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人员(共9篇)
卫生应急人员 篇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紧迫性、复杂性等特点, 对社会有严重危害, 需要综合和系统的处置[1]。近年来, 我国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手足口病、甲流、禽流感等, 对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监测预警是实现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报告的技术保障, 敏感、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是公共卫生应急反应的关键环节之一[2]。卫生应急人员是监测预警体系最核心的要素和主力军, 他们对监测预警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处置的效率和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国 (大陆地区) 31个省市卫生应急人员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认知情况的调查, 分析应急人员对当前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结果, 找出目前监测预警工作中隐含的问题, 从而为完善和促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范围与对象
对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3级 (省级、地市级、区县级) 承担应急职能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技术机构, 即卫生行政单位 (卫生厅/局) 、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承担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根据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 每个省抽取5个地市, 地市样本中再抽取5个区县, 最终组成省、地市、区县3级机构的抽样样本。
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上述机构的应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6 018份, 回收问卷5 920份, 回收率98.37%;其中有效问卷5 646份, 有效率95.37%。
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应用Epi Data 3.1软件平行双录入问卷资料, 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逻辑查错。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各级卫生应急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共计5 646人, 其中, 省级433人 (7.7%) , 地市级1 277人 (22.6%) , 区县级3 785人 (67.1%) 。调查对象所在单位性质、学历、职称、构成、参加工作年限和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次数等具体结果见表1。
*:P<0.05
2.2 卫生应急人员监测预警认知现状
2.2.1 对相关法律法规中监测预警制度的认知情况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中监测预警制度的了解情况分为“熟悉”、“一般熟悉”和“不熟悉”3个维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各卫生应急机构均有90%以上的工作人员对相关监测预警制度法律法规自评为熟悉或者比较熟悉。
进一步分析发现, 不同性质机构、不同学历、工作年限和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次数的应急人员对监测预警制度的熟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卫生行政人员、高学历、工作年限长和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次数多的应急人员对监测预警法律法规的熟悉度高。其中, 不同职能应急机构调查对象对监测预警制度的熟悉度有差异, 约2/3的卫生行政单位和疾控机构应急人员熟悉度较高, 医疗救治人员熟悉度最低 (60.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历调查对象对监测预警制度的熟悉度不同, 本科以上应急人员 (本科和硕士以上分别为65.8%和64.9%) 熟悉度明显高于高中或中专;不同工作年限的应急人员对监测预警制度了解情况存在差异, 工作20年以上的调查对象监测预警熟悉比例最高 (66.5%) , 且随工作年限分段增大呈现大致升高趋势。参与处置过突发事件 (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调查对象对监测预警制度的熟悉度明显高于从未参与过的人群, 且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加, 熟悉度提升, 反映了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历对应急人员理论认知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表2) 。
*:P<0.05
2.2.2 应急人员对监测预警制度认知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中监测预警制度为应变量, 以单位性质、单位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次数等6个变量为自变量, 拟合二分类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为降维数据和方便分析, 对应变量和部分自变量和的选项进行合并和综合, 如应变量熟悉与比较熟悉为1, 不熟悉为0;自变量单位性质哑变量化, 以医疗救治单位为参照;单位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次数等自变量由小到大排序。结果显示, 单位性质、工作年限和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次数影响人员个体的监测预警制度的认知情况。卫生行政、卫生监督和疾控机构人员对监测预警制度认知水平高于医疗救治人员, 其相对危险度 (OR) 值见表3, 可见, 调查对象所处的单位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工作年限增长, 或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次数的增多, 调查对象对监测预警制度认知度增强, 在0.01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3。
*:P<0.01
2.2.3 对建立专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必要性的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中, 对于问题“从自身工作经验看建立专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相关制度文件或者管理规定有没有必要”, 90%以上调查对象认同有必要。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次数不同的调查对象对建立监测预警制度必要性的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与过20次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建立监测预警制度有必要的比例最高 (94.6%) (表4) 。
*:P<0.05
2.2.4 对监测预警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认知情况分析
2.2.4. 1 监测预警内容。
问卷中该问题为多选题。若选择表5中监测包含的内容为“1”, 否则为“0”。各应急机构人员对“收集信息”、“核查信息准确性”、“分析汇总监测信息”等监测工作内容认同度较高, 均高于90%。疾控机构人员对监测内容的认可度均高于其他机构。对于预警工作内容, 包括“发布健康提示”、“专业部门预测预报”、“政府部门发布预警”、“处置机构或部门进行应急准备、资源动员”和“发布处置进展”, 认同度整体稍低。
2.2.4. 2 预警形式。
问卷中该问题为多选题。若选择表5中预警包含的内容为“1”, 否则为“0”。各应急机构人员对于“向公众发布事件处置进展”这一预警形式的认知度最低, 行政人员、疾控人员、监督人员以及医疗机构人员的认可度分别为68.5%、62.5%、62.3%和70.6%,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急人员对于“发布健康提示”这一形式认可度也不高, 与公众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仍是应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P<0.05
2.2.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常规监测收集与分析汇总重要性认知情况
调查中, 93%以上的调查对象认同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常规监测与收集重要或比较重要。不同参与突发事件处置次数的调查对象突发事件信息常规监测重要性认知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加处置过20次以上的应急人员对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常规监测的认同比例高于其他组别 (表6) 。
*:P<0.05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分析汇总的重要性, 调查对象认同率均高达94%以上, 但不同性质应急单位人员的认同度存在差异, 其中以卫生行政部门最高。差异可能是由各机构应急人员在应急中履行职能与自我定位的不同造成的 (表7) 。
*:P<0.05
2.2.6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来源认知情况
问卷中该问题为多选题。若选择表8中信息来源包含的内容为“1”, 否则为“0”。各级人员对“传染病疫情信息直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两种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度最高, 均都达到90%以上;而“非卫生部门的通报”、“其他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和“12320电话热线”等监测信息来源的认同比例不足30%;“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报”、“舆情监测系统”和“值班或咨询电话”的认同比例也不高, 低于50%。
各种监测信息来源认同比例与级别有关:省级高于地市级, 区县级最低。其原因是目前预警监测信息收集利用依赖于传染病疫情信息直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这些系统在预警监测工作中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已常规化。省、市、县级机构认同度逐渐降低, 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应急机构人员构成有关。
*:P<0.05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 各卫生应急机构工作人员熟悉监测预警制度的比例在60%左右, 监测预警制度认知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应急人员普遍认同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制度必要性, 也普遍意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的重要性, 但对监测信息来源认知较局限:对监测预警概念熟悉程度较低, 且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应急机构调查对象之间的认知存在差异, 此外, 不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历的应急人员监测预警认知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
3.1加强培训和应急演练, 保障高素质的应急人员队伍
调查结果提示, 各卫生应急机构工作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中监测预警的认知存在差异, 其与监测预警的认知与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以及参与处置的次数亦高度相关, 说明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同时, 各级应急机构相关人员学历水平不同, 认知也存在差异, 上级应急机构高学历构成比明显高于基层。
学习、培训和演练才是促进应急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3]。因此, 应建立应急实地演练基地,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形式, 组织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促进人员熟悉应急流程、熟悉职责, 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4]。增加应急人员突发事件应急意识, 提升实践水平, 以最终实现应急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水平双重提升的良性循环。
3.2 加强监测信息收集和利用, 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能力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含种类较多, 因此, 其监测信息来源也是多渠道、多系统的, 往往来自于卫生系统以外[5]。拓宽监测信息来源, 首先要重视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 加强监测信息收集体系的法制建设, 根据整体卫生情况适时调整政策, 扩宽法定报告范围;其次, 要重视电话热线的应用。
