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

2024-07-14

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共5篇)

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 篇1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1]。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养生学等传统文化思想和传统观念。武术为推动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突出贡献,它作为一种运动形态是在一定的国家范围内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在推动武术向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弘扬武术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成为国内武林人的热闹话题,同时也是外国人对中华武术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用现代化的手段去研究武术,弄清武术的奥妙,使它充分发挥已有的价值功能,为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1 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从人与自然灾害和猛兽的斗争,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人们不断从搏斗中积累经验,使这种出自本能的活动逐渐升华为有意识的技击战术。由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武术由单一的技击向表演欣赏,锻炼体魄和陶冶情操等多元方向扩展。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套路也就应运而生[2]。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武术对抗形式成为套路的技击内容。技击性是武术的根本属性,这也是武术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显著表现。因此,无论什么时代武术的技击价值都应受到重视。

当代社会武术的发展虽然失去了很多本质性的东西,但其最根本的技击价值还是有所保留的。如果连这个也丢掉的话,那我们真的就失去了武术的传承价值。因此,武术的技击价值的坚持与发扬,是其存在的魅力价值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武术的技击价值已经大大削弱了。但是,武术技击格斗仍在军警、公安工作中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技击功能可以提高军警、公安人员的实战能力,尤其在无法使用现代武器的近身搏斗中,武术技术更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价值功能。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危险与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上的各种保安公司和女子防身技术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有钱人不惜重金聘请保镖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老百姓也想学个一招半式好在危难之时自我保护。人们对于个体防卫的意识大大加强了,使不少人希望寻求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卫的手段,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防身自卫。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习武的积极性,增强格斗意识。尤其在当前竞争和挑战日益剧烈的社会背景下,习武能增强人们竞争的意识,战胜困难的意志,从而使人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能简单地以争高低去看待武术的技击术。

2 武术的娱乐价值功能

人们通过参加或观赏武术运动所获得的身心愉快的效果称为娱乐功能[3]。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阶层的人群练习。同时练习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和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武术练习内容以及练习时间和练习场所。武术具有经济、方便、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这也是武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并作为娱乐健身手段的一个重要原因。习练武术不仅可以自娱,而且还可以使他人娱乐。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姿势美可以通过演练而带给观众身心不同程度的愉悦感,进而带动观众学习武术的欲望,引导他们以武术练习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娱乐形式之一。

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武术的娱乐性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自身习武达到能自娱性的已逐渐减少,而通过对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则大大增多。特别是影视武打片的兴起,通过武术文化多方面的展现,大规模地进入娱乐领域,是武术的娱乐性发展至高峰的标志。近年来的武侠电影、武侠题材的连续剧之所以能够盛行不衰,与武术本身的娱乐观赏价值密不可分。中国电影最先打进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就是功夫片,过去的李小龙以及现在的成龙、李连杰都是以他们的功夫征服了世界观众,虽然现在的高科技电影很吸引人,但中华武术的传统精华同样也吸引着现代人,他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美。

3 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4]。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了非常浓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在理论和技法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中医学、宗教的精髓,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

武术是以运动实践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5]。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以和为贵,宽厚仁义,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理论道德。武德中如忠君爱国,恪守信用,坚韧不拔,谦和忍让,惩恶扬善等品质是武术家们所信奉的要义。它注重性命双修,德艺兼备,既讲克己正身、宽厚谦让,又讲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武术正因为有了这些重要文化内涵,日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魅力,在当今世界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武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手段,具有十分独特教育功能[6]。在当代社会中,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文化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合理性。尤其是重视现代文化教育而轻视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多而体育教育少的现象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武术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而且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振奋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武术具有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这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增强生存能力与意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

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和涵摄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特别是以阴阳为基础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实践和科学实验也证明,武术具有较高的健身、治病、养生之功效,有较大的医疗保健价值。而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导致所谓的“文明病”的产生,人们对延年益寿的要求也就迫不及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练习武术。武术以其所特有的健身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之一。武术的健身价值对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水平、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延缓人的自然衰老等均有特殊的功效。此外,武术的健身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相一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生命的存在和养护。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武术健身事业,广泛的普及武术健身功法,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5 武术的经济价值功能

在古代,特别是自宋代“武术套子”的出现,出现了以街头表演谋生的艺人。保镖护院的镖师、教拳的教头等等,都是依靠武术来维持生计的。在当代,在当代武术的经济价值功能被真正开发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武术馆一万多所,而且还有一些馆校正在筹建。巨大的经济价值促进社会力量投入武术馆校的建设,也是武术院校蓬勃发展的直接因素。例如以少林寺为品牌的武术表演逐步走向世界,并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这种表演形式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又使世界接受了武术,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通过举办国内国外的比赛,使武术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武术事业属于第三产业,武术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与武术相关行业的发展。诸如服装、器械、有关书籍、影视业、武术馆校、娱乐中心、康复中心、疗养中心等等。同时也将会带动武术相关的经贸业、旅游业的发展。武术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的情景。

参考文献

[1]佟岩,周滨.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陈志喜.从武术的价值与特点谈21世纪武术发展战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3]任丽娟,申玲.试论当代中国武术的价值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2005(5).

[4]刘进彬,胡玖英.浅谈中国武术的价值与发展[J].文化研究,2008(20).

[5]邱丕相,周伟良.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6]朱唯唯.武术的现代价值[J].中华武术,1992(6).

