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师生关系(精选7篇)
师德与师生关系 篇1
在高校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过去,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而今老师这个称号却缺少了神圣感、敬畏感,特别是在高校更显突出。造成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方面的、教师方面的、学生方面的。从社会而言: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丰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的价值观,致使少数缺乏信仰、信念的人们对工作、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出现思想觉悟不高、道德素质下降的现象。有些教师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对学生不负责任、应付差事、工作散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师群体在社会上的形象。高校师生关系不良,教师乃是主要因素。因此,高校师德建设也成了高校必抓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师德的内涵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部早就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
高校教师不仅是大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更应该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高校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高校教师更应加强师德建设。我国教师法也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江泽民同志曾对师德建设提出了“志当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总体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上也指出:“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提高师德水平,以德从教则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青年学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首先有利于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高科技时代,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必须依靠科技强国,必须依靠高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德才兼备”是合格人才的标志。只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其次有利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要教师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在师生交往中,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理解支持、学业上的帮助,教书育人,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维护学生权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高校要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加强教师师德,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诲学生、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师生之间避免发生冲突给学生、学校、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提高,“行为世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会文明的发展。教师要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明礼诚信、严于律己、团结合作。高尚的师德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对青年学生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了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也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是高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是好的,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专家、教授、优秀教师。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加。良好的师德师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在高校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不道德的思想观念,一些腐败现象也出现在校园之中。某些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是学生的“老板”,学生是自己的私有物,是可以由他任意处置的,由此出现了个别教授不正当对待学生,受学生指责的现象。有的教师不注重师表形象,为师不严,只知道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从个人本位出发重视个人专业能力发展,追求个人名利,忽视责任与义务,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协调性差,人际关系紧张。还有的教师缺乏进取心、事业心。“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流动的水。”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新知识层出不穷。不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教师治学不严、执教不力、知识贫乏陈旧,结果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新时期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制定确实可行的措施,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
搞好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性工程,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只有采取措施把师德建设提高到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师德建设才会为高校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要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在高校,以人为本就要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那么,教师要做到这些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因此,高校要根据时代要求,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职业道德责任,启发师德觉悟,培养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确立师德信念,形成“献身教育光荣,教书育人光荣,师德高尚光荣”的校园氛围。大力宣传师德教育先进典范人物,就拿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在校内曾掀起学习中文系书记郭奎生的浪潮,学习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一心为学生服务的执着精神。由此带动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形成了良好的师德氛围,促进学校的师德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青年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可塑性。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教师自己就要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教师要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施以真诚无私的爱,才能建立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大学合并,大学城建设加快,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多而教师并没有完全相应地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的有效性减少。同时高校教师还要承担着份量不轻的科研任务,也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精力。这就使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疏远、淡薄。师生之间如果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就容易导致出现一些危机事件。所以高校要建立有效措施,缓解师生之间沟通难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再者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3. 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师德建设一方面提高教师修养,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今大学生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生浮躁、急功近利,上大学就为混个文凭,逃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成风。另外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教师的尊重。
