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师生关系

2024-11-05

认识师生关系(共12篇)

认识师生关系 篇1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具体可以包含很多诸如教学、伦理、法律和情感等很多方面。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在我国, 教育的特殊性之一是长期的伦理道德观影响和客观国情所在。目前我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虽然不再强调教育主客体, 即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但在实践中, 甚至在强调“人本主义”的大学阶段, 很多教师还在以自己为教学的主体, 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损害或牺牲大学生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 教育过程中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合法权益, 才能实现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本文主要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视角, 对高校中的师生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同时借助法律制度来规范师生关系, 以期对高校教育带来一些建设性思考。

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1. 功利型教学关系———应试教育的延续

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是师生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形成的联系, 离开任何一方, 这种关系就无法结成。同样的, 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在大学阶段普遍延续, 很自然形成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对大多数学生来讲, 形成了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和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机制。这也牺牲了学生主动思考行为,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学生也自然地延续了被动接受和服从教师的固有行为。这样师生关系也自然演化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2. 传统“尊卑型”伦理道德关系

在我国, 师生关系毋庸置疑的遵从传统我国长久以来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伦理文化。中国传统的“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和“尊师重道”的训诫, 对师生关系作了最明确的尊卑划定。长久遵从的以“教师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也规定了教师与学生的伦理关系也必然会使教师的知识权威而来的统治和学生的被统治关系顺理成章。虽然大学生在高校中更多体会到的是教师对他们的“平等对待”, 但在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看来这只是教师的“屈尊策略”[1]

因为对教师来讲, 任何的强迫和惩罚显然对自我意识强烈的大学生都是不明智的, 只有隐秘的精神控制, 才更有可能达到统治的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 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 高校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抗和冲突的案例说明, 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3.易遭误解的法律关系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其实就是指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双方教与学等其他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

一方面, 基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一方面,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存在着行政法律关系。但教育过程中, 行政管理主体———教师只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行政管理作用, 离开这个前提, 教师的行政管理无效。而作为被管理者, 学生不是“被管教者”, 因此在违反教育法律法规时, 不用接受罚款的形式, 却必须接受纪律的处罚。但很多教师显然不管学生是否真正触犯相关教育管理规范, 就对学生进行包括金钱方面的处罚, 这非常值得我们警觉。

另一方面, 民事法律关系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特殊性。虽然《宪法》规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完全民事行为人, 大学生更享有完全的的权力, 除此之外, 在教育过程中, 大学生还享有特殊的权利。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上获得公正的平等机会;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有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但法律却没有赋予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向有关部门申诉或提起诉讼的权利。

因此, 我们一定既要注意双方法律上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又要注意双方所处法律地位的差异性;既讲民主平等, 又讲互尊互爱, 这样, 教师与学生才能构建真正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场域———惯习”理论对师生关系的诠释

1.场域含义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或一个构型。”[2]一个场域的网络或构型总是不同的位置由其在争夺各种权力和资本的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场域总是各种力量进行角逐的地方。也就是说, 在场域中, 行动者总会争夺各种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不同形式资本 (主要为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 , 在教育场域中, 最主要的是文化资本的争夺, 因为教育者正是通过对知识的组织, 控制和评价等形式力图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支配。

理论上, 每一种场域中对应一个权威, 场域实际正是一种权力格局下的关系类型。在这样的一个场域中, 核心的原则是由相应的权威类型来界定。但在这种核心原则下, 还会存在或渗入其他场域的核心原则, 并成为此中场域中的非正式运作原则。而一个场域中的斗争无疑是在某个权威的场域中, 通过正式的原则和非正式的原则共同运作之后获得平息或解决。

2. 场域与师生关系

学校场域是“场域的一个下属概念, 其中囊括多元的物质, 制度和文化结构, 还包含人与物、精神与制度以及学校与国家, 学校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等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3]而作为体现师生最基础和主要关系的教学场域更是次级的场域结构, 符合场域的原则, 往往会有和谐也有斗争的存在。

福柯认为, 知识就是权力。在教学场域中, 大学学生已经掌握一些知识, 但教师对知识的占领仍会居于优势地位。虽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渠道更加便利, 也更加对教师知识权威提出挑战, 但鉴于我们长久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存在, 教师仍然由于掌控文化资本, 掌控组织知识的方式, 因此享有话语霸权, 享有权力, 在场域中同学生易形成对立的关系。

在学校中也存在学生与教师形成的伦理道德场域, 这个场域奉行学生以“服从“为主的伦理道德, 无疑是因为长久以来社会的习俗, 也同时因为教学场域的运作原则影响到了这个场域的原则, 使这两种场域的原则因为一致性, 都最终导向教师方面, 使教师在场域中加强了自身的权威, 而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对立。

同样, 虽然根据宪法规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家为保护学生的权益, 也在法律中强调了学生的权力。教师和学生也根据高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法律, 享有不同的权力。但学校法律场域中, 权力的一方———学生在很多情况下, 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权益, 这是因为法律中制度化的权威与教学场域中教师权威以及伦理道德场域中教师权威相互纠缠并存, 但在权力的较量中, 最终因为教学场域的基础性、重要性, 使得教学场域的权威和运作原则最终发生主要效力, 并与其他原则同时运作, 易导致在学校中, 学生的法律权益被侵占或教师去侵犯学生的权益而不自知。当然还有惯习这个因素在起着作用。

3. 惯习及高校师生关系

惯习被布尔迪厄称为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 它简直是人身上的“第二天性”, 因为历史的养成, 因此人们对它毫不警醒。布尔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持久的, 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它在潜意识层次发挥作用。他说:“惯习这一方案将他们的特殊影响归结为这样的一个事实:它们在意识和语言之下, 内省研究或者意愿控制之上发挥作用。”[4]它还包括个人的知识, 和对世界的认识。对个人来说, 学习的每个阶段的惯习都是可变化的, 对不同时代的人惯习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教师来讲, 个人的发展并不依靠个人的意愿而是受到学校场域中已有的传统和惯习的制约。因为在现代社会, 高度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制既体现现代社会的工业精神, 又使学校场域的教学活动严密的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 教师只能更多的在已有的岗位上进行惯常化的教学。而对学生而言, 长久规训的生活, 长期因为文化资本缺失而自然处于“被统治”地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每天由于老师的行为固化自己的反应, 由此形成了双方固有的, 习惯的, 自动化的模式, 很难改变。

综上所述, 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场域中出现权利不对等, 既是客观的存在又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如果我们一切从清醒认识出发, 作为教师, 在学校场域中, 首先以人为本, 加强法律法制教育;在教学中, 注意从惯常思维中跳出来, 注意多研究新的对话式教学, 才可能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积极的情景应对模式, 彼此形成新的惯习, 教育实践才能真正往前推动, 更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和谐”的新式校园。

参考文献

[1][法]布尔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33-134.[1][法]布尔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33-134.

