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2024-07-14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共8篇)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1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

: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

(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

(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

(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另外,教育部本身也设立咨询顾问小组,提供咨询及支援服务,且针对有自杀倾向、自我伤害及性暴力、性侵犯等情事,预设自我伤害危机处理小组及两性教育咨询小组,以防止这类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并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郑崇趁相信:辅导计划再加上发展改进国民中学技艺教育计划,将能使校园问题获致改善。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2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

对大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离不开这一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正确认识这两者关系需要有一定的哲学方法的指导。在当代,哲学的研究重心从研究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哲学转向研究交往与对话的主体间性哲学。因此,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也应该有新的视角,即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来看师生关系,有利于克服以往教育上的弊端,同样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行动上的转变,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主体间性:还原对师生关系正确认识的新视角

1.1 什么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来的。胡塞尔针对人们对他的现象学理论的批评,同时也为了消解所谓“人的主体性悖论”,提出了“主体间性”。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我、你、他或者我们、你们、他们不仅相对于物质世界是主体,而且无论作为认识者还是认识对象也都是主体,你和他虽然是对象,但也是主体。总的来说,他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人与人的共生性,使主体这个概念由单数的我变成复数的我们。后来,列维纳斯在老师胡塞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从伦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主体间性”的含义。

而马克思则是在教育实践中理解主体间性,认为它是一种交往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成为真正的人,并且人的这种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

由上述可见,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主体间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交互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对“主体间性”作如下界定: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并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影响。

1.2 主体间性:对师生关系正确认识的新视角

主体间性,即强调相互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间关系。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既是认识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又是教育者认识和教育的对象主体;教师在认识和指导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这种主体间性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体现为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关系,体现为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体现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深度沟通。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和我与你的对话,训练和控制是心灵的阻隔,如果把教育当作训练,人就成为单纯的客体。这里强调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性人格的教育。同时,主体间性教育与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根本一致的。

当然,主体间性教育并非是对以前主体性教育的否定或者说是对立,承认和尊重并且发展人的主体性是主体间性教育的前提,也是其最终目的。因为主体性教育尊重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要求较传统教育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对教师的主体性则是更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和自身得到不断发展。而主体间性教育观点的提出则是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作了补充和深化,它更强调师生(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51页)间互动,认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和完善都在相互交往中完成。因此,它是在继承主体性基础上深化了自由平等交往的内涵。

2 在大学生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于上述对主体间性教育的分析,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对大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始终树立人格平等交往的理念。我们现在所说的树立人格平等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术方面或许高于学生,但这只是暂时的,而且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道德上的优越者。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讲,要求学生也能正确处理与教师的关系。主体性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个意义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种教育的主体性来源于主客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这样的主体性缺乏自在的向度,而使受教育者没有养成自我反思的品质,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狭隘、自私、封闭的心理,越强调主体性,越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因此,对于学生,他们也应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应认为教师的教育是理所应当,自己拥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权利,对于教师提出的批评意见可以置之不理。

第二,采用对话交流的教育模式,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行性途径。欧美新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马丁?布伯以其著名的“对话哲学”在欧美思想界享誉很高的威望,他提出了“对话教育”的思想。对话教育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而是平等、开放、对话式的。我们说大学中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师生彼此间的精神交流,大学中对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有课堂两个小时的时间,与初高中相比,大学里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对话时间明显少了,教师为了赶班车,学生也没有很好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采用对话交流为主的教育方式,就是要一改以往的大学中的教育,通过对话,教师将自己的关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来自教师的关心。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全面发展自己。

构建和谐的师生主体间性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师生主体间性是师生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在林.我与你和我与它——中西社会本体论比较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冯建军.主体间性与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识.教育发展研究,2006.

[4]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构建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3

该校长的一席话引发了笔者的深思。从这一活动可以看出这位校长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校长有约”揭示了时下教育工作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教育领域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关于“教育是服务业”的定位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该组织发布的文件明确把教育视为服务业。当时,笔者不解,我们所从事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怎么和“洗碗、端盘子”混为一谈了?说实在话,一段时期内笔者一直对“教育是服务业”这一观点不敢苟同,教育职业的清高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说也凑巧,2001年,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课程改革波及整个中等教育,包括师范教育。这次课改与以往课改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明确提出“统筹三级课程设置”,强调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选择权,甚至是决定权;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把它提高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既然决定课程设置的主体是学生,课程就必须为学生发展服务,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岂不真正成了服务业?十几年课程改革一路走下来,笔者愈发觉得,所谓课程改革无非是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和改进三级课程设置,不断协调课程、教材和师资的关系,通过诸如“智慧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体验课堂”“情智课堂”等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因此,“教育是服务业”定位的科学性就清晰可见了,只不过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成长的更高级、更复杂的服务业罢了。

