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思想

2024-10-29

管理理论思想(精选12篇)

管理理论思想 篇1

读《老子》有三大主线, 通读和理解三大主线, 能从中发现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老子》的三大主线是 (1) 什么是道, (2) 由“道”统帅的天下是什么样子, (3) 圣人是怎么管理天下的。

1 什么是道

1.1 道是绝对真实, 绝对不变的, 代表真正的唯一老子第一章说道:

“道, 可道, 非常道。名, 可名, 非常名。无名, 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大体的意思是:“道”, 可以用言语描叙的, 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可以用名称界定的, 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 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 那是万物的母体……从上可以看出,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根基, 它是本体, 无法用我们世俗的言语来表述出来的。我们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事物都是相对真实的。为了了解我们的世界, 我们就给每一个事物起个名称, 但名称是个概念的东西, 是相对的, 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就像一个地方的地名一样, 几千年前是这个名称, 沧海桑田, 几千年后又变成另外一个名称了。而道则不同。道是绝对不变的, 绝对唯一的。它不会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 也不会因言语的变化而变化, 就像老子所说的, 如果用“道”可以用我们俗世的言语来描叙, 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因此“道”是绝对真实, 绝对不变的。

1.2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折射出了企业的管理思想。

对于一个企业, 首要的就要像老子所说的“道”一样, 应该建立自己本企业的理念、共同愿景。这个共同愿景就是本企业存在的目的。并且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而且, 这个本企业存在的理念、共同愿景能够紧紧团结本企业的员工, 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 是企业所追寻的目标。建立共同愿景是凝聚全体员工最有力的措施。共同愿景是员工们法发自内心的愿景, 有强大的驱动力和激励作用, 并且能孕育出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凝聚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书中提出了共同愿景的理念。他说道: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共同愿景也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 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他同时着重说到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的作用, 他说道: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 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 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 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2]。

2 天下是什么样子的

2.1 天下是相对的, 充满着辨证的关系《老子》第九章说道: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己;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第十三章说道:“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第二十七章说道:“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3]等等。说的都是天下的情况。天下与道相比, 是相对的, 充满变化的, 四处都充斥着辨证的关系。就像第二十七章所说的, 善于行走的, 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 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 不必使用筹码;善于关闭的, 不用栓锁, 别人也开不了;善于捆绑的, 不用绳索, 别人也不能解。世间万事都是相对的, 辨证的。因此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得失, 不必执着于暂时的困境, 而要审时度势, 变换自己的策略, 以获取最后的成功。

2.2 老子关于天下是相对的, 充满辨证的关系的思想与企业策略

的权变思想的锲合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学派。权变理论认为, 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方法。权变管理依托环境因素、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来制定最有效的管理方法。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就提出了组织管理结构是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战略本身又由于市场的、金融的、科学技术的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并提出了自己的四种模型。

组织的理念不能改变, 但组织的策略是可以改变的。既然天下事都是相对的, 充满辨证的关系, 那就应该审时度势, 让企业的策略随着自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并在商业社会中优胜劣汰。

3 圣人又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3.1 无为而治老子在第二十九章说道: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第三十七章说道:“道常无为, 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4]等等。老子通过这几章节叙述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 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 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 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3.2 弊而新成老子在第十五章说道: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5]。大体的意思就是说圣人不就求完满, 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 所以一直去旧存新。老子通过此思想, 就是说圣人永不满足, 永远在提升自己的休养, 已达到“道”的境界, 从而更好的管理天下。

3.3 无为而治思想与企业中人性化的自主管理思想的锲合企

业中人性化的自主管理是指在企业中, 高层管理者制定组织规划之后, 给予下层组织充分的自主权, 并减少对下层组织工作的干预, 以激发其主人翁精神, 从而使员工的创作力达到最大。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正是这一观点的表达。无代为, 不代替去做别人应该做的事[6]。在管理中, 就是管理者不要代替下属去做事情, 具体工作应分配给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去完成。从而自己关注于事关企业存亡的决策方面的大事。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提倡自主管理, 给予组织成员较大的自主权, 组织成员可以自己组建团队、制定对策、组织实施、评定总结, 并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在不断学习和相互切磋中提高创新能力。

3.4 弊而新成的思想与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管理艺术

思想的锲合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科技创新, 也在于领导者自身的休养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群好的领导者在引导着本公司的发展, 而这些好的领导者必然是从来就不满足现状, 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子提倡弊而新成的思想就是提倡永不满足的那种精神。

老子的管理思想有很多, 把握住老子思想中的主线, 就能把握住老子管理思想的主脉, 从而从中找到许多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2009版) .北京:中信出版社.

[3]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5]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 (2007年版)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邵喜武, 王海艳.老子“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解析 (2009) .综合管理.

管理理论思想 篇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关键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向的青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关键阶段。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一阶段,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正处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新时代,思政课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事因时因势开展好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奠定立身之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专门性课程,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以育人为根本,引领其他各类课程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过程中,着力于筑牢青年学生的信仰基石,打牢青年一代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用正确思想塑造人的过程中,着力夯实青年学生的人生根基,擦亮青年一代最鲜亮的精神底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用主流价值引导人的过程中,着力激扬青年学生的青春梦想,凝聚青年一代开拓奋进的磅礴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课程思政”理念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理念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这一理念在实践中有效地推进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涉及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在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课程思政”是指导所有课程都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育人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专门性课程,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实践之中。

“课程思政”这一立德树人创新理念与实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扩展到了各门各类全部课程,客观上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扩充、授课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丰富和讲授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高校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得到了拓展,但这绝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主渠道”地位的降低或削弱,而是在强调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的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在引领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同时,更精准、更有效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体现立德树人专门性课程的示范担当和专业水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待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3.下大力气探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在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力。与此同时,应鼓励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群”,通过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和架构。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及时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新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学术成果以及具有区域特点和自身特色的相关育人元素等有机融入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断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增强课堂效果和学生满意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管理思想,引导行为 篇3

关键词: 初中教育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较为叛逆,对事物的看法与做法不够成熟,常因为自己的无心之失而犯错。因此,农村初中班主任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在当前农村初中班主任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一、目前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待学生问题心浮气躁,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目前,一些农村初中班主任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表现得不够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部分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会将生活或工作中的不顺迁怒至学生身上,这样的做法无疑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阳奉阴违,不服管教等现象发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育理念及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影响班主任管理效果。

教育是一项具有创造性且神圣的工作,农村初中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探索,才能找到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管理方式。然而,当前部分农村初中班主任缺乏管理理论指导,仅仅根据自身的感觉和情绪进行管理,这样不但难以管理好班级,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从而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除此之外,很多初中班主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导致老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只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管理方法过于单一,依然采用集团专制管理方法。

初中班主任作为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任何一个细小的举动都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当前大部分初中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尚未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仍然一味采用集权专制的管理方法,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有个别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未能采取正确的管理方式,面对学生的错误尚未及时加以引导,而是以责备、讽刺、挖苦为主,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生缺乏应有的集体主义,增加班主任管理的难度。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常过度看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叛逆心理较为严重,从而为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其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班主任的安排,往往保持相反态度;二是不服班主任管教,认为班主任是在故意为难自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时,当前大部分初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享尽了家长的疼爱,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同学、老师相处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为他人考虑,缺乏集体主义感和合作精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

(一)放平心态,冷静地处理学生问题。

由于每位学生是独立的个体,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充分尊重与理解。因此,初中班主任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应以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能一味地坚持批评、处罚的态度,而是应该放宽心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冷静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促使学生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从而保障班主任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二)更新理念,创新班主任管理观念。

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理念与方式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过于塑造自身的威严形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初中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有效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因此,农村初中班主任首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其次,应该在农村初中班主任的管理过程中融入哲学观点,合理地将规范管理方法和德育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保障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

(三)强化学生心理建设,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建设,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其中,团队意识主要是在集体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农村初中班主任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班主任管理体制,各司其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班级管理工作中。

三、结语

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为了有效提升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需要初中班主任端正自身的管理态度,革新管理理念,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当前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初中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坚持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保障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金日.给力引导,护航成长——浅谈初中班主任的管理艺术[J].都市家教月刊,2014(7):104-104.

