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创新性(共12篇)
教师的创新性 篇1
教育既具有传承性, 又具有创新性。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性人才, 关键在于教师。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粗浅地谈谈教师的创新性。
一、教师创新性的必要性
1. 教师的创新性是当今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性决策, 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必须以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前提, 当今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又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性, 因此,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性人才, 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性。教师的创新性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2. 教师的创新性是教师角色的多元性的需要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研究, 教师角色主要有: (1)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2)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是“伦理的化身”。 (3) 教师是班级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 (4) 教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5)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 (6) 教师是研究学者。 (7) 教师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等等。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 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因此, 教师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 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 关系到能不能始终以一种创新思想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3. 教师的创新性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的需要
教师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思想意识、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 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思想行为的一代青少年学生, 而且他们又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视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征, 灵活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方法, 并积极尝试新的方式,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要创新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4. 教师的创新性是教育过程的复杂性的需要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 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它呈现出复杂性、变异性、不可预测性。教育教学无固定程序和模式, 有时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促进学习心理功能的健康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
二、教师创新性的具体表现
1. 更新思想观念
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而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能、质量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实现教师的创新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首先, 教师的创新性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目标观。其次, 教师的创新性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师生观。
2. 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师作为富有个性特点的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者, 其教育教学方法随教育实践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动态化趋势。实施创新教育, 要敢于革新旧的教学方法, 从注重教法转移到注重学法上来。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其次, 教会学习, 尤其是教会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在现代社会, “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 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性学习方式, 养成自主创新学习方法, 重视过程学习, 让学生自己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世界。
3. 更新价值取向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 教育应该实现人的创造性价值。一个人, 创新精神越强烈, 其人生价值也越高, 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创造性的自我实现, 即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因而, 教育过程始终应该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 完美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教师应把实现自己的崇高的创造理想看得高于一切, 理解自己的创造性的社会意义, 力求为人类造福。教师只有从更高意义上认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 以此融入生命活动之中和作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手段,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水平, 才能更好地培养创造性人才。
总之, 教师的创新性离不开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价值取向的更新, 它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民主性、健康性。这种开放民主、宽松宽容、积极健康的教育气氛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究, 发展其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方瞿著.《创造教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段继杨著.《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3].阎立钦著.《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刘涵之著.《创新教育实施指南》.九州图书出版社, 1999年版
教师的创新性 篇2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作为老师,要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些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应该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让教学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生动性,充分尊重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里老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成了关键。因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是不能只*教案、教参然后照本宣科能够达到的,它要求老师注重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充分把握、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安排教学形式,设计活动方案,让课堂教学中多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老师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祝福》这篇课本的教学,按照传统教学程式来授课,就是用四课时来分析文章的情节、主题、人物形象、环境等等,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较被动地去接受,这样就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契合。我自己也是用传统教学程式教学,但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祝福》教学实录的文章以及听了另外几位老师的课,让我真正意识到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了。下面就简单介绍两种创新教学方式,用来督促自己在以后教学中也应重视创新意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第一种:活动式。
这种教学分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并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第二课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研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人物性格、归纳小说主旨,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课时,组织道德法庭,进行法庭辩论和审判,由学生分角色担原告、被告、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审判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争辩,在争辩中明晰,锻炼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这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推到了教学前沿,让学生在一个情境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种:研究式。
这种教学分四课时。第一课时,老师简单介绍小说背景,然后把学生分成9个研究小组,每小组负责研究一个课题,然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寻找资料。第二课时,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在研究小组内讨论、争辩,然后形成共识,再指派一人负责整理,老师在课上充当引导者、咨询者。第三、四课时,每研究小组选派一人汇报研究成果,让其它同学分享,最后老师再布置每位同学回去完成一个研究性作文,这就可以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寻找资料、争辩、汇报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知识形成过程,特别是汇报的同学要把形成共识的观点进行整理,然后成文,更是锻炼了思维、写作能力。
教育创新里的教师教育理念创新 篇3
