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型师生关系

2024-07-20

关怀型师生关系(共7篇)

关怀型师生关系 篇1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校的功能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育功能外,还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功能。在校园里,教师是传承文明、施行教化,以造就人才为宗旨的专门职业,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重社会角色。[1]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学校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使学校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及时有效的师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让学生过幸福而充实的大学生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之间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民主、平等的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2]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刚刚从高中毕业的大孩子,他们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活的开始对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来说,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监督,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从“80后”到“90后”,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学生在对待大学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在大学里,他们不仅要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要学会为人处事,为适应未来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在新的接触环境下,新的竞争,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落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想、性格、心理上的弱点。因此,在他们思想成熟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辅导员要把握好同学们的思想变化,既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又要尊重和关心他们,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帮助、同学们沿着正确的轨迹走过他们人生中的关键的一段时光。

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体现的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维系的。而高校的师生关系则体现着高校的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忽略了高校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势必影响到人们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难免会造成教师中心主义或学生中心主义的偏颇。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3]如果师生关系之间能够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更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困惑等,并且在老师的指引和教诲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老师发挥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作用。老师与学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 努力培养学生自信

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学生有了信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才会有热情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才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和安排。尤其是新生步入大学后,怀着不尽相同的心态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在入校之初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会对他们往后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抓住时机,做好细致入微的工作,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我们要引导学生入学后适应角色的转换,及时树立明确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到自己的优势,产生自信心。另外,辅导员还应该善于表扬和夸奖。对于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的任何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他们才会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

2. 善于进行心理疏导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塑造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性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此间也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心理发展的不完全成熟,往往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还会表现出片面性和脆弱性,甚至是极端性。优秀辅导员,为了学生的成才和成长,不仅要妥善处理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而且要学会做学生的心灵的益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地完成人生理想。当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还要因人而异,要适合受教育人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接受能力差、性格偏激的学生,在心理沟通过程中,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否则过犹不及。[4]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是建立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方法。真诚地交流可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被尊重和被了解的情感,从而建立对辅导员的信任。教师要通过相互交流思想,表达意见,统一认识,达到教育目的。

3. 做好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情感上的交流外,还必须做好班级的具体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树立良好的班风。积极的集体主义精神,爱班好学的思想可以激励人、改造人,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活动,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还要挑选出一些班级骨干力量,组成强有力的班委会。班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班级的兴衰与他们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辅导员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优势做好学生工作,是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班级的班委会,辅导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要培养他们处理好能力的培养与为同学服务的关系,处理好班级干部和学生的关系。最后要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同时还要注意工作方法。对工作中的困难要予以鼓励,对工作的成绩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坚持多表扬,公开场合少点名批评,正面疏导的工作方法。在管理学生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把握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体化。这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4. 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方面所具备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它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感悟所达到的至高境界,是一个教育者亲和力、感染力、鼓舞力和号召力等的总和。在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人格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辅导员的工作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具有人格魅力的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是极具有威信的。首先要为人正直,平等待人。每个辅导员都应该努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使其不断扩大;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缺点,帮助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其次要谦虚、真诚。辅导员要用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并用高尚的信仰、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苏霍林姆斯基说:“只有当威信通过教师的言行一致确立起来时,威信才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这样的平等关系,以人格魅力去深层次地影响学生,才可以为以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

四、结语

大学辅导员所从事的是学生的管理工作,这不仅是事务性的工作,而且是辅导员具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不但要管理好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上给与关心,在情感上感动学生,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还要对新事物、新知识保持关注,不断充实自己,如此才会对任何新情况应付自如,提高自身的“内功”,提高教育和管理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威信和人格魅力,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海.和谐师生关系式教育活动的灵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8) :57.

[3]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曾晨王海莉.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情感教育[J].教育时空, 2010, (4) :91.

[5]张彦秋.政工研究动态[J].2008, (8) :20.