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追求 篇4

一、抛弃经验管理思想, 追求科学管理思想

1. 经验管理思想阻碍科学管理思想。

经验管理思想, 是指管理者依据过去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的思想。综观大学生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 走向大学生管理岗位的管理者, 都是在借鉴前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管理者一开始就推崇“反”经验的管理思想。原因在于前任的实践经历, 存在着被大众认可的“经验”, 这就使得新任在开始做大学生管理工作时, 主要的参照对象就是前任的“经验”。

但是, 前任大学生管理者掌握的经验是“过去时”, 新任面对的情况是“现在时”, 研究的内容更是“将来时”。过去的经验对现在和将来,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不能指导现在和将来的全部。因为现在的动态变化和未来状况的不确定性, 是不以过去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 现实中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经验决定论”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存在对包含着科学管理思想的“反”经验思想产生了阻碍。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改变, 过去的静态管理思想就会决定现在和将来的动态管理思想, 而大学生如果接受滞后管理思想的教育, 负面影响肯定少不了。

2. 科学管理思想符合社会演变规律。

在大学生管理思想领域, 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经验而否定一切和经验不一致的思想, 也不能打着科学思想的旗号否定过去的一切经验。需要提醒大学生管理者注意的是:科学管理思想追求的是事物动态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既要求大学生管理者的“外在形象”, 也要求他 (她) 的思想内涵, 还要求他 (她) 的科学观念。因此, 在进行大学生管理的过程中, 既要保留大学生管理思想演变历程中“颠覆不破”的真理, 又要克服管理思想中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方面, 这才是大学生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同时, 大学生管理者要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今天的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其思想生成、演变的规律, 要把握核心的、实质的内容, 寻求最佳的“灌输”途径, 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思想有机地交叉、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真正接受符合党和国家期望的成才标准的管理。

二、抛弃局部管理思想, 追求系统管理思想

1. 局部管理思想干扰系统管理思想。

局部管理思想, 是指以管好管辖范围为准则的管理思想。长期以来,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成为在任管理者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志, 也被认为是管理者非常正确的管理思想追求。只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收获颇丰, 心灵的满足感就会悠然而生。在大学生管理思想领域, 这种观念也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日常行为, 甚至使他们煞费苦心地考虑着, 今后如何长期做好“本职”工作, 如何使自己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本无可非议。但对于大学生管理思想领域来说, 育人是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应是大学生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共同目的。因此, 仅仅考虑做好“本职”工作, 而不考虑“全校一盘棋”问题, 就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思想问题。这种思想问题的客观存在, 是大学生管理者缺乏全局性思维观念的基本产物, 而且, 有些本职工作成就的取得, 甚至是以其他局部利益的牺牲为代价的。这就会对整个管理系统的协调发展产生干扰, 管理成本也会加大, 不必要的矛盾也会产生。

2. 系统管理思想符合全面管理规律。

就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而言, 正常组织的快速、协调发展, 需要“纵向”管理思想的高度统一, “横向”部门关系的协调一致, “斜向”交叉关系的尽量避免。然而, 在现代组织的发展过程中, 各类“关系”的交叉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如果出现反差较大的管理思想, 就会导致一个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接受不同管理思想的影响。这种情况多了, 就会对“纵向”管理思想——可能是正确的管理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 管理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相当程度地影响。因此, 抛弃局部管理思想刻不容缓, 从事育人工作的大学生管理者对此更应高度重视, 并要在全校创造符合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管理思想氛围。

三、摈弃自足管理思想, 追求创新管理思想

1. 自足管理思想排斥创新管理思想。

自足管理思想, 是指管理者满足于工作现状的管理思想。“知足者长乐”是胸无大志的管理者停滞不前的“自慰”心理表现, 尤其是一些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管理者, 更是以此作为宽容自己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依据。长期下去, 管理者就会滋长创新惰性。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是发展变化最直接的结果。面对频繁更新的社会现实, 管理者管理思想的惰性延续, 会引起管辖范围恶性的连锁反应, 从而导致组织内部缺乏创新思考和科学预测。这对于解决组织成员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思想问题非常不利。

大学生的思维领域, 在某些方面接触的甚至比管理者更多、更复杂、更新颖。所谓的“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正是大学生时刻面对的意识环境。因此, 大学生管理者一定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 一定不要滋长惰性。大学生管理者所具有的管理思想的客观程度, 一定要远远超越大学生对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管理思想以大学生为本, 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2. 创新管理思想符合动态发展规律。

自足管理思想初看不是大事, 仔细分析起来问题却非常严重,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管理者承担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 任重道远。要让学生合格, 管理者首先要合格, 因此, 管理者一定要摈弃自足管理思想, 时刻以创新观念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真正拥有“满满的一桶水”, 并不断寻找新的水源。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思想宣传精选 篇5

一说起“高精尖”,人们往往想到理工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能“高精尖”?

当然能!在北京,有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是指坚持高端,搭建思政课资源平台;“精”,是指依靠精实工作,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尖”,是指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

效果如何?思政课老师说,这个中心出产“备课神器”;学生说,思政课从“点名课”变成了“网红课”。

■瞄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症结“破题”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但在某种程度上,我国有些高校的思政课还不能满足需要。“有些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如有的高校会让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毕业生教思政课,造成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整体偏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吴付来说。

为了给思政课症结“破题”,,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运而生。

“中心着力打造思政课资源平台,构建一体化研究服务体系,包括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形成思政课建设的‘资源库’。”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易说。

要想“对症下药”,必须先“望闻问切”。

,为了全面摸清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情况,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奔赴全国2500多所普通高校,开展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史上首次“地毯式”全覆盖大调研。

在这次大调研中,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记录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全国高校思政课及相关活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我们通过量化分析和感性描述的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政课教学情况。”王易介绍。

为期3个月的大调研中,206位专家、716位随行教师、3万多名高校学生使用了这个系统,汇总了3000堂听课记录与31860份有效问卷,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高精尖不是理工科的专利,思政课也需要追求高精尖。我们致力于把全国最顶尖的学者、最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吸引过来,采用最前沿、最先进的方式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和评价,不断推出思政教育精品力作。”吴付来介绍。

■网络集体备课,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军作战”

采访中,不少老师表示,“要真正把思政课讲好,不容易!”

为什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川解释,思政课不能照本宣科、千人一面,要坚持理论实际相联系、课堂内外能贯通、教学相长有互动,作为老师,必须在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和理论层次的丰富性上下功夫。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由教育部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不但能够完成集体备课、线上答疑、教学观摩展示,还可以提供教学资源检索、资源管理、在线备课、互动教学等一站式服务。仅,教育部就通过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展了20多场示范课直播,累计培训20万人次。

众行者远。“有了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我们不用‘单兵作战’,开始走向‘集团军作战模式’,简直太好了!”很多思政课老师评价。

讲好思政课,资源很重要。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好像一个“大超市”,在这里,有经典文献库、教学内容库、教学素材库、教学课件库、重难点解析库、专家教师库6个数据库,包括300多万条文献资源、4万册电子图书、2500多个微视频,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口味”挑选“食材”、烹饪“大餐”。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发现好文章、好案例、好图片,也可以通过备课平台上传至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师甚至可以发起网上小型备课会,把这门课相关的教师召集在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王易介绍,未来还会完善在线疑难解答功能,请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在线问诊”。

■“青椒论坛”,给青年教师打造“筑梦之巢”

