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2024-05-12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共12篇)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1

新世纪初,我们接触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方式,并非是你教我学,而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人们亲身 参与期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家长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关系,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园扎根、开花,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一、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动是孩子天生能力的一部分,奥尔夫前掉音乐教育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唱歌、游戏、创造活动,随着音乐做动作来进行训练,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发展。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教幼儿切菜的动作,孩子们听着有节奏的曲子,从一下一下慢慢切到越来越快地切,然后将菜放锅中炒菜,放酱油、盐、味精,直到装盘结束,而且教师还要求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炒的是什么菜,并用节奏把它说出来,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报上了菜名: × × × × × ×

西 红 柿 炒 鸡 蛋

× × × ×

香 菇 油 菜

× × × × ×

西 红 柿 蛋 汤

孩子们的手、腰、嘴巴、脑子都动了起来,兴致非常高,音乐活动在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中结束。

以前的音乐活动,教师会将节奏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示范,幼儿跟着教师一遍一遍地用手去拍节奏,直到拍会为止,节奏由教师掌握,节奏型由教师提供给幼儿,他们只是处于一种模仿的地位,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学习。而奥尔夫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童谣儿歌等语言作节奏基石、以孩子们身体为乐器、以熟悉的乐曲为伴奏,例如利用一个三段式的音乐让孩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做音乐动作模仿,幼儿用心去感受,用动作来表现,在教师提供的这种音乐氛围中,每个孩子都会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这正是奥尔夫的魅力所在。

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家长与幼儿间的互动,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新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联系本、家访及与幼儿的对话,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中不是自己玩玩具,就是看动画片,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一起做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一部分家长也不知道应当怎样跟孩子玩儿,他们始终放不下成人的架子,去玩一些他们认为不屑一顾的游戏,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于是我们把奥尔夫的基本理念向家长渗透,请家长有意识地在家庭中配合幼儿园进行音乐的练习。如:大脚和小脚的游戏,爸爸用大脚,孩子用小脚,大脚跺一下,小脚跺两下,从刚开始的单独跺到最后大脚、小脚合起来一起跺,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能够感知快慢,动作逐渐协调起来,而且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融洽,父母也会有回到童年时代的感触。

四、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享受创作的乐趣。

环境育人,我们在室内外环境的创设中,着重注意了这一点。室外我们在地面上画上音符,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就可以边唱谱子、边用脚跳谱,有的幼儿还可以自己创编谱子,这时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调动了嘴巴、脚、手,甚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够成为乐器,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加强;在室内我们在墙壁上画上不同时值的音符,结合秋季特点利用树叶摆出不同的节奏,为了更形象的表现节拍,我们将孩子们熟悉的水果放在音乐区,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使孩子们活动起来更有趣味,孩子在游戏中全身心的去唱、去跳、去演,进行创造力的练习,充分享受创作的乐趣。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以适应性为学习目的,以启发性为教学的原则,通过奥尔夫教学,我们感受到在孩子们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再是抽象的、陌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2、孩子们参与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促进了孩子们创造力的发展。

3、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能够与同伴主动交往,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快乐是一种内心体验,所以人们把奥尔夫音乐称为“快乐教学法”,一位家长说:“我都这样感兴趣,更别说孩子了。”我想,再没有比家长的认可更令人欣慰的了。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2

一、建立音乐常规的有效技法

良好的音乐常规是组织音乐活动的基础, 倾听习惯的培养和乐器演奏的常规建立尤为重要。常规的养成不可刻板, 教师应采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 由易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1. 倾听习惯的有效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 指出:“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 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正好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在倾听习惯的养成中, 应引导孩子安静听、放松听、仔细听、边听边想、多角度听, 从而使孩子爱上听音乐, 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1) 情境导入法。在欣赏歌剧片段《我是快乐的捕鸟人》中, 活动导入可通过模仿爬山、走石头小路、跨过小溪等动作营造一种孩子进入森林的情境, 待孩子“长途跋涉”后来到“一片草地上”倒地放松休息时, 播放音乐, 使孩子在自然状态下, 放松地、安静地倾听音乐, 并自由想象。

(2) 绘画法。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孩子直观地感受音乐形象、旋律、节奏等特质。如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 教师可在孩子边听音乐时边画出狮王的形象。

(3) 肢体表现法。当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某处重点时, 可用肢体法突出引导孩子注意倾听。如在倾听《快乐的捕鸟人》中的排笛声时, 第一次引导时教师可在排笛声出现时吹排笛, 第二次幼儿吹一吹排笛, 第三次让幼儿快速拍一下旁边孩子的腿, 第四次则可以两两幼儿对玩抓食指的游戏。

培养倾听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应是单一地倾听, 而是应多方法、多角度地与音乐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幼儿真正有效的倾听。

2. 乐器演奏常规建立的有效方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为了表演打击乐成品, 孩子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失去了演奏乐器的兴趣。奥尔夫强调音乐的“综合性”, 每次活动都有可能用到乐器。因此, 建立乐器演奏常规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乐器演奏常规包括认识乐器、取放乐器、乐器分类、乐器演奏等环节, 教师可通过语言节奏、唱歌和游戏等方式逐渐让孩子掌握。

小班幼儿开始使用乐器时往往节奏不稳,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 教师可让幼儿从模仿开始, 从个体开始, 从部分开始, 节奏尽量放慢一些, 动作尽量夸张一些。如小班的音乐活动《我和乐器做游戏》, 教师手持小鼓走到小朋友身边, 一边说出小朋友的名字一边按节奏敲鼓, 小朋友听到自己的名字, 按节奏一边敲鼓一边模仿说节奏。其次, 小班幼儿拿到乐器, 喜欢乱敲, 教师应利用夸张的动作、手势, 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养成使用乐器的良好习惯。如当教师说“小小响棒出来玩”, 幼儿就用十字敲奏的方法按任意节奏敲奏。当教师说“小小响棒休息了”, 幼儿将响棒分别放在两个大腿上保持安静。敲手鼓时, 教师唱“天线宝宝”, 幼儿就模仿天线宝宝将鼓槌放在头顶上, 鼓声便立即停止。演奏时乐器大小声的控制可用声势指挥, 如:大象大、大象大、大象耳朵大又大 (鼓声渐大) , 老鼠小、老鼠小、老鼠耳朵小又小 (鼓声渐小) 。在孩子渐渐掌握使用乐器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标识指挥幼儿进行乐器演奏使演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活动中, 幼儿将自己手中的乐器与黑板上的乐器标识和节奏型相对应, 结合音乐进行演奏活动。如大班幼儿演奏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就可利用简单的四个节奏型和四种乐器标识在一次活动中完成演奏, 孩子学得非常轻松。看标识进行演奏既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常规以及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转换能力, 将幼儿被动模仿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帮助幼儿找到乐器合奏的规律, 同时也使教师在进行乐器演奏教学中更加有效。