[2][法]布尔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90.[2][法]布尔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90.

[3]李旭, 我国学校场域中教育公平失真及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3]李旭, 我国学校场域中教育公平失真及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

[4]P.Bourdieur.Distinction [M].London:Routlege and Kegan Paul, 1984:466转引自李全生,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4]P.Bourdieur.Distinction [M].London:Routlege and Kegan Paul, 1984:466转引自李全生,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认识师生关系 篇2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树立新的学生观

东茅街小学 彭 辉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

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质、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还有很多具体阐述,就不一一例举了。)

试问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构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又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所以说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既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根本。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要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上都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要构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关亏处理师生关系的几点认识 篇3

[关键词]批评沟通表扬激励

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地批评,要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多给学生一些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良师益友”的形象。尤其在中专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批评

(一)“借彼喻此”:针对有些学生平时“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的现象,可采用比喻、类比的方式,旁敲侧击,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暗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已构成或即将构成过错,要避免再犯。这种方式对于自尊心、虚荣心较强的学生效果尤佳。

(二)“曲线救失”:对有些犯错误的学生不易当面批评,此时可以通过第三者,如其他老师或同学,“漫不经心”地向被批评的学生传递批评信息,或者创设氛围让他于“无意之中”听到你的批评意见,这就好比“隔壁有耳”,让学生了解到你的批评意图,从而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改正过错,弥补不足。

二、沟通

人都可能犯错误,更何况孩子。容易犯错误是孩子的共性,我们应以一颗慈爱的心善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多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的不足和失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帮其改正错误,促其不断进步。应用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暗示:对课堂上轻微违纪的学生,可以目代言,使用体态语言,给其警告,以保护其自尊心,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引导:指出学生错误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什么才是正确的?耐心加以引导,不可粗暴训斥。

(三)谈心:多找学生谈心,肯定其优点,找出其不足,鼓励他们迎头赶上。

(四)自纠:对自己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尤其是学生当面提出时,更应如此,不得回避,并要感谢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对学生说“不知道”、“我错了”、“对不起”。

三、表扬

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在班集体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一)表扬的先导性:榜样是班集体中同学们学习、赶超的对象,这就决定了表扬所必须具有的先导性。

(二)表扬的准确性:教师的表扬准确性要强,所树的“榜样”要的确是积极意义上的榜样,以防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表扬的层面性:表扬的“多层性”是从一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从较好走向更好、很好的成长历程:表扬的“多面性”是从多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的闪光点。

表扬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适时、适度,并要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激励

当你想激发学生的斗志,当你想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妨轻轻一展笑容,就胜过千言万语。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办法。

(一)信任激励: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尊重激励: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帮助激励: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

(四)赏识激励:当学生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认识师生关系 篇4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获得的知识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并把它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而这种知识的获得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既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的主导作用, 又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探索性的主体性行为。

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播种”的行为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要激活知识的“种子”, 即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活体的知识;同时, 教师要把这种活体知识播种到“沃土”之中, 才能保证充满活力的知识的“种子”的成活。而这个“沃土”就是学生的思维的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头脑中创造一个知识生长的“沃土”。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特征是一个知识的生成过程, 也是充分展示自己主动积极学习的过程。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 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意志和创造力, 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活动, 最终在自己头脑中生成具有学生自己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知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氛围中传播的。学科教材的非生命体知识也只有到了教学活动中生命体的主体上, 才有可能被激活, 才能产生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在整体的、连续的学校教学活动和学生潜能的不断发挥中, 新生成的知识将会不断生长、分蘖, 从而实现着知识的掌握、创新、增值的教学目标。

二、师生关系彼此相倚, 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条件

教学中, 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四种相倚状态。一是假相倚:教师在授课时心中并没有考虑学生, 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兴趣来上课, 此时, 教师和学生只是在形式上互动, 实际上互不依赖, 这就是假相倚。二是非对称性相倚:一方面教师以为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进行教学, 但学生却不能积极配合;另一方面,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不给予重视。师生互动缺乏呼应, 是一种单向性互动。三是反应性相倚:是双向性互动,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教师本没有这方面的教学计划, 由于学生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和了学生的要求, 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对某项活动并不想参与, 只是受到了教师的提示和说服, 而转向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和关注。四是彼此相倚:是双向性互动, 与反应性相倚不同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参与性活动。

那么, 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产生双向性互动的相倚关系依赖什么呢?显然有赖于爱生尊师、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及心理相容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只有在和谐的教学交往关系中, 才能避免假相倚、非对称相倚, 最大限度地建立师生之间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这样, 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态度分歧、兴趣背离, 尽可能在各方面达成理解和沟通, 其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学生的潜力在不断张扬, 生成性知识在不断涌现, 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有成效。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成教师和学生彼此相倚的条件, 彼此相倚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中责无旁贷。首先, 教师要诚心实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扶着、牵着, 该放手时则放手。其次, 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当教师给予学生知识时, 不是自上而下地“给予”, 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 学生才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快乐, 也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

三、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教学中, 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即眼里、心里要有学生, 而且还要有自己。同样, 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 既要有教师、同学, 也要有自己。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是一个生动、能动的生命个体。这种生动、能动的生命个体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 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的创新实践过程, 让自己的学习潜力在这种创造性实践过程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实现师生和谐、彼此相倚的良好教学交往的保证。

为此, 学生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使自己在渴望和强烈要求下参与教学活动。其次, 要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 在课堂交互的活动中, 能动地共享他人的资源, 学会与教师、与自己的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第三, 要自信。善于积极表现自己, 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成功。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系列能动的学习过程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 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潜能。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开展创造性学习。在学习中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 培养自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 不断进行积极的反思, 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

总之, 学生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远比知识、技能的习得重要得多, 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创建一个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师生课堂人际合作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有效的课堂交往, 而学生的主体参与又恰恰是交往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因此, 课堂教学应该满足学生课堂交往的需要, 通过创设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 通过师生、生生的课堂人际合作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 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交往中充分发挥主体行为, 以获得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并把它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文章以此为切入点, 探讨了学生主体行为的重要性, 以及主体行为与和谐师生关系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主体行为,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分层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3) .

[2]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J].课程·教·教法, 2001 (5) .

关于师生的文章:我看师生关系 篇5

只是如此画面,果真算得上合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吗?