“思政课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青年,作为任课教师,要有敢于直面任务的担当精神、敢于应对问题的勇气与能力、勇于探索新方法的创新力。”209月15日,“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第七期在同济大学举办,8位青年教师发言完毕,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推进委员会主任徐蓉这样总结。一席话,说得台下的青年教师频频点头。

“青椒”者,“青年教师”也。“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正是中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搭建的一个高层次、专门化、辐射性、全覆盖的交流平台。论坛创办以来,已在北京和各地多所高校举办系列讲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革命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位位来自思政课一线的优秀“青椒”登上讲坛,分享交流教学实践和经验。最后,还有名师大家对“青椒”进行点评指导。

“如果老师们都这么用心教学,何愁思政课讲不好、学生不爱学!”在网络直播平台听了优秀思政课“青椒”分享的教学心得,西南大学教师王永友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里感慨。

目前,已有56位一线优秀思政课“青椒”被请上论坛。仅主题为“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与实践”的专场,就有31050名思政课老师在线观看,“现在,‘青椒论坛’越来越成为广大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必刷剧’。”王易说。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平台还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讲坛”。章百家研究员、韩庆祥教授、王向明教授、王炳林教授、秦宣教授、刘建军教授、陈占安教授……一位位思政课名师登台开讲,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师生。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报告厅里,台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妙语连珠;台下,师生济济一堂,连台阶上都坐满了人。

“‘名师讲坛’已举办7期,每期都爆满。有一次时间安排在周六一早,但赶来听讲的师生还是把教室围得水泄不通,不得不临时调换更大的场地。”吴付来说。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时强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教师这个关键,扎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范教育水平,更好服务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

孙春兰观摩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随堂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师生座谈交流。她指出,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国家发展实践相结合,与学校专业课程相结合,回应思想困惑,引导健康成长。要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选用、管理、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改革评价机制,为思政课教师安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做强学科专业,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在引领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党委要落实好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听课讲课,研究解决思政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春兰详细了解师范教育的情况,考察了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她强调,公费师范生教育是中小学高素质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要强化师范院校“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优化师范专业设置,加强一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鼓励师范院校一心一意做好教师培养工作。要提升培养能力,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健全各项保障措施。要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为教师职业发展拓宽渠道,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三

“怀疑的时代为什么要坚守科学的信仰?”

“只想过岁月静好的平淡生活,只想过一种‘佛系人生’不可以吗?”

“人为自我而活有错吗?”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

在中央财经大学的思政课上,这些犀利、直接的问题,已经成为常见、亮眼的环节。也正因为善于解答学生们的困惑,思政课从学生固有印象中的“水课”,变成了人人爱听的“金课”。

“问题链”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思政课的独门秘籍,它以热点、难点话题为起点,将一个个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问题链条化,层层递进,进而深化课堂讲授,获得学生欢迎。

“问题链”,问什么

在讲授“人生价值”的课堂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谢玉进抛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那为什么还要活着?”

“因为不想死”“为了改变世界”……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即便过了很长时间,当年的法学专业大二学生王姝依然意犹未尽:“我们从过去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去主动思考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人生、选择、生活等等。”

优质的课堂,必须要解决学生的疑问。

在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邢雷讲授的一堂思政课上,有学生提出:“私有制效率更高,为什么我国非要坚持公有制呢?”

“私有制真的效率更高吗?”“贫富悬殊与共同富裕哪一个更符合人类文明的走向?”“中国搞私有制能实现共同富裕吗?”针对学生的疑惑,邢雷首先提出了这样的一系列问题。

接着,邢雷通过自己详细的解释,使学生们逐渐认识到私有制的固有矛盾和根本缺陷,看到盲目照搬西方私有化给一些国家带来的灾难,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实质和危害。

其实,这样的解答还远未结束。在此基础上,邢雷又提出一个更现实也更尖锐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垄断资本会不会给中国的单个企业发展到足以与他们对抗的时间和机会?”跟随这些“问题链条”,师生间的讨论和思考逐渐深入,学生们也真正明白了中国既不应该、也不能够有化经济道路,从而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在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看来,思政课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教会学生认识自己、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以及自己与其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门让学生跳出“小我”,学会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思考责任与使命的“大课”。“可以这么说,在大学遇到一个好的思政课老师至关重要,因为大学是选择人生方向、辨别是非善恶、认识自身责任的关键期。”

“问题链”,从哪来

“问题链”教学法,从何而来?

冯秀军表示,“问题链”教学法的改革与探索,起因于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体现为“多、变、厌”。“一是如何在繁多教学内容中‘以简驭繁’,如何在多样问题中捕捉主要矛盾;二是变革时代的教育环境、教材内容、教学对象都在变,如何在变中寻找不变,寻找贯穿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长久性的问题;三是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平等、自由和批判性的特点,如何认识其理论学习的习惯和偏好、特点和规律,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其理论思维能力。”

“针对这些挑战,思政课‘问题链’教学法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冯秀军指出,首先是突出问题意识,从解决问题着手,以问题导引教学,着眼实效性,增强针对性。同时,突出重点意识,在诸多问题中找出主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着重解决主要矛盾,避免面面俱到的铺陈与罗列。此外,还要追求理论彻底,以“问题链”导引教学,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吸引和征服学生,以此深化教学,澄清困惑。

思政课,这一多年来时常被学生吐槽的课程,真能因“问题链”而焕发新生吗?

冯秀军告诉记者,认知从哪里开始,教学就应从哪里开始。只有那些最终可以导向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问题链”教学法打破了教材内容呈现先亮明观点和立场的做法,以及照本宣科式教学拿教材观点和结论作为教学起点的教法,而是以学生困惑的问题为起点,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沿着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深化教学。

为此,冯秀军主编了《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详案》,这本凝聚广大思政教师智慧的“思政宝典”,被师生们称为“思政课教学的十万个为什么”。

“‘问题链’上的一个个问题,都是经过我们精心选择、设计的,绝非随机、随意提出来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终应导向教学的目标实现。”冯秀军透露,从至今,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面向全国9个省市区10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研等形式进行调查,提炼出近千个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问题链”,走起来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时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枯坐于讲台之下面无表情,昏昏欲睡。“这是一种学生身体被捆绑在椅子上的静态课堂,而且是一种日复一日的捆绑式静态课堂。在这种没有思维活性的休眠课堂、缺乏情感参与的冷漠课堂之中,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__军坦言。

基于此,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出“行走的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努力改变传统的课堂场景和样态,让那些充满生命活力和青春能量的大学生行走于课堂之外,让他们与种.种“问题”相遇,进而去认识世界、触摸世界。

据介绍,中央财经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设计了“公益与公德”“家与国”等主题,突出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的课程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设置了“人与生活”“人与社会”等主题,突出以人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的理论教育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设计了践行与感悟系列主题,如“百年风云人物”“我的梦·中国梦”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设计了北京发展系列主题,如“北京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查”“北京城市发展问题调查”等。

“可以说,这些课堂外的实践项目,让学生们了解和收获了更多。他们的足迹遍布学校的建筑工地、宿舍、教学楼,以及校外的公交车、公园、敬老院、孤儿院、特教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__军说,“从实践回来后的汇报与交流看,学生普遍反映,要讲述得太多,时间不够用。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外的行走,来解答‘问题链’里的一个个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课内外相衔接、线上下全覆盖的系统工程。”冯秀军说,积极搭建多维教育平台,大力拓展教育时空,努力在大思政格局中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她介绍,围绕四门思政课,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小马乐道”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热点问题等自主创作,创作成果以此为平台发布传播。学生的创作成果既有研究论文,也有人物访谈,还有诗歌、小品、漫画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今的“小马乐道”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学习成果发布交流新平台。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四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是我们党领导教育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教育和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要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就必须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首先就要深化思想认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思想政治领导,才能确保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学校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就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委、学校党委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对于各级党委来说,就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对于学校党委来说,就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还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惟其如此,方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让思政课堂焕然一新。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筑牢坚实基础。