二、关于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

既然教育是服务业,学生就是校园的主人,是被服务者,那么教师就是“服务员”(其实,我们先前说的“园丁”就是一种服务者),必须丢弃以往居高临下、清高孤傲的姿态,做到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所讲的“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心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教师要适应新课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新常态。但是,也不能走到让教师“跪着教书”的另一极端。只有平等,才有亲和力。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更能做到“亲师、信道、循足”。正如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所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最大的教育力。”

三、关于校长领导力的发挥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育事业以新常态,要求校长必须从纷繁芜杂的物化管理中集中主要精力进行思想引领,加强课程的领导力。但对课程领导不是要求校长“扎入课程而不能自拔”,而是要求校长为课程改革指引方向,营造宽松氛围,校长领导力的发挥主要还是放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上。幼儿师范学校,是教育的“母机”,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教师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培养人格”的职业,而灵魂、人格无一不是需要以“平等”“和谐”为首要标志的。这就迫切需要师范学校的校长、管理者带头宣传和实践“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理念,在今天学生的思想深处播下“平等”“和谐”的种子。只有这样,今后他们走向社会才能把平等、和谐的思想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而“校长有约”无疑是这位校长最有效的实践和尝试,是为全体教师做出的示范。这种探索精神值得敬佩。在学校,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某某有约”,则学生幸甚,教育幸甚!

一个“校长有约”让我发现了一位身居偏远小县的“智慧校长”,祝愿这位校长和他的学校越办越好,直至办出理想的教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小事做起杨动占 篇4

元村中学杨动占

小现象:

学习是填鸭和被填鸭的关系,教育上是老鼠和猫的关系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现象,显示出当今我们农村教育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之严重性!

小问题:

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师生关系的观念转化,其过程艰难而漫长。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目标教学,就是有目标可不讲教学;“双基”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自然具备了;至于素质教育,那就是“放羊”„„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离开了管、卡、压,教师就“名不符实”!于是,历史记下了这样的事实——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育、教学、师生关系“涛声依旧”。就师生关系总体来说,在存在着急需改善和优化的复杂问题,其任务十分艰巨。莲山课件原文地址:

小策略:

一、教师要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二、要研究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

小故事:

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小事做起

一、教师要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的态度行为

决定这种关系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要改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情感交流、心灵沟通,主动地改变不良的师生关系。

二、要研究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

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易激动,自制力较差,社会经验欠丰富,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此时正是影响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时刻。教师如果注意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合理愿望,维护他们的自我尊严。比如:在指正学生时,可以先从自己问题讲起,或迂回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要注重形成自身的威信

教师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威信主要是由自身的主观因素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生活作风是形成教师威信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如仪表、习惯、自我批评的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的威信是靠自身各方面的努力而形成的,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便赢得学生的信服,发挥教师威信的感召力。

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适当的满足,有利于加深师生情感

需要是个人行为积极性的内部动力,追求需要的满足也是个人行为的根本目标,而且每个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发展变化的。因此,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及时适当的满足,就会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任,树立教师的威信。比如:在学生过分的化妆打扮之中,有一种追求美的满足心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恰当地打扮自己,教给他们美的表现、美的欣赏、美的原则等审美知识,有意识地做学生生活的老师。

五、教师要多与学生交往,增强彼此的喜欢程度交往次数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交往次数越多,了解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增强彼此的熟悉性和密切性,越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课任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教师相互熟悉和理解,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兴趣,以实现教学目的。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成:

1.以教学过程为主,多与学生沟通。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情感的产生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教师的诸多素质如德和才、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和观念等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深入熟悉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学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浅谈师生关系 篇5

2011级生师二班

鲁兰

学号:***7 开门见山,我作为一名师范生,以后将要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我相信在未来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这是开展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的首要条件。那么我就来谈一谈我对师生关系的见解和我对未来进行教学工作时师生关系的期望。

