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武术(精选4篇)
军事武术 篇1
1 前言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核心,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攻防技击为主要运动内容, 打练结合, 并融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娱乐审美为一体, 富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身体活动。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浓厚的的历史背景, 它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最初的雏形, 这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随之时代的变迁和进步, 中国传统武术在两宋时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一套体系, 在动作演练、形态特点等方面初具特色。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峰阶段则到了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成熟时期, 其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都得到了良好的完善和建立, 这时候的中国传统武术形成了众多流派, 流派的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拳法、兵器的演练特征和技术风格。
通过史料记载,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诞生品, 其形态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军事武术是我国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座绚丽的里程碑, 它是在中国军队中广泛传播和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是为提高作战员的战术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实用格斗武术。我国的军事武术是伴随中国武术的产生而不断演进的, 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源动力, 凝结着中国武术中最实用、最精华的部分, 体现出了中国武术最原始的格斗特征。我国军事武术与世界各国军事格斗技术相比, 我国军事武术的特点是:简单实用、杀伤力强、不受限制、一招制敌。通过习练军事武术, 可以锻炼作战员的身体素质, 培养作战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 形成作战员迅速、准确、顽强的战斗风格, 从而提高整体作战能力[1]。
2 传统武术与军事武术发展的时代变迁
2.1 古代中国传统武术与军事武术的的关联
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环境中, 人与兽斗之间的竞争固然是技击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人类之间的相互斗争, 则是军事武术形成的直接原因之一。在氏族公社时代, 原始部落战争促进了军事武术的成型。在古代战争中, 由于战争的难度和复杂性, 有时需要一个人就要对付多个人, 在徒手搏斗中, 不仅要用到拳打脚踢, 还会遇到空手对付器械的情况,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熟练的攻防格斗技能, 进一步规范化、程式化, 并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不断继承和发展。故而, 具有攻防技击性的军事武术开始成型了[1,2]。
古代的军事武术, 是作为一种军事技术而存在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技击, 是杀敌的重要手段, 是区别于作为一种体育项目的武术。时代的变迁加速了军事武术的演进, 在原始社会末期, 奴隶制的出现标志着王位沿袭的开始,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 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 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自夏朝建立以后, 战争不断。春秋战国之际, 诸侯相竞, 力求武备。随着秦统一六国, 军事武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部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从而加剧了民族间的冲突, 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并各自实行“府兵制”。到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 用考试来选拔军事武术人才, 使得民间武术进入军队成为可能, 这一制度促进了军事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火器出现的明清时期, 这一点仍未有大的改变。通过这些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国家军力的强弱均是以武术为标志的。因此, 纵观军事武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军事武术活动历经了从原始、奴隶社会部落战争中的武舞操练到封建社会以武举制等选拔军事人才的演变, 这些时期的武术活动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步兴盛和完善的[1,2,3]。
冷兵器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形成和发展、传播和继承的重要历史阶段, 它主要体现在军事应用上, 中国传统武术主要是以各地的民间习武群体为依托进行发展和传播,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军事武术在冷兵器时代受到了统治者极大的重视, 为国家兴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 在近代随着热兵器的传入,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武术的技击性, 另外,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的进行, 中国传统武术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价值定位、结构体系等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2.2 近现代中国传统武术和军事武术的关联
1840年, 鸦片战争的爆发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火炮等火器的巨大优势掩盖了冷兵器的势力。继而,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开展了“洋务运动”, 虽然学习西方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但引发了一场革命, 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也不免受其影响。1901年, “武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为标志, “军事武术”被迫退出了战争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西洋兵操, 但是具有技击属性的军事武技并未消失, 而是向着体育化的方向发展, 转变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军事武术, 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在时代发展和在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军事武术已经从古战场的军事技术转变为体育项目, 因为军事武术的功能和价值也在跟随着时代的变化, 在古代, 军事武术发挥了它的技击功能, 其健身功能只是作为附属功能被认可, 在火器时代之后, 军事武术的价值开始向健身、娱乐、观赏等价值转换, 而它的技击功能逐渐被淡化。这不仅是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致, 也是它目前面临的考验, 而今, 军事武术主要用于常规的军事训练和特种部队的训练, 另外, 军事武术的完善和改革还吸收了西方体育的优点和特色。在表现形式上, 军事武术已走上了现代舞台, 改变了一贯照搬武术套路的表现形式, 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展现出了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 也体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发展理念, 同时也符合军事武术这项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2.3 古代军事武术与现代军事武术的关联
古代军事武术讲究功法简明、实用有效, 诸如:击、刺、戳等有效动作最为常见。在器械运用方面, 其技术改进和外形变化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刀、剑、棍、弓箭、长柄格斗器械等, 都会在战争中得以运用。