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 篇2

摘要: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重要阵地。只有开拓好学校武术“文化空间”,中国武术未来才有希望。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发现,当下武术教育领域存在着高校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较为突出,体育教学中呈现出“外强中弱”的文化态势,语言优势作用不大,缺乏“尚武”者和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等问题;因此,要实现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就必须实现不同学科对武术的理论渗透和研究对接,打破民间与学校文化主体间“身份有别”的观念,实现武术资源对流,优化武术课堂“文化空间”,培育武术课堂外“文化空间”和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等。

关键词: 武术教育;武术“文化空间”;高校武术教育;武术课堂;武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 G 807.01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2012703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School is the main field of national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publication.Chinese Wushu will not have a splendid future until the “Cultural Space” of Wushu in school is well developed.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ories,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the conflicts between subject potential and subject resources was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stern physical education is emphasized more than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the Chinese language does not play a primary role in normal communication any longer;people who advocates Wushu are in the lack and the consistent heritage of “Cultural Space” is still on the decline.Therefore,the breakou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Wushu education depend on the theoretical penetr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to Wushu theories and research,the elimination of the barrier between folk culture and the so-called mainstream academic culture,the free circulation of Wushu resources,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ltural Space” of Wushu class,the cultiv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Wushu “Cultural Space”,the promotion of rank system of Wushu in school.

Keywords:wushu education;“Cultural Space” of wushu;wushu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class;wushu inheritanceお

收稿日期:20130319

基金項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BTY05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41690);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112400450473);2012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作者简介:吉灿忠(1970—),男,河南洛阳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历史;韩东(1975—),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

作者单位: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2.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 453006

1.College of P.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China;2.College of P.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 453006,China.

在强势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的东进改写了校园学生文化选取的内在逻辑,使原本生活于校园里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面临着失衡和断裂。传统武术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整体性传承方面呈现出一种衰败景象: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对大众文化的消费与传承之间的分解,使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教育机制的主导性使武术教育内容出现了失重和偏颇,竞技性武术样式占居了┲髁鳌*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民众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感,再有钱也是土老帽儿。”[1]梁启超认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受众者、传承者,而且担当着文化产生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是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场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守望地”。学校又是异己民族“时尚文化”容易抢滩的场所,因此,在学校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加强文化识记,维护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代武术教育的现在时态

1.1学科发展:强大学科势能与巨大学科资源浪费的矛盾┩怀霆

中国武术经历了特定阶段后,其技术样式、文化功能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迁,武术教学内容、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和文化误读的暗流存在并将持续延续。各方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但至今武术教育改革依然举步┪艰。

武术理论研究与学科资源间的壑沟依然存在。高校的学科优势、师资队伍和研究条件使高校不仅成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性机构,而且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它们分门别类地会在自然学科、医药学科、工程与技术学科、人文与社会学科等领域占居优势,而且完全可以将本学科应用于武术研究当中。例如: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机构可适用于太极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生物工程学、生物力学可适用于太极拳对人体平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材料学可应用于武术器械、纹饰和场地等方面的研究;等等。近年来,武术理论研究打破了传统理论研究范畴,摈弃了以往学科局限性,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化学等昔日鲜有人问津的人文学科渐为研究者所关注。譬如:文化人类学以文化整体论、文化相对论等方法论能有效地规避拳种源流论争中以讹传讹之现象;语言人类学可诉诸族群间语素、重章、复音间之联系推理不同武技间的异同;考古学可从族群文化“残存”碎片中寻求族群文化对武技的影响;等等。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开始不断开拓理论视角来研究武术,但武术本体与学科间的壑沟依然存在,高校人文和理工学科优势尚未得以充分发挥,学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存在。

高校在中国武术传播中未能充分发挥其语言学科的文化力量。语言是民族思维和相互交际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基础,是传递人类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不同民族间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异己民族文化形成的环境,就不可能通晓异己民族武技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惯、思维定式、族群迁徙、地域特征等就必须突破语言屏障。马克•特博姆在《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一文中认为:“大多数西方人对亚洲武术真正含义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为其传统的思想和意义是源于一种与西方国家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当他们用汉语和日语之外的语言解释亚洲武术时,就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2]民族间的语言差异最终易导致异己民族在接纳武术时会产生文化失真,无法实现武术的本真性承袭,违背了传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武术要想“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就必须打通“语言”关,疏导民族间的“语言”瓶颈,规避因语言而造成的文化误读;然而,当下那些具有语言学科优势的高校没有发挥学科强势,系统而又有机的学科聚群没有形成。

1.2文化内容:体育教学中呈现出了“外强中弱”的文化态势

对初始文化的取向和认同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青少年缺乏成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识别能力,当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时易表现出文化惘然,很难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此,国务院极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3];因此,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4]创造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域外民族体育在我国高校迅速登陆,舍宾、轮滑、空手道等易学、易练“快捷文化”迅速在体育课堂上抢滩。青少年对其钟爱程度超过了本土传统体育,一股强大的域外文化风暴在课堂内外迂回。相反,学生“喜欢武术而不想练武术”,错位地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诸多人是以武打影视和武侠小说的方式了解武术;体育课武术内容所占比例下降等问题严重干扰了武术教育场域的存活。不同民族文化力量的强柔已影响了学生文化鉴别力,文化误读和文化曲解已经形成。体育课堂上所呈现出的“西风”压倒“东风”的态势很可能把武术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挤出学校,走向消亡。