首先,什么是师生关系? 简单的从字面上看,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的对象限定于老师和学生,发生在教学活动中一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其次,既然说师生关系是一个多质性、多层次的体系,那它又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它包含四方面内容: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社会关系是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关系。师生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等。

教育关系是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是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关系。它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心理关系是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关系。为了良好的完成教育目标,师生之间会因情感的交流和心理的交往而产生心理关系,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伦理关系是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

紧接着,我们必须清楚师生关系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事例,某初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年轻漂亮,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的发音,这种老师照理说应该很受学生欢迎,但情况并非如此„„像许多漂亮女生一样,杜老师穿着时髦,夏天常常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但她脾气火爆,稍有不顺心,就对同学们大吼大叫。有一次暑假刚过,天气闷热,下午的英语课很多同学都在打瞌睡,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卢某更是直接趴在桌上睡得不亦乐乎。早已压了一肚子火的杜老师终于爆发了,她把手中的粉笔向卢某狠狠扔去,正中卢某的脑袋。老师问卢某为什么睡觉,卢某说听不懂,杜老师便骂卢某是猪,卢某于是生气的用英语书扔向了老师,接着老师拉着卢某的领子进了班主任办公室。其他同学都抱着看客心态可高兴了,耶,可以不用上课了!此后,类似冲突经常在英语课上发生,大家都不喜欢这个脾气火爆的老师,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上英语课。

由此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老师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反之,师生关系紧张不仅干扰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还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关于学校生活质量的研究,早在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爱波斯坦与麦克帕兰德也提出学校生活质量概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生活质量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教育过程甚至可以看做师生关系形成的动态过程。因而师生关系品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效果,也最能反映师生在校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就包含在师生关系中。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和人文的熏陶,养成学生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格、礼貌谦逊的交往方式。同时,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直观的反映。

从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当今社会,有太多的阴暗之处。教师体罚学生这样的新闻不绝于耳。最让人震惊的是男老师猥亵女学生还有幼儿园为提高出勤率而喂小孩吃命令禁止的药“病毒灵”。这无疑已经超出了教育范围,严重威胁到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为人师,要先自律,从道德上做好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准备。

最后,我期待我以后踏上教师这个岗位以后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呢?

一、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尊师是学生对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做到这一点。

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现代“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的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我作为一名准教师,今后会把“爱生”作为我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准则。

二、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利性影响,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师生的融洽、协调。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理融洽度。

三、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人总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师生关系中的共处也是如此。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快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全面声成,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关于师生关系冲突问题的探讨 篇6

摘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永恒话题,这一互动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影响着学校功能的实现。从大量教育事实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上的互动关系既有和谐、一致、配合的一面,也存在着分歧、对抗、冲突的一面。也就是师生关系存在着和谐与冲突两个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师生关系的冲突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引起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因素是多方面。本文拟从师生关系和谐与师生关系冲突、师生关系冲突问题的探讨、解决师生关系冲突问题的策略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冲突

一、师生关系和谐与冲突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

但是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等现象,这种现象就产生了师生关系冲突问题。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克芬克对冲突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经典作家的论断对我们探讨和研究师生关系冲突问题提供有力而又可靠的依据和方向。

据调查: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在校园教学及其管理过程中是经常性的现象。师生冲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手段、表现形式、发生过程、环境及其性质、功能可以进行如下分类。从冲突产生导因,有学生过错冲突和教师过错冲突;根据行为目的指向,有手段性冲突与目的性冲突;根据冲突的表现形式,有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根据师生冲突过程,有持续性冲突和偶发性冲突;从师生冲突发生环境,有课堂冲突和课下冲突;根据师生冲突性质,有建设性与破坏性师生冲突。师生冲突类型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冲突的表现与变化要比这复杂得多。这一大致的分类对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师生冲突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师生冲突的正确对待一方面有利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冲突包含某种积极的东西,然而它的积极性与消极性是联结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师生冲突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使双方把内心的压抑和不满释放出来,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促使双方自我反思,师生双方可以此为契机完善自我。

