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播的足迹

2024-05-26

武术传播的足迹(精选11篇)

武术传播的足迹 篇1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入手进行学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术影视对中华武术传播的影响作了一些综合性分析,从而厘楚武术影视与武术传播之间的关系,为两者之间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武术,武术影视,传播,发展

武术影视作品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现在,经历了产生、发展和繁荣阶段,利用其浓厚的个性氛围,反映了武术影视主角的英雄气慨、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并通过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充分向观众展现了武术的价值和魅力。武术影视作为一种功能齐全、覆盖面广、普及性强的一个绝佳载体,它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增强了中华武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下面我们就从武术影视在武术传播中的优势和在武术传播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让武术影视更好地为武术的传播发挥重大的作用。

1 武术影视在武术传播中的优势

1.1 武术影视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把竞技、健身、娱乐等进行了有机融合。武术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强健的体魄、尚武崇德、舍生取义等精神更好地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1.1.1 武术的强身健体功能

武术运动注重内外兼修,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导引术等相融合,长期锻炼可以起到壮内强外的独特的健身效果。

1.1.2 武术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品德

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武术套路的熟练掌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对习武之人的真实写照。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永不自满、永不言弃、坚韧不拔的斗志和刻苦、勇敢、顽强、虚心等良好的习性和意志品质。

1.1.3 武术的防身和娱乐功能

经过长期习武,不仅可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还可以掌握一些攻防技法,危难时刻可以用于防身、自卫。此外,练习武术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教育,丰富业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1.1.4 武术同样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

武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例如:各种武术比赛以及武侠文学和武术影视,在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1.2 武术影视对武术的传播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武术影视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传播的覆盖面和速度上有着其他传播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武术影视传播与传统武术的“口传身受,耳提面命”的传授方式相比,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可重复性、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易接受等优势,使观众拥有“视、听、读”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极大地加深了观众对武术信息的记忆深度,提高了影视媒体的文化信息和传播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武术影视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也拥有了一席之地。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武术影视明星,让中国的武术在世界快速传播开来。

武术镜头的切换可使观众欣赏到武术独有的视觉冲击和韵味,有身临其境之感。武术影视在武术传播中的最大作用在于通过影视的各种效果、特技、镜头剪辑等手法,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中、典型地表现了武术的运动形态和变化过程,使武术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2 武术影视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2.1 武术影视使武术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和发展空间

影视作品中的武术超越了语言、文化、时间、空间差异和障碍,以最直观的方式向观众传播着武术信息,更把武术的文化内涵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开始,中国功夫片逐渐发展起来,到上个世纪70年代,李小龙的一系列功夫片———《唐山大兄》、《精武门》、《龙争虎斗》、《猛龙过江》等,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中国功夫名震世界,让西方人真正领略到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让世界对中华武术刮目相看。此后,随着《醉拳》、《少林寺》、《卧虎藏龙》、《叶问》等一批优秀武术影视作品的出现,再次把中华武术推向了世界,让世界人民认识武术、了解武术、喜爱武术,武术借助武术影视这一载体把自己迅速地传遍了海内外。

2.2 武术影视在对武术的传播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教育功能

武术影视倡导人们追求正义、尊师重道,对人是一种正面的教化。武术影视中表现出来的轻生死、重大义、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观众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了观众们的情操,振奋了民族精神。同时武术影视在其传播武术的过程中,把武术中所蕴含的健身、哲学、生理学、美学、伦理学、医学等文化在影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3 武术影视推动了武术的普及

武术影视中武侠人物强健的体魄、精湛的技艺、高尚的武德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让观众充分认识到了中华武术的多种功能,进而对中华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投入到武术健身的行列。例如:社区公园内中老年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中小学校园内课外武术训练小组;大学校园内蓬勃发展起来的武术社团(长拳、刀、双节棍等社团),另外国内还有很多的武术学校,招收着国内外的习武之人,这些武术爱好者大都是受武术影视的影响而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加入到练习武术的队伍中的,所以说武术影视在武术的普及过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2.4 武术影视促进了武术产业的扩大

武术影视的传播推动了武术产业的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不可估计的经济效益。武术产业主要有武术服装、武术器械、武术学校、武术期刊和书籍、武术电视栏目、武术旅游项目的开发等等。

例如:《少林寺》的热播曾经给河南登封少林寺的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繁荣,让少林寺成了国内外著名旅游景点之一。随着人们对武术认识的提高,慕名来少林寺习武的人群增多,由此在少林寺周边应运而生了许许多多的武术学校,象塔沟武校、鹅坡武校等。这些武术学校吸引着国内成千上万的带着不同的习武目标(有的想当武术明星,有的想使自己更加强壮,有的是为了防身,有的为了比赛,有的为了当保镖,有的是为了当教练……)的习武者,也有不少不同肤色、不同国界的洋弟子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中国的武术学校亲身体验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据统计,在全国就有6000多所民间武术学校,6000多万武术练习者,大大增加了我国的习武力量。

武术刊物以1982年第一个全国性武术刊物———《中华武术》的创刊为标志,接着《武术健身》、《武林》、《武当》、《少林与太极》(《中州武术》)、《武术科学》、等武术刊物也相继出现,一些武术声像教材的出版,一些武术书籍的刊出,既加深了武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又扩大了武术对外的影响力。

武术电视栏目的开发,不仅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强大、威猛和刚劲,同时也为习武之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如: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等。

武术影视作品促进了武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同时这些武术产业也为武术影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元素,更好地为武术影视服务。

3 武术影视与武术的关系

影视与武术的结合,给中华武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与发展。短短一个世纪的传播效应就超越了在此之前的上千年的传播。根植于华夏民族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随着中国武术影视的发展走向了世界。

3.1 武术影视和武术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武术为武术影视提供了丰富的武术内容素材和表现形式。可以说是武术催生了影视武打片,同时武术影视也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武术影视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与传播,扩大了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3.2 武术影视和武术之间的区别

武术和武术影视之间又存在着区别。武术影视属于艺术,需要场境的渲染来表现故事的主题,其中把一些武术动作进行了夸张的运用。例如:影视中出现的飞檐走壁、魔光幻影等特技动作。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欣赏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一些超现实的武术动作而不是盲目相信。现实中的武术属于体育项目,它来源于生活,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靠勤学苦练才能掌握的一种技能。

4 结语

在中华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武术影视是传播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中华武术推向了世界,促进了武术的繁荣和发展。武术影视对武术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武术影视作品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为中华武术的传播创造条件。我们要正确认识武术影视和武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武术影视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传播作用,让中国的武术,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尤海臣主编.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9):173-175.

[2]郎勇春,张文涛,李伟艳.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以“武林大会”为例[J].体育学刊,2009(2):101-104.

[3]闫学荣.从大众传媒看当下武术传播[J].科技创新导刊,2009(13):215.

[4]杜君鹏.优秀武术影视传播者在武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0):7-8.

[5]陈孝慧.浅析中国功夫的明星效应[J].搏击.武术科学,2007(9):26-28.

[6]欧阳友金.武侠影视对武术国际化的影响[J].电影评介,

[7]牛志宁.探析现代传媒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7):38-40.

[8]庄长宽,吴国颖.影视宣传对中国武术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6(2):19-20.

武术传播的足迹 篇2

从系统观点看,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处于同等次的一个大系统,文化系统则是它的一个子系统,而文化传播又是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校园武术文化传播则是中国校园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及中国现代武术文化传承并不断推广的一个子系统。校园武术文化传播系统是由诸多要素构成并表现为一定的学校武术文化传播现象的活动过程的复杂传播系统。

2武术文化传播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价值功能,这些价值功能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术的教育价值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它是以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有机统一的。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发展中,自然地融会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术文化。在武术文化传播中有人文价值、技击价值、社交价值、健身价值及经济价值等多种功能价值,但在学校武术教育当中体现最多的是武术的健身价值、社交价值和人文价值。

2.1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健身价值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技击的特性尤为突出,不管是格斗运动,还是套路运动,都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但武术在注重技击的同时,更注重养身,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等功法来达到养身的目的。长期坚持武术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普及武术,弘扬中华武术文化,通过习练武术,以及武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精神,健全和完善人的高尚道德品质,使人协调、自然、平衡、和谐发展,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

2.2学校武术教育中的社交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关联的社会,而社会交际是社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枢纽,加强中小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加快社会前进的步伐意义重大。课余武术教育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推动学生合作交往;以亲身体验为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以民主参与为特点,培养学生自强意识。这种强调潜能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扩大交流和展示机会的教育手段,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3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

