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书法的相关研究(共4篇)
武术与书法的相关研究 篇1
1 前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力推广,武术运动已成为深受大众喜爱,并且得到广大正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学生认可和终身向往的一项体育技术。然而,高校武术教学状况与国家全面普及发展武术运动的总体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因为喜欢武术而选择武术公体课,由于数十年来武术教学模式老化,手段陈旧,内容枯燥乏味,考评方法对学生不够人性化等因素,在实际武术课的学练过程中,造成部分学生喜欢武术但厌倦上武术课的现象。针对现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武术的传统文化,于1998年颁布《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体系,新的考评体系以试点为基础,逐步在全国各省市乃至国际上进行广泛实行和推广。本文拟就上海高校武术教学开展武术段位制实施状况,并结合笔者参与高校武术教学和实施段位制考评实际情况,探索高校武术教学与段位制实施的相互关系,促进其和谐发展,旨在为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2 上海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现状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也是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平而制定的等级制度[1]。2002年为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考评模式被引进上海高校武术教学课堂试行改革迄今已经九年有余。通过对上海市高校《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评审委员会专家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到,迄今为止,上海市高校已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外贸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立信会计专科、公安专科、旅游专科等15所高等院校实施了武术《段位制》教学实践改革。
上海高校武术段位制评审委员会是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下的初段位考评单位,其考评机构总部设在复旦大学,目前上海市高校共设有5个考评基地,分别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除每年每个基地独立实施考评段位晋级外,近几年来,又每两年举办一届上海高校武术《段位制》通段教学赛,目前已举办两届,年底将进行第三届,上海高校每届有数千名大学生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晋段,至今已通过了武术《段位制》考评并获得了相应的段位证书和段位徽饰标志的大学生有3939名。其中,获得三段的大学生1225名,获得二段的大学生1923名,获得一段大学生的791名[2]。
从调查了解到:该考评体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习武训练,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教学改革,既保留了武术原来的健身、防身和养生的功效,又为高校武术教学增添了一项具有积极向上和深受大学生认同的全新内容。武术段位制可以让学生在学练中充分体会到习武的真正乐趣,在考段晋段中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与攀登,体验到超越自我的成功感受,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身心健康,并为今后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也为提升武术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何高校武术教学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习武兴趣和激发进取性呢?我们先从两者的内在的关联加以分析。
3 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的相关分析
3.1 教学内容与考评内容的相似性
高校武术教学是一门一般较为重视技术技能的教学,例如:基本功、套路、器械。除此之外,武术教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须建立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当然还要注重平时武礼与武德严格的培养,从目前高校武术课大部分还是传授“老三套”,即初级三路长拳、初级剑(刀)、简化太极拳,其动作要求非体育专业的高校学生具有较好的基本功,确实不易掌握,长久习练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厌倦[3]。而目前高校实施的武术段位制的考评晋级内容是段位考的初级段位水平,尤其是《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采用分水平段教学,在全国范围内266个教学试验点进行教学实验,得到一定的成效,由于其内容与项目的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广大高校大学生对其技能的掌握和武礼、武德的规范的运用,观察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武术段位制考评晋级内容的较为贴近,具有相似性(见表1、表2)。
通过表1、表2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习练较好者能达到武术段位晋级三段水平,原高校武术教学往往是教师主观评定成绩,而武术段位制晋级考段如达不到三段可以先升一段或两段,以后还可努力晋级。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有信心,找到差距不断努力,展示自我。因此武术段位制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更加丰富多彩,激励了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能够得到促进。
3.2 评价方法与通段机制的互补性
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对学生在一个阶段对武德武礼和套路技掌握的程度的评价,评价方式是凭借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及客观判断,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不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动作要点及时指正,以期末套路为考核依据,使学生有一个过程的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评价过程。而《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通段考评是对学生武术技能水平、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修养层次进行考评,在通段晋级过程中没有第二次机会让学生改正,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习练中要严格对待自己,段位考核晋级能在短期内满足当代大学生“自我提升、自我鉴定、自我认可、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也体现了武术争强好胜的精神。因而高校武术教学要将考核评价方法与通段晋级机制相结合,互为补充,发挥两者的优势,使武术教学与通段形成有机整体,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去实现高校体育武术教育的目标功效。
3.3 内部引导与外部实现的相促性
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出发,学生对武术的崇尚和对武术的追求大多是为了满足自身心理和身体上的需求,从而使自己对武术——这门高门槛公共选修课产生极大的兴趣与爱好。不少高校大学生在校选学武术课初始,往往是学武第一起跑线,并渴望通过学习武术为以后工作岗位实践、家庭生活和身体锻炼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一个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武术课程学习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其个人对武术的愿望和价值实现。只有将武术教学与段位考试相结合,一个内化引导,一个外部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够引导习练者向更高层次上攀升,去实现自身价值。内化引导是指高校武术教学课的学习是从内部不断学习引导,在武术课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武术基础和技能,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培养武德武礼品质。外部实现是指在课余时间坚持习武不松懈,将武术课上学到的技能在课外得到延续、提升和展示,通过外部《武术段位制》考段晋级的实施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演练水平以及对武术学习的动力,适时创造机会提高自身段位级别。[4]