二、师生关系冲突问题的探讨

(一)、师生关系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况沟通。

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并不总是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情况的桥梁。就学生而言,不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向师性”心理逐渐弱化,独立的个体化心理急速形成,加之师生年龄、代沟、生活习惯差距等因素影响,除上课接触教师外,对老师及意愿等一无所知。就教师而言,他们只知道学生学业情况,学生思想品德、兴趣、爱好及其他情况知之甚少。这种双向缺乏情况的沟通在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中有着程度上的不同,比如:有的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投入太少,与普通任课教师一样,只管上课,平时很少到班级中去,很少与学生谈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至多是在学校有什么事情时,在学校和学生中充当一个承上启下的“通讯员”的角色;班主任与学生干部之间沟通情况要经常得多,其他同学沟通就相对而言较少;有的教师对待学生或明或暗有亲有疏,对待学习成绩优秀,好学好问,热情有礼的学生比较关心,而对待差生则不闻不问,见到就头痛,甚至挖苦、讽刺等等,这种种态度不利于班集体建设,更不利于差生的转化。班主任对待一些学生冷若冰霜,嫌弃,甚至态度恶劣、极不公正,那么实际上教师在这些学生身上培养了一种憎恨人们、憎恨科学、憎恨社会的情绪,学生最初憎恶自己的班主任,然后发展到憎恶一般教师、一般人。这种缺乏了解沟通,使学生教师之间在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时,极易造成隔阂、直至冲突、尤其是班主任。

(二)、教育方式选择不当是导致师生关系冲突的导火线。师生关系冲突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教师的责任就是运用适当方式,完成自己应尽的教育职责。在教师对学生缺乏情况沟通时,若教育方式选择不当,会加剧师生之间矛盾,直至二者冲突。如:不注意耐心教育,启发诱导,分开场合抖落学生的缺点和过失,使他们感到难堪或无地自容,以致对教师的善意批评误认为同自己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同教师有对抗情绪。如:某教师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在玩手机,(这位同学成绩较差,个性很强,)便走到学生身边,要没收,并说:“„„一屁不通,坐在课堂中,上课课堂玩手机,下课厕所吸香烟,„„”“老子玩自己的手机,花自己的钱,你管老子屁事!”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教师,都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选择适当教育方式,把问题处理好。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导致师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造就了许多读死书、思维僵化、知识面狭窄,知识营养不良的学生形象。这种传统的模式在处理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上,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样教师就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役使学生,紧紧地把学生管到行为限制范围之内,并以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单向的、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学业水平直线下降。一个偶尔机会,我发现一名成绩佼佼的学生,写了一篇“我读当代老师”的作文,全文对少数任课教师行为进行了肆意的丑化,并流露出对教师的痛恨之词、指责之绪。作文最后:“当代老师,你们到底是怎么了啊?社会在进步,而你们在退步,当代老师,你们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啊!而你们却想要变成采摘祖国花朵的摧花者。”作文虽偏激一点,但反应教师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农村普通中学传统教学模式,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师生关系冲突也可能来自学生方面的过失。

如:学生学业上放松:上课不专心听讲,影响他人,作业不认真等;行为上放任:逃学、旷课、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滋生事端;人际关系上有失检点:在同学之间挑拨是非、对教师人格进行侮辱等。学生方面的过失,加之教师教育方式不妥,既使是教师认真教育,有些学生屡教不改,这也是导致师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引起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因素还有师生之间的“代沟”难以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对师生冲突的产生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等。

师生关系冲突往往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它打乱了原来应有的和谐默契的师生关系,影响到教师的声誉和威信,影响到学校文明有序的教育环境。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与学生关系冲突问题的管理。

三、解决师生关系冲突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师爱宣传工作,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一教育。”诚然,对学校教育而言,师爱是核心,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在学校中,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增长、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付出的爱心及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强学生自尊、自爱,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成为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反之,会使学生产生抵触,以致丧失信心,悲观失望,缺乏动力。教师的爱心,集中表现为对学生的负责精神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缺乏一种负责的精神,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准备不充分、不钻研教材、不了解学生、不钻研教法,甚至不备课;课堂教学不认真,不注重教态、板书、语言的表达,不问学生是否听课,课堂四十五分钟敷衍了事;课后更无所谓辅导与巩固工作,从来不接触学生。“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这种言行不但不可能转变差生,而且孕育着新的差生大批出现。由此看来,学校教育不仅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且也应注重师德教育,做到“育人先育已”。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书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很直接的,俗话说:“大梁不正,二梁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德教育,搞好师爱宣传鼓动工作,提倡、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美育人环境 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其育人功能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显示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完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教学素质直接影响到“师”的内涵的实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到师生关系问题。为此,锤炼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语言表达方式、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其次,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摆正师生的角色关系。

