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专项

2024-10-15

武术专项(精选5篇)

武术专项 篇1

摘要:在体育运动学校中, 武术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手段基本是以竞套路为主。在武术普及和不断发展的今天, 武术教学内容、教法手段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教师应对武术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进行改革, 使武术教学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关键词:武术,教学,改革

当前,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要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使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市场, 符合社会的需求。

我在实践中发现, 武术专项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去改善。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术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提出了武术课教学改革的设想, 即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完善成绩评定体系,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武术理论课教学比重较低, 技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竞技套路上, 武术健身指导、武术防身、武术表演方等面内容并未开展, 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一, 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武术运动的需要。原有教学中, 武术理论课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板书、讲解等直观法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 这种教法造成课的知识容量小、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 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差;技术实践课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 练习, 错误动作纠正后再练习这种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 课上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无法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

二、武术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加强武德教育, 武术精神做主导。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 中华武林非常重视礼仪, 有拳谚讲:“未曾习武先明德, 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 失德者不可学之。”由此可见, 武术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在武术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 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武术课内容中新增了武术防身和武术表演, 课堂教学开设了武术课的组织与教学、武术训练、武术竞赛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方法、武术培训和武术市场营销,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此外,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大型表演, 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教学方法上, 教师采用了学生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案设计演示等多种方法, 这样就把以往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为主基调的方法转变为积极性的互帮互学方法, 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3. 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传授专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同时, 本课程注重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来加深了学生对武术文化、专业理论和传统技能的认知。实践教学的组织上, 采取由学校走向社会, 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健身俱乐部、武术学校、业余训练班进行实践教学。在学院里也成立武术俱乐部和武术业余训练班, 并请学生任教练进行实践教学, 这一实践过程包括宣传、招生、教学等各个环节。这种实践教学改革, 使学生掌握了武术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 学会了设计武术教学训练课程, 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在武术理论教学中, 利用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制作幻灯片及武术技术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使学生全面了解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 特点、作用, 竞赛组织与裁判,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5. 武术课成绩评定方法。

在考核方式上, 改革了传统的单一化考核形式, 采取了“教考分离”模式和“考证”模式, 提出了理论知识、技术评定、运动达标、能力评价的多方面考核方法。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修课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内容改变以往只考武术套路, 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演练套路就可以的要求, 增加了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我们还让学生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 武术课教学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

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整。

2. 武术理论教学应增加课时, 运用多种

教学方法, 使学生全面了武术知识和精神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3. 武术课教学内容应加入武术健身指导、武术表演, 武术散打等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

还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注重实践操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加强武德“礼仪”教育, 保持项目特

色, 在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 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5. 在教学方法中, 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

体, 以能力为本位, 运用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矫正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武术专项 篇2

(三)所在教研室:第三教研室

教师姓名:杜寿高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2005年8月

拳械套路基本理论

第十一章

实用健身武术入门与提高

【内容提要】本章对武术中长拳、太极拳、剑术、刀术等常见拳械项目的历史沿革、运动特点、主要方法、技术要求、锻炼价值等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论述。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上项目的历史沿革、运动特点等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如上项目的主要方法、运动特点、技术要求和锻炼价值。正确指导技术练习,并为今后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本章学习方法】预复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讨论相结合。【本章重点、难点】拳械套路基本动作及要求

第一节

长拳类

一、长拳简介

长拳是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把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术,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了长拳,它是近四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拳种。

因为长拳是我国竞技武术首先发展起来的项目,故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它以套路为主要运动形式,既适合基础武术训练,又适合于竞技比赛。

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和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长拳和自选长拳。为推动群众性健身活动和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由国家体委统一编制的不同组别或难度、数量的武术长拳套路,称为规定长拳。

年代推出的分为甲、乙、丙(初级)三个等级的长拳还有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项目,就是为了适应普及和竞赛的需要而编制的规定套路。随着竞技武术走向世界,80 年代后期推出了系列竞赛规定套路,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使用。随着国际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对武术竞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国武术协会受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创编了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还有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经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审定和香港国际武联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在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使用。

为了适应竞赛和提高的需要,国内武术竞赛设自选套路的比赛。运动员本人或在教练指导下,根据个人专项素质、技术水平、自编自演, 其内容既符合竞赛规则规定的内容、组别的要求,而在套路结构、布局、以及整个套路演练均体现个人风格特点的长拳套路称为自选长拳。除自选长拳外,还有自选剑术、自选刀术、自选枪术和自选棍术。

随着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长拳运动训练目标明确,强调动作规格,注重功力和攻防意识,突出高、难、美、新的技术是其发展方向。近年来长拳自选套路在动作结构、编排布局以及动作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随着北京申奥成功,长拳是中国武术申奥项目之一。

长拳的攻防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有冲、劈、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扫、拍等腿法;还有各种摔法、拿法等。

长拳的运动特点可概括为: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打、以快制慢,劲力以刚为主。

二、长拳的技术要求

从技术上分析,练好长拳须具备八个要素。即姿势正确、方法清晰、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达、呼吸得法、节奏鲜明。以上八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姿势正确

姿势主要是指静止的定势,如弓步冲拳、提膝亮掌等,同时也包括空中短暂相对静止的姿势,如腾空飞脚空中击拍时瞬间的造型。

长拳定势时身体的基本姿势要求是: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敛臀等。另外,对上下肢也有要求,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如在做架拳或架掌时,肘微屈,臂撑圆,肩要尽量上拔、后张,冲拳或击掌时,肩要尽量向前送顺。如做“震脚弓步架打”,上肢动作冲拳时向前顺肩,架拳时肩部尽量拉开,臂部撑圆。下肢动作要求轮廓清楚。做各种步型时,要符合规格要求。(二)方法清晰

方法是指在套路里出现的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的方法。练习时,动作的方向、起止路线、着力点都要清晰,把动作应体现的攻防技击特点表达出来。如推掌要用小指一侧或掌心向前推出,而不是用掌指前推;又如弹腿的力点在足尖。这样才能区别各种手法和腿法的不同运用方法。把攻防的方法弄清楚,不仅动作容易掌握,而且为表达内在的精神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做“马步架打”,假如做成两臂经体侧成平举或亮掌,姿势虽然也正确,但两臂经由的路线不对,这个动作也就失去了架格与冲拳击打的攻防意义了。

(三)身法多变

身法是活动性的、以躯干为主结合攻防的变化方法。躯干包括胸、背、腰、腹、臀五个部分。身法要以腰为轴,配合上下肢体现转、折、俯、拧等的变化。身法不是孤立的上体活动,而是与整个动作的攻防含意,全身的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躯干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为达此点,要求做到上下配合,步随身行,身到步到,才能使整个套路表现出刚柔相济,协调自如的效果,所以有“练拳容易,身法难”的说法。身法不能离开攻防的特点,否则就会形成错误的身法。要使身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要琢磨体会技术要领和动作的攻防意义,特别是动作与动作之间转换时如何发挥腰部的作用。在运动时,腰要像“蛇行”那样灵活,有曲折、有变化。例如:“初级一路长拳”第二段中的“拗弓步推掌”接下动“弓步搂手砍掌”时,躯干要以腰为轴配合下肢转动和上肢搂砍的攻防动作,迅速地从左右向后转体180度。这样才显得身法活,否则就会使动作呆板、枯燥,出现中断和停顿的现象。(四)手眼相随

在长拳练习中,要注意眼法的正确运用。眼法是指在武术套路中眼神与各种动作配合的方法。眼神不能单独行动,必须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方面。练拳时,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就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反之,如果使眼神和动作的一招一式恰当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眼神充分表达出来,使整个动作做的协调而富有生气。眼睛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有注视和随视等。注视是眼神盯住一定的目标,如“形神拳”“左右侧冲拳”动作完成后,眼神即凝视冲拳方向,把内在的攻防意识表达出来。再如“叉步双摆掌”,当两掌由下经上向左方摆动时,眼神也随着两臂的动作向左转视。这种眼法的特点是手眼相随,起着使精神饱满、动作协调的作用。(五)精神贯注

