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管理

2024-11-10

卫生应急管理(精选12篇)

卫生应急管理 篇1

摘要:通过对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现行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探讨, 从而提高我国卫生应急管理水平。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总结我国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得出现行卫生应急管理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健全、模拟演练不足、公共意识薄弱等结论, 应从各方面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实现我国卫生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 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文章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内涵及特点的理解, 总结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最终提出关于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的建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与特点

根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其特点为: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紧迫性及易变性。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管理过程中, 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各级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晰, 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够;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还不健全, 卫生应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2.2 运行机制亟需健全

第一, 缺乏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欠缺, 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2) 卫生管理部门与媒体的信息互动机制需要规范化; (3) 国际间的合作互动机制有待加强。

第二, 应急预案机制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卫生应急预案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规范性和统一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具有的特点, 即突发性、复杂性和易变性, 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的、完备的、具有较强普适性的卫生应急预案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2]。

第三, 缺乏综合性的应急决策机制。一是缺乏起核心作用的协调机构和辅助性的研究机构。二是缺乏辅助决策所需要的专家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 每次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 指挥部立即解散, 应急管理经验没有得到保存。

第四, 事后处理机制不到位。其主要表现为: (1) 尚未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 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需要尽快抚平受害公众的心理创伤, 恢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五, 缺少规模性的模拟演练机制。开展卫生应急模拟演练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对卫生应急预案和卫生应急培训效果的检验和评价, 有助于整体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但是, 我国目前在模拟演练中尚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模拟演练一般为小规模的演习, 很难对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配合能力进行演练;模拟演习一般为专项训练演习, 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模拟演练。

3.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的体制建设

在卫生应急管理的网络中, 要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 (如:CDC、卫生监督、医院等专业技术机构) 对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专人负责, 应把工作具体落实到部门、到科室、到人, 避免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情况出现;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资金投入, 提升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2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

3.2.1 健全新闻媒体、信息公开机制

在当前社会, 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之一。政府应及时准确地将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的信息向公众披露,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公众心中的疑虑, 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应该允许新闻媒体依法对于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采访、报道及评论, 让公众通过媒体进一步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同时, 还应通过加强国际间 (政府或非政府组织) 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突发事件。

3.2.2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机制

在我国经历过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就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规范了相应的策略、措施和工作流程。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易变性, 因此应该在原有传染病 (鼠疫、霍乱、SARS) 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修订和补充应急预案, 并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不断完善, 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3.2.3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决策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资料库, 所选专家应既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应急专家资料库;二是根据我国以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国外突发事件的经历, 编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库, 通过案例库总结卫生应急工作经验, 完善卫生应急演练方案;三是政府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力度的相关投入, 建设并完善各类专业实验室, 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交流, 为确认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3.2.4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事后处理机制

首先, 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事后补偿机制, 明确政府补偿范围, 适度引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及社会救助等多种补偿渠道, 尽量使公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避免“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现象出现。其次, 在事件后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尽快地弥合病死者家人的心理创伤。最后, 要加大对公众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 普及公共卫生常识, 提升公众卫生应急意识。

3.3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一是通过多部门、多领域配合, 扩大卫生应急演练的深度和广度, 使卫生应急模拟演练真正做到“从实战中吸取经验, 为实战打好基础”的作用。二是通过增加对卫生应急演练的财政拨付, 为应急演练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演练的法律法规, 将应急演练工作尽快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2]王宏伟.我国卫生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减灾, 2007, 4:70-71.

卫生应急管理 篇2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已建立健全。

各乡镇、街道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动员会议精神,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食品药品安全领导机构人员。镇江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入调查,监管对象已基本摸清。

各单位迅速组织人员对辖区内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彻底进行了清查,摸清了辖区监管对象的数量及经营现状等情况,并分类建立了档案资料。镇江寺的基础工作扎实,档案资料完整齐备。(我局的监管范围有船山区、开发区、工业园区、河东新区,共有12个乡镇、13个街道、83.78万人。辖区内共有食品生产企业xx4家、经营企业1388家、餐饮企业1720家(其中:城区xx87家)、有药品生产企业3家、批发企业19家、零售企业461家,区级医院2家、中心卫生院3家、乡镇卫生院8家,个体诊所356家、村卫生室284家、校医室45家、计生服务站12家)。

(三)明确职责,责任体系已基本建立。

各乡镇、街道进一步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强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了详细、操作性强的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与村、社区层层签订了20xx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村、社区与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签定了保证产品质量承诺书。镇江寺建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机制,监管责任网100%覆盖到社区和监管对象。复桥镇还聘请了10名群众监督员,延伸了监管网络;唐家乡建立了消费维权监督站,确保搜集、上报相关信息准确及时,群众监督网真正发挥了作用。

(四)狠抓试点,示范引导作用正在发挥。

我区在复桥镇、镇江寺进行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试点,各乡镇街道也分别确定了1-2个村、社区开展试点。镇江寺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网格化”管理,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店、示范市场、示范社区建设,效果显著。复桥镇在创建示范乡镇中制定了 “组织制度明确化、人员分工专职化、宣传教育大众化、检查评比经常化、群防群控社会化”工作制度,并严格落实。区食药安办及时总结推广试点单位先进经验,扩大试点经验辐射效应,试点单位真正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区年底成功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协调配合,综合整治稳步推进。

乡镇街道主动与部门协调配合,开展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5月下旬,永兴镇积极商请区食品药监局、质监局对辖区内食品药品单位共同进行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复桥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业投入品整治,农药残留、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和动物强制免疫。该镇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动物强制免疫率100%。

(六)规范行为,规章制度已基本建立。

各乡镇街道建立了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食品药品安全举报制度及举报奖励办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店、示范市场、示范社区建设标准,修定完善了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和方案,进一步规范了监管行为。

经过4个月的努力,全区“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机制基本得到落实,三级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基本建成,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诚信经营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保障能力特别是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高。个别乡镇街道对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动员会议精神,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没有及时制订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软件资料建立不够齐全,食品药品安全和法律知识宣传不够到位,没有及时书写固定宣传标语,创建工作开展缓慢。

二是业务素质不够强。乡镇街道的协管员、信息员都是兼职,业务知识不够熟悉,加之协管员、信息员经常调整,因此在日常巡查中很少能及时发现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因此,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势在必行。

三是协调配合不够好。乡镇街道不是行政执法主体,在日常巡查中若发现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少数监管对象不按要求实施整改,他们缺乏强制措施;有时与相关监管部门联系不够及时,而有的监管部门有时没有主动去解决乡镇街道的困难,导致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协调配合不够密切。

四是认识不够到位。示范乡镇街道的工作指标主要由乡镇街道配合相关监管部门组织实施完成。但个别监管部门认为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是乡镇街道的事,不主动与乡镇街道联系,共同抓好创建工作;有的乡镇街道认为,食品药品监管主要是监管部门的事,自己又不是执法主体,创建工作主动性不够强,工作进展缓慢。

