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共10篇)
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1
一、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发展历程
1. 我国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
“师道尊严”源自《学记》:“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尚书》记载的“朴作教刑”说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体罚。自汉代推行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更是强调了这一观念:师为上, 学为下;师为主, 学为从;师为尊, 学为卑。而到了唐朝, 韩愈提倡的“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则把师生关系看做“道”和“业”面前的平等关系。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书用你自去究索, 某只做得个引路底人, 做得个证明底人, 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但这并没有改变师生关系的大气候。明清之际, 统治者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 不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意见。由此可见, 我国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完全建立在严格的权威原则之上, 特征主要体现为“棍棒教育”和“人身依附”, 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2. 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大背景下引进了西方教育模式
(1) 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经由日本引介, 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 更加坚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教师中心说”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客体。教师主要以自我为中心, 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指令,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中心说”的师生关系是典型的权威型师生关系, 是把原本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简约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 导致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和程序化, 使师生缺乏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学生厌学, 教师厌教。20世纪50年代后, 凯洛夫教学理论更加奠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 学生充当配角。在以后的教学发展过程中, 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渐被模式化、固定化、绝对化, 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僵化, 讲求划一、标准, 而学生则是教学流水线上一个标准的“零部件”。
(2) “五四”运动时期, 受民主思想的影响, 我国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很快得到传播。“儿童中心说”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针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的,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强调教学活动以儿童为中心, 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在师生关系中尽量考虑儿童的兴趣, 并认为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否定教师的尊严和教师的权威。这一观点在当时曾经掀起对“师道尊严”的否定, 进而造成尊师重道与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相对立。而实际上, 学生学习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已经是长者的身份, 客观上决定了其权威性是不容忽视也无法抹杀的。
3.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复合主体理论学说
虽然以上西方的两种观点曾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其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过分强调教师或学生一方的主体地位, 忽视教育活动中另一方的重要作用。为平衡这种极端理论,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师生互为主体”“复合主体”等理论学说。这些观点大都认为,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 主体不仅包括学生, 而且包括教师。这一观点在总结了教师唯一主体和学生唯一主体后, 力图在“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表面上看这一观点不是单方面重视教师或学生的作用, 但仔细分析却发现, 它生硬地割裂了“教”与“学”的过程, 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主客体二元论”的思维。总的来说, 主体教育理论并没有把学生当做主体来认识。
二、后现代哲学对师生关系的修正
1. 从二元对立到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
传统的主客体师生关系一直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 即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主体和客体, 这种定位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不平等关系, 忽视其中一方的能动作用, 造成各方理解的偏差,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后现代西方哲学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主体间平等的关系, 强调师生间的沟通、理解, 主张通过交往和对话建构师生主体间的和谐关系。这一理论冲破了传统的主客体框架, 修正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主张所有人在教育活动中都可以担当主体, 强调主体之间的沟通作用。这对现阶段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使人们摆脱了师生孰为主体这一历史性问题, 开始转向两者如何共存的问题———师生如何同为主体, 共同合作, 共同面向相应的客体。因此, 后现代哲学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打破了社会上的惯性思维, 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视角切入并以新的观点看教育,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把握师生关系的新方法。
2. 从单向知识传授到双向对话的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 这主要受传统的师生主客体思想和传统师生观的影响。而后现代哲学则推崇“对话式学习”, 就是人在学习中与学习对象展开对话, 从中不断吸收知识并将其重新整合, 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观点。当然, 对话并不是仅指两者间纯粹的语言谈话, 还包括学习活动中双方相互间的倾听, 即双方一同在场, 通过学习使双方互相吸引, 出现问题互相包容, 整个活动共同参与。这种对话因此可以被理解为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的活动。在这种对话形式的作用下, 师生面对面交谈, 敞开心扉接纳对方, 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
当然, 教育与对话必然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双方没有平等的对话也就不可能互相理解和承认。著名后现代课程论者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在理解与交往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 而是得以重新建构, 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学生共存。”这说明, 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关系就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 语言的听说、交往、沟通就是对话, 就是理解。理解使师生双方的关系变成交互性的, 即两方作为对话的参与者, 听或说的角色不断转换, 从而达到相互承认, 相互理解, 相互作用, 相互推动, 共同成长。
三、后现代视野中师生关系的重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后现代视野中, 师生之间应以平等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以合作为途径、以情感为动力。平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 师生只有处于平等地位, 才能更好地对话、沟通。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 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 而是一种“共享”, 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对话中, 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 进而使师生更好地相互影响、相互陶冶, 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从对立走向对话, 从封闭走向开放, 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为我们重构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奠定了理论依据, 颠覆了传统的教师理性权威形象, 为和谐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 2002, (6) .
