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2024-09-25

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通用8篇)

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1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

2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卫生改革与发展绿皮书)成果发布会在国谊宾馆举行,教育部与卫计委等有关领导、华中科大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如下。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总体评价: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2.新医改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百姓得到实惠,医务人员初步感受鼓舞,体现了中国国情,探索了中国医改理论,坚定了对中国医改道路的自信。

3.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依然面临着问题、风险和挑战,有时甚至较尖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健康梦”,系统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成果,大胆探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与建议,以期对“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华中科技大学方鹏骞教授率领其团队,依据其二十多年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密切观察与研究、亲身实践与思考,主持编纂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卫生改革与发展绿皮书系列)。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分别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筹资及其绩效分析;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评价;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体系评价。第二部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专题分析,分别为均等化视角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调查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目标下的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与整合;中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中国民营医疗机构:问题、反思和展望;中国中医药服务体系的特色与展望;中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本报告数据资料来源权威详实,全部是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国家部委和研究机构编撰的统计年鉴或各种研究报告;大部分专题论述均从改革开放起直至现在,编写者力图通过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各领域长时间大跨度的脉络梳理,探究各个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经验策略与路径选择,追本朔源,理清当前医改中的成果与难点的前因后果。

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成绩与成果

1、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我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延长了39.5岁,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

我国婴儿死亡率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13年的9.5‰,已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3年的23.2/10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注:人均预期寿命指出生时预期寿命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政府卫生财政投入逐年递增

卫生总费用增加,政府卫生支出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31868.95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5.57%,与2009年比较,增长81.7%;

在2013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到30.1%、36.0%和33.9%,与2009年比较,2013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不断完善,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加

4、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到2013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979.1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9年1.75人增加到2013年2.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09年1.39人增加到2013年2.05人。

5、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32张增加到4.55张。

6、新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

(1)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在多个层次、多措施任务并行发展: 第一,在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寻求突破;

第二,在实现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方面开展试点,实现公立医院出资人角色的明确。

第三,在增进城市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多元化办医格局。第四,发展中西部边缘地区公立医院的能力。

第五,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提供一揽子改革措施,实现改革的政策群,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为切入点,全面调整药品定价机制,医院内部薪酬模式等。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卫生统计年鉴》 患者门诊满意度: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以第三方身份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门诊患者总体满意度均值为79.19%,2013年总体满意度均值为82.04%。

(2)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因病致贫”问题得到缓解,居民就医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降。2013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医疗保障制度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化解医疗风险的保护屏障。

城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1990-200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11%,农村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1990-200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79%,2000年后,城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更降低至12.84%;其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锐减为8.54%;

(3)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4)我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基本药物配备率呈上升趋势,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呈下降趋势。

7、卫生法制化建设逐步深入,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近几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十几部法律。

8、中医药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传统医药惠及更多民众

2013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43726.3万人次,较2009年(30145.8万人次)增加了45.1%。

9、卫生信息化得到快速推进

卫生信息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医改的突破口。卫生信息技术支撑将大力促进新医改政策的落地,推动卫生和人口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重组人口和卫生服务要素,重塑卫生服务业态,改变全民健康面貌。根据CHIMA《2013-2014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受访的590家医院中,应用住院医生工作站、门急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的医院达到75.08%,72.88%,69.32%。该比例较之2012-2013有明显提升,说明我国医院信息化和电子病历的实施情况良好,发展迅速;我们预测,未来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年需求量将不少于25万人。

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如2003年我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是14.3‰,慢性病患病率为151.1‰,2013年我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是24.1‰,慢性病患病率为330.7‰;

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健康水平仍存在明显差异,如东部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均超过78岁;而西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如云南、西藏、青海等)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还不足70岁,2013年我国城市地区婴儿死亡率为5.2‰,农村地区为11.3‰,农村地区是城市地区的2.2倍。

2、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

2013年中央财政卫生投入增长26.4%,地方财政卫生投入仅增长9.5%,地方财力不足将导致基层财政保障风险加剧;

东中西部地区间财政投入差距明显,东部由于较强的地方经济支撑,西部地区有较高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例,而中部地区两者均未沾,而形成新的“中部塌陷”。2013年人均卫生财政补贴东:中:西部分别为312:213:331(元)差距明显,这种投入上的差距不利于地区间卫生资源的平衡和卫生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影响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影响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总体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但是医院医疗费用上涨速度下降

近三年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20%,为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62倍,如果不能控制当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必会给政府财政、实体经济背上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考虑到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必然回落;医疗费用的增长使中国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或许是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4、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面临风险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国民经济增长放缓,职工工资增长也将减速,因此按工资比例收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增幅也将下降。而基金支出由于继续上涨的医疗费用、进一步释放的医疗服务需求、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增长态势。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正面临巨大风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2000年至2013年,基金收入的年平均增幅为33.20%,而支出的年平均增幅为34.39%。以此趋势推测,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就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现象,到2024年就出现基金累计结余亏空7353亿的严重赤字。