现代军事武术训练内容主要体现在拳术上和短器械的运用上, 如军体拳、擒敌拳、防暴拳、功力拳、八极拳等, 在器械运用上, 如短棍术、腰带术、匕首术和刺杀操等。搏斗方面有擒敌术、散手、散打、泰拳等内容。从训练的内容来看两者有类似之处, 即把武术的实用价值放在了第一位。但是, 现代军事武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军事武术的基础之上, 实施进一步改革创新, 动作在注重实效性的同时加大了其杀伤力, 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并不断加强科研研究, 健全军事武术体系和制度, 并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优秀军种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并创编先进的格斗技术, 丰富和完善了军事武术体系。
3 军事武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军事武术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者作为时代的产物,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军事武术的演变和发展, 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强大和发展起来的, 是时代的产物。现代军事武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研究, 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在技能学习上, 认真学习先进的格斗技术, 加强与世界各国优秀军种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我军的军事武术走向世界。
联合军事演习是当代军事交流的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各种客观原因, 中国在这一点上做得还并不够。但中国国防人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在努力走向世界。海湾战争、索马里海盗防御战等, 都是中国军事武术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缩影。
当前, 军事武术在训练与技术运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却有它的滞后性。军事武术科研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制约了军事武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军事武术技能的提升需要理论的支撑与引导, 军事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指导, 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军事武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观念的精华, 又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在冷兵器时代, 军事武术作为国家军事战争和民众防身卫家的搏杀格斗技术深受军队和民间的重视。
当前部队传播和推广的军事武术内容比较单一, 仅有为数不多的军体拳和拳体操。现状却是官兵对学习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不知从何入手, 缺乏专业武术教师的辅导和教学。师资力量和军事武术内容的稀缺成为影响军事武术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 加强专业师资的培训迫在眉睫。在进行军事演练和斗争时, 尤其是应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事件以及突发情况时, 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均是在斗争中赢得对手、化险为夷的重要保障。高科技武器的操作与运用, 现代战争的现实与残酷, 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军事武术的内在价值;突出其健身、防身与实战效能, 彻底祛除迎合检查与评比, 应付参观和检查的形式化作为。从实际出发, 着眼未来战争的需要, 广泛开展军事武术教学与训练, 使官兵真正掌握军事武术技能, 以期在实战中得以发挥和运用。
4 现代军事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趋势
现代军事武术是在继承传统“军事武艺”的基础上, 以适应现代热兵器时代为主的军事技能, 是我军野战部队、特种部队、武警、公安和预备役部队中各级官兵必备的一项军事技能。
武术运动在军事领域的诞生和发展, 促进了武术攻防技击属性的演变, 武术的军事功能不仅体现它在战场上的杀敌致胜, 还体现在军队训练当中, 另外, 军事武术在社会、学校的国防和军事教育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国防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做出贡献。诸如:在官兵培养、军事教育、特种兵训练等方面做得相对完善。在现代高科的引领下, 特种部队作战是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特种部队的训练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 还吸收了泰拳、搏击等对抗技术。在部队官兵培养方面, 不仅要注重对抗动作的实际演练的技巧学习, 还要在运动损伤、运动心理、运动生理等方面进行知识教导和培养, 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养分充分吸收和转化, 使知识融会贯通, 融为一体, 在特种部队训练当中, 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训练相结合, 减少因心理、生理等因素造成的对训练的负面影响, 从而加速部队官兵疲劳和心理疾病的恢复, 如:以太极拳等养生功法作为处理和治疗部队官兵多种心理疾病的医疗手段, 这是中国军事武术吸收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和弥补现代医疗科技的不足的良好体现。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功法的学习和习练, 不仅是学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过程, 也是对自身身心的有效调理。这些形式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军事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观赏功能、文化交流等功能, 也使得有效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4]。
5 当代军事武术对传统武术的时代诉求
5.1 继承传统武术是发展军事武术的关键点
从根本上推进军事武术的现代化发展, 有利于军事武术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复杂多变的社会变迁对于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官兵内部的相互学习与切磋、全军的比武与交流, 外部的借鉴、吸收、转化等都至关重要。军事武术推广者应着眼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有利于军事武术发展的元素, 如武术套路或搏击对抗项目的要义;观看军事、武术题材的影片, 激发官兵爱国主义情怀, 提高他们习练军事武术的热情;加强与国外军队的交流和沟通, 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以及推广方式[5];
5.2 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与推广传统武术是发展军事武术的有效途径
和平时期仍需忧患意识, 无论是军事武术的表演与竞赛, 还是交流与学习,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军事武术的技能和理念用于实战, 以便发挥它的实际作用。当代军事武术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空间日益萎缩, 尤其是对传统武术技法的继承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 即军事武术的健身、技击和实用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武术与泰拳的产生可谓同宗同源, 均是在不断实战中沉淀下来的产物, 然而泰拳现已成为主要的军事武术项目之一, 而传统武术却大相径庭, 成为了主要的养生手段, 所以军事武术对传统武术技法的挖掘以及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均需重点关注和解决。
5.3 加强国家化的军事武术交流是发展军事武术的必要手段
中国传统军事武术的精华并未因产生的年代久远而失去意义, 中国士兵在国际联合军演中展现的军事武术精神让全世界铭记, 中国士兵在联合作战时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及巧妙的擒拿技巧, 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事武术的丰富内涵, 中国“军事武术”其鲜明的民族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烙印不可忽视。所以, 要坚持继承这些优良品质和作战技巧, 另外, 国家的形态和进程也在影响军事武术的发展, 要关注实事进展和变化, 紧系国情[6]。
参考文献
[1]王国志, 张忠豪.解读中国军事武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 :79-80.
