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分析

2024-10-23

师生关系分析(共12篇)

师生关系分析 篇1

1 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

高校师生关系是一个由多种层面和多种意义构成的复杂的关系体系。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多方面的评价标准与基本的要求, 正确把握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从教育的角度看,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由于大学生的单独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中小学生强, 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喜欢师生站在一个层面上, 平等的交流, 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互动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千万不能采取“填充“式的教学方法。

从心里的角度看, 高校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关系。师生间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关系表现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一致性和感情的融合。大学师生关系是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双方的感情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 情感的互动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角色期待在大学师生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伦理的角度看, 高校师生关系体现着师生双方各自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 师生间良好的道德义务关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人成才高度的责任感, 忠实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对教师的劳动和人格的尊重, 自觉的维护教师的声誉和威信。

由此可见, 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形成的由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所构成的体系, 高校师生关系是在这体系中主要围绕知识与信息传授﹑科学探索﹑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等方面展开的交往活动。

2 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2.1 师生感情冷漠

高校师生情感冷漠是目前师生关系中最为凸显﹑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师生之间的冷漠往往表现在师生情感交流上的缺失, 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麻木等等。2007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刊登出一篇题为《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的文章, 其中提到:“学生对老师没了敬畏感, 老师自身没了神圣感和使命感”。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 采取的多半是“灌输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毫无效率可言, 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在讲台下的学生听着老师毫无激情的念稿, 也都表现出一幅麻木不仁的表情, 更别说去主动的与老师产生思想与心灵的碰撞。在“付成励事件”中, 师生之间感情的冷漠是导致悲剧最后发生的根源所在。

2.2 师生关系功利化

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的今天, 利益已经成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 师生的关系也不例外, 它已经被近乎商业化, 师生之间原有的围绕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关系, 已经转变为以利益为目的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在一些学生眼里, 教师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完成学业拿奖学金, 评优等等而采用的“工具”。师生关系功利化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师生把交往变交易。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 师生关系也染上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一些学生感到能从某个老师那里得到好处, 就努力接近。如学生希望课程拿到好成绩, 希望获得奖学金﹑希望能做学生干部﹑希望能入党等等, 努力接近老师, 利用和老师拉关系来达到目的, 严重的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而一些老师也需要有能力的学生为其办事干活, 更有甚者利用学生的家长和其社会关系, 来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前高校一些教师和学生把交往变成交易, 高校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2.3 教师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是传播知识﹑探索科学的场所, 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是知识﹑思想和情感, 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通过调查显示,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的威信主要来源于品行人格, 其次是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 最后是人生的经验。在学生最不愿意接触的教师特征中, 排在首位的就是品行不端,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教师的品行人格在学生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个教师如果拥有了较强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知识, 他就不难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但是调查的结果显示, 部分教师的责任意识堪忧。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放任自由的, 这也反映出一些教师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3 高校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以来, 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强调把人放在第一位, 从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理解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根本, 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在高校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他们担当着知识的传授和与学生沟通的角色, 为建设和谐的校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作为个体的”人“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学校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提高教师待遇, 鼓励教师的个人发展,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肯定教师的成绩, 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关注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文化的接受者。他们处在较为被动和敏感的位置, 自信心不足和自尊心敏感都是他们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任, 从而使学生在一种健康﹑自由﹑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来说, 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舒适的校园环境, 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 制定出适合的培养方案。校方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2 创建和谐温暖的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 仅靠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是不够的, 还要借助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建设。高校应该创造缤纷炫丽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架起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 增进友谊, 使之在轻松和自由的氛围中, 进行平等﹑开放和积极地交流与沟通, 建立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3.3 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因此“为师先当为人”,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就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修养,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品行端正的教师定能获得学生的爱戴。只要能够成为一名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这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影响,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很容易做到。

4 结语

师生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特别是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更是其中一个热点问题, 如何将高校师生关系变得更人本﹑直接﹑有效, 并且使其能与教育理论实践相结合, 更长远地走下去, 这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关注和努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任重而道远, 希望通过这位同仁的努力, 使我们高校的师生关系能够发展到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张焕然.师生沟通技巧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用手册[M]中国大地出本社, 2007

[2]郭康.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6)

[3]杨鹏.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和实际对策[J].中国商界, 2010 (12)

[4]骆亚莉.浅谈高等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甘肃科技, 2010 (23)

师生关系分析 篇2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比较喜欢上体育课,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考试作业的压力,还因为体育教学大多在户外,形式也相对活泼,正所谓爱物及乌,学生往往也比较喜欢体育老师,这也就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体育教学是体育的基本形式。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教育。

关键词:体育课兴趣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所有活动都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师生间的关系必须相互融洽、相互配合才能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现代教育中要求: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领航者,除了应该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卓有成效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外,更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言行上的沟通,积极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努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讲究和谐之美。和谐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之一。体育教学中更加要求这种师生间的关系:教师既威严又不失亲和力,师生之间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一种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最终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课堂上,如

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我们当今教育中首要的任务和研究的对象。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在体育课上较多的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情况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趣,师生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那我们应如何在体育课上改变以上情况呢?本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一些实践经验。现分析如下:

一. 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兴趣,不用老师要求都会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向和强度,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习积极性。

体育课中的很多技能的掌握都是枯燥乏味的,初学时还特难,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的安排课的内容。比如上技巧课中的跳山羊,部分学生不敢跳,我以男女分组进行跳背练习,先让男生做,提高成功率,让学生看到这个动作挺容易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再讲解跳山羊的动作要领,找身体素质好的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做示范,等学生掌握的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以比赛为目的的强化训练,师在这类的比赛要积极参与,跟学生进行互动,增进相互间的关系。

二、语言和形体

体育课空间范围大,干扰因素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针对这种情况不加以引导和调控,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完不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因此合理的运用不同的音调和节奏语言,发挥语言的感染,巧妙迅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近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

性。通过许多的实践证明,用亲切的语言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戒备,拉近二者间的距离。如在布置学习任务或总结学习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安全;叫学生时,只叫其名,他会觉得老师与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或没有完成好动作,说声“你一定行“、“没关系,再来一次”,学生会倍感亲切。

体育教师的形体表现也尤为重要。它包括表情、手势及教师的示范动作等,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上课教师示范须富有更替全神贯注,讲课要亲切、信任的目光,表情应严肃和善。要根据季节、场地、学生年龄、性别、技术水平高低学习项目和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表情,配于优美的的肢体语言,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有益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自主练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由着学生自己胡闹形成“放羊式”教学,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我在教学中和练习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挑选组长,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比赛。教师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着,负责教授学生知识,比针对各组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的练习。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其错误的动作对身体素质差的、反应慢的、协调能力差的要充分鼓励,不歧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待遇。通过师生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小组纠正和讲解作为一个整体,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及学生的自身需要,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相互学习、合作,鼓励学生大胆的去