五是经费保障不足。各乡镇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经费有限,全区无创建活动专项工作经费,创建活动缺乏有力的经费支撑。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大关于加快推进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战略部署、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各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职责任务、食品药品安全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等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各级各部门抓好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营造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经营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关心支持、主动积极参与切实解决创建工作困难和问题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乡镇街道和各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强职工和协管员、信息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真正落实企业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各尽其职,落实责任。

1、落实乡镇街道职责。乡镇街道是创建主体,对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开源节流保障工作经费,保证工作人员相对稳定,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按照创建指标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逐项落实。

2、落实监管部门职责。各监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抓好创建各环节指标的落实。

区食品药监局:

一是进一步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

二是进一步抓好规范药房和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进一步查处生产、经营、使用假冒伪劣药械等违法违规行为。

区农业局:

一是进一步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检测,严把农产品市场入口关;

二是进一步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资放心店”。

区畜牧局:

一是进一步完善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二是进一步加大“生猪无公害生产基地”、“无公害猪肉生产基地”、“无公害水禽基地”建设力度;

三是进一步加强动物养殖投入品监管;

四是进一步抓好动物疾病防控工作。

区水利局:

加强水产品养殖环节的监管,实施养殖环节全程质量管理。

区质监局:

一是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日常监管;

二是进一步全面整治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认证工作。

区商务局:

一是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二是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进度。

区工商和工商直属分局:

一是进一步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

二是进一步加强食品日常监测和快速检测点建设;

三是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

四是在全区范围内推广“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经验。

区卫生部门:

一是进一步推进餐饮业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

二是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学校食堂等餐饮单位档案建设工作;

三是进一步加强餐饮卫生检验检测;

四是坚持执行留样制度;

五进一步落实农家乐餐饮卫生管理办法和家宴卫生管理办法。

(四)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乡镇街道要积极主动与相关监管部门联系,经常开展联合执法等行动;相关监管部门要积极支持乡镇街道工作,及时解决乡镇街道在创建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监管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加大联综整治力度,形成监管合力。

(五)强化措施,全面落实综合评价指标任务。

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面落实《遂宁市船山区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中下达的评价指标任务,同时搞好自评,对自评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六)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卫生应急管理 篇3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64-01

当今世界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都在增强,危害性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处置能力进行摸底调查,加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是我们亟待完成的任务。

1 博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应急处置能力现况分析

1.1 应急监测预警体系

从2003年开始,博州就在逐步建立地、县、乡三级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公立医院基本都能直接报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评估和采取应对措施,但是信息的识别、判断、及时性和准确性值得商榷。

1.2 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1.2.1 突发事件发生的信息来源: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是主渠道,兼顾电话、媒体信息、其他行业信息报告及主管部门的指示。

1.2.2 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博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实验室监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公共卫生监督等监测网络系统,建立疫情监测预警报告系统,构建监测信息平台。

2 应急处置能力分析

2.1 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全国各级各类相关部门、疾控中心等都在逐步建立完善相应的预案,构建四级预案体系。

2.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省市县级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能达科学分析,系统防治机制。

2.3 处置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应急处置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目前疾控机构队伍现状堪忧, 应急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多专业构架不全,很多仅能处置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情况:

一般物资储备:储备各类疫情应急物资45种,但离《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平均物资储备不到要求的50%。

检测能力建设及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储备:检测能力:国家规定的两大类:市级疾控中心必须开展的工作项目226个,现平均检测能力为50%。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的工作项目132个,平均能检率30% 。实验室仪器装备:根据《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调查表》中所分三大类:现全国大多数疾控机构不能达到要求,经济不发达地区情况更为突出。

3 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3.1 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各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落后、设备配置不够,仪器设备大多仅停留在一般项目的检测,

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3.2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少、年龄、学历结构分布不合理,人员编制还是停留在60年代的水平。缺乏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等复合型人才。

3.3 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定位不够准,各级疾控机构功能不清晰,上下争市场的现象。二是对疾控机构的规范管理研究不够,这方面规范性的文件偏少。由于体制、管理机制及编制等原因,人才缺乏,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

3.4 报告制度和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断处理能力不强,系统敏感性较差。虽然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但部门、地区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亟待解决。

3.5 大众、媒体沟通的现代艺术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中,疾控机构与新闻媒体和大众沟通的渠道不畅,缺乏沟通艺术不易形成全社会共识。

4 对策分析

4.1 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稳定通畅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渠道、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机制、组建社区全科医师工作团队。

4.2 灵敏的信息系统

建立纵向包括国家应急办公室、省(自治区)应急办公室、市应急联动中心和县(市)、乡五级应急办公系统。横向包括网络通信平台、应急联动平台、空间信息平台,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3 快速应急反应队伍

以实施绩效工资为抓手,规范用人制度,切实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岗位培训,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建立贯通省市县乡四级的传染病检测专家咨询委员会平臺,从而达到一个事前调查、事中救治、事后消除、后续影响的系统防治机制。

4.4 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

建立健全不同能级的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运转、沟通甚至是领导机制,使各级的能量能有效地整和、利用,发挥合力优势。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措施。创造条件,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医学加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

4.5 加大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力度

建立健全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对辖区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及效果评估工作。运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疾病流行和突发事件造成的身心危害。

4.6 完善卫生应急各项工作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应急系统的决策长效机制和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协调联动机制、预测预警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宣传培训机制等管理机制。真正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目标。

综上所述,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高度重视,卫生应急工作才能快速完善,高效运转。

参考资料:

[1] 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目录(试行)》.

[2] 曹康泰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M].

[3] 王陇德等.卫生应急工作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M].

卫生应急管理 篇4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基础建设

(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是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是否采取应急反应的前提条件。当前比较集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传染病大范围的爆发。我国在对传染病进行监测方面,采用的都是被动监控的方式,也就是医疗机构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或打电话形式上报本地疾控中心,由当地疾控中心审核并进行相应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这通常会导致错过及时监控的时机,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传染病的爆发[1]。

(二)医院对病历及病人症状的监测

在每一级医院中,医院急诊及门诊通常是公共卫生爆发的集中地,也是在对突发卫生事件进行监测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专职人员如果能够及时对各级医院及诊疗机构发现的传染病有所获悉,并进行及时的监测,就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

(三)在销售途径上对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商品加强监测

对某些药品及与传染性疾病有关的商品销量变化进行监测,可以将其作为整体突发事件爆发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药品销售情况信息的反馈来决定其敏感性。如在SARS爆发的时候,板蓝根、口罩的销量大幅提升,直观的揭示出疾病爆发的严重程度。

(四)对中小学生在缺课方面的监测

学生缺课的现象也是社区对传染病进行主动监测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学生缺课的原因及缺课人数是对其监测的直接反馈。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比较固定,大部分学生选择在社区附近上学。因此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同部分社区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缺课原因是因为生病,尤其是同一时期缺课学生数增加时,更应关注是否有传染病的发生。学校加设对学生的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控,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爆发流行[2]。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应急管理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