调研中通过访谈发现, 各级疾控机构均虽已开通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 受理食物中毒、传染病暴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卫生应急事件的投诉与举报等, 但卫生应急人员对电话热线作为监测信息来源的认同感不强, 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引导以及针对性的培训。此外, 还要重点加强各应急机构间有机联系, 既要加强卫生系统内各部门信息共享, 还要与非卫生系统, 如公安、消防、食品安全、环保、教育等其他有关部门实现信息交流;实现监测预警信息技术层面国际交流, 关注其他过节或地区的疫情通报信息和国际组织通报, 及时捕捉预警信号, 也是保障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 完善危机管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的重要手段。
重视疾病和症状监测系统信息的分析利用, 可以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6]。遵循敏感性、可测性和规范性原则, 建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准确地量度卫生状况, 根据预先设定的警戒值 (阈值) , 从数据中筛选,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 准确识别预警信号, 构建敏感、高效的预警决策系统。
3.3 健全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监测预警制度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且处于初期阶段, 作为应急体系关键点的监测预警制度更应作为建设重点。结合定性访谈, 发现这与我国监测预警制度尚未完善有一定联系, 尤其要加强监测预警内容、形式、信息渠道等制度和机制建设, 通过制度来明确各应急机构的应急监测预警职能定位[7], 规范监测预警工作。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中, 往往有多个应急机构参与, 因此, 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合作和共享必不可少。预警信息交流上, 国际上有先进经验, 美国“e FEMA”建立的应急信息系统层次结构模型。一些标准化组织, 如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 (OASIS) 已经发布了通用预警协议 (CAP) 和应急数据交换语言 (EDXL) 等应急信息交互标准, 为应急信息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我国目前对应急信息资源缺乏标准化的描述和定义, 深入研究这些国际标准, 对应急系统框架及功能尚未进行全面规划和规范, 为应急决策过程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 很有必要性。
借鉴国际经验, 通过制度规范信息公开力度, 保证民众知情权, 利于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的提升。如, 英国和韩国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开发布, 职能部门定时发布疫情通报, 以便公众把握疫情发展趋势和严重程度;英国、日本政府重视提高公众应急意识, 挖掘各种渠道加强公众对应急知识的掌握, 日本更是采取全民应急教育体系, 组织综合防灾演练、媒体宣传以及图片和手册宣传等, 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8]。有效、通畅的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 同时有效利用舆情反馈信息制度, 对于及时把握事件进展、消除恐慌情绪、控制事态扩大发挥很大作用。
国家应尽快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层面建设, 实现监测预警工作的机构定位、预警标准与流程的规范化, 提升应急工作的有效性, 正确引导应急工作的全面开展, 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1) :53-55.
[2]胡培, 赵世文, 郑克勤,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理论概念及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04, 20 (8) :6-7.
[3]梁立波, 郝艳华, 孙宏, 等.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应急能力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13, 16 (1) :22-24.
[4]吴春华, 金玫, 王和天.浅谈卫生应急演练的类型及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9) :857-858.
[5]刘志, 郝晓宁, 张振忠, 等.我国省级卫生应急人员风险评估认知现状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5) :24-26.
[6]王颖玲, 王子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建立与对策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6) :733-734.
[7]刘忠卫, 吴群红, 郝艳华, 等.卫生监督员对应急职责认知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2) :138-140.
[8]金丽莹, 高冬.某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8) :169-169.
卫生应急人员 篇2
一、贯彻法律法规,规范卫生应急处置
应急法律法规是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宣传、贯彻、实施应急法律法规,有利于深入把握应急管理工作内在规律,使应急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举办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张、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组织专题培训,组织《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学习,对从事卫生应急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开展法规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
二、健全机构,夯实卫生应急基础
组织卫生应急工作专项调研,继续推进各地卫生应急机构建设。重点加强仍未单独设置应急办的地级市和珠江三角洲的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机构建设,推进省、市级相关业务单位卫生应急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业务单位纵横交织的卫生应急体系。认真贯彻《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制定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类业务技术支撑部门应急办机构、编制、队伍等指导意见,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职能,规范卫生应急职责,加强卫生应急业务技术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三、预防为主,做好卫生应急准备
认真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好卫生应急准备。按照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要求,以我厅与省人事厅印发的《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系列教材》为基础,认真抓好应急培训工作,重点做好医疗一线医务人员、各级卫生应急队伍的全员培训。组织考核型应急演练,着重考核卫生行政和业务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卫生应急预案科学检验和动态更新修订机制。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评估预测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体系,做好技术储备。健全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加强对各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督导。
四、着眼长远,落实卫生应急发展战略
认真落实卫生部《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制订《广东省卫生应急工作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调研,对比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找出差距,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推动我省卫生应急工作上新台阶;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战略研究,解放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全局,促进我省卫生应急工作科学、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与技术建设,重点加强应急管理、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等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建立我省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提高我省卫生应急管理、现场调查处理和检验检测能力。支持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参比实验室,统筹构建完善的、各有专长的应急网络实验室。
五、加强督导,推进卫生应急工作
加强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工作的检查、督导。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实施5周年,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专题督导。开展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和工作任务的评价标准研究,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评估,不断推进卫生应急工作开展。
【范文网】
六、重心下移,开展卫生应急基层工作
不断强化县级政府的卫生应急工作责任,开展创建卫生应急示范区活动,引导政府加大基层卫生应急投入,及时协调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人物财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应急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和义务宣传员队伍。
七、联防联控,协调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不断巩固粤港澳、粤桂和泛珠卫生应急合作,建立完善跨地区的信息通报、技术培训、资源共享、人才交流、联合演练、定期会议等机制,实现地区间的卫生应急优势互补。继续加强与农业、林业、检验检疫、工商、交通、教育、航空、气象、宣传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逐步编织起跨地区跨部门的联防联控网络。
八、加强宣教,提高公众危机意识
卫生应急人员 篇3
1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现状
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组织的卫生应急培训中, 大多数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都只关注培训的过程和开展培训的次数。对开展培训的效果如何不太重视, 认为效果评估工作可有可无, 很少或者根本就不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有些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虽然开展了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 但只是简单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受训者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 或者是采用笔试的方法在培训结束后了解受训者对培训知识的掌握情况, 没有对受训者的培训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不够全面, 从而没有办法将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同时在开展培训效果评估的过程中, 很少有机构能够将评估记录进行系统的管理, 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信息系统。培训效果评估是开展培训与再培训的保证和基础, 是每个培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也离不开培训效果评估。只有通过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提高下一次培训的效果, 提高培训的成本效益, 从而促使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工作良性发展。
2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
2.1卫生应急人员培训组织部门对培训效果评估不够重视
