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教育叙事

2024-07-15

师生关系教育叙事(共7篇)

师生关系教育叙事 篇1

学 而 不 厌,诲 人 不 倦 ——师生共读,乐在其中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 张继红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也别强求别人;叶圣陶先生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自己不学习,却硬要学生学习,那是为难”;所以我说,要想让孩子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爱上读书,乐于读书,作为老师必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正所谓: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真情系教育,心有千千结,不行春风,难得秋雨。不爱读书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呢?

那么,作为小学启蒙老师,我们该如何引领孩子读书呢?师生共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一、师生共读,能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向师性”强。而这个“榜样”如果是学生本身就有些崇拜的老师,那么其魅力必更强。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

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上三年级。正是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最强也最旺盛的时期。于是一开学,我就有意在教室里,在学生面前捧起一本书认真地阅读。早读时,学生读背语文课文,我也跟着大声朗读一些诗歌、散文;有时候中午来得早,学生做作业,我默读儿童小说;课外活动时,我对学生津津乐道地讲书中有趣的故事,令人感动的情节;外出回来,我特地买来一两本书,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买了新书……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我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生抽屉里、课桌上的书渐渐丰富起来,由此也拉开了我们师生共读的序幕。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小说,托马斯·布热齐纳的冒险小虎队侦探小说,秦文君、曾金豪、金波等一些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书籍深深虏获、占据了学生的心。同学们常在课间、茶余饭后谈论天真可爱又调皮的马小跳,勇敢机智又无畏的三只小虎,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二、师生共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仅凭声色俱厉,口若悬河,是不能征服学生的。相反如果腹有诗书,就会气韵俱生,神采飞扬,不仅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酷”一簇,同时也为打开学生的阅 读兴趣之门做好了准备。事实证明: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在不知不觉中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然萌芽。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

学期初我们制定师生共读计划,互为老师,监督检查,共同成长。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早读时间,我还会手捧心爱的书坚持与学生一起朗读。让自己的朗读产生“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课堂上,我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各类经典名著,如数家珍,随口就能娓娓道来,让学生真正佩服老师的博学多才,从老师身上也真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

“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接下来我便顺理成章地诱惑学生去多读,多知,自然而然也就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

三、师生共读,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也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将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高雅的精神需求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情趣健康中就有了自制力。而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健康情趣。从阅读伊始就进行美文的熏陶是最佳渠道。

因此,我精心挑选了一批美文,努力琢磨作品的感情,把握朗读的基调。利用早读或午读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读给学生听。朗读前布置倾听要求——你知道什么?你感受了什么?朗读时力求声情并茂。朗读后交流中,哪怕学生说出知道了一个词,欣赏了一句优美句子,知道了一个情节,得到一份感动,我都予以鼓励和赞赏,从中促进合作,分享愉快。渐渐地,学生读书有了兴趣。每每读到精彩之处,或叹或诧,或喜或忧,情跃于表,动情之处潸然泪下,喜悦之时欢呼雀跃……

当交流之时,学生们竟能有理有据,滔滔不绝,这绝对是课内阅读所达不到的。

四、师生共读,能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

本学期我们通过师生共读,我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寻找书文,引导读书方法,给予展示机遇,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让每个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同时结合实际,我们共同总结出文章四读法:初读,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细读,边读边记,好词佳句,日积月累,在自己的习作的中适时引用;精读,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品读,逐字逐句,精推细敲,发挥想象,升华情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样的师生共读,“师”是“生”阅读的拐杖,“生”是“师”读书的 2 动力,老师用自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走进生活,爱上阅读;学生用自己阅读的激情感染老师,发展老师的专业素质,奠定老师终身的幸福!

2017.1.12 个人简介:

张继红,女,1972年出生,2008年调入塔南路小学任教,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积极参加新教育实验,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曾获得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个人、山阳区优秀教师。

联系方式:*** 地址: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 手机:*** 邮箱:ywzhangjihong@126.com

师生关系教育叙事 篇2

当下中学教育主流情势带来的理念偏向于功利主义的教学,即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在这种观点为主流的背景下,良好的师生关系被侧重认为有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这种师生关系的逻辑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者,而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理解和沟通不复存在,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被忽视遗忘了,而是单纯为了实现某一功利目的,师生关系异化为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教师凭借社会角色赋予的威权压制学生。功利主义教学不仅忽视了“人”的培养和发展,并且在事实上,在传统师道尊严占统治地位结构渐渐瓦解的当代,如此条件下的师生关系很难走向和谐平衡,功利主义教学也因此难以实现其本身目的。