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有很多:传染病大范围爆发;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自然灾害;一些偶然事件。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警、防范及处理,避免因危机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对危机的管理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对危机进行预警阶段;对危机识别阶段;将危机进行隔离阶段;对危机进行管理阶段;隔离危机并进行善后处理从中获益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要求管理者都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管理措施,以防事态进一步发展恶化。因此,对管理者来说,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建立相应的体系。

(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

根据国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我国目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监测力度加大,明确各级责任。在实践演练过程中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管理。

2、建立功能健全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机制。在各级医院的门诊及急诊部门对病历及报告系统进行及时的检测;在实验室条件达标的卫生机构,设立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疾病监测点;与教育部门配合,加强对学生缺课情况的监测。由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控制。

3、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的更新。对疾控机构、医院及其它卫生部门经营的药品储存情况要有所了解,同时对其周转情况也要有所掌握[3]。

4、对现场流行病学专家在储备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专家的综合素质在应急事件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专家离岗比例也要及时了解并进行更新。

5、加强对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提高对疾病及病原体的鉴别能力。政府要保证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实验室可在突发事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6、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人员,要具备一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会涉及一定的人身安全,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问题。保证对人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是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对国家的治安管理也有着重要意义。

7加强对群众关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的常识性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可通过自我防御方式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起到有效阻止或延缓事件发展进程的作用,从而减轻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也为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帮助[4]。

结语

结合我国目前处在公共卫生存在危机高发期的情况,本文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加强提出相应建议;对突发事件相应的应急方案进行分析;对公共卫生在危机处理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相信我国在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设会有所加强的。

参考文献

[1]郑天翔.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马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执行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常玲慧.知识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篇5

我所卫生应急工作,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为准则,全面加强了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力度。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健全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我所对卫生应急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烟台市皮防所应急预案》。组建了卫生应急办公室,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刘惠珍所长任组长,张丽玲副所长任副组长,组建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配置了应急箱,准备了应急物质。

二、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全面提升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我所狠抓了专业人员的强化培训,结合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围绕麻风病、性病、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年初制定了业务人员全员和卫生应急机动队队员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并按照逐级分类培训原则,利用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传染病防治策略、技术、方法等培训,突出重点、保证效果,努力培养一批防治骨干。通过培训强化了业务人员的卫生应急意识、补充更新了卫生应急知识,提高了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综合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强化防控措施,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零报告制度,并明确了各网络直报单位责任人、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每年均组织了相关业务培训。同时,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发生疫情后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并及时上报;实现了传染病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提高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完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或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带来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了检测能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规范指导卫生应急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五、保证应急物资储备

我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积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每年均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各类防护用品、消杀药械、诊断试剂及耗材、检测设备等,作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及传染病流行应急处置专用,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立即启用。

六、组织开展防控应急处置演练,增强卫生应急综合处理能力 为有效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加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现场处置能力,做好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组织、技术、程序、装备物资等方面的准备,积极组织开展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应急处置演练。按照我所拟订的演练方案,从接报疫情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动队→做好装备工作→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核实诊断、确定疫情→划定疫点→采取措施(传染源管理、易感人群保护、疫点消毒、采样检测)→完成调查处理报告等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了演练操作,应急机动队成员在演练中按规定程序认真操作,特别是隔离服的穿、脱程序进行了重点演示。

卫生应急管理 篇6

答: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 定,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根据会议精神,国务院法制办、卫 生部组成起草工作组,在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提交国务院常务 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5月7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5月9日,温家宝 总理签署公布施行。

条例的施行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供重要法律保障,并将在当前的非 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总结了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际一些好的做法,重点解决了突发公 共卫生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准确、反应不及时、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确定了应急 处理指挥体制、制定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制度、疫情报告、通报和发 布制度,以及人员隔离、群体防护等应急处理具体措施,以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对应急处理经费和生活困难者的医疗救助也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的实施对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有效应对当前或今后可能发生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都将发挥重 要的作用。

条例不仅适用于传染病的防治,还适用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 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答:条例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 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 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概括地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突发性事件 ,它是突如其来的,不易预测的;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三是对公 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凡是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都在条例适用范围之内。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或依法增加 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 多个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是指危害严重的急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处理应急事件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首先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这是减少各类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保证,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中国是一个欠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 不高。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公共卫生设施较差。一旦发 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伤害,也会使国 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坚持预防为主,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也是 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 、加强合作的原则。

统一领导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成立应急指挥部,对处理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依照 条例的规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分级负责是指全国性的突发事件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设立全 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的应急处理工作;地方性突发事件, 由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 理工作。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要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 是否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做出反应,搜集、报告疫情及有关情况,立即 组织调查,组织医疗队伍,积极开展救治,并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采取果断措施,有效控 制突发事件事态发展。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是指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各有关部门、学校 、科研单位等要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问: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出贡献的人员以及因参与应 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国家给予什么样的照顾政策?

答:为鼓励战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条例做出 了一系列规定。第一、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医疗卫生人员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力军,在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救治过程中,接触 传染病病毒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很大。给予这部分人员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既体 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又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工作。第二、对参加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参加突发事件处理的,除医疗卫生人员外,还有 生产经营企业的职工、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员。对所有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 人员,人民政府都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这表明了政府对公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肯定 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 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三、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风险很大,有可能危及参加处理工作人 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致病、致残和死亡的人员,给予相 应补助和抚恤,既是对他们的补偿,更是对他们工作的褒扬。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卫生部门的职责作了哪些主要规定,在当前疫情 还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卫生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贯彻落实呢?

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卫生部门负有重要职责,条例作了明确规定 。

卫生部要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 要求,制定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报告系统;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立 即向国务院报告;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和信息发布工作;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 及时宣布或提请国务院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和重大中毒事件,及时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等。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向公众开展应急 知识教育,指定有关机构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保证监测和预警系统正常运转,定期对医 疗机构卫生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应急演练,推广先进技术;按时、准确向当地政府 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等有关情况,对突发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宣传防护知识, 对易受害人群采取防护措施等。条例还对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职责做了具体的明确规定。

为了确保落实条例规定的卫生部门职责,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当前非典型肺炎防治亟需解决的问题,制订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防治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经部务会审议后,5月7日与条例一起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行了 研究和讨论,于5月12日以卫生部第35号令发布施行。管理办法对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的有 关规定进一步予以明确、细化。

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 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 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完成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和储备 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 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 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 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一)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 、缓报或者谎报的;(二)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三)未依照本条例 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四)拒绝接诊病人的;(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 理指挥部调度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 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 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依 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 术分析和检验的,承担何种责任?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篇7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技术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更涉及到了危机管理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同时研究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者们不再仅仅局限在历史和哲学的角度,而是更多地从整个系统出发,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个相关方面展开研究。。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研究领域扩展到危机反应、预防、恢复、计划、风险评估和危机评价等方面,从管理角度对危机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是澳大利亚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他率先提出危机管理包括消减、预备、响应、恢复阶段,即4R模式。

