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应急管理(通用8篇)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 篇1
卫生应急管理特点:
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国务院是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统一领导各类突发
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分别由中央和地方不同层次实施应急管理,跨省区或者特大的突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地方各级政府惊醒处置,重大、较大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处置。
2、一案三制目前,我国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围绕“一案三制”这一中心环节,即应急预案
体系、应急法制、体制、机制进行建设,加强应急预警、应急储备机制的建设,建立为何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全面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3、协调有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强调现场工作的协调、机构和部门间的配合,在统一指挥下,使应急工作能够急而不乱、科学有序地进行。
4、社会参与应急工作不仅是卫生部门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卫生部门之间、中央与
地方之间通力合作,同时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社会资源实施统一调度、指挥和管理,迅速调动应急所需物资和人员,果断采取行动,才能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 篇2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 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文章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内涵及特点的理解, 总结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最终提出关于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的建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与特点
根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其特点为: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紧迫性及易变性。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 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管理过程中, 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各级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晰, 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够;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还不健全, 卫生应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2.2 运行机制亟需健全
第一, 缺乏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欠缺, 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2) 卫生管理部门与媒体的信息互动机制需要规范化; (3) 国际间的合作互动机制有待加强。
第二, 应急预案机制需要继续完善。我国的卫生应急预案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规范性和统一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具有的特点, 即突发性、复杂性和易变性, 因此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的、完备的、具有较强普适性的卫生应急预案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2]。
第三, 缺乏综合性的应急决策机制。一是缺乏起核心作用的协调机构和辅助性的研究机构。二是缺乏辅助决策所需要的专家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 每次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 指挥部立即解散, 应急管理经验没有得到保存。
第四, 事后处理机制不到位。其主要表现为: (1) 尚未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 缺乏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需要尽快抚平受害公众的心理创伤, 恢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五, 缺少规模性的模拟演练机制。开展卫生应急模拟演练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对卫生应急预案和卫生应急培训效果的检验和评价, 有助于整体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但是, 我国目前在模拟演练中尚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模拟演练一般为小规模的演习, 很难对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配合能力进行演练;模拟演习一般为专项训练演习, 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模拟演练。
3.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的体制建设
在卫生应急管理的网络中, 要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 (如:CDC、卫生监督、医院等专业技术机构) 对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专人负责, 应把工作具体落实到部门、到科室、到人, 避免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情况出现;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资金投入, 提升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2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
3.2.1 健全新闻媒体、信息公开机制
在当前社会, 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之一。政府应及时准确地将涉及到重大公共利益的信息向公众披露,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公众心中的疑虑, 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应该允许新闻媒体依法对于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采访、报道及评论, 让公众通过媒体进一步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同时, 还应通过加强国际间 (政府或非政府组织) 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突发事件。
3.2.2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机制
在我国经历过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就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各类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规范了相应的策略、措施和工作流程。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易变性, 因此应该在原有传染病 (鼠疫、霍乱、SARS) 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修订和补充应急预案, 并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不断完善, 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3.2.3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决策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资料库, 所选专家应既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应急专家资料库;二是根据我国以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国外突发事件的经历, 编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库, 通过案例库总结卫生应急工作经验, 完善卫生应急演练方案;三是政府应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力度的相关投入, 建设并完善各类专业实验室, 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交流, 为确认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3.2.4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事后处理机制