人本主义的师生关系观点值得思考和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教师和学生关系对学生整体发展的意义。该观点着重强调情感与认知共同发展,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同样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师生关系本身也被归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师生关系本身是学生自我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工具。这一理论认为“能教给其他人的东西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学习,在这一发现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感受到安全、被理解和关心对其整体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毋庸置疑。

二、 师生关系教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及其消极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 师生关系紧张乃至师生之间的直接冲突屡见不鲜,而相应的, 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也严重缺位。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大量的低效乃至无效教育与教育功能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而使得师生关系失调的原因似乎有迹可循。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结构已经被解体,在微微波动的水面之下,是师生关系的存在形式和内在含义产生了极大的改变。而传统的规则在新思潮和现实的挑战下, 产生了裂痕,不因时而变就必然产生了师生关系的矛盾。这种传统师道伦理与现实发展的冲突直接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

教育活动的功利目的是造成师生关系教育功能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教育活动成果的考核标准以成绩为中心,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成为了教育活动中多方主体最为关注的事情。但是,知识的习得绝不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育给人带来的意义,不止于知识的传承,还有调动人的内部灵性和内在潜力,并且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广为人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把教育活动单纯局限在学习知识上,那么教育活动在人的培养这一意义上是失败的。然而就是这种认知和实践方式,在现实中却是大行其道,它不关注师生关系,而关注学生成绩,是典型的知识本位主义,强化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控制者地位,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学生的人格和社会适应性发展。教育作为成就“人”的一种活动,是一个完善人生,健全人格,唤醒人的个性的过程。知识的传递诚然重要,但是舍弃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的理解和灵魂上的沟通而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习得,可以把这种教育过程评价为舍本逐末,而这样的做法也难以真正实现其渴求的目的。现实中许多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课业,而学生不过是阳奉阴违、左进右出,看似教师艰辛地付出了劳动,然而这种缺乏灵魂沟通的教育过程却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不是教师或学生的过错,只是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功能,这是忘记了教育本来面目的结果。

另外,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的师生关系异化为知识交易买卖的关系,学生及其家长重金求“名师”指导,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名师”在大量学生面前也不得不将教育变成生产线一般的流程化作业。师生之间的情感变成了雇佣关系、金钱交换关系,这样成绩也许会提高,而学生真正应习得的重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与如何为人却难以被学生自我发觉,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三、 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及其教育功能

师生关系的培养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教师的意识觉醒,明白教育本来的意义。这是不大的一步,迈出去却很难。教师一旦了解到这一点,具体需要去做的事情不再是大的障碍。

⒈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主动对学生保持真诚坦然与平等一致

教师对学生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不隐藏自己的情感,这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存在,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读书监工,这可以降低学生内心中对老师的抵触感,提升亲切感。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意见的个体,也是一个接受濡染的群体;他们既会对老师的作为和言行形成自己的理解,也会在群体中传播从而将老师的形象中好或不好的一面放大,一旦一个教师能得到一群学生的认同,整个学生群体与教师的关系就会倾向于亲和。这是教师在培养与学生关系中需要注意的传播学原理。

⒉无论学生表现如何,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由之路

面对众多不同个性的学生, 虽然大多数教师都称自己公平不倚,然而往往只能做到表面上的公平,虽然老师不愿意表现出对个别学生的偏爱,但难免态度还是会流露出来。有其心,则有其行。在老师心里, 也许会给一些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这其实是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过少造成的, 对学生的学习、社会性发展和人格都有不好的影响。青少年个体希望获取更多的关注,有的异常行为正是在自己获得关注过少的情况下用来吸引关注的。其实,教师既可以直言对某个学生的喜爱,也可委婉真诚地表达对某个学生具体行为的不满。但是前提条件是真正怀着同理心去思考问题,从而发自内心地包容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同理心即教师不用原有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对于学生的行为用设身处地的心思、以平等平和的态度理解学生当下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变化及原因。事实上也是我们所有做出决定的依据永远不是完整的事实。只有认真地去思考和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的所为才更加的合适与易被学生接受。在教育实践中,只要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而做的事情, 对学生而言,这是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爱。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真诚,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形成,学生也会因之提高学习主动性,并且人格发展也能更健全。