1.3文化主体:主流教育场域与非主流教育场域主体人的身份差别观严重存在

文化“自然地扩散其最佳状态是在原始社会,而引导地扩散其最佳状态是在昌明的社会”[5]。近代以来,时境变化不仅使武术技术样式、价值功能发生了变革,也使武术传承渠道趋于多元化,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师生传授等秉承方式共存┕采。

武术教师接受过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能较好地把握现代体育教学规律。他们教学方法规范、理论结构扎实,但在思想上易高高在上,轻视民间拳师,认为拳师是一群“土八路”;而民间的武术传承人则认为“学院派”只会讲,耍嘴皮子,没真功夫:最终两者相互抵触,相互觑谕,身份鸿沟很难消解。

其实,“学院”武术教育家与“民间”武术家两者殊途同归。武术要想坚持传统,走向科学,不仅要靠“学院派”的武术精英,因为他们能熟练操作高端仪器,具有良好的竞技素质、理论素养和语言能力及充足的时间保证,他们身上体现着武术的“时代性”;而且要靠民间传承人,因为他们能本真地传承武术的传统,他们身上储存着大量的武术源头信息:所以,如要坚持武术的传统性和科学性,两者不可或缺。

1.4文化空间:武术教育仅以课堂教学形式存在,而传承场域趋于消亡

《庄子•天道》载:“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武术如斯,是一种体悟性文化,“十年磨一练”“十年不出门”,习练武术不仅需要长时间事必躬亲地体验,还需要耳提面命的教诲。

师徒传承是一种半封闭性的传承方式。自1914年武术走进学校之后,半封闭的师徒传承开始向松散的师生传承轉变。可以说,于今师徒式传承似乎不合时宜,这对武术技术、观念、习俗、仪式的本真传承提出了严重挑战。学生是文化传承的精英;但由于受课堂学时的局限(大都在72~144学时之间,武术专业除外)和教学内容的禁锢(20世纪60年代创编的初级套路)的影响,大量尚武者无法聆听到武术传承人系统而深刻的指导,必须依赖充足的课余活动来弥补。再加之,身怀绝技和神明拳理的拳师因没有资质而无法走进主流教育机构,结果造成“徒弟(学生)找不到师傅(老师),师傅(老师)找不到徒弟(学生)”的局面。课外武术“文化空间”的缺失使学生习武路径“短路”了。

2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理想选择

学校是培养武术人才的重要机构之一,但由于受武术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和教学规律等方面所限,武术教育至今仍未走出困境。

2.1实现诸多学科理论在武术研究中的对接

“武术研究应该走进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空间,也只有如此,才可推动武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6]的确,理、工、文、史、地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能为武术理论发展、技术演进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力学工程、材料学、仿生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理论可以为武术场地器械、伤病防护和胜负裁决提供科技支撑,而文化学、哲学、文献学、宗教学、伦理学、考据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理论又可以避免理论研究仅限于武术的器物层面,而是可以深入到武术的精神价值层面。

2.2优化课堂武术“文化空间”

如果要优化课堂武术“文化空间”,就必须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科学性和群体性。

首先,将国家统编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3方面相结合,可以突出地域文化优势,撷取当地优秀拳种,创编适合各类学生学习的优秀拳种,以“体用结合”为创编宗旨,创编时取精化粗,化繁为约,选取代表性动作进行重组,让学生易学、易练、易上手。

其次,在传统初级套路基础上,创编对打技术,力求与所学套路技术同步,这种套路和对打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

其三,将短打套路拆招成单个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套路和搏斗,成套和单招,单练和对练的程序化学习中细心揣摩、苦心孤诣,以“体用合一”的方法体悟武术。

其四,改变传统的武术教学程序,让学生按照“套路—拆招—喂招—递招”的步骤习练,适当融入武术叙事、精神、观念、谚语和仪式等内容。

2.3成立俱乐部、研究会等课外武术传承场所

韩国“全国范围2005年正式注册的道馆有8 041个,加上未注册的共有9 500多个,大部分道馆与学校建立联系,与学校合作”[7]。全日本共有500多所大学成立了唐手研究会或空手道部。2国有关机构规定,从事武技的学生可以获取一定物质和荣誉奖励,并在段位、升学、奖学金等方面得到相应的照顾。鉴于异己民族武技的发展经验,可以考虑在我国各级学校内开设武术俱乐部、研究会和协会等组织,但要把握好武术传承的基本原则。

1)突出拳种传承与传播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武术知识和传承意识宣传,选一批技术全面、拳理扎实、品德好、可塑性强的优秀学员作为传承人。

2)技术传承与学理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社会调研论证,注重本土拳种传承,选取影响深远、面临濒危的拳种进行教学,重视学理性研究,体现整体性传承。

2.4实现民间拳种传承人与学校教师间的“活态”对话

优化课堂外武术“文化空间”仅借助于武术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而身怀绝技的武术传承人可以很好地弥补武术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为了能让传统武术真正在学校扎根,武术师资贫乏的学校可以要求武术教师或体育教师拜当地武术名家为师,真正让武术教师担纲起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双重角色。

当然,亦可以大胆改革教育体制,允许民间武术名家进入学校,让名家名师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接触。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传统技术、培养武术热情,亦可以让武术教师与民间武术名家进行学理性和科学性的项目合作,有利于人们对武术的理解。名家进入学校可以以授拳、讲座等形式进行。

2.5在境内外中国文化培训机构中强力推介武术教育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们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当下,“中国已在90多个国家开设300多家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8]“语言、舞蹈、戏剧、书法、绘画、武术、太极、中医针灸、手工艺、烹饪等常规培训课程”[9] 成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相续开设国际文化交流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对树立中国国际形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诉诸于中国文化培训机构强力推介武术教育时应注意。