首先, 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事后补偿机制, 明确政府补偿范围, 适度引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及社会救助等多种补偿渠道, 尽量使公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避免“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现象出现。其次, 在事件后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尽快地弥合病死者家人的心理创伤。最后, 要加大对公众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 普及公共卫生常识, 提升公众卫生应急意识。
3.3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一是通过多部门、多领域配合, 扩大卫生应急演练的深度和广度, 使卫生应急模拟演练真正做到“从实战中吸取经验, 为实战打好基础”的作用。二是通过增加对卫生应急演练的财政拨付, 为应急演练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演练的法律法规, 将应急演练工作尽快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1]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 篇3
有人这样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疾病或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根本——人类本身,打击了他们的身体,打击了他们的心灵。
人类一次次地征服疾病,疾病也一次次地变换“手法”。人类文明每一次战胜这些挑战,就又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方式。
近几年来,印度的鼠疫、日本的疯牛病、美国的结核牛、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以及其他需严防越境传播的流行性脑炎、森林脑炎、黄热病等疫情警报接连不断。这些动物源性疾病频频突袭,影响之大令人始料不及,忧心忡忡。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全球性恶性传染病不仅给原发区,也给某一地区或全球带来了巨大灾难——1918年在西班牙爆发的世界性流感传染病造成至少2000万人死亡、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共造成全世界150万人死亡。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典”正在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重大灾害。人们越来越担心自身健康的安全保障问题,更惊讶于为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还如此脆弱。
个案一:美国炭疽危机
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9.11的巨大悲痛之中时,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袭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
美国主要在六个方面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当整个国家还沉浸在这场巨大的悲剧之中时,它又不得不面对第二波恐怖袭击——这次是以生化袭击的方式出现的。炭疽病毒粉末通过邮政系统传播,造成多例死亡,引起了全国的恐慌。
回放:个案中的个案
2001年10月15日上午9∶45,美国国会大厦六层一名工作人员打开了一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此前,该大厦的工作人员已经同许多人一样,在美国遭受前期的炭疽袭击之后,接受了如何应付可疑信件的培训。可疑粉末的出现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她立即通知警察。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事件的迅速处理过程:
09:55 第一现场应对者到达现场,包括警察、突发事件应对人员。
10:00 危险品检测部门到达现场并开始炭疽病的初始检测。
10:15 第一次快速检测呈炭疽阳性。
10:30 通风系统关闭,第二次检测也呈炭疽阳性:诊断医师办公室(Office of the Attending Physician,简称OAP)开始对可能暴露在炭疽粉末中的人员进行鼻腔试纸的检测和化学预防药品的分发。
10:40 六楼的工作人员转移至九楼:鼻腔试纸检测仍继续:此后工作人员被转移至五楼,并与其他人员隔离。
15:00 办公室成员离开大厦。
10月16日早晨,大厦西南区关闭:晚上整个大厦关闭。在接下来的三天,OAP对所有在现场的人员和国会里自愿要求检查的人员做炭疽病毒的检测。
10月16日上午,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The Centers of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 CDC)人员到达现场并开始流行病学的调查。为了识别曾暴露于炭疽病毒的人群,CDC小组界定了受污染的高威胁区域:同时,为了识别可能受污染的设施,CDC开始追踪国会邮件分配系统,并获取五楼和六楼的平面图和通风系统的信息,以及多种环境样本。为了找到每一个可能处于危险区域的人,CDC获取了雇员名单和到访者名单及联系方式。事件发生的九小时内,CDC与OAP密切合作,收集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第一现场反应者的全部鼻腔试纸样本,并在随后四天送往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海军医疗中心检测:在随后的七天内跟踪首次检测呈炭疽阳性的样本……
从此次事件的前期处理来看,反应迅速、合作有效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炭疽病毒的扩散:而良好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效的抗菌预防战略和基于先前经验的有效管理在此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CDC建立了由各领域专家(如数据管理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专家、沟通专家)组成的快速反应小组,这些受过专门培训的行动小组能迅速奔赴突发事件现场,为州和地方提供应急支持。
在整个炭疽袭击的应对过程中,联邦、地区、州和地方努力保持高度协作和沟通,多个系统在同时协同运转。卫生与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简称DHHS)通过CDC为州和地方卫生部门提供9.18亿美元的资助,以提高整个应对系统预防公共卫生领域的恐怖袭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
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根据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及经济风险咨询机构(PERC)2003年对世界各国(主要是针对亚洲地区)处理严重疾病能力的分析,美国的得分遥遥领先(参见前页表)。总体上而言,美国横向的政府职能部门均能协同运作,纵向的“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也能高效协调,同时还重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
从纵向看,美国传统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架构的,且由于其联邦制的特点,三级公共部门之间的协作较为松散。9.11事件和炭疽袭击在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美国应急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因此而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卫生系统。
目前,美国这套仍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中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以新的三级应对体系为基本特点。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地纵向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个子系统。
CDC成立于1946年,是卫生与福利部(DHHS)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
HRSA——卫生资源和服务局(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是与CDC平行的部门,同属于美国卫生与福利部,旨在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共设10个区,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
MMRS——城市医疗应对系统(Metropolitan Medical Response System),是地方层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运作系统。该系统通过地方的执法部门、消防部门、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动,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从而使得城市在全国应急资源被动员起来之前能以自身力量控制危机事态。
从横向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必须是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例如消防员、救护人员)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系统。
在2001年10月初第一起炭疽病毒袭击事件发生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联邦调查局(FBI)立即被动员起来,帮助各州、地方公共卫生部门和执法部门开展调查。