要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独立的一个问题事件,而是有着前因后果的整体。对学生本身而不是其行为进行关注,也许就能帮助其摆脱价值条件化的束缚,从而使其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和动机。

⒊教师花更多时间与学生交往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手段

由于时下的班级扩招、各种工作上的压力,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使得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师生之间相互的了解变少,也就无从谈起相互信任和良好关系的建构。如果教师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 感受他们的态度、信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教师自己的心声,双方的精神距离就拉近了,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必能因此更融洽。学生往往有自己的秘密或困惑,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式沟通的方式、含蓄温和的语言排除学生的担心和忧虑来解决学生的困惑。

师生关系平常有利教育 篇3

师生之间要有距离、相互尊重,关系亲密未必有利于教育。同样,教师关心学生不等同于“母爱”,希望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对教育的误解。

中国教育有很多美好话语,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因教了青少年读书,他们从此就得把你当父辈孝敬,这很让人吃不消,明明做不到,但人们偏要这么说。

前一阵,网上两张图片传得热闹,有小学生春游时给老师撑伞,引发批评。看图片,那位老师举止的确有些随便,放在“教育”层面上观察,就会被质疑何以“育人”的问题了。有人要我就此对教师师德发表看法。我觉得,就事论事,可能只是职业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要提醒教师注意“影响”,是否要上升到师德层面去评判,应当充分了解情况。我在学校工作多年,所见繁杂,有些难以简单判断。凭一种既定观念去判断,这个小学生给老师撑伞,老师形象失范;而如果反过来,老师侍候学生,为小学生打伞,人们就觉得天经地义了。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讨论一下呢?也许人们会觉得,老师视学生如己出,为孩子打个伞,没什么不正常。那么,如果那个为老师举伞的小学生,因为读了“经”,又看了许多“正能量”电视剧,把老师当母亲侍奉,可不可以?

我只想借此说明,有些事不必小题大做。类似小学生为老师举伞的事,提醒教师注意行为修养,就行了,不要作过多的道德评判并延伸对一个职业群体的批评。

学校教育,师生关系应当正常化。我见过把学生当孩子宠的教师,上课连姓名也不叫,全用昵称,可是,师生关系包含了亲情,教育反而会打折扣。我总是郑重其事地劝说:“还是称‘学生’或‘同学们’为宜。”有个班主任走进教室会喊一声“徒儿们听着”,学生习惯了,她也改不了。我想,如果学生为她撑伞,我一点儿也不会惊讶。但那些学生有可能不把自己当学生,自以为是“徒儿”,以后与人相处可能很难有庄重感。

何必“亲密无间”?师生之间要有距离、相互尊重,关系亲密未必有利于教育。同样,教师关心学生不等同于“母爱”,希望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对教育的误解,家长不宜对教师提这种要求。20多年前的一次新生家长会,有陌生女士对我说:“我把儿子交给你了,一切由你负责了。”我听了非常别扭:你凭什么要把亲生儿子送给老师?我又凭什么要对这个不认识的甚至有些坏习惯的少年负责?当时年轻,脱口而出:“对不起,你留着,我不要。”周围家长都笑起来。我是从那时起,开始考虑这类问题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4

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在一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方向,积极性和效能。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相互发生影响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好感,才能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生与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与手段,它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的秩序容易维持,有助于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有助于教师控制与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就灵敏,反应能力就迅速,思维就活跃,对知识的理解也快,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兴趣。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不仅干扰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热情,影响教学质量。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来说,会给教师心理以莫大的欣慰和鼓励,从而有效地控制教师的焦虑,减轻心理压力。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心情愉快,尊重的需要与成就动机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理状态。

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产生的那种高涨的教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积极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每个学生与教师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彼此相处就是个性之间的撞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己的个性,人格去影响对方的个性、人格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加深理解,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凝聚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学校是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学校是构造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处处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就可以学会怎样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对待别人,就养成热情合作的性格,就会相信人类有美德,世界有真理,才能较容易地把这种关心他人的感情、行为从学校扩展迁移到其他的社会环境中去,并升华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尚情操,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得不到爱和温暖,在学校中感到的是冷漠、自私、歧视的感情,就会养成乖戾的态度,从而把这种态度扩展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比如学生会以为社会同学校、教师一样冷漠暗淡,因而对成人缺乏信任,对未来缺乏信心,并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感。故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教学实践充分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受到人格与人文的熏陶,养成学生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格、学会礼貌谦逊的交往方式等。

