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武术教育研究

2024-10-29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共12篇)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 篇1

摘要: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教育不仅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武术教学既是体育课,但又高于体育课。通过武术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水平,同时进行武术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

关键词:武术教育,小学生,影响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和希望,承担着未来祖国的建设重任,这就需要小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机构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先辈在不同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比个人经验更有意义。以武术为教育内容通过身体运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通过武德思想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通过武术练习的过程,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1武术教育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1.1力量素质的影响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候所表现的一种能力。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安排适当的武术教育内容,如跳跃、五步拳等。 选择符合较强、运动较快的练习,并控制好练习强度,避免过重的练习负荷以及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止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1.2速度素质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小学生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武术教学中适当的安排一些武术动作的基本功,如助跑跳跃、冲拳接力跑等。但在具体安排中应控制好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以及间隔的时间,对一些难度动作,小学生不易采用。

1.3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进行武术教学中,整套武术动作和基本功练习的完成需要一定的耐力,但在进行练习时必须循序渐进,并间歇地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

1.4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能力。武术教学中可以安排简单的拳法和步法,如八极拳的练习等。

1.5柔韧素质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在武术教学内容安排上,适当安排一些有利于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动作。如,正踢腿、侧摆退等。武术运动对习练者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根据柔韧性发展的特征来看,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小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关节的运动幅度大,所以,在练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原则,避免学生韧带拉伤。

总之,身体素质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身体机能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学生机体发展不均衡。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且又高于体育,具有它的特殊性,不仅具备体育的功能,而且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合理安排小学生武术教学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各种身体素质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2武术练习培养小学生优秀的品质

2.1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体育属于“渐悟”,唯有日复一日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拳不离手,才有进步的可能。武术不是简单的一招一式,不是短时间就能够领悟。当下的小学生已经成了温室里的小花,经不起风吹雨打了,在家长的庇佑下“健康”成长,缺少了磨练。但是在武术运动的习练过程中,孩子们能体会到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辛苦,在老师的鼓励下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2.2善合作、有责任的品质

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已占绝多数,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流机会相对减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而且,有些学生在家里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在与同学交往和学习中不会与同学合作,有任性、不合群的倾向,缺乏责任感,总觉的事不关己。在武术教学中有对练练习,要求学生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并且,在武术操表演时,作为表演的一员,让每位同学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责任才可以铸造出善合作。

2.3知礼仪、懂传承

尊师重教,礼义廉耻。抱拳礼、鞠躬礼、跪拜、致意、拥抱、握手、 鞠躬、抱拳,训练场是师徒,生活中如父子,赛场上是对手,赛下是朋友。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约束自己,言行有礼。通过武术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延承者。

2.4明善恶,有目标

现在的社会风气使得学生不能够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知道一味的任性行事。但是通过老师对武术文化的讲解以及在武术视频学习过程中对武术英雄的崇拜,使学生体会到只有一生正气,才能仁者无敌。只有确定成为英雄的目标,才能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坚持不懈。

3武术是德育的重要补充

3.1德育在武术中践行

学校开展德育学习,大多数都在落实在纸面上或口头上,要求学生牢记,有的学校甚至进行考核、考试,但忽视了实践运用。通过武术课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礼义廉耻,克己礼让;一不可好勇斗狠,二不可恃武欺人,三不可恼羞成怒,四不可见死不救,五不可四处卖弄等精神贯穿于整堂课程。

3.2武术中融入德育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天真,他们是像一张干净的白纸,涂上黑色,那他就是黑的;涂上五颜六色,那他就会色彩斑斓。所以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比较重要,德育从字面上讲就是道德教育,何为道?何为德?在武术习练过程中能够细细的体会到,因为武术的特殊性, 不但对习练者身体有影响,对习练者的道德观也有影响。

4结语与建议

4.1结语

小学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但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武术练习过程中培养当前小学生所缺失的优秀的品质。小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看学生掌握技术的多少,要看人格素质的变化有多少。通过在武术技术习练过程中,加强武德教育和武术文化渗透,使练习者在举手投足间就会不经意展现出健康的武德精神。

4.2建议

首先,在小学生武术课内容安排上,不要只安排一些简单的传统武术套路、武术操。还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如:打陀螺、毽球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兴趣化和游戏化的方法。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分组游戏法和比赛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过早出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完善武术段位制度,在每年的运动会项目中增加小学生武术比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最后,在武术课中要灌输学生尊师重教、礼义廉耻的思想。不曾习武先习得,重视武德教育,不要把武德教育写在书面上和挂在嘴上,要付诸行动,武术技术是实践、武德是理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陈鹏.武术教育对中小学生身体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1(7):63-64.

[2]钱梁.影响小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5(17):74-75.

[3]杨如兵.小学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2):44.

[4]张亚蒙,任超,姜敬敏.试论武术教学对中小学身体素质及品德的影响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11):93-94.

[5]尹旭青.学校武术的教育价值赏析及教学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71-72.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 篇2

本文结合甘肃金昌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重点对如下六种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对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加大宣传,提高对武术弘扬民族文化认同;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加大师资力量培养;借鉴成功经验,编制系统梯度化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大教材;不断创新,武术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革新;加大武术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的融合。

关键词:

金昌

中小学

武术教学

现状

对策

Abstract :

Combining with the gansu jinchang martial arts teaching sit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six kind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martial arts teach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ystem of further research: increases the propaganda and improve the martial arts to carry forward national culture identity;Leadership attention, policy support;Increase the teachers training;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work out the system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gradient big teaching material;Constant innovation, martial arts teaching way and the organization forms of innovation;Increase the martial arts school and averag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tegration.Key words:

Jinchang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Martial arts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综述

1.甘肃金昌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

2.加大宣传,提高对武术弘扬民族文化认同

3.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建立武术加分制度,与升学挂钩)4.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

5.借鉴成功经验,编制系统梯度化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大纲 6.不断创新,武术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革新 7.加大武术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的融合参考文献

【1】张茂于,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1,(1)

【2】艾 斐《文化的责任》——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文化担当[N].人民日报,2004-08-31.【3】周伟良.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5 【4】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85 【5】张艳敏.素质教育与中小学武术教学[J].体育函授通讯.1999(2)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 篇3

摘 要 本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武術教育教学受到了影响,武术教育制度不完善;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武术师资匮乏,武术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调查分析旨在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武术教育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前言

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武术传承阵地,将武术置于学校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学习武术能使身心修养得到调节,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和谐发展;而且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崇礼尚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阳光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本文旨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通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每区抽取初中、小学各一)8所中小学学生和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体育期刊、著作、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思路。

2.问卷调查法

对抽取的鞍山市8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为每所学校抽取20名学生和3名负责体育工作的教师,共184份问卷,其中学生问卷160份,发放16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教师问卷24份,发放24份,回收24份,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3.访谈法

走访多位体育专家及教育、体育管理部门官员、校长和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对武术教学的意见和希望。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反映的现象及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情况

