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2024-07-24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精选9篇)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篇1

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素及措施

史献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各种问题矛盾相继暴露,乃至敏感尖锐冲突,师生关系也是其中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当被提上日程,而且一触即发,在网络上讨论的异常火爆,有什么老师打学生的,有什么学生殴打辱骂老师的。作为一名老师,感慨的确颇深,其中不乏媒体夸张虚大,不实报道,不过师生关系紧张,敏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下面我们就从产生矛盾的原因着手,来解决师生关系。

一、现阶段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层面展开交流,通过师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灵魂等各层面的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但现阶段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一)教育方式落后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教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教师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于是,学生背后辱骂教师,给教师起绰号,与教师对着干的,甚至个别还采取离家出走或自杀方式表示对教师的不满。

(二)师生缺乏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现实中,师生间好象有堵墙,教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课余教师主动与学生谈心少了,家访也不多见了;学生似乎也不愿和教师交往,见到教师也不愿打招呼;甚至躲着走。

二、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原因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有一眼清泉。可是教师由于工作繁重等因素,社会生活信息严重不足。特别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流行时尚、畅销书等方面教师明显落后于学生。在全面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崇尚平等互助、共生共荣的社会里,我们在痛定思痛之后,该创生一种让师生关系和谐起来的崭新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行为模式了。

(二)学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提前,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当面对远比家庭教育规范和严格得多的学校教育时,学生往往一时又习惯不了,所以一些学生与老师顶着干,甚至出走。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甚至明明是孩子错了,也要纵容他们,为他们争个理。造成学生对教师理解度降低。

三、解决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像正比例函数一样,随着亲师性的增强,双方能爆发出强劲持续的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解决好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尊重学生的方式是宽容和欣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尺。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角色上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但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是实现真正的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

其次,改进师生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弊病的影响下,学生沦落为考试的机器人,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抹杀,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走向叛逆,与家长、教师的教育唱反调;在另一方面,升学率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升学率”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休止的题海训练、考试以及残酷的排名次,让学生承受过重学业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我不想学”。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设立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畅通师生对话渠道。开展“给老师写封信”、“老师给学生回信”等活动,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第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史记》中记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只有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而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关系不大和谐,双方都不能够互相理解。于是不少地方都制定出反校园体罚的法律,体罚学生的教师必须承担严厉的法律责任,在法律效力的震摄下,结果校园体罚学生问题大大减少,这就说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对教师的教育屡教不听,甚至漫骂、殴打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当前在校园中并没有制定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惩罚的完善与健全的法律制度,导致一些学生肆意侵犯教师的权益,这也反映了校园法制建设存在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少加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循循善诱。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篇2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决定着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忒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它是师生现实关系的体现, 是师生关系的主体。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 包括人际关系、感情关系、个性关系等。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使彼此感到愉悦、相互吸引的融洽、和谐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师生双方缩短了心理距离, 获得心理安全感、自由感, 从而尽快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整个工作过程表现为他人的行为的帮助。教育教学能否对学生行为产生帮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如师生关系紧张, 相互不信任、彼此戒备, 甚至敌对, 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反过来, 教师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 善于与学生群体及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娴熟地驾驭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热情敬业地工作, 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安全感, 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还常常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产生一些顿悟或感悟。

(二)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的方式, 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不同的生命活动状态。

二、理想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理想师生关系中, 老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 双方和谐共生的初始条件就是深化彼此的理解, 只有对自己交往的对象有透彻的认识, 才能在彼此交往中减少矛盾, 和谐共处。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 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在科学真理面前, 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 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扬教学民主, 并不意味这削弱权威, 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二) 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 教师应当热爱学生, 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 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 它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 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就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成效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 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它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三)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其教育目的, 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特点, 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 促进智能和品德的发展。所以, 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篇3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由于形成并发展于有目的、自觉的交往中,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间及主体与客体(课程)间积极、畅通、健康、有序和充满活力的互动;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合作探讨,从而相互激励、启悟并激活彼此的个人知识与智能,达到共进同乐,教学相长。