精神是指在长拳练习时,精神充沛、饱满,全神贯注,思想上要有假设性实战的意念,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脸部应该是“含而不露、神志舒展”。也就是说,要使精神饱满的像雷霆万钧,像嘉陵江的怒潮,显示出怒的气魄,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贯注在动、静的运动中。面部表情应该是严肃、自然,绝不能呲牙咧嘴、怒目横眉,也不能喜眉笑眼,否则就影响了精神贯注,影响了动作的气势。(六)劲力顺达

劲力是做动作时的用劲。长拳中的冲拳、推掌、劈掌、砸拳、顶肘、弹腿、踹腿、蹬腿等动作,都要用先柔后刚的“寸劲”(爆发力),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长拳的用力最忌只有刚没有柔的“僵劲拙力”,用力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要做到发力顺达,就要注意发力的顺序。一般冲拳、击掌时发力顺序要求是发于腰、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如做“左弓步冲右拳”时,上体以腰为轴左转发力向前送右肩,接着肩催肘、肘催手,以肘的爆发力伸直,而使全身的力量贯于右拳面。而弹腿、蹬腿的发力顺序是起于胯、挺于膝、达于脚。如弹腿时应脚面绷平,大腿向前抬起,接近水平时膝突然用爆发力挺直,使力量贯于足尖。为使发力顺达,还要注意发力与呼吸的配合,一般发力时配合呼气,这样内外一致,使发力更加整齐合一。(七)呼吸得法

长拳套路,结构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演练时对氧的需要量也大,因而呼吸得法与否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也关系着劲力的表达与持久,长拳讲究“气沉丹田”,如果不善于运用和掌握“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就很容易“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活动。气往上浮则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往往就会面色发白,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遭到破坏。所以在演练长拳套路时,必须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顺利地完成套路练习。长拳套路运动的“呼吸”方法,除了“沉”之外,还有“提”、“托”、“聚”等方法。如在跳跃动作和由低式动作进入高式动作时,应运用“提法”;在做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时,则应运用“托法”;在做刚脆的活动性动作时,则应换用“聚法”;在由高式动作进入低式动作时,又该运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的时候,都始终保持“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在不同的动作及动作变化时,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是长拳演练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八)节奏鲜明

长拳以“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快、缓”等“十二型”反映长拳运动的节奏感,并运用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生动形象加以比喻,称为以形喻势。

“动如涛、静如岳”:在“活动”时,要使动作做得像海浪那样激荡,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在“静止”时,要使姿势塑造的像大山那样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都不可动摇,要有气势,即所谓“静要有势”。

“起如猿、落如鹊”:在“跳起”时,要有猿猴纵身跳起时的那样机灵、矫健、敏捷。而“落下”时,则要像喜鹊将要停落到树枝上时那样轻稳。

“立如鸡、站如松”;单腿“独立”的动作,特别是从活动性动作转入到静止性的单腿独立动作的时候,犹如鸡在奔走时突然听到什么,立刻停步并卷曲一只脚那样,显示出动作的安定感。“站”的动作是两脚均着地的静止性动作,这种动作要像苍松那样刚健、挺拔,在静止中带有活动意味,所谓“静中有动”、“静而忌僵”,要使静和动密切联系着。

“转如轮、折如弓”:在“旋转”动作中,要像车轮那样绕着轴心转动,要善于创造和掌握运动的轴心,使身体的旋转达到“圆”的要求。“折”的动作,是指扭身、拧腰等转折动作。它要像弓那样越折越有力,具有一股反弹劲。譬如,向左右两侧折腰,腰部柔软折得下去固然好,但要显示一股联系后面动作变化的劲力来,所谓“意不中断”。

“轻如叶、重如铁”:“轻”的动作,要像树叶那样轻,这样才能达到动作“飘”、“率”的要求。“重”的动作,要像钢铁那样重。但是,“重而忌狠”,又不能为了重而显出发狠的表情来。

“快如风、缓如鹰”:“快”的动作,要像一阵风那样。但是,“快而忌毛”,要防止“快宜生爆”,而火爆可以藏拙,动作就会不精确、不干净、不利索、不潇洒。“缓慢”的动作,要像鹰在空中盘旋那样。这种缓慢并不是松懈的,而是慢中有快,精神贯注的。“慢宜生懈”,所以要“缓而忌温”。

一个套路的节奏处理的不好,就会显得呆板无味。套路动作中没有“轻”就显不出“重”来;没有“柔”的烘托就不会有“刚”劲的体现;没有慢起动,就显不出快加速;没有停的稳,也反映不出动的急;这些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通过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把矛盾显示的越充分、越突出,节奏感就越强。

在单个动作中,也有节奏的体现。如做“仆步穿掌”,姿势突然下降,速度也由慢到快。身体有含展,有收放,方法有刚有柔,动作有明显变化,才能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

以上姿势、手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的。这八个要素影响和决定着长拳技术的水平高低。以上八个要素必须全面掌握,才能得心应手,内外合一,达到一个“整”字。

三、长拳的锻炼价值

(一)长拳是以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腿法、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组成。构成了各种屈伸、回环、扭拧、折叠、旋转等身体运动形式,并要求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系统地进行长拳锻炼,有助于青少年柔韧、速度、力量、灵巧、协调、耐力等素质的增长,对培养和发展肌肉的伸展性、爆发力以及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极有帮助。

(二)长拳演练对精神、意识、呼吸都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长拳锻炼不仅能够利关节,强筋骨,而且使内脏得到锻炼。由于长拳动作多,要求速度快,运动量较大,对氧的需要量大,因此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要求较高,所以经常进行长拳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三)长拳中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掌法、腿法、擒拿法以及快摔法,经常锻炼不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丰富的攻防方法,加上教师正确的教学和引导有益于增强阳刚之气和防身自卫能力的养成。

四、长拳常用动作术语及动作要求

(一)手型

1.拳:五指卷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2.掌:拇指外展或屈曲,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3.勾:屈腕五指撮拢;或拇指与食指、中指撮拢成刁勾。

(二)手法 1.拳法

(1)冲拳:拳从腰间旋臂向前快速出击力达拳面;侧冲、上冲要求同此,惟方向不同。

(2)劈拳:拳自上向下快速劈击,臂伸直,力达拳轮;抡劈时臂要抡成立圆劈击。

(3)撩拳:拳自上向前上方弧形直臂撩击,力达拳眼或拳心;反撩力达拳轮、拳背或拳心。

(4)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击,臂微屈,拳眼斜向下,力达拳面。(5)崩拳:臂由屈到伸,运用前臂和腕力经下向前崩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拳面。

(6)栽拳:臂由屈到伸自上向下或向前下栽,速度要快,臂伸直,力达拳面。(7)砸拳:臂上举,而后屈臂下砸,拳心向上,力达拳背。

(8)横拳:直臂自侧面向前、向后平扫横击,力达前臂及拳背或拳轮、拳眼。(9)抄拳:臂微屈,拳自下向前上方抄起击打,高不过头,拳背向前,力达拳面。2.掌法

(1)推掌:掌由腰间旋臂向前立掌推击,速度要快,臂要直,力达掌外沿。(2)挑掌:臂由下向上翘腕立掌上挑,力达四指。

(3)穿掌:手心向下,臂由屈到伸,沿身体某一部位穿出,力达指尖。(4)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掌,力达指尖。(5)撩掌: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达掌心。(6)劈掌:由上向下侧掌劈击,直臂,力达掌外沿。(7)砍掌:仰掌向左、俯掌向右击打,力达掌外沿。(8)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达掌心。(9)拍掌:俯掌直腕下拍,快速有力,力达掌心。(10)亮掌:臂微屈,抖腕翻掌,举于体侧或头上。(11)搂手:手心向下,向斜外侧划弧,力达掌外沿。(12)刁手:手腕由伸到屈,向内或向外刁捋,力达手指。(13)缠手: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内向上、向外缠绕,同时前臂外旋,使手心转向上抓握。3.肘法

