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

2024-10-22

尊重教育(精选12篇)

尊重教育 篇1

教师只有尊重家长才会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意义, 才会让社会认同自己, 才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然后是尊重学生、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要, 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 才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如何尊重家长

我们有时会听说某某老师被家长告了, 家长想反映的问题一定是他认为无法容忍的, 或不可忽视的。无论怎样, 反映问题是家长的权利。家长常对老师反映问题, 这是出于信任, 在接待家长时, 首先应表示尊重。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所以应允许家长反映的问题与实际有出入, 理解家长看问题存在偏差, 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形成大概有以下几种: (1) 孩子说了假话, 但是父母缺少了解, 对具体情况也缺少分析与判断; (2) 学校应做的工作没有做好, 造成家长不知道事情的缘由, 剥夺了家长的知情权; (3) 家长与学校感情对立, 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持怀疑态度; (4) 反映情况是真实的。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认真对待, 让他们理解。教育中家长都需要被尊重。这样才会让全社会认同老师的做法, 让家长理解到老师也是希望孩子更优秀。

二如何尊重学生

首先,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新课改要求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只是责任和义务的不同, 在人格上则是完全平等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自主、独立的意识日益加强, 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教师给予自己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被尊重的需要是与学生心理和生理所具有的特殊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就要注意教育学生的艺术, 尤其是批评的艺术。作为教师,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出有损学生人格、伤害其自尊的行为。适度的惩戒不是不可以, 它也是一种尊重, 惩戒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表示否定, 让他们感到羞愧、悔恨, 从而改掉不良习惯。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 先审视自己是否把学生放在了和自己平等的位置。惩罚是手段, 教育才是目的。合理的惩戒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 如果我们明知学生错了, 还在尊重的名义下迁就他们, 那是真正的不尊重学生, 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学生需要的是宽容而不是纵容, 为师者应把握好“尊重教育”的尺度。

其次, 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人说:黄沙如海, 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 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才能成为独特个体。通常, 让教师倍感头疼的是学生差异太大。转化差生是教育者的责任, 对个体而言差生可以转化, 但对群体而言是难以转化的。每个班都会存在差生, 更何况,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差, 而只是在某一方面暂时落后而已。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应做到: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在各方面平均发展、成为同一模式的人, 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他能够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 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和志趣, 大胆地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发展。这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努力去做的, 同时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一种最好的体现。

再次,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 更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否则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禁锢他们的思想, 甚至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事物、动手操作, 观察、分析、思考, 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愿望。教师应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利,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的意见,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的绝对服从;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时要平等地交换看法。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讲话, 即使是错误的, 也要坚持听完后再做纠正;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 考虑到自己的反对或禁止会引起学生的苦恼和不解, 教师可延缓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的权利, 请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多提意见和建议, 虚心听取学生的反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加强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生机与活力, 激励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不断进取,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作为教师,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益友, 将教育意图隐含在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中,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结束语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的平等对待, 是对他人的人格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 家长和学生也不例外。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应如何尊重家长、尊重学生,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教育,尊重,家长,学生

尊重教育 篇2

每天早晨孩子们来幼儿园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也会高兴地回一句:“某某小朋友早(好)”,然后,孩子们便各忙各的:有的玩玩具,有的做游戏,有的围在老师身旁跟老师说这说那,一天活动便拉开了序幕。

毅明是我班一位非常活泼的男孩子。他每天快乐的像一只小鸟,说话的声音也数他最大,尤其是每天早晨那一声“老师早”,真是既清脆又悦耳,可这几天不知怎么回事,早上入园时我却没有听见他那清脆悦耳的“老师早”、“老师好”。毅明的一反常态令我疑惑不解,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现在这样的呢?