【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改进】范文五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要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办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如果因循守旧老一套,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就很难取得实效。只有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这“八个相统一”,直面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作出了深刻回答,是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关键所在。

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始终贯彻“八个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每一个都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只有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思政课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比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再比如,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才能让学生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把握,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还比如,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才能让科学理论春风化雨、滋润心灵,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 篇6

我说: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是回归流程管理本质。

所谓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是指人们对流程管理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一些基本看法,是可以应用于各类流程的共性原则。

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则:

原则一,组织结构应该以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

这条原则是说应该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来完成流程中的所有步骤。员工的工作应该是围绕着目标或产出,而不是围绕着单个任务。对于这一原则,有些人把它和目标管理相混淆,这里不妨稍加比较。

目标管理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为基础的。它改变了在以往管理中所出现的“人治”问题,强调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明晰责任,以便执行和考核。但是,由于目标管理一般都是在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中完成的,所以目标也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部门分割的色彩,这样就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组织的效率。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要关注“目标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如果目标是根据任务制定的,那么我们说它是与流程管理的原则相违背的;如果是根据流程来制定的,那么这种目标管理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流程管理强调一切以流程为中心,根据流程而不是任务来开展工作,但是实际上,这些原则在具体实施时还是要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这就是它与目标管理的联系所在。

流程管理强调打破原有的职能界限和任务划分,尽可能将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环节集成起来,合并成单一任务,由单个人来完成。

原则二,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自己执行流程

过去由于专业化精密分工,企业的各个专业化部门只做一项工作,同时又是其他部门的顾客。例如会计部就只做会计工作,如果该部门需要一些新铅笔就只能求助于采购部,于是采购部需要寻找供货商,讨价还价,发出订单,验收货物,然后付款,最后会计部才能得到所需的铅笔。这一流程对于铅笔这类廉价的非战略性物品显得笨重而缓慢,并且用以采购的各项间接费用往往会超过所购产品的成本。

在有了信息系统以后,一切就有可能变得容易了。通过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会计部可以自己采购。当与流程关系最密切的人自己可以完成流程时,就大大消除了原有各工作界面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所有的专业部门的专业职能。例如对于企业的主要设备和原材料,则仍由采购部门来完成。具体如何安排,还是要以全局最优为标准。

原则三,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过去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这样一些部门,它们的工作仅仅是收集和处理其他部门产生的信息。这种安排反映了一种旧思想,即认为低层组织的员工没有能力处理他们产生的信息。而今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信息不再是一种特权,信息处理工作完全可以由低层组织的员工自己完成。

原则四,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

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集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而缺点则是缺乏灵活性;分权,即将人、设备、资金等资源分散开来,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服务,却随之带来冗员、官僚主义和丧失规模效益的后果。

有了数据库、远程通讯网络以及信息分布处理系统,人们不再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伤透脑筋,企业完全可以在保持灵活服务的同时,获得规模效益。

原则五,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联系产出

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并行: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相同的工作;另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终必须组合到一起。新产品的开发就属于后一种的典型。并行的好处在于将研究开发工作分割成一个个任务,同时进行,可以缩短开发周期。但是传统的并行流程缺乏各部门间的协作,这样,往往在组装和测试阶段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从而延误了新产品的上市。现在配合各项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共享数据库和远程会议,企业可以协调并行的各独立团体的活动,而不是在最后进行简单的组合,这样可以缩短产品开发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最近一些企业所推行的“并行工程”也正是这样的思路。

(此处作为插入卡片)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87年美国防御分析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后才逐渐被接受。实践已证明CE能大大改善新产品开发过程,能大幅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实现CE的关键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这种思想可应用到新产品开发以外的运营和管理过程,帮助提高企业流程的性能。

原则六,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

在大多数的企业中,工作的执行者、监控者和决策者是严格分开的。这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假设,即认为一线工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监控流程,同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眼界去做出决策。

这种假设就构成了整个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的基础。而今,信息技术能够捕捉和处理信息,专家系统又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于是一线工作者可以自行决策,在流程中建立控制,这就为压缩管理层次和实现扁平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一旦员工在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时候,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以及伴随着它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也都会改变。

决策权力下放,必然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不必要的控制监督人员,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需要指出的是,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无事可做,实际上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将更多精力放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

另一方面,传统管理模式有时出于防止员工和管理人员偷工减料或者滥用职权的考虑,设置了多重核查和控制程序,并有意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互相牵制的制度。控制自然是要付出人力和成本的,有时甚至超过了控制所能产生的收益。而且严格控制使员工始终处于受管制的地位,难以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门间的职能不清与“管理真空地带”的存在更为部门互相推诿提供了借口。

流程管理主张在能产生经济效益时才进行控制,也就是要求控制产生的收益大于进行控制耗费的成本,否则就取消控制或改变控制的方式。流程管理提倡总量控制和延迟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工作量小,成本低,允许少量的权力滥用,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原则七,流程多样化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为实现规模经济,形成了统一风格、统一程序的流程,所有输入,无论难易、大小、缓急都遵循统一流程进行。统一流程把常规情况和特例混杂在一起,运转复杂,速度迟缓,无法适应市场多元化和需求多变化的发展。为主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流程管理支持流程多样化,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市场、不同输入、不同形式制定具体的流程流转。对于某一输入,首先确定最合适的流程,然后再按照流程运行,使对输入的处理能通过最节约的流程完成,既提高处理速度,又降低成本。

原则八,单点接触顾客

为了做到对顾客负责,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改变传统的多点接触顾客但实际上又无人负责的局面,企业需要让流程“单点接触顾客”,即企业和顾客只有一个联系点即业务专管员或业务负责人。如果流程较为复杂或过于分散,集成较困难时,需要一名业务负责人作为缓冲器,与顾客打交道,对顾客负责,解决顾客的问题。业务负责人还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能使用流程中所用的信息系统,有能力与流程的其他执行人员保持联系并相互协助工作。

原则九,从信息来源地一次性地获取信息

在信息难以传递的时代,人们往往会重复地采集信息。而由于不同人、不同的部门和组织对于信息的要求和格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给企业造成延迟、输入错误以及额外费用。然而今天,当信息技术如此飞速发展而又如此普及的时候,人们再也不需要重复地采集信息了,我们可以将信息储存于在线数据库中,让所有需要信息的人实现共享。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篇7

1. 1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也备受推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基本上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 维护“礼治”, 主张“仁治”。儒家思想中的德仁义礼等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

(2) 儒家提倡德治主义, 鼓励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人。这种教化方式, 从本质而言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 使人知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并教化人心向善。这是最积极, 也是最彻底的方法, 绝非是仅仅依靠法律的制裁就能达到的。

(3)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内涵表现为“异”, 即使尊卑、贵贱、长幼有序并各自遵守其特殊的约束规范。儒家主张“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从本质而言“礼”其实是法的一种形式, 换言之如果违背了“礼”的约束就必然会遭受“刑”的惩罚。[6]

1. 2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览中国几千年的管理思想史, 封建社会自汉唐以后各个时期出现的鼎盛繁荣景象, 都与管理上沿袭“内用黄老, 外用儒术”的思想有关, 即以道家作为管理的实际指导, 而儒家则是一种形式。[4]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守柔”的管理特点。“守柔”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老子之所以认识到“守柔”的重要性正是来源于世间万物由强到弱的转化。因此, 老子认为只有保持柔弱和谦下的地位, 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处于不败之地。

(2) “无为”的管理原则。道家认为“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借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来源, “无为”作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要求统治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 从而在不断地变化中谋求发展。

(3) “无弃人”的用人思想。老子说: “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道家尊重自然规律, 用人方面提倡在发现和尊重人不同特点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人的不同特长和才能, 以达到“因人制宜, 人尽其才”的效果。

