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技术

2024-11-21

军事技术(精选12篇)

军事技术 篇1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数据一词传统意义上指的是数值或者数字,如营业额、业务量、客户量等,传统的数据解决方案即可处理此类数据,而大数据则包括数值、数字、文本、图片、音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其定义为超过现有数据库系统采集、存储、共享、分析和处理能力的海量复杂数据集合,数据量通常在10TB规模以上。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

第一,数据体量巨大性。目前互联网搜索巨头Google月处理数据超过400PB,百度数据总量则接近1000PB,日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淘宝网日交易量逾千万笔,日数据量超过50TB,所有这些皆为海量数据的呈现。

第二,数据种类多样性。相对于传统数据,大数据在结构、模式等方面变化较大,不仅包括数值形态的结构化数据,而且包括邮件、报表等形态的半结构化数据以及文档、图片和音视频等形态的非结构化数据。

第三,数据处理迅速性。大数据生成的快速性和动态性使得数据处理由传统的批处理模式转变为流处理模式,同时对处理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应在秒级范围内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过程。

第四,数据分析精确性。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海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复杂算法完成数据“提纯”从而实现数据“增值”,通过数据的整合与挖掘来获得精准价值。

二、大数据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从计算机到因特网,军事领域一直都是人类最先进科技的“孵化器”和“实验床”,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球军事领域又将迎来新的变革,战争形式也将为之改变。在信息化战争中,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对数据的掌控,具备大数据优势的一方将能够把握战争进程,因此掌握大数据技术对于打赢未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2.1大数据将使情报侦察和决策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以美国为例,美军明确提出,要通过大数据将其情报分析能力提高百倍以上。如果这一目标实现,那么在该领域其它国家与美国的差距就不能以简单的代差来衡量。美军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情报侦察系统,对海量情报数据的分析,一直是美军情报侦察能力的短板,而大数据正好能够帮助美军突破这一瓶颈。

2.2大数据将促进各类新型武器装备加速产生

美军大数据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大数据创建真正能够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的无人系统。以无人机为例,未来无人机有可能摆脱人为控制而实现完全的自主行动。美军2013年试飞的X-47B就是这一系统的代表,它已经可以在完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在航母上完成起降并执行作战任务。

2.3大数据将使体系作战能力大幅提高

从作战角度看,大数据及其支撑的新型武器装备的应用,将丰富美军的作战体系;从作战效能角度看,美军的“观察、判断、决策、执行”的作战行动循环,所耗时间将大为缩短,更符合“未来战争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的制胜规律。

2.4大数据将推动战争形态的急剧演变

美军一直追求从传感器到平台的实时打击能力,追求零伤亡。由大数据支撑的拥有自主能力的无人作战平台,将使得这些追求成为可能。现今,美空军的无人机数量已经超过了有人驾驶的飞机,或许不久的将来,美军将向以自主无人系统为主的、对网络依赖度逐渐降低的“数据中心战”迈进。基于大数据的实时、无人化作战,将彻底改变人类几千年来以有生力量为主的战争形态。

三、大数据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的科技便利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海量数据进行安全防护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成为网络攻击的显著目标;二是大数据加大了信息满足风险;三是大数据威胁现有的存储和安防措施;四是大数据技术可作为攻击手段。

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安全不再仅限于军事或外交等领域,已涉及到公众皆可触及到的层面;信息安全也不单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公众个体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的方方面面,是关系到诸多领域的战略性问题。

未来影响、决定军事行动的最大核心在数据,数据的积累量、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数据主导决策将是获得战场优势的关键。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认清特点、把握走向、积极应对,高度重视其潜在战略价值,时刻关注其前沿技术,加快推进其实际应用,确保在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08:142-146.

[2]傅中力,张煌,李坡.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选择[J].国防科技,2013,02:24-29.

军事技术 篇2

一、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通用性基础技术

二、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专用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划时代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愈高,性能获得重大突破

二、信息化主战平台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攻击兵器发展的主页方向

三、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将趋于综合化、隐形化、无人化和低成本化

四、新概念武器和作战航天器等更新的高技术武器将登上战争平台

五、武器装备的发展日趋体系化信息化战争:在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网络化战场上,以网络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思想,大量应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及其体系,并在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控制下,以信息战、精确打击作战、空间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诸军兵种联合进行战争侦查和监视:是获得军事情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现与识别目标光电探测技术:是将光学和电子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起来的探测技术,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可见光观测仪、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进行水下通讯、遥测或遥控的设备伪装技术:为隐蔽自己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是军队战斗力保障的重要内容伪装技术措施: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雾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和音响伪装隐形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典型点对点通信系统框:信源~压缩~加密~纠错编码~复接~调制~信道~分接~纠错译码~解密~解压机~信宿现代通讯传输途径:光纤、无线电、电缆、红外、大气激光、声波、水声、可见光我国信息战的解释:是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主要是通过夺取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生产、传播、处理等得主动权破坏敌方信息传播,为遏制和打赢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信息战方式:攻击信息战和防御信息战信息作战基础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侦查技术、信息保障技术电子战定义:为确保己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消弱、破坏、遏制敌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电子战的技术内容:电子侦查和反侦查技术、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摧毁和反摧毁技术、制导和反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含义:以高性能探测器为基础,采取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自动目标识别等方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命中目标的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分类: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匹配制导、惯性制导、卫星定位制导、复合制导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率高、作战距离远、作战效率高引导方法:两点法、三点法军事高技术概念:又称国防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军事高技术的两个层次或类型:

一、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通用性基础技术

二、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专用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划时代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愈高,性能获得重大突破

二、信息化主战平台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攻击兵器发展的主页方向

三、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将趋于综合化、隐形化、无人化和低成本化

四、新概念武器和作战航天器等更新的高技术武器将登上战争平台

五、武器装备的发展日趋体系化信息化战争:在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网络化战场上,以网络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思想,大量应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及其体系,并在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控制下,以信息战、精确打击作战、空间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诸军兵种联合进行战争侦查和监视:是获得军事情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现与识别目标光电探测技术:是将光学和电子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起来的探测技术,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可见光观测仪、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进行水下通讯、遥测或遥控的设备伪装技术:为隐蔽自己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是军队战斗力保障的重要内容伪装技术措施: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雾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和音响伪装隐形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典型点对点通信系统框:信源~压缩~加密~纠错编码~复接~调制~信道~分接~纠错译码~解密~解压机~信宿现代通讯传输途径:光纤、无线电、电缆、红外、大气激光、声波、水声、可见光我国信息战的解释:是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主要是通过夺取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生产、传播、处理等得主动权破坏敌方信息传播,为遏制和打赢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信息战方式:攻击信息战和防御信息战信息作战基础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侦查技术、信息保障技术电子战定义:为确保己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消弱、破坏、遏制敌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电子战的技术内容:电子侦查和反侦查技术、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摧毁和反摧毁技术、制导和反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含义:以高性能探测器为基础,采取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自动目标识别等方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命中目标的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分类: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匹配制导、惯性制导、卫星定位制导、复合制导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率高、作战距离远、作战效率高引导方法:两点法、三点法

航天技术各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静止关~太阳同步关~深空探测关航天系统:(1)航天运输系统(2)航天器任务系统(3)航天基地系统.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将军用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为军事目的而开发和利用外岑空间的综合性工程。军事航天力量组成:军事航天系统、航天部队国际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导航卫星系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的对策;

一、建设精干、实用、高效的航天力量,增强我军信息战能力

二、完善军用卫星体系,重点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获取系统

三、加强军事航天应用,开展航天作战攻防对抗技术研究

四、适应实战需求,重视军事航天力量建设

五、加强培养军事航天人才新概念武器特征:创新性、高效性、时代性、风险性高能激光武器:又叫激光武器或激光炮,利用高能激光束来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的特点:速度快、机动灵活、精度高命中概率高、无污染、效费比高、不受电磁干扰高功率微波武器:利用定向发射的高功率微波频段的电磁波波束对目标进行干扰、致盲或破坏的武器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核武器损伤的防护:个人防护动作、简易武器防护、大型兵器防护、工事防护、化学武器:利用化学毒剂毒害,扰乱敌有生力量、牵制敌军军事行动的装置总称军用毒剂: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指挥自动化:在军队指挥系统中,运用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系统,使指挥员和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行动的指挥,实现快速和优化处理的措施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指挥自动化功能:战场感知功能、信息传输功能、指挥控制功能、系统对抗功能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国防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现代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必备手段、未来敌我双方对抗的重要领域指挥控制过程:情报获取~态势评估~方案产生~方案选择~作战计划~下达命令网络中心战的主要特点:加快部队的指挥作战速度、增强各军种的协同作战能力、武器作战效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与影响、以信息化为先导,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创建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新型人才精确制导武器的地位作用:提高作战效能、促进作战样式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我改革军事力量对比的杠杆军事通信的地位和作用:是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战场的神经系统、海量的信息通过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和发布,部队和武器装备调度通过通信网络传递,作战命令通过通信网络实施下达、军事通信网络将成为战场信息化的最重要基础航天技术各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静止关~太阳同步关~深空探测关航天系统:(1)航天运输系统(2)航天器任务系统(3)航天基地系统.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将军用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为军事目的而开发和利用外岑空间的综合性工程。军事航天力量组成:军事航天系统、航天部队国际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导航卫星系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的对策;

一、建设精干、实用、高效的航天力量,增强我军信息战能力

二、完善军用卫星体系,重点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获取系统

三、加强军事航天应用,开展航天作战攻防对抗技术研究

四、适应实战需求,重视军事航天力量建设

2014值得关注的军事技术 篇3

2014年,一些新型武器装备将出现在一些国家的军队装备序列中,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信息技术得以实现或者提升。

数字夜视技术

夜视数字成像技术的革命即将来临。在这之前,夜视镜已经改变了战争的模式,它使部队可以在仅有星光的夜晚就能展开军事行动,但这远远不够。目前,增强数字成像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使夜视设备具有图形存储、分发功能,并更容易操作。在完成了最后的技术攻关之后,Intevac Photonics公司的电子轰击有源像素传感器性能已经达到了军方的要求,并将作为标准的夜视设备整合到F-35的头盔显示系统上。目前,该公司基于上述技术成果,还在研发数字融合增强成像/热成像夜视技术。

被动精确瞄准

先进的干扰技术和干扰设备,使得精确拦截和模拟雷达信号成为可能,而这也促进了被动精确瞄准技术的发展。2013年,波音公司和美国海军采用2架EA-18G和一架E-2D进行了一项实验,3架飞机通过低延迟数据链来分享各自发射和拦截到的信号,准确跟踪了一艘海上行驶的靶船并引导导弹攻击,全程没有使用雷达。实验中,实验人员用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制的算法,通过比较同一信号达到不同平台的时间差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定位。接下来,美国海军将用F/A-18E/F的电子系统和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实验对空中目标的精确定位与瞄准。

