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

2024-07-15

中国武术发展(精选12篇)

中国武术发展 篇1

1 前言

武术脱胎于华夏大地,伴随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滋生、繁衍、发展,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时至今日,逐渐形成了健身、防身、修心、娱乐、竞技、经济等多元化价值功能体系。而这些多元功能的形成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而衍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最有力杠杆,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已经使人们深切感受到各行各业科学化发展的迫切和必需,武术也毫不例外。

2 武术科学化发展的时代必然性

武术自滥觞起,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防身自卫的主要手段和修养身心、表演娱乐的活动形式而存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体操、田径、球类等西方体育梯海而至传入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终结强烈冲击着武术技击价值的广泛应用,进而,随着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武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主导地位逐渐为欧、美近代体育所替代。以1932年中国选手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全面失利为导火索,掀起了激烈的“土洋体育之争”,从而使武术开始步入现代体育发展的行列,拉开了武术科学化发展的帷幕。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称之为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现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我国《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坚持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实践的方针,不断提高体育的科技含量。”这对新时期体育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此,武术的科学化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

3 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技术训练、管理、竞赛体系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现代科学训练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武术训练实践。传统的单纯依靠体悟经验而面传身授的武术训练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某些依靠经验总结建立的技术模型在力学的合理性方面受到时代的挑战。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技术诊断方面也日益凸显其优势,武术训练手段变得更加先进,大大提高了竞技武术技术水平。竞技武术正是本着“高、难、美、新”的原则,不断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实现武术技术动作的现代创新。比如,“随着高速三维摄影机、计算机等高尖端科技产品的发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可将运动员所做的动作在万分之一秒间的变化分析得清清楚楚,从而为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像武术中的“旋子转体720°”、“旋风脚720”、“空翻跌叉”等高难动作都是通过科学的力学分析,鉴定动作的可行性后才产生的技术创新,而且,通过高速三维摄影机可以对动作进行合理分析、改进,以便指导运动员如何才能把动作做的干净利索、精确到位。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对武术技术动作分析的准确性及精细程度,运用计算机大量存储数据资料、高速运算、模拟分析的功能,建立多功能大型专项数据库,可以准确地分析训练方式、进行相应的训练监控。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机能变化、运动技术等进行科学的诊断;利用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运动员快速恢复疲劳、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武术技术交流,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局限进行网络远程武术教学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武术技术动作更加精细、直观、有趣,这都会对传统的武术教学、训练方式带来冲击,引起武术科学思维的变革。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武术运动训练的效果。

另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预测少年儿童在发育期所具备的身体潜能并结合武术运动需要提供科学的选材依据,大大提高了运动员选材的效率。运用计算机软件编程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武术管理的自动化,建立比赛管理指挥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人们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规模庞大的现代武术竞赛的组织工作。电子计分器的运用、计算机的同步信息传导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裁判独立打分,成绩的科学化,提高了效率,改变了以前武术比赛主观性和随意性太强的弊端,建立了相对公正、客观的武术裁判评价体系,使武术比赛评判更加客观、科学。

4 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价值的可量化评判

武术属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民族固有的整体、直观、经验式、模糊型的思维方式使武术实践停留在经验体悟、模糊含蓄的层面,缺乏精细、准确、客观的量化,从而使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比如,武术的健身功能以前我们仅仅凭经验(比如通常看到经常习武的人比较长寿)、感觉(经常习武感到身心舒适、精神好)等观察和体认来得出结论。那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可以通过对经常习武者(或与不习武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科学监控、长期跟踪,通过生物、生化指标检测进行人体心、肺等健康指标的可量化科学评价,以科学甄别哪类武术动作健身效果大,多大的运动幅度、多长的运动适宜时间、配合怎样的呼吸节奏才能最有效实现对身体的健身价值功效等等。以太极拳为例:多年来,广大研究者积极运用现代自然科学、边缘学科的先进理论和仪器设备,系统地、针对性地进行人群样本的生理、生化、病理、心理指标测试,研究太极拳复杂的深层规律,揭示其内在机制。通过对中老年人群的心电、脑电及血脂水平的定量测试表明,太极拳锻炼对心脑功能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长期练习太极拳者脑电波中a波(觉醒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a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脑机能进入良好的觉醒状态。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这种状态能极大地增强人体内脏功能及免疫能力。现代科学证明:在进行思维、分析、判断等紧张的心智活动时,神经系统产生的疲劳深度要大大超过同等强度体力运动的作用,精神疲劳消除的时间,也大大高于消除机体疲劳所需要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太极拳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群脑力的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能力。

武术功力向来是衡量一个人武艺高强与否的外在表征,侧踹腿能发出多大的力?鞭腿的击打效果通过怎样的发力顺序才达最佳?像这些技术传统上往往是通过击打脚靶、手靶或通过对抗的直观感受或感觉来判断,而对于水平接近的选手,根本无法分别。现代科学技术则可以通过测力器、肌电仪等高科技手段,对习练者的动作力度大小进行精确测试,并且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优秀选手最适宜、最合理的动作规格,从而指导技术训练。

5 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一场规模空前的信息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武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分子,同样深深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

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武术门派林立,相对封闭,往往通过口传身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门派间除了比武较技外,彼此往往相互争斗、相互诋毁的现象较多,不利于武术的交流和传播,更不利于武术的普及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武术的传播主要采取人际传播、印刷媒介传播(报纸、杂志、图书)以及电子媒介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几种模式。因特网作为新时代巨大的数据库,使网络上传播的武术信息量大大超越了武术传统传播方式所承载的。另外,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传播方式只能通过各自的媒体形式———文本、图片、声音或图像来传递武术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和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了解武术。以武术网站为例,武术网站的开设使原本分散于各门各派、各区各域的武术以另一种形式聚集到了一起,使武术学者及爱好者们尽情地去了解中华武术。此外,通过武术网站上开设的留言板或论坛,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和信息互递,改变了以前由于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不能随时、及时进行的弊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武术网站使中国武术这个大家庭跨越了时间、地域的局限,在网络上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融合。而且,摄像机的发展可以将武术训练、比赛保存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供后人直观地进行研究、对比。摄像手机的普及使你可以轻松地捕捉到一些武术比赛、技术镜头,既方便又快捷。武术有关信息都可以直接上网,通过国际互联网更把武术资料、信息迅速传播到全世界,人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查询文字资料,还能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武术竞赛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改变,最新比赛实况几乎都可以同步到达世界各地,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为武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更方便、更有效的传播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获取更多、更生动的武术资源,达到武术信息的共享,加速武术的传播,也使中华武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通过网络把广大武术爱好者联系到一起。现代高科技给武术发展带来的巨大益处令人瞠目。

6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武术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经济结构特别是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即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调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从物的消费转向精神方面的享受。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十分有利于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体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武术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武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武术竞赛,可使消费者及时了解武术赛事的战况,获得参赛运动员的详细资料,参与在线论坛。武术产业部门也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掌握消费者对武术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了解武术产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扩大武术市场份额。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进行包装、宣传,极大地提高了观赏性,增加了武术市场消费。以武术散打为例:为加快武术竞赛的产业化进程,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以散打为突破口,在总结多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摘掉护具、简化竞赛规则,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特别是2000年开始推出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采用公司的组织形式,借鉴国外体育竞赛的运作经验,在比赛中运用声、光、电及电视转播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比赛进行包装,使武术竞赛的产业价值日渐凸现。

7 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在推动武术的科学化发展进程中,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经济利欲导致有人不断开发研究兴奋剂,不惜用现代科学技术这种人类高度理性成果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来获得奖牌以得到相应荣誉和高额奖金,达到非理性目的。

信息技术在扩大武术传播范围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武术网站是广大武术爱好者获取和反馈信息的场所,但从大多数武术网站的内容来看,商业化的栏目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像武术招生信息、馆校介绍、新闻人物、出售图书、光碟等几乎是每个网站的必备内容,现在的武术网站几乎成了一个广告平台。相比之下,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知识性的信息却成了陪衬品。繁多冗杂的武术网站,使许多武术爱好者感到无从下手,往往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无所获。一些虚假武术招生、神功传授广告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蒙蔽了人们的视线,扰乱了人们的理性思维。通过互联网获取武术资料,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复制”、“粘贴”等计算机的便利助长了武术学术上的东拼西凑及剽窃现象,严重影响了武术理论的深层发展。同时,一些武术理论成果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武术在被科学揭开神秘面纱和玄虚色彩的同时又被科学剥离得一览无余,人们好奇心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武术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图像合成、剪辑等成为可能,高科技使武打影视在带给人们一定视觉快感效果的同时,也给武术的宣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一些在树上、水面飞来飞去的武术动作等显然是现代高科技的夸张渲染,但往往给武术披上神秘、高难、玄虚的外衣,使鉴别能力较差的人群(尤其是外国人)对武术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敬畏而远之。武打网络游戏使很多青少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运动员在不断追求竞技武术高难度动作的同时,也使武术远离了大众群体,不利于武术的普及,给武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8 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蕴含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武术运动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竞技武术得到飞速发展,武术训练方式、手段得到科学化改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武术制度管理、竞赛体系实现科学化、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效率;武术产业得到发展,成为武术发展新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武术的传播,为武术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当然,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武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玄虚武功等负面影响。但现代武术的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始终受惠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我们要客观地认识、评价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的影响,提倡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以人为本,让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的科技兴武之路。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运动产生影响的时代必然性以及对武术技术动作、训练方式、制度管理、竞赛体系、产业化进程、传播途径的巨大影响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对武术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倡导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科技兴武之路,共同促进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武术,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评鉴

参考文献

[1]许琦,吴惠安.当代科技革命与现代体育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70.

