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精选10篇)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篇1
奥尔夫教育理念“音乐游戏”课堂带来的震撼 摘要: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享誉世界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它是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也就是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原本性的音乐是接近自然的、源于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形式简洁,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关键字:奥尔夫 音乐 自闭症
我发现了最适合帮助婴幼儿发展音乐能力的方法——音乐游戏。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理念可归纳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
2、创造性(或称即兴性)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当6岁以前儿童听到音乐时能随乐而舞,边舞边哼唱;当看到一幅画时,他们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可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没有乐器时,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像,用手、脚等或用其它物品代替进行表演。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人类认知是感性到理性,奥尔夫音乐教育就是通过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去协调、发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去唱、去跳、去抒发与宣泄。因此获得这个经验过程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途径,是培养情商最重要的手段,是奠定智力的基石。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条条框框”,他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他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前进。因而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歌、曲艺、戏剧、民间传说等五彩缤纷,还有古诗、童谣、儿歌、寓言、童话,更是浩如烟海。之所以它们能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源于人类自发的需要、是通俗易懂的。只要我们秉持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去融合、创新、开拓,奥尔夫音乐之树将四季常青、生生不息。
5、自生命开端的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俱有的音乐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使孩子健康成长,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
观摩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音乐游戏”课堂,首先让我震动的,是课堂里孩子的年龄之小。从几个月大的婴儿,蹒跚的学步儿,到4、5岁的孩子都有。接着让我感动屏息的,是弥漫整个教室的优美的音乐。我们惯常认为,儿童音乐应该非常简单,可是这里的乐曲和念谣却那么优美,那么多样,那么充满音乐性。课堂上几乎没有语言,大部分的时间,老师边用好听的声音唱歌,边带领着大家做各种游戏,让肢体流动,让纱巾飘舞,或滚球游戏,或围圈跳舞。有的时候,一个辅助的老师会敲一只小鼓。也有的时候,全场和老师一起唱出多声部的合唱更奇妙的是,在老师的示意下,全场的成年人会心领神会地突然安静下来,而寂静中,总有几个宝宝会发出一些声音的或动作的回应。敏感的教师立刻根据孩子的回应继续教学,或带领大家模仿孩子的动作,或与孩子一对一地开始了音乐的“问答”。教室里的气氛和谐,充满了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把音乐放到身体里这个教程深深吸引了我,这一教法的创始人戈登教授提出了独特的音乐学习理论:音乐潜能是人人具有的,但九岁之前儿童的音乐环境的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决定了孩子一生中能否充分发挥他的音乐潜能。贫瘠和不恰当的音乐环境,往往是人们音乐能力的杀手,使得本可以享受多彩音乐世界的人们,对音乐望而生畏。而且婴幼儿的音乐活动,不应该起始于乐器学习或唱歌的训练,而应该开始于身体跟随音乐的活动。孩子要先学会把音乐放到身体里,然后才能放到乐器上。因此,在婴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要有大量的伴音乐地肢体动作游戏。让我们观察孩子如何学会母语:孩子首先是浸淫在母语的环境中,接着,孩子开始和成年人交流,即使是几个月大的小宝宝,也会用表情、笑声来吸引成年人和他做咿呀学语的游戏,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解码”,直到一年多以后,孩子才可以说出成年人可以辨识的句子。但是,在孩子学习音乐时,成年人却少有这样的耐心,没有给孩子长期提供音乐的环境。为了矫正这样不合理的状况,戈登教授指出,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在开展正式的音乐教学之前,有一个重要的非正式学习阶段,儿童学会发展他们的听想能力,就是学会用音乐去思考。在这一阶段,孩子出现的不少现象,比如凝视发声源,下意识地摆动肢体,发出各种可能与刚听到的音乐有关或无关的声音,等等,都是孩子吸收环境中的音乐、发展听觉字汇的重要标志。训练有素的教师会捕捉这些线索,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与孩子进行音乐的应答,逐步帮助孩子发展出音乐的听想能力。
在家中和宝宝做音乐游戏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4种让父母们在家中和宝宝做音乐游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宝宝发展音乐能力,让他更聪明。
1.给孩子唱歌: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给孩子哼唱你喜爱的各种歌曲,不要以为录音机里的歌星比你唱得好。对孩子来说,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哼唱产生的现场示范作用超过任何歌唱家。如果你天性羞怯,可以避开他人,把自己想象成歌唱家,用能让孩子察觉的动作,深深地吸一口气,有表现力地给孩子演唱。因为儿童起始于模仿,如果光用语言来告诉孩子怎么唱歌、怎样随音乐动作......孩子是学不会的,必须要有大人在孩子周围做出唱歌、随音乐做动作等示范,只有让孩子耳濡目染才能学会。
2.和孩子玩声音应答游戏:如果孩子开始咿咿呀呀地好象对你唱歌,可以微笑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模仿孩子的歌唱,让孩子知道,她的歌声对你来说是多么美妙。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玩越唱越快、越唱越慢、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唱、对唱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明白,模仿是什么意思、应答是什么意思,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进步。
3.动作游戏: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玩“拉锯扯锯”等有节奏地晃动身体的传统游戏。抱着孩子,或拉着孩子的小手和着音乐跳舞。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是发展宝宝音乐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而传统游戏中的这些活动,用古老的方式使孩子从小浸渗在音乐与文化中,是人类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手段。
4.手指谣:和孩子玩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虫虫飞”,“大拇哥,二拇弟”等等。手是孩子地的第二个大脑,常见1、2岁的孩子在家里跑来跑去,但玩手指谣时却能安静地坐在妈妈身边。而且活动手指能在健脑强体的同时,有韵律的儿谣也将孩子带到有趣的音乐活动当中。
关于小宝宝学音乐的迷惑,父母关心的问题: 问:孩子是应该只听儿歌和古典音乐吗?