除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外,美国还加强了危机处理中的国际协作。美国遭受炭疽病毒袭击的报道曾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的流行病学家、实验人员和临床医学专家被号召起来应对这场大范围的政治和公共事件。为了与国际合作,CDC在它的紧急事件运作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中成立了国际联合小组。从2001年10月12日至2002年2月2日,这个小组收到了来自70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130份意见,它们分别来自各国卫生部、国际组织、医生等。国际社会提供的这些信息和支持对于减轻社会恐慌、防止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提高世界范围内生化袭击的实验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该小组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不间断工作,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保持密切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快速的、可信赖的国际合作是联合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部门的有效方式,应当被广泛提倡。
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正如前文所说,9.11事件和炭疽病毒袭击对美国产生了深刻影响,预防、监测、管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的建设成为美国新的焦点。
目前,美国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继续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从而提升它在该领域的应急能力。
第一,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突发事件的发现、诊断和缓解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参与者的复杂过程,加强危机准备和预警能力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确保国家、地区<州>、地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第二,流行病监测。这个方面的改善主要包括制度化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以立法规范),流行病监测的培训,迅捷的疾病跟踪能力,有胜任能力的全职管理者和协调人员,与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等。
第三,科学研究和实验。国家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实验,为有效应对生化武器、传染病和其他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设备供给,在全国范围建立多级实验室反应网络(multilevel laboratory response network)。
第四,公众健康警报网络(IT技术)。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紧急状态沟通渠道,加强对资料和信息系统的保护,从而构建安全的公共卫生信息传递系统,发展全信息技术支撑。
第五,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改善指挥者的沟通观念,在应急小组内建立快速无障碍的联系。同时,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外界提供权威信息,建立任务报告和评价系统,并确保在第一时间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通知媒体和公众。
第六,教育和培训。动员各相关领域专家广泛参与到系统中来,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大众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将教育、培训融合到以上五个领域中去。
个案二:中国应对SARS的实践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
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
近十几年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比较典型的例子有:1987年广西都安假酒甲醇中毒,中毒1641人,死亡33人,双目失明12人:1994年广西柳州假酒甲醇中毒,中毒29人,死亡10人,双目失明3人:1998年广西荔浦县某酒店400人聚餐,349人中毒:1998年震惊全国的山西朔州假酒中毒事件导致296人中毒,27人死亡:1998年桂林霍乱流行:1999年广西灵山、博白、浦北等县乙脑大流行:1999年青海省发生一例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为此耗资1亿元人民币。这些事件给民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如今,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高科技化发展和全球人口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的社会和生存环境更为复杂,传统的疾病预防控制的地域及空间发生了变化,发生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率明显增加,处理的难度及复杂程度也进一步加大。仅从病原体之一的病毒看,在迄今发现的4000多种病毒中,有100多种可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新的病原不断被发现。近20年世界上发现的32种新传染病,其中半数左右已经在我国出现。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化学物总数达4100万种,我国农药产品有1.4万个,年产量100万吨,这些都隐含着化学中毒事件比以往更为频发的危险。这次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在国内被不准确地称为“非典型肺炎”或“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和扩散,更对我们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SARS,我们的缺陷在哪里
总体上,从此次SARS的蔓延和各地的应对来看,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还有漏洞,传染病预警系统并未建立或健全:极个别地方出于“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疫情信息上报不畅,疫情对公众的透明度很低,导致各地民众的“信息短缺”,容易走要么极端麻痹、要么十分恐慌两个极端:应急的横向和纵向协调机制和能力都很缺乏。这些都在事件前期致使SARS危机的应对难度大为增加。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的频繁,地方性事件都可能转变成为全球性危机。同时,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造成更大的混乱,加剧危机。
为什么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在SARS的挑战面前完全丧失了效能呢?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还存在众多问题。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在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与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更显不足。目前,我国重大疾病预防问题异常突出,一些重点传染病的流行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乙肝病毒、结核菌感染人数众多。此外,艾滋病快速蔓延,部分地方病、寄生虫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
在应对和管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机制方面,我国当前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反应队伍和相应保障机制,这严重影响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变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没有为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提供适当的法律余地,这一点在这次SARS危机中得到体现。此次在广东出现的非典型性肺炎非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35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之一而是一种冬春季易发疾病,也没有强制就医的法令规定,这给初期的疾病预防和控制造成很多麻烦。2003年4月10日卫生部研究决定,将非典型肺炎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及职能部门(包括财政、公安、工商、农业、教育、民政、运输、环保、新闻媒体以及爱国卫生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没有从法律层面加以规定,往往出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3)缺乏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和快速诊断试剂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应急物质储备不足、应急经费不足以及快速检验检测手段落后。由于实验室条件的落后,目前多种病毒与细菌的分离、研究不能进行,一些不明原因疾病不能进一步确定。
(4)在重大疫情的预警、公布制度、国际援助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什么时候应该公布或者不应该公布,造成重大损失该由谁负责,似乎都没有太具体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尽管有一些疫情上报方面的原则规定,但并没有如何向社会公布的规定。
(5)在有关生物、化学和核恐怖应急预案和体系建设、反生物恐怖培训、全国各级救灾防病专家库、相关技术与物质储备、参与国际反生物化学恐怖网络等方面亟待加强。
