“同读一本书”等主题读书活动,每学期向全体教师赠阅《名校师资团队建设力》、《做一名幸福的教师》等图书,引领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著作,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每年为每位教师发放购书补贴,引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购买书籍、订阅刊物;定期举行读书成果展示、读书征文活动,充分展示教师读书的风采和取得的成果,促进其相互学习;定期举办教师读书人物评选活动,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读书的热情,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借脑引智,转观念促提升

教师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不会取得成功,然而观念的转变却又是最难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教师观念的转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我校把握这一规律,让教师在广泛学习他人经验的时候,结合校情,深化认识,不盲目照搬,从而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提升。

请进来讲,即学校先后邀请了程红兵、程翔、李卫东、李俊和、陶继新等名师来校做专题讲座,并且月月有专家,让教师与专家、名师互动交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走出去学,即分批次组织教师到南京金陵中学、诸城一中等100多所名校校园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为了更好地发挥“走出去”的辐射作用,外派学习的教师返校后都要以汇报课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向教师汇报,共享学习资源。坐下来谈,即每学期组织干部论坛、班主任论坛、学科教研室等各个层面的论坛,开展教学研讨,碰撞思想,聚合智慧,达到了资源共享,学以致用。

两年来,学校派出400多人次到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10余个省市参加专题培训和学习考察,其中一线教师占总人数的87%。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正是广大教师善于学习,勇于突破自我,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观念的体现。而观念的转变,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研提质,课堂增效,大幅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此,我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学管理是质量之基”的教学观,做到两个坚持、两个充分,实现三个逐步、四个推进。即坚持抓常规管理不动摇,坚持以多媒体为抓手促常态集体备课不动摇;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逐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优化,逐步完善课堂评价制度,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推进教师备课环节的转变,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推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大阅读活动的实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进德育活动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实现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学习斗志的目标。

同时,学校围绕教学管理“2234工程”的实施,努力把科研兴校落到实处,实施教研负责制,聘任了14个学科教研室主任,有效推动了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师教学素质大赛、和谐备课组创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研究课堂、提升课堂的热情。新课程需要新课堂,学校以开发课程资源,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实施“课堂瘦身”行动,要求教师授课前在备课、研究上下工夫,课上在精讲、精练上求质量,课后在辅导上要效益,探索践行“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课堂教学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同时,积极推进多媒体课堂教学常态化建设,通过视听结合、声画并茂、动静相宜的多媒体教学,提升了课堂实效。四、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构建特色德育模式

德育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道德践行的热情,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我校反思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坚持德育“五重”,即重正面引导、重学科渗透、重策划规划、重精心组织、重情感体验;德育活动“三要”,即要有效、要序列化、要课程化。积极探索鼓励学生争优、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活动载体,通过开展能真正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活动,让德育主动触摸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军训改革、开学典礼、成人礼、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等精品活动,力促让德育活动成为一场场道德盛宴,让体验打动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把开发学生潜能和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教育活动面向学生公开招标,由学生自己组织,锻炼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五、文专并举,创新突破,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高中教育不是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才,不是只要高分就是素质,而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学校立足学生实际,遵循认知规律,放低教育起点,坚持艺体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学校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坚定“进步不分先后,成功没有早晚”的教育理念,确定了德艺双馨、文专并举的发展思路,拓宽教育渠道,着力挖掘学生潜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校将科技创新教育根植于基础教育,成立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建有科教基地“双普实验室”、萤火虫创新书屋,开发校本课程《1+1发明创造》,开展科普宣传周、校园科技节等活动。学校现有教师110人获各级科技比赛辅导奖、学生专利600多项、学生参加各级科技比赛获奖390余项、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入名牌大学,输送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因为创新能力强而保送研究生。2012年,学校成功承办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暨全国创新教育峰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所学校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欣然题词:创新伴我成长。

只有尊重办学规律,才能回归教育本原。平阴一中关于农村高中素质教育道路的探索,正是基于以上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正是一条回归之路,回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到人的成长规律上来,回到教育的原点上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让素质教育之花在玫瑰之乡尽情绽放。

尊重教育规律 篇4

一一、明确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的发展关键期

幼儿的发展, 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 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 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这一理论提示我们,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必须尊重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尊重幼儿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 还要尊重每个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 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特点制定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

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 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 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 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 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 (2~3岁和6~7岁) 。研究表明, 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行为等方面发展中, 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

例如, 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 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和数学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再如, 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又如,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研究、重视这些关键期, 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

为此, 幼儿园要组织全体幼儿教师、小学要组织低年级教师定期学习幼儿教育学段的理论知识体系, 了解幼儿教育学段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可进行双向互动, 互访课堂、互动教研, 共同探讨缩小差异的办法。例如, 低年级教师到幼儿园听课, 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及孩子的表现, 还可到幼儿园进行特色课程教学, 既实现小学名优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资源共享, 也可克服幼儿在园期间全部是女教师教学的弊端。幼儿园老师也可到小学了解低年级学生的上课、活动等情况, 知道如何针对学前一年的幼儿进行适应性教育。在学习如何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认识幼儿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个案。

二二、建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幼小衔接导向机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上的连接, 促进儿童顺利实现从学前期向学龄期的过渡, 她是儿童自身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 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幼小衔接的重大意义也使它成为按照教育规律实现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 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适应性困难和社会适应性困难两个方面。多年来, 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 较少考虑幼儿身心特点, 盲目模仿小学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突击训练, 导致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另一方面, 幼儿园更多考虑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 “要当小学生”的愿望每个孩子都有, 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突出的表现是“会说不会做”。入学前, 小学低年级教师也很少考虑幼儿入学前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差异, 幼小衔接的严重脱节不仅影响了幼儿的现阶段成长, 也阻碍了幼儿的终身发展。

如何作好幼小衔接工作?我认为必须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导向机制, 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充分认清各自的衔接任务。

(一) 幼儿园阶段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从某种意义上说, 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 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上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准备。因此, 从幼儿一入幼儿园, 教师和家长就要着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 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 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 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好衔接:

1. 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1) 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 生活需要自理, 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因此, 幼儿园教师要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 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等, 懂得自我保护, 提高自理能力。利用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 指导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强化幼儿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求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因此,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 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岗位锻炼自己, 培养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责任感。能够分辨上下课铃声并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自主选择室内外活动, 做到动静交替, 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2. 思维能力衔接。

初入小学的儿童在读写和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这主要是对其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所致。观察力、分析判断力弱, 会影响语文学习中对形近字的辨析、对偏旁部首的归类等;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差, 会影响汉字和拼音的正确书写;而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小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 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都离不开这一基础。因此, 在幼小衔接期, 要设计各种有助于提升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的活动, 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 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3. 兴趣和情感的准备。

入学前的准备不在于学几个汉字或会几道算术题, 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园教师要认真研究游戏类、故事类、自编自演类、工具类等活动的教育内容及所能产生的教育效果, 在生活中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将幼小衔接的知识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形式传递给孩子, 有效避免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比如幼儿生在生活中学算数;利用视频日志记录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培养他们面对视频讲清自己生活片段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孩子的专注程度;开展握笔操活动, 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举行看图书讲故事活动, 鼓励孩子们带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回园, 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 让孩子在心理上减少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学前一年幼儿与低年级小学生还可进行双向互动, 定期开展体验日活动、联谊活动, 如到小学与哥哥、姐姐同上课、游戏、做操, 也可以录制一些小学的环境、学生学习生活的专题片给孩子们放映;组织“我向哥哥、姐姐学什么”谈话活动;请一年级的小学生到幼儿园, 介绍入学后的感受和变化等, 激发幼儿向往小学、当小学生的愿望, 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 喜欢小学, 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二) 入学前

1. 对家长进行孩子入学前的心理测验, 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难题主要不是“认知储备”, 而是小学环境、授课方式、同伴师生关系构成的“新秩序”, 以及家长过高的期望和学习的竞争压力给幼儿带来的适应问题。这些问题统称为“心理适应性障碍”, 而解决家长在孩子入学前的心理问题应是解决这一障碍的基础。

幼儿园和小学要联合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指导, 通过家长心理测验等多种形式确定幼小衔接的指导内容, 设立多元化的指导形式。如举办讲座、现场研讨、家长沙龙、现场观摩、访谈等, 请小学教师针对家长的问题进行零距离交流;请家长走进小学观摩小学生上课, 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典型”家长参加沙龙活动, 介绍孩子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的经验做法;向家长全面展现小学学段教育与幼儿园学段教育的共同点和关键区别, 为家长提供开展幼小衔接所需的各种心理辅导和技术支持。

2. 了解孩子学前教育的不同情况, 进行有重点的衔接。

入学前, 小学要根据儿童所处区域的不同 (如城市和农村) , 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的不同 (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 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 等情况, 对学生进行学前学习情况调查。调查形式可有规定动作 (重点考查协调能力、运动技能、感知专注度等) , 也要设置自选动作 (如看图讲一段故事、动手拼摆图形、表演一段小节目等) , 确保科学、准确、公平地了解孩子认知、习惯、自理等方面情况。然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不同类型制订应对策略, 有重点地设计衔接课程和适应能力培养内容。

(三) 小学一年级

1. 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小学要使幼小衔接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整合起来。如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要把关于幼小衔接的项目落实, 幼儿园学前的相关教学内容、目标应作为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培训内容;在创设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与活动环境时, 更关注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上,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设定上, 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 都要着力落实幼小衔接的各项要求。

2. 架设幼小心理衔接的桥梁。

学习环境布置要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在教室装扮、学生课桌摆放、评比栏的设置等方面要注意减轻儿童刚入学的心理压力, 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利用学校网站开设“幼小心理衔接专栏”, 以及家校互动交流博客平台, 为家长遇到的各种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要努力推进差异性、个性化幼小衔接模式的探索, 设立幼小心理衔接的咨询与辅导机制, 对一些特殊幼儿采取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个性化衔接方式, 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能较好地度过幼小衔接期。

3. 整合课程, 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

整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与小学一到三年级各门学科重复的内容。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 教师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前基础, 巩固重复内容, 不再将这些内容作为一年级新授内容, 把节省下的时间用在学生大量阅读、思维拓展、体验教学上。同时, 定期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类量化评估。

课堂上, 要注意采取游戏、动手操作、观察等学习方法, 设计游戏性、表演性、绘画性作业,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教师从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儿歌入手, 除了采用传统儿歌引导儿童学习拼音字母的音、形外, 还可启发儿童自己动脑、动口编儿歌。再比如绘画性作业很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应在孩子学完课文之后, 让他们拿起画笔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课文内容用画笔表达出来,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 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 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4. 建立幼小衔接工作资源库。

从幼儿入园开始, 幼儿园就应为每个幼儿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包括在园活动、家园共育等内容。在幼儿园大班幼儿成长档案中增加“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和内容, 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运用活动即时评价、阶段小结评价、亲子合作评价等方式, 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这项工作, 能为小学教师了解幼儿成长的普遍规律和个性特点奠定基础, 成为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前期的学情调查, 对于掌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 促进每个儿童有规律、有个性地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要建立幼小衔接工作档案。注意将教师队伍建设、孩子成长档案记录的建立和完善、幼小衔接的工作机制、物资经费等资料的收集和文本归档作为主要的项目, 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 形成幼小衔接的文化特色, 并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三、实施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保障机制

为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我区教育局努力从组织建设、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督导评价等方面做好“幼小衔接”规范性管理, 构建起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保障机制。

(一) 组织建设

成立幼小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邀请相关专家研究出台《西岗区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幼小衔接活动的三个目标:孩子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向往小学的生活, 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 对各类学习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倾听习惯、阅读习惯) 、生活能力 (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 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课程管理

区教师进修学校启动“区校联动、幼小结对”的课题研究, 对两个学段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进行研究, 对幼儿园整班进行幼小衔接课程整合先行试点, 以点带面、幼小联动, 逐步研究推进不同幼儿园重组班级的幼小衔接课程设置, 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 实行课程双向互动机制, 即幼小双方都要对衔接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进行动态管理, 任何一方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时都要得到另一方的回应。

