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

2024-08-19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精选12篇)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 篇1

摘要: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教育的理念决定了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与时代脱节的固有定位, 必须要具备创新性。创新型教师的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改变, 从师生关系、自我教育概念、教师本身的创新性、专业技能的创新性都需要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创新,传统,教育,能力

创新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过程的运用中, 几乎都没有摆脱“借鉴”“模仿”的束缚,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也会使创新型教师的定位模糊, 无所适从。教育要创新, 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理念也要创新。如何在新形势下做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何为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基本内涵

从词义上看, 创新教育概念涉及“创新”和“教育”两个基本词语。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创新是指抛开旧的, 创造新的。从词义上可以看出, 创新教育是指创造新的教育活动, 结合当前经济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把创新教育定义为:创新教育是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到创新性教育的转向, 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的转向。这一转向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 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对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所以, 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一下几点:创新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原则、创新教育是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由此可见, 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育的组织者——教师的角色该如何转变呢?创新型教师, 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具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已经发生变化, 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的智能、潜能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来。要做到这几点, 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和角色定位, 要根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绝对权威的桎梏, 建立适合学生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教师中心”转向师生互相关心、理解和支持。

三、创新型教师具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21世纪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更应该具有德才兼备的教育能力。尤其是当前,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的重要性, 口头说教苍白无力。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健全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的发展。

四、创新型教师具备自身创新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 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创新:一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是教学过程的创新。

五、创新型教师具备综合学科和教育科研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一体化的社会,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教师既能在自己所教学的领域一展其长, 又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地归纳——总结——发展,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深厚的教育科研水平。

总之, 教育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型教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要想成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思想素质, 最终达到创新型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川.创新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报, 1999 (7) .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 篇2

一、与时俱进的探求精神,树立现代教学模式

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教师学习的技巧,培养教师学习素质,以适应社会演进的应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学生应在传授现有常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能否获得、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培养教师应用常识的素养;教会学生看到问题、解决难题的方式,而不是指出结果原本;在适当掌握知识总量和准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借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教师学习的鼓励者。教师只有建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模式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学生学习和变革能力的培养才能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当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好的课程准备还必须好的课堂发挥,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推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即要加强学员自主学习的幅度,以启迪学生构建学习、创新学习,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网络培训心得,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课堂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一个教师都积极参加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加意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构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浅谈教师素质与能力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能力结构 人格 人际关系

教师作为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以及青年的示范者,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新人的艰巨而神圣的重任,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不仅是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更是对其素质的要求。

一、树师德、为人师表

“亲其师,信其道。”此语道出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微妙关系,也是一切学习的根本之一,那就是情感教育,也就是正面的、積极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影响。只有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要真正为人师表。在加强师德建设中,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在教师中树立“乐教、敬业、爱生”观念。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要转变教育思想,提倡人本思想。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只有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二、精益求精、以渊博的学识取信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犹如知识的化身,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教师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应懂得其他学科知识,努力实现文理学科的交叉,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交叉,力争做到精通多门学科。只有知识广博精深,才能驾驭教学,课堂上才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讲透了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交待了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合格的学历,而且更要重视工作中的学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做教师的更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朝着兴趣广泛的方面发展,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水平取信学生。

三、锐意改革、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师的技巧在于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保持他们的这种注意力。教师的课堂授课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各种技能技巧,包括组织教学的技能技巧,批评与表扬的技能技巧,语言表达的技巧等。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广泛积累教学经验和理论,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

四、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

1、言语表达能力

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施加影响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言语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第一,准确通俗。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

第二,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运用判断去推理和论证时,必须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

教师在讲课时,要一面讲授,一面仔细地听着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我的监听和听众的反应,随时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

2、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综合性能力。除了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上。教师必须善于计划和安排,要有周详的布置和检查,并形成完好的秩序和制度,造成良好的环境,使学生都认真地去实现教师的指导。

3、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教师可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本领,但是如果他没有迅速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本领的能力,在突然出现某种新的问题或意外的情况面前,他就很可能束手无策,难于应付。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在瞬息之间,能正确地估计情势、掌握大量的“情报”,并估计自己行动的环境。在选择行为措施时,要注意到教师自己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的性质,还要估计对学生集体可能产生的教育影响。

五、构建健全人格、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一)塑造健全人格

1、对周围社会保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并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信自己和善待他们,积极乐观,心胸豁达。能够在发展自己社会性的、智力的以及职业的各种技能方面取得成功,即要有成就感,这要使自己努力工作,有所追求,不懈努力。

