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管理思想(共4篇)
泰勒管理思想 篇1
在管理思想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富有争议的人物,他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诞生和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他们谴责他的制度是非科学的、非民主的、有辱工人的身份;或批评他对人的动机认识过于简单化;甚至他被认为把人看做是“ 经济人”,缺乏人性的管理者。 他就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人泰勒。 泰勒的代表性著作《 科学管理原理》 于1911年,随后被翻译成是十多种语言,泰勒制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并在海外得到实践。
泰勒所处的时代,特别是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高潮时期,美国工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但当时开发、组织、控制和管理工业资源的低效方式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劳资关系的对立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在美国工业从企业家、管理者拥有的企业向大规模、综合性公司转型的过程中,泰勒的科学管理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提高了管理思想的可信度。 中国正处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各种管理问题凸显出来, 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与泰勒时代非常相似,此时重温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意义重大。
一、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以往很多学者探讨过泰勒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如学者认为:“ 泰勒范式很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研究纲领。 ” 泰勒是第一个把工作分析与人性分析相结合起来的管理实践家,首要任务是对人的分析。 当“ 磨洋工”成为一种潜规则和成为员工的“ 自豪感”时,人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泰勒对人性分析后的直接实践是对工人的挑选、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和工具的研究,以致泰勒被后来的学者扣上“ 经济人”假设的帽子。
人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管理者对人性认识的不同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 至于经济人假设不是泰勒提出来的,从他内心地是否把人看做我们所认为的“ 经济人”不得而知。 泰勒( 1912) 强调:“ 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 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污辱工人的胡言乱语。 ”但是作为一线的管理者, 泰勒在当时恶劣的劳资关系环境中科学地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前瞻性。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甄选工人。 泰勒认为,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提升工作效率。 他认为“ 过去,人是第一位的。 任何好体制的第一位目标必须是发掘第一流的人才,并在系统管理之下,使最佳人才能比以前更有把握和更迅速地提升到领导岗位上来。 ”泰勒挑选一流的工人在于使人岗匹配,人事相符,有利于提供工人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培训与教育 。 泰勒认识到依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授不适合科学管理。 他认为工人和经理人员双方最重要的应该是培训和发展企业每一个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 泰勒认为员工不应该随意地从有经验的工人学习他们的技能,因为他们不可能不使用“ 最佳法则”。 施密特经过严格的培 训后一天 能够搬运47.5长吨的生 铁 ,每天多挣 了60%的工资 ,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 泰勒第一次认识到了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为在当时如何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找到了最佳途径。
3.多元化激励 。 众所周知,泰勒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 、 完成定额,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工时研究与分析,为工人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 同时,泰勒在工厂实行差额计件工资制。 差额计件工资制差别工资的实施带来了产量的巨大增加,同时带来了质量的显著改进。 另外泰勒还发现,管理要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必须给予工人一般企业没有的“ 特殊刺激”。 这些“ 特殊刺激”措施包括快速的提升和晋级,提高薪酬,新工资方案( 其中包括计件工,奖金计划或红利) 。 泰勒以超人的智慧认识到要发挥工人的“ 积极性”靠一种制度或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他提出的“ 特殊刺激”计划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这种“ 特殊刺激”计划对现代企业人力资管理仍然有意义。
4.职业规划 。 泰勒提倡工人独立工作而不是团队( group work )工作 ,因为团队工作和报酬降低个人的生产率 ,在当时主要存在集体“ 磨洋工”想象。 泰勒并不歧视或要解雇哪些未完成任务的工人,当工人完成不了任务时,而是派一个称职的老师详细指导他,并激励他会把工作做好,同时提供个性化管理方式,给予其改进时间,并提供帮助,使其精通现有的工作,如果有更符合其体力和智力的工作,可以调换到其他工作岗位上。 在泰勒时代机器规模化生产已经很普遍,泰勒根据工人的个性差异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技能,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这表明泰勒具备了原始的职业规划理念。
二、科学管理实践
1.任务管理。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时 ,就为他的任务管理奠定了基础。 泰勒认为工时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科学是任务管理的首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则是挑选在差别记件工资制的推动下能够达到标准的工人。 任务管理的出发点是管理人员精心制订计划,每天分配给每一个工人一项具体的任务,管理人员指导完成各项工作,归宿点则使工人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并给予激励。
