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2024-06-04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精选12篇)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武术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教学,素质教育,作用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武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同时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民俗风情、健康观念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正因为它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它不仅能增强习武之人的身体心理素质,而且对其思想品德、审美艺术、文化科学和劳动等素质的加强也大有裨益。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由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素质指标组成。

2. 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本质上,即从外在的和潜在的两方面去发展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在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施素质主体教育,这是一种着眼未来,以育人为本的新文化启蒙和建设。

二、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必须承担与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素质等五项任务。这五项任务与武术教学无与伦比的作用不谋而合,此所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一种积极推动的作用。

1.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是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前提条件。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中介层,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心理基础机制。所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是要培养与提高反映在身体结构与机能上的各种特点和各种心理特点与心理品质,促进和完善认识、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因素以及身体的结构与机能。而武术历来是“武”、“健”并重的,与其它运动相比,对人体各个肌肉群的相应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很高,而锻炼方法也有所不同,注重“内”与“外”的整体修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武术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武术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身锻炼能力

武术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武术动作、套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武术讲究道德——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武穆王岳飞”,这种冠以“武”字的封谥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武德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强身建体、防身自卫,同时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心胸开阔、有正义感的人。武术中的道德教育能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武术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武术教学要求学生互帮互学,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术差的学生,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智为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武术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长期练武术,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武术学习是很苦很累的,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拼搏进取的优良作风。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武术教学依靠师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品享武术动作的意境神韵,还可以品享醇厚的武术文化,感受到形、神、力、健的韵味。通过对武术的教学进行智能教育,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武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武术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了解和领悟我国深厚的武术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国际武术套路等,都有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价值,而且富于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动作交替变化形成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其套路运动变化更是使人的情感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武术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通过武术学习和观赏可以感受和意识到武术博大精深的美:武术套路既有长拳以灵活多变、快速有力的美,又有太极轻柔之美…;而散手则能感受到柔韧美、力量美、敏捷美、机灵美…。从而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武术课,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5.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与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武术的基本技能。因此武术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武术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武术学习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学习武术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爱岗。

三、结束语

武术教学十分有利于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搞好武术教学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搞好武术教学,通过武术教学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的开展作了相应的调查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学校对传统武术项目的重视,以促进武术项目在大庆市各中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中学课程;教学现状

1前言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提炼出来的,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下,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拥有丰富的内容,在民间代代相传,历久不衰。近年来,随着武术运动的飞速发展,武术国际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使武术运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从而带动了武术教学的发展,对于武术教学在中学进一步扩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国外还尚未开设武术这门课程,国内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甚少。本文通过武术在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现状,提出武术在中学办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中学武术课程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献计献策,使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大庆市六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40份“中学课程中武术教学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88.3%。有效问卷为203份,占回收问卷95.8%。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庆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生、教师、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

3.1.1中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203名学生中,男生占调查人数的55.2%,女生占44.8%,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没有太明显的性别偏向,男生喜欢武术占78.8%,而女生仅占37%,明显低于男生,调查表明,女生对武术这项传统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与男生比较远远低于男生。

3.1.2大庆市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师资状况

调查表明,在学生心目中,体育教师武术技能掌握优秀仅占15%,有11.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武术技能掌握较差,从上面数字可以看出,中学体育教师所具有的武术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于当代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的崇拜程度和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师自身武术修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3中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与态度

从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对学校武术教学的理解方式不同,导致最终意见不同。即使中学生对武术这传统项目在学校开展与否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武术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对身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等都有明显的增益作用。

3.1.4中学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3.1.4.1武术教学开展不全面

调查的六所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较好,基础条件都比较优越。但是,学生对学校举办过武术比赛的印象不深。因此,表明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举办规模小,开设学时少。

3.1.4.2武术普及程度不高及设备缺乏

在办学方面,倾向智力开发,轻视体育,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放在文化课教育上,致使体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奇缺(特别是武术器材),导致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显得暗淡无光。

3.1.4.3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大庆市学校体育是以班级为主的教学形式进行。在一个班中,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单一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不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2中学武术教学的发展对策

3.2.1加强管理,完善现有武术教学

要提高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地位和作用,首先,校长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使其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得充分开展。其次,把握机会,利用一切机遇,发展武术教学。

3.2.2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首先,热爱本职工作,要努力钻研业务,掌握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二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信念,激发武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一名突出专项特长的武术教师。武术教师自身也应注意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和可行的研究方法,科研选题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止选题时贪大求全,力不能及,从而中途而废。

3.2.3加强武术教学的物质保障

学校在教学场地,教师武术技能的培训、武术服装和器械等方面的投入应考虑到长期效益,要为武术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4.结论

4.1调查表明学生渴望学习武术知识,掌握武术技能。

4.2武术在中学体育课程中所占学时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武术教师在体育教师中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少,武术开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较差。

4.3目前武术在中学不断的得到发展,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研究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扬.试论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68-69.

[2]申怀松.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5-126.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武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作者简介]杨明(1964- ),男,湖北襄樊人,襄樊学院体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湖北 襄樊 44105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28-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处于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2004]16号),这个文件为高校教育、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制订合理实效的实施计划,是教育工作要完成的任务。现在,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开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继续深入,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武术的教育功能更显重要,新时期的武德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有了广阔的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传统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熊建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方面。① 政治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观点教育、政治立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信仰性教育,重在灌输、主导和控制;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科学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教育等,思想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属于认知性教育,依靠启发、说理和引导实现其目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以及生态道德、网络道德教育等,道德教育以道德信条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故又称为规范性教育,依靠内省、养成和自律实现其最终目的;法纪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等,从其性质来看,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保障性教育,它依靠强化、自制和他律实现其目的;心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属于自励性教育,依靠劝导、激励和体验实现其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着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具有不同的教育机理。

二、武德教育的内容和功能

1.武德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武德是指“习武的道德”,也称武德修养,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这种体系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经过长期努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武德能调整习武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习武者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它用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习武者的种种行为,达到使习武者既能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又能自我克制、自我完善。②武德贯穿于拜师择徒、习武、教武、用武等武术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是习武过程中的规范性教育活动。

2.武德的功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武德是武术的思想精髓。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指对品行的修炼,“外”指对技艺的修炼。习武应在修炼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品德的修炼,既修身又修心。修身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更重要的是为了修身养性,以德润身。尽管武术门派林立,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是所有门派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武德当做习武者的前提条件,有“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理者不或教之武”“欲练武,先修德”“以德为先,技道两进”等说法。③可见,在武术中,把“德行”作为学艺的前提放在练功的首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武德具有健身、防身和修身的功能,现代武德更注重修德行、修品行。④