少林武术岭南传播的原因初探 篇3

【关键词】禅宗;少林武术;岭南;传播;历史原因

说起少林武术,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大师把它分为若干个阶段来认识。跋陀创寺时,少林寺的供养是来自官府,寺院本身没有太多财产,寺院之外更没有地产,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拥有武装力量。这样,在跋陀创寺时期,没有必要拥有武装力量。少林寺和武术结缘,是在隋唐及其以后,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认识。一是隋唐时期,政府赐给少林寺大量地产,如赐柏谷坞地一百顷给了少林寺,少林寺就要用心去经营管理它。少林寺无疑必须拥有武装力量。接着便有有了王世充窥视、图谋梵宫,“寺僧拒贼”的情况,进而又有了十三棍僧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归唐等历史传说。二是到了明朝,少林寺和与政府积极合作,参与平定倭寇沿海入侵和地方武装“叛乱”,保留和训练合法的僧兵武装组织,少林武装力量逐步闻名于世。少林武术开始逐步形成。三是在清朝,在满清贵族统治背景下,少林武术又被赋予民族政治寓意,而且渐渐被神化。清初爱国诗人顾炎武诗“寄语惠玚流,勉待秦王至”,是少林武术具有民族意义的开端。四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近代火器的普及,少林武术进一步被文学化、民俗化,进一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尤其在当代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通俗的表述,成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支点。〔1〕

上述可见,少林武术是诞生在阶级矛盾尖锐发展时期。尤其是到了元、明、清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尖锐发展,少林武术也愈以得到发展和广泛传播。少林武术在岭南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东作为岭南的核心地带,又和少林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清代、民国的所谓少林十虎,到产生诸多以粤港为背景的少林功夫影视片,进而出现了“万片归宗一少林”的现象。无论如何,出现少林武术(或者说少林功夫)在岭南得到广泛传播这一奇特的现象,应该是有它的特殊历史原因的。梳理考察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的历史原因,对于认识少林武术在岭南广泛传播这个中国武术史上的特殊现象,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认识少林武术在岭南广泛传播的原因,不仅要从少林武术的产生、发展说起,

而且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既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又和佛教禅宗的传播发展密切相关,还和社会战乱引起的中原客家族群岭南大迁徙有关。综合看来,可以把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归纳为以下诸点。

1 禅宗发展传播和少林武术南传相伴随行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唐咸亨三年(672),出生于岭南的惠能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让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偈受到弘忍首肯,并授与衣钵成为禅宗传法继承人,成为禅宗六祖。惠能回到岭南韶州的宝林寺,为了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的追杀,他不得不离寺向南,长期辗转隐遁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在深山老林中过着野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有辩论风幡“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著名禅语而被该寺住持印宗法师发现,进一步为惠能剃度受戒,正式成为禅宗传法师。第二年,他毅然前往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准备永久弘法,并在韶州城中大梵寺开缘说法,由弟子法海集记为禅宗传宗法宝,并逐步演绎成《六祖坛经》,成为其后开辟“南宗”禅的经典。宝林寺也成为“南宗禅法”的发源地。惠能在岭南弘法近四十年,使得“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后来经过弟子神会的努力,南宗禅取代了“北宗”禅学在北方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风行全国。至北宋初期,禅宗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宗七派,禅宗成为唐朝以后中国佛教主流的,岭南地区成为禅宗佛教的盛行之地,“禅宗”文化更是深深融化在岭南文化之中。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体系中最庞大的门派体系,因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又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所以佛门中参禅是正道,拳勇乃末技,练功习武的目的只是收心敛性、屏虑入定。少林武术得以步入武学的较高境界,这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禅法的作用。泯灭争强好胜之心,屏弃尘俗纷扰之念,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习练,是学习少林武术的第一要领。少林武术又有“武术禅”之称。除了具有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禅武合一的特点,还有以防御和功夫为主、以攻击和武术为辅,练拳脚为主、练器械军兵为辅等诸多特点。少林武术作为一项综合的庞大武术体系,能够在岭南迅速传播,与禅宗在岭南的迅速崛起密切相关。假如没有禅宗在岭南的广泛传播,没有禅宗从初祖到六祖的一脉相传,诞生于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在岭南的广泛传播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六祖惠能在湖北黄梅得到的禅法,是从初祖达摩以后,通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又到六祖惠能,这样一脉传承下来的。岭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六祖惠能崇拜现象,禅宗在岭南得到了广泛传播。广东省的光孝寺,广东新兴的六祖寺,因是惠能的剃度和出生地而分别也成为禅宗祖庭。至于惠能避难的其他地方,也星罗棋布了很多六祖寺。禅宗祖庭少林寺产生的少林武术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2 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是少林武术南传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来以农立国,中原和关中地区是开发比较早的农业地区。唐朝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以后逐步东移到了中原地区。唐朝设东都于洛阳,就是经济重心东移的一种表现。到了宋代,先是建都开封,又南迁临安(今杭州),说明中国经济重心在逐步转移,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长江以南地区。在北宋时期,为了将盛产于南方的稻米运到京城,不得不依靠人工开凿的大运河来完成。这样十分费时费力,大为不便。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必然引起文化的传播和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地,中原文化的整体南传,必然也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少林武术传到南方。唐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逐步实现的,处在中原地区的少林武术,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步向岭南传播。

3 中原人南迁成为少林武术岭南传播又一原因

少林寺地处中原,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少林寺诞生少林武术既和处在中原地带防备战乱中的乱兵骚扰和山贼抢劫有关。由于中原战乱,使得人民难以中原地区安身立命。于是有一部分民众为了躲避中原战乱,便拖家带口,或者结帮成群地向南方迁徙。他们进入到人烟稀少的岭南和福建一带,成为南渡的客家人。在来自中原的客家人中,也不乏少林寺的出家和在家的俗门弟子,他们必然要把少林武术从中原带到岭南地区。岭南客家为了南方立足自保,也有不少练习和运用少林武术的情况。躲避战乱,中原人南渡而成为岭南客家,实际上也成为少林武术得以南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还远不止此,在中原地区发生战乱期间,受影响的不仅是中原地区的农民,也包括少林寺及其他寺庙中的僧人。他们在中原地区难以安身立命的情况下,也是要游走江湖、避乱岭南的。中原战乱实际上成为客家人南传少林武术和江湖游侠南传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粤北是客家人聚居区,在粤东北、粤北梅州、韶关等地,不仅有通过南迁的中原客家人传来了少林武术(主要是拳术),还有自己的客家拳师,更通过客家人和禅宗传播,练出了和少林武术密切相关客家拳和佛家拳。尤其是客家拳是南拳流派之一。因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因而得名。客家拳种有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李家教、岳家教、流民教、刘凤山派、昆仑拳,牛家教等,大都和少林武术的南传有关。诸如流民教,也叫流民拳,就是从北方躲避战乱的北方流民中传出来的。

广东新会京梅乡人陈享创立的蔡李佛拳,据传说是陈在幼年从其叔父陈远护学了佛家拳,长大拜李友山为师,后来又跟随少林寺和尚蔡福学拳。他把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融会贯通,创造了“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在广东流行于广州、还有南海平洲人林世佛山、肇庆、韶关等地。这些拳术既和少林拳、禅宗有关。该拳流行于广东的南海、番禺、顺德、肇庆、广宁、怀集等地,进一步传播到港澳和南洋一带。广东的佛家拳,在佛门弟子中广泛传习,“韶关的南华寺、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均传习佛家拳。1814年前后,新会县京梅乡的陈远护从鼎湖山习技功成后,回乡里设馆授徒。自此,佛家拳开始在民间流传。韶关、新会、封开、广州、罗定、新兴等地,学者甚众,斗门县亦较盛行。”〔2〕韶关、新兴、肇庆、广州,是六祖惠能修行、弘法之地,也是禅宗发达地区,佛家拳的盛行,不仅是有道理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4 少林武僧参与抗倭战争为少林武术南传提供了契机