答:不是。为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建立宽泛的听觉字汇基础,你可以,也应该给孩子听各种调式和节奏的音乐,包括各种风格,比如你喜爱的拉丁舞曲、流行音乐和地方戏曲等等,只要你和孩子都喜欢就行。
问:我自己“五音不全”,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培养是不是就放弃算了?
答:你的“五音不全”,有可能是小时候缺乏音乐环境所致。但现在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天生都有音乐潜能,关键是需要为宝宝从小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音乐环境。你自己对音乐信心不足,可能导致家里音乐环境不够丰富,所以更应注意多带孩子参加音乐活动,使孩子享受音乐的乐趣。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篇2
一、奥尔夫理念概念及特点
(一)奥尔夫理念概念。
奥尔夫理念的本质就是应用与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其创立者是德国的音乐教育家与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卡尔·奥尔夫十分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将音乐声势律动的训练融入到舞蹈教育中,从而使得受教育者的语言、动作与乐感都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二)特点
1. 即兴性。
奥尔夫理念认为,人对语言、音乐,以及舞蹈都有天然的情感性,这是出于本能的需求,对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动作与音乐节奏之间互相契合,音乐的节奏美就会激发受教育者自然天性,从而使之在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然的状态下受到音乐的感染,并最终提高自己的艺术本能。
2. 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奥尔夫理念的基本原则,奥尔夫理念认为,受教育者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与语言表达出主体的情感,这就要求舞者可以对音乐与舞蹈的理解,进而独创性地予以演绎,不仅如此,个性化的内心世界与音乐舞蹈的契合也是独创性外在表现之一。
3. 综合性。
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蹈者根据音乐来做出并变幻不同的舞蹈动作,从而使得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律相契合,从而激发内心强烈的情感,其最终的指向,即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二、舞蹈教学音乐选择条件
(一)节奏清晰明了的舞蹈音乐。
在舞蹈的过程中,清晰明了的音乐节奏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者对舞蹈动作的认知力与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其做好舞蹈动作的最大障碍,清晰明了的音乐节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音乐利用节拍的强弱、快慢、缓急来调控舞蹈的动作,从而使得舞姿在音乐的配合下整齐而又优美。
(二)节奏易于记忆的舞蹈音乐。
在舞蹈教学中,容易记忆的舞蹈音乐就可以使得幼儿在舞蹈训练中准确把握与应用。容易记忆的舞蹈音乐一般会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乐句短小,短小的乐句能够使得舞蹈学习者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音乐的起伏节奏,可以将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关联,从而发挥音乐对舞蹈的表现力;二是音程跳动较小,只有将音程跳动幅度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就可以减少舞蹈动作的难度,避免难以把握或是无法把握舞蹈音乐辨识问题的出现。
(三)能够准确表情达意的舞蹈音乐。
舞蹈动作与学习者的情感逐渐存在直接性的关系,激越的情感会产生比较激烈的舞蹈动作,轻松的情感则会产生轻缓的舞蹈动作,据此而言,将借助于音乐刺激并引导内在的情感,从而使之发挥对舞蹈动作的促进作用十分重要。从这一个视角来进行分析,就应该编排出适合于舞蹈动作,能够表情达意的舞蹈音乐,这就会成为舞蹈学习者训练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奥尔夫理念在舞蹈教学音乐中的应用
(一)利用奥尔夫声势律动来提升学习者的舞蹈节奏感。
在舞蹈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较强的节奏感可以使得学习者可以在音乐的带动下翩翩起舞,从而使得舞蹈呈现出节奏明快、动作整齐的特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奥尔夫理念中的声势律动则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
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采取拍手、跺脚、发声等手法来制造节奏,拍手与跺脚都是借助于击打身体上的某一部位来创设节奏,而发声则是利用不同的口型来发出节律性的声音,举例来说,在dong-da练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演示基本拍的联系,然后再由学生自主性的模仿,最后则是在这一基础上自己创设出不同声势律动的作品,具体而言,第一,演示环节。向学生演示2∕4拍,并据此设计出相应的节奏型,即0X∣0X X∣0X X X X∣0X∣,在演示的时候,即使可以采取集体演示与分组演示相结合的方式,面对全体的学生进行演示,然后则是对问题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演示;第二,模仿环节。模仿的环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本小组内配合声势律动设计出差别化的节奏型,要求小组内的学生予以模仿与熟悉,第二个阶段是小组间的模仿,重点是配合他小组声势律动来模仿节奏型,第三个阶段是汇集所有的节奏型与声势律动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自主性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舞蹈动作。
(二)以奥尔夫的创造性来激发舞蹈教学的创新力。
奥尔夫理念具有即兴性的特点,简单的说,所谓的即兴就是指学习者内心有来源于自然与本性的音乐的感悟力,在舞蹈教学音乐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契合于舞蹈教学的音乐,利用音乐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世界,从而使之在不自觉中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舞蹈形式爆发出来,这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近乎于自然的放松状态,对于舞蹈的学习者而言,这一状态下的舞蹈极易进行主观性的创新,这对舞蹈教师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舞蹈教师而言,应该创设情境,在舞蹈音乐的选择、音乐释放环境的创设、舞蹈创新力的引导等方面加以指导。
(三)将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融入到舞蹈教学中。
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认为,舞蹈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即将音乐、舞蹈的动作、语言与艺术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这就对教师的舞蹈教学提供契机,教师在舞蹈音乐的择取上,可以从乐器与自制声乐中创设情境,既能够打造一个竞争性与情绪化的音乐与舞蹈氛围,又可以利用音乐来强化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而使得学生在舞蹈中有章可循,从长远来看,将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就可以打破固化舞蹈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性的艺术能力。
四、结语
奥尔夫理念对传统的教育予以纠正,在当前舞蹈教学的音乐选择与应用实践中,节奏清晰明了、节奏易于记忆、准确表情达意的舞蹈音乐都可以被作为选择的对象,并在应用中采取诸如利用奥尔夫声势律动来提升学习者的舞蹈节奏感、以奥尔夫的创造性来激发舞蹈教学的创新力、将奥尔夫综合性理念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等策略,就可以起到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梅.浅论奥尔夫音乐在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7)