3.4 短期学习与终身修养的价值性
终身体育思想为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武术教学课程的开设是激发学生对武术兴趣,掌握武术技能,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使命,虽然是一个短期的学习经历,但也是形成终身学习武术的一个良好开端。经历过高校武术学习的武术爱好者会在武术内容提炼上有所提高,从而积极参与《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和晋级。武术爱好者从初段位起步,一段一段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使自己的技能和武德修养有一个终身体验的过程,这不仅为今后的工作、人生奋斗目标增加信心,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坚持长期习练武术,不仅能增强体质,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修身养性使之健康长寿,终身受益。[5]因此,高校学生能积极投入高校武术内容学习加之武术段位制的终身参与,能够使自身的身体健康和道德情操都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与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相互关系,那么如何来实现高校武术教学与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和谐发展,是当前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一项任务。
4 构建高校武术教学与段位制实施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和谐发展,对于武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谐发展能让更多的高校大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本真”,达到宣传推广武术,了解掌握武术,丰富发展武术的目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与学的和谐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为“教”反馈的。不管是武术教学还是武术段位过程都离不开教与学,两者缺一不可。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客观的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丰富武术知识,提高武术技能水平,培养武德武礼的这几个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以武德武礼的培养为先,升华人格,提高境界,再进行扎实的基本功练习。并且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有效的方法,敬业的态度献身教学中。学生也要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中。减少“教师教,学生模仿”的模式,降低武术体操化教学。注重实用和打练结合,使套路动作规范熟练、攻防含义运用自如、身体素质得以加强、自信心有所提高。这些一定程度上都会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我们必须深化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的关系,在教与学上达到平衡点,让教学对通段起到辅助作用,让通段对教学起到激励作用,两者相互引导使教与学在一个愉快、健康的形式下进行。
4.2 体与制的和谐
“体”,即为学校武术教学体系,“制”,即为武术段位制度。实施武术段位制考评对武术教学体系有着较大的影响,武术教育脱离不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武术的发展模式应该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去发展,以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味的照搬国外的标准,要不断创新发展,提高武术教学科学化手段才有生命力。一个体制的健全必定离不开其体系的细化和科学化,这是条漫长的路。而武术教学体系就给武术段位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延伸、发展和提升,也是对促进武术修养规范化的践行。只有让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实施在和谐化道路发展,才能越走越远。
4.3 技与理的和谐
武技,即为武术技术动作;武理,即为武术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武技在其教学中突显重要性,武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要使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的更好,决不能仅仅吹嘘它的技术难度有多高多出神入化,也不能夸大其词地宣传中华武术理论有多深奥。这样只会让武术爱好者望而却步,必然会导致高校武术教学或考评不断衰退。要使技术与理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要让习练者在性格、品质中有所提升,在学练过程中去感悟去领会,只有先去学着接受技与理的和谐统一,才能更深层次的融入到技与理的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武技与武理关系密切,武艺水平的高低离不开武技与武理的和谐共进,在一定地层面上,反映出学生人品优劣、思维修养的高深,让学生得到“身与心”的修炼。[6]
4.4 师与生的和谐
在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师承性”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古往今来,武术的传授都是以口传身授,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相当密切,武术教师也以严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俗话所言“严师出高徒”,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武术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因而武术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虚心求学的整体性至关重要。诚然,过去长期师承性的磨合学习和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这一过程都是很多武术家的必经之路。但如今在新一代的年轻人的观念会有巨大的变化,在高校武术教学与实施武术段位制过程中,武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武术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合学生的需求,师生和谐相处才能使高校的武术教学技能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
5 结语
《中国武术段位制》在高校积极的推广与实施,并和高校武术教学相结合是武术发展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今高校武术段位制的实施还在起步推行阶段,虽然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高校武术教学近几年来受到国外的武技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传统武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高校体育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对高校武术教学有着积极的助推的效果,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高校武术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摘要:文章解析上海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的相关关系,探讨当前上海高校武术教学实施的现状以及武术教学与段位制考评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更好的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武术段位制,武术教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中国武术段位制》1998年实施方案[S].1998(4):2.