(三) 教师队伍建设

在增加对小学低年级教师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培训, 对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特点相关知识培训的基础上, 一是建立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家长三方联合教研机制, 针对幼小衔接工作中的某些问题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明确每学期开展“三方联合教研”的主题以及相对应的活动次数、具体时间、参与人员、教研地点, 教研的具体形式 (如现场教研、专题研讨等) 、教研所达成结论的推广与反馈等。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确定幼儿园与小学选拔交流人员的方式、交流时间、交流目标等内容, 使幼小教师间的“角色换位体验”成为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行为, 使幼小两个阶段教师之间的交流成为常态。

(四) 资金保障

设立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支持资金, 作好幼小衔接师资配备、教师培训、课程整合、视频日志系统等硬件设施设备的资金保障工作, 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五) 督导评价

将幼小衔接工作列入学校和幼儿园督导考核项目, 以幼小衔接目标为依据, 以知识储备、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核心要素作为评价内容, 对幼儿园进行定期督导。同时建立幼小互评机制,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定期进行相互评价, 规范评价的时间、标准、方式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等, 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落实。对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中的典型案例、经验, 及时进行宣传、推广。

教育名言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尊重规律 科学识字 提升实效 篇5

——识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高度重视 贯穿始终 降低数量 提升质量 多认少写 识写并重 重视习惯 培养能力 两表先行 先认先写

一、走进识字课堂 了解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问题:

1.时间紧、任务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占六年识字总量的百分之五十还多。两年要求认1600个常用汉字,这是建国以来历次教学大纲所不多见的。新教材就注重学生大量识字, 老师感到困难。2.反复强调,错误依旧:有的字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会出现错误,令老师大为恼火有迷惑不解。尤其是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和三年级会出现一个错别字的高峰期。形近字难以区分、书写错误会大量出现。

3.识字课单调,学生不喜欢:识字教学缺乏生动性和情趣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差,学习汉字感觉困难。识字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4.低年级既要识字、写字又要阅读,怎样处理好关系: 低年级阅读教学和识字、写字教学的时间分配怎样更合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更合理。

(二)教师的问题:

1.识字教学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情趣。

2.教学策略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法单一,程序固化,令学生对识字兴味索然。(一拼拼音,二读生字,三唱笔画,最后组词)。

3.窄化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不注重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4.只注重教学汉字却忽略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

5.没有摆正“识字”与“写字”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写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写字只是为了巩固识字教学成果,抄写几遍以便记得更牢。所以指导上不具体不细致,只是让学生自己练习。6.识字教学脱离语境。

7.识字教学割裂汉字的形、音、义关系的现象却很普遍。识字教学只重视字音、字形教学,忽视字义理解。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生字的读音倾注了大量的气力,而较少涉及字义。即使涉及字义,也是或随文解释,或轻描淡写,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音、义分离实际上影响了学生对字形的识记。

8.重字形,轻理据。这样识字就造成了字的形、音、义的分离,不但严重违背了汉字的系统规律,给小学生许多错误的汉字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到学问无非就是随便联想。为记忆字形而忽略字义。有些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想当然地生造字理,误导学生,识字教学中解释字理时望文生义的现象比较多。而且无理据的拆分占据了主流,破坏了汉字构形的科学性,如“言”字常被拆解成“一点一横长,二字口四方”,把“春”拆分为“三人一起晒太阳”,这些解析,跟字义毫无关系。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但过于关注趣味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反而造成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

9.教师的汉字学欠缺;彳”教作chì,我们叫做左右耳旁的“阝”称作“左阜右邑”,我们叫做“大口框”的“囗”称作“围”

二、寻找识字教学的路径

(一)激发识字的情趣性——让学生爱学 1.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种感官同时刺激

课例呈现:北师版 一年级 《雨铃铛》导入

2.游戏增加情趣 激励学生参与 3.竞赛激发愿望 带动学生参与

录像:《丁丁冬冬学识字》片段12分钟 4.积极评价展示,感受成功 获取动力(二)扩展识字教学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 1.图示: 2.演示:

3.表演:录像:《窗前的气球》片段一分钟 4.绘画: 5.游戏:

6.故事、猜谜、编顺口溜:

7.比较: 课例: 一年级《竹乡歌》 8.联想:

9.溯源:

10.语境中识字:课例:《池塘边的叫声》第一自然段: 11.生活中识字:

综合性课例:一年级《小雨的梦》

(三)遵循识字的科学性——让学生学会识字

1.遵循汉字本身的科学性:

(1)明确偏旁部首的作用

课例一年级《雨铃铛》(2)了解汉字的直观特点(3)清楚汉字的表意功能(4)对比不同:找到各自特点 2.遵循识字过程的科学性:

(1)强调第一面

第一次指导时,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如:利用声音、图片、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

铃铛:实物 声音 字形 特点(2)科学复现 在新授课及时复现: 在后期复现:

在新环境中复现:课例《春风》

尊重教育规律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德技双馨

随着“互联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的确定,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基础保障性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职业校院应顺势而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的职业校院已顺利成为国家示范校,并获得省政府批准建立技师学院。在后示范校时期,职业院校教师如何凝心聚力,培养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呢?