变循环发动机

更高的推重比兼具更低的油耗,一直是战斗机发动机追求的目标,变循环发动机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条路径。发动机工作时,关闭产生第三道气流的自适应风扇,则可以使更多气流通过高压核心机,从而提高起飞和超声速飞行的推力;反之如果打开自适应风扇,则可以让更多空气进入发动机,降低巡航时的油耗和排放。2014年,基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先进发动机技术研究项目,通用电气和普惠将加快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制,力争2016年地面测试。而美国空军的计划是在2020年之后为F-35换装新型变循环发动机,未来的第六代战斗机也将标配该型发动机。

大屏幕座舱

20世纪70年代后期,显示屏开始出现在战斗机驾驶舱中,但是经过此后几十年的发展,战斗机即将进化到大屏幕驾驶舱的时代,即驾驶舱中的所有仪表都浓缩为一个高度定制的触屏显示器,该显示器就是人机之间的接口。当前的战斗机驾驶舱中,液晶显示器、平视显示器以及头盔显示器取代了之前的众多仪表。当前,以色列研制的11×19英寸新时期已经在F-15、F/A-18以及JAS39系列的最新型号中使用,这种类似于iPad的显示器通过触摸控制可以显示传感器图像、雷达绘图、任务信息以及系统菜单等所有机载信息。

涡流冲浪

大雁可以,为什么飞机不可以?近两年来,美国空军加快了飞机编队飞行方面的研究和测试,以减少飞行油耗。2013年的测试证明,两架C-17编队飞行时,尾随的僚机们利用长机产生的涡流进行“冲浪”,将自身置于上升气流上从而获得额外的升力,可以减少10%的燃料消耗。

2014年,美国空军将开始测试经过改进的飞控系统编队软件,改进后的C-17编队飞行系统软件可以精确控制自动驾驶系统,并确保尾随的僚机保持在距离长机后面适当的飞行位置(1000~2000米),无需僚机的飞行员主动协助,这样也不会增加僚机飞行员的负担。

无人机/有人机作战编队

2013年之前,美国军方完成了在直升机座舱显示器上显示空中无人机传感器所获图像和视频的试验,并且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多次重复了该试验。2014年,美国陆军将开展下一步试验,即由部署在阿富汗的新型AH-64E直升机控制在空中执行任务的MQ-1C无人机。届时,AH-64E直升机将具有对MQ-1C的“水平”2控制权限,即可以控制其机身任务载荷,AH-64E也是第一种安装Ku波段通用战术数据链并具备控制无人机能力的作战飞机。在这之后,美国陆军将开始一架直升机控制多架次无人机的试验,无人机/有人机联合编队的时代已经来临。

可重复使用的小卫星发射载具

一项看似莽撞而冒险的项目将于2014年开始首次飞行测试,其目标是发展一种能将250千克载荷送上太空的可重复商用发射系统,并且发射成本不超过1100万美元。该项目的发起者瑞士航天系统公司(S3)将于今年发射一个亚轨道航天发射器模型,并计划在2017年进行首次由空客A300作为载机的空中发射试验,2018年进行首次商业发射。执行发射任务时,A300驮载的亚轨道航天发射器采用无人驾驶模式,卫星安装在其机头部位,发射器在投放之后爬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释放卫星,然后返回地面并滑翔降落。2018年,S3计划用该发射器将瑞士的一颗30千克卫星送上太空。

关于军事物流技术的思考 篇4

内涵丰富

所谓军事物流技术, 是指人们根据军事物流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 在军事物流活动中所需要和使用的物质工具、设施设备与各种物流手段、作业程序、工作方法和劳动经验等内容的总和。

军事物流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大系统, 军事物流技术既包括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及信息采集与传输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工具、设备、设施和其它物质手段等“硬技术”, 也包括由科学知识和劳动经验发展而来的各种方法、程序和技能以及为实现物流活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管理与评价等“软技术”。

军事物流活动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 各个阶段和环节都有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技术予以支撑。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分为仓储技术、运输技术、包装防护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根据技术本身的思想与科学原理不同分为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控制技术、物流运筹方法等。这些技术既有自身的特色, 又有互通性和交叉性。

军事物流技术是在物流发展过程中, 通过不断融合吸收相关技术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技术群, 如仓储技术就是融合了动力技术、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等技术门类的综合技术。因此, 军事物流技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军事物资的流转涉及物资的筹措 (生产) 、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以及分发诸环节的技术和经济活动。正是由于军事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变量多, 具有不同于其它物流的运行机制和要求, 不确定性因素多, 而且许多因素难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 因此, 军事物流技术也具有复杂性。

军事物流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军事物流正逐步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以不断适应新军事变革对物流发展的要求。军事物资的接收检验、装卸搬运、包装堆垛、保养维护、分拣运输等业务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集装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运输的效率;条形码技术极大地方便了物资的存储分发;高架立体自动化库房技术极大提高了仓容利用率;包装技术极大地方便了标准化管理;叉车机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装卸搬运效率;气垫搬运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库区短途搬运的面貌;温湿度测控技术极大地改善了物资存储环境;红外报警装置和电子监控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物资安全问题;计算机技术建立起强大的物流信息网络, 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增加了信息的共享程度, 为军事物流提供高质量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了整个军事物流的效率。

另外, 军事物流技术也促进了军事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管理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始终, 现代科技应用于物流领域, 引起了物流实践活动的深刻变化, 势必也随之引发物流管理发生相应的深刻变化。首先, 现代科技引起了管理对象的变化。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由人、财、物构成的, 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物流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其次, 现代技术促进了管理思想、理论的变化。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 封闭的、粗放型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而开放的、集约型的管理顺应了新的科学技术的要求。此外, 系统管理思想、战略管理思想、动态管理思想等新的管理理念都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逐步深入到物流领域的。

军事物流战略的核心

物流技术与战术关系在军事物流中体现比较显著。现代战争中军事物流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与物流技术相配合, 只有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与一定战法的融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军事物流的保障功能。从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军事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使物流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也加速了军事物流系统的变革与结构重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物流技术是物质基础, 是物流活动的载体, 是达成战术目标的“生产力”。只有在充分考虑物流技术基础上, 合理筹划战争中的战术内容和目标, 才有可能达成最佳的战术效果;而若仅有先进技术, 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指挥管理体制和机制, 先进技术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在努力提高物流管理技术水平的同时, 还必须加大对指挥管制的研究力度, 实现两者的协调同步发展, 全面提高物流水平。同时, 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战术的不断演进, 也将不断催生新的物流技术, 推动物流技术的向前发展。

军事物流技术渗透于军事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 所以技术集成应坚持系统整体优化原则, 形成支持系统整体优化的技术, 而非构造某一环节最优化的技术。还要正确处理先进物流技术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 既考虑技术的必要性, 又兼顾应用的可能性, 做到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实现物流技术的最优化。

军事物流活动的灵魂

现代军事物流也是物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当前在军事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物流信息采集技术, 如条形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 (R F ID) ;物流信息传输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 (E DI) 与电子商务技术;物流跟踪技术, 如地理信息系统 (G I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 PS)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等。在现代军事物流的各个层次中, 从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到物流进程优化乃至整个供应链各项资源的可视化, 高效率的物流活动都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活动, 传统物流由此发生变革, 物流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物流环节, 所有的组织机构、管理和作业人员, 都能够根据需要透明的看到这些信息, 同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组织以及业务处理工作。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前, 实施物流活动所必需的信息流主要建立在书面基础上, 这容易导致缓慢的、不可靠的信息传输, 且增加了成本。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 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存储信息, 而且通过相关软件或技术, 还能够有效处理各类信息, 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军队物资管理者根据部队用户的需求信息和市场的物流信息来合理安排库存、调配资源, 保证部队用户的需求得到适时、适量、适地满足, 从而提高了物流决策水平, 带来军事和经济效益。

求实创新

发展军事物流技术务必实事求是, 着眼需求, 量力而行, 不可一哄而上, 只求轰动, 不顾后果。物流讲求有序, 物流技术发展也是如此, 即要强调适度:首先要搞好顶层设计, 审慎论证, 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其次要依据需求对各类技术加以选择, 功能不足固然不可取, 功能过剩也会造成浪费。

发展军事物流技术关键在于创新, 一味固守原本, 不思进取, 无论如何也难以振兴军事物流科技, 而创新的基础又在于坚实的理论与实践。

军事高技术1教案 篇5

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军事高技术的有关问题。其意义是因为大家已年满18岁,作为一个国家公民,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其中之一就是保卫国家的义务。我国是义务兵役制。因而每个人都有兵役义务。因为同学们学习任务重,所以免除了这个义务,通过国防教育的形式,给大家补上这一课。在有些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和台湾,所有的男青年都要服兵役,在以色列,所以的男女青年都要服兵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当跨入21世纪的人类正在积极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的时候,知识经济、知识军事又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历史舞台。科学技术不知停息的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得不及时学习当代高技术的发展变化、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最新应用,深入理解高技术武器装备对现代作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高技术战争中掌握主动权,进而立于不败之地。

本课属于讲座性质,知识点较分散,不像我们高中的课程那个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同学们只是面上了解,对讲到的定义、概念基本原理、分类有初步的理解,开阔知识面。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还可以阅读教材,读一些课外读物。为了使大家能对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局部战争有一个简要的系统了解,今天的课主要内容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性能。

首先给大家讲一讲现代科学技术与军事高技术的关系问题

(一)科学技术含义

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科学与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侧重于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确定、描述、实验研究和理论解释,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则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主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二者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取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方面一直遥遥领先的美国,利用与其它国家的技术差,在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等竞争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套用在军事上,也可以说科技技术就是第一战斗力。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阔步向世界科技大国迈进。

(二)高技术的基本概念

高技术是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技术群。显然,高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代表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现代高技术主要包括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6大技术群,即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海洋技术群和航天技术群。其中信息技术群是核心,新材料技术群是基础,新能源技术群为动力,生物技术群是发展的微观方向,海洋技术群和航天技术群是发展的宏观方向。从高技术的含义不难看出,高技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技术的具体内容将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三)军事高技术

军事高技术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高技术,即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关于军事高技术的地位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首先,当代军事高 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或者说当代高技术主要产生于军事高技术并主要体现为军事高技术,尽管高技术有军用和民用之分,但大量的高技术都具有军用和民用相结合的特征,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而且无论某项高技术是否来源于军事领域,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安全的需要,都会尽可能地把它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人类目前发现或发明的重大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已用于军事或者具有军事应用的潜力。其次,军事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发展有巨大的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军事高技术不但能用于开发研制战术技术性能更优异的新一代武器装备,甚至促使原理、结构或杀伤破坏机理全新的新概念武器,而且还能用于现有武器装备的改进,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

由于军事高技术是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所以对军事高技术的领域可以采用高技术的分类方法,将军事高技术相应地划分为六大领域。但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从军事高技术应用的角度来划分,现代军事高技术的主要领域有: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电子战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此外还有正在探索和研究中的新概念武器与新技术(如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军用机器人、反装备武器等)。