(1)顶肘:屈肘握拳,手心向下,肘尖前顶或侧顶,力达肘尖。(2)盘肘:手臂平举,拳心向下,前臂由外向内盘肘。

(3)架肘、里格、外格:屈臂内旋上举,手心向外为架肘;前臂上屈,手心向里,力在前臂,向体内横拨为里格;向外横拨为外格。

(三)步型

1.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约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脚尖里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

2.马步:两脚左右开立约为脚长的三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3.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着地;前腿微屈,脚面绷紧,脚尖虚点地面。

4.仆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全脚着地,膝与脚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铺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5.歇步:两脚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脚跟离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脚跟。

6.坐盘:两腿交叉叠拢下坐,臀部和后腿的大小腿外侧及脚面均着地;前腿的大腿靠近胸部。

7.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停在支撑脚内侧相靠,脚尖点地。

8.叉步:两腿交叉,前脚脚尖外摆45度,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另一腿挺膝伸直,前脚掌着地,脚尖正向前方。

9.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约同弓步宽,全脚着地,两脚尖正对前方,一腿屈膝半蹲,另一腿挺膝伸直。

10.半马步:前腿稍屈、脚尖微内扣,后腿下蹲,大腿略高于水平,脚尖向外,两脚距离同马步,体重略偏于后腿。

11.并步:两腿伸直并拢,全脚着地,不可起踵。

(四)步法

1.上步:后脚向前迈步。2.退步:前脚向后退步。

3.盖步:一脚经另一脚前横迈一步,两腿交叉。4.插步:一脚经另一脚后横迈一步,两腿交叉。5.行步:两腿微屈,行步平稳,步幅均匀,重心不得起伏,不允许腾空。6.纵步:一脚提起,另一脚蹬地前跳落地。7.跨跳步:后脚蹬地跳起,前脚前摆落地。

8.跃步:后脚提起前摆,前脚蹬地起跳,接着后脚向前落地。9.踏步:一脚提起向地面踏跺,另一脚向前上步。10.击步:后脚击碰前脚腾空落地。

(五)腿法

1.弹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高不过腰,膝部挺直,脚面绷平,小腿弹出脆快有力,力达脚尖。

2.蹬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用脚跟猛力蹬出,高不过胸,低不过腰。前蹬时上身正直;侧蹬时上身稍侧倾;后蹬时上身前俯与后蹬腿成水平。

3.踹腿: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脚尖勾起内和或外摆用脚底猛力踹出。高踹与腰平;低踹与膝平;侧踹时上身斜倾。4.缠腿:支撑腿伸直。另一腿向里绕环后踹出,力达脚跟。

5.正踢腿:支撑腿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脚尖勾起前踢,接近前额,动作要轻快有力,上身保持正直。

6.侧踢腿:脚尖勾起,经体侧踢向脑后;其它同正踢腿。

7.里合腿:支撑腿自然伸直,全脚着地。另一腿从体侧踢起经面前向里作扇面摆动落下。其它同正踢腿。

8.外摆腿:同里合腿,惟摆动方向相反。

9.单拍脚:支撑腿伸直。另一腿脚面绷平向上踢摆;同侧手在额前迎拍脚面,击拍要准确响亮。

(六)平衡

1.前提膝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正直。另一腿在体前屈膝高提近胸,小腿斜垂里扣,脚面绷平内收。

2.燕式平衡:支撑腿直立站稳,上体前俯略高于水平,挺胸展腹;后举腿伸直,高于水平,脚面绷平。

3.望月平衡:支撑腿伸直或稍屈站稳。上体侧倾拧腰向支撑腿同侧方上翻,挺胸塌腰;另一腿在身后想向支撑腿的同侧方上举,小腿屈收,脚面绷平,脚底朝上。

(七)跳跃

1.腾空飞脚:摆动腿高提,起跳腿上摆伸直,脚面绷平,脚高过肩,击手和拍脚连续快速、准确响亮。2.腾空摆莲:摆动腿要高,起跳腿伸直外摆,脚面绷平,脚高过肩,两手依次击手拍脚共成三响,不能有一响落空。

3.腾空箭弹:身体腾空,起跳腿由屈到伸向前弹出,高于腰,脚尖向前,力达脚尖。

4.旋风脚:摆动腿直摆或屈膝,起跳腿伸直,腾空转体270,异侧手击拍脚掌,腿高过肩,击拍响亮,转体360落地。

5.大跃步前穿:前跳距离须大于弓步,在空中挺胸抬头、肢体伸展。

第二节 器械类

剑术介绍

一、剑的历史渊源.剑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器之一,誉称为“百兵之君”。剑在古时,是作战的武器,有剑锋和两刃,使用起来逢坚避刀,不硬撞、强击。练起来“剑如游龙”。带有几分文气、优美。其用法有刺、劈、挂、点、崩、云、抹、穿、压等,在剑法的基础配以剑指,加以各种步法、步型、跳跃、平衡、旋转等动作构成了剑术的套路。

剑术名目繁多,形式不一,仅单剑可分短穗剑、长穗剑;从剑路体势而言可分: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和双手剑等。各种俭术风格不同。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式式;行剑、流畅无滞,挥攉潇洒,忽往复收,行多停少;绵剑,柔和蕴籍,缓缓不断(如太极剑);醉剑,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形如醉酒,以醉非醉;双手剑,双手持剑,劈、砍、挎、挂、身法矫健,丰彩多姿。

武术的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富有传奇色彩。许多诗人都有赞美剑的诗句,所谓“一舞剑器动四方”,自古以来我国舞剑之风甚重。

二、剑的功能和作用

1、格斗: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格斗,是十分重要的作战武器,同时也可以用于自卫防身。战国晚期的“荆轲刺秦王”,是广为人知的长短剑相搏的典型事例。

2、表演:剑术除作战、防身之外,尚有一种功能,就是作为技击舞蹈的表演形式而供人欣赏

3、健身:随着时光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已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冷兵器的一员,剑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业已不复存在。今天,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剑仍可以用于防身自卫之外,剑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已不再表现为一种军事战斗力的载体,而是演化成为一种用于健身的体育活动,用于观赏的表现形式,适合于竞技比赛的运动项目。健体强身,观赏娱乐,竞技比赛,正是今天剑术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健身自然处于首要与中心地位。

三、剑的结构与规格 剑的结构

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面。

剑把:包括剑格、剑柄、剑首。

剑尖:即剑身最前端的尖锐部分。

剑脊:既剑身长轴隆起部分。

剑刃:既剑身两侧锋利部分。

剑面:指剑脊两侧的平面。

剑柄:指剑把上的握柄。

剑首;既剑柄后端的突出部分。

护手:又称剑格,指剑柄与剑身间相隔的突出部分。

剑穗:又称剑袍,是系在剑首的穗子。

剑鞘:既用来盛装宝剑的囊鞘。

剑的规格

剑的规格一般为:反手垂臂持剑,剑尖在人耳上沿以上;重量由0、5千克至1千克不等。竞赛规定用剑,成年男子剑重量不得轻于0、6千克,成年女子剑不得轻于0、5千克。

四、剑指与剑穗 剑指

剑指是剑法的辅助动作。简单地说,就是当右手持剑,作出攻防劈刺等各种动作时,未持剑的左手要与其配合呼应,作出相应的动作,此时的左手即非握拳,也不是伸掌,而是食指与中指向前伸直,其余手指内屈。

剑指的作用

剑指前伸,扰乱对方的视线。近身时还可以直接进攻。如:可用剑指刺喉、戳眼、点穴、点腕等。

如果对方使用不带刃的兵器,剑指的左右运行可以用于推、挡,而且还可以乘机抓握、夺取对方的兵器。

前后左右的运行,都可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如:弓步直刺,剑向前刺,剑指向后伸。

有助于增强刺剑、劈剑的力量。如:弓步挂劈,抡剑向右下方劈,左剑指应向左后上方摆,以加大臂力。

用于体能锻炼,可以丰富肢体活动的形式,增加运动量,从而使全身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观赏剑术演练,剑与剑指动作的一开一合,可以增加动作的色彩,使剑术显得更加潇洒优美。