2012 年乔治 · D. 哈导、琼 · A. 布洛克、达蒙 · P.科波拉出版的《应急管理概论》中指出应从减灾、应对、恢复、备灾、沟通五个方面研究应急管理。

( 二) 美、英、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

2002 年4 月美国国家卫生政策论坛上艾琳·萨林斯基首次提出“公共卫生应急准备的概念,美国疾控中心( CDC) 的应急行动中心主任格尔伯丁博士认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是防御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佳办法。“国家—州—地方”三级体系组成了美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

英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是既包括战略层面又包括执行层面的综合体系。卫生部及其下设机构负责战略层面的宏观指挥,主要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以及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准备的培训。国民健康服务系统( NHS) 主要负责执行层面的突发事件快速应对反应和日常工作,确保应急工作及时和高效。

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日常预防保健工作的重心,在功能、结构等方面对传统的卫生应急机构进行了组织创新,使其职能更加完善,及时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并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 三)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决策的研究

国外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水平,使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迅速做出科学决策,避免因个人能力不足和错误判断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Efstathiou Panos( 2009 ) 在“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Health Sector: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 Crisis Managers”认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需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危机管理人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接受良好的培训。丰富的经验,优秀的组织能力,以及完美的操作计划对成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起到关键作用。

意大利信息工程研究学者Daniela( 2013) 在“Knowledge - centered Design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以知识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中认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需要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具有激发和维持人际协作的核心功能能够更好地协调和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Ludovic( 2015 ) 认为,决策者需要全面了解当前动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检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根据各方信息做出最优决策。

Malte ( 2015 ) 在“Simulationsbasiertes Training ”中认为,加强专业人员知识培训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成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个人态度端正的专业应急队伍能够更好地完成团队合作,进而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

Rnne. Rimstad( 2015 ) 在“A Retro 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Medical Incident Command and Decision -making”中认为,指挥官负责紧急响应操作的决策,因此,指挥官要事先做好应急准备,掌握专业知识,注重积累经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能检索到的最早关于应急管理的文章是1994年《管理世界》刊登的《危机与危机管理》一文。2003 年SARS疫情的爆发开启了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之路,非典之后薛澜的《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随之出版,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研究迎来了新篇章。

( 一) 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2003 年出版的《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要览》一书中系统和完善地介绍了西方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是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最早的一本危机管理专著,深入研究了公共卫生事件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分析了政治和经济体系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影响,从多角度分析了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清华大学薛澜教授在《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2003) 一书中,认为在社会不断转型的大背景下,把危机管理作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需要建立独立的应急管理机构,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协调各个部门进行高效的应急管理活动。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童星教授编著的《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 2012) 一书创新了应急管理的领域,在整合重构了灾害、风险、危机三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位一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治理措施,即掌握社会风险的主动治理,深入推动公共危机治理,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①。

( 二) 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

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反应机制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公共卫生领域主要从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以及协同管理机制角度提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许文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张成福教授在《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 1998) 一书中首次从社会政治危机的视角出发,构建政府应急管理机制。

许祖华( 2003) 等在《建立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机制探讨》中梳理了“非典”疫情发生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形成,提出政府协调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的建议和对策②。

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宁( 2015) 在《我国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中认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管理机制主要为优化机制、管理接口、资源协同机制和信息协同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发展需要应急协同管理机制的不断推动③。

( 三) 应急信息系统的研究

良好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至关重要,能够及时有效地反应各地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预警。学者们主要从检测、预警和决策角度提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湖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陈碧云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人群密集地方易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需要加强对人群密集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黑龙江省卫生厅吴群红( 2006) 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调查研究了黑龙江省部分疾病控制中心( CDC) 、医疗机构的预警信息网络现状,发现信息系统建设的薄弱等问题,需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硬件系统建设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小明( 2010) 认为,政府应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突发公共事件动态模拟的基础上,建立并改善目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并将其作为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部分进行完善。

( 四) 政府应急信息公开的研究

政府在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由于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导致信息传播不顺畅、错误传播引起恐慌甚至由于刻意隐瞒信息引发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传播正确的应急信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江苏淮安行政学院李昕在《试论突发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 2010) 中认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行政信息公开尚无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要科学地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⑤。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雯在《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 2013) 中,信任危机作为各项危机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处置应急工作时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完善媒体应对、危机公关等方面建设,加强应急信息公开。

四川大学邹霞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向科学传播》( 2015) 中从技术条件、事件载体、阐释机遇和公众需求四个角度探讨了科学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实可能性,提倡正向科学传播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各种信息,探索了新的科学传播路径。

( 五) 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研究

应急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决定应急工作成功与否,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职业水平是增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学者们从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应急管理人员素质的建议和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周玲在《国外公共部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的初步比较》( 2010) 一文中,认为应急管理培训是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合理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有助于提升公共部门应急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能力[1]。

北京物资学院劳法学院副院长唐华茂博士在《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0) 一文中认为,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完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2]。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澜教授《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2011) 一文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训模式以及具体的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保障措施,致力于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专业技能的应急管理人才[3]。

三、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城市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增多,农村突发疫情事件也不断增加,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一是拓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研究范围。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研究,大多以城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大都立足于宏观层面或经济发达城市,缺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要改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狭窄的问题,就要加强对内陆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和农村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

二是丰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研究视角。目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研究存在视角狭窄的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结合统计学、传播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统计学知识和GIS( 地理信息系统) ,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地区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利用传播学理论,有效控制应急信息的传播; 应急产品大多滞后于应急需求,要利用经济学理论制定应急产业政策,指导应急产业发展; 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 在市政学角度,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应急通道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要多角度、多层级、多视野地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促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玲,彭宗超,薛文军.国外公共部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的初步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0(3):84-88、112.

[2]唐华茂.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14-17.