第一讲 侦察监视技术装备

侦察监视技术装备是军队获取情报的主要工具,对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取得作战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根据侦察监视技术装备使用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地(水)面、水下、空中和空间四个侦察系统。

1、可见光侦察

2、红外侦察

夜视装备是人眼夜间观察的助视器,能将非可视的目标信息转化为可被人或技术装备所感知的信息的传感装置。它能扩展人眼在低能见度环境中的视觉能力,能使武器系统或指挥、控制系统在低照度条件下更有效地发挥瞄准、火控、制导或监视功能。根据夜视器材是否需配用人工照明光源,可以将其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大类。被动式夜视器材根据吸收目标信号的种类不同又分为四类,一是吸收目标反射夜天自然光的微光夜视仪、微光电视等,二是吸收目标自身热辐射的各种热像仪、红外电视等,三是吸收目标反射夜天自然光和发射红外光的微光照相机,四是吸收目标自身微波辐射的毫米波成像系统、被动式合成孔径微波雷达等。主动式夜视器材根据自身发出信号种类的不同又分为五类,一是发出近红外光照明目标的红外夜视仪、近红外照相机,二是发出红外激光扫瞄目标的激光雷达,三是发出紫外光照明目标的紫外电视,四是发出红外信标的敌我识别器,五是用化学红外光的红外照明弹(与其它观瞄器材配用)等。由于主动式红外夜视装备自身向外辐射红外线,易被敌方发现,故在战场上有被淘汰的危险,目前夜视装备中常用的有微光夜视仪和热成像仪。

微光夜视仪的核心部件是像增强器,我们知道,夜间的黑暗有相对的,在夜间往往还有星光、月光等夜天光的存在,它们能使我们模糊地发现近距离内的物体,而微光夜视仪正是利用这些夜天光,使照度很低的夜天光增强为照度较大的光信号,从而人眼能较为清晰地感受到较远处目标的存在。微光夜视仪的观察距离一般分为发现距离、识别距离和看清距离三类,由于人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文化水平、技术等主观因素和星光、月光和大气的能见度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仪器功能的发挥,所以其性能的评定也较为模糊。当前,微光夜视仪在星光下对人员的极限视距大约在1000米左右。对坦克等大型目标在月光下的发现距离最大可达5800米左右,星光下发现距离约为4000米。微光像增强器件的优点是不需冷却,高可靠性,更生动的图像和较低的成本。但它通常不能透过雾或烟进行观察,且观察距离有限,容易受伪装的迷惑,并依赖夜天环境光线照明,不能在“全黑”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热成像仪是靠吸收物体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来成像的,如一辆坦克的温度与它所停放在路面的温度是不同的,位于坦克附近的人员所发出的热辐射与坦克也是不同的,这些差异反映在热成像仪上就是它们的“热图”是不同的。由此可见,热成像仪是通过对物体温差的探测来“看”物体的。这也就决定了它具备很强的优越性:可以昼夜使用,不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全黑”的环境中,它都能对有温差的目标成像;在某种程度上能穿透烟、雾进行观察并且作用距离远;可以发现军事人员与车辆活动过后又撤离的地区;可以揭露各种军事伪装,“透过”伪装网看清目标等等。正是因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诸多优点,它在战略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对洲际导弹的探测、识别、跟踪,定向能拦截武器的瞄准,导弹的制导,空对地遥感、监视,大气层内、外核爆炸的探测等。

3、雷达侦察

雷达是利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性来发现目标和测定目标状态(距离、高度、方位角和运动速度)的一种侦察设备。是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的缩写。雷达侦察的原理是:雷达上的发射机发出电磁波以光速向外界传播,这些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目标(如飞机、舰艇等)后,就会被这些物体反射回来一部分而被雷达上的接收机所接收,雷达就会根据回收信号的方向和时间测定目标的方向和位置,并且可以根据这些信号的变化确定目标的运用速度。雷达侦察具有探测距离远、测定目标速度快、精度高,能全天候使用的优点,在战场上应用十分广泛,是现代战争的一种重要侦察装备。雷达的种类繁多,按工作方式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发射的雷达波是连续的,称为连续波雷达;另一类发射的雷达波是间歇的,称为脉冲雷达,目前广泛应用的是脉冲雷达。按雷达的任务用途不同可分为四类,一是用于警戒和引导的雷达,如对空情报雷达、对海警戒雷达、机载预警雷达、超视距雷达、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等;二是用于武器控制的雷达,如炮瞄雷达、导弹制导雷达、鱼雷攻击雷达、机载截击雷达、机载轰炸雷达、末制导雷达、弹道导弹跟踪雷达等;三是用于侦察的雷达,如战场侦察雷达、炮位侦察校射雷达、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侦察与地形显示雷达等;四是用于航行保障的雷达,如航行雷达、航海雷达、地形跟随与地物回避雷达、着陆雷达、着舰雷达等。

通常多部雷达组成网络共同工作,以共享情报信息,提高情报收集和处理能力。

4、电子侦察

无线电通信侦察装备主要用来截获敌方无线电通信信号和查明敌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配置、使用情况及其战术技术性能,以判明敌人的编成、部署、指挥关系和行动企图。无线电通信侦察装备主要有无线电接收机和无线电测向仪两类。使用上述装备具有侦察距离远,速度快,工作隐蔽,受环境、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小的特点。

预警机是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飞机的简称,通常由载机和监视雷达、数据处理、数据显示与控制、敌我识别、通信、导航和无源探测等7个电子系统组成,具有低空性能好、监视范围大、生存能力强、指挥控制能力强和灵活机动等特点,能够集预警、指挥、控制、通信功能于一体,起到活动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的作用。预警机在现代战争制空权的争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预警机是美国的E-3A预警机。目前世界上近20个国家和地区装备和研制的预警机有十几种,服役的约有300架,其中80%是美国生产的研制,美国装备的占世界的55%,俄罗斯生产的占10%。

有人驾驶侦察机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设计的侦察机,如美国的OV-1莫霍克战场侦察机、TR-战场侦察机、U-

2、SR-71战略侦察机、P-3C反潜巡逻机等,专门设计的侦察机机载侦察设备多、侦察容量大、侦察精确度高,这类侦察机有的飞行速度很快,有的飞得很高,有的采用了隐身技术,其生存能力都比较强,但其研制技术复杂,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另一类是由各型飞机改装的侦察机,由轰炸机和运输机改装的一般具有装机容量大、侦察能力强、航程远和留空时间长等特点,主要执行战略、战役侦察任 务,如美国的RC-135、E-3A等;由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改装的战术侦察机则是数量很多,如前苏联的MIG-25R等。此外国外几乎所有的先进战斗机都可以外挂侦察吊舱以执行侦察任务,如F-16可以配挂RedBaron侦察吊舱。

无人驾驶侦察机uav, unmanned air vehicle.是受地面人员控制的一种飞行器。它与有人驾驶侦察机相比有更多的优点,如成本低、体积小、起飞方式机动灵活(可用卡车运到没有机场的地方起飞,可装进运输机空运至前线发射)、红外辐射小、不易被击落、可执行危险性较大的任务等特点。但无人加强侦察机需要有很多人维护,操作复杂,地面与飞机的通信和飞机的线路易受到电波的干扰和地形的影响,所以它只能与有人加强侦察机互为补充而不能取而代之。无人机被美军广泛运用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阿富汗曾发现有拉登的踪迹,实施打击时拉登已转移,未来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是发展为无人侦察战斗机。美国的全球鹰、捕食者无人机,以色列的搜索者无人机,搜索者1992年成为以军正式装备,机长5.15米,机高1.16米,翼展7.2米,起飞重量372公斤,携带载荷任务公斤。动力是一台功率为26千瓦的发动机。巡航速度102公里/小时,实用升限4876米,最大航程25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14小时。用于实时监控,火炮校正,战场损伤评估,通信中继等。由无人机、侦察控制系统、发射和加收站,地面数据和中继终端等组成。可轮式起飞,也可以气压动力弹射起飞或火箭助推起飞。俄罗斯的探测器1、2、3型无人机,长13米,高5米,翼展16米,最大有效载荷1500千克,飞行高度1.4-1.6万米。能持续飞行18小时,航速300公里/小时。设备有侦察雷达和为电视及通讯信号提供中继的设备。

侦察直升机进行战场侦察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直升机能在狭小的场地(如林中空地、市内广场、舰艇甲板等)上起降,能紧靠指挥员及司令部驻扎,便于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侦察,能在很低的高度(距地面10-15米,距海面1米)上实施侦察,且飞行速度不大,有利于对地面进行更细致、更准确的观察,从而提高了所获情报的可靠性;能够悬停于空中,便于从已方区域对整个战术纵深内的活动目标进行监视。

5、多光谱侦察

6、声学侦察

水下侦察设备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水声探测设备和非声探测设备。目前水下侦察装备的主要部分是水声探测设备,包括声纳、水下噪声测量仪、声线轨迹仪、声纳测试仪、弹道轨迹测试仪、水下准直定位测试仪、声速仪、波浪仪等,这些装备通常被装在潜艇、水面舰艇、反潜飞机和岸防潜警戒系统中,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水下侦察网。非声探测设备主要有磁探仪、红外线探测仪、低能见度电视等、废气探测仪、探潜电视、探潜雷达、温度梯度仪和正在研制阶段的水下激光等。其中声纳是最主要、最典型的水声探测设备。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米/秒。

声纳工作时主要利用水声传播特性对水中目标进行传感探测,用于搜索、测定、识别和跟踪潜艇和其他水下及水面目标,根据声纳是否向外界辐射声波,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声纳和被动式声纳。主动式声纳又称回声声纳,其工作原理有些类似于雷达,它自身向水中辐射声波,当声波在水中遇到目标时,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且被声纳吸收,声纳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后就可以侦察到目标的情况了。主动式声纳的优点是不但可以探测有声的运动的目标,而且还可以探测静止的无声的目标,探测距离远,可探测60公里远的水面舰艇;但主动式声纳主动向外辐射信号,易被敌方侦听而暴露自己,且探测距离短。被动式声纳又称噪声声纳,当水中、水面目标在航行中会发出机械噪声时,被动式声纳就能接收到这些噪声,并根据这些噪声来判断目标的状态。被动式声纳主要搜索来自目标的声波,其特点是隐蔽性、保密性好,识别目标的能力强,侦察距离远,但不能测出目标距离,也不能侦察静止的无声目标。可探测20公里远的水面舰艇。拖曳 声纳探测距离达100公里。声纳可以被装配在水面舰艇、潜艇、反潜直升机或巡逻机上,也可以固定地设置在近岸海域。

降低声响是潜艇的一项重要战术指标,包括发动机、螺旋浆、人员走动,撞击等声音,在水中都能传得很远。试验证明,降低辐射噪声6分贝时,可使敌方被动声纳作用距离降低50%。减少反射强度10分贝时,可降低敌方主动声纳作用距离70%,提高本舰声纳的作用距离100%,从而大大提高了舰艇在水下的隐蔽性。潜艇表面加装消声瓦,覆盖消声涂层。噪声水平可降到90分贝以下。近几年反映潜艇战的电影有《U-571》、《追击红色十月号》等。反潜直升机的工作主要是靠声纳浮标。

