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变局时代(通用7篇)
中国武术的变局时代 篇1
当今社会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传媒占主导的社会,我们在保证中国武术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大背景之下,才能使得武术这个传统文化代表,借助网络、借助电视媒体等的开发与包装,去展现给世人以及更多的人们。对中国武术的极力推广,是每个关心、爱护、期盼中国武术能日渐繁荣的有识之士的愿望所在,我们希望中国武术能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话题、必不可少的视觉盛宴以及文化大餐,这样才能实现“大武术观”的发展与创新。
1 大众传媒与中国武术赛事
诚然,不论是传统武术,亦或是武术赛事,它们都能在体育文化的属性上找到自身的立足点。中国武术当中的某些功能原本属于体育,但它又高于一般形式上的体育,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是很多体育项目所无法企及与比拟的。中国武术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与强大的媒体支持。
单从中国武术赛事而言,我们真正的武术赛事,真正代表中国武术原本所蕴含的文化、哲学、美学、伦理学的赛事,依旧是身单力薄,它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取而代之的是注重比赛结果的武术散打赛事,这些武术散打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武术,它只是表现出中国武术“打”的一面,却忽视了“不打”的另一面。正如王岗先生所言:“我们从武术中发掘的‘散打’也没有一统天下,本应很绅士的‘中国武术’却越来越变得野蛮和暴力。”中国武术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作为体现我们民族文明的身体文化,倘若一味地追随、过度依附于西方体育的话,中国武术就很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凸显自身的文化个性。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西方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中国武术丧失信心,更不能对武术赛事发展自信失去信心。中国武术当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技术要义,不仅对我们中华民族甚至对世界民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深刻意义。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作为中国武术借助电视媒体发展的先行军与探路者,已经做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明智之举,已经迈出了中国武术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一步,虽然,武术赛事的发展过程很是艰难,武术赛事的发展依旧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的棘手问题很多,但是媒体没有放弃对中国武术的宣传、从未放弃对武术赛事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2 大众传媒对中国武术赛事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步传播手段的阶段性发展。伴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不论是从质或是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飞跃,并且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全球化、市场化与媒体化成为占据当今社会主流的时代,中国武术赛事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言的显得尤为明显,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业已成为各种媒体所关注的一个对象,武术赛事丰富着大众传媒的传播触角,大众传媒的高度关注也不断促进着中国武术的顺利发展。大众媒体在关注西方体育的同时,能够为中国武术提供展示其自身魅力与发展空间的媒介平台,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在欣慰的同时,中国武术赛事如何利用好媒介这个平台去发展、展示自己,是我们中国武术不可逃避的现实。任何一个成功的赛事,都脱离不了电视传媒的介入。中国武术赛事的发展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和运用西方体育其他赛事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例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
可以这样说,武术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推广,我们在西方强势体育传播的冲击之下,传统武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在尴尬的现实境遇之下树立起一种文化自尊。这对于宣传武术回归传统武术的WMA来说,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文化的自尊。中国传统武术要摆脱困境走出尴尬,争取主流媒体的更大关注,就成为国人要将武术这种传统文化身打造成流行文化,而武术赛事的传播必须要与主流媒体相结合,这样才能建立武术文化的重要坐标,并且通过主流媒体去建立武术高层文化的范例,这才可以真正为武术的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央视五套强势电视媒体的介入中国武术赛事,将使得各派武术展现于亿万观众的面前,必然会唤起国人对处于尴尬处境的传统武术有更多的了解与重视。武术赛事和电视媒体的相结合,必然会使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影响逐日深远,并会使得武术联赛越来越拥有更多的观众。武术赛事重在包装,这个包装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包装,也要有文化方面的外包装。因为,武术本身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包装好、如何展现好、发展好武术,也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的问题。
3 媒体化:武术赛事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它在自身的发展嬗变过程当中,越来越趋向于复杂繁琐,它不断地融入传媒社会等其他内容当中,不断地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媒体化,正是当今武术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对于渴求中国武术不断繁荣、不断受人关注以及健康发展的人们来说,中国武术发展的何去何从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武术赛事在其发展过程也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的社会中,媒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种文化的发展快慢与否。面对西方体育赛事强有力的冲击,我国传统体育尤其是代表民族特色的武术,不论是赛事宣传还是全面推广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就武术而言,中国武术在运用媒体的商业价值依旧很难与国外赛事相抗衡,抗衡的资本都差的很大。在这个媒体占据社会主流的时代,离开媒体、不借助媒体而发展的事物是难以长久或是发展缓慢的。就如人们离开电视与网络,人们掌握社会瞬息万变消息就成为奢望。而事物发展的好坏与否,媒介往往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媒介的功能就是“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产生认知。”人们大多都是通过媒体的拟态现实来接触和认识世界,媒体的选择为人们提供接触的范围,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理念。所以说,媒体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离开媒体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新兴赛事的WMA而言,借助强势的国家媒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华武术》以及《中国体育报》等诸多媒体来对WMA来做广泛的舆论宣传,可谓是声势浩大。能得到这样的媒体大力支持,各家武术俱乐部不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倾向和思维定势,借助央视这个广大平台,中国武术赛事的宣传效果就增加了广大观众观看比赛的积极性。反过来说,如果用不好央视大平台,那么也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正所谓,“职业体育转播经验告诉我们,媒体舆论对比赛的预测和对比赛成绩的评价,能够比较明显地影响人们对比赛的认识和继续观看比赛的兴趣。”
我们在借鉴西方体育赛事的传播、资本运作以及媒介功能发挥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要对其负面效应时刻保持极其高度的警惕。我们要立足本民族的特色项目,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标杆作用,不断加强各大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中西共融的新时代武术传播的新格局。
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处在一个传媒占据主流的时代。传媒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而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说,我们仅以体育化的形式亦或通过竞赛比赛的简单形式去实现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推介与传播,则是难以实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力量。中国武术应有自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宽的发展领域。文章从传媒与武术赛事的关系来探讨中国武术的发展。得出:媒体化是中国武术以及武术赛事的必然与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传媒,武术赛事,传统武术,WMA
参考文献
[1]王岗.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8.
[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8.
[3]高建萍.论电视体育媒体的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从“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看我国电视体育传媒“文化自觉”意识的崛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43.
[4]蔡利燕.cctv5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6):184.