卫生应急管理 篇8

从法律层面上, 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方面的规范, 从实践层面上, 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和相关重大疫情事件发生以来, 中央和地方在预警机制、应对机制、事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改善, 并成立了常设的、专业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 初步完备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但是, 实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尚需时日, 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紧迫性、危害性等不可预知的特性需要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不断健全。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1 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

这一特征说明: (1) 突发卫生事件难以通过科学仪器与工具手段进行预测和推断, 事情的发生事前没有征兆, 难以进行有效的防范与预警。 (2) 突发卫生事件一旦爆发与蔓延, 需要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与短暂时限内作出分析判断, 认定事实与推断结论, 从而更好地进入应对环节。

1.2 复杂性与繁冗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是由多个源头与媒介引起的, 地质灾害、化学细菌、传染疾病、农林牧副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危机事件, 种类繁多, 根源复杂。而且同类事件表现形式与动态化传播千差万别, 处理方式与方法也差距甚远, 较难预测其辐射范围和发展趋势。

1.3 经济破坏性与社会危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安全稳定息息相关, 可以在短暂时间和微小区域造成人群发病与死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动荡, 对于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影响严重, 这一特征迫使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有效的控制危机局面, 减轻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2]。

1.4 全球化与国际化

疾病传播、中毒传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合作与沟通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之间人与人联系密切, 沟通顺畅, 这都为疾病传播与蔓延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跨越洲际之间的阻隔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定传播, 影响广大。

2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实困境

2.1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不健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调动与协调各方资源,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处理与应对,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包括: (1)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其中包括 (1) 权威与及时的指挥机制; (2) 科学与高效的决策机制; (3) 综合与顺畅的协调机制。 (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机制。 (3) 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与器械储备机制。 (4) 突发公共事件监控预警机制。但在现实突发卫生事件处理时, 由于不重视突发性卫生事件的预防、部门性信息沟通协调度差、缺乏权威性与专业性的指挥决策机构等原因, 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效率、效果不明显。从2003年SARS疫情的重创到2013年H7N9疫情的蔓延, 时刻考验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综合运作体系的科学化运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处理不仅仅需要设置卫生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运作机制, 更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与监控。权威性与专业化的指挥决策机构的设立、各级卫生专业机构的协调配合、地方政府与卫生管理部门的联动运转、各级医院医用实施的储备精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以及全民参与体系

一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继出台和实施, 使得我国在处理突发卫生事件方面的法律规范越发健全, 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 也引导着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规。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针对卫生事件制定的法律规范, 具有全局纲领性和宏观指导性, 缺乏微观应用性和局部预案法[3]。很多国家在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经验中得到启示, 除了在纲领性的法案进行制约的前提下, 更需要有围绕各个环节制定的具体性规章与方案, 例如《突发卫生事件医疗救助法》等相关法律与条例。美国与日本在涉及突发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律就有200部之多。另一方面, 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教育引导可以极大限度减少社会的恐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民参与体系构建进程中地方政府有三大滞后点: (1)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加快引导民众公共卫生教育, 定期进行应急演习和观摩。 (2) 一旦卫生事件爆发, 及时准确通过媒体的方式向民众传达正确信息, 引导与规范民众行为, 保持各方稳定。 (3) 全方位与大规模让民众了解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探析其发生原因以及趋势, 加强教育普及, 促使其在紧急缺乏政府救助时, 学会自救与互救。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缺乏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以及人力资源准备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在两个方面弊端显现:一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在预防和研判, 科研机构、高校、相关企业可以加强理论研讨与技术支持, 在广泛参鉴突发卫生案例的基础上, 归纳各类信息和处理经验上, 开发与生产针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进行设备、仪器与应用性工具。汇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可以加强理论成果分析与预测, 有利于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决策指挥系统构建、各方联动机制科学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论研究对于降低危害程度与影响力度效果明显。科研力量的整合,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是一个良性的补充。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与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应该包括应急管理人员、应急专家、专业应急人员。应急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卫生动态发展的敏感性, 提高危机意识与决策能力, 关键时刻高效解决问题;应急专家要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 借鉴相关问题和方案, 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应急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支持和智力支撑;专业应急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和学校活动, 依托医疗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规范突发卫生事件工作流程, 充分掌握应急技巧和设备应用水平。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解决路径与对策分析

3.1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系统应对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效、专业应对需要权威性与系统化的体系运营, 其全面、及时的处置需要综合性与整体化的机制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包括 (1) 及时与高效的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复杂、难以预测的动态发展过程, 事件的监控与预防事关重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演习与教育, 利用仪器、设备等先进设施进行疾病、病毒等发展源的紧急布控。 (2) 权威性的指挥机制。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辐射力与破坏力需要发动与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 权威性的指挥机制可以统筹协调, 强化指导, 进一步明晰指挥部门、协调规划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具体执行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科学分工、细化目标。 (3) 效能化的决策机制。在紧急与多变的卫生事件中, 决策的质量、全面与顺畅可以促使危机问题降低到最低, 决策机制的建立要通盘考虑全局性、公开透明度、科学有效性以及信息通畅性。 (4) 流转性的协调机制。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延续时间长, 需要综合协调人民大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舆论媒介以及国外诸多因素, 成立专业的危机协调机构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沟通与调配与各个部门的关系[4]。 (2) 紧急救援机制。现阶段, 不仅要在医院、卫生检疫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一种综合疾病预防、检验检疫和救助于一体化的救助互动机制, 还要在社区和居委会 (村委会) 建立一支救援队伍, 充分发挥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支援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功能。 (3) 建立医疗设施准备机制。在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与伤害时, 相关救助器械与药品的完备程度十分关键, 在大型医疗机构建立灾害性药品与器械储备机制, 应急物资储备库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四大支持辅助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兵作战, 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动员, 需要全社会力量的不断参与。主要包括: (1) 演习训练与教育引导系统。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卫生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重点性、区域化地进行急救方案、专项预案的演戏训练。通过应急训练与演戏, 发现问题, 总结不足, 提高反应速度和救援能力, 切实遇到危机实践中, 削弱相关风险。 (2) 科技设施支持系统。包括 (1) 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进行具体理论问题的解决和现实方案的支撑, 着手理论研讨和项目立案。 (2) 加大技术设施和设备的准备。利用网络系统和电子化平台, 建立健全疫情网络监控平台和应急指挥决策传输系统, 促使信息交流、信息上报与传达、命令的传达通畅和便利, 公共卫生舆情网络资源丰富和快捷。 (3)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人员的技术装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点区域要安排专业应急人员进行处置, 卫生管理部门要给予应急人员配备先进的装备和仪器进行有效应对, 提高处理的效果化和针对性。 (3) 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包括 (1) 应急管理人员。为了切实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和效率,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涉及应急处理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就位, 经常性地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管理理论的引导, 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管理水平。 (2) 应急专家。通过设立公共卫生事件指导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的形式, 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和应急国际会议, 分享应急经验和经历, 确保指挥和决策的正确性、专业性。 (3) 应急执行人员。对于应急执行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应急演练和培训, 增强危机处置意识, 加强管理的刚性化和集约化, 强化技术的熟稔性和专业性, 确保其日常性规范和技术在危机时发挥巨大作用。 (4) 建立必要的资金准备系统。包括 (1) 设立专项应急管理资金。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经验, 将应急资金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 对于应急管理资金的使用流程、应用范围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详尽的说明和释义。 (2) 加强后续补偿资金保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政府、社保部门以及保险公司相互联系, 对于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伤害保险进行购买和参保, 减轻财产损失和医疗费用压力。 (3) 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资金援助。广泛呼吁政社会各种力量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资金援助和支持力度, 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互助的保障形式。