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重视。辨证地讲,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高校师德建设起到正反馈的作用。学生对于教师的尊敬是提醒教师时刻保持教师身份的一面镜子。学生对于教师的一声亲切的称呼、一个敬礼都会在无形之中规范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高校要时常开展尊师活动,使学生懂得尊重所有劳动者、尊重老师,使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良好的师德不仅可以影响和教育学生,而且会带动整个学校的道德建设,进而影响和促进全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因此,高校加强师德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要: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师德的含义、师德建设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会议上的讲话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 2005 (1)
[3].胡钦太.拓宽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视野[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3)
师德与师生关系 篇2
本学期观看了绿色生态教学,关注和谐师生关系,听了专家的分析后反观我和学生的关系想到了很多。教师应该怎么对待自己所教的学生?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教与学的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关系。那么老师改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愿意学呢?也许一切应该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开始。
一.真诚地交流和关心,亲切互动
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所感所想进行了解是必需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又说:“要公正处事,就必须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课间的时候和学生聊聊天不仅能够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发现他们不同的一面。比如我有时候会问问他们喜欢什么东西,多了解他们的喜好也有助于我在教学中使用他们喜欢的事物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聊天的过程中学生愿意亲近老师,那么师生的感情就在这些聊天中建立起来了,而这种师生的亲切感在课堂中的互动中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尊重学生,相互体谅
要达到师生和谐关系还要尊重学生,有时换位思考一下,很多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上课拖堂一直是一个老师无奈学生不爱的问题,有的时候由于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的要求老师在35分钟内无法完成,而这个教学内容又一定要完成,那么老师不得不占用下课的时间来完成。我首先做到尽可能不拖堂,也一直和学生说我不喜欢拖堂,希望大家配合能好好的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当然有的时候还是会遇到要拖堂的时候,那么我会采取商量的方式。比如有一次我上一节课的老师由于考试一直拖堂到了我上课的时间,小朋友都在叫:“啊,我们厕所还没上呢。”于是我就让他们上厕所并且给他们5分钟的休息时间让他们喝口水喘口气,在之后的二十多分钟里他们也很配合,但是由于耽搁时间太长,我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些没有完成下课铃已经响了,于是我就以商量的口气和他们说:“之前耽搁了比较长的时间,我也有我的内容要完成,稍稍拖一点时间好吗?”此时已经是第四节课了,大家也累了肚子也饿了,没想到我说完这句话就看到一个学生在不停的点头表示理解和同意。我很感动,当时我就觉得我和他们是站在一起的,由于我之前理解他们没有下课而给予了他们一些休息的时间那么现在他们也愿意牺牲一点下课的时间来完成学习的内容。
三.自我反思,放低姿态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是衡量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一环。我们每天可以反思:今天我表扬学生了吗?都表扬那些学生了?表扬的方法、方式如何?相应地,今天我批评学生了吗?我批评的方法方式怎样?在课堂上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我除发火之外再也没其它方法可以能更好的解决了吗?今天我解决
师生的矛盾方法是怎样的?„„。表扬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带给学生很大的动力,这点我已经看到很多,很多时候由于我的一句表扬我马上可以看到学生的喜悦。比如一些学生胆子比较小,回答问题声音一直很小,我会说“你回答的很好,胆子大些,声音再响亮些的话你会说的更棒。”此时我可以看到学生脸上所表现出的想要下次做好的表情。但是我觉得有时候老师的道歉也一样很重要。老师也会犯错,比如有次考卷上有一大题我忘记批了事后我真诚的向学生道歉,并一一修改成绩,有个学生马上就说:“没关系,我们原谅你”。再如有时候老师也会错怪学生,课上做笔记时要求学生划线我正好在一个学生旁边,但由于反光的问题我一时没看清就批评了她说你怎么没划线,学生很无辜的说我划了呀,我仔细一看确实是划了,我马上向她道歉了,我看到她的表情就释怀了。还有课件当中有时难免会有一些小错误,一开始学生会在课上就说出来后来我说上课的时间比较宝贵你发现问题了下课和我说我会改正。果然后来有学生下课了跑来和我说有什么什么地方错了,我觉得这样很好,所谓的教学相长这也是一种体现吧,也说明了他们有很认真的听课。
师德与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师生关系 现状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5.6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学习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人際关系,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新课程改革在促进初中学校的全方面改变的同时也给其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观念与模式的改变使得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成为了必然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初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了解、相互抱怨的现象,因此要想更好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对初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做好充分的了解。在现状调查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这两种方法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采用课堂观察法时可选择了初中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观察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初中教学课堂当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点名等环节中受到学生抱怨、学生在课堂中不专心听课、教师在提问时得不到学生回应、下课前学生会出现躁动和喧嚣等情况。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在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下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质疑,使得师生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另外,在调查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现师生之间情感互动和理解的缺乏是初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师生间交流的时机与时间的不足使得师生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淡薄。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其教学思想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
