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

2024-09-25

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精选9篇)

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 篇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商潮的冲击, 社会的转型, 社会价值观念转化, 文学遭遇冷落, 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减少了, 文学开始走向边缘化。这种大环境下, 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 注重对技能的学习和对各种证书的追求, 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 也把文学课的学习当成副业, 鲜有学生读原著, 讨论文学。高校也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 , 缩减文科教学课程、压缩文科教学课时。更多注重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应用型人才, 以此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于是作为中文系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教学便处于尴尬的处境。这种情况本科学校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了。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下, 文学教学者也产生困惑, 文学的价值何在?如果说本科院校的文学教学尚且存在这样的困惑, 那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 文学的价值何在?而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又具有教学的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呢?

再让我们来反观现在大学的校园, 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 我们看到了校园中人文精神失落, 人文意识淡泊, 道德热情下降。一些同学价值观念混乱, 不懂得尊重人, 理解人, 也不懂得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前段时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和药家鑫杀人事件就是例子, 让人警醒。这是人文精神极度缺乏的恶证。大学校园极需要有一种精神, 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

文学课的教学目标看上去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 其实是“无用之大用”, 它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使大学生们在文学领悟中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知识, 形成较为深刻的人文思想。而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文学, 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 了解现当代文化, 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美学修养, 具有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 现当代文学能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 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这应该是现当代文学的“无用之大用”。

一.认识价值

文学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认知, 具有现实的认识价值。

文学史是历史的一部分, 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更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现当代文学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百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情趣等各个方面, 描写了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生活变迁。在百年的文学活动中, 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属于不同时期特点的文学, 20年代的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再到新写实小说、私人化写作, 每个时段都有着每个时段的文学特点。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文学史, 是伴随我们的成长并构成我们的时代氛围与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但当代的大学生们对现当代历史却有些陌生, 阅览现当代这些文学作品, 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们更了解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特别在百年变迁中人的思想感情与追求。当然, 文学提供的知识是不精确的, 有着虚构与幻想, 但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总会获得如社会常识、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等许多真实的知识, 比如从郭沫若的诗歌中我们会感受到“五四”时期激进青年“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从沈从文的小说与散文中了解到了那古朴的湘西风情;从赵树理的作品中了解到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现当代文学补充了经验与书本知识的不足, 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

文学不仅帮助人们认识社会, 还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1]作为离我们最近的现当代文学, 更能帮助当今大学生认识自我, 理解自我、完善自我。例如鲁迅通过塑造阿Q形象深刻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我们在嘲笑阿Q的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同时反省自我, 也能从自身身上找到“精神胜利法”的影子, 引导大学生从阿Q反省到自我, 能让青年学子们找到自我的不足, 清醒的认识自我, 明确前进的方向;巴金的《家》着力表现了新一代青年在五四新思潮鼓舞下的觉醒和成长。觉新、觉慧两兄弟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与选择。觉新清醒而懦弱, 因为他的“作揖主义”他先后失去了事业、爱情、亲人。觉慧充满着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觉慧和觉新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他们的人生追求给我们当代的青年学子有很大的启发, 不仅让当代学生了解到那个年代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 也给了他们现代应如何生活的一面镜子:如果说觉新是“不应当这样做”的一面镜子, 觉慧就是一个“应当这样做”的榜样;从张爱玲的《金锁记》能体会到金钱对人性的摧残, 且不去管作品揭示的有多么深刻, 但至少会让当代大学生反观现实, 警醒自我;当代散文巨著《随想录》中巴金敢于说真话, 敢于讲真话, 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但记录与反映了近10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与奋斗历程, 而且也反映了近100年来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追求、奋斗、反思的心路历程。因而学习现当代文学, 不但可以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 还能启迪他们去认识与完善自我。

二.审美价值

现当代文学不仅具有认识价值, 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 现当代文学仅仅是长河当中的一弯小溪, 但它与古代文学相比, 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原因在于现当代文学是以现代语言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精神的文学, 这种语言方式以及传达出来的情感最易被当今的大学生所接受, 因而现当代文学是最能培养审美意识的文学。学生对文学的最初体验, 对语感的领悟都直接来自于现当代文学文本,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日后文学欣赏的情趣和鉴赏的能力。“我们要提高各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读好的就是现代语言大师们创作的文学作品, 通过大师们的艺术语言认识20世纪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并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获得美的体验, 陶冶性情。”[2]

当然, 这离不开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立足文本, 找出经典, 把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引导学生细读, 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把这些作品中蕴含的诗意魅力品读出来, 使学生不断体会到文学接受的快感, 积累审美经验, 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便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判断力及有品味的艺术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对徐志摩的诗歌《雪花的快乐》的欣赏, 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首先看到的是排列得错落有致的诗形, 有一种参差的美感;初次吟诵后, 脑子里面会有一种画面感:洁白的雪花漫天飞扬, 并感受到具有回环反复, 音韵和谐的节奏美, 音乐美。这种外在形式的美, 给予我们一种诵读的快感, 也得到“这首诗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吸引着师生进一步去探究它为什么美, 又美在哪里, 进而把握该诗的诗情、诗意、诗味。我们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再次品读这首诗, 便能品到诗人抓住雪花“飞扬”“消溶”的特点以雪花自喻, 追寻着性灵深处的情感, 抒发着“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和向往。“雪花”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 却再准确不过地反映了诗人飘逸灵动的个性, 同时又吻合“五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神圣纯洁的理想的爱情, 更是诗人“爱、自由和美”的理想境界的人格化和诗化。诗歌传达着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真善美的诗意发现。再比如对《祝福》的赏析, 第一遍的阅读会获得对祥林嫂穿戴、神态和淘米、抗婚、洗菜等行动以及失子之后“我真傻”之类语言等外在表象, 在此基础上, 获得关于祥林嫂的整体印象, 产生对她的同情。在这种艺术感受的基础上, 师生对她的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会发现, 祥林嫂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压迫下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 又具有广泛深刻的代表意义。这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因为她的深刻性而使我们去思索我们的社会与人生。再比如《雷雨》中的繁漪形象带给我们对那个年代个性解放的认识, 以及透过那个剧本传达出来的对茫茫宇宙不可知力量的不可抗挣, 从而带给青年学子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