[5]马剑,邱丕相.对武术实存的评析与反思[J].体育科学,2007(5):92.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篇2
关键词:中国武术,奥运,发展,思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闭幕,国人振奋之余,又难免有丝丝的遗憾。这种遗憾便是来自千方百计的将土生土长的中国武术推向奥运的希冀再次化为泡影。国人为何力挺中国武术入奥运,或许从以下两方面可以窥得一些端倪。其一,纵观奥运会28个大项302个小项,连邻国日本和韩国都有项目在其中,源于泱泱大国—中国的项目竟无一个,这似乎深深地刺痛与激发了国人的自尊和爱国情感;其二,为“奥运战略”添砖加瓦,毫无疑问中国武术一旦进入奥运将为我国多收入几枚金牌。基于上述思想的引领,为了适应奥运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手术便在中国武术身上进行着,但即便如此斯终也未能如愿以偿。诚然,国人的爱国情感是无可厚非的,中国武术入奥运对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手术”完的这种武术还能谓之“中国武术”吗?还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吗?为了迎合将中国武术作为“牺牲品”,对中国武术公平吗?对中国文化尊重吗?现实表明:中国武术入奥运之旅已暂告一段落。痛定思痛,伴随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妨将这种思想与改革暂搁一边,立足现实,冷静分析武术与奥运存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能否被克服,以及在此分析基础上给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这才是对中国武术及其发展有所裨益的。
1 中国武术入奥运面临的问题
1.1 中国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
1.1.1 内部修养与外部表现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宗法制土壤之中,其一大特征是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礼仪的氛围中它所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理性、修养与德行,表现为自我修养与德行的提升。正因于此使得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教化手段。
与此相反,建立在西方法制基础之上的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在这种规则的环境下它所弘扬的是活力、本能、尊重个性。其外在表现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目标招引下超越对手、击败对手甚至于将对手置于死地的运动项目。
1.1.2 项目审美
由于东、西文化特点的迥异,导致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项目在审美上大相径庭。“在中国武术中,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都强调阳刚阴柔的整体和谐。比如,男女运动员都强调刚柔并济,各拳种柔中带刚,刚中隐柔,展现中和之美。这与奥运会项目极端的体现鲜明特色的项目就不一样,如拳击、举重只适合表现阳刚之美,而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则表现宜表现阴柔之美。”1.1.3项目表现方式
有学者云:西方体育是物理属性的体育,类似于动物,追求高、快、强。东方体育是哲学属性的体育,与植物同属,力求沉、缓、实。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项目同为对争斗与战争,但却由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国武术注重写神、写意,体现的是对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对内在修养的表现。而奥林匹克项目侧重写实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美。比如,中国武术套路中的技术动作虽为对实战的总结,但经过总结的技术动作与实战却相差甚远,体现的是一种抽象的技击。而这与奥运会项目的写实的、具体化的特点很是不同,如径赛项目,比赛时与现实生活的技术动作出入很小,基本是一种现实的再现或临摹。
1.1.4“慢”与“快”
有人比喻东方体育是寻求使蜡烛的火焰燃烧时间加长,为此不断地对蜡烛芯进行修剪,防止燃烧的火焰过大。而西方体育恰恰追求不断加大火焰,使之充分燃烧,力求短期内的最大的亮度,追逐效率。“‘快’是西方体育运动中的最大特征。所有比赛,都有时间限制,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而且人类从不进行‘慢’的竞赛,全是清一色的‘快’的竞争。”这种表面上是项目表现的差异,实则隐喻着东、西自然观的不同。东方体育的“静”、“慢”的活动形式与西方体育的过多的耗散人体的生命能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使人保持健康。
文化方面的差异,乍看与实际的体育竞赛联系不明显,不足以影响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但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已经构成了全球大背景下的体育主导文化,它不仅表现的是体育领域的项目占领,更是一种文化的侵袭、渗透与独尊。认识到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便成为中国武术入奥运的最大障碍,聪明的西方人绝不会让别人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宣扬与他利益相悖的“产品”。
1.2 其它因素的制约
1.2.1 竞赛项目不明确
武术进入奥运会,按照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可比性,技术无疑是第一位的,可选择何种项目作为切入点?中国武术有传统与竞技之分;有套路,散打,功法之分;有徒手与器械之分。就单纯从拳种而言,据1983年至1986年三年的挖掘整理统计,遍及全国各地的“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之多。如果将其“全盘托出”,一则尽显庞杂失之重点;二则,在竞技中会加大实施的投入与难度。如果“择其一二”,一则很难起到“以点盖面”的效果,二则如果真的实施了,管理部门无疑会加大对其推广普及力度,这无疑就会对未选中的拳种带来“冷落”。这种“冷落”或许会加速某些拳种的失传灭绝,不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1.2.2 竞赛规则的制约
奥运会项目,如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等,是用速度、长度、高度、重量及其它数量来评价人的身体运动能力。不仅可客观地评价出冠军和名次,还有绝对的记录。而武术项目属于主观评分类项目,这与其它奥运会此类项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即量化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从这方面看,裁判员的“公平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许由于裁判员对评分规则的理解发生偏差,就会使得运动员的分数是由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而定的,这会使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会加大对难度动作的练习强度,这样一味的追求“高、难、美”,虽然增加了其观赏性,但这种体操式的量化过后,武术本身包含的身法、神韵、节奏便失去了光华,且武术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文化气息也所剩无几。如果将此全盘接受,只能是一种迎合,对武术而言将是穷途末路。
2 对策与建议
奥运会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国武术入奥运是中西文化在体育领域的一次尝试性交融,但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中国武术入奥运是不可行的。对此我们也不必投入太多关注,更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就文化本身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各自都有其特色与传统,并无优劣强弱之分。奥运会也只是一个舞台,中国武术失去这一舞台并不意味着再没机会或舞台走向世界。中国有句古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做好武术这种“酒”,如何做出我们酒的“特色”,再辅以宣传,何愁没有市场。而不是“勾兑”或添加其它的“成分”,追求一种雷同与短暂虚荣去适应某个“小卖部”。
2.1 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绵延数千年,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而成长,但在近代由于经历鸦片战争时期冷热兵器的更替和土洋文化的碰撞、“五四运动”新旧思想的冲突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都使武术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使得这些时期的武术的出现了停滞,甚至是断代与失传。这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文革“后,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日益引起社会上下的密切关注。各级政府以及各种民间组织为传承和发展武术作了不小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力度还是不够,其方法也有不当之处。读史可以明智,当我们追忆过去不能不对我们先辈的某些做法扼腕,但我们不能要求前人做事,为了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唯有我们今天的武术工作者在对待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这一问题上保持清醒客观的头脑。按照逻辑,对待任何事物是先继承再发展,对待武术也应如此,我们的这个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但事物的发展是有根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是“源”与“流”的关系。譬如我们在武术入奥运这一问题的某些做法就显得有些冒进,为了适应奥运会我们对武术进行了“削足适履”的改革,不适合的奥运的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统统去掉,使得现代竞技武术有点不伦不类。
2.2 加大普及,双管齐下,共同进步
中国武术要发展普及是关键,乒乓球走大众化的普及与发展路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集技击、健身、养生为一体,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休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应积极挖掘中国武术的教育、休闲功能,使中国武通过教育、休闲道路走向大众。中国武术有传统、竞技之分,在普及与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在方向指挥和实施监督中应对此双管齐下,使得二者共同发展繁荣。
2.3 加大武术师资的培养
武术师资是中国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普及武术的中枢,因此武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情况既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国武术的实施情况和对外发展前景。所以对内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加大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培养,一方面,把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体育教师队伍向着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为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改善专业素质创造良好条件;第二,针对一部分体育教师教龄短,经验不足,专业缺失可反聘退休的部分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民间拳师充当顾问,进行传、帮、带,迅速提高年轻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为武术的发展尽力。对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做了很多工作,概括起来有三种途径:第一,有武术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养机构;第二,从高校或全国各地武馆中抽取一部分教师或教练直接或经培训后使用,第三,充分发挥全国武术校馆的作用,从小抓起,进行培养。
2.4 搭建自己的舞台,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
步入信息时代,也伴随全球化步法加快,多元文化的交融成为必然。“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使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必然不能懈怠,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作用,建设大型综合性、多种语言切换、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趣味性高及支持直播和信息反馈的网站。发挥武术影视的作用和魅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武术进行传播。加大投资,有组织、有计划的派遣表演团到各国巡回表演和向国外大量的派遣教练团、教官团,负责所在地区的武术传播和推广。变自发为自觉,由被动到主动,少用“请进来”多用“走出去”的方针,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此外,我国已经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加大对中文的推广。那么如果我们建立“武术学院“来传授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3 结语
奥运会是一个舞台,中国武术入奥运其目的在于借助这样舞台给世界人民送去健康,展示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但是通过分析,奥运会这一舞台与中国武术是不相适应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对中国武术有充分的自信,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将中国武术推向适应别人舞台而进行的手术中,而是要将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好好保留与传承下去,让这颗璀璨之珠在世界民族优秀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李力研.解读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72.