[2]洪浩,李贺林.提高武术产业科技含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112.

[3]李元伟.科技与体育——关于新世纪体育科学技术发展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2(6):3-8.

[4]阿英嘎,王宇.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影响的辩证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6(9):23-25.

[5]历素华.科学技术与现代体育的发展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3(5):44.

[6]郭鼎文,何秋华.科技革命与现代竞技项目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9):33-35.

中国武术发展 篇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体系,在满足社会大众精神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自1988年全国武术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武术经济”的概念后,人们开始关注其经济价值,使之产业化,与市场经济接轨。在不断地摸索中,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抓住各种机遇积极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产业化运作,构建合理的武术产业格局。

一、制约中国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1.1武术市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

体育产业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产业之一,目前还处于过渡转型时期。武术作为其中起步较晚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结构上、在社会化、产业化的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其经济氛围差,基础薄弱,武术产业空间狭小,市场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武术整体运作规模小,器械、服装、设备生产业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现代高科技在武术产业尚未得到普遍的应用,科技含量较低,这些都制约着武术产业的发展。

1.2武术产业的发展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众所周知,武术具有独特的健身、防身、观赏功能,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运动项目,她是以人为载体的无形资产,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武术的实用性、艺术性及其文化性,没有充分认识其商品属性,忽视了武术运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功能,使之没能成为市场经济得主体,没有发挥其自身造血功能,未形成与武术运动发展相匹配的产业规模。

1.3武术市场法制不健全,经济管理及运行体制不完善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旧体制运行所造成的摩擦和真空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紊乱使得体育市场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利用武术非法牟利,体育产业化发展得不到基本的法律保障。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武术品牌经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比较肤浅,武术产业处于无规划、无组织、松散、无序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与经济结合,产业自身造血功能低下,不具备熟练驾驭市场的能力。

1.4武术产业受关注程度不够

首先,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推动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政府对武术的发展给予的政策倾斜不够;其次,商家对武术产业的兴趣也不浓厚,不愿对其进行大规模投资;再次,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国内高水平的武术比赛很少得到央视等权威媒体机构充分的重视,而来自于西方体育的足球、篮球、汽车拉力赛等却得到国内权威媒体机构过多的青睐。这种宣传力度上的不足使人们普遍对武术的理解不够甚至产生误解,对内不利于普及推广,对外直接影响武术的形象和国际传播。

二、推动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更新观念,树立武术市场经济的思想

中国武术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几千年,在中国民间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武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转变思想,大力挖掘武术的群体健身价值以及相关文化娱乐价值,更新中国武术产业发展的观念。虽然武术是我国的国粹,但很多时候在经营管理方面我们要虚心学习世界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熟悉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在遵循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规律及规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确保我国武术市场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不断创新,使中国武术以新的面貌树立在世界之林。

2.2完善武术产业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使武术产业的管理及运行规范化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决定了市场经济环境下谋求发展的体育产业必须有法制的规范和保障。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只有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才能使体育产业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武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管理与训练体制是促进武术运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合理的武术运动管理体制、训练体制、运动员选拔体制和竞赛体制能保证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武术资源能够被有效、合理地利用。此外,我们还应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产业管理及运行模式,如:武术经营可以借鉴足球俱乐部的.营运模式、跆拳道的经营和传播模式,经营各种武术健身娱乐中心、俱乐部等,使我国的武术产业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2.3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武术走社会化、产业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政府职能部门应顺应时代发展,全面部署整合我国武术的发展战略,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提供市场的发展方向,宏观上加强对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广及保护性工作,并且在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为武术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同时,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地、多方位宣传武术,促进武术的推广与普及,并扩大其影响力,形成武术新闻舆论热点,引导消费,制造出新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武术消费群体。

三、结束语

中国武术发展 篇3

摘要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发展到今天,已被视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了解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及现状对于我们学习武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会有极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并分析当今武术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武术起源发展分析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门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中国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之经验和拳谱记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的起源一直是国人关注的话题,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并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象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效果为主,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落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干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別关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时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而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荀子)目睹齐人崇高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术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提出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期“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弁”(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弁”,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术。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搏》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进入近代,当刀枪剑戟让位于洋枪洋炮的时候,当义和团神兵的身体被洋枪扫射得像马蜂窝一般的时候,当西方的体操、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涌入中国国门的时候,中国武术着实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酿就的武术文化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霍元甲及其以后陈公哲等人的努力造就了名冠华夏、威及南洋的精武体育会;1923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的举行虽然是表演性的,但吸引了全国大量武术家参与;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国术游艺大会汇集了几乎全国的国武林精英,散手冠军五千大洋的奖金显示了组织者的重视程度;1928年和1933年由“中央国术馆”组织的“国术国考大会”是可以与全运会媲美的武术全运会。王五、孙禄堂、杨露蝉、陈微明、杜心伍等武术名家的影响深远,曾国藩、冯玉祥、张学良、张之江等重视推广武术的政治和军事名人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3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东南亚,在华人社会传播了武术;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参加奥运会表演更是给当时在赛场一无所获的中国代表团挽回了面子,就连纳粹首领希特勒也赞扬中国武术的美妙和神奇。奥运会以后,这支由6男3女共9名运动员为核心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在德国进行了巡回表演,并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然而,近代的中国武术虽然在比赛形式上采用了拳击的点数计算和按体重分级的做法,但很难与国际的拳击等项目接轨;在组织方式上摆脫了擂台的传统模式,实行了运动会和裁判评判等形式,但仍然出现众多的漏洞;在教学形式上摆脱了古代师徒式的口传心授,但仍然难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

一些武术教学中出现不同门派之争、大量武术竞赛中出现评判争执,武术宣传中神秘和非科学化的言语更是频繁出现。解放以后,中国武术的改革步伐更快,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决心更坚决。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加快,武术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中国武术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武术改革与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推进了武术的国际化。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曾经是三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亚洲武术锦标赛和欧洲武术锦标赛也不断举办。

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和1994年成为加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都使武术成为国际体育的一支生力军。经过最近的近几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已经很多,超过了国际奥委会批准奥运会项目的数目──四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观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

三、对当今中国武术的思考

(一)缺乏中国武术文化的认识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搏会武术项目比赛期间,“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尽管套路项目中,各个小项的比赛服饰、风格各不相同,但每位运动员的服装色彩选择基本上以象征吉祥的红色系居多。梅花、飞龙、祥云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点缀其中。美中不足的是,尽管选手们技术过硬,对于武术背后的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不少运动员尽管也选择了音乐作为比赛的伴奏,但并没有领略到音乐背后传达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武术寻求国际化发展,除了要让更多人修习武术,也要注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二)中国武术受国外冲击

虽然中国选手个个身手不凡,不过无论是套路项目还是散打项目,各国对手近年来进步神速,运动员和教练们均表示,自己身上“压力很大”。现在国外武术正是处于上升阶段,他们赶超我们的步伐非常快,眼下已经发展到了“居危思危”的地步了,有教练说,“假如说以前是‘狼来了’,那么现在的局势就是‘群狼来了’。我们现在就要做到‘与狼共舞’,共同创造世界散打的新辉煌。其实本来在散打项目上,中国跟其他国家是同时起步的。不过由于欧洲、西南亚等国家的选手先天身体条件比我们好,所以中国散打今天取得的成绩实在来之不易。”早在近二十年前,中国运动员在散打大级别项目上还难以与外国运动员相抗衡。随着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国际上不断升温,国内外运动员的水平都在与日俱增。

(三)当今中国武术缺乏技击性

有学者认为,当今中国武术最大的骗局就是具有所谓的“技击性”。虽然传统武术有些技法还是包含着较高的技击性和潜在技击性,但肯定,当今中国武术在整体上极度缺乏技击性。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并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而套路与篮球、游泳、登山一样只是提高运动素质的锻炼方式,却不针对格斗需要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但传统武术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传统武术也是一拳一脚。作为格斗技术的武术本来就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除了在影视剧中,我们很少看到中国武术与外界的对决,那么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到底如何?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动作与技击无关。从功法上看,传统武术仍保留着很原始、低效的操习,与其说是增长格斗实力,倒不如说是在祈祷、苦行和磨练耐心。实际上,从民国时期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套路对招一直在进行着理想主义的尝试。在他们的想象中,仍然还是那种你一招白鹤亮翅,我一招黑虎掏心。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练习散打之前,就有武术家参与过这样的试验,但从来没有成功过。

参考文献:

[1] 秦志华.武术馆校师生对中国武术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 赵天益.对中国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5):39-41.