[2]林建棣, 陈南生.军事体育的产生、发展与我军军事体育现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 :38-40.
[3]郭琼珠, 李丽.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7) :8-11.
[4]刘壮生.军事体育课程改革与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 2010 (1) :85-87.
[5]周玉芳, 孟少华, 申国卿, 等.对中国武术普及与推广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 :27-29.
[6]赵进.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式微的社会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 :20-24.
杨博军事思想与武术考证 篇2
杨博是我国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武术家。对杨博军事思想与武术的挖掘整理,将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古为今用,同时,也将为中华武术宝库增添新的内涵。尤其是杨博的军事思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他创编的拳法十八势,更有待后人继承和发扬,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走访了北京密云文物所考证“少师杨公生祠碑”,安徽蚌埠杨瞻题字“凤凰池”和启王庙诗文,多次赴永济市浦州镇襄毅庄杨博故里进行了考证。
2 杨博军事思想
杨博一生忠心报国,为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本应受到册封嘉奖,但受严嵩为首的一伙奸党迫害和侮辱,致仕后不久便与世长辞,终年66岁。杨博死后,被谥为襄毅,赠太傅。《明史》中用以下几个字总结了杨博一生:“博魁梧丰硕,临事安闲有识量,出入中外四十余年,始终以兵事著”。杨博一生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善谋略、谙训练、慎选募、明赏罚和惜财用五个方面。
2.1 善谋略
明世宗、穆宗时,俺达等北方民族乘大明王朝的实力虚弱,时常骚扰边境,有时甚至深入内地,威胁京都。杨博身为蓟辽总督,率兵抗击,功业显著。他一面积极防守,主动迎战;一面垦田囤粮,储备实力。他不但有效地保卫了国防,而且也大大减轻人民的负担。
他在巡抚甘肃时,曾“以暇修筑肃州榆树泉及甘州平川境外大芦泉诸处墩台”,用来对付来犯之敌。在和俺达作战时,他从容果敢,有应急处变、转败为胜的策略。有一次,“俺达薄都城,情况十分危急,“博缘水势建石墩,置守”,有力地挫败了敌人的攻势。
杨博带兵,爱兵如子,身先士卒,因而上下团结一致,将士以死效命。作战时,他亲冒矢石,临阵指挥;有时“出奇兵袭寇”,制服敌人。
杨博戌守边缰,立足于边寨地区的长治久安,是积极的建设,而不是消极的防御。他除了让军士垦田种地,充实军饷之外,还“大兴屯利,募民垦田,永不征租”,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使边塞地区的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平时积极劳动,全民皆兵,习拳法十八式,战时协助军队。这种作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军力充实,边防稳定,在他生前敌人慑于他的威力不敢进犯,在他死后将士遵照他的遗策也得以与敌人周旋。
2.2 谙训练
《筹海图编》载,唐顺之认为当前且用客兵救急,待土兵练成然后免调;兵部尚书杨博认为兵须平时教练;主事唐枢认为兵不可以不练,练兵须择人着实举行;副使茅坤认为练兵全在善诱,须倚各乡有势力者为之;举人王文禄认为练兵须明赏罚;南京户科给事中高鹤认为练土兵当用客兵之高艺者为师;参议唐爱云认为练陆兵须委重领战将官,练水兵却无法,惟精择舵工而已;海道副使谭纶认为练兵之法当使兵将相习。而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认为“其要莫先于练心,其法莫先于节制。”具体来说:“须于曾经战阵、曾立战功之官,择其中之最者以为将帅,始而募士,中而练兵,终而莅战,皆责其诸人。”
2.3 慎选募
《筹海图编》载,杨博认为募调当慎,若能遵行,可以汰冗食亦足兵饷之一助;唐顺之认为今之计以练兵为实事,以募兵为权宜,以调兵为寄道,募病则远募不如近募,调兵则多调不如少调;兵部尚书张时彻认为闽广水兵不必募,募客兵有损无益;主事黄元恭认为募兵不如调兵;郑若曾则认为募土著之兵可也,调客兵与练乡兵不可也。这一观点与《江南经略》是完全相符的。
2.4 明赏罚
《筹海图编》载,王守仁认为赏罚为兵家之要务,当照律例所载而行,行法须自将官始,若姑息将官则士卒不服,而且赏罚须行于临阵之时方为有益;唐顺之认为行罚当自上始,行赏以海中击来船为重,言论功当以御海洋为重;魏校认为论赏功当重冲锋不当重首级;在京各衙门会议认为论功以首级多寡为序,赏罚之格当计职任;张时彻认为赏罚之令当严;而郑若曾认为当今的卫所之官都是纨绔子弟,赏罚对他们来说毫无实际意义。而民间自有良将可选,乡间自有勇夫可练。而在《江南经略》中,杨博认为明赏罚就要改变以前那种,立功只击归贼不击来贼,论功只问首级不问冲锋,闪奸躲避者不治,临阵逃脱者不治,坐视不应援者不治。过时赏罚与无赏同,后时而罚与无罚同。亦有过时而不赏后事而不罚者等等陈规,否则“何以一人心而作士气乎”。