三、武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从武德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过程来看,它是习武者在习武的过程中依靠内心的信念、传统习惯和行业舆论,强调潜移默化、自觉领悟和生活践履来维系传承和发展的,从这点来说,武德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⑤,即道德教育范畴。高校可把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四、武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是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衡量载体的选择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接受,是否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传媒等都被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⑥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通过专业教学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力的载体。在这个教育中,武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相继开设了武术专业课,并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列入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教材,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武术教育,接受武德的熏陶洗礼,武术成为建国后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进一步开展,以及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继续深入,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按照“三自主”原则,大都开设了武术兴趣课和跨学科武术选修课,使得主动或被动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为实施武德教育开辟了较大的空间,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

五、贯彻武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确定武德教育的理论学时。在传统体育课教学中,对武术内容的施教仅局限于技术部分,忽视了武德教育,即使有,往往也只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重武轻德。面对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形势,很多院校已经把武术套路、实战技术纳入体育教學计划并予实施,这对于当前高校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利的途径,同时二者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武术教学计划的课时分配上,建议安排专门的武德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武德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武术运动的全貌:武术是理论、技术和武德修养的整合体。应对大学生讲授武德作为武术职业道德及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和标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找到自己目前的道德修养与武德要求的差距,激励学生不仅要学好武术技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要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重要任务。

2.将武德教育同社会活动相结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武术文化知识、武德知识竞赛,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武德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组织有关武德方面的讨论会、辩论会,促使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并对同学中出現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分析,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安排学生观看与学习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武术影视片;聘请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讲授习武心得与传授武德精神;宣传英雄和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热爱武术事业的情感,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义务参与一些社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可辅导社区中老年人和小学生学习武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也能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尊老爱幼、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另外还可以借助校园网络或宣传栏等展示武德教育的相关知识,逐步把学生从武德教育的氛围中引导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轨道上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运用恰当的教育载体进行武德教育。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传递迅速、影响力强等特点,在校园进行武德教育,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传播。武德教育者可搜集整理有关弘扬武德精神的资料并制作成专题片,通过校园网传输给全体师生,并定期更换内容,在校园内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

4.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再塑造,树立“良师挚友”“言传身教”理念。任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武艺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一个身教行为,即身体修养的展示。教师身体行为在教育载体中属于隐性载体,对受教育者具有暗示、启迪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其教育痕迹是不外露的,也是用言语所不能替代的。⑦新时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爱子之心去爱学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和激励学生。武术教师不仅要言德(武德),还要信德、行德,在要求学生道德高尚之前,自己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学生长期融于教师的良好言行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对他们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⑧目前,随着武术教学面的扩大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武术兴趣课的增设,需要新增较多的武术教师来进行武术专业课和武术兴趣课的教学。新增教师虽然在技能上可以胜任教学工作,但其武德修养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教师的自身修养还需要重新塑造,特别是要提高武德修养,以胜任新时期教学工作。

武术的思想灵魂——武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都起着育人的作用,转变人的不良心态是其工作的共同的主要任务,在内容上,两者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时代主题的变迁而不断充实新内容、开拓新境界、与时俱进的。现在,随着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继续深入,各高校体育教学按照“三自主”原则,开设了武术兴趣课和跨学科武术选修课,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受武术教育。高校应抓住机遇,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新时期的武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有着新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是大学教育中一条最直接有效的教育途径。

[注释]

①⑤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2007(1):17-18.

②杨中平,等.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5):12.

③④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13.

⑥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2007(1):91.

⑦黄靖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新论[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8.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4

近年来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呈现低迷状态,特别是学校武术教育已经被各类竞技项目所代替而逐渐淡出学生课堂。大力推广和普及武术、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为此,国家在2004年4月2日出台的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在中小学推广武术的各项方针与政策。我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根据《课程方案》和《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积极的调整,为培养合格的武术教学人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 在多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普修课学习与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认为我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还有可以改善和提高的空间。

1学习武术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 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 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

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

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

如表1可知:有45%的学生认为上完一节武术普修课感觉很轻松,课上练习的负荷小于自身所能承受的强度;而42%的学生可达到平时的基本负荷程度;另外仅有约13%的学生可以完全达到本人的最大负荷强度。

其中,约60%的学生虽然对武术感兴趣,但是却因为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授内容不够丰富等原因造成课上练习强度偏低;40%的人认为武术普修课上所教授的内容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帮助,但是依然无法达到所要求的练习强度;而教学场地有限和每节课上课学生人数偏多等是造成学生课上练习强度偏低的客观因素。这种种因素是造成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

教学示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通过表2调查发现,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完武术普修课能够完成所学武术技术的动作示范;2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有这种示范能力;而47%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武术示范能力。其中13%能够完成动作示范的学生有课下练习的习惯; 20%的学生因为接触过武术或对武术有兴趣而具有武术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

所以,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与认识;从而使学生养成课下练习的习惯;学会学习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武术技术教学示范能力的关键。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教学组织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 “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

根据表3发现,23%的学生认为武术最重要的是武德;有4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是学习武术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仅有9%的学生认为武术理论中裁判法的学习是重要的。这就说明, 学生在武术理论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武术理论的主要包含内容,通过学习武术裁判法才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掌握裁判法的要求明白其所包含的传统“礼” 文化和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从而了解武术存在的真正价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

(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

(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1)要加大学生课上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课下练习的态度、 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课的开始部分或是复习课上应适当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方案进行组织教学,并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武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上视频教学学习新动作或复习旧动作。激发学生课下练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4)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结合技术,让学生通过具体动作理解它所涵盖的传统文化;讲解繁杂的理论时还应多穿插历史故事,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强调“武德” 在武术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把这种良好的品质保质保量的传授给祖国的下一代。

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武术,我国各级高等院校都致力于培养合格的武术传道授业解惑者。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对天津体育学院1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普修课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建议,目的在于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综合能力,以适应中小学校对武术教育教学在工作中的需要。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5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要在教学中加强其文化性的传承与创新,不能仅仅是局限在武术套路或是动作技巧的传授上,还要放眼教学实际,根据武术教学特有的特征积极的融入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性特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积极探索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培养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健全自身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同的传统武术文化,在不同的武术技巧传授的过程中,积极讲解不同招式不同武术蕴含的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对武术文化精神的领悟。

3.2改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在武术教学中有效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首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出充满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对传统武术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强烈的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专门开展相关的传统武术文化的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观看《霍元甲》、《少林寺》等具有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电影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还要勇于创新教材内容,在现有武术教学内容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传统武术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拳法的时候,引入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法的素材,将传统武术有机的进行结合,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3.3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传播者,其自身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因而加强教师自身的武术专业素养培养是尤为必要的。首先对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自身的形象以及武术文化造诣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涉猎更多的传统武术知识,增加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视野,进而在教学中更好的向学生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其次,学校也可以对相关武术教师进行再培养,为其提供更多的武术文化交流平台,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武术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的推动高校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4结束语

总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在当今时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为了更好的在实际教学中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就要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灌输,摒弃落后的教学手段,勇于探索和创新教材,只有从多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才能促进学生和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传统武术传承研究评述[J].搏击·武术科学,,(4):34-36.