[2]上海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上海高校武术段位制各段位晋段名单统计表》[S].2009(12).
[3]盛燕茶.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4]李正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
[5]杜卫提,孙珂.论普通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意义[J].科教文汇,2009:16.
[6]高晓波,陈小慧,魏波.高校学生体育价值与校园文化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书法与武术 篇2
学习书法有一定的规格,首先要求姿势美观。如头要正、腰要直、腕要挺、肩要松、握笔要松且有力,笔杆对鼻尖。下身坐稳,两脚放平。上身要灵活聚精会神,全体力量平衡运行于两臂,达之于腕指。尤其站立书写须松肩悬肘,气沉丹田,两足站稳,左手平放于桌上,两臂力量均称。否则右手握管无力就不能运转自如,容易产生头歪身斜的毛病,也容易产生弓腰驼背之弊。不论写大小字先由楷书学起,有了成绩再学写行书隶书和篆书,临帖模仿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要安排好。勾、点、撇、捺如何写法须按照“永字八法”循规蹈矩学写。运笔要松,结构要紧。在临帖用功时尽量要求字体端正,协调、清丽、圆润、有骨、有肉,美观不俗。再进一步写得富有韵味,潇洒隽永,才能更上一层楼,学书法要求心专志恒,持久不断下工夫。在初学时不许求快而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学习武术亦有一定标准,首先要求姿势准确,如书法一样遵守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锻炼拳术初步则以三皇炮捶拳作为例,开始活动先以弯腰遛腿站桩为基本功,继续学习拳架摆好姿势;如在上身要求两肩放松,两肘下垂,两腕挺劲,两手抓力,头微上顶(虚领顶劲)脖项微挺,含胸拔背(脊柱直)气沉丹田,腰为主宰。拳经云:“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腰如车轴运转灵活。两眼看平,精神贯注,舌抵上腭,齿扣唇含,呼吸求其自然。下身两足趾抓地,两腿步站圈裆,劲起于脚跟,两膝外掰,后臀内收,尾闾中正,两脚前横后顺,重心前四后六。此为十字捶步法,在走拳趟时拧腰转胯如龙摆尾,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动静协调姿势端正。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共为六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层道理。结合刚劲、柔劲、化劲的功夫。再练周身动作,如开合、撑抱、伸缩、遒放、鼓荡、进退、攻守、虚实八法。配合头顶足抓,左顾右盼,前后六面整劲,才能完成三皇炮捶拳架和套路的规范。
我一生的爱好,愚幼年读书时就喜欢写毛笔字及打拳这两项艺术。唯受家贫所限不能尽如心愿,又因病魔缠身经常辍学,但对于写字仍然不断学习,先照格写,后写柳公权摹帖意用功写大字挎小字。间时还打趟少林拳。十五岁那年经朋友介绍来北京“正兴纸店”学徒,正合我意。店规甚严,只于夜里抽空学习写字,三年以后派我学写账。到二十多岁时求名书法家指导,用柳字打底,赵字盖面,学写数年,又学曹全碑隶字帖,临摹持久,笔力益增,逾下苦功不辍的学习。稍有些收获尚欠成熟。适时病魔侵身精神不振,发奋锻炼拳术,代替医药培养身体。开始学习“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又拜师学习“三皇炮捶”,后学“大成拳”。经过十余寒暑未曾间断的苦功夫锻炼,不但把病魔铲除,而且精神大振,体质健康了,从此对于书法与武术更不断的下工夫学习。
刍议中华武术与古典书法的关系 篇3
在博大宏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武术和书法无疑是其中最能彰显和展示其精髓的两支奇葩。它们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相对独立,有各自的内涵、规律,但并非暌离的两个整体,而是有着熔融相通的联系。本文从几个方面拟做一个初步的探研,以窥传统文化之精妙,展武术之独特魅力,做引玉之砖,俟同仁斧正。
1 书法和武术的同源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有学者认为:一切艺术都是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最原始的动机是为了生存、生活。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起各类武术史料中也认为武术是起源于古人类的生产劳动。可以说武术萌芽是在人类生存、生活的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6]。远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与野兽和其他部族的人斗争,以获得生存资料。这种斗争和武术的萌生有着直接的联系[5]。作为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的书学和武术,书学博士郑晓华认为:“中国古典书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核——儒、道、释为指导思想”。我们也可以在许多武术资料和文章中发现关于武术和儒、道、释关系的考证和论述。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基础,它的核心部分是孔子的社会伦理学说。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上,意识形态上,风俗习惯上,儒家印痕到处可见”,“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起了主要作”。在武术千百年的发展中,除了军事的实用武术之外,广泛流传在民间的武术都受到儒、道、释的广泛影响。比如,充分体现太极学说的太极拳。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在许多太极拳家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太极拳理论含有大量儒、道思想的痕迹。说明儒、道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