7、传感器侦察

地面传感器是指能对地面目标运动所引起的电磁、磁、声、地面震动和红外辐射等物理量的变化进行探测,并把这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设备。它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现并投入战场使用的一种辅助性战术侦察器材,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埋伏、易于伪装等特点,可用飞机空投、火炮发射,或人工埋设到交通线上和敌人可能入侵的地段,用来执行预警、目标搜索、目标监视等项任务。地面传感器通常由探测器、信号处理电路、发射机和电源四部分组成。其工作过程是:运动目标所产生的地面震动波、声响、红外辐射、电磁或磁能等被探测器所测量,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由信号处理放大和处理,送入发射机进行调制后发射出去,由设在远处的接收机接收、解调和识别发现的目标。目前大量运用的地面传感器有:震动传感器、声响传感器、磁性传感器、应变电缆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地面传感器通常可有效探测到30米以内的运动人员和300米范围内的运动车辆。声响传感器探测范围可达40米。磁性传感器对武装人员探测范围4米,运动车辆25米。

空中侦察监视技术装备。空中侦察监视技术装备用于在环绕地球的大气空间之内对敌方进行侦察,主要有可见光照相机、红外照相机、多光谱照相机、激光扫瞄相机、激光测距机、红外扫描相机、电视摄像机、合成孔径雷达、机载预警雷达等。它们通常被装配在预警机、有人驾驶侦察机、无人驾驶侦察机、侦察直升机等空中侦察监视平台上。

第二讲 精确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是指用制导技术提高命中精度的武器。它是在常规武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一个大的家族,包括各类导弹、制导炮弹、制导地雷、制导炸弹、制导鱼雷等。

1、导弹。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导弹具有四个要素:一是具有控制伺服机构,也就是说导弹本身就是一种飞行器,具备调整自身飞行方向的能力。二是具有动力装置,能推动飞行器飞行;三是装有制导系统,在导弹飞行过程中能过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或吸收外来信息对导弹进行控制和导引;四是具有战斗部,可以以对目标进行杀伤、摧毁。

导弹的分类方法很多,一可按导弹发射点和目标的位置分,由于导弹发射点和目标位置有两种即面和空,“面”包括水面、地面、潜艇等,所以这种分类方法把导弹划分为面对面导弹、面对空导弹、空对面导弹和空对空导弹。二可按作战使命分类,主要有战略进攻型导弹、战略防御型导弹和战术进攻型导弹、战术防御型导弹。三可按射程分类,主要有近程导弹(射程在1000千米以内)、中程导弹(射程在1000-30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在3000-8000千米)及洲际导弹(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四可按攻击目标分类,主要有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反雷达(辐射)导弹、反飞机导弹、反卫星导弹、反导导弹等,但目前精确制导武器有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如“战斧”式巡航导弹使用不同的战斗部时既可反舰,又可攻击陆上装甲目标和非装甲目标。五可按导弹 的弹道特征分,可分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式导弹。六可按制导方式分,目前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寻的制导,通过弹上的导引系统感受目标辐射或反射的能量,自动跟踪目标,导引制导武器飞向目标。二是摇控制导。导引的全部或部分设备安装在弹外制导站,由制导站执行全部或部分的测量武器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参量并形成制导指令之任务,再通过弹上控制系统导引制导武器飞向目标。三是惯性制导。利用惯性测量设备测量导弹运动参数的制导技术。惯性制导系统安装在弹上,主要有陀螺仪、加速度表、制导计算机和控制系统。采用此类制导技术的中远程导弹,一般用于攻击固定目标,因此制导程序和初始条件是预先输入弹载计算机的。导弹飞行过程中,计算机根据惯性测量装置测得的数据和初始条件给出制导指令,弹上控制系统根据指令导引导弹飞向目标。四是地形匹配和景像匹配制导。在导弹发射区与目标区之间选择若干特征明显的标志区,通过遥测、遥感手段按其地面坐标点标高数据绘制数字地图,预先存入弹载计算机内。导弹飞临这些地区时,弹载的雷达高度表和气压高度表测出地面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数据,计算机将其同预存数字地图比较,算出修正弹道偏差的指令,弹上控制系统执行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景象匹配制导与地形匹配制导相似,是利用弹载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获取目标区域景物图像数字地图,将其与预存的参考图像进行相关处理,从而确定导弹相对于目标的位置。五是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卫星制导。利用弹上安装的GPS接收机接收4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六是复合制导。导弹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过程中,采用一种以上的制导方式。如红外+毫米波寻的制导,惯性+地形匹配+卫星定位制导等。

如AIM-7E“麻雀”半主动雷达寻的导弹,AIM-9L“响尾蛇”被动红外寻的制导导弹等。

2、制导炸弹。制导炸弹是指投放后能对其弹道进行控制并导向目标的航空炸弹,又叫制导航空炸弹,西方称其为灵巧炸弹。它是在普通航弹的基础上加装制导装置而成,因而结构简单,造价较低,一枚空地导弹的价格大约为十几到几十万美元,而一枚制导炸弹的价格仅几万美元。制导炸弹与普通航弹相比,投弹方式的相同的,但它允许有一定的投弹误差,即只要在一定的高度、速度和俯冲角的范围内投弹就能命中目标。由于制导炸弹没有导弹那样的动力装置,只能靠飞机投弹时所赋予的初速滑翔飞行,所以与空地导弹相比,其射程较近,机动能力有限,且全天候能力差,要求飞机爬升到一定高度后投弹,这样载机和协同作战飞机易被对方火力杀伤。在1972年,美军在越南战场上为炸毁一座桥梁,曾出动战斗机600多架次,投下普通炸弹500多吨,桥不但未炸毁,反而损失了一定数量的飞机。后来美军利用激光制导炸弹,仅出动了12架次飞机就将桥梁炸毁,接着又轰炸了附近的20座油库,其中19座被命中。

3、制导炮弹。制导炮弹是用普通火炮发射,利用炮弹自身的制导装置,在弹道末端实施导引、控制的炮弹。它是打南点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主要用于毁伤坦克、装甲车辆、舰艇等运动和硬质固定点目标。制导炮弹与一般炮弹的区别主要是弹丸上装有制导系统和可供驱动的弹翼或尾舵等空气动力装置。在末段弹道上,制导系统探测和处理来自目标的信息,形成控制指令,驱动弹翼或尾舵修正弹道,使弹丸命中目标。制导炸弹多采用半自动寻的制导方式。使用时由配置在阵地前沿的目标指示器,用激光照射目标,当产生的反射信号被弹上的制导系统 收后,引导弹丸攻击目标。有代表性的制导炮弹有美军的“铜斑蛇”和前苏军的“红土地”等。

4、制导地雷。制导地雷是指具有自动辨认目标能力,能主动攻击一定范围内活动装甲目标的新型地雷。它是集自锻破片技术、遥感技术和微处理技术等高技术于一身的智能武器。反坦克制导地雷装有一个无源音响传感器和一套通信设备,能发现300米以外的装甲目标,并待其接近至100米时自行引爆。

5、制导鱼雷。制导鱼雷是进攻性的水中兵器,通常由潜艇或水面舰艇发射,执行反潜和反舰任务。自反舰导弹问世以后,在远距离的反舰战斗中,导弹的威力已超过了鱼雷,但在水下作战领域,尤其是深水作战领域,鱼雷仍有头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潜艇威胁日益严重的今天,各国海军对制导鱼雷的发展更加重视,都把制导鱼雷作为当今重点发展的水中兵器之一。鱼雷的制导方式也由被动声制导发展到主动声制导和主被动声复合制导。如美军的MK48-5型鱼雷就采用了线导加主被动声复合制导。

第三讲 伪装与隐身技术

正如有了锐利的矛就会有坚韧的盾,为了对付高技术侦察监视技术装备,高技术的伪装、隐身装备也得以飞速发展。伪装、隐身的原理是减小目标与背景在光学、热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段的散射或辐射特性上的差别,以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特征;或增大假目标与背景的上述区别以迷惑敌人。

1、伪装设备设施。伪装的技术设备设施主要有天然物、植物、灯火与音响伪装设备设施、迷彩、人工遮障、烟幕、假目标。其中天然物、植物伪装和灯火与音响伪装中,除采用冷光源伪装外基本上属于传统的伪装,在此不做进一步介绍。

伪装迷彩分为保护色迷彩、变形迷彩、仿造色迷彩、光变色迷彩、多功能迷彩等。保护色迷彩通常使用油漆或专用涂料使目标与背影颜色大致一致的单色迷彩,通常用于静止目标;变形迷彩采用与背景颜色相似的不规则斑点组成多色迷彩,可以于伪装多色背景上的运动目标;仿造色迷彩是在目标或遮障表面仿制周围斑点图案的多色迷彩,主要用于伪装斑驳背景上的固定目标或长时间停留的活动目标,如建筑物、永久工事等;光变色迷彩是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身颜色,如有一种军服上的防原子变色涂料,在普通光照射下呈军绿色,在核爆炸光辐射下能在0.1秒内变成白色以减少光辐射对人的伤害;多功能迷彩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迷彩,可以对付可见光、红外、雷达等多种探测器等。如美军用醇酸树脂涂料配制了12种标准伪装色。用黄褐色、褐绿色、暗绿色、黑色组成四色迷彩图案,这种迷彩可对付紫外区、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侦察,使目标的可见性平均减少30%。

人工遮障伪装利用各种制式伪装器材设置对目标进行遮蔽。伪装遮障由遮障面和支撑构件组成。传统的遮障面一般在较窄的波谱范围内有效,而新型的多频谱伪装遮障技术则在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微波范围内均有遮蔽作用。这种多谱段的遮障采用多层结构形式,它由漫反射层、透水材料层、绝热层和适当的垫材组成。漫反射层由扭曲的人造纤维组成,纤维长2-4厘米,疏松植于透水层上,与自然背景色泽很好融合。透水材料层为合成纤维织物,粘接在绝热层表面。绝热层由合成橡胶或泡沫塑料制成,内加入金属丝或磁性粒子。这种结构能有效地吸收、衰减辐射能量,并且绝热,能有效对付近红外、中红外和可见光探测器及雷达的探测。

假目标主要是仿造的兵器(如假飞机、假火炮、假坦克、假军舰等)、人员、工事、桥梁等形体假目标。假目标要经济、牢固、轻便、易于拆装。制造假目标的关键在于使假目标的外形、尺寸、红外辐射特性、微波反射特性等有关侦察信息类似于真目标,这样就能使各种侦察器材对假目标都难以识别。假目标也可以是各种角反射器、龙伯透镜反射器、光箔条诱饵、红外箔条诱饵、激光诱饵等。箔条由锡、铝等金属片、丝组成,能较长时间漂泊在空中,形成大面积的干扰区域,使对方雷达荧光屏上出现一片亮区,无法发现和跟踪目标,该方法用于排斥空中和地面军事行动。如角反射器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金属导体平面组成的,入射的雷达波在角反射器和各表面产生反射,逐次反射的结果是雷达波沿着入射方向反射回去,从而使雷达接收到强烈的回波信号,误认为角反射器就是真的目标,这就形成了对雷达的隐真示假,可模拟机场、桥梁、坦克、火炮、飞机、舰船等。北约空袭南联盟78天,只炸毁14辆坦克,18辆装甲车和20门大炮,以致美国国防部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找不到任何有关战果的确切数字。