浅谈如何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篇2

(一)新课改的内涵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新课改”,全称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以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的。

(二)新课改的课程理念

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最后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三)新课改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内容:一是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二是课程结构方面,为了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三是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四是课程实施方面,强调要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五是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六是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是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二、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已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

(一)传统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学生各自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教育界曾经形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教师中心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教师是权威,学生应该服从教师权威。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中心论观点主张: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学生是太阳,教师要围绕学生转,起帮助,辅助作用。这种观点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前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导致教育质量下滑。但是,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看,教师中心论的观点更加凸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

(二)对话型师生关系

由于传统型师生关系存在各种弊端,给师生关系带来了诸多不和谐。因此,如今很多学者、教育界同行倡导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的呼声颇高。所谓对话型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既不存在“主客体”的关系,也不存在“人对物”的关系,这两者是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主体共同完成进行教学活动。对话性师生关系的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在新的师生对话过程中,师生关系既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也不存在所谓的“人对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首先是社会人,是具有独立个性、完整人格的社会人,师生关系应该形成真正平等的我和你的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人格的平等、地位的平等以及机会的平等上。对话型师生关系提出了充分体现平等的“我和你”的师生关系。

2.开放原则

在对话型师生关系中,应该以师生向彼此开放,向生活世界开放,向未来开放为前提。具体来说,对话型师生关系开放原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要达到形式上的开放。师生双方努力去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彼此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向对方讲述自己的体验和经历,真情阐发自己的感悟和得失。第二,要达到内容上的开放。在对话型师生关系中,师生间交流的内容真正突破了书本知识这一理性的科学世界的樊篱,而试图走进更加生活化的世界。

3.生成原则

对话中思维是流动并有意义的生成,能获得知识并超越知识,有对文化的继承的喜悦和对创新的热情。换言之,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以言语、理解、体验和反思等方式在经验共享中获得知识。

三、在新课改下,如何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事实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沟通,并且是以知识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在此过程中,凭借各自的经验,师生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为实现知识的获得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交换意见、合作探讨以及碰撞思想。互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师生间尽量多一点沟通,而沟通常需要借助于“对话”来实现。那么,在新课改中,作为对话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如何去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呢?

(一)热爱教育事业,善于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更要拓展其专业知识。随着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日益发挥,对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主讲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学生更加渴望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希望教师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二)打造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致力于创造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尽量满足学生情感需要

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走进课堂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让学生获得认知满足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满足,这样更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展现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充分征询学生的意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就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重难点及课时安排等征询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求,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最需要的是在民主和信任的氛围中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伙伴。为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更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需要教师真正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

(三) 善于发现,善于欣赏,善于启发学生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接受者,尤其对中学生,他们的思想不成熟、知识不完善,认识不深刻、阅历不丰富、判断不全面,这些客观现实决定了学生可能不可避免要犯错误;对教师来讲,只有善于接纳学生的错误,善于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才能真正包容学生的错误。

班级中“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3

有人曾就目前师生关系现状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调查发现,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老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 只有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在教师问卷调查中, 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同样在调查中发现, 有85.6%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有6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有50.7%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 48.8%的学生回答说老师有讽刺挖苦行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 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不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 不知道我们的想法, 而只关心学习成绩”,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 互不理解”。

一、师生关系不和谐的诱因

首先是教师方面的因素, 比如教师无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 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教师没有把爱学生看作自身素质的首要因素, 缺乏爱, 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与学生沟通的技能;法律意识淡漠, 法制观念不强, 不能合理合法地行使自己的职权。

其次是学生自身的因素, 比如学生对教师要求高, 求全责备, 缺乏宽容心, 缺乏对教师应有的理解和支持;惟我独尊, 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 缺乏感恩情怀;主体意识增强, 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教师, 但行为与情感的自控性依然不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 发展过程中交织着各种矛盾和由此产生的困惑, 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二、“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要使孩子学会关心, 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 教师要关心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关心。因此, 我们有必要运用诺丁斯的关心理论, 努力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心型”人际关系, 以学生需要和发展为本,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

1. 诺丁斯的关心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关心理论的集大成者, 她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 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 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 并且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关心, 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 随时需要被理解、接受和认同”。她的关心理论认为, “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诺丁斯认为, 一向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 应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教师应教育学生尊重一切诚实的劳动, 让所有学生都学会关心他人, 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正确的价值观。以关心为主题的教育是对人类智能的极大尊重, 这一情感教育不仅仅可以使人们变得善良和可爱, 它还可以保证人们对能力的持续不断的追求。因此, 诺丁斯主张将关心学生和培养学生的爱心作为教育的首要德育目的。

