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年度培训计划(通用9篇)
卫生应急年度培训计划 篇1
为深入推进中心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全面打造一支能够胜任现代应急处置工作的“处突”队伍,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全省卫生应急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心“十x五”发展规划,特制定202x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202x年,中心卫生应急工作将以“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强化队伍,提升能力”为思路,以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为目标,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应急处置能力及野外生存、实践操作技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有力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 贯彻法律法规,提升法律思想意识。
宣传、贯彻、实施应急法律法规,有利于深入把握应急管理工作内在规律,使应急管理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202x年,中心应急办将大力宣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组织专题培训,提高中心职工依法、依规办事的能力。
(二)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应急考核制度。
认真贯彻《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强化应急职责分工,优化管理考核制度,实现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格局。202x年,中心应急办将在现有应急办的基础上对应急办成员进行进一步充实调整,分学科、专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库,力争做到人员结构合理,专业构成科学,职责任务明确。同时强化县(区)督导指导暨应急野战队建设,建立队伍、人才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评先选优、职称晋升直接挂钩,全面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卫生应急网格化管理。
(三) 强化培训演练,推进应急队伍建设。
在建立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卫生应急队伍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建设。
一是按照年度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专业特点,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理论基础水平,丰富知识技能储备。
二是强化应急演练,在各分队开展应急演练的基础上,联合县(区)扩大范围在全市组织开展麻疹疫情和寨卡病毒应急演练,同时开展一次大型应急比武活动,全面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四) 强化监测预警,提高风险评估质量。
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体系,尤其做好鼠疫、寨卡疫情、黄热病、人禽流感等突发型传染病和输入性疾病疫情监测,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敏感性和预警能力。202x年,应急办将遵循“依法依规、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科学循证”的原则,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大力推进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及早、主动发现风险苗头,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更加科学、规范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发挥评估有效作用。
(五) 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信息报告畅通。
进一步做好卫生应急值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领导带班责任制和值班工作岗位制,规范值班工作流程,实现值班工作无缝连接,防止出现值班空档,确保人员在岗和信息通畅。同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流程和处置规范,加大信息报告制度落实力度,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程序、时限、级别等要求及时、有效报送信息;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信息核实、分析、研判与评估,严禁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六) 更新物资储备,规范应急物资管理
按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卫办应急发[]207号)要求,本着统一规划、分类储备、节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充实、更新中心应急物资,并积极争取资金,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比例。同时规范应急物资管理,落实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库房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完善物资领用记录、报废记录等工作记录,实施物资储备动态管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物资保障。
(七) 推进平台建设,发挥信息系统作用。
按照省卫计委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和指挥体系”和“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及服务网络试点服务平台”,加强部门沟通,强化系统管理,在得到有效财政保障的基础上和省级配套软件到位的情况下,及时收集、录入基础数据,逐步实现与省级平台全面对接,发挥信息系统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监测预警、专家会商、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资源管理等作用,切实提高应急处置预警和决策能力。
(八)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02x年,应急办要结合各类卫生宣传日、防灾减灾日和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电子屏等各种载体,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教力度,力争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文。组织编制印发卫生应急相关宣传手册,不断提高公众卫生应急防范意识和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卫生应急能力,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
(九) 实现重心下移,督促基层应急工作。
进一步夯实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成果,指导各县(区)以隆昌县和资中县为标杆,继续结合辖区工作特色打造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同时加强与政府、市卫计委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各分队每季度对县(区)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作用。
(十) 突出重点,高效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充分发挥部门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着力抓好疫情监测与分析研判,提高预警预测能力。
一是强化对寨卡病毒、黄热病等新发传染病及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人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布病等重点或高发传染病综合防治,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时处置疫点疫区,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大于0.7。
二是继续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建立有效免疫屏障,有效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暴发。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各科室、各应急野战队要高度重视卫生应急工作,将卫生应急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同步开展;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内江市202x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内府办发[202x]14号)和市人防办《关于印发二〇二〇年度全市人防训练工作工作计划的通知》(内市防办发[202x]24号)要求,按纲施训,及时报送季度训练情况,确保全年卫生应急工作有序推进,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落实责任,强化协作。相关科室、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落实工作职责,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协调配合,强化协作,在预案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信息共享等工作中实现紧密衔接、密切配置,有序推进培训、演练等各项工作。