[2]陈龙,刘秀平.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8):70-71.

[3]张宝瑞.浅议当今社会武术文化的传承情况[J].才智,,(35):317-317.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武术教育;发展现状;对策

一、高职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武术是我国的一项比较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可以起到防身自卫、强健体魄和修身养性的各种作用,这就使武术运动对人的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武术教学在高职学校中开展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武术在高职学校的现状如下:

1.武术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武术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还存在着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学校的工作包括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向某一极端发展,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都要均衡发展,两者都要兼顾。只有如此,高职学校的武术发展才会得到保障。很多学校对武术项目的开展还具有一定的偏见,因为这一项目不纳入学校的评估,所举行的比赛机会不多,只是提出了普及的口号,开设这一学科对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影响不大,所以学校与社会对武术这一项目的推广和投入较少,只是在教学上敷衍了事,另外,进行武术教学的设备和所划的财力存在着不足,这导致了教育和教学工作得不到较好地实施。

2.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当我们认识到了武术的重要作用和它在学校体育中的这一主体地位,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体制的研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可以去做一些比较具体的善后工作;才可以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推广与普及武术的效果。

在前苏联高职学校体育课的影响下,中国的武术课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得到了应有的發展,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都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及不同程度地提高;通过教育与教学这一双边活动,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做了突出的说明,然而学生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了;考试所安排的各种项目,比如专项体育技术、技能的评分占所有分数的90%,或者是达到了100%。在专项体育中的优良情况,对专项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还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各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武术对人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在使学生学会一门技术的情况下,还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使学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武术除了自我保护、强健体魄外,还使人的保健知识不断完善,使人的生活能力得以加强。从而得出,以往的武术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与不足,武术教学不遵循学校的实际条件与客观需求,武术的多元化功能被埋没,而武术教学逐渐和学生的需求相脱离。武术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它的整个教学过程要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使武术教学为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准备,并可以结合现代青年各自的特点与实际做下一步的改革。

二、传统武术在高职学校发展的对策

1.学校对传统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加强

高职学校要对传统武术社团、体育课重视程度进行加强,要对活动经费划拨做出适当地调整,可以兴建一部分活动场馆与建设一部分开放的体育场馆。为武术社团活动提供一些支持。高职学校的占地规模要适当,体育场地占地面积要达标。建设一些可以进行武术锻炼的场馆,使其满足所有来锻炼的学生的需求。

2.传统武术理论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

高职学校所开设的传统武术的理论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深入地研究,对传统武术文化做出较系统、较深刻的研究。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索,主要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索,且这种探索具有科学性和理性,这样才可以得到传统武术文化本质的特征、本身的价值功能和它的发展规律。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职学校对传统武术的引进属于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使其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武术教学就要具备武术基本技能、方法,如果教师不能对武术做到全面地了解,就没有良好的效果,更不会引领学生在武术这一方面走得更高、更远,对学生起不到领路人的作用。所以,高职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观摩课或者是集中进行培训方式,使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使师生真正认识到武术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我们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有责任将我们民族的武术项目继承并发扬光大。

高职学校开设了武术这一学科,我们专业教师就要用科学的手段与合理的教学方法上好这一门课,这也是高校武术课的关键所在。同时,我们高校的武术教学不断进行改革,高校的武术课越来越正规,也正以较好的面貌向前发展,这更能适合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大学生通过武术课,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杨新.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1).

[2]姜娟,胡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82-85.

[3]吴学勇,陈粮.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和普及的研究[J].四川 体育科学,2005(1).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7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意义,对策

武术运动, 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通过武术锻炼, 不但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同时作为一种技击性运动项目, 武术还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 除此之外, 通过传统武术锻炼, 通过太极拳、导向健身术等练习, 还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武术项目一直以来也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项目之一, 通过武术教学,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 对于提高学生的品想道德品质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武德教育的弱化以及缺失分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原国家体育委员会便开始倡导将武术运动作为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项目之一。自此之后, 武术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的主要教学项目之一, 一直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高校武术教学课程, 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并且掌握武术技能的一个平台, 同时它还是高校学生接受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 了解并且培养其武术道德修养的一个窗口。所谓武德, 即武术道德, 它是进行武术活动的人们, 他们在社会活动当中所应该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当中, 许多武术教师他们普遍都是重视对学生武术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许多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 并没有将武术运动视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行深入地学习探讨, 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武德只有浅显的认识, 是零散的, 是不完整的。许多学生他们往往是通过阅读一些武侠小说、通过观看一些影视作品来了解武德, 没有通过深入地学习, 以领会武术道德的精华。

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讲, 对高校学生的武德教育, 是高校德育方面的工作。因而许多高校武术教师都认为, 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不是他们的工作而更应该是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工作。但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 由于他们对于武术缺乏了解, 对武术道德缺乏了解, 自然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在这种情况之下, 也就导致武德教育的空缺。武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 学生也就无法了解到武术道德的具体内容, 那么武术道德也就自然不会对学生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当前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 西方运动项目也不断丰富着我国高校体育课堂。受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 高校学生选择武术作为学习项目, 最根本的目的便是想通过武术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身体质质、来提高自身的攻防能力。在这一学习目的之下, 学生的学习侧重点自然就主要在于学习并且掌握武术技能, 而很少有学生会关注到武术所具有的修养身心的作用, 自然也就忽略了武德的作用。除此之外在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 对于课时进行了一些压缩与调整, 许多高校都相应压缩减少了武术课程的教学时数, 许多高校武术教师, 他们往往会考虑到课时的不足, 考虑到教学进程, 而放弃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并且许多高校武术教学大纲当中, 也并没有将武德教育列入其中, 武术教师自然也就没有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 从而导致了武德教育的弱化以及缺失。

