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2024-08-22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共15篇)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1

小班奥尔夫音乐节奏活动:一只音乐魔盒

活动过程:

一、根据歌曲《识谱歌》跳五线谱舞。

T: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给客人老师们跳个五线谱舞吧。

(播放音乐,与幼儿一起跳舞)

二、复习节奏,学习创新节奏。

1、播放录音,请幼儿说出乐器名称并做相应的身势。

T:今天,钟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只音乐魔盒,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音乐魔盒里藏着哪些声音?

(钹:X—X— 手鼓:X X X X 圆舞板:X XX X XX 棒铃:XX X XX X双响桶:XX XX XX XX)

T: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T:你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示一样的节奏吗?

T:你们除了会用手来拍,还会用哪些呢?

(引导幼儿使用不一样的身势来表示节奏)

2、以小动物的形象导入,学习创编节奏型。

A、复习休止节奏

T:小朋友,快看,小兔排着队来找你们做游戏了。

T:你会用节奏来拍出它们吗?(X X X X)

T:真棒!今天小兔想跟大家来玩捉迷藏,请小朋友把眼睛闭起来。do、mi、so、do睁开小眼睛吧。咦,有只小兔藏起来了,只要你再次用好听的节奏拍出现在的小兔,它就会出来,一起来试一试。

T:看,小兔出来了。谁也想来帮小兔捉迷藏的?

(幼儿创编)

B、学习创编。(出示贴有火车头的工作毯)

T:今天天气真好,兔妈妈想带宝宝去郊游了。瞧,小火车开来了,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座位吧。(教师请个别幼儿一起来帮小兔找座位)

T: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坐好了。能干的你们还会用身体动作来拍出他们的座位号吗?

T:对了,他们可以这样坐,还可以怎么坐?

(引导幼儿交换位置)

T:请你们用身势再试一试。

3、听音乐传乐器,并有节奏的作介绍,找火车头标记。

T:瞧、乐器宝宝们也来玩游戏了。

(播放音乐,直接传乐器)

T:现在请开火车介绍一下手中的乐器吧。

(以教师开始有节奏的、以开火车的形式自我介绍乐器)

T:带上我们的乐器宝宝来开火车吧。

(开火车带着幼儿有秩序的介绍火车头标记)

T:咦,你们看,这里的火车头上有个标记,你们能大声地告诉客人老师们这在我们乐器中是什么标记吗?(鼓膜类、散响类、金属类、木质类)

T:恩,说得真棒!就请你给手中的乐器宝宝找列小火车吧。

4、分组创编节奏并用打击乐器进行练习。

T:小朋友,在你们的小火车上还有小兔们没坐好呢,请你们来帮他们排一排座位,并用好听的乐器声把他们的座位号敲一敲,行动吧。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有意识地加入空拍提高难度)

三、结束活动:打击乐《郊游》

T:小朋友,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去郊游了,我们也带着乐器宝宝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播放《郊游》音乐,边瞧打击乐边开火车走出教室)

幼儿园小班音乐欣赏教案:大树妈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调,并理解歌词内容。

2、能初步创编树的造型并随乐曲节奏表演。

3、结伴表演大树和小鸟,表现角色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已学会了鸟飞的律动。

活动过程:

1、练声

(1)复习歌曲《两只小鸟》。(要求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并且有正确的演唱姿势)

(2)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小鸟和大树妈妈相亲相爱,小鸟把家安在了大树上,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为鸟宝宝唱摇篮曲。下雨了,大树妈妈那长着叶子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基本部分:欣赏曲子《大树妈妈》(重点部分)

(1)通过课件,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知道吗?今天小鸟也飞到小(2)班,飞在一棵大树枝上筑了巢,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摇起了小宝宝。哎呀,不好,刮风了、下雨了,你们猜猜小鸟怎么啦?(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言),别着急,有大树妈妈在呢,树妈妈那长满枝叶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欣赏歌曲《大树妈妈》

请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歌曲《大树妈妈》一遍。今天李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大树妈妈》,讲的就是大树妈妈和小鸟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3)提问:这首曲子的名称叫什么?你听到些什么呢?

3、第二次欣赏曲子。

(1)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大树妈妈长得怎么样?它为小鸟做什么事情呢?

(2)提问:大树妈妈长得怎样?它为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因为有了大树妈妈的爱护、关心,小鸟们快乐的成长,所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听上去很轻松、愉快,让我们再听一遍。

(3)欣赏第三遍。提醒幼儿边听边摇晃身体。

(4)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表演大树妈妈和小鸟一遍。

3、结束部分:复习律动《碰一碰》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跳舞,提醒幼儿在唱到“碰哪里”这一句时,能马上找到朋友,两人做动作。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2

关键词:奥尔夫,节奏,朗诵,模仿,创编

一、奥尔夫节奏教学概述

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 1895-1982) 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人。1924年和友人一起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京特学校, 开始了他作为音乐家的生涯。奥尔夫不断地实践、创造, 终形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技术迅速地在德国乃至全世界传播, 被公认为是对世界近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的最重要的体系之一。

本世纪20年代, 受到当时的文化艺术思潮以及相关教育思想的影响, 奥尔夫通过京特学校的创办, 萌发了“建立一种新的节奏教育”的念头, 把音乐教学的重点从片面的和声转移到节奏上来。

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新风格, 他本人把这种新音乐称作“Elementar”音乐, 即“原本的”音乐。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亲自参与, 甚至自行设计、即兴表现。这种表现产生纯粹的内心需要, 即是从本能中被诱发出来的。而能够把语言、动作、音乐融在一起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训练在这里既是入门的先导, 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奥尔夫认为, 这不仅符合于人类音乐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 也符合儿童的自然天性。

那么, 节奏是如何定义的呢?一般的音乐心理学理念认为, 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 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

节奏在音乐中, 是音乐进行的时间的组织者。“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 不是旋律。” (奥尔夫语)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 旋律则离不开节奏。所以,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基于此, 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二、奥尔夫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我从事一线音乐教学多年, 对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感触颇深, 本文着重谈谈奥尔夫节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节奏朗诵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贡献。人们说话与歌唱在生理上和发声原理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如呼吸、吐字、音色的变化。所以, 利用语言 (说话) 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 令孩子们感到亲切。这也充分体现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因此, 语言进入教学可以说是奥尔夫主张的“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的体现。