而对新农合基金的筹资和支出数据进行趋势预测,预计在2017年新农合的累计结余将为负数,至2020年支出将比当年筹资超支15.38%。基金的收不抵支已成为目前威胁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的最重要因素。5、2012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患者的药品花费增量值开始上升

本研究报告表明: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实行零差率的基本药物供应制度对降低就诊病人用药花费和降低医院药占比仍然表现出不可持续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着病人用药花费和医院药占比的降低,比如药品的流通成本增加、药品价格增加、医生的不合理的处方行为或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下降等因素。

6、分级诊疗机制和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分级诊疗制度急慢分治实施困境:

一是患者传统的诊疗观念影响,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省市大医院的急剧扩张也吸收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人才;三是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四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没有从政策层面更好地引导分级诊疗,五是分级诊疗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7、我国各省、区域及城乡间存在公共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

①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无论是支出总量还是人均卫生支出上都高于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支出的城乡差异较大,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异明显,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图1 2013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各省际离差图

8、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设计层面,如卫生人力资源流动受到束缚、在机构审批、技术准入、不同省份之间部分诊疗服务执业资质不能互认、与社会办医关系密切的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政策仍不明朗。二是政策执行层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间的变更程序不规范、审批权与监管权不匹配、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监管机制。三是我国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建议与展望

1、本发展报告认为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应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以防止因各级财政支出压力过大导致的“医疗费用社会经济危机”在中国上演。据此本发展报告建议,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58257亿元,占GDP的比例为6.17%,人均卫生总费用达到4188元,可同时兼顾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健康需要。

2、本发展报告认为目前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调整政府卫生投入结构,提高卫生系统绩效。首先,应增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引导健康需求在基层机构得到满足,这是提高卫生总费用使用效率的必然路径;其次,加强转移支付,减少城乡、地区间健康水平差距。卫生投入水平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3、本发展报告认为,到2030年,民营医疗机构承担服务工作量将达到40%,公立医院下降到60%。医疗服务市场将呈现公平竞争的局面,医疗资源分配将更加合理。逐步建立并完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4、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应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品供给制度;推动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

5、关于对中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展望,本发展报告认为全科医生是其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应切实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分别在准入、执业、待遇方面重点加强建设。基层首诊是就医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基层首诊的就医观念也应成为各级政府探索推进基层医疗服务的方向。

通过医疗联合体这种组织形式,建立起优质医疗资源和管理模式传送带,从实质上改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只有真正意义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起定期的、规律的业务指导关系,实现家门口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专家服务,才能让群众放心。

6、要结合我国国家药物政策体系,建立我国细化的医药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药品公平定价原则与供应效率政策和合理用药的收集、监测和评价政策,以保障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基本药物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及权责。

本发展报告将分为三个连续出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2014》是该绿皮书的第一部,后续两部分别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国公立医院发展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6--中国健康保障制度发展报告》,敬请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2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 1 主成分分析

通过构建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各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差异。主成分分析法( PCA) 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7]。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结构关系进行研究,找出影响某一事物过程的几个综合指标,使综合指标变为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不仅保留了原始指标变量的主要信息,彼此之间又不相关,更有助于抓住主要矛盾。根据中国各个省区主成分综合指标得分值的大小,不仅可对所有的省区进行分类,还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出影响主成份综合得分值的主要因素。

1. 2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的一种影响因子评价法。它定量地刻划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之间的相对变化情况,寻求在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影响目标值的重要因素。它对样本量的较少和样本无规律都可以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其基本方法是通过比较参考数据列( 即目标值) 和比较数据列( 即影响因子) 的变化态势相近或相异程度进行评价,两者变化态势相近则关联程度大,反之关联度较小。关联度的计算步骤和公式见有关文献[8]。

本研究的使用的数据来自《2014 中国统计年鉴》和《2014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直接查阅或间接计算[9,10]。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省区差异综合分析

选取医疗卫生资源( 包括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医院及卫生室技术人员数和农村卫生室人数等5 个指标) 、医疗卫生服务( 包括社区服务、医疗救助、居民参保和就诊次数等4 个指标) 、医疗经济保障和医疗卫生效力( 包括人均卫生费用、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支出、居民保健支出、居民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新农合筹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预期寿命等8 个指标)4 个方面17 个相对指标构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将数据标准化,再作因子降维分析。分析结果根据特征值大于1 和累计贡献率大于80% 的原则,提取了5 个主成分。这5 个主成分综合指标足以代表17 个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以此作为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分析指标。根据各主成分得分,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占累计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出各省区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按照主成分综合得分值的大小,以≥0. 50、0. 01 ~ 0. 05、-0. 50~ -0. 01、<-0. 50 的范围划分,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4 个不同层次( 见表3) 。