诺丁斯主张将关心主题作为拓展学生文化视野的重要手段引入文化课, 在其中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课堂上讨论关心主题时, 老师在学生面前是活生生的人, 是一个有独立的观点和情感的真实的人。另外, 关心还暗含着人们对能力的持续追求, 当他们关心某一事物时, 就会对所关心的对象尽最大的努力, 并发展与关心息息相关的能力。同时, 教师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显示他们的关心, 相应地, 他们所选择的课程要对促进孩子成长为关心者有积极作用, 他们可以从中关注生命的阶段、精神的成长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可以了解爱情、友谊、后代的抚养、战争冲突、贫穷和忍耐, 等等。

诺丁斯认为, 关心存在于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中, 它生发于关心者, 结束于被关心者。关心的双方都要以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来做出努力, 这样才能真正将二者间的关心定位为关心。关心的双方中只要有任何一方失败, 都将难以形成关心。在教育中, 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往往被视为关心者, 而学生则是被关心者。被关心者 (学生) 从关心者 (教师) 的关心中获得启迪, 逐渐成长为一个关心者。诺丁斯主张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作为关心者来施爱于学生, 藉此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学生也应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教师的关心, 以此促成关心关系的形成, 并在其中学会关心。

诺丁斯认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自己关心者的形象, 并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学生学会关心。这种关心的核心价值存在于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而建立的关爱中。这种观点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除非一个社会的成员都学会了帮助别人, 关心他人, 否则社会将无法生存。如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幼儿师范教育计划正是在这一基础上, 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关心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设立四种关爱水平, 让正常学生获得各种经验和技能, 开拓思路以培养他们关心的观念和技能。这四个级别的关心分别是:体验关心;实践关心;关心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学会关心: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四种水平的任意一种水平都与他人相联系, 使学生能深入地参与关心的过程。

2. 立足关心理论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

(1) 关心、信任、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主体, 他们有真实的价值, 有独立的人格, 二者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热爱学生, 必须尊重他们的尊严和理解他, 欣赏他, 信任他, 鼓励他。诺丁斯说:“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相互承认, 相互理解, 才能建立起关心关系。”“如果老师真正关心学生的关心, 那么他将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需要, 并给予不同的反应。”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需要, 每个学生的利益, 为特定兴趣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具体的教学资源, 规划课程内容, 实施教学内容, 使用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关心学生, 关注学生。

(2) 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爱的关系。在教学中运用诺丁斯关心理论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的课堂,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人际关系。诺丁斯说:“关心关系建立中, 被关心者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被关心者接受、认知他人的关心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时, 关心关系才算建立起来。”如果你的关心以不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存在, 这种关心就不能实现, 不管如何努力,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就无法被学生意识到, 这种关心就是浪费感情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和教师定期交流, 分享他们的感受, 积极响应对方的关心, 并尽可能地做出回应, 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关爱。

(3) 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对话”的互动关系, 让学生在“对话”的互动关系中感受到被关心。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统一的, 交往是这种统一的本质。在教学方面, 交往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参与, 意味着相互建构。诺丁斯说:“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 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其中一点就是‘人际关系推理能力’”。要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一种“关心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 老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必须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展,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和朋友,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此氛围中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发展。

弥尔顿曾说:“心, 乃是你动用的天地, 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 亦可将天国变成地狱。”教师, 只有珍爱每一颗稚嫩的心灵, 用自己的关爱的心去塑造学生关爱的心, 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使他们时刻处在良好的育人氛围中, 学生才能得到终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美]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谢登斌.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

[3]赵雪霞.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教师素质的全新要求[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3) .

欣赏型教育模式下的新师生关系 篇4

【关键词】 欣赏型 教育模式 新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04-01

一、欣赏型教育在日常生活中

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英语老师问问题,然后英语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英语老师商量好让他当英语课代表的呀!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

上述情况,首先是我太盲目,没有调查清楚,更没有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让学生打心底就觉得和老师之间有距离,不愿意打开心扉。