二、促进幼儿对音乐元素感知和理解的有效技法

音乐元素主要表现形式有:节奏和曲式, 重力、和声、音效等伴随着乐曲的出现表现音乐的不同特质。促进幼儿对音乐元素的感知和理解, 可提高幼儿对音乐特质的敏感度, 激发幼儿对音乐元素的构成和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 节奏训练的有效技法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幼儿阶段应从节奏入手进行教育。”节奏训练可分为固定拍练习、变换节奏练习、多声部练习等, 一般通过语言节奏、身体拍奏、实物乐器和自然乐器演奏的方式综合进行表现。固定拍就如人有规律的心脏跳动, 对幼儿来说, 首先应进行稳固节拍的练习。固定拍练习可蕴含在童谣和音乐中, 通过图示法、格子游戏法和默念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如小班童谣《蝴蝶飞》, 教师可边念童谣边在黑板上放蝴蝶 (四句四只蝴蝶) , 根据图示再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见到“蝴蝶”拍一次手, 然后在身体拍奏的基础上再进行乐器演奏。格子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幼儿的节奏秩序感, 培养幼儿的听觉、记忆、辨别能力。格子游戏可分为四方连格、九宫格、十六宫格。在进行格子游戏时, 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听排游戏, 还可以将格子内的图卡由动物、食物换成音符卡, 再换成乐器图卡, 通过语言、身体拍奏、乐器演奏等方式达到训练幼儿稳固节拍的目的。默念游戏也是帮助孩子在心中建立稳固节奏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歌曲《十个小矮人》, 可引导幼儿将歌曲中的“小矮人”吞没, 在幼儿渐渐掌握后还可以把更多的字吞没甚至整句吞没。变换节奏练习可运用古诗、童谣、故事, 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节奏型,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创造力。多声部节奏训练可从语言节奏入手, 从两声部轮说、说衬词开始, 到大班提高难度, 进行两声部卡农和多声部练习。节奏活动还应注重运用指挥的功效, 从小班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学看指挥的能力, 培养幼儿在节奏活动中的专注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 感知和理解曲式结构的有效技法

乐曲组成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乐句, 多个乐句在一起构成乐段或乐曲。多个乐段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称为曲式。如何提高幼儿感知乐句和曲式结构的有效性呢?

(1) 图示法

将音乐转换为直观的视觉形象, 与图片相结合, 使幼儿能清晰地感知乐句和曲式。如, 音乐《尝豆豆》是比较工整的四乐句, 教师在每一乐句出现时放一粒豆豆图片, 幼儿便可形象地感知有四个乐句。再如, 一首乐曲是ABA曲式, 教师可利用两种图片或直接是两种形象或字母、数字卡等组成ABA结构, 与音乐相结合, 幼儿便能较快地掌握乐曲的曲式。我们还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引导幼儿用形象的符号记录、表现音乐, 通过图谱使幼儿更好地感知音乐的旋律结构和节奏变化。

(2) 手势法

即将音乐通过直观的手势动作去帮助孩子感知乐句和曲式, 使幼儿看到教师手势的变化。

(3) 游戏法

幼儿亲自参与游戏, 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乐句和曲式结构。如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 教师可边唱歌边轮流摸孩子的头, 在每句末请一名幼儿站起, 歌曲唱完看站起的幼儿数目就知道是几个乐句;再如欣赏音乐《瑞典狂想曲》时, 结合故事绘本《逃家小兔》的故事情节, 幼儿扮演兔妈妈和兔宝宝, 通过表演游戏达到幼儿感知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的目的。

帮助幼儿有效感知和理解音乐元素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肢体表现法、语言节奏法等。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应根据音乐的特点互相融合、灵活使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启发我们打开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路, 利用“他山之石”达到“可以攻玉”的效果,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创新, 从而形成最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方法。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音乐教育思想体系, 音乐常规的建立和促进对幼儿音乐元素的感知和理解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广泛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可找出规律性因素, 不断思考、创新, 逐渐形成本土的、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也正与奥尔夫所提倡的“奥尔夫教学法永远在不断发展中”和“奥尔夫音乐的本土化、民族化”的精神相符。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常规建立,音乐元素,有效技法

参考文献

[1]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3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启发幼儿感知音乐、表现音乐,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创造音乐。

关键词

奥尔夫 完整性 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下面以一则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白船》为例谈谈奥尔夫音乐在我的实践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幼儿音乐生命的完整性

首先给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选材上,要求结合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等内容,因为这种音乐更易被人们所熟悉,更为人们所接受,通俗易懂。因此我选择的歌曲《小白船》是一首在我国流传已久的朝鲜童谣。歌曲描述了孩子们对神秘宇宙的丰富想象与探求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展、鲜明,三拍子的韵律描绘了月亮船在夜空中荡漾的生动形象和美好神奇的意境。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认为:对于处于个体发展原始(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不能只定位在知识、技能方面,应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而且正如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确认的:音乐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加到音乐中去,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体验、感受其中的内涵,并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参与到音乐的欣赏、理解、表现当中,获得对音乐完整的感知。

下面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小白船》来分析一下幼儿音乐活动中的目标设立对音乐生命完整性的关照。

音乐欣赏《小白船》的活动目标是:

1.感受三拍子乐曲的柔美、悠扬的旋律,理解歌曲内容,知道可用图画来记忆歌词,并学习制作歌词图谱。

2.尝试用动作大胆表现乐曲中的情景,和体验三拍子的强弱弱节奏。

3.在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音乐欣赏活动的乐趣。

目标1: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这是因为:(1)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分析,本首歌曲的教学价值就是让幼儿充分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2)从幼儿的发展状况分析,要让幼儿体验歌曲的感情,首先要理解歌曲内容,因此借助图谱的运用和设计,有助于幼儿对歌曲内容的把握。

