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2024-12-09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共12篇)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1

摘要:本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以及它的特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整理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在中国运用的思考。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体系,音乐

卡尔·奥尔夫 (1895~1982年) ,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 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 创立了一种被称为“元素音乐教育”的新型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是当今世界上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先进音乐教学法之一, 是一个独特的, 完整的体系, 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 廖乃雄先生将卡尔·奥尔夫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介绍进我国, 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特点

(一) 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 音乐、动作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奥尔夫说:“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 它是同音乐、舞蹈 (身体动作) 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臧琳佳和徐彩云认为, 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 孩子们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音乐与说白、律动、舞蹈、乐器演奏、戏剧表演, 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 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相联系, 最后综合起来表现出来。刘洋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差异》中则举出了一个课程实例来让读者进一步地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综合各个学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樊潇潇则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综合性不但适用于中小学生, 它适用于任何年龄段。

(二) 美育性 (感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 对学生进行美育, 就是对感觉系统进行的训练。谢平认为, 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把音乐的重要内涵于无言中让学生体会到。金奉则认为, 重视音乐实践和积极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审美愉悦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在情感体验方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乐教中的“寓教于乐”观点是相同的, 而且与我国现行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相吻合。席书君也在《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通过举例, 具体论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感性的特点。徐彩云, 金奉, 隋清, 臧琳佳, 傅鸿, 娜仁其木格等人也分别在各自的论文中论述了美育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 音乐只是一种手段, 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 即兴性 (创造性)

即兴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 这个方法在奥尔夫教学中, 既是特点, 也是原则。奥尔夫教学法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兴能力的培养, 他明确提出: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 而不仅是结果。刘洋和娜仁其木格都在各自的论文中说道:“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 他怎么做并不重要, 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利用的道具也是各具特色, 体现了奥尔夫独创性的特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综合甄妍妍, 隋清, 陈庭星, 徐彩云, 娜仁其木格, 殷婕等人的论文, 可以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归纳为:

1、综合运用语言、动作、舞蹈、音乐进行教学, 即综合法。

2、即兴性。这个方法在奥尔夫教学法中, 既是方法, 也是原则, 每个活动都是即兴的。这个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学习音乐的态度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始于开端的原则方法。奥尔夫教学活动中各种音乐要素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 从人人均可参加的音乐活动开始。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多元并举。这个方法与原则是说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要立足于本民族, 同时也要学习各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在中国运用的思考

傅鸿和樊潇潇还立足我国国情, 对奥尔夫音乐体系在中国的运用提出了思考, 他们认为:

1、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磨损了学生独立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变相地局限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环境, 教具等硬件的欠缺也限制了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

2、幼儿园和学校懂得奥尔夫教学法的老师人数匮乏。

3、许多人不能正确认识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面对这些弊端, 傅鸿和樊潇潇也提出了响应的解决措施:

1、学校在教学环境建设、教学硬件设备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职能, 为奥尔夫教学发在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师范院校音乐系要尽最大可能在音乐教学法的培训中尽快加入世界音乐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高中国音乐教育师资素质。

3、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奥尔夫培训机构, 尽快为一线教师补课, 使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尽快接轨。

结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教育观念新, 教学方法新, 采用教具新的新型音乐教学法, 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未来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更加深入地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取其精华, 并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相结合, 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促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2

节奏是音乐构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首先就要感受节奏,通过节奏引起身体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所以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

小班上学期的幼儿,虽然没有经过什么音乐训练,但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能跟着老师钢琴的伴奏演唱歌曲,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是他们的这些动作都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自身的身体里,还有待于进一步训练和培养。在本学期的音乐活动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平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最敏感的,而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比如,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幼儿最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于是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将小动物的叫声配上不同的节奏形,如: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羊小羊咩咩咩,公鸡公鸡喔喔喔,小狗小狗汪汪汪等等,老师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已知经验,再加以引导:小鸡着急的时候还可以怎么叫啊“叽叽 叽叽”就变成了四分音符的节奏了。另外,在平时的课中,老师多留意内容,将节奏整合到其它内容中去,比如,起风了“呼啦,呼啦”,流水了“哗啦啦。开火车了“呜——呜——”,汽车“嘀嘀嘀嘀”等。快上课时,我喜欢拿一罐有糖的小瓶子用力摇出不同的节奏形,幼儿就用拍手来跟上老师摇出来的节奏,兴趣盎然,就这样,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幼儿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当幼儿寻找出了各种有趣的节奏时,就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如摇铃,用小棒敲打东西,玩响罐等等。通过寻找和模仿节奏,有的快,有的慢,近而开始模仿各种叫声,模仿简单的节奏,并对音乐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幼儿学习节奏打好了基础。

二、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节奏

(一)通过倾听音乐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熟悉的音乐是幼儿最喜欢听的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幼儿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教师可以经常有选择性的播放这些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猜一猜是歌名,如《彩云追月》是我们播放频率比较高的一首歌曲,每当我播放这首歌曲,有的幼儿马上会点头等做一些身体动作,有的幼儿则偏偏起舞,正因为是他们熟悉的,他们才愿意去感受,去表达,这为提高他们的节奏感提供了一个教育的和引导的机会。在让幼儿用模仿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手,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走步等动作。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利用自己的言行和语言感染幼儿