作为混迹于教师队伍中十几年的一名老兵,我不止一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到底应该怎样相处?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我自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有时甜如蜜,有时香如茶,有时淡如水的关系,并且无论是师还是生,都对此种浓淡的关系变换自如。

教师对于学生,莫有太大的管制,学生对于教师,不要太大的依赖。双方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的精诚合作者,在日常中的萍水相逢者。既是精诚合作与萍水相逢的结合体,我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双方都必须持着为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来互相尊重对方。

我不止一次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你首先是一个人,你必须用为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来对待学生,别人所认可的,所尊重的,往往是你这个人,而从来都不是尊重你身上那个荣誉的教师称号。一名教师,如果仅凭身上的教师标签,然后就想据此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和尊重,就想据此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马首是瞻,我想,此种想法应该是极不理智,也极为愚蠢的。同理,作为一名学生,别人对你的认可与照顾,很多时候都是源于你个人是有道德讲文明之人,而不是因为你的身份就是学生。一名学生,如果仅凭身上的学生标签,然后就觉得理应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眷顾,这同样也是极为愚蠢的想法。简而言之,师之欲为师,固必先为人,然后为师,弟子之欲为弟子,亦必先为人,然后为弟子。

可以这么说,持着为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这是师生合理相处,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此前听闻湖南学生小罗将其班主任刺死于办公室之事,对于此事,我在痛心愤慨之余,也不免低头,做冷静沉思。小罗自然是一个不肖弟子,采取极端做法的他违背了作为一个学生最基本的人伦。但是,一名学生在上学的时段中,居然随身携带凶器,况且这名学生还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多数人的印象之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应该是乖巧听话的学生,但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居然将班主任置于死地。我想,这其实也是师生相处的关系长期不合理,长期不良好的集中体现,因为,从小罗的行径来看,小罗对他的班主任早已经动了杀机。

总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道德是基础,适当的距离是有时是遮盖彼此缺点的面纱,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彼此过分的苛责,也或者是过分的期待,都有可能成为冲垮彼此良好关系的洪水。所以,师生之间,以德为先。

作者:玉生烟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儿童关系 篇6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叫师生关系。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二、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儿童关系

师生关系由于社会角色的规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多变化性。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遇到的教师是不断变化的,与教师的关系也是十分不稳定的。可能与这个教师的关系比较积极,也可能与另一个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并且在同一时间,一个儿童可能与不同教师有不同性质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这种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使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而儿童关系则是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地位等较为相近的伙伴间关系,相对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因而儿童更容易和乐于接受其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社会测量研究也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儿童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地适应环境。那么,理想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儿童关系吧!

三、匹配的儿童关系——长大的儿童与成长的儿童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对于学生——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平等、和谐、友善、温暖、愉悦的交往会为他(她)的金色童年留下最美好的回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长大了的儿童,拥有一颗童心,在孩童的世界里,用孩子般的目光观察世界,用孩子般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孩子般的耳朵聆听世界……这样,老师和学生将会在同一片天空下,奏响最和谐的音符!

四、建构和谐的“儿童关系”的策略

怎样建构和谐的“儿童关系”呢?笔者将从以下八点通过教室里的故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化作需要策略

初秋的早晨,王宇航迟到了!不过,他给大家带来了一朵绽放得很美丽的棉花。干枯的花萼和棉壳更衬托出棉花的雪白和柔软。

孩子们见了脱口而出:“是棉花!”我放下了正准备给他们讲的故事,和他们聊起了棉花。没想到他们了解得还挺多的,有的说是用来做棉被的;有的说是用来做棉袄的;有的说是可以织布的;邱可欣说,棉花籽是可以榨油的。

王宇航告诉我们他是昨天晚上在亲戚的农田里摘的。季佳烨便恍然大悟地说:“哦,我知道他为什么来得晚了,原来他昨天摘棉花睡得太晚了。”

哈哈,真是可爱又善解人意的孩子!

下课了,孩子们涌到了讲台上,好奇地看着棉花,小心翼翼地摸着棉花。我便把棉花分瓣取出来,和他们一起仔细地剥出棉籽,并相约来年春天一起种棉花。

2.欣赏搞笑策略

下午活动课上,孩子们玩滑梯时真是花样百出:有的老老实实坐着滑;有的双手放在脑袋后面躺着滑;有的还侧着滑,以显示自己的高超本领;还有的甚至头朝下倒着滑。小家伙们的嘴里不停地叫着、喊着,和他们欢快的笑声组成了一曲快乐的童年交响曲。

突然,轩禾神秘地拉着我的手来到滑梯下面的小洞那儿。我正纳闷呢!只见他往洞下一蹲,左手向上做出撑的样子,圆溜溜的大眼睛瞪着我,嘴里大喊道:“看!我炸碉堡了!”哈哈,笑死我了,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看着我咧开的嘴,小家伙得意极了!

3.享受粉丝策略

小宇妈妈上次说小宇很喜欢我,我以为只是小孩子的好玩。没想到,今天晨会课下课,小家伙跟在我后面,笑眯眯地喊:“我是跟屁虫!”我问他是谁的跟屁虫,他说:“当然是老师的啦!”

第一课下课他到讲台边看我改作业,害我差点错把粉笔当成红笔,他幸灾乐祸地说:“哈哈,把粉笔当成红笔了!”

下午看蔷薇花时,他还偷偷地和小朋友说:“老师就是蔷薇花。”

哈哈,我也有一个小粉丝呢!

又一次,钰阳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挺像白雪公主的。”我有些受宠若惊,心想:我这个落在人堆里都不容易找不出来的人,怎么能和白雪公主相提并论呢?可能是我今天穿的白色休闲西装吧!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高兴的。哈哈,我得意得太早了。小家伙接着说:“就是你太胖了一点!”我晕!

和这么多可爱的小家伙生活在一起,还能常常有那么多的惊喜,我真是个幸福无比的人啊!

4.激发缪斯策略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童话故事《这儿真美》。当学到孤零零的小熊把荒岛变得野花遍布、绿树成荫,吸引了许多的动物朋友来了时,我问孩子们:“小朋友,小熊看到这么多朋友来了,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各抒己见:高兴地哈哈大笑!兴奋得睡不着了!开心得嘴巴都合不拢了!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正当大家说得热闹时,季佳烨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是小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抛开了忧愁!”

哇,真是个小诗人啊!

我唯恐有些孩子不明白,就追问:“那小熊的梦想是什么?”“是有朋友和他一起玩!”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那小熊的忧愁又是什么呢?”想了一会,孩子们说:“孤单”“寂寞”“孤零零的”“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玩耍”“无聊”……

精彩的发言,精彩的课堂!原来上课也可以是一种享受!