[3][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张天宝.关于理解与教育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5) .
[5]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2
“多到孩子中间去,听孩子们的语言,看孩子们的动作行为,进一步了解孩子的需求……”这是周园长对我的谆谆教诲。并且学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DD“健康”这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第一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使我深刻体会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了纲要使我懂得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必须热爱、尊重幼儿。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进而采取适当的角色行为是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和父母是一样的,因此教师与幼儿是零距离的。教师要学会并善于向幼儿表达爱,同时又要把自己看作孩子们的伙伴,放下架子,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儿童趣与幼儿相伴相随,这样才能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1,多说些赞美的话。面对幼儿,教师用正面,积极,恰当的语言,肯定并赞美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的良好表现,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爱的表达方式。如教师说:“亮亮自己会穿衣服,小手可能干了。”“小雪的故事讲的好极了,小朋友们喜欢听。”教师的`一句贴切的赞美语言可以使孩子保持一天或几天的良好情绪,有时还可以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个新的开端。
2,关心孩子的生活细节。的确,在幼儿园孩子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困难,他们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教师在工作中若能注意观察孩子,主动接近孩子,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这对于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有重要的作用。如给孩子拉上拉链;帮助他们越过障碍物等,正是这些琐碎而繁杂的细节照顾,最能让孩子体验到教师倾住的慈母般的爱。
3,体态语的运用。体态语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注意体态语的运用,能更好地起到传递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师在表情上既热情又和蔼可亲,不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表露于形;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微笑,眼神和手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无声的语言既能给幼儿信任,赞赏,宽容,谅解等情感的体验,又不伤幼儿的自尊心,从而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真诚的爱。因此,热爱,尊重孩子,集中体现了保护儿童的思想,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永恒主题。
其次,了解幼儿特点。了解幼儿,是寻求“适合儿童的教育”的开端。我们既要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本班幼儿的具体特点。那么教师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观察与思考,读懂孩子这本书。过去由于我不理解,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才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判断和结论。如今学习了纲要我深深体会到:
1,切忌把孩子的年龄特点看成是缺点。幼儿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幼儿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构成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读懂孩子这本书。
2,切忌用成人的标准去审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中,人们往往不自觉的苛求孩子们做他们做不到的事,就永远不会让人满意。现在我知道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行为,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宽容,少一些抱怨,训斥,多与孩子沟通,去揭开他们心中的各种秘密。
3,切忌用同一把尺去衡量不同的孩子。在孩子们生活的世界中,最令他们伤心的事是“你不如别人”,最使他们受刺激的话是’瞧瞧别人,再看看你自己“.如果,我们常用一把尺去衡量不同的孩子,他们更多的是自卑。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我们应正确面对他们,让孩子和自己的过去比较,他们将获得更多的自信。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49-01
人们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科学技术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在此环境中,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因素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及其特点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此定义,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分为五大范畴,分别是: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这五大范畴的顺序固定,代表着教育技术具体操作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工作方法。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地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不断的循环发展,教学的整体效果也明显的提高,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体系,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冲击。
而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和系统方法的综合。教育系统的四个组成因素是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后三者都是为了学生而产生的,这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培训、教材的编写、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利用都在教育技术的范畴内,因此说教育技术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同样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师生关系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交往来实现的,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倾向。最理想的一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信任、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戴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技术发展到以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过程的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现代教育更倾向于“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甚至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也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起重大作用,使整个教学活动由以前的一元主体---教师,转变到现在的二元主体----教师和学生。学生成为与教师拥有共同地位的另一个教学主体,共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这就强调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只有平等才能产生合作,只有合作了,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现在的中小学校,都采取更加合理的班级教学,老师从高高在上的神明变成了与学生一样的人。他们也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尽全力消除个人对学生的偏见,与学生都平等的交流。作为学生的长辈或是朋友与学生交流,谈学习,谈生活,也谈理想,争取与学生消除地位上产生的隔阂。