烟幕伪装器材品种繁多,包括发烟手榴弹、发烟火箭、发烟炮弹、烟幕施放器、发烟炸弹、飞机布洒器和航空发烟器等。这些器材使用黄磷、塑化黄磷、四氯化钛、六氯乙烷、硫酸酐的氯磺酸溶液、含煤油和火箭燃料的石油润滑剂、柴油、金属颗粒、环氧树脂、硅酮树脂等可发出HC型、WP型、FS型、油雾型、粉末型等气溶胶。烟幕伪装形成遮障的时间短,遮蔽范围广,能有效地降低敌方的侦察效果,使敌方无法精确确定目标所在位置,从而降低武器对目标的命中率。若用烟幕来迷盲敌方发射阵地,敌方射击效果要降低90%。烟幕还能造成敌方人员强烈的心理压力,使之陷入混乱之中。

2、隐身装备。隐身装备是通过降低自身对敌方侦察装备的信号特征,从而使敌人难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装备。由于现代战场上侦察探测系统主要有雷达、红外、电子、可见光及声波等,因此隐身装备也主要在这几个方面降低自身的信号特征。现代有代表性的隐身装备主要是隐形飞机、隐形导弹、隐形火炮、隐形坦克、隐形舰艇等。由于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只是在降低信号的类别和方法上有所不同,如隐形舰艇不仅要提高对雷达的隐身能力,同时还要减小噪声,提高对声纳的隐身能力。因此在这里只对具有代表性的隐身装备――隐形飞机作以介绍。

隐形飞机是应用隐身技术手段最多、发展最快的一种隐身武器,由于它的隐蔽性对达成战略、战役偷袭企图的作用很大,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不惜巨资研制它。已研制成功的隐身飞机的典型代表当数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和B-2隐身战略轰炸机。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采用的隐身技术措施主要有:一是隐身的外形设计。采用多面体结构,整机成楔状,由多个小平面构成,大多数表面与垂直面积的夹角大于30O,以便把雷达波上下偏转散射出去。二是隐身结构设计。将发动机深深地装在机体内,整机的内舱很小,没有外挂武器,机内不装备大功率传感器以降低电磁辐射和热辐射。对进气口和出气口进行隐身设计,进气口置于飞机背部并采用隔扇设计以防止雷达波穿过。三是采用吸波材料。F-117A机体表面广泛使用了雷达吸波涂料。据报道,其上使用了六种不同的雷达吸波涂层材料。这些涂层可以数倍地甚至成10倍地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此外,该机突防时,可进行超低空飞行,利用地形作屏障,避开敌方地面预警雷达。其雷达反射面只有0.1平方米,和一顶钢盔差不多。海湾战争中,F-117出动1600多架次,仅占战斗机攻击架次的1.77%,却完成了对40%战略目标的攻击任务,而且无一损伤。B-2隐身战略轰炸机所采取的隐身技术措施与F-117A也大同小异。F-22隐身战斗机雷达截面积约为0.05平方米,生存能力比目前常规飞机提高18倍,作战效能是F-15战斗机的3-9倍。F-117单机价达1.1亿美元,B-2单价超过5亿美元。

隐身航船的船体和上层建筑是舰艇上的主要雷达波散射源,通过改变其几何形状,避免形成镜面反射和角形反射,以达到减少雷达散射截面积的目的。168舰是我军现役的现代化导弹驱逐舰。现舰长是国防大学博士毕业生范进发,上校军衔。

军事上的虚拟现实技术 篇6

美国虚拟现实研究技术的水平基本上就代表国际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水平。目前美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四个方面。美国宇航局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空间站操纵的实时仿真上,大量运用了面向座舱的飞行模拟技术。如对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仿真,现在正致力于一个叫“虛拟行星探索”的试验计划,这一项目能使“虚拟探索者”利用虚拟环境来考察遥远的行星。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火星。现在已经建立了航空、卫是维护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系统,空间站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系统,并且已经建立了可供美国使用的虚拟现实技术教育系统。北卡罗宋纳大学是进行虛拟实现技术研究最早最著名的大学。他们主要研究分子建模、航中驾驶、外科手术仿真、建筑仿真等。在显示技术上,该所大学开发了一个帮助用户在复杂视景中建立实时动态显示的并行处理系统,叫做像素飞机,麻省理工学院足一个一直走在最新技术前沿的科学研究机构。原先就是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图形学及动画的先锋,这些技术都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1985年成立了媒体实验室,进行虚拟环境的正规研究。例如,波音公司的V22运输机就是先在实验室中造出虚拟机后再投入生产的,在设计车辆的过程中,各种部件都可以共享一个虚拟环境,并且可以查看对方任何一个位置的视频传递和相应的定位方向。在系统中采用了虛拟原型,从而减少了设计图像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这样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可以估算和测试,并且大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

虛拟现实模拟,是美军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步推广的一种新的现代模拟训练方式。目前,美军的虛拟现实模拟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广泛运用于各军兵种的单兵单装训练、作战指挥训练、战役战术训练等各个层次。从美军的虚拟现实模拟实践看,虚拟现实模拟可以最大限度地营造逼真的战场景况,模拟未来战争的各种可能情况,使受训者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锻炼;可以为受训者提供各种困境、危境、绝境等高危境况,全面模拟演练各种高危險性的行动,提高处理各种危险突发事件的能力。美军虛拟现实模拟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并已经具备运用虚拟现实模拟直接为实战和战争服务的水平。实践证明,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应用在模拟训练。

美军开始使用几种高科技互动电脑游戏来训练美国士兵和军官,他们在各种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接受训练,却连教室都不必走出半步。不过士兵接受训练的教室也是特制的,玩游戏需要的屏幕是150度的电影屏幕,地板可以根据游戏情节震动,各种逼真的拟音和音响效果可以让士兵们清晰地感觉到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同时游戏情节还有一系列的天灾或是和平任务需要完成。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调整战争的情况,来给每个士兵安排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对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虚拟世界不同的结果,拯救成功或者虚拟士兵的死亡。在飞行训练中,飞行员坐在一个模拟的具有“载人操纵飞行器”功能并带有传感装置的椅子上。椅子上有用于在虚拟空间中作直线运动的位移控制器和用于绕飞行员重心调节飞行员朝向的旋转控制器。飞行员头戴立体头盔显示器,用于显示望远镜、航天飞机和太空的模型,并用数据手套作为和系统进行交互的于段。在一个武器平台仿真器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受训者凭借由计算机控制的视、听、触、嗅、味等仿真特性,在逼真的多维信息空间里可以斗谋略、拼意志、学技能、练战法。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例了是“联网军事训练系统”。在该系统中,军队被布置在与实际车辆和指挥中心相同的位置,他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山、树、云彩、硝烟、道路、建筑物以及由其他部队操纵的车辆的模拟战场,这些由实际人员操作的车辆可以相互射击,系统利用无线电通信和声音来加强真实感。系统的每个用户可以通过环境视点来观察别人的行动。炮火的显示极为真实,用广可以看到被攻击部队炸毁的情况。从直升机上看到的场景也非常逼真。这个模拟系统可用来训练坦克、直升机和进行军事演习,以及训练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近年来,世界上军事强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施的“网络战争”层出不穷。仅1999年,美军就连续发动了“焦点透镜99”、“联合绚丽99”等多场模拟演习,通过创造逼真的人丁合成环境,使参战双方同处其中,在虚拟的网络战场上“调兵遣将”、“斗智斗勇”,实施“真实的”对抗演习,其“战场态势逼真度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

让士兵穿上数据服,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段,通过操作传感装置选择不同的战场背景,输入不同的处置方案,体验不同的作战效果,进而像参加实战一样,锻炼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快速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美陆军1992年提出了“近战战术训练系统”(CCTT),投资10亿美元。它利用许多先进的土中系统光纤网络并结合分布式交互仿真,建立一个虚拟作战环境,供单兵在人工合成环境中完成作战训练任务。这个由美陆军主持的国防仿真网,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联结着从韩国到欧洲的大约65个上作站,各站之间可迅速传递模型和数据,它包括“艾布拉姆斯”坦克、“布雷得利”战车、HUMVEES武器系统,使士兵能在虚拟环境的动态地形上进行作战,美中军用虚拟现实技术研制的飞行训练模拟器,能产生视觉控制,能处理三维实时交互图形,且有图形以外的声音和触感,不但能以正常方式操纵和控制飞行器,还能处理虚拟现实中飞机以外的各种情况,如气球的威胁、导弹的发射轨迹等。建立一个“虚拟战场”,使参战双方同处其中,根据虚拟环境中的各种情况及其变化,“调兵遣将”、“斗智斗勇”,实施“真实的”对抗演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侦察情况资料合成出战场全景图,让受训指挥员通过传感装置观察双方兵力部署和战场情况,以便判断敌情,定下正确决心。美国海军开发的“虚拟舰艇作战指挥中心”就能逼真地模拟真的舰艇作战指挥中心几乎完全相似的环境,生动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效果,使受训军官沉浸于“真实的”战场之中。

在武器设计研制过程中,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先期演示,让研制者与用户同时进入虛拟的作战环境中操作武器系统,检验其设计方案、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及其操作的合理性,把先进设计思想融入武器装备研制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其总体质暈和效能,实现武器装备投资的最佳战略选择。设计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方便自如地介入系统建模和仿真试验全过程,既能加快武器系统的研制周期,又能合理评估其作战效能,使之更能接近实战的要求。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战场环境、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和使用效率等进行仿真,有利于有选择地重点发展武器装备体系,优化具整体质量和作战效能。

运用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虛拟现实系统,可以建立人规模油练联合战役的“战争实验室”,使敌对双方可在虚拟的网络战场上厉兵秣马,预演未来战争。世界上第一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导演大规模的“网络战争”是在1994年,当时,美军为了提高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利用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了代号为“路易斯安娜94”作战演习。这次演习在“战争实验室”里摆开阵势,不但试验论证了美国陆军制定的条令、战术和部队编成,使之更加符合21世纪的作战要求,还节约演习经费近20亿美元。当时,一些军事专家称之为“军事训练领域中划时代的革命”。