尝试。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

四、魅力人格

1、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体育教师具备热爱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品质,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作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对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时,恰当运用表情、姿态、语言等是教学艺术,而不恰当的感情流露,如喜、笑、怒、骂都不适用于体育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品质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关键气节在。如在教学中,关爱、关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老师关注,在课上表现明显地反映出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抓住机会,让他们觉得老师把他们当成了朋友。往往有些在其他学科老师眼里是“双差生”的同学,你如果给他多一点关心,他可能会特别的敬重你,在你的面前表现得特别好。

2、用闪光的魅力人格让学生信赖你。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他们学习成绩或体育成绩好坏与否,有无特长,学生会把你当成心目中的法官,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敢于、勤于制止学生的违纪现象,不论学生是不是你教的,学生会把你当成心目中的师长。对待学生要以理服人,决不能以势压人,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严重、个性鲜明,以理服人,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只会让学生反感,师生关系也难于达到和谐。

3、要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品质。体育教学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一年四季,早进校,晚回家,带操、上课、训练,风吹日晒,这就是体育教师的平凡而艰苦的岗位。因之,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这样学生才会以你为榜样,才会在教师的身教言传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未来的体育教学,教师将不再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发号施令。而更像一个好朋友,备受学生的欢迎,师生之间必将形成友好的平等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待于我们一线工作的教师不断地去追求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及成因分析 篇3

摘 要:师生关系是决定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整个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通过对广东省高校的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广东省高校的师生关系正处于“冷淡”状态,师生之间愿意交流但交往频率低,交流内容单一。而责任在于教师的修养和教学方式、学生的素质和心态、学校的各项建设制度以及社会风气几个方面。因此,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建立起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研究背景

2008年10月,山西朔州、浙江缙云、北京昌平连发三起弑师案,这三个骇人听闻的案子使非议颇多的师生关系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22岁的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当着19个同学的面,在课堂上杀害了43岁的教授程春明。这起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案,更是在整个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师生关系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广东省高校的师生关系基本现状、师生交流情况、师生矛盾的普遍处理方法及师生关系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以查证广东省高校的师生关系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对于师生关系的状态,哪些因素有着关键的影响力。从而对症下药,提出建立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对策。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论证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演绎归纳法。

研究对象

本期调查研究的总体是广东省36所本科高校全体在校学生,考虑到样本的集中性及调查的可操作性,本次调查以广州市内的21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最后回收40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一、广东省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我们运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配额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高校的学校、专业、性别、年级进行抽样,结果显示,对目前的师生关系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5.2%,认为比较满意的学生占46.7%,认为一般的学生占39%。可见,较大多数的学生对于目前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态度是居于不偏不倚的中庸状态。现将广东省高校师生关系情况的现状具体描述如下。

1.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师生均愿意交流但交流缺乏主动性

调查时,在“你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哪种”一题中,68.6%的学生选择了“朋友型”,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与老师成为朋友。而在“当你与老师交流时,大多数老师的态度如何”一题中,62.7%的学生表示老师态度“和蔼并表示欢迎”。由以上的统计我们可推断出,大部分老师是愿意并且欢迎学生与之交流的。在多数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两者主观上并不存在排斥或抵触心理。

然而,当问到“目前你的老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本题为多选),87.9%的学生选择了“知识的传授者”,仅有14.3%的学生选择了“朋友和知己”。此外,仅7.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上课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比下来,我们明显感到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学生期望较高,但却缺乏交流所必需的“主动性”。

2.师生交往频率不高,交往关系不密切,师生间情感关系显得淡漠

一般而言,交往越主动,交往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越积极,交往主体彼此的关系就越密切。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仅有9.1%的学生与老师经常交流。在“你觉得老师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一题上,59.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调查过程中,涉及师生交往频率等具体问题时,被选最多的均为“偶尔”“一般”或是自己解决问题等这一类选项。让我们明显感觉到,当下的师生关系正处于一种“不咸不淡”的尴尬状态。冷漠成了师生关系状态的最好形容。

3.师生交流内容单一,“单向灌输”多,“情感交流”少

调查分析显示,“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当问及“你最希望师生交流以什么方式进行”时,被选率最高的选项为“一对一单独交流”。当“你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与老师不一致时”,43.5%的学生选择的做法是“下课后找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见,大部分学生钟情于与老师单独而直接的沟通交流,希望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相互对话。

然而,虽然角色期待为“朋友”,实际的交流中却无法得到充分体现。问卷中“你通常与老师交流些什么”(本题为多选),48.6%的学生选择“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仅21.5%的学生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快乐”,16.8%的学生选择“老师对你的看法和建议”。

由此可知,师生交流还是仅局限于教学知识周围的内容,交流内容单一,而非“朋友”一般可畅谈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出师生所期待的平等交流地位。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既包括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也包括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调查分析显示,广东省高校学生普遍认为教育制度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因素:

(1)部分教师重成绩轻思想,重科研轻交流

当下,高校教师的各项考核机制当中充满着对教学成绩及科研任务的硬指标,却没有一条体现了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考核标准。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教师根本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而本能促进师生交流的“导师制”,也随着硕士生扩招、学术商业化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初衷。研究生帮导师“打工”,学术的传承气息荡然无存。

(2)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及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的素质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职业道德不高、学术修养不足或是功利思想过重,使得高校教师的风度与魅力尽失。

(3)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新的教学方式,使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与学校教育、内部管理以及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有极大的关系。调查问卷中,只有4.9%的学生认为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

2.学生因素

(1)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功利思想严重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整天忙于考“证”或是兼职。即便与老师有了畅谈的机会,如前文所述也永远离不开发表论文、毕业就业等实际话题。待到毕业之后,师生之间行同陌路。

此外,高校目前普遍收费高昂,让学生在心理上走入了上学如同消费的误区,这让师生之间欠缺了建立深厚感情的基础。

(2)角色期待与现实状况存在差距,让学生由失望转变为放任自流

在问卷中,我们专门设置了一题:“以下几个关于老师的方面,你的注重程度是?”,并设置了“衣着得体”“有幽默感”“有创造性”“教学质量好”等12个选项,91.7%的学生对这些选项均选择了“很注重”,由此可见,学生对高校教师角色期待处于“理想化”的状态。然而,人无完人,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时,学生更不主动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无从谈起。

(3)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大多欠缺沟通交流的技巧,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愈加淡薄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进入高校学习后不懂如何与老师沟通。而高校扩招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变得性格孤僻、眼高手低。加上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尊师重教。这些都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3.学校、社会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制度、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分校区建设的“风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交流的顺利进行。调查问卷分析显示,43.7%的学生认为教育制度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校扩招、高校建设等各个方面。

(1)高校扩招对师生关系的建立带来了诸多弊端

调查显示,74.3%的学生认为因为高校扩招使得“师生比例不协调,老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如表1)。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整日忙于授课,师生之间接触越来越少。

表1 你认为高校扩招给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可多选)

(2)广泛兴建的大学城、分校区等,让师生关系愈加疏远

目前广泛兴建的大学城、分校区等,更是让师生关系愈加疏远。当问及“你认为分校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如何”时,79%的学生认为“老师奔波于几个校区之间,使师生之间沟通机会减少”。分校区成就了拥有着大片面积的高校,却使得师生相互剥离。