透过这类的教学, 只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便能品味这些经典作品所传达出的无穷韵味和情趣, 一篇篇, 一首首, 一遍又遍的赏读中, 一种高雅纯正的鉴赏趣味在养成, 同时也会油然生出一种人格或智力上走向成熟的喜悦之感。好象超越了自我, 变得更纯净、更智慧、更完美了。在文学的熏陶下, 人的个性、情感、风范等全面发展, 思想境界提高了, 情感变得更丰富了, 成为更可爱、更有魅力、更理想的人了。

三.精神建构

大学问家王国维曾说:“生百政治家, 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 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 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 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 永久的也。”现当代文学教学除了具有认识与审美价值外, 在此基础上, 现当代文学具有一种人文价值, 建构着百年来中国的精神, 这才是现当代文学的最大的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想态度, 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 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 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5]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 传达着现代人独特的精神情感和审美追求。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 在外来文化的冲撞下他们摆脱了君权观念的束缚, 接受了新的思想即的“人”的观念, 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五四”前后,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主张;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强调“文学革命”;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明确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 猛烈抨击“非人的文学”, 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等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猛烈抨击;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自由激进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对自由个性解放追求痛快淋漓的表达;郁达夫通过“零余者”写出了弱国子民的知识分子人生的凄苦悲凉。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也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精神理念:梁实秋提出“人性论”, 认为“文学发于人性, 基于人性, 亦止于人性”;林语堂提出“闲适”与“幽默”;沈从文描写与追求着美好人性;张爱玲从人性被世俗金钱腐蚀的平庸生活的角度写出人生的凄凉……现代作家们对于“人”的思考一脉相承。翻开新的一页, 新时期的文学从刘心武的“救救孩子”这一声又传接了对“人”的关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建构现代人文精神的历史,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充溢着人文精神。“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次精神的历险和一次审美的旅行, 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价值, 但这一过程肯定有精神的收获。”[4]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文学的永恒在于它有着特殊的人文精神——对精神世界的自觉追求。作为经典流传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一定是它在思想精神和艺术上有着永恒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不仅反映了现代人在近现代历史突变, 中西方文化冲撞下现代人思想、心理上的独特感受, 也传达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 反映着现代知识分子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

“五四”以来独具个性的现代作家们, 以各自不同的创作表现出对人的人性、自由、解放的思考。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现代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欣赏体味他们的思想感情, 既是丰富和陶冶了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也体现出现代大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 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 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录的训练”。[6]但是当下的大学生, 正有一种精神的丢失, 他们少有精神的追求。大学应该肩负起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而这正是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核。把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重新阐释出来, 让现代大学生在新的形势下传承这种精神, 使现当代文学教学成为“人性化”教育的潜在课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达到潜移默化的“无用之大用”, 从而培养具有积极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现当代文学课程便成为建构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大学人文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们在阅读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同时, 全面了解自“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新的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 使他们在理解, 领悟, 吸收, 继承的过程中探索和参与建立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这是现当代文学永恒的价值。

摘要: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 现当代文学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 了解现当代文化, 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美学修养, 具有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 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 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价值,人文精神,精神建构

参考文献

[1]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编.文学概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91。

[2]杨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18卷第1期:87-88。

[3]王维国.王国维全集[M].第1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年:138。

[4]陈国恩.现代文学教学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J].2007.第四期:275。

[5]张全之.人文教育:商海大潮中的自救之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6]杨东平.大学精神[M].辽海出版社.2000:1。

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 篇2

摘要: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冰心文学经典及其思想价值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且最终评价都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时期背景下,冰心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遭受到各种批评与赞扬,而冰心文学经典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对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到底有何影响值得文学界重审与反思。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冰心文学经典的创作评价,并分析了西方理论视野下冰心文学经典面临的质疑,针对冰心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关键词:冰心;文学经典;当代价值

作为20世纪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冰心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有着众多读者追捧,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冰心文学经典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遭受到不同意见的评价。由于时代不同,其文学环境也有所不同,冰心的文学经典难免遭受不同立场的质疑甚至批评。但是直到今天为止,也不能否认冰心在我国文学史上造成的影响力之大。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冰心的艺术成就与思想价值的评价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冰心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研究较少,甚至有冷落现象,这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针对冰心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进行重审与反思,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同时代背景下冰心文学经典的创作评价

在冰心进入文坛之初,就已经存在了许多与问题小说相关的批评论调。例如,蒋光赤曾表示,冰心所代表的是“暖室里的花朵”与“贵族小姐”;阿英在《现代中国女作家》一书中曾将母爱、童年回忆以及伟大的海概况为冰心的“爱的哲学”,表示冰心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唯心论者。也正因为如此,冰心曾因为“爱的哲学”而受到不少的批评与指摘;茅盾在其创作的《冰心论》中对冰心作品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力表示肯定,但是同时也认为他的小说仅停留于印象式感悟层面,缺乏一定深度;王侃层在全新时代语境下表示,冰心的文学生命与现代性内涵无关,而属于“闺阁文学”,甚至认为其“母爱”背后蕴含着浓厚的男权意识,是“新历史条件下的一种退步”。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人的研究视角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冰心文学经典也在接受着更多的评价。但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冰心的文学作品依旧对我国文学造成了深远影响。

二、西方理论视野下冰心文学经典面临的质疑

冰心早年就读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由于受到“慰冰湖”的感染,文字也流畅如“春水”,抚慰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感受到温暖。虽有一些批判的声音,但冰心的文字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先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于20世纪末,由于西方文学思想的涌入,对冰心作品的评价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冰心文学作品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鉴于对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文字浪潮基础上的,其评价标准、诠释方式、研究视域等都受到了影响,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文学秩序,使冰心的位置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逐渐将目光转向了丁玲、张爱玲等作家,认为这一类作家的作品才具备现代性内涵。简单来说,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冰心作品中的“贤妻良母主义”提出了质疑,涌现出各类颠覆性的思想认识。

事实上,冰心始终关注女性生存处境,陆续撰写了《两个家庭》、《关于女人》等文学创作,着重描述14位女性形象,将女人视为真善美的象征,即使身在“潜庐”,也依旧不改初心。