目标2:的提出是为幼儿更好地、更丰富地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体验,也是艺术活动情感性的要求。

目标3:具有整合性。因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所以教学活动的过程必须注重幼儿艺术活动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上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对幼儿音乐的感知、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的完整性。

二、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激励幼儿音乐学习的自主性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为激发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幼儿有自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小白船》中,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谈话讲述晚上天空中你会看到什么引出课题,接着让幼儿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去聆听歌曲旋律,使幼儿慢慢进入一种与主题相吻合的情境中,想象音乐世界各种奇妙的情景。听后,教师可引导幼儿想象音乐中的情节,幼儿肯定会讲解出各式各样的音乐画面,我想由于先前的导入可能有的幼儿会讲出:我好像看到了星星和月亮,当然肯定会有不少的幼儿会讲出其他的情景,这一幅幅他们想象的画面正是体现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独特性,教师可以根据对于幼儿的理解和幼儿自身音乐的体验不同进行点评,保护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音乐世界。接着通过聆听老师的歌声,使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音乐活动的自主性,要给幼儿留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机会,让幼儿体验自身感受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因此当幼儿对歌词基本理解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图谱,在设计图谱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充分的想象,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由于幼儿时期的学习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歌词中的抽象事物更易被幼儿理解和记忆,教师引导幼儿绘画出歌曲中描写的情境和事物,既是对幼儿一种技能上的挑战,又是在认知基础上,提高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促使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只有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放手发动幼儿,使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促进幼儿音乐体验的创造性

奥尔夫教育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在音乐活动中,有大量的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因此当幼儿对歌曲基本理解,通过制作歌词图谱,创设意境后,教师引导幼儿按照图谱吟诵歌谣,可先作提问:吟诵歌谣时用二拍子节奏还是三拍子节奏好呢?为什么?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意境设计节奏,通过讨论与尝试,使幼儿觉得三拍子节奏更符合晚上月亮和星星出现时的这种舒缓宁静的感觉。让幼儿根据歌谣的意境确定用三拍子节奏吟诵歌谣,从而自然导出歌曲的三拍子节奏。随着对歌曲的进一步熟悉,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声势动作表达歌曲的节奏,用身体作为乐器,以跺脚、拍腿、拍手、弹舌和捻指等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训练,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动作,并注意选择强拍和弱拍的不同动作,但要求动作合拍。当幼儿对歌曲基本熟悉,幼儿逐渐脱离图谱,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根据歌曲情节自编动作表演、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对音乐具有创造性,在听到美妙的声音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一幕幕美丽的画面,并能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当他们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等代替乐器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音乐的创造性。

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每个幼儿表现自己真实体验和感受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并实施于自己的活动中去。幼儿的学习难度层层加深,能力培养逐步渗透,在快乐中积累经验,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得发展,体现了在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的运用,使我们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器官,音乐游戏、歌唱、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而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亲身体验和表现中体验到乐趣,获得了自信和成功感。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新理念 篇4

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挖掘和培养人多种生存必要要素,如自信心、创造力等。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普及和社会性,给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园里的音乐来讲,首要任务是为更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高深方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和我园建构式课程有很多相通之处。我认为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更好的开展我园建构式探究课程。我园建构式课程的核心是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主张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真正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让幼儿在尝试(探究)中学习。那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是如何进行这种探究学习的呢?

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被国外称为:“从钢琴凳上(教师)、从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动态的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不需要懂任何乐理知识,而是通过自己亲自参与,从亲身的体验中感受音乐。比如在《走走、跑跑、停停》的游戏中,老师让孩子光着脚随意走动,目的在掌握孩子走的频率。然后根据孩子走的速度敲击鼓,请孩子听鼓声走,在走的过程中孩子是在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老师以提高一倍的速度敲鼓,孩子自然会跟着这个速度小跑起来,这是孩子在体验八分音符的时值。在此基础上请孩子听到鼓声停,立即找一个朋友一起造型,找三个、四个、五个孩子拉手,这是孩子在感受乐句的开始和结束,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合作精神,同时增强数概念。鼓声大,孩子会随节奏跺着地板走,鼓声弱,孩子会踮着脚轻轻走,这是感受音乐的强弱。听鼓声往前走,听三角铁往后退,这是感受不同的音色,同时感受空间方位感。让幼儿用身体做乐器,这是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简单又有趣味的方式,例如:歌曲《一只哈巴狗》,在幼儿熟练用节奏型念歌词的基础上,再加以“声势”用捻指、拍手、跺脚等方式加强节奏的训练。活动中幼儿不仅掌握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感,并且幼儿在一种完全、自由、创造、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进行活动,对歌曲的音准也有很大的帮助,更易令幼儿感受音乐,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二、激发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主观性发展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来看,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结果可能是幼稚、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幼儿的探索精神。奥尔夫以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体现创造性的教学。他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声音,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活动是开放式的,它允许任何答案的出现,只要孩子做了就是好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一个《这是什么声音》的活动,老师请每人拿一种乐器,用动作来表示你的乐器可以怎么玩、能发出什么声音。小朋友们绞尽脑汁的想,才想出一些玩法。即兴随音乐做律动时,有些小朋友红着脸说:“对不起老师,我还没想好。”我回来后给孩子们发乐器,还没等我说什么,孩子们就已经在五花八门的玩了起来,瑶瑶把双响筒放在地上转,盈盈把双响筒当酒杯在喝酒,扬扬把槌子放进双响筒里捣动,乐乐说沙棰是鸡腿,程扬干脆把小钹的松紧带解下来,放在地上滚!多有创意!这说明孩子天生具有探究精神。例如在《走小路》活动中,目标是培养幼儿感受节奏。形式主要是用嘴、手、脚,发出的不同声音表现音乐的节奏,孩子们用自己想出的方法表现音乐,有的幼儿用手指弹脸发出声响,有的打响指等;也有的用弹舌来表现,虽然有些幼儿表现音乐方式不明显,但是极富想象力、创造力,整个活动都是以孩子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去尝试,不仅培养了幼儿初步感受节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探究精神,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与五大领域有机结合。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有机渗透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学习内容,把语言引进音乐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法独具特色的部分。结合语言进行的节奏训练非常的有趣又没有任何难度。例如学习交通工具时,我们可以请孩子说出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的交通工具,如卡车(x x)、摩托车(xx x)、公共汽车(xx xx),每一种交通工具代表一种固定节奏型(节奏基石),把孩子分成三组,每组反复念一个词,加上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断和连)及声部的交替变化,就组成了一个三声部的节奏合说。童谣、儿歌、唐诗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孩子们边念边加上身体动作,稳定的拍率、准确的节奏感在这里得到训练,一首儿歌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为其伴奏,通过身体或节奏乐器甚至音条乐器来伴奏,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多声部作品了。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理解音乐或舞蹈的结构。还可以让孩子看图片进行即兴唱故事接龙。把故事用嗓音、动作、舞蹈、演奏、表演即兴的编成音乐舞蹈剧等等。