就班级迟到这个问题而言,在班上有明确规定并有相关惩罚制度,可是仍然收效甚微。我不停地反思着这件事情,我把“暴风骤雨”般的训斥,改变成“和风细雨”般的浇灌。就拿我们班迟到的那个“惯犯”来说吧。我接手这个班级时就不止一个同事跟我说该同学一个星期至少要迟到3次。经过我再三的强调,他最多是少迟到两次。我一次又一次的找他,软的硬的,能说的都说了,就差喊家长了。就在我纠结此事时,我看见了班级粘贴板上,他的一张小便利贴上的奋斗目标:美术220分,文化220分,某某。当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他成绩现在还不怎么样,习惯也不够好,但是他有着冲刺本科的愿望,那就说明只要我们换一种方式去和他交流,可能就会事半功倍。从那天起,我就开始寻找他身上可能存在的亮点,终于机会来了,我发现最近两个星期他都没有迟到,这对于别的同学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可是他能做到,那确实不容易。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主题班会上,我是这么说的:“某某同学,最近表现非常好,他改掉了自己迟到的习惯,而且保持的也很好,最重要的是他在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以后,还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踏踏实实地学习,我想只要他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胜利,大家为他鼓掌。”当时我看到了他坚定的眼神,我们通过眼神彼此都给了对方一个坚定地支撑,我相信他,他也相信我。在这一刻,我觉得虽然班主任这差事很苦,但是很有价值。从那以后他真的没有再迟到过,而且学习上也是干劲十足。在实践中,我尝试融“欣赏”于教育活动之中,用自身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以提升快乐进取的班级精神,在“欣赏”中完成对学生价值观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点也让我发现教育无处不在。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智慧进行自我教育,使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主题班会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考虑教育气氛的渲染,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具体的情景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欣赏性,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愉悦的心境,以收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受到锻炼的效果。

从此,我把班会当成了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主阵地,把班会看成了欣赏课。实践证明,对于学生来说,主题班会已经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平台。它成了走进学生心灵的甬道、师生互动的载体。

工作中,我会抓住每个机会给学生以欣赏和鼓励。孩子们学习上取得的点滴进步让我欣喜;而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不会盲目又厉声地训斥,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指点迷津,给出合理的建议,尽力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可爱之处,并且欣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奋发努力。

欣赏型教育模式下,教师应该蹲下身子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高高在上,教师说一就一,学生见老师就像老鼠见猫一样的僵硬关系。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教书育人绝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来自生命内核神谕般的启示:它需要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修养。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学生看作天使,我们自己便生活在天堂。让教学在师生相互欣赏的环境下进行,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怀型师生关系 篇5

在对待孤儿学生时, 就需要老师能够多一分关心, 对其富有同理心, 能够更加宽容、耐心地进行沟通, 让孤儿学生感觉到关爱, 建立“关爱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关爱, 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其成长为关爱他人的人, 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关爱构建的教学关系、社会伦理关系、情感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够表示出尊重来, 每个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都需要老师尊重, 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照顾, 其就能够明白老师的苦心, 这样的教育才能够达到效果。

老师不要一直严厉和高冷端着架子, 要跟学生成为朋友, 注意跟学生沟通时的技巧。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 容易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要结合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较好地进行沟通, 可以从其兴趣爱好出发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真心交流。这就为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打下了基础, 使教学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

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关爱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 更要注重感情的交流。老师不能一味地当统治者, 必须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启迪学生, 在一个较为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并且熟练掌握。在中职学习的孤儿, 老师要适时引导其制订学习计划, 帮助其制定合适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鼓励其完成, 激发成功的欲望, 以此来树立他们学习信心。

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 对于老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接受。以此为前提, 老师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做到预习、复习, 并且提高学习效率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 必定会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日常生活上的关心, 可以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 在课堂上, 学生也会对老师敞开心扉, 老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 能够有针对地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入讲解, 这就使学习过程没有那么的枯燥乏味, 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就能够掌握知识。

每堂课后, 老师将自己的期望进行传达, 但是不能采用同一个标准, 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有所不同,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 认可老师的关心, 逐步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也需要有合适的竞争机制, 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孤儿学生能够得到重视。同时也应对学生有评价机制, 对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肯定。长此以往, 学生得到了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可以更加自信, 对待学习也会更为积极、向上, 使其能够重拾学习的信心, 降低学习的抵触情绪。

孤儿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唱歌、跳舞、运动、画画, 每个人的优势不同, 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掘, 并且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得到发挥和表现, 会使其自信心增强, 学习也会更好。

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孤儿, 他们需要关爱是毋庸置疑的, 老师必须要合理引导, 使其能够有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老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能够建立, 这就要求老师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刘伟清.中等职业学校“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构造[D].广西师范大学, 2008.