2、能够接触新思想,新观念,喜欢与具有独特见解的人打交道。能够保持独立的自我,具有比较强烈的自尊与自爱的价值观,同时又不武断,不自以为是。

(二)提倡仁慈、施以宽容

儒家有"三达德"(智、仁、勇),西方有"三圣德"(信仰、希望、仁爱),中外圣贤皆提倡仁爱和慈善。教师的仁慈具有情感性、理智性和超越性等待征。吉列根说“仁慈和关怀是最崇高的善”。教师的仁慈为人类的关怀,超越了血缘情感,表现为真诚,学会倾听,移情思维和无条件地关怀学生。

从教育史上看,"教育爱"(师爱)是各社会各阶级教育家取得教育成功的共同秘诀。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回流。彼此产生情感的交流,架起师生间信任的桥梁,成为促使学生进步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努力实现教师的希望和要求。在这样一位教师的高尚人格熏陶下的学生,其人格也必然"如沐春风",促进其自身人格身健康的健全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人际交往具有两个功能:协调作用和保健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学生中应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师生关系好,学生认为老师欣赏他,信任他,于是学生就有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

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是以智力育智力,以思维育思维,以道德育道德,以意志育意志,以人格育人格。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进一步努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冬林.提高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N].中华读书报,2000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 篇4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

1.创新意识较强, 但不善于利用、创造条件。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 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 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 往往不能把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创新思维相当敏捷, 但缺乏有效的思维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 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 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 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 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 没有太多的创意和突破。

3.具有创新灵感, 但缺少必备的技能。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 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导下, 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 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昙花一现, 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 会使灵感成为现实。

4.具有创新的情趣, 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 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 都有相当的发展, 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缺乏毅力,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甚至放弃追求。

二、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 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创新型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祖国富强献身的爱国情感, 是创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

2.积极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首先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之一。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才能在所从事的活动领域里不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 才能求新、求异、求好, 才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其次创新能力是创造人才的核心品质。创新型教师必须学会和养成多种思维方法, 而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演绎与归纳的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上。如果教师的思维模式僵化、单一, 缺乏创造性思维, 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创新方法为基础, 在创新活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所以, 教师应自觉学习思维科学、创造学和研究方法等知识, 并积极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应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4.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动, 教育思想观念则更深刻、稳定地支配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 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 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教育发展靠改革, 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教育发挥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先进科学与否。因此, 一所大学、一位教师, 搞好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端正教育思想观念, 这是高等学校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和先导。

三、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中的实践

1.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的方式,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 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 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辩论、CAI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 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接受大学生挑战的勇气, 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营造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2.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教师指定一学生完成”的实验教学模式, 代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 给学生指明实验的要求、目的, 以及要实现此目的可能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具体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 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开设创新型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新型实验中充分发挥“解惑”作用, 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 带着问题去做实验。从理论和实验中找到答案,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智慧能力。

(3) 创设开放型实验室,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由实验室提供仪器, 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教师则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的名称、目的、原理, 设计出实验过程或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3.以科研促教学, 鼓励教师参加物理前沿研究。

要教育、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首先能够创新。因此, 强调、鼓励教师参加本学科前沿研究, 以科研促教学, 大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 创新是2l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 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是时代的要求。为此, 我们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观念, 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来审视过去, 努力构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 注重教给学生治学方法, 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而能够在创新教育中找到有效途径, 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侠, 黎开谊, 陆宁.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推进创新素质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 2006, (1) :36-37.

[2]张连和, 王凤翥, 张宇, 崔殿成.科研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与机制[J].青年教师, 2006:46-48.

[3]金乌.创新智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篇5

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河南陕县实验小学 王二甫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呢?下面简单地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开课前先让学生猜两个谜语。第一个是“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这个谜底同学们猜了好久才猜出来了是草莓(草没),然后接着又说一个谜“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这个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到是杨莓(羊没),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问同学们:为什么第一个谜语猜了好久才猜出了,而第二个老师一说出来同学们就都猜到了。经过这个猜谜游戏不仅拉近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有了第一个问题作为基础。从而让学生从三角形、梯形等已知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去思考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二、实施“主体教育”,培养创新素质。

所谓“主体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这就要教师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学生有了探索的空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

1、精心设计问题,提供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表现。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先帮学生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联想等方法找到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引发学生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表现。

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在按教材中的意途教好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讨论除了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可不可以把它剪拼成其它图形来推导呢?这样学生在推导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之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更容易发挥学生们的创新才能。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可以拼成三角形来推导,有的学生甚至想把它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宽了。