四、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对幼儿的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会听到很多世界名曲,如《狮王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欢乐颂》等;以往我们对音乐理论的知识,不会讲给幼儿,毕竟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理论的接触;例如:卡农。卡农的意思书面解释为:同一旋律以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各个声部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一定的间隔依次模仿前一声部进行,用这种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轮唱曲即卡农曲的一种。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这种乐曲的特点,我们将幼儿分成五组,每一组拉成一圆圈,选择幼儿熟悉的歌曲例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第一个圆圈先开始顺时针转动并歌唱,第二句开头和第二个圆圈的幼儿一起唱,第二个圆圈的幼儿唱的同时也开始转动,以此类推,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圆圈进行,当歌曲唱完时,幼儿会发现第一个开始转动的圆先停下来了,然后再是第二个圆、第三、第四、第五个圆停下来,通过反复不同花样地进行,让幼儿亲身体验,并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卡农曲的形式,欣赏卡农曲的音乐,引导幼儿理解卡农的音乐感觉;在各项活动中不断挖掘幼儿创造力、音乐的感受能力。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5

摘 要:通过研究奥尔夫教学法产生的环境,分析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师技能不全面、教育模式传统和教材配备不能及时供给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在推广力度、教学设施、教学理念、师资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提高其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效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音乐教育;节奏;原本性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产生

奥尔夫于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一个军人家庭,因为父母喜爱艺术,奥尔夫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受艺术教育。父母并没有对他施加太大压力,而是给了他宽阔的艺术空间,让他在自由的空间里发挥自己作为一个幼儿对于艺术的想象。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奥尔夫从小就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兴趣。奥尔夫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用玩具敲打地板为母亲“伴奏”,母亲很快发现了他音乐方面的天赋,但没有强迫他日复一日的进行钢琴训练,而是注重培养他的人文精神。母亲不仅教他钢琴演奏,还鼓励他发挥创造力,用自己谱写的“歌曲”和特殊的节奏感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家里总是充满着艺术和知识的自由气息,也正因这样宽松的童年学习环境,奥尔夫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而是对舞蹈、戏曲、舞台剧、文学、作曲、指挥等领域。

后来,奥尔夫建立了“京特学校”,尝试以节奏为基础,与舞蹈、语言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以幼儿音乐教育为主,取得了巨大成功。奥尔夫音乐教育也迅速发展,并被介绍推广到世界各地。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是回归自然、即兴创作、让所有学习钢琴的孩子摆脱枯燥无味的学琴状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钢琴。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钢琴教师可以使游戏穿插到钢琴教学当中,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枯燥无味的识谱、感受钢琴的发音原理以及钢琴的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幼儿迅速的伸出右手食指点在无名指上,如此反复的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枯燥难懂的理论中解放出来。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教学理念上遵循“参与性”,让幼儿主动自然地去感受、体会舞蹈。奥尔夫音乐教学理下的幼儿园舞蹈教学,摒弃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没有过分地追求舞蹈动作的技巧、柔韧度以及动作的单调模仿、重复,幼儿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放松身心,将感受到的情绪与身体相融合,自然而然,由内向外地去体会的主动参与者,从而让幼儿身随心动地去感受最原始、最自然的肢体感觉。幼儿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中,主动参与并享受参与其中的快乐,感受舞蹈的乐趣,充分热爱舞蹈。教学形式提倡“综合性”,让舞蹈教学过程多元化。

四、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奥尔夫教学法作为当代最先进、最有效的幼儿音乐教育方法之一,其教育理念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兴趣,但这种教学法的应用情况并不广泛。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只听说过奥尔夫教学法,并没有做过深入研究。

在教师技能方面,幼儿教师一般都具备弹唱和钢琴弹奏技能,所擅长的领域并不广泛,会间接对幼儿的音乐想象造成一定限制。

在教学模式方面,许多教师采用传统方法教授幼儿音乐,即教师演奏,让学生一遍一遍地练习。这种方式非但没有使幼儿参与到教学中,还容易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背离了奥尔夫教学法的本意。

在教材配备上,也存在很大问题。贯彻实施奥尔夫教学法,应该有独立的音乐教室,外加足够的场地,教室里除了钢琴之外,还应配备有简单的奥尔夫乐器,如三角铁、响板、串铃等。但事实是,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既没有较为独立的教室配备,又没有较为专业的奥尔夫教学法的教材。

五、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优化应用措施

(一)在音乐教育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加强推广力度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对幼儿音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我国音乐教育基础太薄弱。因此,政府要给予必要支持,加大宣传力度,让奥尔夫教学法在学校中逐渐普及,伴随着教学方法的普及,学校相应加大师资力量投入,与政府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惠体,共同提高我国音乐教育基础力量。只有这样,奥尔夫教学法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推广和应用,其核心价值才能得到更广泛体现。

(二)完善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设施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亦是如此。要想使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得到普遍推广和发展,就要先解决音乐教育中的教学设施问题。

不同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需要资金投入。政府可给予有力支持,在足够的场地上建立独立的音乐教室,购买一些奥尔夫乐器和可启发幼儿音乐头脑的书籍等。除了购买以外,教师还可与幼儿携手,共同制造一些简单的乐器,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作出他们脑海中想象的音乐。同时,还能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节奏感。

(三)正确认识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对普通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要想正确解读奥尔夫教学法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研读有关奥尔夫教学法的书籍,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理解其教育理念。有条件的,可参加一些奥尔夫教学法讲解的培训,提高自己对于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