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学生使用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学习。由于地位的平等,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出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而跟学生地位平等以后,老师更能设身处地根据学生的需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制定出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由于信息化社会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等特点,教师不一定什么都会,他们也有很多知识不是很精通甚至在某些方面一窍不通。而学生在某些方面知道的可能教师并不知道,是故“师不必不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会的知识或者技能也可以教给老师,促进老师的发展进步。有些问题学生不懂,去问老师,老师可能也不懂,这样就帮教师找出自己的知识盲区,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然后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对于自身也是一个新的提高与飞跃。这样学生也能反作用于教师,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师生关系总体体现出平等共进的特点。首先,师生地位上变得平等。学生可以更自主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以与教师平等地对话。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对于教学活动安排或者是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独到的看法,并由师生共同讨论。这样既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量,扩展了教师和学生的眼界,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新的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在作用上相促互进。教师不再“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所有的学生在老师的面前都成为平等的主体。教师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培养其特长,使其成为综合型人才。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学生一些比较独特的思路,把一些新奇的思想加以完善,提供多种思路并从学生处获得启发。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教师无法解答的问题,要积极的运用网络技术寻求答案,并通过自身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将问题学会弄懂,然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出来,在辅导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克东.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4.21.34-36.
[2] 罗伯特·M·加涅主编.教育技术学基础[M].张杰夫主译.北京.教育科学而出版社.1992(12).35.
[3] 十二所师大联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133.139.
浅谈创新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4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培养创新人格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而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 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 因此, 要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运行的关键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一种以民主、平等、尊重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二、问题的分析
(一) 理论与实践依据
美国创意顾问集团主席查理斯·奇克汤姆做了一个权威测试, 测试人的最佳创意时间, 结果发现, 虽然每个人每天的最佳创意时间与创新能力表现各异, 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意的产生都是在自由和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北京501所李明博士曾为创造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创造就是在心灵自由状态下的无中生有。”
美国教育家杰克·钱伯斯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要求许多因创造性工作而出名的心理学家和化学家, 列举哪些教师最能促进或阻碍他们发展成为科学家。科学家回答,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集体讨论而且非常关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教师是促进者, 那些不鼓励集体讨论, 不容忍不同意见, 强调背诵材料和贬低独立学习的教师是抑制者。”前者的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是民主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后者的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是专制的、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关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 生源心理现状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许多老师仍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习惯以自己的权威和权力自居, 以自我为中心, 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强制手段, 方法简单、粗暴, 而目前大多数的职业学校学生因为遭遇了升学的失败, 在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强的挫败感, 许多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他们对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往往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和反叛心理, 所以传统的强制性手段极容易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严重的对立。这种紧张对立的关系、沉闷的教学气氛都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 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更受到了严重的扼杀。
三、建议
要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主观方面, 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客观方面, 确立正确的评价制度则是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保障。
(一) 树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一个独立主体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 都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正如《合作教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儿童每天来到学校, 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 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 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 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他就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承认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 保护和珍惜他们的创造性。”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独立性及其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所思所想或所作所为与自己的答案或要求不一致, 就给以漠视, 或者加以否定, 甚至认为是学生在故意捣乱、冒犯自己, 而应该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要有“助产”精神, 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思路出发, 循循善诱, 肯定成绩, 指出问题所在,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承认并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发展, 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发挥。