1.中小学是否开设武术课

鞍山市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较少,如下表所示。

据表1知,鞍山市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0%,偶尔上武术课但不系统的学校占12.5%,从未上武术课的学校占87.5%。开课情况初中略好于小学,主要原因是初中师资力量和场馆器械优于小学,开课情况相对较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铁东区学校。调查表明,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整体形式不容乐观,武术被设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但鞍山市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却只有12.5%,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2.中小学武术课授课形式

通过调查,鞍山市初中的武术课教学以复合型授课(一节课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内容)为主。由图 1 知,开课学校中,采用复合型授课的占 96%,采用单一型授课(一节课只上一个教学内容)的占4%。通过走访又了解到,复合型授课中武术内容也因种种原因得不到保证,武术课在中小学的授课时数太少,学生对武术课教学内容不能熟练掌握,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二)中小学武术器材场馆情况

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器材供应和场馆的建设的调查中,得到了以下结果。

武术器械和训练场所是实施教学大纲和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表2 显示,没有一所学校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但这些武术器械几乎没有在体育课中出现过,极少数学校只是在体育课中偶尔教授一些武术基本功、少年拳等。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更不用说武术训练场馆。

(三)中小学武术师资情况

体育教师的素质也影响武术教学,让非专业教师承担武术教学任务,可知对武术教学的忽视。

由表3知,抽样调查的2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 专业武术教师很少, 只占 4.2%,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武术教师。这给鞍山市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在 45 分钟的课堂上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上好课, 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鞍山市中小学, 武术师资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影响着武术教学, 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效果。

(四)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调查

1.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

由图 2知: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影视网络(58%)和武侠小说(30%),而通过学校体育教师认识武术的只占6%。可知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武侠小说而非学校体育,侧面反映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不足。受影视作品中武打特技的影响,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认识,过于幻想化,一旦发现现实情况,易导致情绪低落、厌学,直至逃避、放弃学习的情况出现。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当前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的错误诱导,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认识和研究,并利用现代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武术。

2.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有所区别。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最多的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这与小学生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相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心理日趋成熟,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较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所下降,选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这说明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还是正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以“了解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学生人数相对较低,说明将学习武术看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仍然不足。

3.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30%的小学生和28%初中生分别选择武术为最喜爱的运动,这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对武术有所偏爱。另外,社会上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等的影响,使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所以学生对武术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心理又移植到武术课上。因此总体来看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还较高。

4.中小学生喜爱的武术内容

通过对16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图 5),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两者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同一教材的喜爱程度有所区别,在编排和选用教材时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由于搏击操攻防特点鲜明,配合动感现代的音乐,符合中小学生喜爱娱乐、追求时尚的特性。相比之下学生对武术操和武术器械则没有多大兴趣,原因可能是武术操过于体操化,动作枯燥,缺乏韵味。

5.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由图 6 知,学生对武术课教学方法表示满意的占 29%,基本满意的占 42%,不满意的占 29%,调查结果并不乐观。调查发现,武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问题,不少教师停留在“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过分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而武术的攻防本质往往被忽略,教师未讲清动作内涵及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精妙。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鞍山市没有一所学校具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是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

2.鞍山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武术专项毕业的体育教师很少, 只占 4.2%。95.8%的武术课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水平不高。

3.鞍山市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较田径高,但不如趣味性、对抗性强的球类项目。我市小学生与初中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有明显差异,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

4.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和武侠小说而并非学校体育;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主要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然比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下降的趋势,选择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

(二)建议

1.建立和完善鞍山市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努力将武术中最容易普及和评分的一个项目列入我市升学体育考试内容,这对鞍山市武术运动的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中小学武术课堂,让游戏贯穿中小学武术课堂。

3.加强中小学武术师资建设,通过各类体育学院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大量符合中小学武术教育需要的武术教师。

4.教师进修学校应注重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掌握武术的教学技巧和要点,从而真正的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OO3(1):95~97.

[2]曾世华.论武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贯彻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3 .6(第 22 卷 2 期).

[3]龚良新,易子斌.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之述评 篇4

因此,研究新中国武术教育的历史发展,分析师生的武术活动,是改变眼下武术教育尴尬境地,推进武术教育发展,肩负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命的需要。

学者对武术教育的研究大都集中现状的调研和推进武术教育的研究两方面。

1 武术教育现状的调研研究

第一,全国性武术教育现状的调研。首先,从2005年4月5日起,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对我国武术教育现状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武术教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79.7%的教师反映课外体育活动中没有武术内容,9.9%的学校组织过武术比赛;77.3%的学生反映本校除正常的体育课之外,没有其他学习武术的途径),武术师资十分匮乏(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70.8%,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这些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专修过武术的仅占15.9%,34.2%和59.1%的体育教师能够完全或基本按照图解自学武术,43.9%的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感兴趣,32.4%和57.7%的体育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定期进行武术培训),校外武术活动好于学校武术活动(65.9%和61.9%的教师分别认为本校有学生在校外学习武术以及跆拳道、柔道或拳击)。

第二,其他研究者也对武术教育的现状从局部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例如,对山东133个县、市、区所属第一中学体育教师摸底调查中得知,没有武术专长师资的学校达到124所,占93.2%,而其他大多数教师不能掌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对广西省64所中小学校、142名体育教师以及605名学生的调查表明,45所学校没有武术教学器械,教师的武术基本功较差者占4.9%,只有50.0%的教师能胜任武术教学;45.8%基本上能上武术课,4.2%不能胜任。其次是教材问题。例如,徐州地区10所中学50名体育教师和220名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徐州地区中学武术课教学存在主要困难是教学内容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吸引力。再次是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衔接问题。例如,民族学院附属高中从300名学生入学前的情况调查来看,有53.5%的学生入学前没接触过球类项目,有77.8%学生没接触过武术,有29%的学生没接触过体操各项项目。复次,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的不平衡性。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度依次为套路、格斗和功法。密云县“十一五”课题组对密云县菜园小学课间操各种操的喜欢程度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广播操的喜欢程度逐年递减(低年级70%,中年级60%,高年级40%);学生对武术操的喜欢程度虽然也逐年递减,但起点高于广播操,递减程度也小于广播操(低年级95%,中年级70%,高年级60%),同时学生对太极拳的喜爱程度却逐年递增(低年级55%,中年级70%,高年级75%)。最后是外来武术的影响。近年来国外武技(空手道、跆拳道、瑜伽术等)的中国传播对中小学武术教育产生了较大冲击,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隔阂了他们对武术的认识,而且势将中华武术“踢”出“都市时尚”。

2 推进武术教育的研究

第一,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人们对以往教套路进行了反思,提议教学内容要短小精练、简单易学,强调动作方法以及动作的运用;充分利用传统武术中的资源、素材;结合本地特色编制本地教材,如广东福建的南拳、山东的螳螂拳、河南的少林拳、西北翻子劈挂等等;将教散招作为教学内容;多安排学生喜欢的项目,如散打、养生功法(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等),拳术和器械则尽量安排一些简单易学的套路;逐渐形成了“淡化套路,提倡攻防”的中小学武术教材新系统。