三、冰心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

对女性文学侧重于社会历史性分析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但是在西方理论视野下,随着批评方法的多样化,女性文学受到了多重挑战与质疑。由此可见,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与思想诉求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都有所不同。冰心文学经典的研究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西方思想的争议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在新时期背景下,人们开始深思冰心的文学经典及其思想对于当代而言到底具有何种价值。

从冰心的整个艺术成就来看,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中,冰心的文学经典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时期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都离不开“冰心”这个名字。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冰心的经典之作,这对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界与读者都有着深远影响。在“五四”新文学期间,冰心创作的主要动力是“为了人生的理想”,她从“问题小说”开始创作,如短篇小说集《超人》,这一小说开创了新的文体,即社会问题小说文体。同时,冰心开创的文体较多,还包括“小诗”文体,如诗集《春水》、《繁星》等;诗体散文文体,如散文集《寄小读者》。在冰心的创作生涯中,接触的文体繁多,不论是在青年、中年、老年亦或儿童中,都有冰心的支持者。

文学家的写作观念与文化修养都会与其作品密切相连,通过仔细的研究分析,可以从作品中“看到”作家的个性、气质以及其当时创作的心境。许多学者都认为女性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批判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冰心的作品极少存在批判性姿态。由此可见,冰心在受新思想影响的同时,依旧还保持着自身平和的心境与传统的思想观念。例如,冰心曾认为,恋爱婚姻观不应仅跟从自己的心灵或父母的决策,而应当将理性、心灵与父母的想法相结合,实现“自由选择、父母俯允、理性裁决”的统一,新时期的妇女不应当仅“为人”,同时不忘“为女”。吴文藻曾表示,冰心是一个集新思想与旧道德于一身的完人。冰心的写作历程长达80年,在这80年里,冰心始终认为有爱才有一切,也正是这种不变的“爱”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在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冰心的许多作品都被选入其中,如《荷叶母亲》、《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笑》、《纸船》等等,这些作品无一不充满着“爱”与“美丽”。巴金先生在读过冰心晚年作品《我的家在哪里?》、《故乡的风采》、《我梦中的小翠鸟》之后,曾表示自己仿佛真的从作品中看到了一个“美梦”,并且这个梦中,还有故乡和小翠鸟。冰心最爱的花朵是玫瑰,在她长达1个世纪的生活中,她一直认为人生理想应当是爱与同情分别在生命道路的左右,并且可以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她的一生都被花香点缀着,即使踏着荆棘也不会感觉痛苦,即使落下泪水也不曾感到悲凉。

冰心始终坚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为人与写文相统一,因此,即使是在21世纪的现代化思想背景下,冰心的文学作品及其思想在我国文学史上仍旧具有独特价值。冰心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不仅没有因为西方思想的批判遭受损伤,导致文化“断裂”,反而还更加突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谢冕先生曾表示,冰心曾用自己的真心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爱”,她用不竭的热情释放着有限的光与热,以不卑微的从容与平淡教会了别人如何去“爱”。作为中国本土文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心留给世人的文学经典与文学思想都是不可侵犯的精神财富,并且,冰心文学经典研究具有挖掘文学精神根基的重要意义,指引当下文学的现实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冰心代表着“爱”与“纯洁”,她用自己的作品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文化融合与文化失真的矛盾中不断沉浮,而冰心将本民族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与进步文化思想相结合,维护着人类精神的同时,还能保持理性的纯洁与高贵。冰心认为,“爱”与“美”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只有将“爱”与“美”相结合,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冰心文学经典也是如此,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博爱,成为中国本土文学精神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当代体育文学价值观念定位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学 价值观念 定位 和谐

一、体育文学的概念及关系

马克思把文学的创作与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而文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地都是人。如同文学一样,体育的本质也是反映人的活动,反映人对体育这种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实践。例如运动员的竞技就是把体育文学的内在价值向外在的竞技过程转变,演绎人在体育中的价值观念,在思想的脉络中,体育蕴含文学,文学又能体现运动的精神。

在体育文学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理念,任何的文化都是以传承为最终的目的,体育精神同样需要文化的传承,因而体育文学就应运而生了。体育文学是用文学的方式来记录和传承体育,体育赛事的报道,体育事件的记录,体育文化的研究都要通过文学的相关分支的学科来解释和研究。体育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同样需要确定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即要对体育文学的价值观念进行定位。在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的诉求,并且上升到中国梦的高度,体育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友谊团结更是融入了和谐美好的主题,体育文学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快车道。

二、体育文学的价值观念的探讨

中国的体育文学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起来,当时的体育文学家正处于社会的改革时期,当时的体育文学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变革。这个时期的体育文学作品以时代的要求为背景,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产生了一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这种情结融合在了体育文学之中。例如赵瑜的《中国体育三部曲》,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体育发展以及其中发生的问题。这部力作在当时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体育观念。三部曲中收录了马家军调查、处在中间环节的中国教练、从刘长春到“一条龙”、急剧弥散的“病毒”等,真实地反应了中国体育的故事。这种体育文学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与当时社会结合的历史背景。首先,此时期正是社会变革的开始时期,产生的体育文学带有要求变革,充满改革的激情的作品,其次,1984年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的盛会催发了体育运动的发展,使得此时期的体育文学加入了爱国拼搏的元素。这就促使此时期的体育文学价值观念在爱国主义和改革激情上得到了很好的释放与诠释。

随着社会改革的发展与深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也在进一步地提高,原来单一的价值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样的体育文学的创作在经历了最初的激情之后,体育文学的发展进入到正常的创作中来,中国也已经开始融入到奥林匹克的运动中来。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学创作多数都描写运动之美,作家苏比描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流畅之美,体操,跳水,都离不开流畅。这种有节奏的流畅,就像无声的音乐,有内在的旋律。真实地体现了体育文学的发展与人们的要求分不开。美国古姆布莱希特在其书《体育之美》中描述体育中追寻的是运动场上的永恒魅力,以及将这些魅力演绎到顶点的伟大运动员。作者将运动中的优雅、勇敢、顽强、灵巧等纳入美学范畴,敞开了一道更深邃、广阔的体育风景。体育竞技既是一项社会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丰富的“体育美学”充斥其中。