[3] 吴甫超,等.初探孕育武术产生的因素[J].科技信息.2010(15):171.

[4] 裴旻峰,等.浅谈学校武术教学中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9(8):64-65.

[5] 徐启军.对文学武术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0.

感悟中国武术发展之现状 篇4

各路拳师,皆“大名”鼎鼎,身着唐装汉服,足下千层底,旗下弟子皆顶礼膜拜,如众星捧月。于音乐声中,一跃而起,登坛做法,当场献艺,自我陶醉之状,溢于言表。

但演练者动作教条,形式拘泥,完全是数十年不变的体操套路。演练完毕后又给门人弟子调整拳架,而学生们也尽力临摹其师拳姿,且大加赞美老师的拳架如何优美正确。又云:“老师受过某名师之真传,是某代嫡传弟子”等等,而后其师又津津乐道的给弟子们讲:某某某是他师爷,某某某是他师太爷,此路拳法为本门历代宗师经典之作,从学者要全部完整地继承下去,以延续本门拳法之衣钵。这种雕虫小技,老调重弹,以演练为技,抻筋拔骨、舒筋活血为功而又自我陶醉者为数甚多。谓之武学界的啃老族。

也有拳师对拳学概念模糊不清,不通拳理,不知拳技要旨,却奇谈怪论,信口雌黄地讲经说法,曰:“只要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如此练功,若干年后可开天目,得武功绝学之神技,且能打开大、小周天,奇经八脉,于体内生出一种神秘物质,循经于体内,与人相触,如同电击,可隔山打牛,山石俱碎,闲时发功,身体可出现数道光环,犹如南海观音再现,有祥云灌顶等气功妙法,足以震撼世界拳坛高手,可不战而胜,显龙虎之威。”初闻之,实感惊骇,疑有外星生物降临地球之困惑。

冯骥才脍炙人口之小说《神鞭》,其中有一名唤“索天响”的津门武林祖师爷,于武林中稳坐头把交椅,可实际上是个地道的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有圈内人说:“骥才先生描述此人物形象,堪比当今国内武术界的部分所谓门派掌门,有着靠嘴把对手‘说死’的绝顶功夫。”天津快板儿,后继有人矣!

当今武林之病态现象存在久矣!其丑恶现象大致有三:

一曰吹嘘现象。自夸其师天生神力,能单手握住几百斤重的铁刀绕场一周,或者用肩膀扛住从天花板上掉落的成吨重物。还有的吹嘘自己功力如何深厚,赢过多少人,一生未有败绩等等。二曰意淫现象。狂妄的认为天下武功,唯我派为最,故步自封,不屑跟其他门派学习。三曰遮羞布现象。装深沉,怕输,死要面子,不敢通过实战提高技艺。

余观当今多数习拳者不知拳道之所以然,互临外表,抄袭格式,真正知拳者甚少,毫无实技可言,而又误人子弟。如此趋势,前仆后继者大有人在,何谈扬弃之精神?

长此以往,使我国术精粹灭绝殆尽,只留下拳架之躯壳及运动之痕迹,可惜、可叹、可悲!

习拳之道,理应目的明确,概念清楚,方可学而有据,习之有方,得其要旨,方有所得。习拳者无外乎是求技击讲健康,虽情趣爱好不同,所学之拳各有选择,习拳健身无可非议,益于健康也是乐事。若求拳技则非易事,也非难事,立于实际客观,循序渐进,就有所得,万不可固执己见,人云亦云,追求形式,求表无真。如此下去,终将事与愿违,与愚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武术训练计划 篇5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特制定如下训练工作计划。

一月份:

1、寒假假期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专项训练为辅。

2、着重把握基本功练习。

3、利用空余时间观看武术套路方面的录像带或与之相关的一些影视作品。

4、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做好各种步型、手型、步法、手法、身法等单个练习动作。

二月份:

1、制定并实施各种体能训练,使队员的体能尽快恢复。

2、从各年级(1—2年级)中挑选部分身体素质好,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队员充实到队伍中来。

3、安排武术表演队的训练工作。

4、针对今年的武术套路比赛,对老队员与新队员采取区别对待,老队员继续提高专项技能,新队员牢固掌握基本功,形成一套“以老带新”的方法与手段。

三月份:

1、采用重复及间歇训练法强化基本功包括压腿、踢腿、下腰以及直摆性、曲伸性腿法 训练。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强调习武之人以德为先。

3、身体素质练习,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避免单

一、枯燥的素质练习。

4、学习旋风脚、侧空翻、旋子等难度动作,以示范为主,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四月份:

1、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尤其是步型、手型的动作到位;压腿、踢腿的方

向、路线;身体的姿势以及眼神的配合。

2、检查队员文化课作业完成情况,对没完成者进行思想教育。

3、要求队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规定拳一、二段。

4、素质练习运动量增加,运动负荷适中。

五月份:

1、做好武术表演队的演出工作。

六月份: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份:十一月:

2、促使队员在动作的力度、节奏、稳定性上取得进步。

3、学习规定拳三、四段,复习一、二段。

4、老队员复习整套动作,注意动作的细微之处。、老队员为比赛作最后准备,加大运动负荷,运动量适中,并注意营养和休息。

2、新队员先分段练习,再整套练习。掌握运动路线、节奏以及精气神的和谐统一。

3、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4、进行赛前动员。

1、参加比赛,力求更好。

2、进入比赛休整期,让队员积极休息。

1、进行适应性训练,制定下半年工作计划。

2、学习组合动作,不放松基本功训练,同时加强素质练习。

1、从一、二年级挑选部分新队员。

2、侧重步型步法手型手法组合、手法跳跃组合、手法平衡动作组合。

3、新队员入门训练,老队员基本功复习,让老队员带新队员。

4、学习短器械的基本握法、主要运动方法。

1、开展好武术表演队的训练工作,参加并认真完成表演任务。

2、学习短器械(刀、剑)的组合动作,培养队员良好的武术意识。

3、让队员了解部分动作的武术攻防含义。

4、采用游戏法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寓教于乐。

1、组织队员分段复习规定拳,动作规范到位,形神合一。1

2、学习初级刀术和初级剑术。

3、检查规定拳掌握情况,通过小型比赛调动队员积极性。

4、让队员观看器械比赛(刀、剑)的录像带。

十二月:

1、对本年的训练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年度工作展开设想。

2、让队员总结一年来的训练成果,自己小结后写好交给教练。

3、组织学生进行套路考核,展开自评与互评。

4、切实抓好素质练习,运动量加大,负荷适中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审视 篇6

摘 要 “可持续发展”一词,是80年代中期首先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来的,并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开来。持续发展的总原则在不同领域又体现出具体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世界粮农组织于1989年提出了“持续农业”的目标模式。但是,在将可持续发展引入武术领域,探讨中国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却并无研究。

关键词 武术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传统武术的保护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武术界及文化界的重视,关于此方面的论文也是不胜枚举。如马国文,邱丕相在《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一文中指出:在城市里,除了一些公园里少数老拳师在传授传统武术外,传统武术没有得到重视。虽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力度和宣传措施,但相对于传统武术受到的冲击,传统武术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也逐渐失去了市场。年轻人在追逐西方新鲜感观文化的同时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显示出了空前的漠视,更谈不上通过学习传统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很多优秀的传统武术功法、套路和技击招法已经濒临灭绝,实在令人心痛。王岗、王铁新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一书中认为:“现代武术、竞技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商标,武术文化中的“感悟、修身、自娱”等“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已逐渐被舍弃,带之而来的是“锦标和利益”的欲望的明显强化。张方在《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中指出:中国传统武术中特别的文化现象是由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来决定的,今天这种文化现象正在走向消亡。陈颖在《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中的宽容与批判》中指出:在现代以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为代表的竞技武术的崛起,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拓开了崭新的一面,同时也部分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王岗教授在《从文化结构法则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向》一文中通过中西体育的比较,对民族传统体育失落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寻,他指出:西方的竞技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取得胜利,超越现状等人格特点,培养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同时也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承认群体价值,不承认个人价值,扼杀了人的天性,束缚了人的潜能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次为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于无法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其失落是必然的。温佐惠,王明间《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中提到传统武术的衰落一是由于传统武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二是传统武术受到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赵红波在《传统武术的现代阐释》一文以传统武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历史语境、动力与阻力、回归传统的呼声、看待传统武术的方法、传统武术发展的世界环境及开放的世界对传统武术的要求、新世纪传统武术定位的原则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程大力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大发展的大战略:保护与改革》中指出:散手等竞技武术失去了武术的真实面貌,不能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只能是时代的产物。