(三)强化考核,确保实效。
一是应急办将于12月举行应急比武大赛,全面检验各队的训练情况;
二是强化应急值班、应急培训、演练的日常督导,确保日常工作有力推进;
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评先选优和职称晋升。
卫生应急年度培训计划 篇2
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初南方的冰冻灾害及当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有了快速的发展, 应急培训工作也逐步形成体系[7]。但随着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开展, 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缺乏评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8]。培训质量没有保证使得应急队伍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培训资源和经费被浪费, 这都深深影响着卫生应急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5]。因此, 做好卫生应急的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尤为迫切。
为了解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现状, 合理制订培训效果评估框架, 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案例调查, 以文献回顾的方式对国内外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对象、模型、方法和指标进行提炼和总结, 并对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通过电子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案例研究相关文献。文献数据库包括济南泉方本地PubMed、Science Direct (SDOS) 全文文献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电子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检索关键词分别是:①卫生应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突发伤害/突发灾害;②培训/教育/课程/演练;③效果/绩效;④评价/评估/测量。英文检索关键词分别是:① public health;②emergency preparedness/emergency response/disaster preparedness/emergency medicine/ disaster medicine;③train/course/exercise/education; ④effectiveness;⑤evaluation/assessment。此外, 笔者还通过“滚雪球”法, 对查找到的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部分进行再次查找, 以做到查缺补漏。
1.2排除和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主题为国内外卫生应急人员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模型和指标的英文和中文文献;② 研究类型为案例研究的文献;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文献。排除标准:①未提及评估方法、模型和指标的文献;②排除综述、个人观点、评论、会议摘要、报纸、新闻、法案等研究的文献。
1.3分析方法
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提取信息, 运用Mi- crosoft 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录入资料, 并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提取的信息包括:文章标题、作者、培训对象类型、评估模型、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
2结果
2.1文献筛选结果
经过检索、查重, 按照筛选标准共纳入文献42篇, 包括20位作者的英文文献20篇, 15位作者的中文文献22篇。
2.2评估对象
42篇文献中, 评估对象主要包括卫生部门领导、 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医院应急人员、医学院学生和其他人员。其中, “医院应急人员”包括医院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医生和护士。“其他人员” 表示只提出评估对象是参与卫生应急培训班学员, 但未明确对其进行归类的这部分人员。国内外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文献中评估对象构成见表1。国外20篇文献中评 估频率最 高的人员 是 “医院应急 人员”[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国内22篇文献中, 评估频率最高的人员是 “卫生部门工作人员”[]。
2.3评估模型
42篇文献中, 评估的模型主要有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CIPP决策导向评估模型、数学模型。其中, 在文章中完整提出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可以归纳为 “评估模型 (完整提出) ”;部分提出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 例如, 只针对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反应层和学习层进行评估, 或者只针对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行为层和结果层进行评估, 可以归纳为“评估模型 (部分提出) ”。
42篇文献中, 2篇 (4.76%) 文献属于“评估模型 (完整提出) ”, 15篇 (35.71%) 文献属于“评估模型 (部分提出) ”, 1篇 (2.38%) 文献提出采用“CIPP决策导向评估模型”, 2篇 (4.76%) 文献提出采用“数学模型”, 22篇 (52.38%) 文献未提到采用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2.4评估方法
42篇文献中, 评估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量评估方法和定性评估方法。其中定量评估方法主要有 “问卷调查法”和“闭卷测试法”。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有 “学员访谈法”、“动态评估法”、“关键人物法”、“场景模拟法”和“查阅资料法”。这其中, “动态评估法”是指将有关的人和事放到整个培训的过程中去进行检测评估, 既看原有基础, 又看目前状况, 更要看发展的潜力和趋势。
42篇文献中, 有37篇 (88.10%) 文献提到了“问卷调查法”, 16篇 (38.10%) 文献提到了 “闭卷测试法”, 16篇 (38.10%) 文献提到了“学员访谈法”, 13篇 (30.95%) 文献提到了“动态评估法”, 3篇 (7.14%) 文献提到了“关键人物法”, 5篇 (11.90%) 文献提到了 “场景模拟法”, 4篇 (9.52%) 文献提到了“查阅资料法”。此外, 有27篇 (64.29%) 文献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
2.5评估指标
纳入的42篇文献中, 评估的指标可以概括为满意程度、理论知识、态度认知、实践技能、业绩提升、第三方评估、师资评估和组织管理八个方面。其中, 前六个指标是针对学员的评估, 第七个指标是针对授课教师的评估, 第八个指标是针对项目组织者的评估。
42篇文献中, 有22篇 (52.38%) 文献提到了“满意程度”, 36篇 (85.71%) 文献提到了“理论知识”, 14篇 (33.33%) 文献提到了“态度认知”, 17篇 (40.48%) 文献提到了“实践技能”, 10篇 (23.81%) 文献提到了 “业绩提升”, 8篇 (19.05%) 文献提到了 “第三方评估”, 7篇 (16.67%) 文献提到 了 “师资评估”, 6篇 (14.29%) 文献提到了 “组织管理者”。其中, 42篇 (100.00%) 提到了针对学员的评估, 7篇 (16.67%) 提到了针对授课教师的评估, 6篇 (14.29%) 提到了针对项目组织者的评估[]。
3讨论和建议
3.1明确评估对象范围, 针对全体卫生人员展开评估工作
卫生应急人员主要承担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和医疗救援, 它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医疗救治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等[51,52]。