少林寺处在中原地带,不仅和军事战争脱不开干系,也必然和中央政权发生这样和那样的联系。隋唐就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后来,少林寺要么和官府发生密切联系,接受官府供养和赏赐,要么不受官府羁系,不断受到政治迫害。少林寺为了看家护院、保护庙产,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武僧团),这也是少林武术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载体。但是,这一寺庙武装也受到了官府的关注,并不时加以利用。在阶级矛盾激烈之时,一旦有农民起义爆发,官府自然会利用少林武僧团,出来参加军事行动。朱云锦《予乘时小录》说:“明时倭寇作乱,总制胡宗宪始用少林僧兵。”明李绍闻《云间杂志》也记载说,“嘉靖癸丑(1553年),倭初至海上……按院蔡公可泉,召少林僧兵百余人,其首号月空,次号自然,傍贼结营。浙江宁波人万表在《海寇议》中写道:“时值海寇出没,为江浙患。其后倭乱大起,万表结少林僧,习格斗法,屡歼其众。”公元1553年,倭寇犯杭州。杭州城门紧闭,三司率领僧兵四十人御敌,并且大破倭寇。这支僧兵队伍的将领为天真、天池二人。这是僧兵参加抗倭的一次重要战役,并打了一次胜仗。郑若曾《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详细记载了随后不久天真所率“苏州僧兵八十四名”、月空所率“杭州僧兵一十八名”参加的几次战役。在这些抗倭斗争中,少林武僧手持铁棍,“便捷骁勇,官兵临阵,用为前锋”,面对着“电掣风翻、旋转格杀”的倭寇们,毫无惧色,运使铁棍“便捷如竹杖”。少林武僧月空与敌格杀时,“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打出了少林武功的威风。〔3〕少林僧兵转战于东南沿海,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六月初十的一次战斗中,他们以不足80人的队伍痛歼倭贼100余人,而僧兵只有4人受伤,少林武僧的精湛武技,由此可见一斑。《僧兵首捷记》还说:“诸僧衣锦袈裟,持杖,口含淀蓝。遇贼以蓝涂面,自地跃起,若倮鬼,前搏。倭大惊,以为神。遂大败倭。追及嘉兴之白沙滩,尽歼焉。”僧兵队伍在作战之时,“暗约以靛青涂面,贼见青脸,红布蒙头,疑为神兵,胆已唬落。”后来有人认为,以蓝涂面、口含淀蓝的作法,是在模仿少林寺有金刚神力的那罗延神。而这种打扮,加之高强的武艺,是现代特种兵的前身。正因为僧兵武艺高强,所以官兵每次临阵都让少林僧兵打头阵,用为前锋。在上海抗倭战斗中,“贼队有巨人穿红衣舞刀而来……兵始交,智囊僧提铁棍一筑跃过红衣倭左,随一棍落,其一刀贼复滚转。又跃过红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应手毙矣。”〔4〕更有法号月空的僧人响应号召,率领30多人在上海奋勇抗击倭寇。后因误入敌军埋伏,全体阵亡。少林方丈闻讯后带着一百僧兵,口宣佛号棒杀倭寇上千人。

明代少林僧人(弟子)在东南沿海一带参与抗倭,不是一时一地,而是在明嘉靖年间的沪、苏、浙、闽地区。嘉靖以后,江苏海阳程宗酞赴少林学武,晚年著《少林棍法阐宗》,娄江吴受著《手臂录》,福建沿海南少林以及天地会,都可见到少林踪迹和遗风。后来在上海佘山发现了四座明代抗楼僧人墓塔,这是明代少林僧人在沪苏浙闽地区抗倭史迹的见证。〔5〕

闽中抗倭,在训练与实战中都要运用少林武术,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对少林武术的南传和弘扬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嘉靖辛酉年(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自北方云中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素闻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传神棍术,特别造访了少林寺。寺僧一千多人进行了棍术表演。俞大猷观摩后,还对众僧进行指教。少林寺住持小山上人还选了年少有勇的宗擎、普从和尚,随俞大猷南征学习棍术。宗擎、普从二僧随俞大猷南行,俞教给他们少林真诀和《剑经》(实为棍经)。三年艺成,二僧又回到了少林寺,使少林棍法能够传承下去。俞大猷临别还写了《少林寺僧学成予剑法告归》一诗:“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十多年后的万历丁丑年(1577),俞大猷在北京神机营提调兵车。宗擎前来拜见,并说:“回寺以剑诀、禅戒传之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俞大猷很高兴,又送了剑经给他,勉励他益求其精地继续练习。又赠诗一首《诗送少林寺僧宗擎》:“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这些史实说明,少林武僧通过参加官府的军事战争,使少林武术得以传播,同时,又进一步吸收了方外武术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俞大猷只是一个例子,诸如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对少林武术南传和南少林武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正是俞大猷和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丰富和发展了福建的少林拳(又称南拳)。后来南拳又在广东地区得到了传播、发展和弘扬,进一步演变为名声远播的又和少林武术相关的诸多拳种和武术门派。

5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发展是少林武术南传的又一重要原因

少林寺自建寺以来,经历大大小小的劫难不下百次,早期的比较严重的“三武灭佛”、周世宗灭佛,近代又有“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少林武术在唐朝产生以后,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和传播,在中国南方得到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明清以后,少林武术可以说在岭南的武术界是无处不在,踪迹遍存。少林武术之所以在岭南得以广泛传播,是明清、民国时期,岭南成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和交织发展的地区。在明朝,东洋倭寇不仅在苏浙沪杭一带侵扰,气焰嚣张,而且还袭扰侵略闽粤地区,民族矛盾频发不断。清朝建立以后,对汉族人民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康熙、雍正年间,清朝为了进一步稳定封建统治,于雍正五年(1727)发布命令:“着各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将拳棒一事严予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6〕而且还派出军队捕杀僧人,火烧寺院。在福建的南少林寺的诸多武僧便被迫离开少林寺,来到广东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著名的武术家洪熙官、方大洪等,就是在在此期间来到广东的。有书籍记载:“少林派高手如童七斤、谢亚福、胡惠乾等人,从福建少林寺到过广东;白眉派的白眉道人、五枚大师、高进忠、鲍龙、洪福等从四川峨眉山来过广州,曾住在西禅寺内;武当派的冯道德等也从武当山落足羊城。”〔7〕人民群众在无法维持生计的情况下,要么遁入空门,要么游走他乡,练习少林武术成为防身自卫的手段。从中原地区迁徙到岭南的客家人,也受到多方面的压迫。为了自保人身和财产安全,组织秘密会社练习武术和功夫。在鸦片战争以后,岭南地区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不仅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也异常尖锐。于是有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起义等,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加上岭南各地民众自发起来建立的民间武术团体,武术会馆,纷纷练武自保,它们大多又以练习少林武术相标榜。这些都为少林武术在岭南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契机。明清及其以后,是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发展时期,因而也成为少林武术南传的重要原因。

《少林拳术秘诀》对少林拳在广东的传播就有明确记载:“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亦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为洪经略承畴之军令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击法。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寻丈以外,疾如鹰凖,令人不易防备。后年老,欲传其术,遂择子侄辈及戚友中之佳子弟,朝夕授之。其门徒中,以麦姓和莫姓为最。麦、莫均顺德人,不知其名。蔡氏之术,麦、莫两人,又各得其一长。而麦、莫两家,遂为粤东技击术之泰斗。”〔8〕而且,广东南拳源远流长,流派众多。“洪、留、蔡、李、莫”是广东南拳的五大名家。“洪拳源出于少林寺,明末清初传入广东,流行全省各地。相传为洪熙官所传授”〔9〕。蔡拳相传也是来自少林寺。少林寺和尚蔡福先传入广东,番禺的蔡展光较有名气,主要在中山、湛江等地流传。李拳相传是由少林寺和尚李色开开创,新会李友山传授,此拳种流传于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和广州等地〔10〕。莫拳相传是莫达士在少林寺学成以后,回到东莞火岗村开始传授,也有认为是至善禅师传到海丰,后来主要流行于广东的东莞、顺德、新会和广州等地〔11〕。

蔡李佛拳是在广东广州、佛山、肇庆、韶关等地流行很广的拳种,后来进一步流传到港澳、南洋和美洲。还有咏春拳,也和少林拳有关,说是少林寺至善禅师从福建传入广州光孝寺的拳术,还有说是方咏春传授的拳术。该拳不仅盛行于广州、肇庆、顺德、韶关、高要、鹤山等地,在香港和澳门也有流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总的来看,少林武术从他诞生之日起,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开始传播、演变。就南方传播而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禅宗的南传和反向传播、中原战乱民众南迁、东南沿海率先受到倭寇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少林武术派上军事用场等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释永信,少林武术研究漫谈〔J〕.禅露,2002:夏之卷.

〔2〕〔8〕〔9〕〔10〕〔11〕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

〔3〕周伟良.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4(1):69-73.

〔4〕上海通社编,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M〕.上海:上海通社,1935.

〔5〕陈平,少林僧兵沪上抗倭行迹考〔J〕,上海文博论丛,2003(4):86-89.