教育创新作为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理念,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全国就掀起了教育创新的热潮。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概括来讲,教育创新这一概念指的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发展、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改进、课程的改革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在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个总目标落实到教育创新上就表现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教育创新的首要条件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说到,人可以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实施教育创新中,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更新是首要条件、前提要求。如果教师不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更为具体的教育创新活动。新时代的教师要拥有先进又开放的教育理念,既要立足于实际,在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总结经验,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又要积极吸纳外来的优秀教育理念,充实个人教育思想理论素质,并将理论与实際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创新活动。
三、教师应转变教育观点,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
1.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是“传教士”。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死板、僵化,学生个性受到束缚,思维能力差,过分地依赖教师,学生成为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人。因此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是极其重要的。
2.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培养新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直都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活动都围绕教师展开。一堂课里,教师往往表演着“独角戏”,很少在意学生的感受;或者是教师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训斥学生。这样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得教育任务、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影响学生的发展,也让教师本身得不到进步。
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知识,表达新观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新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他们共同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改正以往忽视学生基础和个体特点的缺点,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发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会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进行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幻灯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资料或背景。此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奖抢答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总结: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其他教育创新行为进行指导,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其教育理念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学会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将自身打造成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新荣.摒弃教育旧观念,弘扬教育新理念[Z].江苏镇江市中山中学,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3]张升利.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教师的创新性 篇4
2011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教授在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主题论坛的教育分论坛上指出:现在社会存在一种误区, 把教育看成是传递性的事业。其实, 尤其是今天, 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是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观点。她说:“教育是个充满着创造的事业。”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创造的能力, 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 然后激活, 最终转化成学生内在的生命成长。因此, 她又提出, “我们在呼唤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时, 首先要呼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享受创造的挑战与智慧的欢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人’的课堂, 这样的教师才不是‘匠’, 才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师’”。时下教育以知识传递为主的职能必须得到改变, 而这个改变只能寄托于名副其实的“师”上面, 而名副其实的“师”务必要有“创新”这一核心的素质, 这应该是叶澜教授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吕思勉与郑天挺先生是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史学大师,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师”, 不仅自身具有创新意识、精神, 努力实践着教育教学创新,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创新, 培养创新型人才。
台湾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曾将吕思勉与钱穆、陈寅恪、陈垣并称为中国“前辈史学四大家”[1]182。严先生在《治史三书》中说:“有一位朋友批评诚之先生的著作只是抄书。其实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抄书?何况他实有很多创见。”[1]184同样是史学大师的顾颉刚先生在其著作《当代中国史学》中, 从编写通史的角度考量也认为吕先生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他说:“编著中国通史的人, 最容易犯的毛病, 是条列史实, 缺乏见解……及吕思勉先生出, 有鉴于此, 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 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2]77其实, 吕先生自己也十分注意学术以及教学创新的, 在《经子题解》一书的自序中, 吕先生说:“然学问之道, 贵自得之, 欲求自得, 必先有悟入处。而悟入之处, 恒在单词只义, 人所不经意之处, 此则会心各有不同, 父师不能喻之子弟也。”[3]1至于吕先生在教学中的创新事例, 在记载吕先生生平与学术的著作《蒿庐问学记》中俯拾皆是, 在此略举两例。
著名史学家黄永年先生在《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先生》一文中说:“佛学部分, 本来是难讲的, 最不好懂的, 何况听课者还是毫无哲学常识的高中生, 可是他不慌不忙, 只用了三小时左右就把佛教大小乘的基本教义、中国佛教主要派别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在理论上的异同得失讲得清清楚楚, 使人听起来很有味, 一点不难懂。这不是口才, 而是真正有批判地研读各种重要经、论后才能做得到。”[4]141~142从黄先生的这段叙述中, 我们知道吕先生应该是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 他已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内容, 然后用自己的魅力激活之, 最后转化成学生内在的生命成长。
同时, 吕先生在教学中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据陈祥耀先生说:“吕先生讲授史学讲座课……多在下课前要求学生提出下次课要求讲授的内容, 上课时学生把要求先生讲授的问题, 写成纸条叫班长汇转吕先生审阅。每次提的问题大概都有四五个, 吕先生选择其中一两个, 进行答问式的讲授。这种讲座的方法很特别, 问题由学生提, 讲解适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迫切需要和重点疑难。内容牵涉广泛, 自先秦史到近代史无不涉及。”[4]204~205陈祥耀先生的回忆告诉我们:吕先生确信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以及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道理, 为此, 他积极创新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鼓励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师们有个共同点, 就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意志力和创造力。郑天挺先生同吕先生一样在学术及教学中也表现了强劲的创造力。在学术创新上, 郑先生主张从客观出发, 要做到“深、广、新、严、通”五个字。潘镛先生在《回忆我的老师毅生先生》一文中说:“其中所谓的‘深’‘广’, 就是要求详细地占有材料, 只有在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的前提下, 提出的看法才可能‘新’, 才有说服力”。[5]145~146史学大师白寿彝先生在《悼念郑天挺同志》一文中也肯定了郑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 他说:“天挺同志治史, 自称是‘探微’的工作, 从字面上看, 这好像是说, 他的工作是探讨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其实, 从他的具体成就来看, 他提出并解释了一些旁人没有怎样解决好或是根本没有提出来的问题。”[5]2
在教学创新方面, 据白寿彝先生回忆, 郑先生出于提高大中小学历史教学质量的考虑, 曾提出过一个历史教学“立体”模式, 白先生说:“ (郑天挺) 他认为, 小学的历史课程应该是给学生以某个具体的历史知识, 是一个‘点’。到初中, 应该成为一条‘线’。高中应该扩大为‘面’。大学则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历史的各个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就是‘立体’”。[5]2郑先生的这个模式无疑对推动当时的历史教学改革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在著名史学家王玉哲写的《忆郑毅生师二三事》一文中, 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记录了郑先生的教学风采, 他说:“记得我刚进北大的第一天, 在红楼上课就是听先生教的‘魏晋南北朝史’。那时先生才三十多岁, 年富力强, 在课堂上讲解起来, 口若悬河, 声如洪钟。从课堂的讲授中可以看出, 这位老师的性格, 是虚怀从善, 而决不苟同于人。”[5]45“决不苟同于人”, 说明郑先生敢说人家没有说过的内容, 敢说人家不敢说的东西,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比较发达,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发散性思维, 让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动脑, 力求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要敢于标新立异。大师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 他们为了培育民族创新精神而鞠躬尽瘁, 为了复兴民族而矢志不渝。更为可贵的是两位大师在自己积极创新之余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创新,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 他曾是吕思勉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教书时的学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中钱先生客观地记录了吕老师鼓励他创新的一段没齿难忘的轶事, 对今天的教师也许有警醒作用。钱先生说, 辛亥革命前, 吕思勉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任教历史、地理两课时, 曾组织一次考试, 试卷总共四道题目, 每题各得二十五分为满分。“余一时尤爱其第三题关于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者, 乃首答此题, 下笔后就忘了停, 直到考试时间到要交卷时, 才发现自己已经来不及作答其余的三道题目了, 不得不交卷。考试结束后, 诚之师在其室中阅卷, 学生们趴在窗口偷看先生阅卷, 发现轮到批改那张只答了一题的我的考卷时, 先生在卷后写了一张又一张纸的评语, 竟无休止。吕先生嫌用来批改的铅笔写了削、削了写会打断思路, 干脆用小刀把铅笔劈成了两半, 夹住铅芯边抽边写……不知其批语曾写几纸, 亦不知其所批何语。而余此卷只答一题, 亦竟得整次考试七十五分的成绩。”后来也成为一代大师的钱穆先生叙述这件事时, 发出一句肺腑之言:“只此一事, 亦可想象诚之先生之为人, 及其日常生活之一斑”。[6]60由此可见吕先生的为人诚朴、严谨治学与奖掖后生创新的可贵精神。