奥尔夫音乐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创新 篇3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教师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廖乃雄先生将奥尔夫音乐教育(Orff-Shculwerk)引入中国。1993年正式成立的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奥尔夫教师教育机构——“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在会长李妲娜女士的带领下,极大地推动了奥尔夫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但是,现如今奥尔夫音乐教师的培训机构已是琳琅满目,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机构本着功利性的目的,为迎合快餐式消费的学习者,仅提供三天的简易培训就颁发各类证书,让许多一知半解的人滥竽充数到奥尔夫音乐教师队伍中,以致奥尔夫音乐课堂变成“闹尔夫”。奥尔夫的原本性被片面理解为简单粗糙。奥尔夫学院沃尔夫冈·哈德曼(Wolfgang Hartmann)教授曾说过:“培养一个合格的奥尔夫教师至少需要上十年的时间,因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培养是需要这么长时间的。”所以,对于正走在这十年路上的奥尔夫教师们,在面对各式各样的师资培训热潮时应冷静处之,追本溯源地去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并针对奥尔夫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1 追本溯源,深刻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卡尔·奥尔夫先生一再强调:“走遍全世界的,不是我为了表明一种理念编写的《学校音乐教材》,而是那个理念本身”。[1]廖乃雄先生也提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创造,主要在他的理念(Idee,英文Idea)和教本(五卷)上,而不在于方法”。若是不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而仅仅从表面去模仿其教学方法,就很难真正掌握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精髓。由于卡尔·奥尔夫先生本人并非音乐教育理论家,也不热衷于针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理论性、系统性的专题阐述。这使后人在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时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理解。正因如此,深入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切学习和使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师、学生和研究者来说,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就是源泉。[2]追本溯源是探寻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应有的态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参加各类大师班等教育课程学习模仿中,应当静心去查阅奥尔夫的经典文献,好好学习领受源泉的浇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创造”和“创新”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
2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音乐性、开放性、系统性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原本性、实践性、综合性、即兴性是目前在教学中大家都比较重视并操作得较好的部分,而且对这几个理念的理论阐述文献也较多。但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音乐性、开放性、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却是经常被忽视的,也较少文献阐述,以致奥尔夫音乐教育常被曲解。
2.1 音乐性
从《学校音乐教材》所体现的丰富的音乐性本身,可以看出奥尔夫体系十分强调音乐性。敲敲打打、吵吵闹闹只是似是而非的“奥尔夫教学”。1970年,奥尔夫为《学校音乐教材》再版写下过简短的几段话:这二十年间,“这些理念早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了。”尽管这部教材“到处找到了仿效者,其中许多虽然应用了其手段,但却常常并没有完成教育的和艺术的要求,而去歪曲了它或对它进行渗水。”[2]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国内很多奥尔夫教师在重视课堂的游戏性、即兴性的时候,忽略了音乐课堂最核心的内容——音乐性。奥尔夫指出:“哪怕是最简易的乐器演奏,也应以正确的指引和练习为前提,必须特别注意唤起并训练合奏中的音响感觉和体验感受”。按奥尔夫的精神,任何奏乐,哪怕是儿童音乐、启蒙音乐,也必须强调艺术性和主体性。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从人的原本性出发,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无论是使用语言、动作、乐器等综合的教学方式,还是在即兴创编的同时,教师都应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另外,现在流行于市的质量不够好的奥尔夫乐器只能破坏奥尔夫教学的音乐性,甚至毁坏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且损害神经。教师们应杜绝使用这些的廉价拙劣的“奥尔夫乐器玩具”。
2.2 开放性
很多奥尔夫教学教师都提出,非常希望奥尔夫音乐体系有固定的教材,制定好的教学大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音乐教学基本统一。按这样的模板照搬起来的教学似乎就不会让奥尔夫教学走样了。但是奥尔夫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所提出的是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且这种理念是开放性的,可与不同的音乐品类相对接。1963年卡尔·奥尔夫曾在一次谈话中谈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应当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它不是一个停滞和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成长和活着的体系。”[3]其实,《学校音乐教材》本身就是模式性的曲集,是在教学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即兴演奏。这些教材不是让孩子们逐音逐句去照搬演奏,而是要他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和范例自己去想、去奏。所以,教与学的过程也不强求固定、统一。奥尔夫教材的开放性意味着无限可能性的选择,让学员举一反三,这既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论,也体现了其高质量、富于音乐艺术的音乐理论品质。我们可以通过对奥尔夫经典文献的反复学习和奥尔夫经典课例的不断实践。长期有目标性地参与国际奥尔夫大师的教育课程,学会反思性学习,在模仿探索中进步,并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为素材,与本土结合创建自己的奥尔夫教学模式。
2.3 系统性
在许多奥尔夫音乐课堂上可以感受到教学的游戏性、灵活性,但其系统性和深度却经常被忽视,甚至有人依此片面地觉得奥尔夫是“小儿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奥尔夫教学教师只学表面,不看本质,并没有从奥尔夫的音乐世界观和音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深度去把握奥尔夫教学法。正如廖乃雄先生所说的:“奥尔夫教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若没有对奥尔夫教育系统性的理解,以及深度的把握和高标准的要求,那就只能停留在简单粗糙、凌乱无序的教学中,无法前行。
卡尔·奥尔夫先生反对音乐教育的“系统地理性主义化”。但这并不等于《学校音乐教材》就根本没有体系性。恰恰相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校音乐教材》也是逐步进行的——从波尔动到平行和弦以及属关系的和弦;从二、三或五个音的调式到用七个音的调式;从大调到小调”。[4]从《学校音乐教材》由浅到深的音乐材料中,可以看出其适用于从儿童到成人的各个年龄层级的人员。卡尔·奥尔夫先生事实上是系统建构了全年龄组的终身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音乐教学体系。而目前,人们却往往只知道强调奥尔夫体系的灵活性、即兴性,对于它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序”却视而不见。在优秀的奥尔夫教师课堂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教学步骤都是环环相扣、层层铺垫、由浅入深的,“从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教学过程完全如奥尔夫所强调地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而非抛弃理性。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正是奥尔夫教学的亮点所在。
正因如此,奥尔夫也应遵循系统性的学习,不能走马观花或毫无计划地参与培训,特别面对现在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更应该有所选择,带着思考去学习。《美国奥尔夫协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2年)分为三个级别的基本标准,详细概括了各个级别的教师教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级别到一个级别系统学习的具体课程领域。学习目标有音乐的速度、节奏、拍子;旋律;织体伴奏;曲式;音色;表演。学习结果有语言、身体打击乐表演打击乐器演奏;歌唱;竖笛演奏;动作;即兴创作、编配;教学法。由此可以看出,奥尔夫教师需要掌握多项音乐技能和创作创新的教学能力,并需要长期地系统地学习与实践。