关怀型师生关系 篇6

一、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

二战以来, 美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为了应对这些变化, 学校采取了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狭隘的教学法的策略。然而, 只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而改进的策略, 效果并不理想。面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化, 整个教育系统似乎筋疲力尽, 陷入危机之中。学生对老师缺乏信任, 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然而同时, 大多数教师都勤勤恳恳工作, 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问题在于, 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 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1]。因此, 诺丁斯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 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关心教育模式, 在师生之间创造更多的对话、连接和归属感, 形成一种持续、互信的关心关系。

诺丁斯认为, 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关心教育的基本人际关系。关心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作为关心者在关心着学生, 而作为被关心者的学生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并且以特定的方式予以回应, 当学生的回应被教师感知和接受, 那么这个关心关系就形成了。可以用公式表示为:1.教师关心学生, 2.学生接受并回应教师的关心, 3.教师感知和接受学生的回应。如果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任何一方没有做出适当的反应, 关心关系就没有在二者之间形成。值得注意的是, 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心关系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关心关系, 它必须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 它需要时间, 要求有连续性。

二、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 主体间性

诺丁斯认为成熟的关心型师生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属性, 这种“主体间的关系性”也是关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 任何一方出了问题, 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 师生双方可以交换位置和角色。关心者可以同时变成被关心者, 而被关心者也可以变成关心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交互式的主体间性关系, 而不是单子式的主客体关系, 这对于克服学校德育中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枯燥单一的注释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不接收、不理解、不接受、不行为等“四不”现象,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为学校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价值引导的过程, 也是受教育者个体自主建构的过程, 二者缺一不可。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提出, 为我国学校德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愿景, 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

2. 非功利性

诺丁斯认为关心是处于关系中的一种生命状态, 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作为“处于关系中的一种生命状态”, 关心型师生关系具有了某种生存的纯粹的意义, 当然是非功利性的。在关心关系中, 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要求教师掏空自己的灵魂以便接纳他所关注的学生, 这需要不参杂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才能做到。动机移位是指一种动机能量流向他人的过程, 即教师把学生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来做出回应, 进行思考, 把学生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思考和解决。

关心道德教育有四种主要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整个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出于自身内心的道德反应主动地示范关心而不是相反;禁止简单地对关心实践活动进行竞争性质的打分评估;证实过程也不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策略, 而是建立在一种深刻关系之上的爱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 关心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都应该是非功利性的。如果参杂功利, 就可能导致关心行为转向如何保护教师或者学生自身, 而不是他们的对方。

近些年来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冲击下,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处事方式被用来处理学校的许多事务甚至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简单的消费和买卖关系所取代, 出现交往、接触、沟通减少;情感淡漠化;矛盾过激化的病症。”[3]必须超越工具理性的主导, 构建起价值理性的师生交往方式, 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心型师生关系, 因为学校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

3. 连续性

从关心教育目标的高效达成角度来看, 师生之间关系应该具有连续性。诺丁斯认为, 教育学生和抚养孩子一样, 都需要时间, 都需要一种互动关系和连续性, 构建信任关系并且持续维护和完善这种信任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因为, 学生们会为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做事,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师生关系决定学生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一种关心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们对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接受性。因此, 诺丁斯探讨了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四种连续性, 即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课程的连续性、目的的连续性。其中, 教育目标的连续性是最根本的, 师生关系的连续性是核心。处在一种互信且持续的关系之中, 教师才有机会高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关于道德的秘密, 学生才有机会学会如何完善自身的道德。所以, 无论是关心教育理论本身还是其中的关心型师生关系, 都强烈地表达出连续性在其中的鲜明个性与作用。

三、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 重新厘定教育目的, 构建围绕关心主题来重新组织的教育模式

目前, 我们的主要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 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 学术训练当然是不可少的, 问题是要分清何者轻何者重。诺丁斯提出,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仅指一种旨在培养有道德的人的特殊教育形式, 它也可以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形式。所以,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学生, 并让学生学会关心。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竞争, 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学会关心的德育目标一旦确定, 就会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其他教学活动具有指引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育应该围绕关心主题来组织:关心自己, 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 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 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 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 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 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我们想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关心, 过上一种智慧而道德的生活, 那么, 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学生, 这需要教师有强烈的关心意识、知识、能力、态度和技巧, 教师学会关心, 然后才能去关心学生。从这样的教学理念来看, 要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而且必须建立起持续而互信的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