(4) 少私寡欲的领导品质。老子认为, 让庶民过上“甘其食, 美其衣”的生活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根本目。为此, 好的领导者应为他人而不为自己, 应为百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1. 3 墨家的管理思想

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之一, 其管理思想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自然科学”, 墨家力图打破尊卑、贵贱、亲疏的等级制度,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相爱平等的理想社会。[5]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兼相爱, 交相利。墨子针对当时出现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 认为“别”是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源所在, 导致了划分彼此你我, 彼此间追求利益, 只求爱己不求爱人, 只求利己不求利人。为此, 墨迹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 要求由此及彼, 相互关爱,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如此才能消除误会, 避免隔阂, 改变时弊。同时墨子认为利益是相互的, 损他人之利也会损己, 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以达到兼爱的目的, 只有彼此相利, 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相统一, 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

(2) 尚同控制, 尚贤使能。尚贤在墨家管理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墨家认为对于德才兼备之人, 不仅要招纳选拔储备, 还要予以足够重视, 并做到各尽其才。“尚同”则是要求在贤人治理国家时, 应该一统天下之义, 做到下级服从上级, 以上级的意志为行动标准, 由此才能实现政令畅通, 社会稳定。“尚贤”与“尚同”是相辅相成的, 是实现“尚同”的保障, 依墨子而言, 只有将贤能作为用人标准, 同时实行自上而下的贤人政治, 才能实现尚同。

(3) 贵义。在《墨子·贵义》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与兼爱密切相关, 贯穿于墨家的整个管理思想体系之中, 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墨家认为义即利也, 其中的利也并非是一己私利, 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也并非是矛盾对立的, 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为此墨子提出“志功为辩”, 使“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分析

2.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协调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就重视关注“和”的重要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的“天人合一”, 就是要求人为之事必须要顺应天意, 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法则, 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 指的是“道”遵循自然法则独立运行,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而兵家在军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重要作用。[8]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无不体现了和谐、协调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现代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均产生了有价值的思考意义。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 同样要将企业的协调管理置于重要位置, 将“和谐”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只有在企业内部之间达到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部门与部门乃至在企业外部达到不同企业间、企业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才能有力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西方企业管理思想中, 泰罗提出合作互利的“精神革命”, 强调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企业做大做强, 从而使员工和雇主二者之间相互对立转化为互相协作, 虽然这种“精神革命”并未出现, 但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法约尔最早将协调管理纳入企业的五项管理职能之中, 强调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管理中应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之上使企业部门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2.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有关于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莫过于《孙子兵法》, 虽然《孙子兵法》最早运用于军事管理, 但对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也极具有重大意义。孙子作为兵家的代表人物, 其在战略管理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就是权变性, 要求根据环境展开的行动, 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方针计划, 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以相应的原则为指导, 并要求遵循规律。这种“因变制宜”的权变思想对现代企业在实际运营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企业在制定目标计划和实施具体战略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虑和分析市场的变化、产品的结构和消费者的需求等因素。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20实际60年代, 早期以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管理理论、伊戈尔·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 自20实际90年代以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向战略联盟、战略竞标以及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 这些战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已有明显的体现, 如果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关于战略管理思想是灵魂和纲领, 那么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转变则是对中国传统战略管理思想的延续和创新, 但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仍然对当前企业管理和战略规划具有现实性和实质性的影响。

2.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在企业组织管理上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对组织结构的管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提出的“五伦”追求亲密性的人际关系, 对现代企业而言则是要求构建紧密的组织结构; 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说“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 曰: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提出了中国古代管理组织理论中的“明分使群”的组织构建模式, 阐述了“使群”的前提在于“明分”, “明分”的目的在于“使群”。[10]无论是孔子倡导的“五伦”还是荀子提出的“明分使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用“礼”和“义”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样的组织模式仍然适用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 以“分”达到“群”的目的, 同时用礼仪道德约束组织中的人, 其中华人在海外创建企业的显著特点就是, 这种大“群”小“分”的组织管理结构形成了以“平均、宽厚、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并配合现代企业管理手段, 使组织结构中的人员和组织上下层紧密配合, 从而使组织的力量得以汇集和放大。[11]

现代企业管理论中, 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五种管理职能之中的“组织职能”, 并在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等级制度”和“人员团结”管理原则, 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增强的人员的团结和凝聚力, 等级制度不断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马克斯·韦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将权力等级构成一个5级3层的金字塔, 这种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职能分工和等级制度, 其行政组织理论尤其是其组织模式为许多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规定化的典型, 现代企业中普遍采用的低中高层管理同其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基本一致。[7]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3.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等学派均对协调的重要性进行了独特鲜明的思想阐述。时至今日, 直面企业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观依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首先, 树立正确的协调观, 克服工作中的本位意识。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是围绕公司的整体工作展开的, 因此要注重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工作, 同时从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 克服本位思想, 相互合作团结。其次,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确立各司其职的思想。管理人员要贯彻落实协调工作,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最后, 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构建企业激励文化。从深层次而言, 重塑企业文化是充分发挥协调职能的关键所在, 只有充分发挥激励文化在企业协调管理中的作用, 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 摆脱落后的被动管理模式。

3.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 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 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 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2]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以及飞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地实施好既定的企业战略, 不仅要善于在执行制定的战略决策的同时, 还要时刻洞察可能出现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变化, 这就要求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 孙子提出“伐谋、伐交、伐兵、其次攻城”、“因变制宜”以及“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等战略管理思想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永远保持不变, 而战略的模式和进程可以随着时间、地点、人物进行调整, 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 持续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持续, 只有如此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朝着制定的战略方向靠近。[12]

3.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提出了“五伦”思想, 其中构建亲密型的人际关系成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仍然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有了紧密的企业组织结构, 才有利于组织中人员和组织结构的亲密配合, 从而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 进一步发挥组织结构优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3]现代企业立足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上, 只有让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作程序符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运行轨迹才能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上, 《易经》提出“天、人、地”三才之道并将其应用在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之中, 分别对应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的“高层”、“中层”和“底层”, 对企业组织三阶层的配合, 各守其份, 顺应自然宇宙规律, 才能提高三阶层组织功能效率。[1]“天”是企业高层的代表, 倡导“无为”境界, 要具有广博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意识, 引领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人”则是中层的象征。中层必须在多变复杂的企业管理中从容不变地应对, 善于尽其所能办事。“地”是基层的依据。基层要求爱岗敬业、遵章守纪, 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 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J].企业管理, 2007 (12) .

[2]张阳.传统管理谋略的探究与运用——海尔与华为的管理实践探索[J].理论学刊, 2004 (12) .

[3]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10 (2) .

[4]李启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 2011 (6) .

[5]何征.管理思想演进与现代企业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6]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2) .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分析及管理建议 篇8

泰勒所处的时代,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高潮时期,美国工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但当时开发、组织、控制和管理工业资源的低效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劳资关系的对立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在美国工业从企业家、管理者拥有的企业向大规模、综合性公司转型的过程中,泰勒的科学管理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提高了管理思想的可信度。 中国正处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各种管理问题凸显出来, 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与泰勒时代非常相似,此时重温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意义重大。

一、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以往很多学者探讨过泰勒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如学者认为:“ 泰勒范式很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研究纲领。 ” 泰勒是第一个把工作分析与人性分析相结合起来的管理实践家,首要任务是对人的分析。 当“ 磨洋工”成为一种潜规则和成为员工的“ 自豪感”时,人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泰勒对人性分析后的直接实践是对工人的挑选、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和工具的研究,以致泰勒被后来的学者扣上“ 经济人”假设的帽子。