今天毅明刚走进教室门口,我迎上去拉住他的手把他送到座位上,他还是没有吭声。然后又有小朋友陆续走进来,我又去接待别的小朋友和家长。等孩子们来齐了以后,趁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我和毅明交流了一会。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毅明在奶奶的带领下入园,我正在跟一位家长谈话,毅明大声地问“老师好”,我只顾跟那位家长说话,没有回应他,老师的做法让孩子不满。从此,毅明见了老师就不再主动的问好了。

为了弥补的过失,我主动地向毅明道歉,说明那天的原因。我拉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亲亲他的脸。毅明小朋友的脸上也露出了害羞的笑容,以后的每一天,“老师好”“老师早”又轻快地从他口中飘出,而且还增添了几多甜蜜。

尊重儿童 享受教育 篇3

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有力地推动着个性化教育的进程,只讲尊师不讲尊生的旧传统和只见分数不见“人”的“非人性”教育正在受到挑战,“人”在教育中日益凸显出来,以人为本,在学校里就是以生为本。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但是,当前师生关系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以老师为中心、随意剥夺学生的自主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的现象。因此,尊重儿童、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权利。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为了让儿童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使他们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详细规定了儿童享有“生命权”、“生存权”、“受教育权”、“休息和闲暇权”、“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等几十种权利。那么,我们学校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首先想到了儿童的权利呢?当学校或老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一部分“尖子生”身上,放弃一大片“普通生”时,是否应该想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当放学后你给学生留了一大堆家庭作业时,是否应该意识到儿童也有休息权?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我们不仅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人格平等的人看待,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因为他们还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要求我们在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教育要求时,顾及儿童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当儿童由于兴趣愿望、性格特点、认知水平与我们的教育要求发生冲突时,师生应该平等地交流、分析、调节。如果一味指责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付诸侮辱人格的言行,其后果不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剧师生间的矛盾与对立;就是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只有尊重学生人格,才能凸显教师健全的人格。为了教师和学生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请让我们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国际化、信息化时代促使教育使命和课程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要求老师重新认识学生学习的特点。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这知识爆炸、信息畅通的生活环境中,学生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老师的指令,他们要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去认识、探索客观世界。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原来“知识的权威代言人”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将原来传承知识的教学过程变为帮助学生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如果违背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老师和学生就会共同身陷烦恼和失败;而我们的教育如果尊重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老师和学生就能共同感受愉悦和成功。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就像神奇的大自然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儿童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笑纳每一个各具特质的生命体,尊重他们能力、经验、学习方式、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设多层次、多功能、可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儿童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当然,教育仅有尊重儿童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尊重生活和社会现实性的客观性,做到“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我们只有艺术地创造“尊重与要求和谐统一”的教育,才能真正享受教育。

教育需要尊重 篇4

尊重教育不能停留在“尊师重教”的层面。我们首先要尊重的是教育规律, 政府和社会不能把其他行业刚性的管理模式和规则照搬到教育系统, 而是要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柔性管理。

一方面, 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 给予教育发展所需的自由、自主、开放的空间, 让学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 让教师拥有更大、更好的成长舞台。另一方面,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 稳中求进, 循序渐进。

与此同时, 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的判断分析、决策规划要契合实际,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 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 有的地方忽视当地的教育实际, 盲目开展工作。之后, 随着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 有的农村学校已荒废, 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教育是民生工程, 如果地方政府仅仅把教育当作“面子”工程来办, 将给教育带来负面作用。

尊重教育要构建平等的文化氛围。如今, 等级观念仍然影响着社会各领域, 直接表现就是人们对权力的盲目崇拜, 造成了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依附关系。

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教育系统, 有的教育管理部门仍然有着很深的行政等级制烙印。这是一种从教育局长到校长都习惯了的行政化管理思维和方式, 当这种思维和方式通过层层传递, 成为广大师生习以为常默然接受的工作方式, 我们将如何引导思想的解放思、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自主, 如何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当前, 政府大力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破除这种观念和工作方式, 以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更需要作出表率, 维护人的尊严, 以学问与人格的威信进行示范和引导。

尊重教育要让教育的两大主体, 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一些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在增多, 造成了一些孩子性格自我、心理自闭的现象;复杂的生活环境也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

当“师道尊严”日益淡薄, 有的教师对学生民主、平等的诉求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当教师不再完全掌握师生交流、家校沟通的主导权, 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没有了绝对权威和自信, 潜意识里便多了一份选择性退避的自我保护意识, 导致师生关系疏远。

尊重教育 读书摘抄 篇5

【第一章】

M·巴枯林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当他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时,同时当他自己的个性、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同样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是,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

对于个体来说,尊重是一种需要。

【P2 】

从社会学角度看,尊重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他人、了解他人,首先要尊重他人。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心理学角度看,尊重是一种心理需要。它是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主管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在社会化进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沮丧和自备。

【P3】尊重是自尊、他尊和尊人的结合。【P4】

尊重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基于信任和尊重,营造民族、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以树立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信的心态,促其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