第二,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有人建议加强教师观摩和教研活动,每学期举行一二次观摩教学,平时加强教师间的教研活动;有人提出印制动作名称卡片,课前发给学生,提高讲解效果;有人建议采取“自由式教学”,动作新授后,学生自由练习三至五分钟,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有人提出经常变换前排学生,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增强武术的学习兴趣。

第三,拓展武术课外活动。不少学校在课间操发展武术的课外活动。例如,四川宣汉县有50多所学校把武术操列入早操、课间操内容,练习特色拳种如余门拳,而且学校每年开一次校武术运动会;天津西郊张家窝小学对课间操内容进行了调整,自己编创了循环练习的操,包括:广播操、武术操(五步拳)、端正体态操;陕西省户县捞店张贾中学,要求学生在早操期间加一遍太极拳(简化)或大雁气功。下雨天上体育课学生在教室内外开展太极拳或大雁功音乐练习;厦门大学附属高中课间操要先广播体操,然后再打一趟太极拳。当然,也有人建议通过武术社团发展兴趣小组,吸引学生参加武术的兴趣。

3 结语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 篇5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体育课题组

1.课题的提出

在我们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就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唯武术被世人称着中国功夫(CHINESE KUNG FU)。武术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艺术性、竞技性的体育项目。通过武术教学和训练,能够使学生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能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重礼仪、讲武德”的优秀传统美德;能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为进一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苏州市“三项规定”,全面推进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工作的开展,结合我校的《五年(2011~2015)发展规划》以及学科特色实际情况,拟定本方案。

2.概念的界定

2.1群众性:本文所指的群众是指全校学生,学校坚持立足“把群众身心健康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生活愿望作为第一追求”,紧密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研究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体育工作的群众性、普及性、广泛性、全面性,提高学生对体育工作的满意度。

2.2武术操:区别于武术,武术操是将武术动作与体操节拍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2.3身心健康:身体和心理健康。

3.理论依据

3.1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必须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坚持 “健康第一”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推广群众性武术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之武术操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坚强的意志,达全校学生集身体和心理(身心)健康之目的。

3.2坚持苏州市“三会”精神。近年,苏州市教育局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要求。学校体育工作更利于发挥“三会”效应,更利于将“三会”精神落实到位。群众性武术操的推广要强调“三会”,尤其要重视“会自学、会健体”,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将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将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机结合,武术广播操的推广和学习成为学生强身健体、提高自学能力的主要手段,成为推行“三会”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3.3坚持“终身教育”的思想。现代教育强调要实现 “社会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终身教育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使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同义语,学校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推广的武术操易学、易教,在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的同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健康着想,终身锻炼着想。

4.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4.1研究内容

4.1.1小学武术组合四套动作。4.1.2小学五步拳。

4.1.3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4.1.4校本武术操教材100式。4.2研究目标

4.2.1武术操对学生身心健康所起的作用。4.2.2武术操对学生凝聚力增强所起的作用。5.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5.1研究对象:以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为本次实验样本;以吴中区两所友好学校(临湖第一中心小学、横泾中心小学)学生为研究的对照样本。5.2主要研究方法:

5.2.1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

5.2.2调查法:通过改革方案出台的前后对学生、家长、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方案出台前后对学校武术操的看法、要求的变化进行分析。

5.2.3观察法:通过教师对学生在实施推广武术操前与后的活动情况的观察,并对观察情况进行记录。

5.2.4比较法:通过对实施推广武术操前后学生(实验学生)身体素质的数据变化、实验样本与对照样本学生的身体素质数据进行比对,得出结论。

6.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发表论文、获奖论文)、优秀教案、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现场观摩课、大课间活动。

7.课题组的成员组成及分工

7.1顾

问:教研室专家、苏州大学名教师。7.2组

长:翁永明(分管副校长)7.3副组长:张玉军(分管副教导)

7.4组

员: 花建新、张

健、蔡全凤、张

东、杨其东、陆伟华、各班主任。

8.实施步骤

8.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3月~6月,申报课题,测试学生身体素质,问卷调查;2011年7月~10月,编写教材;2011年11月~2012年1月,制定方案与计划。

8.2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1月,开始实验,收集相关数据;2013年2月~2013年6月,中期报告、撰写论文;2013年7月~2014年1月,调整 实施。

8.3结题鉴定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征求修改意见;成果汇总,填写“成果鉴定书”;呈送结题报告等资料。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武术 中小学 因素 改革策略

一、发展武术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武术训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减少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不怕吃苦、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中小学生通过对武术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而且能够通过塑造完美的动作造型,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并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制约武术在中小学发展的因素

(一)学校、社会的宣传意识不足

学校和社会对武术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武术教学的积极作用,对武术的主观认识不够,对武术的宣传严重不足。

(二)教师能力因素

教师不能很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缺少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缺少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没有能够很好地研究武术的精髓,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也没能很好地渲染武术的气氛。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多数学生主观意识不够强,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

(四)政策因素

相关体育部门对武术发展政策引导的缺陷问题同样制约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现在个别省市已经注意到要加强武术专业队伍的建设,但武术基础知识普及程度不高。

三、发展中小学武术改革策略建议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研究武术教学

明确武术教学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涉及很多领域,但应该有所侧重。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感受到体育集体的温暖和情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提高意志品质,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针对体育学科对教师身体素质和体力状况要求较高的特点,应重视武术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建设。尽管烟台市初中武术教师的年龄结构总体比较合理,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青年教师的比例较少,不利于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对高学历、专业性强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以扩大武术教师队伍。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武术教师的培训,使武术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课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武术改革的重视度

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离不开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学校不能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以及培训,同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四)学校领导应加大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武术教学在中小学的被重视程度不高,不像篮球、田径等传统项目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健身健心功能容易被忽略。学校要重新认识武术教学,了解武术的本质,认识到武术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学校要努力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武术的魅力,实施新课程改革,使武术的健身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论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要让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小学武术改革策略建议,希望对广大体育教师有所帮助,促进武术教育地发展,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吉峰,康莉.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34-136.

[2]李臣锋,马君涛,赵忠海.新课标下武术在中小学推广发展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02):28-33.