〔6〕〔清〕王先谦,东华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7〕〔清〕不题撰人,乾隆游江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浅析武术传播过程中的武术翻译 篇4

1 武术翻译需要的时间

武术是一门集大成的,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它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运动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精华与延伸。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本身的这些文化特点,武术中的词汇很难在英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单词,即便有些词汇是相通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样一个词除了表面意思以外,还会有隐含意。[2]尤其是在拳谚拳论中,每个词每句话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许多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是音译+ 注释,这样的翻译不仅能保留原文的重要内容,更能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研究者们从理论上讨论了这种译法的优越性。然而,对于不熟悉我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拼音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真正被读者理解并记住的很少,只有如武术(wushu)、阴阳(yinyang) 这样个别的术语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慢慢被接受。

因此,翻译需要时间,这个时间不仅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强调的是读者接受译本的时间。无论是某一专业领域中的术语翻译,还是一般的文字翻译,都有一个被接受和认同的过程。音译+注释无疑拉长了这个时间跨度,再者,为了很好的解释一个音译的词,通常要用到很长的句子,使得译文的表达冗长乏味,认真阅读下来,译文不像是对原文的翻译作品,更像是名词解释。

2 功夫电影翻译的缺失

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外显形式,体现了我国固有的文化意识和思想方式,但其始终是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发展壮大的,在那个文明系统中再怎么辉煌灿烂,与现代文明中的新兴体育项目相比也缺少了吸引力。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想要实现新的发展,无疑是要冲破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尝试着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探寻中国武术的新发展。并找到武术产品的文化背景与受众的文化背景的平衡点,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3]在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通过光电技术向世界展示武术应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一部优秀的武侠电影所能表达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一拳一脚、一招一式,而是通过荧幕传递武术的内涵与文化,进而传播中国文化。然而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通,却导致许多优秀的电影在其他地区与国家上映后不能达到影片应有的弘扬民族文化的效果。如今中国武术的世界普及有赖于影视武术与舞台剧武术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为代表的功夫明星所产生的明星效应,引领了一代人的习武高潮,这是古代拳师无法想象的。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因此电影翻译的质量对于电影是否能够成功的表现电影该有的制作水准和文化价值极其重要。但是武侠电影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类型电影,其翻译工作、理论研究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对武术传播资源的一种浪费。

3 武术翻译的目的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是否需要连贯,是否应该忠实于原文。[4]目的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借助观念、意识等预先设定的行为目标和结果。那么武术翻译的目的无非是要传播武术的技术理论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一个行为的目的始终贯穿于实践过程中,在进行武术翻译时首先应该明确其目的,而非一味纠结于语言学的问题。武术中的拳谚、技术理论以及动作名称多是以四字诀、文言文的形式展现的,其语言非常简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翻译时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句来表达,更别说保持原有的“四字一句”、“半文半古”的语言风格。

翻译对于文化的对外传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往往对它要求太高,人们总希望通过翻译就能对中国文化了然于胸,那么中国文化何来博大精深之说。武术文化亦或是中国文化都需要借助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但是翻译的首要目的应是武术的技术与理论知识,进而才是传播武术文化和中国文化。因为武术与其他如中医、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它首先是一项身体活动,是技术理论知识支撑着其厚重的文化内涵。一味强调文化的输出,多少会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翻译既要忠实又要创造,但创造性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折损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原文的“误读”,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误读”恰恰是译者主体身份的体现。[5]那么在“传递语言信息”和“保留语言形式”中作出取舍时,应该明确武术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白并接受翻译的信息,要面向受众,重在效果。

翻译为两种文化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它让世界各族人民的思维碰撞、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有学者说:翻译的理想是对等同一,但翻译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武术要实现国际化传播,必须突破翻译这一瓶颈。数字化时代,功夫片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在武术传播方面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事实上,武术在全世界有如今的知名度,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演员是功不可没的,然而它的翻译工作却没有引起重视。对于武术翻译,一方面应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翻译工作和翻译理论研究,及时弥补空缺、改正错误;另一方面,人们应该用一个比较宽容的态度对待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宽松的环境才能有更多的人介入武术翻译行列。[6]同时要明确武术翻译的目的:首先是向异国的武术爱好者传递武术专业技术及理论,进而达到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切不可本末倒置。武术翻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更需要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郝丽萍,李红丽,柏树勤.实用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2]程艳伟.浅谈武术术语翻译[J].搏击·武术科学,2006(10).

[3]王国志.中国武术发展的艺术路径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

[4]谢应喜.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1).

[5]朱振武,杨世祥.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5(1).

武术传播与发展新视角 篇5

一、何为武术“高富帅”?

“高富帅”为网络词语,是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财富上完美无缺。它也可延伸为代表一种高大的形象和精神的升华。大智若愚、宠辱不惊是为高,大爱于心、福泽天下是为富,大略宏才、智勇双全是为帅。如果把武术比作人的话,完全可以把武术称为“高富帅”。但由于武术自身发展的一些原因,它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还没有那么完美。武术贯穿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期以来,武术处在社会文化结构的下层,它与封闭、保守、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结成了深厚的关系,因此它更容易接受和迎合社会的低位文化形态。产生于农耕时期的中国武术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记忆中起初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帽子,只能在限定的文化空间中“自产自销”,曾经的武术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草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中国武术一直以其厚重的积淀和坚忍的特质顽强地存储于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之中,并塑造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形象,规定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范式,铸冶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风采,体现着民族、国家和时代的精神。武术的地位、形象正逐渐地提高。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宗教学等多种理论思想,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文化。它还具有防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用,能使人精神气质变得更佳。武术运动形式和谐优美,讲求阴阳平衡,展示出一种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武术无论从国家地位、文化内涵,还是形象上,已完全从历史上的“草根”蜕变为现在的“高富帅”。综上来看,武术“高富帅”可定义为形容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时代精神,具有修身养性、防身健体之功能,运动形式优美,在国家和人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的,一种高大形象和精神的升华。

二、武术“高富帅”提出的内在动因

但是如今的武术,并不深受大众的欢迎,其传播和发展中进入了“瓶颈”期,“他者”文化趋向愈演愈烈,如果一味地“他者化”以求得别人的认可,到头来,武术的发展只可能会由西方人“看不懂”改变成“看懂”再变成“不以为然”,而这一过程则是以丧失文化为代价的。这样的“高富帅”则变成了高不可及、富不可学、帅不可观。现在的武术发展只顾着争“面子”,从而导致“里子”的缺失。我们在武术发展中选择“以西化中”和追求面子而忽视里子的行为不免过于情绪化,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武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面子光鲜、里子空虚的尴尬,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状。所以这是武术自身的传播和发展上出现了问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盲目地追求为能登上“奥运会”的平台一味地学习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导致自我方向的迷失,文化精神内涵的淡薄,运动形式也越来越偏离武术运动的本质,被西方人称为“中国式的体操”,在传播和发展过程的方向上失去了正确的定位。所以,武术要重新打造真正的武术“高富帅”。

三、打造武术“高、富、帅”

(一)武术的地位、形象“高”

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文明强烈的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中国武术形象反映了国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追求。中国武术形象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追求和对中国武术“真、善、美”良好意愿的确切表达。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其完美无可替代的形象被人们所深知,与国家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武术的形象跟随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得到提高,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目前,国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随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武术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

在武术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要挖掘自身文化潜质,丰富自身艺术表现形式,应寻找其与其他文化价值观的共性和普遍的可接受方式,深度发掘武术的国际元素与民族个性,增加武术产业性国际传播的文化比重,举办国际赛事,打造武术品牌,加强武术文化的宣传,提高武术在国际中的地位。在国内,提高国民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武术,凸显武术自身的价值,让人们都深入地去了解武术,提升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样国家重视,大众喜欢,武术的形象提高了,武术的地位随之也提高了。

(二)精神文化内涵丰“富”

中国武术在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明浸润之下,孕育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了自身独具的传统,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多种学派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思想。武术提倡“尚德不尚力”“习武先习德”,这是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浸透。武术中体现的佛家文化思想是“禅”,禅的要义在于“悟”,武术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悟”。智慧的领悟,武德的塑造,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个“悟”字。《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武术在修炼的过程之中,就讲究“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一种和谐境界。墨家对武术的重要影响内容是“义”,一种舍生取义、侠义、仁义、孝义的精神。现在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正需要这种“义”的正能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处处体现武术“义”的精神,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nlc20230901004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要治国方略,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心愿。“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在现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精神主导地位。武术精神与当代的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目前人与人之间冷漠、人与社会排斥、人与自然不和谐等各种问题都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武术倡导的“和谐”“道义”等各种武术精神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并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响应国家的号召,把武术的精神贯彻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最近,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在媒体首页,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在校园中层出不穷,校园暴力的特点呈现出低龄化、群体性和反复性。所以武术进校园迫在眉睫。在校园中把武术作为一种必选的课程,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武术文化,可以学习到各大家的优秀传统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正能量的熏陶下成长,可以实现道德的净化,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武术精神才可发扬光大,武术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武术的运动形式“帅”

武术运动的形式美是指武术运动的参与者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体动作姿态、精神神韵等方面的美。运动形式包括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套路的运动形式表现出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刚柔并济的韵律美、虚拟攻防的意境美。尤其在当前新兴的竞技武术中,各种美被演绎得惟妙惟肖。借助于舞台的灯光、背景、音乐,各种美在运动表演中被完美呈现,带给观众一种美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观赏娱乐价值,不失为武术传播和发展的新途径。搏斗运动体现着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散打运动将人类社会原始的搏杀技能予以规格化,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套路表达不足的技击意涵,其艺术性是双方拳拳到肉的真实搏击,表现了人类血液中原始的嗜血杀戮本性,演绎着一种原始、本能之野性美。在太极推手中,讲究的是心、意、气与力融会贯通。太极拳《打手歌》曾写道:“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如神。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给人以“超乎寻常、出人意料”的审美感受。