(四)、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自我和人格。现在要找出一位公然宣称自己是搞专制的教师恐怕很难,但单纯地把民主作为手段来使用的教师并不少见。他们以为民主仅仅是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甚至只是一种姿态,是哄小孩的小技巧,是为了让学生听从的临时性措施。这样的“民主”只会走向权力至上、教师至上,最终埋下冲突的祸根。真正的民主是把民主当作追求的目的,把民主看作是人应有的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更进一步看,教师是否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还涉及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主人的问题。大量教育失误的事实证明,剧烈而有害的冲突往往发生在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伤之后。

解决师生关系冲突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绝非朝夕之事,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不断努力,勇于探索,师生关系冲突问题最终可以化解的。

参考文献:

《略论师生关系问题》,《教育科学》1993年第3期

陈桂生: 《中学班级场域中的师生冲突探析》

《教育评论》2000年02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陈振中 《论师生关系紧张的成因与消除策略》《教育与职业》 2006年17期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7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师职责,沟通交流

古往今来, 教师这一职业被无数仁人志士所推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园丁”、“蜡烛”等, 众多的美誉都表达了对教师的崇敬,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职责的重要和神圣。早在1200多年前, 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就在《师说》一文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明确定义:“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当今的教育理论中, 也写到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1]。高校逐年的扩招、“严进宽出”的松散性管理、求知渠道拓宽、新思潮冲击加上就业困难等原因, 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上很多被国人看重的优良传统已经逐渐丢失, 尊师重道的意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逐渐下降。高校师资力量的匮乏、部分教师师德修养不高以及高校对教师的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方式, 使得大学师生关系日趋淡漠, 也在进一步影响和恶化当今大学里的文化氛围。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 构建和谐的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的健康发展, 还关系到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

教师是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从教师做起。对于教师来说, 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学生有一定的“向师性”, 教师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端正的态度以及合理的举止, 皆为学生所关注、所模仿。可以说, 教师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2]。因此,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牢记教师的职责, 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与时俱进主动调节自己, 建立既民主、轻松, 又生动、严谨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保持年轻心态, 消除隔阂和代沟

传统观念认为“师者”、“长也”,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教师和学生由于存在年龄、阅历、知识和思维水平上的差异, 会产生观念、意识、行为上的不同。为师者, 应该及时认识和应对这些差异, 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动机, 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取得主动地位。针对年轻、富有朝气和思想活跃的学生, 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不以长者自居、倚老卖老, 克服因年龄等差异与学生产生的隔阂或代沟, 要经常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 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 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知心人。情绪直接影响行为, 作为教师尤其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或者以自己的情绪变化对待学生[3]。古人云:“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教师应保持积极向上、快乐活泼的健康心态, 克服一切因情绪变化而带来的对教育教学和师生交往不利的因素, 身正力行, 严谨对待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才能从内心贴近学生, 也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牢固。

二、转变观念, 调整角色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的占有者”, 居高临下“绝对权威”的角色[4]。但是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 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已经摆脱了以前单纯依赖学校、课堂和教师获取知识的状况。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使现代的学生变得复杂、独立, 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 我们要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种单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在当前的新型师生关系中, 教师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导师角色。主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会做人和做事。作为导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 使其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要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转变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避免走弯路或者误入歧途。二是朋友角色。朋友间是一种平等、互信和互爱的关系, 师生间成了良师益友才能够完全融入, 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三是学生角色。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也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人行, 必有我师”。这些精辟的语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相长”[4]。信息时代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 获取知识的手段更为便捷, 某些方面学生可能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甚至比教师跑得还快。因此, 有时教师要做学生的学生, 和学生一同成长。

三、利用网络优势, 构建良好的师生教学和交流平台

目前网络文化的壮大和蔓延正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巨大的作用, 构建网络平台拓展了师生教学和交流活动的物理时空, 网络的无限性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和交流中去, 师生间的学习和交流通过网络变得瞬时化[5]。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 采用现实课堂与网络虚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线与非在线相结合的方法、同步与非同步相结合的方法、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方法等完成教学任务。生活中可通过设置教师博客、电子信箱、QQ、飞信等构建师生对话平台, 随时进行师生对话, 使师生的思想与观点形成互动, 及时、真实地实现师生交流。

四、强化实践教学, 增进师生友谊

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谋职就业的必备条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专业, 如种植业和养殖业,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专业课教师中很多承担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或长期服务于地方经济, 有着深厚的实践功底和丰富的社会关系。发掘专业教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劳动课以及社会实践场所或基地, 强化实践教学, 使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 接触和参与生产一线工作, 在生产实践中发挥自身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学生, 改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不认识学生的教学环境, 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技术交流, 并在交流中增进师生友谊,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琪, 杨秀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6) ;41-43.