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篇7

一、武术是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

首先, 武术是一种文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 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 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他动物[1]。从这个意义上讲, 文化就是人化, 是人类超越自然本能的创造物。换言之,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 不难理解, 以攻防技击为本质的武术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它来源于历代先贤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武术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武器、武技、武功、武术训练方法、武德、武道等一系列的器物层、制度习俗层、精神思想层的文化成果。

其次, 武术又是一个系统。系统哲学指出系统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思维领域, 都以系统形式存在[2]。因此,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 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早期武术是由拳打、脚踢、摔拿、击刺、劈砍等攻防格斗技法所构成的一个实战武技系统。显然它已经具有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性, 但尚不具有完备武术形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而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进化原则, 武术会不断与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 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医家等, 进行能量、信息、物质交流, 促进其涨落、平衡、有序的发展进化, 最终形成内蕴中华民族文化模式的武术文化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说, 武术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技能和技艺, 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反映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体现武术人稳定生存方式的文化体系。

再次, 武术还是一种人体技艺。就武术表现形式而言, 不管是进行实战格斗, 还是进行功力、套路的表演和竞技, 所有的武术招法都必须通过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 充分调动自身体能, 来实现武术的各种价值。而武术的学习和训练, 本质上也是通过长期而系统的套路、功法、实战等训练, 来开发习武者的身心潜能, 提高其攻防实战能力和表演竞技能力。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讲, 武术又是一种以攻防技击性的人体动作为素材, 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 发展而来的人体技艺。

综上所述, 武术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 以武技为中心, 经过长期积累、创新而形成的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它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能力、习惯等, 是历史凝结成的为武术人群所共享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二、中小学武术教育要培养武术文化人

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体系, 其本质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在其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思想方法等都已熔铸于武术的各个层面, 虽然它们在各个现象层面表现形式不同, 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 则是相通、互补、互约的, 并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武术是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武力, 追求的是野蛮体魄和高超武技的完美结合, 而这些看似与文化所追求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和精神修养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 长期以来武术的人文价值并未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小学武术教育普遍选用套路类的拳术作为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体操式的教学和训练, 使武术逐渐转化为一项体操化、竞技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只重视套路竞技表演技术, 忽视武术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行为、价值、责任、武德等人文内涵。这样的武术教育,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 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熏陶, 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单向度的, 即只有知识技能而没有文化修养的武术套路表演竞赛人才。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讲, 这是一种异化的不完整的武术教育, 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弱化攻防技击性、缺乏人文价值的套路技术训练。

中小学时期是武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 该阶段的武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育应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为其终极目标, 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武术教育, 完善学生武术文化知识结构, 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培养其高超的武技、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精神。只有这种在身、心、技、艺等诸方面都具有良好修养的武术人才才能被称为武术文化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内有仁义礼智信勇、外有强健体魄和高超武技的武术文化人数不胜数。例如, 三国时期忠义勇武的武圣关公, 宋代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 明代并称“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俞大猷, 明末清初内家拳名家黄宗羲、王征南、黄百家, 清代文武双全的苌乃周、武禹襄、陈鑫, 近代津门英雄霍元甲, 现代德艺双馨的陈盛甫、张文广, 以及至今仍活跃在武术界的神拳大龙蔡龙云、武术教育家邱丕相等[3]。这些武术大家之所以能够通过武术来实现自我价值, 很重要的缘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他们也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树立了楷模。

三、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武术教育是培养武术文化人的系统工程, 而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整个武术教育的基础阶段, 不仅对学生的武功、武技、武德、武道等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而且会对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精神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曾讲过:“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 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4]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肩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使命, 武术必须以完整的文化形态进入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陶冶与感染, 产生文化共鸣, 体会武术的文化价值。具体来讲,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应体现在武术课程目标、武术教材和武术教学三个方面。

1. 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应体现武术的文化价值

课程是学校传承和传播文化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在整个中小学武术教育体系中, 武术课程处于中心地位。而武术课程目标是对中小学生在武术知识、技能、体质、品德等方面的期望程度, 它指导并决定着武术课程的其他一切因素, 如教材内容、活动进程、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因此, 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武术方面的培养规格。只有既体现武术知识、技能、体质方面的价值, 又体现武术的技击价值、人文价值的课程目标, 才是完整的、符合中小学武术人才培养要求的。

目前, 武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是以体育课程的形式设置的, 其课程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价值, 导致武术教育实践只注重学生健康体质和武术套路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武术实战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 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缺乏技击本质和人文内涵的异化的武术训练, 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武术文化教育, 更遑论培养出真正的武艺绝伦、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也正因为武术教育中文化价值的缺失, 当前社会出现了中小学生广泛学习重礼仪、重攻防技击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域外武技文化, 而漠视甚至放弃学习体操化、艺术化、竞技化的中华武术的可悲现象。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育必须在武术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武术的技击价值和人文价值, 以传承和传播武术文化和培养文武双全的武术文化人为目标。

2. 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应反映武术的人文内涵

中小学武术教材是依据武术课程目的和培养目标所编制的、系统反映武术文化的教学用书, 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对中小学生武术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首先应该体现武术的实战技击性, 培养学生防身自卫的素质;其次, 教材内容应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人文素质;最后, 教材内容才应该体现竞技表演性, 培养学生表演和比赛的素质。然而事实上, 在对现存的散见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的武术内容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 却发现博大精深的武术仅仅以体育内容的形式而存在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 内容以拳术套路为主。这样的武术教材内容既不能真正体现武术攻防技击本质, 又缺乏武德、武礼、武略、武道、武美等人文知识, 从而也不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武术精神。鉴于此, 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以人为本, 既要注重武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 又要加强武术思想与方法、道德与审美、价值与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内容, 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 树立民族自豪感, 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人。

(1) 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介绍武术发展的人文背景

中华武术绵延发展几千年, 受到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由于个人、社会的生存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生产活动、军事战争等因素对武术的发生发展无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内铸于武术中的中国文化思想是其区别于其他域外武技, 真正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完备武术文化形态的根源所在。因此, 从武术的外部环境看, 由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兵家等文化思想形成的人文背景对武术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鉴于此, 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有必要介绍武术文化发生发展的人文背景, 这样既有助于中小学生对武术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又有助于中小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例如, 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 可以介绍一些太极拳创编与发展的人文知识, 既能使学生了解到太极拳与《易经》、中医学、道家的文化渊源, 又能使学生从太极哲学、人体经络学说、导引吐纳等角度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如, 介绍抗金英雄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勤修苦练武艺并通过武艺保家卫国的人文故事, 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武术文化人的社会价值,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体现武术应用的人文关怀

从本质上讲, 武术是一种武力。它如同一把宝剑具有双刃性, 对个人和社会既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 也可能导致消极负面的后果。究其根源, 武术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性是其决定因素。因此, 为了使习武者能够正确合理地应用武技, 防止并消除武术行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中小学教材中应该增加武德武礼、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等武术相关人文知识, 促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懂得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始终把国家民族尊严和尊重人的生命作为运用武技的前提条件。例如, 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 通过介绍霍元甲为雪“东亚病夫”的民族耻辱而慑服俄国大力士、吓走英国大力士、大败日本武士以及兴办旨在强国强种的中国精武体操学校等爱国事迹, 来告诫学生习武不应以争强斗狠“敌一人”的匹夫之勇为追求目的, 而应以“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为宗旨。显然, 这样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武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3. 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应注重武术人文精神的培养