3.3 借鉴国外先进模式,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和全民参与体系

西方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具体先进的应对模式和管理经验, 但同时也具有共通性和相关性: (1) 完备的法律规体系。通过刚性法律, 确保行为规范;通过部门规章和相关条款, 指导危机行为和具体行动。 (2) 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能力。在卫生危机实践中,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机构, 形成良好的互通机制和协调关系。 (3) 强化对于各种危机的预警和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只是各种危机的一部门, 各个部门要实时监控危机风险和恶性态势, 不断对各类突发问题进行防范与预防。 (4) 重视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加强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 (NGO) 和民众的积极参与意识, 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形成及时有效的互通关系。 (5) 公众对于危机的处理能力较强。正是因为全民参与体系的健全性, 公众对于危机的应对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强, 许多应对技巧和技能掌握全民, 在危机和风险中可以实现自救和互救。从上述5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和全民参与体系势在必行, 我国在具体性和部门化的应对卫生事件的法规和规章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需要刚性化和约束性的法律条款进行指导和规范, 只有在宏观上进行法律法规完善, 才能在具体事件中进行规制和约束, 促使各类问题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实现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法制化进程。民众的不断参与和积极响应, 可以促使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事半功倍。包括: (1) 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 加强危机引导和教育。 (2) 定期进行民众参与的演习训练,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技巧。 (3) 对于突发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讲解和政策支持要传递到每个人民, 加强民众的相关卫生知识的普及度和掌握度。 (4) 突遇卫生事件时, 要及时准确地把相关信息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 专业性和权威化引导公众行为, 促使民众能够积极与常态化的参与危机事件中。

参考文献

[1]谢和军, 崔运武.地方政府公共卫生危机预警能力评估指标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111-114.

[2]严晓, 刘霞.探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路向选择[J].兰州学刊, 2009 (12) :94-99.

[3]王一先, 李英.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7) :275-277.

卫生应急管理 篇9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思考

(一)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 它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 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 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所谓公共危机管理, 也称政府危机管理, 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 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 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 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认为, 处置公共危机时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时间性原则。采取紧急处置手段, 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是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

2. 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蔓延速度很快, 要求政府快速反应, 有效动员社会资源。

3. 协同性原则。

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 比如交通、医疗、通信、消防、食品等, 协同一致动作特别重要。

4. 科学性原则。主要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及公共卫生事件。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是19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 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 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 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当今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 重视效率追求与服务;政府的职能要将管理与具体执行分开, 强调管理的职能, 由“划桨”转为“掌舵”;在危机问题上, 政府应该有预见性, 要将更多的工作放在危机的预防上。新公共管理理论, 不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更多的是用于社会实务的指导。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法制缺失

无论常态还是应急状态下, 政府行为法制化, 依法行政, 是政府实施有效治理的基本原则, 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我国目前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 行政命令还优于法治。从立法角度来看, 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 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有《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 不过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 官员问责制度缺失

SARS事件的经验教训就在于有的政府官员漠视人民的知情权, 漠视民众的利益, 从而使得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而这些政府官员之所以敢如此, 就在于以往的政治制度安排让政府官员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对上不对下”是原有官僚制度固有的缺陷, 在涉及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面前, 固有的思维惯性造成某些地方和部门对相关疫情的隐瞒、缓报甚至欺骗。按照以往惯例, 一般都是官员本人直接犯有重大错误, 才会被免职。真正因为工作不力者责权范围内出现重大问题而被免职的很少, 过于强调官员个人的主观动机, 而不论其工作成效, 缺乏一种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意识。

(三) 政府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过度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过度的市场化的问题, 导致了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总投入不足和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的低效率和不公平。特别是地方政府为追求完成经济指标, 缩减公共支出, 为产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埋下了隐患。以2007年为例, 中国卫生总支出占当年GDP的4.52%, 发达国家占8.5%, 世界平均水平为5.7%, 发达国家如英国为8%、德国为11%、美国则超过了15%。而且中国城乡在医疗卫生经费方面的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 占我国总人口2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 而占总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全国卫生资源总额的20%, 许多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已无法运转。面对政府投入的不足和生存的经济压力, 防治、防疫部门主要把精力集中在有偿服务的提供, 而忽视传染病监督、监测、预防职责, 相当多的保健站主要开展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 有的卫生防疫站千方百计以卫生监督的名义靠罚款收入和有偿服务度日, 使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急剧下降, 我国医疗卫生防疫网亟待重新建立与完善。

(四) 社会参与力量缺席

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 管理范围有限, 责任有限。SARS发生之初曾一度失控, 这种在公共事务中依然自觉“全能”的政府治理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祸根。这些突发事件暴露出政府治理在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的缺陷:一是传统政府管理思维限制了民间组织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 政府一直处在主导地位, 并习惯于以行政为主导的行为程序;二是忽视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实力, 未能给这支力量发挥作用提供适度空间和保障。此外, 由于种种法律、政策、观念等障碍, 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发育不良, 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全能政府”的存在, 我国政策社会化程度不高, 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声音依然微弱, 多数公众对其了解不足。

三、改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法制化进程

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 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 真正实现依法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要确立一部《紧急状态法》及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建立规范的政策法规体系, 从法律上保证国家各项卫生政策的落实。从静态上看, 需要修改完善和确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与此相应的制度;从动态上看, 需要加强有关突发性事件的立法, 执法和守法及与此相应的监督。在法律、法规一时难以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 政策具有原则性、规制性、灵活性、适应性的诸多特点常被广泛作为准法律工具。立法遵循政策的制定—实施—修订—完善的基本流程, 进而实现稳妥的法律确定, 发布和执行, 使其保持长效运转。

(二) 完善问责机制, 增加信息公开程度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面对不同的参与主体, 需要量化具体责任, 明确和设置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情形、问责方式以及问责程序等具体要素。同时, 政府应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及时、全面、准确的公布各种信息, 包括危机信息, 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媒体采访、报道权及程序、方法等。

(三) 政府财政支持力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当前社会是以市场为杠杆配置资源的, 但基础教育、公共卫生 (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基本的医疗、妇幼保健) 社会治安、治水等都是政府要提供服务和担负的管理内容, 属于政府的责任, 政府要将医疗卫生作为社会公共产品, 责无旁贷加大投入。但是, 也不能完全漠视市场为杠杆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当前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筹措和投入资金, 抓紧建设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设施、实验室、应急反应处理队伍及装备、交通、防护等工作条件和科研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从长远上要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疫苗储备更新的财政保障支持体系, 始终保持常备不懈, 随时随地可及时调集力量应对突发事件。

(四) 发挥社会参与力量的作用

通过各种措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一是制定各级救灾组织, 指挥体系、作业标准流程及质量要求与奖惩规定, 并利用民间组织及社区救灾力量;二是实施民间人力的调度, 通过广泛呼吁民间的土木技师、结构技师、建筑师、医师护士等专业人士投入第一线的救灾工作;三是动员民间慈善团体参与防灾工作, 结合民间资源力量, 成立民间防灾联盟;四是动员民间宗教系统, 由基层民政系统邀集地方教堂、寺庙的领导人成立服务小组, 有效调查灾民需求, 并建立发放物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付林.关于建设黑龙江省公共服务政府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4) .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中央政府网站.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 2005.