1. 从字、词开始节奏朗诵

字、词是语言中的最小单元, 孩子开始学说话就从字、词起。音乐中节奏也如此, 实际上就是固定节奏型, 即“节奏基石”。

在教学中, 我常从字词开始, 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节奏。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名字。一般孩子们的名字用二个或三个字, 少数是四个字的。学生朗读时, 基本上为以下节奏:

用学生自己的姓名进行节奏训练, 会使他们惊喜, 充满兴趣, 更易于记住这一音符。通过选择孩子们熟悉的词语, 来进行节奏训练,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加强了所教的节奏型的训练, 加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2. 童谣、儿歌、诗歌的节奏朗诵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许多的童谣、儿歌和诗歌。若从孩子们喜欢的儿歌、童谣或者诗歌开始节奏教学, 既能增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也更有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箭双雕。

下例是一首童谣:

上面这首童谣中, 可以引导学生提取出以下3种节奏单元:

通过以上教学, 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很快就被学生掌握。在轻松、快乐的朗诵过程中学习节奏, 何乐不为呢?

3. 歌词的节奏朗诵

歌曲教学在音乐课中不可或缺, 歌词又是歌曲的重要组成。歌词时值把握的准确程度, 很大一部分影响了歌曲的完整性。词曲的结合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难点。要怎样朗诵歌词呢?当然是按乐谱节奏来朗诵。此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更准确地唱好歌曲。在歌词节奏准确的情况下, 加入音高不就是乐句了吗?这样做就打破视谱第一、先唱谱后填词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把教学中乐曲难点解决了。

例一:《青春舞曲》2/4

维吾尔族的民歌节奏较为密集, 歌词较多。在教唱前, 先让学生把歌词按节奏朗诵熟悉, 把字咬清楚, 音乐一出, 他们就马上会跟琴, 一首歌曲一会儿就会唱了。

(二) 节奏模仿

“所谓节奏模仿, 即不看谱, 通过动作和声响的模仿进行的节奏训练, 这是节奏教学入门时的教法, 这种练习最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和训练听辨与记忆能力。”节奏模仿也类似于“回声”, 教师用怎样的节奏, 学生也回应怎样的节奏, 这种方法还可以巩固教师所教授的节奏型, 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反应能力与协作能力。当然, 对于初级的音乐节奏的训练, 学生可用一种声势动作为模仿, 如拍手, 熟练后再加入踩脚、拍腿、捻指, 体验和发展更加敏锐的节奏感。

每节课五分钟的节奏模仿练习, 其一, 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二, 学过的节奏加以巩固, 温故知新;其三, 可以把本节课将要学的较难的歌曲、乐曲或是要欣赏的作品中代表性的节奏型, 通过节奏模仿练习得到解决, 并使之与后面的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承上启下。

(三) 节奏创编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贯穿始终的, 是一种对创造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追求的观念、原则。他认为, 节奏训练并不是简单重复、机械地训练, 它必须有敏锐的感知和主动的反应, “有感而发”, 具有个性特点化, 这也就是创造性能力训练、培养的开始。

1. 语言节奏创编

对于较小的儿童来讲, 从语言的创编开始进入节奏训练, 那是“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例如用“编一编”的游戏来巩固节奏型。在黑板上出示一句节奏, 如教师示范用语言表达:你好你好│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也用语言来即兴表示节奏, 于是大家会编起来:如此简单的一个游戏, 却使同学们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感受, 也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

2. 利用节奏卡进行创编

节奏的组成最常用的全音符、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以及二分、四分附点音符和一些简单的休止符。把它写在一张张独立的卡片上, 让孩子们认读。当孩子们掌握简单的节奏卡时, 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创编了。

(1) 填充式创编

教师摆出四张节奏卡片, 在儿童练习后, 撤掉其中的一张, 由儿童在所缺的位置上即兴地设计新的节奏型, 成为一道新的节奏练习题。

(2) 补充式创编

教师给出拍号, 摆出1~2小节节奏卡, 让学生们补充余下的小节 (一般为四小节) 的节奏卡。

(3) 完全式创编

让孩子们手拿节奏卡, 教师提出要求, 如拍号、节奏的疏密、小节数或特定的情境 (如下雨了, 火车开动了, 小朋友跑过来了) , 让孩子们创编, 他们会根据要求, 从平时的节奏积累和熟悉的环境入手, 完成节奏创编。如为《上学》写一节奏, 学生们就会:

利用节奏卡进行节奏创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节奏创编的过程中, 要启发和引导学生, 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 让他们的思路活跃起来, 并与生活和自然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编, 通过活动, 让学生觉得“我能行”, 增强自信心。也让他们在很好的创编气氛中, 相互启发, 发挥他们的独创性, 从而有更多的创意。让我们的节奏日益丰富, 成熟起来, 这也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一种表现。

三、小结

奥尔夫创造了一种理论和实践的体系, 使儿童能够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 节奏训练是入门的先导, 也是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有义务启发我们的孩子与生俱来的节奏感潜能, 用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 走进音乐世界, 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妲娜.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3

首先对于孩子的节奏训练要生活化,趣味化。我首先开始让孩子用耳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有。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有。例如用钟声“当、当菖菖”声表示四分节奏,和表声“滴答、滴答”声代表八分音符节奏菖菖菖菖;然后模仿钟声、表声、的节奏,教幼儿边唱边拍边走,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两种节奏的不同。另外是节奏训练多样化,为了提高幼儿对节奏训练的兴趣,发展对音乐不同节奏的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可组织幼儿朗诵诗歌,或学小动物叫,边朗诵边拍手,朗诵和拍手要协调合拍,然后模仿小动物走路,同时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幼儿在模仿基础上让他们找出相应的节奏卡片。如:

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脚、的游戏幼儿既愉悦了身心,又学习到了节奏训练的知识。另外在进行节奏训练的基础上,还必须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动静结合,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训练指导,启发幼儿即兴表演不同动作感受节奏的韵律美,这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平时我们一说乐器就会想到的是钢琴、小提琴等,可奥尔夫的乐器指的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三角铁、沙锤等。还有一种就是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音条琴。因此,我尝试让孩子们学习用打击乐器来练习节奏。首先是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是短?怎样敲声音才会好听。然后我让幼儿自己给乐曲配上伴奏并说出他们的理由,再练习合奏。

在教学时,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看谱法

我把这首乐曲每段每种乐器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让幼儿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自己看谱练习,他们自己动脑筋、自己练,自信心特高,兴趣与积极性一下就出来了。孩子都能利用我们练习的节奏去完成老师想要的,我感到很欣慰,对乐理基本上不懂的孩子竟然可以做的这么好,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通过语言练习幼儿的节奏

我们选用一些节奏感强、有韵律的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先是简单的节奏型,然后慢慢过渡到附点音符等复杂些的节奏型。还让幼儿练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和进行二声部的练习。另外,幼儿所学的歌曲,我也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来训练幼儿的节奏。在平常的朗读课上,我注重了孩子的节奏,以往朗读课文孩子都是用自己最大的、拉长的声音很困难的去读,而且我发现这样读课文对孩子的记忆也没有帮助,我就把课文合理的安排到各种节奏型中,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很明显的节奏X X| XX X|,也是孩子以前练习的比较熟悉的节奏,从此上识字朗读课孩子们再也不是无精打采的了,读起课文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这也是节奏的巧妙利用之处。

三、利用身体动作帮助孩子认识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 | |; x xxx|xxx xx| |; xxxx |xxxxx| |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让幼儿比较分析那些儿歌和歌曲节奏与他们学过的哪些节奏型相同。这样既发展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也让幼儿在尽情的表现中体验到快乐。

四、通过合作与创编,让幼儿亲身体验节奏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可以说无出不在。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节奏、发现节奏、创作节奏、萌发探寻节奏的奥妙和欲望。也就是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或节拍作出来。比如说在大班下期我们练习的《筷子律动》中,我给了孩子三种节奏型:X 0X 0| X 000| 0- |X X X X| X X 00|X X 0 0| X 0 X 0|,首先是叫孩子熟悉节奏,能熟练的用拍手形式来拍打节奏,然后让孩子自己来创编动作,但是我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在X的时候必须要敲击筷子,空拍孩子就可以自由发挥,结果孩子们创编的很富有童趣,我引用的歌曲是《小放牛》,有的把空拍做了牛角的动作来表示,有些孩子将空拍去敲击别人的椅背,既然是孩子们自己的创作,自然在学习中不费力气的就掌握了,而且他们的热情也很高,当他的创作被我采用后他会有成功的喜悦。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就是“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法,它使我们的孩子自发主动去学习,它能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4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故事导入

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跟小火车有关系的,你们有没有做过火车?,你做的火车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一节一节的)你知道火车是干什么的吗?(载人、运送货物)

《今天严老师带来的故事里面也有一个火车,它叫小天使火车、它和其他我们看见的火车不一样,它是在天空中飞行的,而且,这个小天使火车啊不是给人做的,上面转满了爱心、笑脸。你们猜猜看,这些爱心和笑脸小天使火车会干什么用?(发言)小天使火车会路过每一个小朋友的家门口,然后如果它觉得哪一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好、听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它就会送给这个小朋友一个小笑脸或者是爱心。》你们想不想要这些东西啊,那就看谁表现最棒!

3、开火车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吧

(站起来,后面小朋友的手轻轻地搭在前面一个小朋友的肩上)先快(XX XX)再慢(X X)

将孩子分成四段、再来一遍

4、歌曲带入

一起来唱两边

好,现在请几对小朋友做山洞、再请一些小朋友做小火车,一边唱歌一边穿山洞。

奥尔夫音乐教案《大鼓和小鼓》

一、事先学歌曲

二、进入

1、打招呼

2、谈话

3、认识铃鼓、跟着音乐拍打节奏

1)摇

让我们来看两个有趣的东西,它们是谁?(铃鼓)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比较有什么不同(低一点、高一点、粗一点、细一点 为什么?因为一个大一个小)都会发出一样的声音(叮铃铃)

2)拍

刚才是摇的声音 现在我们来听一听拍的声音 大鼓(X X X X)dong 小鼓(XXXXXXXX)dong

3)现在老师用魔法假装把这个大鼓撒给小朋友们,你们应该怎么接我的大鼓?接住以后放在膝盖上,现在你的膝盖变成什么了? 好,请你跟着我一起来拍打你的膝盖。现在,我要把小鼓撒给你们喽,把它放在手上,一起跟着老师来拍手。

一起来一遍

放音乐 一遍放音乐 一遍拍打

4)请孩子上来示范 一人大鼓 一人敲小鼓(三组)

4、游戏《芝麻开门》

芝麻开门快点开 我带张力一起来(拍XXXXX....)找到好朋友 我们带谁去开门(大象、老鼠)

一起坐正,现在,你的身体就是乐器,想拍什么地方就拍什么地方 一起练儿歌拍打

把我们的门关好 我说开门 你就打开(开门我想要看到害怕的脸哦)想睡觉、鬼脸、睡觉的脸、怪物的脸、打老虎的脸

结束

奥尔夫音乐教案《咕呱呱》

一、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咕呱呱》,在每句结束时的休止符处学小青蛙跳一下或学小青蛙叫两声“呱呱”。

2、认识了新乐器——刮胡,知道刮胡的用法及用刮胡进行演奏练习。

3、喜欢乐器演奏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欢乐的氛围。

二、活动准备:

1、刮胡、三、活动过程:

1、师生问好

T:X X XX X(我 是 严老 师)

S:(我 是 XX X)先请个别小朋友来说,然后轮奏

2、引出主题 展开主要内容

知识、用问题牵引出孩子的旧经验、方面底下的教学

T: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青蛙吗?青蛙的宝宝你们知道是谁?