(二) 树立新的教师观
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师观, 善于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桥梁和阶梯, 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知识。要让学生摆脱客体的地位和心态, 以发现者、探索者的姿态出现, 鼓励学生勤思、深思, 敢于大胆提问, 质疑问难, 允许讨论、争辩, 甚至反驳, 使其思想既流畅又变通, 创设“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情境。既要有统一要求, 又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 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 设计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不仅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活动具有建构性, 而且要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 思维能力都有提高和发展。
(三) 确立新的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起着调节、控制、导向、决策的功能, 对师生关系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作为不同教育理念下的产物, 两者导致了不同师生关系的生成。它们在评价的价值取向、功能、主体方法以及评价中的师生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形成。
在选拔性评价制度中, 教师“以一定社会认可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甄别与选拔, 鼓励学生之间竞争, 追求分数的差异, 强调相对标准。这种评价制度既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察、鉴定, 又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宏扬, 人们只注重结果, 对参加竞争的学生根据其成绩区分出合格者与不合格者, 师生间缺少民主、平等的对话与沟通, 师生间的冲突不断, 造成原本应该丰富多彩、情感相融的师生关系变得冷漠、疏离;而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制度, 它不同于选拔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为追求目标,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注重预定的统一标准, 又重视相对标准, 更加突出个体内差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评定时, 教师除了参照绝对标准考核学生是否达标, 依据相对标准确定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外, 还要根据个体内差标准判断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进步。在这种制度下, 师生关系将一改传统选拔性评价中僵化、对立、冷漠、疏离的状况, 呈现出一种以师生双方平等对话、互动为主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结束语
唯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创新教育的实施才会有最根本的保证。所以,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 要积极从陈旧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确立新型、科学的评价制度, 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摘要:当前, 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施创新教育,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而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确的认识观以及评价制度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一种以民主、平等、尊重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5
【摘 要】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上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就更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彼此的亲密朋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相长;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C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56-01 建立和谐共处、平等向上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做,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和学生在政治上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主谁次之分。就好比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中,把估算乘法与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教学,更没有谁重谁轻之分。在数学教学这样一个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再上的“圣人”,也不是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绝对正确的,抱着“师道尊严”,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是永远走不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融入孩子们的世界里,和他们一同探讨学习,共同研究,交流彼此的思想,关注他们的想法,从而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共鸣,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推动数学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一个必备因素。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心”的洗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时代赋予老师的使命: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小学阶段,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才叫尊师,尊师不是孩子给老师送些水果点心之类的就叫尊师,或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课前问好”、“课后再见”、“见面说老师好”,而应该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比如某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某个学生突然掌握了笔算除法中的思想方法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反对给予学生无所谓的态度,最起码这样的鼓励和肯定能使学生在心灵上感受一次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到数学也并不那么可怕!在学习的同时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方的氛围,这样的氛围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的教师才更加值得孩子们的尊重。通过数学学习,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间的心理相容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彼此一致,并相互接纳,在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首先的基本工作就是写教案,然而,在教学时,完全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程序进行教学,这样行吗?通过实践证明,这样显然不行,我们在设计教案时都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如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进行填充,看填满这个长方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就是多少!然后继续引导学生: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吗?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师生之间的观念能否达到一致还不确定。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就会引起学生集体或个人相应的思维模式。例如:给出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时,用学具来填充的方法去探究它的面积,结果发现面积是15cm2,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发现5×3=15这一结果,从而联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因此,心理相容造成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构建了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基础,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潜移默化的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情感。创设环境与气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有人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做游戏、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调动课堂气氛。