[4]黑龙江省政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中心, 2008年度黑龙江省政府互联网网站评测结果总报告[R]

卫生应急管理 篇10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有待于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尚需加大力度, 卫生应急办事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工作条件等尚需进一步完善;市、县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步伐缓慢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

疫情监测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美国专门设有负责预报和监测传染病的“传染病监测网络”, 保证及时了解各州各地方传染病发展情况, 以及了解国际传染病暴发和蔓延情况的全球移动检疫网络。在疾病监测方面, 美国非常注重症状监测系统的建立, 并投入巨资建立了医院急诊症状监测网络、911报警呼救网络、中小学学生缺课监测网络, 动物死亡报告网络等系统。目前美国已建立了一整套全面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包括组织体系、法律支持、信息网络、医院救治系统和药品储备保障系统等。同时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计划来保证系统的有序运行。另外还通过立法、宣传等手段提高国民监测预警意识。本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以及重大传染病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以及食物和职业中毒预警监测都需加强, 现场应急快速检测设备和手段尚需完善和补充。

建议省、市、县三级疾控和卫生监督机构实行疫情分析和食品卫生安全预测预报制度, 对相关信息进行周分析、月分析、季分析、半年分析和年分析,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应对策略和防范措施提出预警建议。尤其是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 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加强对农药、亚硝酸盐、毒蘑菇等重点中毒因子, 餐饮加工重点环节, 学校、集体聚餐等重点场所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 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 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切实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善后处理以及整改督查工作。另外, 对于学校和基层还需建立完善的责任制, 坚决杜绝基层隐瞒和谎报事件及数据。

2. 加强人员培训和专业队伍体系建设

2.1 加强专业队伍体系建设

韩国为了处理传染病大规模暴发等危急公共卫生事件, 政府专门成立流行病调查组作为快速反应部队。2010年在卫生部大力支持和本省积极努力下, 本省获得了卫生部确定的全国6支之一的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项目, 省卫生厅委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责组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以移动医院为载体的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但专业人才培训方面仍有不足, 建议创建医科大学或省疾控中心培训基地, 制定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标准, 按照标准对各级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专业人员的医学水平、专业能力和素养, 加强专业人员防控突发事件的能力。

2.2 加强基层人才培训及交流

调研发现省市级应急人员组织管理较为健全, 专家队伍较完整, 但基层存在人员能力不足, 专业背景不对口, 实战能力欠缺等问题。建议在基层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职应急人员, 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一方面采取派遣基层人员到省级培训基地学习并参与省级突发事件应急, 吸取实战经验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 派遣省级专业人员下乡下县到基层指导工作并考察基层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基层应急水平, 从而针对基层采取相应培训方案。

2.3 加强学校应急人才培训, 进行学校突发事件演练

2008年以来, 本省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经调研发现, 本省今年手足口病增多, 主要在学校。说明中小学生是这类疾病的防控重点。学校是学生的聚集场所, 是发生传染病、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人群和重点部门。2012年本省及其他省份发生多起学生集体中毒事件, 更说明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重点。建议加强学校监控, 对学校专业应急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和监督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另借鉴日本将防灾教育列入国民中小学生教育课程, 每学期进行防灾演习, 训练学校专业应急人员的危机意识和处理能力, 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和报告意识,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防止传染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3 建立物资储备及循环系统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灾害救援应急医疗物资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省卫生厅虽于2008年制定了《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目录》, 但实施中却存在基层物资不足、药品过期浪费、临近物资无法共享等问题。因此建议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结构, 改变以往以国药企业为药品储备单位的现状, 建议以大型医院作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与配置的中心部门, 实现应急医疗物资的筹措、调拨、配发、使用等过程的合理调配。为避免基层和偏远地区的物资尤其是药品过期, 建议在药品有效期过半时, 将药品与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即医院进行调换以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因药品过期导致救治延迟。

4 加大资金投入并创立应急专项资金

卫生应急队伍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装备数量、质量与实战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基层地区的物资、装备、人员、医生等储备不够充分, 他们更需要政府资金投入和重视。因此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按市县乡级基层地区实际水平情况创立不同档位的基层卫生应急专项资金, 并纳入财政预算。

5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培养

英国职能部门每天都发布疫情通报, 介绍发现的病例数量、地区范围、治疗情况和受影响的人员等, 以便公众了解疫情发展趋势和严重程度, 采取防范措施。韩国非常重视疫情公开发布。韩国国立保健院通常每周在网上公布一次疫情周报, 若有严重疫情, 有关信息将在网上随时更新。另外, 在应急救灾工作中, 英国、日本地方政府加强了对提高公众减灾意识的重视程度, 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灾难的应急意识,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了公众对应急知识的掌握。日本采取全民应急教育体系, 如组织综合防灾演练、图片宣传、媒体宣传、模拟体验以及免费发放应急宣传手册等, 向公众宣传防灾避灾知识, 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

本省应借鉴外国经验, 进行信息公开防止民众恐慌, 培养公众危机意识, 全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建议完善省、市、县、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 重点建设县、乡信息报告网络;针对基层广大群众加大宣传力度和培训演练, 重视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培养。

摘要:近年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某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的监测、人才、物资、资金、信息公开等环节的不足, 借鉴国外和外省的好经验, 立足本省实际, 建议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人才培训和专业队伍体系建设, 建立物资储备及循环系统, 加大资金投入并创立应急专项资金,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公众危机意识及应急能力培养。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红亮.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管理探析.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0, 25 (1)

卫生应急管理 篇11

【中图分类号】 R18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24-01

2003年我国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SARS)后,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从国家到县区、乡镇专门组建了各类应急专业队伍,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逐步实现了五大转变,疾控机构作为实施政府卫生防病职能的专业机构,是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实施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部门。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负责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为更好地发挥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对重大疫情的现场处置,提高现场应急处置的规范率和成功率,本研究对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方式进行探讨。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青云谱区自2007年以来发生的重大疫情64起,涉及传染病与食物中毒类,其中流感3起、甲型H1N1流感16起、水痘3起、手足口病24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5起、麻疹1起、食物中毒2起,对所有处置过的各种重大疫情进行回顾性调查,将卫生应急现场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汇总。

2卫生应急现场处置

2.1卫生应急的相关概念与工作内容

卫生应急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置、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理、应急培训与演练、信息发布与通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以及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2.2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应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与工勤人员共同应对卫生应急现场处置;(2)重大疫情防控措施虽有培训、考核和演练,但由于对防控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导致今天培训演练,明天忘记,到真正处置疫情时又是从零开始;(3)64起疫情的处置资料的经验教训反馈,在处置每一起疫情时,所有专业知识均向应急办主任咨询,给应急办主任的现场处置与上下沟通造成困难,从而出现一些卫生应急现场处置的漏点或盲点;(4)每种疫情虽有国家规定的程序及处置方案或预案,但现场操作性不强,不实用,且大部分预案均繁文冗长,不利于工作人员的熟悉、记忆;