2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加强武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 . 1 有利于高校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将武德教育列为高校武术课程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但能够使学生明确习武的目的以及意义,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领悟许多人生道德。中国传统武术作为我国的瑰宝之一,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古代习武之人, 一向重礼义、讲道德, 武德强调的还在于培养习武之人养成吃苦耐力、拼搏进取、谦虚礼让等精神品质, 因此, 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 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 对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 . 2 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 武术运动, 它不但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娱乐观赏价值,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武术项目就是以表演项目给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我国传统武术的风采, 博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在武术比赛当中, 通过武者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比赛, 通过一些刀、枪、棍等兵器招式, 通过变化多端的拳法、腿法、掌法等, 都会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体验, 因而, 高校武术教师可通过武德教育, 以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等多方面的审美能力。

2 . 3 有利于开阔学生体育视野, 以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

我国传统武术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 始终同我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武术道德知识体育当中, 包含着许多哲学、美学、养生等方面的知识, 并且武德同我国中医学、兵法学、医学等学科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当中, 加强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3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加强武德教育的对策分析

3 . 1 将武德教育列入高校武术教育计划纲要当中

将武德教育列入到高校武术教育计划纲要当中是实施武德教育的最直接措施。高校武术教师应该要将武德教育课与武术技术课程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不能偏废其一。通过武德教育,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武德的内涵, 让学生具有明确的习武目的,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习武观, 从而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形成。除此之外, 在武术教学评价当中, 还应该将学生的武德操行依照相应的标准, 按一定的比例划分到专项考核标准当中去, 对学生的武德操行进行评分。

3 . 2 在高校武术教学实践当中加强武德教育

在高校武术教学实践当中, 高校武术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在每次上课的时候, 师生之间的问好要行抱拳礼;在武术器械练习的时候, 要行器械礼, 器械递接的时候还需行器械递接礼, 通过行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武术礼仪, 有助于学生以礼待人、尊师重道道德品质的形成。第二, 在武术教学实践当中, 有些武术动作难度系数较高, 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需要在学生帮助下才能够完成, 难以独立完成, 在此情况下,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武术练习向来讲究“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 要练好武术, 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其次坚持不懈地不断练习, 这就需要习武之人具有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因而对培养学生这方面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影响。

3 . 3 运用各类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习武之人相互之间交流技术、以武会友是传统武术内涵的特点之一。针对这一特点, 高校武术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适当地组织一些比赛活动, 让武术擂台成为学生之间切磋技术、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一大平台。在这一比赛过程当中, 还应该不断培养学生养成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养成以武会友、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优良武德武风。武术切磋向来也讲究点到为止, 这体现的是一种谦虚礼让的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之下, 也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竞争观念、得失观念, 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具有深远影响。除此之外, 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之下, 也可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开展一些关于武德知识的竞赛, 以进一步提高并且巩固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 对武术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也可组织一些与武德相关的辩论会活动, 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还可组织学生一同观看一些武术影响作品, 例如《叶问》《霍元甲》等, 这些优秀的武术影视作用, 能够通过一些优秀武学家表现出良好的武德, 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影响作品, 自然也能够深入地了解武术、了解武德。

3 . 4 提高高校武术教师自身的武德修养水平

在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而大学生又都普遍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学生往往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 教师的品德修养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因而, 作为一名高校武术教师, 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武德风范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 尤其是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在同学生的直接接触当中, 武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口德、公德等一些行为规范, 对会影响到学生品德的形成。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武术教师, 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武术技能功底、具有专业的教学水平, 而且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要做到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一身正气来感染学生, 以促使学生养成正派的武德、武风。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 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与武德教育息息相关, 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当中, 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也是推动武术在高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 需要加大对武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应该制定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 并且将其落到实处, 以保障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保证武术运动在高校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高校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对策的研究[J].内江科技, 2011 (5) :196-197.

[2]谭靖韬.高校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才智, 2015 (21) :85.

[3]徐现峰.高校武术教学与武德的融合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0 (2) :142-143.

[4]曾秀霞.高校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 2015 (4) :19.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8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当然也是武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应该更好的发挥高校这个大平台的作用。民族院校是多元文化交叉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场所,更要在民族院校优先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武术文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是甘肃省唯一的一所省属民族院校,也是合作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所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2008级、2009级学生武术教学的调查研究,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08级专科、2009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综述法

通过图书馆大量图书、网络资源等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整理,获取相关文献资料。

1.2.2 访谈法

主要利用晚上或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学生宿舍和学生进行探讨,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对武术的学习情况,及时积累有关信息资料。

1.2.3 调查法

以专题的形式分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记录学生所发表的有关武术教学意见和建议,最后汇总相关信息。

2 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2.1 武术理论教材老化,技术教学单一

2.1.1 武术理论教材老化

1954各地体育院校开始把武术列入正式课程,但50多年以来武术的理论教学一直只是在技术教学课上用很少的时间进行简单讲授而已,给武术理论课没有单独的课时安排,所用教材以介绍武术长拳技术为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08级专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用的武术教材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武术》教材,09级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虽然武术教材有所变化,但创新的程度不够,没有其它教材资源辅助教学,更没有涉及到多媒体教学软件。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不是专门修读武术专业,但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武术理论知识,能进行中小学武术理论教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武术理论教学的普及和提高。

2.1.2 技术教学缺乏全面性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08级体育教育专科和09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调查发现,他们所上的武术普修主要是以初级三路长拳、初级刀、初级棍、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要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练习,这样就导致学生只学习武术套路,而不进行武术基本功练习的局面。

2.2 武术课堂教学学时不足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专业本专科教学大纲的查阅研究,发现08级体育教育专科,武术普修45学时,09级体育教育本科,武术普修60学时。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上课主要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没有时间进行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练习。

2.3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共有五个教学班,其中有三个班分成九个教学小组,在同一学期开设武术普修和武术专修课程,这样就需要足够的场地和器材。现在可供武术教学用的场地只有一个,武术器材还是十几年前所用过的,如果有两个组同时上课,器材就不够两个组学生使用。

2.4 武术专业师资匮乏

在我国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只有30多所,再加上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选修武术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也不足以普及高校武术教学的要求。而且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进高校任教的很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只有一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任教。

2.5 武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武术课教学以套路教学为主,没有结合武术技击和现代武术散打搏击技术教学,更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主要内容“技击性。”

2.6 学生武术基本功较差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08级和09级体育教育专业149名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32名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体育课中就没有上过武术,也没有进行过武术基本功练习。17名学生在体育高考时考的是武术专项,可是他们在高中训练时只是为了应付高考练武术,根本没有进行武术基本功练习,更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进行武术技术训练。

3 建议及对策

3.1 及时更新和创编武术理论教材,全面进行武术技术教学

“武术寓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高校武术教学更要体现武术文化教学和技术教学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武学文化。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及时更新和创编武术理论教材,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在技术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淡化套路,注重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练习,充分体现实战技击和套路演练相接合的教学思想。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会学生套路动作为主,不进行或者进行很少量的武术基本功练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导致学生只会“划套路,不会练套路”的局面,这样的武术不要说实战,就连表演也不成。