[2]迟运德, 周文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达到素质教育要求[J].高职高教研究, 2010, (23) :188-189.

[3]王艺.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2) :99.

[4]仇建.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之我见[J].教育教学 (理论版) , 2004, (11) :30.

对师生关系存在矛盾问题的思考 篇8

学员: 陆秀林

摘 要: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调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但是实现生活中,师生之间由于在目标、价值观以及拥有知识面多少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等现象,这种现象就产生了师生关系的矛盾问题。师生关系的矛盾问题在校园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是经常性的现象。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另一个方面,师生的矛盾问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使双方把自己内心的压抑和不满释放出来,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促使双方自我反思,师生双方可以借此为契机完善自我。

关键词:师生关系;矛盾;问题;思考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这一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影响着学校功能的实现。从大量教育事实看,师生关系存在着和谐与冲突两个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师生关系的矛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实,师生关系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涵深刻的内容:伦理关系、情感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1]。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教育实际看,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师生关系的观念转化,其过程艰难而漫长。特别是现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在家没有人与他们交流、沟通,造成他们心里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于是,就师生关系总体来说,存在着急需改善和优化的复杂问题,其任务十分艰巨。

(一)伦理关系方面,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位臵”模糊、混乱。

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二)情感关系方面,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

这牵涉到学生观的问题。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是父子母女关系,是君臣关系,我们之间地位不一样;我教你学,“知识就是权威”,你学的是我的知识……教师很难接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教学上是填鸭和被填鸭的关系,教育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及其派生的一

系列现象,显示出当今我们农村教育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之严重性!

二、当前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一)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

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总是能够在师生之间架构起沟通的桥梁。就学生而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向师性”的心理在逐渐消弱,独立的个体化心理急速形成,加上教师的年龄、生活习惯的差距等因素造成师生之间代沟的形成,学生除了上课与老师接触以外对老师的了解就很少了。就老师而言,只知道学生的学业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及其他情况知之甚少。这种双向缺乏了解与沟通在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程度不同,比如:有的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投入不够,甚至与普通的授课教师一样,只管上课,平时很少到班级中去,很少和学生谈心、交流。不了解学生的内心心理,更有胜者扮演着学校与学生之间一个“传话筒”的角色;有的教师对待学生或明或暗有亲有疏,对待学习成绩优秀的,爱学好问的,热情有礼的学生比较关心,而对待学习困难生则是不管不问,见到了就头疼和讽刺他们的现象。这种种都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更不利于学习困难生的转变。班主任实际上是在这些学生身上培养了一种憎恨人们、憎恨社会的情绪,这些都是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在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时,极其容易造成矛盾。

(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是师生间权利、义务混乱的根源。

众所周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的洗礼,使我们从小就了解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师生如君臣”之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教师凭借已有的知识,手中一把戒尺,“成功指点”教坛一辈子。因为“能者为师”,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就不得不“唯师是从”!今天的教师,对封建腐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没有判断力;对当今教育改革中新的师生关系要求,也并非一无所知。但是,“严师出高徒”。严,就要训诫,就要惩罚,就要扳着面孔、举起戒尺!可惜,我们错了。我们是用“师道尊严”的“严”来诠释“严师出高徒”的“严”。仅从这一点可以看到,我们要把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是一件多么艰难事情。此外,在广大农村中文化教育落后,有知识的人并不多,促使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诸多错误或落后的师生关系观念成了教育弊端的渊源。纵观我们教育现状,“师道尊严” 观念的惯性仍很大。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我们对新课程的任何师生关系理念都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实施。任何改革观念先行,旧的师生关系理念没能转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落实师生应有权利和义务最具破坏性的阻力源。

(三)教育方式选择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的导火索。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时,教育方式选择不当时,会使师生之间的矛盾加剧。不注意耐心教育,启发诱导,不分场合数落学生的缺点和过失,使他们感到难堪和无地自容,致使教师善意的批评被误认为是同自己过不去,使得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有抵触情绪。比如:像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在学生中有手机不是一件新鲜事了,但是这里问题来了,如果是你在上课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玩游戏机等,你该如何处理。这里如果你处理的不好,可想而知有什么后果。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的授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把问题处理好。这里的学生个性特点是我们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都特别强调的。