(6)缺乏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救助制度,民众应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较差,卫生安全与健康保障系数较低,连“缺米缺盐”的谣言都有很多人相信,一旦出现更大的疫情或灾情,后果不堪设想。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温家宝总理在4月13日的全国“非典”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情况看,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还缺乏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抓紧建立全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及时掌握,并采取措施有效防治,快速遏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随着去年底我国局部地区发生“非典”疫情至今,公众对政府立法的期待日益迫切。
首先,注重综合性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该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疫情防治和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有权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全国性疫情特别是突发性疫情信息系统,加强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
对于政府来说,应当从法律、机构、人员、社会意识、民众技能等多个方面,从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快速反应、危机后的学习等不同环节加快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危机管理的常规化和法制化”,增强社会整体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时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适应性,构筑一个从政府、军队、媒体到民间组织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国家危机应对网络。
其次,要建立开放、透明和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公共沟通机制。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扩张,大众传媒在塑造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今信息技术及传播手段的多元化趋势,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众多信息渠道,如电话(包括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特别是网站论坛、电子公告版)等。面对如此多元的信息渠道,危机管理主体在各个阶段都应该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建立与媒体之间畅通的交流通道,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这就可以大大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第三,加强民众的健康知识宣传,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全民应对能力。
危机管理(包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对一国政府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对民众和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在通常情况下,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也可以称他们为直接的“受灾体”。此时,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便成为政府危机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公众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便成为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此次SARS危机凸现我国民众健康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的薄弱所在。
需要充分注意的是,SARS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契机。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设一个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4月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情况时介绍,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全国公共卫生组织指挥体系,完善疾病监测、信息网络和实验室鉴别诊断网络,提高控制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预见,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SARS危机应急课题组
组长:薛澜:
主要成员:彭宗超、张强、钟开斌、朱琴、叶胜舟、于剑
本文执笔人:钟开斌、朱琴
本文定稿:彭宗超
阅读背景
我国现有的关于传染病的法律和文件:
《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1991年10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办发2001112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篇4
为提高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确保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应急物资采购
1、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实行品种控制、总量适度的动态储备。在保证储备物资的品种、数量、质量的前提下,承担储备任务的科室要根据具体品种的效期及质量要求,按计划对储备物资进行轮换、更新和补充。
2、明确卫生应急物资采购的范围、原则。
3、卫生应急物资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特事特办,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加强监管;严控价格,就近采购的“五原则”。
二、应急物资验收
1、医院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切实加强其储备物资的质量管理,实行月检制度并建立检查档案。
2、储备物资入库登记管理,实行复核签字制度,并按照统一要求对应急物资进行标签编码,做到“名称、产家、规格、型号、数量、参数、批号” 相符,做到“实物、标签、台帐”相符。
三、应急物资安全、保管
1、储备物资地点必须具备防火、防盗设施,并按照重点安全保卫部位的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2、分类管理个人防护、医用器材、医疗急救装备、后勤保障装备、消杀器械和药品、疫苗等物质。
3、对卫生应急物资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保证库房的干燥、干净、整洁、通风,保证物质不霉变、变质。
4、仓管员要上班时间在岗,下班时间保持手机畅通,应急状态是一叫就到,保证应急物资发放的快捷。
四、应急储备物资的出库
1、应急物资出库格执行填单审批制度,经单位领导批准后发放。
2、不经领导批准,仓库管理员、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发放应急储 备物资。
五、应急物资的补充、更新
1、对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实行全程监控管。
2、卫生应急储备物资的调用、耗损状况及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的实际需要情况,及时编制应急物资储备、调整、补充、更新保养计划,并协同财政部门搞好预算。
医院卫生应急管理年度工作总结 篇5
一、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或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带来危害,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工作有关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同时明确责任人,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能力。
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规范卫生应急队伍,提高应急队伍工作人员能力,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机动队下设流调组、消毒组、宣传教育组和物资保障组,配置了应急处置箱,确保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同时设立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卫生应急处置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
三、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
根据我区卫生应急工作实际需求,局机关建立了微型消防站,区疾控中心和区医院应急仓库物资储备品种齐全,基本满足我区卫生应急工作需求,同时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各单位开展各类应急演练5次,通过演练,切实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从而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为应急工作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并圆满完成由市中区安委会组织的防汛应急救援大型演练的参演任务。
现应急物资储备:可视对讲机6部、单兵摄像头2套、360度视角车载指挥系统1套,国家级单兵应急携行防护装备20套,二级防护携行装备8套;有连体防护服、防毒面具等防护设备;有各类医用口罩、医用手套、护目镜、温度计、防护衣物等应急设备;有各类现场采样仪器、采样袋、采样棉等采样设备;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意物品的使用年限,做到及时更换,并做好日常维护记录保证我区卫生应急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四、加强应急值班制度