5.真爱信任策略

又是周一,迈着轻快的步伐,我踏进飘满栀子花香的校园。那浓郁的香味让人神清气爽,再看看点缀在绿叶丛中那星星点点的白色,是那么清新纯洁、高贵典雅,真是惹人喜爱啊!

一踏进教室,陈典就大声地叫着:“老师,教室里有一只小鸟!”我一看,哈哈,一只麻雀被关在里面,正扑扇着翅膀焦急地寻找突破口。我一边打开所有的窗户,一边说:“小鸟是来看你表现得好不好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哦!”陈典眨巴着大眼睛激动地嚷起来:“哦!艺术!这是艺术啊!”哈哈,小家伙真是搞笑啊!

过了一会儿,钰阳拿着日记本给我看,并指着最后一句话悄悄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句话是写给你的。”我有些惊喜,他还惦记着我啊!仔细一看,原来小家伙的日记是介绍跳舞毯的,最后一句是叫我也去试试,那样可以减肥的!唉,看来在他们的眼里,我不是完美的老师啊!不过,一周的好心情就此开始了!

下午,我把周日的好日记读给孩子们听,小家伙们个个听得认真极了!偶尔还会主动给好日记鼓掌。

当我读到刘钰扬建议我使用跳舞毯减肥的日记时,我逗孩子们说:“我真的这么胖吗?”哈哈,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开了。张宇轩说:“不胖,这样正好!”(有拍马之嫌哦!)陈宵宇说:“是有点胖!”(实话实说的!)季佳烨说:“我觉得隔壁班的张老师比你还要胖!”(挺委婉的!)陈振屹说:“你一直保持这样就很好了!”(安慰我呢!)邱可欣说:“可以用瑜伽减肥啊!”(另辟蹊径!)瞧!减肥的方法都想好了!晕!不过还是感受到孩子对我的喜欢和爱哦!

6.私密朋友策略

昨天,钱妍带来了一本绘本书《彩虹尽头》。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看起了这本书。我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兴趣盎然,不时被我提出的问题弄得绞尽脑汁,还乐此不疲。教室里静悄悄的,与平时下课时的吵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享受这段读书时间,我想:孩子们一定也很喜欢吧!

故事中的狐狸和獾去找彩虹尽头的宝贝——宝石。一路上,他们发现,鸭妈妈的宝贝是鸭宝宝;兔爷爷的宝贝是美好的回忆;松鼠的宝贝是带来快乐的朋友……狐狸和獾终于明白:宝贝就是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

我真想对我的学生说:“孩子,你们就是我的宝贝!”

记得星期一早晨,我如往常去上班。陈尧瞪着圆溜溜、亮闪闪的大眼睛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他星期天去公园玩得很开心!还观看了人偶剧!钱妍也急忙告诉我,她双休日去摘草莓了!孩子们都很急切地想把自己的快乐与我分享,我怎么能不幸福呢?

今天下午,我有些头疼,便自言自语地说:“头好疼啊!”张楚阳关心地问:“你睡午觉了吗?”虽然,我的头疼没有减轻,但我的心里很舒服!

刘钰阳会在办公室门口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害羞地叫我一声:“小张!”因为我也亲昵地叫过他“小刘”。哈哈,扯平了!

下课时,小钱妍会悄悄地打一下我屁股,一点都不怕老虎屁股摸不得!呵呵,真是个调皮的小丫头!

所以,孩子们,你们就是我的宝贝!

7.准许换位策略

今天请小朋友上黑板板演时,汪陈扬不知怎么搞的,自己没有站稳,摔了一跤。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笑了。很多人捂着嘴偷着笑,我看着他那副滑稽的样子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本以为又是一场一笑而过的小玩笑。没想到宇轩响亮地说了一句惊人之语:“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哈,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感觉他是大人,而我成了不懂事的小孩子了!

看着他们慢慢在成长,我好满足!

根据教材安排,我决定下午教孩子们做贺卡祝贺明天的教师节。在写祝福语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我可不可以给你送其他的礼物呢?”“我可以买一张好看的贺卡给你吗?”

我笑着告诉他们:“你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不让老师生气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陈典连忙说:“我知道!就是不能像陆柯扬那样!”(陆柯扬是我班一个聪明而又很有个性的学生,不能接受纪律的约束。)我看着他轻轻地问:“那你呢?你今天惹老师生气了吗?”小家伙红着小脸,低着头,忽闪着长睫毛的大眼睛难为情地如实说道:“有一点呢!”那模样真是可爱!

哈哈,好一个纯真无邪的小家伙!

……

跟孩子们在一起,我觉得那份无处不在的快乐,不仅让自己的容颜和神态变得年轻,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态特别好!我非常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我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工作、生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儿童阅读策略

周四,怀着对工改的些许失望,伴随着上课的音乐铃声,我慢慢地踱进了教室。

今天,要和孩子们学习的是新课文《青蛙看海》。孩子们看着我平淡无奇的面孔,显得异常安静。不过,今天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让我失落的心重新又充满了一种幸福感!那是他们——这些纯真无邪的孩子给予的!

当我们学习课文第一句“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时,我问孩子们:“什么是长期?”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说,常常、经常、一直、天天、每天、长久……季佳烨却用一个句子解释了:“青蛙除了出去旅行,或者到稻田捉害虫,就天天在湖里游泳嬉戏,在湖边睡觉。”我惊叹于他想象力的丰富!不自觉地竖起了我的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奖励!我又问:“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有一个什么愿望呢?”孩子们的答案一致为“去看海!”我又追问:“它有多想去呢?”他们又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给了不同的见解:“特别想”“非常想”“十分想”“它做梦都在想着大海”“它在梦里见到大海都笑醒了”“它想看大海想得心都碎了”“它经常会静静地发呆,那是它在想大海”……我再一次折服了!于是,句子中的“很”被他们读得惊天动地!

课文中的青蛙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到达高高的山顶,看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孩子们对青蛙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坚持不懈、踏踏实实的精神赞不绝口。我感动地说:“青蛙不仅征服了高山,也征服了自己啊!”没想到刘钰阳脱口而出:“征服了自己,就是征服了全世界!”我再次无语!那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出自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口中,我情不自禁地把赞扬的掌声送给了他!

“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是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带着孩子们想象了大海的美丽和辽阔,指着插图问:“此时的青蛙会是什么神情呢?”哈哈,小家伙们却说:“那要看青蛙以前有没有看到过大海。”此话怎讲呢?“如果它以前看过大海,一定是在和松鼠谈论大海的美丽。”“如果没有看过大海,一定是‘啊!’就再也合不拢嘴地惊呆了!”你瞧,他们的小脑袋看问题多全面!真喜欢他们和我完美的配合啊!