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思想基础[2]。董菱在《论书法艺术意境的创造》中指出,书法具有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才能使作品意境天成,而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3]。后人学者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是非对立性的,人与自然相融合,天与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概念在多种拳法的理论当中多有体现。现从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武术与书法有同源性。
2 原始功用和道德要求的相似性
书法和武术的最初产生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谈到书法早期的功能时,郑晓华认为,书法作为文字存在的形式,在历史发展的早期,实际上完全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它只在如何更好地实现“明政立教”的功能上存在一息生存之地。而深植于“礼仪之邦”中国的武术,从产生之日起,就受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并使其成为镇压和统治的工具和手段。早期的武术和军事斗争紧密联系,所以历代帝王的“攻心伐谋”,治乱平天下都凭借武力解决。
综观历朝书法家大都有言论来论述“书德并重。有“书德并重,立艺先立德”的重要原则。郑晓华认为“传统书学理论……在艺术家素质培养上,把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以德高为首要原则”[1]等等,“书德论”可以说是东方艺术理论的一大特色,它的中心目的是规范艺术家的行为,使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不偏离社会伦理规范[1]。诚如斯言,武德要求又何尝不是如此!“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古训,恐怕每一个习武的人都知道。近代武术家佟忠义在(武士须知坛:“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深望武门同志,各自振拔,务须一言既出,努力躬行,大义当前,至死不顾”。可见书法和武术在原始功用和道德层面上有着相似性。
3 学书和学拳的相似性
关于学书和学拳的相似性,书法家包巨臣在其著作(艺舟双揖)中,有这样的精辟论述:“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转骨,出手起脚,必极筋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谓临摹古贴,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至学拳已成,其气养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书论中的拳与书相类比,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同构现象和学习过程中的相似特征,说明二者确有相通之处。
4 武术与书法的互相借鉴和学习
在武术史和书法史上都记载有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中体会到书法真谛,书法有了明显的改进。颜真卿云:“张长史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与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回翔之状”。还有诗圣杜甫对公孙大娘舞剑的那段精彩描写,可以想象张旭从公孙大娘的淋漓尽致的表演中看到其雄健挺拔的舞姿和恢弘的气势,体会其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从而悟到了草书艺术创作的内在的规律,触发了创造灵感。抗金名将岳飞更是集武与书于一身,后人评论其《满江红》点画如电闪雷惊,笔走龙蛇。从而可以推断,岳飞书法创作的灵感可能得益于武术。古代书法重现象,重体味,也常用武术的语言描述。如李嗣真评论王羲之的飞白是“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起腾而无地”;黄庭坚评米芾书法是“如快剑人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扎,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如此等等,都是十分生动形象的。
5 武术与书法基本内涵之比较
苏东坡是我国书法历史和武术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诗书兼备,并且对气功有其独到的见解。苏轼在其(书论)中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郑晓华解释为:“神:一种综合视觉效果;气:笔画笔墨形线间贯串流动力感;骨:笔画内隐劲直之力。……骨力、风神是一种展示力量的形式”[1]。从这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想到武术的精、神、气、力、功等基本元素。
5.1 力的相似——强调力的重要性
书法非常重视力,历代书法家在作字时都讲究“力透纸背”。而“铁划银钩”则是对字体苍劲有力的褒奖。武术动作同样强调力的重要性,要求“力要顺达”。南拳和长拳对力的要求很有代表性,其实任何一个拳派,其动作的每一招每一式无不有力道的要求,即便是看起来柔和的太极拳,也要求“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5.2 精、气、神的相似——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转化
历代武术家习武传弟子,都讲究精、气、神。以意导气,力随气发。太极拳有“内宜鼓荡,外示安逸”,是精神振奋而不流于行色,表现出安逸[4]。在少林拳中,有“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这和苏大文豪的观点多么的相似!而《拳意内经·神运经》认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说明武术非常重视精、气、神的作用的转化。在书中,古典的书学理论中有很多与此相合。苏轼的《书论》就是一个例子;张怀瓘则更着重于“筋力”。他在《书议》一文中谈到“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居下”。而重骨力为其艺术批评理论的一大特色。
5.3 表现形式的相似——情感决定着表现形式