注: 表中的综合得分是相对值,是以平均水平为0 作比较。

第一层次为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天津。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高,综合评价得分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特别是北京人均卫生总费用、万人卫生技术人数和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然而,北京的万人卫生机构数排在了全国的倒数第6。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在全国最高,人均卫生总费用仅次于北京和湖南,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最高,而万人卫生机构数在全国倒数后2 位。浙江的人均新农合集资和人均消费支出位于全国第三位。第二层次包括内蒙等10 个省区,第三层次包括广东等12 个省区,它们分别属于医疗卫生发展较发达和较不发达地区,多项指标一般处于中间状态。第四层次包括甘肃、广西、江西、云南和贵州等5 个省区。这一层次属于医疗卫生发展欠发达地区,大多数指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以下。如云南和贵州的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和人均预期寿命,贵州和江西的人均卫生费用在全国处于末位。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4 个层次在地域上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大体上说,北方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高于南方地区,南北方内部的差异化也比较明显。表明中国各省区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有很强的空间自相关。其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 2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省区差异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影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这里选取人口密度、城市化率( 城镇人口比重) 、文盲率、人口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人均卫生费用、人均城乡居民收入等9 个因素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分析过程采用均值化变换、分辨系数为0. 5等数据处理。计算结果见表4。

根据关联度分析结果可见,影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均卫生总费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消费支出等。总人口和文盲率的影响最小。为了检验关联度排序的准确性,同时进行主成份综合得分与上述9 个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进行排序,然后与关联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表5) 。

**P<0.01。

表5 表明,在9 个因素中,影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均卫生总费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而文盲率和总人口的影响最小。相关分析的结果基本上与关联度分析的结果一致。因此,影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是卫生经费投入问题,一些地区卫生费用投入不够,造成区域差异明显,特别是对农村的卫生费用投入不够。其次因素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越低,医疗卫生发展水平越低[11]。所以,增加卫生投入和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消费水平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3 结论和建议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省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可分为4 个层次。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高层次的有北京、上海、浙江和天津4 个省区; 发展水平低的有甘肃、江西、广西、云南和贵州等5 个省区; 其余22 个省区属于发展水平较高或较低,处于中间水平,在全国占了2 /3。因此,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非均衡发展的问题非常突出,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大体上是北方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好于南方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最低。影响省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卫生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其次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消费支出等。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发挥医疗卫生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作用。一是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对于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产品或服务由中央财政统筹安排,对于区域性公共卫生产品或服务则由地方财政合理支出。同时调整卫生投入方向,由城市和大医院转向农村和城市基层卫生组织,重点支持城乡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城乡贫困和弱势群体。二是在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筹资的基础上,采取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满足各区域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医疗保健消费水平。四是建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促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促进我国省区间和城乡间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春苗,郝世超,韩坤.我国居民健康公平性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8):564-566.

[2]黄小平,方齐云.中国财政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区域差异[J].财政研究,2008,(4):42-45.

[3]刘茜.中国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7):497-502.

[4]郭海强,左天明,丁海龙,等.基于基尼系数的全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2011,(4):241-243.

[5]罗艳虹,丁蕾,余红梅,等.基于中国26省面板数据的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2):118-121.

[6]蒋萌,李宏.基于“聚类分析”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地区公平性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8):132-135.

[7]王琨,张清芝,郑二维,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1):80-83.

[8]杨川,宋月雁,邵金霞,等.总额预付制下糖尿病住院费用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1):148-149.

[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0]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篇3

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从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整个人民健康体系,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系药物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是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医院的“非人性化”趋向,使得医生必须走出医院走向家庭和社会,回归人性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能够承担80%的基本医疗,门诊费用也比较合理,与健康保险两者协调发展可以大大提高风险性。在国外卫生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引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效率低下等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发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卫生事业面临了众多的矛盾,从1994-200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4.01%。其中政府和社会的支付比例很大程度上的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个人自付的部分,约占到了60%;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极不合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们却只享有少数的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的就诊率、住院率、病床使用率都有所降低。

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比过去提高了许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成为了人们主要必须面对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引进对于解决当下的卫生问题有极大的作用。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探究

从1981年中美专家在上海市的卫生服务调查开始形成雏形到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开始推广到现在,已经从试点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各个地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文件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快速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并且开始向农村扩展。

从一定层面上应该肯定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工作。但是还是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1、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政府和居民没有认清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有一小部分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然人为垄断和局部的行业保护,限制外部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单一,部分居民就医也不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了解和相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因为社区在大多数人眼中都较为低级,不被整个社会普遍看好,所以大多数比较有能力的医生也都不会选择就业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造成了社区的人才缺乏现状。

3、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经济补偿机制也还不是很完善,在社区工作的人员工资情况相比医院等机构还很欠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看,人们必然需要先满足基础的需求,衣食住行性的满足,所以经济基础对于留住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

4、卫生资源在整个国家的分布极不合理,没有下放到社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资源分布也很不合理,应该把资源与人口需求不应该呈现出倒金字塔型的分布,而应该把基础建立在最为广泛需求最为庞大的社区。