T:(蝌蚪)那么小青蛙怎么叫的你知道吗?好,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小青蛙,我想听见欢快的青蛙在叫,悲伤地青蛙、哭泣的青蛙、想睡觉的青蛙。。。

T:孩子们,小青蛙喜欢吃什么东西?(小虫、蚊子、苍蝇)它是一只益虫。

好,那请你告诉我,青蛙是怎样跳的?请你跳到我的面前。

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严老师有要求喽,我们只跳一次,看谁跳的最像小青蛙。

(小青蛙啊、小青蛙啊,在池塘边游玩、)跳一下(东边跳跳、西边跳跳、多么快乐逍遥、)调一下。。。

奥尔夫音乐讲究从简单都复杂的一个过程,现在开始牵引到将跳一下转变为拍两下 T:小青蛙都累了,我们休息一下,请座好,小青蛙这么可爱,有谁会把小青蛙的嘴巴变现出来。想想办法。两手放在一起、中间空出来,(小青蛙啊、小青蛙啊,在池塘边游玩、)拍两下

(东边跳跳、西边跳跳、多么快乐逍遥、)拍两下。。。

3、乐器的演奏

T:孩子们,这是谁?(刮胡)你觉得这个刮胡外表像什么?(玉米、火箭、轮船),好,它能发出有趣的声音哦,听听看,像什么?

T:我们应该用哪只手拿刮胡,现在我们把手臂想我一样放,另外一只手当做是小棒,一遍唱歌、一遍刮刮胡。

我要请做得好的小朋友来拿刮胡演奏了,看谁做得好。没有拿到的小朋友我们可以把你的手臂伸出来,一起来刮刮胡。练习两边。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5

1、学习用固定音型,为故事配伴奏

2、请幼儿学会看指挥 教学准备:

1、乐器:木质乐器(木鱼、双响筒、响板)散 响 类(手铃、铃鼓)金 属 类(三角铁、撞钟)

2、头饰:乌龟、兔子、松鼠、小马、小鸟

3、音乐磁带一盘 教学过程:

一、教师进行配乐讲故事“龟兔赛跑”,幼儿听故事。提问:

1、故事里都有什么小动物?

2、它们跑起来的节奏是什么?

二、节奏练习

1、幼儿说出一个小动物的名字,教师就出示该小动物的头饰,并贴在白板上,然后提问 这个小动物走路的节奏是什么样子的?请小朋友拍一拍。

2、教师和幼儿讨论:这些小动物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合适呢?经过讨论后,大家统一意见 小马用双响筒,小鸟用手铃,小松鼠用三角铁,乌龟用木鱼

三、幼儿用乐器为故事配伴奏

1、幼儿自取乐器,分组坐好,并学习看指挥,分组复习自己组的固定音型。

2、全体幼儿为音乐剧配伴奏

(1)请一名幼儿讲故事,其他幼儿根据故事情节配乐器

(2)第二遍,教师请二名幼儿进行表演,分别扮演兔子和乌龟,其他幼儿伴奏

四、活动结束。

教师:李琼

奥尔夫音乐教案:鼓的故事

腰鼓、小军鼓、大鼓等,少数民族地区或不同地域最好选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鼓,人手一个。有关鼓的图片。音响资料。教学过程:

——每人拿一个鼓,尝试它可以发出什么声音。选几个同学怎样发出不同的声音。——讨论用什么样的符号耒记录这些不同的声响:

——由学生指挥带领大家看图击鼓(自由节奏),先是一个声部,并用手势指挥音量、速度的变化,(可多几人试试不同的处理)还可全班分成两组,进行两声部的演奏。

——四人一组,(1—4报数)每人四拍,即兴演奏,用不同的音色、节奏、奏法,(注意保持拍率,不要断)。用迥旋曲式,每组由教师临时叫一个号,该号即为主部,其他三人依号序做三个插部,如2为主部,即2 1 2 3 2 4 2。(班级人数多,可采用分小组进行。)——听两段不同风格的鼓乐,讨论:两段音乐比较,(从总体到要素),那些一样?那些不一样?进行探索。

——选一种鼓,如腰鼓、太平鼓,鼓不够其码每人一副槌,(以腰鼓为例),设计一个动作,大家模仿到大部份掌握,再继续设计新的动作。

——看两段鼓午、鼓乐(如山西安塞锣鼓)录像。讨论:是乐、还是舞?音乐舞蹈各自特点及互相融合的地方。除敲鼓外,还涉及那些艺术种类? ——讨论:鼓的名称及属地、构造及材料。

——全班分两组,设计并排炼一个鼓的音乐,要求一组用外国鼓,一组用中国鼓,编曲要有两个乐段以上,音乐、动作风格须和乐器一隆?br> ——讨论:鼓的用途,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中作用的比较。

懒惰虫

一、活动目标:

1、以肢体创作带入歌曲《懒惰虫》。

2、学习四分休止符:通过直观的卡片与指挥引导幼儿掌握四分休止符。

二、活动准备:节奏卡一套、懒惰虫图片、单响筒、响棒、铃鼓、歌曲《懒惰虫》

三、活动过程:

1、名字节奏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外星人宝宝想跟我们小朋友一起玩,你想不想跟他玩啊!我们用掌声来欢迎它们。(出示♩与♫)他们两个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唱歌跳舞,我们也一起跟它们唱歌跳舞欢迎它好不好?教师排出节奏:(♩ ♩ ♫ ♩)幼儿想象创作肢体律动。

(2)引导幼儿将名字与卡片节奏结合在一起。鼓励幼儿创作节奏,并试着将名字与节奏结合,例:♩ ♩ ♫ ♩ 我是王小明

请个别幼儿排节奏卡,全体幼儿一起念出节奏。

2、歌曲《懒惰虫》

(1)教师教唱歌曲第一段时,幼儿模仿虫子的动作扭来扭去,第二段唱到肚子痛就摸肚子,第三段再模仿虫子的动作扭来扭去。懒惰虫这么懒,它除了肚子痛还有那里痛呢?引导幼儿创作肢体律动。

(2)教师拍♫ 0的节奏,幼儿跟随,不间断的拍,教师逐渐带入歌曲。幼儿自选乐器敲奏节奏:♫ 0 ♫ 0。

3、学习四分休止符

(1)排♫ □ ♫ □空格处不发出声音,请幼儿自行发现是否拍过这 种节奏。教师指挥幼儿看卡片拍节奏。

(2)将图放到□解释0的意义,并综合♩ ♫ 0的节奏练习。

四、结束部分: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6

1、欣赏乐曲《库乞乞》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感受乐句,并按乐句做动作。

2、通过创编动作发展创造力、反应力及专注力。

3、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游戏促进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找宝贝》引起幼儿兴趣及学习欲望(故事略)。

二、感受区分乐句,并按乐句做动作。

1、倾听音乐感受,说说多多是骑马上山还是走路上山的?为什么?