所谓尊重教育,并非专门在教育中开设课程,教授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尊重社会等,而是融尊重于教育之中,将尊重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内心、活动、学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教育者将尊重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观念中,从而外化为行为,体验到尊重的情感。

不过,尊重教育并不是没有底线、没有条件的尊重。我们都知道“爱之甚求之切”的说法,其含义就是越尊重越要严格要求。

尊重教育的内涵: 1.尊重教育规律;

【P5】

第一段中提到:尊重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指教育活动的进行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可能之间的协调与促进。

尊重教育的实现首先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因为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对人的尊重。

尊重教育规律还要尊重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来设置课程及课时;教材的编写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适应其思维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其次,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不同,学生的个性、智力也不尽相同。教育者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事实上,在这个年龄,理性对他们有什么用处?”(《爱弥儿》)——这强调的就是尊重,尊重儿童的天性,也就是尊重教育规律!

【P6】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学生的天性,自主性,心理特性。此外,尊重不同于“无私的爱”。尊重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

【P7】3.尊重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教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上对教师的尊重(1.尊重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尊重教师人格,维护教师的形象和威信;3.尊重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4.尊重教师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权利。)。一是学生层面上对教师的尊重。

【P8】4.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自我尊重、体验到自尊,是意识到自己成长过程的美好伴侣。”受教育者的自我尊重,就是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的每一分成长,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只有自己充分尊重并信任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张扬个性和满足尊重的需求并不等于自己纵容自己,只有自尊才能使自己的独特性得到尊重。

教育者的自尊更是重要,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体验到自尊才能够呈现给学生一个自信、自强的形象,才能给学生做出榜样。

【P9】尊重教育的基本特性

与其他教育理念相比较,尊重教育具有以下诸方面基本特征:人文性(“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1.教育发现人的价值;2.教育发挥人的潜能;3.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这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关系,发现人的价值是发现人的潜能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潜能,必然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是发挥人的潜能的必然结果。尊重教育正是以尊重人的价值为基础,以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品质为目标。

人文性并不完全等于人本性。人本性强调的是人本身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的;而人文性实在肯定人本性的基础上,提升人性、超越自我、锤炼人格。人文教育强调文化性,注重情感。

尊重主体,爱心教育 篇6

【关键词】尊重 ; 沟通 ; 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21-01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在中国每一个人都是独裁,有大权的是大独裁;有小权的是小独裁。然而独裁者对自己的独断行事却浑然不知,经别人提醒时才豁然醒悟:自己已在不经意间违反了民主,施行了独断,下一次却又是如此……在校的教育者也不乏独裁者:很多老师高高在上,习惯用高压政策去管制学生,不管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要,只按自己的意愿独断行事。结果事与愿违:学生不听、不学、不做,师生关系恶化,最后发展到了“两看两相厌”的地步。

老师辛苦教学收获少、学生费解听不懂,可谓是双双苦恼、两边嗟叹。如何化解师生苦恼、走出教育困境,关键是要让学生爱上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实现师生和谐、友好互爱局面。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用自身所学的知识、魅力以及修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爱学并好学、学得多也学得懂。

一、尊重学生

基础教育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这里的“蹲下來”并非是说让老师的肢体下蹲,而是从内心让自己“降一等”,让学生的精神“站起来”。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做高姿态去俯视学生,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探讨与交流。

曾有这样一则事例:某教师应某中学要求去上语文公开课,上课前他便进入教室,发现该学校因为怕讲课效果不好,便把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出了教室。这名教师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否则他便罢讲。直到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才开始上课。他的举动,赢得了所有学生的“青睐”,专心致志的听他讲课。这名教师尊重了每一个学生,不但尊重了他们的学习权利,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他们的尊严!还给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当学生受到尊重与重视,得到老师的信任与支持后,才会带着自信与信心去享受学习,重视学习。他的课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给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信心,保护了他们的自尊,给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歧视差生、淘汰差生是很多老师存在的弊病,在他们眼里差生似乎成了“拖后腿”、“笨”的代名词,这些老师忽略了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长处,给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长。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从心做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二、心理沟通