对于中国传统武术今后的发展方向、重点及策略,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了思考。如郭庆平、杨本升、李成银的《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中国武术要发展,既有优势和机遇,也存在诸多问题,要正确看待武术发展的优势与机遇,更要正视、妥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所强调的阻碍武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武术自身发展方面的诸多不足,包括武德教育、武术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武术的现代化发展等;姚雪芹的《中国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面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并认为,武术要发展,必须在文化冲击中重新定位,强调竞技化、规范化,去伪存真、开创新局面,开拓产业市场、创造双重效益,科学训练、增强基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加强政策引导;周伟良在《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他的技击本质,不能离开它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渊源,否则,就是对西方竞技体育的“东施效颦”,也就失去它的民族性应有的最核心的特质。张胜利、刘树军的《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文通过对制约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认为,环境、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等因素是制约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颜世亮、李志勇、郭政的《传统武术发展的契机与设想》一文从社会文化和体育价值观念转变等方面,阐述当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契机,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进行设想。旨在指出:传统武术的发展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全国应掀起全民传统武术的热潮,这也是传统武术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传统武术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一种结果,是一种必然。武术的发展变化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世界而做出完全被动的反应,而是在外界的影响下,以自身可能的方式对世界做出的主动解释,传统武术的发展不能过多丢失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当今武术文化的流失,不管是自然流失、必然流失,还是人为流失,关键是我们只管关注了原来武术文化的文本,没有关注影响这些文本存在的关键——人。

参考论文:

[1]马国文,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院学报.2006.2.

[2]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J].上海体院学报.2008.

[3]周伟良.传统武术——你将何去何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问题与挑战——浅析中国武术发展 篇7

1 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动荡,伴随着几十个朝代的起起落落,每个王朝的更换和动乱都跟武术密切相关。毛主席对武术更有经典的评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话把武术推到改朝换代的中流位置。同时,由于武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漂泊,政府也对武术另眼相看,对武术人心存提防。武术本身也积累了很多的矛盾和与社会发展不和时宜的东西。

1.1 政府对武术投入和取出不平衡

我们在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个地方,某届武术节中引进多少项目,成交多少金额的产品云云。可是在搞完武术节,经贸大戏唱完后的既得利益又有多少用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投入?答案一定不会让热心武术事业的人们满意。因为武术在整个活动的规划中,就是一个招牌,跟商店一个道理,等客人都进店购买了商品了,店主还会向顾客推销他的招牌吗?从某届郑州国际武术节的主要活动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端倪,其主要项目安排如下:(1)国际少林武术表演邀请赛和武术散打擂台赛;(2)邀请海外客商参加河南省对外技术、经济贸易合作交流项目洽谈会;(3)观赏中原文化大观园和传统文化艺术表演;(4)乘气垫船游黄河;(5)举办名胜古迹、风光摄影、书画作品展。在整个活动的安排中,只有第一项涉及到武术,也是就吸引顾客进店的招牌。其余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跟武术统统无关,自然这些行业也不是武术协会下面的实体,他们的既得收入跟武术协会自然无关,武术的持续投入也只是镜中花而已。2006年,郑州市通过郑州人新年游新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8.7%,实现旅游总收入23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收入的分配就没有下文,武术设施有哪些增加?几届武术节办下来,武术表演比赛用的还是那些设备。为什么不投入?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些引进外资及业务成交的单位不归武术协会管理,对别人的收入无权支配。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杀鸡取卵,中国的武术事业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大做强。

1.2 武术门户之见矛盾严重,缺乏统一管理

中国武术的作坊式传统经营方式,对武术的发展也已经由当初的积极意义变成现在国际化发展的绊脚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甚至泰拳都是世界一个标准,在美国学的跟在南非学的没有多大差别,大家交流、切磋起来也方便,并且他们服装统一,特点鲜明。中国武术相比起来差距就很明显,不要说在不同国家学的武术不一样,就是在同一个地方,隔壁的两家武馆都在教授着不同的东西,两家还相互的诋毁,长拳说太极拳骗人、螳螂拳说南拳忽悠;各门派武师之间也相互不满,甚至拳脚相加。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让外国人放心跟你学,谁知道你是不是骗人的。自然的,这些爱好者就跑到跆拳道、空手道什么的哪里去了。长此下来武术展现在国外的是什么形象恐怕大家都很清楚。虽然武术管理中心搞了些规定套路,希望统一操作,可是在国外同样不好使。早些时间出去的武术家不清楚这些规定套路,也不承认这些套路的用处,充其量就是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而已。

1.3 武术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被认可度低,推广乏力

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说什么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柔道不承认是由中国武术发展演变出来的,说什么某种运动不承认是中国最先发起的。这种抱怨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不要说他们那些已经进了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就连东南亚的“精武会”从上海迁移出去才几年,他们都不承认是中国的武术。原因很简单,什么时候强者也不会承认弱者是自己的老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不能总是坐在老祖宗的功绩牌上炫耀,先辈的东西只有我们真正的领悟学习透彻才是自己的东西。只有把他发扬光大,为全人类造福,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挣来了实实在在的外汇,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真正得到实惠才算真正对得起老祖先。让我们把和别人争论的时间都用到真正的推广研习工作中去。等中华武术真正引领世界搏击和健身大潮的时候,相信会有人说他们的武术就是从中国武术发展出来的,他们所找出的证据可能比我们找的还要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任何时候放之四海而皆真确的正理,用事实说话,让事实证明谁是最大的,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意淫。

1.4“舞术”占据武术市场

反观国内武术界,看看我们自己国家大力推广的武术又有多少东西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仅仅是根据一两个传统武术流派的风格特点加以改造,而后无限制的夸张,这样的东西不能叫武术,起码不能说是中国武术的真实反映。对于武术的概念也有很多种版本,但是不管哪种定义都把技击是武术的主要内容放在第一位: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现在的竞技武术恐怕没有哪个是符合这一概念的。我们不能说这个定义就是武术的全部描述,也不能说发展就不对,可是武术发展成现在这样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武术起步的最初阶段有用于表演娱乐的部分,人们在获得战争胜利,庆祝活动中也有武术表演,也就是所谓的“武舞”。单单就“武舞”而言发展成今天的模样还是令人欣慰的。毕竟它比先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能与国外体育表演项目取长补短,接近了世界水平。但是对于它的技击性我们也不能完全的荒废,毕竟那才是中国武术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具有推广价值的部分。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把武术就等同于竞技武术,也就是武舞;而功夫就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技击功能的武术。我们先不讨论这种现象的由来,只是想能否适合国际认同,就从我们这里给武术一个明确的分类。武术=竞技武术=武舞,功夫=传统武术=实用武术。也许这样更加有利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2 武术面临的挑战

2.1 内在问题

内因方面主要是对武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势不一致,有学院派的以竞技武术为主导方向,他们在竞技武术的推广中取得了既得利益,并且轻车熟路;虽然里面有不少人认识到竞技武术发展的问题存在,但是为了既得利益,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而闭上眼睛说天黑。在武术进入奥运会问题上,就暴露出武术内部的不团结。有人提倡以竞技套路进入,有人提议以散打形式进入,也有人提议以太极拳形式进入。林林总总、争论的最后结果就是被奥运会拒之门外。虽然武术为了进入奥运会进行了削足适履式的改革,但是北京奥运会的胜利闭幕,同时也宣布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由倒计时变成正记时,前途茫茫。

2.2 外在问题

武术发展面对的外在主要问题就是国外各种洋武术的竞争。就国内来看主要是跆拳道项目。北京的东直门外某跆拳道馆门口有这样一条广告语:“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在成都的很多小学里面跆拳道已成为小学生的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体验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竞要从外国武术中才可以。感觉荒谬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做点什么?中国现在的竞技武术确实已经走的太远,已经与人们的需求差别太多太多。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在心理打个问号———中国武术怎么啦?!现在国内的武术馆和跆拳道馆相比较哪个更多?练习武术的和练习跆拳道的哪个更多?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中国武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雄起?

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各处时,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这条广告语也正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曾经号称有亿万习武人口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

3 结语

武术这样的迷茫发展期还有多久?我们是不是要还武术以本来面目,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要而对武术进行大张旗鼓的修改,去适应所谓的规则,我们应努力做自己的事情,把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遗产好好的保留下来,让优秀的武术文化作一个承载各种体育运动的大船。

摘要: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今天,在传媒方面、武术管理方面、推广形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武术,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梁建辉.曲已终,四海英雄难舍河南[N].大河报,2006(9).