师生关系教育叙事 篇5

摘要: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师生关系又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现今社会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创建和谐教育,进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与精神层次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期望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希望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中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是社会人际关系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师生交往;师生平等;宽松和谐;创新教育;现代教育观

一、原生态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原生态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反过来,生者,学道、求业、问惑也。师生关系最单纯的内容就是:道、业与惑的传承与互动。无论是根据自然法则还是现代法治规则,师生之间无论如何也是人格平等的,并无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但从传统师道观念以及师生关系的维系实际来看,老师总是处于强势一方,学生则毫无疑问处于弱势一方。在这种具体的师生关系运作观念和实践模式下,学生入学读书接受教育被视为“求学”,老师登堂教书育人则被视为“传授”。显然,“求——授”结构下的师生关系,很容易树立师之权威,师道尊严坚不可摧,“尊敬师长”之规也就跃然于学生守则的显著位置,成为学生道德义务的外在约束形式。这样的道德规范一旦被长期宣教,学生遵守规矩的自觉性也便逐步形成,校园里甚至洋溢着学生“怕”老师的普遍风气,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师生关系稳定地维持于一种健康发展的良好秩序之中。这可以说是师生关系的原生态。

(二)原生态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良好学风、教风与校风的形成

如此单纯的师生关系结构并非刻意堆积而成,而是在纯粹的作为求学讲学圣地的校园土壤中自然生成。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恪守己任,以身作则,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服从与信赖,如此而来,学生不仅产生对传授之师的尊重,而且也会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培养起对知识、对科学的尊重。知识只有首先被尊重,才可能有人们学习之、追求之的欲望;知识只有被普遍尊重,才有可能有整体意义上的浓郁学风。对知识、对科学真正表现出谦恭和敬重的为师者,往往也会心怀善意地向其学生慷慨传授。竭尽全力满足求学者需要的老师,其人格也往往颇具魅力,因为真正的爱心不会在为学和为人之间天然地发生割裂。

(三)早期校园里的师生关系

尽管许多人并没有亲历,但依然可以通过数不尽的图书报刊资料或者不少“过来人”那里,嗅尝到早期校园里师生关系的原汁原味。在那些年代的那些日子里,在校园里的每一位教师,课堂上都能恪尽职守,传授道业;课余时间,仍然同学生切磋学问,交流人生。既没有电子邮件、手机、腾迅QQ或MSN等交流工具,也没有摄像头、耳麦等视频语音设备,但教师却乐意和求知学生散步于校园,热心而愉快地交流。学问在师生之间通过分享而显得更加活跃、通过传授而得以形成师徒承继关系。开明教师更会欢快地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批判,以学生超越自己为荣,并不以“出于蓝而胜于蓝”使自己轻易患上嫉妒与排挤的心病。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原生态的师生关系既包含鼓励,也不会少了批评

不仅如此,对待不求上进或违反校园纪律的学生,老师也会给予严肃的批评。显然,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教育的内容不能没有批评。单纯的鼓励甚至毫无保留的过分鼓励,是片面甚至偏激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原生态的师生关系必然包含鼓励,但也不会少了批评。批评可以培养学生对待缺陷和错误的自我认知,以积蓄应对挫折、困难及突发事件的心理预备与抗击能力。严肃的批评要适度,但必须不乏严厉。态度与方式皆无严厉色彩的批评,不是严肃的批评,而是纵容。原生态的师生关系之所以能够使教师有为师之尊严或权威,与在鼓励的同时也有严厉的批评不无关系。如果为师者面对学生的不佳表现或不良行为大都嘻皮笑脸、有一句没一句地开展所谓的“批评”,只能是不痛不痒,避实就虚,到头来对学生毫无裨益。显而易见,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学生

从此也不再会对老师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反而可能会受老师举止的熏染,也“嘻皮笑脸”了起来。当然,批评作为一类教育行为,是要讲究艺术水准的。批评艺术属行为艺术之一种,有失水准的批评,非但不能收到教育之效,反而可能会激化师生矛盾,破坏师生关系。易言之,批评不能用江湖社会中的油腔滑调,使批评蜕变为忽悠和纵容;批评也不能无视学生独立之人格,用泼妇街道上的污言秽语。两个极端表现皆非真正的严肃批评。一言以蔽之,批评是一项严肃的教育行为,严肃批评未必是外在态度上的厉声厉色,外在态度和蔼但内在态度认真严厉,也是一种严肃的批评。严肃批评的本质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行为。