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我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工作, 但大多数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虽然对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但对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有的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不了解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 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来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从而忽视了培训效果评估这一块工作。有的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对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投入不足, 认为培训效果评估这一块工作可有可无, 从而使评估工作的经费得不到保障。有的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担心一旦评估的结果显示培训的成本效益不理想或者很差会受到上级部门的批评, 因此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愿开展这方面的工作[2]。
2.2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不够全面
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认为评估必须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 从四个层次进行评估, 即受训者的反应 (受训者的满意程度) 、学习 (知识、技能、态度的改变) 、行为 (工作中行为的改进) 、结果 (受训者获得的经营业绩) 对组织的影响。美国研究协会发现:1堂课结束33分钟后学生通常能记住其中58%的内容, 到第2天还有33%的内容能被记住, 而3周后, 只有15%的内容能被记住。一般来说, 培训结束到知识被应用之间相隔时间越长, 知识被遗忘的也就越多。但是大多数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在培训工作结束后, 仅进行一级评估或二级评估, 没有对受训者接受培训后的变化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从而没有办法进行三级评估和四级评估, 即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初级层次[3]。
2.3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单一
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严谨的评估方法, 否则很难确保评估结果的信度和准确性[4]。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有很多种方法, 但是我国在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中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只是在一级评估中采用问卷调查法, 在二级评估中采用笔试的方法, 很少采用其他更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没有根据所开展的培训的性质和特点, 以及评估的层面和目的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
2.4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记录缺乏系统的管理
大多数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缺乏系统的记录, 评估所用的方法、测试的内容、学员的完成情况、测试的结果都能够完整记录在案的卫生应急培训不多。即使有关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都有所记录, 但这些记录也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大多是零散的、无序的, 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信息系统。这些都不便于对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 也不便于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开展[5]。
2.5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与实际工作脱节
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的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 主要源于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在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中产生了偏差。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大都采用事后评估的方法, 很多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只进行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 在后续的工作中, 没有进行跟踪评估, 或者仅局限在对培训项目本身进行评估, 而忽略了将培训项目与部门实际工作效率联系起来进行评估, 同时未包括受训者本人在内的评估主体的单一必将使评估工作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评估结果反馈不及时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并未与其本身的绩效进行挂钩, 从而导致受训者主观意识上对评估工作的忽视, 这就使得评估工作与实际工作脱节[6]。
3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卫生应急人员培训组织部门的观念, 使他们认识到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发现现有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加以改进, 才能使培训的成本效益更高。同时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要加强自身学习, 熟练掌握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流程, 知道如何开展有效的评估工作。要加大对评估这一块工作的投入, 对评估投入进行有效的预算, 确保评估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7]。上级部门要重视评估工作, 定期对评估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对评估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给予处罚, 促使各单位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最后要加强对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结果的运用, 将那些通过参加培训工作能力显著提高的卫生应急人员委以重任, 树立榜样, 表扬先进, 以调动卫生应急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2全面评估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
卫生应急人员培训结束后在重视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的同时, 应集中更多精力进行三级评估和四级评估, 更多地关注卫生应急人员态度的改变、能力的提升以及卫生应急人员绩效的提高。这要求培训效果评估工作者持续关注接受培训的卫生应急人员的变化, 并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同时找出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参考。 在评估培训效果时, 还要参照同事、上下级对受训者培训前后变化的评价, 以便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8]。
3.3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对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从基本分类上来说, 评估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化方法和定量化方法, 在执行过程中, 两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将方法具体化, 我们可以使用诸如问卷调查、笔试、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 并对其中的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针对不同的评估层面和目标时应该选用不同的评估方法, 应当根据培训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来确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评估, 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评估结果[9]。
3.4做好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记录工作, 建立完善的培训信息系统
上一次卫生应急培训数据对于下一次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卫生应急培训组织部门应该系统记录与培训有关的数据, 建立完善的培训信息系统。如在反应层评估中,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可将每位参训人员的出勤率作为关键事件记入受训者的培训档案中。在学习层评估中, 为避免参加测试的参训人员在测试中有违规舞弊行为, 可将违规事件记入该参训人员的诚信档案并存档。在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中, 如果发现评估结果与正常估算值或历史数据差距较大, 可计入参训人员的培训档案, 并采用一些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便指导未来的培训工作[10]。
3.5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工作要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如果只关注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的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 并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将结果束之高阁, 那么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在关注培训效果的一级评估和二级评估的同时, 更要重视行为层评估和结果层评估, 将评估工作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将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 以便提高下一次培训的成本效益。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通畅, 确保评估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估反馈回来的信息, 对那些通过培训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的人员进行奖励, 树立榜样, 这样可以提高卫生应急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从而使培训效果更好[11]。
科学的评估是改变卫生应急培训效果不明显的必然之举, 卫生应急培训是一个更新知识、发展技能、改变观念和行为、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应 该接受长 时间的、连续的监 测、控制、评估[12]。因此我们在开展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 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 以便在下一次的培训工作中加以改正, 从而提高培训工作的成本效益。同时要充分利用培训效果评估数据, 使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麻若鹏, 宋耀君, 白雪等.我国卫生应急人员培训现状分析及培训模式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 21 (4) :59-61.
[2]李红.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08.
[3]李晓玲.公务员培训效果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 1 (3) :248-249.
[4]曾红.企业培训效果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3, 11:39-40.
[5]孙昱丹.如何有效实施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评估[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5 (2) :84-88.
[6]李晓玲.公务员培训效果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 1 (3) :248-249.
[7]周俊玲.浅谈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估[J].经济师:2012, 5:227-229.
[8]蒋园园.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丛:2011, 1 (11) :256-257.
[9]杨子祁.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 2 (1) :144-145.
[10]蒋园园.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丛:2011, 1 (11) :256-257.
[11]何璨.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0.