2.人本管理。 不少学者批判泰勒把人看做是经济人或是机械人,否定泰勒人性的一面,其实在泰勒的科学管理里面不乏包含大量的人本管理思想。( 1) 及时奖励制度。 泰勒认为奖励可以起到激励工人的目的,如果要想有效地激励工人竭尽全力地工作,这种奖励应该在任务完成后立即兑现。 他认为,股份制或分红制公司通过在年底给工人分红来激励工人努力工作,收效甚微。 及时奖励的主要形式以奖金为主,强调奖励时间的重要性。 泰勒提出的及时奖励制度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里具有一定先见性和前瞻性,这种及时奖励制度在今天的美国Y一代员工管理中正得到应用,这一代员工期望管理者给予他们及时满足和回应。 ( 2) 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泰勒认为管理者不是不择手段地完全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除非管理者给予工人比通常情况下得到报酬更多。 单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泰勒认为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在于能否增加工人的利益,可以说这也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条件。 泰勒主张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建立最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减少各种劳动纠纷,并可以避免罢工。 泰勒认为那只会把眼睛盯着企业利润的、只会对工人抽鞭子、 只会对工作提出苛刻条件的管理者是不能容忍的。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只能是科学管理,劳资双方的亲密协作和稳定的个人关系,才能使双方的摩擦和不满减少,这样劳资双方利益一致、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劳资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就不会再发生。 泰勒在管理中发现了劳资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时会导致矛盾和摩擦,他提出劳资双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满足双方的要求,以此减少矛盾,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意义。
3.企业效率管理 。 泰勒认为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使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泰勒认识到了企业之本就是创造财富,并且使财富最大化。 如何使雇主财富和雇员财富最大化是泰勒不懈的追求,在管理实践中他通过科学地挑选工人,进行工时与动作研究,实行标准化作业和计件工资制等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雇主的财富。 在今天看来,企业如何增加利润,创造更多的财富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使命,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 企业管理者应该正确地认识泰勒的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企业管理建议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后对西方的管理产生过前所未有的影响,尽管泰勒最后被要求在国会上作解释,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管理思想的传播和实践。 Peter Drucke( 1982) 曾这样评价:“ 泰勒是美国自联邦文献以来对西方思想做出的最大最持久的贡献。 ”在东方特别是日本,泰勒的管理思想为日本的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工业化很大一部分成功归功于追随了泰勒的思想。 可以说,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价值。
( 一) 人性管理
人性假设在中西方都存在不同的观点,无论是何种人性假设,首先人是活的生命体,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高级思维, 能创造价值。 泰勒认为人不是天生的就“ 磨洋工”,通过挑选工人、教育与培训、任务管理、薪酬激励等管理方法,劳资双方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无论西方的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还是中国的以人为为本管理,不外乎是对人的管理。 人性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发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 人性”—人的社会性或者说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 人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人本管理不能违反人性,二者都是围绕“ 人” 开展的管理。 根据冰山理论,人的动机、价值、态度等是难以测量的。 所以管理者应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 尤其是管理者面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更应该去研究知识员工的价值取向、工作—资源要求、激励机制等。
( 二) 培训与激励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特别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在米德维尔钢铁厂泰勒就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激励。 施密特是搬运工的典型人物,经过培训后能完成原来近四倍的工作量。 自行车钢珠检验工经过培训后32名年轻女工完成了以前120名年轻女工所完成的工作,而且检验准确率高出三分之二。 德鲁克在《 新现象》 中极力地称赞泰勒,认为泰勒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科学地培训工人,使工人更聪明地工作。 泰勒推行计件工资制和差额管理在现在看来并没有完全过时,不少企业还是采用这种原始的激励机制。 泰勒的激励在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雇主和雇员的“ 最大财富”。
如今,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培训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竞争力;激励有助于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增强组织认同感。
( 三) 协调与发展
泰勒清楚地看到在整个工业界,总体上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相互斗争多余真诚合作,以致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相互关系不可协调到利益完全一致的地步。 不少人认为泰勒的是一个严酷的管理者,缺乏人性,这种看法不正确。 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管或任务管理的精髓。 泰勒特别强调了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 泰勒后来提出了劳资双方来一次“ 心理革命”,以缓和对立的劳资关系,雇主和雇员从关心各自利益转向把“ 蛋糕” 做大的目标上。
当个人目标、组织目标不一致时,矛盾必然而生。 在中国,合资企业的员工罢工或怠工时而发生,员工离职、跳槽、 跳楼等现象频繁发生,揭示了劳动关系的不和谐,这不得引起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组织中科层之间、上级和下属之间、员工之间、 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关系到组织的发展, 管理者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推动组织向前发展。
( 四) 目标管理