职业教育中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篇6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处于成年但不成熟的心理矛盾期, 各方面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 既有作为受教育者的被动心态, 又有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的主动心态。
(一) 心智不成熟。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特别是青年学生, 其各项生理功能基本完善, 但与其成熟生理不太相匹配的是心理尚未成熟, 突出表现在标新立异, 自主意识增强, 自尊心变强, 渴望交流和友谊, 易于冲动并富于幻想, 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易发生变化, 时常处于起伏、波动、迷惘、抉择之中, 情绪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自我控制能力差, 心境变化快。对此, 要对他们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 成熟稳健的人。
(二) 自我意识强。
自我意识简单讲是自我的认知和评价。青年时期, 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快, 心理有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富有理想、向往真理、积极向上, 但也往往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时, 其单纯的理念会因与现实社会的偏差, 而遭受挫折打击, 以致消极颓废甚至萎靡不振, 个别学生由于一时适应不了, 心态调整不过来, 其强烈的自尊也会转化为自卑、自弃。这些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健康。
(三) 思维活跃。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通过专业训练和系统的学习, 他们一般思维敏捷而活跃, 接受能力强,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思维的独立性与评判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喜欢争论问题, 以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论据, 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他们往往坚持自己的观点, 自我赏识, 甚至自以为是, 对老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 为求证观点而与他们据理力争, 甚至钻牛角尖。因此,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
(四) 渴望赏识。
赏识, 通俗地讲, 就是发现、肯定和赞赏自己或别人的长处。被赏识能让一个人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从而更加激发奋斗的力量。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奋斗的关键时期, 渴望被别人特别是老师所赏识,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不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好与坏, 他们都渴望被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 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适当放大优点, 采取激励表扬手段, 鼓励他们充分发扬成绩, 不断取得新进步。对学生要充分地尊重、相信和鼓励, 在他们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放手放权,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引导他们树立自信, 从而将“好”学生培养得更有才华, 更有能力, “坏”学生改掉不良习性, 校正人生航向, 步入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新变化
师生关系指的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师生间的相互沟通, 关系融洽, 彼此之间充分信任和理解, 能够真诚相对, 教育的真缔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大放异彩。当今时代赋予了师生关系发展两个方面的新变化, 分别是:
(一) 以学生为本、责任教育为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也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想思路、谋办法, 切实保障学生利益, 共同致力于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 学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责任教育即强调培养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明确个人应该承担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在大是在大非面前, 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做“头脑一热, 不顾一切”的事情;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 学会团结和帮助他人,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懂得博众家之长, 补己之短, 与他人和睦相处;在法律校规面前, 心存敬畏, 不抱侥幸心理, 不违法乱纪, 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二) 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相处。
在新时期,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师生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有的只是对知识获得的先后, 和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及深度的差别。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辩证的角度出发, 人人都是老师, 人人又都是学生。对教师而言, 不能再以“教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 而是要能够伏下身子, “平起平坐”地同学生交流。对学生而言, 也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站在老师的角度, 换位思考, 理解并尊重教师劳动的价值和甘苦。
三、新时期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新时期, 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不断转换角色:
(一) 丰富知识, 提高自己。
传统教学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 教师是台上的演员, 是课堂的主宰, 只顾演好自己的戏, 讲好自己的课, 而把学生当作台下的观众, 当作饥饿的鸭。对学生来讲, 只能被动地接受, 没有讲价的余地, 没有自主性可言。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新时期,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师要自觉进行自身角色的转换, 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首先应对自身的发展足够地重视, 积极主动地从网络及其它媒体信息中获取新知识, 加强培训学习, 不断充电, 提高知识水平, 更新观念, 在实践中持续改变、完善自己, 力争做到满腹经纶, 用自己的所学来满足学生日益对知识渴求的需要。
(二) 与生为友, 平等相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 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教师应学会养成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意识, 并用教师所特有的人格魅力, 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去感化学生, 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 教育学生。师生之间也应相互多一些尊重, 少一些对抗;多一些民主, 少一些压制;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微笑, 少一些严厉;多一些信任, 少一些猜疑。