一、尊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立德树人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有所不同,职业教育重在解决培养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掌握技能的前提是先学会做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安排上应重视德育,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全体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要管理精细、教学精彩、育人精心,教育学生在学校尊重教师、尊重同学,在校外,尊重家长、尊重他人,对己修身懂礼,对人不卑不亢。

以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育人、环境育人为原则,立足学校实际,完善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校园文化,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力争将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文化气氛浓厚的育人摇篮,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

二、提升教师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内涵发展

职业院校教师应结合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把提升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内涵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深入校本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软硬件建设

加强学校各方面软硬件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每一位学生服务。

2.加强教师培训

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教师掌握一流的教学技能。

3.搭建校本研究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校本研修的信息平台,促进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4.开展主题研修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比赛,促进研修活动的多样化、网络化,使教师有更加自由的交流平台,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

教师既要教育学生,又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不训斥,不挖苦讥讽学生,要给学生希望,指引学生前进。

在培训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用技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需要价值观的引领。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很多老教师治学严谨、技艺精湛,甚至有自己的专利、专著;很多中年教师在全国、省级、市级比赛中屡次获得技能大奖;很多年轻教师好学上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笔者学校建校60多年来,用良好的教育教学传统培养了许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可以用往届毕业生的成功事例教育学生。这些往届毕业生的榜样力量可以引导在校学生学做人、学做事,适应岗位是毕业生对校友的忠告。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育学生对企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顾客负责。

四、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更是培养全面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充实校园文化内涵

做到制度上墙、走廊有招贴、教室有布置、校园多橱窗、活动有场地,让师生置身于文化校园的氛围中。

2.提升校园思想品位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展示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校风、校训、校徽,使全校师生熟知。

3.打造美丽校园

以教育为先导、制度为保障,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打造色彩和谐、布局合理、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的校园。

4.营造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在实训实验场所悬挂分布图,中英文标牌、简介,安全设备管理、实训人员日常行为规范,职业素质训导,温馨提示,学生作品展示等。

5.在校园悬挂宣传标志

在校园悬挂“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人名言等宣传标牌;完善校内各条道路路名、路标牌,各建筑物楼名、门牌等;统一布置大型宣传橱窗,打造文化宣传长廊,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引领辉煌!教师的服务意识、积极心态,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提供了保障。职业院校要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尽绵薄之力。

尊重教育规律 篇7

从教师、年级组组长、教研主任、年级主任、副校长、校长到教育局中学科副科长、财建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副局长、考试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兼局长, 赵刚一步步走来, 对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体察和感知。他为人低调, 不事张扬, 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差异性、选择性和发展性”, 办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 扎扎实实做事, 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他做事雷厉风行, “不搞形式主义, 真正办教育, 办真实的教育”, 体现了很高的教育智慧和管理智慧。

□您如何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而且问题很大。但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差异性、选择性和发展性。我在咸水沽一中做校长的时候, 曾参与设计了咸水沽一中立德广场的雕塑, 雕塑取名为“无限的柱体”, 这个雕塑能够体现我的观点。“无限”, 意味着人发展的无限性, 雕塑中五根柱子高低不同, 代表着教育应有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 而五根柱子平行并立象征着个性化的成长, 它深层的寓意是“要正直, 同时切勿妨碍他人的发展”。如果不遵守“共约”, 那么最先长歪的反而是自己, 只有在严格的自律中才能自由地成长, 保有做人的底线, 才能伸向辽阔的天空。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 您认为作为一名校长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

■坐住了, 整天在办公室坐着的不是好校长;坐不住的, 整天到处跑着讲课、应酬的也不是好校长。校长应该是教育家, 不是社会活动家。他应该游走在课堂、办公室和教师、学生之间,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要“沉潜而实干, 内敛而勃发”。何为沉潜?就是学校领导者要能够沉得下心做教育, 不造势, 因为教育本是一项淡泊名利的事业, 经不起世俗化、场面化的折腾。学校就像一架马车, 优秀的管理能够运载千斤的重量, 高品质的师资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做教育的人要葆有一颗童真之心, 保持对真理不断追寻的赤诚之心, 这是一切梦想能够达成的根本所在。作为校长, 要有底气对教师和学生说“向我看齐”, 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到的, 作为校长要首先自己做到。

□您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状态?

■我觉得对这个问题, 我们的国文 (李国文, 天津市津南区区委书记) 书记总结的非常精到, 他说:“评价一所学校的状态, 第一看学校环境, 第二看教育质量。”对学校环境, 首先看卫生, 卫生好是应有之义;其次看学校的一草一木和装饰、环境的创设是否是校长一直特意在做的, 这里体现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品位;再次, 看师生的精神面貌, 如果学校里教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付出非常多, 他会对管理者有一种期待———期待被表扬, 即使不说话也会在眼神和身体语言上有所表示, 反之, 如果一所学校的矛盾很多, 教师对教育没什么兴趣, 就会回避, 当身体回避不了的时候也会在眼神上回避。

教育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志, 理所应当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说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 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师生关系和谐, 二是师德水平高, 三是学校的教师要有学识、有见识, 四是干群关系好, 五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近年来, 津南区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这背后肯定有工作思路和制度机制的因素, 请您谈一谈。

■实际上, 从2009年开始, 我们津南区教育系统就一直坚持“依法办学, 以法治教, 尊重规律, 务求实进”的工作方针, 强化“带队伍、建机制、抓落实、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同时, 围绕工作方针和工作思路, 构建了很多新的机制, 比如学校评价机制, 早在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达标之前, 我们就制定了“双百条”考核, 称为“两把尺子”, 第一把尺子叫“统一一把尺量”, 是教育局出台的考核标准, 是“规定动作”, 针对中学、小学、幼儿园各自有100条考核, 是红线、底线, 作为校长必须做到, 要求工作常规化、常态化, 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完成后, 我们对考核标准进行了修订, 高于市标准的保留, 低于市标准的按照天津市的标准。第二把尺子是要求各学校制定一个三年规划, 是“自选动作”, 要求规划要“跳一跳能够得着”, 同时要写清楚每年要达到什么程度、怎么衡量达到了这个程度, 用学校自己的尺子量自己, 然后教育局进行考核。通过这两把尺子衡量学校和校长合格与否。对于管理途径呢, 我们实行“三员制”, 即学校是运动员, 教育局各科室是教练员, 督导室是裁判员。各科室负责指导各个学校, 学校考核的结果就是各科室的考核结果。督导室就是裁判员, 不下去指导, 就是检查, 看哪里不合格, 立即指出来要求整改。