军事技术的发展及其转型初探 篇7

(一) 军事技术

军事技术是运用于军事中的技术, 它以为战争服务为目的, 以武器和装备形成技术系统, 属于工程技术范畴。广义的军事技术应该是技术与观念的结合, 狭义的军事技术仅指用于军事战争的技术, 它不包括军事的观念。本文所探讨的军事技术主要是指狭义的军事技术。军事技术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多种因素组合成统一才能形成战斗力。物化的军事技术是指武器装备的技术, 是用于实际战斗和武器系统的军事技术装备的统称, 包括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而通常所说的武器是指直接用于军事战争的装备, 是属于战斗装备;而保障装备是为了有效运用战斗装备所必须的保障和基础器材, 战斗装备和保障装备通常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比如机动车辆与大炮和枪支弹药一起组成作战的装甲战车。

(二) 军事技术转型

“型”就是模子、模型, 它代表了一类事物和样式的共同特征, 比如, 造型、发型等。军事转型是军事领域中具有根本性的变革和改变, 是军事技术的进步和一大飞跃, 主要特点就是一种稳定的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向另一种转变, 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变武装系统的内容, 增加新的武器装备设置, 总而言之, 军事技术的转型是以武器技术的发明为前提的, 而新的武器技术又能引起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变革。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军事技术的转型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 因此, 军事技术的重大转型总是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从最早的金属兵器到机械的作战平台, 再到核武器的运用, 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信息化的作战方式。十二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核技术与火箭的发展, 出现了远程核武器, 这种武器的破坏力极大, 再加上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 未来战争的形式将主要是信息化的核战争。

二、历史上军事技术转型的案例

早在远古时期, 人类社会就学会了使用石器、刀具和弓箭等工具作为战争武器,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兵器才逐渐的从农业生产工具中单独分离出来, 成为专门的作战工具。随着奴隶社会冶铁技术的发展, 使得兵器的使用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铜兵器逐渐代替了是兵器, 产生了金属的刀、剑和矛等, 尽管兵器在制作的上不断地更新, 但它仅仅是依靠人的体力去机械地作战的工具, 杀伤力和作用距离有限, 因此,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兵器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进步和突破。

火药的发明可以说是军事技术变革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 火药的发明催生了火器的发明。由于战争的风起云涌, 使得人们意识到将火药的破坏性运用于战争之中, 到了北宋时期, 运用火药制成了火箭、火枪等威慑力较大的武器, 但是由于这些武器的射程与精度都十分有限, 因此在当时难以发挥作用。同时, 当火药传入欧洲的时候瞬间发明了杀伤力超过任何兵器时代的武器, 欧洲制作出了钱庄滑膛枪, 随后发明了火绳枪与燧发枪, 让真个世界范围内的兵器时代迈向全新的热兵器时代, 军事能力及其传递形式得到飞跃式的发展, 而武器的杀伤力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同时将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 造成约二十万人死亡, 自此, 世界军事技术开始从热兵器时代转型向了核武器时代, 核武器的出现是武器的杀伤力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破坏效应极大, 出了杀伤力之外, 还会产生连锁效应, 比如原子弹的冲击波、光辐射以及电磁波和核辐射等。然而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又将来临——信息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瞬间兴起。信息技术是指人们利用和开发信息的手段与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产生于传递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也让信息化的速度得到了提高。从此, 军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而且导致了军事技术的重大转型和变革。

三、军事技术转型的主要特性

第一, 军事技术的转型具有根本性的特点。军事技术的转型不像武器装备的变化一样是渐进和慢慢进行的, 而是整个军事技术的整体状态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通过原来的军事技术的孕育而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还要不断创新出以前所没有的新技术和新的武器装备。但是, 军事技术的转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 没有创新就不存在转型, 创新是转型的本质, 也是转型的标志。就像没有火药就没有第一次军事技术的转型, 没有核武器军事技术就没有第三次的转型。

第二, 军事技术的转型具有选择性。在军事技术转型的过程中会选择创新的成分, 因此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这种选择所要参考的因素非常多, 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军事发展现状以及文化因素等各方面, 如何选择最佳的技术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军事技术的选择首先是以先进的技术为导向的, 但往往很多时候是以经济适用和市场竞争力为主要的选择依据。

第三, 军事技术的转型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军事技术的转型需要特点的历史条件, 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转型所需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侧重点都不同, 因此, 军事技术的转型不是一次性全部完成的, 也不是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国家同时完成转型的, 而它的转型是发生在条件成熟的少部分国家。军事技术转型的这种不平衡性是由于每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 总而言之, 军事技术的转型不仅仅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转型的前提和保障, 还要有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与之相适应。

摘要:伴随着国家的产生出现了战争, 而自从有了战争就有了军事技术。在人类长期的军事战略实践中, 人类不断地总结经验, 将科学技术与发明运用于军事战争领域, 从而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军事技术发展史。本文主要从军事技术与军事技术转型概述、历史上军事技术转型的案例和军事技术转型的主要特性三个方面对军事技术转型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军事技术,转型,核武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石志军.军事技术比较优势与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3) .

[2]戴维·柯里帕特立克, 杨振节.军事技术革命及其影响[J].军事历史研究, 2003 (04) .

[3]李劲松, 朱宁, 王金宇.20世纪军事战略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启示 (上) [J].现代军事, 2001 (04) .

军事技术 篇8

1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动因

对抗性、暴力性及组织性是战争的特性。相应地, 军事技术也具有对抗性、体系性和保密性。这就决定了军事技术转移的动力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换而言之,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动因的直接表现就是军事、战争、安全的需求, 最终源于政治、经济的需求。”[2]

(1) 政治动因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政治动因主要体现在政治扩张和政治合作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 “超级大国欲图称霸世界的政治动因, 是隐藏在军事技术转移过程背后的真正的动力。”[3]比如, 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 与此同步, 也存在一个军事技术扩散的过程。第一次是欧洲近代的全球殖民, 使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英、法、德等国将其工业化产品推向了殖民地;第二次是冷战之后, 超级大国以军火贸易、军事援助等方式将自己的武器装备输入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当然, 就军事技术在国际体系中的转移而言, 殖民时期的技术扩张比较显著。在殖民时代结束之后,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这种形式就逐渐被大国的海外基地和海外驻军所取代。就后者而言, 在历史上, 两个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军事技术转移受其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 除了来自军火制造商的压力以外, 工业化国家力推武器出口也有其内在的政治动机。如在冷战期间, 美苏为了扩大各自意识形态的影响, 就通过军事援助、军火贸易等多种形式扶植自己的盟友, 诸多国家都曾因此受益。

(2) 军事动因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军事动因主要体现在军事结盟和军备竞赛两个方面, 就军事结盟来说, 为了达成共同的战略目标, 一些国家会结成暂时的军事联盟。结盟的这些国家或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上相似, 或在利益追求上相投, 或在地域与安全需求上相联。而在这样的军事联盟群体中, 因文化和政治因素而导致的军事技术转移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例如, 在二战后, 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盎格鲁-撒克逊”军事联盟团体 (NACA) 就由于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上的相似性, 采取了诸多类似的转移模式并产生了很好的转移效果和革命性进展。“而同一时期由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组成的华沙条约, 在苏联的强大势力下, 政治力量凌驾于军事之上, 军事技术通过政治因素得到了转移, 而这种转移很大程度上是‘强制’式的。”[4]就军备竞赛而言, 20世纪中东地区因军备竞赛而诱使军事技术扩散的例子就是极好的佐证。1948年, 以色列建国后, 由于身处敌对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 迫切渴望发展己方强大的军事力量, 尤其是具有战略威慑效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便自卫。时至1956年, 英国和法国为重新夺回被埃及收归国有的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即同以色列达成协议, 要求以色列帮助其入侵埃及作为回报, 承诺将援助以色列实现军事现代化。“以色列的第一种弹道导弹———杰里科-1型导弹在法国的帮助下发展起来, 实际上是法国MD-620导弹的复制品。从此, 中东的战略平衡被打破, 激起更多的中东国家把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导弹的研制或从国外购买成品导弹与导弹技术上, 形成持久的军备竞赛。”[5]无疑, 这将进一步激发军事技术在中东地区的扩散转移。

(3) 经济动因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经济动因主要体现在由经济势差而牵引的科技合作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势差使得国际军事技术合作成了必需。换而言之, “目前世界上有一股巨大的商业压力驱策着军事技术的转移, 因为这些技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都具有竞争优势。”[4]显然, 在高新技术装备迅猛发展、研制费用日渐攀升的今天, 国际军事技术合作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比如, 法国与德国就合作研制了“运输联盟号”运输机、“阿尔法”喷气教练机、“米兰”反坦克导弹、“罗兰”防空导弹, 法国与英国也合作研制和生产了“美洲虎”战斗机, 法国和意大利还联合生产科“奥托马特”反舰导弹等。当然, 作为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经济动因, 军事技术合作交流的形式还包括情报交流、学术会议、博览会等。

2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路径

“军事技术转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有公开的, 有秘密的;有双方直接转移的, 也有通过第三方转移的;有政府的, 也有民间的;有促进转移的, 也有限制转移的。”[2]概括而言,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路径主要有战争实践、国际军备贸易及科技人才流动三条主要通道。

(1) 战争实践

武器装备是战争进行的工具, 战争则是检验武器装备效能的重要方式, 至少在电子计算机和军事运筹学理论充分发展之前是如此。越南战争中投入使用的武装直升机,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出现的空载导弹, 海湾战中现身的隐形飞机及“爱国者”导弹等等都是佐证。可以讲, 战争是新型武器装备的试金石。海湾战争期间, 美国M1A1坦克与伊军的T2坦克交锋后, 美军通过战场缴获的坦克, 就间接了解掌握了前苏联的坦克技术。从军事技术转移的角度观察, 即可见正是战争实践促成了武器装备在敌对双方间的传播与扩散。再如蒙古军队的西征给所到之处的各国都带来灾难, 但也客观上打通了一度阻塞的东西方陆上通道, 中国和欧洲双方的使者、商人、学者、工匠和游客沿此通道在13—14世纪期间频频互访, 这就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技术交流创造了条件。13世纪前半叶, 欧洲人在本土上亲自体验了来自中国的火药威力, 而且配备火药武器的蒙古军队继续驻扎在离他们很近的钦察汗国, 必定千方百计地探求制造火药的技术, 这就导致中国火药术直接传入欧洲;另一方面, 元宪宗蒙哥 (1208—1259年) 即位后, 又派其弟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西征 (1253—1259年) , 1258年以火箭、火炮攻陷阿拉伯帝国巴格达, 灭阿拔斯王朝, 于其地建伊利汗国 (1260—1353年) , 定都于波斯境内的大不里士, 因而使中国火药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已如前述, 欧洲还可通过阿拉伯人获得火药信息[6]。“因此, 伴随着13世纪蒙古军队的西征, 在阿拉伯地区和欧洲战场使用各种火器之后, 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很快西传, 14世纪以后, 欧洲出现了火铳、火箭、喷火枪、手榴弹、炸弹和烟火等, 都是根据中国技术和火器仿制的。在这个基础上, 随着欧洲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欧洲人脱离了仿制阶段, 从15—16世纪起进入了自主研发阶段, 对已有的火器做了改进, 例如:1529—1569年在锡比乌 (Sibiu) 兵工厂工作的德国火箭技师哈斯 (Conrad Haas) 在其用老式德文书写的手稿中, 提出将几个火箭筒同时绑在一个箭杆上发射, 就可以增加射程和推力, 这与稍早时的中国人万户想到一起了。”[6]