以上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传统观念的转变,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针上面来,回到社区,从医学-心理-社会的模式出发,回到社会中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总方针,把基础医疗建设好。这需要我们把第一步的健康教育做好,让人们转变就医观念,也需要国家卫生政策的支持,建立逐级转诊制度,使得人们首先就医于基层社区,也可以调节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可及性较为重要,能够保证人们常见病的诊治,对于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至关重要,和新农合相辅相成,两者分别解决城乡的医疗问题。然而我国的医疗制度还很不完善,健康保险业在中国还是只有极少数人会参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粗浅,面临着人口众多的现状,从公平性考虑对于基础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要求我们必须把社区做好,保证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保障力度,一个较广的覆盖面,然后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得保障的力度逐步提升,再在这个力度之上,由个人选择承担额外的医疗保障。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心在于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管理措施和人才,全科医师和人民大众的支持,可以学习国外经验从政策上规定年轻医生必须到基层实习才有提升的空间,等到公立医院建立完善以后也必须规定医生在公立医院的坐诊时间,医生应该转变成相对自由的职业,到哪一个机构就诊不应成为束缚因素,这样也利于医生的流动性,将眼界拓宽,不至于局限于周边环境,相互交流也才能够有所进步,这样也不至于让患者对于大医院的医疗水平过分的盲目相信,比较能够转换医院之间,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口罗雀的情况,然而这也会损及大医院的利益,需要有关部门从宏观上调控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吸引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让社区的资源多样化,引入管理型人才,对于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一定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虽然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机构,具备了一定的设施和能力,已经基本上成型,但是社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慢性病的护理,康复的能力等等还很欠缺,我们应该把观念转变过来,卫生事业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事业,而是以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社区层面把医疗放在次级地位,而把预防工作提高,把六位一体的工作做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宏观上把握,交流总结,使得我国卫生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卢祖洵 ,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0月.

[2]王光荣 ,龚幼龙.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李红玲.社区卫生服务的展望.泰山卫士,2009年第33卷.

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4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缪斌 By Miao Bin from China Building Ceramics Sanitaryware Association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生洁具与建筑陶瓷出口国,尽管2009年全行业的出口有所下降,但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发……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缪斌

By Miao Bin from China Building Ceramics & Sanitaryware Association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卫生洁具与建筑陶瓷出口国,尽管2009年全行业的出口有所下降,但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出口市场回暖的趋势,2010年中国卫生洁具产品的出口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并超过2008年的水平。国际金融动荡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强培养自主品牌意识,加大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中国卫生洁具企业以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回顾篇

2009年行业运行特点概述

外冷内热:卫生洁具出口疲软

卫生洁具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及国际市场萧条的影响较大。近几年,卫生陶瓷出口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约80%出口到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卫生洁具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使部分以出口为主的生产企业销售业绩下滑。国内卫生陶瓷市场的增长弥补了国外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2009年全国卫生陶瓷总产量近1.57亿件,依然保持小幅度增长,但销售额同比减少7.57%.广东卫生陶瓷产区受出口下降的影响最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产量的下降现象;而河南产区在内需扩大的带动下产量持续增长,不少企业出现产销两旺的局面,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国多数卫生陶瓷企业2009年经营业绩好于2008年,卫生陶瓷企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30.29%(2008年下降0.6%)。受世界金融危机尤其是欧美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的影响,2009上半年五金卫浴类产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销售出现困难;而以国内为主要市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销售业绩则快速增长,部分出口型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开拓国内市场的力度,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总体上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了出口下降的影响,下半年开始出口市场开始回暖,2009年全国五金卫浴企业销售额增长超过10%.从国内外市场来看表现为“外冷内热”,全行业出口总额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下降,并具有“卫生洁具出口疲软,陶瓷砖出口平稳”的特征,卫生陶瓷、淋浴房和浴缸、水嘴等卫生洁具产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国外同行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意大利、西班牙的陶瓷砖产量大幅度下降,40-60%的生产线处于关停或半停产状态;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卫生洁具需求市场萎缩2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过40%.为应对出口严重下滑的困难,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我国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先后提高了各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扭转出口下降的局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2009年全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出口超过73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约11%,除陶瓷砖出口略有增长,其它产品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009年全国共出口各类卫生洁具产品近44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7.31%,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卫生洁具系列产品第一次出现全面下降的局面;其中卫生陶瓷出口约5400万件,同比下降4.5%,出口额近6.7亿美元,减少18.3%,结束了出口量和出口额连续14年增长的势头;水嘴等五金卫浴配件类产品出口22.5亿美元,下降13.2%%;淋浴房、浴缸类产品约出口12亿美元,同比下降25.35%;坐便器圈盖类产品出口1.3亿美元,下降0.52%;塑料水箱及水箱配件类产品出口1.1亿美元,下降9.85%.据分析,由于世界金融风暴和美国次

贷危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陶瓷及洁具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不少企业关停,价廉物美的中国陶瓷及洁具产品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消费者。4月份以后各类产品的出口开始逐步增长并出现复苏的态势,下半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上半年。不少企业家认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行业来说也许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它将有助于中国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企业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前冷后热: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从时间上来看,行业运行呈现“前冷后热”的特点。2009年初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明朗,企业生产和市场销售处于冷清、萧条和观望状态。进入4月份后,中央的各项救市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消费者信心逐步增强,销售市场明显回暖,企业生产开始恢复正常。与外销疲软呈截然不同的形势,国内销售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中小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销售市场,5月份以后不少地区出现销售火爆,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无论是建筑陶瓷还是卫生洁具产品都出现前所未有的热销局面,许多企业还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销售业绩。从销售产品的结构来看,具有价格向下沉的趋势。针对一线大城市销售的高端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明显下降,生产这类高端品牌产品企业的利润率也显著……