我们还有一个人事方面的机制, 就是实行“全员岗位责任制”, 核心在于设岗。学校不因人设岗, 而是因事设岗, 一个岗位满没满工作量, 校长说了不算, 局长说了也不算, 而是教代会、职代会说了算, 先定量再定岗, 满量上岗, 教职员工认可你是满量了就是满量, 认为不满量, 该加什么加什么, 该调整什么调整什么, 教代会、职代会认可后通过, 然后上岗。一所学校, 有闲人必有闲事儿, 有闲事儿必有闲人。我们实行的“全员岗位责任制”有效地避免了这个问题。上岗以后, 就是按照“多劳多得、质优多得、责重多得”原则进行奖励。“质优多得”提出后, 有些学校有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加课、多留作业的现象, 我们也及时进行了调整, 把教育质量中的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压缩到一个合理的范围, 不占重要或者主要的地位。我们区的小学阶段前三年没有联考,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0至7岁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 因此, 我们的幼儿园严禁举办各种形式的语文、数学、外语班, 哪个园开班就撤哪个园长。在津南区, 小学前两年就是行为习惯达标, 对学生进行民主政治、道德法律启蒙, 教育孩子爱父母爱自己, 以班集体公约的形式将学生需要做到的形成条文, 挂到班内墙上, 学生签字, 严格遵守, 每学期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 以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制教育,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再有就是学习习惯达标。比如学生习字姿势, 要求“一寸一拳一尺”。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小学生歪歪扭扭地写字的时候, 我就很伤心, 作为一个教育者, 我为此感到羞愧。我也思考过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刚上学的小学生由于骨骼发育等原因握不住笔, 一些厂商生产的笔笔杆比较细, 学生就更握不住了, 为了看清, 就会歪着头写, 长此以往, 到了高年级, 学生的颈椎、脊柱就会出现问题。身体出现了问题, 还谈什么“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还谈什么“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所以, 在小学, 考核校长我怎么考核?期末考试的时候, 我让校长和我一起去数, 看书写姿势不良率有多少, 如果第二年还这么多, 那校长就别干了。经过这几年, 应该说津南区小学生的书写姿势不良率是很低的。

7至16岁是行为习惯最佳矫正期, 这时期要提倡爱党爱国, 教育学生怎样做事、做人, 等等。一句话, 教育者一定要尊重教育的规律, 同时, 教师要为人师表、行为示范。

□您认为好的管理应该是什么样的?

尊重孩子尊重规律让孩子健康成长 篇8

我们要格外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 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青春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这个年龄段又被称为“心里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 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 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较大困惑:独立性与依赖性, 成熟感与幼稚感, 开放性与封闭性,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特殊的行为特点。

第二反抗期, 是孩子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也是决定人的性格、体质、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问题上, 专家指出, 家长承担着第一任老师的重任, 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 科学掌握教育方法, 有效引导、陪伴孩子度过人生中这段最关键最美好的时光, 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人格平等,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基础

家长要放下架子,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耐心倾听, 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和属于自己的对象, 应适度分离, 将孩子作为独立的自我看待, 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以友相待, 以朋友的身份正确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变化, 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优秀的家长应懂得, 每天无论多么忙碌, 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有效的、深层的内心交流。因此, 一位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曾经骄傲的告诉妈妈: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朋友一样的妈妈!

孩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迈进, 表面上是因为生理上的变化, 实则是心理上的变化, 此时的孩子, 心理上处于迷茫期,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 他们茫然了;身体的变化让他们感觉到未来的空白, 此时的孩子, 需要的是尊重, 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 他们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此时, 和谐是最重要的。

二、榜样带动, 自我的良好形象是力量

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的青少年, 虽然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 但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就使得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时, 应该做到与孩子同成长, 做孩子的好榜样。试想, 一个沉溺于麻将的家长怎能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呢?一个不懂孝道的父母怎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一个欺骗孩子的家长怎能教育出诚实的孩子呢?只有家长自律了, 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家长单纯了, 孩子才能善良无瑕;只有家长做了榜样, 才能耳熟目染的影响教育孩子。网络上对家长有四类评价:一流的家长做榜样, 二流的家长做教练, 三流的家长做陪同, 四流的家长不闻不问。我们要做一流的家长, 榜样的力量是正能量, 能够激励孩子努力健康发展。那个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正是受了父母正面的影响, 她积极进取阳光心态, 她对家人说:妈妈好好工作, 爸爸好好做生意, 奶奶好好过日子, 我要好好学习, 好好成人!

此时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有反抗性, 而是一种失措感, 因此他们也在悄悄地观察着家长, 他们希望从家长身上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女孩子通常会从幼时的恋父情结中转向对母亲的认同, 男孩则从恋母情结中挣脱出来, 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此时, 做父母的更要重视自身的形象, 以让他们拥有成长的安全感。

三、适度扬抑, 健康的成长历程是追求

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他们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朋友中的地位,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在争取一个独立自主人格的过程中, 他们会受挫、或对抗、或低沉、或压抑。我们要永远给孩子鼓励和自信, “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用三万次的表扬和鼓励才建立起来的”。有了自信, 才会形成完善自主的人格。必要的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平常的是是非非, 在孩子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 有时甚至消极情绪转化成心境, 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 家长必须要做出适时适地适当的批评, 引导其正确面对客观实际, 面对挫折, 在学习生活中成长受教育, 告诉孩子:受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培养一种能力, 可以听到任何话既不发怒, 也不丧失信心。

据我们的观察, 此时的孩子由于自我的封闭, 其实内心深处也有一种羞愧感, 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谅解, 但荷尔蒙的作用会使他们故意表现出反抗情绪。所以, 这个时候, 作为父母, 应该好好理解他们, 要多多地表扬他们, 鼓励她们, 让他们感到, 成长不是坏事, 让他们感到, 他们可以成长得很好, 他们可以加入到父母的队伍中来。当然, 由于萌动期的作用, 他们是必定会犯一些小错误的, 对于这些小错误, 父母不能太过迁就, 适度的批评和贬抑也是很重要的。

爱从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开始 篇9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 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要求相差甚远, 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改革大相径庭。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注定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 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 备有效课

我们以前常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 我们画什么就有什么。现在这句话从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理解。孩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真的就像那张洁白无瑕的纸一样。如果在认知方面我们再这样认为的话, 就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 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我们要发挥指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会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学生能解决的, 我们绝对不包办代替, 这就是尊重。