武术教学, 作为武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是指在武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将武术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武术文化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 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武术技能、培养学生武术人文精神, 使学生身、心、武技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化过程。而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武术文化, 在其结构体系中, 武术理论和技法只是其躯体, 而武术人文精神才是其真正的灵魂。就其根源而言, 武术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在武术文化中的集中体现, 主要表现为尚武崇德、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等。而就其本质而言, 武术人文精神是仁义礼智信勇的武术文化价值意识, 集中体现着武术人的文化本质, 并以价值规范和内在机理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武术人的个人和社会行为。因此, 中小学武术教学应当高度关注武术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其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之中, 渗透到学习武术、训练武术和运用武术之中, 从而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艺双馨、人格完善的武术文化人。

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术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中小学武术教育处于武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基础阶段, 应对学生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武术教育, 并通过体现武术文化价值的课程目标、反映武术人文内涵的教材内容、注重武术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活动, 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 从而完成其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

[2]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乌杰.系统辩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4]《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新理念 篇8

武术运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的适应性,群众基础较强,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社会的进步,国际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方体育运动的盛行,武术运动的发展受到负面的影响,更多的青少年都倾向于跆拳道、健美操、瑜伽等项目。如何使人们重新认识武术的社会价值、重新接受曾经的“国术”。武术运动的发扬光大重点在中小学,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要与传统武术教育相区别,要形成:快乐型、健康型、传统文化型、终身武术教育型四大教育新理念。

1 中小学生武术教育过程是享受快乐的过程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程,每个学生的习武目的是不同的,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不同的。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吃亏”;有的希望能有个好成绩,对将来升学有用;有的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体魄等等。传统的武术教育要求学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有吃苦的精神。就这吃苦的精神不知道打消多少学生的习武积极性。

“吃苦精神”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做什么事情都要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良言警句。可是出生在新世纪的孩子们怎么会体验到在旧社会时期中国人民生活的困苦?现在的中小学生吃不了苦,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苦,而要习武至精确实是很苦的一项运动。因此,为了传承中华武术,在培养中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初级阶段一定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习武是件痛苦的事。要培养“快乐武术”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要把“吃苦型”武术教育改为“快乐型”的武术教育。在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武术的社会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武理念。在中小学武术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快乐武术的教育理念。学生进行武术锻炼,不仅身体上得到锻炼,而且在心理上也要得到放松,老师要设置一些带有武术性质的游戏,要让学生感到习武是件快乐的运动。课堂气氛要使学生心情愉快,陶冶情操,武术课是要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要让他们轻松地度过每一节课,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让他们知道练武不是为了厮杀格斗,是为了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后得到一种思想上的放松,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

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那些满足学生需要,拨动学生心弦,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和练习的欲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他们爱学乐学的兴趣,使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想学到喜欢学,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接受新教材的学习,引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 中小学武术教育是要以身体健康为第一为目标

武术运动发展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二种形态: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二种形态在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各自发展。由于西方体育的迅速崛起,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偏离了自己轨道,朝向了竞技武术的方向,含有的竞技成分越来越多,追求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这种环境下,中小学武术教育也把武术运动看作是一种竞技体育,忽略了传统武术本身的特点,让学生们跳的更高、跑的更快。从事专业体育运动的人们都知道,每一个优秀运动员都是伤痕累累,浑身都是职业病。这不是我们中小学武术教育所期望的结果,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要确定中小学武术教育要以身体健康为第一目标。

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竞技的关系,要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播,淡化竞技武术。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武术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实施全民武术健身计划的过程中,要以中小学为重点,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改革武术教育,提高武术课程质量。武术课要坚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为主,传授武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常用的自我锻炼健身方法。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要积极地静动交替,武术操和各种套路,定时、定量的武术基本功,以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健康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为了健康从祭天求神,祈讨长生不老药,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人类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岁月。什么是健康呢?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善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业余时间月来越多、在紧张工作学习的情况下,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不仅注意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也被人们逐渐认识。在武术的健身价值得到重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国传统的养生功深受人们的亲睐。

中小学武术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健康武术的理念,要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小学武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竞技武术人才,而是为了普及武术运动、培养拥有健康体魄的自然人,不能使学生以为参加武术锻炼就是要当一名运动员、要出成绩。武术教育过程中时刻体现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一定要使学生、家长能够正确的认识现代武术的本质与社会功能,使他们能够意识到健康武术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我国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保证青少年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

3 传统文化是中小学武术教育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而且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的武术课堂不仅要培养快乐型武术、健康型武术的理念,而且要培养传统文化型武术理念。要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武术文化知识,让他们正确的认识武术、认识武术存在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武术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把它作为中小学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武术教育,使学生们了解武术文化,从而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易”、“道”、“儒”、“释”、“医”、“诗书音律”及传统天文地理等内容。人类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源于华夏先民的实践活动。

我国正处于对外开放时期,开放带来先进文明与生产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种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我们应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传统文明,使其发扬光大,在中小学中大力传播。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都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中小学武术教育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讲:“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和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武术文化也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很多历史典故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如:南宋的岳飞“精忠报国”,其领导的“岳家军”令金兵闻风丧胆,使金兵感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以“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只望国泰民安的心声。近代武术家霍元甲不甘忍受外来侵略者的欺侮,击败帝国主义列强拳手,雪我“东亚病夫”之耻,振我中华武术之名,扬我中华民族国威。这些人这些事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事迹将会永远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通过这些千古流芳的英雄事迹和高贵品质的介绍和宣传,我们的中小学生会更深一步的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可贵并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加强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光大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 武术运动是实施终身武术教育的首选项目

学校体育中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武术运动的适应性非常广泛,长拳的舒展大方、跌仆滚打可以满足青少年的锻炼需要;形意拳的刚劲有力、步伐稳健适合于中年人的锻炼需要;太极拳、八段锦的修身养性适合于老年人的锻炼需要。于此相比,没有哪一个运动项目能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锻炼需要。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武术——健康一生——终身受益”的思想,要让学生们把武术运动作为终身武术教育的首选项目。

学校武术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专门设置的武术课程所规定的武术教学大纲,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武术健身教育。我们要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让武术运动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使武术运动走进校园。在学校有新的发展契机,成为校园的一道新的风景线,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会练武术,要让他们懂得武术是国粹,是国之宝,我们要珍惜、要重视,每一个人的思想都要形成“我是中国人,我要会武术”的理念。要让学生们知道练武术需要有“学到老,练到老”的持之以恒的态度,以形成学生的终身武术教育思想。

坚持以终身武术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武术,正确地引入学生的武术目的论。中小学武术教育必须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必须确保学校武术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掌握中小学武术与全民武术健身的关系,明确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终身武术教育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武术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无论学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武术健身计划——终身武术教育接轨。

5 小结

武术运动要发扬光大,就必须使青少年重新认识武术,及时地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形成快乐型、健康型、传统文化型、终身武术教育型四大教育新理念,从思想上让学生们重视我们的国粹——中华武术。同时,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也要靠政府、学校的大力支持,正确的宣传武术运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习武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淑杰, 董刚强.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习武兴趣培养探析[J].渝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 .