从销售产品的结构来看,具有价格向下“沉”的趋势。针对一线大城市销售的高端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明显下降,生产这类高端品牌产品企业的利润率也显著下滑;面向低端市场的产品持续热销,由于销售费用低、燃料、原材料等价格的回落,2009年这些企业在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方面都有较大的增长。

从企业的经营定位来看,两极分化的局面更加明显。外向型企业经营业绩明显不如内销型企业,尽管4月份后出口开始缓慢回升,但由于国外市场依旧疲软,出口竞争十分激烈,以生产外销为主的企业经营状况和效益普遍不如以内需市场为主的企业。品牌、销售网络、产品创新和性价比决定企业的发展空间,没有品牌、缺少创新、销售渠道不多的企业,以及产品档次和价格“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企业,2009年经营和销售显得十分被动,有的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外需疲软、内需不足、产能过剩以及节能减排是当前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口疲软的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转变。进入2009年第四季度后,部分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明显出现销售冷清的现象,山东淄博、福建泉州等地的建陶企业面临“减排”和“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2009年底全行业又开始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以及“救市”政策逐步退出的影响,2010年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还将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到2010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正常发展。

展望篇

2010年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建材下乡”:行业发展的保障和推动力

展望20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府采取的各项救市政策将逐步退出。在“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还面临诸多困难,但与一年前的调查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企业家对2010年行业的形势发展抱有更多期望,更加乐观。在这次世纪金融危机中,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经受住了考验,我们的企业家开始成熟和理性,逐渐明白经济危机的内含、危害和应对策略,对国家、行业和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明确、更有信心。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中西部地区崛起和新农村建设在未来相当一段长的时期内都将为我国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推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

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这项政策的推出和落实将继续扩大未来几年广大农村地区对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产品的需求,可以进一步缓解由于外需不足形成的部分企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为广大低收入人群提供价廉物美的建陶和洁具产品。全世界已经度过了金融危机最困难阶段,中国经济率先走出谷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2010年我国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的总体发展将会取得比2009年更好的业绩。

调整和转型:增大中国企业的话语权

国际金融动荡使国外同行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全球经济减速造成能源价格和资产价格下跌,有利于中国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取能源以及并购国际品牌、购买先进技术装备。外部需求收缩,有利于部分出口导向性的企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出口-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促使他们积极扩大国内市场占有份额,增强培养自主品牌意识;加大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从而增加中国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空间,增大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的情况表明,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行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才能实现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我国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模式。推动陶瓷产业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是全行业2010年及今后几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优质陶瓷原料储量及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陶瓷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行业逐步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卫生洁具产品的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在全社会宣传和弘扬节水理念,促进节水理念,促进节水事业的发展是卫生洁具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以做大做强,实现由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为指导思想,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和清洁生产的发展目标,将是中国卫……

以“做大做强”,实现“由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为指导思想,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和清洁生产”的发展目标,将是中国卫生洁具与建筑陶瓷行业今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期和重要任务。

(本文根据缪斌《积极应对挑战危机中求发展———2009年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发展报告》及《2009年中国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进出口分析》等文整理)

链接

2009年中国卫生陶瓷前十个主要出口流向国家

2009年中国出口卫生陶瓷约5400万件,同比下降4.5%,结束了自1995年来出口量和出口额连续增长的势头。卫生陶瓷的出口平均价格为12.42美元/件,平均每件减少2.09美元,价格下跌幅度达到14.4%(2008年平均单价提高9.07%)。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2009年约三分之二的卫生陶瓷出口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前十个主要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占总出口量的27.40%,比2008年下降

2.31%)、韩国(6.98%,增长8.16%)、加拿大(5.40%,增长42.87%)、英国(4.26%,下降

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5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80种)

编号 期刊名称 2 3 4 5 6 7 8 9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医学 毒理学杂志 高血压杂志 广东医学 河北中医药学报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河北医科大学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生理科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江苏省卫生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 中山医科大学等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第三军医大学,中国免疫学会 山东省卫生厅 上海市医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医学会

天津市医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10 华西医学 11 基础医学与临床 1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13 江苏医药 14 解放军医学杂志 15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16 解剖科学进展 17 解剖学报 18 解剖学研究 19 解剖学杂志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1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2 免疫学杂志 23 山东医药 24 上海医学 25 生理科学进展 26 生理学报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8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9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30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31 四川医学 32 天津医药 33 微循环学杂志 34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35 西南国防医药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37 现代免疫学 38 现代医学 39 医疗设备信息 40 医疗卫生装备

41医师进修杂志 42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43 医学研究生学报 44 医学与哲学 45 医用生物力学 46 诊断病理学杂志 47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48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49 中国急救医学 50 中国计划免疫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52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53 中国免疫学杂志 54 中国男科学杂志 55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56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57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58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59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60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61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62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63 中国血液流变杂志 64 中国医刊 65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66 中国医师杂志 67 中国医学伦理学 68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69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71 中华病理学杂志 72 中华麻醉学杂志 73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75 中华血液学杂志 76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 兰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军医大学