给我启发最大的是赵乾坤老师在讲小学三年级数学 (下) “分数初步认识”一课时, 不是照本宣科从怎样出现分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写法这个流程来讲, 而是先进行课前调研, 让学生写出你在哪里见过分数, 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一。教师先行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课上教师出示孩子们表示的二分之一, 学生在讲理由、互相补充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备有效课

我现在所教的是一年级, 要想把一年级的课上好, 必须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可塑性强、崇拜教师、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竞争意识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与自觉性弱。低年级的孩子普遍都存在这些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所选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熟悉, 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数学一年级 (上) “比较10以内数大小”时, 书中的内容是红、蓝两队进行游泳比赛。红队3人, 蓝队4人。备课时, 我反复琢磨, 最后决定把游泳比赛改成拔河比赛。课上, 我用简笔画把红蓝两队以及人数画在黑板上。这样的设计更能突显出矛盾:比赛不公平。当时让孩子们当裁判员, 他们高举着小手, 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自己的理由, 在这种争论中,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 有的用小指头, 有的用小棒等就解决了为什么3﹤4了。其次,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点, 课上要设计让学生动手的活动,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一年级 (上) 数学有一部分知识是根据图意来求整体或是部分。在理解题意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题意, 这样孩子们会更形象地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大大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3.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备有效课

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教师课上的评价语。儿童的心理是敏感的, 往往是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 伤到孩子的内心, 也许从此往后孩子再也不举手, 再也不喜欢这门课程, 甚至讨厌老师, 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有人会说:课上的评价语会很随意, 是我们提前设计不了的。记得万平老师说过一句话:课上其实真正生成的东西是很少的, 还是我们没把课备得更全面。如果在备课时我们把每个环节孩子会出现的可能都考虑到, 做到有效指导, 不敢保证无遗漏, 最起码我们可以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例如, 我在讲“万以内数的读法”时, 首先出示一幅图, 上面是几种商品的价格, 接着让学生把这些数字自己试着分类。大部分学生是按着位数分类:三位数一类, 四位数一类。接着, 我追问有不同分法吗?这时, 小裴高举小手, 说:“我是按末尾有0没0分成两类的。”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评价:“可以, 不过你这样分突然给了我灵感, 我们还可以按数字中有0没0分成两类, 大家快试一试。”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快速挥动笔认真地分起来。其实在讲读法时, 教师就是这样分再讲读法的。教师评价式的引导比生硬地按教师的标准去分更体现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也肯定了当时孩子这种与众不同的分法, 给了她自信。

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从生理上讲, 教师和孩子一样, 都是个体存在, 但教师要显得高大, 因为孩子需要教师照顾, 但从心理来讲, 对孩子要像大人那样, 因为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大人不喜欢听的话、不喜欢做的事, 孩子也同样不喜欢。

1.少些特权, 多些平等

作为教师, 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 我们必须先做到,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身作则:“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的眼睛时刻盯视着你。”这是教育家加里宁对教师作用的精辟论述, 形象地强调教师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 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但是有些细节我们却容易忽视, 往往会施展自己教师的特权。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我们平时教育孩子对待我们的校园、教室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 见到地上有垃圾应该主动捡起来, 扔到垃圾桶里。一次, 我的班级刚上完手工课, 废纸比平时多出几倍, 一看垃圾桶里、桶四周都是碎纸, 眼看就上课了, 于是, 我就说: “某某, 你去把垃圾捡到桶里去。”眼前是解决了, 可是下节手工课还是这样, 毫无改善。后来, 我自己反思,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做到了吗?上课铃声响了, 孩子们已经坐好, 等着教师上课。我没马上走上讲台, 而是看看垃圾桶, 皱皱眉、摇摇头、弯下腰, 一张、一团地捡起地上的垃圾纸, 捡干净了, 点点头、笑了笑, 开始上课。从此以后, 我看见垃圾就随手捡起, 不再等学生, 不再指学生……其实在有些时候, 我们还是无意识地使用着自己的特权, 但相信只要我们关注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2.少些指责, 多些关心

很多人羡慕老师, 大小也是个官, 手下有几十号人拥护你、仰慕你……

但也正是因为人多, 所以我们照顾不到, 照顾不全, 容易简单从事, 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迟到, 我们虽然没说什么, 但狠狠地盯着孩子走回座位。再如孩子没写完作业时, 我们又是什么表情……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 都想好, 出现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 可能迟到、没写完作业在我们这里是第三次、第四次……但是在孩子身上可能是他的第一次, 所以我们要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探究真正的原因, 关心孩子。

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中, 我让孩子们拿出练习本做习题 (要求是数学练习本要夹在数学书中) 。当时有一个孩子没能从书中拿出练习本, 开始翻箱倒柜地找练习本, 看到这种情景真是让人着急, 但当时发火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于是, 我深呼吸一口气, 情绪平稳了些, 拿出一张练习纸悄悄地走到孩子跟前, 略带焦急地说:“先用这个吧, 抓紧些, 不然你可落到后面了。”他头也不抬, 奋笔疾书, 完成速度和其他孩子差不多。课下, 我找到他, 把他搂在怀里问他:“怎么回事, 这么不小心没带练习本?”他不好意思地说:“昨天做错题了, 妈妈又给我出了几道, 可能忘装了。”当时, 我没批评他, 而是表扬他听妈妈的话, 很懂事, 并教他怎么整理书包。他挠挠头, 如小泥鳅似地溜了出去……看着他的样子, 我想起了一句话, “只有失败的教育, 没有失败的学生”。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少一些责备, 多一些关心, 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获得发展。