局机关和直属各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天有一名领导带班,一名工作人员值班,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保障24小时通讯畅通,值班人员能够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和突发事件记录,及时向领导报告,根据领导的批示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
加强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管理,制定并下发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密切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各类传染病发展趋势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对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及时进行处置,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对疫情报告管理、紧急疫情接报工作及重点监测的传染病均作出书面记录。
六、宣传教育
3月7日,区卫健局在联勤宾馆组织对辖区医疗机构进行消防安全和卫生应急培训知识讲座,通过培训提高了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在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展板、宣传栏、LED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卫生应急及生活自救常识等,逐步提高社会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慢性病等健康知识,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应急知识水平。6月16日在万达广场参加了由区安委会组织的安全生产月宣传日活动。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辖区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测。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卫生应急管理目标考核自评报告 篇6
2013年,全县卫生应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按照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部署,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努力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根据xx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关于开展2013应急管理目标考核自查自评工作的通知》(五应急[2014]4号)要求,对2013卫生局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自查自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评总体情况
(一)逐步建立健全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卫生局始终把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臵,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防控督查组、疫情控制组、医疗救治组、健康教育组、后勤保障组等专业工作机构,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安排专人负责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和医疗救援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编制修订了《xx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xx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明确了县相关部门职责和部门协调机制。县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制定了内部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分别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分队,负责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也选配了专职人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县卫生局设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明确了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卫生应急的日常工作。制定了《xx县卫生系统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医学紧急救援、卫生应急处臵、卫生监督等工作机构及职责。各医疗卫生机构均指定了专门科室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并明
确一名主管副职具体负责。为全面提高处臵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成立了县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和办公室,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处理程序和有关工作要求。根据国家和安徽省《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制定了我县卫生应急培训方案和卫生应急培训计划。按照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对卫生应急相关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开展进行监督检查。
(二)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县卫生局组建调整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突发中毒事件处臵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监督队。各专业队伍职责明确、清晰。重新组建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共4大类5支分队,共计61人;制定了县级卫生应急队伍的职责任务、各承建单位的职责任务、奖励与处罚机制。制定了卫生应急装备管理办法,编制了全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实行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物资储备的动态管理。
(三)强化应急培训和演练,应急人员处臵能力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和安徽省《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制定了我县卫生应急培训方案和卫生应急培训计划。按照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对卫生应急相关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县卫生局负责对辖区内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及师资培训,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本单位和本辖区医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了卫生应急人员的业务素质,真正锻炼了卫生应急队伍,形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卫生应急队伍。
(四)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广播电视、展板、宣传栏、宣传单(画、册)、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及生活自救常识等,逐步提高社会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运转良好
建立并完善了县、乡、村卫生应急监测预警网络,覆盖率达100%。全县卫生系统注重监测预警预报网络的畅通,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关口前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基础状况信息监测与搜集,第一时间掌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确保应对处臵的及时性、准确性,2013年全县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卫应急秘﹝2013﹞458号)要求,县卫生局积极组织开展了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并及时上报各项工作资料。
(六)积极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