幼儿爱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如果一位教师具有清脆的嗓音、那么他的学生唱出的歌是动听的;如果一位教师具有优美的舞姿,那么他的学生跳出的舞蹈的是有感觉的。要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先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每听到一首歌,教师先要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我们班级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播放一些歌曲,我就会跟着音乐做一些自然的身体动作,当听到了一首抒情的曲子,我就会说到:好优美的曲子啊;然后用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当听到一首节奏较快的歌曲时,我会说:这首歌听上去非常的有劲。然后带领幼儿一起来蹦一蹦,跳一跳。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有时候还不会使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语言给幼儿这个印象。

(三)通过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来教幼儿学节奏。

幼儿学习以兴趣为主,当幼儿感兴趣时就学得快,掌握得好。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有一次,我们小朋友散步的音乐游戏,首先是小朋友睡觉,然后起床,之后是散步,当打雷之后下雨时,要求幼儿跟上节奏小跑着回家,发现小朋友虽然很有兴趣,但活动时显得很乱,于是,我就对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一遍,我们学一学老奶奶散步”把节奏变慢,幼儿就有意识地把脚步放慢了下来,然后有改成“解放军叔叔散步”把节奏的速度提高,幼儿也能跟上去了,最后在让幼儿自己探索:还可以学谁走路,怎么走?就这样,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幼儿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也会很投入,在玩的过程中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掌握好节奏,从而使活动开展的更加有序。

(四)将节奏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节奏教学不但能巩固节奏,同时也为其它学科增加了一份乐趣,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舞蹈,律动时,都要让幼儿仔细听曲子,掌握曲子的节奏,掌握了节奏,幼儿学的就比较快了,而且会把握得很准,在语言诗歌中,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幼儿会朗诵的更有兴趣,如朗诵诗歌《幼儿园像我家》,让幼儿按节奏ⅹⅹ ⅹ︱ⅹⅹ ⅹ来读,发现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在故事教学中,让幼儿在故事中有节奏地学小动物叫跳爬,学小动物走路,还可以有节奏地为小动物喊加油,这样不但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且轻松愉快地进一步巩固了节奏,在体育活动,游戏活动中同样可以渗透节奏教学。节奏教学还能作为一种信号贯穿于一日活动中。

三、创编节奏

幼儿掌握了一些节奏后,可以引导幼儿来创编节奏,为了既形象生动,又便于教具的制作,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符号。比如说每一个节奏音符可以采用苹果来表示,如大苹果表示二分音符,小苹果就表示四分音符;青苹果表示四分音符,黄苹果表示八分音符;二分之一的苹果表示四分音符,四分之一的苹果表示八分音符。这些符号简单易记,形象生动,而且幼儿自己能制作节奏卡,可以比较吸引住幼儿,当掌握好了以上的节奏符号后,就可以进行创编活动,如节奏乐《闪烁的星星》,我就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苹果图片,让幼儿进行创编节奏,幼儿可以按苹果的大小来编节奏,按苹果的位置高低来编节奏,按苹果的颜色来编节奏,按苹果分量的多少来编节奏。所以同样是一个苹果,按其特征的不同,有的把它当作四分音符,有的把它当作八分符,幼儿积极主动地创编出了自己喜欢的节奏。创编节奏,使幼儿的节奏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变得更主动,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3

关键词:“奥尔夫”现象 音乐 创新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为儿童精心设计的音乐教学法。在奥尔夫教学法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让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即兴地、创造性地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唤起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以及群体意识,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的情感世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致力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而是融合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把“真”、“善”、“美”、“爱”的精神传给儿童,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活动学习理论,即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做”中进行的,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更是如此,以他们的理解,“做”就是玩,即使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在奥尔夫教音乐教育中,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课堂活动,儿童在自由愉悦的游戏中能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在自由愉悦的音乐中,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的积累对发展儿童的音乐审美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首先,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上会有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们即兴创作,创新求异。有研究表明,当一组人员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些笑得最多、最尽情的小组往往最富有创造力,成果也最卓著,因为从每个人每件事上获取快乐,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原理。奥尔夫幼儿时期就经常陶醉在他自己演奏的“作品”的快乐中,“玩”(play)得高兴时,他还要大叫几声。他还在钢琴上做“大声”和“小声”的各种声音游戏,并伴以歌唱或儿歌游戏。他用声音的大小、高低变化来为他讲的故事伴奏,他学会使用钢琴所有的高低音位置。奥尔夫这种早期的人文教育使他的一生都充满创作的活力,甚至影响到他所创造的教育思想。其中,即兴创造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其次,音乐教育的理念应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音乐教育。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之所以被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音乐教育者所接受,正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其中包括人与生俱来那追求美的心理内趋本能。在他的教学方法中,对美的追求带来的约束代替了枯燥的说教。

第三,奥尔夫音乐课堂也要重视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不是许多课堂乐器教学中的大齐奏,而是协调的、富有美感的合奏,是属于集体性的活动,一种集体的体验。每当为一首新歌编配伴奏的时候,他们就会兴奋地甚至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乐此不疲。这样的音乐课堂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帮助、鼓励、等待、接纳,孩子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也得到了释放、得到了宣泄,心中的那份灵感也得到了升华,这更体现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前的音乐创新教育中的可行性。