[2]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中国武术发展 篇8

关键词:中国武术,发展,约束,自由

1引言

与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中国武术发展必先经过从萌芽到成长、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它从产生到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自然存在着一股无形的约束力,对中国武术自身的发展走向起到统摄和规范的作用。这种力量所产生的规范和规则来自如中国文化的特性,积淀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正是这种约束力的作用下,武术先贤们经过长期不断的社会实践,对武术活动进行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伴随着审美经验的不断丰富与认识的不断提升,最终形成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武术。这种由规范和规则所形成的特殊品质标志着中国武术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武术社会价值的体现及其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这一品质的形成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习武者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遵循着正确的方向,引导着他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与此同时,在不断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规范与规则所形成的特殊品质又得以不断充实、完善,最终形成一种规范、一种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的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有学者提出“约束”与“自由”是矛盾的观点。究竟“约束”与“自由”在中国武术发展问题上是存在怎样的关系?他们是相互对立的,互不相容,还是彼此作用,相辅相成的?这成为本问题的研究起点。

2 “约束”的解读:维系中国武术本真的规范

这里所谈及的“约束”,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其表现为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且已经被确立的各种规范和规则。在中国武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这种“约束”已成为了中国武术内部的一种“实质性”或者“本源性”内容,始终规范着中国武术技术与文化发展;这种“约束”已成为作用于中国武术独特的一种“精神”或者“宗旨”,始终引导着的中国武术的形式与内容的传承。

2.1 “德”:中国武术中的道德约束

中国武术自它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伦理道德的范畴。由于受到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即“武德”。“武德”是针对习武之人提出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习武之人共同推崇和遵循的行为准则。甚至,在传统武术的评价体系中,“品德的高低是和武术成就的大小是正相关的”[1]。

自古以来,几乎各个流派开宗明义都要讲明武德。在武术门派中均有类似于“未习武者先修德”、“短武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宗派《拳经拳法备要》:“道勿乱传。百般砥砺始能成,费尽精神用尽心。卫国保身方可用,操强逆理莫欺人。贤良秘授纡危国,邪妄休传害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邪。”《短打十戒》亦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负恩。”[2]即使是不同的武术流派,武术的“仁义”思想亦对授徒择人均有严格规定。苌家拳《初学条目》中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喜气迎人,学拳宦作正大事情,不可持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3]《少林戒约说》也提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其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不可逞强凌弱。

因此,我们可以将“武德”视为中国武术文化中伦理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强调个人对于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注重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在秩序,注重在武术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在践行“武德”的同时,即是在调节、规范与塑造着习武者的行为、思想乃至灵魂。它秉承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原则,历经几千年的融解、重释与发展,形成从择徒拜师、习武练武、从武施武到生活及人生追求的一个繁杂的道德体系,广泛运用在习武、用武及日常生活之中。

2.2 “技击”:中国武术中的技术约束

这里所说的“技法约束”,并不是一种的限制,而是对中国武术技术的形式、技术原理以及运用原则施予的一种规范。因为,中国武术的本质是一种技击之术,其技术技法都是由具有攻防涵义的动作构成,所以,技击的属性中国武术的本质属性。因此,体现技术技法的技击本质和技击意识就成为了一项最为基本的要求,成为了一种“无形”的限制,约束着中国武术的技术发展。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技击”的倡导是历代武术拳家们沿袭武术的技术要义。在习练武艺的过程中,他们会反复的思量每一个招式的进攻和防守的功能,如何做到隐蔽的“攻”,如何做到巧妙的“防”都是他们习练、钻研武术的重要出发点。尽管到目前,仍有一些人偏激的认为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是“中看不中用”。这是由于他们并没有认清武术套路的真谛所在,即“练为战”。事实上“套路的作用也是为了方便于传授、记忆和习练”其目的是为了使技艺娴熟,以便于在是在临阵对敌时可以熟练的运用,因此,套路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用,其结果必须要满足于实战的要求”[4]。例如在少林武术的庞大体系中,就拥有众多的套路种类。这些套路结构简单,短少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当我们从“技击”的角度来看,便可以发现这些套路中的技术技法“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并且善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攻而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并用,招招式式非打即防”[5]。由此,少林武术形成了简单而实用的风格,而“注重技击立足实战”[6]成为了其最为显著的技术特征。

我们必须要厘清:武术套路这一形式的存在并未与其技击的本质相背离。“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实用尺度被审美需求所取代是事物发展的异化……这种异化又是事物发展的必然。[7]”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武术套路的出现与发展可以理解为武术从实用向审美的转型。技击的属性,是武术发生和发展的动因。因为在古代,中国武术的产生是用于实战,用于搏杀,用于战争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武术的技击性“内隐”于技术技法之中,渐渐脱离了与对实战格斗的依附关系,成为了以表现技击、展现技击为主旨的技击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即便是“表现或使用攻防格斗的方法”,也并不违背对武术本质属性———技击性。因此,“技击”始终是中国武术亘古不变的技术追求。

2.3 “体悟”:中国武术中的思维约束

与其它文明有所不同,中国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认知,是通过由心而发,由感而发的形式产生的。因为“中国古代意识与思维模式的大特点就是模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古代意识和思维模式是直观的,朦胧的,观悟式的,非逻辑的,类推、猜测、经验的成分很重[8]”,这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武术,使得古代的习武者渐渐将“感悟”和“体悟”作为实现对武术认知的基本方式,这也是一种独特东方文化特色的思维模式。

“悟”的实质上是真理的认知过程,然而任何理论的发展,在“释义的旋梯”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修正,其本身应被视为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真理。因此武术中的“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连续的创造思维。古代的武术拳家们在沿袭武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体悟。如《六通短打图说》中云:“学拳之理,难于知应用,需精心体察,阐发妙用。”《拳意述真》亦记有“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悟会”……这表明,只有通过身体力行的修炼,才能对武术中各种技术技法的目的和意义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所以,习练武术的过程,就是一种肢体的历练过程,在用肢体体验技术技法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获得对武术精髓的感知。

武术是对在生活中各种技击活动的总结和归纳,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被一代代的武术拳家们不断的检验和实践,这使得武术中的技术技法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诚如邱丕相先生所说:“武术套路运动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攻防中提炼而得。它所提炼出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对格斗技术进行的再创造、升华、提炼……[9]”也有学者指出:“对武术的感悟,也就是在反复的运动实践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模仿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原有的方法与经验而最终获得一种方法性的直觉能力。[10]”这种在“反复的运动实践”的过程中的“提炼”、“再创造”,就是一种“体悟”的过程。武术的一招一式、一攻一守,在步法、身形上的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等都是能够通过言传和身受的途径实现,可以通过观摩习练掌握的。但是,中国武术最为深邃的“意境”、“神韵”等却无法可以通过师傅或者同行的言语和身教获知。这种更为精微、更为深久的东西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俗话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通”[1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通过自己的亲身操练,用身体去获得体验,才能够领会到、感悟到武术的真谛和精髓,这种具有“体、悟结合”的思维范式是中国武术所独有。

3 “约束”的误读: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制约

上述具有规范意义的“约束”,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约束”的存在,维系着中国武术技术体系和思想体系的本真。然而,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在经历了与异族文化的交流之后,开始有一些人对于具有规范意义的“约束”产生了认知上的误解,将这种“约束”视为制约着中国武术发展的“绊脚石”,这显然是错误、片面的看法。

3.1 质疑:“约束”对于“自由”发展是一种制约

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下的确存在着一些有别于传统的武术的武术形态,例如在当代出现的一些武术比赛以及武术类的选秀节目等。在这些“新兴”的武术中,它们以“观念”、“时尚”、“刺激”为先导的武术创作倾向充斥着武术领域,倡导“个性张扬”与“先锋实验”,倡导“形式独创”、“风格各异”。一时间,“自由”的存在使武术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越来越宽泛,武术变得无处不在。各种武术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武术风格如细胞分裂一样迅速发展,武术语言如遍地春笋,一夜之间都崭露头角,武术流派在互相斥论中而成长。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盛况,人们目不暇接,数字、图象的时代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官刺激,生活中每一个东西不知哪一天就会变成一件武术作品,堂而皇之地摆入武术的殿堂,现实中丑陋、叫人作呕的东西不知哪一天也会披上武术的外衣,看似完美的事物不知哪一天会被武术家进行的重组“丑化”,成为愚弄和讽刺的牺牲品。在无奈中,一味求新的武术多了观念,多了奇异,却少了价值,一幕幕的“魔术”,变化莫测,分不清武术与非武术、生活与非生活,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