国免疫学会,上海市免疫学会,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东南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等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军区总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卫生厅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卫生厅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信息中心站,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 湖南省卫生厅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医学物理学会 中国生理学会等 中国解剖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杂志 7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79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80 重庆医学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日友好医院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33种)2 3 4 5 6 7 8 9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华南预防医学 环境与健康杂志 环境与职业医学 疾病控制杂志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 卫生研究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医学中心 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南省预防医学会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中华预防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国营养会会,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中华预防医学会,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 中国发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 中国防痨协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 10 现代预防医学 11 营养学报 12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13 职业与健康 14 中国艾滋病性病 15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6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7 中国防痨杂志 18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 中国公共卫生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1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2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3 中国卫生统计 24 中国消毒学杂志 25 中国学校卫生 26 中国职业医学 27 中华传染病杂志 28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30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32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3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45种)2 3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检验医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中国同位素公司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吉林大学 4 5 6 7 8 9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 同济医科大学 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湖北省微循环学会 安徽省输血协会,安徽省立医院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扬州大学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 西安医科大学

广州医学院血液学研究室,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 广东省循证医学科研中心,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药学会 复旦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卫生厅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中国输血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江苏省微循环学临床应用实验培训中心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华预防医学会 10 临床肾脏病杂志 11 临床输血与检验 12 临床心电学杂志 1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14 实用医学杂志 15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16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17 血栓与止血学 18 循证医学 19 医学临床研究 20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1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2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3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4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5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6 中国临床医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8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9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30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31 中国全科医学 32 中国实验诊断学 33 中国输血杂志 34 中国微循环 35 中国误诊学杂志 36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37 中国循环杂志 38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39 中国综合临床 40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41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42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43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44 中华皮肤科杂志 4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医科大学学报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42种)1 2 3 4 5 6 7 8 9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蚌埠医学院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安徽医科大学 蚌埠医学院 北京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三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东南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复旦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州医学院 贵阳医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河北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吉林大学 江西医学院

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 昆明医学院

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 青岛大学医学院 山东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 苏州大学 温州医学院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新乡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 浙江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10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1 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 12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3 广州医学院学报 14 贵阳医学院学报 15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6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17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9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 江西医学院学报 21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2 昆明医学院学报 23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4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5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7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8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30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1 温州医学院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3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34 新乡医学院学报 35 徐州医学院学报 36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37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8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3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40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4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42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药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33种)1 2 3 4 5 6 7 8 9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广东药学院学报 华西药学杂志 解放军药学学报 山西医药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分析杂志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广东药学院

四川大学四川省药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 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 沈阳药科大学 北京地坛医院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药科大学等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理协会等 中国药学会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安徽省卫生厅 四川抗生菌素工业研究所等 中国药理学会

中国药学会,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全国生化制药情报中心站等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等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理学会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等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学会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毒理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 10 药物生物技术 11 药学服务与研究 12 药学实践杂志 13 药学学报 14 医药导报 15 中国海洋药物 16 中国基层医药 17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1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1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2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3 中国新药杂志 24 中国药房 25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6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8 中国药师 29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30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31 中国药学杂志 32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3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保健医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13种)2 3 4 5 6 7 8 9 实用老年医学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中国临床康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吉林省卫生厅 卫生部北京医院,安徽省保健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10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11 中华老年心脑管病杂志 12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3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妇产科学、儿科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19种)2 3 4 5 6 7 8 9 临床儿科杂志 生殖医学杂志 生殖与避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小儿急救医学 新生儿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新乡医学院 四川省医学会 山东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中华预防医学会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辽宁省卫生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辽宁省卫生厅 中日友好医院全国小儿血液研究中心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10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11 中国妇幼保健 12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3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4 中国小儿血液 15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6 中华儿科杂志 17 中华妇产科杂志 18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1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护理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9种)2 3 4 5 护理管理杂志 护理学杂志 护理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 解放军护理杂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等 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第二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护理学会 6 南方护理学报 7 现代护理 8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9 中华护理杂志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25种)2 3 4 5 6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上海精神医学

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贵阳医学院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癎学组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7 神经解剖学杂志 8 神经科学通报 9 心理学报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1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12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3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5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16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7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18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 中华精神科杂志 21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3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4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国解剖学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山大学

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华医学会

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 卒中与神经疾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口腔医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15种)北京口腔医学 2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4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5 口腔医学 6 口腔医学研究 7 口腔正畸学 8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9 上海口腔医学 10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11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2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13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4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5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四川大学 同济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口腔医院解放军总医院 江苏省常州市卫生局等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华医学会武汉学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中华口腔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教研室

内科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28种)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太原消化病研究中心 2 肝脏 3 临床内科杂志 4 临床消化病杂志 5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上海市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6 临床血液学杂志 7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8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9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11 心肺血管病杂志 12 心血管病学进展 13 心脏杂志 14 胰腺病学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16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7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 中国血液净化 20 中华脏脏病杂志 2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2 中华内科杂志 23 中华肾脏病杂志 24 中华糖尿病杂志 2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6 中华消化杂志 27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同济医科大学 世界消化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