泰勒提倡,为依据研究每一个工人设计一份具体的工作, 规定工作质量,这种定额叫做“ 任务”泰勒的这种任务就是每天一个工人必须完成的工作量。 目标的制定由计划人员和工人共同完成,而完成“ 任务”必须借助标准化的环境、标准化的机器、标准化的工具,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泰勒的目标管理直接效果在于使每一个工人竭尽全力完成工作,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人,直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三方的财富量就会最大化。 组织的活力在于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而这种意愿要求这样一种信念,即共同目标能够实现。 因此,现代企业应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正相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组织目标。
( 五) 分工与授权
泰勒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离,即管理职能同实际操作职能分开,改变过去的只凭经验的工作方法。 这样在计划部门,工作流程员、指示卡片管理员、时间很成本管理员、车间几率管理员、班组领班、检查员、修理领班可以各尽其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泰勒认为,每一个工人在其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方面只有一个职能工长领导,因此不会引起多头领导而使工人无所适从。 在组织理论方面,泰勒还提出了职能管理与管理的“ 例外原则”,即管理人员应把日常例行事务权授予下级,使管理入员能集中精力考虑重大的决策性问题。
工作分工与授权在泰勒看来主要提高效率,实现财富的增长。 在现代管理中合理的职能分工使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授权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建立在对员工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在合理的环境下授权,能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从而提升员工的忠诚感和满意度。
( 六)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泰勒认为,由于工人与雇主关心的目标不一致,而导致了种种隔阂和不合作态度。 因此,他认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雇主财富最大化,同时也使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 因此,他认为现代管理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应该是管理人员与工人亲密无间、个人之间的协作。 在听证会上泰勒指出科学管理的实质上包含着要求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的心理革命,同时他要求管理部门同样要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
确实,泰勒强调劳资双方共同协作以增加企业产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也需要一场类似的“ 精神革命”,即是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确立“ 互利共赢 、和谐发展 ”的理念 ,共同关注 企业生产 效率的提 高 、 利润的增加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增强,并为此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
(七) 企业文化建设
泰勒虽然没有提出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但我们在他的管理实践中仍然找到企业文化的踪迹。 如个性化管理,制订管理制度、管理者与工人的协调与沟通,反对浪费、主张节约思想,设立奖励制度,带薪休假,减少工作时间,以良好的工作条件代替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泰勒提出的心理革命。
也许泰勒科学管理中的文化是零碎非连贯的。 企业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作为管理者更不能束之高阁。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没有竞争力,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指引着企业如何前行。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 不少管理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柔性管理文化、觉悟管理文化等。 无论哪类文化都应与企业自身的土壤相适应, 有利于企业和人的共同成长。
四、结语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时代的伟大产物,历经沧桑巨变,它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无论我们对其褒奖还指责,它的影响力远远还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既有人的问题也有物的问题;既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既有行业间竞争的问题也有国际竞争的问题 ,管理者可以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企业管理者有必要研究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为企业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摘要:在西方管理史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直颇受争议。它的诞生对西方和东方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直到现在它的智慧之光依然光彩夺目。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企业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此时,管理者采用何种管理理论、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中国现阶段非常相似,目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时期,各种管理问题已凸显出来,此时重提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建议
泰勒管理思想 篇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 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 通过内化和外化, 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落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有效的开展, 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 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落后, 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传统教育往往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方式, 而不是启发式的互动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纷纷感到理论阐述的生硬、枯燥, 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的不够。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欠佳