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他们喜欢一个人,一定是这个人能带给他快乐,他们喜欢一项活动,一定是这项活动能带给他快乐……如果音乐给他带来了快乐,他就一定会热爱音乐,也一定热爱生活。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泉,溅起了快乐的浪花。愿音乐成为孩子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愿音乐学习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愿意为他们的生活铺一层坚固的快乐基石,帮助他们建设起自己的那座幸福大厦。

参考文献:

1.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6页

2.[美]丹尼尔·戈尔曼(Goleman,D.).每个人都有创造力(The creative spiri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6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4

奥尔夫所强调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个性化的教育, 其目标就是培育人的品格, 大力发展人文化教育。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艺术课程标准研修》中提到, 音乐教育应体现“人文性”这一特点。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使学生从人文性角度参与音乐教学。如曲子的情绪如何?听到曲子后想到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发?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向世界各民族音乐敞开胸怀, 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格及人文素养。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仅局限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与“学”这两方面内容, 忽略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教育, 他的音乐教学法体现了人本主义基础。[1]音乐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将理解人、尊重人的精神贯穿于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的品格。奥尔夫提倡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从宏观上看, 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中, 它是面向全社会的国民性教育,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音乐文化素养。从微观上看, 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自主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模式。现代音乐教育应体现一种主体性教育, 它充分肯定并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明确“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的观念。因此, 音乐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演奏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奥尔夫音乐教育主张促进学生丰富的个性发展, 体现了当今社会新型的音乐教学理念。

二、音乐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责任感

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责任感。真正对学生负责的老师不应以自我为中心, 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为目的, 以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前提, 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学生天生的乐感不是很好, 但经过教师的启发, 同样可以表达出美丽、动听的旋律。有些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将教学的失败归因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生没有音乐天赋, 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 失去自信, 最终导致学生对音乐失去兴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无论是在专业领域上还是在学术态度上都应是十分严谨的, 对待工作应是认真的, 而不应出现上课情绪不高, 随意给学生串课、停课, 讲授的乐理知识不准确, 自身的演奏技术停滞不前等问题。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很重要。因此, 希望广大音乐教师转变观念、改变行为, 提高教学责任心, 为做一名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好教师而努力。

三、教师应具有准确的听辨能力以及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 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后通过演唱、演奏反映出来, 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具有准确的听辨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的听觉分辨能力是促进学生取得进步的有利保障。教师应准确、清晰地分辨出学生的演奏是否准确。这里的准确包括:学生演奏音符的准确性、掌握力度强弱变化的准确性、演奏风格的准确性、情感把握的准确性等。在期末考试时, 很多学生暴露出错音的现象, 这个错音指的不是在考试演奏的过程中将练对的音符弹错, 而是指其在拿到谱子后, 从练习起就没有将其识对。由于能力有限, 有些教师不能准确听辨出音符是否准确, 不能及时为学生找出弹错的音符, 使学生一直在用错误的音符演奏, 最终导致学生考试或演出的失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自身的演奏曲目, 经常听有价值的音乐会, 也可以对所演奏的曲子找来不同演奏家的音像资料, 并对他们的演奏方法与风格进行归纳与总结。《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一书的副主编崔学荣曾在这本书中对山东省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的盛青老师的音乐课有着这样的评价:“盛老师良好的语言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 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修养可以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2]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贴近学生的、亲切的语言使学生理解与接受。

奥尔夫主张音乐教师应具有全方面的综合素质, 奥尔夫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成为音乐教师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内容的一部分。[3]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还应从思想上、行为上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音乐教师而言, 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当代音乐教师应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就音乐教学现状进行认真剖析, 找出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 根据音乐教学规律, 结合实际, 灵活运用, 以求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水平, 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我们必须认识到, 就音乐教育而言, 教师的演奏水平固然重要, 但某种意义上更重要的是, 要清楚掌握有关演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怎样的步骤与环节建立起来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入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曾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理论以及教学方法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研究, 但大多是研究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或儿童的音乐教育, 将其与钢琴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普通学校音乐教学以及儿童音乐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打破了专门通过专业技能性研究国外的音乐教学方法来照搬他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思路, 从适应于普通学校甚至是儿童教育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中找寻适应我国钢琴教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及教学方法。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尝试寻找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有优秀的音乐教学方法理论为指导。只有采用优秀的理论指导音乐教学实践, 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进而将演奏与教学实践引入一个和谐的状态。

本研究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为出发点, 目的是通过研究其教学方法的思想精髓, 为我国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寻求科学的理念与指导依据,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核心理念的借鉴, 实现我国钢琴教育教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面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 音乐教育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这包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制度的转变,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变。为了更快、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 我们应努力实施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策略。音乐教育要从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桎梏中解脱出来, 必须借鉴外国优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 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必将为我国音乐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3]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48, 32.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5