人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管理者对人性认识的不同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 至于经济人假设不是泰勒提出来的,从他内心地是否把人看做我们所认为的“ 经济人”不得而知。 泰勒( 1912) 强调:“ 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 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污辱工人的胡言乱语。 ”但是作为一线的管理者, 泰勒在当时恶劣的劳资关系环境中科学地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前瞻性。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甄选工人。 泰勒认为,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提升工作效率。 他认为“ 过去,人是第一位的。 任何好体制的第一位目标必须是发掘第一流的人才,并在系统管理之下,使最佳人才能比以前更有把握和更迅速地提升到领导岗位上来。 ”泰勒挑选一流的工人在于使人岗匹配,人事相符,有利于提供工人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培训与教育 。 泰勒认识到依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授不适合科学管理。 他认为工人和经理人员双方最重要的应该是培训和发展企业每一个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 泰勒认为员工不应该随意地从有经验的工人学习他们的技能,因为他们不可能不使用“ 最佳法则”。 施密特经过严格的培 训后一天 能够搬运47.5长吨的生 铁 ,每天多挣 了60%的工资 ,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 泰勒第一次认识到了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为在当时如何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找到了最佳途径。

3.多元化激励 。 众所周知,泰勒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 、 完成定额,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工时研究与分析,为工人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 同时,泰勒在工厂实行差额计件工资制。 差额计件工资制差别工资的实施带来了产量的巨大增加,同时带来了质量的显著改进。 另外泰勒还发现,管理要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必须给予工人一般企业没有的“ 特殊刺激”。 这些“ 特殊刺激”措施包括快速的提升和晋级,提高薪酬,新工资方案( 其中包括计件工,奖金计划或红利) 。 泰勒以超人的智慧认识到要发挥工人的“ 积极性”靠一种制度或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他提出的“ 特殊刺激”计划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这种“ 特殊刺激”计划对现代企业人力资管理仍然有意义。

4.职业规划 。 泰勒提倡工人独立工作而不是团队( group work )工作 ,因为团队工作和报酬降低个人的生产率 ,在当时主要存在集体“ 磨洋工”想象。 泰勒并不歧视或要解雇哪些未完成任务的工人,当工人完成不了任务时,而是派一个称职的老师详细指导他,并激励他会把工作做好,同时提供个性化管理方式,给予其改进时间,并提供帮助,使其精通现有的工作,如果有更符合其体力和智力的工作,可以调换到其他工作岗位上。 在泰勒时代机器规模化生产已经很普遍,泰勒根据工人的个性差异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技能,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这表明泰勒具备了原始的职业规划理念。

二、科学管理实践

1.任务管理。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时 ,就为他的任务管理奠定了基础。 泰勒认为工时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科学是任务管理的首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则是挑选在差别记件工资制的推动下能够达到标准的工人。 任务管理的出发点是管理人员精心制订计划,每天分配给每一个工人一项具体的任务,管理人员指导完成各项工作,归宿点则使工人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并给予激励。

2.人本管理。 不少学者批判泰勒把人看做是经济人或是机械人,否定泰勒人性的一面,其实在泰勒的科学管理里面不乏包含大量的人本管理思想。( 1) 及时奖励制度。 泰勒认为奖励可以起到激励工人的目的,如果要想有效地激励工人竭尽全力地工作,这种奖励应该在任务完成后立即兑现。 他认为,股份制或分红制公司通过在年底给工人分红来激励工人努力工作,收效甚微。 及时奖励的主要形式以奖金为主,强调奖励时间的重要性。 泰勒提出的及时奖励制度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里具有一定先见性和前瞻性,这种及时奖励制度在今天的美国Y一代员工管理中正得到应用,这一代员工期望管理者给予他们及时满足和回应。 ( 2) 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泰勒认为管理者不是不择手段地完全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除非管理者给予工人比通常情况下得到报酬更多。 单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泰勒认为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在于能否增加工人的利益,可以说这也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条件。 泰勒主张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建立最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减少各种劳动纠纷,并可以避免罢工。 泰勒认为那只会把眼睛盯着企业利润的、只会对工人抽鞭子、 只会对工作提出苛刻条件的管理者是不能容忍的。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只能是科学管理,劳资双方的亲密协作和稳定的个人关系,才能使双方的摩擦和不满减少,这样劳资双方利益一致、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劳资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就不会再发生。 泰勒在管理中发现了劳资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时会导致矛盾和摩擦,他提出劳资双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满足双方的要求,以此减少矛盾,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意义。

3.企业效率管理 。 泰勒认为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泰勒认识到了企业之本就是创造财富,并且使财富最大化。 如何使雇主财富和雇员财富最大化是泰勒不懈的追求,在管理实践中他通过科学地挑选工人,进行工时与动作研究,实行标准化作业和计件工资制等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雇主的财富。 在今天看来,企业如何增加利润,创造更多的财富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使命,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 企业管理者应该正确地认识泰勒的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企业管理建议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后对西方的管理产生过前所未有的影响,尽管泰勒最后被要求在国会上作解释,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管理思想的传播和实践。 Peter Drucke( 1982) 曾这样评价:“ 泰勒是美国自联邦文献以来对西方思想做出的最大最持久的贡献。 ”在东方特别是日本,泰勒的管理思想为日本的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工业化很大一部分成功归功于追随了泰勒的思想。 可以说,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价值。

( 一) 人性管理

人性假设在中西方都存在不同的观点,无论是何种人性假设,首先人是活的生命体,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高级思维, 能创造价值。 泰勒认为人不是天生的就“ 磨洋工”,通过挑选工人、教育与培训、任务管理、薪酬激励等管理方法,劳资双方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无论西方的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还是中国的以人为为本管理,不外乎是对人的管理。 人性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发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 人性”—人的社会性或者说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 人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人本管理不能违反人性,二者都是围绕“ 人” 开展的管理。 根据冰山理论,人的动机、价值、态度等是难以测量的。 所以管理者应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 尤其是管理者面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更应该去研究知识员工的价值取向、工作—资源要求、激励机制等。

( 二) 培训与激励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特别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在米德维尔钢铁厂泰勒就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激励。 施密特是搬运工的典型人物,经过培训后能完成原来近四倍的工作量。 自行车钢珠检验工经过培训后32名年轻女工完成了以前120名年轻女工所完成的工作,而且检验准确率高出三分之二。 德鲁克在《 新现象》 中极力地称赞泰勒,认为泰勒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科学地培训工人,使工人更聪明地工作。 泰勒推行计件工资制和差额管理在现在看来并没有完全过时,不少企业还是采用这种原始的激励机制。 泰勒的激励在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雇主和雇员的“ 最大财富”。

如今,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培训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竞争力;激励有助于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增强组织认同感。

( 三) 协调与发展

泰勒清楚地看到在整个工业界,总体上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相互斗争多余真诚合作,以致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相互关系不可协调到利益完全一致的地步。 不少人认为泰勒的是一个严酷的管理者,缺乏人性,这种看法不正确。 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管或任务管理的精髓。 泰勒特别强调了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 泰勒后来提出了劳资双方来一次“ 心理革命”,以缓和对立的劳资关系,雇主和雇员从关心各自利益转向把“ 蛋糕” 做大的目标上。

当个人目标、组织目标不一致时,矛盾必然而生。 在中国,合资企业的员工罢工或怠工时而发生,员工离职、跳槽、 跳楼等现象频繁发生,揭示了劳动关系的不和谐,这不得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组织中科层之间、上级和下属之间、员工之间、 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关系到组织的发展, 管理者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推动组织向前发展。

( 四) 目标管理

泰勒提倡,为依据研究每一个工人设计一份具体的工作, 规定工作质量,这种定额叫做“ 任务”泰勒的这种任务就是每天一个工人必须完成的工作量。 目标的制定由计划人员和工人共同完成,而完成“ 任务”必须借助标准化的环境、标准化的机器、标准化的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泰勒的目标管理直接效果在于使每一个工人竭尽全力完成工作,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人,直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三方的财富量就会最大化。 组织的活力在于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而这种意愿要求这样一种信念,即共同目标能够实现。 因此,现代企业应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正相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组织目标。