3 创造力——奥尔夫教师教育的核心
发展教师自身的音乐才能和创造潜力是奥尔夫教师教育的核心。对于教与学都如此灵活的教学,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关键。教师要有悟性、艺术敏感性和创造性。奥尔夫教学的即兴性是其理念的精髓之一,贯穿着教学的方方面面,也是对其创造力培养的具体体现,但高质量的即兴需要有正确的技能储备和长期锻炼积累的。教师如何将高标准的要求与游戏欢乐性的教法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奥尔夫风格”最大的特征和最杰出的优点,就在于能以简单不过的素材和手法创造出深刻动人、雅俗共赏的音乐。著名奥尔夫教学教师李妲娜老师曾说过,“教学是有法(模式),但法无定法,千人万面,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教师们要把握住奥尔夫教学的风格,按照自己的理解,遵循奥尔夫体系的精神去塑造其音乐教学。让自己能够变成学生们更好的老师,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元素和理念,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掌握音乐的技巧,并通过音乐发展人的全面素养。
4 结语
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实践,都是必经的过程。而我们则需要反省,回到源头从广度和深度理解、学习和接受奥尔夫体系,必须以奥尔夫本人所要求的“质量感和形式感去运用,而不允许廉价地操作”的高标准去创作音乐。立足本民族文化,结合奥尔夫的教学特点,创建中国奥尔夫教学模式。从而让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中国取得丰盛的硕果,使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地提高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卡尔·奥尔夫.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创作(第三卷“教学法”)[M].纽约,1978:22.
[2]廖乃雄.为儿童的音乐——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精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3]赫尔曼·瑞格纳.学校音乐教材[M].洪寒冰,译.
[4]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217-218.
奥尔夫教育随笔 篇4
临沧翰林幼儿园 王跃波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一日的“教师模仿课”展示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次模仿的是吴园长的优秀课《非洲欢迎你》在确定由我来上模范课时,心里有一些胆怯与不平,“那是优秀课呢!”吴园长上得非常好且获得一等奖。压力无形中增大许多,要不要换音乐课,又怕散失原本的模仿。在通过和班里及组里的老师们的沟通后,确定了活动目标:
1、感受非洲歌曲的特点,让幼儿感受多元化的音乐。
2、感知非洲鼓并学习简单的节奏拍打。
3、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师生集体游戏的乐趣。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听音乐《哇卡哇卡》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围圆坐下来。
二、谈话导入,学习歌词
1.播放PPT,让幼儿了解非洲的风情。2.学习非洲土语:Funga Alafia Achi Achi 3.学唱歌词。
4.加上动作师幼一起演唱。
三、认识非洲鼓,玩节奏游戏。1.认识非洲鼓。2.节奏游戏。
3.围圈游戏。播放音乐原唱,请幼儿聆听音乐中非洲鼓演奏的节奏,请幼儿模仿。
四、集体活动,体验乐趣。1.发放幼儿头饰。2.参加舞会。
五、活动结束。
幼儿听着音乐边表演离开。
从看教案、想课件的设计意图、提问方式、语言的组织等做了充分的准备,以认真的态度,激昂的热情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心里轻松了不少。从上课的角度上,我觉得我在模仿课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中老师的应变能力、有效的提问方式、课堂驾驭能力等。从模仿课的角度来讲,虽然是模仿同一位教师的课,但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这次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选了中班幼儿来上,在选择班级时,我从中班组中选了中二班来上《非洲欢迎你》,我对中二班的幼儿比较熟悉。虽然通过吴园长上的奥尔夫音乐课,但从我选择要上模仿课来说,我对这次的模仿课比较感兴趣,研究了一此,下面谈谈我从这次模仿课中产生的一些反思:
一、提高模仿中的应变能力
1.我们的上课对象不同,老师要因人而异,比如有些孩子比较调皮,有些孩子胆小内向,他们都属于“不合拍”一类。教师要会随机应变,用鼓励的话提醒幼儿“聪明的孩子会用眼睛看着我,聪明的孩子会用嘴巴回答问题“。这样,既不损他们的自尊,又提高了孩子积极性,但在这次活动中,我问问题时,只有两个小朋友回答,如果当时我使用了鼓励的话语来鼓励幼儿,再听一次音乐来深入,是不是效果就会不一样?在课堂中,引导语、提问技巧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加强。
2.在课堂中孩子都是比较活跃的,在唱歌环节中孩子的声音较大,而我在活动中也遇到了“不妙”的情况,多唱几次歌曲,孩子们的兴趣就有所减小,这时,我说了“让我看到最漂亮的舞蹈,听到最好听的声音”。要想办法把课堂气氛调整一下,不应为了模仿而模仿。
二、调整模仿中的组织能力
在模仿课中,我们要做到揣摩老师的设计意图、提问方式、模仿语言组织、课堂驾驭。好的东西必然要学,但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待,从模仿中展现自己的特点。
1.这次奥尔夫音乐模仿活动中,自己出现了好多的失误,就如在教幼儿单个词Funga(欢迎)Alafia(非洲)Achi Achi(你;你们),在解释的时候,和非洲欢迎你这句话的顺序混淆了,自己脑袋里琢磨了半天。希望在下次的课时。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按孩子们原来的学习的歌词来组织,有时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语言要简洁明了。2.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参加舞会时,我没有提醒幼儿将开展什么活动环节,而是我在那儿指挥幼儿做这样做那样,更没有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等。这是这节课中最大的失误。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5
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快乐的时间》
凉 州 区 和平爱 弥 儿 幼 儿 园
授课教师:支二OO八年五
媛 月
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快 乐 的 时 间
科
目: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名
称:《快乐的时间》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各种节奏。
2、区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型。
3、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4、用肢体表现乐曲,并快乐的参与游戏。活动准备:实物闹钟一个;大摆钟图片;能拨动的模拟钟一个;音乐《快乐的时间》;双响筒(个数和幼儿人数相同);相关课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孩子们跟随音乐走进教室。
二、课前律动。
三、讲述生活中的节奏。
老师和小朋友共同讨论生活里的各种声响节奏,例如:行走、跑步、敲门声等。
出示节奏型卡,请小朋友们把节奏型运用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里,例如:汽车的喇叭声:滴滴滴滴或滴滴滴滴滴滴滴滴。
请小朋友用动作表示节奏型。
出示实物小闹钟,请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出示大钟课件,请小朋友回答问题。
四、欣赏音乐《快乐的时间》。
听一听音乐里,哪里有“滴答”声,哪里有“当当”声,数一数拍子,音乐里的钟声敲的是几点?
五、提问:听到了什么?它们各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六、试一试用哪种乐器演奏它们最合适,学会使用双响筒。
七、用双响筒把音乐里秒针的声音找出来。
八、出示模拟钟,请小朋友拨动音乐里告诉我们的时间并用动作表示时间。
九、游戏
老师先示范一遍,用怎样的动作表示秒针。
请小朋友自由想象,用自己的动作表示秒针和大钟。
奥尔夫音乐教室 篇6
教学内容:
语 言: 将儿歌、童谣、谜语等,运用说唱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歌 唱: 独唱、齐唱 可以用各种乐器自己为自己伴奏,也可以边唱边跳。
律 动: 运用身体去表现内心的各种感受。
音乐游戏: 把各种教学游戏化,使孩子们在玩中高高兴兴地学习音乐。乐 器: 奥尔夫音条乐器和各种打击乐器的合奏,犹如一幅具有表现力的音响地毯,令人如醉如痴。
创 作: 词句、节奏、旋律、律动、故事、配乐、小戏剧等等都是创作的题材,在创作中孩子们寻求自我的发展,发挥潜能。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为精华的内容。
舞 蹈: 从世界各民族的民间舞及集体舞中认识多元文化。
戏剧表演: 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配上音乐,发挥团队精神,使综合的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您的孩子可以学到什么:
奥尔夫教学思想强调一种原本的音乐教育,它同那些建立在原理和各种应用规则上的音乐教育方法完全不同,孩子们在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音乐实践中学到音乐。它融合语言(诗辞、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多声部朗诵)、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即兴创作与表演及美术等综合艺术形式。
1、对音乐产生兴趣 由于各种教学游戏化,使孩子们在玩中高高兴兴地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发现音乐与艺术的奥妙,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从而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
2、学习与人相处 在合奏、游戏、戏剧表演、集体舞的活动中,学习与人交流、协作、遵守规则,即能听从指挥,又学习自己当指挥,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人际关系及礼仪。
3、在学习的最佳期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对节奏、音准、音色、结构音乐各种基本要素的感知和音乐的表现能力。
4、生活充满快乐 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将音乐的快乐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在平和的心境中成长,逐渐学会用音乐与艺术来疏解压力。
在奥尔夫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感受能力得到焕发,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使整个音乐的乐趣充满每个孩子的心灵,在循序渐进中走进音乐殿堂。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您的孩子可以达到的水平; 小班 歌唱:模唱、说白节奏、跟唱
音感:极高极低、感受高度、体验快慢、乐器音色、感受重音、上下行滑音、感受乐句、感受节奏。
律动: 原位动作、单一部位动作为主、双重部位动作为主。
乐器:齐奏
中班 歌唱:接唱、重唱、有节奏唱。
音感:分辨高低、表现长短、认识速度、感受拍子、音符时值、分辨乐句、拍子感受。
律动:双重部位动作交换、简单创编、立即反应。
乐器:轮奏
大班 歌唱:独唱、有表情地歌唱、卡农歌唱。
音感:辨别高低、分辨长短、认知速度、熟悉拍子、分辨时值、分辨乐句、分辨曲式、创编节奏。
律动:综合协调动作为主、肢体创编、队列队形。
乐器:合奏 招生对象及活动时间:
1、奥尔夫亲子班—1-3岁
2、小班—3周岁
3、中班—4周岁
浅谈奥尔夫音乐及特点 篇7
关键词:奥尔夫的教育体系,特点,传播,实践,意义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音乐领域传来一种新的音乐———奥尔夫音乐。这一时期记载了我国教育大改革的历史轨迹, 中国音乐教育也在这一背景下经历了质的蜕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 在历经多轮课程改革后, 我国音乐教育观念逐渐成熟、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日趋合理、教学方法愈发多样化。在此过程中, “对国外优秀音乐教育体系的引进和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例如, 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伊、日本的铃木镇一等都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探索出了各自理念中的音乐教育体系, 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最为深远。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凭借其独特性和先进性在世界各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并以其开放的态度接受着各国的反馈, 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 (1895-1982) 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 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他认为, 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 过度强调技巧, 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而这种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 培养儿童的乐感, 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 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热爱音乐。
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 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 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 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 去倾听, 辨别, 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
随着科学的发展, 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 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 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 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奥尔夫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 而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化为原始的, 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 因此可以说音乐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 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 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 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 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 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 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从本土出发, 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 更为人们所接受, 具有通俗性, 人们更易懂。因此, 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 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 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 而是不断创新, 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 在这样的学习中, 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 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 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 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 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 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 在课堂上, 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 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 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 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 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华夏爱婴还让家长参与课程, 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 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如今, 音乐教育不再是个别的, 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机会来感受, 表现音乐的丰富性。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 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 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奥尔夫音乐将会成为儿童学习的必选之一, 让更多的人在快乐中学习, 受益。