2.5 惜财用
《筹海图编》载,杨博认为兵饷原有定额,冒滥冗食者众则虚耗正数。而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认为:“须寓汰兵之法于选兵之中,按籍而审之,老者勿用,幼者勿用,残疾者勿用,懦弱者勿用,蠢而呆者勿用,不通一技者勿用,唱名不在者勿用,如是则其所汰者必将半矣。”
明朝张居正说过:“自余登朝,则见故少师太宰杨公,心窃向慕之,公亦与余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历诸镇,躬履戎行,练习兵事。余每从公问今中国所以制御夷狄之策,及九塞险易,将士能否,公悉为余道所以,如指诸掌。故自余在政府,所措画兵事,盖得之公为多。”
3 杨博拳法十八式
3.1 拳法由来
3.1.1 少师杨公生祠碑记载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杨博任蓟辽总督时,为了强化军队素质增强战斗力,提出“兵须平时教练”,综合众士兵武技,创编“拳法十八式”用于军队训练,后人称“杨博拳法十八式”。由于平时经常操练,秩序井然,在临阵对敌时,锐不可当,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一举击败蒙古十万大军。当时边疆忧患,南有戚家军,北有杨家父子兵,被百姓广为传颂。
万历七年(1579年),抗倭明将戚继光,为了纪念少师杨公,在北京密云古北口,修筑“少师杨公生祠碑”,碑文1140余字,记述蓟辽总督少师杨博击退鞑靼首领把都儿的十万大军,保卫古北口,明军大获全胜的战斗经过。
3.1.2《诏世拳术训谱》记载
为了抗击蒙古大军的需要,蓟辽总督杨博把众将士徒手搏斗技术进行了统一编排,供所有军队士兵习练,此为拳法十八式。全套共有十八个不同的攻防技术所组成,包括冲法、贯法、钻法、砸法、推法、插法、挑法、拍法、劈法、拧法、扣法、卡法、弹法、蹬法、别法、踹法、顶法、压法18种技术方法;操打肉身沙卧袋、棉树桩、草木人4种练功方法;动作朴实无华,招招实用,步步为营,刚劲凶猛,虎啸发声,招法多变,技法鲜明。
3.2 技术理论
3.2.1 理论依据
杨博拳法十八式依先天八卦原理为根据。讲究内练气外练力,内为阴外为阳,此为“两仪”;套路演练讲究动、静、虚、实,此为“四象”;演练起来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慢似抽丝,快如腾龙;另有神、意、气、力之要求,曰:“神足则意坚,意坚则气鼓,气鼓则力大。”
3.2.2 技术体系
(1)在练功方法上有:操打沙口袋、操打肉身、操打树木、操打草靶4法。
(2)拳技四法:在拳法上有冲法、贯法、钻法、砸法4法;
(3)掌指四法:在掌指上有推法、插法、拍法、劈法4法;
(4)踢腿四法:在踢腿上有弹法、蹬法、别法、踹法4法;
(5)肘膝三法:在肘膝上有挑法、顶法、压法3法;
(6)擒拿三法:在擒拿上有拧法、扣法、卡法3法。
(7)对排捶:在对排捶练法上,有八个方位进退之步法;在其技法上根据八卦原理,讲究“脚踏四方,拳打八面”。
3.3 风格特点
3.3.1 注重技击,讲究实战
杨博拳法十八式,从练功开始,立足实战,强调技击。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用法,非攻即守、攻守兼备,整套拳术先单练后对排。单练时一招一式,动作刚猛,劲力凶悍,一呼一吸,快慢相间;对排时两人对面站立,击打者贯气入手,念谱出招进势,承打者调息运气,消格承架,挺身接打,融攻防、呼吸、排打为一体,既培养了攻防转换能力,又锻炼了身体的抗击力。
3.3.2 动作短小,简捷多变
杨博拳法十八式,全套动作,短小精悍,朴实无华;没有大开大合,而是小巧紧凑,灵活多变。两人交手,手快打手慢是关键,手快是出手的速度问题,同时动作路线越短越好,在相同条件下,短小简捷的动作比大开大合华丽的动作更为省时有效,可以“先人一招”或“偎身靠打”。
3.3.3 内外兼修、形神合一
杨博拳法十八式主张“神意气力、合而为一”。即精神贯注,方可意念集中;意念集中,才能气行百孔;气行百孔,则会力大无穷;神、意、气是蓄之于内的功夫,通过内力和外力即混元力来表现功夫的深浅。拳谱云:“气出丹田,发音随手落;力起于足,劲力达四稍;起随追落,手眼身步合。”
4 结语
杨博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武术家。对杨博军事思想与武术的挖掘整理,将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古为今用,同时,也将为中华武术宝库增添新的内涵。尤其是杨博的军事思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他创编的拳法十八势,更有待后人继承和发扬,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第223卷·列传第一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明·杨谌.河中饧杨氏家谱(明朝版)[M].初版刻于天顺六年.