首先,慎重对待武术教育内容。在涉外中国文化培训机构中应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为主,避免受众者对传统武术产生文化误读;应关注文化之理,强调“以武成人”的教育,避免单纯的知识性教育。

其次,加强援外武术教练员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建立“传统武术服务供给系统”,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传播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其三,在驻外中国文化机构中开展中国武术段位评定工作,适宜降低评定标准,做到“张驰有节,松紧有度”。

其四,建立“传统武术信息咨询系统”,充分利用涉外中国文化培训机构中的图书、期刊、教材、视频、网络等资源,举办文化专题和名家论坛,重视古典文化学习,如中医、养生、推拿等。

其五,重视节日类“文化空间”的异地移植,设立武术社团,开展武术文化周、武术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真正做到“中国元素,外国做”。

其六,在体育院校中增设“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专业”,为驻外中国文化中心或孔子学院提供武术师资。

2.6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

“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10]所以,学校段位工作势在必行。

首先,鼓励体育教师参与武术晋段、考段。加强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的授段标准、段位内容等理论研究。

其次,采用区别性授段机制。“放开初级,严把高级”“段位制还是要大胆地放手,比如四段、五段、六段的体育老师或者教练就可以具有批段的权力”,权限太集中“不利于武术的推广和段位制的普及”[11]。

其三,杜絕学校以推广武术段位名义乱收费现象的发生,确保段位制的顺利推广。

其四,规避武术段位考试内容的竞技化,认可本土拳种的段位考试效力,做到地域性与标准性相结合,统筹兼顾,整体┓⒄埂*

3结束语

武术教育在近现代武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武术未来发展道路上,学校仍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化阵地。学生是最具活力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武术教育相比民间传承和竞技赛场更具优越性,原因就在于学校成员较为集中且具专职性。他们身上肩负着武术的文化使命、教育使命和科学使命。所以,应将武术教育作为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抓。

参考文献:

[1]崔永元.一个国家民众没文化再有钱也是土老帽[EB/OL].[20140106].http://ent.163.com/10/1206/01/6N6F0HSI00032DGD.html.

[2]陈永辉.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108110.

[3]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40112(A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文汇报,20110317(A7).

[5]威斯勒.人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

[6]王岗.武术教育应注重人文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03(A12).

[7]张继生,雷军蓉,吴天佑.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7173.

[8]新快报.胡锦涛参观美国孔子学院,邀师生代表访华[EB/OL].[20140123].http://gd.news.sina.com.cn.

[9]王晨阳.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精彩回眸:2010:驻外中国文化中心亮点频出[N].中国文化报,20101223(A2).

[10]高小军.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意义重大[EB/OL].[20140130].http://sports.sohu.com/20090630/n264874810.shtml.

传统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 篇3

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传播与应用的优秀传统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如,到2016年高考的语文将由150分提升到180分, 英语从150满分降至100为满分。高考分数的变化,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加大国学的分量。社会大众和社群组织对传统文化的需要与日俱增,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武术人的我,将会把武术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探索着进行下去。今年,中华武术第十期名家大讲堂,汇聚了近900名学员,他们先后给我提出不少关于武术和武术文明与文化的问题。我归纳出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问:武术对人格的影响常常是两个方向的,要么训练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要么用以泄私愤报仇。

答:文化是由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集体人格,当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时,它即是国民性,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中国文化是这样,武术文化亦是这样,讲求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它分别从人格模式、社会模式和行为模式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三足鼎立”。中华武术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几大古文明中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幸存者,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三道”,这“三道”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中国的武术文化最正确的模式应该是:在人格品质上建立“君子之道”;在生活方式上创造“礼仪之道”;在思维方式上建立“中庸之道”。如果每个习武者都能把这三个“道”有机地融合在自己身上,那到处都会看到是君子,彬彬有礼,人人讲礼貌,到处都没有极端行为,一定会显示一种理想的状态。那还会泄私行报复,还会有摔婴儿的现象发生么?

问:哈哈,“中庸之道”,是滑头哲学耶,武术人,要么是,要么非。

答:中国是农耕文明,农耕依赖四季,所以气候冷不到极端,冷到极端,春天就来了,热也热不到极端,热到极端秋风就起了,四季是轮回的。无论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还是《周易》,都是告诉我们这个民族不要采取极端的东西。所以,中庸之道,属于中国、它只属于中华。

问:您说,中国传统武术或者说搏击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仅仅停留在健身、健美上,与制度有关么?

答:这个问题比较深刻,涉及上层建筑。大中华在开兵扩土的冷兵器时代,武术的第一要义,是拿起象征长兵器的“戈”这种武器,迈开脚步讨伐征战。要征战取胜,就必须你死我活。而和平年代,“武”的征战意义被人们美好平静的生活态势演绎为“止”“戈”为武,刀枪入库心里解释了。

至于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中表现出的弊病,我以为中国武术,太不在乎公共空间、太不在乎创新了。很多官员和武术人提出要建设“武术文化的高端人才及普及型人才”这个没错,但这其中最重要的支点不在于推出多少次表演型的赛事,而在于重建武术的公共空间。武术的公共空间是最大的文化习作,同时又是最大的文化课堂,无论从集体人格还是到审美习惯,都在这里培养。

那么,什么样的武术文化才能称之为“武文化的品牌”?我自己心目中觉得,武文化的建设应该具备五大要素:即人文精神、生态环境、创意产业、习武气氛和历史记忆的传承。

人文精神应该排在第一位,慈祥、宽厚、博爱,是做人最能吸引人、最令人难忘、最具亲和力的地方。而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弘扬正是武文化独一无二的优势,并使武术文明流传了上下五千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包括养生和美食以及城市建设等等。当然,武术文化的深刻历史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古老的特色、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都是武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问:您这次在中华武术名家大讲堂,感觉怎么样?尤其是对您传授的以传统武术为中心的武文化,有什么看法?