奥尔夫编写的音乐教材采用的是最原本的、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如用简易、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用易唱的五声音阶旋律,用最常用的大、小调式,用短小的回旋曲式„„他用这些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来表达人类最本原的思想情感。他认为,表达得越具有本原性、单纯性,效果就越直接、越强烈。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主体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同时,也必须为今后要从事音乐艺术的孩子打好基础。奥尔夫说:“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学,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哪怕是中等的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因此,他主张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在师生、儿童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建构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校门外空地上上课。教师爬到树上吹笛子,孩子在地面上围着树干敲打乐器、唱歌、跳舞。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综合性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认为: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上看,音乐、舞蹈、语言本来就是连为一体不能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音乐范围之内。在综合性艺术观的指导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组合了大量的自由吟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等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说,音乐、舞蹈、语言及创作、表演、欣赏等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体化综合性教学已经成为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注册商标”。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创造性的音乐教育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正如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确认的:音乐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加到音乐中去。奥尔夫还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因此,仔细观察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就会发现:创造,尤其是即兴创造在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有很大比例。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它对幼儿音乐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音乐教育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建构应充分尊重儿童,促进儿童个性的自主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将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和内容纳入到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去。例如,奥尔夫就将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儿童的名字、儿歌、童谣以及花草树木等作为词的起点。这些素材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是儿童容易进入的天地。

二、音乐教育应整合多种艺术形式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儿童不仅唱歌识谱、演奏乐器,而且还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奏乐。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与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形式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个体发展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的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避免人为地割裂各种艺术形式,应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综合的活动,只有将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等综合起来,才能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使其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音乐教育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6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 教育 创新能力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本学期接触了一些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的课程,感觉在形式别具新意,方式新颖,教具先进,而且伴随轻松愉的氛围,让我深入其中,感知、感受、感悟,体会奥尔夫所散发的魅力。从奥尔夫中我获得了快乐,通过对它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启迪良多。

1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变革,人文主义思想和创新意识的不断发展,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社会的变化,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人们追求自由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通过对奥尔夫的学习,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得到了不断地增强和提高。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和有效地推动作用。

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这样的,他一贯认为音乐只是实现教育和培养人时所采取的手段和一种方式。人的感官功能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得到发展和增强;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这一特殊途径来实现和达成;美好的心灵,高深的品德都可以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升华;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认知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及想象力、创造性等均可以在音乐中得到针对性的提高和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发展智力进行创造性活动和人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感觉能力。儿童听觉的敏锐性、直觉等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得到有效和快速地实质提高。据实际调查显示,具有很强创造性的人感觉神经都非常灵敏,培养感性知觉的最好途径正是艺术教育,孩子们通过早期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提高大有裨益。

2 奥尔夫音乐教育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对象

对于奥尔夫音乐所形成的教育体系,不论在我国或其它地域,人们对它的认知和感受,或多或少都存在或存在过一些不完全的理解,有失偏颇,静止地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启蒙教学,对于节奏训练,不过是要求孩子做一些看似稀松平常,比如跺脚、拍掌等简单的动作等等,并无特别之处,不足深入不足道哉。

奥尔夫音乐教育必须从此时此地出发,结合本区域,本民族的语言(甚至本地区方言)、音调,强调应当主要以当地的童谣、民歌为基本根据,这正是奥尔夫历来主张。在我国,奥尔夫音乐被认为是 “舶来品”,“洋货”,对它的大举推广反倒不利于“我们自己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目前为止,不论在日本、加纳或法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同时有两部平行教材,一部是奥尔夫—凯特曼编的《学校音乐教材》五卷和另一部利用本国本民族的语言、音调、童谣民歌编成的《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某某国版》,甚至融入地方特的的元素。因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力推行,只能来来教育的繁荣,不会影响 “民族化”,它的发展原本就是以民族化为前提。

3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用性

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创造能力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奥尔夫认为,在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向原则是即兴原则,即兴的,最古老、最自然的将情感表露最直接的表现出来。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从而提高儿童进行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奥尔夫说过,最原始的音乐是让儿童很早就开始以即兴活动形式,创造性的探索节奏、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来达到此目的。

在即兴的活动中,培养了儿童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对于音乐定时、结构的感知,对于音乐形象、表现的热烈和高度的集中注意,默契的相互配合,实际上是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奥尔夫活动中首先唤醒和加以训练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即兴活动。

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主动学习上,以及想象力、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做与不做是问题的关键,而做得好坏又另当别论。奥尔夫明确提出,学习过程很重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儿童在成长、实践的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有瑕疵的,但可贵的是他们在获取结果道路上的的付出和探索精神,这些是他们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是自然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以上表明,即兴性创造原则,不仅仅把即兴演奏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是把它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这正是它的精髓所在,并且通过长时间的,一系列论证和实践表明:奥尔夫音乐教育具有广泛的实际运用性和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备受推崇。

4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运用

在每项活动中,大家都在尽其所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同的形式吸引着每一个人积极的投入,这就是奥尔夫的魅力。器乐课上,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具,让每个学生采用不尽相同的方式使它发出声响,用手指弹、磨擦、敲打等。欣赏课上,学生们尽可能的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方设法,为自己设计一套最符合乐曲情绪、形象的舞蹈动作,同时再穿插一些小情节更加妙无可言。曲式课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切实感受。通过自身提高,带动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奥尔夫的教育形式,可以大胆且广泛地参与实际教学,因为它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自由想象,在思想的海洋里自由徜徉,在自由广阔的天地里,放飞梦想,儿童只要在宽松无束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教条和规矩的限制和压抑,他们就会逐渐适应变化,减少依赖性,发挥他们的优势,增强独