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第四军医大学等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辽宁省卫生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39种)2 肠外与肠内营养 创伤外科杂志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 安徽医科大学

温州医学院,上海市胆道疾病会诊中心 全国颈肩腰腿痛研究会,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中心 西安医科大学等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

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辽宁省卫生厅 3 腹部外科 4 肝胆外科杂志 5 肝胆胰外科杂志 6 颈腰痛杂志 7 临床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9 外科理论与实践 10 消化外科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4 中国美容医学 15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6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17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2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3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4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5 中华创伤杂志 26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7 中华骨科杂志 28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9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30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31 中华烧伤杂志 32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33 中华手外科杂志 34 中华外科杂志 35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36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37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38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39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北京大学医学部 山东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华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15种)2 国际眼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等 新乡医学院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温州医学院 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河南医科大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 中国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3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4 眼科 5 眼科新进展 6 眼科研究 7 眼视光学杂志 8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9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0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1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2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3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4 中华眼底病杂志 15 中华眼科杂志

肿瘤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15种)2 癌变·畸变·突变 癌症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汕头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 山西省肿瘤研究所 陕西省抗癌协会等 复旦大学 3 白血病·淋巴瘤 4 现代肿瘤医学 5 中国癌症杂志 6 中国肺癌杂志 7 中国肿瘤 8 中国肿瘤临床 9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0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1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2 中华肿瘤杂志 13 肿瘤 14 肿瘤防治研究 15 肿瘤学杂志

中国抗癌协会,中国防痨协会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 中国免疫学会,中国抗癌协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

中医学与中药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34种)2 3 4 5 6 7 8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安徽省中医管理局 北京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贵阳中医学院 湖南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学会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学研究所,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 天津中医药学会,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 云南中医学院 浙江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等 中国药学会,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中西结合学会 中国中西结合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中国中医药学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湖北中医学院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长海医院 《中药材》编辑部 9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0 上海中医药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2 天津中医药 13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4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5 针刺研究 16 中草药 17 中国骨伤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 中国针灸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1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2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4 中国中药杂志 25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6 中国中医急症 27 中国中医药科技 28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9 中华中医药杂志 30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31 中西医结合学报 32 中药材 33 中医药学刊 34 中医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A类专业期刊一览表(20种)放射免疫学杂志 2 放射学实践 3 介入放射学杂志 4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5 临床放射学杂志 6 实用放射学杂志 7 医学影像学杂志 8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9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11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13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4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6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8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19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 中华核医学杂志

同济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上海市医学会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西安市卫生局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 中国法医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医师协会等

复旦大学医学院华山医院等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疗卫生教育协会 篇6

本会的名称为“中国医疗卫生教育协会”(以下简称本会)。本会是经政府部门登记批准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第一条 本会的名称为“中国医疗卫生教育协会”(以下简称本会)。

第二条 本会是经政府部门登记批准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依法加强医疗行业管理,维护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合法权益;发挥行业指导、自律、协调、监督作用,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机构改革和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编辑本段宗旨

本会的宗旨是: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依法加强医疗行业管理,维护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合法权益;发挥行业指导、自律、协调、监督作用,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推动医疗机构改革和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宣传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协助政府行政部门加强行业自律性管理,促进我国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二)依法维护医疗行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经营环境和秩序;

(三)开展医疗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各级各类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的现状、要求和愿望,向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订以及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四)开展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五)协助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开展相关评审。开展科学管理学术、技术研究,围绕重点课题组织相关学术探讨、调研、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六)促进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社会团体、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与社会有关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交流与合作;

(七)开展医院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提高医院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八)协助建立健全医院管理人员的考核体系,进行医院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及认证,改善与促进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

(九)评选、表彰和奖励优秀医院管理干部、优秀管理科研成果、优秀管理学术著作及论文;

(十)支持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工作,支援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十一)协助对医院建筑及常用仪器设备等进行管理规范化建设和质量分析与评价;

(十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兴办经济、技术实体;与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协作,开展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进行相关产品、服务品牌认定和其他相关业务咨询与服务;

中国村卫生室发展报告 篇7

近30年来,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下, 各国政府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实践中都做出了不懈努力,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使全球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基本环境卫生状况和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期望寿命不断增长, 各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界为预防重大传染病通力协作, 全球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农村人口超过60%。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卫生工作, 坚持初级卫生保健的理念和原则, 致力于缩小健康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中的挑战, 中国政府不断丰富和发展适合国情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业务水平, 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 政府将计划

(1) 卫生部北京100001免疫范围由原来的7个传染病扩展到15个传染病;对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开展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经过努力,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112.5/10万下降到2006年的45.5/10万, 同期婴儿死亡率从58.0‰下降到19.7‰, 全国期望寿命由1990年的68.6岁提高到2005年的72岁, 对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人类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没有健康, 我们将无所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不仅是社会民众的迫切愿望, 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 更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通过实施初级卫生保健, 有效保障国民健康, 维持和促进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明智选择。同时,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国民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更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为此,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不仅关注健康指标的改善, 同时包含了消除贫困、改善公平等与健康相关的社会发展指标。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人民健康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投资, 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并致力于建立一个能使人人享有的、体现社会公平的、政府和个人能够负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使全体人民享有可及、适宜和可持续的卫生保健。