研究发现, 国内外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的对象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医院应急人员”, 即医院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医生和护士, 所占的比重最高, 而国内则主要侧重于针对“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的评估。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是卫生领域机构、队伍、装备和能力等综合实力的系统反映。任何卫生机构都必须提高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防患于未然[53]。所以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的对象应尽可能地广泛、全面。 同时,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应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型、 方法和指标, 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3.2以经典培训效果评估模型为参照, 完善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良好的评估模型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评估模型将引导评估工作按照已有的框架, 从全局的角度和全程的范围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它不仅能够保证培训效果评估质量, 还可以用于指导培训的优化设计[6,54,55]。
研究结果可见, 第一, 纳入的42篇文献中, 使用最普遍的评估效果模型是“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少部分文献提及“CIPP决策导向评估模型”和“数学模型”。这说明目前在卫生应急培训效果评估领域, 运用的评估模型比较单一。第二, 采用“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文献中, 全文完整阐述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四个层次的比重较低, 大部分文献只是部分运用柯氏模型, 这说明当前对于柯氏模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实际上, 目前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的经典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很多, 例如Kirkpatrick的四层次模型、 Kaufman的五层次模型、Philips的五层次ROI框架模型、CIRO模型和CIPP模型等[6], 若可以将其合理运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评估领域, 不仅可以确保评估的质量, 还可以提高卫生应急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 柯氏培训效果评估模型作为最广为流传、通俗易懂的评估模型, 评估项目制定人员应当对其四个层次———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充分理解, 从而进行全面的评估。
3.3规范评估工作, 建立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从国内外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的处置中可以看到, 高质量的应急培训工作能够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大限度的处置危机状态, 挽救生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迫性和特殊性要求培训评估工作必须有一套全方位、多角度的体系。
从结果部分可以看到, 第一, 42篇文献中, 常用的评估方法种类较多, 基本能够满足培训效果评估的需求。但采用“动态评估法”的文献所占的比重较少, 同时,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的文献所占的比重也较低。这说明多数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项目只侧重短期或近期评估, 缺乏后续的追踪评价。 第二, 在针对学员培训评估的六个指标中, “满意程度” 和“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高于“实践技能”、“业绩提升”。这说明目前的培训更侧重于了解学员对本次培训的看法或检查学员本次培训的学习成果, 而对于反映学员在实际工作中行为改变的指标不够重视。第三, 针对授课教师和项目组织者的评估文献远少于针对学员的评估文献。这说明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效果评估不够具体, 缺乏对于参与培训的所有人员的全面评估[8]。
2018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员工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和应急技能,根据国家安监机构与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次消防应急逃生演练计划。
二、应急演练目的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增强本单位安全领导小组以及全体人员对应急预案程序的熟悉,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锤炼安全领导小组的应急领导能力与员工个人安全救援技能。
三、演练时间:2018年7月
四、参加人员与演练地点;总指挥:XXX 副指挥:XXX 人员: 各个救援小组、全体员工 地点:车间、厂房外开阔场地
五、演练所需物资:
灭火器 6个 费柴油3KG 废铁桶1个 自制点火棒1支 喊话器3个 担架1个
六、演练步骤 :
1、学习动员
正式演练之前在公司内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有关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程序。提高全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熟悉个人在突发事件中的责任和任务。学习使用消防设备,掌握基本的逃生和自救方法。
2、组织演练
①把人员安排在车间各个岗位上,由演练总指挥强调演练纪律及要求,并宣布演练开始。
②各救援小组接到指令后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做好准备。
③总指挥发出指令后,由工作人员点燃演练火源。(为防止意外,演练火源设在防火箱内。)
④车间内人员接到疏散指令后迅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听从疏散组指挥,由紧急疏散通道有秩序的离开事故现场。
⑤抢险组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抢救重要物资。急救组在第一时间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⑥人员跑出演练事故区后,在厂房门前停车场集合,后勤保障人员及时清点人数。紧急疏散演练结束后有安全员讲述疏散演练的情况。⑦进行灭火器实际操作演练:首先由安全员讲解灭火器的操作方法并亲自演示操作过程,随机抽调员工进行实际操作。
⑧演练过程要有专人进行摄像拍照,作为安全资料存档备用。
校园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计划 篇4
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自治州及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保障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演练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科局关于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工作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我校“平安校园”建设的目标,落实安全责任,强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防范和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工作力度,为全校师生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加强校园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成立校园护校队,把思想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队伍之中,适时进行应急反应训练,努力提高应急救援素质。
2、贯彻落实消防安全、地震逃生、防踩踏等校园突发事件演练活动,切实增强我校师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组织和应对能力。
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主要以春秋两季新学期开学前、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综合治理月、“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日和“12.2”交通安全教育日等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使全校师生进入“实战”状态,熟悉各类应急处理和整个应急行动程序, 1
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协调、有效、迅速地开展。本年度应急演练不得少于8次。
4、形成完善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工作。对预案进行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控性,使应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5、突出自救能力方面的演练,把应急避险演练作为我校安全工作的常规内容来抓,使应急演练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6、根据县教科局要求,制定我校应急演练工作计划,做到演练前后有总结,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反映能力和自救能力。