(五)原生态的师生关系的教育模式

由是观之,原生态的师生关系既要有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又有对学生的严肃批评。只有前者或只有后者的教育模式,均非成功的教育模式,这种残缺不全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也不可能是健康完整的师生关系。一味强调鼓励,很容易放纵学生对错误和挫折的警惕、预防、修正或抵御,甚至可能会无收敛地演变为老师讨好学生的异化秩序;一味强调批评,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会形成诸如自卑、厌师甚至厌世的亚健康或不健康心理秩序。

(六)师生关系领域的具体表现

因此,在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过程中,老师只有对学生既有鼓励引导又有严肃批评,才是真正的道业传授。这是为师的辩证法;也只有如此,通过有机有效的互动,老师对学生有了本能的照护和和关爱,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爱。由此而来,师生关系便有了浓厚的“人身色彩”(或曰“身份色彩”),而不是单纯的赤裸裸的(市场)“经济色彩”(或曰“契约色彩”)。师徒之间的人身色彩是传统教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原生态的师生关系。这是先进文化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师生关系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在某些制度上仍有体现,如未成年学生与教育机构之间明确的监护关系及由此确立的责任制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制等。不仅如此,传统教育文化中师生关系人身性质的观念,仍然延续至现代人的朴素认识里,从而形成了不成文的道德伦理规范,“范跑跑事件”之所以有如此浩大影响,与人们对“教师照护学生是其天然职责”的道德认识(人身属性)无疑有极大关联。

(七)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

当然,重提师生关系所包涵的人身性质,并非对人格独立和人格平等之现代法治理念的亵渎,更不是教育思想的倒退。相反,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与师生关系的契约性质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一方面,师生关系的人身性质并非等同于人身依附,而是一种道德伦理意义上的相互尊重、彼此相爱以及由此引伸的情感连带,包括记忆与感恩等。这与基于血缘的亲子关系多少有些相似,只不过师生关系的情感连带性并非基于“血缘”,而是基于“学缘”。基于“学缘”可以产生诸多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同学关系如同战友关系,也类似于基于血缘的兄弟姐妹关系,情感连带性显然比其他人际关系更加凸显。同学关系如此,同样基于“学缘”的师生关系,在理论上当然也可以推论出其具有情感连带性。

(八)师生关系的人身伦理

另一方面,为师者收徒,求学者投靠,师徒契约由此产生。在现代官方教育模式下,为师者由教育机构或招生单位为之,求学者则是志愿填报者或者最终被录取者,通过招生录取行为缔结所谓教育服务契约。在这一关系中,单纯从民事

契约关系上观察,为师者代表教育机构具体承担教书育人之义务,学生在履行支付教育费用及其他应尽义务的同时,则有权享受培养单位提供的教育服务,并有权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在此种契约领域,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即双方当事人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没有层次高低之分和人格贵贱之别。但这种平等的契约关系,并不掩盖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授与人生培养的人身事实。前者作为客观的抽象的法律准则,是“意志借助于外物来实现自我”,固然遵循平等原则;后者作为主观的具体的道德准则,是“意志在主观内心的实现”,自然包涵人身色彩。进一步说开去,师生之间的人身性质不仅仅属于道德法则,更体现浓郁的伦理精神,是教育伦理上升的必然结论,如果按照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来诠释,师生关系的人身伦理就是调整契约关系的抽象法与调整人身关系的道德的统一。

(九)师生关系的和谐秩序

原生态师生关系一定是有人身性质的,甚至可以说人身性是师生关系的早期属性,也是首要属性,“一日之师终生为父”的思想即是此身份属性的写照。人身属性包括人格属性和身份属性。前者是指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强调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和人格尊严;后者是指师生之间基于“学缘”而产生的道业传授上的师徒身份。契约性逐步浸入师生关系领域之时,强调师生关系的人身性显然意义非凡。契约性使师生关系资源受市场调节,发展至极端就会容易使师生伦理受到挑战。因而,人身性之强调即是对此种风险的防范,可以弥补市场调节师生关系资源的局限性。同时,只有承认师生关系的人身性,才会更加促使为师者履行道德准则,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放在自己的心上,把心放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教师的职业道德缘何被社会普遍认同为高于其他职业人的职业道德,恐怕与师生关系人身属性所要求的更高层次的关爱与尊重之天职不无关系。师生共同认可双方关系的人身性质,也有利于在此共识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师生关系中的诸多应有内容,如竭尽全力的教导与培养、苦口婆心的说教与批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护等。进而,师生之间就很容易建立起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的和谐秩序不是只有单纯的硬生生的权利义务较量。