[3]黄红田.武术国际化的难点及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9(4).
[4]陈青.奥林匹克背景下的东方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中国武术的变局时代 篇3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对话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出现了全球意识、生态意识、对话意识、文化意识、非实在论意识、亲证意识等等。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空前紧密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和平利用空间问题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结果,而它反过来又强化着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在给民族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正无情的冲击着有“东方瑰宝”之称的中国武术,甚至使得中国武术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此,探寻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困境的突围与超越之路,掌握中国武术的时代话语权,成为时代的召唤,成为民族的责任。
1“独白”: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传承的致命伤
对于一种文化的传承,大抵上有两种方式:“无意识的传承”和“有意识的创造”。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一直在被无意识的的传承着。传统社会里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书法、中国戏曲等等,在文字、交通、信息不发达和外来文化冲击小的原始社会与农业社会里,人类多是运用口口相传或是模仿沿袭的方式“无意识”的传承着。这种传统被无意识的一代代传承下来,其结构相对稳定,变化相应缓慢,但并非一成不变。每一代个体在继承上一代人的传统时,都会本能地或不自觉的加入或多或少的个性化理解和筛选,甚至会在不同个体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下进行主观更新、变异和再创造,这即是“有意识的创造”。
诚然,不论是“有意识的创造”还是“无意识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均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无意识的进行着。客观的讲,所有传统都是作用于外来文化而源源不断地被生产、被继承和被发明的。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传承不停,更新不止。
中国武术作为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在传承方式上也不例外。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农业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野蛮社会还是文明社会,“口传”、“身授”、“体验”与“再创造”,一直都是中国武术传承最主要的方式。如果说“口传”、“身授”是中国武术“无意识传承”的最主要表现,那么,“体验”与“再创造”就是中国武术“有意识创造”的进化过程。
众所周知,武术自产生之日起,便蕴含着野蛮与血腥。与其说是武术创造了技击,抑或是技击创造了武术,不如说是时代创造了武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下,会诞生特定的事物,即时代的产物。中国武术便是在这种特定而复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是时间的需要,是地域的需要,是文化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简言之,中国武术产生于被需要时代并在被需要时代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因此,在被需要的历史时代中,中国武术“无意识的传承”和“有意识创造”的过程是不自觉的,也是不间断的。
那么,中国武术究竟是被什么时代所需,并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的呢?从宏观上说,是冷兵器时代。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里,中国武术不断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不断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进化过程。从微观上看,冷兵器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充斥着武术文化,武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武术化相辅相成,武术受到个人和集体认可并赋予了重要的技击职能。而武术的“口传”、“身授”、“体验”与“再创造”的传承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断进行着。
“口传”,是人类通过声音(言语、发声等)的方式描述武术技能的一种方式。而“身授”则是对肢体记录的武术技击方法的传习过程。在这种“口传”、“身授”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口传”还是“身授”均由于时代的需求而赋予武术技击对象以浓厚的色彩。这种传承方式不仅要求武者自身对“武技”的掌握和提升,更强调这种技能根植于“技击对象”。
诚然,时代也给武术提供了“体验”的实践机会,这是对武术“技击对象”的又一着重强调。通过“体验”,武者与“对象”进行肢体上的“交流”与“对话”,并对结果进行经验性地总结和“再创造”。这就是中国武术传承的方式,它蕴含了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也应该是中国武术传承的方式,“技击对象”贯穿武术传承的始终,并形成良性循环,滋养中国武术,促其茁壮成长。
这种状况一直按部就班的持续着,直到人类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打破了武术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一种状态,也打断了武术良性循环的进化链。这顿时让中国武术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无形的压力让中国武术渐渐“失语”,也迫使中国武术不再与人“交流”,悲壮的走上了一条“独白”之路。
“独白”是全新时代的中国武术;“独白”是中国武术“英雄无用武之地”;“独白”是抛弃技击对象的中国武术;“独白”是目光短浅于自我的中国武术;“独白”是自言自语的中国武术;“独白”也是语无伦次的中国武术。
在现代传承过程中,由于“体验”这一步骤的缺乏与不被需要,中国武术的传承方式在被动顺应时代的的情形下,逐渐对武术“技击对象”轻描淡写。这种无意识的传承方式淡化了“技击对象”在武术中的核心地位,而强化了武者对于自身形体动作的主观性。此时的武术是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无意识传承而衍生的新武术,是伪武术,也是被异化的武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国武术的武者们集体无意识。
这种现象在现代武术传播中随处可见:武术传承者们在“口传”、“身授”过程中,无意识的总先强调武术动作的路线、方法、方位、要求等等,这种传承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充分让习武者的目光专注于自身形体动作的表象,从而忽略了这些技击动作的根源———“技击对象”。这也是现代武术技击“意识”缺乏,“精、气、神”丢失和武术“体操化”的症结所在。
2“对话”: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的救赎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让思想界风起云涌。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指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指世界的压缩(Compression),又指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压缩,侧重能够与空间维度的考虑,那就是伴随着交通运输、信息传播等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时空意识和时空观念的变化。“整体意识”则意味着随着金融资本、商品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跨国流通所带来的整个世界的高度组织化和一体化趋势,以及人们在观念上的全球性意识的形成。各种整体意识、全球意识、地球村意识等精神现象的出现,皆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性。
在全球化时代中人类生活的全面全球化和高科技化让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连为一体,各种文化元素错综复杂的交织,形成前所未有的碰撞、交流与对话,甚至是冲突、对立和融合。这样的时代背景,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武术所面临的前所未有之变局,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既蕴含着重大机遇,亦有重重危机显露。确切地说,中国武术已经走进了“全球对话的时代”(The Age of Global Dialogue),即由过去的“独白”走向今日的“对话”,而且中国武术今日面临的近乎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般的生死抉择———“或者对话,或者死亡”(Dialogue or Death)。
2.1 有意识的创造:建立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技击的对话语录
全球化时代下包括中国武术在内的所有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地方文化等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无处躲藏,如果任其自然,听之任之,终难逃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紧要的关头,对中国武术的传承,更多的或者说是需要一种“有意识的创造”。客观地说,任何传统无不是在不断和外来文化的接触中被生产和被发明的。没有更新的传统是没有生命力的传统,而没有变异的传统也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我们坚信,今天的传统是过去的时尚,而今天的时尚也是明天的传统。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时尚和传统。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的创造”什么,才能让中国武术在全球化时代中具有生命的活力?如何创造呢?