创性。

一言蔽之,通过奥尔夫教育,天真无邪的儿童的内心感情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率真的个性能得张扬,减少对环境的以来,能够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和表现力,这样对他们的健康快乐的成长非常的有益,同时奥尔夫音乐中的思维技巧和经验,创造力的激发转而刺激其它方面创造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7

关键词: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原本的音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重点顺应世界儿童音乐改革浪潮经历了三个重要转折: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焦点主要是儿童的音乐概念发展;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焦点主要是一般思维力和创造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对国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反思, 而素质教育成为90年代教育的新视点[1]。在这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里, 中国儿童音乐教育观念已逐渐成熟, 教学模式日渐更新, 教学内容日趋合理, 教学方法亦呈多元化。在此过程中, 以匈牙利的柯达伊、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德国的奥尔夫、日本的铃木镇一等为首的国外优秀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与发展亦为上述成就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纪伊始,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 (OMEP) 和中国学前教育界已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与审美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 热切呼唤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 让枯竭冷漠的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来, 让它获得源头活水, 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还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2]

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将幼儿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领域, 并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即各个领域并非各自分立, 而是相互交流、相互会通的。艺术教育作为领域之一除了有其艺术教育的功能之外, 在不同的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还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个领域都不能比拟的。所以说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相比较于传统的艺术教育, 《纲要》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人文内涵以及其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方面均有极大的改变。其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上更为关注帮助幼儿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美的收获以及成就感,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乃至创造性地表现美, 以期培养审美能力, 强调自我表达, 最终赋予幼儿满足感与成就感。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上提出应与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此契合绝非朴素意义上的相同或结合, 表现为内容具有生活性、形象性以及愉悦性的特征, 强调内容本身是否隐含强烈的人文精神及与其他领域是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形式上则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等特征, 其更为关注儿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既能自由感受生活之美, 更能超越常理与常规, 以卓越的创造精神来创造生活之美。

其实这本不是新鲜的话题, 早在古代《吕氏春秋·古乐》便有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 实处空桑, 乃登为帝, 惟天之合, 正风乃行, 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 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 以祭上帝”“帝尧立, 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 以制十二律”。可见聪慧的古人早已发现模仿是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音乐赖以实现的物质材料——声音——本身是先于音乐而存在的。模仿若天然的教育带领人们感受自然的音响, 向自然学习。此外, 人亦是相互学习, 例如《淮南子·道应训》中论述了音乐的起源:“今夫举大木者, 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即人们是在共同劳作的过程中为发表意见方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可见音乐本是来自生活, 如美学家滕敬尧教授近年来所提倡艺术教育的“创生观”, 即创造从来都是“有众生有”, 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还要充分切实地利用本土文化, 达到同质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近年来以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研究人员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中所持的基本立场:从“生态和谐”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出发, 力争将“自我中心、相互对立、强调孰轻孰重的状态”, 转化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强调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的状态”, 并具体地提出:1) 适当的知识技能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基础;2) 完美的艺术作品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媒介;3) 高主体性参与的实践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4) 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一切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返回到了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轨道[4]。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无疑为这一新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上述改革的立场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无一不贯穿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 新课程的实践也很大程度地借鉴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于此,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自身所蕴含的生态性、自主性、开放性、即兴性等价值特征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所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概念是“原本的音乐”。关于此概念的特点是以奥尔夫先生本人的解释为蓝本的前提下, 众研究者具有的共识, 即民族性、根源性、实践性、综合性、即兴性、音乐性。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具有时代的意义, 即音乐的教育不再囚禁于古典音乐的藩篱, 音乐的传承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基于某种意义上来说,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像是帮助儿童重返音乐艺术诞生的元年, 感受那来自自然纯朴的音乐, 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对音乐的发生与发展历程的复演。

卢梭早在18世纪便提出“顺应儿童的天性”这一精彩而具里程碑的命题。现代音乐教育则在儿童音乐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体化。“音乐始自人自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立论点。因此他认为儿童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而并非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听众。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倾听自己”, “从内心出发”, 从“玩和奏”开始。而奥尔夫的歌唱、演奏、舞蹈、形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也是基于对儿童感受音乐后主动表现的观察[4]。他认为:“不是音乐配合某一动作, 或是动作配合音乐, 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的。”[5]

1980年, 亲赴德国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廖乃雄教授将此教学法首次介绍至国内, 从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在中国进行漫长的本土化之旅。在这30余年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幼儿园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它给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界秉承了数千年的重技能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冲击远没有消退, 在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其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冲破文化的坚冰把握改革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力度, 如何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合理的本土化, 乃至如何正确地理解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精髓——“原本的音乐”……

三十载春秋已过, 今日不同于往日。幼儿园教育改革已然开始, 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幼儿园音乐教育即将回归生活,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富有生态教育性的奥尔夫教学法到底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被正确地认识, 合理地使用还是流于表面效果和形式上的模仿乃至“被全然误解地使用"呢?