3、巧设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创新。

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这样不仅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地理教师素质能力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师 素质能力 见解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地理太好教了,只要给我一本教材,我‘照本宣科’,边学边卖不就得了吗?”事实上,做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要有拓宽,丰富相关知识的能力

地理教育要增加学生在有关位置和地方的知识;关于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系统(地形、土壤、水体、气候、植被)的知识;关于地球上主要社会经济系统(农业、聚落、运输、工业、商业、能源、人口和其他)的知识;关于地球上不同的人种和社会的知识;关于国家和乡土的结构和发展过程的知识;以及人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知识等,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审视本地区、本国和国际发生的事件及其基本的空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各生态系统内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人文活动的影响,文化观念宗教信仰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及政治制度昌盛的人文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地理的角度欣赏自然美与人类丰富的文化,认识到个人、社团和国家相互之间不仅拥有权力,也承担着义务,了解国际团结和协作的必要,个人应为参与解决地区、国家,以致全世界的问题做好准备。就以上所列,地理学所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之广播是没有一个学科可以与之相比的。

二、分析和处理地理教材的能力

主要指掌握分析、处理教材的方法;熟悉重视地理教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处理得当;能恰当地处理各教学因子间的联系及教材的外部联系等。

三、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建构出理想的学习环境,拓展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使视频与教材有机结合,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陶冶,有利于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为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开辟广阔的天地。

如讲“地球公转”时,教师模拟演示由于黄赤交角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的过程,并提出问题:(1)假如黄赤交角为零时,地球上各地是否还有四季更替现象?(2)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地球上五带范围将会如何发生变化?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由静态的改变为动态的模式,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通过设疑引思,开拓了思维,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和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主要包括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结构;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结构最优化。

五、应用地理语言的能力

教学语言技能是指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和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叙述,说明的行为方式,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语言技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完成课堂任务过程中担负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他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教师只有通过语言这一中介,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它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循循善诱的讲解,学生才能进入思维敏捷、记忆力和想象力得到锻炼的状态。实践也证明,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同是45分钟,三尺讲台,有的情趣横生,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却呆板乏味,学生昏昏欲睡,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差异。

六、地理板书及其设计的能力

板书是教案中的纲,是一节课的思路。要求布局合理,形式多样,规格端正,精炼醒目,重点突出,美观完善。

七、组织地理课外活动能力

能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活动,如组建学生地理园,掌握主要的地理观测方法(包括地震、天文、气象、物候、水文观测等),主持考察报告会、地理知识竞赛会、主办地理活动室、地理墙报、小刊物,指导地理学具制作、地理标本制作等。

八、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

一个地理教师如果光会上课,不会教学研究,就好比一个身体有生理缺陷的人。我们地理教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因此,大家进行的地教科研主要探索地理教育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要想真正具备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则需要付诸于行动。在科研中既要领会知识,提高本领,还要磨练意志,修养品格。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 篇7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 重学历, 轻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重视, 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高校都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尤其是本科院校, 而在一些重点院校中, 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已成为基本要求。但是, 在注重学历的同时, 许多高校对教师素质却没有明确地提出要求, 在后期对教师的任用过程中也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进修培训,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科学素质, 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相对较薄弱, 对青年教师日后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2. 重实践, 轻理论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压力,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重应用、轻基础, 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 这极大地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动机和价值取向, 功利主义的科研倾向在高校中并不少见。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高校教师都注重短期的研究与应用, 尤其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研究, 如职称、职务的晋升, 奖项的评比等。他们往往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研究工作, 而对于基础研究和理论学习, 教师与科研人员中真正愿意从事的人很少。

3. 重科技, 轻人文

受市场和政策导向的影响, 长期以来, 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对实用技术的钻研, 尤其是青年教师, 在科研工作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 更加急于出成果、出专利, 对于有实用经济价值的项目非常热心, 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对科学研究中包含的社会价值和深厚的人文思想的追求。这种功利性的科研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极为明显, 直接导致部分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随之而来的是学术上的浮躁情绪, 这直接表现在近年的论文发表上———虽然数量多, 但原创性成果少之又少。没有人文精神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底蕴, 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科技创新缺乏原动力, 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二、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毛泽东说过: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 旗子举起来了, 大家才有指望, 才知所趋附。”