另外,在这一时期体育文学中还有反应一些思考中国体育隐藏的危机,从体育文学的角度来对中国体育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著名报告文学《强国梦》的作者赵瑜推出《兵败汉城》,文章揭开了汉城奥运中国代表团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这个时期的体育文学在反应中国体育取得的辉煌的成就的同时,还揭露中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中国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伏笔。

体育文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这个时期的体育文学更倾向于休闲娱乐的价值,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反应体育发展的不和谐,使文学的核心价值反应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为人们敲响警钟。在这个时代,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人民大众更容易接触和获得体育文学,一些反应体育弊病的小说与人们心中的夙愿相结合来表现,更显示了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心,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通过读书来消遣。在网络的时代,大部分的人可以来通过非本人的面目来表达自己的夙愿,对体育事业发展的看法。这一时代的体育文学更符合时代特征。

体育文学从发展开始中就灌入了富有爱国主义情结的激情改革,到后来从运动美学的输入,再到现代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表达自己的夙愿。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的人民大众的需求,决定体育文学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地变化。

三、体育文学价值观念的定位

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更是反映生活现实。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更多反映的是人们所要表达的对社会的夙愿。体育文学的发展也会慢慢地形成其主要的价值观念,在体育文学的创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以生活为本的原则进行艺术的升华,而不仅仅是在建造空中楼阁,脱离生活。体育文学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代表,汇聚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多地反映社会时代的精神风貌。体育文学要求继承与发展,使其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体育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需要确定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即要对体育文学的价值观念进行定位。在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的诉求,并且上升到中国梦的高度,体育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友谊团结更是融入了和谐美好的主题,体育文学的发展必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地反映社会和谐,使更多美好中国的体育文学作品涌现。

参考文献

[1]郭海峰.当代体育文学价值观念定位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2(6):67-68.

[2]徐丽慧.中国当代体育文学的价值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王少良.文学价值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A].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2006:18.

[4]杨梅.体育文学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2008:2.

[5]李加奎.论中国当代体育文学表现形式的变化[J].芒种,2012(20):44-45.

[6]秦德斌.浅谈当代体育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作家,2013(2):163-164.

[7]李佳,陈楠.体育文学价值之探析[J].华章,2011(26):255.

浅析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价值 篇4

一.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的原因及界定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根源所在, 生态文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生态恶化, 而这一最大根源就是人类自身。进入20世纪以来, 生态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文学自古以来就担当着拯救济世的功用, 是人类社会寻求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 它与自然及社会有着更深刻、更广泛、 更多样的关联和互动。面对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危机, 在“生态危机”这样时代大背景下, 中国的生态文学也应运而生, 是一种迟到的生存醒悟, 是在追求一种更加友好的生存方式。

所谓生态文学,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规定, 众说纷纭,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 只要是这些作品可以敏感的揭示出当今社会的生态危机, 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加以批判, 对导致现代危机的生态文明加以反省的作品, 都是生态文学的显现, 反映了人类从对自然的压迫、对大自然的反抗和征服, 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的恶性循环中, 彻底突围出来,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诉求在文学中的表达。同是, 也是精神生态危机的表达。

但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一种潮流或者流派, 顶多算是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们的尽力之作, 从而对生态文学价值的研究更需尽心尽力。

二.价值的形成及内在构成

20世纪以来, 价值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源于人类更渴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行为方式的满足, 也已经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在中国, 关于价值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各理论界和学术界争先研究, 并且日益进入哲学讨论的领域和文学的运用范畴中来。

(一) 关于“价值”的论述

“价值”本身就是属于一种关系范畴,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 是指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即指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效益关系, 也就是说客体的某种属性与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关系。而价值作为哲学范畴, 必然具有普遍的客观基础和表现形式, 即主客体的关系。正如“感觉为物而同物发生关系, 但物本身却是对自然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 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的。”[1]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都认为, 价值论的研究是一种深不可测、难能触碰的哲学, 价值问题似乎也只有那些理论家和做学术的人, 才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其实, 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的一切行为方式、思想追求、情感表达和意志坚守, 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利益或者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而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都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价值随时随地都会存在其中,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与效用。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时, 前提总是在不断的权衡利弊, 这说明价值是一个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切的词语。 而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 主要是由文学作品的质量决定的, 包含着思想、审美、核心价值理念等, 其最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另一方面指向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文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用功利的层面, 抑或者说物质价值方面,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追求。

三.当代生态文学价值的表现形式

目前, 关于“生态文学”的价值论述, 学术界大概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生态文学主要是借助文学这种表达方式来描述存在的生态现象, 启发生态意识, 重点是“生态”这个目的, 而非“文学”这个借助手段。除此之外, 与人类的其它文学并无殊异, 不可成为一种独立的话语体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不能单纯地把生态文学理解为只是借助文学这种表达方式表达生态意识的文学, 应该从整体意义上来看待, 把生态文学视为一个有特定内涵和自我生命特征的亚系统来理解, 不仅体现在生态意识, 还包括人文精神、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

我认为生态文学的价值理论设置过于完美,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引导现实, 却不可以代替现实社会的情况, 生态文学的价值之维由浅层的反对人类中心向更深层的生态审美哲学转变, 生态文学的价值观念也由一维的尊崇自然向多样的文化哲学思考转变。生态文学的诸多转变为价值系统的重建提供了新的精神、 思想资源。生态文学真正的价值维度应表现为它独特的生态审美精神。因此从三个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及现实关怀三个角度去分析生态文学的价值。

(一) 认识价值

价值表现为人类主动地选择, 而不同的人生观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不同认识, 从而对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选择。如姜戎, 在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十几年, 打过狼群, 掏过狼窝, 养过狼崽, 以《狼图腾》一书, 轰动一时,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位知青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时候, 与狼和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狼在这个民族, 是人们敬畏的敌人, 也是他们生生世世的朋友。但是, 农耕文明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政策对草原生态文明的破坏, 用武器杀害狼群, 大面积开垦草原, 致使几年后, 草原荒漠化, 鼠害横行。书中末尾, 蒙古高原的沙尘天气影响了北京, 浮尘漂洋过海, 在日本和韩国的上空游荡。人类不仅失去了狼和草原, 最主要的是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这是《狼图腾》这部小说折射出的主题和作家深切呼唤。由此可见,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被破坏, 进而影响了整个生态文明的发展, 没有了所谓的可持续性, 没有了所谓的和谐共处, 大自然无法造福人类, 从而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才有可能在大自然的背景下求得生存。