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也十分动情地记录了郑天挺先生鼓励后生创新的一段佳话:“1944年初夏, 某日, 我上午去地坛历史系办公室翻选西文书籍, 照例要先穿过西南联大新校舍大院。将进门不远, 听见后边有人叫‘何先生’。我回头一看是郑天挺先生。郑先生马上就说清华留美考试结果一两天内就要公布了, 现在讲话已经没有嫌疑了。‘明清史那一门题目是我出的’。他说有一件事藏在心中已经很久:有一份答案卷对较容易答的题目如同、光之际主张维新的是哪些人之类的, 答得不好;而对两个重要题目, 如明太祖开国规模和雍正一朝多方面的改革与建树答得不但很好, 而且对摊丁入亩颇有创见。他问我这卷子是不是我的。我想了一下, 回答说好像是我的。他半笑着问我:‘你自己打多少分?’我当然谦虚一点回答, 只能打四五十分, 因为三个史实性的问题都答得不好, 而且同、光之际的满人主张维新者只能答出恭亲王奕䜣一人。他说我得了74分, 是最高的。听了这话我内心才千肯万定, 我今番考取了!因为我前此确以明清史是我的‘弱科目’。极力维持表面的镇静, 故意和郑先生开个玩笑, 我说:‘那么, 您一定不是按每题20分客观原则打分。’郑先生提高声音回答:‘那当然喽!留美考试是国家抡材大典, 如果按照呆板式打分, 那不就成了三点水的沦材大典了吗?’”[7]168郑天挺先生说的最后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太感人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 无法用语言表达。难怪何炳棣先生说他胸襟豁达似海, 学养兼儒、道之长。
正因为吕先生与郑先生在学术上、教学上勇于创新、治学严谨, 且为人诚朴、鼓励学生创新, 因此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除钱穆外, 著名史学家杨宽、汤志钧、唐长孺与黄永年等先生都是吕先生的及门弟子;除何炳棣先生外, 著名学者如任继愈、杨志玖、钟文典、冯尔康与刘泽华等都是郑先生的门生。
言及于此, 笔者想谈谈写这篇文章的三点考虑。 (一) 殷鉴不远。当今大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以及鼓励学生创新的精神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到了非振兴不可的地步。如何振兴?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学习、传承大师的宝贵财富, 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 树立榜样。给予期望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师一个提醒, 根据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 优秀教师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条:首先, 具有相当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其次, 在教学上, 表现为形成了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模式;最后, 在教育科研上, 他们总结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某些方面的理论。[8]43对照专家的理论, 不管是吕先生, 还是郑先生, 他们都是中国优秀的教师, 都是我们效仿的楷模。 (三) 明确定位。唯有创新, 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唯有创新, 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唯有创新, 我们的人类才有希望。大师的光辉业迹昭示我们:没有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师, 只能是一个教书匠, 而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名副其实的“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师, 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教师, 才能成为一个值得敬佩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严耕望.治史三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2]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3]吕思勉.经子题解[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6.
[4]俞振基.蒿庐问学记[M].北京:三联书店, 1996.
[5]郑天挺.学记[M].北京:三联书店, 1991.
[6]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北京:三联书店, 1998.
[7]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博客的创新应1 篇5
网络日志的英文是web log,简称为blog,写blog的人称为blogger,音译为“博客”。教师博客,就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建立了blog,就相当于拥有了个人网站。但与个人网站相比,博客基本上是零技术、零编辑、零成本、零时间、零形式,而且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更关注内容本身。
一、教师博客与教育终身化
我们正步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习和创新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才是教育终身化的关键。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可使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产生互动,使教学活起来,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能使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变成现实。教师可及时根据信息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由原来的“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博客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学生面对大量的交互性强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主动寻求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博客创建的可行性。建立博客日志是零知识的,它不需要什么网页制作知识技巧、FTP知识,只要会申请账号,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Blog)。教师只需在博客管理和板块设计上用点心思即可。
2.教师博客在教学过程中的延伸作用。首先,教师博客发挥作用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外教学。博客(Blog)的过程主要是学习者个人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则在不断地整理自己获得的知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后,博客可以作为学生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的工具,并把这些信息展示出来让大家共享。其次,教师博客在内容方面主要是与“教育”相关的。这里的主要内容可以是教师实时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各种课件;可以是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论文,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困惑等,及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等。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随着教育博客应用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博客应用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班级管理、教学管理、专题研究、学生成长等方面赋予教育博客新的内涵。再次,教师博客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查缺补漏作用。教师博客则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个性学生提供了互动的平台,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问题答疑,既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又增进了师生交流。第二,纵深发展作用。教师在博客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学实践教学中感受到大学课堂教学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设置的时空限制对教学效果、乃至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一定束缚。有必要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尝试。教师博客的引入补充了大课堂教学的不足,创建了一个充满个性的课外延伸课堂平台,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平台;也契合了教育创新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多样化和教育终身化理念。教师博客与高等教育个性化现代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面问题,是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教育博客恰以信息技术特有共享性、多媒体性和交互性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堂外延伸教学环境。学生利用教师博客能够收集整理学习资源、构建自身学习体系、反馈教学成效、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能批判性地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网络提供的资源中,寻找、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通过他们自己认真踏实的探究才能实现,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师博客与教育人性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让学生能根据需求不受时空限制与任课教师便利交流,应该是中国学校改革的一个长远方向。博客的互动性拓宽了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范围,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人机对话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改变了部分学生课堂不敢发言的情况,使每个学生的灵性都能发挥出来;学生不受课堂时间和计划的限制,在一种非结构性的环境中体味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博客的价值。