[3]清·杨佐.河中饧杨氏家谱(清朝版)[M].初版刻于乾隆元年.
[4]杨廷熙,杨崇熙.河中饧杨氏家谱(民国版)[M].初版印于民国年间.
[5]清·杨吉兴.诏世拳术训谱[M].初版印于乾隆末年.
[6]杨维.河中饧杨氏文化[M].香港:世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
[7]明·张居正.吏部尚书襄毅杨公墓志铭[M].刻于万历二年.
[8]明·李维桢.太师杨襄毅公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
[9]明·郑若曾.筹海图编[M].初版刻于明隆庆二年.
浅谈我国军事武术学科体系 篇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 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国拥有几千的文明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 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军事武术思想的保守, 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 使得我国军事武术在国际交流中处于弱势。现代战争对于士兵单兵作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士兵军事技能、身体素质等往往在战争起到关键作用。军事武术能够强健体魄、敏捷身手, 提高士兵身体和心理素质, 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战争、反恐等诸多需求。这也是推动军事武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 我国军事武术发展必须在吸收我国传统武术精华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格斗技术, 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军事武术多元化发展。
当今世界平静的外表下充满各种激流, 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威胁不断加强, 军队建设对于保卫我国领土完整, 人民安居乐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军队建设过程当中人才建设是重点。军事武术在应用与现代战争的同时在应对非传统军事威胁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军事武术应吸取我国传统武术精华, 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建设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军事学科, 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军事武术在反恐、维和、处置突发事件当中的价值。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军事武术搏击风格不尽相同, 美国特种部队注重各种格斗擒拿技巧、匕首攻防以及其他进攻技术等实战性较强的项目作为日常训练重点。日韩军队则将其传统武术当中的相扑跆拳道等作为日常训练的基础科目。泰国特种部队更是强化练习泰拳, 意大利部队也将中国武术作为日常训练科目。总的来说, 军事武术对于各国作战部队意义重大, 各种武术技能对于部队实战帮助较大。
军事武术在士兵日常训练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随着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 我国军事武术训练方法和理念都在不断进步, 但是, 军事武术学科建设却不够完善, 严重制约了军事武术训练的效果, 传统军事武术训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此, 加强军事武术学科建设是我国军事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 为使我军更好地使用世界军事变革, 军事武术结合现代器材和方法, 能够减少军事武术训练周期, 提高训练效果。这些都需要我国完整的军事武术学科作为支撑。
1 军事武术学科内涵及其建设条件
1.1 我国军事武术内涵
随着世界军事变革脚步加快, 军事武术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军事武术已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武术, 更多的融入了文化元素, 军事武术技能主要包括踢、摔、刺、拿等主要技术动作, 使用讲究隐蔽性、突然性、伤害性、强调出招快准很, 力求快速制敌的实用搏击技术。军事武术能够提高军人战队素质、培养战斗精神, 同时建设我国特色的军事武术文化对于推动我国军事武术发展以及与外军进行军事武术交流都有重大意义。我国军事武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珍惜文化财富, 吸收我国先进文化理念, 是文化与武术相结合, 逐渐形成我国特色的军事武术文化。武术层次表现在武术技能、器械等方面。文化层次表现在训练传承、礼仪规范等方面。同时军事武术还包括军人价值观念、战斗精神等内在层面。
我国军事武术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军队中就设有“讲武”一职, 负责武术教学。早在夏朝就已经有关于军事武术的记载, 商朝教育当中的“射”讲的是射箭的技术, “御”则是讲的是驾驭战车的技术, 这些都是军事武术的范畴。军事武术学科一般针对现役或预备役军人进行军事教学、训练, 以运动训练为主, 武术思想文化教育为辅, 有效提高军人战斗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现代战争基本知识, 熟练地掌握武器装备与军事技能, 培养高尚的爱国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军事武术在军队训练当中的地位, 确定军事武术训练内容及方法, 明确军事武术教育方针与目的, 以及军事武术的文化内涵及传承, 军队院校的军事武术训练和教学管理等。
1.2 军事武术学科建设条件