(二) 精神价值

生态文学倡导从地球生态系统中理解和构建人类精神, 所描述和理解的精神是人类的新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理性的诉求, 也不仅仅是人的意识, 它更是宇宙间一种形而上的真实存在, 是自然的生命法则及意向, 是人性中一向追求真善美的情感与希冀。因此, 这样的精神书写绝不是狭窄的内心独语, 或者本能欲望的表现, 而是传达人类共生的生命诉求, 表现宇宙整体生命律动的诗性世界。如杨志军的《藏獒》这部小说, 那里的藏獒比人类更懂得珍惜情感, 尊严与耻辱, 忠诚与责任, 凝聚着西北草原情怀、藏传佛教的神秘、 人道作家的悲悯情怀。作家用人性化的笔触来描写“獒性”, 其实也是用“獒性”呼唤人性意识。作者用藏獒启蒙人性, 藏獒是一种高素质的灵魂所在, 在其身上, 集中体现了草原上的生灵们应该具备孤傲、勇武和忠诚、献身以及敢于忍受一切苦难的最高品质。

生态文学的精神价值, 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去束缚人类的行为和思想, 反而它更是一种鼓励, 启示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和气度活在这个有点鱼龙混杂的世界。

(三) 审美价值

这是一个纵欲狂欢的社会, 灵魂堕落, 物欲膨胀, 物质和精力过剩, 鳞次栉比的楼群, 熙攘纷扰的市井, 波涛汹涌的噪音, 同样也深知, 这是一个速记速忘的时代, 有多少东西来不及拥有, 就已经被遗忘, 这是物质富有的象征, 还是精神贫乏的标志?那么生态文学的出现, 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 呼唤生命意识。

而生态整体主义是个总体原则, 人类社会发生大面积的生态灾难是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伴随物, 现代生态问题往往是一国有难多国受灾, 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因此人类更多的意识到生态文学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拯救人类的生存灵魂, 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 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 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藐视人类或者反人类, 而是生态文学家意识到, 生态恶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只有以生态整体观作为研究中心,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 从而实现人类的现世利益和长远利益。

四.当代生态文学价值的有限性

很长时间以来, 诸多的人把生态文学的价值无限扩展, 认为生态文学应该重铸生态人文精神, 应该重构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应该改善人性与提升人的灵魂弧度, 甚至应该挽救整个人类社会, 使其不遭受自然地报应, 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学成了几乎成了一把尚方宝剑, 认为只要从生态价值出发, 人类很多的问题都能迅速的得到解决方法, 然而生态文学的价值并不是万能的, 可以适用一切的, 它具有天然的有限性。好的生态文学作品可以传达出出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价值, 但是不能夸大和太过于乐观。各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多样化、迅速化, 一定程度上比纸介传媒要有利的多, 中国民众, 了解生态文学, 理解生态价值, 更多的是从电视、网络上得知, 很少去读生态文学作品。所以仅仅从生态小说传播的角度来看, 生态文学的价值是有限的。再者来说, 生态文学的趣味性远不及其它种类的小说, 人类虽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会有诸多问题, 但是其长远意识与长远目光并没有如此深刻, 故其生态文学的价值也不可发挥到淋漓尽致。而有些作品纵使考虑到了“生态” 问题, 但其思考也和现代生态意识没有有效地联系起来, 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在但是更多地被当作了一部反映时代变革的小说, 而与如今谈到的生态文学价值无太大关联。

结语:

生态文学的出现, 它不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的哗众取宠, 也不是在大千世界中自娱自乐、“心闲弄笔”的笑料。 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种阳春白雪的文学想象, 它有旷世济国之功用, 生态文学的作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是在长期的文化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其数量和质量都有迅速的发展, 也是人类确实感受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而生态文学的价值, 是一种家园意识, 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最后一节警钟, 在帮助人们解决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方面有积极作用, 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价值论》李德顺著[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李运抟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光潜:《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J].《语文新圃》2003年第一期.

[4]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报) 》2006年第5期.

[5]叶舒宪:《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J].《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6]王诺:《生态批评:渊源与发展》[J].《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 篇5

1 当代文学境遇

当代文学被称之为社会与时代的“晴雨表”、“温度计”,从整体来看,中国当代文学以其进行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这是当代文学最明显的特征。

2 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在不经意间也改变了文学的结构。回想80年代的文学,就会发现“当代文学”正进行着呈多元化的漫长转型。一方面,作家风格开始变化。有的激进者开始尝试现代派风格,有的开始反思、寻根。“先锋派小说”席卷文坛,紧接着一批现实主义小说、后现实主义小说、写实主义小说等小说形式也相继出现。

2) 进入90年代,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淡化、商品经济和拜金主义的浪潮逐渐形成。文化呈现出前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人们价值观与信仰的迷茫缺失使精神世界陷入了恐慌和焦虑。文化呈多元化态势发展。

3 微型小说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的价值

微型小说因其独特性与风采性在当代文学语境中存在着,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还在文化建设、传统继承、弘扬精神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功不可没。在“当代文学”的转型过程中微型小说在文学、文化、社会几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价值。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3.1 文学价值

在文革结束不久时,改革文学日渐兴盛。但高雅文学的根深蒂固地位依然无人打破,仍保持着曲高和寡的局面。在文艺创作对象和人民群众中文艺领域的“样板戏”和“高大全”仍然具有一定影响。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与心理上的变化还没有消失,这种心理的骤然变化就需要具有一定转型特质的文学来填充和转化。否则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心理空洞。

要真正体现文学价值,必须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参与其中的平台,以此还原文学的本来面目,体现其本身意义凸显其价值。微型小说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

(1)寻求自我生存发展模式,敢于打破雅俗文学的边界。

(2)微型小说平民艺术的审美定位符合时代对文学的要求

(3)微型小说的崛起,让文学渐渐走到人民大众中去,拉近了人民群众与文学的距离。人民群众也可以变身为创作者,进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综上所述,微型小说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文学的发展。