二、影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

在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作为高校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层次多样,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与日俱增,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形式、工作方法陈旧等问题。同时,如何解决高校发展与学生自身定位之间的关系、教育思想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的对立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下面主要分析影响师生关系和谐的直接因素。

1.生师比偏高,师生关系淡漠化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掀起了中国高教发展的一个高潮,扩招实现了高教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不断上升。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校消化能力的提高速度远没有扩招速度快,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必然引发一系列矛盾,师资短缺,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生师比过高造成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日益淡漠,这会导致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更多是在例行公事般地履行“教”的职责,“育”的成分微乎其微,“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个口号。其实大学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更要求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思想上、心灵上的碰撞。没有这种思想与心灵的碰撞,则不会有火花的闪烁;没有情绪的感染,则难以产生创新的冲动。

2.师生交往缺乏积极主动性

高校收费制度的建立改变了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上学我交费,讲课你拿钱”,持这种认识的学生为数不少,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交流的基础。另外,大学生对教师都怀有敬畏心理,与教师在一起感到拘束,加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获取知识渠道日趋多样化,他们缺乏与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要完成教学工作,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难得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过多交流。同时,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

3.社会异化,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已出现“异化”,学生感到能从某个教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备加推崇的师生关系中的那种神圣光环,已在我国高等学府这块神秘而诱人的领域里开始消蚀和减退。在教育日益充满着功利及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增强的情形下,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社会的不良诱导使得“淡漠与疏远、庸俗与低级、实用与功利”正日益成为高校师生关系的不良趋向。

4.认同感普遍缺乏,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尊重

师生的各自为政及相互冷漠是高校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亦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缺乏一种认同感,给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构成了一道“坎”。如今的大学生作为家里的宠儿,家长都对他们唯命是从,教师苦口相劝反被漠然置之,于是有些教师就索性放任自流,听之任之。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会不断地感叹如今学生没有礼貌、不懂规矩。另一方面,教育服务观念的变化使得学生、家长从消费者角度对教师提出更多要求,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会不满意。

三、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1.在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首先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信任与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与教师之间产生亲和力。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我展示、自我实现,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的性格和心理,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度。学生要充分相信,教师不但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传授知识,释疑解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教师的慈爱是一种教育,教师的严厉也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因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是教师的巨大收获。

第二,自由与平等。平等意味着在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在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因为教师是管理者、教育者、有知者就觉得高学生一等,也不能因为学生是被管理者、受教育者、无知者而觉得低人一等。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诚心,彼此尊重,自由、平等相处。

第三,理解与宽容。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首先要明确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 同时,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不同,各自的生存性质又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摩擦与误解。不会理解、宽容他人,也同样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因此,师生之间通过身份、角色的互换,用理解与宽容的原则来对待对方,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和标准来要求学生的思想、行为的一致性,学生也要尽量理解教师的工作,不论是教师的宽容、包容,还是教师的批评、教育,出发点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不要因学生的错误而放弃学生,学生不因教师的严厉而回避教师,这样,和谐关系自然得以实现。

2.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

上文分析了影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解决以上因素,在遵循三个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让学生参与,形成科学合理教师评价机制。大学必须改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从“挣学时吃饭”“凭论文升职”的现状中解放出来,将心思才能集中到推动、引导学生学习上来。很多教授戏称自己搞科研相当于农民在挣“工分”。教师做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他们如果不在课堂教学上尽职尽责尽善尽美,而是让科研占去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那么他无论科研成果多么突出,对于大学生来说未必有多么值得荣耀。大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相对成熟,有一定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在教师评价中合理听取学生的意见,必然会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交流。