剑穗的作用

剑穗是剑的附加部分,它既是剑的饰物,又具有技击的作用。剑出“刺、斩、撩、挂”,穗走“带、甩、摆、打”,穗随剑行,剑碎合一。其作用:

通过剑穗的飞舞,能够迷惑对方,指上打下,使其虚实难辨。

可以用穗子直接进攻。如:直击对方的头、眼、喉和穴位等。

剑光穗影,凤舞龙翔,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

五、基本剑法介绍

1、左手持剑、右手持剑(直握、平握、钳握、提握、反握);

2、刺剑(上刺、下刺、反刺);

3、劈剑(下劈、回身后劈);

4、点剑;

5、撩剑;

6、云剑;

7、挂剑;

8、崩剑;

9、扫剑;

10、击剑;

11、斩剑;

12、挑剑;

13、绞剑;

14、捧剑;

15、穿剑;

16、带剑;

17、削剑;

18、提剑;

19、格剑;

20、拦剑;

21、截剑;

22、撩腕花;

23、剪腕花

六、太极剑的风格特点

太极剑是属于太极拳门派中的剑术,因此具有太极拳和剑术两者的风格特点。太极剑作为太极拳系列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剑术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成。目前各式太极剑分别由宣化剑、三才剑、乾坤剑演化而成,太极剑有它独特的风采和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太极剑已被列为全国武术比赛的正式竞赛项目。各式太极剑的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以下特点:

体静神舒,内外合一

太极剑同太极拳一样,要求心静体松,神态自然,精神集中,在姿势形态上要求中正安舒,悬头竖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在动作中要求意念引导,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重意不动,动中求静,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和动作相配合。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太极剑具有“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的太极拳特点,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在意念引导下强调劲力的内在表现,含而不露,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动作转接柔顺,不用拙力,避免生硬重滞。

连贯圆活,绵绵不断

太极剑动作连绵柔缓,节奏平稳,运转圆活,动作之间的衔接过渡,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不可生硬和停顿。

剑法规整,身剑协调

剑法是构成功力与表现技巧的核心,剑法规格是剑术技法的基本规范。太极剑要求剑法清楚,力点准确,动作规范,表现出各种剑法的攻防含义。同时,还要求具备优美的造型,潇洒飘逸,蓄发相间,虚实分明,剑势多变的特色。演练中要求神与意合,意与体合,体与剑合,身法与剑法融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七、32式太极剑的介绍

32式太极剑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于1957年创编的,它取材于杨式太极剑,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得2个动作,分4组,每组8个动作,往返两个来回,删繁就简,易学易记,路线清楚,剑法准确,动作规范,但又保留了传统太极剑的风貌。配有优美的民族乐曲,既可以单人练习,也可以集体练习,很受广大爱好者欢迎。

32式太极剑包括13种剑法:即点、刺、扫、带、劈、抽、撩、拦、挂、托、截、击、抹剑。7种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并步、丁步,侧弓步。以及进、退、上、撤、跟、跳、插、并、摆、扣、碾等十余种步法和转、旋、缩、反等身法转换。

九、32式太极剑动作名称 起势 第一组

1、并步点剑

2、独立反刺

3、仆步横扫

4、向右平带

5、向左平带

6、独立抡劈

7、退步回抽

8、独立上刺 第二组

1、虚步下截

2、左弓步刺

3、转身斜带

4、缩身斜带

5、提膝捧剑

6、跳步平刺

7、左虚步撩

8、右弓步撩 第三组

1、转身回抽

2、并步平刺

3、左弓步拦

4、右弓步拦

5、左弓步拦

6、进步反刺

7、反身回劈

8、虚步点剑 第四组

1、独立平托

2、弓步挂劈

3、虚步抡劈

4、撤步反击

5、进步平刺

6、丁步回抽

7、旋转平抹

8、弓步直刺 收势

刀术简介

一、刀术简介

刀是我国古代兵器的一种,现代中国武术短器械之一。以各种刀法组成的刀术套路是现代武术运动项目之一。刀术具有健体防身、竞技比赛、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原始社会的“石刀”、“骨刀”等,是现代刀器的雏形和前身,具有割、刮等功能,是原始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御兽的工具。“操刀必割”(《贾子新书》)就是黄帝时期的记载。后来,“造立兵仗、刀、戟、大弩”(《龙鱼河图》),刀器被运用于战争,对推动刀术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战场上刀剑交错,要求人们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汉代,短兵相搏也使用刀术。西晋时,挑刀走戟则是流民造反的情景。

历史上,刀术不仅作为技击用于战场,还有娱乐功能。历史上有关于“饮酒舞刀,以为娱乐”的记载。三国时,东吴的凌统在酒宴上作刀舞。唐代还兴“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从军行》)的配乐刀舞。宋朝即有“七圣刀”的对练形式。

晋以来所授刀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代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抱朴子外篇自序》)。至明清,刀术论著渐多,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吴殳《手臂录》中的《藤牌腰刀说》、《双刀歌》,以及《春秋刀残谱》,《十三刀法》等,还有总结吸取外来刀法的戚继光演的“倭寇刀法”、“日本阴流刀法”(《武备志》),对刀术的认识和见解更趋成熟。于是,发展中的刀术形成了搏杀的技击性,舞练的表演性,授受刀术具有理论性的统一多样性趋势。

刀发展至现代为武术运动中之短器械,钢制。刀的各部位名称为:刀尖、刀身、刀刃、刀背、刀盘和刀柄,系与刀首的方布称刀彩。装刀的硬套称为刀鞘。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将刀分为8个型号,长度,重量均有规定,运动员可以根据本人身高确定使用相应长度、重量的刀器。

现代武术中的刀术是全国武术竞赛项目之一,也是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的竞赛项目。目前,刀术已成为申请进入奥运会的武术短器械项目之一。

刀术的主要方法有:劈、扎、斩、撩、缠头、裹脑、还有云、崩、挑、点、抹等刀法。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骠悍。

二、刀术的技术要求

(一)刀术尚猛

“短兵利在速进”,在过去使用冷兵器的时代,持刀陷阵,必须迅速猛进靠近对方,才能发挥刀的作用。同时,“刀之利,利在砍”,劈砍是刀的主要方法,这须刚猛有力才能奏其效。战斗的需要,器械使用的特点,为单刀规定了“刀术尚猛”的技法要求。

过去对刀术的基本要求是“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偃跳超距,眼快手捷。”这里所说的“身法为要”,是指身法灵活多变,以躯干来带动刀的运动,以助刀的发力。“偃跳超距”,是指跳跃轻灵,步法迅疾。“眼快手捷”,是指眼法敏锐,挥刀快速勇猛。所以刀术练习,要注意气势威猛,精神勇往,身步灵活,劲力主刚,动作迅疾如风。拳谚有“刀如猛虎”之说,刀术须突出一个“猛”字。

(二)刀手配合

拳谚讲“单刀看闲手,双刀看步走”。刀术练习,特别讲究刀的运动必须与不握刀的闲手(左手)配合密切。刀、手配合,一是有助于身躯四肢在运动中的合谐,二是有助于维持运动中的平衡,三是有助于刀法力量在运动中的发挥。这是刀、手配合的三点原则。刀术的动作变化很多,如何做到刀、手配合密切,就须根据不同的动作结构,运用三点原则,使动作做得合谐、衡稳、有力。

(三)身械协调

刀术强调用整个身体来带动器械的活动,“刀不离身左右前后,手足肩臂与刀俱转”,肩肘腕,足膝胯,以及胸腰,都须与刀法配合,身械协调。凡刀法所动,就应做到以身带肩、以肩带臂、以腕制刀、腰腿助力。例如抡劈刀,须拧腰转体,右肩前顺,肩动而臂伸,腕随臂的挥动而转动,使刀的劈法借助于腰、肩、臂、腕的整体活动而将力量发挥出来。如果身腰不活,肩肘腕僵硬,不能形成整体活动,身械也无从协调,刀法也无从发挥。所以刀术练习,“其用法,亦唯以身法为要。”身械必须协调。