也许正是一些人漠视了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约束”的价值,人为地强加给中国武术过高的历史使命,也许是为了保住武术这一神圣的领域,使得他们大量用“观念”、“哲理”来掩盖其苍白、平庸和缺陷,云山雾绕,使人们看不清中国武术的本来面目,武术似乎在上演着一出“皇帝的新装”,扮演着一个又一个自欺欺人的角色。其实,这些绝非是对武术作出的科学理性的论断,也不是对武术作出的合乎逻辑的革新。他们将那些由武术先辈们历经岁月的磨砺,不断完善、总结所形成的规范和规则统统予以无情的否定,抛弃了武术人原本所崇尚的规范和规则,完全的把中国武术置身于无边界、无约束的境地。这无疑是对中国武术传统的颠覆,是对中国武术本真的亵渎。于是,失去“约束”的武术,反而让武术走入另一个“黑洞”。

由此,我们应当清醒的意识到:“约束”并非是“自由”的障碍,相反,“约束”所形成的规范与规则,是武术在任何时代发展都必不可少的要素。

3.2 正身:“约束”对于“自由”发展是一种促进

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乏自由的精神。正如文化学领域的专家所言:“中国文化既追求群体的自由,又追求个体的自由;既追求现实的自由,又追求理想的自由;既追求人身的自由,又追求精神的自由。中华民族的自由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形式,却是同一个超越精神或绝对精神的贯彻。”[12]这种自我超越精神,才是中国文化所真正追求和向往的“自由”。对于武术的发展而言,也需要自由的发展空间。没有自由,就谈不上创造,也就没有武术的发展可言。

然而,自由也需要一定的限定,不要自由过度,过度就会变成放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约束,犹如一条大河没有河堤的约束,放任自流,终将会有干涸的一天。若按照河床的指引作为约束,必将汇入大海,走向自由。中国武术的发展同样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定律,即:武术的自由发展也需要约束的。“在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新世纪,中国武术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有限意义,中国武术不再是单一的运动项目,其本身已经变成一个国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表征,中国武术理应向世界展示东方身体文化的独特魅力。”[13]因此,保持武术自身的传统,是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关键。武术在发展中所形成的规范与规则俨然就是武术的传统,是保证中国武术持久发展的必要前提。假使武术的发展失去了规范和规则的制约,就如同失去了生存土壤的大树,失去了生命的源泉,武术原本的界限也将变的模糊不清,武术原本的形态也将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说,只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约束的自由,往往会偏离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甚至导致失败和灭亡。今天,我们要想实现中国武术的持久发展,使自己的武术作品“别具一格”,必须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应该踏踏实实地从传统中、从规范中不断要求自己、不断完善,如此,才能使武术真正走向自由之路。

4 “约束”的延续: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保障

“在文化自由与文化多样性关系中,不论文化多样性是文化自由的产物,还是文化多样性体现和推动了人们文化自由的实现,它与人类自由与人文发展的价值都相一致。”[14]面对当前的全球化的发展格局,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文化也随之一体化。这里,我们将以当今艺术的发展作为一个佐证。艺术是“不同于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艺术,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15],其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个性的存在。不同民族的艺术受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审美趣味、自然地貌、风土人情乃至材料使用、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该民族独特艺术风格和风貌。假使世界各国的艺术被“同化”,被“统一”,那么,原本多姿多彩的世界艺术的百花园必然会变的单调乏味,毫无生机。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集中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的类型的文化是按照各自的传统这样一个“轨道”发展的,正是文化传统这一约束力的存在,使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的。如果强行的追求全世界的“统一”和“同步”,生拉硬套的实现不同文化形式的“接轨”,是何等的荒谬?有些学者认为中国艺术的唯一出路就是向西方“转型”,否则将继续游离于“世界艺术”之外。这里所说的“世界艺术”无疑是指“西方艺术”,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表现。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不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吗?中国艺术不是世界艺术的一部分吗?作为民族文化的学者,我们可以拿出自己的豪气与骨气,嗤之以这样的回应:相对于中国艺术来说,西方艺术只能是他者。所以,符合这一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也许并不一定适合另一国家,现代艺术的形态和观念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自己的现代艺术之路。因此,对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与经验,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学习和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和硬套,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形态只能在中国当代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推动和制约中生成,“亦步亦趋”地跟随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绝可能成为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我们还是应当立足于自身文化的传统,谋求新的发展。

浅析中国武术的发展战略研究 篇9

1 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外的表演和宣传, 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从1990年10月3日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到现在, 已有108个正式会员国, 并且在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倡导下, 已先后在中国、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中国香港、亚美尼亚、中国澳门和越南河内举行了八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和多次国际武术对抗赛, 同时武术已被列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五大洲也相继建立了洲际武术联合会。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武术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1.2 国内传统武术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武术随着中华民族5000年古老文化发展到现在, 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魅力。武术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 其中已查明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和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30种。

1.2.1 国内传统武术发展的群众基础

据统计, 我国有13000多所武术学校, 上百万的学生;另外, 经常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口也达6500多万人。尤其是在1995年6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下和邓小平同志“太极拳好”的倡导下, 中国人练习太极拳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1.2.2 传统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发展

传统武术是我国独具民族风格特点的传统体育项日, 它不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优秀素材。在1978年和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的体育教材》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均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另外, 在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 武术被列为中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有些高等院校也将武术列为必修课。

2 竞技武术国际化的发展

竞技武术要获得大的发展, 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只有国际化, 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接受武术。利用武术的“竞技”效应, 弘扬武术文化, 强化武术功能。通过完善武术的竞赛制度, 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接轨, 从而把竞技武术推向奥运会。这是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最高形式, 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科学理论

国际上任何一项运动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科学理论做支撑。如何将浸透着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理论科学化现代化并升华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思想财富, 确实要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同时也是摆在武术理论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之一。负责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各级领导要拿出相当的精力着手全面规划统筹安排;要以课题攻关的形式组织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学者对武术理论和武术学科的各类系统进行研究, 按不同类别拿出较为成熟的既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科学的理论, 又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创新经典论著, 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框架和新颖的内容结构, 融入世界文化的范畴体系, 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所接受。竞技武术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 其规则的优化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检验, 要按照奥运会项目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要求对现有规则进行彻底改造为竞技评判的公正、公开、公平准备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2 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创新

近几年来,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加大了武术向国外推广的力度。如派武术代表团参加法国文化节, 到非洲进行表演;派高水平教练员到各国任教;提供必要武术器材等等;启动武术培训市场、举办中国段位制培训班, 积极推动各国人民习武健身活动的开展;举办竞技武术散打与世界其他搏击项目的交流比赛, 如中泰、中美散打对抗赛等。

3 结语

在竞技武术紧锣密鼓地向奥运进军的同时, 我们必须兼顾扎根于民间数千年的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也可以进行竞技, 竞技武术中也含有传统武术的内容。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作为武术完整概念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我们不应该以牺牲传统武术为代价发展竞技武术, 而应该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充分继承传统武术精华, 将其深邃内涵融在现代武术之中, 使现代武术更加完善。同时也不能固守传统, 无视现代竞技武术的优点而限制了它的发展。这正如徐才说的“我历来主张, 发展传播武术要两条腿走路, 一条是竞技武术, 其目标是进入奥运会;另一条腿是把传统武术推向世界。只搞竞技武术, 路会越走越窄, 只有两条腿走路, 武术才会有大发展。只有抓住重点的同时也不忽视基础,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才越走越宽, 越走越光明。

摘要: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与比较, 在回眸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提出竞技武术的发展全面性与长远的谋划和指导原则是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 做好普及、传播、交流与提高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2]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3]蔡仲林, 等.武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论中国武术的大众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武术,大众化,发展,文化,创新

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进程,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武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由于武术作为古代军事中的重要手段,武术在传统社会变迁中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但我们必须清楚,武术的博大精深及其辉煌历史的铸就都有赖于大众化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体育不断涌入中国并抢夺着中国武术的广大受众;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共同将武术推向当代发展的困境。在此境遇之下,中国武术的大众化发展成为其当代发展过程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1 传统武术曾经的辉煌:武术大众化发展的结果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武术无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还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其发展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创造。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一直为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着得天独厚的生长土壤,武术不仅成为古代战场上重要的军事手段,更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武术自产生之日起就作为一种搏杀术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手段,武术成为取得政权,维护政权的有力武器,并一直受到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唐代武举制的出现,不仅表现出统治阶层对于武术人才的重视,也是对武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显赫地位的有力佐证。封建统治阶层通过武举制度选拔武术人才,以此加强自身的武力以更好地维护政权和统治。武举制度由此而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不仅为传统阶层所用,也吸引着许许多多的平民大众参与到武术之中。中国传统社会对武术的社会需求使武术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而武举制度的实行则从制度层面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武术的大众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术在传统社会中虽然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但反过来也常常成为封建统治阶层的威胁,因为任何一支希望颠覆旧王朝的力量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武力作为支持。宋代,统治阶层开始提倡文弱之风并使之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以期维护自身统治和社会的安定,但此时武术的发展道路发生了意义深远的转变。由于统治阶层的限制,武术不得不将其发展转向平民阶层,武术由此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武术由此真正走向了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广泛的大众参与中不断创造出辉煌的历史。由于武术在传统社会大众中的盛行,它不仅成为个人健身防身的手段,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农忙时种田,农闲时造拳”正是对当时武术大众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武术发展至清代已经达到自身发展的集大成时期,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为武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考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武术的大众化发展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也成为武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2 当代武术大众化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武术原有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武术的受众也被许多其它活动方式所占据。就体育参与层面而言,武术在西方体育的挤压之下,其大众化发展也受到极大的挑战。