(2) 国际军备贸易

“军备贸易缓和了强国之间的不平衡, 但加剧了武器生产国与非生产国之间的不平衡。这对一个国家而言, 是利是弊, 就看这个国家的目标与价值观念。从微观上看, 军备贸易对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军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各国之间的军备贸易已进一步演进为发展武器装备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 一些国家通过卓有成效的军火贸易, 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国际军事技术交流与合作,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加强武器装备和军队质量建设的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 苏联就向受援助国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 包括:图-18中型喷气轰炸机, 米格-21喷气战斗机, 安-12运输机, 蚊子级导弹摩托艇和各种地对空、空对地和空对空导弹。冷战时期, 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也都接受了苏联的武器援助, 它们用这些武器参加了历次中东战争直至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3) 科技人才流动

作为军事技术最初的和最重要的载体, 人的因素可谓至关重要。古代信息手段落后, 许多工艺、技术手段都只能通过人实现传播扩散;即便是现代, 掌握尖端科技的专家学者依然是世界各个国家普遍青睐的宝贵资源。元代著名的火药西传, 就是通过战争期间被俘的军火工匠实现技术转移的。美国在核武器的研制中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也曾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一大批德国犹太裔科学家和西欧一些国家的高级科技人才。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弗兰克·贝蒂、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以及研制V-2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等都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来到美国的。据美国官方统计, 在1949年到1973年期间, 世界各国迁居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达16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 每年仍有6 000名以上的科学家、工程师进入美国。可以讲,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够研制成功, 外国科学家功不可没, 当时研究设计和装配第一颗原子弹的洛斯阿拉摩斯科学实验室设有7个研究部, 其中高级研究部是由费米领导, 理论研究部由贝蒂领导, 爆炸研究部由苏联物理、化学家基斯卡柯夫斯基领导, 匈牙利核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 丹麦核物理学家玻尔以及英国科学家查得威克等也都参与了研制工作并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70年代, 前苏联就向非洲、拉丁美洲及中东派遣了大量军事技术人员, “1978年, 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的军事技术人员和顾问有1.08万苏联人, 有1 300东欧人。”[7]空间科技的发展也是如此, 如1969年, 美国靠“土星”V型火箭实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就是在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领导下获得成功的;此外, 美国在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之后, 五角大楼的招聘者专程到欧洲搜罗人才, 5年内计划投入250亿美元以吸引欧洲高级科技专家。对此, 西欧各国十分担心, 西欧实施“尤里卡”计划, 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挥高级科技人才的才智, 避免人才再度流入美国。

3 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影响

军事技术的发展贯穿于整个人类战争实践之中, 军事技术的转移也是技术社会学视野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军事技术的国际转移对国家利益、全球安全及国际体系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 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战争作为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 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一个充满反常逻辑的领域。“攻其不意, 击其不备”一直是历代军事家们心中念念不忘的“谋略法宝”;与此相呼应, 军事技术的保密性就是达到出奇制胜的要诀之一, 如一战中坦克的问世对此作了恰当的注解。在当时的战场上, 机枪、铁丝网和火炮已经使战争陷入了僵局, 此时, 在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支持下, 英国开始了“机枪破坏机”的秘密研制, 很快在英国海军部就诞生了一个“斜方形铁盒”, 为了蒙蔽间谍, 英国人把它称作“Tank” (箱, 匣) , 随后, 战场指挥官黑格迫不及待地将之投入战场, 英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领了正面5公里的一块阵地, 战场的僵局开始打破。显然, 世界各国在发展军事技术时都十分重视其保密性,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事关国家利益。这一点从古至今, 概莫能外。冷战结束后, 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转为经济实力的竞争, 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在其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军事技术的国际转移就越发对国家利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对全球安全的影响

由于“核心国家”之间的军事实力“革命”往往有着决定特殊时期历史进程、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作用, 而军事技术又是重要的军事实力要素, 因此, 军事技术的扩散尤其是全球性“流行”, 注定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安全隐患。20世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核武器与核技术。尽管核武器掌握在以美、苏为代表的少数国家之中, 但核技术却有一种冲破“牢笼”的趋势, 核扩散的阴影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全世界人们的心头。显然, 核技术革命的一个后果, 就是使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困境日益显著。对于国际体系中的每一个国家来说, 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 必须获得先进的军事技术, 可是先进军事技术的获得却又使整个世界变得更不安全。的确, 军事技术发展水平作为各国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家安全战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军事战略对抗中, 拥有军事技术优势的一方往往会占有绝对的主动权, 而全球军事技术转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受制于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国家”———“领先的国家需要知道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努力控制或推进革新的传播, 后继国家则必须决定是否、何时并如何反应。革新和转型的过程与扩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有这三个过程共同作用形成了国际战略环境。”[4]于是就不难理解, 为何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密的军事技术研究安全机制, 以防止相对先进的军事技术泄密并得以扩散传播。

(3) 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技术既是国际体系的产物, 又是其内在构成要素与变革的动力。”[8]因此, 由国际间交流导致的技术或军事技术扩散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国际体系的结构。以铁路和核武器为例, 铁路的出现对国际体系有四层影响:首先, 它提高并变革了国家能够动员的军事力量;其次, 它使得欧洲内陆国的工业经济不断增长以至合并为一个民族国家, 并从那些古老的、与大陆权力不相称的国家取得了政治霸权;再次, 在欧洲之外, 它促使那些先前在欧洲政治控制下的分散地区统一成一个全球经济体系, 此经济体系规则由欧洲制定并主导;最后, 它提高了国家参与平时计划和工业活动的能力。换而言之, 为了满足铁路带来的复杂性及组织需要, 国家不得不加强对社会的参与渗透并扩大资源开采力度。作为19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变革性要素, 铁路的推广和它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就引发了国际体系的一系列反应:时间的统一, 空间距离的“缩短”, 国与国之间交流方式的改变。再说核武器技术, 作为美国在20世纪中期获得超级权力地位的基础, 核武器的破坏力、射程及相关的效费比使美国得以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转化为巨大的安全罩, 这一安全罩甚至延伸到了其在欧洲和亚洲的盟友。由于核武器的破坏力和洲际导弹的射程,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安全已经很难保证;同时, 其破坏性和维护的高费用也使得大国越来越难以承受。因此, 未来将逐渐出现一种新的趋势:所有超级大国都尽量避免直接的对峙, 代之以边缘化的、非战争形式的对抗, 而这必将对国际体系产生持续的革命性影响。

摘要:诞生于战争实践中的军事技术, 因其特有的对抗性、保密性及体系性, 一经问世也就开始了源自不同动因、经由不同路径、产生不同影响的国际转移历程。从技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基于对军事技术及其特性的清晰界定, 分析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动因, 探讨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的三条路径:战争实践、军备贸易及国防科技人才流动, 揭示了军事技术国际转移对国家利益、全球安全及国际体系三个层面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军事技术转移,动因,战争实践,军备贸易

参考文献

[1]刘戟锋.兵器进化之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143.

[2]康学儒.军事技术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292, 298.

[3]BARRY BUZAN.The arms dynamic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8, 51.

[4]EMILY O GOLDMAN, LESLIE C ELIASON.The diffusion of militar-y technology and ideas[M].Edition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2, 117, 390.

[5]高硕.试析中东弹道导弹的扩散[J].阿拉伯世界, 2003 (3) :10.

[6]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459, 470-471.

[7]罗伯特唐纳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得失[M].任泉, 刘之田, 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301.

主体结构变迁与军事技术创新 篇9

一军事技术与技术主体的历史对应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观, 军事技术主体即是参与军事技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军事技术主体的产生, 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扩大的结果, 也是战争实践发展的需要。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军事技术作为一个独立体系, 从一般技术的母体中脱颖而出, 军事技术主体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军事技术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相应地, 军事技术主体也是一个多元系统, 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思想、理论以及战略战术的创新人员;武器装备的研制、设计、生产、试验人员和武器装备的使用、操作、维修人员。完整的军事技术活动, 需要这三类人员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 遵循一定的运行机制协调合作, 才能顺利进行。对军事技术史的考察表明, 军事技术主体的组织形式和构成机制与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军事技术主体可分为三种形式, 即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这三种形式的主体先后成为军事技术主体中的主导力量。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 可以将军事技术主体的发展历程分为个体主体阶段、集团主体阶段和社会主体阶段, 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军事技术创新活动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

(一) 个体主体阶段:军事技术创新以个体方式进行

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军需工匠是军事技术研制和武器装备生产的主体。马克思曾指出, 古代罗马人军队里的作业队或军事工匠是行会制度的开端。[1]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而军需工匠作为专供官营手工业役使的特殊人户, 不仅受到官府的压榨和奴役,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 带有强烈的“官奴”色彩。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匠籍制度, 强制执行父死子继、夫死妻继的户内应役政策, 一旦步入匠籍, 就要世代应役。除工匠之外, 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些杰出人物也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三国时, 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曾经亲自设计, 对原有连弩进行改造。据《魏氏春秋》记载, 新改进的连弩, “谓之‘元戎’, 以铁为矢, 矢长八寸, 一弩十矢俱发。”

在近代社会直到19世纪末, 军事技术上的一系列革新基本都是由一批杰出的个人发明家通过潜心研究独自完成的。“近代, 究竟是谁从事着提高兵器杀伤力的研究工作呢?……大体上说, 从事轻兵器、火炮和弹药研制工作的是文职科研人员, 他们的工作基本上是个人单独进行的。”[2]364以枪械技术的演变为例。1776年, 英国人帕特里克·弗格森发明后装来复枪, 极大地增加了子弹飞行的稳定性, 提高了射程、穿透力以及射击命中率。1816年, 美国人托马斯·肖发明了黄铜制的火帽, 在使得射击动作更可靠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子弹的瞎火率。1823年, 英国的诺顿上尉设计了一种圆锥形的子弹。圆锥形子弹与来复枪的结合形成了19世纪中叶威力最大的武器。

在个体主体阶段, 无论是循规蹈矩的传统工匠, 还是智慧超群的个人发明家, 从事军事技术活动基本上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 即集武器装备的设计者、研制者和生产者于一身。从古代到近代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和战争史中, 军事技术的缓慢发展, 除了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客观因素外, 与这种主体的组织形式和组成结构也有很大关系。具体表现为: (1) 军需工匠人数虽众, 规模虽大, 但由于受到种种束缚和严厉管制而缺乏创造力, 缺乏发挥创造性的社会土壤。个人发明家无论其天赋多么高, 钻研多么刻苦, 很难凭借个人力量从事更高级更复杂的技术研究。 (2) 个体主体基本上是独自完成从设计、研制到生产等一系列活动, 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起沟通和交流的机制, 易于自闭自守, 这使得先进技术难以得到积累和传播。工匠之间虽有简单协作, 但远未达到专业化的分工。个人发明家的身份和研究动机则较多元化, 如马克沁原本是电气工程师, 转而研制机枪纯粹是为了赚钱。“当时通常的情况是个人发明家将他的新发明卖给政府部门, 而政府部门主动要求发明家研制新的和具有更大杀伤力的兵器倒是鲜见的事情。”[2]365 (3) 以个体为主体的军事技术活动缺乏明确的方向性。工匠和发明家所拥有的技术本质上属于经验型技术, 其技术活动遵循“生产—经验—技术—生产”的序列, 只有到了现代化工业阶段才有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序列。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 个体主体活动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 这一阶段军事技术发展的连续性不强, 有时甚至因局部和暂时的倒退而中断。