第二,培育大学精神,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沃土,它能使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发挥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居于校园文化核心位置的校园精神,更是师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渊源。丰富的校园文化组织活动,能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密切交往中,增强交流、拉近距离;在自由、宽松、宽容的校园人文环境中,师生之间能够自由、平等、积极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的活力竞相并发,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第三,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得益于他们的学术水平,更得益于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认真执教的精神,在他们的言行中,自然流露着一个高校教师应有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一个有学识、有品德、有个性的教师会让学生自觉为他发出掌声并津津乐道、传诵不止。教师的权威是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谦逊宽容的品质所闪现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以其身上体现的智慧、知识、道义的力量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以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学生的鼓励信任,激起学生心灵沟通、思想碰撞。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塑造出教师的个人魅力。

四、结束语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篇4

面子-影响外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内在因素

研究外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对外语口语、听力教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Brown and 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基础,从社会距离、相对权势、社会文化的强加程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外语教学师生言语互动的.隐性因素.

作 者:王新英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34)分类号:H3关键词:言语互动 面子理论 面子 威胁面子行为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篇5

摘要:小班化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小班化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增加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平等和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小班化;影响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小班化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小班化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交往、沟通。因此小班化对于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及重要性

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悦、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和谐”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二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三是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励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其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能够使学生在教育交往中感受到人格尊严,体验到人生价值,进而发展自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而教师在与丰富多彩的年轻生命的交往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可敬,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再次,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便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训练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养成教育,而且便于智力培养特别是各种思维训练,此外,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审美、劳动技术和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小班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小班化

小班表现为教学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学生数量的教学班。小班化是指在学校正规教学时间内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的减少,这种减少是相对于原有的班级规模而言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往往对“小班”的班额有不同的界说。如,我国上海市规定小班级规模在25到30人,而在美国,1998年全美小学平均班级规模为22人。

(二)小班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人类教育是以个别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以其培养人才的高效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班级教学不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无法适应高科技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就是顺应这种历史要求而产生的。小班化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小班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

三、小班化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

小班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小班化的“化”,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充分性、全面性、发展性,这对于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小班化可以提高教育关照度

在班级环境中,教师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稀有而且珍贵的资源,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到的教师的注意分配极为有限。为了说明班级规模和教师注意力分配的关系,学校提出要注意提出“教育关照度”的概念。教育关照度是指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下,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和照顾的程度。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在一个拥挤的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易于形成传统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实施小班化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就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得到教师的关照和指导的机会和可能性,师生之间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良性互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关系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小班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具有重大影响。教师期望一经形成,便直接表现出对不同学生的差别性对待,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全面提高。但是规模过大的班级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班级中部分学生获得教师不公正的期望。而在小班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沟通,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的个体,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真正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品质,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期望。教师对学生公正合理的期望,会形成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更加有利于师生关系的亲密和谐。

(三)小班化有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平等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人格平等。传统的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小班化增加了师生交往的密度,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近地走进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行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流过程,双方是作为活生生的独特的完整的人在教育中发生沟通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尊敬的长者,更是学生合作的伙伴、交流谈心的挚友。

(四)小班化会增强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力量

传统的大规模班级教室座位编排是将所有的课桌椅全部编排,全部学生面向黑板而坐,即秧田式座位编排。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者研究发现: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他们与教师的空间距离较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也相对较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表情、举止将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在行动上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学,这些学生也更容易获得教师的表扬和称赞,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融洽和谐。而坐在后排的学生他们与教师的空间距离较远,彼此的心理距离也相对较长,因此师生关系较为淡薄。

小规模班级教室的座位编排,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如马蹄型、U字型、分组型等。这些座位编排方式使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讲台上,教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穿行于学生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学生接触,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力量,进而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和谐。

(五)小班化有利于师生情绪的轻松愉悦

许金更对北京市381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做过研究:对于工作一天后的自我感觉感到轻松的只有3.09%,感到劳累的有56.81%,感到很劳累的有40.1%。工作负担重、学生难教是使教师感到劳累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教师觉得情绪不愉快、师生之间关系平淡、疏远。当班级规模大幅缩小、班级人数减小后,教师的工作压力便会相对减少了,班级里需要接受指导的学生少了,需要批改的作业少了、特别是学生的行为问题少了,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教师会觉得心情放松、愉快,并且会用恰当、合理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也心情放松、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来的。