[2]刘代荣.武术与传统文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3]杨焕峰, 马雷.中小学武术教育:传播健康、快乐与文化[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6) .

中小学武术师资培养现状研究 篇9

1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

谈论武术师资培养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武术是否进入学校的问题。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以来提出政策扶植武术与学校的接轨,可以说是相当重视武术进学校这个问题。但是,笔者认为直至今日武术也并未真正的进入学校课堂。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其历史博大精深,承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青少年是祖国的后继人才,更是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我国早在明清时期就将武术列为术科科目。1920年,成立了北京体育学校,体操、童子军、 武术、田径、柔道五科被列为术科科目。1931年,张之江创设一所武术专科学校即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这表明自古以来我国武术与学校教育就是紧密相连的,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915年提出了把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并下达学校应添加中国旧有武技的通令。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在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也是必不可少的。1951年,政府发出了决定,要求改进体育教学,加强学生体格的锻炼。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武术是其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196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探讨了教材问题,要求大中小学要有教学讲义和教科书,中小学教材规定了包括武术等内容。随后,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学校武术教育也经历着曲折和磨难。“文革以后,在1979年兴起了 “武术热”,李铁映同志多次要求学校体育课要把现代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联系起来,把武术列入达标考核中。”[1]教育部1982年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并在1987年颁布《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示出:武术是三年级至六年级基本教材之一。

此后,学校武术教育开始走向了蓬勃发展之路。1988年武术被扩充为民族传统体育,1990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布并实施。199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1996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把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表明高校的武术竞赛的举办积极推动着学校武术的开展。2004年教育部提倡体育课要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对全国范围内的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后,编制完成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也可以说其解决了武术中“教什么”的问题。2011年国家组织相关组织和部门又开展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的课题,力求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上,解决了“如何教”的问题,那么武术由“谁来教” 的问题就需要引起社会各领域的思考。

2“谁来教”的问题日益凸显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传承下来的最为传统的体育健身方法就是武术,武术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后备军队,背负着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可以说青少年的素质高低和培养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而,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武术十分必要。推广与普及武术,包括内容、途径、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实践者”来付诸行动。

武术界常用一句话来概括现如今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政府下达与发布的纲要以及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创编仅仅是初步解决了学校武术 “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三大问题之首“谁来教”为题日益凸显。毋庸置疑,武术师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小学教学发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不可否认,武术师资培养的问题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性节点。

3现阶段中小学武术师资现实状况

3.1武术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

学校武术的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国家做出的宏观指示和纲要已经给武术在学校发展指引了方向,学校作为武术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需要给予重视。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的最佳时期,需要向上一级输送人才,无论是学生、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领导都将文化课的学习摆在了首要位置,体育则摆在了次要的位置,更不要提武术了,武术在体育课中的位置则更加低。有许多资料都显示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中没有涉及武术内容,学校领导根本不重视,只有极少部分学校有专业的武术老师,学校没有供学习武术的场地、武术器材也不充足,有些学校甚至因为害怕学生学习武术后造成事故而选择忽略武术的存在。

现阶段,有关学校武术教育和发展状况堪其担忧。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现有的武术师资不足以承担教学中的武术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是传承武术以及在武术教学的内容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据有关资料显示: “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不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减去武术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增加跆拳道、柔道等域外项目。学生仅仅通过武打影片和武侠书籍了解武术,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中的武术存在巨大错位,泛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存在反差。”[2]由此可见,武术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

3.2专人与专岗的错位

武术进校园已然不是困难问题,但武术真正的走向课堂,走进学生,武术师资是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其优异程度关系着武术教育的质量,武术师资力量则是重要枢纽。

由于有些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甚至没有武术活动等原因,武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无岗可去,不能对口就业,学校没有可供武术师资施展拳脚的岗位,转向其他岗位,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非专业出身的人才去顶岗;开设有武术课的学校多以一般体育教师为主来担任武术教学,一般性体育教师多以现学现卖教学为主,只教授了他们眼中认为正确的肢体动作,忽略了教授武术动作的含义和技击方法。

3.3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仅占武术课教师的29.2%,担任武术课教师有70.8%来自于一般体育教师,还有10% 和6% 是由外聘武术教师和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的”[3],由此可见,中小学武术师资存在较大缺口。由于一般性教师对武术的专业素养不高,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欠缺传统文化知识,专业技术不理想,武德教育不充足等原因,使学校武术发展缓慢。武术专业教师的数量的匮乏,武术课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知识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过高,一般性体育老师很难正常的完成教学, 也就是70.3%的学校未开设武术课的原因之一。

武术师资问题属于棘手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认为一个专业的武术教师应该拥有超高的专业技能,功夫了得,超强的搏斗技术等等,但是许多学校却没有真正从事武术的教师, 大都以非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取而代之,与他们的想象背离,因此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4中小学武术师资状况的因素分析

4.1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清

培养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随着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各级各类各行各业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使人才朝着培养目标发展。

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大都是“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现实情况则不然。高师院校武术专项班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以及教学目的,不是单一的培养武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武术师资。高师院校是中小学武术师资的最大输送渠道。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是技术人才,并非综合性师资人才。高师院校属于师范专业,其毕业生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是发展中小学武术的主力军,培养的质量高低严重影响中小学武术的发展,其培养目标必须明确。体育类院校属于非师范专业,学生需要自主考试获取教师资格等级证书,但是这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很模糊,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够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 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但现实是很多学生未能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被中小学拒之门外。其实,这类学生专业素质高,示范动作标准到位,对武术的理解力,授课能力等方面均高于其他类院校学生,是中小学武术发展最有利的人群。

4.2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未来武术教师的过程中出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不高,武术普修教学内容单一,学时相对较少,教材内容以套路为主,实用技击性内容尚少,文化理论知识的比重偏少,成绩考核不过硬,教学方法缺乏新异一系列严峻问题”[4],导致培养出来的武术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当中与学生的期望出来反差,很难胜任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影响武术的发展和普及,以致于不能较好的胜任教学工作。

高等院校的武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多以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等为主,以基本腿法,基本功,一直贯穿在课堂的始终,以运动员的培养内容来培养,突出套路内容的教授,教学内容单一,教材内容突出套路,实用技击性内容尚少。“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5]。现实存在的情况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也有很多学生没有武术的功底,很难在短短的72学时内既掌握基本功又掌握套路内容,既掌握技术动作又掌握技击含义,既学会联系内容又掌握教学方法与名称,造成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无法达到平衡状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武术教学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高等院校的教学多以示范与讲解为主,教师采用多种示范方法教授学生技术,但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即使采用分组教学,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也极少采用娱乐性的手段,只重视“学生学会”的过程,忽略“学生会教”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增加多媒体与动画教学以及对练性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印象。有学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教学方法的改善是在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对违背现代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以及不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的方法加以改变。