7、合理配置应急救援所需的消防、救援设备和相关器材、材料以及防护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等,并定期检查、维护与更新,始终保证处于完好状态。
8、加大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技术装备。
三、演练要求
应急演练工作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确保演练工作有实效。重点解决应急过程中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以提高应急行动整体效能。确保演习过程的安全,不得影响教学工作。注意保证应急演练时的安全。
卫生应急工作计划 篇5
一、加强卫生应急综合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能,加强与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的联系,充分发挥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能,及时受理处置医疗紧急救助;指导医疗机构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协调处理医患纠纷;负责处置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以及各医疗单位具体承担卫生应急管理科室的指导,逐步形成上下对口、分级负责、信息畅通、指挥有力的卫生应急管理网络,不断提升卫生应急综合管理能力。
二、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更新、修订、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援相关预案。县疾控中心XX县卫生监督所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完善各类卫生应急技术方案,各医疗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单位实际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援技术方案,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县疾控机构实验室、网络报告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能力。加强县级医院急诊科能力建设,加强镇(街道)卫生院急诊急救规范化建设,依托设在县一院的120统一指挥系统,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及工作职责,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降低伤残和死亡情况。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委员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评估、措施建议、预案制定中的作用。对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救援等应急机动队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拉练,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全员培训,确保培训的覆盖面和培训的质量。积极参加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各类应急演练,充分发挥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一级联动单位(120急救站)、二级联动单位(县一院、二院、中医院、康慈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专业优势,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
依托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符合基层实际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和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强化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核实、疑似事件调查处置;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建立信息通报与交换工作机制,完善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学校卫生防病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生因病缺课信息报告制度。继续完善与公安部门建立的艾滋病防治、打击非法行医协作机制,与新居部门建立的新居民卫生防病协作机制,与农经部门建立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协作机制。进一步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苗头事件报告工作,以便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加强霍乱、人感染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等急性的传染病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健全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完善由疾病预防、“120”救援、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以及各相关部门协作的卫生应急联防互动机制。加强救灾防病队伍建设,做好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有序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六、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建立健全卫生应急装备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完善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援机动队装备,储备必需的卫生应急物资,专室专人专册管理并及时更新,确保卫生应急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同时建立卫生应急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及时足额拨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经费,用于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处置和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七、加强卫生应急宣传工作
卫生应急年度培训计划 篇6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该重点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2017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为11.9亿元,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以及依靠智能化手段提高主动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的研究,39项任务中的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指南另发)。
2012卫生应急知识培训总结 篇7
培训总结
根据六枝特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六枝特区人民医院于2012年12月7日进行了2012卫生应急知识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为《蘑菇中毒防治新进展》、《灾害急救焦点话题》,此次培训对象为全院所有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此次培训医务人员共282人,考试人数:282人,合格人数282人,合格率100%。通过培训,增强了医务人员对卫生应急知识的认识,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了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
六枝特区人民医院科教科
08-09年度卫生计划 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9月16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学校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教育局、卫生局关于学校卫生工作安排,结合学校“精致化管理”的要求,继续扎实有效地推进“健康校园”各项工作,健全各项卫生制度,加强对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常规工作管理和监督。
二、上半年工作简要回顾
1、传染病防治细致扎实。学校领导相当重视手口足疾病,开展了大量而具体的工作。对全校师生进行广播教育;利用全校家长会,让班主任发放告家长书,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向学生分发宣传手册;出宣传小报等等。
2、专题活动重持之有效。
(1)第十三个全国“爱眼日”,活动主题为“明亮眼睛迎奥运”。学校积极响应区教育局和爱卫会的号召,利用广播、报刊、校园网等媒体,宣传眼保健知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知识。
(2)积极响应区爱卫会,区教育局和区卫生局号召,开展第21个世界无烟日系列宣传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控烟宣传活动。