(四)过分的强调教师主体,是限制学生独立的潜在隐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设备不足的农村中小学课堂里,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也在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早晚读,教师常去组织集体朗读;40分钟内讲满,40分钟外还要“多嘴”;自习课也要学生做题然后老师讲解或者摇头晃脑的读书。总之,“教师对学生就是‘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师的‘筹划、包办’中变成一句空话。”[2] 要知道,一个班学生在预习、复习甚至上新课时,学生的需要都各不相同,我们教师能不能坐好自己“引导、组织”的正确位子,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学生的自由,剥夺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权利呢?我们这样做,表面上似是对他们关心备至,可实质上是将学生的义务变成教师自己的义务。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几个教师能 认识到这一点呢?

(五)法制意识淡薄,是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

近年来有些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打手心……(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侵犯行为无轻重之分)。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因‘言辞过重’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个案所占的比例最高。如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3] 从这些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教师本身在侵犯的时是没有意识到的。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甚至是没有建设,所以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辨别。因此,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六)师德品质欠修,“教师形象”失掉应有的光辉和魅力。

作为一个教师,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明证。要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现实的情况不很乐观。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实现自我的好机会,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为了“为人师表”,常常超负荷运转;学生考试分数多少、升学率,以及在职进修,竟聘上岗……不少教师在应对来自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必然导致心理的不堪重负。此外,国人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传统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及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现实问题等,两者间产生碰撞,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贫困、焦虑、抑郁。自卑乃至绝望心理油然而生。这严重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教师体罚学生的间接原因。

(七)爱学生,缺乏真挚的爱的情感。

“为人师,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因此在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排在首位。教师爱学生是道德情感,是职业之爱,而不是私情之爱。师爱是教师道德情感之本。热爱学生包含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它集中表现在:

1、师爱是“泛爱”,不是“偏爱”。

2、师爱是“严爱”,不是“溺爱”。

3、师爱既是“育人”,又可“交人”。既然师爱有这么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爱学生呢?

1、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基础,信任学生是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于那些犯过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

2、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是爱学生 的起点,是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了的爱是盲目的爱,没有了了解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是毫无价值、无的放矢的教育。

3、体贴入微,严格要求。当然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应该掌握一定的尺度,严而得当。一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严而有“格”。在教育教学中,一切都应该相应规章制度和各种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要求来要求自己的学生;(2)严而有“度”。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要求,得当处理;(3)严而有“恒”。体现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持之以恒;(4)严而有“方”。在教育教学中要讲究方法,刚柔并进,寓刚与柔。

4、要依法治教。但 是现实情况是我们有许多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缺乏探索,没有考虑到光有爱生意识是不够的,没有付出真挚的爱的情感,便没有符合学生需要的爱的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自然是冷漠,浮于表面的。抛弃师爱的灵魂,只有躯壳的“师爱”毫无意义和价值。

(八)师生关系矛盾存在也可能来自学生方面的过失。

如:学生在学业上放松:上课不专心听讲,影响他人,作业不认真等;行为上放任:逃学、旷课、打架等;人际关系上有失检点:在同学之间挑拨离间,对教师人格进行侮辱等。学生方面的过失,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不妥,即使是教师认真教育,有些学生还是屡教不改,这也是师生关系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另外,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矛盾冲突因素还有师生之间的“代沟”难以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对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产生都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述分析几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说明它们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不同方面证明:师生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紊乱,情感交流的淡化,导致对立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其警示着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师生关系诸多存在问题,该如何解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切实迫在眉睫!

三、我们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我个人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学生的权利受到家庭、社会保护。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同样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二)要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教师要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给学生以生理上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中,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和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基础不同,进行分层分类的指导教育,是每一学生都能得到一种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走向成功。

(四)要讲求民主,宽松和谐。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这种和谐的平

等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讨论的时间和实践的空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达到师生的教学相长。

(五)塑造和提高现代教师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教师是影响最大的一位。“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师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 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其

[1]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以上所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师生关系课题涉及“伦理”“情感”等神秘领域。我们教师队伍要与时俱进,构建新型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是解决当前师生关系结症的必由之路

参考资料:

上一篇:秦兵马俑导游词精选五分钟下一篇:30年聚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