(3)高校考核制度的不完善让教师无暇顾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紧密相关,而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很难用各种量化指标进行考察。因此,便造成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部分教师重成绩轻思想、重科研轻交流”现象,教师无暇顾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学生及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1.教师方面:为人师,必须在学术和道德上都具备高人一等的能力和境界。因此,教师首先要以扎实的文化修养赢得学生的景仰和爱戴;在教学时,还要注意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可过于依赖新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关爱学生。最后,教师要与学生教学相长,以谦逊的美德赢得学生的尊敬。

2.学生方面:高校学生首先应树立起学习为重的正确思想,不受外界社会利益的诱惑及误导。其次,自身要注意保持并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切不可自视过高。再次,要用客观成熟的心态看待老师身上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最后,不可盲目要求事务繁忙的老师对自己事事关注,学会“主动出击”。

3.学校及社会方面: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视,让各项考核制度更加人性化。其次,虽然高校扩招是全社会的大趋势,但教育部门与高校必须注意扩招的“度”。再次,学校必须在郊区甚至异地建立分校区以扩大办学规模时,学校应在配套设施上下更大的工夫,如加强分校区教师宿舍的建设,加大对两校区之间交通工具建设的投入等,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分校区对师生交流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翟葆奎.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0.

[2]邓显波.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第6卷第8期,2008年8月.

[3]刘娟.略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中国电子教育2008,(3).◆(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师生关系分析 篇4

大学师生关系影响高校师生之间教育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教育的氛围,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绪和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教育的整体效果,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师生关系是使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大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在我们这个一向把师道尊严看得无比重要的国度里,曾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如今发生了许多令人惊讶的“教师门”事件。为什么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这样,即使只是个别现象,也是不应该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就我个人的所知和看法谈谈导致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的六种因素。

1.1 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如今的高校面临着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学校忙于找资金、扩专业、建校园,强调硬环境的建设,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又过多依赖于课堂秩序的维护,而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很少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间教室之内,没有沟通的氛围,没有沟通的渠道,没有沟通的内涵,只要把学生招进来送出去就万事大吉,大学没有了大学味。

1.2 制度设计的偏差

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实用的东西现在很难有什么市场。大学开的那些实用课程和不实用课程,学生选修和学习不实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从教师这个角度,说不关心学生,不希望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的。但客观地讲,有这个愿望未必有这个可能。如今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强有力的指挥棒就是科研成果、项目、经费、获奖等,而这些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去拼命,去积累,至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给学生作有份量的学术报告,给学生做学术辅导,评职称时都是不可能拿到桌面上来的。因此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教师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与利益最相关的事,其他的事情能放则放。所以说,有的学生说很难见到老师,难就难在这里。

1.3 大学学术精神的衰退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是出思想的地方,也是影响几代人精神的地方。但观今日之大学,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强烈,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有限的资源被错误地配置。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的传统师道,变为单一的“授业”,师道由此转型,而师生关系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实际上,“传道”、“解惑”正是师生沟通增进感情的最理想渠道,多重压力之下,很多教师不愿再主动肩负这个义举。这把渐行渐远的高校师生关系推向深渊,成为大学病态的症结所在。教育一旦成为赚钱的机器,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可怕的。学生们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就会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的要求。这种交易性质思想使得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观念受到冲击,师生关系日渐冷漠。

1.4 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高要求

教师自律精神的缺失致使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高要求。在高校,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这块,部分导师只负责招而不负责教。学生愿意来找就找,不来找也不过问。这还算好的,还有的是从不主动找学生,没有任务,没有管理,没有要求,没有交流,让学生自生自灭。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教师缺乏自律,知识储备不足,人格魅力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主导角色逐渐淡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业务素质的提高滞后于学生从非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速度。

1.5 教与学过程缺少足够的互动

教与学过程缺少足够的互动,导致老师困惑,学生麻木迷茫。许多老师都遭受过课堂提问无人应答的尴尬的冷场,长此以往,老师们也逐渐放弃了课堂提问,即使有需要跟学生交流的话题,也是按照名单随机提问了。最难的就是课堂讨论老师组织课堂讨论,经受过学生几次“软抵抗”:几十张年轻可爱的脸瞅着你,就是一言不发。下面的学生却对老师的良苦用心一点反应都没有。师生关系变淡,不仅仅只是课堂气氛疲软,师生交流减少,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兴趣被网络分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都不够,很少注意到彼此的心理变化。

1.6 学生单一的文凭观割断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外部环境的诱导下,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对学术不感兴趣,对讨论提不起精神,对独立科研没有信心,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目的只有一个,拿到文凭去谋生。这成了无奈的教学实际、教学潜规则。老师也是人,学生尊重他们,老师会把学生当成朋友。大学生中大致有五类比较特殊的学生:一类家庭富裕,攀比吃喝玩乐,引导校园消费;二类家庭贫困,课余时间忙着打工赚生活费;三类恋爱对象经常换,整日花前月下;四类:用功学习,准备考研,争取拿奖学金;五类:热衷于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工作,风风火火努力入党。各类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

2 以法制为基础建立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睦的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师生相互尊爱,才能真正谐和。尊其尊者,亲其亲者。我们应该尽快从以人情常伦为基础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建立以法律关系为基础的科学、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2.1 首先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

因为老师占主导地位,教师需真心热爱和关怀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是纵容学生。学生毕竟不很成熟,缺少社会历练,也容易感情冲动,说话和做事情绪化,因此老师应该更有静气有耐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内心涵养,有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放下架子,具有一种亲和力,最好语言有一定的幽默感。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筑起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桥梁,连接了师生的友情。教师必须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善待每一位学生。不做学生不喜欢的老师:(1)乏味型。讲课大多没激情,课堂氛围死气沉沉。(2)照本宣科型。(3)傲气十足型。(4)滔滔不绝型。(5)天马行空型。(6)沟通障碍型。(7)自恋型。(8)方言型。(9)遢型。(10)钻牛角尖型。

2.2 学生应该尊师重教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至少一般说来老师比学生年长、老师比学生博学,极个别人品修养低劣者除外。在当前对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变得更高,稍有不慎教师就会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为了树立“权威”形象而无法平和地看待自己,也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不能以平常的人性化的标准看待老师。他们认为老师应该无任何瑕疵、既学富五车又品德高尚。因此,老师稍有差错就会令学生抱怨,产生失望情绪,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学生和社会都能改变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身份,就会使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变得民主平等。

2.3 健全制度

制度是师生关系的保障。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制度创新。在大学里,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传统的集中式管理的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过去,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学生没有表达意愿的正常渠道,因而无法在改进教学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但不能保障学生的平等地位,而且还会因为学生对教学不满而影响教师的实际地位和形象,进一步损害师生关系。因此,大学应采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信息调查咨询制度等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知情权”,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减少教学改革决策失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为此,应健全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业评价制度;认真落实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确保学生的申诉权;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协商、对话的机会,改善师生关系。