在对外开放的今天, 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 尤其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高校青年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研价值观, 并在实际工作当中加以运用, 就能克服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浮躁气氛和功利主义倾向, 自觉抵御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 回归科研创新的本质精神, 在全心全意的科学研究中实现真正的创新和自我价值。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以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年教师相对来说经验不够丰富, 当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科研难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 才能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 才能在事物的变化中把握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科学的方法论, 对于从事各种科研创新活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就会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方法, 帮助我们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有助于青年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发展理论, 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许多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从事科研实践的时候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但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论不够用造成的。离开了理论的指导, 实践自然难以推进, 难以获得重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在于它自身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性。高校青年教师可以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撑, 为科研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和科学指导。

2.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是联系着的有机整体。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复杂, 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 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规律, 自觉运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

第二, 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 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单一片面的,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不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就曾说过: “一个民族没有技术, 一打就跨; 一个民族没有精神, 不打自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 正是丰富人的精神, 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要想在专业上取得突破, 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充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果, 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 开阔视野, 并将习得的理论用来指导自己的科学实践。

第三, 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 将使青年教师更加充分地接触社会, 把握时代的脉搏, 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当前高校科研教学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与社会现实结合不紧密, 这一现象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可以使高校青年教师对舆情世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能及时知悉社会和群众需求的变化, 从而调整自己的研究领域, 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与时代同步。

3. 专业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 专业理论学习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在进入专业研究之前, 接触、阅读、把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著作和书籍是进行独立研究的基础。同时, 应对前辈和同行已有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进行收集、筛选, 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 并且对已有成果进行反思, 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没有涉及的领域。只有进行自觉的理论学习, 达到了一定的理论积累, 具有了必备的理论素养, 才能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和问题有深度的思考; 进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前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为本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第二, 专业理论学习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专业理论学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专业领域的创新, 它还是提高青年教师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在学习专业理论的过程中, 能够克服理论太难、太神秘的旧观念, 正视自身不足之处, 不断改进思维方式, 健全知识结构, 培养科学精神, 锻炼科学思维,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社会, 在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 最终提高科学素质。

第三, 专业理论学习是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求异思维的理论保障。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废旧立新的过程, 求异思维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突破陈规, 大胆质疑, 才有可能在艰辛的科研道路上取得前人没有的成果。但是, 求异思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平时刻苦的学习和积累, 尤其是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下苦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只会按照一贯的思路去思考, 研究过程就会流于空泛, 只能解决个别细节的小问题, 甚至做重复研究, 得出的成果往往微不足道, 从而失去真正的科研意义和价值, 事倍功半, 付出巨大的精力反而得不偿失。

摘要: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对高校教师至关重要, 因此, 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个人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 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各种提升高校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当中, 理论学习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往往被忽视, 这恐怕也是我国目前创新乏力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这一被忽视的层面入手, 一方面是论述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科学素质, 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也希望引起各界对理论学习的重视。

关键词:理论学习,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1893—1949) [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69.

[2]朱法良.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Z].2006.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篇8

一、要培养学生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意识,思维就难以活跃,因而也就难以创造。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坚持“我讲你听就行了”,课堂注重的是“我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怎样获取这些知识”,“怎样认识和学会这个问题”的。

许多人都知道国外中小学中,课堂教学往往有点乱,学生发言比较随便,课堂气氛活跃。这种乱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问题的思考,创造了很好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没有了约束,思维也就变得天马行空,回答问题自然不会“金口难开”。

所以,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敢于质疑,大胆发问,勇于探究,成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这应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二、培养学生创新,则要做好学生的解放。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学习环境,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放权给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支配学习时间。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个性,打破一种缩手缩脚的心理屏障,让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尝试。

要解放学生个性,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种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途径,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个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不搞标准答案,因为经常受标准答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凡事首先考虑符不符合标准答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三、要培养学生创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面,师生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心里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思维也就变得活跃,就容易激起创造思维的火花。反之,当师生关系出现隔膜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难以活跃,上课处于一种畏惧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很难有探求真知的激情了。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我以我心付童心”。如果每位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师生关系还有隔膜的时候?在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补充。教师应指出学生的错误做法,学生也应该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正如古人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要培养学生创新,还要在布置作业上有所创新

多少年来,我们教师布置作业几乎是“千篇一律”,生字词写几遍,单词写几遍,练习题做几道。作业形式单调、重复,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本来写几遍就能巩固的知识,非得写上几十遍,作业变得枯燥、沉重,越是这样,学习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

相反,美国的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是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研究性课题。学生放学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直奔图书馆,围绕某一课题选取大量资料,带回家做深入研究。例如:从植物的生长周期了解植物的奥秘,由观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学生利用开外时间,作创造性研究,学习更多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