武术的运动形式美要在传播和发展中重点突显,展示出该运动形式的吸引力。可利用影视媒体、舞台对武术进行传播与包装。在央视春晚《江山如画》中,张震一袭黑袍,气宇轩昂,吴京一身白褂,如行云流水,加上灯光、音乐、背景的协调配合,把武术运动之美展现得精美绝伦,给观众以美的感受。在《武林风》中,名震天下的少林和尚武僧一龙,在擂台上将少林功夫之动、静、躲、闪、攻、防运用得炉火纯青,让观众感觉到刺激,热血沸腾。他多次打败来自世界各地的冠军,使少林功夫驰名天下。只有利用人们的对明星的崇拜心理,打造武术明星,对武术进行宣传,让武术的运动形式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才能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武术。要利用武术运动具有防身健体、休闲娱乐、审美等功能,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运动形式美。

四、结论

中华武术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国家的“符号”。然而,武术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其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形象地位也随之下降。因此对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应审时度势,重新找回主体意识,突出武术文化的本质特征。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仍然时刻被关注着,武术要不负众望,重新找回自己的荣耀之身。只有从武术的地位、武术的内涵、武术的运动形式着手,打造出武术“高富帅”,让武术得到国际、国家、社会及每个人的认可,武术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光明。

(编辑/张震)

武术传播的足迹 篇6

关键词:武术竞艺,武术集体项目,交融,武术精神,传播

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化身,武术精神是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在现代,人们的身体愈发强壮,而尚武之精神却略显孱弱。《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近年来,诸如遇到倒地老人“扶不起”,遇到人有困难“帮不起”,遇到违法犯罪事件“硬不起”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亦体现了社会对“勇者不惧”之武术精神的迫切需要。无疑,将武术精神通过武术竞艺的形式传播是现代较新颖、前卫的传播途径,现代武术精神正是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将其中的“武术正能量”传递给普罗大众。这种传播方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是基于我国武术集体项目的出现、发展,而逐渐衍生出来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的交融与武术精神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各大电子资源数据库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学习和阅读,拜读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及相关文章,参考最新的武术竞赛规则和政策,全面了解论文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掌握目前学术界关于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落脚点和创新点,为本研究的各个论证提供一定的依据,亦给本文的撰写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

1.2.2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所填的问卷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想要的数据,并用Spss19.0 检验问卷的信度,来说明、解决本文需要解答的问题。

1.2.3 录像分析法

通过在网上查找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视频和对2014 年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的参赛节目进行录像,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关数据和结果。

1.2.4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设计出问卷(1)《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交融之研究—运动员调查问卷》和问卷(2)《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交融之研究—教练员调查问卷》两份调查问卷。

笔者于2014 年12 月13 日在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中的177 名参赛运动员和13 名带队教练员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采用问卷面发,回收的面形,在调查中获得他们的支持,真实性与问卷率为保证。

从表1 中问卷1、问卷2 的发放和回收统计的情况看,问卷1 发放177 份,回收170 份,有效问卷166 份,回收率为96.05%,有效率为93.79%;问卷2 共发放13 份,回收12 份,有效问卷12份,回收率为92.31%,有效率为92.31%。根据社会学家艾尔芭比的观点,本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本文通过重测检验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第一次调查结束后,间隔15 天,又在问卷中填写的各个学校共随机抽取20 人再次对其发放同样的问卷,经过检验后,两次调查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9。(见表2)

笔者采用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的方法确保了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然后先后请专家对问卷进行有效性评价,均符合要求。

2相关定义的概述

2.1 武术集体项目的概述

我国早在西周和东周已有六艺之说,即“礼、乐、射、御、书、数”。“乐”中即有武舞,早期的武舞是在确定了要表达的主题后,通过将战斗中的进攻与防守等场景还原,再辅之以音乐三者结合编排而成的一台武舞节目。现代的武术集体项目,是武术各种拳术、器械的集体演练。在现代,武术集体项目成为了正式的武术竞赛项目之一,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变,其节目内容愈加丰富,特点愈加鲜明,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2.2 武术竞艺概念的界定

陈青在《散论竞艺武术》指出,竞艺武术是人们通过对武术长时间的文明改造,把武术塑造成对战争、打斗等技术的升华和总结。竞艺武术是一种人体文化,它具有丰富的东方文化特色。并且,它还有健身、审美、竞艺、修养等功能,是武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张勇在《竞艺武术纳入高校武术课程资源的探索性研究》提出:竞艺武术就是把武术套路以及武术技击以艺术化和舞台化的表现形式展现给人们的一种武术形式。而由以上论述可知,武术竞艺即以竞艺武术的形式开展的武术竞赛。

3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的发展现状

3.1 武术集体项目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2009 年至2014 年代表全国青少年较高水平的“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代表全国高校较高水平的“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和代表全国综合年龄段水平较高的“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传统项目)”三项武术赛事中的武术集体项目举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武术集体项目在2012、2013、2014 年的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未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武术竞艺和“校长杯”太极拳比赛。这一方面说明了武术集体项目仍然在我国发展的很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校武术比赛正在尝试挑战新的武术发展方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3.2 武术竞艺的发展现状

2015 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提出“要推动武术竞赛表演市场蓬勃发展”以重塑武术良好的形象。伴随着武术演艺产业的蓬勃发展,武术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节目的质量良莠不齐,不尽是优秀的作品,仍有劣质作品在浑水摸鱼,武术表演节目质量亟需规范和提高。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术竞艺大赛应运而生。至今,全国性的武术竞艺大赛已分别在上海、长沙共举办过三届,具体情况如下:

通过表3 可以看出,2012 年至2014 年,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从未间断;另外,参赛人数始终保持较稳定的发展态势;最后,三年来,其节目数量始终多于参赛队伍数量,说明各高校对创作参赛节目充满了热情,也从侧面说明了武术竞艺大赛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观,易于被年轻人接受。

3.3 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大赛交融渗透

3.3.1 武术集体项目竞艺化

以2014 年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中各组别的太极拳集体项目融合武术竞艺表演形式的节目概况统计结果(部分)如下:

通过分析表4 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比赛组别中,集体项目有6 支队伍的节目编排融入了武术竞艺的元素,特别是将故事情节和武术精神、思想已经融入到了节目中,使节目形成以集体太极拳套路为主,武术竞艺部分元素为辅的表演形式。并且,这6 支队伍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有4 支队伍获得了前3 名。另外,也可以看出,在此次湖南省高校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中,传统武术集体项目与融合了武术竞艺元素的武术集体项目出现碰撞、比拼,武术集体项目的节目编排向带有多元化艺术元素的武术竞艺交融发展。

3.3.2 武术竞艺传承了武术集体项目元素

通过对2014 年全国大学生武术竞艺大赛的比赛节目视频进行分析,发现各个节目中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武术集体项目中的优秀元素,诸如集体队形的变换、音乐的选取、服装的选择以及个人的展示等等,使得武术竞艺既有新鲜的武术元素,亦不失传统的武术之神韵。

3.4 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交融的缘起

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的融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完善武术自身体系与实现武术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是传播武术精神的需要。其一,武术集体项目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武术项目,其发展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眼前,首先在于其节目中运动员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丰富多变的队形等等,在人们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这些武术集体项目的精髓不能被淘汰,亟待创新传承;其二,武术竞艺大赛基于武术集体项目而慢慢衍生出的年轻项目,其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还未达到最成熟的阶段,需要借鉴武术集体项目的发展经验来弥补自身之不足;其三,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各有优劣,两者必须交融发展、碰撞融合,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从而适应社会与时代对武术精神文化和武术技艺并重发展的双重要求。

4武术集体项目与武术竞艺的交融点分析

4.1 竞赛规则的交融

通过查阅2012 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最新审定的《武术套路竞赛与裁判法》和《2011 年竞艺武术大赛规则》,发现在比赛规则细节设置方面,武术竞艺传承了武术集体项目的特点,将节目时间延长,对人数量的要求也放宽了限制,给予了运动员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和发挥武术表演特长的机会。在具体评分细则方面,武术竞艺将武术集体项目中急需的“主题思想”纳入评分细则中,要求节目必须具有鲜明、积极的主旨思想,这使武术精神在舞台上的表达有据可依。二者在规则上的交融,给武术精神的表达指明了方向。

4.2 动作、队形编排的交融

武术竞艺的节目通过结合武术集体项目的队形编排形式,将变化多样的图形融入节目中,组合成太极图或其他有意义的内容,再根据剧情的设计和发展进行走位,同时运动员在队形变化和走位时再加之以个性化的武术技巧和其他肢体表演。三者结合,用艺术性的手法将节目的精神主题完美演绎出来,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4.3 主题精神的交融