1.初中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民主、法制意识进行强化。在对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等做好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强化民主与法制理念,树立起正确的培养学生观,从而在师生的有效沟通下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通过教师法制意识的提高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出维护,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教师民主意识的提高来创造出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个性品德的感染下更加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2.初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初中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与素质的不断丰富、教学视野的持续拓宽等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在给学生树立典范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其次,初中教师需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师需在热爱学生的思想下强化与学生的协作,并通过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来达到以身作则,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感化。最后,教师还需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与喜爱,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理解学生、教育应变等多方面教育能力,以适应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地位,建立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初中教师必须合理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当中。
1.改变初中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观对其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其明白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此外还需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负责,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明确教师的辅助作用,深化对教师的理解,给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打下牢固的基础。
2.学生要建立健康的心态。一方面,要消除闭锁心理,一些初中生受到性格内向等的影响不愿意同教师交流与沟通,教师需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封闭心理。例如,我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打工浪潮的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初中生成为了缺少父母与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与闭锁心理,因此初中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及其父母的主动交流沟通、给予学生适当的赞扬与鼓励等方式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促使其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淡化其思念父母的痛苦的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另一方面,要消除叛逆心理,目前很多初中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学生往往故意对教师的教诲充耳不闻,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学生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对教师的良苦用心加以体谅。
(三)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促进
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离不开学校与学生家庭的支持.对于学校来说,应当构建起良好的创建氛围,首先要通过组织文化宣传活动、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等来建设起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与学生对学习活动规律、内容的深刻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其次,要通过对德育方法的准确把握、调动各方建设道德场的积极性等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师生间和谐关键的构建;最后,还要做好师生的心理建设,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开设来处理师生间的人际交流问题,从而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对于初中生的家庭而言,应当积极地同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实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积极地配合、支持学校与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通过树立良好的家长形象、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与正确的生活习惯等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我国初中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当中可以看出目前初中的师生关系还有待改善,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的民主法制意识与综合素养,学生需改变自身的学习观并消除错误的心态,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来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给学生创建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静. 与问题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周莎. 初中阶段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D].河南师范大学,2014.
好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师生关系 篇4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具体的归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每一位学生。在我看来,道德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它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于非正式的舆论之中,即道德立于心、工作成于手。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具有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达到教育目的。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也影响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德有利于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我认识的一名教师一次因最后一节课单独辅导学生练习,拖堂了几分钟,那时天黑得比较早,这时,某学生站起来说:“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该教师听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然后就放学了,他单独把题目讲完了,让那个女孩早点回家。以后该老师上课时,学生就觉得老师是很有素养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和他顶撞。