首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中国武术表现技击的特质,它是区别于其他文化个体的特性,是武术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武术魅力之所在。而创造,正是基于此展开。倘若我们的创造是建立在抛弃,甚至是违背武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之上,那么,我们的创造无异于扼杀,武术也将面临“死亡”的困境。
因此,为了武术能够更好的表现技击,在技击对象缺乏的时代中,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创造“技击对象”,建立中国武术独特的技击话语。并通过这些技击性的“对话”向世人展示一种特殊的技能,展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美。
进而,基于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技击对象来改变当前武术传承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口传”还是“身授”,先从技击对象入手。有了技击的对象,中国武术就不再“独白”,不再自我,也开始有了“对话”的端倪。因此,创造并培养“对象意识”理应是武术传承的第一步,它应该被郑重而反复的强调。这一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恰恰是这至关重要的一步,却正在遭受着武术传承者们前所未有的遗弃。
随着“对象意识”的逐渐形成,武术技击性的“对话”也由此展开:我们讲解正确的动作方法,是为了让技击变得有效;我们示范正确的动作路线,是为了让技击变得合理;我们拆分正确的动作结构,是为了让技击变得精准;我们展示精妙的动作节奏,是为了让技击变得强大……
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技击的“对象”而展开,这就是中国武术应有的技击性“对话”。如此一来,中国武术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便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时代的更新和文明的洗礼,从而,也经历了一次全面的艺术化升华。
2.2 和而不同:树立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的话语权
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流通,新的科技手段跨国界的运用,以及经济的一体化,同时更意味着我们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视野,越来越切近的认识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紧密关联,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交流。在这个丰富多彩且变化多端的时代下,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国武术的民族性,并让其融入世界的大家庭之中让世人共享,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为世界一体化越强烈,全球共性的东西越多,世界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也越大。因此,文化多样化将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承过程中,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关于“和而不同”,《左传》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齐国的大王对他的大臣晏婴说:“我与大臣们相处得很和谐。”晏婴问:“是怎样一种和谐呢?”齐王说:“我说对了,他也说对了,我说错了,他也说错了。”晏婴说:“这不叫‘和’,这叫‘同’”。那么,“和”与“同”有什么不同呢?晏婴说:“比如在做菜时,需要加各种佐料才能好吃,若不断地加水就不好吃;音乐,比如说弹琴,总是一个音调那是没法听得,而需要各种不同的音调和谐起来才好听。‘和’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同’总是一样的事物怎么会发展呢?”(《左传·昭公二十年》)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掺和,它反映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平衡或多样性的统一。“同”是指相同的事物的堆积,它反映的是无差别的同一或抽象简单的同一。就当今全球化时代而言,“和”即是经济、政治,人们观念、意识等的一体化。“不同”则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和而不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它的基础首先是“不同”,只有有了“不同”,经过交流、沟通和协调,才能达到相容、和谐的境地。
中国武术在追求“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交往中,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我们必须发掘、凸显和传承中国武术的精髓,坚持武术的技击对话精神与民族精神,并将它贡献给世界。
第二,在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有效的保护中国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防止它的异化与被同化。
第三,我们要避免以为只有中国武术才是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倾向,敞开心扉,以包容的心态向外来文化学习。
最后,我们要坚定民族信念,不屈服于压力,不屈服势力,不屈服于霸权,做到不卑不亢,有容乃大。
3 结语
中国武术的变局时代 篇4
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像一道绚丽的彩虹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 也就预示着中国的“后奥运时代”即将到来。如今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 对于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来说都是成功的, 用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没有一项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奥运会项目———中国武术最终没能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北京奥运会上, 中国武术只是作为特设表演项目而非正式比赛项目, 这让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武术的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 忧的是我们举全国之力想要把武术推进奥运会, 最终却被奥运大家庭拒之门外, 其原因何在,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后奥运时代的到来, 中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必然进行前所未有的调整, 中国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有新的视角。因此武术在后奥运时代面对的最大考题就是:怎样找到武术发展的新视角新出路, 又如何让它再次踏上奥运会这一神圣的平台, 这成为当代武术人和中国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今天, 面临强势文化的肆意侵略, 武术面临着被异化的挑战。中国武术要想有出路, 就必须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民族意识, 要科学地保护与开发武术文化资源, 要加强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其成为强势文化提供理论滋养。而太极拳文化是武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优秀文化, 且融合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养生学等传统文化。因此在解析中国武术进奥运会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该采用“以点带面”的模式, 就是说先重点对武术中的太极拳进入奥运会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 从中积累经验, 而后带动其它武术项目向奥运会迈进, 从而加快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
2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对武术在后奥运时代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武术能早日实现“入奥”这一伟大目标又奠定了一块基石。在北京奥运会上武术已初露风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2008名表演者的太极拳表演以及作为北京奥运会特设比赛项目的武术套路比赛, 都把中国武术的无穷魅力向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 让世人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也亲临现场观看武术比赛并颁奖, 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是莫大的鞭策与鼓励, 也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对中国武术的尊重和重视。
2.1 加速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北京奥运会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走进了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中国, 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同时也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 加快走向世界, 快速进入世界各国的体育文化领域, 使中国武术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北京奥运会加快了我国民族文化国际化进程, 尤其是作为民族文化中一朵奇葩的武术文化。奥运会是一场世界文化的盛会, 一场奥林匹克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的盛会, 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而北京奥运会正好为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向世界展示的平台, 促进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及世界文化的融合, 对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体育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奥运会吸引了超过40多亿电视和网络观众的收看, 这样构成了一个向世界宣传的巨大信息渠道, 不仅促进了世界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武术, 而且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武术文化, 提升了文化的亲和力。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上的千人太极拳表演, 更是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向世人展示的淋漓尽致, 加上奥运会上的武术比赛正好向世界展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北京奥运会上提出了“人文奥运”理念, 它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思想的深刻把握, 也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在精神的概括与发展;同时, 它要求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加深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表达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想和文化价值观。我们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各种武术交流会, 举办各种武术文化活动,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提高全民对武术文化的参与、交流和了解, 从而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2 加强了武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2008年奥运会在有着几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北京举办, 是各种文化交流互补、实现真正融合的良机, 而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文化在这次良机中大放光彩, 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和赞同, 使得武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加强。而“人文奥运”又为东西方体育的文化结构和价值取向提供了互补与发展的平台, 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融会在奥运会中, 让世界聆听中国之声, 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基本含义是: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通过奥运会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及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加深全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理念首先是影响了中国体育文化, 它把优秀的世界文化更深的带进中国, 为中国体育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同时又把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推向世界, 让世界更深的了解中国丰富的体育文化, 促进了东西文化尤其是体育文化的交融, 使得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具活力;其次是这种理念突出了人际之间和社会文明之间的交流, 加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交流, 促进各种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这将使东西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融, 使中国体育文化———尤其是中国武术文化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 激起全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3 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
太极拳进奥运会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进奥运会而且是太极拳文化与奥运会精神的融合, 所以说太极拳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是否融合也是影响太极拳走进奥运殿堂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奥运会之后, 中国体育文化———尤其是太极拳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 使得太极拳进奥运会的条件进一步完善, 加强了其竞争的优越性。
3.1 两者精神内涵的融合点