参考文献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商秀梅江西教育学报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卿上海教育出版社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篇8
关健词:彩调 教学 奥尔夫音乐 教育方法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资源。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开展创新性的民族戏曲研究与实践?如何结合广西地区的戏曲资源和教学条件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服务?如何在新型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和对接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广西民族地区的学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如何注入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问题成为广西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在校的中小学学生要对我国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民族歌舞及以京剧为主的曲艺音乐及本民族戏曲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并能够感受和体验它们的不同艺术特点。在音乐新课标的指导和各级相关部门和专业工作者的努力下,广西地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走入各级学校的音乐课堂。
“彩调”是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剧种。它既有丰富多姿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又有轻快活泼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在全球一体化,现代文化生活多样化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曲艺样式一样,彩调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挑战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新兴娱乐媒体的出现,也给彩调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彩调陷入了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让彩调走进校园,在广西少数民族区域中小学课堂里设置基础的彩调课程,是彩调得以普及、传承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课外文艺活动,使在校中小学学生了解彩调戏曲的基本知识,体验和感受彩调的艺术特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其他学科教学进行讲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民間传说、民族风情风俗的介绍、美术中的民族工艺教学等。这样的综合不但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戏曲艺术,加深感悟。安排专业团体到各级学校进行彩调的宣传、演出,组织专业演员或音乐老师,指导学生编排以广西彩调戏曲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对于继承、弘扬广西彩调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无疑会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发现和培养具有培养潜力的彩调人才,建立健全广西彩调戏曲传承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广西彩调戏曲的传承发展代代有人。
广西彩调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可以借鉴国外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寓教于乐方法,每个孩子都了解熟悉广西彩调,引导广西中小学的学生认真了解,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戏曲,引导孩子了解和热爱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文化归属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由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创办,经过将近七十多年的发展,它不仅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范围内流传广、影响大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并且也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史上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接受、较具影响力的一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强调以自己本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把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引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彩调教学,可以给传统的戏曲形式注入新鲜血液,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一、综合表演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它的原本的音乐观,即原本的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表露,是人类生活的必然必需品。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语言、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必须亲身参与表演的音乐。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来看,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倡的,是一种“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称之为“原本性音乐”。这种“原本性音乐”用奥尔夫自己的话来说:“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在他看来,与动作、舞蹈、语言相互关联,互为融合也是原始音乐主要的特征之一,音乐教学中通过这种与舞蹈、动作的融合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自然动作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原始音乐中,不但音乐与舞蹈是紧密融合,而且常常都是相关联系、相互融合的。从古代原始的宗教乐舞到现代宫廷音乐剧;从印第安人拜祭仪式到西方的经典爱情音乐;从欧洲芭蕾到现代翩翩起舞到当代青年摇滚呐喊,我们可以说,音乐、舞蹈与语言紧密相关,几乎是古今中外共同的文化现象。三者密切结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有着一个相同的艺术要素——节奏。
彩调教学也同样注重三者的综合运用,两者的教学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彩调剧是一门包含多种表演方式的艺术形式,动作与舞蹈的表演是其重要表现方式。以彩调的矮步花扇为例,各个彩调行当中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既可把扇子当作刀枪,、滑竿也能当成雨伞、船浆等进行表演,扇子可以成为以一当十的道具。此外,彩调还可以以同一曲调根据不同行当、人物予以延伸和变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常用的回旋曲式非常适于彩调的这些表演特点和音乐形式。以彩调剧《刘三姐》中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的场景为例。地主恶霸莫老爷答应刘三姐提出的要按照壮家规矩赛歌求婚的要求,花重金请了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在赛歌擂台上,对歌的形式丰富多彩,有一问众答、一问一答、众问一答以及多问多答的多种问答形式。彩调舞台多姿多彩的综合表演性与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身势问答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彩调教学中,可以运用奥尔夫教学中的身势问答教学方法,先从节奏入手,让学生用彩调的唱腔节奏进行问答,问答的形式可以是个人问答,可以是小组问答,还可以是集体问答,在问答时加入彩调的身势,使学生的彩调动作和唱腔慢慢在自己的身体感觉上达到某种默契。这样的方式训练下来,学生很容易找到自己身体的协调感,很容易学会彩调的一些基本步法和基本唱腔。只要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彩调的初级阶段用奥尔夫的方法获得一种成就感,他们就会有兴趣继续努力学习彩调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价值认同感和愉悦感。彩调毕竟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些困难,但通过运用奥尔夫音乐方法把彩调学会了以后就一定会收获快乐!