答:中华武术名家大讲堂在有限的空间,让我浓重地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习武者对大讲堂这个工程的巨大热诚。武术文化不能离开广大民众喜欢的热诚,这些习武爱好者学员中,有大量的思考者、 有大量的企业家, 有大量的国家干部, 也普通公民和夫妻。 他们几百号人聚在一起,像节日一般的过着练武的日子,所以,这样的场景肯定是受到武术参与者欢呼的一个工程,而且中华武术杂志和武术院在武术名家大讲堂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受到国内外诸多专家的考核、论定和设计,这使我们名家讲堂的执行者必须做出非常好的作品,提供最好的范本。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都会遇到很多麻烦问题,都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方案。西安红拳的发展方案,为红拳的壮大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例。范例不是说各个拳种的效仿就能够成功的, 毫无疑问它必须是按照自己的历史、按照自己的现实、按照自己的经济、按照自己的体制所改造或创新出来的一种非常好的奇迹,所以红拳的发展在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就是风景,就是红拳的老百姓过武术日子的风景。

问: 有了好的样本, 那么传统武术的搏击术,要想发展就应该恢复元气,您有什么看法?

答:感谢这位习武爱好者,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举个修复古迹的例子来说明传统武术的搏击术恢复吧。文明古迹的修复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应该是交相辉映的工程, 有时古迹修复的很好,文明素质却不太好,长时间以后,我们面对这个文明古迹就会感到很羞愧,我们武术文明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为什么现在是这个样子?但是古迹的修复对于提高文明的素质就像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某种自豪感一样,会产生某种文明规范的需要,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的行为。 为什么那么多人自称自己是 “ 大师” ? 因为,当武术文化被玷污时,狭窄的、肮脏的落后狭隘的旧意识就会冒进,于是当他们面对老祖留下的文化纪念碑时, 大师们便视而不见, 因为“钱”的命令,会比生命中责任命的令容易接受很多,多数的人会接受环境的命令,何况这个环境里可以打着文化的信号。所以对古迹的修复和传承,可以成为规范我们文明素质行为的话题。

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它主要的使命不仅仅是讴歌眼前的其他文化现象,而是要在自己的心底挖掘出真正被埋藏着的甘泉。真正的文化其实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当中对于自我的挖掘,比如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名武术成员,作为这块土地上的武术工作者,你的生命当中不期然的隐藏着武术的历史空间对你的痕迹,这是免不了的,但你的任务是挖掘你和别人沟通的心灵,以及跟其他时代的武术文化也有更深层次的沟通,这就是武术和武术文化最重要的地方。

正像学者钱文忠在“中华武术杂志30年”高峰论坛所言:有文化并不代表有文明,有文明的根本在于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试探中国武术的功能与价值 篇4

1 武术的政治价值功能

武术在军事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枪炮火药发明之前,武术是战争的主要工具之一。在枪炮火药发明之后,它仍在军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这一价值功能被大大地弱化而已。原始社会末期至夏商周时期,萌芽状态的武术不仅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重要方法,也为部落战争提供了训练部落成员的手段和技能。武术为部落与部落争夺财富的战争服务,战争又促进了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史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候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习用干戈”就是训练部落成员,培养军事技能,以应付战争。据《礼记·五制》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嵌股胶,决射御。”夏商周时代,天子选拔出征从战的武士时,要考查武技和勇力。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混战,诸候争霸,军事斗争极为尖锐,战争频繁,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即是当时的写照,各诸候列国为求生存,纷纷推行富国强兵之道,齐国管仲实行寓兵于民,选拔武艺人才。楚国实行“以猎求士”,精选征战勇士,魏国的“习射令”,赵国的“胡服骑射”,秦国的“商鞅变法”,实行“依军功授田宅”等,都把训练“技击”人才作为增强军事力量的主要手段。武术服务于军事,频繁的战争又刺激了武术攻防格斗技能的发展。秦汉以后,武术由单纯军事技术逐渐向竞技方向转化和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体育特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间里,一方面武术是社会成员和个体防身自卫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它更广泛地被用作进行战争的有效工具,包括国家、民族之间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镇压和反抗的武装斗争,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武装冲突等。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方式,决定了武术特殊的军事价值。