3.2 适当增加武术课堂教学课时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体现了武术文化内涵深厚的同时还表现出了武术套路种类门派众多,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情况。高校应该是武术传承和推广的最好平台,我们应该紧抓机遇,更好的传承中国武术。这样就必须适当的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堂教学时数。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8级专科,武术普修只开设一学期,总共45学时,教学内容是:武术理论、武术发展简史、传统文化与武术的关系、武术竞赛组织和裁判法、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长拳基本套路、初级三路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和初级刀术。体育教育09级本科,武术普修也开设一学期,总共60学时,教学内容是:武术理论、武术发展简史、传统文化与武术的关系、武术技术分析、武术教学、武术竞赛组织和裁判法、武术基本功和基本组合动作、长拳基本套路、初级三路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刀术和初级棍术。这么短的学时,要想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全部实现的。所以就只能在课堂上主要以技术教学为主,理论放在课后作业进行考查。如果要想更好、更全面在提高武术理论和技术教学水平,只有适当增加总学时量。

3.3 增加场地器材设施

教学场地的质量保证与器材的充足是武术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因此面对高校武术场地等存在的问题,若要使学生广泛选择武术学习形式,提高武术技能,必须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力度,所建设的场地必须满足武术教学要求,并且购置高质量的多种武术教学器材设备以供教学使用,同时提高场馆开放率,从而提高学生参加武术教学的积极性。

3.4 大力加强武术专业师资的引进和培养

针对民族院校武术专业师资匮乏这一现状,民族院校要大力加强武术专业师资的引进力度,在武术教师引进时优先引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引进的人才给予政策和待遇上的优惠条件,让这些武术专业人才安心从事武术专业教学工作,同时大力培养本校武术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给一些自己有意向去其它高校进修武术专业的教师提供便利条件,积极鼓励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院校武术师资缺乏现状,同时促进了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更好的向前发展。

3.5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原有的武术课堂教学模式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很少有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分解动作和分解实战动作教学。这样的武术课堂教学方式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原有的武术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充分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注重实战、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以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分解实战动作教学为主,兼顾典型武术套路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会更好地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效果和水平,同时调动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3.6 大力加强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

人们常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只要练好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不管学、练任何项目的武术,就能迅速入门、快速提高。在武术技术教学中,加大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力度,适当增加武术基本功、基本组合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的课时量,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样就从本质上提高武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也避免了学生“划武术单个动作和整体套路”的局面,从而更好地提升武术技术教学质量。

4 结语

通过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改进武术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水平,同时为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依据,为高校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3).

[3]窦家军.论高校体教专业武术普修课的教学转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4]徐现峰.河南省高校武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蔡钟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9

一、高校武术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经研究发现, 目前对于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工作的研究,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工作, 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 高校武术的教学思想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增强体质”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而“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也给武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运动教育, 注重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因此, 已经无法满足目前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发展要求, 高校武术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创新, 以此来促进我国高校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武术教学创新的实施与标准

就我国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 对于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主要应该从教学大纲、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入手:

(一) 制订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大纲

每所学校都存在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的培养方向, 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的时候, 必须在充分结合本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对目前教学大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参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来制订本校科学化、个性化的教学大纲, 以此来有效指导本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 转变教学思想, 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 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将技能传授给学生, 学生进行相关的技术练习,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只是单纯的对动作进行模仿, 而达不到掌握技能的效果。因此, 在未来的教学中, 转变教学思想是不容忽视的, 课堂上应尽量“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实现由让我学到我要学, 进而达到我会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 改革高校课程设置

从我国目前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 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只是简单的教学生一些固定的套路动作, 这根本不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身体锻炼的需要。大部分学生在武术的学习上, 总是围绕达标、考试而进行学习锻炼。此外,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只是采用传统的“运动训练法”以及“普通教学法”, 这样必然会导致武术教学目标无法充分实现。由此可见, 改革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只有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实施, 才能够激发学生锻炼的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 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

加强师生关系的建立, 强调师生互动, 对于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观念, 快速融入到学生这个群体当中,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了解和掌握, 而且还能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从而使教学气氛和谐融洽,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的教育对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是对处于大学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 不良心态的产生, 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 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速度。因此, 在高校武术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采取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三) 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是确保正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 而且还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 必须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目前, 较为实用的高校武术方法由设问法和游戏法。同时, 老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 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游戏的制定,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当游戏制定结束后, 老师应该对学生作品进行积极的评价, 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促进高校武术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大学体育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武术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教学途径进行创新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武术教师在未来的时间里, 就必须对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充分了解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并且对其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 以此来提高武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充分将教学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温和琼, 尹立波.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10 (03) .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0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在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希望。“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2011 年10 月18 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口号。高校是传播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1]在当今“文化强国”的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应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功能,积极地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挥武术教育的正能量。因此,深化高校武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 武术文化的具体内涵

武术文化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武术的技术文化、武术的知识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内容。

武术的技术文化,拳种是武术技术文化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中国武术的拳种流派有129 种之多,而每个拳种流派中又有众多的、攻防技巧不同的套路技术。如少林拳就包含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拳等数十种拳术套路;太极拳也分为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而各拳种中又有不同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在这些拳种门派中,无论是对敌的攻防技术,还是用于健身强身的功法技术都是武术文化中技术文化的具体体现。

武术的知识文化,包括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武术的分类与功能、武术的特点和作用等。

武术所涵盖的民族文化,即武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它包含了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中国哲学、兵法、美学、医学、以及宗教方面的知识。如武术中的太极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武术中的点穴法、精气神论以及少林寺、武当山佛道圣地对武术的影响等。

3 武术文化是高校武术教育建设的核心内容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以西方“体育”的方式存在着,即教师们在教授武术技术技能时,都是作为一种纯体育技术在来做,很多时候只注重武术动作的要领、要求的讲解,注重动作路线如何完成、动作的定势如何规范完美,而忽视武术动作攻防方法的讲解和练习动作时对攻防的体现、忽视“精神气力功”等因素在武术动作中的作用和要求、忽视“拳种”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作用。

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与西方体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和差异。对中国来说,武术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而存在。因此,高校武术教育建设更应注重武术文化内涵的建设,将武术文化内涵作为武术教育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武术“拳种”等技术文化在高校中的地位,加强武术知识文化、民族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

4 武术文化在高校武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1 武术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武术“拳种”的认识