德育工作人人谈、人人做,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学生行为习惯差、道德观念淡薄,其根本在于教育者的参与度还不够。这里就要求学校在重视成绩的同时,还应将德育放在首位,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做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德育人人,人人德育。用自己的行为修养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他们亲身体验感悟道德世界。提供与之方面的书籍,用书中的例子教化学生;带学生观看德育方面的电影,如《成长的天空》,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榜样,在感动心灵的同时学会改变自己。还可以此让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育目标,循序渐进,通过生活实践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此外,让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让学生感悟生活,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让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德育呢?——宽容。重视心灵的沟通,而不是对学生大吼大骂,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沟通、探讨与问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和他们沟通,做好开导与安抚工作,做学生信任的朋友。

某校高一二班,有位学生沉迷在小说世界,无法自拔。该班主任将其叫到办公室,问他的喜好,该生的回答是除了上网、打游戏、看小说,什么都不喜欢。听后,班主任面色从容地拿出一本小说给他,问到:“你喜欢小说,也看了很多小说,这本书老师觉得写得很好,也很适合你看,现在我把它给你,希望你看后能将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抄下来,每周星期五都把你抄下的内容交给我。其次,你爱上网打游戏,老师希望你每次上网后能向老师汇报一下你上网的内容,有什么新奇发现,哪怕只有两三个字。”

该生觉得讶异,但还是接过书本,回到教室。从那开始,该生每次都将看过的小说抄一些内容给班主任,字迹越来越漂亮,但上交的次数逐渐减少,到后来他交上的不再是抄写内容,而是心得体会或者作文。某一天他找到班主任,把自己以前的学习生活经历都告诉老师,并表示自己并非不想学习,只是觉得自己得到的爱护太少、关注太少、尊重更少。班主任鼓励他重返课堂,并不断肯定与表扬他,之后该生的成绩开始慢慢好转起来,课堂表现也获得其他科任教师的认同。

三、激情教学

教师的智慧,应该是超越理论走向课外实践,用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学以人为本,步入课堂以学生为本。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让学生个性学习。走出分数误区,重视人文情怀,协调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让学生自由实践,学会与生活联系课堂内外。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有活力的、有情趣的、充满智慧的课堂,学生懂得回归生活、联系课本、严密学习,做学的主人。这里的激情教育,并不单指老师个人很有激情,还包括教师用心融入课堂,将学生引进课堂,用情感去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只有教师诚挚又火热地带领学生催发学生的创造,学生才会用心去挖掘知识的宝藏。如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的梁启超演讲一样,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不但有学问,更有文采,讲学中不断引入实例或典故,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积极探讨。

某高二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课文《蜀道难》时,先进行范读:“噫嘘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出了作者看到蜀道时的惊叹,让学生随之展开遐想。不仅如此,该教师还加以表情、肢体等动作来配合语言表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中学尊重教育刍议 篇7

一、尊重教育的内涵

尊重教育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的体现, 是把学生的人格尊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张扬以及环境的和谐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他在本质上是在倡导一种文化氛围、人文氛围, 更是对教育教学的一种价值期望。提倡尊重教育可以陶冶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情操, 规范师生双方的行为, 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学尊重教育就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营造尊重的教育氛围, 使受教育者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心理状态, 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走向自我教育, 形成对自我、他人、社会以及生命、自然等由衷的尊重感, 保证其人格健康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尊重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等。

二、尊重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哲学基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主张尊重和要求的辩证统一。他认为, 要体现对一个人的尊重, 就必须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地, 对一个人的要求越高, 也就意味着对他更尊重。要求是指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而尊重则是指尊重客观规律, 二者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二) 心理学依据。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模型中, 他把“尊重的需要”的地位看成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地位。这既反应了“尊重的需要”的重要性, 也说明“尊重的需要”是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最直接前提和基础。

(三) 教育学规律。

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一是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并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二是教育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相互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尊重教育就是对这一教育基本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尊重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用教育多元化的思维来认识和培养受教育者, 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四) 时代使命。

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 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在教育规律下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是当前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2l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

三、尊重教育的实践对策

尊重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 要想真正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仅有理论支撑还是不够的, 必须把理论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才能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是理论研究之最终目的之所在。

尊重教育在中学的实施既涉及到多方面的主体, 如教育行政领导者、教师、学生、也涉及到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评价。通过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尊重, 完成“知--情--信--意--行”这一过程的转化, 形成尊重教育的自觉行为。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 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思考的激励者和交流者,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 老师的任务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其次是要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个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 二是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教学。教育固然有共同的规律, 但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教育教学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必须关注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不同性格学生的特长,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学习具有内在的无限动力。