“和谐”不但是人文奥运的灵魂而且是太极拳文化的核心思想, 太极拳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不仅仅追求身体和谐、精神和谐, 而且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外界的和谐。它讲究的是“自然”、“松静”、“休闲”、“无为”、“贵和”的传统思想, 这种思想可以使练习太极拳的人缓解精神压力、调节心理平衡, 从而以乐观的精神面对世界。练习太极拳时, 通过对自身身体和谐与精神和谐的追求, 去影响和引导其它人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上对和谐的追求, 这样人们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上都追求和谐, 那么,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将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 全社会也将更加和谐。而《奥林匹克宪章》也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可见, 从文化的视角看, 太极拳文化的和谐内涵与奥林匹克文化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通过“人文奥运”的和谐思想实现了对接及融合。
3.2 两者哲学内涵的交融点
奥运会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体育赛事, 更重要的是它的教育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所弘扬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现代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我们应积极引导并实践奥运对大众的教育作用, 且通过奥林匹克竞赛体现它的积极作用。现代社会中,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 意识到迫切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变身体健康问题, 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和鼓舞下, 它的教育作用渗透在人们多方面的生活中并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它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 使人们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明、健美的人, 拥有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的人。
太极拳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和人类追求健康和休闲娱乐的共同理念, 具有教育人追求身心健康的作用。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的健康是以追求身心的康乐、身心与社会相和谐、身心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 而太极拳运动正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极佳手段。此外, 太极拳的教育价值还表现在竞技太极拳可以完善人们的竞争意识, 这也是太极拳与奥林匹克人文精神契合的一种体现。太极拳文化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是在不同国度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体育哲学和生活哲学, 但从它们的价值取向来看,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因此, 从根本上说, 太极拳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融合是对人类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
4 太极拳征奥之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4.1 以“竞技太极拳为中心”———与时俱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这一伟大思想同样适用于太极拳的发展。研究表明, 体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的发展只有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得以生存, 同样太极拳的发展也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而奥林匹克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的主流趋势, 因此, 太极拳应该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太极拳要“入奥”就必须发展竞技太极拳, 即便是要有所舍弃, 那也是应发展的要求。在过去武术的“入奥”历程中, 虽然竞技太极拳也经过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 但是收获甚微。后奥运时代, 竞技太极拳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应该调整策略, 拓宽渠道, 虽然进入奥运会是竞技太极拳的目标, 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太极拳的发展应该从以下两个渠道进行发展:一方面, 在不同的国际、洲际运动会上去参与、去展示、去竞相, 逐步得到世界上更多人的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 竞技太极拳不应与传统太极拳完全断裂开来, 要保存它的特色与特点。否则, 竞技太极拳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而且竞技太极拳的发展还要如同艺术一样, 要常到民间去“采风”、去“写生”、去锤炼, 要在吸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而不应是漫无边际地借鉴一切身体动作。“没有离开发展的代价, 也没有离开代价的发展”不论采用什么模式, 选择什么手段和途径, 目标只有一个———发展, 所以说, 我们要继续发展竞技太极拳, 并深化竞技太极拳的改革, 使它更加科学化、理论化、体系化和体育化。
4.2 基本点之一:“发展学校太极拳”———开拓未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太极拳要想在全世界得到快速的发展及全面的推广, 早日实现“入奥”的目标, 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源头”, 能为太极拳的发展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新的生力, 为太极拳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而这个“源头”就是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 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 也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点。只有把学校体育做好, 太极拳发展才能有长期的“活水”, 才能既发展好基础的群众体育又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使两者协调发展。太极拳虽然形式已经走进了学校, 也仅仅是开展了简化24式太极拳。而且实质上真正练习太极拳的人微乎其微, 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很低, 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太极拳这项内容。因此, 必须把工作做到实处, 真正把中宣部、教育部于2004年3月30日联合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所规定的“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落到实处。首先, 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太极拳在学校的发展, 要认识学习太极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要把太极拳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条件允许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教研组;其次, 要把太极拳列为学校体育的必修内容, 每年进行考核。如今年北京市教委公布的“过程性体育课学业水平考核内容标准及实施办法”中就明确规定:今年起, 武术将成为初中生平时体育测试中的必考项目。这对武术的发展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北京市率先实施把武术纳入课程考试内容的典范, 必能对其它地区起到示范和渗透作用。通过在学校中大力的开展太极拳活动, 使太极拳得到全面的推广和普及, 为竞技太极拳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4.3 基本点之二:“发展大众太极拳”———返璞归真
“根深才能叶茂, 本固方可枝荣”, 太极拳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只有扎根于民间的广大人民群众中,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竞技体育是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把大众体育这个基础打好, 竞技体育才能走的更远更高, 如果一味的去追求竞技上的发展, 去追求与奥林匹克的“同”, 反而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甚至使事物衰败, 这便是“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的道理。太极拳的奥运发展之路不能走“全盘西化”的模式, 要更新思路, 探讨竞技太极拳的多元化模式, 在适应奥林匹克运动的竞技规范的基础上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太极拳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 为了迎合奥运已经失去很多民族的东西。如为了使太极拳更加量化而在竞赛套路中增加难度分, 从而使太极拳发展成谁跳的高、旋转度数多的“体操武术”, 这样的竞技太极拳已经脱离了太极拳的原貌, 所以, 太极拳必须回归本质, 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方可“枝繁叶茂”。正如王岗教授所说:武术的发展要更多的向后看, 也就是在现代体育文化的理念下, 更多的注入传统文化内涵, 民族的方是世界的。太极拳的发展也应该是这样的———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族的方是世界的。
5 结语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但加速了武术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 而且加强了其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尤其是其中的太极拳文化。这就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铺好道路并提供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虽然目前中国武术还没有进入“奥运大家庭”, 但是中西体育文化发展和交融的规律与趋势, 注定竞技武术必将实现这一梦想, 奥林匹克运动也将因中国武术的融入而显得更加完美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孙兵, 于海娟.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12) .
[2]张茂添.2008年北京奥运的人文理念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 2008 (2) .
[3]杜新宝.太极拳的文化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
[4]邱丕相, 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
[5]刘军, 骆红斌.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武术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8) .
[6]洪浩, 张龙栓.对武术进奥运会若干理论问题的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9) .
[7]许兰.从奥运与中国武术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
[8]许益芳, 周未娟.中国武术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展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
[9]林秋平, 刘东进.对中华武术融入奥运文化的再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2) .
香山论剑——开放时代产业变局 篇5
嘉宾:杨锦炎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陈小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原所长
舒华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史炜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
陈金桥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高旭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肖瑗263网络通信公司副总裁
吴威263网络通信公司总裁助理
导读:
随着6月底, 工信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 探寻多年的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之路亮起了“绿灯”, 同时, 一个“开放的电信业”时代正在走来。本期《趋势对话》栏目与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在香山下共话民资开放与电信变局。
精彩观点集锦:
◆舒华英:当前,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不进则退。此次《实施意见》出台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史炜:当前讨论资本市场的开放, 应该从传统电信业的层面上升到信息通信产业的高度, 从产业链资源配置的角度, 包括银行融资等环节, 制定更细化的政策措施。
◆陈金桥:电信业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 同时还没有达到饱和的市场, 此次民资进入我们要“国进民进”。
◆陈小洪:必须保证网络中立, 无论是国有的电信运营商, 还是民间资本等, 都应该遵守网络中立的规则, 这样才能公平, 才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高旭东:引入民资后, 企业要进行思维的变革, 从战略角度出发, 把握机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协作, 将市场做得更大, 实现共赢。
◆杨锦炎:此次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市场, 对进一步推动电信转型、激发市场活力、满足消费者需求,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史炜:未来要加强对电信产业演进的评估, 让电信产品的需求市场与电信技术发展相适应。
◆陈金桥:随着民资的开放, 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产业链上三大重要的主体要发挥三种实力, 政府要发挥巧实力, 国有运营商要发挥硬实力, 民企要发挥软实力, 实现良性互动。
◆杨锦炎: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此次向民资开放后, 更多的竞争主体将进入电信市场, 对市场监管确实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监管部门定位要准确, 改变监管理念, 提升监管能力。二是随着通信行业转型带来监管转型。三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大幕拉开, 国进民进
主持人申江婴:近日, 工信部正式颁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 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指导思想、八个重点领域及相关保障措施, 探寻多年的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之路亮起了“绿灯”。各位专家, 从各自的角度简单阐述对此次开放的看法?