3、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每周一集体午会针对学生中不良的卫生习惯、卫生行为进行广播讲话,提出要求;每周三固定的健康教育课由副班主任执教;每月一期的《人与健康》墙报在各校区张贴;每学期针对少儿易发疾病的防治知识,发放告家长书进行家校配合;在校园网上发布常见病防治的措施等十多篇。
4、清洁环境与检查评比相结合。坚持开展“洁、齐、美”校园评比活动。每天清洁室内外环境一次,每天由学校总值日检查评比一次,大队部组织值日中队每周四全面检查、评比、公布一次。
5、食堂卫生有保障。一学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二次食品卫生与安全知识自培。食堂人员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下均自觉以食品卫生操作把好个人卫生、食品加工卫生、饮水卫生、餐具消毒等各个环节,保证了师生安全用餐。
三、下半年工作主要任务与要求
1、继续深入推进“健康校园”的建设工作。通过墙报、板报、午会、班会、校园网、发放告家长书、卫生与健康知识测试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卫生与健康宣传,教育全体师生树立“讲卫生、重健康、防疾病”的意识和行为。但任《健
康教育》课的老师,必须按照教导处的要求,专课专用,认真备课、上课,课课的实效。每个班级在一个学期中应开展1~2次卫生健康专题的班(队)会课。
2、防近视工作要持之以恒。卫生保健老师和全体任课老师要十分注意学生正确的用眼卫生知识和指导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准时上课、下课不拖堂,不让学生疲劳作业。
3、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学校保洁员要认真负责清扫场地、公共走道和厕所,垃圾要及时清理。学校后勤组、卫生室要经常予以检查督促。各班级、办公室要加强清洁卫生值日制度,保持班级、办公室、专用教室日常的清洁、整齐、美观。
5、坚持开展卫生检查与评比制度。各办公室、教室、专用教室要认真履行学校《卫生与安全》责任书的各项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卫生工作。
6、确保食堂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关系师生的生命与健康,必须高度重视。要坚持食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学校每学期一次对食堂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7、加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学校卫生保健教师要认真学习学校卫生与保健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要切实做好常见病的宣传教育和防治及各项书面的登记、调查、统计,要主动配合主管局开展学生的视力、口腔和“六病”的检查,统计、上报,以及每年一次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查工作,要认真地建立一支卫生小干部队伍并加强培训指导。
8、加强学校卫生的领导。学校校长和卫生分管领导要关心、支持卫生保健教师的工作,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不断研究、解决学校卫生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确保学校卫生各个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今年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适时调整好爱卫会的组织。
四、每月工作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开学卫生大扫除及学校卫生工作检查。(月初)
2、学期初检查卫生室药品添置,处理过期药品。(月初)
3、新生预防接种卡收集,对漏种学生发告知书补种。(月初)
4、开展防近教育,播放眼保健操录像,纠正学生做操错误工作。(月中)
5、开展“爱牙日”宣教活动,部分班级完成口腔健康问卷,三年级、四年级爱牙护牙试卷测试。(月中)
十月份:
1、完成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资料收集,及时上交。(月初)
2、卫生小干部培训。(月初)
3、回收9月份学生晨检表并统计。(月初)
4、完成视力检查统计与上报。(月初)
5、全校卫生大检查,针对月初检查要整改的地方。(月中)十一月份:
1、回收学生10月份晨检表并统计。(月初)
2、完善传染病应急预案。(月初)
3、卫生小干部卫生知识培训。(月初)
4、《健康教育》教学情况检查、评估。(月中)
十二月份:
1、回收学生11月份晨检表并统计。(月初)
2、配合区疾控中心开展沙眼普查。(月初)
3、三年级学生健康检查并统计。(月中)
一月份:
1、回收学生12月份晨检表并统计。(月初)
2、全校学生期末健康教育书面测试。
3、期末教室专项检查。
4、期末卫生工作小结,资料回收、整理、存档。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体系探究 篇9
2003年, 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8, HSPD-8) , 该法令类似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旨在加强美国在应对恐怖袭击、重大灾害或灾难以及各种危害 (Hazards) 时的预防、保护、响应和恢复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这项法令构成了美国现行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 [1]的基础, 也是美国各种危害的预防和应对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美国国内各级各类部门或机构的通用事件管理系统, 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的部门和机构, 还是事件现场应对的响应人员, 亦或是私人企业和组织, 都使用基本相同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2008年, 美国发布了国家应急反应框架 (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RF) [2], 该框架是美国《国家国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指南, 旨在确保美国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明确其在应急反应中的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 以实现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高效反应。其地位类似于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框架既是美国国家事件应对的基础框架, 也是美国预案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它包括了基础性预案和三个附件, 分别是应急支持功能 (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 ESF) 附件、支持性附件和突发事件附件, 以明确开展协调和有效实施国家层面突发事件响应所需的程序和规程。应急支持功能 (ESF) 明确联邦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状况下需要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其中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的应急支持职责主要为“ESF-8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3]。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卫生力量之一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美国疾控中心”) , 是实现该应急支持职能的重要力量, 具体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需求评估、公共卫生监测;行为学医疗保健 (通过行为的, 而非药物的进行医疗保健, 例如心理疏导) ;各种危害应对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载体 (死亡病例、染疫动物、污染的水和固体废弃物等) 的控制。
NIMS和NRF既密切联系, 又有所区别:NRF提供的是国家层面突发事件管理政策的构架和机制, 可概括为需要由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工作;NIMS提供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标准模板, 即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来实现NRF确定的协调响应行动;就其本质来说, NIMS可看作是实现NRF的一种管理机制和工具。