3.2 文化价值

伴随着时代与文学的发展当代微型小说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也渐渐被发现并归纳和阐述出来。改革开放后,时代背景、历史发展以及大众精神文化的需要为微型小说的兴起提供了相对肥沃的土壤。

微型小说的特质主要表现在能够满足一定的文化需要或反映一定的文化形态,这一特性也正是其文化价值所在。高雅文学因其精英文化特质一直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始终无法真正的融入平民中去。俗文化虽然群众基础良好有较好的受众面,但因其品质粗陋始终难等大雅之堂。而微型小说就介于这两者之间,自然的承担了走下高位,进入大众视野并传播先进文化的任务和使命。微型小说准确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以其灵活的姿态与新颖的风貌将文学与大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它给人们带来文学的享受和洗礼的同时揭开了文学的神秘面纱,拉近了老百姓与文学的距离。它雅俗共赏的文体形式也能被更多人所接受。使微型小说不论在社会功效上还是文体价值上都具有着重要意义。在另一方面,它促进了读者各层次间的交流和社会品味的提高,迎合时代对文学的迫切需要与深远影响,向着自由、开放、深刻的方向发展。

3.3 社会价值

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一文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对他人物质、精神发展规律、内在矛盾的发现和创造方面。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培养人才方面有独到价值,很多文坛巨匠都是从涉猎微型小说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的。也可以把微型小说视为作家成长的摇篮。

(2)从社会视角出发,微型小说紧跟时代步伐,能把握并反映出社会本质。微型小说作家能够深入到大众中去,以现实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反映人民的真实想法,或疾苦或积极向上或挣扎或安于现状。这些素材正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并表现出人性深处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状态。深层次的审视了社会的发展情况。

4 结束语

微型小说虽然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的接收和认可,但它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渐渐的成长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被外界所了解和认可。在当今文坛地位日渐消弱的今天微型小说以其独特性和优越性,作为桥梁给大众带来文学的享受和熏陶。给当代文坛注入了一新鲜空气,也为文学市场的颓势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摘要:在当代文学转型之际,我国的微型小说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渐渐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学的地位日渐衰弱渐渐退居边缘,失去了原来的主流地位,位置略显尴尬。而微型小说却以其独特的风采与成就在文学语境中屹立不倒。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纵观微型小说的发展史它从一种民间式的“夹缝文学”起步,经历了尽30年的发展逐渐成长为较成熟的文学模式并日渐兴盛繁荣。本文通过对当代文学的尴尬境遇、微型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文学语境中微型小说价值的阐述,展现了当代文坛的现状和微型小说对当代文学语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 篇6

一、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当代文学

在我国复杂的社会形态下, 传统社会价值、现代社会价值以及后现代社会价值共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关系结构与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 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 对文学价值观的认识一直都是在保证文学中的“美”学基础上, 实现文学自身的社会作用。中国近代的新文学运动, 就是在这样的文学价值观念下发动的文学革新运动, 实质上是在强调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 也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和自身使命的重新认识和确定。

由于社会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阶层话的特点, 很多文学作品都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我国的文学创作无论从选题还是文体阐释上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 从过去的改革文学、反思文学再到现代的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 虽然政治思想的意识仍然束缚着作家的文学创作, 但很多作家正是有着这样的思想抱负, 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呼吁改革开放的现代化理论价值。而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的创作更加体现了文学的多元化美感价值。九十年代末期, 随着社会思潮的影响, 文学创作呈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创作空间更加多元化。80年代的文学可以具有反思、改革的文化特点, 而90年代的文学作家的创作空间更加丰富化, 作家可以运用对文学的敏感度, 根据自身的社会价值观念创作自己喜欢的文学题材。因此创作家的文学理念和社会文学价值观念是导致我国文学创作多元化现象的主要因素, 与我国思想文化的解放有着必然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某一时期的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观念有关。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传媒技术的发展, 大众文学借助这一特点造成了现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发展, 文化格局已经发生了转变。在此期间, 我国的作家一直坚持着自身富有个性的创作方式, 因此那个时代的创作作品都获得了丰盛的美学价值。

二、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家对文学的价值观和美学观是多样化的, 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特点。多元与单一是相对的, 是一种广范围的描述。通常我们所说的多元化文学创作, 是对一段时期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念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归类和划分。随着我国从共产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文学思潮和流派现象在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进而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性, 促使不同的文学创作有着多样的价值体现。将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学理论相结合, 能够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 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现象将会产生。因此构建一个文学创作发展体系, 使其与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 从中国实际出发, 通过自身具有的独特个性, 使其满足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如果从微观的角度纯粹的来看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意图, 几乎没有相同的特性, 也就无所谓文学价值的单一性和多样性了。八十年代初期, 我国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经济政策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 以及不断更新的资讯设施等,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 进而导致了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变, 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受全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各个领域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而在这种价值观念下应运而生的创作价值, 也同样具备了多样性特征, 很难用一两种文学主潮来解释多元化的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末期, 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化现象的产生。在不断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发展中, 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就造成了文学创作的日趋多元化。可见当代文学价值的多元化现象主要来源于社会价值观念。

20世纪80年代, 网络文学的出现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存在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创作方式和文学机制, 都体现了当代文学新的价值取向。虽然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形式还不够完善, 但它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通常价值观念往往对与之相悖的价值取向具有促进发展的作用。从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看出, 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产生, 而对于文学创作价值的观点和看法, 是由人们的自身价值观来判定的。因此文学价值观念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在文学上的不同价值标准。瞻望历史, 我们发现文学价值的多元性往往发生在社会形态发生重大转折时期, 网络文学就是如此。网络不光是一门科学技术, 它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距离, 由此产生新的文学特征,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 在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下, 新时代文学创作的衡量标准是由文学价值观念下新的文化品味来决定的。

三、结语

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促进了价值观念的改变, 价值观念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因为接触不同的事物而发生变化, 影响自身的所作所为。在文学创作方面, 作家的价值观念就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 但往往社会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作家的价值观念。在我国社会形态转型的过程中, 我们往往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待多元化的文学特点, 因此看到的都是文学解放下的创作价值。但从当下文学创作的视角来看, 在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文学价值观念开始迷失方向, 文学精神逐渐瓦解, 制约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前景, 甚至影响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郑春光.《多元文学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J].东方论坛, 2009 (02) .