(十)师生关系的演变

以上就是传统师生关系的整体概括,也是师生关系的理想描述。伴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师生关系突破了单纯的师徒人身属性,契约属性逐步进入并深刻镶嵌于其中。如果说,这是师生关系认识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话,那么,在契约属性越来越彰显以至于出现师生关系人身属性淡漠的时候,再重新承认并确立师生关系的人身属性,就是师生关系认识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在教育迅猛发展、阔步前进的今天,无论从纵向上与过去相比,还是横向上与尚存的单纯师生关系相比,师生关系确实出现了一些可以感知的变化。从实际出发,结合原生态的师生关系,今日师生关系之变化可以大致归纳为淡化、异化和恶化。

二、创新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一)当今教育特点

1.提高升学率作为主流目的

教学宣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教学服务的切入点,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学校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各自的升学率,从而导致教学评价关注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并不彻底。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和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明确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目的基础知识,更应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3.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

现代教育媒体所呈现的影音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有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随着运用的广泛性增强,有些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实际教学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模型、图片、投影等一并采用,结果弄得学生一团迷雾,应接不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负荷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深刻性,在同一节课的时间内,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育方法提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在校的时间占了生活的大部分。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想要取得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程度接受知识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能亲近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是不可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采用一些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全民表演秀,而不是个人舞台秀。

2.建立科学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短期提升升学率的有效方式,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提升自己的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参与性,并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要更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提升升学率,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知识的精神、思想、方法。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教学的真正主题,在开心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成绩,而且将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有用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生理学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势态,是一种不假思索就能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益的内在素养,是真正的“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初中数学价值的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最值得现代教育去探求的,例如数学工具书在数学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使用数学工具书,使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这个答案需要老师们不断的通过实践来总结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比较懒,怕费事,或盲目轻信,或轻易放过,或只做自己能做的题。因此,应在平时要求学生看书、多做题、记忆数学公式等,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此外,教师在检查预习和作业检查时,一定要适时地宣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众多对学习的帮助,以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应关注学生的校外、课外学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自学能力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和各项能力赖以提高的重要条件,它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尤为重要。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通过团体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教师们可以互相借鉴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借鉴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可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新时期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思维是由教师去发现、呵护、开发、点燃的火把。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按照教师单方思维设计并运作的“流水线”和“圈套”,而是变成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并不断完善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作过程。

(一)师生平等是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核心特征 1.平等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必然行为

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主要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前提就是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首先就要与学生平等相待。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和了解,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明白他们的需要,从而去关心、去爱护他们。2.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与教师在学习上处于平等地位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自主、探究、发现、合作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人们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材等文本内容不再是学生生活的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和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学习处于同等的地位。3.关法律法规规定师生平等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规定:“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师生平等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格平等早为人们所接受,但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因长期以来的信息知识的不对称,造成的师尊生卑的观念在许多人心中还没有彻底消除。随着现代教育观、学生观的不断发展,师生平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因陋就简此出现了上面的有关规定,从教师“依法执教”的角度讲,教育教学中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最后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活动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准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引导者、合作者、合作者和协助者的身份存在的,师生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其次,教师还要更新知识观。教师要重新认识知识对学生的价值,现代社会知识不再被作为一种目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知识之外,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情感。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学生对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的批判力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经验和体验不断创新知识,从而获得思想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最后,教师还要正确确立“平等者中的首席”观念。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并且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2.热爱尊重学生,确立民主观念,强化师生平等意识

只有确立民主观念和师生平等意识,教师才能更自觉、更主动地走近学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精神需求;才能可能用学生最需要的理解、爱、合作、尊严、友谊来调整学生的种种需要、生活学习太度和行为选择。这样就会使学生摆脱因教师的外在影响产生的疏远感和心理上的太抑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消除淡化学生面对教师是产生的畏惧心理。摆脱了学习过程中情感、精神上的空虚、压力和厌倦,就会认同教师讲述的道理,形成道德自觉。在行为选择过程中就会自觉地注意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追究更高尚的需求,发展更健合、更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树