在建国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武术一直都是高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这六十多年中,许多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一直都是以“1~3 路长拳、简化太极拳、初级刀、初级剑、初级棍”[2]为主,几乎没有更改过。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武术文化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人们从影视娱乐中认识了少林拳、太极拳、咏春拳等,可是,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仍然是那些缺少文化传承因子的初级长拳等,满足不了学生对传统武术“拳种”了解的需求。学者王岗先生在2010 年提出“重建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并认为:“拳种意识”的提出,表明武术教育开展不单单是技术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传承,领略武术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才是武术教育的更高境界。[3]

因此,高校武术教育不论是武术教学方面,还是课后的武术辅导、协会的武术活动等,应尽量多的考虑以传统武术“拳种”为主要学习、练习内容,使高校武术教育回归到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教育轨道上来。4.2 武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武术的历史、分类与功能、特点和作用

要提升武术文化在高校武术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方面在武术技术传播中要加强“拳种意识”;另一方面在武术课程中加强武术理论课的安排,提升武术教师的理论课水平。一堂高质量的武术理论课,不仅可以提升武术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武术的历史、分类与功能、特点和作用。

要深入了解一种文化,一定要了解他的历史。中国武术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历经千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武术经历了由“武技”到“武术”的华丽转身,可以说“这是一种在民族文化的渗透下的文化演变, 是一种武技发展的升腾, 也正因如此, 成就了我们民族的瑰宝: 以套路为核心的中国武术。”[4]

4.3 武术文化的学习,可以拓宽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面

中国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5]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武术与医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健身理论的发展;武术与伦理的结合,则体现在“武德”社会化;武术与兵学的结合,使武术成为了一种技击艺术,促进了武术战术思想的发展;武术与文学的结合,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诞生。武术与舞蹈、戏剧的结合,才有了京剧中的武打动作,以及现代大型的武术表演活动。[6]这些“中国武术所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武术得以传承的根本,是维系武术在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命脉。”[7]因此,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拓宽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面的途径。

摘要:在文化强国的视域下,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建设中,武术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深化高校武术教育应强化的方面。文章认为: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武术“拳种”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武术的历史、分类与功能、特点和作用;可以拓宽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面。

关键词:武术文化,高校,武术教育,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郭琼珠,李竹丽,李丽.当代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福建体育科技,2007(6):22-24.

[3]王岗,邱丕相,包磊.重建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

[4]王岗.武技到中国武术的历史追述[J].体育科学,2008(10).

[5]郭玉成.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9).

[6]颜辉萍,颜洪波.武术教育: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健身武术的重要性;健身武术在中职学校中的现状和对策

商周时期,由于分工的出现,开始了专门的教育。练武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武术也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当今社会中,中华武术作为国粹正一点点被埋没,跆拳道、拳击等多种外来拳种的到来,正被中华民族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了见效快,简单易学的外来拳种。武术是中华民族气质与品质的象征,它对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起着与其他体育形式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华武术具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们通过习武实践和现代科学表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它对身体及心理健康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在武术这个问题上,国家教委和武术总局所属职能部门都做了许多的有益工作。早在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新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校武术教学大纲》中,就列入了武术的内容。近半个世纪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了许多文件,包括有关领导的一再指示,甚至明文规定武术纳入中、小学校武术的必修课,武术课不及格者不能升级等等。但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地贯彻落实,是我们作为一名武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应重视健身武术的教学与开展,它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增强中职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落实武术被列为中职学校体育必修课程的重要性,从2005年将开始全面贯彻中职武术课程教学纲要的课程改革精神。然而,当前中职武术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致影响中职武术课程教学的全面落实和顺利开展。本文将健身武术对开展中职武术活动具有哪些特殊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中职学校开展健身武术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倨。

一、健身武术在中职学校开展的重要性

1.健身武术外练人的精神,内练人的意志品质。武术是养生之术,学习武术不受天时地理的影响,兴之所致,随时随地可以练习,可以说是中职体育教学中非常好的项目,尤其太极拳,它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的完美结合,它融合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内容,因而,被称为国粹,是特别适合东方人的养生方法。所以中职学生要加强健身武术的学习,它能有效的强身健体,外练人的精神,内练人的意志品质、思想道德。

2.健身武术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对增强中职学生体质有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应重视健身武术的教学开展,它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增强中职学生体质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创造思维品质的关键时期;更是增强体魄,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形成健美体格、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底子薄,对文化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而对体育课和武术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一些。武术强体、武术健身、武术自卫、武术砺志、武术娱乐、武术养生、武术养德等,以及利用悠久的武术历史和丰富的武术文化的熏陶、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和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关注和重视。“从小习武,终身受益”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理解与认可。武术极易开展,老少皆宜,投入极少!更因为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国宝”,是“武魂”,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崇文尚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武术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正义感;如宋代抗金的岳飞,明代抗倭的戚继光,清代武状元、英勇殉国的马全,以及抗击八国联军、日寇入侵时,为国捐躯的著名爱国武师王五、程延华、杨明斋等等,这都可成为当今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受益终生;可以防身御敌;可以扶弱济困,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伸张正义;还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勇猛无畏、刚毅果断、坚忍不拔的品格,以及发挥其艺术魅力,自娱娱人等功效。这正是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极应培养和弘扬的精神,也正是要向中职学生极力灌输和培养的道德品格。