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篇4
(一)总指挥:XXX
当学校发生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指挥。
一般情况下由第一总指挥张富强负责,如果第一总指挥不在校,则由第二总指挥祝华军负责;如果第一及第二总指挥都不在则由第三总指挥陈兴全负责。(三位总指挥不能都不在校)
(二)联络员:XXX、XXX
胡邦志负责向区急救中心、区防疫站和区教育局联系。报告中毒发生时间、主要症状、中毒人数等。如果怀疑与投毒有关,还应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蒋智群负责通知班主任老师和家长。
(三)秩序维护:蔡德清、唐春、何玉清和值日教师。
1、保护事故现场,对引起中毒的可疑食品、饮用水、留样食品以及病人的呕吐物和大便立即封存,既为防疫站调查事故原因做准备,又避免传染和扩散。
2、疏散人群,为救护车进场做准备。
3、食物中毒发生后,应注意保持学校的稳定,要严格控制消息发布渠道,避免师生、家长不必要的恐慌。
(四)现场医护处理人员:XXX
1、当学校教师发现有师生因食品、饮用水中毒现象时,及时通知医护处理人员到场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2、医护处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医护处理后,视其中毒程度选择送往医院,并先由学校派人到医院守护病人。
①轻、中度中毒,及时将中毒的学生送通平卫生院救治。
②严重中毒,及时作现场医护处置或及时联系通平镇卫生院医生到现场作临时医护处置后,等待区防疫站或区急救中心的急救。
(注:病人发生呕吐时,切忌止吐。呕吐有利于毒物排出。)
二、救护措施
1、值班人员或任课教师每天坚持晨检、课检,如果发现有食品中毒现象的师生,及时通知现场总指挥。
2、现场总指挥到场后,及时安排值班人员调查了解中毒范围和人数以及初步了解中毒原因,同时,及时通知联络小组、医护小组、秩序维护小组的相关人员到场,各施其职,实施救护工作。
3、医护小组及时了解中毒师生的中毒程度情况后首先对中毒感染者实施催吐,并及时作出送往急救地点或请医生临时医护急救等决策。
4、联络小组及时报告区防疫站、区教育局和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老师及学生家长。
三、常规管理
1、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在校期间,通过集会、班队活动、晨会和板报、宣传画及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教育。同时加强对学校食品销售人员的教育培训及管理,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不卖三无食品食品。
2、建立健全学生家庭联系的档案资料,以便在应急状态下使用。
3、建立学生到校情况报告制度,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4、教会学生及学校食品销售人员正确识别食品的有关知识,如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商标等食品知识。
5、教育学生养成不乱吃零食的好习惯。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过期的食品,不吃无生产日期、商标、厂家及保质期的食品等。
6、保持食品库房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孽生条件的措施,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规定的距离。
7、学校食堂要按照食堂管理的有关规定坚持食品试尝和留样制度
卫生应急人员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抽样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布, 首先在省级水平, 抽取了东 (山东省、河北省) 、中 (吉林省、湖南省) 、西 (陕西、新疆) 部地区六省作为调查省份, 并按此标准, 在每省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个地市 (包括1个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 , 每个地市选择5个区县 (不够5个县区的地市调查所辖全部县区) 作为调查单位。以所选择的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中所有承担卫生应急工作的公共卫生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 工具设计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关于监测预警的规定, 以及监测预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制定了《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监测预警认知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对监测预警相关法律法规、监测信息来源、预警建议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认知情况。
1.3 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4份, 收回问卷575份, 回收率为98.5%, 其中有效问卷555份, 合格率为96.5%。问卷采用Epidata3.2软件建立数据库, 并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涵盖了六个省不同级别共146所疾控机构, 其中省级6所, 市级32所, 县级108所。按所在单位级别分析, 属于省级疾控机构的为42人 (7.6%) , 市级、县级疾控机构的人员分别为140人 (25.2%) 、373人 (67.2%) ;按人员文化程度分析, 疾控人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占54.6%, 其中, 东、中、西分别为55.6%、58.2%、49.7%;按职称分析,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有335人, 占总人数的60.4%, 其中东部地区113人 (66.2%) 、中部地区人131 (65.2%) 、西部地区91人 (49.7%) ;按工作年限分析, 具有10年工作经验以上的人员368人, 占总人数66.5%, 其中东部地区111人 (65%) , 中部地区151 (70.2%) , 西部地区116 (63.4%) 。 (具体情况见表1)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2.2 对监测预警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情况
如表2所示, 全国仅有35%从事卫生应急的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监测预警的规定表示很熟悉, 而有将近2/5 (38%) 的人则表示不太熟悉, 并且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49.2%, 明显高于东部 (33.3%) 和中部地区 (31.8%) 。
通过对比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卫生应急人员对监测预警法律法规的熟悉情况可以看出, 他们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并无明显差异, 并且不太熟悉的人数比例均在30%以上。其中, 具有硕士学历的人员不太熟悉比例达到了43.2%;具有副高或正高职称的人员不太熟悉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5.3%和33.3%;而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不熟悉比例甚至超过70% (表3) 。
2.3 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认知情况
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 在问及现有监测预警相应法律政策文件、预案是否能够提供全面的、可操作的监测预警工作规范时, 仅有13.9%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法律政策文件或预案已经很清楚的规定了监测预警工作的相关行为, 而42.5%的调查对象则认为不能满足监测预警工作的需要 (见表4) 。同时, 不同地区卫生应急人员对于现有监测预警法律法规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差异, 与东部地区 (32.7%) 相比, 中、西部地区 (48.3%、45.4%) 中更多的人认为现有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4 监测信息来源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来自“传染病疫情信息直报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 选择比例达到93.5%和90.8%。但是, 对于卫生部规定开展的12320电话热线, 应急人员认为这属于监测信息来源的比例仅占25.8%, 而且, 中部和西部地区 (21.4%、21.9%) 认可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35.1%) 。对于“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 (53.2%) 、“临床异常症状监测” (56.8%) 、“舆情监测系统” (41.8%) 等信息渠道的认同程度则明显偏低, 且均未超过60% (见表5) 。“其他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 (23.2%) 、“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报” (30.6%) 这些监测手段的认可程度更低, 均在40%以下。此外, 在非卫生部门通报方面, 东部地区 (31.6%) 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2.9%, 16.4%) 。
(注:1-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3-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4-临床异常症状监测;5-舆情监测系统;6-12320电话热线;7-群众举报;8-值班或咨询电话;9-其他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10-非卫生部门的通报;11-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报, 表6同此标注)
通过对卫生应急人员监测信息来源认知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不同学历人员之间, 有6项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6) , 分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临床异常症状监测”、“12320电话热线”、“值班或咨询电话”、“其他规定但未纳入法定报告系统的网络”, 而对于“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法定监测手段的认可程度则高度一致。从表中可以看出, 随着人员学历的提高, 人们对于这6项监测信息来源的选择比例也随之升高。另外,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不同职称和工作年限的应急人员对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情况差异性并不明显。