2 武术的技击功能

武术攻防性极强,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治安防暴。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武术在周边国家派生的几种技击运动形式如跆拳道、空手道、剑道、泰拳等等,深受各国人民喜爱。随着科学的发展,火器的应用,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军事上淡出。但武术的技击性并没有完全消退,仍然可以应用于军事训练和对歹徒的打击之中。东西方都拥有技击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绝非武术一家,但武术的技击价值具有其独到之处。首先,中国武术的技击体现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和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武术技击讲求“贵柔守雌”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就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欲放先收、欲要先给等战术思想充满哲学辩证法,不仅可用于攻防技击项目。在其他竞技运动项目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其次武术技击“尚巧”,即讲究方法巧运用妙丰富而多变。在空间上有上、中、下三路,前、后、左、右四方;时间上讲快、慢、疾、缓、顿、挫;劲力上有刚、柔、脆、绵、抖、化等。攻则七拳并用,防则千变万化。这与西方技击项目的讲究快狠、技法简单、重标准化、重打击效果的特点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门类繁多、极其丰富的东方武技宝库。其三,武术技击“轻力”。在武术传统技击中多强调练功为主交,手比试点到为止做到“打拳人不知出手不伤人”。习武者在对抗中醉心于切磋技艺、相互提高以愉悦身心。这一点不仅有益于人类健康,也有益于心灵的净化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武术的技击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格斗运动和套路运动之中,前者被直接体现在瞬息万变的攻守之间,后者被形象地表达于淋漓尽致的演练之中。

3 武术的强身健身医疗功能

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涵摄了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仿生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之一。以太极拳为例,习练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屈膝坐胯、开胯圆裆、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等,这一切对血液循环有着明显的良性影响,进而对人体的心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都有积极的影响。太极拳运动集中国古代的吐纳、导引、体操、拳法于一体,能活动人的四肢百骸、五腑六脏,平衡阴阳,要求眼随手转,停势眼向前平视,延展及远,对明目有很大作用。还要求眼法与步法身法一致,精神高度集中,这就是所说的“心静”、“神凝”,是中枢神经对肢体调节的极佳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武术对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延缓人的自然老化等均具有特殊的功效。武术运动健身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这是高于其它体育项目健身效应的关键所在,主要特点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合理解决了掌握技击技能与健身壮体并存的关系。其二,合理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近代武术的科学化趋势加强了其健身养生的价值功能,自然科学亦揭示和验证了武术的健身作用,主要表现在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肺功能、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几方面的积极影响。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武术对于维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恒定,加强酶的活性以及改善消化、排泄等系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长期进行武术训练,能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协调、柔韧、耐力、弹跳等综合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延缓人的自然老化,具有独特的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

4 武术的经济价值

武术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劳动生产力。武术内容丰富,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锻炼;武术锻炼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并不需要复杂的场地、设备。再者,随着国际体育交流增多武术也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各种武术表演、比赛、教学和训练在,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从事武术教学、训练,举行武术表演、比赛,开展武术咨询、辅导都可以收费,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馆、校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创收,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武术器械、服装等产品的销售。

5 武术的修身及教育功能

武术的本源是一种攻战伐杀的技击术,却演化为一种崇德尚礼的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中角斗、击剑演化为体育项目似乎不足为奇。但对于武术而言其,不同凡响在于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和为贵、“仁义”忠恕之道,其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伦理道德。它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西方主张的与自然作斗、争征服自然有一种互补意义。武术注重性命双修、德义兼备,成为启迪人生的入世之学。当西方的“知识之树”结为硕果时,人们开始注目于东方的“生命之树”,追求乐于人间、养身延年和人伦道义。民间有的老拳师倾其毕生精力研究、精练一套拳术,决不在于对运动表象的把握。要达到出神入化、“无形无法”的自然境界才会愈加感到探之不易,其乐无穷。武术不妨说是以运动实践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武术的“抱拳礼”是中国文化“德为上”的具体体现,要求并步站立,左掌右拳,胸前相抱。武术中的掌,要求四指并拢,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四指并拢喻意“四海武术为一家”,天下习武者皆朋友,严禁别派言行,摒弃门派之分。要团结同道,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技艺。而在今天的学校武术教学中又赋予新意,通过习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做合格的新世纪人才。拇指弯曲喻意习武者必须谦虚好学,尊师重道,崇扬武德,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而应主持正义,信守武德。由此看来,左掌代表“德”,右拳代表“力”,中国古代素有尊左卑右,以左为上为贵的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对人的培养历来也是注重内在的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流派,儒家重视伦理规范,强调“仁者爱人”;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佛家则强调超脱世间一切,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仁者爱人”的君子人格思想,则贯穿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伦理观念中,极力倡导“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观念。“抱拳礼”正是这一“仁义”观念的集中形象的体现。武术套路一般都是从场地右侧起势,向左运行。根据我国尊左卑右的传统习俗,具有谦恭礼让的含义。这与儒家文化的心性要求“温、良、恭、俭、让”相一致。体现了我国的“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重传统,尊师重道,自珍自重的人伦观念。武德文化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其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古代以儒家道德为主题,近代以救亡图存为要旨,现代则以爱国精神为极致。爱国主义是现代武德的境界的巅峰,一切武行都必须服从于此。由此可见,以仁爱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人际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武术,已远远超出作为一般体育运动的意义,而成为人们德行兼修的一种有效途径,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现代学校武术教学中重视其文化教育价值,对弘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有深远的意义。