(四)以节奏为基础,以幼儿为中心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幼儿要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幼儿不同于成年人,其心智还不成熟,缺乏稳定性,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能用抽象的思维学习音乐。教师应以引导为主,帮助幼儿建立节奏感,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幼儿对音乐产生了解。幼儿教师不应禁锢幼儿的思想,可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通过舞台剧演出、奥尔夫乐器演奏等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可以将音乐与舞蹈、语言结合起来。结语作为一名奥尔夫教学法的实施者和推广者,要关注幼儿独特的个性,还要营造特色的个性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情感、心灵、身体、智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以上策略,使奥尔夫教学法得到真正的优化应用,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找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六、总结

学前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教育环节,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入到学前音乐教育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6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舞蹈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游戏中增强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全面提高儿童音乐素质,所以说奥尔夫教学法是适合于儿童,并应当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法。那么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我们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来呢?本文就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儿童的音乐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人们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要方式。音乐听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听觉对音乐语言中各种基本要素敏捷的反应力、记忆力和整体的感知力。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音乐的听觉是在听觉上要求出来的,而且,开始要求得愈早,将来的效果愈好。实践证明,音乐听觉绝非天生就有。”儿童时期的听觉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最灵敏的阶段,抓紧这个黄金时期进行训练,对发展儿童的音乐潜在能力十分重要。

那么,对儿童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可以从哪些方面要求呢?首先,可让儿童辨别声源(即声音发出的方向)、音色、音的高低。如在《辨音取乐器》的游戏中,教师在幼儿看不到的地方敲击乐器,每次请能快速听声音并说出乐器名称的幼儿上来取乐器,然后再由他来敲击,请其他小朋友来听辨,依次传递下去。不过在游戏中要尽量鼓励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直到每位小朋友都能分辨并说出乐器的名称。其次,可让儿童辨别音的强弱、音乐进行的快慢、音的长短以及在音乐中的应用、音乐的结构形式等。如在《咚咚和嗵嗵》的音乐游戏中,教师运用固定的节奏型介绍闹闹和静静的特点,可以这样说:音乐谷里来了两个奇怪的小精灵,一个叫闹闹(f),一个叫静静(p),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跳舞吧。这时候教师开始放音乐,鼓励幼儿自由想象闹闹和静静,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当鼓声或音乐强时,幼儿向下使劲跺一下脚或拍手;当鼓声或音乐弱时,幼儿踮起脚尖轻轻走或点手心。

二、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音乐的节奏来源于生活,人的语言、动作,大自然中万物的各种自然规律都为音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节奏源泉。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曾告诫我们:“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因此,对儿童进行节奏训练就应该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

儿童节奏训练可以从有节奏的儿歌朗诵、体态律动入门,配合唱歌、舞蹈、节奏乐器演奏等。如教师播放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带领幼儿排队模仿各种小动物,让孩子们跟着四分音符的节奏(XX|XX)模仿动物踏步走,在行走的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在行走时模仿该动物的叫声。节奏训练还应注意由运动的节奏(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比例关系)开始,逐步系统掌握由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切分音所构成的多种节奏。如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即一个动物表示一拍,用一个四分音符来表示,用手拍出它的节奏就是|X|,一个小动物表示半拍,用一个八分音符来表示,两个小动物加在一起是一拍,用两个八分音符来表示,那么它的节奏要快一点,即|XX|。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幼儿不仅认识了小音符,又学会了看节奏谱打节奏。每出示一张卡片,幼儿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节奏,并能用手拍出来。

三、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儿童对音符旋律的感知能力

旋律是最重要的音乐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它本身就是乐音的高低、长短、音色、力度、速度、调式、调性等等诸多要素综合运动的结果。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往往最容易被人们感知和接受。因此,旋律听觉训练是音乐听觉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音符和旋律概念都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如何去教他们呢?我采用了身体律动教学与旋律教学相结合的办法。例如我在教唱音阶时就通过肢体游戏让孩子们很快的就学会了,开始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摸五官的游戏,教师说出鼻子、嘴等名称,请幼儿快速摸自己的五官等,然后继续玩此游戏时变换身体名称来玩,同时加上歌词和旋律开始学习唱音阶。让孩子们初步尝试用身体的部位来表现音阶。谱例如下:

摸摸 你的|小 脚|do do|do do| 摸摸 你的|膝 盖|re re|re re| 摸摸 你的|双 腿|mi mi|mi mi|„„

四、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培养儿童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它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对儿童进行音乐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智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带有创造性活动的各种内容,即根据音乐原型构想出音乐的形象和意境,并用动作表现出来,或者听了音乐之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图画表现出来。如课例《动物音乐会》课前教师节选《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第一首《狮王进行曲》、第四首《乌龟》、第六首《袋鼠》、第十三首《天鹅》音乐,课前教师宣布今天我们来举行一个动物音乐会,下面要出场四种动物,它们分别是狮子、乌龟、袋鼠和天鹅。然后启发儿童去想象这四种动物在神态、动作方面有哪些特点?表现这四种动物的音乐又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儿童自由发言,然后教师依次放四段音乐让孩子们边听边“对号入座”,并根据想象自由表演,随着音乐的节奏即兴表演。二是学习简单的初步的音乐创作方法。如《节奏创编游戏》教师根据儿童前期对节奏的训练有一定认识后,就可以尝试着让儿童自己去创编节奏音型,如教师拍两小节节奏XX XX|XX X|之后请学生也即兴的去创编短小节奏,开始教师可做引导,等儿童熟悉后,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编游戏中来。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7

关键词: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原本的音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重点顺应世界儿童音乐改革浪潮经历了三个重要转折: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焦点主要是儿童的音乐概念发展;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焦点主要是一般思维力和创造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对国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反思, 而素质教育成为90年代教育的新视点[1]。在这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里, 中国儿童音乐教育观念已逐渐成熟, 教学模式日渐更新, 教学内容日趋合理, 教学方法亦呈多元化。在此过程中, 以匈牙利的柯达伊、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德国的奥尔夫、日本的铃木镇一等为首的国外优秀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与发展亦为上述成就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纪伊始,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 (OMEP) 和中国学前教育界已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与审美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 热切呼唤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 让枯竭冷漠的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来, 让它获得源头活水, 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还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2]