3.少些定性, 多些引导

孩子入学, 可以说是人生刚刚开始, 在人生伊始有多少孩子就被冠有“坏孩子”的称号, 一旦有了这个定性再改真的很难, 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些肯定、多些引导, 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首先, 我们要发现优点、放大优点、强化优点, 就会发现孩子的这个优点会慢慢成为无意识行为。这让人很容易想起赵本山的一个经典小品《卖拐》——不拐的人在他的反复忽悠强化下都拐了, 就是这个道理。反之, 我们反复强化坏习惯, 没有也变成有了。其次, 少些定性。孩子从几岁就开始接触复杂的社会, 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引导, 让孩子逐渐羽翼丰满, 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在孩子不经过别人允许拿了东西时, 我们不应简单说成是偷。其实, 孩子真不是偷, 他们就是因为自己喜欢就拿了, 没别的原因, 关键就是看事后教师如何引导了。还有的时候, 我们问孩子一些事情时, 会习惯地说:“和我说实话, 撒谎可不行。”殊不知是我们教会了孩子撒谎。

尊重教育规律 篇10

一、注重生活课程, 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以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期, 幼儿教育不能只考虑3年, 而要考虑终生。

一是让好习惯相随。好习惯是一辈子用不完的存折, 坏习惯是一辈子还不完的债务。我们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引, 注重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我们各有侧重。小班注重培养生活习惯, 如饭前洗手, 吃饭不挑食、饭后漱口等。中班注重培养行为习惯, 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学会与小伙伴分享、不随地扔垃圾等。大班注重培养学习习惯, 如看书要坐正、握笔要正确、整理书包等。通过3年努力, 让好习惯如影随形, 成为孩子一辈子取之不绝的财富。

二是让好品德相伴。我们以节假日和纪念日活动为载体,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母亲节, 制作小贺卡、康乃馨, 送上对母亲的爱;植树节, 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树活动, 为美丽海南添彩;国庆节, 绘制“百米画卷”, 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一日生活即课程”, 诠释了幼儿教育的本质。好习惯从洗手开始, 好品德从孝心开始,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养成习惯, 为孩子幸福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游戏活动, 为孩子快乐发展搭建舞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 我园开发了一系列以玩为主的特色教育活动。

一是玩转民间游戏。民间游戏历久弥新,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们从民间体育游戏入手, 自制了50种1000多件民间体育器材, “丢手绢”、“老鹰抓小鸡”, 重新走入孩子们中间。在民间游戏中, 孩子们踊跃表达、懂得规则、学会合作、不惧竞争, 不但感受到民间游戏的趣味, 还在感受中了解并传承了民族文化。

二是奔向大自然。摘果子、翻石头找蜈蚣,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离城市里的孩子越来越远了。美丽的田野是孩子们游戏的乐园。为此, 我园创建了100多亩野外活动基地, 每月组织一次田园亲子活动。拔萝卜、捉蚂蚱、喂山羊, 美丽的景色, 清新的空气, 忙碌的小手, 惊喜的发现, 孩子们嬉戏追逐, 乐在其中, 田野采摘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热爱自然的情怀。让生命在游戏中自由地呼吸、在田野中自然地生长, 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精髓。

三、注重专业提升, 为孩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好的教育。我园老师的发展目标是:“做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要想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 就得不断强大自己。

一是读懂孩子。要想教得好, 必须读懂孩子这本书。我们创新学习方式, 以“读懂孩子”为主题, 带领老师同读了《幼儿发展心理学》、《窗边的小豆豆》等十多本经典著作。读书更显专业, 读书带来自信, 使得我们面对幼儿时得心应手, 面对挑战时轻松自如, 面对家长时从容不迫。

二是分层培养。年轻教师成熟化:以胜任日常教学为目标, 对年轻教师“四指导”:班主任随机指导、年级主任定期指导、教研室岗前指导、返聘老园长跟班指导;经验教师特色化:以“一班一特”为抓手, 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 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特长;骨干教师创新化:以交流评比为舞台, 彰显“四者”:让她们成为园所对外交流的承担者、集体备课的引领者、教研活动的提升者以及年轻教师的指导者。

三是制度激励。如学历制:鼓励老师参加学历教育, 对取得学前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老师, 全额报销学杂费。评聘制:按照高级教师评聘制度, 考核分数100分以上, 继续领高级教师工资;100分以下, 领一级教师工资。评先制:评选“优秀执行班”、“优秀守时班”、“优质班”和“优秀年级组”4个集体奖, 依靠团队力量约束自我, 集体创先争优。

得益于“做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这一目标牵引, 我园教师队伍不断成长, 实现了“三高”, 即高学历———有本科25人;高职称———有中学高级1名, 幼教高级63人;高水平———有特级教师1人, 省级骨干11人, 还有两名教师分别被教育部选拔到香港支教一年。

四、注重家园共振, 为孩子有效发展营造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奔忙在学写字、学外语、学钢琴等各种“学习”中的时候, 学前教育正在异化为小学教育。针对家长观念中的小学化倾向, 我们举办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 和家长共同探讨幼儿教育之道。

如对幼儿园是否应教孩子写字这一问题, 有的家长认为, 在幼儿园学会写字, 孩子上小学就有先发优势。我们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分析利弊:孩子小肌肉发育不全, 过早写字容易损伤小肌肉, 并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而幼儿园开展的夹豆子、捡豆子、剪纸这些孩子喜爱的游戏, 既是控制肌肉能力的练习, 也是为写字打基础的手段。通过交流, 家长明白了, 孩子的很多进步都是在玩中获得的,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去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五、注重携手同行, 为更多孩子提供优质资源

作为省级示范园, 为了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园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发挥示范帮扶作用:

一是走出去。先后有11位老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 5位主任承担了省市相关教研、保育、安全等讲座, 3位主任担任市教育局暑假继续教育讲师。

二是请进来。主动邀请周边市县幼儿园到我园培训观摩, 近两年接待来自白沙、昌江、儋州等市县的园长、教师跟班学习教学、保健、管理等百余人;接待师范院校学生实习500余人;接待来自港澳、台湾及全国各地幼教专家、同行参观交流2000多人。