(四)刚柔兼用

刀术尚猛,但猛并不等于纯刚,刀法的运使和强调刚柔兼用。一般说来,刀术中的防守闪避动作宜用柔,进攻动作宜用刚。例如刀术中的缠头裹脑,绕背的动作是防、是避,宜柔;平扫斩击的动作是攻,宜刚。同时,在一个动作里,也须有刚有柔。例如劈刀这个动作,起势时宜柔,落点时宜刚,没有起势时的柔,也就没有落点时所谓的刚。要做到有刚有柔的要求,必须是明刀法、知攻守,方能刚柔兼用。

三、刀术的锻炼价值

(一)刀术中丰富的刀法动作以及多种步型、步法、腿法和跳跃动作,构成了人体各种屈伸、回环、旋转、腾空等动作,以及勇猛快速,刚劲有力的特点, 通过刀术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发展青少年柔韧、灵敏、协调和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对提高青少年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功能均有较高的锻炼价值。

(二)由于刀术演练起来具有勇猛快速,刚劲有力,紧密缠绕,雄健镖悍的运动特点尤其适合青少年练习。通过刀术的锻炼特别能培养青少年勇猛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阳刚之气。

(三)通过刀术锻炼,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知识。掌握各种刀法,有益于培养和提高青少年防身自卫的能力。

四、刀术常用动作术语及动作要求

(一)刀的基本握法

1.抱刀:手心贴紧护手,食、中指夹握刀柄,拇指在上,其余三指从下扣握护手盘,刀背贴臂,刀刃向前。

2.握刀:五指握拢刀柄,虎口贴近护手盘,四指中节与刀刃呈一直线。

(二)刀法的基本要求

1.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2.裹脑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过左肩,头部正直。3.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4.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5.截刀:刀刃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刀刃前部。6.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

7.挂刀:刀刃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右为挂,力达刀背前部。8.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朝右,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9.扫刀:刀刃朝左向左横砍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刀刃。10.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11.挑刀:刀背由下向上挑,力达刀背前身,臂与刀成一直线。12.带刀:刀尖刀尖朝前,刀刃朝左(右),由前向侧后抽回为带刀。13.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髋侧。

太极拳运动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邓小平同志曾在1978年11月16日亲笔为太极拳题词“太极拳好”,正是由于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加上太极拳本身固有的深刻的健身机理和实用性,才使太极拳得以普及。特别是在亚运会开幕式的团体操表演中,由亚洲各国人民所组成的千人太极拳表演,由此可见,太极拳已超越了仅仅是锻炼身体的范畴,成为联结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已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目前,太极拳已经列入国家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国家体委对太极拳也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编写了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教材,有配套的太极拳书籍、挂图、音像制品等。这不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还使太极拳在“发扬传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发展道路。

1、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1.1太极基本含义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千年前的古书《周易》上,《周易》内容分“经”和“传”二部分,其中“经”的部分主要是“占卜”、“说卦”,以八卦符号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形、卦名、卦辞,用以判断吉、凶、祸、福;“传”则是对“经”的解释,包括多篇文章,作者也不是一人,他们在解说中讲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表达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世界观。“太极”一词出自于“传”部分的“西辞”上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是指变化的源头,派生万物的原体含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拳的取意也是这个意思。从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来看,“太极图”是呈圆形,内含阳和阴两个半弧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太极这个名称,就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一阴一阳的、刚柔相济的拳术。同时也表理通天地,无比高尚,充满变化,虚实莫测,无比奇妙之意。

1.2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历来说法不一。

说法一:看过武打书、武打电影的同学一定对张三丰不会陌生,都传太极拳是他所创。据说:有一次在皇帝召见途中,他受到了强盗的拦阻,躲进了一座破庙,夜梦武当山神授以一套绵绵的的、以四两拨千斤的拳法,第二天,他就大打出手,杀退百贼人,大获全胜。由此而创编了太极拳。

说法二:是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曾在武当山修道炼丹,如今在甘肃、云南等地还有他的足迹和美传,然而可惜的是现有史料却查不出他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因此,张三丰创遍太极拳之说尽管流传广泛,但终究因史料不足而难以确证。

说法三:太极拳为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或说是明初的陈卜所创。但都找不到佐证,难以确立。

那么,太极拳究竟是谁所创呢?据考证,是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的陈王廷所创,这是由陈氏家谱、拳谱,陈王廷遗诗考证后所下的判断。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的记载,他曾任温县的“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如《遗词》上半首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间,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廷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道家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术,这就是陈式太极拳。

1.3太极拳流派与发展

长期以来,太极拳的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拜陈家沟陈永兴为师,学习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的新局面。

近一百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主要有:

陈式太极拳: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的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的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杨式太极拳:为杨露禅首创,经三代至杨澄甫定型。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匀柔和,架势幅度大,走弧形,目前流传最为普遍。

吴式太极拳:为杨式传人吴鉴泉创编,特点是细腻柔和斜中寓正,动作弧形,幅度适中。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该拳简洁紧凑,立身中正,朴实添秀,动作柔缓,幅度较小,如千枝老梅。

孙式太极拳:民国初年,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又称活步太极拳。

各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通,其特点、作用、以及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基本一致。

目前,太极拳不仅列入了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而且还广泛流传到五大洲,仅日本就有上百万人参加太极拳锻炼。国家体委对太极拳作了系统的整理研究,编写了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教材,不仅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还使得太极拳在发扬传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

2太极拳的健身机理 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实验充分证明,太极拳是一项对身心十分有益的体育活动,其具体作用如下: 2.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打拳对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对处于高度紧张,尤其是对脑力劳动的人们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对当代社会的文明病——大脑过度紧张,肢体缺少运动是有力的治疗。实验证明,人脑消耗的能量大约占人体总能量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神经紧张不仅耗能大,而且会造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不协调,使大脑皮层紊乱,引起各种疾病。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和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修复神经系统的平衡、消除一些慢性疾病的病灶,并可直接影响到内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加。同时,由于打拳“用意”,大脑不断发出良性信号,会使人体气血能量聚于意守部位,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流量增加30%左右,医学界称之为“精神反馈”作用。佛教的坐禅,中国古代的吐纳,现代的气功都是通过“意守”引发生理变化,太极拳是通过“以意导引”“意念贯注”,使气血畅通全身的。2.2对心血管的影响

由于太极拳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太极拳与剧烈运动不同,运动以后,舒张压会下降,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和血管硬化。人们从动物实验也得到证明,经常处于剧烈运动状态的动物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而柔和适度的运动则会促使血压稳定。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证明,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较一般老人不仅血压正常、心脏收缩有力,而且动脉硬化率较低。2.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常常伴随深长地腹式呼吸,要求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就加强了隔肌的运动。我们知道,隔肌每下降1厘米可增加吸气量300毫升,隔肌的运动不仅促进呼吸的深长,还增加内脏的蠕动,促进腹腔的血液循环和肠胃消化功能。2.4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太极拳要求力身端正、步伐稳健、关节伸曲灵活,会使人养成良好的体型,锻炼有力的下肢,培养灵活、柔韧、协调的素质。这对人们保持青春防止衰老会发挥良好的作用。经常练拳的人,不仅骨质坚固而且关节的柔韧性较好,肌肉的协调性较强,这是因为经常锻炼肌肉和骨骼不断地作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这就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了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的过程。太极拳是一项健身性很强的运动。

3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主要有四大特点,我将贯穿在如何练习太极拳的要求中给大家讲解。太极拳与其他武术项目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武术项目。如果把长拳比作一首刚健明快的奏鸣曲,那么太极拳则是一首柔缓抒情的小夜曲,它柔和平稳、细腻委婉、感情的抒发、气息的流畅、形体的自然圆活,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尽管太极拳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的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种太极拳是一致的。其共同特点是: 3.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