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将幼儿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领域, 并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即各个领域并非各自分立, 而是相互交流、相互会通的。艺术教育作为领域之一除了有其艺术教育的功能之外, 在不同的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还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个领域都不能比拟的。所以说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相比较于传统的艺术教育, 《纲要》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人文内涵以及其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方面均有极大的改变。其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上更为关注帮助幼儿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美的收获以及成就感,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乃至创造性地表现美, 以期培养审美能力, 强调自我表达, 最终赋予幼儿满足感与成就感。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上提出应与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此契合绝非朴素意义上的相同或结合, 表现为内容具有生活性、形象性以及愉悦性的特征, 强调内容本身是否隐含强烈的人文精神及与其他领域是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形式上则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等特征, 其更为关注儿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既能自由感受生活之美, 更能超越常理与常规, 以卓越的创造精神来创造生活之美。

其实这本不是新鲜的话题, 早在古代《吕氏春秋·古乐》便有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 实处空桑, 乃登为帝, 惟天之合, 正风乃行, 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 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 以祭上帝”“帝尧立, 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 以制十二律”。可见聪慧的古人早已发现模仿是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音乐赖以实现的物质材料——声音——本身是先于音乐而存在的。模仿若天然的教育带领人们感受自然的音响, 向自然学习。此外, 人亦是相互学习, 例如《淮南子·道应训》中论述了音乐的起源:“今夫举大木者, 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即人们是在共同劳作的过程中为发表意见方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可见音乐本是来自生活, 如美学家滕敬尧教授近年来所提倡艺术教育的“创生观”, 即创造从来都是“有众生有”, 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还要充分切实地利用本土文化, 达到同质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近年来以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研究人员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中所持的基本立场:从“生态和谐”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出发, 力争将“自我中心、相互对立、强调孰轻孰重的状态”, 转化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强调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的状态”, 并具体地提出:1) 适当的知识技能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基础;2) 完美的艺术作品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媒介;3) 高主体性参与的实践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4) 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一切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返回到了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轨道[4]。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无疑为这一新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上述改革的立场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无一不贯穿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 新课程的实践也很大程度地借鉴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于此,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自身所蕴含的生态性、自主性、开放性、即兴性等价值特征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所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概念是“原本的音乐”。关于此概念的特点是以奥尔夫先生本人的解释为蓝本的前提下, 众研究者具有的共识, 即民族性、根源性、实践性、综合性、即兴性、音乐性。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具有时代的意义, 即音乐的教育不再囚禁于古典音乐的藩篱, 音乐的传承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基于某种意义上来说,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像是帮助儿童重返音乐艺术诞生的元年, 感受那来自自然纯朴的音乐, 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对音乐的发生与发展历程的复演。

卢梭早在18世纪便提出“顺应儿童的天性”这一精彩而具里程碑的命题。现代音乐教育则在儿童音乐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体化。“音乐始自人自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立论点。因此他认为儿童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而并非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听众。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倾听自己”, “从内心出发”, 从“玩和奏”开始。而奥尔夫的歌唱、演奏、舞蹈、形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也是基于对儿童感受音乐后主动表现的观察[4]。他认为:“不是音乐配合某一动作, 或是动作配合音乐, 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的。”[5]

1980年, 亲赴德国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廖乃雄教授将此教学法首次介绍至国内, 从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在中国进行漫长的本土化之旅。在这30余年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幼儿园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它给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界秉承了数千年的重技能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冲击远没有消退, 在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其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冲破文化的坚冰把握改革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力度, 如何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合理的本土化, 乃至如何正确地理解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精髓——“原本的音乐”……

三十载春秋已过, 今日不同于往日。幼儿园教育改革已然开始, 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幼儿园音乐教育即将回归生活,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富有生态教育性的奥尔夫教学法到底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被正确地认识, 合理地使用还是流于表面效果和形式上的模仿乃至“被全然误解地使用"呢?

参考文献

[1]许卓娅.20世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概述[J].早期教育, 2001 (03) :8-9.

[2]黄进.生活·生态·创生:“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早期教育, 2002 (11) :10-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杜悦艳.回归本原: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8

关键词:“奥尔夫”现象 音乐 创新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为儿童精心设计的音乐教学法。在奥尔夫教学法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让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即兴地、创造性地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唤起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的情感世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致力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而是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把“真”、“善”、“美”、“爱”的精神传给儿童,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活动学习理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进行的,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更是如此,以他们的理解,“做”就是玩,即使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在奥尔夫教音乐教育中,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课堂活动,儿童在自由愉悦的游戏中能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在自由愉悦的音乐中,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的积累对发展儿童的音乐审美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首先,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上会有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们即兴创作,创新求异。有研究表明,当一组人员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些笑得最多、最尽情的小组往往最富有创造力,成果也最卓著,因为从每个人每件事上获取快乐,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原理。奥尔夫幼儿时期就经常陶醉在他自己演奏的“作品”的快乐中,“玩”(play)得高兴时,他还要大叫几声。他还在钢琴上做“大声”和“小声”的各种声音游戏,并伴以歌唱或儿歌游戏。他用声音的大小、高低变化来为他讲的故事伴奏,他学会使用钢琴所有的高低音位置。奥尔夫这种早期的人文教育使他的一生都充满创作的活力,甚至影响到他所创造的教育思想。其中,即兴创造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其次,音乐教育的理念应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音乐教育。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之所以被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音乐教育者所接受,正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其中包括人与生俱来那追求美的心理内趋本能。在他的教学方法中,对美的追求带来的约束代替了枯燥的说教。

第三,奥尔夫音乐课堂也要重视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不是许多课堂乐器教学中的大齐奏,而是协调的、富有美感的合奏,是属于集体性的活动,一种集体的体验。每当为一首新歌编配伴奏的时候,他们就会兴奋地甚至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乐此不疲。这样的音乐课堂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帮助、鼓励、等待、接纳,孩子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也得到了释放、得到了宣泄,心中的那份灵感也得到了升华,这更体现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前的音乐创新教育中的可行性。

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他们喜欢一个人,一定是这个人能带给他快乐,他们喜欢一项活动,一定是这项活动能带给他快乐……如果音乐给他带来了快乐,他就一定会热爱音乐,也一定热爱生活。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泉,溅起了快乐的浪花。愿音乐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愿音乐学习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愿意为他们的生活铺一层坚固的快乐基石,帮助他们建设起自己的那座幸福大厦。

参考文献:

1.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6页

2.[美]丹尼尔·戈尔曼(Goleman,D.).每个人都有创造力(The creative spiri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6页

奥尔夫音乐 篇9

奥尔夫音乐教学起源于德国,它的创始人是德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奥尔夫先生。

他所创立的这套儿童艺术基础教学体系已打破了音乐范畴,广泛地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