尤其是班主任,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所有同学或老师面前,如果你在那么多人面前把一个学生训斥得一言不发,那以后在和该学生的关系上一定不会处得很好,而且他可能把情绪带到课堂上,从而影响你的教学。这样的细节有很多,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上,如教师无爱生之心,当场骂学生不懂礼貌的话,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良好的师德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继续教育。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努力不懈地坚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如果老师能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教学和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同样地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尊敬老师,喜欢上他的课,热爱生活,师生关系因此而得以密切,对学生的继续管理和教育也有更大的帮助。不要因为一件学生的小事而耿耿于怀,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我们的一言一行总在学生的视力范围之内。
身边总有些老师抱怨学生怎样不好、不听话,其实有些学生往往是针对不同的老师的。通过几个学期末的教师满意度测评表,我发现这样的规律:凡是平时对学生不闻不问,不经常走入学生中去的老师,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老师不受欢迎,而且学生往往对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记忆深刻,不管是好还是坏,都直接影响老师在学生中的印象,只要老师在一次具体的事情上表现出良好的师德,学生就会牢记于心。相反,只要你一次做得不好,有失做老师的身份的话,就会被学生深深地记住,在以后处理学生的问题上就有可能起不到说教的作用,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师德有利于学校的后续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师生关系发展。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一般来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如果一个老师的师德受到歧视,那么他势必会在他的周围形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他的正常教学,与学生的关系就要大打折扣。如果学生都在背后对某个老师指指点点,那么老师的威严就会受到质疑。
当老师的都知道,在每个班里,都有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学生。那些听话的孩子,不用多说,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会心领神会,从而认真地按照你的要求做;而那些淘气的孩子,课上课下都不能严格按照你的要求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对待,顶多当时敷衍一下,过后又忘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尤其有几个这样的学生,真的需要从老师的师德上去研究,如果一味地谩骂,训斥他们只能达到相反的效果。
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教学的前提,用满腔的热情和希望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时,即使有困难、挫折、失败、失望,也不要气馁、不能放弃。当我们真的把学生当成朋友、孩子,会觉得一次次严厉的批评比不上一次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一次次的勃然大怒比不上一次心平气和的晓之以理;一次次跑上跑下处理班上焦头烂额的小事,不如一次亲自登门拜访家长,与科任教师进行交流……一次,两次,可能会有失败、失望,但是十次、百次呢?我想不会再有了,用我们的热情和希望再加上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我们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如果教师一味心慈手软,疏于管理,致使纪律涣散,无所顾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是无能的表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会有所改变,在学生面前的威信也会降低,势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雨果说:“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就存在。对待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宽容的心。
师德与师生关系 篇5
第一学时
时间:2014年3月12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四章维持师生关系的心理氧气
一理解:解开师生间心灵枷锁的“金钥匙”
共情是师生沟通的基础,教师只有有效地掌握积极聆听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一个好的共情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聆听者.那么,怎样进行积极的聆听呢?
1.全神贯注地听
2.察言观色地听
3.有来有往地听
二.共情:师生携手前行的指路灯
(一)共情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尝试
1.要以共情为核心,用重视心理辅导的方法处理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又要与数学课中的探究结合起来.2.共情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教师面对的是班级集体而非个人.3.要重视对学生活动作恰如其分的鼓励的价值判断,淡化消极性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共情技术一般可分三步走:
第一.设计问题引领,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寻找联接点.第二.重视共情表达,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同在.第三.在讨论中教师捕捉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认知心理产生极度冲突时进行三次共情表达.第二学时
时间:2014年4月2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四章 维持师生关系的心理氧气
(二)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
爱是教育之本,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这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观念.1.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的我们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构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2.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提高教师道德业务,心理和行为素质.3.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经常与学生有心灵互动,与学生寻找共同语言,与学生共情,产生心灵共鸣.三.换位:让我试着理解你
(一).对师生互动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的基本要求:
1.相互尊重
2.情感交融
3.自由选择
4.参与体验
(二)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爱,呵护与尊重
1.爱孩子,就要学会宽以待人.2.爱孩子,就要给他们以鼓励.3.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用我的爱心呼唤学生的真情.4.爱孩子,教孩子学会感恩.第三学时
时间:2014年5月6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人:王克洪
内容: 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
第五章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将爱播种在孩子的心田: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双向性
2.教育性
3.动态性
4.可控性
二.尊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前提
1.热爱尊重每一名学生,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情绪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三.四步认同法强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情,了解和分享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 篇6
如今的美国教师总要给学生布置诸如“写出自己的家谱”、“制作电视节目”、“用研究性学习服务于社区”、“在图书馆或调查访问中写作文”等连接生活的作业。