2.4 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教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须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感恩教育、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就业教育、情侣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考研辅导、四六级辅导等都要配合,不能缺腿。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教师缺乏基本的礼貌,其原因很多,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观念上有错误,如有的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而目中无人,有的认为现代社会不必太拘于太多的形式;另一种情况是,大学生容易因教师的一点失误或差错就以偏概全、完全否定老师,从而有意不与老师深入交往,不自觉地表现出对老师的不礼貌。因此,要在校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容忍教师存在的不足等。

2.5 开辟新的交流途径,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

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元的平台进行沟通,给学生立体化的交流。教与学必须是有足够的互动的过程。多媒体的使用,缺乏讨论、辩论,几乎没有师生交流。师生交流内容不仅限于知识交流,更多地是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通过思想的沟通,彼此接纳、相融,使知识的探讨和辩论更加顺畅。改变师生之间主要以知识为主要媒介进行单向传输。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主要是知识,向老师请教的也以所学知识居多。而有关个人生活或思想上的问题,学生很少和老师交流,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和全面。师生交流的方式应该是双向的。当然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也需要改进,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与时俱进。现在的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多,诱惑也多。不像以前,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成天围在一起讨论问题,课堂讨论不完,在路上继续讨论。学生组织活动,邀请老师参加,打打闹闹,亲密无间。

3 结语

老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而高校师生关系则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共同构件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师生之间关系才能和谐,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和谐的校园,有了和谐的校园,会有更和谐的社会。

摘要:大学师生关系既受到社会关系制约,也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和矛盾应运而生,大学师生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成才、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研究,探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提出构建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对策,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师生关系,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戴晓娟.现代环境下大学师生关系的弊端与调适[J].今日科苑,2008,(10):250页

师生关系分析 篇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它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斯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经验。”从社会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一直以来,我们常用“教学相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观点来描述师生关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生关系一方面出现了良好的和谐,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立

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惧怕教师,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师生关系疏远,彼此感情冷淡。久而久之便使得师生之间所维系的基本关系易发生冲突,而形成对立的双方。

(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在长期的独裁管理之下,学生就习惯了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似平稳、和谐、无冲突,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民主意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三)学生的放任散漫

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目标,任其自由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师生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情感淡化。学生学习自觉性差,缺乏督促,或放任或迷茫。

(四)教师对学生权利、自由的侵犯和师生间的冲突

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的 因“暴力语言”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占的比例最高。如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这样势必出现师生隔阂,学生对教师产生漠视态度,不听教师的话,不理睬、对教师不放心、疏远,继而对教师反感,伺机报复,造成和教师的语言冲突或人身冲突。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没有适应时代要求及时转变。首先,教师缺乏新近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终身教育的观念淡薄,“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确立,把教育的中心任务看看作只是传授知识,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缺乏探究性,创造性,让自己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其次,一些教师受传统的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念的影响。如“师君并尊”“师生如父子”的师道尊严思想、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的教学观点、教师“即是友”的观点,“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思想的影响。教师拥有被学生服从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教师拥严格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拥有使用各种方法包括体罚、打骂等惩戒学生的权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要求一时也不能转变。另外,一些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会太大,师生主要是在课堂上相处的多,在课堂这个环境下,学生是应该遵从课堂秩序的,教师只要把握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处理师生的关系。

(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够,以及法律意识淡薄。

作为一个教师,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明证。而要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现实的情况不很乐观。除热情、真诚等师德修养不能做到外,还出现少数教师的仪表不讲究,言谈缺乏风趣,行为很不检点等。另外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及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现实,两者间产生碰撞,一些教师受利益驱使,有些都因忙于做一些家教、补习等创收活动,精力分散,导致对学校工作缺乏热情,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责任心下降。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是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从许多教师侵犯学生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在不少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中,教师本身是没有意识到的。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三)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的标准对当前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今天新课程理念提出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与它相矛盾。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学校教育仍然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的学生是否全面发展而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能升学,学校把学生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职称、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相挂钩,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的。在这种评价制度下,教师为了“为人师表”,常常超负荷运转:学生分数、升学率、优秀率,以及在职进修,竟聘上岗„„不少教师在应对来自教育部门、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载不动许多愁”,他们和学生都在为分数疲于奔命,一些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于是学生厌学、逃学。一些有责任心的教师强制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张,尖锐。

(四)对师生关系的研究缺乏深入的剖析。长期以来,对于师生关系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简单地怪罪教师素质的低下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的不够重视,没有深入到师生关系赖以产生的教学活动中去探寻,寻求在教学制度、教学文化、教学理念、教学评价上的根源,而是满足于从哲学、心理学关涉的人的相互关系的一般结论来推演师生关系,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这是有失偏颇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也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只研究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忽略了师生关系在学校文化、情感态度等方面更为重要的研究。

师生关系分析 篇6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内涵

本科生班导师制是指学生进校后,可由院系负责为每个学生班配备一名班导师。班导师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知识,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成绩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成效,班导师工作是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补充和完善。为了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我们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二、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类型

做好班导师工作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

我校多年来坚持双第一、双为本的理念,即教职员工教第一,师生员工生第一,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这条重要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学是为学生而办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着学生转,为学生的学习与成才服务,而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

(二)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

新时期国家既强调尊师重教,又强调师生平等。师生之间地位、人格的民主和平等,有利于师生相互信任、促进交流,有利于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提倡和坚持“尊师重教”,学生尊重教师的知识,从学业上充分享用教师的智力与知识资源;尊重教师的劳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且能和教师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提倡教师尊重学生。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以居高临下、命令训斥的态度对待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和把握学生的身心成长状态,准确施教、有效施教;三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引导学生培养兴趣、个性发展,鼓励每一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四)师长加朋友的师生关系

班导师和所带的班级同学需要有较多的接触,了解学生的情况,需要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师长加朋友”的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有利于班导师开展工作,是班导师应首选的师生关系。

三、班导师制下师生关系分析

本文对长春工业大学开展班导师制情况做以调查分析,本次调研选取的样本为4个年级的学生。调研样本的选择为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897份,回收率为89.7%,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一)指导现状

1、对导师制的了解与认同

本科生对导师制的实施背景与目的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对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一半的学生认为一般,较好占三分之一,对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认为学校重视,应积极推行的占五分之一,认为学校比较重视,但需改进的占一半左右。可见,同学对导师制的实行有着一定的认同,但同时也有不满意的许多地方,因此仍需积极改进。

2、收获与帮助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班导师对自己在学习上帮助最大,三分之一认为在生活方面班导师帮助最大,三分之一认为在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方面帮助最大。

学生最为关心的是班导师能对其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也希望通过班导师的帮助来提升科研能力,并且更希望班导师能对自己有就业发展的指导。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在专业与科研上的需求是导师制辅导的重点所在。

(二)指导满意度

从被调查学生们对班导师制小组的希望人数,及学生和导师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和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等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班导师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投入度。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总体满意度中对实施过程比较满意的学生占六成,认为一般的为三分之一,其余的表示不太满意。

四、班导师制存在问题分析

以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班导师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班导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急待加强