(二) 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莎士比亚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的主体是多元的, 学习的内容也是多元的,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构建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性,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不断革新。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发现和表达世界多样性的过程, 而不是通过教育把世界的多样性归纳为统一性的过程。

中学尊重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 不仅需要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 更需要被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还需要教学模式和评价的突破性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教育从尊重开始 篇8

【案例描述】

去年教师节, 我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老师,教师节快乐! 谢谢你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我会好好努力,让你和我父母都放心! 看到这条短信,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思绪不知不觉飘回到了一年前。

给我发短信的男生在校时是学校有名的“问题学生”。入校时并不在我班, 由于在其他班表现极差, 甚至带领班级男生一同与班主任作对,与班主任矛盾极大,闹到了将要辍学的地步, 迫于无奈要转到 我班。我 当时万分 矛盾,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内心也是相 当“惧怕”,但我也想 尝试去“改造”这样的学生,给我、给他一次机会。因此,当他第一天到我班时, 我带领全班同学以欢迎新同学的方式迎接了他, 并给同学介绍说他具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并鼓励他发扬光大,其他只字未提。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惊讶和稍许的感动。之后的几天, 我以朋友的语气和他谈了许多, 我了解到他叛逆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喜欢所学专业, 而这个专业是 因为父母 认为好就 业 ,逼他来的, 和原班主任的矛盾也是因为自己的叛逆及班主任的不理解所造成的。我就他的问题和他谈了很久, 他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也了解了当前的就业形势,知道了自己的错误, 并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很感动,因为你尊重了我,愿意了解我的心声,我会改掉以前的坏毛病,请您相信我。”一直到毕业,“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了 , 顺利地毕 业并如愿 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

【案例分析】

教育智慧 的内核是 尊重 ,前提是对学生的爱, 没有爱的“尊重”是虚伪的躯壳,迟早要被学生识破。案例中体现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实施教育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 需要不同 的教育方 式 ,不要急躁,急躁是功利主义,急躁也是不尊 重教育规 律的体现 ;二是实施教 育要充分 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天赋才能, 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他的才能。

【感悟】

作为班主任, 只有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 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 误表示关 心和接纳 ,才能使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从而能畅所欲言, 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无论何种情况, 处在未成年状态的孩子们都需要帮助, 需要走出原来的自我, 在所有可以帮助孩子们的措施中, 没有什么比老师无条件的信任和尊重更重要的了。不论如何,老师应该深信,没有哪个 学生愿意 被称作“ 差生”, 没有哪个学生不愿意进步,也没有哪 个学生不 愿意在老 师、家长面前有良好的表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老师通过各种途径所传达并被学生所捕捉到的这种爱、尊重和信任,会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自爱和自信, 会变成他们强大 的自我教 育的力量 ,会激发他们不断地挑战自我, 超越昨天,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尊重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尊重的态度成为一种教师的智慧。这种智慧促使教师不仅努力使自身德才兼备,更是要善于以自己的“德”、“才”去 影响和教 育学生 , 启发他们,使他们有强烈的、持久的上进心,调动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 篇9

十几年前, 我还是一个懵懂学童, 站在白发苍苍的老师面前接受教育, 心中充满崇敬, 但又诚惶诚恐;今天我已为人师表十五年, 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心中的惶恐丝毫不弱于当年。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 我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我的学生, 又该给自己一个什么定位?在这几千个日夜里, 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个问题。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 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所谓尊重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以树立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进而促其自我教育, 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种方法。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 其中“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学生进入中学阶段, 生理和心理上不断成熟, 独立意识增强, 有一种成人感, 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教育的提出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和实际基础上的。尊重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

当代中学生内心世界丰富, 情感细腻脆弱, 一旦学生有某种需要, 向老师吐露真情, 老师一定要尊重这份情感, 加以珍惜、爱护、引导。例如, 一次考试中, 一位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女生考得不好, 她情绪低落, 给我写了一封信, 说:“老师, 求您千万别让我妈妈来参加家长会了, 我不想让她伤心, 我以后会赶上来的, 好吗?”面对学生敞开的心扉, 面对这份真情, 我为难了。如果不同意她的请求, 就是漠视了她对老师的信任和一片真情, 思虑再三, 我对她说:“老师尊重你的感情, 也相信你。但你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她点点头, 眼里闪着泪花笑了。从此, 她刻苦学习, 在期末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 但在人格上与教育者是平等的。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 并竭力维护自己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 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 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弱点。反之, 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受到挫伤, 就会失去自信, 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