舒华英:当前,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不进则退。此次《实施意见》出台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但随着民资引入, 要进一步从政策上推动网业分离, 否则, 无论是业务转售, 还是其他领域的开放, 都很难真正落实。
史炜:当前讨论资本市场的开放, 应该从传统电信业的层面上升到信息通信产业的高度, 从产业链资源配置的角度, 包括银行融资等环节, 制定更细化的政策措施。下一步对民间资本的开放, 要注重从政策法规, 特别是法律体系层面去保障, 要建立一个对等、公平的交易关系。
陈金桥:大幕拉开, 主角尚未登场。第一, 从民生的角度, 过去是民生公办, 国有国营, 但民生民办也在探索中, 究竟民生谁办更有效率?并不是民生公办或者国办就一定比民办更有效率, 这是检验机制的问题。第二, 现在大家谈很多“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当前, 民间的热钱很多, 但缺少好的投资机会, 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 从经济角度看对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有非常好的作用。因此, 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 同时还没有达到饱和的市场中, 我的观点是“国进民进”。
肖瑗:我曾经在国有运营商工作过, 在监管部门通信管理局也工作过, 现在在民营企业工作, 在工作中我有一些体会。首先, 技术的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 我们要等待机遇、也要把握机遇。第二, 任何企业都是利益驱动, 不要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对立, 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则、一视同仁。第三, 要结合实际与国情, 做适当的事情。
亮点频频, 规则先行
主持人申江婴:此次, 工信部《实施意见》中的亮点很多。特别是在当前, 我国正在加快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 《实施意见》中提到的驻地网与接入网对民间资本的放开, 必将对我国的宽带市场带来影响, 各位专家如何看待?
陈小洪:首先, 接入网的放开对宽带发展是一步大的跨越。其次, 必须保证网络中立, 无论是国有的电信运营商, 还是民间资本等, 都应该遵守网络中立的规则, 这样才能公平, 才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第三, 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 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杨锦炎:十年前, 国家曾尝试开放驻地网, 但并没有达到预期, 原因之一是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使得企业和监管机构在操作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一定要制定规则, 在法律的框架下, 才有利于各种新业务的开展。
舒华英:我非常赞同杨局长的观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的经验, 因此, 今天的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 必须在行动前制定好规则以及细则。例如, 宽带建设要像水、电等基础民生设施一样纳入到建设部门的统一规划中。
史炜:规则可以通过自下而上来形成,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实现, 通过市场和企业, 在碰撞中让分散的规则变成共识的规则。前不久, 我到福建调研, 其中有一个沿海旅游规划项目, 我向开发商和政府建议, 在项目的运作中引入信息化标准, 比如光纤入户、家用电器智能化等, 运作完成后的产权归业主、收益归运营商、品牌归开发商, 通过这样的开放, 能够实现多方共赢。
产业协作, 共赢游戏
主持人申江婴:当前, 电信业正处于客户需求加速融合、服务内容愈加丰富、企业合作更加深入的新时期, 新的客户需求、发展领域和发展模式需要电信业拥有更好的创新力和更强的竞争力。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是否会刺激现有运营模式转变?将对现有的产业格局产生哪些影响?
高旭东:对产业格局不会产生大的变革。分析民营企业和国有电信运营企业的优劣势, 在基础运营领域, 民营企业没有优势、无法进入, 在产业链中, 电信运营商将依然占据主导。引入民资, 正如前面专家提到的国进民进, 其实是一种思维的变革, 将之前的“零和游戏”转变为“共赢游戏”。让企业从战略角度出发, 把握机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协作, 将市场做得更大, 实现共赢。
杨锦炎:近年来, 工信部一直在推动电信市场开放, 此次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信市场, 对进一步推动电信转型、激发市场活力、满足消费者需求,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短期内, 对电信市场的格局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中长期来看, 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吴威:当前, 国有电信运营商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但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等的不断发展, 运营商将不得不改变。因此, 我认为中长期, 产业格局将要根据这种矛盾的变化来看。同时, 我们一要相信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要认识到监管是对市场运行缺陷的弥补。
主持人申江婴:刚刚专家们都谈到了对市场格局的预期, 不论市场走向如何, 我们都希望通过良性的竞争促进产业发展。那么, 在引入民资后, 如何避免多元资本市场的无序竞争?
高旭东:为了更好的落实政策, 让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二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陈金桥: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中, 有两个作用力非常重要。作为制定规则和竞争裁判的政府部门要发挥作用, 一是内在驱动力, 即利益驱动。开放的市场是一个能够让大家都参与竞争的市场, 是有利益可以追逐的市场。二是外在牵引力, 政府在机制设定上, 要鼓励遵守规则的, 即避免刚刚高教授提到的劣币驱逐良币。
史炜:我补充一点, 未来要加强对电信产业演进的评估, 让电信产品的需求市场与电信技术发展相适应。
三种实力, 良性互动
主持人申江婴:刚刚专家们有的提“国进民进”, 有的提“共赢游戏”, 有的提“竞合”, 不论哪种提法, 都是希望通过正常的竞争促进行业和谐发展, 那么, 政府、国有运营商、民企等产业链上各个角色如何促进共赢?
陈金桥:随着民资的开放, 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产业链上三大重要的利益主体分别要发挥三种实力, 才能良性互动。一是政府, 要发挥巧实力。政府不能将自己看成是万能的, 关键在于对规则本身的把握, 对消除市场摩擦阻力成本的判断要清楚。二是运营商, 硬实力。同时, 硬中要有软。三是民企, 软实力。软硬要搭配, 包括品牌建设以及创新能力等。
陈小洪:在巧实力方面, 我有两个观点, 一是实验试错不可避免;二是关键环节要有规划。
明确定位, 监管转型
主持人申江婴: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 必将带来资本的多元化、运营的多元化、竞争的多元化等, 这将对现有的市场监管提出哪些新的挑战?
杨锦炎: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此次向民资开放后, 更多的竞争主体将进入电信市场, 对市场监管确实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监管部门定位要准确, 不能仅盯着行业, 要跳出行业看行业, 把握关键点, 例如普遍服务、网络安全、社会信息化等。这就需要改变监管理念, 提升监管能力。二是随着通信行业转型带来监管转型。三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目前的监管队伍还是12年前通信管理局成立之初时的队伍, 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陈金桥:长期以来, 从政府到地方监管都习惯于调整国企经营规则, 但对民企的监管很弱。随着民资开放, 民间资本将以多元方式、以创新主体参与进来, 中国信息通信服务领域将百花齐放, 这对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可以在一些有一定经验的地区先行试点, 然后再跟进相关规则。
主持人申江婴:一直以来, 我国民间资本在进入一些领域时, 经常会遇到“玻璃门”和“弹簧门”, 或者难以真正进入, 或者刚刚进去又被挤弹而出。此次, 电信业向民间资本的开放如何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 创造相对公平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保障民间资本顺利进入?