我们对教师博客的认识应该从兴趣的表面,逐步深入到其内涵和功能的研究层面上来。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教师对博客平台的利用显然具有很明显的教师职业特征。与其他大众化的博客相比,教师博客的随意性和琐碎性少一些,相对比较专业和严谨,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功能强,它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教育特征,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研究特征。特别是当教师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时候,教育性和研究性的特征就更加突出。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1、教师博客满足了教师的心理需求。教师博客被认为是“最个人化的电子日记”,这让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在这里发布,尽情展示自我、分享感受、参与交流,这满足了教师倾诉的需要。而教师博客网络互动的特点,使得朋友可以经常光顾自己的博客,和自己进行交流,这使得教师被关注、尊重、认同的需要得以满足。教师博客这个开放的私人空间,使教师可以在博客上相互理解,相互慰藉,分担患难的痛苦,共享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这些需要的满足,激发了教师“主体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博客打破了时空限制、身份限制,打破了话语霸主,话语权是平等的,交流是广泛的。这就实现了我们之间真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对话与交流。
2、教师博客为实现教学便捷搭建了通道。有人称之为教师博客是教学资源库,这说法不错,因为教师博客它将聚焦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省份,一个国家的教师教学,博客中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之大之广,是任何书本不可取代的库源。他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理论上的教学依据,更为教师教学搭建了全方位的参照平台。
3、教师博客已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交流的平台。俗言道“一根筷子易断,十双筷子可撑船”。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天地里,要完成来自不同的学科,走入不同的知识困境,这就得凝聚教师集体智慧。教师博客就为你提供了交流的场地,为你解决了后顾之忧。因为教师博客满载着教师们的热情与智慧,更运载教师们的知识与力量。在博客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体悟、反思和追问,与外在的教育权威的说教相比,它给我们的最大收获是“自由的言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能说我们自己想说的,就会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让教师在教学得心应手。
4、教师博客是教师心情释放的场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文化的不断升腾。广大教育工作已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知识结构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也给众多教师增加了思想上的负担,不少教师背上沉重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包狱无处顷述,教师博客这不给提供了顷述的场地,写一写心中的不快,述一述心中之苦,让博 客中的教师们了解你,分担你的不快化解教师的内心痛苦与矛盾。
5、它让我们积累了研究的素材。我们真诚叙说的是自己教育世界的故事,领会的是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意义,反思的是实践中的教育事件,所有文字都具有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写得多了,必然为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大量素材,自然而然的将会遵循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从故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并走向规律性的理论。这些成果将能对纯粹的经院式教育理论进行有效弥补。
教师博客价值的实现,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变革。同时也将对广大教师将是一个严峻挑战和信息运用的考验。作为教师将会有个人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加上地区条件的差异,是不可能实现群体跟上网络发展,更难跟上教师博客节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节奏敢于的善于应对教师博客网络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三、教师博客的发展前景
1、教师博客已经从一个个教师个体走向区域性的教师博客群,初步形成了教师学习和发展共同体。这些以学校、地区为单位的教师博客群在激发教师兴趣、提高反思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间交流与协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教师博客群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从全国范围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促进教师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仍在探讨中。
2、根据教师博客内容看,教师博客倍受地域,教师的学科以及时间的限制,博客的空间十分狭窄。因此需加强老教师博客的平台搭建,充分发挥老师的专业功能,扩大教师空间的应用职能,让教师自觉地走出自己的工作区域,拓展和延伸教师的活动空间,把握自己的学习空间,为自己的专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参照资源。
3、以学校为单位,创建教师博网络,完善教师博客管理体系和教师博客评价体系。因为教师他不仅是教学专业人才,也是传授各项知识的人才,包括网络技术的传授。教师博客网络的创建,他更有利于集聚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服务于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教师博客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博客热度,让教师自觉地发挥其写作能力留存其宝贵的精神才富,为教育的振兴注入活力。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更为珍贵的物质资源,促进教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浅谈教师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教师;创新教育
1 更新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指导行动,行动又深化观念的转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导向,就不会有教师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也就不会形成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多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用卷面考试来检测教学情况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评估体系,那就失之偏颇了。因为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造就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教师应有的生命价值。我们不可能指望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能培养出勇于创新的学生。要纠正这种偏颇,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应该摈弃标准件型的人才观——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人、塑造人的观念,因为这种人才观束缚、扼杀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现实生活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校听话的、书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踏上社会后,未必是创造型的人才。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素质全面特别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和做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思辩力。而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更感到亲切和自然,它胜过了许多教育。
2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在新观念的指导下,给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唯书本而照本宣科,而应博览相关书籍,了解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最佳的组合,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师应站在科学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教师关注的应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更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努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以及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边活动,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通过长期的探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总结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于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基础及教学环境的不同,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也不会相同。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 掌握现代技术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速化方向发展,呼唤着每一位教师加快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去迅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并能逐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创意、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使课件系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课件设计时要注意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时,容量要适中。
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如果没有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动力,也就难以形成教学创新的能力。平日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很用功,掌握了大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他们口中、笔下却是杂乱无章的,更没有从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教师却能够根据看起来很平常的资料提出属于自己的深刻思想,并且叙述清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这样的教师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吸纳,对资源整合、提炼精华的能力。