3.健身武术教育作用。中华武术不仅具有强身价值,而且具有健身价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健身”则着重强调变易身态、健形躯,与普通意义上的“健身”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华武术的一招一式,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无论是缓慢还是迅猛,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符合人体的先天生理结构,都将极大地促进习武者身形的矫健。这一点,与中华武术的“强身”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二、健身武术在中职学校中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校的中职学生有三千多万!年年有毕业的,年年又有入学的。如果他们都先后能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武术锻炼,学得多种武艺,常练不缀,练得体魄健壮,武德高尚。若干年后,我国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必将大为改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如今中职武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武术教育活动,就社会而言,青少年的参与人数可谓凤毛麟角,是一个极为稀薄的自然状态,甚至不少地区属于一片真空地带。就中职而言,中职是基础教育,武术教学大纲和武术教材民族武术一项中虽然有武术内容,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缺乏武术专业教师,缺少应有的训练设施,大纲成为空头理想,武术教材成为一种摆设,学生想学而从师无门。例如,我刚到学校工作时,学校领导只问“你会打篮球吗?多带我们练练篮球”,我回答,我是武术专业。学校说,你对付几个人?学校需要带篮球的教师。武术在学校无生存之地。由此导致各地涌现出一些民间的文武学校、武馆及业余武术班。从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考虑,从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武术考虑,在中职学校应首选推广武术。在武术内容的选择上,不同时期的大纲皆是以武术为主进行分析介绍的。因而,在民族地区的武术选材方面,笼统地介绍“各地区的学校,都可以根据大纲的选材原则和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本民族优秀的武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从全面认识和理解武术的角度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2.现今中职武术教学活动为何得不到很好地贯彻和开展的原因:首先,中职武术教学一般都局限于运动形式上的传授,而对武术的传统技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很少关注;学生对枯燥的基本功和缺少技击性讲解的套路失去兴趣,这就阻碍了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与普及。其次,由于武术教材过于陈旧,内容缺少生气,教学过程中又缺少攻防技击性的传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职武术教学的开展。再次,由于中职体育师资中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武术知识,技术技能比较薄弱,以致影响中职武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加强武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武德教育中的优秀素材;如影视巨星成龙,蜚身影坛,使中国功夫震惊了世界。80年代,少林寺,一举成名,家誉户晓,多少人热血沸腾。由此可见,武德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历代武林豪杰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一直教育和激励习武者。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为习武者不断输送精神养料,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如:黄飞鸿(1847-1924)号称“神力千金王”,他一生救死扶伤,弘扬国粹,以振兴岭南武术为己任,虎鹤双形拳为代表拳法,建国后列入我国高校教材之一。霍元甲,(1869-1910)在宣统元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中华儿女为“东亚病夫”,霍元甲赴上海比武,举办者逃之夭夭。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振兴了中华民族的国威。积极营造武德教育的环境;教师每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修养,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练习拳法、步法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把拳法、步法,接成小段,(左弓步冲拳,右弓步从拳抡臂咂拳串起来,反复练习,加上口令,嘿!嘿!哈!)学生会非常兴奋,非常有兴趣,当然,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这时,再加以讲解李小龙等武林豪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慷慨激昂,英勇救国等英雄事迹。既使学生学习了武术,又让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认真学习武术内涵。

4.重视对健身武术养生文化的认识。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中国的先哲们在两千多年前,早已进行了养生方法相对系统的探索与研究。中医学、养生学等理论中,十分注重“三分练、七分养”的养生原则。竞技体育崇尚的极限运动,对于青少年的普及健身是不适宜的,而健身武术的文化特点可以比较理想地体现其教育价值,依据教育学原则的认识,一是强调传统体育运动是以适度为限;二是注重练习者的运动方式生活化;三是把学习、生活与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健身的内容融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概念和健身意义。基于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传统武术高层次健身的理论基础,也是武医同源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学校教育的整体观思考,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普通的教书与育人分离、学科间的教学与研究互不往来、片面地认识学科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助于加深对传统养生文化的武术教学在学校教育作用的理解。此外,武术的养生和健身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练习者的品行修养和道德观念,并且使其成为“修行入道”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整个过程,这对现在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同样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太极拳与我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继承道教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推崇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

三、健身武术在中职教育中的对策

1.中职学校要加强开展健身武术,举办中职武术比赛,它不仅能发展竞技武术,还能丰富中职武术教材的内容,增加武术在中职体育教材中的内容、比例等,并且还要定期对中职武术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促进中职武术教育工作的普及与开展。

2.中职学校既要重视武术专业人才的引进,更要重视对现职体育教师业务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提高,以满足学生的学武需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不能到中职做体育教师,而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武术技术水平达不到等级,动作做得不标准,这很难去让学生学习到武术特有的韵味,作为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深造一些不同种类的拳术和器械,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效果。

3.根据中职学生对象的特点,应加强中职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要突出健身武术的实用性和攻防技击性,切实加强教材教法的创新与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武兴趣。

4.加大宣传,正确引导,形成社会共识。武术在教育上已列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说的“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武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中职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多为初中教育中的学习困难户,分数标尺下的弱势群体,在升学杠杆作用下,客观上他们无法得到像文化优等生同样的教育关注,导致他们的文化素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方面或多或少的有些欠缺。中职教育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武术文化扎根于民间,深寓东方哲理和伦理,它与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具有丰厚而广褒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影响中职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他们的凝聚力,让他们不仅学习了文化,强健了身体,还弘扬了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时代的骄子,社会的有用人才。

四、深化中职武术的健身教育改革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即强调应用,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选用合理的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灵活多变,符合时代需求;强调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改进教学内容。徒手操是体育课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丰富、动作简单、变化多样,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不受场地、器械等因素制约,在体育课上被广泛运用。但在实际体育课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老师的准备活动常常是一种不变的体操队形,长期重复的几节徒手操。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乏味、厌倦。因此,武术操要常变常新。中职武术教材中的套路形式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三多”问题:一是动作数量多,每一套都由十几个或数十个动作组成;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三是每个动作所包含的因素多。使学生在上武术课时易产生“武术太难”的想法,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对当前中职武术教材内容要及时进行改革,要根据中职学生对象的特点,教材内容要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实用”的指导思想,这要求在教材内容方面应不断地改革创新与充实。如,可将初级长拳套路进行简化,也可创编既短小精悍,又突出攻防动作的组合拳等形式进行教学;又如,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再简化为“八式太极拳”等形式进行教学;可增加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的防身自卫术(包括女子防身术)等内容进行教学。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改革,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习武充满信心。

2.创新教学模式。武术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更加有利于中小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学习武术的兴趣;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教法的研究创新,而且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我练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在武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整体展示;在武术教学中,可适当插入音乐伴奏;如:武术操练习,在配乐后的效果远比没配音乐的效果好,再如用《中国功夫》歌曲和歌词“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等来编排的动作,学生嘴里唱着,做动作时更加有劲,也相当整齐。且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兴奋性,促进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挥,烘托表演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使音乐的美感与动作美感得到完美统一;有流水练习法、观摩比较法、攻防练习法、培养骨干法、严格考试法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加强教学。

3.加强师资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武术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武术教师,应具备标准的动作示范能力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能力。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在为学生做示范时,才能得心应手,才更能感染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在高职武术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武术师资队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校武术教学师资水平。一方面,应该选派优秀教师到专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受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专家或武术教学水平较好的教师来学校做报告,传授经验,提高本校老师的教学水平。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应认真贯彻中职武术课的教学改革精神,在健身武术的传授中要善于改革创新,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尚武精神,以此增强学生体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总结其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不足。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发展,然而,当今各级学校只追求就业率对学校的影响力,对武术毫不关心,甚至反对,如学校可能会参加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但绝不会让学生去练武术,这当然无可非议;然而武术绝不只是老年人专利,它更需要在中职学生中加以推广、普及,引导他们从小练好武术基本功,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成为中华武术龙之传人。(2)应试教育的影响。推行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是国家的政策。现实中,由于考试、升学、就业等制度未能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应试教育的风气依然笼罩着中职学生,早出晚归,作业偏多,根本没有时间去练习武术。

参考文献:

[1]《武术》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2,71.