立和强化师生平等意识,去关心、理解、尊重学生,去把握、研究、思考、教育学生,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独立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改变“我说你听”、“我教你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强化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亲近、热爱教师,教师的教育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会使学生从对教师的迷信盲从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从而给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想象力的丰富、智力的发展提供列广阔、自由的空间。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而是学生用来发展智慧、完善自我品行的过程。4.提高自身素质,改进交往策略

要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努力创造一个使学生感到尊重和安全的环境。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环境中,不要急于代替学生思考和行动,发找“正确的答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充分予以肯定。同时要注意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技巧。正如卡茨顿所指出的:“教室是最拥挤的人类环境。”很多时候师生交往常会成为粗俗的、敷衍的和例行公事式的交流。通常在其他地方实行的礼貌,在这里却常常被弃置一旁,特别是在对付难对付的学生时。新时期要求教师提高师德水平,真正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因此应该注意人际交往的沟通的技巧,这也是平等对待学生的表现。在交往中教师应该知道学生的姓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眼睛进行交流等。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学生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同样得到尊重。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2.要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教师应倾心竭力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可能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而健康地发展。

3.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我们讲平等对待学生,不仅指师生人格的平等,也指教师平等对待全体学生,而不是厚此薄彼,有亲疏远近。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每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次人类个别指导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个学生教能体味成功的愉悦,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

4.要讲求民主,宽松和谐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讨论的时间、实践活动的空间,多一点个性的张扬,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在互联网越来普及,知识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善于学习,丰富自己,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要善于采取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即使是“稀奇古怪”的冥想,“莫名其妙”的问题,教能宽容并加以认真对待,与学生共享探究的乐趣。在民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师人格

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深刻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午,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师的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投影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结束语

经过以上论证,现代教育须从学生角度以及教师角度进行完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育的大方向出发,现代教育须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不能单纯以升学率为最终目的,须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以达到提升总体能力的效果。

师生关系教育叙事 篇6

一、信任与激励

信任与激励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在增进师生关系实效性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相信学生是信任学生的前提条件。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优势, 然后给予应有的信任。从教育实践来看:信任能够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级有个学生上学经常迟到, 讲了一半的课她才姗姗来到, 我也曾对她多次进行严厉的批评, 同学也总埋怨她打断老师上课;但是收效不大。于是,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太过简单, 决心想方设法帮助她克服这个不良习惯。我了解到她和奶奶住在一起, 父母工作繁忙无心照顾她。每天, 这个学生还要抽时间照看弟弟, 早晨经常不吃早饭就来上学, 正是由于她的这种家庭条件才使她常常迟到。得知这种情况以后, 我没有再批评过她反而帮她泡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 我告诉她:“不吃早饭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只要你热爱学习, 时间是可以由自己管理好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上学迟到的缺点。”她听着老师的话, 用力地点点头。果然以后的几天里, 她到校的时间渐渐早了, 有时竟然成为全班第一个到校的学生。改正了不良习惯的她, 在课上更加主动地学习了, 在课下还经常主动为班集体做好事, 她与老师的感情加深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使学生团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而且能够使他们在鼓励和信任中健康地成长。

二、沟通与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与学生间的情感生活, 增强民主意识, 才能拉近学生和教师距离, 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1. 文字交流情感。

学生用稚嫩的笔记录的有关校内外生活感想的每一篇周记, 它不只是被当作业来看待, 而是当作师生间心灵的交流。例如, 在《第一次上网》描写聊天的经历与感受的文章后面我写道:“文章选材新颖, 把自己第一次上网的感想与见闻写得较具体, 愿你在网上冲浪学到更多知识。”看了《种族》一文, 我写道:“你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学习并在文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很好, 说明你是个有思想的孩子。”在《做菜》一文后, 我写道:“制作过程写得不够具体, 希望有机会品尝你做的炒扁豆。”这样的批语, 言之有情, 晓之以理, 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 学生看到以后或激动不已或茅塞顿开。一篇篇的周记, 记载了我们师生情感交流的历程, 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情感世界。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理解并且关系更融洽了。