让学生搞“研究”,最大的收获是使他们的眼光由课本转移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见识了他们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到哪里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又如何将他们找来的东西加以分析,为我所用。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作业设计上动脑筋、下功夫,让作业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成长点。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 篇9

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而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之间又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创新活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创新活动在知识上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 (2)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活动的立题来源于书本知识与实践衔接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好奇, 而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不是由单纯独立的书本知识构成的, 整体上呈现复杂多变性即知识信息量大、实践复杂。因此, 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量都远远超过所有成员现有知识量的总和, 所以每位成员都需要学习大量新知识。但是,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又与平日的学习过程不一样。平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的过程,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哪部分知识来解决实际困难就立即去学习, 然后将之应用的一个过程。相比之下,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较平日的学习过程缺少系统性、连贯性, 但由于有实践过程参与, 它将学生学习到的枯燥、乏味的新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因此这种学习方法着重强调实践的促进作用, 它作为新知识与应用新知识的协调者, 以此促进成员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况且创新活动有时间限制的特点也要求成员在短时间内将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掌握并应用。随着项目的进行, 成员获取知识的能力会有显著地提高, 创新活动使他们掌握快速学习知识的方法, 这充分印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

(二) 创新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对人们的实践能力提

*哈尔滨师范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项目的立项源于动手实践, 而有些项目则需要在开展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渐修正最初拟定的理论方案, 所以完成一个项目终究离不开动手实践, 由此可见, 创新活动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就拿笔者参加的创新活动为例, 身为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 除了在实验课上连接电路外, 还从没有连接过实用电路, 但创新活动从动手操作———失败———查找原因———再动手操作的循环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生活中能够应用到的实际操作, 例如, 经过这个项目学会了分析查找实用电路的故障, 以及以前看来神奇、遥不可及的电路板的焊接再也不是问题。创新活动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然后就是大胆的尝试, 很多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遥远, 实践能够拉近人与新鲜事物的距离, 减少对它们的距离感, 项目进行中大家永远会坚持一个信念, 那就是“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由此, 创新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 创新活动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可概括为信息能力, 它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的挖掘、利用及培养上。科技创新文化环境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硬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建筑和园地、仪器和设备、经费和基金、图书和资料) 和人性物境 (人才、体制等) , 第二类是软环境, 包括人文环境 (精神、传统、学风、氛围等) 和物性人境 (方向、评价等) 。大学生只有充分挖掘身边的硬环境, 在原有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及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不断塑造、改良软环境, 最终达到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创新活动恰恰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在项目进行中不乏有遇到因知识、技术匮乏而中断的情况, 此时成员会一同寻找症结所在, 大家通过查找技术资料 (硬环境) 、共同探讨 (软环境) 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正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另外, 信息能力也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 知识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实践为创造性思维的落实提供支持。在创新活动的进行中, 成员的探讨是拓宽成员思路即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正所谓集思广益, 它使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再单一, 有效地减少惯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一) 提高沟通组织能力

在创新活动中, 沟通表现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主动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按沟通对象可分为成员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和成员之间的沟通。从成员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角度看, 在一个项目进行中一定会遇到的很多难题, 所以成员们能否将问题所在寻找出来并用恰当、准确的语言将其表述以便向指导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能否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这一点就体现了沟通能力之一———对语言的准确应用, 因此,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成员准确表达的能力, 从某种程度讲, 语言的严谨性更体现了一个人思维的严谨程度。从成员之间的沟通角度看, 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 还能够增进成员间的个人情感, 这一点体现了沟通能力之二———语言使用的艺术魅力, 一个人语言的魅力会逐渐转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 因此,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成员的语言交流能力, 并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在创新活动中所体现的组织能力其实就是协调能力、把握宏观的能力。从项目组组长的管理能力角度, 项目管理者能够将任务合理分工, 成员合理调度, 时间合理安排是影响项目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作为管理者, 首先考虑的不是你在某个事件中的位置, 而是如何使各个因素得到统一和协调, 管理者的合理协调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性, 发挥成员的团队优势, 从而使项目顺利完成。从项目成员的管理能力角度, 创新活动是提高成员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 创新活动的活动过程与“管理能力开发的基本模式”协调一致:当创新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项目组成员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分析、判断, 此过程锻炼其学习力及思维力, 然后再将权衡利弊后的最终决策付诸实践, 此过程提高其教育力、创造力和沟通力, 如果采取的对策使成员顺利将问题解决就要及时总结经验, 整个过程会使成员的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 培养集体合作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从创新项目实现过程的整体看, 首先, 它是一项集体作业项目,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 出色地完成项目是每个成员共同的愿望, 成员能够团结在一起经过合理地分工、相互配合、快速地处理问题, 因而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使他们意识到如果充分发挥每一份子的光和热, 集体的力量要远远超过个人力量, 所以创新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强成员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其次, 因为创新项目有截止时间, 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增强成员的紧迫感, 每一成员都有责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因而会有效地减少懒散现象, 增强每位成员的责任感。再次, 每个创新活动的立项都需要签订合同, 成员们必须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一切难题, 并用快速、有效的办法解决, 而且不论困难有多大, 都一定要坚持住, 否则你就会失信于他人。在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试验失败是常见现象, 只要做到坚持不放弃, 不断寻找方法, 坚信“得分最多的选手也是投球最多的选手”, 失败会作为今后实践过程的警示标志, 每增多一次失败, 就会增加成功的几率。在这个过程中, 成员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提高, 同时培养了它们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结论