2.5 预警发布主体和预警建议提出者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各地应急人员对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预警信息发布主体的认可度相对较高, 分别达到了52%、39.7%、38.3%, 但地区间存在差异;对于卫生部门作为发布主体的认可度则较低, 仅为26.8%。同时, 各地卫生应急人员预警建议提出者的认知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由卫生行政部门或其相关专业机构提出预警建议的认可度则较高, 比例分别达到了36%和38.5%, 对于由卫生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提出预警建议的认可程度明显偏低, 仅为4.7%;而另外还有20.4%的人认为应当由专家委员会提出预警建议 (见表7) 。
根据表8数据显示, 不同学历卫生应急人员对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作为预警信息发布主体仍存在认知差异, 并且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认可程度高于其它人员, 选择比例分别达到51.3%和53.6%。不同职称和工作年限的卫生应急人员对预警信息发布主体认知情况的差异并不明显, 但从选择情况可以看出, 他们均更加倾向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预警信息, 其中, 副高和中级职称人员选择比例均接近50%, 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选择比例也均达到了40%以上。
(注: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机构或组织)
根据表9可以看出, 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卫生应急人员对于预警建议提出者的认知情况无明显差异, 他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相关专业机构, 选择两者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70%, 而选择由专家委员会提出预警建议的人员比例则明显偏低, 有的甚至不足20%。
(注:1-卫生行政部门2-专家委员会3-卫生部门相关专业机构)
3 讨论
3.1 人员法律法规水平不足, 现有制度亟需完善
从整体分析结果来看, 近40%的被调查者对监测预警相关法律法规不太熟悉, 这说明我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法规水平不足的现象, 也反映出相应的法律宣传工作并不到位。此外, 在制度建设层面, 提高现有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方案的可操作性, 完善监测预警相应法律政策及预案, 满足不同地区对于监测预警工作的实际需要, 已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2 监测信息渠道单一, 监测系统利用不充分
根据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情况, 不难看出, 我国目前的监测体系仍以法定监测手段为主, 其他监测渠道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应用, 尤其在中、西部地区, 监测信息的利用以及部门间信息沟通工作, 较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这一方面与应急人员对其重视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监测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疾控机构监测预警工作的灵敏性, 并给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造成困难[5]。而且, 不同学历卫生应急人员对监测信息来源的认知差异也说明, 在专业或技术层面上, 全面的监测信息能够更好的保证监测工作系统性和敏感性。
3.3 预警工作相关职责有待明确
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各地疾控机构的卫生应急人员对于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及预警建议提出者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 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文件并没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概念、内涵、程序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 而这种制度层面界定与约束的缺失,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地预警工作的实际开展。另一方面, 从认知情况来看, 卫生应急人员普遍认可由卫生系统内部相关机构发出预警建议。这表明, 在明确预警信息发布主体时, 重点考虑政府和相关专业机构对于信息发布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有利于应急工作的开展, 增强工作效率。
4 建议
4.1 完善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监测预警作用
可以考虑在完善现有法规及部门预案的同时, 通过建立专门的监测预警工作规范性文件, 来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 尤其是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中的职责, 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的专业作用。同时, 根据事件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应对工作需要, 确定相应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和建议提出者, 充分发挥疾控机构在监测预警工作中的专业作用, 最终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之间有效协作的防范体系和相互配合的监测预警工作机制[6]。
4.2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科学稳定的投入机制
完备的监测预警体系是各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7], 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 目前疾控机构仍主要依靠专业系统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从调查情况也能看出, 其他监测渠道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 这也给及时有效开展监测预警工作造成了困难。因此, 根据当前疾控机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基础以及开展相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以考虑通过建立科学稳定的投入机制, 鼓励疾控机构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逐步构建及时、准确、高效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为完善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预警工作效力创造更好的条件[8,9]。
4.3 开展法规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卫生应急人员法律法规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危害到个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因此其处理工作自始至终都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否则可能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10]。结合当前部分疾控机构所面临的卫生应急人员法律法规水平不足的现状, 应考虑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来提高卫生应急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以培训和演练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监测预警相应工作能力的建设, 不断提高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人员从事监测预警方面工作的素质与能力, 从而确保监测预警工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规范有序地执行[11]。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http://www.gov.cn/zwgk/2005-05/20/content 145.htm, 2003-5-30/2011-12-10.
[2]张黎明, 张晓新.美国公共卫生快速反应机制及SARS防治预警系统[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7) :60-62.
[3]安学军, 李冬梅, 王莉, 等.从SARS流行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4, 20 (1) :10-11.
[4]孔竞, 马敬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中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3:208-210.
[5]朱美英.疾控机构疾病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5) :480-481.
[6]纪汉良, 康天尝, 叶文同, 等.县 (区) 疾控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 2005, 11 (3) :72.
[7]樊丽平, 赵庆华.美国、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启示[J].护理研究, 2011, 25 (3) :569-570.
[8]谈晔, 梁建平, 罗小铭, 等.中山市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J].热带医学, 2011, 11 (10) :1186-1189.
[9]李文毅.基层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初探[J].江苏卫生保健, 2011, 13 (3) :34-35.
[10]吴金灿, 肖云, 胡芸, 等.九江市县乡级医疗卫生人员卫生应急认知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5) :1439-1441.