(三) 转变思维, 更新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而更多的是以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学生自觉学、主动学,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发掘学生的潜能, 必要时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与学生一起齐心协力, 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风格, 来选择给予他们哪种“渔”的本领,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谋生手段, 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年轻一代才有希望, 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 阐述了新时期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 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重角色的转换,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特点,师生关系,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李硕豪, 王娟.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浅析[J].新西部, 2011, 18
[2]杨世鹏, 杨世信.浅议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3]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4]邵晓枫, 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 2006:3~5
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7
1 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说”对学生主体的控制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古训使很多体育教师仍喜欢扮演权威的角色, 常常高高在上。体育教师以社会文化代表的身份组织教学, 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标准, 操纵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 却没有选择余地。由于教师的职业地位, 一是受社会之委托, 以育人为己任, 工作方向和目标明确, 职责是对学生教之导之;二是受过职业训练, 他“闻道在先”、“术有专长”, 是人类社会文明 (含体育文明) 的两种载体之一;三是他对每一个具体教学活动均准备在先, “胸有成竹”。因此, 教师是想当然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 他们常采用命令、惩罚等手段来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师眼里只有“纪律”、“技术和技能”而无“生命”、“有抽象的群体而无具体的个人”, 强调的是服从、是同一, 越是同一似乎就越意味着体育教学的成功。教师的这种管理, 使学生养成了“惟师是从”的习惯, 教师教什么动作, 学生就模仿什么动作,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本该是充满嬉闹与欢笑的课堂, 却变得不该有的沉闷和井井有条。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兹曾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 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 一百个念头, 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百种聆听的方式, 但遗憾的是, 已被偷走了九十九。传统体育教学中这种把以教师指向的目标作为学生全部追求的状况, 使学生的个体生命受到“控制”, 这种控制, 是“双方力量的对峙抗衡, 以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 并有计划地安排, 怎样使这种对抗着的力量在控制者任职期间相互作用”。最终付出的代价就是被控制者的个性泯灭, 永远失去属于个体生命的光彩。
2 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中心说”对学生主体的影响
“学生中心说”以卢梭为代表,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给儿童充分的自由, 并以此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他提出在教学中要任凭学生兴趣所为, 教师不要加以干涉。他曾断言:儿童在游戏场中互相学习, 百倍于他们在教室里所学到的东西。杜威也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教师对此是不能主宰的, 主张教育应该“把儿童变成太阳, 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 儿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我们暂且不论“学生中心说”对教育的成效, 但“学生中心说”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生命的存在, 教育不能是无人的教育, 无生命的教育却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影响极大。可是在体育教学中却以“学生中心说”为依据衍生出“放羊式”的体育教学, “一堂课, 两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 只要学生乐得开心, 不惹事, 这样的体育课就可以师生相安无事的上下去。这种师生关系其实质是缘于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 是对学生生命的践踏。
3 生命教育视角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生命教育理论反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 就遇到了“他人不是客体”的困窘。“人是主体, 它不是说某个人或某些人是主体, 而是说所有的人都是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教育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命的关系, 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 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在生命教育的体育教学中, 师生共处于内在的对话情境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主体间的对话关系。表现出如下特点:
3.1 民主平等
生命化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是对权威师生关系的挑战。这种民主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完全同一, 更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消解;而是指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 即师生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它超越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下或老师主动、学生被动;或学生主动、教师被动的师生对立的局面。其关系的核心,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这就是承认教师和学生有着平等交往的地位, 可以进行对话与交流, 共同开展教学过程, 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于其以实践课为主, 师生之间除可以有较多的语言交往与交流的机会, 还可以凭借身体活动通过参与练习、游戏和竞赛等形成一种轻松、平等、融洽的对话交流关系。大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教学要做到, 他会了的东西, 不是由于你的告诉, 而是由于他自己的实验和理解。不要教他这样或那样, 让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一旦在他心目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 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 他将为别人的讲解所左右”。
3.2 合作互动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 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在体育教学中, 作为老师, 要充分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 这是教师自尊的表现。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成效。从生命教育视阈看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关系, 更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共同提升的过程。其师生关系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关系。生命对生命的关系即强调师生关系不是传统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而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共享与共进的关系。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教学,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杰.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2.