他以一个艺术家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到艺术各种表现形式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都有着他们的共同的元素-节奏。并利用这些因素去编设教材,起到互相推移的作用,学习变得容易快捷。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孩子的视野开阔,学习兴趣倍增,久而久之便能给他们建立起宏观的艺术概念。

奥尔夫先生更看到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所以选择了游戏作为孩子授课的主要手段,将知识与训练编设在游戏中,让孩子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得到训练。奥尔夫音乐解决了许多音乐基础教学中的难题,还极其强调与本土艺术文化的结合,自创始以来取得巨大成功,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地传播。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三个主要且密切相关的原则: 1.“元素性”的音乐教育思想

2.从儿童出发,让儿童亲自动手支奏乐、去创造 3.直接诉诸于感性,强调音乐教育中的感知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

以节奏为基础,从游戏入手、进行乐器、能力训练、即兴创作等。

运用噪音造型(歌唱、朗诵)、动作造型(游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声音造型(身体器乐活动的声势活动)及奥尔夫乐器演奏。

以上各种艺术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一方面唤醒感觉、引起兴趣,让孩子参与以共同游戏中去;另一方面让艺术结构知识逻辑性地导入,如拍子时值、基本节奏小节、拍号、强弱规律、力度对比、图形变化和舞台画面等等,这些艺术的基本要素给 孩子们建立起概念,而这一切都在游戏中进行。实践证明,孩子们学得开心,记得牢固,用得灵活。这种学习还大大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他们变得开朗,好动脑筋,好提问题,敢于创作,敢于敞开心胸大胆地表现自己。奥尔夫教学的真谛:

以节奏作为连接各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各科目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与此同时,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树立自信心 培养与他人和谐合作的意识。着眼于育人这个根本,既能为学习艺术专业打下良好基础,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和发展孩子们的各种潜能素质,培养造就适合当今世界需求的人。奥尔夫音乐课

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带领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带出学习方法,使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奥尔夫音乐课一反以往那种学唱一些歌曲、学习一些节奏或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的做法。它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并能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逐步调整教学形式和手段,始终让孩子在完全放松、心情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创造力萌芽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利用艺术作为手段支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奥尔夫教学法中一环也是世界所有先进国家在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视与推广的做法。师联幼师学校奥尔夫音乐课的教学特点

奥尔夫教学重要特点就是打击乐器。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这种乐器,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如三角铁,木质音条琴,鼓等等。利用打击乐器有一些目的性.因为打击乐器最易奏出节奏,这迎合奥尔夫以节奏为第一的目的。其次打击乐器音色鲜明,富于幻想性,这很适合小孩子的好奇心,再者打击乐器容易掌握,避免演奏者的技术负担。尤其对于孩子可以使它们尽心的演奏。打击乐器的运用非常广泛,他可以排练已经编好的歌曲和器乐曲,在排练过程中,可让孩子们交换乐器,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使用。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中常与朗诵,表演,舞蹈相结合起来运用。

奥尔夫音乐游戏 篇10

一、活动名称:七式进阶传球游戏

二、活动准备:音乐、小球

三、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培养幼儿动作与音乐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反应能力

4.为幼儿提供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基本要领

1.时间:15-20分钟 2.步骤:

(1)10人围坐成圆形,每人一球,音乐响起(2)随音乐传球,嗡嗡声时做拍蚊状(3)嗡嗡声结束,立刻恢复传球(4)如此反复 五、七式进阶其他游戏:

1.握手舞蹈:普通旋律随意走动,嗡嗡声时找人握手不动,嗡声结束恢复随意走动

2.摆造型:普通——随意走,嗡——摆造型,结束——恢复随意走 3.撕报纸:普通——玩报纸,嗡——撕报纸,结束——恢复玩报纸

奥尔夫音乐游戏——乌龟爬爬

一、活动名称:乌龟爬爬

二、活动准备:音乐、教具娃娃

三、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促进幼儿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3.让幼儿与父母亲密接触

四、基本要领

1.时间:15-20分钟 2.步骤:

(1)学生屈膝坐在地板上,将教具娃娃放在腿上(2)播放音乐,随音乐节奏双手拄地,屈膝移动身体

(3)随音乐做不同的动作(爬、半起身、站立,前后移动身体)(3)如此反复

五、乌龟爬爬音乐其他游戏: 1.2.3.奥尔夫音乐游戏——库乞乞

一、活动名称:库乞乞

二、活动准备:音乐

三、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培养幼儿动作与音乐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反应能力

4.为幼儿提供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基本要领

1.时间:15-20分钟 2.步骤:

(1)全体在蒙氏线上一个方向站好(2)音乐响起,顺时针向前进

(3)当出现库乞乞时,左右手交替出拳(4)库乞乞结束时恢复前进(5)如此反复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篇11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基本理念;内容特征;中学音乐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创造性的提出了动作及语言等是音乐发展的本源,同时表明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人本主义。

1.1原本性。原本性音乐理念是奥尔夫教育法思想基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产生及有效应用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它的原本性。奥尔夫曾指出,这里的原本性不仅仅代表单纯音乐,它同时包含了语言、行为等在音乐中的体现,同时指出原本性指的是不同语言及舞蹈动作是音乐产生的根源。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其原本性,就是要将舞蹈动作、语言及行为等多种因素融入到教学手段当中,这样一来将产生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

1.2人本主义。奥尔夫指出,音乐教学中,原本性同人本主义是密不可分的,人本主义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本性进行充分的展现。尊重人本主义,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将知识及结构进行讲解,同时课堂中,学习者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奥尔夫的这一教学理念同新课程改革对我国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及其特征

2.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1)奥尔夫乐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乐器主要分为无固定音高和有固定高音乐器,而且奥尔夫乐器操作简单,音色丰富,同时也加强学生在节奏训练中的创造力。(2)动作训练。动作训练特别要介绍的是声势训练,这也是奥尔夫的一项独特的创造,主要是通拍、打、捶等方式使人的身体发出声音,另外还要结合节奏以及力度制造出音响。(3)语言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语言也引入音乐学习当中,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创举,目的是通过当地民族法语言、童谣以及儿歌等,结合节奏、韵律进行开展。(4)听力训练。听力训练的目的主要是练习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反应能力,主要练习方法是通过学生在欣赏音乐同时加入声势等,练习学生的听力。

