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管理

2024-08-10

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管理(共3篇)

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管理 篇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有利于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这也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从意识形态上倡导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创新的观念, 引导农民遵照国家科学发展观念进行农业生产。

(二) 有利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而这又离不开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下的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三) 有利于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能强化广大农民的政治情感, 将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情感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通过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可将它们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热情落实到具体的劳动生产当中, 落实到有效的物质生产过程中, 以促进新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有隐性和渗透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但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民群众和农民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错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红利也惠及到农村, 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 绝大多数农民由于本身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高, 认识水平有限, 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经济和物质利益。

农民干部来源于群众, 而且大部分都是兼职, 没有专职的行政职位, 他们原本的日常事务就多, 再加上对思想政治文化工作认识不够准确, 认识水平有限, 这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本身的落后

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为农村提供了较多的教育政策支持。但是由于农民这一群体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意识的缺乏, 再好的教育政策一到地方, 却鲜受欢迎而且执行不到位, 直接导致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教育事业的落后也就直接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三)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陈旧

中国农村的特殊性较强, 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及时更新方法, 适应发展。但是我国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实效性差, 很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适时的支持, 反而使其流于形式, 劳民伤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农村社会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但在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方面农民群众的观点不统一, 内部还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有些农民精神空虚沉迷赌博、信奉封建迷信,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活动蔓延。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农民在职业选择、思想多元化等方面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这无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薄弱

首先, 在教育工作队伍方面。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对政治工作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目前,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从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配备不齐, 大多数为基层干部兼职, 他们虽有经验, 但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掌握不多, 而且经常忙于自己的日常事务, 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上来, 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其次, 在领导组织方面。一方面, 由于目前农村的客观环境不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如每到春节前后或者长假时期农村人口就出现双向流动的现象, 流动性大, 人口不稳定, 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另一方面, 农村的管理层对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疏于组织,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产出的周期长, 作为只看中短期政绩利益的村政府往往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去组织思想政治教育。

(三)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激励机制。利益往往趋人早起, 同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策利益和经济利益是激励其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利器。然而, 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较低, 也没有政策上的倾斜,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

其次是考评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估, 可以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绝大多数农村支部没有明确的考评机制, 更没有具体的考评原则、内容和方法。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

(一) 坚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 只有农民收入的提高, 生活水平的提高, 才能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 才有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可能, 所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二) 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适时性供给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队伍成为当务之急。此外, 可以选拔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 把他们学到的新的科技文化知识带到农村建设中,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 建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农民参与机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要真正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进来。“从韩国的经验看,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但其本质上是农民的建设运动, 依靠的主体力量是农民, 最终还要靠外部力量帮助农民自身的辛勤劳动, 重在激发农民群众内在的建设热情。”所以只有农民群众的参与, 才会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广泛性与实际意义, 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四)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更大程度地调动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树立榜样, 通过加强在农村中辛勤耕耘的工作模范的宣传报导, 使广大工作者学有榜样。

通过评价机制, 可以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检测评价,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 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机制的建立应注意有效性和常态化。首先应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的有效性, 即评价机制应有效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 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 有利于政策决策的做出;其次, 应保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评价体系应稳定, 长期化,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 长时间的持续考量, 才能得出客观的结果。

总之, 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以上几个方面并不完全包括所有的政策, 有些方面有交叉和重叠, 我们面对新形势, 统筹规划, 不断地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勇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 (02) .

[3]张耀灿, 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4]强学民,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1) .

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管理 篇2

根据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其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萌芽期、发展期、停滞期与飞跃期。思想教育的发展形势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的情况, 而教育则取决于政府领导与社会格局, 因此思想教育的发展轨迹在不同阶段都具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1.1 高校思想教育的诞生——萌芽期

我党一贯重视人才的教育工作, 视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的地基与至高点, 面对建国前国内萧条的局面, 我们利用思想教育的积极优势, 为人才树立远大目标、坚定政治信仰提供保障。

在建国前夕我国遭受着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大肆侵略, 为了使学生认清当时的社会形势。各高校纷纷响应党中央的指示精神, 将学生送到工厂车间、农村乡下与群众共同生活劳动, 在磨练意志的同时, 又使学生认清了在国家当前百废待兴的时局中肩负的责任。

传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成就了这一代人坚固的人生信仰, 他们为祖国的复兴、崛起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这一阶段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思想教育框架尚未规范, 但其核心内容为日后高校的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1.2 高校思想教育的探索——发展期

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借鉴外国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转型。以往的思想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思想教育崭新的发展方向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中破茧而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 政治思想教育成为了各高校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将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宗旨, 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等方面均衡发展。然而在此期间部分高校扭曲了思想教育的本质意义, 同时“大跃进”的方针扰乱了思想教育的进程。为了修正此种不利的局面, 政府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 文件中明确指出“在思想政治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发展阶段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虽然出现了偏差, 但整体的改革与制度的调整为当时人才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探索中形成了思想教育的雏形。