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8
关键词:和谐,课堂,教育,创新
许多教师认 为课改下 的课堂,就是课堂 上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气氛的活跃。就我自 己的课堂 而言,有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组内只是“合”而不“作”,“议”而不“思”,“说”而不“听”。这样的课堂气氛只是表面上的和谐,不属于真正的课堂改革,最终影响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真正达到改革下的和谐教育,从而使得教学有进一步创新呢?结合自身的实践及相关的教学理论,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
一、和谐的课堂必须坚守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何一节课,学生必须占据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勇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鼓励学生去问。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需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如教《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提问:这篇文章的思路较为清晰,请同学简析一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答案。这个问题不难,但对于理解本文的主旨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由这道题,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在接下来的提问中,我又问到:作者的思路很清楚,与此相对应作者的感情脉络也很 清楚,试分析。文 章中没有 现成的答案,但学生因为受前面问题的影响,也很快总结归纳出答案。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必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 环境中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松松垮垮地学习,必须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刻保持清醒,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那么如何使其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讲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都可以看出是母爱的表达,但是却不能说出我、母亲、地坛三 者的关系。由 此,我首先肯定学生对母爱的理解,然后再设置疑问:母亲与地坛到底有没有关系?学生通过在文中寻找相应的语句,理顺了母亲与地坛的关系。其实说到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和谐的课堂必须坚守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 造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上,更体现在对自己的认同和反思上。
首先教师需要摒除“把课堂教学定位在完成教学任务、知识传授上”的观点。教师主导学生,最重要的体现在提问上,教师会问,学生就有所收获。问题的含金量,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实践证明,好的问题能对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美国作者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提出一个核心问题:“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种提问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来。大部分时候,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个好的指向标,能够帮助学生们去深刻理解领悟课文。由于高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文本思考不够深入,所以往往思考问题时,喜欢停留在表面。教师的引导,可以促使他们时刻有文本意识。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必须积累相应的经验,摄取知识,合理使用课程资源。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上的教学资料浩如烟海。教师在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意甄 别:一要看看是否与学生学习内容相一致,是否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二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不可“揠苗助长”;三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不可一刀切;四要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
三、和谐的课堂必须坚守师生和谐发展
师生要确保课堂教学的和谐,必须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学生不喜欢任课教师,会影响其知识的摄入。同样教师讨 厌学生,也会影响 其教学效 果的生成。那么师生之间需要和谐相处,就必须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和要求,尤其教师,更要了解 学生的心 理需要。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
语文课堂需要换位思考,教师在执 教过程中,要以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预设其可能问什么问题?这样有所准备,才能提高 课堂教学 效益。比如在 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认为学生对作者行踪的把握不是重点,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才是我们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分 析作者情感变化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子,学生的兴趣很高,对作者的 情感变化 进行了相 应的梳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9
高职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有新视点,教育沟通在构建和谐的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它方式,运用合理协调方式达成共识的一种人际沟通。
一、教育沟通在构建高职教育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1.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沟通,有助于高职学生的人格完善,创造良好的师生交往环境
高职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能的群体,有着许多同龄人所没有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只有真正深入他们的心灵,才能透彻的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只有尊重他们心灵的自由,才能引导其走向完满的人生;只有将知识和道德转化成智慧,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才。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沟通来完成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完满的人格,并学会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沟通,是伴随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进入大学后,学生的成长是全方位的,包括认知、情感、身体、技能、人格、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让大学生在此阶段能健康的成长,并增加自己的智慧,需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沟通积极推进。有效的教育沟通能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界限的交流,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教师是引航灯,他们可以给学生构筑一个安全、信任、尊重、宽松、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师生交往环境,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心灵交往,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发展、创造学生的完满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教育沟通促成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因其高等教育属性不同于中职教育,又因其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它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就业岗位的技能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基础。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高职教育教学也有其基本原则,比如,贯彻“知能并重,手脑兼修”的教学原则,实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高职教育本质的体现。
高职学生可能还相对缺少对众多知识的判断、选择、取舍以及组合、转换的综合能力,因此,帮助他们实现教学相长、转识成智的目标,教师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而教育沟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教育沟通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而教师的引导则是推进教学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3. 职业教育的特色需要教育沟通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沟通是一种有效的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各个环节当中,教育沟通均能有效的促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环节,也是体现良性师生关系的最好场所;活动课程的引入,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参与性课程的开发、设计都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氛围;由教师牵头所组织的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更是师生教学关系的延伸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处处可见的师生合作,正是教育沟通的直接表现。高效率的教育沟通,既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又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能善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扬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育沟通促进和谐的高职教育师生关系的策略