参考文献

[1]许卓娅.20世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概述[J].早期教育, 2001 (03) :8-9.

[2]黄进.生活·生态·创生:“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早期教育, 2002 (11) :10-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杜悦艳.回归本原: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8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分析

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观点中,没有哪一种音乐是单独存在的音乐,所有的音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此外,只有人们参与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人不仅是音乐的听者,更应当成为音乐的演奏者,将自己的动作、舞蹈等都融入到音乐中去。下面,我们就来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几点分析:

(一)音乐教育思想的朴实性

在奥尔夫看来,朴实的音乐教育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他认为,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重视音乐作品的朴实性,从音乐作品的素材以及形式中找到切入点,将音乐作品简化成为最简单的音乐节奏。用最易懂的语言以及最自然的律动去表现音乐作品,在使用乐器方面,尽可能选择一些操作较为简单的打击类。在奥尔夫的思想中,教师可以利用人的机体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人体乐器,使律动成为音乐作品的一种表达。这样的教学活动会减少学生的音乐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自然,促进学生积极地去了解与学习音乐。

(二)音乐教育思想的综合性

音乐,是一门没有边际艺术,不仅简单,而且更加综合。奥尔夫提倡应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在他看来,音乐的本身并不是简单的音乐,音乐应当与动作、语言等成业体。只有与舞蹈动作、语言结合起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与乐器、演奏者融为一体才是音乐,单纯的听与唱并不能构成音乐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手段去表达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会唱一首歌,而是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去了解音乐知识,掌握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学生从音乐作品中了解其它学科所学或者未知的艺术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教师要多用音乐教育中熏陶学生的品行,达到音乐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音乐教育思想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都是由人创造的,创新音乐作品,让学生具有创造音乐作品的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在奥尔夫看来,创造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去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适当地创造音乐作品,是十分重要的。奥尔夫经常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演唱与演奏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积极地探索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具体影响与应用方法如下:

(一)将原本性的思想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音乐教育是一项国民性的教育,大多数音乐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活动重在让学生具有音乐学习体验,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科的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广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本质,而这正是奥尔夫所认可与提倡的音乐教学方法。节奏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感官,这也是学生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的本性,可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活动的改革。

(二)重视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追求,是改革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的观点被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快速形成,大胆创新。

(三)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坚持音乐教育原本性的重要目标。在奥尔夫看来,学生对于音乐的喜欢是其学习音乐的直接力量。唱歌与跳舞,是启发学生音乐思维的重要方式,奥尔夫的这一教学观点与中国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较为一致。兴趣,永远是学习者最大的动力与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他们对音乐学习产生依赖,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比如,对于乐于跳舞的学生, 教师就引导他们跟随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律动。有乐器演奏特长的学生,就可以成为课堂中的音乐演奏者,让学生于音乐学习中找到成就感,爱上音乐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奥尔夫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建立, 让中国音乐教育活动变得更加开放,也让音乐教育更加贴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合理应用,会加快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属于最具影响力、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分。虽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发展至今,已有1个世纪之久,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却有增无减。我国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同样受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重大影响。文章立足于我国音乐教学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给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9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概述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戏剧家, , 他创设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强调音乐的参与性,即幼儿不是听众,而是作为音乐的演奏者来接触、体验和享受音乐;它强调音乐的综合性,即将歌唱、舞蹈、节奏、游戏融合在一起;它强调音乐的即兴性,即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它强调音乐的人本性,即通过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实践、想象、感知和理解,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奥尔夫音乐法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开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对幼儿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1.把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

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安排音乐游戏,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2.强调音乐的综合性和人本性

将说、唱、跳、演综合起来,有利于让幼儿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音乐活动,帮助幼儿建构起多元的音乐知识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的审美和感知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培养学生开拓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幼儿音乐教育要积极采用此教育法。

摘要:音乐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幼儿音乐教学却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片面强调技能训练、把音乐和游戏割裂开来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及创造能力的形成。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应用,则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10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现状分析,发展

在音乐教育教育系学习的这几年里,对我产生较深刻印象的便是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借鉴了外国音乐教育的许多有益的经验,逐渐变得更现代化、走向世界!中西音乐教育的交流在改革开放以后变得更加积极活跃,几种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作被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包括德国的奥尔夫音乐、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日本的铃木音乐教学法等教育体系,其中我最关注的是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推行进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来自比利时的神父把奥尔夫教育体系从国外引入了台湾。自此,台湾便涌现无数年轻的音乐工作者去往萨尔斯堡奥尔夫学院进修,进修完毕后便回到台湾组建了奥尔夫教育学会。与此同时大陆的音乐教育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他们先后来到国内开设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这一切都大力加速了台湾与内地的音乐教育研究交流! 到了七十年代的后期,我国内地的教育受改革开放影响步入了崭新的阶段,也终于有机会能引入西方的先进教育文化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许多好的经验在音乐教育家们的总结下,成为了推进发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同时,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收集、研究国外各种艺术教育学派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作为借鉴。

1979 年,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的廖乃雄教授慕名前往德国进行音乐教育研究及考察,怀着对奥尔夫先生崇敬的心情,廖乃雄教授前去拜访了当时已84 岁高龄的奥尔夫先生。奥尔夫先生本身就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于是使得廖教授得以有机会将奥尔夫先生赠与的全部珍贵的音乐影响资料及作品、乐谱带回到祖国!