3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方式

根据卫生应急体制功能系统的构成和现场处置要求,所有重大疫情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包括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根据该五大系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依据不同的传染病,如当地多发常见的重大传染病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编制成现场应急处置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组、检验组、消杀灭组、信息后勤保障组、免疫组等,对各组的职责进行标识,统一编制成个人名片的形式,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这样,将传染病的应急处置预案、流程进行简单明了化,把名片再发放至每位卫生应急队员,使处置人员便于携带和牢记,发生重大疫情时,只要带好相关处置物品和该种名片,就能较好地对反处置疫情,从而有效提高疫情处置的规范率和成功率。

4小结

卫生应急管理 篇12

1 卫生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是在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阶段, 通过应急准备、现场处置等, 预防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及时控制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使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减至最少。而当突发公共事件扩大至威胁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的特殊状态时, 即演变为“危机”, 此时“危机管理”即是卫生应急管理的特殊状态[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 会涉及“五位一体”。“五位”即应急管理组织、应急管理制度、应急后勤保障、应急处置队伍、应急信息沟通, “一体”即卫生应急管理。其中, 卫生应急管理是核心, 而“五位”在围绕卫生应急管理这个核心的同时, 又各为主体, 相互作用, 这种状态贯穿于卫生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

2 卫生应急管理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卫生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理论分析, 以及国内外危机管理模式研究[2,3,4], 结合卫生应急管理现状, 内外层式构建“五位一体”卫生应急管理模型见图1。

2.1 模型内层

模型内层是卫生应急管理的三个过程, 即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事后评估。这三个过程依序进行, 形成一个有机循环, 使卫生应急管理在面上呈“环”状, 并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2.2.1 预测预警

除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外, 还能为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保障准备, 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规范等。因此卫生应急预测预警须强化其主动性, 更早更快地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以打“有备之战”, 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卫生应急处置成本。

2.2.2 应急处置

要求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业务能力, 充分利用卫生应急资源, 及时高效处置事件, 早期消除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 减少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可能影响。

2.2.3事后评估

作为卫生应急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除了总结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查明引起事件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评估应急处置工作的成效外, 还对完善既有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乃至制定新的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2模型外层

模型外层由应急管理组织、应急管理制度、应急处置队伍、应急后勤保障、应急媒体沟通等“五位”共同构成。只有“五位”各司其职、齐心协力,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方可顺利推进, 这就是应急管理内在动力机制所在。

2.2.1应急管理组织

应急管理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角色。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不同级别, 且事件进展不断动态变化, 要求应急管理组织能迅速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定位及职能, 及时制定相应的应急决策, 监督实施并在具体处置工作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2.2.2应急管理制度

近年来, 发生的SARS、禽流感, 以及最近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表明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逐渐频繁化, 已成为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挑战。在原有《传染病防治法》的基础上, 中国先后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等一系列突发应急相关法律法规, 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法制化管理进程, 初步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组织管理体制和应对机制, 大大提高对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除了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宏观层面不断推进工作, 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日常管理工作中还应继续加大力度。说到底, 应急管理就是“人”的问题, 尤其是人的理念问题。因此要坚持一切工作“以人为本”, 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 制定《卫生应急队伍管理手册》、《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应急工作手册》、《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演练手册》和《卫生应急队伍物资维护保养规定》等具体工作环节的规范性文件, 以保证整个卫生应急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

2.2.3 应急处置队伍

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平战结合型卫生应急队伍, 关键时候能够拉得出、打得响、顶得住、过得硬, 是保证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应急处置队伍的人员建设应重点关注队员选拔、队伍管理和培训演练三个环节。队员是组建一支合格卫生应急队伍的前提。卫生应急队伍以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为主要任务, 人员组成应同时涵盖技术人员和保障人员, 确保队伍的年龄、性别、专业、职称等结构合理, 拥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专业奉献精神, 能够圆满完成应急处置工作。管理是顺利开展应急工作的重心。设立队伍管理办公室, 实行专人专管, 建立卫生应急队伍队员信息电子档案, 实行信息化管理, 及时更新队员信息资料。同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的特殊性, 制定队伍管理方案, 规范队员的权利和义务, 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培训演练是顺利完成卫生应急任务的关键。重视业务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操作的日常培训, 不定期组织队伍开展卫生应急处置实战演练, 锻炼队员的实战应急处置技能, 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 提高应急处置水平[5]。

2.2.4 应急后勤保障

应急后勤保障应做到工作日常化和应急化相结合。平时注重加强对专业应急物资和生活保障物资等日常储备和管理工作, 做到物资品种数量充足、管理到位, 必要时与生产企业签订产供合同, 以保证应急所需, 避免储备的盲目性, 减少备而不用、浪费资源现象。应急状态下, 及时采购急缺物资设备, 根据处置工作的进展和消耗情况补齐相关物资。

2.2.5 应急信息沟通

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日趋明显, 应急处置工作设计的环节和部门越来越多, 应急信息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除了保证卫生系统内部不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还需注重加强与教育、公安、环境、农业等部门的沟通交流, 形成定期会商制度, 充分利用各部门应急资源, 共同探讨卫生应急决策, 制订卫生应急联合培训和联合演练等[6]。同时, 要加强与媒体部门的密切合作, 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 及时准确地传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避免流言、谣言带来的消极影响。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于“五位”贯穿于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和事后评估,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运作, 要靠“五位”协同合作。其中, 应急管理组织是核心力量, 起主导作用;应急管理制度、应急处置队伍和应急后勤保障是基础力量, 三者相辅相成;应急信息沟通是导向力量, 为应急处置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目的 探讨构建“五位一体”卫生应急管理模型。方法 从卫生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入手, 结合卫生应急管理现状, 分析归纳卫生应急管理过程、"五位"构成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应急管理组织是核心力量, 起主导作用;应急管理制度、应急处置队伍和应急后勤保障是基础力量, 三者相辅相成;应急信息沟通是导向力量, 为应急处置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结论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正常有效运作管理是要靠"五位"协同合作。

关键词:危机理论,卫生应急体系,五位一体,应急管理模型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John J.Burnett.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risi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8, 24 (4) :457-488.

[3]Robert Heath.Dealing with the compete crisis-the crisis management shell structure[J].Safety Science, 1998, 20:139-150.

[4]Francis J.Marra.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Poor Predictors of Excell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8, 24 (5) :461-474.

[5]胥彦, 吴群红.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策略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卫生经济, 28 (5) :37.

上一篇:水工环氧材料下一篇:言语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