1. 教育爱
在师生关系中,教育爱是最深沉和伟大的力量,是支撑教师道德人格大厦、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新型教育文明的“阿基米德支点”。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因为这样最能唤醒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增长其乐观情绪和信心。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待发展者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知识尚不够多,他们的生活经验尚欠丰富;而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累积过程、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过程。教师要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负责;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人格修养和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养成和主体性的发展,教师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贏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密切师生关系。
对高职学生而言,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艺术地把握这种关系,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此,教师应学会用“理解”,用理性的爱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促成良好的教育结果。
2. 教师社会角色重塑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师生间的沟通是构成教育运行的最基本的细胞。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心灵,进行多次的深层次的沟通,才能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才能引发受教育者内心世界的共鸣,才会促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触动和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尴尬”:教师往往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应试教育鲜明的功利性,使得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师生之间难以摆脱“分数”的指挥棒;情感交流的缺乏,使得师生之间生出隔膜,缺少交流、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教师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要求更换适应社会的内容,只有发展地对待教师社会角色的重塑问题,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高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以下方面来重塑自己:做好学生的信息导航员,帮助学生学会查找、发现、组织和整合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员,让其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充当学生的实践协助者和适应社会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组织、指导、协助,帮助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交往、生存等。
3. 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处在不断的探求之中,答案并不唯一。但是,师生之间相互认可,相互促进却是共同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师生民主平等、沟通合作,师生互评、互尊、互爱,他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和进步,共享成功的喜悦。
摘要: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和其它方式,运用合理协调方式达成共识的一种人际沟通。师生间的沟通,是构成教育运行的最基本的细胞。教育沟通在构建和谐的高职教育师生关系,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沟通,高职教育,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东娇,顾明远.学校教育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性策略[J].教育研究,2003,(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赵月望.论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3).
武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篇10
一、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自我了解有利于解剖自己 、正确评价 自己 ,认识自身 优点和缺 点 ,据此自我 教育与自我完善。了解学生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学习等进行了解,从中找出个性化差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又要严格要 求学生 ,公平、公正 对待每一 位学生 ,对待学生 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解决与满足,避免与学生出现不必要冲突。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要以自身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要不断完善个性,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培养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崇敬,这对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再次,与学生交流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老师一个眼神、一句鼓励都会对师生有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时要本着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原则,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使师生关系紧张。与学生谈话时,注意方法和时机, 单一的说教和恰到好处的谈心带来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面对一些细节问题,如果能适时适地地发现解决,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生就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以后遇到困难也能及时沟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认知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耐心和恒心,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两者之间形成默契,配合游刃有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使学习变得愉快、轻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2.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有爱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在探求知识、探求真理道路上的伙伴。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才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求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当年喜欢某一位教师时,特别喜欢上他(她)所教的学科,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让人觉得很短暂,课堂气氛是那么轻松和放松,学习效率很高。这样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轨迹,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爱心感染学生, 用爱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点燃热爱该学科的火花,从而感染身边其他学生。
3.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不间断人际交流的过程,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有情感、鼓励、欣赏等多重情感融在其中。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热情高涨,乐学、好学,在各个环节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充满正能量,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容易被接受。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就会从心底有抵触情绪,无论教师所教的内容多么精彩、语言如何生动都无法打动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不理想,有挫败感。从教师层面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给教师带来工作热情与动力,愿意付出更多心血给学生,并无怨无悔。相反,容易使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教学变成鼓噪无味的义务,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会窒息。
4.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来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状态的表达。课堂气氛可能是积极活跃的,也有可能是消极沉闷的。无论是哪种气氛都会作用于每个学生的心理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师生之间更加信任,更愿意交流,从而表现出愉悦、轻松、快乐。相反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的积极性就不会高,课堂就会异常沉闷、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