nlc202309090320
二、即兴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特别看重的学生即兴性模仿和表达。教学中,即兴创作也是尝试、探索音乐形式(曲式)的主要方式。奥尔夫教育方法使用音乐、语言、肢体或借助钢琴或其他乐器为作为媒介,运用游戏、动作、演奏多种手段开展即兴的音乐教学活动。这种教学中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调动学生各方面内在潜能。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法灵活。在其教学实践中,多种形式是富有意义地相互融为一体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對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就从学生回答简短的提问、到学习一段乐曲,到体验感受一整套结构完整的音乐作品,无不贯穿着即兴的创作活动,在即兴创作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学习,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独创力。他们在这过程中学会接受和应对挑战,取得成就感,自信心得到增强。
彩调表演中也很强调表演中的即兴创造。彩调音乐的艺术特色、地方风格特点表现与衬词、衬腔的运用紧密相联,彩调差不多每首唱腔的衬词、衬腔都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它们在从简单的民歌发展成独立的戏曲形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这个原因,彩调在早期被称作“哪嗬嗨”。彩调音乐中一个重要的风格特点就是其极具色彩性的衬腔。它不仅是彩调音乐陈述、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构成彩调音乐风格特色的标志性因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衬词、衬腔是衡量彩调音乐特色的一个重要依据。
注重创造性的开发是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奥尔夫教育特别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石,可以认为,培养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从模仿进入,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模仿、体验再进行到有个性地创作,逐渐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获得极大发展。
在彩调表演中,积极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彩调。例如让学生欣赏彩调剧《王三打鸟》,引导学生观察作简易模仿表演,然后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在熟悉彩调伴奏乐器演奏特征的基础上做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及打击乐器配奏活动,养成互相合作、相互协调的习惯,最后引导学生用奥尔夫声势体验音乐、发挥想象力设计音乐游戏、即兴创作表演《王三打鸟》情景。学生在彩调体验和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发现,找到最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学习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彩调教学中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教师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彩调剧的剧目欣赏与实践学习,另一方面运用生动有趣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使学生不但能拓展艺术的知识面,还能感受到学习模仿彩调的乐趣。彩调轻松活泼,被誉为“快乐的剧种”,其剧目中充满了大量的快乐因子,具有非常丰富的喜剧性因素。“轻松活泼”是广西彩调艺术风格的特点,这种特点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遇到挫折,能够树立和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杨爱民.广西三地彩调的异同[J].广西地方志,2003,(05).
[2]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I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感受奥尔夫音乐 篇9
编者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原本性音乐--Eric Lebeau,它通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表演等能力。在接触音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孩子认识、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促进孩子的情商、智商发展。要求10-20个孩子,以下是一位接受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母亲所感所思,比较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教育的特点,会对家长了解奥尔夫音乐有一定的参考。
感受奥尔夫音乐
真正了解奥尔夫,还是在上了两次家长课后。虽然只短短两次课,却让我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奥尔夫课的基本理论很少,在了解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以及他的“原始性”及综合性音乐教育的思想后,我们开始“感受”了。
七八个家长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老师带着我们先做了一个有节奏地朗诵活动,然后她告诉大家,用手掌击出节奏,同时说‘我喜欢苹果我喜欢梨,我喜欢水蜜桃跟我做’ 再用身体做出一个造型。依照这个例子,每个人要用相同的节奏边拍手边说:我喜欢XX(两个字如葡萄)我喜欢X(一个字如杏),我喜欢XXX(三个字如哈密瓜)跟我做。每个人所“喜欢”的东西和“跟我做”的动作造型不能一样,绝对禁止重复别人表演过的。妈妈们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每个人都极认真地想着怎样才能与众不同。我们依次示范表演后的结果就是,在座每一位母亲都充分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的体现,还要集中注意力,跟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平时,我们并未注意到,其语言本身就是有着音调和节奏的。这个小小的游戏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动作、舞蹈及语言密切相联系。
随后,我们又开始“声势”表演,即拍拍手、捻捻指、拍拍腿、跺跺脚,这样几个极其简单的、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做的动作,让我们连续做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高低音的不同。之后,“卡门序曲”响起,我们配合做声势表演,以此欣赏起这首著名的乐曲。这首乐曲我曾经听过多次,但从不知道用声势欣赏音乐会有如此妙境,因为我已感受到自己的肢体动作在尽情地体现节奏的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变化。由于这是人人都会做的动作,我们几个妈妈很快就配合得很好。而后,我们分成四组,并发给不同的奥尔夫乐器。这种乐器是奥尔夫独有的。它们不是钢琴、小提琴等,而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沙锤、三角铁等,还有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如:木琴、钟琴等。我们每个小组分别被给予三角铁、响板、铃鼓及串铃,这些乐器将被用以表现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及八分之一拍。老师做指挥,她的手势指挥到哪个小组哪个小组就配合音乐演奏手中的乐器。我们未做配合练习,随着音乐看着老师的手示指挥演奏起来。一曲下来每个妈妈都兴奋不已,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感受!原来我们这些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组成一个小乐队,并且也能演奏得这样好!大家兴奋地鼓掌,既感谢我们的老师,又骄傲于我们自己的表现!