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 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 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靠某一个人, 或者是某一个团队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 集教学、管理、生活、卫生于一身, 职责权限不分, 并且与这种状况伴随的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管理机制等诸方面的回应性不够。
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水平工作的教师队伍, 现有队伍每个人的业务工作量大, 精力不济, 教育效果差。其次分工不明确, 缺乏多角度的工作思路, 有些行政领导干部忽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学校各级部门与班主任队伍之间尚缺乏高效运作的协调机制。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忽视学生权益的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是教育者从既定的管理角度出发, 采用的方式多数是训导, 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便利很少被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交流、思想管理的三者合一, 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方式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泰勒管理思想概述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 泰勒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问世标志着管理史从传统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新阶段。泰勒管理思想主要强调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
(二) 借鉴泰勒管理思想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广应用泰勒管理思想, 对于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学生的素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高校的管理体制都有重要作用。首先,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学习泰勒管理思想, 有利于培养紧跟时代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其次,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 还要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泰勒管理思想有助于建立这样一个科学体系。
三、运用泰勒管理思想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 提升管理内容的针对性和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学校应该针对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采用多种形式, 在不同层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达到学习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发展、教书育人等多重目标。要以讲座、多媒体资料播放等为形式, 举办学习活动, 用现代的管理意识、价值观念和管理方式装备管理者的头脑, 提高他们的管理专业素养。
(二)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首先,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明确责权利关系, 这样整个管理系统才处于良性的、有序的运转状态。其次, 针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和完善学校政工队伍制度。加强政工队伍自身建设, 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思想教育及作风建设, 加强社会实践, 更新管理观念, 加强培训, 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三) 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育是育人, 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 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与提供服务, 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 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 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三是要注意把握好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摘要:泰勒管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大学生追求的人文关怀、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从泰勒管理思想中受到启示, 转变思想教育理念, 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有效。
关键词:泰勒管理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文雄.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现实借鉴及反思[J].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6, (7) .
[2]何绪丽.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泰勒与派纳的课程论思想之比较 篇3
一、比较二者课程论思想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前, 在课程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理论范式。以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 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论化程序。“泰勒原理”的生命力在于它反映了课程开发这个特殊领域的基本规律与规则。泰勒原理的提出, 对西方乃至我国传统课程的编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学者曾评论:“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 不管人们持怎样的哲学观点, 但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所以, 称泰勒的课程研究反映了20世纪中期课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恐不为过。不过, 也正因为其基本原理显得非常适合于行为主义者、实证主义者以及技术性的方向。所以, 后来的学者把泰勒的理念改变成了一种更加机械性的、规则性的、系统性的课程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课程领域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派纳的课程论思想是建立在对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其对课程本质、课程研究方法以及课程学家与教师、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尤其是1995年他的重要代表性著作《理解课程》的出版, 被视为课程研究领域的“圣经”。在书中派纳希望人们从历史、政治、种族、性别、现象学、后现代、个人自传、美学、宗教、环境生态学、全球国际化等诸多视角重新认识课程, 力图建构课程的哲学体系。派纳的研究是开拓性的, 打破了课程研究领域的沉寂, 激活了人们的思想, 丰富了理论成果;同样, 派纳在人性论上充分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 将学习者置于课程的中心并将个体意识的提升、个性的解放作为追求的目标, 确实引起了传统课程理念的深刻变革, 扭转了传统课程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忽视个体存在经验的偏向;再者, 派纳从词源上去解释课程提出“存在经验课程”, 在课程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然, 我们看问题必须一分为二, 本人并不认为派纳的课程论思想就是尽善尽美的改革处方, 可以不加辨别地移植和全盘照搬, 它有其自身的针对性和内在的缺陷。这样, 我们就要用辨证的方法去看待它们。