( 五) 分工与授权

泰勒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离,即管理职能同实际操作职能分开,改变过去的只凭经验的工作方法。 这样在计划部门,工作流程员、指示卡片管理员、时间很成本管理员、车间几率管理员、班组领班、检查员、修理领班可以各尽其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泰勒认为,每一个工人在其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方面只有一个职能工长领导,因此不会引起多头领导而使工人无所适从。 在组织理论方面,泰勒还提出了职能管理与管理的“ 例外原则”,即管理人员应把日常例行事务权授予下级,使管理入员能集中精力考虑重大的决策性问题。

工作分工与授权在泰勒看来主要提高效率,实现财富的增长。 在现代管理中合理的职能分工使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授权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建立在对员工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在合理的环境下授权,能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从而提升员工的忠诚感和满意度。

( 六)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泰勒认为,由于工人与雇主关心的目标不一致,而导致了种种隔阂和不合作态度。 因此,他认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主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因此,他认为现代管理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应该是管理人员与工人亲密无间、个人之间的协作。 在听证会上泰勒指出科学管理的实质上包含着要求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的心理革命,同时他要求管理部门同样要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

确实,泰勒强调劳资双方共同协作以增加企业产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也需要一场类似的“ 精神革命”,即是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确立“ 互利共赢 、和谐发展 ”的理念 ,共同关注 企业生产 效率的提 高 、 利润的增加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增强,并为此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

(七) 企业文化建设

泰勒虽然没有提出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但我们在他的管理实践中仍然找到企业文化的踪迹。 如个性化管理,制订管理制度、管理者与工人的协调与沟通,反对浪费、主张节约思想,设立奖励制度,带薪休假,减少工作时间,以良好的工作条件代替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泰勒提出的心理革命。

也许泰勒科学管理中的文化是零碎非连贯的。 企业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作为管理者更不能束之高阁。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没有竞争力,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指引着企业如何前行。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 不少管理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柔性管理文化、觉悟管理文化等。 无论哪类文化都应与企业自身的土壤相适应, 有利于企业和人的共同成长。

四、结语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时代的伟大产物,历经沧桑巨变,它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无论我们对其褒奖还指责,它的影响力远远还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既有人的问题也有物的问题;既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既有行业间竞争的问题也有国际竞争的问题 ,管理者可以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企业管理者有必要研究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为企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摘要:在西方管理史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直颇受争议。它的诞生对西方和东方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直到现在它的智慧之光依然光彩夺目。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企业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此时,管理者采用何种管理理论、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中国现阶段非常相似,目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时期,各种管理问题已凸显出来,此时重提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管理 篇9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最早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原始的农业。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产生了纺织业、养殖业等社会分工明确的经营管理活动, 这些日常生产生活促使古代人民萌发了很多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导是儒家管理思想, 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 通过风俗习惯、人生观念的世代相传, 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儒家管理思想脉络清晰、内容具体全面,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

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2.1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人为本。如孔子提出的“爱人”、“爱众”的人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治国管理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 企业管理思想也是如此, 在管理中应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管理。

2.2 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正是说明这一道理。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协调管理一切内在和外在的矛盾, 把以和为贵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最佳管理状态。

2.3 以德为先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德为先。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代表, 而道德文化是儒家思想代表。古代管理国家讲究的是以德治国、以理服人, 管理思想要求人们德才兼备。因此, 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点。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3.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现代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 将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和宝贵资源, 有充足的空间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人发挥最大的人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和为贵的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有积极的影响, 企业大都公平竞争、和气生财,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十分讲求和谐, 力求做到内外均和谐。受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 很多企业在管理中十分注重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统筹协调发展,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儒家管理思想已经在人民心中形成固有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 进一步影响现代企业管理, 使得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形式化、利益化的现象, 进而忽视了企业的最大利益。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上级或者政府部门控制着企业的管理思想、竞争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内部结构变革的难度, 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无法得到优化。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独权专制现象依然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导致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性, 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领导手中, 进一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过于受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过于注重人情, 将企业规章甚至国家法律法规置于不顾, 导致企业涣散, 人心不服,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4 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4.1 以人为本

通常情况下,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 其中, 企业制度和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一般是借助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 用企业的文化来熏陶思想。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双管齐下, 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互相作用。对于员工的行为, 通过规章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 而企业文化是对人的思想进行长期的熏陶, 这是企业追求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真正出色的企业是将以人文本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中, 做到人性化管理, 让企业各层次人员都全身心投入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4.2 目标性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把实现企业目标与实现员工需求结合在一起, 将以人为本作为根出发点, 以控制作为基本管理方式。经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 而项目管理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企业在对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目标不明确, 进而使得管理具有战略性。现代企业目标性管理思想使各个部门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 更好地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信息化管理思想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管理的创新, 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为企业的持续提供了动力。通过协调处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带动管理创新。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确保现代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这种改善一方面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方面,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方面。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 进一步将技术发展和管理创新进行结合, 通过发展生产力,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更好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2]闫红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国市场, 2014 (40) .

管理理论思想 篇10

毛泽东思想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治国理念,是我国社会经济得以延续并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所以在共和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始终照耀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又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1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挖掘和实现人的价值

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泽东的这种观点一方面是有理论依据的,是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所得出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毛泽东“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斗争性格的真实体现。因此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的同时,也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不论其发生在哪一领域、无论发生在哪一环节,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是人或者群体没有认识并发掘出自己价值的一种问题体现,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发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思想与西方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毛泽东思想和文艺复兴的成功无疑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活动中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主义中国向前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从人本思想出发,深入挖掘和实现人的价值,只有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自身的潜力,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活动快速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发挥人精神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作为人精神的一种外在体现,其在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可轻视的,毛泽东认为在物质资料极其匮乏状态下,人的精神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制胜法宝,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活动的胜利。(1)在建国初期我国“一穷二白”,国民经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正是革命先辈们这种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无畏精神,让新中国在废墟中冉冉升起,重新傲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对世界有巨大影响的区域大国,人的精神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活动中,也要坚持对人精神的重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精神作用的重视和提高,会激发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精神的作用虽然具有自主观能动性,但是并不是自觉形成的,所以要想将人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对人的精神进行培养、教育,让精神在对人社会活动的指导中始终保持着积极澎湃的动力,始终保持积极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将人精神的作用发挥好、利用好。(2)

3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人的平等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政治思想的一种交互活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错误思想的纠正,也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正确思想的引导,在这一纠正、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平等观念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贯彻落实的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这一平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平等的主要方面,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无论是在原则上和细则上,还是在形式上内容上。(3)始终坚持平等的人本思想,这种平等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的思想活动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尊重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人格和人权,从平等的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教育工作本身的敏感性,会引起受教育者的警觉,而人的个体性往往会促使其在面对思政教育工作时,本能地抱有抗拒的态度,所以教育者只以平等的身份、从平等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受教育者会对教育者,以及教育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见进行结合实际的考虑,进而对教育者和教育者提出的正确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给出正确积极的评价,接受并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合在自己的价值观念中,体现在个体的社会经济活动中。(4)

理解人,就是要理解人的外在处境和内在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对受教育者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处境和内心变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做到受教育的内心中去,做到受教育者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而对于犯错误的同志,毛泽东主张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针对受教育者的错误,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错误处境和内在错误心理,抓住思想上的症结所在,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受教育者摆脱错误思想的影响,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5)

关心人,就是要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团结互助,在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对受教育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其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在思想政治上对受教育者给予指导,同时也要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受教育者给予切实的帮助,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至于落入空泛的陷阱,能够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受教育者解决实际的问题,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实效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一种重要方法。(6)