2.1 生活方式的转变

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其发展必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武术在这种变化之下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中国武术不仅产生于传统社会,而且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这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为武术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时代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趋于一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包括体育与休闲活动)也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名目繁多的休闲方式在丰富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予武术的当代大众化发展以巨大的冲击。新的历史环境下,武术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如何符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武术当代发展中新的历史课题。

2.2 西方体育的挤压

近代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之后,西方文化开始日渐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中,西方体育进入中国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导西方竞技体育也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传统武术以一种自然的状态逐渐走向发展的低谷,其原有的大众参与群体被西方体育所瓜分,甚至一些西方的大众体育项目成为中国大众闲暇时乐而不疲的宠儿。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竞技武术从传统武术中剥离出来,并按照西方体育模式的发展下成为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成为武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但从竞技武术大众参与情况来看,在竞技化方向上的不断发展使其很难满足大众参与的需要,而此时许多西方体育项目成为中国人乐于参与的对象。可以说,武术的大众化发展空间受到形形色色的西方体育项目的严重挤压,武术的大众化发展面临着强烈的竞争。

2.3 休闲方式的多元化

当今,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大众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中国社会也逐渐步入到一个休闲的时代。而伴随着全球化的风潮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为中国大众休闲生活的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电视等传媒方式的出现,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许多人将自己的闲暇时间花费在观看电视节目上,这对武术大众参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此外,对于那些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们而言,层出不穷的来自西方的休闲方式充斥着中国人的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在选择休闲方式的同时,也标榜着对西方时尚的追求。近些年来,一些来自国外的休闲活动,如健美操、瑜伽、跆拳道、高尔夫、街舞、街头篮球等活动,已经成为不同年龄、性别及喜好的人们追求健康、娱乐的过程中炙手可热的选择对象。反观中国武术,在诸多休闲方式的冲击之下,大众参与的群体被极大地侵占,武术如何在这个休闲时代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成为武术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3 大众化: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传统武术的当代大众化发展

传统武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凭借良好的大众化发展创造了令人艳羡的辉煌,而如今中国武术所生存的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开展使武术的大众参与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并非是传统武术自身的问题,而是传统武术一直处于一种自在发展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发展。传统武术以其丰厚文化内涵、独具风格的技术体系,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极具发展的潜力。

传统武术是在传统文化浸润下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运动形式,十分符合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位。传统武术深受传统文化中传统哲学、中医理论、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功能。传统武术体系的蔚为大观也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因此,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同样需要不断的创新。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休闲健身、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价值是许多体育项目所不能比拟的,这些优势应当成为武术当代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重点。近些年来,各种传统武术节的举办正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尝试,但这样的创新发展还远远不够。传统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持和发展体制的创新。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只有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才可能从中提取出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资源。不同地域都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流派,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加以研究、创新与推广。唯有如此,传统武术才能够更好地在当代社会进行大众化的发展,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竞技武术的当代大众化发展

竞技武术是武术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在西方体育发展模式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间巨大的差异性,也成为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代表。虽然现代竞技武术自诞生起就一直按照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运行着,通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建立起自身较为完备的竞技体系,但其在大众化发展方面却没有表现出良好的成效。

竞技武术与跆拳道等一些类似的武技项目相比,在大众化发展方面也表现出诸多的不足。近些年,跆拳道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风潮,许多跆拳道馆、俱乐部散见于社会与学校之中,成为人们热衷参与的活动。究其原因,跆拳道将文化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人们在学习跆拳道技击技术的过程中始终经历着一种文化的洗礼,文化特征成为跆拳道吸引大众参与的重要因素。竞技武术的发展与推广同样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大众化的发展才是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竞技武术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其科学性和竞技性,也应当重视融入中国武术的丰厚文化内涵,赋予竞技武术技术体系以文化的支撑,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4 结语

武术的大众化发展成就了其辉煌灿烂的历史。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时西方体育在中国的盛行和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强烈地挤压着武术的大众化发展,使武术在当代社会中遭遇发展困境。武术的大众化发展才是其摆脱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只有从武术自身的传统中汲取发展的能量,并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才能使武术迎来新时期发展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岗.武术发展中的历史转折[J].搏击·武术科学,2005(11).

[3]王国志,邱丕相.解读武术大众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4]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书法和中国武术 篇11

王厚堂是一位集武术和书法于一身的奇人。他从小受祖父影响,喜欢诗文、书法,七岁时开始临习字帖。儿时的他身体比较弱,经常受人欺负,这激发了他学武自卫的念头。一直以来,他勤练书法,苦练武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文武双修的“大将军”。

现在,王厚堂的榜书艺术声名远播,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书法爱好者收藏,还曾获第三届中国颜真卿奖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厚堂的现场书法表演吧!你看,他铺好宣纸,运用气功蘸墨,舒展双臂,气走丹田,一个转身,一个跳跃,一笔写成一个大大的“虎”字,接着他又写了“道”“鹤”等字。这几个字浓淡相宜,虚实有致,龙飞凤舞,大家赞赏不已。王厚堂说,他的书法有很强烈的表演色彩,但不是“作秀”,他是在“打通经络,锻炼身体”。

中国武术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强调内功的重要性,如果不用“气”来运功,打出来的就是花拳绣腿。中国书法也强调“气韵生动”,若书者不以“气”运笔,写出的字就没有“骨力”和“韵味”。毛笔的笔头虽软,却能将书者的气力很好地表现出来,好的书家,能力透纸背,给人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量,达到刚与柔的和谐统一。

“气”在外国人眼里是玄而又玄的东西,而中国人在书法和武术中都把它用到了极致。

同学们,现在知道书法和中国武术的异曲同工之妙了吗?有兴趣的话,你也去研究研究吧。

小链接:在古代,榜书是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据史料记载,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第一位书写榜书的是秦丞相李斯。

对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 篇12

众所周知,“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着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而武术的人口,也是决定着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武术兴衰,“武术的知识、技术以及文化需要有人传承,也需要有人卓有成效地普及和国际化传播”。数千年来,中国武术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在传播中燎原世界,是因为传承使得武术力求“本真”、“精深”,传播使得武术力求“广远”、“普及”。

中国武术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美誉于世。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境,传统武术受到了空前的抵牾,开始出现衰退现象。我们在告别农耕社会,追赶西方文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分离对立的思维定式。发展的欲望似乎并没有提供一个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逻辑”。尽管作为体育化的竞技武术,在政府的支持下走进赛场、走进学校、走进大众,但是,这也始终阻挡不了传统武术的流失。走进赛场,走进学校,走进大众的武术,其传承武术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在断裂。从某种意义上讲,竞技武术作为体育项目是缺乏价值认知,与传承脱节,它发挥的只是对武术传播的功能。中国武术传播的核心是其传承,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得传统武术流传下来。传统武术的传承不可能寄希望于竞技武术的传播,但是,没有竞技武术的传播,传统武术或许早已衰落。反过来,竞技武术的传播离开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发展中国武术这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建设一套中国武术发展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2 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网络化”,拓展新型空间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深刻影响着和形塑着文化形态。由于“网络传播、网际生活与传统的信息传播、现实生活有着很大差异”,这使得现实生活中“家族传承”、“口传心授”的武术文化在网络空间遭到挑战和质疑,使网际生活出现暂时性网络武术文化的盲点。现今,遍布世界的网络,对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网络传播技术是人类继口头传播、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后最具整合优势的传播方式。“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全球性、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的特点,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能便捷交流,轻松聚谈”,这为武术传播赢得了规模大、覆盖面广、信息全的特点。由于网民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网络上寻找信息,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武术文化传播网站,设计民间拳师艺人主页、拳师绝活浏览库、武术在线图书馆、武术文化交流大擂台、民间拳师网上授课、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等。网络交往的匿名性、间接性、实时性,使网民更容易依照自己对武术的理解,放松地进行网络交流。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在现实中对武术共同兴趣或者共同困惑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推心置腹、深入交流。这样,武术专家或名家也就可以通过网络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习武者“传道解惑”。武术网络化更容易实现“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也更容易得到充分的互动和及时反馈。在网络环境中,武术传播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武术主题在网络上链接式的搜索引肇机制使其信息内容具有多元性、客观性和可选择性。网民能大量接触到武术的不同拳种、不同风格,以及各种类型、各种角度、各种观点的武术信息。武术网络化还可以建立英语、俄语、日语等国际性武术专业用语,从而实现不同民族语言无障碍的武术文化交流。