书学博士郑晓华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汉字的结构千变万化,不管使用哪种书体,当人们按照一定的书法规范进行“创作”的时候,其用笔轻重、徐疾、长短、方圆等诸多运动变化,必然在书写者自身的生理、心理上引起某种运动的传导,并进而引起内在情感运动的微妙变化。不管何种字体,它的形式及书写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抒情性。不同书体,只是因为其运动幅度、节律、强弱等因素的不同,才出现彼此在艺术功能上的差异。读这段文字,我们的心理是否很容易地就想起了武术的形式?武术流派繁杂,动作、技法各有千秋,拳理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每个拳术的创造过程中,各个动作的攻防含义、高低起伏变化、内外相合、气息调理配合都会对造拳者内在情感、意识、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而这些变化都必然会溶入该拳中,从而使其有了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何种拳术,其形式和创作过程都蕴涵了创造者的情感。由于创造的初衷不尽相同,才出现了某些纯粹表现某些动物习性和人物形象的拳种功法,如鸭拳、罗汉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6 结语
武术与书学作为两个传统文化的分支,虽然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转了数千年,通过上述比照,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轨迹多有相似之处。武术与书学在深层次的联系上确实很多而且复杂,既有“天人合一”的共同哲学基础,又在原始功能、道德、基本内涵,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相沟通的地方,这也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二者中的积淀和蓬发,闪耀着光芒。充分发挥中华武术和古典书法的文化同源性,将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晓华.典书学浅深[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旷文桷.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张茂林.中华武术与古典书学比较之研究[EB/OL].http://bucm.etiandi.com/thread-11226-1-1.html.
[4]陆草.国武术与武林气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武术与书法的相关研究 篇4
“散手”是自由搏击的意思,“道”是方法,是目的,是顺应自然。国际武术散手道(简称IWSD)是以中国武术为基础,综合世界各种武功之优点,创立而成的一种国际最先进的武学文化体系。它广纳百家,博采众长,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人体尖端优势,以达到强身健体、御敌自卫、修身练性之目的。散手道不属于哪一个国家和任何武术门派,而是综合各种武术的优点,培养全面的武术人才。根据田麦久的项群训练理论,散手道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绪具有增力性和减力性,在现代运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运动员的赛前情绪状态成为影响比赛成绩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运动项目更是如此,所以散手道运动员能否把平时训练千百次的技术动作在比赛中完美的表现出来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赛前情绪状态对散手道这一全新武术竞技项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散手道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散手道这一先进武术理念的发扬光大尽一点绵薄之力。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选自2008年9月参加“第二届国际武术散手道联盟旅游文化节”的散手道运动员39名(男运动员32名,女运动员5名),他们是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21.14±1.39岁。其中一级运动员2名,二级运动员26名,三级运动员11名。从事专项运动的年限分布在2-15年。他们参加了散手道规定拳黄带、金带、紫带等级别的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根据本次比赛的成绩将被试运动员分为三个组,其中一等奖15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11人。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关于国际武术散手道联盟有关赛事的组织、规则和裁判法以及散手道的规定技术动作、段位,并查阅有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自信心、运动员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方面的资料文献。
3.2 心理测量
采用张力为编制的《赛前情绪量表-T》(PES-T-16×4)量表,该量表共有4维度,用以评定个体失败焦虑、自信心、社会期待焦虑及躯体焦虑,共16个题目,采用4级量表法答题,计分相应地以1—4分,每个维度最高得分16分,最低得分4分。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比较分析,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其个体失败焦虑水平越高、社会期待焦虑越高、躯体焦虑越高、自信心越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3.3 问卷调查法
将《赛前情绪量表-T》(PES-T-16×4)量表设计成问卷的形式对研究对象(39名散手道运动员)进行了比赛前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9份,全部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3.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成绩组别散手道运动员个体失败焦虑的比较与分析
个体失败焦虑指在比赛前运动员担心对手比自己强,担心自己发挥不好,担心自己会失败的心理倾向。调查数据表明,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得分情况是:二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并且二等奖运动员与三等奖运动员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造成的,经调查统计发现获得二等奖的运动员的平均训练年限比三等奖的运动员要高,比赛经验也较为丰富,所以其能在高个体失败焦虑的情况下也能较好的发挥其水平。