首先, 军事武术涉及教育、涉及军事、涉及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一个学科建设需要成熟的理论作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为我国军事武术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保证我国军事武术为人民军队服务的本质需求。其次, 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科学进而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 都为我国军事武术学科建设提供基础。有成熟的军事教学经验、理论、方法能够借鉴, 有成熟军事心理学为军事武术训练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同时, 战术学、射击学、军事管理学科的经验都为军事武术学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最后, 我国军队建设过程中长期坚持军事武术训练, 在进行军事武术教学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刀术、刺杀、格斗、军体拳等军事武术都为军事武术军事教育价值和训练实践为我军军事武术学科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外军先进的格斗技术、训练方法、教学理念等值得我国军事武术学科建设借鉴, 博采众家之长。
2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 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我国军事武术发展必须在吸收我国传统武术精华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格斗技术, 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军事武术多元化发展。军事武术在士兵日常训练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随着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 我国军事武术训练方法和理念都在不断进步。但是, 军事武术学科建设却不够完善, 严重制约了军事武术训练的效果, 传统军事武术训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强健体魄、敏捷身手, 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战争以及应对非传统军事威胁的要求。军事武术对于各国作战部队意义重大, 各种武术技能对于部队实战帮助较大, 为使我军更好地使用世界军事变革, 军事武术结合现代器材和方法, 能够减少军事武术训练周期, 提高训练效果。
摘要:我国拥有几千的文明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 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我国军事武术应吸取我国传统武术精华, 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建设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军事学科, 同时外军先进的格斗技术、训练方法、教学理念等值得我国军事武术学科建设借鉴, 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军事武术在反恐、维和、处置突发事件当中的价值。我国军事武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珍惜文化财富, 吸收我国先进文化理念, 是文化与武术相结合, 逐渐形成我国特色的军事武术文化。
关键词:军事,武术,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明先, 刘庆华, 范伟.军事武术发展的战略初步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8) .
[2]王国志, 张宗豪.解读中国军事武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9) .
[3]孟进蓬.军事武术学科体系构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06) .
[4]邱丕相, 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 2004 (04) .
[5]赵富斌, 赵莉, 李红.军事武术的特性分析与发展研究[J].中华武术 (研究) , 2012 (05) .
古代军事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 篇4
兵书是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 几乎涵盖了军事文化的所有方面。军事战术则反映了兵书的主体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中, 军事文化与武术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两者文化的同源性以及文化存在的类似性, 使两者之间在技术领域和理论领域存在更大的共融性。两者的战术思想极为相似, 军事战术的宏观理论则可以直接应用到武术实践中。我们通过把兵书中体现的军事战术思想与武术技击战术进行比较, 可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 众多的兵书在作战思想与作战原则方面各有所论, 各有所长。他们与武术技击战术理论均有不同程度的融合, 通过研究, 可以指导武术技击的战术实践。
1《军志》、《军政》中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军志》、《军政》大约成书于西周末期, 是史籍记载中我国最早的两部兵书。