中国武术的变局时代 篇6
一、高科技瓦解了传统新闻业的生态环境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我国新闻界公认的经典新闻定义。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有新闻事件发生,新闻从业者会选择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报道。受众从媒体中获取新闻信息,用以了解大千世界。媒体从业者是新闻的“把关人”,他们掌握传播的话语权,能够决定什么样的信息才可以进入公众的视野。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对新闻信息几乎没有选择权。少数媒体精英向数量庞大的受众进行“广播”,媒体以此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这是传统新闻业稳定的生态环境。
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全新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生态环境的平衡: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和接收技术使新闻成为即时发生、即时报道的事件。传播门槛的降低使每个人都成为传播者,能够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出声音。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不再,商业模式受到冲击,很多机构陷入生存危机。媒体精英的话语权正在消失,草根阶层的声音日益壮大,受众对信息有了广泛的选择权,很多传统媒体开始依赖由受众编织成的“社交媒体”或者“自媒体”来获取新闻来源。至此,高科技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生态平衡。
二、高科技再造了新闻业全新的产业格局
长期以来,新闻业与高科技形同陌路,新闻产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信息产品。伴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业逐渐与高科技亲密接触,而高科技也再造了新闻业全新的产业格局。
(一)新闻信息获取
为了获取新闻信息,传统媒体往往拥有庞大的记者团队,建立遍及世界的记者站或办事处,通过热线报料、记者卧底、寻找线人等多种方式采集新闻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采集方式不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不高。伴随着高科技的引入,新闻信息获取也变得更加迅速便捷。
使用网络爬虫技术能够对丰富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时时追踪和抓取。在这些信息中,往往包含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国内以微信、微博为代表,国外以Twitter、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日益成为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大数据信息采集技术能够自动化完成相关信息的抓取和初步梳理,记者只需要利用专业素养甄别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即可。在高科技的帮助下,媒体从业者能够轻松地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重要的新闻来源。不但如此,还有专门的网站会帮助记者核实网络信息的真实性。Storyful就是一家专门提供突发事件社交媒体信源核实服务的网站。2013年该网站被默多克旗下的传媒集团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将其打造成了一家为媒体提供包括监测、核实、授权、交易在内的完整社交媒体信源服务机构。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整理,通过数据分析呈现数据所蕴含的规律和意义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信息。2010年7月份,《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以“维基解密”的数据库为基础,用9万余条数据在网上公开美军在阿富汗的重要军事行动,这些新闻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也使“数据新闻”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业界对于数据新闻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但这种新闻形式是在大数据技术驱动下诞生的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大数据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政府和各类机构纷纷开放大数据,数据新闻也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在不久前揭晓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中,《华盛顿邮报》员工获得了全国报道奖,获奖理由写道:“他们利用全国性的数据库,来分析警察开枪射击的频次和原因,并推测最有可能的受害者,极具启发性。”作为新闻领域全球重要的奖项,普利策奖将全国报道奖颁给了数据新闻,这充分表明数据新闻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突发事件是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然而,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会有很多困难,记者难以近距离接触新闻现场是最大的问题,无人机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无人机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将为受众提供视角更为丰富的信息产品。无人机不但能“上天”,还能穿越障碍,克服恶劣的环境影响,第一时间抵达突发事件现场。美国诸多知名新闻机构早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无人机获取新闻素材,同时进行新闻报道;国内媒体机构也开始逐渐重视无人机报道,新华社组建了我国首家无人机报道团队。在去年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中,大量新闻报道都是通过无人机传回的现场图片和视频,最大限度为受众提供了事发地的真实情况。
(二)新闻加工呈现
新闻的加工主要是指新闻稿件的写作和编辑,几乎每一个新闻科班出身的编辑记者都能脱口而出新闻的六要素以及各种经典新闻写作模式。纸质媒体新闻的呈现则是以文字为主,辅以少量新闻图片。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引入新闻加工呈现的环节后,开启了全新的新闻写作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典型应用是“机器人新闻写作”,也就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将一些数据融入结构化的语言,生成新闻报道或者个性化的广告文章。机器人新闻公司Automated Insights拥有超过3亿模板可以供不同的新闻使用,它们在2013年就产生了3亿篇新闻,其实际的生产能力可达到年新闻写作10亿篇。美联社、雅虎、《福布斯》等都开始启用机器人程序进行新闻写作。2015年9月份,腾讯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名为“Dreamwriter”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并写作了一则关于宏观统计数据的新闻稿,一时间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当机器新闻写手大行其道的时候,编辑记者将从枯燥的程序化新闻写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而受众也将很难分辨出哪些新闻是出自机器之手。
可视化技术让新闻的呈现模式更加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交互图表替代了大幅枯燥的文字,很多复杂的新闻事件通过可视化技术的加工能够让受众一目了然。例如,财新网曾经推出的一则可视化新闻作品《周永康的人与财》,用一张交互图表将周永康案件涉及的复杂人物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果用文字呈现的话,稿件将达到数万字。这则新闻获得了2014年腾讯传媒“年度数据新闻奖”。可视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重视,从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到腾讯、百度等新媒体公司,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可视化新闻编辑团队,推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可视化新闻作品。
(三)新闻分发传播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报纸、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信息分发传播渠道影响力日益下降,移动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受众对新闻信息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个性化定制新闻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
传统媒体虽然丧失了新闻发布的垄断地位,但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各大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纷纷利用移动互联网推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从央视的“央视新闻”客户端到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客户端,再到南方报业集团的“南都”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已经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模式,各种新闻客户端成为新闻发布的全新平台。
以“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等为代表的新闻推送系统,能够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自动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甄选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推送给不同的用户,从而使新闻个性化和定制化成为现实。这种推荐模式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全部信息的模式,让受众最大化地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其推荐规则是通过受众的网络访问行为用程序自动计算和生成,技术已经能够捕捉到人类的好恶,并主动投其所好。资本也伴随技术一同进入到新闻领域,2014年6月份今日头条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达到了5亿美元。
如今,新闻业的行业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囊括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软件公司、硬件制造商、数据提供商乃至资本市场在内的多个行业。高科技的渗透让新闻业成为多方利益博弈的场所,再造了全新的新闻业产业格局。
三、高科技将引领新闻业的发展方向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业未来的发展将与高科技的发展紧密集合在一起,传媒科技与新闻业的无边际融合是新闻业重要的发展趋势。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能够营造一种虚拟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结合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虚拟现实术应用到新闻领域,受众接触新闻信息将不再是一种抽象的信息感知,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经历。国外已经有媒体开始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对新闻现场进行还原。《纽约时报》在2015年10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与谷歌公司展开合作,向100万订户赠送谷歌纸盒。谷歌纸盒能够将任何手机中的图像投射到虚拟现实显示器中,是一款简易的虚拟现实设备。《纽约时报》的用户可以通过谷歌纸盒观看新闻故事,而报社还会继续推出更多的VR新闻报道,将涵盖叙利亚难民营和埃博拉病毒幸存者等话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所生产出的新闻产品将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将受众带入新闻现场,让受众亲身感受事件的过程,把“新闻信息”变为“新闻场景”。
业内人士曾经指出,2016年将是“虚拟现实技术元年”。国外诸多高科技公司如三星、谷歌、微软等都蓄势待发,虚拟现实软硬件领域都将有大的发展。伴随着各种产品的量产和商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得到更普遍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结合,将引领新闻业走向一个全新的新闻体验时代。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融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科技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生态环境,在新闻信息获取、新闻加工呈现以及新闻分发传播等领域为新闻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再造了新闻业全新的产业格局。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引领新闻业的发展方向,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的结合将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高科技,新闻业,大数据,可视化,新闻推送,虚拟现实
参考文献
[1]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概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9-25.