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好象书法、绘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一样,打太极拳也要求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行意合一。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肢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在未动之前,就先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例如:两手按出,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欲沉气,就要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停,动作也随之不停。打拳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初学者更要保持自然呼吸,动作熟练后可根据个人体会,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原理,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3.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太极拳要求力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一般来讲,动作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常常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没有任何停顿。

3.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

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成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不可顾此失彼,上下脱节,各行其是。

3.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太极拳古典拳论说:“处示安逸,内固精神,刚柔相济,方为懂劲。”也有人形容太极拳动作如棉中裹铁,在轻灵柔缓中表现出从容、镇定、一触即发之势。

4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4.1头部:

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后开始练拳。

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

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

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如果动作松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结构,失去攻的意义。见图:

4.2躯干部:胸背部腰脊部臀部 4.2.1胸背部:含胸拔背

含胸,是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于自然舒展。一般要求:深呼气。见图 4.2.2腰脊部:松腰正背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使劲达到肢体各部位起着主要作用。松腰,是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要求脊柱中正伸展。见图 举例:海底针下势绷、捋、挤、按等 4.2.3臀部:缩髋敛臀

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要求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持身体端正。见图

4.2.4肩臂部:沉肩、坠肘、坐腕

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前扣、后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屈臂时保持弧形,掖下保持一定空隙,使动作圆活自然,出掌要坐腕,不要用拙力,手指要舒展。

举例:云手主要是防守动作,对方连续进攻时我用手拨开对方的进攻,也可直接插入对方胸前作横击掌进攻。4.2.5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为了保持姿势中正平衡和动作质量,必须做到屈膝落胯,膝关节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自由。扣足是指脚要踏实,防止脚外掀或拔跟。

举例:弓步见图

上面列举的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贯穿在整套太极拳动作之中的,它们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将太极拳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静用意、身正体松(2)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3)弧形螺旋、中正圆转(4)源动腰脊、劲贯四稍(5)三尖六合、上下一线(6)虚领顶劲、气沉丹田(7)含胸拔背、落胯正腰(8)沉肩垂肘、坐腕舒指(9)屈膝圆裆、骶骨有力(10)眼随手转、步随身换(11)速度均匀、轻沉兼备(12)内动外发、呼吸协调(13)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5如何练好太极拳

5.1学练提示:

5.1.1树立信心、持之以恒

练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初学者最大的难点是顾前忘后,记手忘脚,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不要中断锻炼,一方面可以降低动作的难度,例如:站位可以高一点,速度可以慢一点。另一方面还是要勤学多练。太极拳柔和轻松,是一项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影响的项目,只要认真学、刻苦练,摸清了太极拳的基本规律,都是可以掌握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5.1.2循序渐进、运动量适当

学动作要扎实,不要贪多,从简单的套路到复杂的套路,逐渐增加内容才能收效大,进步快。适当的运动量,要根据个人体质决定。一般来讲,练完拳后,身体出了汗,同时感到轻松、舒服、情绪很高,说明运动量大小合适。初学时动作可以慢一点,动作熟练后可以快一点,但切记不能忽快忽慢,一定要速度均匀。5.1.3选好练拳的时间和场地

清晨:作用是摆脱睡眠的抑制状态,为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傍晚:作用是消除疲劳,积极性休息。场地:空气新鲜,避风安静 作好准备、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生理准备的目的:克服惰性,使运动中枢走向兴奋。

5.1.4心理准备的目的:消除思维紧张,使心理得到平静。

方法:慢跑、压腿、活动腰、站桩 切记:膝关节的活动

整理活动:目的:消除疲劳,使运动器官恢复平静。方法:放松体操、散步、拍打、按摩等。5.1.5全面锻炼、合理调配

太极拳是一项有益的健身运动,但它最明显的局限是缺少上肢力量和身体缺氧练习,为了使身体全面发展还应当适当地选择一些其他运动加以补充和调配。5.2练习步骤和技术要求

练习太极拳和从事任何运动一样,都有一个由生而熟,由熟而巧的技术提高过程,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5.2.1第一阶段基础阶段

动作要求:体松心静、力身中正、型法准确、重心平衡、舒展柔和。重点:打好形体基础

形:身型、手型、步型、身法、手法、步法、腿法、眼法 体:体力、素质和基本训练

体松心静:身体放松、心理安静、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力身中正:保持良好的体型体态,中正安静,端正自然 型法准确:规格、要领清楚,一招一势力求准确 重心平稳:保持屈膝半蹲状态 舒展柔和:柔而不软,展而不硬 5.2.2第二阶段熟练阶段

动作要求:

上下相随:如云手动作,腰脊转动,带动两臂交叉划圆同时重心左右移动,两脚侧行,手、眼、身、步协调配合。

运转圆活:特别应注意重视腰和臂的旋转,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举例:左右野马分鬃

动作连贯:常言道:练拳要“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没有明显的停顿。举例:白鹤亮翅接左右搂膝拗步

重点: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规格,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5.2.3第三阶段:自如阶段

动作要求:

以意导体、分清虚实: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肌体锻炼看作同等重要。太极拳最终也要求“重意不重行‘以意来指导每一个动作。举例:推按动作

以气运身、气力相合:有意识地引导呼吸与动作配合,使动作和劲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重点: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动作的自然结合。

武术专项 篇3

关键词:武术 教学 改革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市场,符合社会的需求。

我在实践中发现,武术专项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术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武术课教学改革的设想,即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完善成绩评定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武术理论课教学比重较低,技术课教学内容集中在竞技套路上,武术健身指导、武术防身、武术表演方等面内容并未开展,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一,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武术运动的需要。原有教学中,武术理论课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板书、讲解等直观法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这种教法造成课的知识容量小、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差;技术实践课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错误动作纠正后再练习这种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课上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无法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

二、武术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武德教育,武术精神做主导。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武林非常重视礼仪,有拳谚讲:“未曾习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之。”由此可见,武术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武术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武术课内容中新增了武术防身和武术表演,课堂教学开设了武术课的组织与教学、武术训练、武术竞赛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方法、武术培训和武术市场营销,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此外,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大型表演,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学生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案设计演示等多种方法,这样就把以往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为主基调的方法转变为积极性的互帮互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3.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传授专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同时,本课程注重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来加深了学生对武术文化、专业理论和传统技能的认知。实践教学的组织上,采取由学校走向社会,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健身俱乐部、武术学校、业余训练班进行实践教学。在学院里也成立武术俱乐部和武术业余训练班,并请学生任教练进行实践教学,这一实践过程包括宣传、招生、教学等各个环节。这种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了武术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学会了设计武术教学训练课程,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武术理论教学中,利用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制作幻灯片及武术技术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全面了解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演变,特点、作用,竞赛组织与裁判,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

5.武术课成绩评定方法。在考核方式上,改革了传统的单一化考核形式,采取了“教考分离”模式和“考证”模式,提出了理论知识、技术评定、运动达标、能力评价的多方面考核方法。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修课成绩评定方法,考试内容改变以往只考武术套路,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演练套路就可以的要求,增加了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我们还让学生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武术课教学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及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调整。

2.武术理论教学应增加课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武术知识和精神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3.武术课教学内容应加入武术健身指导、武术表演,武术散打等内容,以就业为导向。还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践操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加强武德“礼仪”教育,保持项目特色,在教学中结合武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礼仪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于进取、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5.在教学方法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运用启发式、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矫正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武术专项 篇4

武术套路对力量的总体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腰腹力和上、下肢及全身的爆发力。但是,由于武术套路技术动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专项力量随之要有特殊的要求。武术的长拳类套路动作具有踢打摔拿、起伏转折、闪展腾挪、窜蹦跳跃以及跌扑滚翻等特点,这些技术动作对下肢爆发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即完成上述各种动作的主要用力肌肉不相同且动作多半是在近固定(躯干为上固定)的情况下完成下肢用力动作的。南拳则相反,是以上肢力量为主,发力动作短促有力,动作多半是在远固定(躯干为下固定)的情况下完成。在武术器械套路中,刀术动作以劈、砍、刺、撩、挂、缠头裹脑等刀法为主,演练时如猛虎下山,气势逼人;枪术动作以拦、拿、扎、舞花等枪法结合各种身法和步法,要求枪扎一条线,体现出全身用力的协调一致性。同样,其它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对力量各有不同的要求。