2、倾听音乐做骑马动作一遍。

3、倾听音乐,说说多多共上了几座山,教师根据音乐画图。

4、倾听音乐用手指画图,并引导幼儿感受乐句的第一拍重拍。

5、启发幼儿找找身上的“高山”并用动作表示。

6、创编骑马动作幼儿园音乐教案《库乞乞》幼儿园音乐教案《库乞乞》。

7、根据不同乐句,在每一个乐句第一拍换骑马动作。

三、完整欣赏乐曲,区分乐段。

1、引导幼儿即兴用敲打身体发出的声音代表上楼梯的声音,要求跟别人不一样。

2、山洞念咒语库乞乞,要求声音整齐节奏明确。

3、完整欣赏音乐,说说多多一共找了几个山洞?

四、音乐游戏《找宝贝》。

1、倾听音乐,根据乐句变换骑马动作,教师指不同的地方为山洞,以发展幼儿的方位。

2、创编库乞乞动作。

3、自由结伴,互指新创编的库乞乞动作,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4、以听课老师为山洞,参与到游戏中来,促进师幼互动。

五、结束。

1、出示盒子,拿出“宝贝”书,并说说为什么是书?

2、进行德育教育。

3、赠送书本,勉励幼儿好好学习。

活动反思:

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音乐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整个活动以魔法故事展开,把节奏《库企企》说成是一句咒语,学会咒语才能打开魔法大门去寻宝。这种形式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能结合图谱和音乐,创设一个去寻宝的情景,带领幼儿完整的欣赏音乐。

不足之处:老师念节奏《库企企》念的是对的,但出示的节奏卡是错误的。还有图谱的出示和摆放有点乱,看不明白。图谱的作用有没有在这里充分体现?幼儿是否真的在主动学习?在创编动作时,教师能否适当的放手,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创编动作?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7

师:同学们见过粉刷匠吗?

生:见过。

师:谁来给我们演示一下? (生演示)

师:粉刷匠刷墙的时候会有“刷”的声音。让我们去做一次粉刷匠吧。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粉刷匠刷墙的动作。

示范:

在以上教学中,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 要学生去体会粉刷匠的刷墙动作。但是, 当我们再次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时, 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学生通过这样的律动练习学到了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了解粉刷匠刷墙的动作吗?

很显然, 这样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首先是练习过于单一, 《粉刷匠》作为课时中的律动练习, 应该追求实效性。课件中《粉刷匠》的音乐一共是两遍, 这两遍是一模一样的, 让学生一直不停地重复一个相同动作的四分音符节奏, 非常单调。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 他们注意力的持续性不长, 这样一味地重复学生会疲惫, 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未必能达到。

其次是为动而动, 过于形式化。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对音乐的本能,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许多的音乐课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 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就都要加点动作。这样的教学就会浮而不实。

最后, 学生通过一个有节奏的“刷”的动作来体验音乐的一个节奏。是不是过于单调了呢?有没有可能在单一中寻求多变呢?

于是, 我想将书本上的律动练习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练习相结合。利用奥尔夫的教学原理, 通过律动练习, 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我的教学如下:

师:随着音乐做粉刷匠的动作,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说“刷”。体验四分音符, 即刷=×。

第一遍音乐:

间奏时, 让学生停止动作, 以便让学生学会听懂“间奏”。歌曲重头反复一次。

第二遍音乐:

师:歌曲重头反复, 在体验了四分音符的基础上, 体验八分音符, 即刷刷=××。师右手表示四分音符, 左手表示八分音符, 走右手交替, 学生根据变化来说出“刷”和“刷刷”。

师:同上, 这里的音乐在速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音乐做粉刷匠的动作, 动作放慢,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节奏说:“刷———”。

师:随着音乐做粉刷匠的动作, 由于音乐《粉刷匠》的最后有一个渐快的过程, 于是教师的动作要随着音乐转入结尾,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节奏说:“刷”。在练习四分音符同时, 感受十六分音符。即)

师:刚刚我们和粉刷匠一起刷了自己的新房子, 谁能告诉我, 粉刷匠是怎么刷墙的?

生: (用刚刚老师的动作来表示)

师:那么, 粉刷匠每次刷墙的节奏是一样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呢?

生1:有变化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了节奏, 有“刷—”, 还有“刷刷”。

生2:还有刷———。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其实,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 刚刚在我们的劳动中就有着丰富的节奏, 请大家看黑板: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节奏, 将每个节奏的名称告诉学生。再次播放音乐《粉刷匠》, 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节奏, 再次感受不同音符的变化。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8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教;舞蹈

【中图分类号】 G6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1

前言:

卡乐·奥尔夫,德国人,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他为儿童精心设计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师及音乐爱好者所一致肯定与推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所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心灵中可贵的东西,奥尔夫教学法成为了教师教育学生通向艺术殿堂的一架坚实的桥梁,特别契合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2009年暑假在学校的教师再培训计划中我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他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使我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由于幼教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幼儿园工作,除了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中带领孩子们去学习、探索外,还担任了许多课外辅导课(例如:钢琴、舞蹈、美术手工等等)和幼儿园的各种对内对外的演出任务。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幼儿舞蹈课和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使学生成为一个会创造的人,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至少让她们有能力面对新奇事物,在无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能用即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舞蹈教学中我从节奏训练入手:

一、以节奏为主导,感受音乐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融为一体。舞蹈教学中,把语言的节奏、体态的节奏、敲打出的节奏综合运用到舞蹈课堂中。通过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1.从歌词的道白节奏入手,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是合辙韵的,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出不同的节奏型来。(例如:2/4拍的节奏:可用1拍一个字、1拍两个字、2拍1个字等等)2.尝试着用拍手打节奏,拍打身体各个部位或拍打桌椅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3.进入旋律,水到渠成。4.启发学生分小组创编律动或舞蹈动作,让学生有的唱、有的跳,有的拍手打节奏伴奏,综合表演自己感受的音乐。

二、注重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表演是一大特点,虽然学生的生活经验少,但她们仍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听到一首乐曲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即兴表演,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

舞蹈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一般教学形式中的配合舞蹈动作的情感表达外,主要应用于舞蹈创作的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发展、协调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增强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同时,使她们对音乐艺术的特性,基本表现手法和基本结构原则,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创造,不是讲授、不是在舞蹈创作练习中,我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加鼓励,关键是要学生去“做”多动脑动手开发创造性思维,至于“做”的怎样是需循序渐进提高的。先是由朗读入手,让学生选出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五字词组为节奏原形,进行各种节奏创作练习,逐步加进舞蹈动作的创作练习。

三、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的潜能

情商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学生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她们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发挥自由个性,发展创新能力,每个人必须创作动作且不与他人重复。所以我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有计划的让他们用自己的创编形式表现自己感受的音乐,比如根据音乐创编表演唱、律动、舞蹈等。

四、注重游戏性,使学生玩中学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是易被学生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根据这一特点,结合现行教材,我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中与培养音乐素质相关的游戏,使舞蹈教学不限于舞蹈学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反应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例如,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先练习节奏,练习按节奏朗读,再进行分组创编动作,最后各学习小组同时表演自己创编的作品。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和自信。

在我的舞蹈课中,学生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定的舞蹈知识和动作,而有了自己即兴创作的空间。并且使她们学会了如何协作、服从、领导与被领导。总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不是一种很快能教会学生舞蹈动作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舞蹈实践,首先使学生喜爱舞蹈,不要求学生能很快地学会舞蹈动作和舞蹈创编,努力使舞蹈教育从技术性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为实现“教育人”的根本目的扫除障碍。教学过程的愉悦必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提高又必然促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探求舞蹈的奥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会创造的人。真正的让学生做了舞蹈课堂的主人,在自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了每个参与学生的音乐本性,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综合性的全面发展。做为教师,也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健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给更多学生带来发现自己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主编.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出版,2002.

[2]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大学奥尔夫学院院长·玛纽埃拉·魏德迈尔.实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VCD).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9

1、欣赏歌曲,能熟悉着随音乐自如快乐的表演。

2、初步能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3、初步学习利用空间,避免与同伴相撞。

由一位教师扮小鸡,蹲在幼儿看不见的地方,“咚咚咚,快开门呀我要出来。”“小朋友听,是什么声音?”“快开门呀,我要出来。”

“咚咚咚,快开门呀,我要出来。”教师出示蛋壳说:“噢,原来是……谁呀?”“是谁在蛋壳里敲门呀?是谁想出来呢?我们来看看谁在里面,原来是一只小鸡。”

教师边打开蛋壳边唱歌,提问:“小朋友看,是谁出来了?什么样的小鸡?小朋友来摸摸,有什么感觉?”

请小朋友用手做蛋壳状。“小朋友,现在你们的手里,也有一个蛋壳,咱们来学学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

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小茶壶》,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茶壶的造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茶杯和小茶壶的角色扮演,享受同伴交流带来的快乐。

3、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表现歌曲风趣、活泼的情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茶壶图片,提前沏好的菊花茶水每人一杯,制作一个大茶壶可以挂在幼儿身上表演。

2、提前引导幼儿了解天气热了,我们要多喝凉温的水,不喝冰镇饮料,这样才会对身体有益。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茶壶,激发兴趣。

1、师:哇,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呢,请小朋友们带上自己的小乐器和赵老师一起出发吧。

(跟随《森林音乐会》2/4的乐曲表演演奏各种乐器的动作,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老师和集体模仿.)

2、哎呀,天气好热,演奏完音乐会口好渴啊,我们喝点茶水吧!(老师出示提前晾好的茶水,用茶壶为幼儿一一倒上,同时幼儿会观察到茶壶)

3、师:小朋友们,老师刚才用什么为大家倒的茶水啊?“茶壶”。对啦,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茶壶呢,它们都是小茶壶的好伙伴,请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茶壶身上都有什么?(幼儿自由发言:把手、壶嘴、有的图片上的茶壶还冒着小蒸汽)

4、小朋友说的好极了,你们看,茶水倒好了,我们一起喝茶吧。“咕噜咕噜好喝耶”,看赵老师是怎样喝的?你也学着我的声音喝下试试,(注意发出两声)喝完茶水好舒服,感觉都没有那么热了呢。

学习歌曲,模仿小茶壶的动作,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5、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小茶壶,也喜欢喝茶水,那么老师就教大家一首歌,名字就叫《小茶壶》。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听一听,歌曲中的小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6、老师用较慢的速度示范唱一遍,提问:茶壶长的什么样子?从茶壶中冒出什么?谁能学一学声音?不要烫到哪里?(圆又胖,冒出小蒸汽,不要烫了嘴)

7、请幼儿上前用身体摆出各种茶壶造型,并说出自己表演茶壶的嘴、把手在哪里,怎么倒水。(提示幼儿做出各种形状,尽量不重复)

8、播放歌曲《小茶壶》,我们来和小茶壶一起开心地唱歌吧。(老师带动幼儿一起演唱、模仿茶壶动作)熟悉几遍后,请一名小朋友扮演茶壶,另外几名幼儿扮演茶杯,茶壶为茶杯倒水,要求动作形象、夸张。

情景表演,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9、师:茶壶王国里要举行舞会你们想去吗?但是茶壶国王说,只有茶壶才能参加,所以我们要先变成茶壶才能去,现在赵老师开始念魔咒,然后请你变成自己喜欢的茶壶样子,好不好?(好!)(老师嘴中念念有词说魔咒),哇!变出这么多小茶壶,请你讲一讲,你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茶壶。

10、茶壶王国的舞会就要开始了,(请一名幼儿挂好大茶壶的挂饰扮演茶壶国王)茶壶国王说:请每个小茶壶找一个茶杯做好朋友,一起来跳舞。我们先请女孩子做小茶杯,男孩子做茶壶跳舞好吗?请男孩子跟我一起去找一个小茶杯舞伴,我找到了,你呢?