班导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将教书和育人很好的结合。导师的素质是导师制有效实行的保障,一个优秀的导师队伍是实行学校导师制的前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不能保障师生比,一个班级只有一名班导师,这使得一个班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实行班导师制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师生比过低,难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切实的关心和帮助。

(二)部分班导师缺乏积极性

班导师即使对学校实行本科生班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长期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科研轻教学,使教师忙于科研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的指导。致使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进人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班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班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五、完善班导师制师生关系的建议

(一)导师的选择

认定本科生导师资格的标准与本科生导师的定位息息相关,应将本科生导师定位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指导这一个模式上,所以本科生导师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導师应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责任心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更多是要付出时间、精力,所以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中也突出反映了这个问题,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往往是导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反之亦然。

2、学术造诣

导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3、工作时间

本科生导师必须定期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

(二)关于班导师制的模式

可以实行全程分组三阶段导师制:

第一阶段为大学阶段的第1-2年,在学生刚入校时随机分成若干组,新生与高年级的同学同在一个组,既可以得到有丰富科研教学经验的教授的指导,又可以和师兄、师姐交流与学习,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兴趣爱好和科研方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从大二下学期开学到大四之前。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进入第二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入科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挑战杯科技竞赛,参加课题、学术交流等活动。可以很快地提高认识和实践上的专业素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三阶段为大四的一年。工作、考研、出国等不同方向的同学可以再次通过双向选择进行流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故所选导师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

(三)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增加导师数量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指导学生。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四)转变学生观念,拉近班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班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班导师共同的事情。学生在开始班导师制之前,学校应对学生和班导师预先进行班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班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班导师制的模式已经得到认可,但是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推进本科生班导师制是一项长远计划,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24-26.

[2]吴晓茅.导师制——为了师生共同发展[M].中国教育报,2008,(第6版).

[3]郭小英,许若兰,王芳.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今日南国,2009,(2).

[4]张金萍,周游.成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几个关键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师生关系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辽宁省某医学院校在校护理本科生198名, 其中男生12名, 女生186名。通过发放问卷方式收集资料, 共发放问卷198份, 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问卷后自行编制而成, 经过预实验及相关专家考评, 信度效度均达到要求。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封闭式问题, 由现阶段师生关系现状、喜欢的教师特质、课堂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对护生学习过程的影响等几方面内容组成;后一部分为开放式问题, 护生自由阐述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2 结果

2.1 护生喜欢的教师群的外在特征

针对“您喜欢的教师群年龄”这个问题, 38.9%的护生选择无所谓, 32.3%的护生选择25~35岁, 20.2%的护生选择36~45岁, 8.6%的护生选择45岁以上。针对“您喜欢的教师性别”这个问题, 13.1%的护生选择女教师, 26.3%的护生选择男教师, 60.6%的护生选择无所谓。针对“您喜欢教师上课穿什么服装”这个问题, 69.7%的护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 12.6%的护生选择不在意教师的着装, 10.1%的护生选择时尚休闲的服装, 7.6%的护生选择职业装。

2.2 现阶段师生关系

针对“现阶段您与绝大多数教师的关系”这个问题, 94.9%的护生选择关系一般, 除上课外无更多接触;4.5%的护生选择关系很好, 课上是教师课下是朋友;0.5%的护生选择不好, 存在矛盾, 很不认同教师。针对“您通常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方式”这个问题, 60.1%的护生选择无交流, 23.7%的护生选择课下单独交流, 16.2%的护生选择课上当众交流。最喜欢与教师沟通的方式为面谈 (59.6%) , 其余依次为上网交流 (35.4%) 、打电话 (2.5%) 、写信 (2.5%) 。当护生在课下遇到教师时, 选择只要给我讲过课的教师, 我都主动打招呼的护生占58.1%;只和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的护生占31.3%;不打招呼, 认为教师不会记得我是谁的护生占10.6%。

2.3 喜欢的教师特质及课堂授课方式

大多数的护生希望与教师的相处方式为:上课是师生, 下课是朋友 (84.8%) 。较多的护生喜欢教师授课时以教材为主, 注重能力的培养 (42.4%) ;希望教师幽默风趣, 互动频繁 (73.7%) ;认为课堂气氛以轻松随意为好 (81.3%) 。护生希望教师用普通话授课 (77.3%) 。76.8%的护生偏爱知识广博型的教师, 23.2%的护生喜欢知识精深型的教师。63.1%的护生希望教师可活泼, 可安静。

2.4 师生关系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关于“最愿意上某一门课的理由”, 55.6%的护生认为是教师讲得好;27.3%的护生认为是个人爱好;13.6%的护生认为这门课重要;3.5%的护生认为此门课程容易学。针对“您认为对一位教师的喜爱程度对您的课程学习有影响吗”这一问题, 56.6%的护生认为对一位教师的喜爱程度对自己的课程学习影响很大, 喜欢的教师的课程会认真学习;34.8%的护生认为影响一般, 喜不喜欢一位教师不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8.6%的护生认为没有影响, 对一位教师的喜爱程度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2.5 护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针对这一开放性问题, 答案主要集中在关心爱护护生、有个人魅力、知识渊博、注重护生心理、懂得与护生沟通互动等方面。

3 讨论

(1) 从调查可以看出, 年龄和性别并不能成为是否喜欢这位教师的重要因素。个别年轻教师因教龄短, 有时会不自信, 应摒弃这种想法, 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和护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关于教师着装问题, 护生认为教师统一穿白大衣授课比较单调、严肃, 更喜欢教师的着装适合自己、有亲和力、有个性。

(2) 此次调查显示, 师生沟通交流太少。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以求思想达成一致, 促使感情更为融洽。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护生心理及对教学的反馈, 进而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现代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 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人[2]。现阶段大学师生的共处时间往往限于课堂, 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 (如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 , 不但可以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 增强授课效果, 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 增进感情。课后交流除了面谈之外, 还有很多方便有效的方法途径, 如可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答疑、为护生提供练习题及辅助书目等;亦可利用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平台与护生交流, 使护生不管是课程问题还是其他困扰, 都可以请教教师。

(3)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 护生喜欢有个人魅力的教师。个人魅力就是个人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 是由语言、动作、气质等表现出来的。得到别人的认可,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情感活动。而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表现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两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教师应具有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教师的人格对护生的影响具有一种无形的渗透力, 它是一种永恒的内动力, 没有教师人格魅力介入的教育, 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3]。教师的学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文化底蕴不足的教师永远成不了“大师”, 成不了教育家, 充其量只能算是“教书匠”。

教师是护生模仿的对象, 让护生感受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能够更好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达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师生关系对护生学习过程颇具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 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5]。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遵循“双赢”的原则, 兼顾教师与护生的利益。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注重沟通交流, 做一名护生喜欢的好教师;护生亦要端正学习态度, 尊师重教, 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蕾.冲突抑或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28 (6) :25-30.

[2]李尔.浅析运用现代化沟通方式提升师生沟通的效能[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5) :243-244.

[3]崔伟峰, 严波, 夏军, 等.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9 (31) :136-137.