综观二者的课程论思想, 反思一下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课程改革, 就会发现, 我们既缺乏像泰勒原理那样经典的课程范式, 也缺少派纳那样的敢于破除旧的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的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通过对泰勒的传统课程论与派纳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思想的分析比较, 会很清楚的发现我国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 会对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两者课程论思想的几点差异进行比较。
二、派纳与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几点差异
(一) 在思想渊源上的差异
1.在心理学基础方面。
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观点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虽然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观点存在差异: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使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而贾德则认为学习迁移的实质在于经验的“类化”或“概括化”。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继承并发展了冯特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路线, 倡导行为科学研究方法。正是这种行为科学研究方法, 对泰勒的课程开发研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派纳则深受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现代课程所存在的问题的系统研究, 还将弗洛伊德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课程之中, “自我履历法”就集中体现了这些原理。
2.在课程思想的来源上。
泰勒的课程思想, 正是在归纳和综合像博比特、查特斯、杜威等课程学者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博比特和查特斯的观点很相近, 他们是“科学的课程编制”的开创者。杜威的课程观与博比特和查特斯存在重要差别, 他反对外在的、强加的教育目的, 认为目的内在于课程过程之中。但不论杜威还是博比特、查特斯, 支配其课程观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理性。泰勒继承了这种基本精神, 并使之在课程编制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派纳的课程论思想是建立在对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法国的存在主义对派纳的课程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存在主义者把个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 认为自然界万物并不具有真正的“存在”, 惟有人才是真正的存在。派纳也从德国现象学的观点中吸取灵感:重新考虑主观知识, 抛弃逻辑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反对实证主义。派纳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精神分析理论等学说为基础提出了“存在经验课程”理论, 强调个体对“自我履历”进行概念重建的能力。
(二) 课程哲学观的不同
1.在价值取向上。
“技术理性”是泰勒所推崇的也是传统课程理论所积极倡导的。泰勒原理的基本哲学取向就是“技术兴趣”, 其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所隐含的观念与行动间的技术性联系正是对“技术兴趣”追求的最好体现, 而这正是被强烈批判的。派纳反对技术理性对人的奴役和控制, 反对用技术理性的框架变个别为一般, 变繁杂为单一, 变全体为部分。派纳认为, 传统的课程理论否定了人的自由意识和人类行动的自主性, 致使课程窄化为“实行”、“操作”, 课程理论成为价值无涉的“指导”和“工具”。主张以“价值理性”超越“技术理性”。
2.在思维模式上。
泰勒在课程研究中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较大, 学者在研究中或其理论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理论与实践、学习者中心与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与自我中心等之间划清界限。派纳对此二元对立并过于重视抽象而忽视具体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认为个体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他希望通过提升个体意识和加强人性化的努力, 促进“个体解放”和学校生活的改善。他强调“个体解放”中的“个体”不是抽象的个人, 个人与他人、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3.在认识论上。
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研究, 旨在探讨能够对人类行为进行微妙控制的静态的规律性, 并据此对课程实践提出技术建议与指导原理。而派纳则认为, 人的知识是在不同的时空下, 依据不同兴趣导引而构建的, 是普适性的“原则”、“程序”所难以满足的。
(三) 课程具体主张的区别
1.在课程的本质上。
什么是课程?泰勒将课程理解为包括教育计划的各种方案, 即教育计划。它是规划好活动和内容的程序, 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及其他方案。泰勒认为, 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预定的目标,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课程是教育目标的手段。可以说泰勒忽略了教育的优点正在于其不可预期性和过程性。为认识课程的本质, 派纳提出从词源上去理解“课程”, 把它理解成“存在经验课程”。在派纳看来, 传统的课程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错误地诠释了“课程”的意义。从词源学的角度看, curriculum是名词, 其含义是“跑道” (race course) , 对学生来说, 它是预定性的和限制性的。currere是curriculum的拉丁文词根, 为动词。currere不在强调静态的“跑道”, 而是强调在跑道上奔跑的动态过程和经验积累, 它成为一个过程、一种活动。作为“跑的过程和经验”而不是“跑道”, currere侧重的是个人对自我经历 (或自传、自我履历) 进行概念重建的能力。课程变成了一种重构, 成为对生活经验的诠释。而传统的课程研究恰恰忽视了课程的这层词源学上的意义, 把课程简化成了一个名词, 简化成了“跑道”本身。