通过视频分析法发现,武术集体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呈献给观众的往往是一台以武术技巧为主题的盛宴,而在精神层面相对缺乏。而反观武术竞艺大赛的节目,运动员在舞台上根据技巧和情节的展开闪、转、腾、挪,于展示技术主题的同时,也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武术精神中的“仁、义、礼、智、信”的理解传播到了观众的脑海中。激起人们心底的共鸣,使人们产生了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处处传递着武术精神和正能量。

4.4 服饰的交融

沈自晋的《望湖亭记》第十出说道:“虽然如此,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打扮也是很要紧的。”所以,在服饰方面,武术竞艺与武术集体项目都较重视武术服饰穿着,通过特定的服饰来确定特定的武术风格和表演角色。现代的武术竞艺比赛节目中,除了延续传统的武术集体项目服饰的穿着外,还根据特定的主题和角色,从头到脚进行个性化的服饰定做,如节目《精武英雄》里陈真潇洒干练的中山装、《桃花庄》里鲁智深特点鲜明的和尚装等等,以契合节目所需诉说的武术主题和精神。

4.5 运动员担任角色的交融

武术竞艺的运动员根据节目中要表达的武术精神,扮演特定的角色,在场上既担任武术集体项目中特有的纯技术表演的角色,又担任为剧情单独设置的角色。运动员在不断转换自身角色的表演中,将现代武术精神直接转达到观众眼前和灌输到运动员的内心,使其知道武术精神,并了解武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4.6 比赛环境的交融

在物质条件上,武术比赛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正规的地毯、和谐的灯光、恰到好处的音乐、独特的道具等等。武术竞艺与武术集体项目对以上的物质条件都有要求,但相对而言,武术竞艺对这些条件的要求更高,炫目的灯光、音乐与其他情境声相结合的音乐效果、为比赛节目特质的器械和道具尤其是比赛配备了LED屏幕播放节目主题背景等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运动员能结合外部良好的环境进行酣畅淋漓的表演,并将节目中的武术精神有血有肉地表现给观众。

5小结

在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而往往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崇尚。在面对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我们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来点亮我们的内心的信仰之光、道德之光和梦想之光。武术精神中的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信仰;武德精神是支撑人们内心道德的承重墙;而武道精神是坚定人们内心梦想的指挥棒。武术精神亟待传承,而武术竞艺与武术集体项目在规则、编排、主题思想、角色担任和环境等方面互相交融碰撞,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武术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有血有肉地载体,使人们对武术和武术精神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习武的大部队中来。但需要预见的是,武术竞艺与武术集体项目在互相碰撞、契合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无数的武术同仁继续探究,摆脱困境,真正促使武术精神与社会正能量的相契合、传播。

参考文献

[1]周伟良.古代武术的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07):14-35.

武术传播的足迹 篇7

1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的文化内涵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武术礼仪是武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徒手到持械,从课堂到竞赛场,以至各类武术活动,都应有具体的礼节规范。从内涵看,它体现了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又体现了“武不犯禁”、“勇不滋乱”,既体现了文武兼备,又体现了虚心求知。武术礼仪一直以来被习武之人自觉地、认真地贯彻和执行。

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又包括身体的习惯。”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明显具有这种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习惯与身体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它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产生且成为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作为武术文化视野中的又一景观,武术礼仪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对习武群落而言,又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传统武术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

2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在武术教学中传播的必要性

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国民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也是规范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近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国民素质的提高却显得相对滞后。就当代青少年而言,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是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都应该是国民的典范。但据调查,青少年自认为礼仪修养很高或偏高的只占3.5%,而自认为问题较大的占33.1%。诸多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还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和修养,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如不讲卫生,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不尊重师长;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衣着不合礼仪,奇装异服等等。这些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隐忧。在青少年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与我国几千年礼仪文化背道而驰,给我们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

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学校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开设,习武者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出现了武术教育者只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礼仪文化的教育,这势必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武术教学中贯彻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学“礼”开始。中国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在育人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例如武术中的拳礼,又称请拳,是武术中礼仪性的招式,即打拳或舞器械开始前和结束后的礼仪。武术中的其它礼仪有“鞠躬”、“抱拳礼”、“和十礼”、“举手礼”、“一字礼”等。在武术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青少年肩负着21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而礼仪作为人们交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未曾习武先学礼。”武术礼仪教育是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因而要重视礼仪教育,使其成为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借助影视、网络和图书等媒介的传播,已在中小学校园里有相当影响,散打“王中王”柳海龙、“套路王”李连杰等武术明星几乎尽人皆知。

因此,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教授武技的同时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在武术教学中传播的价值

3.1 可以促进青少年武德精神的培养

武术是一种武技,学习武术对人还有一种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的体系。传统武术礼仪规范备受武林中人的推崇。谦虚恭敬,重视和合,也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基本要求。武术家合于“礼”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丰碑。“尚礼崇德”是习武者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在武术教学中传播武术礼仪,使青少年在学习武术礼仪时注重武德精神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

从社会学角度讲,伦理道德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伦理道德关系从它产生的时刻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就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从武术师生关系确立后,学生也就开始了他的习武生涯,而教师在传技授艺的同时,又有道德教育的责任。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抽象的道德训条和伦理规范,逐步变成习武者个人的情感体会和价值认知,从而在习武中躬身实践。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一种关于道德修养、健全道德人格的文化。我国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武术教学中礼仪文化的传播,对于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可以加快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礼仪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重要条件。礼仪是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传播礼仪文化是促进人际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一个习武者要想在武林中得到认可,获得尊崇,对武术礼仪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一个人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同,赢得组织的信赖,求得自身的发展,在行为上就必须循礼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举止有节,礼貌周到的人一定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将为其未来工作、业务拓展和私人情谊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因此,在青少年中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能够使青少年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4 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了解的今天,在武术教学中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教学中传播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武德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从而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传统武术,礼仪,武术教学,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全贵.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王康.社会学词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毛海涛,黄利华,蔡清顺.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6]冯昀.加强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7]曹琼瑜,刘丰.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武术传播的足迹 篇8

关键词:武术段位制,武术传播,武术产业化

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中国武术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 它是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事物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如果事物没有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步, 必然遭到历史的淘汰, 具有4000多年历史中国武术也是如此。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 中国武术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促进中国武术技术、运动和理论的发展, 我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制定并于1997年推行《中国武术段位制》。文章就自身对武术段位制和武术传播的了解, 谈谈推广武术段位制在促进武术传播上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中国武术文化和精神的传播

我国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够存世4000余年而不衰, 主要中国文化是中华武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中华武术包含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随着竞技武术的兴起和发展, 中华武术文化严重滞后于武术技术的发展。而推广武术段位制可以解决中华武术畸形发展和传播的局面。在所有武术段位制段位等级内容和要求中, 所有的内容和要求都有“注重武德修养”和“武德优秀”的要求, 在初级的段位考试中就注重培养习武者的“武术礼仪”, 武术段位制等级要求和内容对武德和武术礼仪的重视正是在传播武术过程中重视传播武术文化的体现。

2、激发习武者更大的兴趣

无论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而言, 他们都希望了解其专业能力处于本行业的水平,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距, 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武术练习者也是如此, 在未实施武术段位制之前, 武术学习者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以及自身所处的技术水平或阶段, 习武者要了解自己的水平只有两个方式, 一是和他人实战比较, 二是有经验的习武人员的主观判断。虽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总体而且评价标准不规范。而实行段位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实行由低到高的武术段位制以后, 习武者只根据达到武术段位制的要求就可以了解自身的水平。这种从低到高的段位制可以很好的激发出习武者的进取心和荣誉感, 使习武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武术段位和荣誉而努力。

3、初学者学习武术方式更加科学

在没有实行武术段位制之前, 武术教练通常是更具自身的实际经验, 并且根据自身的经验判断习武者的水平。虽然做法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教师对习武者的水平拿捏不准, 而教授习武者能力水平之外的武术技术和知识, 导致习武者不能从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方式学习, 最终会影响习武者武术技术和知识的提高。而实行武术段位制可以减少发生此类事情的几率。武术教练可以根据习武者已有的武术段位合理设置习武者的学习内容。引导学习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和联系, 不断提升习武者的武术技术。

4、有利于武术更好的对外传播

我国武术和武术文化博大精深, 内容繁多, 这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 但是中华武术复杂、博大精深的内容和招式在武术的对外传播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尤其是复杂的武术内容会导致武术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种种阻碍, 外国人难以理解内容复杂、内涵丰富的武术动作招式, 这也是中华武术对外传播过程常见的问题之一。而实行武术段位制则可以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武术段位制考试中对武术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要求, 考试者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也是决定武术段位制考试分数高低的主要因素。武术段位制的要求对武术动作要求也会促进武术动作朝着规范、标准化方向发展。例如习武者手和脚的位置、动作的运动路线, 甚至是习武者的眼神都有一定的规范。再如习武者使用正踢腿, 习武者要考虑到对手的位置、身体的姿势、做出动作后脚的位置等等因素, 如果将影响使用正踢腿的使用因素标准化, 可以更好的方面习武者学习。而标准化的动作也让海外习武者接受的武术考试更加标准、规范化, 简化了考试程序, 推动中华武术的对外推广和传播。

5、为武术传播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随着我国武术段位制度发展和完善, 和武术相关的产品也会得到进步的发展。如武术服饰、武术图书、刀枪棍棒等武术道具、武术视频教程等武术用品和消费品的设计和开发也会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并逐步形成统一的武术服务和用品市场。例如晋升武术段位的费用, 2008年有人做过一个统计, 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2亿武术练习者, 而我国就有几千万武术练习者, 光武术段位收费这一项收入就相当可观。因此推行武术段位制度可以为武术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支持。

6、结语

虽然我国推行武术段位制的时间不长, 武术段位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缺陷和问题。但是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 随着对我国武术段位制认识的深入以及学习和借鉴它国成功的经验, 我国必定能够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武术段位制, 以促进我国武术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守强.四川武术段位制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18) .