2013年,针对我省发生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县卫生局高度重视,就我县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召开会议、制定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是强化领导,落实措施。二是强化培训,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的筛查工作。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做好物资储备,有效应对疫情。四是全面动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卫生应急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卫生应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适应。按照卫生部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要设立应急办公室,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从事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目前,县卫生局由于人员编制紧张,没有专人从事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履行卫生应急协调与管理工作职能,这种状况与卫生部的要求,与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与卫生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很不适应;二是医疗机构对应急工作的不适应。医疗机构发现和检出传染病人以及现场控制传播能力较差,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隐患还普遍存在;三是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调运保障能力不适应。卫生应急储备机制还不完善,储备物资不足。现有的卫生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缺乏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的科学评估机制。没有安排应急工作预备经费和一定数量的日常工作经费,卫
生应急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资和经费补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群体性意外伤亡事故的卫生应急工作做出统一安排和部署,进一步明确疾病控制、医疗救治、执法监督机构的职责分工,做到应急指挥协调有序,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二是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正常运行,强化不明原因肺炎或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一旦发生或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及时、准确、全面报告。
三是做好应急准备。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积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技术和物资等各项准备工作,明确相关卫生应急预防、处臵有效。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迅速反应迅速,及时救援。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做好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监督检查。加强餐饮业卫生监督管理,做好餐饮具卫生和消毒监督工作,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认真开展安全大检查,查找并及时消除单位内部安全隐患,坚决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五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一是调整充实卫生应急队伍,改善应急队伍专业处臵、交通通讯和生活保障装备,提高应急队伍的机动性和自我保障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卫生应急管理、医疗、疾控等专业人员的培训(一年不少于2次),增强卫生应急意识,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现场处臵能力和水平。三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应急演练(一年至少2次)。
附:xx县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 篇7
从法律层面上, 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方面的规范, 从实践层面上, 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和相关重大疫情事件发生以来, 中央和地方在预警机制、应对机制、事后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改善, 并成立了常设的、专业性的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 初步完备了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但是, 实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尚需时日, 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紧迫性、危害性等不可预知的特性需要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不断健全。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1 突发爆发性与不可预知性
这一特征说明: (1) 突发卫生事件难以通过科学仪器与工具手段进行预测和推断, 事情的发生事前没有征兆, 难以进行有效的防范与预警。 (2) 突发卫生事件一旦爆发与蔓延, 需要政府机构与相关部门在紧急状态与短暂时限内作出分析判断, 认定事实与推断结论, 从而更好地进入应对环节。
1.2 复杂性与繁冗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是由多个源头与媒介引起的, 地质灾害、化学细菌、传染疾病、农林牧副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危机事件, 种类繁多, 根源复杂。而且同类事件表现形式与动态化传播千差万别, 处理方式与方法也差距甚远, 较难预测其辐射范围和发展趋势。
1.3 经济破坏性与社会危害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生产生活、生命健康、安全稳定息息相关, 可以在短暂时间和微小区域造成人群发病与死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动荡, 对于社会安全与经济发展影响严重, 这一特征迫使政府部门需要及时有效的控制危机局面, 减轻社会危害度和蔓延破坏力[2]。
1.4 全球化与国际化
疾病传播、中毒传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合作与沟通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之间人与人联系密切, 沟通顺畅, 这都为疾病传播与蔓延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共卫生事件可以跨越洲际之间的阻隔以及区域之间的限定传播, 影响广大。
2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现实困境
2.1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不健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调动与协调各方资源,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处理与应对,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包括: (1)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其中包括 (1) 权威与及时的指挥机制; (2) 科学与高效的决策机制; (3) 综合与顺畅的协调机制。 (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机制。 (3) 突发公共事件药品与器械储备机制。 (4) 突发公共事件监控预警机制。但在现实突发卫生事件处理时, 由于不重视突发性卫生事件的预防、部门性信息沟通协调度差、缺乏权威性与专业性的指挥决策机构等原因, 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效率、效果不明显。从2003年SARS疫情的重创到2013年H7N9疫情的蔓延, 时刻考验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综合运作体系的科学化运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与处理不仅仅需要设置卫生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运作机制, 更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与监控。权威性与专业化的指挥决策机构的设立、各级卫生专业机构的协调配合、地方政府与卫生管理部门的联动运转、各级医院医用实施的储备精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运作体系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以及全民参与体系