[4]邵莉.浅谈如何提升教师个人魅力[J].科技资讯, 2009 (32) :194.

师生关系分析 篇8

一、教师和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 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学生是知识的主要学习者, 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二者相辅形成,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生好奇心较强, 思想较为活跃, 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知识, 但由于年龄较小, 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所以, 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 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指导, 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 由于小学生比较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使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更加明显, 同时也决定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和敏感。因为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但是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 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更需要教师具备多样的智慧和足够的耐心, 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另外, 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但由于年龄较小, 加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通常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因此, 要想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 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多、更大的积极作用, 在尊重学生在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既然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就是说, 僵化、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将会严重阻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平等、积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具体来说就是平等、积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心情会比较放松, 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喜好感增强, 喜欢上语文课,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加深学生对知识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重视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同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认识到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尽量避免出现不平等、不和谐师生关系的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姿态, 尊重和理解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 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离不开教师, 也离不开学生, 只有师生共同进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认识到师生团结的重要性, 积极加强师生联系。同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融洽、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 激活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专门留出10分钟时间, 用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 学生既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 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情感和心理交流, 一方面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 使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情感和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之,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就必须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创建平等、自由、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积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06) .

[2]孙杰.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朱量.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5) .

师生关系分析 篇9

2015年9月19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导孙家洲通过微信公众号“点墨轩艺术空间”发布《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 此后, 题为“人大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宣布断绝与一新生师生关系, 斥其狂徒”、“人大学生朋友圈批前辈导师公开信断绝师生关系”等消息被各大网站转载, 并在论坛、社区等新媒体空间持续发酵。之后郝相赫也在朋友圈发表说明。

事发一个月后, 百度关键词搜索到65.9万条相关信息, 微博话题“导师公开信断绝师生关系”有3997.9万人次阅读、 7603条评论、503个粉丝, 可见此事在社交媒体发酵的程度。 “烂尾”新闻虽然可能已被媒体和受众遗忘, 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此事的传播过程, 思考此事件暴露出朋友圈的相关问题。

二、朋友圈若干特征

(一) 朋友圈的媒体属性

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互联网+ 微信”的分论坛上, 最新公布的微信官方用户数据显示, 整个9月份微信的平均日登录用户数为5.7亿。[1]微信用户的活跃度在社交媒体中占据很高的地位。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用户创造内容 (UGC) 是社交媒体的最大特点。作为社交媒体的朋友圈正在不断影响用户的生活, 如今, 用户不再甘于做一个被动的信息受众, 他们通过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言, 成为改变其传统传播行为和传播习惯的重要因素。

在朋友圈的发言中, 不仅存在着知识、观点等形式的“信息流”, 也存在着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影响流”。[2]用户通过朋友圈的功能, 发布各类信息、阐发各种观点、转发来自公众号或其他网站的内容, 传递不同性质的信息。同时, 由于信息使人们对外界不确定事件的模糊性减少或者消除, 因此其还影响着朋友圈好友之间关于不同问题的认知。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微信公众号 (简称“公众号”) 和用户自己生产的内容即朋友圈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 的概念。公众号, 本身就具有公共空间大众传播的性质, 具有媒体属性;而朋友圈UGC是用户的自我表露。高度开放的微博作为社交媒体, 具有高互动、强传播、大范围的特点, 相比之下, 微信公众号的性质更加类似于微博的性质, 而微信公众号加上朋友圈UGC就更类似于一个完整的微博形态。公众号、 朋友圈UGC都属于微信的内容, 二者无法割裂开来, 所以有必要把朋友圈当作“类公共空间”来看待。

(二) “朋友”的强弱关系区分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研究社会关系时提出 “强弱关系理论”。他认为,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相当亲密的朋友, 如亲人、同学、朋友、同事等, 这些密友之间往往也是朋友, 这构成了“强关系”;同时, 也有一些不经常交往的、不太亲密的朋友, 个体与这些人则构成了“弱关系”。[2]朋友圈是由亲朋好友的“强关系”和一面之缘的“弱关系”联合起来的人组成的, 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朋友”的定义。深思微信的功能, 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 都增加了我们与陌生人成为“朋友”的机会。

郝相赫对于朋友圈的定义, 是有“强关系”和“弱关系” 区分的。孙家洲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 公开信本来是发在私人的朋友圈, 公开是有一个范围的, 并不想把它公开在社会上。事实上,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与朋友圈用户自我生产的内容在性质上是有所区别的, 孙家洲显然混淆了两者的概念。从孙家洲的言论中, 可以发现他对朋友圈性质的认定方面和郝相赫的认知具有一致性, 都承认朋友圈的私密性。

三、朋友圈:带有媒体属性的“类公共空间”

(一) 朋友圈:跨界传播风险

咖啡馆里的人再也不是从前相对较小范围的单纯的信息交流者, 他们身上具有更明显的社交属性, 其交流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随着交流的结束而结束、不再被传播的内容, 相较以往, 他们的社交网络在谈话时可能仍在刷新, 但这并不妨碍轻松的聊天氛围, 于是谈话的内容抑或感悟等, 就随着聊天被不停地推送到网上。[3]雷蔚真描绘出了一个真实的社交媒体的现状。本该属于小范围的告知, 最后变成了大范围的扩散, 其中蕴含着不同于以往的传播理念。

融媒时代, 微信群相当于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公众号相当于大众传播。用户通过人际传播即朋友圈UGC分享内容, 通过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将内容扩散。网络连接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出乎用户意料, 社交媒体中存储、截屏、复制、 转发等功能让人际传播具有跨越朋友圈的传播风险。每个人的朋友圈中好友数量和复杂程度都不同, 自我认定的规则也不同。因此, 彼此之间的错位认识就可能导致把很多属于朋友圈中隐私性的东西流传到大众的公共空间。

(二) 朋友圈:隐私保护

感受到阳光的事物, 必然有影子相伴。既然朋友圈是类公共空间, 那么其在为用户提供发言场地的同时, 也必然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威胁。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中, 信息交流与分享, 势必以让渡一定的隐私为代价, 而隐私正是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最重要的工具。[4]在发表朋友圈的言论之前, 用户要谨慎考虑内容是否具有私密性, 如在公开信事件中, 线下师生之事被放大到整个大众媒体上传播也并非他们所愿, 从该事件足以看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公共性。所以, 在自我表露的时候就应该把握好尺度, 在自我一端做好防止隐私被泄露的准备。在融媒时代, 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 既然社交媒体赋予用户手拿麦克风的权力, 用户也应谨记作为发言者的责任和义务。

联系此前“毕福剑酒桌事件”, 就是私下交流的言论被传播到公共空间中, 并对其本人带来了严重影响。大众在持批评态度的时候, 也不能忘了斥责将不雅视频传播到公共空间的“参与者”。在舆论场中, 用户容易因怀有不同观点而进行站队。需要注意的是, 在斥责当事人的同时, 不要忽略将言论扩散到互联网上的“参与者”, 这也是网络传播的关键所在。只有意识到朋友圈是类公共空间, 才能很好地平衡朋友圈的隐私性和公共性。