[2]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 2009, (03) .

网络媒体对武术传播的作用 篇9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网络俨然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同时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体育事业中,从体育决策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锻炼到体育新闻与宣传、体育科技、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都离不开网络。[1]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运动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对武术运动进行推广。

2. 网络媒体与体育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2]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播出时间、版面限制的信息资源。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交流功能,包括个人交流、团体交流等;交互性,使受众个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这种交互性是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录音带等媒体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得到飞速发展,体育信息也成为许多网站的重要传播内容。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而网络媒体的开发利用也给信息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1995年国际奥委会在因特网上设立自己的网址,并在2004年成功地建立了外联网,从而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3]此外,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包括奥运会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主页,世界各国的体育爱好者可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体育信息。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媒体对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3. 网络媒体与武术

3.1 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运动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一种管理的依据都将是信息和数据,通过网络及时收集、掌握信息和数据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方法。由于体育数据是动态的,所以,只有依靠网络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来收集。据统计,到2007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4]可见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且继续以极其飞快的速度增长。

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是大趋势,通过努力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武术在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能总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网络传播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为武术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武术的传播与宣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必须有一个面向并且适合广大群众的传播工具,而网络传播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使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2 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交流

网络媒介是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诸多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民俗学等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和体现。武术作为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与西方体育文化主张的征服自然是一种互补。武术的独特之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关注,并且把它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互联网通过大量对武术信息的报道,通过武术事件、重大比赛、武林人物,在公众中树立中国武术意识,从而对武术的含义作出全面的诠释,使武术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网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并且在冲突和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播,这个过程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

3.3 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产业化发展

体育产业是网络时代的朝阳产业,它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网络时代,由于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必然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迄今为止,伴随着网络传播自身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传统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它不仅相对独立,而且渗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使武术产业的运营获得载体和依托。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他们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产品开发,他们通过网络获得商品的广泛信息,并通过比较进行选择消费。消费者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购买到自己喜爱的武术用品。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对武术产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4 网络媒体有助于进行武术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领域的知识创造和探索,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收集,文献的收集可以在网上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得到同行的交流并解决问题。一些武术网站,如中国武术协会、东亚体育史研究协会等,就在网上刊登武术学会研讨会的征稿通知,并开设网上论坛,大大扩大了学术研讨会宣传的范围,增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对武术的认识和交流,并普及武术史学的研究成果。[5]为了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我国武术信息工作者必须为大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有价值的武术信息,而其他武术工作者应善于将获取的各种武术信息资源加工整合、去粗取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武术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体育需要开放、沟通与交流,这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无疑给武术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探讨了网络传播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着重从网络媒体与体育和武术信息、文化、产业以及科学研究几方面论述网络与武术的关系, 从而加快武术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网络媒体,武术,传播

参考文献

[1]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J].体育与科学, 2001, (3) :1-7.

[2]诗兰.国际新闻界.2000, (6) :49.

[3]王慧琳, 阎伟.体育传播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59.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7/7/18/113843.doc.

武术传播的足迹 篇10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促进其国际化推广,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和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一直致力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入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乐观,反观韩国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红红火火,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 跆拳道 武术 国际化

一、跆拳道的推广历程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韩国开始大力向国际上推广跆拳道,这一时期,以崔弘熙为首的国际跆拳道联盟对于跆拳道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推广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组织国军跆拳道在各国进行巡演,二是在巡演的基础之上有计划的向各国派遣跆拳道教练员。经过努力,跆拳道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推广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韩国将国内跆拳道派系进行统一规划,并成立了专门的跆拳道研究机构——国技院。国技院进一步完善了跆拳道的技术理论体系,并改进了竞赛的规则、裁判方法和经营管理理念,重新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形成了跆拳道新的竞技体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跆拳道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跆拳道成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南太平洋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美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最具突破性的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跆拳道正式成为奥运会大家庭的一员,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二、武术推广过程中的问题

经过国家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武术表演和武术作为奥运会表演项目,使得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但是武术却始终未能像跆拳道一样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这说明武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武术派系繁杂,难以形成统一

武术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门派纷杂的现象,各门派、各拳种都有不同的套路和用法,因此,很难形成统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加快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组织创编了以查、华、红、炮等拳种为基础的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然而由于长拳动作难度大,实战性差而未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推广策略不完善

一个产品的成功推销,策略很重要。在武术推广策略上,国家派出大量的武术表演团在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其他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宣传,使得武术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但是由于没能及时的派出大量的教练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导致前期的宣传效果尽失,所以才会出现喜欢中国武术的人很多而练习中国武术的人很少的局面。

(三)武术推广人才匮乏

武术的推广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能够进行教学的人才,但武术国际教学又不同于国内教学,不仅仅是要求会技能,还需要教学技巧和语言,尤其是语言,大多数武术专业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小开始学习武术,文化课和外语水平不能达到国际教学的要求,这也成为影响武术推广的一大因素。

三、跆拳道的推广模式

(一)动作简单易学

在日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大多数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相对复杂、难度高的体育运动,为适应这一要求,跆拳道在重新完善技术理论体系时去除了那些复杂、难度大的动作,编排一些相对简单但又不失观赏性和技击性的动作,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学习效果,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

(二)注重礼仪与统一服装

在跆拳道练习过程中,练习者每次练习前后,都必须身着统一的道服向国旗和对方施礼。经过长时间的熏陶,练习者无形之中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跆拳道在其推广的过程中,把其内在的精神功能属性和社会的发展及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更加有力地展现了它的内在价值,突出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意义。

(三)比赛规则符合现代竞技要求,评判标准简单直观

为了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韩国对跆拳道的比赛规则进行了统一,按照国际化和奥运会的标准进行制定,明确规定了可击打部位和得分点,比起中国武术比赛中主要依靠裁判的主观意志进行判断,跆拳道的比赛规则则要简单的多,观众很容易就能看清楚明白,避免在比赛中出现诸多的分歧。

四、小结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无论是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还是对于武术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长久以来,我国也在大力发展武术、推广武术,但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成果并不尽人意,武术国际化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其推广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和借鉴,克服武术动作复杂、难度较大等问题,借鉴跆拳道进行国际化推广时的有效地方法,编排一些简单易学又具备观赏性和竞技性的动作;在比赛规则上也要进行创新,评判标准要简单、直观、明确,适应国际体育规则,以此促进武术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俊峰.跆拳道的发展历程及对武术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

[2] 曹司雨,曹青军,李停停.竞技武术与跆拳道国际化传播模式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

[3] 姚梁栋.跆拳道与武术国际化发展对比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

[4] 王成.从跆拳道国际化谈中国竞技武术的发展[J].新西部.2012.