4.2 不同成绩组别散手道运动员赛前自信心的比较与分析
调查表明,运动员的自信心得分情况是: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并且一等奖与二等奖运动员、二等奖与三等奖运动员的得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无论是在赛前还是在赛中都是充满自信心的,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自信绝对不是盲目的自信。赛前盲目自信状态是指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困难和复杂程度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轻松取得胜利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对比赛是不利的,这也正是我们调查对象中的一些运动员比赛失利的原因所在。
4.3 不同成绩组别散手运动员社会期待焦虑的比较与分析
调查表明,运动员的社会期待焦虑的得分情况是:二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并且二等奖与三等奖运动员的得分差异显著。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取得好成绩、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在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教练员、队友、观众甚至家庭、国家的期待无形当中给运动员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如何能变压力为动力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对于中等水平的运动员来说(比如获得二等奖的运动员)比赛恰恰是他们向教练、队友、观众展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确立自己在队中地位的大好时机,他们更加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社会期待焦虑水平也会更高一些,这也许正是他们没有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水平的原因。
4.4 不同成绩组别散手运动员赛前躯体焦虑的比较与分析
调查表明,不同成绩组别运动员的赛前躯体焦虑的得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4.5 不同成绩组别散手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的比较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散手道运动员个体失败焦虑、自信心、社会期待焦虑和躯体焦虑的得分均处在二等奖、三等奖运动员之间,这表明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散手道运动员赛前情绪处在一个适宜的水平,这些运动员具有相对较好的情绪控制力,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也与先前的研究成果一致。倒U假说认为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呈倒U曲线型,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均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才有助于操作,而且奥克森坦恩(Oxendine,1970)认为,中等唤醒水平偏上一点对所有的活动任务都是适宜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取得一等奖的散手道运动员,在赛前情绪各个维度的得分上均处于取得二、三等奖的运动员之间,这说明散手道运动员的赛前情绪与其比赛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并不是在赛前越兴奋越好,也不是越放松越好,根据逆转理论,在高唤醒状态下,激动可以变为焦虑;在低唤醒状态下放松可以变为厌倦。而焦虑和厌倦都是消极的情绪状态,具有减力性,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是有害的。
5 结论
(1)二等奖与三等奖散手道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得分差异非常显著;一等奖与二等奖散手道运动员、二等奖与三等奖散手道运动员的赛前自信心得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二等奖与三等奖散手道运动员的社会期待焦虑得分差异显著;不同成绩组别运动员的赛前躯体焦虑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2)散手道运动员的赛前情绪与其比赛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散手道运动员的赛前情绪处在一个适宜的水平。
摘要:文章采用张力为编制的《赛前情绪量表-T》(PES-T-16×4)量表,对39名(男运动员32名,女运动员5名)散手道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散手道运动员的赛前情绪与其比赛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散手道运动员赛前情绪处在适宜的水平。
关键词:散手,赛前情绪,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杨维,辛桂维.散手道[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方坚.武术套路运动员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及调整方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6).
[4]张力为,毛志熊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刘晓茹,王丹丹.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武术与书法的相关研究】推荐阅读:
中国武术与书法的关系10-19
书法教育的实践与研究10-23
书法教育实践与研究09-28
武术文化研究的力作06-12
中国武术的国际化研究06-03
音乐与武术的结合09-08
武术运动员的比赛心理之研究07-19
传统武术的异化与重构05-14
中国武术礼仪研究05-17
学校武术教学研究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