中国近30年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结合国情, 巩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发展农村适宜卫生人力,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才能保证广大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

30年来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导致了健康水平的差距;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新的健康问题;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以及人口老龄化给卫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和卫生公平性差等问题, 都要求我们不断丰富初级卫生保健的内涵, 不断创新初级卫生保健的运行机制。

与此同时, 我们也正处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中国政府更加强调和谐发展, 关注健康公平, 把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加快推进覆盖全国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完善农村卫生人力的配套政策, 多渠道补充高素质的农村卫生人才, 提高农村卫生队伍专业水平;研究和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改革运行机制, 加强科学管理。

为什么中国女性不用卫生棉条 篇8

因为卫生棉条。

卫生棉条因为经血不与空气接触,具有不容易滋生细菌且更便于运动的好处,但在中国只有 2%的人使用过。而在欧美国家,卫生棉条的使用者超过 80%。

那为什么中国女性不喜欢使用卫生棉条?

其实,不止中国,在极为贫穷的非洲、南亚地区,数亿女性是不会使用卫生棉条的。因为价格原因,这些地区卫生巾的使用量都非常小,尤其在乡村地区,甚至传统的月经带都不是相对更安全的工业化产品,而是自制的布条式月经带。不但月经带要重复清洗使用,甚至连合格的卫生用纸都缺乏。

但是,经济因素并不是影响卫生棉条普及率的唯一因素。

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虽然经济高度发达,但四分之三以上的人不用卫生棉条,而是卫生巾占据市场主流。

还有一类国家,卫生棉条在市场上近乎绝迹,这就是伊斯兰国家。即使是最为世俗化的土耳其和拥有中东最富裕城市迪拜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经期女性年人均卫生棉条销量都不足1 只,而这极少数的销售额也基本是由在当地的外国女性贡献。

这么一看,卫生棉条市场份额的世界地图,多少是一幅女性地位的地图。女性经期用品体现的其实是一个社会对月经的观念,也是衡量女性地位的尺度。

在伊斯兰社会,即使今天世俗化最成功的土耳其,部分地区仍保留新婚夜检验新娘是否是处女的仪式,女孩的家长也就不可能允许使用卫生棉条这样的内置型卫生用品,虽然卫生棉条直径小于处女膜开口大小,甚至根本不会破坏处女膜。

在东亚,日本、韩国虽然早已步入发达国家之列,但女性的社会地位却依然与传统农业社会并无根本分别,女性依然处于相夫教子的从属地位,职业女性比例极低。虽然韩国出现过诉求自由民主的政治解放运动,但女权运动却从未真正兴起过,多数女性即便接受良好教育,结婚后也会成为家庭主妇。

曾被视为日本最有前途女外交官的小和田雅子1990年代和德仁皇太子结婚时,一度被许多人期望为日本男权社会的一大转折:“一名职业妇女将成为未来的皇后。”可这位哈佛高材生在婚后同样未能继续自己的事业,除了出席皇室活动,几乎不在公共场合出现,人们只关注她什么时候能生出皇子。

卫生棉条等象征女性身体自由的产品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中自然处于边缘,独立性的不足,使得东亚女性在户外活动上远不像西方女性那样对卫生用品有更高的要求。日本这个特别讲求日用品体验的社会,对卫生巾能够有无穷的微小改进,却不能大规模普及卫生棉条。

苏联虽然以男女平等原则立国,卫生棉条同样匮乏——苏联成立时还没人使用卫生巾,虽然后来西方有了卫生巾,但妇女能否用上卫生巾这种“小事”,远不及核弹、卫星更能体现优越性,所以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女性一样,苏联妇女也要自制月经带。

中国与苏联几乎同时接触到卫生巾和卫生棉条,但走向却完全不同。

中国虽然同样是个强力推行男女平等式社会,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禁欲程度前所未有,几乎没人接受过正常的性教育,许多少女直到初潮来临都对月经一无所知。1980年代西方品牌在大陆尝试推广卫生棉条时,它的形状和用法就足以让大多数女性敬而远之。

虽然中国人的性观念转变堪称世界奇迹,但一方面母亲的选择会影响到女儿,另一方面,中国身处东亚文化圈,卫生用品选择上,受日韩影响更大。

而俄罗斯的学习对象是女性地位更高的欧洲,在接触卫生巾和卫生棉条时,没有中国式的性禁忌,首先就不会有性禁忌的误会和恐惧,所以俄罗斯即使不生产卫生棉条,其使用量也远远超过中国。

在社会观念准备上,中国或许是东亚最易于接受卫生棉条的社会,但谈论月经时只能用“大姨妈”“来事儿”代称。电视上卫生巾广告演示效果时只能用蓝色液体代替,而创口贴和消毒喷雾广告却可以出现血液。

所以,电视上是否允许出现卫生棉条广告,似乎不是那么好说。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学反思下一篇:琴法专业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