卫生应急人员 篇6
随着近几年出现的手足口病疫情、甲型H1N1 流感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和体制以及应急技术逐步完善, 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同时还要看到, 虽然我们已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基础, 但是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认识尚未达到统一, 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2]。为深入了解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认知情况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 本研究选择我国卫生应急人员这一技术骨干群体作为研究样本, 对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认知情况进行调查, 以期找出目前风险评估在卫生应急中的应用现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未来的培训需求和方向, 从而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和个人的风险评估能力、制定和完善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各省 (区、市)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布, 选择5 个有代表性的地市 (包括1 个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 、每个地市选择5个县区作为调查单位 (不够5 个县区的地市调查所辖全部县区) , 进而对省、市、县三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技术机构, 即卫生厅 (局) 、疾控中心、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等承担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并选取部分应急人员和专家进行深入访谈。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上述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 018份, 回收问卷5 920份, 回收率98.37%, 其中有效问卷5 643 份, 有效率95.32%。调查内容包括调查省、地、县等各个级别的卫生行政、疾病控制、医疗、监督等部门的卫生应急人员基本情况、以及对风险评估的概念和工作内容等的认知情况。
1.3 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 Data 3.1 建立数据库, 并平行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 对研究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化程度越高的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认知越高
总体上看, 卫生应急人员对于风险评估概念的熟悉程度较低。从不同学历层次上看, 随着文化程度升高, 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很熟悉的人员比例也升高。差异性检验结果得出 χ2=37.95, P<0.05, 说明不同文化程度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 (表1) 。
2.2 职称越高的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认知越高
正高职称卫生应急人员中熟悉概念的比例比其它职称要高, 比例为51.9%。副高及以下职称中, 均有约70%左右的卫生应急人员表示不太熟悉风险评估概念。不同职称的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经统计学检验有意义 (表1) 。
2.3 工龄越长的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认识越高
调查显示, 工作年限大于20 年的卫生应急人员概念熟悉比例最高, 为34.7%, 工作年限11~20 年卫生应急人员熟悉比例为28.8%, 工作年限5~10 年卫生应急人员熟悉比例为27.5%, 工作年限小于5 年的卫生应急人员熟悉比例为22.4%。结果显示, 工作年限不同, 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熟悉度的比例也不相同, 进行差异性检验, 可以认为不同工龄的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认知有差异。由此可见,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 也会积累风险评估的认知和能力 (表1) 。
2.4 单位性质不同, 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及具体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
卫生行政管理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很熟悉的比例最高, 统计学检验表明, 不同单位性质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卫生行政单位应急人员对概念很熟悉的比例比其它单位要高, 这可以解释为卫生行政机构应急人员同时承担多个领域的工作。而疾控中心应急人员的认知程度较低,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可能与调查人员专业性较强, 而业务面较窄有关 (表1) 。
2.4.1关于风险评估的概念问题 (Q1) 。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 对可能产生的危险做出评判。大部分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概念内容表示认同, 但对不同机构的卫生应急人员对此问题的认知χ2存在差异 (χ2=40.37, P<0.05) 。
2.4.2关于风险评估报告的发布主体问题 (Q2) 。
对风险评估的报告发布主体问题, 不同机构的卫生应急人员均有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风险评估报告应该由专家组或委员会集体作出, 但不同机构人员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53, P<0.05)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 发现卫生应急人员虽对此共识较高, 但实际工作中风险评估的参与者并不固定, 变化性很大, 同时少有卫生领域以外的专家加入。
2.4.3关于风险评估的操作性问题 (Q3) 。
对于“风险评估报告应实行编制、审核和复审三级审核制, 相应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 并持证上岗”问题, 不同机构都有接近20%的人员表示不清楚这项, 同时不同机构应急人员之间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67, P<0.05) 。这可能是因为风险评估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 缺乏在实践中制定风险评估报告的相关的标准和制度规范。
2.4.4关于风险评估的用途和实质问题 (Q4) 。
风险评估用于传染病疫情监测上, 对风险评估结果的用途和实质内容, 卫生应急人员的回答比较分散, 同时不同机构的人员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7.81, P<0.05) 。大部分卫生应急人员对于风险评估与周/月/旬疫情分析的区别不明确或认识错误 (表2) 。
2.5 单位级别不同, 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及具体内容的认知不同
省级卫生应急人员对概念很熟悉的比例比其它要高, 占38.5%。地市级机构为31.7%, 区县级为28.6% (表3) , 不同单位级别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 (χ2=34.33, P<0.05) 。
注:χ2=34.33, P<0.05
2.5.1关于风险评估的概念问题 (Q1) 。
大部分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概念内容表示认同, 不同层级应急人员对此问题认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28, P>0.05) 。
2.5.2关于风险评估报告的发布主体问题 (Q2) 。
对风险评估的报告发布主体问题, 不同级别机构的卫生应急人员大部分都比较认同, 各层级机构人员均有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风险评估报告应该由专家组或委员会集体作出。对各级别机构人员认知进行差异性比较, 得出不同层级应急人员认知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62, P<0.05) 。
2.5.3关于风险评估的操作性问题 (Q3) 。
对于“风险评估报告应实行编制、审核和复审三级审核制, 相应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 并持证上岗”问题, 有8.2%的省级卫生应急人员认为这种说法错误, 21.2%的省级卫生应急人员表示不清楚这项内容。也有21.4%的卫生应急人员表示不清楚这项内容。不同层级应急人员之间认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07, P<0.05) 。说明风险评估包括编制、审核工作处于刚开始的初级阶段, 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
2.5.4关于风险评估的用途和实质问题 (Q4) 。
对风险评估结果的用途和实质内容, 卫生应急人员的认知比较分散, 同时不同机构的人员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8, P<0.05) , 大部分卫生应急人员还没有区别风险评估与周/月/旬疫情分析 (表4) 。
3 对策与建议
我国卫生应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概念熟悉度较低, 对风险评估相关知识也较为陌生, 有较大的培训需求。基于本研究分析结果, 提升我国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认知现状的对策如下。
3.1 加强风险评估业务培训, 提高卫生应急人员认知水平
从现状来看, 加强风险评估培训, 尤其是加强对低文化程度、工作经验少、低职称、基层单位的卫生应急人员的培训是提高卫生应急人员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相关资料, 着重培训风险评估的制订计划和方案、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撰写报告六大环节[3]。每项环节都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模块, 将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工具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学员能够对掌握, 提高对风险评估的认识和能力。此外。由于卫生应急管理岗位涉及到卫生行政、疾病控制、医疗、监督等多个部门, 涉及到国家、省、地、县等各个级别, 各种岗位所承担的职责不同, 面临的问题不同, 对风险评估培训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 应了解具体风险评估培训需求, 系统规划培训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培训效果, 同时注重对风险评估经验的积累和实战演练。并且做好培训效果评价, 避免重复培训。
3.2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使风险评估规范化和制度化
由于我国卫生应急系统风险评估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认知总体上较差, 高文化程度、高职称、高级别的卫生应急人员对有比较大的部分还不熟悉风险评估概念, 对于风险评估与周/ 月/ 旬疫情分析的区别大部分人不明确或认识存在错误。国家应急部门要想推进各级卫生应急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工作, 无论日常风险评估或者是专题风险评估, 除了出台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方案或办法以外, 还应该从制度上完善风险评估制度。
3.2.1建立卫生应急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制度。
在短期来看, 强制培训, 持证上岗, 是提高卫生应急人员能力的一项可行措施, 但从长期来看, 应建立卫生应急人才的培养制度, 加强卫生应急学科建设。卫生应急是公共卫生学, 管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也是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快建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教育培训基地, 并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卫生应急专业, 大力培养卫生应急专业技术和卫生应急管理人才[4]。从根本上提升卫生应急人员的认知和能力。
3.2.2建立风险评估资金保障。
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需要经费的支持, 应设立风险评估专项经费, 用于建立风险评估应急预警值、建立评估体系和专家评估咨询等方面, 确保风险评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2.3建立风险评估专家管理制度。
目前, 在实际工作中, 专家们多为临时性召集, 无制度性条文约束[5], 而且临时更换专家的频率也较高, 容易造成替补专家因准备不充分、对评估内容的不熟悉而影响评估质量。应建立风险评估专家管理制度, 对入库专家职责、基本条件、专业组设置、专家人数、任期、增补方法、补贴及专家抽选方法进行研究与规定。根据风险评估议题所涉及的领域及知识范围从专家库中按照专家类别随机抽取产生并组成专家委员会。在抽取专家的同时, 应当抽取足够数量的备选专家并提前下发评估背景资料[6]。
3.2.4建立风险评估信息共享机制。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 建立疾控部门、行政部门、医疗部门之间的风险评估信息共享平台, 促进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共享。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对国际国内新发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并发布中国及各省日常风险评估报告, 提高风险评估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同时, 应加强与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 及时互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共享信息资源, 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实现联防互动[5, 7]。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卫生应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认知状况, 从文化程度、职称情况、单位性质、单位级别等方面进行比较, 为提高卫生应急人员风险评估的认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全国 (大陆地区)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概念熟悉程度较低, 且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机构、不同层级之间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对风险评估工作内容的认知也存在分歧。结论 :应加强风险评估培训, 健全风险评估制度, 以全面提高卫生应急人员对风险评估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卫生应急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2]卫生部.全国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启动会在闽召开[EB/OL]. (2012-02-13) .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3578/201202/54109.shtml.