一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继出台和实施, 使得我国在处理突发卫生事件方面的法律规范越发健全, 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 也引导着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规。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针对卫生事件制定的法律规范, 具有全局纲领性和宏观指导性, 缺乏微观应用性和局部预案法[3]。很多国家在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经验中得到启示, 除了在纲领性的法案进行制约的前提下, 更需要有围绕各个环节制定的具体性规章与方案, 例如《突发卫生事件医疗救助法》等相关法律与条例。美国与日本在涉及突发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律就有200部之多。另一方面, 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教育引导可以极大限度减少社会的恐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民参与体系构建进程中地方政府有三大滞后点: (1)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加快引导民众公共卫生教育, 定期进行应急演习和观摩。 (2) 一旦卫生事件爆发, 及时准确通过媒体的方式向民众传达正确信息, 引导与规范民众行为, 保持各方稳定。 (3) 全方位与大规模让民众了解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探析其发生原因以及趋势, 加强教育普及, 促使其在紧急缺乏政府救助时, 学会自救与互救。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缺乏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以及人力资源准备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在两个方面弊端显现:一方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在预防和研判, 科研机构、高校、相关企业可以加强理论研讨与技术支持, 在广泛参鉴突发卫生案例的基础上, 归纳各类信息和处理经验上, 开发与生产针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进行设备、仪器与应用性工具。汇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可以加强理论成果分析与预测, 有利于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决策指挥系统构建、各方联动机制科学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论研究对于降低危害程度与影响力度效果明显。科研力量的整合,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是一个良性的补充。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与解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应该包括应急管理人员、应急专家、专业应急人员。应急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卫生动态发展的敏感性, 提高危机意识与决策能力, 关键时刻高效解决问题;应急专家要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 借鉴相关问题和方案, 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应急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支持和智力支撑;专业应急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和学校活动, 依托医疗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规范突发卫生事件工作流程, 充分掌握应急技巧和设备应用水平。
3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解决路径与对策分析
3.1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系统应对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效、专业应对需要权威性与系统化的体系运营, 其全面、及时的处置需要综合性与整体化的机制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包括 (1) 及时与高效的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复杂、难以预测的动态发展过程, 事件的监控与预防事关重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演习与教育, 利用仪器、设备等先进设施进行疾病、病毒等发展源的紧急布控。 (2) 权威性的指挥机制。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辐射力与破坏力需要发动与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 权威性的指挥机制可以统筹协调, 强化指导, 进一步明晰指挥部门、协调规划部门、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具体执行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科学分工、细化目标。 (3) 效能化的决策机制。在紧急与多变的卫生事件中, 决策的质量、全面与顺畅可以促使危机问题降低到最低, 决策机制的建立要通盘考虑全局性、公开透明度、科学有效性以及信息通畅性。 (4) 流转性的协调机制。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延续时间长, 需要综合协调人民大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舆论媒介以及国外诸多因素, 成立专业的危机协调机构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沟通与调配与各个部门的关系[4]。 (2) 紧急救援机制。现阶段, 不仅要在医院、卫生检疫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一种综合疾病预防、检验检疫和救助于一体化的救助互动机制, 还要在社区和居委会 (村委会) 建立一支救援队伍, 充分发挥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支援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功能。 (3) 建立医疗设施准备机制。在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与伤害时, 相关救助器械与药品的完备程度十分关键, 在大型医疗机构建立灾害性药品与器械储备机制, 应急物资储备库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四大支持辅助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兵作战, 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动员, 需要全社会力量的不断参与。主要包括: (1) 演习训练与教育引导系统。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卫生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 有重点性、区域化地进行急救方案、专项预案的演戏训练。通过应急训练与演戏, 发现问题, 总结不足, 提高反应速度和救援能力, 切实遇到危机实践中, 削弱相关风险。 (2) 科技设施支持系统。包括 (1) 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进行具体理论问题的解决和现实方案的支撑, 着手理论研讨和项目立案。 (2) 加大技术设施和设备的准备。利用网络系统和电子化平台, 建立健全疫情网络监控平台和应急指挥决策传输系统, 促使信息交流、信息上报与传达、命令的传达通畅和便利, 公共卫生舆情网络资源丰富和快捷。 (3)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人员的技术装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点区域要安排专业应急人员进行处置, 卫生管理部门要给予应急人员配备先进的装备和仪器进行有效应对, 提高处理的效果化和针对性。 (3) 人力资源准备系统。包括 (1) 应急管理人员。为了切实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和效率,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涉及应急处理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就位, 经常性地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管理理论的引导, 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管理水平。 (2) 应急专家。通过设立公共卫生事件指导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的形式, 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和应急国际会议, 分享应急经验和经历, 确保指挥和决策的正确性、专业性。 (3) 应急执行人员。对于应急执行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应急演练和培训, 增强危机处置意识, 加强管理的刚性化和集约化, 强化技术的熟稔性和专业性, 确保其日常性规范和技术在危机时发挥巨大作用。 (4) 建立必要的资金准备系统。包括 (1) 设立专项应急管理资金。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经验, 将应急资金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 对于应急管理资金的使用流程、应用范围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详尽的说明和释义。 (2) 加强后续补偿资金保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政府、社保部门以及保险公司相互联系, 对于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伤害保险进行购买和参保, 减轻财产损失和医疗费用压力。 (3) 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资金援助。广泛呼吁政社会各种力量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资金援助和支持力度, 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互助的保障形式。
3.3 借鉴国外先进模式,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和全民参与体系