“存在经验课程”是指“制度结构中的存在经验, 是揭示经验的一种策略, 以便我们看的更多, 了解得更清楚。”它要求学习者进行自我分析, 由此检视自己对生活乃至教育情境的反应。由此观之, “存在经验课程”实际上是一种人对意义和价值主动追求的“心路历程”, 是个体内在经验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改造和意义建构。派纳吸取了哈贝马斯的兴趣理论, 认为“存在经验课程”指向的是“个体的解放”, “解放”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解放具有相对性和等级性或者说, 解放是一个过程。可以说, 派纳的课程论思想是建立在对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2.在课程研究的方法上。
泰勒以追求技术理性为宗旨, 强调“目标模式”的课程研究的方法, 泰勒从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怎样选择可能有益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及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几个方面, 对如何实现目标的方式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集体审议的程序以有效实现预定目标。派纳倡导的课程研究方法是“存在经验课程”的方法, 也称自传法或自我履历法。派纳批评说, 过去在课程研究中对“个体”的强调只不过是一种口号, 是缺少具体生活的一种抽象。“存在经验课程”的核心是“文本和自我履历的分析”。个体的解放意味着个体与文本之间存在两个“连续体”:一为文本和读者的生理机体间形成的物质连续体;一为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即时反应以及读者的“履历情境”间形成的“生活连续体”。“履历情境”是“生活连续体”中的核心, 派纳提出, 在描述情境时, 个体应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经验, 应将焦点转向于生活经验, 重视通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具体的因素。至于如何描述“履历情境”, 派纳主张采用“自我履历法”, 他经常称之为“存在经验课程”的方法。该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回归、前瞻、分析和综合。
回归, 回到过去, 看看过去的样子以及过去在现在的徘徊。前瞻, 派纳认为, 就像过去是现在一样, 未来也是现在。它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现在, 它形成了现在。分析。即描述履行的现在, 而将过去和未来排除在外, 但需要把对它们的反应考虑进去。综合。即把前面三个步骤放到一起, 以充实现在。
其实, “自我履历法”是一种自传性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 一个人可以理解自己在学校中生活的性质, 以及学校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它是一个能使我们认识学校经验的研究方法, 有助于我们对学校和教育过程的认识, 并且是基于具体性而不是抽象性的认识。
3.课程学家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
泰勒认为, 科专家要想提出恰当的目标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 课程学家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非常紧密的。而派纳在这方面的阐述是颇受争议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 派纳就倡导课程研究领域的教授应使自己和学校、老师保持一段距离。但在他看来, 当时课程教授和中小学教师已经太疏远, 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派纳认为, 我们所在的地方当然是大学, 是一个从事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地方。我们该干的不应该是为失去了对学校的影响力、被教师所拒斥而苦恼, 而应该让自己努力去理解课程, 理解它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当然, 这不是意味着要逃离“实践”。或者无视中小学教育及教育工作者。泰勒吸收了杜威的积极因素, 强调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的有机结合。派纳接受了哈马贝斯关于“理论与实践存在间接关系”的观点。“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 就会发现这种指导不是审慎的而是技术性的, 认为可以把足够的课程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将其从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成统一协调的过程。”哈马贝斯认为, 当理论命题被要求为社会行为领域的所作所为提供绝对权威的依据时,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会被扭曲变形。所以, 派纳建议, 理论需要形成与实际行为的潜在领域相对分离的空间。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开始, 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后现代转向, 但这种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范式转变主要发生在西方, 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课程的后现代观点也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课程领域的问题和弊端。派纳的“存在经验课程”也同样发生在西方, 这样我们就要用辨证的方法去看待它们,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就我国而言, 课程改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 一年又一年, 虽然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组织、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但课程概念的理解、课程开发与理解课程、学习者的人性、整体联系的观点等问题, 仍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有学者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因此, 我们的课程改革需要一种改革的新思维, 需要视野的拓宽及传统思维定势的打破, 而对泰勒与派纳课程论思想的比较中,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改革的新思路。下面我想就此谈一下:
(一) 努力构建整体联系的课程理论体系
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它总是要处于整体和复杂的系统体系之中。整体联系的观点说明, 把课程作为孤立的领域, 或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师、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是毫无意义的, 忽视了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的价值。我们只有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出发, 把课程领域放到更大的教育、社会网络中, 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把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师、学生作为完整的、联系的对象, 才能真正把握他们的实质, 发挥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魅力。