4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共产党宣言》中有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毛泽东始终在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7)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本思想始终引领着革命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人本思想应用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对人自身价值和精神作用的强调,本身就是对人自由发展能力的一种强化,因为人是不是自由的,本质上还在于人是否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是否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可以全面发展的主体,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国人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限制下,受封建政权愚民政策的影响,始终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能意识到自由的重要性,这一点鲁迅的《狂人日记》、《呐喊》、《彷徨》中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正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光辉唤醒了人民群众对自身价值、对自由的渴望,团结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活动中创造了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奇迹。(8)

在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对人的重要性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认识,出于对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追求,毛泽东思想带领我们推翻了阻挡中国人民群众民主自由的三座大山,客观上为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对人自由发展的政策也得益于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提出了“解放个性”的口号,将几千年来束缚人民群众追求自由的思想禁锢一扫而空,这种对人自由和个性的尊重,以及对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权利的尊重,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道德建设活动中也是可资借鉴的。(9)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人才的培养活动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强调人才培养不仅是要强调人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能力,同时也要强调人才自身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因为只有人才能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身,实现自身的价值。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开创了我国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目标的先河,是对我国人民群众全面自由发展活动的早期探索,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有重大的积极作用。(10)

5 结论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人本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独立性的一种肯定,是对社会个体精神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人个体人格和人权的尊重,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性地继承、发展。

注释

11 邓艳钦.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当代启示[D].中南民族大学,2013.

22 陈艳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3 邵晓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44 赵微.浅析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文艺载体特色[J].管理科学文摘,2013.4:191-192.

55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3.

66 刘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3.

77 贾璞琳,周启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3:36-38+44.

88 吕卫民.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8:12-14.

99 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明确的六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103-105.

管理理论思想 篇11

关键词:愉快教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G641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相比较,显得比较严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着缜密的逻辑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会因为课程过于枯燥导致厌学的情况出现,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一现象,就要从转变教学方式上做起,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愉快教学的理念可以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一、“愉快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现原则

(一)感性原则

现代情感教育提出,开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发现美,了解美。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下体验美带给他们的快乐。所以说,大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和美相关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满足情感上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方向,帮助学生完成“情感定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完成“情感定势”,可以让教育过程充满正能量,用生动温馨的方式将知识进行讲述,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情动人,将感性教育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就要将课堂结构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处理,用情感去感化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之中要保持自己情绪的饱满性,在课堂中创设相关问题,依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以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拥有高涨而饱满的情绪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二)艺术性原则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愉快教学”思想引入具体教学活动中,要依照愉快教学的规律进行有效开展。将课程教学和审美进行有机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洗礼[1]。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教育学也是一门艺术。换句话说,教育就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愉快教学,能够将语言,体态,文学等艺术进行完美展现。教育的艺术美感,是高雅的心灵洗礼。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等手段,激发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学习的领导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中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结构。该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相关能力。

(四)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性原则,指的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再创造,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产物。创新性原则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长久不衰的动力所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才,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同时也是与国际相接轨的实际要求[2]。

二、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愉快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用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当今,很多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安排在非黄金时段来进行。这个时间段学生情绪较为低落,有非常明显的倦怠感,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联合国”内容的时候,课程就可以引用相关材料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周恩来逝世的时候,为什么聯合国降半旗?”其原因有两点:

1.周恩来总理逝世后,账户上没有一分钱。

2.周恩来总理没有一个孩子。

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周恩来总理的敬意又多了几分。为中国有一位这样出色的总理感觉到骄傲。自然地,学生对“联合国”相关内容就产生了兴趣。在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内容较为单一,枯燥无味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就很难将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加以调动。要想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做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开展相关教学,做好备课,深入性的对教材展开研究,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这样以来,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还可以让部分学生从自卑心理中走出来,提高学习成绩。

(三)在教学中使用生动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场景

在大学思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对学生展开教学,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了。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语言准确,干练,富有时代感。

2.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对学生进行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内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原本抽象难懂的语言简单化,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顺利理解相关知识。举个例子:人在下午的时候一般都爱犯困,学生在这个时间,难免会出现伏案入睡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教师不应对学生严厉呵斥,而是对学生用开玩笑的方式,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时候,教师可以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上课得小点声了,以免惊醒了他的美梦”。这句话一语双关,在提醒了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还把课堂上原本紧张的气氛加以放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愉快教学法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课堂中施行愉快教学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完全体现在创建合适的教学氛围中,促进愉快教学法的成功关键是在于培养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因此,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在大学课堂中开展“愉快式”教学,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徐晓菊.也说“愉快教学”[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8)121---123.

[2]唐宏韬.思想政治课的愉悦教学方法谈[J].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校学报,2012(06)227---230.

管理理论思想 篇12

一、儒家管理思想概述

( 一) “民本—人本”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当中的精髓在于其提出的民本思想,即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这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统治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三代时期( 即夏、商、周时期) ,周公在《易经》的基础上推演出《周易》,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主张 “以德配天”,崇尚德治。儒家思想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因而儒家思想当中保留了大量的人文( 人本) 主义的思想内容。如孔子的“仁”“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进一步奠定了我国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后期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

( 二) “君子—领导”的管理思想

儒家对于领导的最重要的素质在于其提出了“君子”观以及“君子儒”的概念。因为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的外在身份,儒者即学者; 而“君子”则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君子是一种气度,一种德行,而作为领导者要拥有这样的德行与气质,因此,他提出了君子所要具备的几种气质: 首先是自省,自省即是自己检查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等各个方面进行自我审视,看自己是否合乎君子的规范,因而孔子说: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孟子说: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敬。”其次是克己,即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是自己的视、听、 言、行、举止统一,合乎礼。再次是慎独,慎独即是要求自己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防止自己的错误思想以及私欲。最后是宽人,即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这些思想对于领导者的言行都做出了规定,对于我们当下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即在利益面前应当以大局为重, 不谋求私利,以大局作为自己领导工作的落脚点与出发点,要能够公正严明,不偏私,不徇私,不厚此薄彼。

( 三) “礼治”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其提出的“礼”的思想。君子“克己复礼”,孔子非常注重“礼治”,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臣民都要遵从“礼治”。因而儒家思想当中“三纲五常”就是“礼治”的表征,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认为,无论是君臣、 父子、夫妻之间都要有一定的规范,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什么样的身份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不仅如此,还要遵从一定的规范———“礼”,不能随意妄为。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当中的“礼治”是一种规范,一种范式,在 “礼治”的管理之下,整个社会都能够保持其秩序的和谐安定,这对我们今天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 四) “教化”的管理思想

“教化”是儒家思想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儒家思想当中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教化即教育。儒家思想认为,在众多思想当中,教育是管理民众的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 五) 重视激励作用

儒家思想当中非常重视激励的作用,强调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对人进行激励作用。春秋时期管子( 管仲) 说: “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强调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孔子也认为在物质方面要给予民众以切实的利益,即“富民”思想。只有是民众富庶起来,才能够激发民众的生产的热情,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儒家管理思想对教育管理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综上对儒家管理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当下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就是要坚持“人本”思想,我国对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提出的一个大的原则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坚持以学生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原则。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来讲,学校的领导层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这当中不但包含要以学生为本,还有要以教师为本。学生与教师是学校构成的两个主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不能顾此失彼,仅仅重视学生或仅仅重视教师都是不够的。

其次,教育管理者还要加强对自己的自身修养方面的重视,教育管理者应该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才是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能够鉴别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要做到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公平公正,不偏私、徇私。

最后,儒家思想虽然具有其优越性,但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借鉴儒家管理思想的时候要能够批判的继承,我们要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其中的封建糟粕,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够全盘接受盲目崇拜, 要能够认清其中可借鉴的思想,使其对我们当下的教育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儒家思想当中的人本思想、君子观念以及“礼治”的观点,都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因此我们要能够合理的继承并吸收其中的闪光点,并结合当下优秀的教育管理思想,共同指导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贺志燕.论儒家思想的教育管理功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2:31.

上一篇:成孔机械下一篇:小学武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