这些教学举措是在回归教育的本原。教育与生活原本是天然融通的,可由于传统的知识观和教学观的束缚,有些教师仍然把书本知识看作是一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而独立的存在形态,学生就是接受前人那种纯粹的,经提炼概括的间接经验和科学知识。于是,他们把学生个人具有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排斥在课堂教学之外,留下的是抽象、空洞而乏味的知识,课堂里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没有了灵气。这应验了陶行知先生说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难怪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厌学、逃学,难怪有的孩子听到问“你最喜欢上什么课”时,干脆回答:“最喜欢不上课。”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也就是强调教学要联系生活。美国连接生活的作业布置则是一种关照学生现实生活的“过生活”的教学方式,可资借鉴。教学应该从生活中寻根探源,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感到亲近,产生兴趣,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了。
课堂走向生活,是指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而学生的生活世界既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包括学生面临的社会生活;既包括物质意义上的生活,也包括精神世界生活,包括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既包括原生态生活,也包括改造过的文明进步的生活;既是现实的生活,也是可能的、理想的生活。从课堂观察到的情况看,在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不少教师的理解比较狭隘,通常只关照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作出完整的把握。
新课程倡导课程生活化,必以课堂教学生活化为主导。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强调了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脱离了学生生活的课堂是苍白枯燥的。学生回答“最喜欢不上课”,昭示了生活应该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只有课堂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课堂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课堂只有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和心理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学生才会欣然回答“最喜欢上数学课、语文课、化学课……”,“最喜欢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化学老师……”。
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说过:教学如“接枝”,要把“新枝”嫁接到“母枝”上去,才能接活。这与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说的是同一教学旨趣。无论是“母枝”还是“已经知道了什么”,指的都是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走向生活,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经验是学习的好老师,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课堂走向生活,不少教师已经走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比如语文课堂中的“内引”、“外联”、“对比”。内引就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外联意为把学生所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对比则是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数学课堂中“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等等。“生活化”成为许多学科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课堂有效走向生活,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观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总喜欢把成人的经验塞给学生,因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有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生活经历中的具体问题,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投入,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后者关注的是学生的直接经验。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必须认识到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他学习新知的根基和源头活水,是学生接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母体,是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的“消化酶”,而有效的教学又是对学生这种直接经验和生活的超越与提升,而不是原始回归。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倡导教学生活化、情境化,其科学性就在于没有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成为为间接经验服务的奴隶。
课堂要有效走向生活,应注重体验。实际上,人们一直生活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获得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只有与其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并促进其感受、理解、联想、体悟和情感调动,才能有效领悟,愉快地接受知识。教师可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现实生活世界去亲历、感受、体验;也可以像李吉林老师那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高效学习的同时,享受生活的情趣,促进生命成长。如果课堂里经常看得到的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联系生活,为认知和理解作一些简单的铺垫,这是一种“去体验化”的做法,而不是课堂走向生活化的应有之义。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从接受到接受,没有实现从接受到体验,课堂仍然是低效的。
课堂要有效走向生活,需要建立一种“你和我”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生态圈,树立一种共生理念,实现师生作为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对话的关系;需要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体验、共同体悟。教师决不能成为局外人,只是支配、控制学生。
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摆正课堂中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与力量。如果你把你的学生当成无生命的物,比如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成为一位“机械师”,就会苦苦地灌输,忙于程序化操作,精细化检查、校正;你就会全然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忘记了学生也可以生成知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却把学生视为无生命的固体,把自己看作一位生产流水线上的“工程师”,你不会对你的学生有爱,相反的可能是在窒息爱。如果你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体,自己也就成为学生的慈母、慈父。
罗素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中曾指出:“每一个要成为幼年儿童的好教师的人,都必须具有弥漫四射的父母本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本能的重要性也就减少。但是,只有那些具有这种本能的人才能信托他们制订教育计划。”把学生视为生命体,你才会以生命倾听生命,才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你才会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保健师。如果你把你的学生看成是可以燃情、燃智的火把,那么,你可能成为点火者,去点燃学生的心智。你会通过燃情让学生自己愿学、乐学;你会通过燃智让学生会学,让学生的大脑充分燃烧起来,燃起他们的潜能,燃起他们对生命的激情!