2.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征。(1)综合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单纯的音乐,它还结合了动作舞蹈语言等内容,更接近生命、自然以及情感的流露,另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没有失去古代最自然、最原始的音乐表达方式,并通过融合动作、语言、舞蹈等内容,挖掘人类的心灵,使其丰富。(2)亲自参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利用声势教学法,让学生都参与到当中,而不是只注重把原理和知识灌输给学生,同时学生也不受束缚,可以在唱跳以及做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以及对音乐更深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表现交往能力也能提高,同时学生的思想也能得到净化,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3)创造性和即兴表演。创造性和即兴表演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即兴表演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以及在节奏游戏中的获得的灵感,通过自己的肢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即兴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升华对音乐的体验。(4)注重本土文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本土文化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依据本土民族的音乐,创造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应用在不同国家的音乐教学中去。

3 中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3.1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根本理念,无论在进行任何一种乐器的教学,掌握好旋律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动作、语言及音乐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有节奏感的朗读,将文字进行不同节拍的变换朗读,并鼓励学生努力去对不断变化的节拍进行感知,从而对节奏掌握的更加轻松。同时也可以在节奏训练中,积极的融入动作,通过不同动作形式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肢体部位所发出的声音应当是有一定节奏的,随着姿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不同的节拍,学生会对节奏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体现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本性和人本主义。在学生们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听觉分辨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在进行乐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更加良好的节奏调控能力。

3.2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听力训练。听力训练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积极融入到听力训练中,就是对原本性和人文主义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进行任何乐器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积极融入打击乐器,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奏训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同时这种具有声势感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更深刻的对音乐进行感知。听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旋律、节奏等多种音乐元素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上要想积极体现奥尔夫教学中的原本性和人文主义,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来进行。例如,《土耳其进行曲》就是中学音乐听力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首曲目,通过对该曲目的欣赏,不断变换的旋律会促使学生不知不觉随着音乐摆动,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会大胆的运用语言和肢体对音乐进行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力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结束语

当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学音乐教学中,其主要通过声势节奏进行教学,另外把音乐、语言以及动作引入到奥尔夫教学法中,从而使学生更加的具有表演力、创造力,其不仅能够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同时可以极大的丰富中学教学内容及形式,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倩.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学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3(07)

[2]韦思铭等.现代音乐教学法在中学钢琴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3(24)

浅谈奥尔夫教学理念中的哲学思想 篇12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主观能动性,实践,个性发展

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他提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音乐教学法是一个具有规律性、创造性的音乐教育体系, 它融合语言、音乐、舞蹈为一体,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该音乐教学法的实施, 更能培养人的各种优良素质。其中, 各种音乐要素在奥尔夫教学活动中都是最必需的, 它以音乐活动开始, 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同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让儿童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奏乐, 而不是被动的听音乐, 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实现了在共性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

一、主观能动性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又称自觉识的能动性。然而, 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 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 用文字记录它, 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 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在不停在告诉人们, 应当做什么, 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 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 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奥尔夫教学理念正是从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奥尔夫的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创造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即兴性、从感知入手、让所有学生都来感受、学习音乐。每一个学生都有资格也具有学习音乐的能力。没有师道尊严, 杜绝强制性如;在音乐教室里老师弹钢琴, 学生在地毯上跳舞、唱歌、敲打节奏等。没有强制行为, 他们的音乐天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

发挥自由个性, 发展创新能力, 如要求儿童都用四肢着地, 但每个人必须自己设计不同的姿势, 不许与他人重复。又如经常在课内让学生按一定的音乐要求自由活动, 自己鉴别好坏, 逐步趋向统一协调, 最终的结构, 是有纪律的演出, 但这种结果决不是有老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去完成, 而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学生的聪明才智, 创造能力的发展之上的。

正如大家所认识的,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而且表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奥尔夫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向原则是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 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 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取长补短中的主动学习, 以及想象力、创造性的发挥。

通过奥尔夫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参与当中,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 不拘一格。音乐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挖掘人的创造性, 启迪智慧。音乐课堂是载体, 所以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 让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二、实践在奥尔夫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其本质特性决定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运用必要的工具, 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的元素性特点正式基于此, 节奏为基础,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 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 通过让学生打节奏, 身体的律动, 自编节奏, 结合图片和工具, 以及做游戏, 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知识, 一旦掌握持久性很强, 因为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 及自己的创作。在创造能力加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奥尔夫教学第二个重要特点就是打击乐器。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 小提琴等这种乐器, 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 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如三角铁、木质音条琴、鼓等。利用打击乐器有一些目的性。因为打击乐器最易奏出节奏, 这迎合奥尔夫以节奏为第一的目的。

通过阅读石海英的文章读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了解到奥尔夫教学理念另一个就是欣赏, “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 它有时用不同的节奏或不同的声势表现音乐中某一特定乐句, 有时则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 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

通过以上的阐述, 笔者认为在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中包含着实践的知识在其中, 并且对于更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个性在奥尔夫教学理念中的体现

提到个性就想到共性, 二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 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 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互转化。

奥尔夫教学理念就是让课堂中的每位学生在共性中求个性得以发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学生在掌握共有的知识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创造。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完整的人, 然后才是合格的音乐人才。而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正式映证了这一人性化的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从全方位, 多角度、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音乐课堂不仅丰富多彩, 充满随意性、娱乐性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不同, 在课堂中让学生即兴编节奏, 舞蹈。对一首歌曲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不同的启发和感受。

奥尔夫教学理念之所以被众多的音乐教育者认可并应用, 笔者认为这缘于它的科学性, 这表现在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方面。因为奥尔夫教学理念中包罗万象, 所以, 若能在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同时将它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这将会取得更好的效益。另外, 奥尔夫教学理念的精髓是创造性和元素性, 该教学理念具有世界性的、民族性的特点, 这体现了它的开放性特性。

同时, 奥尔夫教学理念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从感知到认知这整个过程, 它注重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这种教学理念的在课堂中的迁移, 可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 让学生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在当下,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呼吁越来越高涨,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科学的应用奥尔夫教学理念,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相信整个国民音乐教育的绩效会更好, 音乐教育价值也会更好地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闫经纬.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思考[J].大众文艺

[2]殷婕.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7.6

[3]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J].科技文汇.2006.04

[4]徐彩云.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4 (2)

上一篇:白沙桥高二优秀作文下一篇:读零优点有感作文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