[3]孙毅华, 郝艳华, 吴群红, 等.黑龙江省基层卫生应急人员风险评估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29 (3) :316-317.
[4]邸泽青.我国卫生应急现状和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5) :639-640.
[5]刘志, 郝晓宁, 张振忠, 等.我国省级卫生应急人员风险评估认知现状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5) :26.
[6]牛勇亮, 张夏虹, 左素俊.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29 (4) :493.
卫生应急人员 篇7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 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文章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内涵及特点的理解, 总结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最终提出关于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的建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与特点
根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其特点为: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紧迫性及易变性。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管理过程中, 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各级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晰, 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够;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还不健全, 卫生应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2.2 运行机制亟需健全
第一, 缺乏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欠缺, 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2) 卫生管理部门与媒体的信息互动机制需要规范化; (3) 国际间的合作互动机制有待加强。
第二, 应急预案机制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卫生应急预案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规范性和统一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具有的特点, 即突发性、复杂性和易变性, 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的、完备的、具有较强普适性的卫生应急预案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2]。
第三, 缺乏综合性的应急决策机制。一是缺乏起核心作用的协调机构和辅助性的研究机构。二是缺乏辅助决策所需要的专家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 每次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 指挥部立即解散, 应急管理经验没有得到保存。
第四, 事后处理机制不到位。其主要表现为: (1) 尚未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 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需要尽快抚平受害公众的心理创伤, 恢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五, 缺少规模性的模拟演练机制。开展卫生应急模拟演练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对卫生应急预案和卫生应急培训效果的检验和评价, 有助于整体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但是, 我国目前在模拟演练中尚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模拟演练一般为小规模的演习, 很难对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配合能力进行演练;模拟演习一般为专项训练演习, 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模拟演练。
3.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的体制建设
在卫生应急管理的网络中, 要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 (如:CDC、卫生监督、医院等专业技术机构) 对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专人负责, 应把工作具体落实到部门、到科室、到人, 避免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情况出现;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资金投入, 提升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2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
3.2.1 健全新闻媒体、信息公开机制
在当前社会, 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之一。政府应及时准确地将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的信息向公众披露,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公众心中的疑虑, 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应该允许新闻媒体依法对于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采访、报道及评论, 让公众通过媒体进一步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同时, 还应通过加强国际间 (政府或非政府组织) 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突发事件。
3.2.2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机制
在我国经历过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就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规范了相应的策略、措施和工作流程。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易变性, 因此应该在原有传染病 (鼠疫、霍乱、SARS) 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修订和补充应急预案, 并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不断完善, 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3.2.3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决策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资料库, 所选专家应既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应急专家资料库;二是根据我国以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国外突发事件的经历, 编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库, 通过案例库总结卫生应急工作经验, 完善卫生应急演练方案;三是政府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力度的相关投入, 建设并完善各类专业实验室, 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交流, 为确认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3.2.4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事后处理机制
首先, 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事后补偿机制, 明确政府补偿范围, 适度引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及社会救助等多种补偿渠道, 尽量使公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避免“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现象出现。其次, 在事件后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尽快地弥合病死者家人的心理创伤。最后, 要加大对公众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 普及公共卫生常识, 提升公众卫生应急意识。
3.3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一是通过多部门、多领域配合, 扩大卫生应急演练的深度和广度, 使卫生应急模拟演练真正做到“从实战中吸取经验, 为实战打好基础”的作用。二是通过增加对卫生应急演练的财政拨付, 为应急演练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演练的法律法规, 将应急演练工作尽快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卫生应急人员 篇8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基础建设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是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是否采取应急反应的前提条件。当前比较集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传染病大范围的爆发。我国在对传染病进行监测方面,采用的都是被动监控的方式,也就是医疗机构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或打电话形式上报本地疾控中心,由当地疾控中心审核并进行相应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这通常会导致错过及时监控的时机,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传染病的爆发[1]。
(二)医院对病历及病人症状的监测
在每一级医院中,医院急诊及门诊通常是公共卫生爆发的集中地,也是在对突发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专职人员如果能够及时对各级医院及诊疗机构发现的传染病有所获悉,并进行及时的监测,就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
(三)在销售途径上对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商品加强监测
对某些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有关的商品销量变化进行监测,可以将其作为整体突发事件爆发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药品销售情况信息的反馈来决定其敏感性。如在SARS爆发的时候,板蓝根、口罩的销量大幅提升,直观的揭示出疾病爆发的严重程度。
(四)对中小学生在缺课方面的监测
学生缺课的现象也是社区对传染病进行主动监测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学生缺课的原因及缺课人数是对其监测的直接反馈。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比较固定,大部分学生选择在社区附近上学。因此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同部分社区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缺课原因是因为生病,尤其是同一时期缺课学生数增加时,更应关注是否有传染病的发生。学校加设对学生的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控,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爆发流行[2]。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应急管理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
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传染病大范围爆发;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自然灾害;一些偶然事件。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警、防范及处理,避免因危机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对危机的管理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对危机进行预警阶段;对危机识别阶段;将危机进行隔离阶段;对危机进行管理阶段;隔离危机并进行善后处理从中获益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要求管理者都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以防事态进一步发展恶化。因此,对管理者来说,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建立相应的体系。