11、师:现在我要请女孩子做茶壶,男孩子做茶杯,请小茶壶去找到自己的小茶杯,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做游戏,唱到咕噜咕噜冒出小蒸汽时,我们就给小茶杯倒些水。

结束

奥尔夫音乐的魅力 篇11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学习氛围;创新

一、奥尔夫音乐为孩子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行为。

二、奥尔夫音乐有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得最多的就是身勢动作,他的教学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孩子天生的表现形式。

2.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三、奥尔夫音乐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动作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2.声音

如:先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慢慢让幼儿模仿想象中的声音,如:“云飘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模仿简单的声音开始,到模仿比较复杂的声音,再到创造性地模仿声音,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一生都具有很大作用。这个在本世纪初就出现的音乐教学法,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诠释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奥尔夫音乐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在音乐中尽情玩耍,感受奥尔夫音乐活动所特有的快乐,从中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每一个孩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与放松,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主角。这就是奥尔夫音乐的魅力所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文献综述 篇12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体系,音乐

卡尔·奥尔夫 (1895~1982年) ,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 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 创立了一种被称为“元素音乐教育”的新型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是当今世界上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先进音乐教学法之一, 是一个独特的, 完整的体系, 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 廖乃雄先生将卡尔·奥尔夫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介绍进我国, 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特点

(一) 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 音乐、动作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奥尔夫说:“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 它是同音乐、舞蹈 (身体动作) 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臧琳佳和徐彩云认为, 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 孩子们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音乐与说白、律动、舞蹈、乐器演奏、戏剧表演, 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 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相联系, 最后综合起来表现出来。刘洋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差异》中则举出了一个课程实例来让读者进一步地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综合各个学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樊潇潇则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综合性不但适用于中小学生, 它适用于任何年龄段。

(二) 美育性 (感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 对学生进行美育, 就是对感觉系统进行的训练。谢平认为, 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把音乐的重要内涵于无言中让学生体会到。金奉则认为, 重视音乐实践和积极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审美愉悦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在情感体验方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乐教中的“寓教于乐”观点是相同的, 而且与我国现行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相吻合。席书君也在《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通过举例, 具体论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感性的特点。徐彩云, 金奉, 隋清, 臧琳佳, 傅鸿, 娜仁其木格等人也分别在各自的论文中论述了美育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 音乐只是一种手段, 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 即兴性 (创造性)

即兴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 这个方法在奥尔夫教学中, 既是特点, 也是原则。奥尔夫教学法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兴能力的培养, 他明确提出:音乐教育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 而不仅是结果。刘洋和娜仁其木格都在各自的论文中说道:“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 他怎么做并不重要, 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利用的道具也是各具特色, 体现了奥尔夫独创性的特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

综合甄妍妍, 隋清, 陈庭星, 徐彩云, 娜仁其木格, 殷婕等人的论文, 可以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归纳为:

1、综合运用语言、动作、舞蹈、音乐进行教学, 即综合法。

2、即兴性。这个方法在奥尔夫教学法中, 既是方法, 也是原则, 每个活动都是即兴的。这个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学习音乐的态度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始于开端的原则方法。奥尔夫教学活动中各种音乐要素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 从人人均可参加的音乐活动开始。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多元并举。这个方法与原则是说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要立足于本民族, 同时也要学习各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在中国运用的思考

傅鸿和樊潇潇还立足我国国情, 对奥尔夫音乐体系在中国的运用提出了思考, 他们认为:

1、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磨损了学生独立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变相地局限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环境, 教具等硬件的欠缺也限制了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

2、幼儿园和学校懂得奥尔夫教学法的老师人数匮乏。

3、许多人不能正确认识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面对这些弊端, 傅鸿和樊潇潇也提出了响应的解决措施:

1、学校在教学环境建设、教学硬件设备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职能, 为奥尔夫教学发在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师范院校音乐系要尽最大可能在音乐教学法的培训中尽快加入世界音乐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高中国音乐教育师资素质。

3、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奥尔夫培训机构, 尽快为一线教师补课, 使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尽快接轨。

奥尔夫音乐班教案12 篇13

第一课

素养:记忆、合作、运动、反应力、注意力、协调等 学科:拍子、音高、速度、强弱、认识三个音 教学过程:1、2、3、4、拍手打招呼、感受训练----按摩

反应训练----手指游戏(猴子滑滑梯)热身律动:

呼吸2种(锻炼大脑)、捏感受(疏散肌肉)、手指给大脑传递信息、拍拍、摸摸、同向手脚漆盖运动、翻书。。。

5、名字游戏:《问好歌》 1 | 22 2| 34 51 | 71 2|11 1|22 2|34 51|22 1|| A、先让孩子自我介绍,将孩子的名字编成声势,大家一起说,逐个进行。B、节拍来说各学生的名字,还可以编动作,家长一起参与。

6、走路游戏:

《寻宝》我们一起去寻找奥尔夫乐器,游戏可以互相打招呼,用音乐伴奏(教具--鼓、四种颜色的沙巾、)练习几种走路的的动作:

四分音符(走在乡间的小路、平稳的呼吸、放松、打哈欠、等)、八分音符(有人小睡不要吵醒他,我们踮脚尖走、)、二分音符(很累的样子。)十六分音符(很疯狂的样子)

7、欣赏奥尔夫乐器(要用很高兴、很想玩、很崇拜的表情去找一个你喜欢的乐器)

(1)探索观察;(2)走进节拍;语言---节拍----乐器 分组:玫瑰葡萄、梨、香蕉、西红柿。

A、练习节奏

B、训练节奏,用水果做道具。《踩核桃》

14、22 《音符》第2首 走啊走啊走踏踏,(4遍)