第二次听堂课更有趣,首先,我们被要求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每间隔几秒或几十秒就会有一节或连续几节长音,有点儿象鸣笛声或长铃声,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定。老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听到一个长音时就要找别人握手,长音一停就要赶紧松手自由活动,长音一响就要再握手,但握手的对象不能相同,比如这次你同奇奇妈妈握手,下次长音响起时就得换其他妈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群三岁的宝宝做这个游戏时,一个儿个头和桌子差不多高的小女孩,长音一响时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小家伙灵机一动,一双小手紧握着桌子腿儿不放,长音结束,赶紧松开手。由此可见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轮到我们游戏了,音乐响起——长音响了!妈妈们赶紧就近抓住一个妈妈,有抓胳膊的,有拉手腕的;长音过去!松开手,正想放松一下,长音又响了!再慌乱地扑向另一个!这回可是乱套了,随着音乐的变化,只见大家象是磁铁的两极,忽而紧紧地吸到一块,忽而远离,长音不停地响起,妈妈们像捞救命稻草似的到处握手,看也不看就抓住眼前跑过的人,手忙脚乱。长音又响了,我急着去握手,咦?怎么迈不动腿了?低头一瞧,哎呀!乐乐妈正坐在地上,反正也跑不动了,就势抱住了我的大腿!这可真是经典镜头啊!不知在一旁拍照的当当妈有没有照下来?这个时候,大家忙晕了,也乐晕了。音乐游戏结束了,妈妈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好久不锻炼了,这回是过瘾了。用乐乐妈的话就是:“既欣赏音乐又开发创造力,还可以减肥!一举数得了!”妈妈们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时候,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每个妈妈的脸上却洋溢着发自心底的快乐。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些符号如“),“"”,...”等我们常见的符号表现音乐。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欣赏贝多芬的《军队进行曲》。对于我来说,这些符号与音乐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当老师随着音乐的播放,用教棍演绎着这些符号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如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士兵们由远及近再走远的整齐步伐。一曲终了,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符号,真是回味无穷啊!老师说也可自创符号和图形来理解、记录音乐。因为对孩子来说,可爱有趣的图形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回味这两节课,我感触很深。我觉得奥尔夫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培养孩子的潜能。
附:卡尔.奥尔夫的一生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少年到青年,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
1924年奥尔夫与舞蹈家军特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使学生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了第一卷教材,实现了“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
1932年,编辑了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此后,奥尔夫专门从事作曲。其三部成名作:《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
他在音乐教育上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奥尔夫音乐教案 篇10
1、欣赏乐曲《库乞乞》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感受乐句,并按乐句做动作。
2、通过创编动作发展创造力、反应力及专注力。
3、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游戏促进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找宝贝》引起幼儿兴趣及学习欲望(故事略)。
二、感受区分乐句,并按乐句做动作。
1、倾听音乐感受,说说多多是骑马上山还是走路上山的?为什么?
2、倾听音乐做骑马动作一遍。
3、倾听音乐,说说多多共上了几座山,教师根据音乐画图。
4、倾听音乐用手指画图,并引导幼儿感受乐句的第一拍重拍。
5、启发幼儿找找身上的“高山”并用动作表示。
6、创编骑马动作幼儿园音乐教案《库乞乞》幼儿园音乐教案《库乞乞》。
7、根据不同乐句,在每一个乐句第一拍换骑马动作。
三、完整欣赏乐曲,区分乐段。
1、引导幼儿即兴用敲打身体发出的声音代表上楼梯的声音,要求跟别人不一样。
2、山洞念咒语库乞乞,要求声音整齐节奏明确。
3、完整欣赏音乐,说说多多一共找了几个山洞?
四、音乐游戏《找宝贝》。
1、倾听音乐,根据乐句变换骑马动作,教师指不同的地方为山洞,以发展幼儿的方位。
2、创编库乞乞动作。
3、自由结伴,互指新创编的库乞乞动作,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4、以听课老师为山洞,参与到游戏中来,促进师幼互动。
五、结束。
1、出示盒子,拿出“宝贝”书,并说说为什么是书?
2、进行德育教育。
3、赠送书本,勉励幼儿好好学习。
活动反思:
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音乐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整个活动以魔法故事展开,把节奏《库企企》说成是一句咒语,学会咒语才能打开魔法大门去寻宝。这种形式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能结合图谱和音乐,创设一个去寻宝的情景,带领幼儿完整的欣赏音乐。
不足之处:老师念节奏《库企企》念的是对的,但出示的节奏卡是错误的。还有图谱的出示和摆放有点乱,看不明白。图谱的作用有没有在这里充分体现?幼儿是否真的在主动学习?在创编动作时,教师能否适当的放手,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创编动作?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推荐阅读: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论文10-30
感受奥尔夫音乐08-18
奥尔夫音乐教育08-18
奥尔夫音乐节奏教案08-22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06-21
奥尔夫教学法音乐07-19
奥尔夫音乐教学教案05-16
拍蚊子奥尔夫音乐教案07-08
小班奥尔夫音乐小乌龟08-22
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心得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