(六)小班化有利于师生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的真正实现

小班化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将大大缩短,于是教师能够真正走到学生中间,营造一种和学生“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展现自己的一切。而学生由于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照和教导,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将会大大提高,主体性不断增强,学生可以像教师对自己输出期望一样将自己对教师的期望如期反馈给教师,激起教师教育的热情及对自己发展的关爱,这将改变传统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教师在帮助学生跨越一个个最近发展区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生的生命发展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小班化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小班化后,师生交往极为频繁,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研究学生

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小班化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为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提供了可能性。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等。

(二)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和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等。

(三)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5.[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3-138.[3]于素红.小班化对有效教学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1.[4]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8-20.[5]刘儒德,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篇6

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是能否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认真分析并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促进公安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影响民警关系的因素(一)干群关系的淡化将警民关系涵盖其中。少数基层干部的腐败对人民群众来讲则具离心力,最易离散党群关系,直接破坏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尽管腐败分子只是我国广大领导干部中的少数害群之马,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干部产生信任危机。有关资料显示,腐败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以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司法力量不断与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作斗争,极为艰难但进展显著,可腐败行为依然有“前腐后继”的蔓延趋势,不断被媒体披露的大案要案每每对整个社会形成极大的震动,腐败问题已成为影响某些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心稳定的隐患。人民群众对诸如此类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干群关系淡化。而公安机关做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专政的工具,警民关系作为干群关系的一部分,干群关系的淡化,不可避免地会使警民关系受到影响。(二)个别民警为警不廉,严重败坏了人民警察的形象。一是微薄的工资收入和清苦的福利待遇,在一程度上成为民警为警不廉的客观诱导因素。公安机关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职业,民警又是在超负荷、超强度地透支着生命和健康,而民警的工资收入在公务员序列中却处于中下水平,同高收入阶层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反差。在这种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无奈的情况下,要保证民警高度廉洁从政,这是很难做到的。二是个别民警经不住金钱的利诱,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种经济成分崛起与衰落,一些人在一夜之间暴富,过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民警在这种不良现象的诱导下,思想意识不够坚定者,滋生了“向钱看”的思潮,由追求高尚的情操,变为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深感自己能力素质不比其他人差,但是在物质占有上与周围“大款”相差太远,心理严重失衡,由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滥。想高消费,想“高水平”享乐,条件不具备,就只有搞权钱交易,办金钱案,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由人民警察沦为人民的罪人。(三)执法不规范,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极少数民警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热衷于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更有甚者涉黑、傍黑、护黑、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成为名符其实的“警匪一家”。对此,新闻媒体不断披露的这些民警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不仅玷污了我们金色的盾牌,而且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民警光辉形象,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四)个别民警宗旨观念淡化,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使人民群众疏远了同人民警察的鱼水关系。工作中个别民警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权思想严重、动辄以管人者自居,从心理上拉远了同人民群众的距离。曾几何时,“门难时,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被简化并约定俗成为“四难”,“冷、横、硬、推”成了专用名词。一句本来能让群众感到温暖半天的话语,从个别民警口中出来就变了味,听起来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结果伤害了群众感情;一些本来耐心解释几句就能解决的问题,却使得群众认为民警蛮横无礼,对此意见很大;一些很小的案事件,由于民警责任心不强,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得不可收拾,甚至对待群众报案求助采取推诿扯皮的官老爷态度。长此以往,警民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自不待言。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消极因素还有其他客观方面的,上述情况并不能涵盖影响警民关系的所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警民关系总体上毕竟是好的,这是主流,必须予以充分肯定。看不到这一点是不对的、有害的。当然我们也决不能因警民关系的大合唱中出现一些不和谐音,就认为警民关系一团漆黑,更不能因为警民关系的主流是好的而放松对消极因素的认识和整改治理。