4 树立责任意识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创新,凡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人,都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关键在于我们愿意不愿意去创新,是不是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己任,是不是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来看待。我们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从为学生的学习、升学作规划,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起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的责任意识,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改变我们自己,就没有理由不去为我们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活动。很多教师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意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应树立教育科研责任意识。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更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思想上要突出一个“敢”字,在理念上要突出一个“新”,只要方向正确,我们应该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在行动上要突出一个“实”字,不做表面文章、不人云亦云,学实用的知识、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做有实效的事情。
教师创新教学的“三味” 篇7
发明创造来自于平凡的生活, 来源于问题的解决, 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教师以后, 常遇到工作上的困惑而烦躁不安, 没有了儿时天真的幻想, 而多了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拿学生不喜欢做的作业来说吧, 通过“包装”, 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看来“包装”作业挺有意思的, 你说它是创意也行, 你说它是创新也行。发现问题, 最终还要回到解决问题上来。
批改作文是件头疼的事, 大班往往有六七十篇作文, 老师们紧改慢改都需要花两周时间才能把作文批改完毕。而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时, 只是轻描淡写地扫一眼, 便放在一边。就是小班, 学生也并没有从教师的批改中学会修改文章, 收益甚少。吃力而不讨好的事, 我们经常干, 但又常常喊累。我们有没有想过既能减轻教师的劳动量, 又能提高学生习作的实效呢?方法总比问题多, 关键是你我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批判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
一、怀疑是创新教学的酵母和温床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问题产生于怀疑。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怀疑、反驳, 这样往往会有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怀疑是发自内心的创新潜能, 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我们不要总认为教材是专家们写的, 不可能有误。专家们知识渊博, 我们是应该认真学习的。但是, 事物在不断地变化, 有些知识现在适用, 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 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课改前, 在执教《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时, 插图上鲁迅先生站在窗前燃起的“一支香烟”引起了我的沉思:这插图上的“烟味”, 是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呢?于是我对12册小语教材作了统计, 发现共有7幅插图、9处文字涉及吸烟内容。然后从为“完善教材”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撰写出《教材插图中的“烟味”》寄给教材编辑部, 以期教材编写者进一步完善教材。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 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思想指导下, 各种国标本教材纷纷涌现。教材既然是人编写的, 它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有误有差错也就在所难免, 更何况是崭新的教材呢?以语文教材为例, 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是一些名家名篇, 尽管是名篇, 一定会打上作者那个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 原本一些忽略的问题, 如生态环境等开始突显出来。科技的发展, 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原来认为正确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 然而教材却不能马上改正过来。教材的革新永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指出“瑕庇”带来了可能。
有的人不曾怀疑, 一般也不敢怀疑。是什么使我们丢失了“怀疑”的精神, 难道仅仅是教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僵化了我们的思想?驯服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了程序性的工作流程?如是因袭、顺从、盲从则与我们相伴, 那就不曾有怀疑它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 教育也就没有了新的生长点, 教育也就没有了她的魅力。
二、批判是创新教学的桥梁和先导
如果说, 怀疑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诉求, 是一种缺乏足够依据和充分理由的犹豫, 那么, 批判则是通过明确判断、深入研究、分析求证, 从而否定某些不合理性、落后性、不正确性、不完善性, 使问题浮出水面, 使矛盾明朗化, 批判是怀疑精神的继续和超越。当然, 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 但它意味着走向正确和真理的一个契机。批判是双向行为, 批判本身也包括反批判, 批判是思想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当我听完了数学教研组推出的14节公开课后, 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一种要上公开课的欲望从心底升腾起来。因为从这14节公开课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第一, 课堂上, 教师不应该那么像“教师”, 学生不应该那么像“学生”。课堂上也不应该没有争执的声音, 也不该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冲突。第
二, 数学不应只是从黑板上、多媒体上学来的, 学生还应该知道去看书、会看书, 把书读懂、读出问题、读出课文背后所表达的意思。在我的眼里, 一堂理想的数学课应是师生之间“师亦生来生亦师”。数学老师不曾有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意识与习惯, 学生只知道在黑板上、练习本上机械地操练。读文的能力弱化了, 自学能力更无从谈起。时隔近30年, 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在重复着过去的故事, 怎能不引起我的震惊?课堂上让学生看书自习, 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 都是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阅读从未引起教师的重视。
甘当解剖的“麻雀”, 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去上一节数学课, 以期引起数学教师的思考, 从而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看, 数学教学的批判, 它需要在数学教学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现象中对一些不是教学本质的现象进行区别、质疑, 从而进行筛选、淘汰。对教学的质疑是一种必要的勇气, 筛选信息是一种必要的能力。勇气不是莽撞, 而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产生的一种力量, 筛选则是一种取舍的能力, 它不同于否定。只有在合理的质疑中进行适当的筛选, 才有可能抓住教学的本质。
三、建设是创新教学的能力和要求
仅有批判, 而不去建设, 还算不上真正的批判, 因此建设是创新教学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常常听到诸多专家对当下的教材、教学进行批判。就拿饱受诟病的作文来说, 如何提高日记写作的实效性, 有的老师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新:观察日记、剪贴日记、信息日记、气象日记、台历日记、摘录日记、学习日记、活动日记、实验日记、思考日记等十余种。为解决撰写日记的动力问题, 有的老师在写作主体上做文章, 变个人日记为小组成员的“循环日记”。笔者在继承传统“看图作文”的基础上, 创建了“童漫作文”理论, 把观感的快乐与想象的美感、习作材料的运用与再创造结合起来, 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习作兴趣 (内驱力) 与习作内容 (材料) 的问题。抓住了作文的牛鼻子, 便解决了作文教学这个难题。我们的小语人借鉴前人或当下专家、名师们的教育教学智慧, 使自己少走弯路, 快速提升了教学能力。借鉴他人不等于照搬照抄, 必须立足于创新, 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个性特长进行创新。
苏教版《掌声》一课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 在上台演讲时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 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细读文本发现, 《掌声》是一篇没有改编到位的语文教材。第一大硬伤是课文第四自然段明明写了两次掌声送给小英, 而课文第六自然段小英在来信中却说“永远忘不了那一次掌声”。第二大硬伤是放大了“掌声”的功效。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的孩子, 居然被一次意外的掌声化解了, 无意中渗透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思维模式。
面对教材中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通过对课文第六自然段的二度开发,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掌声, 不是矫正小英忧郁、自卑心理的决定性因素。那掌声可以让她永远忘不了, 但不是转变小英灰暗心理的“特效药”。小英缺少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 而要实现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 仅靠一次外在的掌声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一个看待自我与他人的正确观念。教学时, 引入日本四肢全无的著名作家乙武洋匡对残疾的认识很有必要:“残疾, 只不过是人身上的一个特征。世界上有胖人, 也有瘦人, 有高个, 也有矮个, 有黑人, 也有白人……同理有健全人, 也有残疾人。一个人没有手, 没有脚, 身体残疾, 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有了这样的认识, 人生怎能不惬意呢?哪里还有心理上的阴霾呢?基于这样的认识, 课后习题要求“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因为记住它不如记住乙武洋匡的这段话。
教师的创新性 篇8
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事变迁, 教师这一崇高而令人尊敬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也渐渐蒙上了尘埃:讲待遇的多了, 谈奉献的少了;求舒适的多了, 比干劲的少了;改革创新之际戴上墨镜, 只当看不见, 避绕结合而远观之。无怪乎权威人士发出这样的感叹和呼吁:“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而是教师的素质。”
一
很有必要唤醒教师的精神。教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的一部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索:在今天, 中国教师应当弘扬什么样的教师精神?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 也是一个教师队伍的基层管理者, 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在新的历史潮流中, 我觉得教师的精神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1.教师要有敬业精神。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 热爱自己的学生。敬业就是要集中精力, 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 对学生倾注自己的心血, 言传身教, 教育和影响学生, 做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同时努力提高修养, 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感染学生。“染子苍则苍, 染子黄则黄”,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师的气质特征、求知精神、处世方法等对学生起着熏陶和感染作用。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知识渊博、学问精深的教师才是最称职的教师。