6 武术的娱乐欣赏功能

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如何合理安排余暇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武术由于其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使它成为现代人们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作用,这就是武术的娱乐功能。武术的娱乐功能在人们闲暇生活中反映明显。闲暇时间里,传统武术的切磋、交流、表演,竞技武术的分秒必争,身姿造型,套路形式的单练、对练、集体练习和表演,集中体现在武术和造型美、力的美、节奏的美和韵律美以及攻与守的有机结合。欣赏之中,人们不仅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而且也培养高尚的品格。现代生产结构的改变,引起人们生活结构的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闲暇时间增加了,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就强烈了。因此,武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丰富文化生活的一种手段。早在古代就有以武术表演为生的民间艺人。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常以观赏角力、斗剑等比赛为乐。至唐朝,丰富多彩的武术表演达到一定的水平,并有完备的训练组织——教坊。宋代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活跃,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也就是民间艺人卖艺的地方。明清时期更兴起了“走会”的表演形式。可见武术表演的兴盛。当代已经不止是套路的单独演练或对练,而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其中武术表演与影视相结合,将武术的娱乐表演推上巅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以《猛龙过江》、《精武门》等功夫片威震海内外,八九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武术运动员出身的演员如李连杰、赵文卓、吴京等,功夫片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影片如《少林寺》、《黄飞鸿》、《少林武王》等等。更有李连杰、成龙以功夫明星身份勇闯好莱坞,并且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如《红番区》、《尖峰时刻》、《致命罗密欧》等等。中华武术以影视为载体远播海外,掀起功夫狂,在全世界范围内弘扬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综上所述,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摘要: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而存在,它更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深入国人的生活世界,成为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血脉相连的一部分。它在经济上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在政治上与维护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在军事上与强大国防不可分割,在文化上更是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而且具有极大的教育和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中国武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价值和功能的揭示能为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点思路,并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应用和感受武术。

关键词:中国武术,功能,社会学

参考文献

[1]张瑞江.中华武术功能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江百龙,袁威.武术功能刍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

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 篇5

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的取向反映了其自身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决定了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内在动因,因而对竞技武术套路功能及价值体系的研究是揭示并解读其未来走向的金钥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变化,竞技武术套路的功能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功能的增减变化,而是随社会需要彰显或隐匿。本文立足于现代化社会对竞技武术套路的要求进行剖析,为其发展路线提供了新的视角。

1 竞技武术套路产生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被列为推广的体育项目,以进一步推进武术的发展,1953年11月8———12日,在天津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作为大会主要表演项目之一,展示了建国初期武术运动的最高水平,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195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1958年9月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运动会,会后成立了中国第一届武术协会,并邀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武术工作者,通过反复讨论,起草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1959年该规则由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公布施行,标志着武术竞赛步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这样,武术实行竞赛的轮廓与具体办法大体形成,使武术比赛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受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不允许讲技击,武术对抗形式比赛被取消,套路被引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方向,受此影响逐步形成了追求艺术化的竞技武术套路,受国家行为驱动,套路运动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主流。1960年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采用了男女分组的形式进行,三年自然灾害迫使比赛停办了两年。1963年至1965年恢复每年一次的比赛,并增设了规定套路。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举办了三次全国比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给武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到1982年,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积极稳步的把武术向国外推广,从此竞技武术走出亚洲,走向世界。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并于1994年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成员。1999年6月20日,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这是武术竞技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1年7月13日,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同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促进了竞技武术套路步入奥运化的轨道。

2 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结构的研究

2.1 功能价值结构释义

所谓结构主要是指事物系统内诸组成要素之间所具有的一种能够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所谓功能,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能力和作用。对于结构功能理论而言,功能概念在逻辑实质上被赋予核心理念的位置,而对结构的理解分析才能更好的把握功能。功能决定价值,它体现了主体的定向需求,从而决定了主体的社会存在。

2.2 功能价值结构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启示

将结构功能学说引用于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体系研究可以得出,竞技武术套路功能是竞技武术套路内在结构或表现形式下的诸多要素的存在理由和目的。竞技武术套路要素及其内在结构是为功能而存在的,是由功能而表达其意义、体现其价值的,他们的最终作用都要体现在功能上。功能不是抽象的,恒定的,其量度和性质都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同时其功能价值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征,由于主体具备的多种功能,决定着竞技武术套路不同的价值体系。所以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关系到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

2.3 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取向

2.3.1 个人价值体系

竞技武术套路就个人锻炼项目而言,具有健身功能、修身功能以及自娱功能。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为武术练习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身体锻炼,每一个动作对人体各关节柔韧性要求较高,促进了人体各个大小关节的灵活性和坚韧性的发展;套路动作的多样性促进了人体各个部分骨骼肌肉的发展。技击性是竞技武术套路的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动作都含有对抗的攻防意向,练习者动作的完成与该动作的技击含义、表现方法联系在一起,这种练习方式使练习者意念集中,吐故纳新,借以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消除大脑皮层的紊乱和疲劳,从而高度协调神经与肌肉,使机体协调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练习竞技武术套路的最大作用,是对人的性格气质的陶冶以及对意志品质的磨炼。竞技武术套路具有动作结构复杂、内容繁多、拳理深奥、训练强度大等特点,训练者在长年不懈努力的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与伤痛,树立了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塑造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竞技武术套路的修身价值功能也体现在武德上。武术练习中并不主张外在的显示,而是导向内心的自修和自审。这种崇尚武德的观念是以儒家仁爱精神为核心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结果,它强调的是艺与德的结合方为完美。

竞技武术套路的自娱性是指练习者通过主要为对抗性的竞技活动而获得自身精神满足的一种娱乐心态。它来自于人们对武术价值的认同及心理需求,包括对技击能力的崇尚与向往,又涵盖对竞技武术套路外在形式美的享受。竞技武术套路更多体现的是内在精气神的美,这主要表现为显示功力与技巧的套路表演中,这种表演宣扬了武术的内在精神,多了几分艺术,使人们在锻炼中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2.3.2 社会价值体系

竞技武术套路历史由来已久,必定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适应性等特征。练习者作为社会的个体,必然与社会存在着联系,所以社会的需求决定着竞技武术套路的存在与发展。