我很庆幸,天天生活在这样纯洁美好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让我永葆一颗纯净的心灵!

认识师生关系 篇7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相互认知影响师生关系

“人不可貌相”这一古训虽为古今中外东西方人士所普遍接受并认可, 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不由自主的“背道而驰”。人们不得不承认, 天生丽质者无论在家庭或社会上确实具有一种令常人自叹不如的魅力。年轻貌美的姑娘, 英俊潇洒的小伙, 走到哪儿, 常是最受欢迎的对象, 而对相貌丑陋的人来说, 情况就不同了, 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 人们往往会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2、师生个性特点影响师生关系

在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人际关系一样, 会经常受到师生个性特点的影响。教师的个性特征和课堂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个性是教育力量活的源泉, 它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取而代之的。师生的交往是在师生双方个体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一般都会自觉地进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都能程度不同地按角色要求来表现自己, 这就使师生在交往中的个性带有角色行为特征。这种角色特点有可能掩盖师生本来的面貌, 而使双方不时地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表情, 不能自由充分表现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单一的, 往往是复杂多面的, 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扮演者。

3、教师领导方式与态度影响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它的社会过程一样, 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师生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个性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 往往取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态度。美国心理学家得比特与怀特研究后, 将领导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专横式;二是放任式;三是民主式。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各不相同。采取专横式领导方式的教师, 作风专横, 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 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单纯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采取放任领导方式的教师, 对学生放任自流, 不闻不问, 撒手不管。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 形成不了集体的统一意志。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 师生之间关系如同路人, 淡漠无情。采取民主领导方式的教师, 尊重学生民主权利, 重视班集体的作用, 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 以民主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和谐, 学习气氛浓厚, 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强, 容易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二、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

1、相互认知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首先, 教师要注重外貌美, 服装整齐, 典雅大方。因为外貌美在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微妙, 它往往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其次, 更要注重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提高文化素质, 塑造美的气质, 表现出优雅的举止、风度。教师只有靠自身高深的文化素养, 德才兼备的条件, 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再次, 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次课, 组织好第一次活动。随着师生双方熟识成度增强, 感情加深, 双方的相互认知又进一步趋向深刻和稳定, 师生交往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定, 因此易建立稳固良好的师生关系。

2、完善个性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人总是有个性的, 人的个性总是千差万别的。人的不同个性在人际交往中又常具有吸引力、互补性。因此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发现自己个性的不足、缺憾, 往往羡慕别人个性的表现力, 去追求自己所没有的, 也就是至善至美的个性, 这样就形成了双方相互接近的需要。师生双方都要做到大公无私、襟怀坦白, 不感情用事, 对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待人诚恳、信任、理解、同情尊重别人, 只有这样才能彼此欢迎, 达到心理共容, 保持长久的友谊。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都应该加强个性锻炼, 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

3、采取民主的方法效果最佳

师生在尊言和人格上是平等的, 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 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关系。教师对学生应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效果最佳。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 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 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主体性及首创精神, 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凡要求学生做到, 以身示范, 学生才会打心理信服, 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才会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与管理, 既有利于学生成长, 也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认识师生关系 篇8

关键词:古代师生关系,高校,和谐,启示

1 关于中国古代师生关系的理论思想

1.1 尊师爱生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代教育家把师视为父,师就是师父,孟子也曾说:“师者,父兄也。”(1)教师不仅担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重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正是由于教师担负着“开我之蒙蔽”,“化我之私狭”(3)的重任,所以在我国古代,也把师与君并尊,《学记》就明确提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因此,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从君到民全体“尊师”的传统。但是,古代的教育家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尊贵而显得高高在上,他们从仁爱的原则出发,主张“仁者爱人”、“大爱无私”的教育智慧,孔子就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4)意思就是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古代师生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互尊互爱之情正如《吕氏春秋·诬徒》所言:“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1.2 师友之情

古代教育家认为,交友即是择师,师即友,友即师。李贽曾说:“学道人脚根未稳,当离不得朋友;脚根既稳,当尤离不得朋友。何者?友者,有也。故日道德由师友有之,此可见朋之不可离矣。”(5)这里的“友”就是教师,可见,古代教育家早就意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正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教师愿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表明古代教育家承认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只要谁掌握了“道”就能够成为“师”;另外一方面认为学生学有所成之后还有可能超过教师,正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教师不必以自己先“闻道”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间以朋友相待,自然就会消除原本心理上的顾虑,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就会更加顺利,交往就会更加亲密无间。所以,古代的师生关系就是处在这样一种自由、平等、融洽的气氛之中。

1.3 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彼此交往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再继续学习,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认为这也是促进师生关系的一种方式。被誉为“圣人”的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可见其谦虚好学的态度。并认为“当仁不让于师”,肯定了“后生可畏”,韩愈进一步提出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这充分证明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不仅能增加彼此的知识,更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1.4 为师之道

中国古代教育家“师者,人之楷模也”。要想成为“人之楷模”,首先他必须得通晓真理、知识渊博,这样才能使学生敬仰;其次,古代教育家主要是道德教育家,《周礼》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的使命就是“传道”,师就是道的化身,所以,为人师者必须还要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再次,《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说明为人师者还应该知道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作教师的最起码的责任。只有先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称其为师。但仅仅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好教师,古代教育学家还特别强调教学的艺术。比如老师在讲解时要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另外,老师还应该要懂得教学规律,在教给学生知识时,不能用灌输,压抑的方法,而是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正如“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的变化,以防止“学者四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使得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 古代师生关系的理论思想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完成育人使命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促进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高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1 民主、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向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尽管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也应该承认大学生有其独立的人格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民主与平等不仅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还体现在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民主且平等的。民主要求教师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使他们的需要、利益、价值、意见得到充分的保障,并保证个体民主的多样性不受外界的侵犯。而平等并不等于平均,更多的是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补偿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弱势群体时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因以自己的私人情感来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这样的教师也值得学生爱戴,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有了建设的前提。

2.2 交往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教学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但无论是哪一种的交往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只有在此基础上,交往才能无拘无束,师生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互相交往不仅可以使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亲密,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学习,促进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今,大学生的思维都十分活跃,师生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新的思想。除了教学上的交流外,教师和学生之间还需要情感上的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属于一种非正式关系,据研究,“师生之间这种非正式关系可以消除在正式关系中由规章制度等所形成的压力”。所以,师生之间也可以因相同兴趣或爱好加强彼此在感情上的沟通,使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更加亲近。