《军志》中有“先人有夺人之心, 后人有待其衰”。“先人有夺人之心”是先发制人的打法。意指战场上争取主动, 先发制人, 打乱敌人的作战部署, 使其主将和士兵临阵而乱, 造成敌人心理上的恐惧, 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形意拳注重“硬打硬攻无遮拦”, “起如箭, 落如风, 追风赶月不放松, 起如风, 落如箭, 打倒还嫌慢。”查拳提出“迎面三不顾”均是这种战术打法。现代散打战术中的直攻战术、强攻战术都是这种战术的体现。直攻战术是指不使用假动作直接进攻对方。强攻战术是指硬性突破对方的防守进行攻击。“后人有待其衰”是后发制人的战术打法。强敌来临避其锋芒, 等敌人士气衰竭后, 再实施反击。后发制人是武术技击中常用的以弱胜强、以智胜拙的战术。武术中的“内家拳”就主张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现代散打中的防守反击战术打法也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体现。《军志》中还有“左防其左, 右防其右。……四头八尾, 触出为首, 敌冲其中, 两头俱救。”与武术技击中整体防御的战术打法一致。
《军政》中载:“见可而进, 知难而退……强而避之”。指出战争中可战则战, 不可战则退, 发动攻击要避强而击弱。提出了审时度势, 避其锋芒的战术思想。《手臂录》就有这种战术的体现:“单刀敌短兵之器, 则避其实而击其虚。”
2《孙子兵法》中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孙子兵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标志, 其中的战术观点全面而深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知彼知己”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总纲。要求在战前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仔细周密的考察比较, 研究分析。武术技击也要求“知彼知己”。太极拳强调“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以己粘人, 必须知人”。郭云深论形意拳技击时说, 应“心存谨慎, 要知己知彼”。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立足点。孙子认为, 要确保自己在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创造条件, 始终牢牢掌握战斗的主动权, 做到致人而不至于人。明代武术家俞大猷的《剑经》中论述了许多棍法的实战技术, 他总结说:“千言万语, 不外乎致人而不至于人一句。”峨嵋拳创造出一套“不接手”的技击法, 主张在与敌交手中, 以不接手为上策, 认为防守容易被动, 容易为人所制, 因而“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做到不招不架, 不格不拦, 不注意对方出什么手脚;只注重对方身体的移动和变化, 以攻代守, 保持主动。“致人而不至于人”是克敌制胜的真理, 武术中各种实战战术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兵者诡道”、“示形于敌”是孙子致胜的主要手段。他认为, 要克敌制胜, 就必须贯彻“兵者诡道”的原则, 其关键就在于“能而示其不能, 用而示其不用, 近而示其远, 远而示其近, 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 怒日挠之,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 只有这样, 才能“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赢得战争的胜利。武术技击中也充分吸收了这些思想。声东击西、走上打下、上左进右、拳引脚发, 都是示假隐真。八卦掌在对敌中, 常常“或指下而用之上, 或指左而用之右, 或指此而打彼”。形意拳主张“站左进右, 站右进左, 看正似斜, 看斜似正”, 以及太极拳“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无不体现了“示形于敌”、“兵者诡道”的战术思想。正如越女论剑所说的“内实精神, 外示安逸, 见之似好妇, 夺之似惧虎。”现代散打中, 佯攻战术就体现了这种战术思想。佯攻战术是指有目的的造成对方错觉, 把对方引入歧途, 实行真实进攻。采用指上打下、指左打右等假动作“示形于敌”, 转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促使其对虚假动作产生某种反应, 在乘机攻击其防守的空挡部位。
“兵贵胜, 不贵久”是孙子战术指导的基本要求。主张速战速决, 反对打持久战。这与传统武术中“上打咽喉下打阴, 遇敌先摘两盏灯”的“一招致敌”思想如出一辙。孙子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兵之情主速, 承人之不及, 以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 做到“动如脱兔, 敌不及拒”的最佳效果:二是“以迂为直……后人发, 先人至”。武术技击也如此, 通过快速进攻取胜。洪洞通背拳拳谚“出手不见手, 见手不算手。”要求出手的速度快到对手看不见程度。《少林交手要诀》要求:“起落出手快如风, 手出足起不见影”, 可见许多拳种流派都主张以快制胜。武谚曰:“千有千来解, 万有万来解, 一快则无解。”快是技击制胜的关键。现代散打中, 突袭战术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突然进攻, 出其不意, 打对手个措手不及。
“避实击虚”是孙子战术指导的突出环节。孙子认为“兵形象水, 水之形避高而走下, 兵之形, 避实而击虚”。要做到避实击虚, 要求“出其所不趋, 趋其所不意, 攻其所不守”。清张孔昭在《拳经拳法备要》中云:“与人对敌时, 总要攻击空处。空处何?两肋、胸、腰与腋, 并腿心腿腕是也。能攻处则敌人无所用力, 自能百发百中, 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提出了避实击虚的战术原则。
3《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中所蕴涵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吴子》相传是战国前期卫国人吴起所著。此书所蕴涵的战术观点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战术表述:“敌进我退, 敌退我进, 敌驻我挠, 敌疲我打。”如果“不知军之不可以进, 而谓之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 而谓之退”, 当攻不攻, 当进不进, 当守不守, 当退不退, 是注定要失败的。现代散打中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形式与此观点相同。