竞技武术套路是时代的产物,是发展的需要。在日益激烈的体育国际化竞争中,竞技体育是评价一个国家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所以积极强化竞技武术套路是当前国家发展武术事业的正确决策。“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在前人发展武术和传播武术的基础上,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将具有‘封闭’、‘排他’性极强的民族传统体育传遍了世界五大洲;我们将内容复杂、体系庞大、风格各异的传统武术精炼化与整合化,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规范性体育运动项目;我们将一种充满十足民族文化特质的身体运动,改良为一种满足世界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我们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完成了武术文化民族性向世界性的挺进历程,逐步实现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里程中少见的。”由此可见,竞技武术套路对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地位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它的竞技功能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竞技武术套路具有表演观赏功能。每个套路不仅要有足够数量的难度动作,还要有独特的风格和富有个性创意的内容结构,只有以最高标准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和难度动作才能保证全套动作的整体质量,这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尺度,因此竞技武术套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它以其固有的表现形式区别于任何一项难美运动项目,难与美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趋势,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武术经济功能来源于武术的价值认同。武术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使用价值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物质形态,如有关武术套路的书籍、音像品等;另一种是非物质形态,它的价值产生过程是人的消费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武术表演、竞赛等等。武术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用它文化内涵中的精神要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武术文化产业是武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武术经济的核心将随着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而不断转变。

竞技武术套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德智体三方面。“文以泽心,武以观德”,武德不仅提出了较高的道德理念,而且不同于简单的说教,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在把武术套路作为学习内容时,学习过程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竞技武术套路对练习者的心智悟性要求较高,从而对育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竞技武术套路育体的作用在上文已经进行论述,在这里就不再累述。

3 竞技武术套路的未来传播

3.1 传播原则

在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过程中,把握好传播的原则,对其未来的传播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3.1.1 针对传播原则

竞技武术套路要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针对不同的人群、目的进行传播,这就是所谓的针对性原则。比如要发挥竞技功能就应该针对奥运会传播,进行一系列适应奥运的改革;若要发挥教育功能,就要将竞技武术套路带进学校体育,从而保证更好的教育功能;如果面对的是中老年人,就应根据套路特点进行选择性传播,如太极拳、木兰拳等。

3.1.2 深浅传播原则

深浅传播原则是针对传播的对象、内容以及途径的不同,进行浅层传播和深层传播。比如向学校传播时就应该定位于浅层传播,因为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繁杂,对没有基础的学生们来说进行透彻的传播可行性太低;对于竞技武术运动队就应该是深层传播,在较长的过程中运动员不断深化对武术套路的理解,逐渐强化武术技能。

3.2 传播对策

3.2.1 针对个人价值体系进行传播

个人价值体系中,竞技武术套路的功能取向主要是健身、修身及自娱作用,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应适当删减竞技套路中繁杂、难度大的动作,保证健身等作用的可行度。具体操作可以降低运动负荷强度,创编各种简化套路和攻防技击组合;其次,降低难度,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大的特点让大众望而生畏,同时在过多强调难度时,攻防含义被难度所掩盖,这样无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武术套路的练习中;再次,应适当提高武术套路的趣味性与娱乐性,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很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趣味性,人们在练习中常常感觉枯燥乏味,因此不能坚持到底。所以可以根据套路的特点设计一些攻防实战性的假设场景,使练习者从中体会到攻防技法给人带来的心理愉悦感。

3.2.2 针对社会价值体系进行传播

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要针对对象的不同分别采取浅层传播和深层传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竞技及观赏功能就要不断强化竞技武术套路,不断促进技术的创新,完善技术体系,在继承保持武术基本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将富有独特审美文化的中国武术与奥运精神完美结合,把武术带进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加速武术的国际化进程,稳固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其次,发挥竞技武术套路的经济功能要实施商业化发展,竞技武术套路是表演者通过技击技术的综合再创造所展示的套路形象,一旦博得观众的认可与欣赏,武术套路就赢得了市场,所以发展商业化武术就必须重视观众的心理研究,要让竞技武术套路走上舞台,就少不了背景、灯光、音乐的陪衬,只有调集一切艺术手段,才能将人们引向艺术之境。谈及教育功能的发挥就必须涉及学校武术的开展与普及。一方面青少年学生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期,可塑性及适应性都比较强,内容丰富的武术套路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范围。因此建议在各个学校建立武术协会,走群众组织的道路,并且以开展学校之间的武术套路比赛为推动学校武术的动力,通过比赛传播武术套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武术套路练习的行列中。

4 结语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开展,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借鉴、移植、创新,按自身模式发展起来。竞技武术套路除竞技功能以外,还兼有健身、修身、娱乐、观赏、教育、经济等社会功能,从而稳固了竞技武术套路存在的自身价值。竞技武术套路功能是竞技武术套路内在结构或表现形式下的诸多要素的存在理由和目的,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关系到其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愿竞技武术套路在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摘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它是以传统武术为主体,以动作的攻防技击性、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为主要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竞技武术套路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借鉴、移植、创新,按自身模式发展起来。同时竞技武术套路的功能逐渐延伸,不断扩大,除具有竞技功能以外,还兼有健身、修身、娱乐、观赏、教育、经济等社会功能,从而稳固了竞技武术套路存在的自身价值。所以说,对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关系到其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功能价值,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董芳.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成银.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3).

上一篇:超低排放下一篇:中国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