5结语

小学武术教育研究 篇10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4市56所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中学34所, 小学22所, 调查对象中教师及管理人员167人, 学生1433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98份, 回收率93.6%。将回收的教师卷及学生卷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类数理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学生问卷的分析

学生卷共设置调查26项, 主要包括:学校是否开设武术课、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武术课学习内容、武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比较、自己了解武术的方式、课外武术的接触情况, 以及对教师和学习内容的满意度等。

统计分析, 62.66%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 开设武术课的有11.67%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武术课, 44.91%的学校重视方面表现一般, 另有29.94%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武术课。占47.52%的学生喜欢上武术课, 有33.06%的学生不喜欢所教的武术内容。满意和基本满意授课教师教法的分别占37.60%和44.70%, 也有17.70%的学生不满意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同样上一节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 63.16%的学生认为武术课更累, 说明武术课教学方法单一, 娱乐性少, 普遍认为武术课程难学难练。从问卷中得知:学生通过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占25.9%, 通过电影、电视了解武术的占46.1%, 通过学校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占15.9%, 通过民间拳师了解武术的占7.1%, 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武术的占5%。另外, 学生对武术的概念、内容的了解也不全面, 认为武术能够强身健体的占47.6%, 能够防身自卫的占38.4%, 能够通过武术培养自己的品质的占11.2%, 而能够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只占2.8%。

2. 对教师问卷的分析

教师问卷共设置调查18项, 主要包括:武术课开展情况、教学内容、武术课器材情况、大纲的理解程度、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武术的教学方式等问题。

统计分析, 学校缺少武术专长教师, 其他体育教师不愿承担武术教学任务, 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72.35%的教师对开展武术比赛持支持态度, 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武术教育对于武术作用价值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有52.57%的教师认为武术教育仅仅是锻炼了身体, 并且便于开展, 节省了体育器材的投入。另有9.7%学校管理者不了解武术的健体防身、修心养性、娱乐欣赏的作用, 把打架斗殴等恶劣风气与武术等同起来, 弱化了武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导致学校没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去贯彻执行, 没能对学生习武热情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支持。武术的价值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它既包括对人体健康的促进, 又包括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促进, 还包括对人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完善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调查反映出, 武术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教材以技术为主, 理论知识相对薄弱。69.12%的学校没有统编或自编教材, 18.15%的学校教材系统性较差, 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 其中还有12%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确定, 趣味性不强,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绝大多数教师仍采取传授式教学, 手段简单, 不能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选教材方面, 一些教师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创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武术教材。对教材内容, 只注重规格化和套路动作统一的外在合理性, 忽视了套路中隐含的技击功法和内在的文化性, 忽略了武术内涵的复合性和多元性。另外, 武术教师、教学器材也处于缺乏状态, 严重影响了武术教育的开展。

三、教学建议

1. 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 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身需求, 是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 加强各级领导的管理责任, 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推广教学等实施工作, 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

2. 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 加大对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 要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贯穿始终, 注意渗透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的内容, 扭转学生对武术教学的错误肤浅的认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 彰显武术教学的文化性。学校要借助校园媒体和其他各种手段等形式大力宣传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和健身教育功能, 宣传武德故事等彰显武术文化和哲理性的内容, 为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3. 充实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 发挥地方特色

结合《武术健身操》组织相应的普及与比赛活动,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特色内容编写教材。如河南焦作市中小学开展的陈氏太极拳、登封市中小学开展的少林拳等地方特色拳种。创编简便、规范又具特色的自编教材, 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教法体现灵活多变, 突出趣味性与方法性, 并结合实用性与系统性。武术教学内容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对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精神的培育。

4.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武术教育的关键。学校要有目的地引进武术专业和特长的体育毕业生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中来,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外聘有资质的武术专家、民间拳师来开展课外传授与辅导。2010年10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办了第一届武术健身操全国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是来自全国32个省、区、直辖市的教学骨干和行政主管, 这体现了国家对师资培训的重视以及开展的力度。相对应, 各省教育部门也应建立起系统的武术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 如可指定当地的体育院系为培训中心, 以培训武术课程内容,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理论方法等, 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5. 完善武术考试和考评机制, 丰富竞赛活动

目前中小学武术考评机制缺失, 不能科学规范地考核评价。因此, 各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武术运动考核或达标办法, 将武术作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同时, 也可以将武术纳入中考内容之中, 作为晋升高一级学校的参考成绩。另外, 还可以通过武术段位制等评价机制来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评价手段, 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开展各级别、多层次的社会及学校武术运动竞赛, 加强武术表演活动以及武术基本功大赛, 开展武术优质课、示范课比赛, 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到武术学习、武术训练中来, 营造良好的武术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姜玉泽等.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

[4]余强生.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7) .

小学校本武术操创编之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  校本  武术操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16-02

1.前言

武术是中华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儿童的欢迎,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作为武术推广、普及、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为更好的体现我国民族的特点,教育部把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体育科目。贯彻“素质教育”“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也是我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拓展武术教学,形成特色校本教育内容,是我们的着手点。创编这一套武术操,既保留的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展现了具有现代体育精神和文明。武术,不但具有健身性、对抗性、表演性,还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中国强”,中国的未来在少年,希望在少年。通过武术操的教学,拓展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武术这项运动的喜爱。同时也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临沂红旗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与实践对象。

2.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

3.创编过程与分析

3.1寓品德教育于实践活动

学生对于武术这项运动的认识,只是兴趣、模仿,表现在表面上,跟随影视剧中的侠客、英雄人物的动作而已,与同学之间相互嬉闹、模仿,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习武先习德”的理念。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95%的同学对武术表现出极大的喜爱,5%的同学表示不关心、无所谓。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同学表现出怕吃苦、怕累、娇生惯养、随意性很强的特点。根据这一现象,和学生慢慢沟通、了解,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逐步树立自信心,转变了态度。在学生学习动作的同时,并将意义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有了想法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有武德精神,达到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3.2简单易学是创编的特点

在创编本武术操之前,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对武术这项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家长对此也十分支持和拥护。因此创编一套校本武术操非常有利于武术活动的开展。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以“五种步型”为基础,以《精忠报国》音乐为伴奏并配有口令的形式,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的武术操。还有意增加了学生的发音与动作协调配合,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振奋了学生的精神,表现出阳刚之气,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3创编武术操实用价值

3.3.1 健身性

红旗小学少年武术操《精忠报国》共十个八拍,前六个八拍为一个单元,均以步行为主加上上肢变化,在原地进行。后四个八拍为单一的组合,一拍一动,主要内容在五种步型的基础上配合上肢的变化,动作节奏为2秒一动,内容比较丰富。“弓步”“马步盘肘”“虚步架打”“竭步冲拳”“击响冲拳”“砸拳马步连环拳”“提膝下截掌接弓步上挑拳”等等。由于是以操的形式出现,所以后一单元的动作变化也只能左右移动不超过三步,并且结束时要回到原地。该操的运动量要大于一般的广播操,学生初始学习时,四肢明显无力,下肢显得较为突出。经过一时期的完整练习,且学校进行了武术操的比赛,各年级、班级积极备战,认真组织练习,不怕吃苦和疲劳,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在三分多钟的有氧运动中,学生既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动作,又大大提高了身体的协调能力、灵敏能力和柔韧性。身心和体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3.2表演性