西方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具体先进的应对模式和管理经验, 但同时也具有共通性和相关性: (1) 完备的法律规体系。通过刚性法律, 确保行为规范;通过部门规章和相关条款, 指导危机行为和具体行动。 (2) 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宏观调控能力。在卫生危机实践中,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机构, 形成良好的互通机制和协调关系。 (3) 强化对于各种危机的预警和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只是各种危机的一部门, 各个部门要实时监控危机风险和恶性态势, 不断对各类突发问题进行防范与预防。 (4) 重视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加强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 (NGO) 和民众的积极参与意识, 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形成及时有效的互通关系。 (5) 公众对于危机的处理能力较强。正是因为全民参与体系的健全性, 公众对于危机的应对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强, 许多应对技巧和技能掌握全民, 在危机和风险中可以实现自救和互救。从上述5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和全民参与体系势在必行, 我国在具体性和部门化的应对卫生事件的法规和规章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需要刚性化和约束性的法律条款进行指导和规范, 只有在宏观上进行法律法规完善, 才能在具体事件中进行规制和约束, 促使各类问题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 实现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法制化进程。民众的不断参与和积极响应, 可以促使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事半功倍。包括: (1) 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 加强危机引导和教育。 (2) 定期进行民众参与的演习训练, 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技巧。 (3) 对于突发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讲解和政策支持要传递到每个人民, 加强民众的相关卫生知识的普及度和掌握度。 (4) 突遇卫生事件时, 要及时准确地把相关信息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 专业性和权威化引导公众行为, 促使民众能够积极与常态化的参与危机事件中。
参考文献
[1]谢和军, 崔运武.地方政府公共卫生危机预警能力评估指标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111-114.
[2]严晓, 刘霞.探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路向选择[J].兰州学刊, 2009 (12) :94-99.
[3]王一先, 李英.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反应系统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7) :275-277.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 篇8
关键词:区域;应急联防;管理;作用
一、典型事故案例
2013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上海市某石化厂区发生爆炸起火事故。火灾发生后,周边多个消防中队赶到现场处置,11点左右,火势被扑灭,无人员伤亡。据了解,起火的是该石化厂重整装置,燃烧物主要为原油和氢气。
二、区域应急联防的作用
(1)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建立和完善区域联防,整合中国石化所属企业现有的应急资源,实行区域联防,实现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可以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区域联防机制。(2)依靠科学,专业处置。企业在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借鉴各种科技成果,发挥联防区域内应急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的智力支撑作用,增强指挥决策和处置措施的科学性。(3)预防为主,平战结合。按照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相结合、预案演练与业务交流相结合的总体要求,搭建资源、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做好区域联防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做到了常备不懈。(4)企地联手,共创平安。地方政府、安监、环保、公安、消防等部门在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能够起到督导、指挥、协调和配合的关键作用。区域联防机制形成后,多家企业联合能够从工作开展方面形成与地方职能部门更加有效的沟通,为确保一方平安构建良好的共赢局面。
三、第六联防区工作实例介绍
镇海炼化作为第六联防区的组长单位,依托地方消防资源,合理组织本联防区的各项工作,制定联防区实施细则。认真组织成员单位对重点部位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制定联防预案,整合应急救援资源。结合地理位置、周边道路状况,编制最优增援路线,确定增援路线关键路口。根据联防区内各单位实际,协调制定联防区年度活动计划,包括联防演练、消防技术交流和消防技能对抗赛等,并组织实施。统计汇总联防区各单位的消防车辆装备、增援消防力量、消防供水系统和专职消防人员等情况。
为检验中石化消防第六联防区范围内企业在突发事故的情况下,各相关单位协同作战、应急联动的综合反应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控制水体污染次生灾害,降低社会影响,该片区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相继开展了岚山商储二区119号油罐应急处置演练、镇海炼化1万立方容积的T-201B罐遭雷击爆炸应急处置演练。演练队伍由中国石化镇海炼化消防支队、管道储运公司岚山输油站专职消防队、镇海国储油库消防队、化工园区消防特勤二中队等组成。
(一)第六联防区应急演练实例1。为检验中石化消防第六片区联防范围内企业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的应急反应和联合处置能力,2014年4月29日9:29分,以“岚山商储库二区
G-119储油罐罐顶二次密封遭雷击着火”为假想事件,在岚山站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演练活动由镇海炼化、管道公司南京处、镇海国储库以及宁波化工园等单位联合参与。有扑灭罐顶雷击起火、处置罐根阀泄漏和因电气故障产生火花引燃并形成地面流淌火,防止发生水体污染次生事件等演练科目,演习共调集四个参演单位的消防指挥车、泵浦车、消防高喷车、应急通讯指挥车等共11辆,有80余人参与了演练。此次大范围的联合作战演练在岚山站尚属首次。9:29分,演练正式开始。岚山商储库二区消防报警系统报警,发现G-119储油罐遭雷击着火,值班员立即启动消防喷淋自动化系统,同时向站内119值班室汇报情况。9:30分,油罐消防喷淋和泡沫系统启动。9:33分,带班站领导付铁成向公司、处应急中心汇报,并立即启动“岚山站储油罐雷击着火应急预案”,各应急小组按照预案要求迅速开展工作。9:36分,站内消防车到达现场,随后10分钟内,其余三支消防力量陆续赶到现场,共同对G-119储油罐实施灭火,并对周边油罐喷淋降温。“现场有人员受伤”,“关闭罐区排水阀的过程中,发现G-119罐根阀法兰泄漏,同时由于电气故障产生火花引燃形成地面流淌火”,使预案一步步升级。9点37分,接公司调度令,指示向罐位较低的G-129罐倒油。9:51分、9:56分,罐顶明火、地面流淌火先后被扑灭。随后,宁波抢维中心抢修人员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油气浓度检查,符合条件后对损坏设施进行维修。义务消防队用沙袋对G-119罐区的含油污水进行围堵控制。9:57分,污水处理系统启动。镇海环保局到现场进行了环境监测。9:58分,演练圆满结束后进行了讲评。通过演练,检验了中石化消防第六片区各单位与地方的联防作战能力,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机制建设,为确保大型油库的本质安全提供保障。
(二)第六联防区应急演练实例2。2015年5月22日,宁波处与镇海炼化开展联合消防演练,来自镇海国储库消防支队、岚山站消防队、册子岛油库消防队、镇海炼化消防支队、宁波公安消防支队镇海大队、宁波公安消防支队化工园区消防特勤二中队的150余名消防指战员参加。管道公司宁波处和镇海炼化共同属于中石化消防第六片区,为了检验企业在突发条件下的联防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经两单位协商,决定在镇海炼化乙烯西区常压罐区组织第二次联合消防演练。此次演练以镇海炼化1万立方容积的T-201B罐遭雷击爆炸为假想事故。该罐储存介质为粗裂解汽油,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吸入易麻痹的特性,与空气融合后能从低处扩散至远方,遇明火引发回燃。14:15分,演练正式开始。罐体遭雷击后爆炸开裂,形成流淌火,导致一名员工中毒倒地,同时相邻罐区还储存着大量化工用品,情况紧急。镇海炼化储运部巡检员工在发现险情后立即将中毒人员拖出危险区域,并按照流程逐级汇报。14:18分,镇海炼化消防支队三个中队的21辆消防战斗车接警后赶至事故现场,从东侧、北侧、西侧对流淌火进行“夹攻”。现场指挥员要求直流水枪和升臂高喷车相互配合,冷却罐壁,对火源“主攻”。 14:25分,宁波处岚山站、册子岛油库、镇海国储库等消防力量抵达现场,在与指挥取得联系后,统筹考虑,派出10余名消防战斗员,发挥个体灵活优势,携带消防水炮深入车辆无法到达的区域,正面应对事故源头。在各单位联合消防的“总攻”下, 火情得到有效控制。14:43分,经现场指挥部确认后,险情消除,演练正式结束。镇海炼化消防支队长对此次演练进行讲评,对宁波处各消防指战员的专业素质、反应速度、拼搏精神表示肯定和感谢。通过演练,有效地锻炼了联防区内各单位消防作战能力,为保证中石化第六片区消防安全铸就坚实壁垒。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推荐阅读: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09-26
卫生应急管理11-10
中国基层卫生协会06-01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09-04
【2013高考政治热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09-25
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09-25
中国健康促进学校学生卫生知识测试卷08-19
中国公共卫生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08-31
归义镇卫生院应急管理制度05-22
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培训需求分析调查问卷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