四、媒介素养亟需提升

卢峰在“媒介素养之塔理论”[5]中提到了媒介安全素养、 交互素养、学习素养、文化素养。本文借助该理论, 分析如何正视和使用朋友圈, 并合理发挥其作用。

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危险性。朋友圈作为社交平台的一个发言窗口, 在使用它的时候, 应该认识到它作为一个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危险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融媒时代, 截屏技术、录音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的低准入门槛, 也增加了隐私暴露的几率。

圈子传播谨慎互动。朋友圈倾向于圈子或部落化的传播, 人们在圈子中互动交流时应更加谨慎。因为用户的媒介素养高低不一, 甲认为是私人的言论, 乙可能会有相反的理解。人们不应忘记背后链接的不是机器, 而是具有千差万别的思想的人。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人们见惯了“标题党”, 熟悉很多 “炒作”的手段, 在缺少媒介素养的前提下, 容易把原本属于私人空间表达的东西放到公共空间中, 而忽略了这样做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社交媒体文明发言。缺乏媒介文化素养的用户, 在社交网络中不顾其公共性的一面, 随意发表带有恶意, 甚至肮脏不堪的用语, 给网络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文明发言是整个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理性传播也是不容忽视的责任。

五、结语

《融合新闻学原理》中的这段话能够给深处“类公共空间”的朋友圈用户一个提醒:你的想法必须有根据, 必须有证据支持。我们的目标是说一些有趣的、有见地的话, 这样人们才会积极设法去阅读你后面要说的话。培养这种技巧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6]朋友圈为“类公共空间”, 具有半公共空间、 半私人空间的性质。用户在使用朋友圈的时候, 应该认识到朋友圈“类公共空间”的性质, 认识到朋友定义的宽泛性, 不能完全将只适合在真实的朋友关系下发表的言论发布到这个场合中;要注意朋友圈用语的文明性, 注意朋友圈隐私的界限, 做到保护自己, 尊重他人。

参考文献

[1]数据报告腾讯公布2015年最详细的微信白皮书[DB/OL].搜狐网, http://mt.sohu.com/20151024/n424061830.shtml, 2015-10-24.

[2]陈雪奇, 刘敏.微信场域中的意见领袖[J].当代传播, 2015 (3) :93-94.

[3]雷蔚真.跨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66.

[4]申琦.自我表露与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4) :12.

[5]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 2015 (4) :134-137.

师生关系分析 篇10

沟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找学生谈话, 不能心血来潮, 随心所欲, 毫无准备。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因此, 谈话前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 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 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谈话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否则, 连学生基本情况都不了解, 只能是事倍功半。等到什么时候学生出现问题主动找你了, 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与学生的关系也就融洽了许多, 学生喜欢你自然也会喜欢政治这门课。

二、与学生沟通中要注意语言艺术, 这是必不可少的, 处理得好学生容易接受

1.注意语言

初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 但是自尊心都很强, 而且初中政治的教学内容很多都和自尊、自信有关。所以我经常结合课本来和学生聊天, 学生也会用书本知识来回答你, 可谓交流学习相得益彰啊!我们要学会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和孩子们进行沟通, 因为学生们都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幽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师生感情更融洽。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意见时, 如果教师能使用委婉的语言, 就会使学生更愉快地接受。含蓄是教师高雅、有修养的表现, 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若对学生进行挖苦, 尤其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 一旦再次犯错, 教师就怒不可遏, 口不择言, 极有可能使学生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消极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 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防御, 恶化师生关系。

2.注意情感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因为那样很容易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道隔阂, 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是很难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我们每天都要求别人要做到平易近人, 而我们自己能否做到, 这对于政治教师来说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其实没有什么学科是会被打上学生不喜欢的烙印的, 关键是看你怎么去做。我曾经调查过, 大多数学生都是由于喜欢这科的教师而喜欢这门学科的。与学生眼神的交流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对学生的爱心,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3.注意时机

与学生交流要把握时机, 把握谈话火候, 这样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曾经发生在我办公室的一件事情让我一直不能忘记。当时一个班主任找学生谈话, 开始还是不错的, 学生也能接受, 后来教师批评得比较严厉, 学生自己又感觉委屈, 两个人开始话不投机, 越说火药味越浓, 而教师一直在说那件事情, 我看到学生的拳头紧握身子在颤抖, 给我的感觉是他的忍耐就要到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得不好是很容易出事情的。有的时候学生可以批评, 而有的时候又需要冷处理, 等学生平静下来再说也不迟。不然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有的学生自尊心非常强, 当着同学和其他教师的面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青春期的少年容易冲动, 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否则只会“两败俱伤”, 心情不好, 思想工作自然做不通。

4.注意方法

我们找学生谈话时, 态度要和蔼, 表情要友善, 目光要温和, 给对方以亲切感、实在感。另外, 与学生谈心要多倾听学生的诉说, 让他们把心中的体验、感受、困惑、怒气、忧愁尽情地倾诉出来, 也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语, 等他们尽情地倾诉完后再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 予以正面引导、侧面鼓励和帮助。只有这样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学生才会为之倾心、与之交心, 我们的谈话才是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 学生尤其想得到教师的喜爱和赏识, 被教师喜爱的学生大多有很强的自信心, 而这种自信会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加速学生的转变, 促进他们的成长。教师要善于做“催化剂”, 多鼓励学生, 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 帮助学生扬起远航的风帆, 推动他们去勇敢地乘风破浪。

三、与学生沟通后, 还要做好学情分析记录

一般情况下很多教师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与学生沟通过后就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了, 其实不然。很多情况下, 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我们不继续跟进, 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我们前面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所以要注意他们平时的表现, 如果有反复, 要及时沟通或者改变方法。真正有效的沟通教育是很少一次就成功的, 教育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可能学生本来答应得好好的, 过两天又忘到脑后了。必须记住, 坚持到底才是胜利。也不要以为, 已经找学生谈过了, 就没事了, 就万事大吉了, 不能谈一个扔一个。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起到带动其他学生的作用。我们政治教师由于学科的特点, 一般带班都比较多, 必须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师生关系分析 篇11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

收稿日期:2010-03-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途径研究》(编号2009B2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靖小琴(197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业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

武汉工业学院曾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执行2005方案的情况在学生中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49%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他们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得好,与教材关系不大;18%的学生认为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因素是教师。50%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喜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好,与教材关系不大;39%的学生认为影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因素是教师。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首要问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总体上是和谐有序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不和谐因素。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师生双方缺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觉得自己是公共课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习惯了上课来下课就走,认为与学生沟通交流,交心谈心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与已无关,甚至有极少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完一学期课竟然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关系简单化为讲课与听课的关系,课堂上是“一言堂”,课后也极少与学生交流,这样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学生方面来看,多数大学生也缺乏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沟通的意识。首先,从情感上來讲,学生和辅导员、班主任更熟悉与亲切,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陌生;其次,从专业知识的传授来看,相比专业教师的博学多才,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教给他们任何有用的专业技能,所以,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有用之外,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这些观念也使很多学生不会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沟通。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