1.3 高校思想教育的灾难——停滞期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整体的政治思想工作而言都是巨大的灾难, 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此期间完全陷入被动状态。高校成为“文革”的第一战线, 教学计划与育人理念从根源上遭到破坏, 思想工作被激烈化、极端化, 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陷入混乱, 大大的降低了人才的综合素质。

1.4 高校思想教育的回暖——飞跃期

新世纪以来我国领导人更是对思政教育投入了大量的关注,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这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们一方面吸取外国教育的先进思想, 提倡人才个性化、开放化的成长, 同时结合自身特点, 用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武装学生的思想堡垒, 在“以人为本”的同时注重人才人生观与价值取向的形成, 保证其在复杂的时局中健康发展。

2 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回顾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演变过程, 从中不难看出, 时刻秉承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正确的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有序进行的关键所在。当下的思想教育体系虽然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因素, 但结合历史经验与现今形势我们可以规划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蓝图。

2.1 思想教育将一致性与包容性并存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的过程, 其中虽然有资本主义思想的负面因素, 但外国文化中积极先进的观念同样值得我们借鉴。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够明确人才的价值取向,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作为自身学习的动力与未来奋斗的目标, 这才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在再鼓励学生了解外来文化, 人才可以通过学习分析出未来世界的发展动向与本身民族的优势所在。有了坚固的信仰为保障, 学生在不良因素的诱惑下同样能保持敏感的判断力, 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实现素质的综合提高。

2.2 思想教育将更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崭新的教育对象与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 彰显个性、积极热情的性格色彩无疑成为当下人才的主体特征,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恰恰满足了人才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将不再扮演高高在上的管理角色, 取而代之的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引导者。以往思想教育的偏差绝大部分是由于主观主义的误区, 给人才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新时代的思想教育将在保证政治信仰教育核心绝对坚定的同时,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2.3 思想教育的主体将更加稳固

从大环境来看, 世界各国的的交流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 人才在多种文化的作用下思想意识也受到考验。正如上文所说, 教育在统一性的基础上鼓励开放发展, 然而这恰恰对思想教育核心的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育会更加注重工作的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信仰的坚实地基, 时刻与党中央的号召保持同步,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理论强化人才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保证其坚定不移的履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朱红英.红军创建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时考察[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2]中共中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196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633.

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管理 篇3

一、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教学管理内容十分繁杂, 由于教学管理信息量比较大, 既包括了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 也包括了学校的教学规划, 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考试安排、重修安排等, 这些信息比较零散, 缺少一定的规律性, 种类繁多, 更新速度比较快, 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的以上特点, 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满足管理要求。由于教学管理信息的特殊性, 学校需要通过高效、便捷的方式来整合内部管理信息, 以适应高效的信息管理需求, 不仅可以省去繁琐的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确保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二、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学管理工作思考

1. 与时俱进, 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学校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因此, 教学管理也要与时俱进, 创新管理理念, 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持续的过程, 学校要在发展教育的同时, 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统筹兼顾,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实现教育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的良性动。

2. 坚持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创新,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实现多重效益的统一。教育体系要以构建智能框架为主, 教育管理方面要设立连贯性、长远性的目标体系、管理体系与制度体系, 这样学校的管理才能朝向良性方向发展, 学校的管理效率才能不断提升。

三、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学管理工作探讨

1. 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环境背景下, 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于旧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要辩证分析, 合理取舍, 保留适应当下发展的部分。学校要转变观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将转变管理模式作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每个管理人员都息息相关, 而且要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因此要求学校要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适应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同时, 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予以规范化, 不仅便于统一化管理, 而且可以通过更高效的形式, 实现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2. 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

其次, 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学校重视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 以管理信息为基础, 构建信息管理平台, 主要是通过对于信息的统一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并且不断延伸多种应用功能, 逐步发展为完善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与传统信息统计模式相比, 信息的数字化高效便捷、易于修改保存。校园管理的信息平台, 不同模块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内容, 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访客可以根据各自权限进行操作, 获取相关的信息。

3. 提高教学管理软件的适用性

信息化离不开高效合理的软件, 在学校管理系统中, 优秀的教学管理软件是能够满足基本的管理需求, 并且是信息统计、分析、处理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开发设计教学管理系信息平台、网络系统的时候, 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既满足信息管理平台具备的基本特点, 又具备独特性与适用性, 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管理上趋向科学化。在使用过程中, 需要设置专门人员对系统进行定期调试, 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安排, 调整与完善内部系统, 力争提高系统的易用性与安全性, 提高管理效率, 实现高校教务、教学、学生三大方面工作的自动化、交互式管理。

结束语

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复杂, 涵盖的数据量巨大、涉及的管理工作繁多, 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是当下校园管理工作的重点。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为教学管理开辟了新思路, 成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学校要转变管理思路, 树立全新的管理里面, 创新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对学校内部信息进行整合, 并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 提高管理效率, 在程序的设计上满足管理的基本要求, 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朱锡光.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12 (01) .

[2]范光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和谐运转[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 05 (06) .

上一篇:图书馆火灾下一篇:道路与桥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