二、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的对策(一)顺应全党转变作风的大局,与时俱进,在转变干群关系的大框架下,致力于警民关系的改善。新的世纪,反腐任重而道远。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枪杆子”、“刀把子”的职能部门,应主动融入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大潮中,与时俱进,致力于干群关系和警民关系的改善。只有如此,我们公安机关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和最永久的支持。(二)坚持从优待警,努力改善民警的福利待遇,使民警能廉洁从警。——完善五小工程,为民警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在这方面,全国各地均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如有的公安机关开办生产基地,为民警免费供应定量的肉蛋类副食。有的公安机关为民警提供家政服务,使在一线工作的民警消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警工作热情。——设立民警子女助学基金。

网络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篇7

(一)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信息社会,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电化教学, 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传授知识。在这种情况之下, 学生完全摆脱了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 没有了不必要的顾忌和畏惧心理, 自由控制学习进程, 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计算机面前,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软件作老师,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对不好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学, 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加量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和学生不需要面对面交流, 学生也完全摆脱了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 没有了不必要的顾忌和畏惧的心理, 完全自己控制学习进程, 因此, 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 网络环境下,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唯一知识源,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如电视、网络等, 学生可以不需要老师讲课就能获取新的知识。正像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所讲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同时, 报告中又强调“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 教师将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 始终起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网络教育中, 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各类知识信息, 这虽然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凸显出来, 但也可能使他们对知识、信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手段。也就是说, 在网络环境中, 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创造性, 只是为了张扬“自我”, 为了追赶潮流。他们在学习知识时, 不再是为了知识本身, 而是为了满足追赶高科技的虚荣心。如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

(二) 网络环境下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 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 面对丰富多彩的网上世界, 再把学生封闭在课堂上、学校里已不可能。任何一名学生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 与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交流情感, 从世界各地的资料库中调取各种信息。可以说, 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对学生来说, 身坐家中就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谈天说地, 打破了人类互动中熟人和陌生人的界限, 但又可以自由控制交流的进程, 互联网上, 不分谁尊谁卑, 大家以平等的身份出现, 依靠共同的兴趣去建立和发展彼此间的交流和合作, 因而扩大了交流范围, 增加了知识来源, 增添了生活情趣。

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原本就缺乏交流的师生关系更加没有了互动性。教师无法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这就严重阻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无法发挥人格感染力和品质示范的作用, 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使得教师在影响学生行为方面起的作用大大减弱。因而, 在未来的教育中,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 多与学生沟通, 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

(三) 网络环境下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信息社会, 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 比如, 对计算机的操作可以培养操作者从全方位的角度细致的去观察问题, 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知道计算机的运用过程是程式化的, 这样可以锻炼操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 在操作中要对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所有信息都要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遇到问题时需要试用不同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需要既全面又具体、有创造性的看待问题, 这就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全局的、系统的方式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

因此, 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需要改革传统的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采用一种开发学生智能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因而, 教师就要转换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所以我们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会用自己的创造性人格去影响学生, 采用富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训练学生, 才能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3届国际教育会议总报告员查尔斯—赫尔梅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的报告中指出, 教师的任务是唤醒未被知晓的沉睡中的能力, 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

(四) 网络环境下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会, 大众传播媒介相当地普及和发达, 信息传播速度惊人, 内容全面、丰富, 信息的价值取向不稳定, 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师生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目前, 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淡, 使教师的教育效能减弱。大多师生之间除了维持最低程度的工作关系之外, 根本无法形成为满足一般交往和情感需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使师生关系发生了离异, 作为渴望独立自由, 向往民主、平等的学生来说,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平等的, 而大多学生又往往以新的价值观新的行为方式来标新立异。如果教师再以年龄和知识方面的优势来定势对待学生, 这就无形中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反抗。这就需要教师调整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 改变原来的心理定势。

面对这种冲击, 教师还应该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 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平等的地位, 通过积极的引导、启发和对话, 帮助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最终走上正确的价值选择之路。