教学相长,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 求异求新, 尊重教育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 充分尊重学生意见, 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 发挥其创造性。

尊重让教育更有效 篇10

小刘老师坚持让高个男生把桌子底下的馒头皮捡完。高个男生就是不肯,争辨说地上其他的馒头皮不是他扔的,凭什么捡,两人僵持不下,一时间引来了许多学生围观。

笔者走过去劝小刘老师消消气,然后把高个男生叫到一边,对他说 :“馒头皮扔在地上,一是不卫生还浪费粮食,二是无端增加了卫生保洁人员的工作量,我们一起把它捡起来,好吗?”高个男生迟疑了一下说 :“行。可是,我的确没扔那么多啊!”我搂着他的肩膀说说 :“我知道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学生,其实问题不在于扔几块馒头皮,可怕的是看到满地的馒头皮,还熟视无睹。你说是吗?”高个男生爽快地说 :“行,老师,我听你的!”于是,我俩一起把座位下的馒头皮都捡起来,扔到旁边的剩饭桶里。接着,他还主动把大厅里的其他边边角角的馒头皮捡得干干净净。

一起走出食堂大厅的时候,笔者问高个男生刚才为什么要顶撞小刘老师,他说 :“我知道我有错,也知道他说得有理,可是我就是讨厌他说话的语气和样子,盛气凌人,把人搞得很没面子!”我告诉他,不管怎么样,以后一定要尊重老师,不要顶撞老师。

送走了高个男生,我的心里也直犯嘀咕,平时我们一直强调要尊重老师,可是孩子们谁来尊重?一犯错,我们习惯了指责、喝斥、命令,甚至辱骂和体罚。我曾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七年级男生在教室里搅乱午休纪律,一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来到老师身边,这位同学便自觉蹲在了地上。老师问他原因,这位学生反而一脸诧异。他说 :以往只要犯错,一进办公室,就得蹲在老师跟前,要打要骂听凭老师发落。这位老师让他坐下说话,他竟然惶恐不安起来,说什么也不肯坐下……

看到这里,我心里很难受,我们的学生在有些老师的威压下,已经习惯了忍受屈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失去了民主平等意识,养成了奴性。而这,恰恰是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事。

其实学生,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尊重,都会让他们感激涕零。所以尊重学生,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依赖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消极心理因素,也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情商,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尊重学生,首先要改变“师道尊严”等陈旧的观念,要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会经常以牺牲学生的尊严为代价,就会疏远师生关系。过去,教师之所以受到那么高的尊崇,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时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教师基本上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现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书刊杂志、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在有些方面,我们的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已经out了。既然这样,我们也就没必要做出一种“唯我独尊”、迂腐清高的样子,应该把学生看作我们教学相长的朋友。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要不来的,是勉强不来的,得发自内心才行。

尊重学生,在学生犯错时,语调应该是平和自然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试问 :当你有了失误,你希望你的领导怎么对待你呢?是希望领导大发雷霆把你骂得狗血淋头?还是希望领导能和蔼可亲、点到为止呢?答案应该是第二种吧。学生有了错误,我们为师者切记要先提醒自己 :学生是发展中的、有缺点的未成年人。然后,把我们指责的手缩回来,把严厉的声调降下来,把生硬的语气和缓下来,把凶狠的眼神调整柔和,尽量让脸部紧张的肌肉放松下来。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并不是讨厌他本身,只是对他的错误生气。看到你的放松样子,学生也会低下自己虚荣的头颅,放弃自己的“对抗计划”,来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错误。

尊重学生,要学会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话。要牢记,我们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是良师也是益友。和学生交流,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在办公室里,能让学生坐下,就不要让学生站着,至少不能让学生蹲着。