2.3 互相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高校师生关系也应该遵循这种互爱的原则。前苏联著名的教育评论家索洛维依契克认为,师爱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他认为好的教育应该遵循如下公式:“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取得成绩—学生更信任、尊重老师—老师更热爱学生”。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爱的基础之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首先就应该要尊重他,这点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教师真诚地、全身心地为学生投入之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而信任是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受到教育后,再以感恩的心态回报教师,而爱永远是相互的,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也会备感欣慰然后更加热爱学生。爱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真诚付出,彼此为对方多投入一点,师生关系自然就会好起来。

2.4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高校教师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经验阅历方面,总体上还是优于学生,所以,在构建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反之,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一个道德崇高的教师,不仅自己可以做到恪尽职守、真诚守信、认真负责,而且他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也是十分有帮助的,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外,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应懂得教学的艺术和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既不违背教育规律,又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认识师生关系 篇9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师生情感越来越冷漠。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关系冷漠。调查显示,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仅限于课堂,课后接触几乎为零。通常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从来没有和专业教师交谈过,许多老师也不认识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以致于很多学生课后遇见老师从来不打招呼。而老师也经常表现为“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听课,彼此之间都感到陌生。

(2)师生之间互信程度降低,师生关系趋于功利。自古以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的职业,尤其是高校教师。所以很多同学在未进大学之前,对大学和大学老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然而教师不可能是完美的。于是这种现实与想象的矛盾无疑成了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道门坎。再者受经济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谋取私利,做出一些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所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并不高,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很不满意,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所以也影响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3)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师生关系工作化。大学生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毕竟还没有踏出社会,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还欠周全。所以仍然需要教师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给予指导,形成正确的观念。目前高校虽然一直强调教师育人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只注重单方面的传授专业知识,而不管学生的接收情况,更不谈专业以外的任何话题,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怕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一些教师首次上课就开宗明义,上课可以不听讲,允许做其他事情,也可以不来上课,但不要讲话。教师的这种对学生的放任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学生起码的礼仪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4)教师重科研轻教育,师生关系机械化。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科研永远是放在首位,是一项雷打不动的硬性指标,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所以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殊不知高校以教书育人为本,教学才是其第一要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时量,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更没有时间考虑学生的需求。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师生组织关系严重机械化。

2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1)高校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高校中往往以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课题等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指标,由此导致许多教师在上课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上。他们没有意识要与学生交往,所以在大学里课上是师生,课下成陌路,成了纯粹的工作关系。

(2)大学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然而我国的大学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学生考分作为评判教育效果的依据,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人格上的东西,却较为忽视。这样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淡化了多层面,多重角色的师生关系。

(3)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不当。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形式就是考试,这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大体上做出一个衡量,但这种考核结果很难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吻合。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知识掌握得也不错,但可能由于某些突发状况导致考试成绩偏低。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觉得毫无价值而言,对老师的付出自然不会心存感激。我们目前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往的以书本内容为中心的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渴望获得更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自然也导致了学生与教师心理上的疏远。

(5)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管理难度增大。步入大学,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把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等放在首位,而把学习知识排在第二位。鉴于这样的思想指导,学生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表示不屑,再加上大学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校外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且自由时间较多,学生很难管理。

3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和措施

(1)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尤其是现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所以教师育人的责任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大学教师要努力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诚学生与之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者,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实际困难。他们既有经济压力、就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等实际问题,又有恋爱、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引起的心理困扰。如果大学教师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阅历对他们进行指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便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同时教师作为引路人更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目前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传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打造成有威望,专业过硬的教师,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民主。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在学习活动中,师生双方应该理解、尊重和宽容。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很高,稍有不慎教师就会招致各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平和地心态看待自己,平等地对待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老师,不要老师稍有差错就抱怨,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学生和社会能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师生关系,就会使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而民主。坚持教育民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随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淡化。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应将目光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能力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教育,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恋爱,学习,交友。同时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法,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3)扩宽师生交往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如QQ, BBS,或E-mail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这样既可以避免师生面对面交谈的尴尬,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文揭露了高校扩招和市场机制冲击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新问题, 并分析其中原因, 提出了加强师生情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燕娜.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系统研究[J].研究生论文.电子科技大学, 2006.

[2]陈悦.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 2006 (3) :39-42.

认识师生关系 篇10

一、教师成长

1. 更新了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 教育行为决定教育效果。研究初始期, 第一线的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 接触的信息短缺, 阅读的理论书籍很少, 虽有一些基本的理念, 但在实施过程中, 仍不免“想是新一套, 说是另一套, 做是老一套”, 而走入新的误区。教学仍难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 仍难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思维的体验性, 仍难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师仍难从知识的权威与教学过程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鉴于此, 一方面通过培训与观摩、评课与研讨、反思与再实践, 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着角色转换, 思考并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 我们将学校愿景、办学理念与策略, 将课题研究方案同教师及家长交流, 管理层与教师、家长不断产生共鸣, 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师生、家长提供接触的时空, 提供合作互动与情感交流的平台。比如“六·一”师生水果拼盘比赛、亲子跳绳比赛与亲子阅读及“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与评比, 等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师树立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提高了正确认识、驾驭与调控师生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他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在悄然转变着角色, 努力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人, 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努力成为学生智商、情商、道德商的培养者, 成为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创造者, 成为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成为自由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营造者, 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独特个性的开发者, 成为学生良好习惯、优良品德的塑造者, 成为学生梦想的播种者、理想的唤醒者。教师能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消除了随意责令学生停课或将学生赶出教室的现象, 逐步杜绝了简单、粗暴对待学生, 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 逐步没有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拿小课题“如何用好你的眼睛”为例, 要求教师善于驾驭课堂, 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曾有不少教师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与自己配合, 而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眼睛老盯着书本、教案、黑板, 就是舍不得投向学生, “目中无人”, 久而久之, 课堂上“你讲你的, 我做我的, 师生互不相干”的不和谐局面自然形成。研究点一抛出, 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眼神对接, 通过心灵的窗户判断学生在想什么, 是专心了, 走神了, 心领神会了, 遇到尴尬了, 情绪高涨了, 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做出决策, 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一个个研究点串成线, 连成片, 形成面, 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地方, 成了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 成了学生塑造个性、放飞理想的地方。