[2]姜英.《网络文学极其价值观念的界定》[J].网络文学研究, 2009 (02) .

[3]侯传文著.《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互动教学 篇7

近十年来, 我主要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不爱阅读文学作品, 上课时对作品没有认识, 老师进行作品分析时学生难有深刻印象。我所教的班是汉语言文学秘书专业的学生, 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相比, 该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更胜一筹, 学生也更注重实用技术与操作技能的提高, 比如计算机应用, 社会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但对于培养人文素养的现当代文学这样的课程, 缺乏足够的兴趣, 而且在文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 文学的基础也较为薄弱, 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尽量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 在应用多媒体少量加入诗歌朗诵与影视欣赏的同时, 探索采用互动式教学, 尽可能有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说, 甚至去演,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

我认为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 应从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入手, 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学的内蕴之美, 从阅读与思考中开启兴趣之门, 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 着重从这方面来考虑, 期望通过互动式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爱上阅读, 在兴趣中阅读, 在阅读中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内容较多, 既有文学史的梳理, 又有具体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分析, 内容庞杂, 如果按照教材一一讲解, 难以真正深入作品去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 因此我按照文学史的顺序设置了十五个专题, 每一个专题涉及到一至两个作家, 并以其中一个作家为重点。在这些专题中也穿插着介绍文学史的内容, 在每一段文学史的背景之下再分专题重点学习作家、作品。第一堂课先对本学期的文学课作一个总体性的介绍, 并将设置的十五个专题简要说明,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 课后进行准备, 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全班通常四十多个学生, 三至四人一组, 每组选一个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 首先要细读作品, 然后本组的同学一起商量课堂互动的方式, 可以查阅作家及作品的相关资料, 制作成PPT课件, 课堂上为大家作简单的讲解, 此为一;也可以选取作品中的片段, 设计课堂表演, 以表演的方式来强化对作品的印象, 此为二;也可以选取作品中的内容进行配乐朗诵, 特别是诗歌专题比较适合这样的形式, 此为三。当然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设计。因为专题中以小说居多, 也有一些戏剧作品, 如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等, 我建议学生最好采用简要讲解加上课堂表演的形式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 而诗歌部分比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戴望舒的诗歌《雨巷》等, 比较适合用诗朗诵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在课堂要进行的活动时间通常为十五至二十分钟, 每堂课先由学生上场来进行讲解与表演, 然后由老师对学生所作的讲解与表演进行讲评。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一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了做好专题, 学生会去看原著, 至少对本专题的内容会认真阅读, 并进行非常细致的研究;二是学生学会了认真地搜索资料, 并从中整理出自己需要的材料, 从作家生平事迹到作品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等, 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学生会去很全面地学习本专题的相关内容, 而且要用独特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三是锻炼了学生了表达能力与自我表现能力, 要将整理好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清晰地表达出来, 对于口语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同时要求学生站在讲台上像老师一样地为本班同学讲课或者进行一些表演, 使得一些胆小的同学也能通过锻炼在临场发挥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四是通过现场的表演, 让更多的同学对于文学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固然学生的表演看起来显得不够成熟, 有时甚至会觉得有些令人发笑, 但因为表演者与观看者身份相同, 距离的接近使得台下的同学会更易于接受, 更有兴趣观看, 更有兴趣去了解并阅读作品, 让大家觉得文学作品不仅有内涵, 而且“有意思”, 这样的表演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有益。学生讲解与演出之后, 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 并指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讲解时无法完全脱离讲稿, 对作品的分析不够深入, 表演所选取的部分矛盾冲突不够不适合表演等, 对学生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期望。之后老师再结合学生的讲解与表演进行补充, 并重点进行作品的介绍与分析, 同时以提问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互动。

浅谈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 篇8

一、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1. 课时减少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挑战。

一方面, 大学扩招以后, 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 学生素质和基础良莠不齐, 从而使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果就是本科教学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的加强, 在课程设置时添加许多辅修课程、非专业课程。这些原因致使现当代文学课时的缩减, 一些专业课程被通识课程所代替。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的培养意识被减弱。另一方面, 随着国内研究成果的涌现和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 新的教材层出不穷, 这些教材普遍学术性强、内容厚重, 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尤其是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学情绪。

2. 学生和教学理论的变化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现在的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基础相对薄弱, 有的并不是真正地喜欢文学, 在中学阶段读的文学作品很少, 上大学后不能和大学的教材很好地衔接, 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 在就业的压力下, 学生往往重实用、轻人文, 他们把时间大部分都用在考级、考证、考研上, 很难深入地阅读文学文本。面对这样的学生, 就必须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 以及他们的兴趣, 这无疑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挑战。[1]

由于历史政治因素, 以往研究现当代文学的理论很单一, 意识形态的色彩浓重, 当下则五花八门, 简直是琳琅满目。这虽然活跃了思维, 但也削减了知识的稳定性。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的引入, 导致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事实上, 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规范性的问题。

3. 教学内容和目标与时代脱节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提出的挑战。

近年来, 我国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 目前已经从经济领域慢慢地扩展到了教育领域。其中,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此影响下, 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然而, 在一片改革声中, 大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反而出现了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对于和社会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的中文专业, 文秘专业的出现似乎可行, 但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与社会需求脱节就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加大, 就业压力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一个关键原因。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直接回答了文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完善文史结构框架,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改革完善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文史知识框架。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现当代文学知识框架是把现当代文学史按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 然后把每个阶段分成四大系统。然而, 在还没有作家作品的积累的情况下, 一开头就接触文学思潮、文学运动, 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讲完文学思潮, 再讲作家作品, 学生又不能宏观地把握, 于是在学生眼中文学史便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 没有丰厚的实质内容。针对这一状况, 我们应该尝试采用“天、地、人”的结构, 天即时间性, 地即地域性, 人即审美主体和客体, 这种文学史结构形式坚持了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 体现了现当代文学的多元性和整体性, 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完成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史整合。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使用的方法, 由于使用不当, 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降低了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具体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原著导读法:由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学生很少甚至不读经典, 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降低。在本科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 开列必读书目, 介绍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风格、语言。同时, 教师通过相关作品的比较,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作品, 扩大视野,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这里所说的“问题”产生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在讲授过程中, 提出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通过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也可活跃课堂气氛, 所以,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 教师要督促学生提问, 并先由学生相互回答, 然后教师再通过提示和总结, 使学生获得知识。