[5] 许之星.从韩国现代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推广的困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镖局对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 篇11

镖局是专门保护行商以及富商大贾、达官贵人的财物和人身安全的一种民间机构。镖局这种特殊的行业究竟什么时候、由谁第一个先开始创办、或者开始从业的?史料没有详细的记载,而且专家们也说法不一,但是,镖局在清朝兴盛是众人认可的。武术是镖局得以实现功能的基本手段,镖局的产生依赖武术的发展;同时镖局的发展对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 镖局产生的条件

清朝是中国武术最为繁荣,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中国武术发展至清朝时,开始空前发达,不仅涌现出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形成了不同的拳种和风格,而且武术开始走出封闭的家族传播和乡间传播,借助各种各样的载体进入社会。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逐渐淡出军队,走向民间。清入关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再加上清政府的日益腐败,越来越多的习武之人不再靠武举而走向仕途,而是在民间秘密结社习武,这使武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体系更加完善,拳种更加丰富,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逐渐发展成集防身、健身、养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系统。

明朝时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到清朝时期商业资本活跃,商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商业的这种大发展导致流动比以前活跃,这需要更多的货物贩运和资金的流动。另一方面,清王朝统治时期,各种民间的秘密结社、反清势力盛行,又加之清政府的日益腐败,民不聊生,流寇猖獗,这增加了商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镖局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2 在城市开设镖局开设了武术传播的新形式

我国民间武术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由于受封建小农经济的制约和武术门派封闭、保守势力的影响,武术拳种的传习大都以宗族传、世传、门派内传为主,或一个地区流传为主,分化较少。清朝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镖局行业的出现为习武者开辟了一条立世谋生之路,使得武士们得以直接服务社会、自力更生。由于当时只有大城市商业比较繁荣,所以很多拳师纷纷涌向大城市以求靠自身的武艺开辟领地、自立谋生。这同时也促进了武术拳种的传播和不同拳种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武术的发展。在镖局的鼎盛时期,在全国各重要商埠所设立的大大小小的镖局不可胜数,其中较出名的就有30多家,而最著名的、业务覆盖最广的,通行全国的有十大镖局。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各拳种里的名家大师,像北京会友镖局的三皇炮捶门宋迈伦;河南赊店广盛镖局的心意拳宗师戴二闾;山西平遥同兴公镖局的神枪面王王正清;河北张家口三合镖局的公议拳传人安晋元等。下面以三皇炮捶为例阐述镖局对武术传播的推动作用。

宋迈伦9岁开始学艺,练习弓、刀、石、马步、剑等技功,而后又多次拜师,曾学过花拳、少林、大武功、潭腿、十三太保、砸砖开石、金钟罩、点穴、卸骨等十多门派的拳术功法,大多数武艺能练到炉火纯青,登堂入室之境。但他仍不满足自己所学,30岁时出游各地,到处拜师访友,切磋武艺。在游历峨眉山时巧遇“峨眉真人乔鹤龄”。宋迈伦拜乔公为师学习三皇炮捶,乔公去世后,他闭门三年在家研修平生所学,去粗取精,创编、整理了宋式三皇炮捶,独创了宋式三皇炮捶的技击绝技“夫子三拱手”,同时创编了以“劈、砸、滚、翻”四大合力为一体的“子路大枪”。宋迈伦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京投清“神机营”报效国家,后因清朝廷腐败等原因,他弃官不做,在前门外粮食店开设了“京都会友镖局”。宋迈伦把宋式三皇炮捶带到京城,并规定为镖局内必需的武功,凡有进“京都会友镖局”者,不管其以前练过什么武艺,都得与坐柜的镖师试手,重拜师,再度学艺。自从三皇炮捶第四代传人宋迈伦开设“京都会友镖局”后,以会友镖局为中心,三皇炮捶先后传承了第五代、第六代弟子,这让宋式三皇炮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弘扬。

3 镖局开业时的“亮镖”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手段

做镖局生意要有三硬:一是在官府要有硬靠山;二是在绿林有硬关系;三是在自身有硬功夫,三者缺一不可。开设镖局并要站住脚,首先要亮镖。事先邀请地方权势、名商富绅以及各地同行,武术界高手,甚至各地的绿林豪强代表,光临聚会,设宴招待,并宣布镖局组织和执事名单,以资联络友谊。届时还组织武术表演,摆设擂台,镖头、镖师上台显露身手以渲染声势,招揽生意。亮镖实质是江湖社会对该镖局镖师武术实力的一次考察。若是关系不够,亮不了镖,往后生意就很难做;若是人缘不好,亮镖时有人踢场,手底下没有两下子就干脆关门算了。亮镖没出事,镖局才算立住了脚。

镖局开业的亮镖,让众人知晓了总镖头的来头和身手,这是总镖头对自己身上练就的功夫的一次展示,这也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就靠这身本事完成走镖的重任。这本身就是对此门派武艺的一个宣传,相当于大众传播中的广告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个拳种。在亮镖时如果有人踢场或挑战,镖头靠自己的武艺战胜了对手,会造成更大的舆论效应,很多武术爱好者会慕名而来拜师学习或切磋,这可以很好地促进了武术的传播。

4 镖局内镖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融合

镖师是靠武功作为资本来换取报酬谋求生计的,全凭一身功夫吃饭,这是一项很危险的行业,随时可能为护镖而丢掉性命。所以武术技能是镖师最重要、最基本的技能。为了更好的完成护镖的任务,镖师都会拜师学艺、刻苦练功,掌握一身过硬的功夫。每个镖局都有练功的院子,供镖师练武之用,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只要没有护镖任务,镖师和弟子们都会在这里苦练功夫,同时这也是镖师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地方。

镖局的镖师之间彼此大多是师徒、师兄弟或是师叔、师伯的关系。这种类似家庭式的、传统的传播方式通过口传身受、耳提面命式的方法对武术进行了传承,这扩大了武术的传播对象,促进了武术各拳种之间的相互借鉴,使武术各拳种的理论、技术更加完善。如河北冀州梅花拳名师曹振谱是冀州城南大罗村人,跟大孔村孔继祥学武术。清朝末年,孔继祥到北京开万顺镖局,曹振谱又跟班学艺,勤学苦练,枪、刀、拳、棍无一不精。后来孔继祥病故,曹振谱继承师业,为镖局镖头,很好的继承并传播了梅花拳。河北万通镖局的创始人“单刀李李存义”,少时家贫失学,以帮人赶车为生,闲暇习长、短拳技,遍游山东、河北、山西各地,拜访名师,中年遇形意拳名家刘奇兰,遂师事之,后到北京与程延华等八卦掌名手为友,又兼习八卦掌,因淡于仕而辞职在保定开设万顺镖局,保护商贾,兼授徒众。1894年,他与程延华、刘德宽等结盟,倡议八卦、形意、太极为友门,摒弃门户陋规,交流拳技,互授弟子。还有擅长翻子拳、戳脚的王枝国曾创立永顺镖局于河北蠡县,行镖于南北二京之间,他功力深、武德高,远近仰慕,纷纷来拜师学艺,他的传人很多,对翻子拳、戳脚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 走镖过程中打出的“名号”促进了武术的传播

千里走镖,镖师每到一处都要拜友投师、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博采众长、不耻下问,改变了传统武术传播的缺点,避免了传统武术传播中的文化排他性,扩大了传播对象。在走镖的过程中,靠武艺排除路上遇到的各种危险,会让镖局及镖师的“名号”异常响亮,这无形中促进了武术的传播。

广盛镖局是最著名的、业务覆盖最广的、通行全国的十大镖局之一,是山西形意拳大师戴文雄与长子文良、次子文雄等人创办的。总号设在河南赊店(今社旗县),分号设在祁县及内蒙。戴二闾(文雄)就是在走镖时靠自己的武艺让广盛镖局名声大震,也让形意拳威名远扬。沧州自清代以来,武术名师辈出,人称卧虎藏龙之地,有“镖不喊沧州”的旧例。任何武林强手保镖到了沧州都掩旗不喊,登门拜访名师。但戴二闾护银过沧州时,因随从不明当地旧例喊镖而引出沧州许多拳师,他们提出比试武艺,戴二闾让过三招后,以心意特技使沧州众拳师连连败北。这让广盛镖局和形意拳的“名号”都打出去了,后来就有了李飞羽的拜师学艺。还有一个例子,清末,天津“兴顺镖局”镖师张午亭护送戚年到四川顺庆任知府,四川人陈震跟张午亭比试武艺,被张打败,便拜张为师学习鹞子拳等。镖师在走镖中的这种和武林人士的互相切磋、学习,对武术的传播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6 结语

镖局是以武术为基本手段进行商业经营的,实际上是将武术作为商品,用武术来实现赢利的,镖局是清代武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武术被镖局赋予了商业职能,客观上拓宽了武术的功能,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利用镖局传播武术使武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师徒传承为主的内向、秘密、直线、封闭的传播形式变为开放、外向、分散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融合。

摘要:镖局是清朝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行业,它的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直至消失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需求息息相关。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走出封闭的家族传播和乡间传播,同时,镖局的产生还促进了不同武术流派的融合。镖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影响了武术传播:(1)在城市开设镖局开设了武术传播的新形式;(2)镖局开业时的“亮镖”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手段;(3)镖局内镖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融合;(4)走镖过程中打出的“名号”对武术的传播。

关键词:镖局,武术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金龙,刘映海.清代镖局与山西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刘东波,马振东,周春太.镖局的生存空间与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

[3]张成仁.宋式三皇炮捶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2005.

[4]张凯.京都会友镖局[J].武当,2006(6).

[5]叶鹏,蔡宝忠.近代民间拳师都市化流向对武术传播与流派分化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6).

上一篇:浅基础开挖下一篇:缺陷混凝土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