2. 加速了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 它也是课题研究的瓶颈。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 紧密结合教学实践,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每个教师既是被培训者, 又是培训者, 既可解教学之急需, 又可兼顾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教师之间的合作空间也得到了拓展。方法与途径有:专家引领, 理念先行;阅读经典, 夯实底蕴;师徒结对, 同伴互助;观摩竞赛, 磨砺锤炼;听评结合, 互动生成;课题研究, 以研促教;勤于练笔, 反思提升;榜样引路, 奋发赶超。灵活、多样的研训活动, 让问题引导研究, 让差异推动进取, 让见解支持对话。教师的三笔字、简笔画与课件制作、演讲朗诵、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学生的佩服与崇拜, 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体验中得到深化。

看看老师的教育日记目录。“别对孩子说‘你不会’”“教育学生从教育自己开始”“蹲下来欣赏学生”, 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我读书, 我成长”“同事之间应互誉”“你是幸福的, 我就是快乐的”, 这是老师对自己对同伴的关怀;“班主任与家长交流五忌”“为‘亲子承诺书’喝彩”“家长, 请将孩子做人放在首位”, 这是老师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 教学研究也为老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 提高了综合素养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人格魅力。全校202名教师, 没有不希望学生进步的教师, 也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教师。在他们眼里, 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 也没有只有缺点的学生;没有不望子成龙的家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正确的生活态度, 有健康的心理, 保持较为沉稳的心态, 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学生对教师充满热爱与敬仰, 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升华。

四年研究历程, 教师全程参与,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养。一开始, 我们就定位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鼓励多做自身研究, 多做学生研究, 多做实践性研究, 比如课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为了强化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 课题下设五个子课题组, 要求教师做“微型课题”, 也就是常说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如子课题“在课堂主渠道中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确定了“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三个小课题。以“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为例, 教师从精心设计与运用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等传知性语言, 从精心设计与运用过渡语、评价语、激励语、应变语、提示语等组织性语言等方面研究, 对教学瞬间与片段做好札记, 包括研究原因、目的意义、采取的方法、过程设计与研究成效。再以“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为例, 教师从自我管理与课堂纪律管理两方面实践, 教师自我管理研究包括意识自控、情感自控、言行自控, 课堂纪律管理包括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与有效调控教学节奏, 教学札记中有诊断、有反思、有提炼。又如子课题“用关爱和期待构建彰显生命活力的班集体”的研究, 确定了“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团队意识培养”“创设发展平台”“人际关系互动”四个小课题。于是, 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对话, 放开手让学生锻炼, 真诚适度帮助学生, “偏爱”后进生, 严爱优等生, 博爱中等生, 尤其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宝贵的教育资源来开发。于是学生成了班级小主人, 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分工又合作, 互动又互助, 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 班集体充满活力, 师生关系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师在研究中, 提高了问题意识和能力、方法意识和能力、学理意识和能力, 在这三方面功夫的修炼过程中,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 改变着自己的工作方式, 学会超越自我, 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 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二、学生成长

1. 提高了养成教育效果, 创建了安全文明校园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对培养学生自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老师切实纠正了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 消除了一些学生因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 (如歧视、冷漠、讽刺、辱骂、挖苦等) 而表现出的逆反与厌学行为。在教育过程中, 老师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给予越来越多的慈爱与宽容。用独具匠心的启发式话语, 睿智地与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对话, 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的心灵滋润, 学生敢于、乐于真实、鲜明、自然地表达自己, 从而自然地获得生命的感悟并化为切实的行为:守时、文明、关爱、感恩、合作、自信。如:刚入校的几个一年级小男生在攀树枝, 老师这样对他们说:“小朋友, 小狗小猫是动物, 动物有嘴, 它用‘汪汪’‘喵喵’告诉你它很痛, 而小树是植物, 没有嘴, 不会喊痛, 你该怎样做呢?”一番充满爱与童真的话语, 小树与孩子们成了朋友。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比如: (1) 采取学生干部轮换制, 坚持“自我推荐、竞争上岗、培训学习、参与管理”的原则, 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工作中展示才华, 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 (2) 编排座位, 除近视、弱视等需要关照的学生外, 也采取轮换制。 (3) 成立了“心语交流室”, 建立“阳光档案”, 为暂时落后的学生“雪中送炭”, 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师生双方心理更加健康, 学生心理素质和尊师意识明显增强, 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师生主动问好, 真诚地道一声“对不起”, 学生敢说“不”, 并能向老师与校长提意见、献计策。4693名学生的校园, 是名副其实的省级安全文明校园。

2. 提高了综合素质, 促进了全面发展

随着以民主、平等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尊师爱生”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场, 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与学科活动, 比课题研究之前更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素质, 促进了全面发展。活动中, 老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指导学生做好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比如: (1) 一年一度的校园“四节”, 即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 以“与好书做伴, 与文明同行”为主题, 组织查字典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科技节, 组组织织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比赛等;艺术节, 组织文艺汇演、游艺活动、现场绘画、现场书法比赛等;体育节, 以“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为主题, 组织低年级跳绳、中年级运动接力、高年级篮球比赛等。 (2) “我的中队, 我的家”温馨教室布置活动。 (3) 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与雏鹰电视台等宣传阵地, 让孩子们在自己开辟的“校园新闻”“每周一歌”“英语ABC”“我是小当家”等一系列园地中各尽其能, 各显风采。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立足课堂, 拓展课外, 学生的尊重意识、合作意识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审美素质全面提高, 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学校主要荣誉与所获奖项

国家级: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2010年)

全国“我是90后”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2010年)

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2009年)

全国示范性家长学校 (2009年)

全国主题读书活动先进集体 (2009年)

全国“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 (2009年)

全国“激情奥运, 阳光校园”主题征文活动先进单位 (2008年)

全国智力七巧板科普竞赛活动一等奖 (2008年)

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2007年)

全国“弘扬中华美德”征文比赛先进集体 (2006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网站) 》全国二等奖 (2006年)

省级:

湖南省课程改革样板建设校 (2010年)

湖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性学校 (2008年)

湖南省规范汉字书写与经典诵读特色创建校

湖南省模范教职工之家 (2008年)

“现代技术教育环境下美术学科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获省级二等奖 (2008年)

“新课程实施中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获省二等奖 (2008年)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更新”课题研究获省一等奖 (2007年)

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 (2006年)

湖南省“十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2006年)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课题获省二等奖 (2006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研究”课题获省一等奖 (2006年)

市级:

娄底市书香校园 (2010年)

娄底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 (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

娄底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09年)

娄底市教师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

娄底市少先队先进集体 (2009年)

娄底市示范性家长学校 (2008年)

娄底市规范用语用字示范单位 (2007年)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质》获娄底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娄底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先进单位 (2006年)