[2]方洁,等.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73-83.
[3]陈力丹,等.大数据与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2015(2):49-55.
中国出口大变局 篇7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出口遭遇3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2009年,中国的出口增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近10年增长最慢的一年,但10%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相当于日本1986年巅峰时期的出口份额。世行经济学家预测,到2014年中国出口将在全球出口市场占到12%。如保持此增长率,中国有望在10年后获得25%的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从而超过美国1950年在国际市场18%的水平。
中国出口反击破“围城”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比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同比减少34.2%。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评价说:“2009年中国外贸完成了保市场、保份额的既定任务”。但相比之下,他的另一句话更是引发关注——“预计全年出口很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公布的数据,验证了钟山的预测。
马建堂表示,中国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的下滑,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回升向好,是一个标准的V型复苏。在出口方面,这种模式表现得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但从2009年11月份由降转升,11月份进出口总额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
“中国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享受了低价的服务和商品。”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于晓华表示。于晓华曾在美国求学多年,毕业后到德国工作,在他的观察中,来自中国的商品,为普通大众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
“西方国家在依靠中国的便宜产品来补贴他们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于晓华说。有分析人士则就此指出,从某种意义上,中国产品是欧美国家维系社会稳定的稳定剂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
曾经有专家做过分析,金融危机时,人们在家吃饭会相应地增多,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会有所增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为各国人民提供的大量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在各国克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中国出口或强劲复苏
近10年来,中国外贸总额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相当于全球贸易增长的两倍之多。
2009年那场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尤其外贸出口很“受伤”。一直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不论是占GDP的比重,还是对GDP的贡献,都创下最近10年来的最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果断出手调结构,转变了出口衰退的状况,也让业内对我国出口“问鼎”全球第一有了更多期待。
海关统计显示,在2009年出口商品中,出口退税率所涉及的商品,合计出口6760.2亿美元,同比下降16.4%。其中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同期总体出口降幅16%的水平。有关方面认为,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超预期的外贸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外贸正在加快复苏,但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超预期的外贸数据也让“我国出口春天将来临”的预判多了事实依据,而这还需要国内外环境和政策的继续利好。
对于2010年的中国经济,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预测:“今年进出口对中国经济肯定是一个正拉动,不会再是负拉动;拉动经济增长的另外两驾马车——投资、消费总体上也将继续保持去年的势头。”
业内还有观点认为,出口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将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强劲复苏将为中国出口恢复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对中国整体经济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前景可期。
中外合资,全球利益分享
在谈到外贸的双面影响时,马建堂强调,除了要看到中国出口位置的变化,也要看到中国进口位置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也在进口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大的市场。
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900亿美元,“这说明了中国经济日益扩大的市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说明了中国的投资环境是不断改善的,说明了中国法制建设是不断进步的。”马建堂说。
有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约60%。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分享中国的人口红利,出口到世界各地,已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2009年9月,瑞典高科技工业集团山特维克在上海建成了其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一座矿山工程机械装配中心,其定位正是为全球市场提供产品。
除直接投资建厂外,设计、销售、应用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国外企业及个人,都从“中国出口”中获利匪浅。2009年底,福建洛弛制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耐克鞋,登上了“中国制造”的广告。总经理陈英洪介绍说,洛弛已是欧美的一系列著名品牌的合作企业,除照单加工外,很多产品洛弛也参与设计。“2009年,公司引进了好几个国际知名的设计师。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也主动来找我们,想加入我们的团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在全球市场体系中,一国进口能力取决于出口能力。中国出口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对别国同行的排挤,更意味着新的市场和机会。”
梅新育说,中国加入WTO前夕,西方媒体充斥着中国将夺走东盟出口空间的言论,事实却是中国加入WTO后,跃居东盟成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倘若没有这样眼见为实的利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会这么快成为现实吗?”
“中国价格”的国际竞争力
200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的外贸政策定下基调:“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散去的阴霾中,中国出口面临的是一场“突围之战”。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制造”已经摆脱了旧有形象,“中国价格”的竞争力也逐渐显现。
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虽然在2009年年底出现拐点,但许多专家预测,这并不意味着外贸形势完全乐观,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乐观中仍应谨慎。商务部有官员曾表示,就出口结构而言,总体出口额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外贸企业的强大,因为在中国的出口中,有六成来自外商控股企业。
就出口产品而言,业内人士认为,特殊时间的特殊产品出口情况不得不考虑。从已知数据背后的情况来看,2009年,西方圣诞节和采购商补库存两大因素在拉动订单增加,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提价难度非常大,除非一些创新和有技术含量的产品。
更多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出口或夺冠”的反应是冷静与理智。总体而言,从出口产品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来看,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称不上“贸易强国”。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主题是调结构。对于我国整体外贸出口来说,促进产业升级是必然趋势,出口结构调整要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毕竟对于整体宏观经济的走势来说,保增长是短期目标,调结构和体制改革是中长期策略。
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而被中国超越的德国,则主要出口装备制成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冲击较小,而由于新开工项目的减少,全球对装备制成品的需求呈下降态势潘。石因屹此也是,S中OH国O的的一出名口普在通2业0主09年发展较快,会在规模上超过德国。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后期走势如何还有待观察。
马建堂表示要保持清醒的态度。他说:“中国出口规模处于世界第一,是就总量而言的。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还需要优化,中国产品出口背后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中国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提高。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位置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态度。”
变局年的破题之解
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后危机”时期,这对于刚刚问鼎出口总量世界第一的中国来说,难免将要面临重大挑战。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我预测欧美经济在2010年上半年反弹之后,下半年会有一个回跌,因为这次回升缺乏明确持久的动力。欧美经济中,内部私人经济对其整体是个拖累,主要靠外需拉动,而外需态势并不稳定,所以欧美经济复苏会呈现前高后低。受这种情况影响,中国企业2010年下半年恐怕还得过些紧绷的日子。相应的,外需影响下的就业,2010年上半年可能会继续改善,但下半年情况可能不甚乐观。”
“2010年国家政策扶持重点应放在一般贸易和民营中小企业之上。”对于今年可能面临的出口阻碍,张燕生表示,2010年贸易保护主义不会减少,应做好充分准备。在金融危机、国外就业同样严峻、对他国商品冲击较为敏感的时刻,出口规模和增速并非首要,出口的质量和效益才更为关键。
【中国武术的变局时代】推荐阅读:
中国武术功能的异化09-03
中国武术与书法的关系10-19
中国武术的国际化研究06-03
中国武术发展07-15
中国武术传播08-28
中国武术礼仪研究05-17
中国武术史教案05-20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05-25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07-13
中国武术发展评鉴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