从整体观、联系观出发, 在课程改革中应加强课程与广泛的社会秩序间的关系, 反对传统的课程研究忽视对意识形态与教育思想和实践间关系的审慎研究。实质上, 表面看来是常识性的假设范围的研究, 往往将揭示政治、社会、道德和经济利益、义务。这些利益和义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被不加批判地接受为“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必须扩大理论与实践、课程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切实反映社会的需求和新发展态势,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重视课程的平衡, 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用整体取代孤立和支离破碎。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世界, 这不仅需要我们加强与身外的联系, 还需要加强与身内的联系, 整体课程势在必行。
(二) 追求课程的开放性
泰勒的课程模式追求课程的预设性, 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从派纳对课程本质的词源学解释可以得到启示, 我们不能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课程是开放的系统, 开放系统要求对外增加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教育活动系统的环境是整个社会, 课程是教育活动系统的要素之一, 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 课程确定离不开社会环境, 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强烈地影响并制约着课程。
(三) 在课程指导思想上要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 是把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探讨的主要问题。而派纳则提出“课程理解范式”, 将课程视为“文本”或“对话”, 促进课程范式的变革。我认为, 要想在基础课程改革中真正把握好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中寻找结合点。
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无疑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和升华。但要确定课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还需要明确一个根本问题: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毫无疑问, 二者相辅相成。首先,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 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由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的意义的解读过程, 其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 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其次,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 尽管新课程开发者并未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与课程事件赋予新的意义, 而要真正使这种意义实现则需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 所以课程理解不是文字游戏, 而是指向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改变。由此可见,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不能二者只取其一, 而要寻求“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虽然派纳的课程论思想在具体运用到中国实践中时, 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其对促进我国课程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及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发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在课程研究领域同样如此, 不管是对待传统的课程理论, 还是看待后现代的课程理论思想, 我们需要持辩证的态度, 既不能像对待洪水猛兽那样, 一味将其拒之门外, 也不能“拿来主义”或“照单全收”, 而是需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特点、课程研究的现状, 谨慎地借鉴。只有这样,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够真正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泰勒著, 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美]威廉派纳等著, 钟启泉、张华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汪霞著, 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5]汪霞.建构课程的新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8) .
[6]袁桂林.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3 (1) .
论泰勒制对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篇4
关键词:泰勒制,管理心理学,工业效率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奴隶制在南北战争后消亡 ,西部资源得到开发,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日趋扩大,小生产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 社会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 泰勒等针对当时客观变化,对工厂、车间、作坊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实验, 寻求新的管理方法, 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根据多年研究和实验,其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 一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时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泰勒制”的内涵
泰勒制是一种工业管理方法, 可以使作业标准化、 规范化,提高生产效率。 泰勒制也叫科学管理,是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产物。
(一)“泰勒制”理论内涵
泰勒发现一些工厂的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普遍存在“磨洋工”的问题。 泰勒认为只要管理部门能适当确定工资,提供适当激励,便能减少怠工、克服“磨洋工”现象,真正的困难是如何切实为每项工作规定一个完全公正的标准,即怎样取得“合理的工作量”。 于是泰勒开始进行劳动时间和操作方法研究, 为他以后创建科学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后, 泰勒结合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他的探索主要反映为他的三个最有名试验:搬运生铁的试验;铲具试验;金属切削试验。 这些试验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地扎根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对“泰勒制”的两种评价