从对武术技术动作的用力分析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演练或对抗时的发力动作非常重要,要求运动员发力顺达,打出寸劲和爆发力。其上肢发力顺序是发于腰、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而踢腿、蹬腿的发力顺序是起于臀、扯于膝、达于脚。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看,大环节带动小环节,大肌群用力带动小肌群用力,最后通过手和脚快速传递力量的用力特点。因此,武术训练特别重视末端环节——手和脚的力量训练,因为这两个环节比较薄弱而又非常重要,它们直接跟器械或地面接触,大肌群的用力都是通过这两个环节传递出去的。

由于武术套路比赛是在规则要求的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对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在力量训练时一定要重视力量耐力,特别是速度力量耐力的训练。在套路运动中,由于器械重量固定不变,只要求动作幅度和速度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力量训练时,着重强调发展上、下肢和腰腹肌的力量,要求采用中、小负荷快速完成动作;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时,一般采用负重(穿沙衣等)完成动作,即进行负重量较小、次数较多的训练。

2 武术专项力量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应用

2.1 结合不同的技术动作选择训练方法

要想收到力量训练的效果,就必须结合不同的技术动作选择训练方法,首先要使在逆动中起作用的肌肉群得到锻炼,同时要有利于改善运动中枢间的协调关系。由于不同动作参加运动的肌肉均不相同,训练中一定要善于分析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正确确定参加运动的主要肌肉,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武术中的多种动作都是通过腰腹的发力来完成的,因此要围绕发展腰腹肌力来安排训练方法,通过腹肌及踢腿、摆腿等练习增加腰腹的力量和灵活性,使所有参与动作的肌肉得到协调发展。根据专项动作的性质确定训练方法。例如,动作中关节为屈,力量练习就应发展屈肌;动作中关节为伸,力量练习就应发展伸肌。一般说来,人体关节活动总是由屈到伸,并伴随有肌肉预先拉长到迅速收缩的工作特点。因此,发展力量就要考虑到这种工作性质,并加以运用。有些肌肉不仅具有屈伸性能,而且还有回旋性能,如肩、髋关节等。所以,除发展该关节伸屈肌群外,还要发展其内收、外展、回旋等多种动作的肌肉群力量。

在武术的各种技术动作中,肌肉收缩时的支撑条件是不相同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两端都不处于支撑状态,但能使起点和止点相互靠近。如腾空外摆腿的收腹动作,就主要依靠腹外斜肌和对侧腹内斜肌共同收缩来完成,选择训练方法时可通过仰卧上体侧屈等方法发展腹内、外斜肌的力量。第二,近固定(躯干为上固定)使下肢运动为各种踢、踹、勾、蹬等动作,可采用踢沙包、伸大腿、踢小腿等方法进行力量训练。第三,远固定(躯干为下固定)使上体运动,如弓步冲拳、马步架打等动作,可采用原地的冲拳、推掌等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利用上述相应的方法训练时,可根据需要增加负荷重量来提高训练效果。

在武术器械技术中,上肢是在手持器械的特殊情况下完成动作的,在训练时要注重训练出手的速度和力量,注重运用器械的初速度和爆发力训练,而且训练的效果一定要和技术用力一致。例如,为了增加扎枪的力量,可采用加重器械练习拦拿扎枪动作的方法,如果此时采用双臂屈伸来发展上肢力量,虽然也增加了三角肌、伸肘肌的力量,但由于肌肉收缩时的支撑点和用力方向不同,使训练效果与扎枪用力不一致。因此,在选择训练方法时,一定注意肌肉工作的性质要和武术技术动作一致。武术中有许多动作是由退让工作迅速转入克制工作的,如下肢的起跳腾空、踢腿时由后摆到前摆等动作,发展这类肌群的力量时,要选择与这些专项动作相似的超等长训练方法。

2.2 武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

通过长期的训练证实,在准确地了解与技术动作有关的各种力量基础上,采用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下面将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有关因素和训练方法进行归纳总结。(1)上肢爆发力:肩、肘关节主要用力肌肉有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一般采用卧推、平推、哑铃舞花、拧千斤棒、推铅球、拦拿长竿等训练方法。(2)腰腹力量:脊椎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背长肌、斜方肌等,一般采用仰卧起坐转体、手持重物转体、负重转体、弓身、上拉、体侧提铃、扔链球、抛实心球、倒挂屈收上体等训练方法。(3)下肢弹跳力、爆发力:髋、膝、踝关节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臀大肌、腓肠肌、大腿屈肌等,常采用负重足踵屈伸、足负重踢摆、负重深蹲、半蹲跳起、抗阻力(踝绑弹力皮条)踢摆腿、多级跳深、负重蛙跳、团身跳等训练方法。(4)全身爆发力:肩、髋、膝关节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胸大肌、肩带肌、肌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腰腹肌等;常采用负重做各种武术动作、快速挺举、抓举、立卧撑挺身跳、连续完成同一个武术动作等训练方法。(5)拳术套路力量:单个或组合动作的力度训练,采用负重法(穿沙衣等)反复完成动作,以增加拳、脚的力度和腾空高度;全套动作可采用负重法与重复法(重复全套动作)交替训练,提高拳术套路的动作力度和专项耐力。(6)器械套路力量:采用加重、加大、加长器械的超负荷训练法完成单个或组合动作时,主要是练习运用器械的速度和力度;完成全套动作时,则是训练超负荷状况下全套器械动作的力度和耐力。

2.3 武术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执行要求

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执行情况。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原则上要求正确执行训练方法,对于所采用的训练方法的要领、主要用力肌肉、关键环节、正确的示范动作以及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等都要弄清楚,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按要求执行,从而保证训练效果。

不同力量训练方法的具体要求是根据专项技术特点决定的,特别是负重训练时,有些动作在举重运动中看来是错误动作,而对武术运动来说却是正确动作。例如,负重下蹲进行力量训练时,两脚站位应结合武术中的马步动作,以平行站立最为合适。在进行速度力量的训练时,根据武术技术动作的特殊要求,要特别注意完成动作的末速度,特别是手和足关节的末速度,以体现武术动作的疾快特点和鞭打力度。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采用一些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对大强度、高密度的力量训练要采用记时记次数的训练手段,要求运动员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次数。对耐力性力量训练则要采用长时间、一定强度和密度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的力量耐力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还可以在力量训练时采用一些激励或竞争性措施,调动运动员的情绪和积极性,以提高训练效果。例如,采用比赛的形式完成训练任务,对优胜或优先者进行表扬或嘉奖,从而在充分调动运动员兴奋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2.4 武术专项力量训练的运动量安排

武术运动员一般力量训练的时间每次在1.5小时左右,根据训练目的每次安排3-10个练习内容。在进行力量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把速度力量和爆发力放在首位。因为从武术技击的含义讲,如果失去了速度就失去了战机,容易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如果缺乏速度力量和爆发力,就会使武术套路的演练变得沉闷无力。所以,在进行负重力量训练时,以中、小重量为主(即最大重量的30%-70%),速度快,次数多(10-30次),并且以轻重、快慢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根据需要有时也可以进行大重量的力量训练即负重为最大重量的70%-90%,每组以3-5次为宜,着重发展绝对力量。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套路耐力训练以身体负重完成徒手套路,或以加重器械重量的训练方法完成器械套路。为提高训练效果,可连续完成2-3个全套动作,使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在超负荷的刺激下不断提高。

3 武术专项力量训练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武术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因此,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年龄、运动状态、训练目的和场地器械条件等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按照运动员运动能力来分组练习,并规定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完成的具体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不同的要求,使运动员专项力量迅速提高。在武术套路专项力量训练中,最常采用循环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