2 美国疾控中心应急机构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采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来履行应急支持功能ESF-8赋予的职责。在美国疾控中心内部, 专职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门是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 (Office of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PHPR) , 其由中心主任直接管理, 下设有若干处, 其中应急运行处 (Divisionof Emergency Operations, DEO) 承担突发事件管理构架的核心内容, 并负责具体管理应急运行中心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EOC) 。美国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中心、所和办公室 (Centers, Institutes and Offices, CIOs) 日常也都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应对,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紧急情况都要启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总体来说,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美国疾控中心也使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作为卫生应急响应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既具备标准化的特征, 也具备灵活性。也就是说, 因为政府的各级各类部门、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都适用类似的管理系统, 这就便于美国疾控中心整合不同组织的能力, 较快取得多学科间的相互认可和一致性;同时, IMS也适用于各种情况:不管是小规模和还是大规模事件;不管是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霍乱这样的传染病事件, 还是飓风、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 亦或是化学或原油泄露事故、大量人员伤亡事件的医疗救援、或是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
3 美国疾控中心的应急体系
美国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IMS) 由指挥和管理、应急准备、资源管理、沟通和信息管理、技术支持、持续的管理和维护等子系统或要素构成, 其中的“指挥和管理”中包括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多部门协调系统 (Multiagency Coordination Systems, MCS) 和公共信息系统 (Public Information Systems, PIS) 等子系统。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既可以看作是IMS的一部分, 但又和IMS有所区别:ICS更加注重现场的响应, 即现场控制和决策, 需要承担一线工作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而IMS的作用则更加宏观, 包括协调信息流和响应行动、提供科学的支持、技术协助并提供资源等。
3.1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3.1.1 IMS组织结构
美国疾控中心IMS的组织结构图 (图1) 。整个管理系统包括:指挥模块、科学响应模块和通用应急人员模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1.2 IMS指挥模块
IMS的指挥模块是整个事件管理系统的核心, 包括:疾控中心领导、突发事件管理者、首席卫生/科学官员、通用应急人员主管以及6类特定人员。
3.1.2. 1 突发事件管理者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 美国疾控中心IMS中的应急管理负责人协助中心领导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其通常来自于负有事件处置领导职责领域的人员。在卫生应急工作中, 至少设有管理负责人正职1名, 履行的职责包括:经过批准, 启动突发事件管理构架;明确相关岗位, 以确保配备合格的人员来支持相应的响应级别;保持对事件总体进展和所调用中心资源的把握和认识;获取事件进展简报, 完善后及时呈递给部门领导;保持对指挥人员所需核心信息 (Director’s Critic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CIR) 的把握;必要时向部门领导和主要人员进行汇报;批准事件过程中的人员调用;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点和确定突发事件处置的目标。根据事件性质和应急工作任务负荷, IMS还可设立突发事件管理者的副手, 协助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3.1.2. 2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主要职责为监督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包括:就科学性和卫生领域的议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出建议;确定疾控中心各类人员的资质, 以满足特定任务的需要, 确保优质的人力资源调配至优先工作领域;审核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和其他文件, 确保科学准确;从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的各领域专家和疾控中心的现场队伍获得科学信息的报告;必要时向指挥人员提供其他卫生和科学方面的建议。
3.1.2. 3 通用应急人员主管
美国疾控中心专门设置了通用类的应急专业人员, 支持和协助专业卫生人员开展应急工作。这些通用应急人员的主管也是IMS指挥模块的重要组成角色, 其具体负责包括:指导和协调IMS响应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确保通用应急人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及时更新的判断和方案, 以助于后续的应急行动;指导应急人员的工作节奏协调一致;指导应急人员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流动;监督整个通用应急人员模块等。
3.1.2. 4 指挥模块中的特定人员
IMS指挥模块还包含6类特定人员, 包括:健康保护人员、安全保障人员、联络人员、卫生伦理学人员、战略储备和法律顾问, 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履行特定的职能。设立安全、健康和条件办公室 (Office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确保疾控中心员工的安全并为他们的健康保护提供必要的工具。设立安全保障和紧急应对办公室, 提供主动的、动态的、高效的安全保障服务, 以及必要的国际安全和危险提示。联络官 (Liaison Officer, LNO) 负责就代表疾控中心与联邦政府、疾控中心合作伙伴就应急响应行动开展协调工作;美国疾控中心也可派出联络员驻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或机构, 比如国务院、国防部、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际组织、健康和公众服务部等。公共卫生伦理委员会为根据不同的项目或工作, 去确定、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学问题。美国疾控中心是美国国家战略储备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 SNS) 的重要部分, 主要负责对抗体、化学解毒剂、抗毒素、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其他与生命维持相关的医疗物品的储备。国家战略储备既有医疗物资的储备, 也有人力资源的储备, 以供快速响应所需。美国疾控中心设有办公室 (Office of General Counsel, OGC) 公共卫生分部, 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法律方面的建议。
3.1.3 IMS通用应急人员
IMS的通用应急人员指的是卫生应急领域的通用专业人员, 按照其职能, 分为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应急人力配置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形势把握模块、联合信息中心等7个功能模块。这些通用应急人员是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应急管理方面的指导、辅助和协调, 以确保应急响应行动符合既定规则和程序的要求。
3.1.3. 1 运行模块
运行模块 (Operation Section) 是IMS的核心模块之一, 也是应急运行中心的大脑和中枢, 该模块实现信息、协调和支持等三个功能即及时传送信息和开展协调, 确保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响应。具体来说, 信息功能是指运行模块是各州各地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间的联络中心;负责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单位 (CIOs)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信息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随时掌握并向疾控中心领导和美国健康和公众服务部 (DHHS) 提供事件进展和应对情况的相关信息。协调功能是指激活应急指挥中心, 与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协调和实施行动方案、标准操作规程及草案;通过开展有关应急工作程序的培训, 强化运行部门的准备工作和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一起, 协调、管理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和全方位实战演练中所有的行动。支持功能是指为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办公室、EOC以及备用运行设施提供所有的视频设备、通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