2. 改变教学评估系统, 构建以促进师生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估范式

在教学评估范式中, 诺丁斯认为应该彻底抛弃功利性, 即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作为关心者付出关心的行为不是强制要求, 而是教师源于自身内心的道德反应主动自发地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实践行动不能进行竞争性质的打分评估, 而是鼓励自我评估。在教育活动中, 不需要将每一件事都纳入一个考查评估系统。因为, 主动的责任感比基于考查评估而产生的对某一件事要负责的态度更为宽广、深刻和复杂。这个主动的责任感要求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承诺。对师生之间的活动不一定要进行评估, 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对讨论和对话进行任何计划和反省;相反, 为了让下一次的讨论和对话更有意义, 计划和反省是非常必要的。过度的、以争成绩、排名次等为目的的竞争性打分评估系统会导致师生的行为走上功利主义歧路, 真正成熟的关心型师生关系就无法形成,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都无法获得真正生命的成长、精神的丰盈、德性的养成, 也就谈不上过一种道德、智慧和幸福的生活。适度而恰当的评估体系应该是鼓励负责的自我评估、同伴评估以及社区评估, 这三类评估具有先后顺序, 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工作, 然后智慧地吸取同伴评估的意见, 在前两种评估的基础上接受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社区人员的评估。诺丁斯认为, 社区参与的评估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评估结束后, 教师和学生要一起研究评估过程里发现的问题并解决它。显然, 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是多元的、动态的。在我国, 传统的学校德育教学评价是一种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机制, 是单一的、相对静止的、线性的, 忽略了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相比而言,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基于描述的发展性的教育评估范式, 比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和评估的形式更加复杂和困难, 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成长得更好更快, 生活得更智慧更有德性。它摒弃了工具理性主义高举的效率和功利两面大旗, 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了一种更好的连接, 师生关系和谐了, 教学效果增强了。

3.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构建以对话为基础的持续而互信的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方式

在传统的学科教育活动中, 更多的时间是在灌输而不是教育。由于采用高度独裁与控制性的教学方法, 导致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 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事实上, 教师不能被视为传送系统或者处理工具, 学生也一样。师生之间需要的是更多的对话, 对话能把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双方彼此关注, 相互了解, 并有可能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师生关系。对话是师生双方在平等、开放、民主的环境中进行的。虽然对话不预先设定答案, 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 也不一定要进行评估;但是对话一定是有意义的, 是一个双方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真正探寻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 师生都不是作为对方的“他者”出现, 而是各自作为完整的生命主体在精神世界深处投入到与对方的交往对话中, 并且以自己的内心去理解对方, 体验对方[4]。所以, 对话是关心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真正关心学生, 就应该以对话为基础, 敏锐地观察、认真地倾听来自学生的不同需要, 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就应该像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所说的“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所要交往的人的生活 (指自己的学生的生活) , 并担负起因这样地参与生活所引起的责任, 才能赢得他的信任。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 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这样, 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 以对话为平台, 以关心者 (教师) 的关注和动机移位、被关心者 (学生) 的接受、确认和反馈为心理特征, 师生之间持续而互信的交互式主体间性交往关系走上历史的舞台。

反思我们当下的道德教育实际, 所缺少的正是尊重、宽容、平等与对话。问题在哪?从教师的视角来看, 一定是关心的态度、知识、技巧出了问题, 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关心变成了那种包办式、控制式的关心, 因而常常受到学生的质疑, 甚至是拒绝。从学生的视角来看, 学生对教师的关心行为无法正确体悟和积极反馈, 缺少感受他人关心的相关能力, 从而造成教师对学生关心的低效或无效。因此, 必须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改变传统的不平等“我—它”型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我—你”型的平等对话关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 从而“亲其师”且“信其道”[5]。

4. 改变学校环境, 构建持续的以爱和关心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诺丁斯认为, 对于广泛深刻的社会变化, 学校基本上是忽略的。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狭隘的教学法是最常见的例子。这些应对策略不过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改进, 显得零散而孤立。布鲁纳认为:课程本身改革不能回应现在学校面临的社会问题。用所谓的标准课程来修修补补确实无济于事, 更何况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 真正的变化必须来自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反之就不可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关心与爱, 也就难以培养出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倡导并营造充满关心的课堂氛围与学校心理环境, 有助于将学校显性与隐性的道德教育资源结合起来, 将德育渗透到其他教育的活动中去, 加强德育与其他教育融合。学生在这些可能无时无处不在的隐性道德学习的资源中获益, 内化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德育要切实取得成效, 就要从日常现实生活世界、网络虚拟生活世界两个领域着手, 虚实结合, 营造关心型的校园文化氛围, 形成合力教育。将关心型文化渗透到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教育环境和制度等诸多方面之中[6]。诺丁斯认为小型学校特别是小型课堂更有利于关心环境的创造, 连续的地点、连续的人、连续的课程、连续的目的也同样有利于关心气氛的营造, 学生在这种充满关心气氛的校园环境中学会如何接受关心以及如何付出关心。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在学校里度过幸福时光, 那么我们自然难以忘怀。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心文化会内化为学生们一种首要的精神追求, 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 学校德育也就取得了实效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吴岳军.主体间性:构建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

[3]任东景.后权威时代高校师生关系困境的哲学透视及其重构.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6) .