3.1 循环训练法

按一定的顺序安排好几个项目的练习,要求运动员按顺序、次数以及组别进行循环练习的方法。练习时教练员根据训练目的和任务以及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选择6-10个有关的练习按性质编排顺序,取每人练习最高重复次数的1/2或2/3为标准,每次三轮。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每次练习。下面是一组以发展下肢弹跳力为主的循环训练法:(1)卧推;(2)半蹲;(3)提踵;(4)仰卧起坐;(5)弓身;(6)负重蛙跳;(7)负重旋腰;(8)蹲跳。按顺序和规定次数完成上述八项练习后,间歇1-5min,再进入第二第三轮,轮间休息时间视情况确定,但要逐渐缩短。

3.2 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利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力量训练,对训练的情况实行奖惩制度,提高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和训练效果的训练方法。在采用比赛法训练时,教练员要事先说明练习的要求和评定成绩的原则,在分组时运动员彼此间的水平要相当,以避免比赛的结果过分悬殊,使训练既有一定的效果,又能促进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采用奖惩制度,奖惩的方法以力量练习为主,如对输的一方追加额外的力量训练等。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力量训练方法,在每次力量训练之后都要进行柔韧练习,因为武术对柔韧性要求很高,而力量练习对柔韧性又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每次力量训练之后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柔韧性练习,使运动员的身体得到放松,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综上所述,武术专项力量与武术的技术动作特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进行武术套路专项力量训练时,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训练水平,结合武术专项技术的特点,遵循力量训练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力量训练,为提高武术套路运动专项成绩、促进武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4.2 建议

在武术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过程中无论是训练哪部分肌肉,都应尽量选择与专项动作匹配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神经肌肉支配的协调性还可以使力量与技术联为一体,更好的在比赛中体现力量的优势。但在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难训练时还应尽量结合动作来进行。

单一的力量反复多次地练习容易产生疲劳,训练手段的改变使注意力转移,能延缓疲劳的产生。同时,手段的多样使运动员易有兴趣、兴奋性高,对提高力量训练有利,所以在力量训练时,手段的合理选择与编排是十分讲究的。

摘要:专项力量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武术运动技术的特殊性,而决定特殊力量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武术套路对力量的总体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腰腹力和上、下肢及全身的爆发力。由于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专项力量随之要有特殊的要求。科学地分析武术套路运动技术所必须的专项力量,采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是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根本措施。

武术专项 篇5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3所体育院校05、06、07、08四个年级的武术系学生和体育系田径专业学生,随机抽样各30名学生,以及武术队20名队员做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CH运动个性综合测定法,问卷方式提出100个问题,要求受试者必须如实回答,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归纳,得出10个方面的个性特征。然后对武术和田径专修学生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武术专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具体评定方法:回答问题有三种可能,符合、不符、难以回答或介于两者之间,可在相应答案上划圈。

问题按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思维性、活动性、自制力、倾向性、自尊性、竞赛能力次序循环出现,每类10题。凡在符合这一回答得2分,不符得0分,难以回答或介于二者之间得1分,每题最高得2分,每类10题20分。

评定各项品质的一般指标:5分以下为差,6-8分为较差,9-11分为一般,12-14分为较强,15分以上为强。另外,每一类个性特征又分为各小项内容来反映。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武术理论研究成果、运动员心理学理论书籍的文献资料,以及体育研究方法有关资料做为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分别对回收的两个专项的学生及运动员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处理,做为论证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结果

统计数据(表1)说明,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第二品质为顽强性。田径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自觉性、独立性,第二品质为竞赛能力。

从表中各项指标情况及数理统计结果来看,独立性和自觉性两项指标,在两个项目中没有显著差异,数值都在15分以上。所以,此两项品质是两个项目的主要品质。思维性方面两个项目差异显著,并且武术专修学生的此项平均值在15分以上,说明思维性也是武术专修学生的主要心理品质,并以显著的差异与田径专修学生相区别。

从统计结果分析,顽强性在武术专修生的平均值只有14.43分,但与田径专业学生的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做为武术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的第二品质。

2.2 讨论分析

2.2.1 对主要品质和第二品质的分析

在此测定法中,对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及顽强性的测定中包含了以下定义。

独立性,有独立工作能力、胆量和主见程度三方面。表2中可见,武术专业学生四个年级均值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加,武术队的平均值较武术系学生08、07、06级均值低。

自觉性,有责任感,工作主动认真。数据表明武术队运动员的均值明显高于武术系学生,武术系05、06、07三个年级均值随年级增长有下降趋势。

顽强性,有坚持性和刻苦性两个方面。运动队队员均值明显高于武术系各个年级均值,说明武术队运动员大多具有刻苦顽强的精神。

以上分析证明,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是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的主要品质,顽强性是第二品质;运动队武术队员情况有特殊性,自觉性和顽强性,是武术队运动员个性心理的主要品质,独立性和思维性是第二品质。

2.2.2 从武术运动的特征和两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主要品质和第二品质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项目,产生于古代的生产劳动,技击是它的核心和发展动力,在技击中,对双方的心理都有较高的要求。不论是战场上的厮杀,还是今天赛场上的角逐,条件变化复杂,需要双方的独立思考、独立作战的能力,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胆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技战术适应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能创造有利的战机和条件。从两专业情况来看,体育系除08级以外,其余三个年级的均值都在17以上,而武术队只有13.8分,这同武术队培养目标有关,武术队运动员系专业队员,训练多套路、少实践,而武术系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散打训练,这就造成了武术队运动员与武术系学生在独立性品质上的差异。另外,对武术系学生中参加过散打院队训练的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在独立性的品质指标中,都在18分以上,也有力地说明了以上情况。

我们知道,田径项目的技术动作相对于武术套路简单,容易掌握,而武术项目不但技术动作复杂繁多且流派风格各异,要学好武术,就必须勤于思考,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中华武术不断向前发展。散打比赛中,战术的运用,技术的发挥,都离不开敏捷深入的思维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运动队运动员思维能力明显高于田径专业学生,但低于武术系学生的均值,只有14.6分。这是单一训练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思维能力发展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武术技术动作复杂,各流派拳种风格特点各异,要真正练好武术,掌握并充分体现出各流派拳种的不同风格特点,不但要勤于动脑,深入细致地钻研分析各种风格特点,更重要的一点,要有刻苦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主动认真的训练作风。在调查中,运动队运动员的自觉性和顽强性两个方面均值都高于武术系学生的均值,这同学生的来源有关。专业队员平时训练正规,在训练的时间上、训练的质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养成了自觉、顽强的品质。武术系大多数学生多为经过不甚正规的业余训练,难免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责任感,在自觉性和顽强性方面,同运动队运动员存在着差异。调查中数据显示,武术系学生除08级以外,三个年级在自觉性方面的均值有下降趋势,这同平时的思想教育和要求有很大关系。

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武术系08级学生的各项均值都低于其它各年级均值。据权威人士分析,这同08级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关。尽管如此,在08级武术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看,他们在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以及顽强性四项品质的均值都高于其它品质的均值,说明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基本接近武术专业个性心理所需的特征。综上所述,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武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中,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是主要品质,顽强性是第二品质。(2)由于运动队运动员和武术系学生的来源、培养目标、训练方法和手段不同,造成了运动队运动员和武术系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自觉性和顽强性是运动队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独立性和思维性是第二品质。

3.2 建议

(1)根据武术运动特点,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并根据运动队和武术系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特点,加以区别对待。(2)在选材时,打破过去只凭身体素质的选材方法,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发,进行科学选材。推动武术项目健康、科学地发展。

摘要: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心理训练成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学生是未来武术发展的后备人才,针对其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培养,有利于我国武术项目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得出,武术专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品质为独立性、自觉性、思维性,第二品质为顽强性。体育院校的武术系学生与运动队队员略有差异。文章提出针对运动队和武术系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特点,应加以区别对待和培养,推动武术项目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术专项,个性心理特征,差异

参考文献

[1]王新胜.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佟立纯.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隗金水.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乳腺病变下一篇:开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