[2]杨捷.健身武术对中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EB/OL].http://biog.163.com/yangjie-333.

[3]太极拳[EB/OL].baike.baidu.com/view/8183.htm.2011-01-20.

武术文化与高校武术教学 篇12

1 武以载道

首先,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一词,本来就有世代相继之意,是历史衍化来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儒、道、佛三教合一,久经岁月历练,文化的沉积源远流长。

儒家主导“入世”,重视现实,力求改善现实。儒家又十分注重人的作用,主张“躬行”、“敏于行而讷于言”,追求“内圣而外王”、“学以致用”。孔子在《大学》中指出:“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致善。”道家老子在著名的《道德经》中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又讲“天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无言,四时兴焉”。佛家禅宗中的“不立文字”、“觉悟”,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从无字处读书”,更多地提倡对自然和生活的意会和体悟,而不应是在语言文字上纠缠不休。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习惯于将文化寄于音乐、绘画、书法、建筑之中,并通过不断的觉悟和突破,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明之处是将文化用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寄寓于武术人体运动之中。

武术许多人又称功夫,之所以称其为功夫是因为武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方式。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在于彰显和挖掘人的内心完美和潜力,在于其对人格境界的追求和提升,在于其使人不断自新的过程。武术的修行不在一朝一夕的习练而是终身在武术的实践中去提高和升华,这种修行不管风吹雨打、时势变化,习练者追求自我完善的心不变。功夫的知行合一,必须从武术动作所蕴涵的文化中去体悟,从博大精深的无字处读书,并在实践中去印证。茶文化是喝出来的,酒文化是品出来的,武术中的文化是在不断的动作动静转换中练出来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才能真正谈到有所收获,持之以恒挑战自我,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去追求内心的稳健,在不变的人性完美追求中去汲取新的知识和能量。武术追求效法天地,天人合一,讲究内求而不是外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为师,不断从自然和人类的种种兆象中领悟和汲取能量是人进德修业的终身修行与追求的乐趣。

中国武术对内外兼修的追求,即所谓内强心灵外强体魄。而内修决不是简单的内练丹田之气,而练就的恰恰是中国文化中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而无论是“内圣”(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智者)的追求,还是外王(王者之气)的追求,都是为了塑造“经天纬地,治国安邦,匡时济世”的人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这是群经之首《易经》乾坤两卦中的两句名言,被清华大学作为校训,旨在激励清华学子能够与天地为伍,顶天立地,具有王者气概。可见大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之人材。武术虽然具有丰富文化生活,愉悦身心的功效,但武术的最终追求决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华美和在追求这种华美中迷失自身。“学而不思则罔”,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哲学、养生、修行的多种承载,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阔大的境界,高校武术教学决不能单单追求动作上的形似,而更应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准确把握,去思考其间的寓意,继而去做到神似。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将天地人贯穿为一,真正做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体,使武术的一招一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武”的艺术

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类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中国武术同样是将美的追求寓于动作的表现之中。武术教学同样是在传播美的知识,在对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美的学习和鉴赏中接受美的陶冶,并用人体自身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去陶冶人的心灵。它的意义在于完善人性,培养人的爱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在追求美的精神的同时自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武术的概念有过论述,即“止戈为武”。从庄子劝赵王的“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民之剑”的不同追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武术的追求和发展决不是为了血腥的打斗,或粗暴的以暴制暴,而是一种高尚的值得人为之回味的艺术。武术将文化哲理寓意于身体的动静、轻重、缓急、展闪、腾挪站立的运动之中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绝伦的艺术手法,更是一种高明的创作,是对灵与肉的提高与升华,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武术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武术发展的根本,激情澎湃的武术动作展现的是武术文化蕴涵的鲜花。没有文化的武技是无根的浮萍,开不出激情之花的武术则是一条枯根。武术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追求沉潜,在沉潜中追求灵动和思想。将武术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真正把握武术文化和艺术的审美特征,正是高校武术教学真正值得追求的至高境界。另外,在武术教学的设计中如何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乐趣,寓教于乐,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动作技术特点、要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这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任何高明的文化和艺术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反而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使人们更好地去接纳和理解。现代科技为武术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数码相机的运动连续拍摄功能,摄像机的拍摄与回放、慢放都为我们准确了解动作要领,把握动作节拍,自我学习的比较等提供了便捷;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快速查阅和欣赏名家演练风采;武术图片、文献资料、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动作电影的发展也为武术的发展营造了另一种氛围。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武术教学中值得运用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3 武术学习的因人而异

武术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不仅项目多,流派也多,所以学习武术宜精不宜多。武术作为一个完善自我身心的手段,应该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指导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身心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项目,并以此作为终身练习的对象。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作静定,节奏鲜明;太极拳体松心静,动作缓慢柔和;刀术勇猛剽悍,雄壮有力;剑术轻快多变,姿势优美潇洒;棍术风格泼辣,节奏鲜明;枪术翻转自如,灵活多变。散手培养果断、稳健的心理,以及应付不断的变化的能力。个人表演培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多人表演培养人的团队协作。武术学习首先必须战胜身体上的疼痛与疲乏。每一次的动作掌握都必须付出极其艰辛的练习。武术学习可以说是对人精神和意志的挑战,是人的意志和胆魄的最好历练。培养能经得起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大风大浪、风云变幻而屹立不变的真正人才,才是中国高校真正的大作为、大贡献。

4 结语

在高校的武术教学环节中应安排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课学习和相关知识讲座。并指导学生阅读和收藏传统文化书籍。因为武术的学习和修行是终身的修炼和提升,如果不结合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无法真正理解武术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高校开展武术教学,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太极拳一代宗师孙禄堂曾教诲学生:“练拳宜自己下功夫,不要在人前卖弄精神,评论他人技艺长短,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虚,以涵养为本。”身教胜于严教,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即提倡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的大融合,所以应摒弃门派之争,要有藏天纳地的气魄和心胸,取众家所长补己之不足。太极拳正是由于众多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太极拳的理解和感悟,今天的我们才能有幸看到多种不同风格的行云流水。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探求使得武术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处处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和探寻武术。如果我们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诠释武术,或许才有可能把握武术文化的精髓和实质,也才有可能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武术文化才能开出更加绚丽的鲜花。

参考文献

[1]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资源发掘与保存下一篇:行政补偿的程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