新型师生关系 篇11

“平等”是人类交往的基础,是心灵沟通的前提,是人尊严的体现。平等是人格的平等和学术的平等,人格是不容侮辱的,学术是可以争论的。师生关系不是君臣,不是父子,不是统属,而是真诚的朋友。教师平等地与学生相处,才能赢得真正的尊敬。

“宽容”是真诚的体现,是内涵丰富的象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需要博大的胸怀,需要饱满的知识和丰厚的阅历。宽容是美德,是实力的表征。宽容可以求同存异,鼓励思维异想天开,宽容才能看到奇思妙想或灵感的闪现。彼此的宽容可以激发师生共同求知探索,是高级的教育方式。

“和谐”是由师生共同协调并体现师生共同意愿的舒展、愉悦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可以使人彼此产生好感和积极情绪,使教学双方彼此信任、接纳和理解,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

“互动”是师生双边能动性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追求。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孔子这一古老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生命力,教师以学生的求知为动力,提高自身学识和素质。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不是简单的配合教学,而是富有个性的思考、探索过程,会有思维、有分析、有争论。 “当仁,不让于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达到了这样的层次,说明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功。

关系之哲学思考——师生关系 篇12

谈到关系就离不开人,人际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多半与他人有关。我们同他人的各种关系,既能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也能带来无尽的压力;既能给我们带来愉悦,也能带来伤痛;既能给我们带来安祥和谐,也能带来惊恐、动荡……

也许,有的人为了避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苦苦挣扎,想尽办法离开他人——让自己孑然一身。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同他人建立关系,关系不是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一种“必需品”。人们不但要和他人建立关系,更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虽有些悲观,但萨特却因此为大家熟知。他在晚年时,曾作过如此解释,他想传递的是如果你同他人的关系遭到歪曲和损害,那么他人就会变成也只能变成生活在地狱里的人。因此,人们必须要提高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其实,这种关系缺失影响身体状况的现象,在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对于人们来说,关系是一种需要,它可以使人们有机会同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享受其中的乐趣。同时,关系还会给人们带来好多好多……在《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中,作者托马斯·史丹利告诉我们,他曾采访了数千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当问起这些人,什么才是积累财富最重要的技能时,94%的富翁都会把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看得极为重要。事实上,他们觉得,从创造财富而言,能够与他人融洽相处比拥有过人的智慧更重要。你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将会产生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要比金钱更有价值。

二、关系是人生的一部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关系没有终点。某一段特定的关系可能会结束,但关系不会终止。存在即联系。”我们说,关系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人生的一部分。从哲学角度看,关系存续的时间无论长短,都是时时刻刻在改变着。因为我们本身是在不停地改变着、成长着。从人的本性来说,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渴望拥有一种愉快、开放而且让彼此都欢喜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为人们的梦想提供支撑,可以为人们的心灵补充能量,可以为人们的所为一路高歌……

那么寻求他人的关注又意味着什么呢?通常,这意味着让他人看着你,和你交流,或者以某种方式和你建立联系。作为教师,最应该考虑的是,能否让寻求关注的学生们的灵魂得到升华,能否帮学生们感受更多的欢乐和人间的美德,能否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内在美和特殊才能。

我们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乔治·华盛顿·卡弗说过,“所有学习的过程都是理解关系的过程。”作为教师将如何与学生建立一种关系,使得学生们把他当成知己一样信任他、喜欢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我教我的就行了,学生们爱学不学,我是来授课的,不是来讨学生们喜欢的。其实不然,作为学生,他是不会向自己不喜欢的人学习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从教师来说,要么你和学生们建立一种关系,要么就没有交集。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我们的学生和未来更为重要呢?

教师的天职就是影响他人,当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认可、赞美时,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快乐,这种快乐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着乐趣和动力,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喜欢获得他人的赞美,这是人性的一个特点。每个人都期盼看到别人赞许的目光,期盼听到别人赞美的话语。赞美这两个字不仅让别人愉快,也会让自己得到许多。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赞美是有魔力的,永远都不会是多余的,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每一次真诚的赞美,可以胜过一千次的责备。也许,教师的赞美只是短短的几个字“很好”、“不错”、“精彩”、“好棒”,但却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信心和力量。

三、改变关系的路径

关系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重述,再现”。所谓关系是指建立在自己对别人的描述和再现基础上的,是人们对他人评价和看法的一种外在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在大脑中如何向自己描述对方,给其下了什么定义,对彼此间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说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大脑中向自己描述的是学生们的优点和长处,再现的就是学生们积极的一面,关系就和谐。相反,关系就糟糕。也就是说,教师在大脑中怎样描述学生,学生可能就真的成了这样的人。

我们身边经常有人会问:我该如何去改变别人?美国学者威尔·鲍温说得好“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你就要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这是改变别人的唯一途径。”总之,我们改变了,关系一定也会改变。我们通过自我转变,来转化关系。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然后去引导积极的关系,我们就会赢得机会。改善关系的路径很多,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创设情感协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卡西波说:“在人际关系互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传递着各种情感信息,这种情感信息会让自己的情绪波动很大,由此可见,情绪是有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会让人叹为观止。”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交流只有7%是通过词语实现的,38%是通过声调实现的,人们交流的大部分,其中约55%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实现的。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和举止比他的语言提供的信息更多。

2.追求情绪饱满。哈佛学者研究发现,情绪就像病毒一样,能快速地从这个人身上传播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被感染者有时会一触即发,有时会潜伏下来,在适当的时机爆发。所以,情绪是互相感染的。作为教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感受,帮助学生远离“坏情绪”,并且善用情绪的力量,把一些负面情绪也能用在正面的事情上,扩大这种良性的情绪范围,让学生们受到感染,健康地成长。我们说,只有在教师的能力和情绪与自己的学生的能力和情绪相接触的最高境界上,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欢悦的师生关系。

3.培养卓越人格。每个人都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一块磁石,用特有的磁场吸引着自己的同类。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吸引力。作为教师必须是快乐的磁石,有着迷人的个性魅力,他们身上洋溢的应是和蔼、大度、纯洁、公正、无私、谦虚…教师是优秀的“社交家”,以高尚的品质吸引着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表率。

人格只有在健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不然,人格在不健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必定成为畸形。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与对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影响作用同等重要。同时研究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精神发展和人格的个性化产生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带给他们的家庭影响。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无意识的东西变成有意识的东西。教师只有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方可以使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

我们说,教师身上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让人精神愉悦,充满活力,不断前行。有了它,即使是最淳朴、最淡然的颜色也能被调和成最绚烂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像哲人一样思考:20位西方哲人的思想解读/吴小玲,刘烨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9

上一篇:小规模猪场消毒和免疫下一篇:风雨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