《司马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司马穰苴所撰。此书所提出的三个观点与武术技击相同。一是“重进勿尽, 凡进危”。认为即使以优势兵力对付劣势之敌, 也不能一次性投入全部兵力, 而应当留有机动兵力, 以便应付各种不测。传统武术的拳掌进攻一般都要求肘部微屈, 不能完全伸指, 以防对方的突然袭击。而是提倡“智、勇、巧”的有机结合, “凡战, 智也;斗, 勇也;阵, 巧也”, 因敌致胜, 与传统武术“以巧斗力”的思想相同。三是主张“不复先术”, 避免应用老一套的打法。现代散打每局采用不同的战术形式, 也是为了“不复先术”。
《孙膑兵法》为战国中期齐国人孙膑所著。孙膑所提出的战术打法包括:一是“让威”与“击要击虚”, 即在强敌威胁时, 避其锐气, 打击强敌的要害部位或虚弱处来达到致胜的目的, 与孙子兵法“避实击虚”雷同;二是“伪遗小忘”与“避而骄之”, 即假意给敌人一点好处, 引诱敌人上当, 或者, 用示弱的办法使敌人产生骄傲的情绪, 从而创造战机来消灭敌人。现代散打中, 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通过假“喂招”来诱使对方出击, 然后使用自己擅长的技术得分, 或者, 假装不能再打, 找机会给对手以重创。
《尉缭子》是战国时期尉缭所著。他主张集中兵力, 提出“以专胜”, 还以水比喻集中兵力的优越性, “胜兵似水, 夫水至柔弱者, 然所触丘陵, 必为止崩, 无异也, 惟专而触诚也。”武术技击在“集中我力”原则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少林武术中有铁掌、铁指、铁拳、铁头、铁腿、铁膝等。八卦掌提出:”拳不如掌, 掌不如指。”在缩小接触面积增加打击力度。掌、三指、二指、一指不仅接触面积小, 而且体现了“一寸长, 一寸强”。
《六韬》提出“兵胜之术”的关键是“密查敌人之机”, 与“知彼”知己雷同。文中注重抓住战机, 提出“善战者, 见利不失, 遇时不疑”, “无恐惧, 无犹豫”。武术技击中也要求善于把握瞬间即逝的战机, 果断打击对手。文中提出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也在武术技击中广泛使用。
4《吕氏春秋》、《淮南子·兵略训》、《三略》、《便宜十六策》中所蕴涵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以上关于战术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因敌致胜、知彼、先发制人与心理战。如《吕氏春秋》提出“凡兵, 贵其因也。”“能审因而加, 胜则不可穷矣”。《三略》中主张“因敌转化, 不为事先, 动而辄随”。强调在战斗中必须根据敌情变化随时改变战术, 要根据敌人的行动, 采取相应的对策。太极拳要求“动中触静静犹动, 因敌变化示神奇。”《吕氏春秋》提出“凡兵欲急疾捷先”, 提出先发制人。文中还提出“攻心”的战术。《便宜十六策》也提出了心理战的观念, “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知彼”也是以上兵书的主要观点, 如《淮南子》提出, “凡用兵者, 必先庙战。”庙战为“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 这叫做“运筹与庙堂之上, 决胜与千里之外。”《三略》强调“用兵之要, 必先察其敌情。”《便宜十六策》认为, “不知其敌, 而每战必殆”, 要“善知敌之形式”。散打比赛前的形式分析也属于“知彼”方法的使用。
5《唐李问对》、《李靖兵法》、《太白阴经》、《通典·兵典》中所蕴涵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唐朝的兵书中提出了具有辩证法的战术观点, 符合武术技击的战术思想。《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中提出了虚实、奇正、攻守的辩证统一观点。如“奇正在我, 虚实在敌”, “奇正者, 所以致敌之虚实也。”即在掌握了敌人的虚实之后, 才能用奇正手段打击敌人。形意拳家郭云深指出奇正、虚实是相对而言的:“奇中有正, 正中有奇;奇正之变, 不可胜穷也。”《问对》提出“攻是守之机, 守是攻之策, 同归乎胜而已矣。”阐明了攻与守的辨证关系。武术技击也讲究“攻中寓守, 守中寓攻, 攻守兼备”。《李靖兵法》中的“步为腹心, 车为羽翼, 骑为耳目, 三者相待, 参合乃行”。与散打要求拳、腿、摔协调配合, 使用“多点战术”类似。多点战术是指进攻点立体交叉, 全方位进攻对方。文中提出的“料敌”策略与“知彼”同。太极拳也注重全身整体配合, 要求“一动无有不动”。文中提出“兵之情随主速……然敌将多谋……兵利甲坚, 气锐而严, 力全而劲, 岂可速而犯之哉!”认为不应速战速决, 而是待敌强我弱发生转机后, 再求速决, 发展了孙子兵法中“兵之情主速”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武术实战中被频繁使用。《太白阴经》中提出的“见利而起, 无利而止”的观点在现代散打中也在使用, 如运动员采用简单反射式打法, 只等对方暴露得分部位才抢点得分, 否则不主动进攻。《通典》中的“示形欺敌, 声东击西”与“避锐击惰, 出其不意”符合武术技击的常用战术思想。
由于存在形式与目的的类同性, 兵书中的许多战术思想与武术技击战术如出一辙, 兵书中的许多理论可以直接移植充实到武术技击中。如《百战奇法》中提出, 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 胜券在握之时采用速战速决, 与散打强攻战术、重创战术表现几乎一样。《兵镜类编》中的“兵势, 争短不如避长”之“扬长避短”思想, 完全等同于散打战术中的制长战术、制短战术。
【军事武术】推荐阅读:
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12-12
武术班专业武术教学总结05-13
小学校本教材武术刀武术棍06-03
军事人员07-15
军事需求10-14
军事基础05-16
军事建筑05-19
军事战争07-01
军事07-05
军事力量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