创新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在于创新的成果是科技与人文的良好结合体, 它推动社会科技向前发展;创新的过程能够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学生中多开展此类活动对大学生及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大学生自身发展角度讲, 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可以拓宽其社会活动范围及增强其在高速发展社会的竞争力;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讲, 大学生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 将他们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为社会造福, 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的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后, 会带动整个社会一同向前进步, 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创新活动不仅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还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有效地挖掘出大学生的潜力。所以,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绪锋, 柯昌万.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1-10-01。

[2]徐红.深化自主学习的认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3) .

[3]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验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4]阎康年.中外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对比研究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 (3) .

[5]王洪才, 高馨.谈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5) .

创新教育与教师素质 篇10

1 教师应具备全新的教育观念

1.1 具备现代教育观

传统的教学一直是通过课堂灌输的方式培养人才, 以应试教育为主。当今世界, 知识和信息总量以几何级数递增, 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 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超群的人, 大脑也无法包容如此之多、增加如此之快的知识和信息。因此, 现代教育必须由“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转变, 要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仓库, 以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最终的教育目的的陈旧教育观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即“既强调知识的学习, 更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既强调知识的积累, 更强调知识的优化;既强调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更强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新教育观念。”同时,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1.2 树立全新人才观

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 各种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我国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特点就是敢于想象, 勇于探索, 善于思考, 不墨守成规, 不怕名人权威, 在新的事实面前敢于怀疑旧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尝试新办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是未来教育、学习和生活的四大支柱”。而“渊博的知识, 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独特的个性和大胆探索、敢于冒险、善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 是创新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所以现代教师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确立新型的教学观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阻碍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师主宰教学, 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和接受, 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代教育强调, “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 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教育应该是以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以掌握知识为中心。”正如《自主课堂》一书中所指出的:“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成为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朋友, 而不是发号施令的奖惩官;学生可以成为也应该成为自律的学习者,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 而非被动服从或适应教材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树立教、学并重的观念, 激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4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学生所持的基本认识。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的学生观。教师所持的学生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相应的教学方式, 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而创造能力是能够通过培养而不断发展的。创新是坚实基础知识的升华和飞跃。所以创新是建立在平时的点滴基础知识中, 创新之门是向每个人敞开, 但未必人人都能创新, 关键在于是否有创新的思想观念、真才实学和顽强的毅力。现代智力观要求我们建立人人都能成功的理念, 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并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教师, 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成功的具体目标, 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 找出他们成功的途径。根据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师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 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潜能的、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特的个体。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主动的学生观和独特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 施加不同的教育影响,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提高其创新能力。

2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老师,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 没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就没有创新教育。所以,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1 知识创新的能力

丰富的知识是教师创新素质发展的基础。教师要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 掌握的专业知识应远远超过所教授的课程的水平, 即“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比例, 对本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深刻的理解, 对本学科在其它方面的应用有丰富经验, 并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新思想、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 就能为知识的创新奠定基础。除了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了解相关各学科领域的知识, 特别与本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还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图书馆情报技术等为人们提供的各种捕捉存储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师要有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获取、加工、输出知识及优化知识的能力。只有在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2 终生学习的能力