尊重学生,不应该动辄请家长,要学会因材施教。其实,我们不少家长不懂教育,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如果我们遇到一点事就叫家长来,随便使用这一“杀手锏”,家长回去后将学生打骂一顿,这样的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大多数学生是非常反感请家长的。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尊重学生,在学生犯错后,多和学生沟通,制定改正措施。当然,如果请家长来,也应该是和家长进行必要的情况交流,或者是提出一些家庭教育的良好建议,这对学生的成长还是有利的,是必要的。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说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意思是说,医生也不能治好所有病人的病,但是却可以经常去安慰病人,帮助病人与疾病作斗争。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该这样!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也并非能教好所有的学生。但是,因为我们对学生不尊重,我们的学生拒绝老师的教育,那将是我们施教者最大的失败。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真正的尊重学生,经常去安慰和帮助学生去战胜自己、改正错误,从而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健全人格。

教育,从尊重开始 篇11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知识多寡、外表美丑、地位高低,任何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学生,就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鄙视、不羞辱、不体罚学生,像孔子说的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还要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表扬和激励能激活学生心中那颗向善向上的种子,使之生根发芽。作为教师,爱学生是本分,尊重是爱的起点,没有尊重的爱有时候更多的是同情或喜欢。

尊重学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接受学生现有的水平,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不能以现有的分数或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从门缝里瞧人。发光的不总是金子,银子、花朵、水滴,甚至顽石,只要有太阳,也会发出熠熠光彩。何况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也许有些人在起步阶段落在别人的后面,但是后面的路很长,谁能坚韧顽强直到终点?谁在途中会收获更多的风景?谁是最后的赢家?现在言之,为时过早。

尊重学生,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人说应该把“教室”改为“学堂”,我以为不无道理。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参与者。所以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解疑的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只见知识不见人”地一味地灌输、填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会越来越强,作为教师,尊重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尊重是教育的开始;没有尊重的教育可能是苍白的。我们面对的是学生,也是朋友,所以要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同时,学生又是一个个有着不同个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待发展的“人”,待之“真心”“忠诚”和“尊重”,乃是现代教师的应有之义。

教育的基本——尊重学生 篇12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在法律地位上、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 自己无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因此, 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 鼓励会让学生增强自信, 从而不断努力, 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教师, 即使学生犯了错误, 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谆谆教导学生, 从而取得教育的效果。如果一味地训斥, 只能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 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 要讲究语言艺术, 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 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信任感, 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 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二、欣赏学生的“亮点”

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欣赏。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 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例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教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你富有独创性!”当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 教师说:“有进步, 祝贺你!你很有潜力!”等。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 更大的信心。

教师要养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以学生为审美对象。年年月月、朝朝暮暮与学生相处,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表扬是随时随地用不完的“动力资源”。愿我们的教师能时时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成功了, 教师也就成功了。

三、欣赏学生独特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也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 热情大胆, 敢作敢为。不同个性的学生, 他们处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欣赏这种特性, 有意识地保护和培养, 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个性突出的学生, 在学习中, 经常表现得与众不同, 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别出心载, 闪耀着创造的智慧。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 对于存在的不足, 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不仅自己的人生需要喝彩, 他人的成长历程也需要掌声。

四、宽容学生的过错

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态度和能力。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 这条原则同样适用。宽容是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 虚怀若谷。在学生出现过错时, 切忌计较。当自己的情绪激动时, 一定要克制。

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 而是教师人格的伟岸。宽容常常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同时宽容可以给教师处理问题留有余地。俗话说:退一步, 海阔天空;让一步, 心平气和。可以说, 宽容是教师高尚道德对学生真爱的体现。

五、鼓励学生

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也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及对学生一片爱心的体现。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 要少批评多鼓励。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再优秀的学生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 是人都会犯错, 总会有不足。作为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 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及时地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 加以鼓励。

六、公平对待学生

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 爱差生是神”。教师虽然不是神, 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 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即使是所谓“差生”, 也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

古人云:亲其师, 则信其道。学生, 哪怕是“差生”, 都要客观公平地对待他们, 这样才能避免偏颇, 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他们才会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 进而相信你, 接受你的教育。

七、虚心向学生学习

韩愈的《师说》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是教师不一定都比学生高明, 学生不能对教师求全责备, 要学其所长;同时, 教师既要不断进取, 精益求精, 也要向学生学习, 做到“教学相长”。我们在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答题时, 理解之深刻, 角度之新颖, 方法之精妙独到。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出的智慧, 我都毫不吝啬地说:“老师不如你, 老师要向你学习。”这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更是我对学生获得成果的尊重。

上一篇:教师的创新性下一篇:低渗油田的效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