在高校,除上课外,80%的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课间接触也很少,师生关系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与亲密关系相差甚远。高校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经常性交往的机制,教师上完课就走,师生关系窄化为单纯的教学关系,甚至仅仅是课堂教学关系,师生之间偶尔和从未交往的比例高达84.3%。这种有限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由于关系的疏远导致几乎没有思想交流,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尽人意。这种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除了上课时间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几乎没有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虽然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在努力尝试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实践教学、走访学生寝室、个案跟踪调查研究、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但是这些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既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长效机制,更没有制度的保障。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必须努力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人生的困惑及难题,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也愿意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父母兄长信任和依赖,坦露心声。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营造师生和谐的民主氛围,推行民主教学理念

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相互碰撞,感情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主体双方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英国著名戏剧家箫伯纳曾经这样描述思想交流的本质:“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推行民主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际是一种专制教学,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员却没有发言权,思想交流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不关心学生想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关心什么,教学脱节,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开口,引导他们说出心里话,讲出他们的困惑,教师备课和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讲学生的身边事,讲学生关心的事,讲学生困惑的事,贴近学生,讲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急,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尊重,疑惑得到解答,参与意识增强,教学效果自然提升。而且在这种民主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转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法,主动与之交流沟通,师生关系也会日益和谐。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提倡小课堂教学

大课堂教学影响师生互动和交流,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大课堂教学导致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成了每周见面的“陌生人”,由于人数过多,有的一门课上完,师生双方甚至连彼此的名字都不知道。一个课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多人,甚至几百人,而且覆盖全校所有院系,教师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么多学生实在是很困难,就更谈不上有多少了解了。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教了一学期的课,换来的却是很多学生对其“思品老师”、“毛概老师”的称呼,学生根本就没搞清教师姓甚名谁,这种尴尬事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都遇到过。在这种状态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谈不上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课堂规模如果能够逐步由大到小,客观上将会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良好的平台。课堂小容易管理,更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课堂秩序和氛围也相对会好一些,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有所提高。90%以上、上过小课堂课的教师都认为小课堂教学效果明显要比大课堂好。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和修养水平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至整个人格作用于教育对象,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的人格魅力,才能达到说服和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引导人的活动和为促进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自主建构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修养水平,对自己所讲授的理论真学真信真用,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学生所信服所接受。当然这种人格魅力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上。

(四)尝试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制度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要摆脱过去只注重课堂教学,不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价值观念的变化而进行枯燥、单纯政治说教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兼任政治辅导员,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师生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专门机构,使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长效机制和制度保证。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肯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为和谐社会创造思想和观念上的氛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尊重的根本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J].高教高职研究,2007,(6).

[2]姚静等.从和谐师生关系的视角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

[3]毕春丽.构建和谐课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师生关系分析 篇12

关键词:古代师生关系,高校,和谐,启示

1 关于中国古代师生关系的理论思想

1.1 尊师爱生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代教育家把师视为父,师就是师父,孟子也曾说:“师者,父兄也。”(1)教师不仅担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重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正是由于教师担负着“开我之蒙蔽”,“化我之私狭”(3)的重任,所以在我国古代,也把师与君并尊,《学记》就明确提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因此,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从君到民全体“尊师”的传统。但是,古代的教育家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尊贵而显得高高在上,他们从仁爱的原则出发,主张“仁者爱人”、“大爱无私”的教育智慧,孔子就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4)意思就是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古代师生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互尊互爱之情正如《吕氏春秋·诬徒》所言:“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1.2 师友之情

古代教育家认为,交友即是择师,师即友,友即师。李贽曾说:“学道人脚根未稳,当离不得朋友;脚根既稳,当尤离不得朋友。何者?友者,有也。故日道德由师友有之,此可见朋之不可离矣。”(5)这里的“友”就是教师,可见,古代教育家早就意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正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教师愿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一方面表明古代教育家承认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只要谁掌握了“道”就能够成为“师”;另外一方面认为学生学有所成之后还有可能超过教师,正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教师不必以自己先“闻道”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间以朋友相待,自然就会消除原本心理上的顾虑,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就会更加顺利,交往就会更加亲密无间。所以,古代的师生关系就是处在这样一种自由、平等、融洽的气氛之中。

1.3 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彼此交往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再继续学习,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认为这也是促进师生关系的一种方式。被誉为“圣人”的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可见其谦虚好学的态度。并认为“当仁不让于师”,肯定了“后生可畏”,韩愈进一步提出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这充分证明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不仅能增加彼此的知识,更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1.4 为师之道

中国古代教育家“师者,人之楷模也”。要想成为“人之楷模”,首先他必须得通晓真理、知识渊博,这样才能使学生敬仰;其次,古代教育家主要是道德教育家,《周礼》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的使命就是“传道”,师就是道的化身,所以,为人师者必须还要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再次,《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说明为人师者还应该知道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作教师的最起码的责任。只有先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称其为师。但仅仅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好教师,古代教育学家还特别强调教学的艺术。比如老师在讲解时要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另外,老师还应该要懂得教学规律,在教给学生知识时,不能用灌输,压抑的方法,而是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正如“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的变化,以防止“学者四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使得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 古代师生关系的理论思想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完成育人使命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促进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高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1 民主、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向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尽管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高校教师也应该承认大学生有其独立的人格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民主与平等不仅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还体现在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民主且平等的。民主要求教师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使他们的需要、利益、价值、意见得到充分的保障,并保证个体民主的多样性不受外界的侵犯。而平等并不等于平均,更多的是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补偿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弱势群体时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不因以自己的私人情感来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这样的教师也值得学生爱戴,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有了建设的前提。

2.2 交往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教学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但无论是哪一种的交往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只有在此基础上,交往才能无拘无束,师生之间才能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互相交往不仅可以使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亲密,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学习,促进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今,大学生的思维都十分活跃,师生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些新的思想。除了教学上的交流外,教师和学生之间还需要情感上的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属于一种非正式关系,据研究,“师生之间这种非正式关系可以消除在正式关系中由规章制度等所形成的压力”。所以,师生之间也可以因相同兴趣或爱好加强彼此在感情上的沟通,使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更加亲近。

2.3 互相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高校师生关系也应该遵循这种互爱的原则。前苏联著名的教育评论家索洛维依契克认为,师爱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他认为好的教育应该遵循如下公式:“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取得成绩—学生更信任、尊重老师—老师更热爱学生”。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爱的基础之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首先就应该要尊重他,这点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学生,只有先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教师真诚地、全身心地为学生投入之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而信任是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受到教育后,再以感恩的心态回报教师,而爱永远是相互的,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也会备感欣慰然后更加热爱学生。爱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真诚付出,彼此为对方多投入一点,师生关系自然就会好起来。

2.4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高校教师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经验阅历方面,总体上还是优于学生,所以,在构建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反之,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同时,高校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一个道德崇高的教师,不仅自己可以做到恪尽职守、真诚守信、认真负责,而且他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也是十分有帮助的,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另外,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应懂得教学的艺术和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既不违背教育规律,又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上一篇:优化掺水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