终生学习观念不是现代人的发明, 古人早有这种观念的萌芽, 庄子所言“吾生有涯, 学也无涯”正是此意。终生学习理念把人们从传统的学习观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学习不再是间断的、阶段性的过程, 而是贯穿在人的终生的连续的过程;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行为, 而是主动吸收的行为;学校的学习不再是学习的代名词, 学校之外的学习有更重要的意义。21世纪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在高速增长, 飞速拓展, 快速应用。面对这样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剧增的时代,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 不断“充电”, 不断提高, 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水平, 必须具有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2.3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在探索活动中发展而起来的。教师的教育观念、个人素质、教学方法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关系到教育对象的素质。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创新, 在立足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 完善知识结构,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应讲究灵活的教学方法, 重视引导学生积极的创新行为, 使学生能主动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学法, 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 逐步建立起让学生乐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 从而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为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证。

2.4 高度的职业情感

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创新素质的灵魂。教师应当以德立教, 率先垂范, 律己律人, 无私奉献, 真正做到“一生独爱栽桃李, 愿作春蚕吐丝尽”。教师的工作不是一般谋生求存的职业, 教师要做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人, 爱岗敬业, 甘为人梯。应有默默耕耘、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具备了乐业精神, 教师才能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教育事业, 才能处处为人师表, 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和真诚执著的教育情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有不懈的追求, 才能全心全意去爱学生, 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呕心沥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 教师只有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 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教师的需要, 师生之间才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 才能使各项教育活动的实施产生效能。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创新型教师, 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个人素质, 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重在“创”, 贵在“新”。只要我们不断摸索, 及时总结经验, 就一定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摘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 实施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题。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 人才靠教育。只有教育水平提高了, 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本文从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方面进行阐述, 着重提出了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创新型教师能力素质 篇11

一应用写作课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观念

要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具备素质教育的观念。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才能积极地投身于教改之中,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树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观,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及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使大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充分发挥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否则,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观念落后,仍然固守着传统教育体系,那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只能是纸上谈兵。

应用写作课上的案例法教学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单纯由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有的教师习惯了以往的传统式教学,不想也不愿意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觉得麻烦费事,操心费力,还是按照多年的教学习惯,甚至教材、教案也不愿意有所更新,只要把该讲的内容塞给学生便完事大吉。其实就是因循守旧思想作怪,不想接受新事物,对素质教育无动于衷。这样的教师显然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有位置,才不至被现代社会所淘汰。

二应用写作课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学识水平是以其知识结构为核心的知识水平及学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学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教师的影响力,制约着教育的效果。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其教学中的教育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较高的学识水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改变教学策略,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文理相通、文理相融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培养出兼备人文与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熟练驾御教材,还要随时了解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仅要掌握传统教学方法,还要掌握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科技手段。

应用写作课上实施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及责任心要求相当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能敏锐地洞察现实中的问题,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适宜教学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围绕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精准、典型的教学案例。选取案例,首先目的要明确,要根据学科专业的要求、学历层次及课堂教学内容,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对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讨论加深理解,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客观典型,也就是教学案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能体现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应用文写作理论之目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媒介,通过它,某些现实情况或问题被带进教室供师生研究,让大家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进行讨论,最终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写作案例应提供某类文体典型的写作背景、写作技巧和方法以及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写作过程,并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又恰好是教学中的知识点,具有分析价值,以便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问题,能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启迪作用,培养具体的文体写作能力。再次要结论不确定。即写作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开放性,能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参与的写作空间,从而实现学生在过程中学习、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基于以上要求,在选择案例时,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切合大纲,又要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现实中的可能运用到教学中的素材,融汇贯通。提供的案例要尽可能真实,不能随意编纂,且背景资料应尽可能详实、充分,才能在极强的“拟真”现实中培养学生的掌握写作理论,提炼主题及书面表达能力。此外,应用写作教学大多都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任课,但在应用写作课的教学中还包括经济、法律、新闻、广告甚至涉外商务等内容,这些都超出了中文的范畴,所以,教师要广泛涉猎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否则就会感觉所掌握的知识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三应用写作课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必备的。能力素质由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组成。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实践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两方面。如今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能够主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

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循规守旧,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上不断有所创新。教师要能为学生设置创新情景,营造创新的氛围,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智力活动活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应用写作课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全方位能力都有所要求和检验。一节课涉及案例的选择,用多元的方式将案例展示出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采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对话,结合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讲解、释疑,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出规

律性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案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中都在体现教师的组织和设计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后,总结经验,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又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反过来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再指导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必定会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要有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一是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谈到指导学生实践。教师要参与课程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利用校办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创造机会承担实用文案、文书的策划与写作等专业技术工作,提高自身的实际写作能力;还可以到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一线岗位进行锻炼,通过挂职顶岗、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强化自身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情操