在廖乃雄教授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中国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才真正开始能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他们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上。短短30 年间,国内涌现了了一批批音乐教育工作者接触并爱上了这种音乐教育观念及实践,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成果。我国的音乐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突破点,这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像任何一种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被改变、甚至被歪曲等问题一样,奥尔夫教育体系在其推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着被歪曲的待遇,在发展过程中许多难题也接踵而至,在学校及社会共同尝试着尝试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尤其在社会上出现许多异化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机构:奥尔夫音乐是面向全体的,但有的机构将奥尔夫音乐包装为贵族式的教育内容,只有缴纳昂贵的课时费才能参加课程;奥尔夫音乐是多样的,但有的机构把奥尔夫音乐理解为仅以节奏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死板的乐器演奏课;奥尔夫音乐是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而对音乐产生兴趣,培养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而有的地方则是盲目的把错误、不明确的教育目的传递给了学生。

我认为首先应由各地教育部门推行针对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工作的实施标准。在教育经费上增加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援助,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上也应更加完善以保证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正向发展。其次,要避免教育行业中部分以盈利为目的机构盲目跟风,杜绝管理不严格、教育不扎实的现象,这些的行为扭曲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根本,极大阻碍它前进的脚步。

最重要的是各地教育部门应着重培养有资格成为奥尔夫教学的师资力量,使他们可以充分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思想,结合我国各地的本民族风土人情、民风习俗等进行本土化教学,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奥尔夫与中国”的发言中,廖雄教授表示“由于奥尔夫体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发展,所以它有着巨大的容他性”,而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尽快解决西方音乐教育在国内本土化的推行。

作为教学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奥尔夫音乐从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它的全面与完整,并且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其中涵盖了音乐审美,音乐历史以及音乐功能等方面。由于地方的差异性以及我国音乐教育中本身所具有的不足,若是有尚未解决的问题长期积累起来,优秀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将不得以完整地被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入。具有鲜明特点且仍在继续蓬勃发展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目前已经被引入到世界各个国家,而我国必须要将自有的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特点与其结合!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2]胡颖.音乐教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影响[J].河北: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52-53.

[3]余冰.论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上海:中国音乐教育,2006,143:10-11.

[4]张晓云.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编辑部,2011.17:90-92.

[5]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6]李丹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7]刘沛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

[8]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上海出版社.

[9]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0]成露霞.音乐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11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

当今,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尚在摸索阶段,大部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都是被动的教学,过分的追求孩子技能的提高,却忘了孩子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主张音乐和游戏的结合,教学方式不再枯燥,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不再被动。

一、奥尔夫教育方式的思想基础

作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创始人,他同样是世界范围内十分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由奥尔夫开创的“原本性”教育思想受到世界音乐教育界的重视,这种思想着重强调将音乐教育与多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即,将音乐与舞蹈、语言等形式相结合,充分表达人类原始情感。更是是感情的自然流淌。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同时也符合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奥尔夫教育思想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被带入台湾,一个名叫苏恩世的神父首先将并开始推广,这名神父漂洋过海,从比利时来到台湾,不辞辛苦的开始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传播。直到30多年后,台湾第一个奥尔夫教育学会成立,奥尔夫教育思想才真正开始应用在儿童教学中。由于台湾学者对大陆儿童的音乐教育的关注,一大批学者来到大陆讲学,两岸音乐教育的交流更加深入,奥尔夫教育思想也在中国传播开来。在这之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多次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音乐教育方式。在多年的研究、探索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所认同,并实际应用到很多幼儿的音乐学习中。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对幼儿学习音乐兴趣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主张让孩子参与到游戏中感受音乐,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体会音乐,游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与功利性的音乐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相比传统的教育的生硬模仿、反复练习,奥尔夫教育法更加灵活,也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奥尔夫教育给孩子“零负担”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到音乐中的美好,体会到快乐,畅享未来,成为音乐真正的主人。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懵懂的他们刚刚要了解这个世界,很多意识要在这个时期建立,枯燥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想法,对以后的学习是及其不利的。奥尔夫教育法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幼儿园在幼儿音乐学习中运用游戏的方法,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孩子都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游戏教学的范式锻炼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能力。

(二)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影响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各种感官共同参是他们进行审美感知的方式。音乐、动作的统一给孩子带来新的新音乐感受,这种教育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戏剧、文学的教学中,让孩子对艺术产生自然的感受。这种“唱、跳、说、演”共同参与的感知过程与幼儿喜欢生动教学的特点不谋而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也符合幼儿时期生理发育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特点。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非常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学习,为他们感知艺术的魅力,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提升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对幼儿的创造潜能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育转变了幼儿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应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堂上,用作画形式表示 mi、sol、la 的音高时,有的小朋友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高高的天线是 la,开关按钮是 sol,机脚是 mi;有的小朋友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其中最小的泡泡是 mi,中间泡泡是 sol,最大的泡泡是 la,鱼儿们唱着 356 356| 356 356 |的歌……面对幼儿这些天真的创造,老师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语言、动作等当众表现。