[4]余玲芝.学校德育对话的特征和途径.教育科学研究 (京) , 2010 (11) .

[5]唐道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异化及超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关怀型师生关系 篇7

对话式教学是相对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的。弗莱雷认为,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对已自发出现的过程进行组织,把学生认为能构成真正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1)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个体是经过改造的人,因为他更‘适合’这个世界。……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2)从中可以总结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实质为压迫关系的再生。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的创造力降到最低甚至抹杀其创造力。为了克服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不论其教学效果还是师生关系方面,这种启发式教学皆有很大改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受到了普遍欢迎。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思想上仍然是学生的主宰。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教学问题时,在思想上已经给学生套定了一个枷锁,学生必须在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内给出答案,这样学生无形之中就失去了自由发挥、积极探索的空间,其创造性受到一定的抑制。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是大为有利的。只有建立对话教学模式,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存在,这是灌输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模式望尘莫及的。

2 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什么是对话?弗莱雷认为,对话是A和B的一种平行关系。这种对话具有爱、谦虚、期望、信念、信心等许多成分。如果对话双方用爱、信念、期望来相互联系,双方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那么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就能产生批判意识。”(3)在伽达默尔看来,“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相同,而是棋逢对手,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调动出二者最大的潜力,喷射出绚丽的火花,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活泼的事件。”(4)另有学者指出“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5)

基于对以上观点的思考与借鉴,笔者眼中的对话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跃而有序的平等对话的情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并毫不顾忌地表述自己的体会或感受。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畅游知识的海洋。直面现实的教学世界,我们发现不是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学活动,恰恰相反,是教学活动决定着师生关系,尽管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6)对话教学模式决定了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主客关系,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的平等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谁也不能控制谁操纵谁,或者一方强行把自己的思想、意志、观点强加于另一方。对话式教学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共同发展的师生交往活动过程,它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 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道家哲学思想的视角来看,师生对立两极的存在是师生对话的客观条件。但仅有两极还不能对话,必须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一般说来,师生对话需要的平衡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及在此基础上的相互学习。

对话的前提是双方同时位移,高者向下,低者向上,最后达到平等交流。平等是课堂中师生能否进行对话的前提条件。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到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要为学生的参与和发表意见提供和创造条件,从而使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共同分享知识与权力,共同决策与认同。有了这个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学生能够自由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商量和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平等与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还要相互尊重。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尊重需要放置于自我实现需要之前,并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建立平等自由的师生对话关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如果对话双方或一方缺乏谦逊,对话就无法进行。因此对话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有谦逊的品质。“如果我总是注意别人的无知而从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么我怎么能对话?如果我自以为不同于其他人——仅仅是‘物’,在他们身上我见不到别的‘我’,那么我怎么能对话……”(7)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的无知者,也没有完美的圣贤。师与生,只是一些一起努力,学会比现在懂得更多东西的人。

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师生间相互学习,即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既能平等地接受与理解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又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推进其学习进程。学生在对话中则更充分、自由地发表自我见解,发挥自我能动性;在批判、借鉴、吸收教师及同学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教师要有一种反向思维,不要认为学生一定不如自己;学生也要有一种意识,不要盲目崇拜教师的权威。随着师生之间对话的展开,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否则,要进行真正的对话,或者让对话持续下去就有困难。所以这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责任。种种这些表明:对话教学要求加速教师素质的提高。

总之,任何时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都不是由谁来硬性规定的,而是在特定教学时空中自然形成的,并成为特定教学模式的一个缩影。从当前现实来看,固守传统师生关系是不可能的,我们应顺应新型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确立对话型师生关系才是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①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7.

②同上.72.

③转引自张文静,李亚莉.论弗莱雷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④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405.

⑤滕守尧.对话理论[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22.

⑥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58.

上一篇:符号图像下一篇:第二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