当然,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人类带来崭新的数字化生存体验,也会导致或加剧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上网络时空的限制,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可以是创作者,也可以是制作者和表演者,几乎可以达到全民狂欢的地步。当我们打开网络,输入武术等字样,就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关于武术文字或武术视频。武术视频可谓鱼龙混杂,有套路表演、对练、还有推手甚至还有失传已久的“一指禅”、“铁头功”等等,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难免给中国武术网络化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司法、公安、工商、教育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加快网络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建全网络立法,构建绿色网络环境,以保证网络武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网络化”,使其丰富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国武术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武术,喜爱中国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化武术与现实武术发挥着同样重要的武术文化传播作用,如果中国武术没有实现网络化,就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变化所导致的文化形态的变化。因此,建设武术文化网络资源不仅拓展了武术生存环境,而且对于发展中国武术也有着深远意义。

3 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社会化”,加深民族记忆

随着社会的演进,中国武术如影相随,它是以身体攻防为载体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扬弃,能适应不同社会需求,并获得自身发展。中国武术植根于农耕社会,在农耕文明滋润下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随着社会变迁,工商文明更注重对“物”的倾向,如果社会割舍民族记忆,也就意味着废弃区别于“他族”文化形态的标识。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流淌着精神血脉,而且传承着文化基因。端午节是以亲身参与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清明节是以扫墓来缅怀祖先和英雄;重阳节是以登高望远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情感。这些节日可以通过举行庆典和民众参与的形式体验,来满足群体成员心灵的需求和现实某种宗教、信仰寄托。这些仪式被定型化并在群众中被流传,因此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流传文化记忆。

众所周知,“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和生活中通过武术这种运动形式的表现而形成了一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对人们的修养和社会的变革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许多方面都与中国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之人际交往,大到治国外交。如“修身克己、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刚健有为”等等,它已经是关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民族的精神性文化。中国武术走进社区走进社会,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习练武术、甚至通过与习武者接触,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武术有一些感悟。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关注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的今天,中国武术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以武术为他们运动以及凝聚的载体,以变换多样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锻炼身体内在调和气息精神。

如今,为了推动武术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极力的开展武术比赛,武术文化论坛,各个地方开展武术活动比比皆是。如果把这些武术活动选定一个时间定为武术节日,号召全体动员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一旦被社会定型化,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武术活动仪式来巩固历史。有历史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有身份,有身份认同就有民族认同。因此,使中国武术走进社会,走进已经改造并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以传统节日来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武术文化活动,这样有利于中国武术成为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保持中国武术文化传承。

4 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生活化”,服务人民群众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精神活动的结果,它是因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产生和更新的。人的需要不是简单的物质层面的供给,更是涉及到内心精神世界,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人民大众基本文化权益逐渐得到保障,但人民大众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仍较低,文化对生活的影响还不单调。

传统武术中蕴含的“阴阳五行观”的朴素辩证法、“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社会统一思想、“尚中贵和”的中庸思想、“修身克己”的修身价值等等。“阴阳五行观”使人们懂得一物是另一物的生和克,在各种生克关系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现象令人深思;“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懂得春日耕种、秋日采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在人体保健上更是注重以人体生物节律来符合节令交替。“尚中贵和”的中庸思想,使人们懂得不同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共存,实现和而不同。“修身克己”更是人们“任性纵欲”的对症良药。因此人们通过武术的修行,便懂得生存之道。在过去农耕社会,武术文化活动不是远离自身外的他者,是不需要外力的强制组织和注入,而是隔于肌理不可须臾分离的生活方式,是民间的自发组织,有一套自身的完整体系。人民大众生活在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之中,以武术技术为传承载体,凝铸着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性格,与民众有着深深的情感纽结,密不可分。竞技武术是为专业运动员设计的,而对于大众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它的生成之初,便受到文化话语权政治化,行政管理中心化的“约束”,使之远离大众,从而造成受众群体边缘化,传统文化缺失。它有自身的训练体系、技术要求、价值取向、评价方式,脱离了大众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运动职业方式。

把武术融进大众休闲生活中,使武术得以生活化,拳友见面便问“你练了没?”,就如日常生活中,见面握手以互相致意,向人道歉说“对不起”,等等,以此来促进武术人热爱武术。通过武术的习练使其懂得“仁义礼智心、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并使这些成为日常的生活规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武术中体现为“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等等,这也是习武者对与人为善的追求。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生活化”,就是要改变武术习练者的态度,从武术习练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要分清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不仅要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更要追求精神和文化上的美感。休闲是人民现今追求的生活方式,休闲不是打发时间,休闲时间多并不等于快乐质量高,休闲需要有文化的含量。当我们真正能从武术修炼者获得休闲的同时,我们就得到了质量高的快乐,武术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

武术的“内外兼修”即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这不仅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对心里的效用体现在武术内在“伦理道德”观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准则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使得人在社会交往中乐于助人、见利思义、顾全大局、互相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从而在社会上与人们生活的文化需求相契合,促进我为人人、互谅互让的社会风尚以及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武术生活化,便把中华民族“治国平天下”作为目标追求,将人的自身与国家融为一体,使武术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5 着力打造中国武术“世界化”,推进文化入世

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进展,则鲜为人知。”实际上,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铸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留下了饱含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优秀遗产。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不缺乏讲术中国文化的各种题材。

中国武术世界化,就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使他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的文化,它是民族的灵魂,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体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生产、生活的独特性,它与本民族、本地区人们群体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已经渗透到该民族、该地区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标识。毫无疑问,文化的世界性是相对于民族性而言的,文化的世界性是一般性的,而文化的民族性是特殊的。文化的世界性是以民族性为基准,是从众多民族性文化中提取出来,既能使民族文化为世界提供“普适性”文化,又能使民族文化为世界提供“互补性”文化。中国武术也是如此,着力打造中国武术“世界化”,只能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并通过民族的普适性来表现出来,若一味的“世界化”忽视“民族性”,那么就会变成一个空壳,就像现在的被誉为“新式体操”的竞技武术一般,失去了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生长的原始动力、活力和生命力。

中国武术并不是单一的“武技”、“决斗”、“竞技”,它之所以博大精深是以民族化“生活方式“为传承体系、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价值、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阴阳”观为技术核心理论、以“与人为善”为处事原则,以“自强不息”为进取精神,以“厚德载物”为豁达胸襟……等等,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不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己所用。“我们历来反对对外来文化单纯的‘依傍与模仿’而是强调外来艺术因素与民族文化浑然一体”,也就是说外来艺术因素和本民族文化相互协调,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武术“世界化”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与西方体育文化中蕴含美的艺术因素融合,而不是单纯的依傍与模仿西方竞技体育。中国武术要处于世界发展的潮头,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才有生命力,具有“原创性”才是武术创新的关键。也就是“以前人不曾用过的素材、手法,对‘母体”的创造,方可称为‘原创’”。对于中国武术的创新,就是在“母体”传统武术的基础上,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成分,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民族、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文化,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需求,这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更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为文化的‘世界性’鸣锣开道,是文化的‘世界性’的加速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如电视、音像、电脑等等科技手段,为文化产业、艺术产业、文艺产业提供了文化“世界性”的先驱。虽然现代科技手段会对原有的文化格局、文化形态、文化生存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对带有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艺术种类过于偏重,但纵观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在总的趋向上是把艺术从少数人垄断中不断解放出来,使艺术成为更多群众所享有的文化成果。”中国武术也要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并找到一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更多国家和民族都乐意接受与认可的“普适性”文化和挖掘能够为世界提供和而不同的“互补性”文化,来推介中国武术,使中国走向世界。

6 小结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传播是中国武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传承使得民族的灵魂和血脉能够延续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传播更是激发了武术文化的生命力和加强了武术人的凝聚力。中国武术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分析其糟粕和精华,从而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即保持民族性,又不失世界性,更体现时代性。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网络化”,拓展新型空间;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社会化”,加深民族记忆;着力打造中国武术“生活化”,服务人民群众;着力打造中国武术“世界化”,推进文化入世,从而使得中国武术越走越踏实,实现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一篇:跳远训练下一篇:卫星新闻采集的未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