四应用写作课教师必须具有关爱学生的美好

应用写作课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用写作案例教学主张对话,目的在于通过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完成双方态度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自己去思考、体验和构建,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教师的策划、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在一起讨论、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群体的思维方式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彼此取长补短,合作双赢,共同完成对新知的意义构建,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自我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交流的互动关系,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吸收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强化竞争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充分信任和鼓励下获得的效果。如果教师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学生的想法漠不关心,甚至讥讽呵斥,导致师生关系极度紧张,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由此对课程产生厌学心理,这样就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谈不上闪现创新的火花。

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篇12

教育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在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下, 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人身份、交际目的等多种因素, 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话语, 即社会文化能力。

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包括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 文化教学并非简单的英美文化的导入, 不能单纯地将一种文化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文化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平等交流意识、求同存异。文化教学应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较为透彻地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正确看待和评价其他民族的所作所为。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1. 对比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对比原则指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对照、比较, 找出相同点, 更应承认差异。对比原则的使用是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 了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不同行为方式。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中, 提高甄别能力,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2. 吸收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吸收原则指认同目的语文化中对本土文化有益的同时, 对其进行改造、同化, 使其有益的部分逐渐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形象的比喻, 文化教学的吸收原则就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原则;但不是生吞活剥地吸收, 而是要经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 有辨别、有针对性的吸收。

3. 相关性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相关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内容应和教材内容有关。在文化教学时, 教师应讲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信息, 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同时, 文化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 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三文化知识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理论基础雄厚的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提供了有关文化知识最全面、科学的阐述, 对文化理论、文化描述、文化研究方法都有较完善的研究体系, 因而文化人类学应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培训的一门必修课, 是英语教师获取文化知识的可靠来源。

英语教师学习文化人类学主要是利用文化人类学的部分研究成果, 对文化概念有更清楚的理解, 对文化群体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借鉴一些文化研究方法,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英语教师除了学习人类文化学, 还应学习跨文化交际学,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 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社会和交际之间的复杂关系。英语教师还应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 在现代信息社会更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了解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事例。

四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包括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探索能力, 不仅涉及教师的认知心理, 更涉及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文化冲撞开始, 让英语教师通过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 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后, 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困难, 然后过渡到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讲座或阅读相关文献等方法来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文化冲撞产生的根源和文化冲撞的特点。教师应从理性上认识并积极调整心态, 不用自己的文化框架判断他人的行为方式, 认识到适应对方交际方式的重要性。同时, 教师还可通过看有关跨文化交际的录像, 观察和分析成功或失败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来吸取好的经验, 防范交际误区。此外, 教师还可亲自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 如到外企见习, 到外国人家中做客等, 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学习和探索能力培养是提高英语教师掌握文化学习的方法, 对遇到的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群体进行探索研究的能力。文化学习和探索能力首先要有文化敏感性。缺乏敏感性, 对任何文化现象熟视无睹, 想当然地认为人人相同, 这是文化学习的障碍。其次要有文化探索精神, 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 应善于学习和探索, 勇敢地尝试和体验, 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了解该文化群体的活动。最后,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 为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还应具备宽容和移情素质, 这样文化学习和探索才可能顺利完成。

五文化教学态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是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端正教学态度, 进行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反思对文化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对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态度和认识的领会过程和自我批评的过程。文化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思想,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认识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对文化教学的价值有足够的认识, 对文化教学充满热情, 才能有效规划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保证文化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文化教学中, 英语教师应把自己看做是孜孜不倦的求学者, 通过教学反思, 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在文化知识上的进步和不足, 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 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研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研究通常是以本校或本地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性分析法, 对教学事件和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要求系统地收集资料, 观察教学方法变化所带来的结果的变化。因而, 对于文化教学这种较新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解决文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收集和分析资料与信息, 总结和积累经验,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六结束语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跨学科、综合性的活动, 需要教师不断扩充在文化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诸多学科上的知识与修养。这种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永不间断的过程。每一次文化教学课的执行, 每一项文化教学活动的设计, 每一次文化教学过程的反思都是积累经验、提高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机会。英语教师也应注意到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 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学方法可供照搬使用。教师只能在参考和借鉴他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合理的文化教学教案和教学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文化教学的探寻的道路中, 高专英语教师应不断扩大知识面,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个人魅力。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多视角立体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英语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文化教学原则、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和文化教学态度四个方面, 对高专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于学勇.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2]杨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 2009 (44)

[3]蒋楠.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4]徐克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西南大学, 2008

[5]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 2012 (2)

上一篇:卫生应急人员下一篇:国有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