因为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过多的复杂社会的干扰,所以他们创造的潜能巨大,在即兴参与中,他们兴趣盎然,全身性的投入音樂,自然的领悟到音乐自身的美。同时,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情境中融入了自己的大量的情感和想象,在喜悦的感情影响下领悟了音乐的规律。幼儿在幻想的美丽世界里自由翱翔[1,他们在参与中可能会提出幼稚的问题,但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了探索的欲望,收获到精彩的情感体验。

(四)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奥尔夫积极倡导的“原本性”与当今世纪注重人格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与我国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它强调对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的孩子,并且每个孩子产生不同的感受,关注孩子对文化精神的感受,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阐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求教学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的联系,并要求教师应该为幼儿的表现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自由的学习艺术,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鼓励他们的进行创造,使他们充分体验艺术美的感受,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

四、结语

从幼儿音乐教育开始加强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巨大的进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育,从朗诵童谣、歌舞蹈表演开始,让孩子的思想中渗透艺术的一点一滴。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经典的、有特性的音乐的学习、表演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到音乐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利资源,充分释放音乐教学的魅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非常契合,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进步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鞍山师范学院2012年学前教育专项,项目编号:12xqzx46。

参考文献: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篇12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

1. 原本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原本性。奥尔夫认为单纯的音乐不是原本的音乐, 什么是原本的音乐呢?原本的音乐是人们必须自己作为演奏者参与 (不是作为听众) , 并且参与者有动作、舞蹈、语言, 最终形成能被每个人体验和学会、最接近土壤的、自然的音乐。因此, 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形态, 外形简单, 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2. 广泛性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活动能广泛覆盖一切学习音乐的人, 覆盖一切学习音乐的阶段, 能进一步加强儿童和所有成长着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力量, 培养品性、促进幻想力、克服交往困难。例如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的第四、第五卷中的教学内容并非仅针对儿童, 相反对成年人更为有效。

3. 人本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本性原则, 也是其思想的人本主义基础。相较于教育的后果奥尔夫更重视其过程, 学习者在整个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体验到审美和创造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完成人的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 与现代教育理论更合乎人格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不谋而合。

4. 即兴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小至动作、声势, 大至音乐剧, 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 他认为教学应从即兴出发, 以节奏形式作为支柱, 然后完成音的固定和记谱。这样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 要求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 从自己的创作中获得欣慰和自豪, 提高创新能力, 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5. 综合性

音乐教育中涉及歌唱演奏和动作舞蹈等艺术行为方式, 奥尔夫认为不是歌唱演奏配合动作舞蹈, 或是动作舞蹈配合歌唱演奏, 而是两者自然结合, 是音乐与舞蹈、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交融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行为, 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本土化

奥尔夫一方面承认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也认为他的音乐教育观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 必然形成“本土化”。这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立足于全人类开放发展, 不是局限于某一国、某一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 形成了有各地特色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职艺术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 随着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二十世纪的音乐教育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 现代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课程进入高职艺术院校新的职业核心课程是高职艺术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创新, 是进一步改革发展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必要举措。因此将其与的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比较性研究则意义重大。

1. 两者从教育哲学进行比较

我国传统音乐教学多以听赏为主, 音乐课堂上过多强调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和对其它学科的辅助作用, 忽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听赏注重的是音乐的非审美因素。当前在素质教育中人为地、空洞地拔高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更加使传统音乐教育走向了非艺术、非音乐、非审美的方向。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使学生深入到音乐作品的创作素质之中, 体验、感受音乐, 从音乐艺术内部的艺术性寻求意义、价值和表现性, 在此基础上学会“听懂”音乐, 充分实现审美与非审美、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

2. 两者从教育观进行比较

在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由于教师没有科学把握人的本质、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学科的特殊性, 学生在教学反馈中反映音乐课堂课堂讲授沉闷、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缺乏设计等。相较之,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从学生本位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 教师不再充当讲授者、灌输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是教学关系中与学生互动的共在主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生通过实践亲身体验音乐, 接受音乐教育, 并进一步得到审美和自由创造的“自我实现”, 这种体系用于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 两者从教学模式进行比较

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一方面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偏重技艺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到早期西方和前苏联重技轻艺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全国招生学生生源地域广泛,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学生音乐素养不均衡, 为了保证更快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使得部分高职音乐教师为结果而教育, 执著于“识谱、唱歌”等技能教学, 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相较之,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重音乐过程的体验, 他的音乐教学过程, 十分强调由学生亲自参与音乐实践。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到了音乐素养不高的学生, 这样就更好地提高了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效避免了高职音乐课程教学偏向形式主义。

综上,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课程作为高职艺术院校的核心课程不仅对于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个人学习意义重大, 而且对其职业方向中的“社会音乐方向”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该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能在学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培训、企事业单位艺术、文化互动的管理与组织工作以及琴行等相关单位就业, 在工作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先进理念, 去发展、完善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年版.

[2]贝内特.雷默, 《音乐教育的哲学》 (熊蕾译)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版.

上一篇:书香能致远下一篇: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