2.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人说世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 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求回报。教师的工作很辛苦, 工作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 也许要经过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得到,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 称赞优秀教师“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是总书记对优秀教师的肯定, 也是对当代中国教师群体精神特征的高度提炼, 更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期盼。教师就要坚守三尺讲台, 辛勤耕耘, 耐得住寂寞, 有抵御虚荣、浮夸、迎来送往的能力, 有甘为人梯的精神, 有笑看“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生境界。
3.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的工作重复性很大, 有可能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就教一门课程, 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又要求教师时刻更新知识, 进取创新。只有自身具备了不断学习提高和创造的能力, 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有强烈的、锐气十足的创新意识, 要有培养创新人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气魄。
二
一个学校的生命力、一个学校的发展, 最关键的就是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和每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休戚相关的。教师的工作是否务实, 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群体中每个成员关系是否和谐, 工作态度是否积极进取, 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要培养一支创新务实的教师队伍, 每一个教师就要知困而学, 知难而进, 求实创新。
学校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考核测评标准, 形成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组织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通过施加压力、激发动力、增加提升力、增强牵引力、加大吸引力等手段, 引导教师从被动提高向主动提高转变, 形成既有利于个体成长又有利于整体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 折射出一所学校的风格, 学校要以蓝青工程和名师工程为途径, 把强化校本教研活动作为重要抓手, 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努力造就一支为人师表、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以“六个意识” (责任、忧患、创新、全局、服务、奉献) 为核心加强干部的思想作风, 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学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育人的责任和水平上, 要开展各种创新性的师德教育活动和业务培训活动, 包括教师形象讨论、岗位文明达标、真情回报社会、行风评议建设, 包括师徒拜师结对、名师贴身指导、进班跟班研习、读书研讨活动、专题研究小组、教学反思沙龙, 等等。在有效的校本培训下, 学校的教师会显得更有思想。而思想指导行动, 行动印证、补充、发展思想:一是有思想然而有行动, 而且必然有行动;二是有怎样的思想, 就有怎样的行动;三是行动过后必有反思, 常有提升。思想和行动是整合一致的。
学校要为教师精心营造直接影响教师志趣和情绪的教研工作氛围, 设计积极向上的学习方案, 不断利用校园内的各种条件,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书活动, 把“校园洋溢书卷气”、“腹有读书气自华”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风尚。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 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 学校通过搭建百花齐放、民主宽拓的学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通道, 从德育到教学、从学科内交流到学科外交流、从班主任到各课教师、从教师到行政人员, 都能在信息通道上就学术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进行自由交流、研讨, 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从一些较浅的问题往往能形成不断深入探讨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话题, 使一些教师的真知灼见不断给整个群体带来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开展“构建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系列活动, 使教师能够借助读书工程的实施, 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态, 吸收国内外教育大师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经验, 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我相信, 只要坚持“长期熏陶”, 教师就一定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学校就一定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和乐园, 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能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创新——教师永恒的主题 篇9
一、转变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庸匠误器, 器可他求;庸妇误衣, 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 子弟可复胚乎?”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素质教育, 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 首先, 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求异思维的点拨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运用设疑点拨讨论教学,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探索, 敢于超越前人, 超越课文, 展示自我。同时, 教师应不断吸取新鲜血液, 学习创新教育人的有关知识, 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其次, 教师应转变学生观, 要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自主、自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死读书、读死书”为“活读书、读活书”;变被动为主动, 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在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博士也有一句名言:“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发源于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兴致盎然地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因此, 教师应具有独创新意的课堂疑问。通过创设问题, 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使学生有“山重水尽疑无路”的感觉, 经过讨论、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再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惊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语文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就是一篇极富开发思维的课文。
课文内容是这样的:“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画师想出题考考三个徒弟, 题目是:在同样大的一张纸上看谁画得骆驼最多。考试结果:大徒弟在一张纸上画了密密麻麻的骆驼;二徒弟为了画得更多, 只画了密密麻麻的骆驼的头;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 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 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 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脖子。画师称赞小徒弟画得好: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 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 若隐若现, 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清的骆驼吗?”学生读完课文, 会心地笑了。我启发学生:“谁能画出最高的山, 最长的河呢?”一阵沉思, 有的学生说:“画上树, 再画上山, 山比树高。”有的学生说:“画上楼房, 再画上山, 山比楼高。”有一个学生说:“在纸上画出山的下半截, 不需要画出上半截, 就说明山高得无法画……”“好啊!”我因势利导:“先画出山的下半截, 上面画上云朵, 若隐若现, 不就表明山高直插云端吗?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山欲高, 尽出则不高, 云霞掩其腰, 则高矣……河欲远, 尽出则不远, 有峡断其流则远矣……’”学生马上明白了说:“画上弯弯曲曲的河, 河水从峡谷中流出, 这就是最长的河啊!”学生觉得很有趣味, 思维也活跃起来。这时, 我再启发:“什么事物占的空间最大, 请用你们的笔去画吧……”素质教育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就在动脑想、动手拼、动口说中。
三、提倡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疑而生创。质疑善问是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勇于探索的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开拓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引导学生找规律, 又启发学生求突破。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在哪找质疑点, 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让学生从课题出发, 提出一些有关“圆”你想知道的数学知识?并且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多角度地思考, 多方位地发问。
四、展示自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让出讲台, 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挖掘学生的自身特长, 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让其在自主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 我让学生拿上数字卡上讲台组算式进行加减运算;教“音节”时, 让学生拿上声母、韵母卡片, 组音节, 再拼读, 培养学生的组合和想象能力……寓教于游戏, 启迪、开发学生的智慧, 开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是一个“只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生存的世纪”, 这将是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永恒主题。如果放弃了追求进取, 就不会有创新, 教育事业的航船就会搁浅在时代的岸边。