专题报告教学法:教育要注重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 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外学习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 “专题报告教学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解,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

影视剧教学法:借助影视资料, 用直观的画面、音响效果, 为教学注入活力。但要注意影视资料与原著之间的差距, 尽量挑选改编成功的经典之作。用这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来吸引学生对原作的阅读。

3. 教育模式的改革。

大学教育多元化要求现当代文学课要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 专科层次偏重实践, 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侧重基础能力的训练;本科层次偏重基础知识和理论, 在能力训练的要求上比专科高, 目标是培养会用历史眼光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层次则是更高一层的学术研究, 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2]

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离开科学的评价方法, 改革将流于形式和空谈。目前, 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学生固定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 学习围绕考试转, 功利性思想泛滥。因此, 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例如, 针对原著导读法, 可对其理解情况、整体性把握程度、阅读笔记等方面做出评价;针对问题教学法, 可对学生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有创新等做出评价;针对专题报告法, 可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发言针对性等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 对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正视时代变革, 调整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探索教学模式, 建立新评价体系, 最终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高职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高职学院与本科学校无论是在办学的理念、培养目标, 还是生源素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也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因为教学观念的陈旧, 教学方法的落后, 教学又缺乏很好的针对性, 目前不少高职学院在现当代文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很难将其应有的作用较好地、较直接地发挥出来。虽然耗时耗力, 但收效甚微, 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大学语文当中占分量最多的课程, 如何发展, 怎样适应当代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适应高职院校的需要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

1. 地位不断被弱化

据调查了解, 基础学科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不断被动摇, 现当代文学在课时的安排上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专业课的教育要求较高, 学习任务较重, 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践课占掉了课时相当大的比例, 现当代文学课时就会相应地减少,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量在不断地下降, 这也致使教师在教授现当代文学作品时花费大量课时来介绍作品的内容。在高职院校中, 在教学上推崇实用主义, 语文课大多被安排成了普通话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 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不断被弱化。正因为是这样, 高职院校在语文这门课的课程定位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出现了偏差和错位, 导致了学校不知如何确定现当代文学应该教的内容以及应该如何教学。这种现象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 适合高职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语文教材严重缺乏

在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的教材几乎都是针对大学本科生的, 很难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的语文教材。在极少数的为高职高专所编写的教材中, 也找不到能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的课本。这些教材在现当代文学的选用上不外乎侧重于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需求并不适应的经典文学, 教材的内容显得陈旧, 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高职学生来说, 理解也相当困难, 所以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学习能力不容乐观

当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上普遍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现在的高职学生, 对于经典的现当代文学的阅读量几乎为零。笔者在对高职学生做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几乎连现当代最为著名的几位大家的作品都叫不出来, 更别说去阅读了解了。对于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课下名著阅读欣赏, 学生也不去理会。学生现在感兴趣的是微博、微信这类网络上的短小精辟的快餐文学, 或者他们在计算机和英语这种应用型的学科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 以用来应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他们不再愿意花时间坐下来静静地去赏析与他们时代不相符的经典现当代文学作品。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产生共鸣, 根本无法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和新鲜感。二是学生普遍缺乏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小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升学, 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都是从课本或参考书注释、课本导读加上老师的讲解, 只会死记硬背答案, 很少有自己对文章的感受, 缺乏对文学鉴赏能力的训练。

4. 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却几十年来几乎没有进步, 仍然较为保守和单一, 主要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究竟能不能够对老师教授的知识完全理解, 或者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多大程度领悟, 根本无从估计。即便是用多媒体课件也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也只是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还是以传统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上, 主要是以知识传播为主,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不进行改革, 现当代文学教学必然会无法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5.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在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在教学评价上应该将重点放在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的考核。但是当前高职学院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考核方式却仍旧是与中学相似, 评价模式单一, 主要以试卷成绩来评定学生, 使得学生对于平时的学习不重视, 在临考前临时抱佛脚, 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根本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往大学语文中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偏重现代和当代的优秀作品, 学生在阅读这些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后, 能够了解文学历史、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但是现在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很多选文已经不能够满足思维敏捷、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了。因此教材内容应该既包括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 也可以加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 用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 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 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还可以从教材或从其他报纸杂志上精选一些既贴近学生专业又具有文学性的文章, 使理工科学生既学了语文知识又增加了专业知识。[1]

2. 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 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上, 必须树立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时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主导理念, 它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关系, 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提出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自变量, 认为三者之间互相存在着主客体关系。在“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中教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课程则是他们发生教学关系的公共客体。[2]在以往的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 教师教学上喜欢采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 导致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 想象力也受到了禁锢,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而“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可以使不同观点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对学习现当代文学产生兴趣。

例如, 在讲授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篇小说时,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一般就是将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体现的艺术特点、小说的文学史地位等照本宣科对学生讲授, 学生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觉得枯燥乏味,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的心理。而且, 教师仅仅凭有限的课堂的教师进行讲解, 很难将小说中的阶级革命问题、启蒙人性手法、城乡文化差别、性别视角、地域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一一讲清楚。如果是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就会利用课外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 这样做可以丰富他们对于背景知识的了解, 又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启发和诱导的作用, 适当地通过暗示和点拨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提升教学效果。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因此可以找到大量的可作为课件制作的资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 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负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录像、影视等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经典作品读书报告会以及现当代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体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感受力。

3. 改革考试机制, 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说:“考试不是看你会不会一种知识, 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具备某种能力。”[3]课程考试应当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否则教学改革也将会无法推进。试卷考试可以作为一种测量手段, 但绝不能凭一张考卷就给学生下结论。既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 还要对其学习过程、方法甚至学习的态度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评价。考核过程中, 应当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知识、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学科创新素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还要加强对其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考核。比如对文学现象的学术探讨、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或者论文的写作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演示能力等, 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考查。

教学改革的过程艰难而复杂, 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经验, 为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健伟.浅谈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 2012 (12) .

[2]李桂玲, 宋威, 谭晓荣.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改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0 (15) .

上一篇:机房维护技术下一篇:复杂社会-技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