攻防技击不仅是武术的核心还体现出内在独特的美,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也是大型娱乐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全区举行的多次大型运动会中,全校所组织的800余名学生进行了表演,气势震撼全场,对各校影响非常巨大,同时我校被授予“兰山区体育传统学校”,也应邀参加了山东教育电视台主办的有关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在临沂市宣传部组织的“纪念屈原诗歌朗诵晚会”又组织了60人进行了表演。在上述几次大型活动中,对武术操又加以改动,既符合了舞台艺术的需要,又体现出了武术独特的魅力。学生兴奋,家长支持,社会各界反应强烈。通过学习和表演,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认识,培养了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互助友爱的优良品德。

3.3.3教育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武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影响着全世界。当今,武术作为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体育项目,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一直备受重视。通过习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有助于骨骼、关节、肌肉和有关器官的发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练习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精神和品德的教育,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影视剧中的侠客,树立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

4.结论

4.1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课堂教学内容充满了色彩,形成有特色的校本教学内容。武术这一项传统文化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

4.2实践证明,通过武术操的教学,提高的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了坚定的意志,培養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激发了学生对武术知识的渴望,同时也使武术这一项民族文化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4.3从初步了解学习,到多次参加大型活动,无不反应出学生对武术这项运动的喜爱,从而启发了学生对武术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浓厚兴趣,提高和增强了身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雁飞.《中国学校武术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7月

[2]《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第一至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9月

长春市小学武术操教学调查研究 篇12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长春市一些开展武术操的小学。

(二)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通过现场观察长春市小学武术操教师上课情况及学生练习的状况, 写出观点与结论。

2. 文献法。通过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互联网、阅览室等途径, 搜集关于武术教学和武术操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和论文。

3.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几所不同小学的学生对武术操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写出综述。

4.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长春市几所小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并写出调查结果与综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长春市小学武术操的教学情况调查

目前, 国家统一编排的武术操的特点是大量吸收了武术的成分, 武术操的动作在编排理念上始终围绕着武术的元素, 使学校武术操赋予了特有内涵。武术操作为课间操的形式, 不仅是为了传授于学生武术技能, 也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学校武术操, 更能够感悟到武术的魅力, 增加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与体悟,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对武术这一优秀传统体育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打好基础。但是, 经过一些调查, 却发现目前武术操在小学开展得很不理想, 不管是在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 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表1可以看出, 长春市小学生对武术操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在抽取的200名小学生中, 有34%的学生喜欢武术操, 72%的学生不喜欢武术操, 30%的学生表示一般的态度。由此可见, 武术操并没受到使学生的喜爱, 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认为小学生武术操的开展比较失败。

从表2可以看出, 长春市大多小学生认为武术操的学习是很难的。在抽取的200名小学生中, 有40%的学生认为武术操很难学习, 30%的学生认为武术操难学习, 有20%的学生表示武术操的学习难度一般, 只有10%的学生觉得武术操容易学习。由此可见, 我国编排的小学武术操在难易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应该适当降低难度,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与身体情况来编排。

从表3可以看出, 长春市大多小学每周的武术操的课程是很少的。在抽取的200名小学生中, 有70%的学生每周只有一节武术操课, 25%的学生每周有两节武术操课, 有5%的学生每周有三节武术操课。所以, 只是从课时上就可以看出学校对武术操的教学并不是很重视, 可见学校对武术操的重视程度是阻碍武术操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表4可以看出, 长春市小学生大多数在练习完一套武术操后感觉是比较累的。在抽取的200名小学生中, 有32%的学生觉得练完一套武术操后感觉很累, 45%的学生觉得练完一套武术操后感觉累, 有20%的学生觉得练完一套武术操后感觉一般累, 只有3%的学生觉得练完一套武术操后比较轻松。由此可见, 编排的武术操在强度方面有些过量, 应当适度调整,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

从表5可以看出, 长春市小学生对练习武术操的场地满意程度不是很理想。在抽取的200名小学生中, 只有20%的学生对练习武术操的场地觉得很满意, 30%的学生对练习武术操的场地觉得满意, 有35%的学生对练习武术操的场地觉得不满意, 15%的学生对练习武术操的场地觉得很不满意。因为武术操的练习需要相对较大场地, 由于长春的地理位置, 冬季比较长, 要有一个室内比较大的场地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练习的场地不满意。

从表6可以看出, 长春市小学生参加武术操比赛的次数太少。在抽取的200名小学生中, 有90%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武术操的比赛, 10%的学生不经常参加武术操的比赛, 有0%的学生经常参加武术操的比赛。比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对促进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对武术操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 长春市小学武术操教学问题的分析

1.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学校领导的态度与武术操是否能搞好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许多学校至今没有开展武术操的原因就是学校领导不够支持。学校领导应该正确认识武术操的价值和意义, 大力支持校园武术操的发展。

2. 武术师资力量匮乏。

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 长春市小学里对武术操进行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不是武术专业的老师, 武术专项教师非常的缺乏。这样使得教师本身就对武术的内涵了解得不透彻, 没有一定的武术基础, 对动作里的含义也无法说清楚, 在动作示范中也表现不出武术动作中的精气神, 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武术操课的教学效果。

3. 武术操本身的问题。

目前推广的武术操是众多武术专家的智慧结晶, 但是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 总还是有着一些问题。在通过走访、观察中发现小学武术操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是小学武术操难度过大, 学生不容易掌握。还有小学武术操的有些动作节拍不对称, 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年龄太小, 在学习的初期很难掌握。这样就使学生对武术操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再者, 小学武术操的强度偏大。许多学生跟不上节拍, 无法连贯地完成动作, 更别说达到动作的标准配乐完成了。

(三) 建议

1. 加强学校领导对武术操教学的重视;

2. 完善师资力量, 尽可能使用专业教师;

3. 多组织开展武术操比赛;

4. 完善武术操自身出现的问题。

摘要:为了探索长春市小学武术操近几年的教学发展情况, 本文采用了观察法、文献法、逻辑法和调查法, 以长春市几所推广武术操的小学为研究对象, 对目前长春市小学武术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武术操在长春市小学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未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为此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原因,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武术操,教学,长春市,小学

参考文献

[1]于世雷.长春市小学开展武术操的可行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2]周倩.学校武术操若干问题的审视[J].搏击·武术科学, 2012 (9) .

[3]陈娟.湖北省黄石市中学武术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4 (22) .

[4]谭晶.论中华武术操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7) .

上一篇:管理理论思想下一篇:整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