“泰勒制 ”以提高作业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价值, 可是正是由于他创造了几乎是从前两倍的价值,很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了种种质疑。
部分人认为,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前提是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工人天性懒惰,金钱是刺激其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过分强调金钱的作用忽视人性中社会性方面, 将人看做金钱的奴隶,违背人本主义对人的种种看法;
另一部分人认为, 泰勒提出的标准化动作完全忽视人的主动性,将人看做没有感情的机器,过于机械化。 可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泰勒制” 的出现确实带给管理心理学科的发展一个大大的推动力量,所以,我们要站在更高层面,给“泰勒制” 一个客观评价。
二、“泰勒制”对现代管理心理学科发展的影响
“泰勒制 ”作为一种系统的指导性方法 , 它的出现对正在发展着的管理心理学科及指导的各种产业的印象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泰勒制”丰富了管理心理学理论
在“泰勒制”出现前,很多工厂的工人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每天大家的工作量都保持在一个中等水平,没有人的工作量特别突出,也没有人明显落后多少,因为这样可以基本保证大家都有工作, 资本家不会因为谁的工作量低而开除一个人。 虽然这样符合人道主义,却大大阻碍社会发展,浪费很多物质资源,造成时间的无意义消耗,这种现象在当时被称做“磨洋工”。 “泰勒制”的出现正式打破了这一潜规则:
1.他提出了标准动作和规定时间 ;
2.实现了差别计件工资制 ;
3.挑选和培训工人 ;
4.管理和执行分工 。
(二)“泰勒制”对管理心理学实践的影响
“泰勒制”作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的基础 ,为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在欧美国家,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 如他提出的培训员工,标准化动作,企业管理标准化,及思想精髓渗透在企业各个方面。 下面的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出“泰勒制”产生的深远影响。
1.对二战时期美国工业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工业一直处于混沌状态,工人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管理者不明确工厂的职位的要求,经常出现工人和职位不相称,很多工厂的管理都乱作一团。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击败希特勒,美国工业应用泰勒的可选管理理论和方法,训练大批以前完全不够格的工人,其中不少是在前工业环境中长大的农民, 或者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在60~90天内把他们变成一流的锻工和焊工、造船工人和军火工人,成功地打败了希特勒。
2.对中国超市供应链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超市经营就其工业化程度来讲,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手工作坊的初级状态,介于食品工业和初级农副产品经营之间,作业管理方式粗放,绩效对管理者经营的依赖非常大, 超市经营乃至物品供应链管理不够系统和连续,导致超市经营整体业绩提高缓慢,一直处于困难重重的胶着状态。
很多超市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组织专业人员对“泰勒制”进行了研究,争取从中提取出适合中国超市发展的一些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终于总结出一系列标准化程序:
(1)制定供应作业定额 ;
(2)挑选和培养一流员工 ;
(3)规范作业条件 ;
3.对 中国 “海尔集团 ”的影响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泰勒制”对管理心理学的影响,那么再来看一下我们熟悉的“海尔集团”。
从1996年开始,“海尔集团”招引着全国各界人士,大家都想探求海尔凭什么获得成功。 英国的《金融时报》于1997年末在上海证交所年会上采访张瑞敏时问:“为什么你们做得到, 别人却做不到? ”张瑞敏的观察一针见血,他熟悉中国人的秉性,知道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做事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 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所以他创造了OEC管理理论 。 其中 “O”代表 “Overall”,意为 “全面的 ”,“E”代表“Everyone,Everything,Every day”,意为“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天”,“C”代表“Control and Clear”,意为“控制和清理”,其含义是全方位对每个人每一天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儿(1%)提高。 这样,从车间工人到集团总部的每一位干部都知道自己每天应干些什么 ,甚至可能自己考核自己的工作 , 领取自己该得到的那份报酬。 这个著名的OEC理论就是源于泰勒提出的“泰勒制”。 张瑞敏创业一开始就在车间流水线上分解操作动作,毋庸置疑,海尔的OEC管理的确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中吸取了养分。 泰勒研究过生产流程,在仔细观察和实验之后确定了一些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使操作过程按照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完成。
可以说是“泰勒制”孕育了OEC这一著名管理方式,更造就了海尔集团,每天一点点,积少成多,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奇迹。
三、“泰勒制”与管理心理学科的未来
在“泰勒制”出现后的100多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二战时期,还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管理心理学各个角落都弥漫着“泰勒制”的影子,它就像大树粗壮的根,支撑着这个年轻而庞大的学科。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 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心理学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 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因此,在管理工作中, 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这个神奇的地球上,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总会出现那样伟大而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为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带来了更多新鲜的空气和迷人的色彩,更带来了光明的方向。 有了他们,历史的车轮才能不断向前碾压, 历史课本才能记载下那些光辉而灿烂的火花。
【泰勒管理思想】推荐阅读: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书评07-13
泰勒制05-30
泰勒规则08-07
泰勒简介10-03
泰勒公式应用05-29
环形泰勒虫08-04
泰勒焦虫08-19
泰勒课程原理10-29
泰勒公式及应用09-23
泰勒《革命和革命家》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