(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
根据国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我国目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监测力度加大,明确各级责任。在实践演练过程中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管理。
2、建立功能健全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机制。在各级医院的门诊及急诊部门对病历及报告系统进行及时的检测;在实验室条件达标的卫生机构,设立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疾病监测点;与教育部门配合,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测。由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控制。
3、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的更新。对疾控机构、医院及其它卫生部门经营的药品储存情况要有所了解,同时对其周转情况也要有所掌握[3]。
4、对现场流行病学专家在储备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专家的综合素质在应急事件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专家离岗比例也要及时了解并进行更新。
5、加强对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提高对疾病及病原体的鉴别能力。政府要保证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实验室可在突发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6、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人员,要具备一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会涉及一定的人身安全,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问题。保证对人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是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对国家的治安管理也有着重要意义。
7加强对群众关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的常识性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可通过自我防御方式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起到有效阻止或延缓事件发展进程的作用,从而减轻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也为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帮助[4]。
结语
结合我国目前处在公共卫生存在危机高发期的情况,本文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加强提出相应建议;对突发事件相应的应急方案进行分析;对公共卫生在危机处理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相信我国在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设会有所加强的。
参考文献
[1]郑天翔.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马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执行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常玲慧.知识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某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 篇9
关键词:杨浦区,卫生应急,研究
杨浦区域面积60.61平方公里,11个街道1个/镇,常住人口131万,区域形态为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长约5公里,区域内有公立医疗机构26所(其中3级6所、二级8所、一级12),社会办医疗机构71所,单位内设医疗机构43所。杨浦区卫生应急工作建立了医疗、公共卫生、卫生应急“三大体系”并立和并存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卫生应急管理和运行进入了常态化。
1 常设管理机构,“一案三制”建设常态化
在区卫生行政部门常设独立的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医政、医防等业务科室并列,主要履行以下职责: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保障、应急能力、应急储备、应急信息、应急动员、院内应急、应急质控、评估考核等管理(图1)。实施“应急信息第一时间从社区(基层)获得,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在社区(基层)发起”的区卫生应急工作目标。卫生应急列入区域卫生改革与发展五年规划和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卫生应急质控组”,对系统应急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实施“PDCA”循环。制定卫生应急考核指标体系,考核下属单位的应急工作。杨浦区卫生应急管理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行。
2 保障措施到位,应急准备常态化
保障措施有四个方面:(1)财力保障:单例年度预算,主要包括日常、专项、预备三部分经费;(2)设施设备保障:卫生应急办公室办公用房、电脑、照(录)相机、应急车辆、资料储存、应急设备存放、公共卫生现场人员和废弃物处置、卫生监督设备存放等设施配置俱全;现场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和心理卫生基本配置到位;每所二级以上医院配置救护车一辆;(3)物资保障:采取仓储与协议储备相结合的物资储备方法,卫生应急办编制物资储存方案,每所医疗机构储存一定数量并与有关供应商签订应急供应协议,确保应急状态下的物资供应;(4)信息沟通保障:结合实际,实施分类使用:即依托110综合应急反应平台,支持卫生应急的信息接收与接受;依托手机信息平台,支持卫生应急的先期向应;依托800兆手持台,支持现场应对的指挥与协调;依托医联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卫生应急会议、信息的传送和报告;依托疫情直报信息平台,支持实施审核性疫情报告。
3 应急队伍俱全,专业队伍建设常态化
区卫生应急队伍的基础是组织,关键是建设。杨浦区组建四类队伍:(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队伍,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疾病预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人员组成;(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队伍,主要由区属三、二级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为辅。根据杨浦区域特点,分成北、中、南片区域。突出“快、顺、效”,实施“划片组队、划片定点、划片支持”的原则(图2);(3)心理咨询和志愿者队伍,由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卫生工作者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为辅组成,抚慰各种事故对人们身心产生“次生损害”;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区属医疗卫生单位青年志愿者联合社区志愿者组成,提供应急情况下的志愿者服务;(4)应急专家队伍,主要由应急学术、管理、临床、公共卫生等专家组成,主要提供卫生应急工作指导、咨询和评估,参与和指导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专业防疫等工作。重大活动(会议)医疗保障和对外援助,根据上级要求、规模、性质、持续时间等要素,由上述四支队伍中抽调,遵循“可及、精悍、高效”原则,决定医疗队伍的人员组成,应急响应路径清晰。
4 培训演练有计划,队伍能力建设常态化
4.1 培训科目
(1)理论培训,培训国内外应急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2)技术培训,培训应急设备的使用、可能影响抢救受伤者外部因素的解除技术和现场临床各科目救治技术等;(3)团队合作培训,集体军训,锻炼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救援演练
(1)先期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遵循“属地化”原则,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单位负有先期响应的第一责任,积极组织群众展开自救互救,根据报告权限,及时报告事态发展趋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实施分片负责,所在片的医疗机构及其医疗卫生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分级启动:根据《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实施四级响应机制;(3)现场处置:医疗救援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治轻,分片就近转送”的原则,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医院救治,转送过程中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公共卫生事件由区CDC现场指导和处置,实施审核直报制;疾控和卫监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引发次生或衍生事件;(4)院内救治:医疗机构实行“分片、定点、支持”分类原则,实行危重病人急救预报制度,加强院内外急救病人转运过程中的联系,形成交接默契的“急救链”;(5)分工合作:在处理原因不明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急性职业中毒和其他化学中毒(含原因不明中毒)事件、以及突发事件性质不明确时,联合区食药监局、公安局、安检局等部门按分工不同共同处理,有传染病疑似病例则进入隔离、观察、转院、医治程序。有其他中毒受害者,则进入医疗救治程序。(6)应急响应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完成后,各级应急响应行动由对应指挥机构决定终止。相关机构、部门要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本级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
近3年来,杨浦共举行各种应急培训27次,培训人员964人次,应急演练25次,参加480人次,出动救护车56车次,军训9次,参加人员216人次,出动救护车18车次。应急医疗救援5次,医疗保障107次,出动医务人员1978人次,救护车辆180车次,投入资金230余万元。
5 强化应急网底,社会动员常态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卫生应急的网底,在卫生应急动员中起到关键作用。(1)开展“五个人人活动”:其中之一“人人学会应急自救”,“五个人人”健康市民行动深入到家庭、居委会和单位,深入推进、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2)居民健康管理小组:以政府实事项目推进全区建立909个居民健康管理小组,居民健康管理小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和区域内二三级医院专家对接,定期开展活动;(3)“百人讲师团”进社区:区卫生局组建了由“预防、临床、中医、药师、精神卫生”等百名专家组成的“百人讲师团”定期下居委会讲课,提高了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区卫生协会协同作用:发挥区卫协作用,发动区域七十余家社会办医机构和四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大学内设医疗机构加入区域卫生应急网络,参与区域卫生应急工作;(5)建立“一校一医”:全区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个全科团队对接全区所有209所中小学校(包括特教学校),定期下学校对师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培训,组织二三级医院儿科专家组定期下学校开展对学校卫生老师的培训和辅导,提高学校师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6)整合社区资源:街道红十字组织依托区域医疗卫生医技人员,在社区设立培训点,开展灾害逃生、生命自救的培训。街道志愿者及其组织,开展老、弱、病、残者的应急辅助结对,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6 安全考核落地,医院安全管理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