(五) 网络环境下师生交往方式多样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网络教育中, 通过网络平台, 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完全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 利用QQ群、E-mail、论坛等方式, 可以随时随地、无拘无束地进行沟通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呈现多样化。当然, 尽管网络教育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的愿望, 然而这种交流始终是隔着网络媒体进行的。在网络课堂上, 虽然学生能通过屏幕看到教师的一举一动, 但是却不能感受到面对面交流时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 网络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师生疏远和关系淡漠, 尤其是高等教育更为突出。很多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维持冰冷冷的、最低程度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外, 根本不能形成为满足一般交往和情感需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反映在大学期间, 除了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生联系以外, 课下没有与任课教师有过任何形式的交谈和交往,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任课教师姓甚名谁。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价值取向中反权威的倾向, 使师生关系发生离异。青年学生正处于强烈追求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 狂热地追求自由、平等, 往往以新的价值观、新的行为方式的代表自居。采用消极的态度对付教师的教导, 从而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效能减弱。二是学生中的民主性倾向使师生关系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教师往往以年龄、知识方面的优势, 定势对待学生, 无形中压抑和限制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反抗。这就需要教师调整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 改变原来的心理定势, 更多地发挥心理权威的作用, 淡化行政权威的作用, 建立起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为基本特征、以民主贯穿于师生关系各个方面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①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0级硕士论文.1.

②张萌, 张勇.信息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18.

③张萌, 张勇.信息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18.

略谈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因素 篇8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要想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我们做教师的首先应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并且要明确的把你的爱表达出来。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以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我们要以平等之心看待他们,更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齡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

冰心老人说的好:“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正如众所周知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可爱,而是我们没有去挖掘他们的可爱。因此,只要我们真心的关爱学生,欣赏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同样欣赏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以同样真诚热切的目光期待他们,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很可爱,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让你惊喜的闪光点,甚至那些行为有一时过失的学生和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更以自己的纯朴真挚让你感动。唯其如此,你才能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你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但是只做益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想教有所成,学有所得,就必须在做学生益友的同时,做他们的良师。作为一个教师,不仅仅要得到学生的喜欢,我们更应该获得学生的尊敬,做一名严师,一名良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严格要求学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的严,最初可能只是逼着学生被动的学,但形成习惯后,学生就会懂得严师的真正内涵,也就会真正地因感激你而佩服你、尊敬你,进而因尊敬你而主动地去学习,从而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古语“严师出高徒”大概即出自于此吧。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因此,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由于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师生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

诚然,现在的学生确实愈来愈难教了,大部分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里溺爱还都来不及呢,哪里还容得你在校批评,有的学生被老师批语后,还不能认识问题,动辄旷课重则出走,给家里和学校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基本功,会做学生工作,而不是一批评了事。在发生的体罚和变向体罚学生中,据调查,青年教师居多,正是因为其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经验,发生重大事故的比比皆是。我想,如果有良好的师德支撑,就会使我们教师自身感到这有必要在新时代加强自身综合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否则很难胜任自己的工作。拥有好的师德,你就有了解决好学生问题的保证,处理学生问题时就能头脑冷静,不至于乱了方寸,要拥有好的师德我们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明确自己的责任,干好教师这份职业。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 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使矛盾简单,更有利于工作,更有利于我们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当主动与学生多交流沟通。教和学的互动是在师生的交流中产生的,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是普遍现象。教师只与个别班干部和“好”交流,学生只愿与喜欢的教师交流。教师同学生交流沟通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而每个学生的天赋条件有差别,学习积极性差等特点。更有一些单亲、组合家庭,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吸烟、上网等。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世界,这就要求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怎样挖掘,何时挖掘。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

总之,教育是一件虽简单却又很有艺术性的事,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教师愿做有心人,执著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忠实于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我们就会由学生的良师益友走向成功。

师生关系影响因素 篇9

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及 增进民族团结对策研究

作 者:

作者单位: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 联系电话:

推荐单位:伊金霍洛旗委统战部

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及 增进民族团结对策研究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宏图之年,新的纪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新的发展,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国力迅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空前提高,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和谐,有效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稳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道路。各民族走出封闭,走出山寨、边关,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各民族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各民族加强合作、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兴旺,提供了根本保证。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和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民族地区关系问题上,确实存在一些隐忧;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较低,且呈恶化趋势;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各种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一个民族整体发展状况、水平的主要标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和协调程度。少数民族地区与主体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愈明显,在民族交往中,因经济问题引发纠纷矛盾就愈多。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的原因,资金、技术总是倾向性的向汉族为主体的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涌入,使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容易愈来愈大,也容易产生愈来愈多的矛盾。

2、宗教、文化、心理因素

宗教、文化、心理因素包括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等,这些涉及到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等的软因素也是影响民族间交往的方式、态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民族意识、风俗习惯及民族情感是具有集体记忆功能和历史继承性的,而民族意识、风俗习惯和民族情感是决定民族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民族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既有相互依赖也有相互的斗争,在矛盾对立中走向统一和融合。而其中的斗争过程,也会化作历史记忆容留在各个民族的传统记忆中。于此,便形成了民族关系可能恶化的历史性文化心理因素。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样的土壤下极易滋生起来。

3、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些具体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等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阶级问题,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因素,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东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导致和西部地区差距愈来愈大,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我国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有分裂活动等不利于祖国完整统一问题。而同期,我国相关的法律、政治措施还没有及时跟进,造成在司法和政治上行动的掣肘,不利于我国的进一步处理好民族关系。

4、媒体因素

当今,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影视等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及其巨大,尤其是网络和影视。由于互联网将世界连成一体,资讯传播极其迅速,在迅速交流科技进步及健康文化的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种新兴的媒体手段疯狂宣扬反动言论,极力煽动民族矛盾,意图离间我国友好的民族关系。以往借助书籍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对于侮辱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或者是少数民族成员信仰等所带来的某些问题,在当前的网络化的条件下,其破坏性就更强了。

二、根据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形势和现状,为增进我国的民族团结特提如下对策

1、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将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民族关系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根据有关调查的显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民族工作总的说是重视的,但也有少数地方重视不够,使民族方面某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有的干部说“民族工作不出问题没人问,出小问题小重视,出大问题大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方面能否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关键在于对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为此,建议党政领导班子中应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机构,乡(镇)和街道应有专人负责民族、宗教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协调关系,解决问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为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新贡献。

2、建立、健全促进民族团结的机制机构,惩恶扬善。民族关系问题是一项特殊的国家问题,处理和解决必需有法律依据,必须能够服众。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健全能促进民族团结的机制、机构,遇事有规章、处理有机构,如此就具备了公平、合理的解决国家出现的民族关系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机制、机构保障。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对违法犯罪活动,要依法处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并要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和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须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分裂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

当今,国外敌对势力妄图“和平演变”,他们庇护逃亡国外的分裂主义分子,公然支持**喇嘛“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应和,打着民族、宗教、民主、人权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面对当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活动,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充分信任和依靠各民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对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阴谋进行坚决的斗争。

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民族团结政策深入人心。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的一整套民族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为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刻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当前民族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的新方法与新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影视,用鲜活的材料说明道理,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讲抽象原则,不敢联系实际只讲一般问题不敢触及热点问题的做法。我们应该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针对人们比较关心而又易于引发矛盾的热点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宣传的对象应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大、中专学生等。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 力求生动活泼,并建议将民族团结教育列为各级党校、干校必修课程,列为国民教育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要做到严格宣传纪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引导,防止负面影响。杜绝在公开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中出现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和伤害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感情的内容。各级各类新闻出版和文艺、广播影视、互联网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对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4、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提高当地民族的生活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是民族矛盾的主要表现,我国的民族问题现在更多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物质保证。列宁说:“我们的经验使我们坚信,只有对各个民族的利益极其关心,才能消除冲突的可能,才能消除互不信任,才能消除对某种阴谋的顾虑”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必将不断向前发展。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就必须有经济上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这是一项重要工作,也符合我国两个大局战略的意图。

5、加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团结力度和民族认同感。

上一篇:语文教案二年级上册下一篇:行政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