运行模块的运行团队包括日常运行团队、应急状态运行团队和EOC支持团队等3类, 其中EOC支持团队主要负责上述运行模块的支持功能。运行模块的具体人员配置和轮换机制由响应工作决定, 当需求改变时随时补充和整合人员, 必要时从疾控中心应急志愿者库中补充。
3.1.3. 2 后勤模块
后勤模块功能是为所有突发事件应对所需的后勤需求提供支持和管理, 包括:办理疾控中心应急人员国际和国内的差旅事务、协调解决额外的空间和设施需求、协调运输工作和动用疾控中心的飞机以支持应急工作、提供派遣人员的装备和日常用品、协助采购部门订购物资和服务以及向疾控中心相关团队提供实验室和医疗用品。后勤模块的核心任务就是向正在派遣的和已派遣到位的, 包括位于EOC的应急人员提供365天24小时的全天候物资、运输和差旅的后勤支持, 以支持疾控中心应对暴发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工作。
3.1.3. 3 财务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模块分为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自疾控中心的财政管理办公室, 职责为提供事件/事故应对相关的花费追踪、财政政策指导和共同账户 (CAN) 的控制。采购部门的人员来自于采购和补助金办公室 (PGO) , 职责为协助进行市场研究、订购供应品/服务以及调配联邦合约办公室的官员。
3.1.3. 4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的作用是在符合疾控中心调派原则的前提下, 提供人力资源和协调人员部署, 既要满足IMS系统中各类应急人员配置的需求 (EOC内的人员) , 又要满足对人员派出和部署的人力需求。简言之, 就是在卫生应急响应中, 做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技能”。该模块的作用包括:管理疾控中心IMS系统中和位于处置现场这两个区域的人员配置, 开展与现役人员准备和部署办公室 (OFRD) 的协调工作, 在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中心内部各部门的应急协调员和中心领导之间开展协调工作, 及时更新和报告人员配置的统计信息以及制定和发放应急响应中的相关补助和奖励。
为做好应急状况下的人员调配和部署, 美国疾控中心对应急人员开展四级阶梯式培训。第一级培训主要为介绍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尚不能在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工作, 也不会被作为应急队员派往现场;第二级培训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和国家应急框架 (NRF) 的介绍、单一来源和初级行动事件应对等内容,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在应急响应期间将会被配置到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某个功能岗位;第三级培训将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300 (中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将能够被派往现场;第四级培训是突发事件指挥系统-400 (高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受训后的应急人员可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负责人和联络员, 或是作为现场工作队负责人。美国疾控中心非常重视应急人员培训工作, 这为应急状况下的有效人力调配和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 5 计划模块
IMS的计划模块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开展培训和演练, 以及评估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准备和应急响应功能。包括:制定基于清晰目标的, 针对不同危害和事件的, 短期和长期的计划以及应急工作计划;针对应急响应方案和应急运行中心的运行, 开发适合个体和群体的培训需求;在疾控中心演练的编排、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减少分歧、相互整合和保持步调一致;对各部门的演练和应急响应行动进行有效的, 分析性的评估和总结, 编写行动后报告 (After Action Report, AAR) 和改进计划 (Improvement plans, IP) 。
计划模块负责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文件的制定, 即现状报告 (Situation Reports, SITREP) 和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ncident Action Plans, IAP) 。现状报告 (SITREP) 是总体概述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 已经实施的计划和采取的行动, 以及与灾害或突发事件相关的一切主题, 即:已经发生了什么。该报告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事件情况的一个“快照”, 常被用作官方的报告或简报。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AP) 包括明确的, 可测量的事件处置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总体策略, 即未来工作的重点, 用于说明在下个运行时期内需要开展的工作。
3.1.3. 6 形势把握模块
IMS中形势把握模块 (Situational Awareness) 的设立是基于“更早知道和更快知道会更早响应和更快适应”的理念。形势把握模块让疾控中心具备全球“各种危害”的形势把握能力从而提高信息共享, 通过“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支持行动的一致性并加强决策支持, 从而支持疾控中心的应急响应工作。该模块的具体职责包括:开发和维护“知识管理”, 加强纵向的和横向的信息共享;向疾控中心IMS人员提供支持和协作;提供分析性的和含有地理空间信息的产出;搜集、处理和分析不同的数据, 获取行动支持信息以满足运行需求;监测全球的“各种危害”的发生情况, 以备美国疾控中心可能的国内或国际应急响应工作。
3.1.3. 7 联合信息中心
在美国国家响应框架 (NRF) 中界定的联邦政府需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ESF) 中, 美国疾控中心除了主要履行第8项职责-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外, 其第15项职能-应急状况下的公众信息和外部沟通 (ESF-15) 是所有政府部门都需要履行的应急职责。IMS中联合信息中心 (Joint Information Center, JIC) 的设立就是确保在ESF-15的范畴内协调一致的信息发布, 即向受影响的人群 (包括政府、媒体、含特定需求人群在内的当地居民) 提供准确的、一致的、及时的和易获得的信息, 以协助联邦政府的响应协调一致。
联合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新闻媒体、美国疾控中心主页、健康警示网、全球频道、医师列表服务和电话会议 (Clinician List Serve and Conference Calls)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同盟以及流行病信息共享平台 (EPI-X) 等10余个美国疾控中心官方健康建议发布平台的协助运行。应急风险沟通是联合信息中心的重要功能, 主要表现为其负责指导疾控中心在面对各种危害时的准备和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沟通工作, 确保在突发事件过程中, 向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一致、有针对性的、可行的信息。
3.1.4 IMS科学响应模块
IMS的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在首席卫生/科学官员带领下, 负责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科学的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同时参与制定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以协调和确保应急响应工作的科学性。此外, 科学响应模块还负责开发用于指导行动科学性的课程。该模块由公共卫生的各领域的主要专家组成, 包括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社区减缓措施、传染病、环境和职业卫生、疫苗可预防疾病、医疗保健及对策等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日常在疾控中心的相应业务部门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时进入科学响应模块, 履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协助职责。根据应急工作的任务需求, 科学响应模块的规模可大可小。
3.1.5 IMS启动的标准
如前所述,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IMS。例如:发生了传染病的暴发 (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西尼罗河病毒、鼠疫、非典、肝炎、汉坦病毒等) , 非传染病事件 (洪灾、公用设施破坏、流感或甲肝疫苗的大规模免疫接种、社区活动或公众聚会等) 、或是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等。