2. 文体活动交流情感。

每个班主任都会把班队会当作是德育的阵地、提高能力的舞台。我更把它看成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台下, 我从训练手势到培养语感一点一滴地引导。台上, 学生们能够从低着头小声读到抑扬顿挫的朗诵。

3. 电话交流情感。

“你好, 我是陈老师。你的孩子上午身体不适, 送回家后不知道情况好些了吗?”这样的电话不是反映问题而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教师、家长和学生三颗心碰撞出火花, 产生教育的强大合力。

4. 讨论交流情感。

与学生的交流不是简单地拉家常, 更多的时候, 我们是在教学中交流对人物的理解、对景物的欣赏、对难题的解答……一节语文课上, 学生对主题演讲训练总是难以脱稿讲话。于是, 我先针对题目发表自己的观点,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 学生有的放矢, 不再拿着手中的草稿, 开始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5. 家访交流情感。

班级有个学生因为父母常年不在家, 她住在姑姑家, 所以她就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对学习更是没信心。于是我就经常到家里给她辅导。慢慢地孩子主动学习了还和我探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夯实交往;师德建设;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5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20

面对师生关系日益扭曲异化的现实,回望历史,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我们当下如何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转变传统师道尊严观念,倡导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核,它至少包括四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自省的助人者”,是多向对话者,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他们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先入为主和第一印象等错误认知影响对学生的看法,而应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虽然这在教育实践中很难落实。再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应该提倡民主教学,不以“知识的化身”自居,不搞霸权主义,鼓励学生“问难”和“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批判反思意识。最后,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怀抱仁爱之心和真诚之情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到爱字当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育者要记住自己‘替代父母亲的形象,因为这个形象在日益强化的理性化、技术化和透明化教育环境中正走向衰亡,因为这个形象是成为一个教师的质询。”①在教育不断现代化(所谓教育的现代化,正如韦伯所言,就是一个不断理性化和科层化的过程,是越来越多的规章对人的“规训”)、教师愈益专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业余的”,“专业状态”意味着懒于思想,专谋稻粮)、教学走向程式化的当下,教师与学生真挚交往的教育价值显得尤为突出。

二、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夯实交往基础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际工作能力。

首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并经常更新以保证水质。教师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决不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在這方面,罗常培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继承当年胡适先生在北大强调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治学精神,要求学生“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所以他的著作总能做到史料翔实,论证清晰。其次,教师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囿于所谓的学术权威或者沾沾自喜于已有的成绩,而要像加州理工学院校训所说的那样“以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为荣”,不断推陈出新。闻一多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陈寅恪在联大上“隋唐史”时宣称“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再次,教师要虚心向学,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老调,超越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视域,调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突破自己狭隘的学术视野。今天的学术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生,教师要想适应这一趋势,不落时代潮流,就必须加紧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狠抓师德建设,保证育人效果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和道德境界对学生情感心理和人格品质的培育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历代教育家都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韩愈也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这样才会出现“其身亡而其教存”的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某个时候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偏好和人生走向。比如冯契、张世英等都是在导师金岳霖、贺麟的感染下走上哲学研究之路的。钱理群在回忆林庚时动容地写到:“无论如何,老人仍然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事实确实能够给人温暖。因为这个越来越险恶、越来越难以把握的世界太缺少他这样的人了——这样的好人,这样可爱的人,这样的有信仰的、真诚的、单纯的人了。幸而还有他,不然我们就太可怜,太可悲了。当我陷入浮躁,陷入沮丧、颓废、绝望时,想起那间小屋里那盏灯,我的心就平静下来,有了温馨与安宁,有了奋进的力量。”②因为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一如溪泉,无论如何曲折跌宕,总是清流常在。教师应遵守社会公德,自觉规范言行举止,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重身教,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四、搭建交往平台,助力师生对话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等阶段,这几个亲密程度依次递进阶段的出现是以师生之间的频繁交往为基础的,它既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交往,也包括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教育是需要不断补充的行为,师生打成一片,才能交光互影。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学生看见教师犹如老鼠碰见猫,教师面对学生好比面对陌生的旅人,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想说也不敢说,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愿意说也无话可说,就算愿意说且有话可说也只能说“正确的事情、严肃的事情、光辉的事情”。同时,师生互动表层化、形式化,仅有的一些互动活动也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一般都是活动开始前隆重热烈,活动开展时令人失望,活动结束后无人问津。

上一篇:分桃子幼儿园教学设计下一篇:回填土回填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