参考文献
[1]赵玉如.基础教育新概念·集体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美]海因茨·韦里克,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谈谈英语教师的自我创新 篇10
一、人才意识
在自我创新中, 除了必须具备传统的“三基”外, 还必须具有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三种基本素质。
1. 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化理论知识。
对语言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发展的趋势等要及时了解, 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同时从文化层面对外语的语言、词汇、语法、词义和语用方面的知识, 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研究以人为本的教学规律和相应的教学原则, 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
2. 具备相当的外语习得和学习理
论并了解其发展, 特别是要了解有关错误分析、反思教学、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学习心理、学习策略等理论的现状及发展, 用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具备比较扎实的业务技能。
不仅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等的技能和运用能力, 还要将它用于教学, 为学生提供课内外实践交流活动的范例和信息源。
二、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首先是规律意识。认识外语教学规律, 就要从总体上把握外语教学, 全面研究外语教学的实质, 包括话语分析和方法分析, 还要全面研究容易被忽视的, 却又直接影响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
1. 适应并开发外语教学环境。外语学习大多是在儿童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才开始的, 而且外语教学缺乏目的语言环境和足够的语言输入。所以外语教师一定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教学条件, 设备的长与短, 要扬长避短, 并且不断创新, 以突破环境的限制。
2. 激发和适应学习者的情感。外语学习的内容不仅是包含另一种知识、技能体系, 还包含另一种文化。因此, 对外语学习者来说, 情感方面的因素, 尤其是动机、态度和性格等对外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 外语教师要研究在教学中应该达到的情感目标, 并且把情感用作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情感多种多样而又千变万化, 教师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情感去适应和引导学生的情感。
3. 研究、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 特别是母语知识既有利于外语教学, 又阻碍外语教学。其他知识作为人之图示的内涵, 必须对学习外语有影响。因此, 外语教师就要研究学生原有知识的合理利用和如何回避其负面影响。
三、角色意识
由于教学活动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模式, 外语教师的角色课堂传授者转化为教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者, 他们要做到三点:
1. 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克服并抑制种种可能出现的恐惧心理, 让学生把外语学习和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 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各方面的教学反馈信息, 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调控不能千篇一律, 而要不断更新。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精神 篇11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桶水的内涵应有新的发展、新的要求。仅就写作教学方面来说,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系统的文体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与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把创新思维的方式与途径传授给学生。
应试教育下,教师一直被学生当作活的教科书,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学习往往被动地依赖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方法大都是“满堂灌”,而当知识经济到来时,学生可以借助诸如因特网之类的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了解到大量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知识,甚至是足不出户就可以直接获得最好的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转变自己的职能,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时,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做好学生作文创新的阶梯,教师自己先得有创新精神。那如何使自己的“一桶水”活水不断呢?首先,教师要不断努力,坚持自学进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吸收更新的知识、理论。语文老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对而论,更应该是阅读面最广泛,知识最渊博,思维最具创新性。在作文指导时能够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就应多读多看,从专业的到其他方面广泛涉猎。我们除了向前辈、同辈、书本学习之外,还要向网络学,向社会学,特别还要向学生学,学习他们敢于想象的勇气和胆识,学习他们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其次,要强化“授已以渔”的意识,我们在作文的备课、讲课、批改时,在吸收原有方法合理内核时,要不断打破一些常规,运用一些最新教育理论、教育手段来教学。总之,时刻要有“创新精神”的意识。
二、教师的宽容与尊重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土壤
有人曾作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调查,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一个圆形展开想象,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的学生,想象内容越丰富而形象,大胆而奇特,年龄越大的学生却相反。这个结果表明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想象力,且年龄越小,所受的束缚越小,他的想象就越大而奇特。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习作中产生的奇特想象,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多加呵护,多加扶持,尽管它还很幼稚,甚至荒唐不可思议。否则学生在写作时刚刚展开的想象翅膀将会被折断,所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将会无情地浇灭,少年儿童那晶莹剔透、天真无邪的童心将会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陶行知曾谆谆告诫我们: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因斯坦,在你的轻视中有爱迪生。让我们真正从“育人”的高度出发,对学生的作画面发展、终身发展负责,容纳学生的奇思异想,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小心翼翼扶持这些幼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双翅,在成长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三、教师创新的理念和教法是学生作文创新的翅膀
要使讲理论、讲写法变化到多写上来,要使强调写作文的重要性变化到培养写作文的兴趣上来。……这里单独讲用创新的方法来处理作文批改。
创新教师评价体系的探讨 篇12
就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评价关系大体如下图所示 (箭头粗细表示评价结果影响力的大小) 。教师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 其中, 学校对教师具有基本行政管理权, 教育主管部门拥有相当大的专业发展评价权。比如, 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大赛、名特优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等都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教师评价是教育改革实施的关键, 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 目前我国针对教师评价的研究还很滞后, 还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 主要表现在评价理念过于落后、评价主体不完整、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致使教师评价越来越趋于形式化,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发展。因此, 教师评价观念亟待转变, 创新教师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一、目前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以绩效评价为主, 弱化了发展性评价
绩效评价以强化教师绩效管理为目的, 通过对教师“资历、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分值量化, “甄别、选拔”出不同等级称号的优秀教师: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等;“甄别、选拔”出不同职称的教师: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教师等;“甄别、选拔”出不同等级综合奖励称号的优秀教师:校级优秀、区级优秀、市级优秀、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教师的选聘、工资、奖金、荣誉等主要决定于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因此, 绩效评价也就是奖惩性评价。这种奖惩性评价无疑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过于侧重绩效评价使这种教师评价方式本身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 绩效评价主要是面向过去的评价, 即只对过去一段时期内教师的绩效做出评价, 而且,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现状看, 重评价、轻管理, 教师的职称与荣誉称号往往是终身制。所以, 很多人评上职称后就不愿意参加课赛, 也不愿意参加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凭经验低端重复等等。“职业倦怠”“成长高原”成为普遍现象。所以, 奖惩性评价对教师未来发展的影响性不足。
2.以行政性评价为主, 教师主动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 我国教师评价的主体主要为学校与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 他们主要依据教师平时工作完成情况及学生考试成绩考核。教师平时工作主要是指风行于全国中小学的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和认真考核。检查项目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总结、备课笔记、听课笔记的文本数量、学生作业批改等。在数字化办公的当今, 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学总结、备课笔记检查等已引起广大教师强烈反感, 于是出现教师们为了应付学校检查突击补写计划、总结, 补写听课笔记、集体备课记录、教学反思等“教师作业”的现象。