3.2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是美国总结既往突发事件管理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旨在最大限度避免应急过程中的缺乏问责、沟通不佳、缺乏系统的规划过程、突发事件指挥人员负荷过重和无法整合部门间的需求等问题。该指挥系统汲取美国数十年来组织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教训并不断完善, 是近30年来美国各级政府和私人企业在突发和非突发事件应对中最佳实践的产出成果, 经过美国商业和军方的实践, 被证明行之有效。现行的ICS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标准化, 即采用标准化的结构, 将设施、设备、人员、程序和通讯联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ICS简单、灵活、富有弹性, 适应于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突发事件;加之其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不光结构统一, 使用的术语和响应程序也是统一的, 因此便于有效的交流和部门间的良好协作。
ICS的组成构架 (图2) 。其中的突发事件指挥人员、公众信息官员、联络官和安全官员均属指挥人员, 下设由4类通用应急人员组成的功能模块: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安全官员职责为确保应急工作人员和演练中的观摩人员的安全;联络官负责协调和联络疾控中心外部的应急响应队伍;公众信息官员负责媒体和公众沟通。4类通用应急人员中, 除财务管理模块外, 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人员主要由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属的应急运行处的人员组成, 其职责与IMS基本相同。
3.3. 应急运行中心
3.3.1 EOC概述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是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应急管理系统, 也是应急工作的组织构架, 应急运行中心 (EOC) 则可看作是承载这一系统或构架的物理平台, IMS主要是在EOC里面得以展开和得以实施。美国疾控中心的EOC是一个协调各方信息与资源, 以支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动的物理设施和场所, 它占地超过24 000平方英尺, 配有232个工作站点, 可根据需要设立15~17个功能小组的办公室。EOC的视频墙有27个独立的屏幕, 可以转播来自疾控中心内部和外部网站的、数据库、简报、电视频道、电话会议和其他媒体的信息。此外还配备远程视频电话会议、加密的电话系统、HF收音机 (短波电台) 和卫星电话。
3.3.2 EOC职能
常规情况下, EOC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做出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决策、维持组织机构的连续性以及向相关部门与人员传达决议。在美国疾控中心应对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威胁时, EOC作为协调各方应急工作的指挥中心, 协调中心内部开展准备、评估、响应、恢复和评估等活动, 并提供全天候的, 全球的形势把握。
EOC最常规和基本的人员是值班小组, 即IMS运行模块的日常运行团队, 其主要来自于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设的应急运行处人员。他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值班, 负责保持美国各州和地方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之间的联络;也是美国疾控中心各中心 (所、办公室)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该值班小组也掌握所有与应急响应相关的信息, 为疾控中心领导和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HHS) 提供事态把握。
3.3.3 EOC启动
EOC作为承载IMS运行的物理和功能平台, 启动并转入应急运行状态与是否启用IMS是一致和同步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 美国疾控中心不管是通过自己的监测系统发现, 还是由外部的其他来源获取信息 (比如州卫生部门的报告) , 所搜集或得到的信息都会汇集到应急运行中心。EOC将事件信息初步分析、整理后, 分别提供给与中心领导和与该事件相关的疾控中心业务部门, 一起对事件开展初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应急运行中心的应急功能状态和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如果事件规模、影响较小, 不需要IMS的响应和启动EOC, 则由疾控中心的相关部门进行应对即可 (图3) 。
4 对中国疾控机构的借鉴
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 充分借鉴美国NRF, 特别是ESF模块, 明确各部分之间在突发事件之间的职责并加强协调, 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各行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 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1];加强部门间、跨地区的演练活动, 以检验预案、理顺关系, 增强协同作战能力。根据事件不同的情形, 卫生部门可根据事先制订的预案进行配合协助。
NIMS是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的一个全国一致的模板, 包括突发事件管理一系列核心的理论、概念、原则和术语等, 使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NGO在发生事件期间能进行协作, 并要求各州、部族和地方部门采用NIMS来处置突发事件。2008年12月, 对NIMS文件进行修订时, 进一步澄清了事故指挥系统 (ICS) 概念, 继续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我国在突发事件处置时, 常规做法为成立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 下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后勤保障、专家组、财务组等若干小组。这种做法由于没有事先计划, 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往往是在应急条件下临时组建成立, 组织框架和小组设置的调整性较差, 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是组织机构运行不畅导致处置效率低而延误疫情处置。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制定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机构设置、指挥架构、处置流程、信息报告、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指挥系统, 为各级卫生部部门提供一个统一、便于实施和操作的模板, 确保事件处置科学规范[2、3]。
加强EOC建设, 建立应急值守制度, 进一步规范并充分利用EOC。近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利用国家项目资金重点建设了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但日常利用率不高, 大多为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建议同一区域内应急指挥系统原则上不要太多, 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平台建设, 建立国家中心平台、省级分中心平台, 市 (第) 级综合利用平台的多级网络构架, 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信息共享优势、指挥协调统一优势;三分建七分管, 尽快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指挥中心效率;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技术标准, 实行全国互联、互通, 避免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全国联动指挥机制的实现;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健全应急值守机制, 组建或指定负责应急值守的部门, 原则上为5人以上, 对气象信息、媒体监测、舆情监测、疫情信息、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实时动态风险评估和分析, 必要时上报相关卫生应急信息并提出预警建议, 同时相关内容在EOC大屏进行展示。
感谢美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准备与响应办公室主任Ali S.Khan博士、公共卫生准备和响应办公室应急运行处主任PeterRzeszotarski博士以及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领域的诸位专家和同仁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邸泽青.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8, 35 (12) :2400-2401.
[2]陈雷.日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卫生应急工作的启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06 (6) :540—541.
【卫生应急年度培训计划】推荐阅读:
卫生应急知识培训计划08-31
医院卫生应急培训总结08-31
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培训需求分析调查问卷08-20
怀远县中医院2014年卫生应急工作计划09-03
卫生应急05-14
卫生应急体系05-31
应急卫生装备08-02
卫生应急人员08-19
卫生应急管理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