走啊走踏(2遍)走啊(2遍)踏踏踏1

共两遍 第二课1、2、3、4、5、6、走路游戏(家长参与)、复习手指练习,围圆 合作---节拍律动。两个 八拍 热身律动 音符游戏

律动的基本游戏。随着老师给的节奏运动

a)走,节奏停止时要求编个造型

b、速度的快慢

C、人数组合d、音高

e、强弱 f、身体的组合

7、丢球游戏

中班奥尔夫音乐教案:懒惰虫 篇14

1.让幼儿复习并巩固固定节奏。

2.音乐游戏:以律动、身体节奏等方式带入歌曲《懒惰虫》。

(1)教师先排出一组节奏,再帮助幼儿排另一组有所变化的节奏。

(2)先引导幼儿如何将名字与卡片节奏结合在一起。

(3)鼓励幼儿自己创作并回答节奏(要会排也要会念),幼儿排节奏卡教师念出节奏。

(4)请个别幼儿排节奏卡,全体幼儿一起念出节奏。

(1)教师教唱歌曲第一段时,幼儿模仿虫子的动作扭来扭去。

(2)第二段唱到肚子痛时就摸肚子。

(3)第三段再模仿虫子的动作扭来扭去。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4)教师拍“哒哒 空”的节奏,让幼儿跟随,不间断的拍,教师逐渐带入歌曲。

(5)幼儿拍“哒哒 空”,“哒哒 空”的节奏,边拍边唱歌曲。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 篇15

关键词: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原本的音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前音乐教育研究的重点顺应世界儿童音乐改革浪潮经历了三个重要转折: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焦点主要是儿童的音乐概念发展;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焦点主要是一般思维力和创造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对国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反思, 而素质教育成为90年代教育的新视点[1]。在这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里, 中国儿童音乐教育观念已逐渐成熟, 教学模式日渐更新, 教学内容日趋合理, 教学方法亦呈多元化。在此过程中, 以匈牙利的柯达伊、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德国的奥尔夫、日本的铃木镇一等为首的国外优秀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与发展亦为上述成就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纪伊始,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 (OMEP) 和中国学前教育界已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与审美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 热切呼唤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 让枯竭冷漠的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来, 让它获得源头活水, 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还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2]

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将幼儿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领域, 并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即各个领域并非各自分立, 而是相互交流、相互会通的。艺术教育作为领域之一除了有其艺术教育的功能之外, 在不同的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还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个领域都不能比拟的。所以说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相比较于传统的艺术教育, 《纲要》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人文内涵以及其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方面均有极大的改变。其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上更为关注帮助幼儿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美的收获以及成就感,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乃至创造性地表现美, 以期培养审美能力, 强调自我表达, 最终赋予幼儿满足感与成就感。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上提出应与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此契合绝非朴素意义上的相同或结合, 表现为内容具有生活性、形象性以及愉悦性的特征, 强调内容本身是否隐含强烈的人文精神及与其他领域是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形式上则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等特征, 其更为关注儿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既能自由感受生活之美, 更能超越常理与常规, 以卓越的创造精神来创造生活之美。

其实这本不是新鲜的话题, 早在古代《吕氏春秋·古乐》便有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 实处空桑, 乃登为帝, 惟天之合, 正风乃行, 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 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 以祭上帝”“帝尧立, 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 以制十二律”。可见聪慧的古人早已发现模仿是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音乐赖以实现的物质材料——声音——本身是先于音乐而存在的。模仿若天然的教育带领人们感受自然的音响, 向自然学习。此外, 人亦是相互学习, 例如《淮南子·道应训》中论述了音乐的起源:“今夫举大木者, 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即人们是在共同劳作的过程中为发表意见方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可见音乐本是来自生活, 如美学家滕敬尧教授近年来所提倡艺术教育的“创生观”, 即创造从来都是“有众生有”, 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还要充分切实地利用本土文化, 达到同质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近年来以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研究人员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中所持的基本立场:从“生态和谐”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出发, 力争将“自我中心、相互对立、强调孰轻孰重的状态”, 转化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强调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的状态”, 并具体地提出:1) 适当的知识技能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基础;2) 完美的艺术作品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媒介;3) 高主体性参与的实践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4) 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一切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返回到了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轨道[4]。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无疑为这一新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上述改革的立场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无一不贯穿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 新课程的实践也很大程度地借鉴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于此,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自身所蕴含的生态性、自主性、开放性、即兴性等价值特征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所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概念是“原本的音乐”。关于此概念的特点是以奥尔夫先生本人的解释为蓝本的前提下, 众研究者具有的共识, 即民族性、根源性、实践性、综合性、即兴性、音乐性。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具有时代的意义, 即音乐的教育不再囚禁于古典音乐的藩篱, 音乐的传承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基于某种意义上来说,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像是帮助儿童重返音乐艺术诞生的元年, 感受那来自自然纯朴的音乐, 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对音乐的发生与发展历程的复演。

卢梭早在18世纪便提出“顺应儿童的天性”这一精彩而具里程碑的命题。现代音乐教育则在儿童音乐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体化。“音乐始自人自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立论点。因此他认为儿童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而并非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听众。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倾听自己”, “从内心出发”, 从“玩和奏”开始。而奥尔夫的歌唱、演奏、舞蹈、形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也是基于对儿童感受音乐后主动表现的观察[4]。他认为:“不是音乐配合某一动作, 或是动作配合音乐, 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的。”[5]

1980年, 亲赴德国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廖乃雄教授将此教学法首次介绍至国内, 从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在中国进行漫长的本土化之旅。在这30余年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幼儿园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它给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界秉承了数千年的重技能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冲击远没有消退, 在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其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冲破文化的坚冰把握改革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力度, 如何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合理的本土化, 乃至如何正确地理解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精髓——“原本的音乐”……

三十载春秋已过, 今日不同于往日。幼儿园教育改革已然开始, 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幼儿园音乐教育即将回归生活,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富有生态教育性的奥尔夫教学法到底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被正确地认识, 合理地使用还是流于表面效果和形式上的模仿乃至“被全然误解地使用"呢?

参考文献

[1]许卓娅.20世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概述[J].早期教育, 2001 (03) :8-9.

[2]黄进.生活·生态·创生:“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早期教育, 2002 (11) :10-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杜悦艳.回归本原: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

上一篇:一年级作文我的同桌下一篇:道德格言:知耻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