显然, 在这种行政性考评为主的评价方式下, 评价者主要依据失真文本材料进行教师评价, 其结果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工作成绩。缺乏教师本人、同事、学生参与的教师评价肯定是片面的、粗糙的, 有时还不可避免地融入个人情感因素, 主观性强。而且, 这种“外控式”的评价, 使教师处于被动与应付的地位, 主动发展动力不足。
3.以量化评价为主, 教育“GDP”主义至上
目前,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 期末、年终考评都要对教师积分排队。如, 以教师所教班级考试成绩正常位次为基本分, 与同类班级或同类学校相比, 每上升一个位次考评积分提一档, 每下降一个位次考评积分降一档。在教科研考评方面, 教科研课题研究只根据审批单位的等级积分 (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 , 论文评比只根据刊文杂志或论文评选机构的等级分档积分。至于课题研究真正取得了多少成果, 论文的质量高下少有涉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挑战, 他们是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解决问题的,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与失败案例、反思等具体行为细节在量化积分中则无法呈现。积分高的教师就是绩效好的教师, 就能获得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奖励。这种评价导向使大部分教师将工作重点自然放到制造教育“GDP”上。
二、构建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
1.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
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对教师的评价走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一直以来, 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皆以侧重教师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主, 上世纪后期逐渐融入基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绩效评价, 如何处理形成性评价与绩效评价关系一直是个难题, 在教育教学评价领域的争论持续到现在。总体来说, 欧美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经验证明, 发展性评价与绩效性评价缺一不可。要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绩效两方面获得共赢, 必须根据各地特点, 寻找形成性评价与绩效评价的平衡点。因此, 在重构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时, 一方面, 加强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满足教师成长需要的意识, 逐渐增加形成性评价的份额。另一方面, 不断改进教师绩效评价方法。对于那些大家都需要加以规范的教学行为, 可采取量化评价, 对于那些需要发挥教师探索和创新的教学行为, 借鉴美国“教师档案袋”做法, 多做描述性评价,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使评价更具合理性,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形成性评价与绩效评价结合方式。
2.凸显教师自主评价, 突出人文关怀
(1) 凸显自评, 激发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对评价的卷入程度越深, 就越有可能对教师评价有积极的看法, 就更少感到评价固有的威胁性”“教师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与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自由, 才有较强的自主发展动力。在思想较为宽松的氛围里, 具有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教师会主动思考自己的个人发展与专业成长问题。经验证明, 尊重教师自评, 使教师们不仅增强职业责任感, 更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特点, 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主动发展。
(2)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评价是基于事实与证据分析认定的过程。教育评价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实践才能获得。比如,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不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成长状况, 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还要跟踪观察这些措施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结果,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实时分析、评价, 及时调整下一步教育帮扶计划。再如, 每节课后, 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实施状况、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状况、师生互动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诸方面逐项评价、反思, 注重对自己教育教学失败案例的记录、总结、分析、评价。
(3) 正确处理教师自评与外评的关系
当前, 大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教师自评的理论价值, 但在实践中仍然只是把教师自评做“参考”, 教师自评沦为形式。因此, 要想通过自评激发教师的发展主动性, 就必须重视其管理价值, 让教师自评在教师评价中占有较大权重。为提高教师自评, 确保自评质量,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教师自评材料, 发挥他评的监督作用。比如, 很多学校将教师的学期计划及期末计划实现情况、教育纪事、教学案例、教育教学反思等材料通过电子杂志、校园网页等形式予以公开。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自评能力的提高, 另一反面保证了教师自评的真实性,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评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
3.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增强教师评价的客观性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与同事在工作与生活诸方面更是全方位协作交流。所以, 教师评价中同伴互评、学生参评、行政引导不可或缺。
(1) 同伴互评
首先, 营造和谐学术氛围。在公开课的评议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评价者不管评价目标质量如何, 先要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师生互动、学法指导等方面总结出一大堆优点, 最后再说几句“个人观点、不成熟的看法”, 而且像打太极一样, 意到即止、点到为止。越是大型公开课, 与会人员越多, 这种状况越典型。这种貌似和谐的氛围淡化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性, 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互评应该是专业性的、学术性的互动过程, 应该以求真、求实为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带头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客观评价, 扭转这种不良风气, 营造真正的学术氛围, 使被评者及与会者真正从严肃的学术评价中获得教益, 共同进步。
其次, 构建多样性互评平台。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是教师最经常的互评平台, 组内教师朝夕相处, 彼此之间深刻了解, 便于经常性的开展互评活动。除此之外,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积极搭建更多教师互动平台, 鼓励教师互评互助, 增加交流。比如, 组织各种类型的教研沙龙, 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教师交流群:年级教师群、班主任教师群、教研组群、课件制作技术交流群、书香校园群等等。网络交流时, 评价者的思想表达更具系统性、深刻性、客观性, 所有群员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 是一种值得大力弘扬的互评交流方式, 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2) 学生参评
首先, 教师必须接受和重视学生评价。美国教育心理学大师布鲁纳于1979年开始从学生方面考察教师的影响, 历经十年, 发现学生对教师能力高低的评价,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情况, 才能真正客观地自我评价, 找出问题, 及时矫正。遇到学生的恶意评价是正常的, 教师的反应绝对不应该是气愤、郁闷、挫败感, 应当从教育者的高度俯瞰这种正常的教育现象, 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分析这些恶意评价的学生心理过程。学生的任何行为都是一项教育资源, 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反思。
其次, 培养学生评价教师的能力。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比如, 某位学生喜欢一位老师的相貌、声音, 他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某位学生不喜欢一位老师的某个习惯, 他也可能从内心抵触这位老师的课;某位学生受到老师的一次不当批评, 可能就看不惯这位老师的一切行为举止等等。所以,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包容、宽容, 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评价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为教师评价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3)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发挥学校评价的导向作用
我国目前实行的量化评价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 主要因为标准具体、可操作性强、以分数论高低“矛盾小”。形成性评价多为描述性评价, 有些评价指标较为概括、笼统, 弹性大。这就要求在教师评价实践中, 不断调整、优化教师评价标准, 逐步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参评等工作都离不开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与引导。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学校领导应该由评价主体转型为评价引导者与服务者。学生、教师等参与者对教师评价工作是陌生的, 对评价理念、评价策略、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应用等问题缺乏专业素养, 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咨询与引导。
总之, 形成性评价与绩效性评价如何有机融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作用, 是目前教育评价研究中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奖惩性与发展型教师评价制度比较.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2) .
【教师的创新性】推荐阅读:
教师的创新思维08-29
教师的创新意识08-16
英语教师的自我创新10-09
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12-30
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12-01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26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05-25
记叙文的创新技法(教师中心稿)07-11
促进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评价创新10-19
教师创新意识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