论师生关系与教师职业文化 篇7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师生关系中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转变,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分别具有不同的表现。本文以教师职业文化为支点,从微观角度聚焦了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职业文化。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师职业文化 关系
教师职业文化是指教师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所具有的稳定而深刻的内在规定性,是教师职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习惯与规约,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式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模式。随着国家任务和政府工作的轻重缓急发生变化,各种专门职业的相对地位更多地取决于职业人员掌握的正规知识和拥有的证书如何,而一种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能否拥有证书则取决于政府的政策。一门学科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它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亲和力特征,那些与意识形态之间最具有亲和力的知识往往能够最先获得发展,而且这样的知识也往往因为权力的介入而被最先赋予独立和权威的一面。了解师生关系与教师职业文化关系首先要解构师生关系的三重关系:
一、基础关系:没有质性差异的人的关系
人类发展早期还未摆脱人与人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原始共同关系,也不存在任何制度化的权威,年轻一代与成年人之间的差异性表现为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两个方面,但无论是生物性差异还是社会性差异,都应归结为在相同类属基础上的非本质性差异。即使人表现出智力、相貌、年龄方面的生物性差异,或是生活经验、文化程度和掌控社会资本等社会性差异则,基础关系依然是建立在一种相互需要与满足的基础上。文明之前的部落成员对维持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的权利是平等的、不受约束的。就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论,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村社的标志。但是,当部落成员成为农民时,他们对土地的权利不再是不受约束的,也不再享有自己的全部劳动成果。虽然他们需履行的义务因地区而异,但最后结果无论哪里都一样。在哲学和人学宏观视角下,在关系交换、运作和调整具体过程中,我们不能通过内心的、形而上的法则来定义人,也不能通过天生的能够通过经验观察确认的身体机能来定义人,个体对绝对价值的认同并不会折损,因此,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是相等的。
无质性差异的人的关系是平等地位的前设条件,但这并不代表人就是先验的、均质的、僵死的。在社会各个部门,每一个具有相似动机和天赋的人,不应受到社会阶级的影响,都应该有大致平等的文化和成功前景。每个人都拥有正义诉求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的名义也不能逾越,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去享有与每个人都一致的、最广泛的权利,平等和尊重成为基础关系中本真诉求。
二、一般关系:成人(社会)与未成人(社会)的关系
成人(社会)与未成人(社会)过去是整体的、缺少流动性的、界限模糊不清的。农业革命之后引起了都市化、阶级分化和社会分裂的连锁反应,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原始社会引人注目的平等,这种平等和正义还是低层次、不先进和愚昧的平等。近现代社会在技术进步、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理性的“自由人”追名逐利,迈出了社会分工“幸福的第一步”,在生活境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生产和交换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分化。
一般关系通过明确并维护成人(社会)与未成人(社会)的外部边界,确定了一套整齐划一的可度量标准,同级同类别的学校生产出标准化的“零件”,适用于生产或分工的自然发展方向,成人进入工厂劳动,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从而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分工职能的内耗。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受教育群体范围,本质是使劳动力尽快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和资本运作效率。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工厂,未成人(社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成人(社会)的培植和引导,例如读、写、算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这同时也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明真诉求。
三、特殊关系:专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努力为这些差别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技能离不开教师的培植和引导,更离不开专业教育者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在与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关系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起到联结、沟通的桥梁作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内化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际交流体验,从而进行人际维度和自我维度的复合实践,寻求未知世界和既有知识界有意义的关系。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良好习惯,以符合一定的社会所规定的人际关系规范。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得到拓展,互联网催生如网络公开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可以自觉选择他们认为适合自己的知识,并承担选择后的责任。人在自己的选择中变成他自己,从而获得人的价值。教育的基础是人的个性、主观性和独特性,其目的是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按照个人的知识和理解,形成具有个人意义的有效的学习形式,形成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课程的重点需要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教师要维护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观性,激发个体创造欲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学生自我发现,并形成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师德与师生关系】推荐阅读:
师生关系与课堂质量09-25
浅谈师生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文档08-13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09-16
德育工作与师德关系10-20
师生情感关系10-16
师生关系研究10-16
处理师生关系05-11
中学师生关系05-13
传统师生关系05-28
师生关系建构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