三是结对子。落实省教育厅“2013年省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文件精神, 我园对口帮扶澄迈福山中心幼儿园和大拉幼儿园。秉承“园长重视、亲自负责;主任到位、紧抓落实”的原则, 我们做了如下工作:调研先行, 我园一把手带领班子全体成员和教学、后勤所有业务部门主任, 到澄迈实地调研, 明确帮扶需求;方案对接, 我园制定帮扶方案、被帮扶园制定承接方案, 通过面对面交流, 实现帮扶、承接方案无缝对接;打歼灭战, 针对澄迈最薄弱、最急需的方向, 按照一月一主题的思路, 安排分管园长和部门主任到澄迈现场培训指导, 接待澄迈业务骨干到我园跟班实践,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在项目开启的短短两个月中, 我园中层以上业务领导全部下园调研指导两次, 被帮扶园的园长、骨干教师来园进行一对一的跟班学习一次, 使得帮扶活动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中初见成效。

尊重规律,才能走向“现代城市” 篇11

城市开启了人类藏匿在蛮荒时代的所有更高潜能,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这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现实意义尤为迫切。一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一边是层出不穷的“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拥挤……我们的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话,或许能够带来更多启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也就是说,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科学对待城市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運行;相反,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尊重并顺应规律,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和失序现象。

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智慧创造和发展进步的标志,城市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发展规律也涉及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关联而又彼此耦合的复杂系统。对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既要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在中国超大型人口、超大型规模的现实语境中,去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逻辑;既要看到城市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又要在中国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去认识城镇化进入后半期的显著特点。总之,既有“普遍视角”,又有“现实观照”,既有“世界视野”,又有“国情意识”,才能把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态、城市精神等各方面的规律,从而让城市变得和谐宜居更美好。

尊重教育规律 篇12

我手拿着原来教室墙上的挂钟, 说:同学们, 我手里的钟大家都很熟悉了吧, 在我们数学里有一类问题就是与这小小的时钟有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钟面上的角”的问题. 你们知道时针每小时旋转形成的角度的度数是多少吗?

学生经过短暂的观察和思考, 齐声回答:30°.

“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 ”

“把周角的360°分成12份 , 每份就是30°. ”

“大家想得很好 , 那么分针 每分钟旋 转的角度 是多大呢? ”

“6°! 把周角分成60份 , 每份就是6°. ”

“很好 , 大家已经知道了分针每分钟旋转的角度是6度 , 时针每小时旋转的角度是30°,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 ”我立刻进入钟面角的问题:“ (1) 在时刻8点15分, 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 ”

看着学生面露难色, 我说道:“衡顺, 你来把老师的这个时钟调到8点15分让大家观察一下. ”学生上来很快把指针旋到了要求的位置. 我继续问:“你们能直接求出这个夹角的度数吗? ”不少学生摇了摇头. “那么你们准备把这个角度分成几个部分来求呢? ”

经过学生的思考和简答计算, 部分学生已经能得出夹角为157.5°的结论. 我稍加点评后马上抛出下面的问题:“ (2) 从12点整始 , 至少再过多少时间 , 分针与时针再一次重合 ? 大家思考一下. ”近10分钟过去后, 学生仍在尝试, 没有人举手回答.

“这个问题啊 , 我昨天也弄不明白 , 后来我向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 他让我先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完, 我在实物展台上摆出问题:小红和爷爷在操场上锻炼, 他们沿着操场的跑道同向而行, 已知跑道一圈全长360米, 小红每秒钟跑6米, 爷爷每秒钟走0.5米. 两人同时从起点出发, 经过多久小红和她爷爷会再次相遇?

“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 ”

由于上面的问题与课本的例题完全类似, 学生很快通过设时间为x秒, 列出了方程6x - 0.5x = 360, 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好 , 我们大家一起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可是我向老教师请教题目, 他为什么让我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呢? 同学们一起帮我想想看. ”

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反复对比起这两个问题来, 忽然, 一个小男同学兴奋地举起小手:“老师, 小红和她爷爷就像时钟上的分针和时针! ”听到这个回答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对他说道:“你的反应比我快多了, 那好, 让我们大家模仿跑道的问题一起来解决这个时钟的问题吧! ”

后来反思这段教学过程, 结合心理学的一些认知规律, 自己也产生了以下的感触:

1.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技能的形成密切相关. 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能力来自于基本认知过程, 数学教学必须强调数学认知活动的全面性, 我们要让学生的认识真正地经历“基本认知过程”, 这样才能使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我觉得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知识背景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知识背景的分析、归纳、抽象和概括而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 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时钟这一具体的生活实际,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体会指针在转动时相互之间夹角的变化;并且设计了钟面每大格和每小格所占的度数等问题作为铺垫, 进一步丰富学生在钟面角问题中的知识背景. 这样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 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 能对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都作出适宜的解释, 从而获得知识与问题之间的丰富联结, 并能尝试创造性的联结方式, 获得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第二, 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件化, 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下可以运用相应的知识. 我设计了“小红和爷爷在跑道上的行程问题”与“时针分针再次重合的问题”进行类比, 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 让学生感受在什么场合下可以运用相应的知识. 很多学生不会在变化的情境中应用学过的知识, 其原因主要是在单一情境中获得的知识之间的联结也只能是简单而贫乏的, 一旦背景发生变化, 知识的标准就会发生困难, 联结也就难以获得. 但如果使学生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 通过自己主动地思维活动来获取知识, 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及运用该知识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记忆, 从而形成条件化的知识. 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迅速提 取与任务 相关的知识, 形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丰富联结, 并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

2. 心理学家认为 , 人们在学习和思考时 , 注意力要在高层次的策略性知识与低层次的描述性知识及程序性知识之间不断转换, 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材料, 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过程和方法, 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恰当, 优化自己的加工过程.

因此, 要使元认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作用, 就必须在头脑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策略性知识. 在数学学科里, 这种策略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传授, 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的关于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的和特殊的策略性知识.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通过“跑道问题”的行程问题与“钟面角”问题进行类比, 强化学生对数学中“类比”这种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3. 我们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非认知因素的作用. 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对于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向老教师请教, 他却让我思考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的情节, 让学生来为我找到原因和联系. 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下面的探索活动中. 如果有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持续兴趣作为保障,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活动. 否则, 外部奖赏再诱人也不能维持长时间的艰苦学习.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下一篇:虚拟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