(二) 集团主体:现代军事技术共同体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后, 面对频繁的战事,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 这使得科学技术与战争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政府对科学家的战时动员成了一种持久的现象。“由于科学为战争服务已成为一种国家体制, 个人发明的痕迹便大大淡化了。莱特兄弟的发明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个发明, 它标志着个人发明时代的结束。而坦克的出现则代表着一个新时代, 即集体研制军事技术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新的时代里, ……新发明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人们至多只能称某人是某项技术之父, 却再也无法简单地讲某项技术完全归之于某人。”[3]个体主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军事技术共同体。

战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军事技术共同体的诞生, 但更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体制化。即以科学研究、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和推广为主要职业与目标的科技人员和实体组织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从而发展为一种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与传播、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转化的系统化社会建制。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 技术共同体应运而生。而作为技术重要门类的军事技术, 由于其对国家机器的特殊作用, 迅速完成了体制化历程。军事技术共同体随之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我们参照科学共同体, 给军事技术共同体下一个大致的定义。狭义的军事技术共同体是研究的共同体, 它是指在军事技术领域中, 由具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和知识背景, 从事以武器为核心的军事技术知识研究和武器装备设计、研制、生产等的工程师、技术专家和各类技术人员通过紧密协作、充分交流而维系的集合体。广义上的军事技术共同体还包括各类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等。

军事技术共同体从诞生起就被纳入国家的严密控制之下, 并日益进入权力中心, 成为国家机器与统治阶级的一种机构。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工业技术和科技水平不同, 各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模式、规模和实力很不一样, 但是, 国家直接拥有或控制军事工业, 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 国家对军事工业的控制是公开而彻底的。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政府除了通过科研拨款、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等手段控制整个军事工业外, 军工部门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国有的。例如, 法国直接从事军工生产的人员, 有一半以上受雇于国防部的武器装备部或其他国有化的军工企业。英国的两大军工企业———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中, 政府占有大量的股份, 情况大致与法国相同。[4]同时, 军事工业在管理体制上普遍强调集中统一领导, 重视整体规划。各国政府大多设有主管国防科研与军工生产的机构, 从方针政策、经费分配和组织协调等各方面对军事工业实行宏观管理。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无一不是在美国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从组织形态上看, 军事技术共同体有常态共同体与暂态共同体两种。常态军事技术共同体是从事军事技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如各类军工厂、研究所和实验室等。暂态军事技术共同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种机构, 而是在一些由国家领导和组织的大型军事技术科研项目或科研工程中, 由来源广泛的各类人员和组织构成的临时集合体, 它是军事技术共同体的一种重要形式, 有利于集中社会的各类资源, 完成国家迫切需要的重点军事技术项目建设。如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就调动了全国几乎所有部门和众多单位的科研、技术和生产力量, 集中了相当一部分科研精英、技术骨干与行政中坚, 还得到了来自全国的财务支援及后勤保障。据统计, 仅在自1962年开始实施的原子弹两年规划中, “全国先后有26个部 (院) , 20个省、市、自治区 (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 参加了攻关会战。”[5]

军事技术共同体的存在不过百年, 然而它对军事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却令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个体主体望尘莫及。在军事技术共同体强有力的推动下, 20世纪以来的军事技术发生了数次革命性的大飞跃, 人类战争形态也随之从热兵器时代过渡到机械化时代, 又从机械化时代过渡到核武器时代, 现在正昂首阔步地向信息化时代迈进。

(三) 社会主体:军用民用技术一体化

军事技术社会主体是军事技术主体组织形式发展的大趋势, 其实质是军事技术共同体的扩大和延伸。它意味着军事技术活动不再为某些特定的集团所垄断, 也不再局限于军事技术共同体内部, 而是在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领域之间展开。正如M.M.基里扬所指出的:“目前, 实际上任何一个自然和技术科学部门都与武器的制造有联系。”[6]军事技术主体的社会化趋势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军用民用技术的一体化进程。

首先是20世纪世界大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使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日渐进入大科学时代。大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规模性, 正如普赖斯所说:“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 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7]这种规模巨大的科研方式使得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并趋向高度一体化。现代社会中任何一项大型科研工程都离不开来自各个部门领域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及一般技术人员的分工协作。具有“高、精、尖”特征的现代先进军事技术的研发工程更是如此, 单凭军事技术共同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与支持。如美国前国防部长在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时指出, 要全部完成反导防御系统, 需要在技术上突破八大领域, 而每个领域的突破都需要作出至少相当于“曼哈顿”计划的努力。[8]

其次是随着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兴起, 战争形态日益向信息化战争转变。通过对推动军事变革的核心技术形态的历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世界新军事变革区别于以往军事变革的基本技术是信息技术, 这是推动新军事变革的最关键技术, 是推动武器装备由机械化到网络信息化演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技术因素, 是推动战争样式及相应理论形态转向信息化战争的技术力量。而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军民共享的。正因为如此, “军民两用”继“军转民”、“民转军”之后成为当代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新潮流。美军在其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防科学技术战略》中, 将发展两用技术作为科技政策的重要内容, 并组建了专门负责拟定技术转移和两用技术政策、全面指导和监督两用技术计划实施的国防技术转移办公室。我国政府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也十分重视, 正着力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 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军事技术主体的社会化趋势对军事技术发展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一方面, 军事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强劲的社会推动力, 更有力的社会资源依托, 更广泛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 军事技术革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另一方面, 虽然军事强国对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仍然采取保密的措施, 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一体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发展, 必将加速先进技术在各国间的转移速度, 从而会导致军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

二军事技术与技术主体的逻辑耦合

从逻辑上分析, 军事技术的发展是军事技术与军事技术主体相耦合的过程。军事技术主体与作为客体的军事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军事技术从设计、研制、改进到应用、操作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军事技术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军事技术主体的结构形式、社会地位和整体素质等各方面不断发生变迁以适应军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并对军事技术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两者的矛盾运动贯穿于军事技术发展的始终, 是军事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 军事技术是人的主体性的展现, 作为人工制品的军事技术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人类理性的烙印。技术主体是推动军事技术产生、发展和不断改进、完善的能动因素, 对军事技术的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在技术实践中, 以客体为基础, 从自身意愿出发, 创造、控制和利用技术。另一方面, 作为技术主体的人也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 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 同时不断调整和变革自身的结构形式, 以适应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这两个方面统一于军事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军事技术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技术主体正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有选择地将潜在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技术。而归根到底, 选择和创造的过程都是在技术主体的价值需求指导之下实现的。正如古代智者普罗泰戈拉所说:“人为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9]这意味着军事技术存在的合理性不过是主体的主观规约性解释。“创造力是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最高层次, 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现客观对象的新规律, 形成反映事物本质的新思想、新理论和获取新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活动能力和作用。”[10]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归根到底是以选择性为旨归的, 即创造性活动必须以主体需要为尺度来选择活动方向, 进而实现这种选择。

可以说, 军事技术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创造性地选择技术和选择性地创造技术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军事技术对技术主体的“选择”过程, 这是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客观存在的过程。军事技术与技术主体的双向选择表现为:技术主体是技术的创造者, 同时又是技术的产物。这两个命题是内在统一的。军事技术在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下日益扩大化和复杂化, 这必然要求主体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要求其结构形式不断优化, 以拓展新的技术领域并更好地控制和利用技术。主体是技术的产物, 其实质是说后生主体是前代主体的产物, 后人初始的本质力量是基于前人的技术活动成果之上的。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中, 军事技术主体通过世代传承和积累, 其创造能力越来越强, 从事技术活动的起点越来越高, 同时, 其结构形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迁。可见, 军事技术与技术主体的逻辑耦合与历史对应, 乃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耦合与对应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军事技术创新和进步的轨迹与规律。当两者内在一致性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 技术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反之, 则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 军事技术主体结构形式的根本变革亦可作为军事技术变革的有力佐证。

三小结

对军事技术主体结构变迁和军事技术发展史的考察表明, 军事技术主体结构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均表现为军事技术发展的阶段特征。主体机制的变迁无疑是军事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变量和要素之一。相对于军事技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武器装备的改进而言, 军事技术主体的体制革新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更为基础和前提性的作用, 它是决定军事技术活动效率的基本因素。事实上, 主体体制革新无论是对军事技术, 还是对其他任何一门技术或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体系中, 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活动的主体, 是“范式”的重要内核, 推动着科学知识增长和科学革命的发生。

军事技术体系是由以武器装备的设计和研制人员为核心的军事技术主体和以武器装备物质实体为核心的军事技术客体共同构成的综合系统。这一系统的演进和变革, 首先是基于系统内部主客体要素这一对矛盾体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具体地说, 当军事技术主体完成了自己的组织实体并建立了一整套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时, 它的活动就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但是,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 旧有的主体体制逐渐落后并在某些方面束缚了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这时主体的体制创新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体制的演化与创新虽然是渐进的, 但它却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内生变量, 影响着军事技术发展的进程与速度。同时, 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价值的本质特性就是客体必须适应和有益于主体的需要和发展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这就使军事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满足战争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也打上了人类价值理性的烙印。

总之, 军事技术主体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主体组成成分、内部结构、运行机制、社会角色以及技术理念、研究方法全方位的更新, 它与军事技术知识的积累及武器装备的改进一起为军事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也引导着军事技术创新的方向。

摘要:军事技术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 其结构形式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军事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不同特征。军事技术主体是军事技术体系中最富活力的能动性因素, 是军事技术创新的直接推动者, 其组成结构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军事科研资源分配的合理程度, 决定着军事技术活动的整体效率与水平。对军事技术史的研究表明, 军事技术主体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其组织形式和社会化程度与军事技术发展水平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对应的。从宏观上看, 军事技术主体组织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个阶段。主体机制的阶段性变革推动着军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

关键词:军事技术,军事技术主体,军事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83.

[2]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M].严瑞池, 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3]刘戟锋.哲人与将军——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49.

[4]金朱德, 等.世界军事工业概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0:8.

[5]李觉.当代中国的核工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51.

[6]基里扬.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M].军事科学院外军部,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3.

[7]普赖斯.小科学, 大科学[M].宋剑耕, 等译.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 1982:3.

[8]刘戟锋.军事技术论[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1:103.

[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38.

激光技术的军事应用与前景 篇10

自1960年7月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科学家对激光技术的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突破了许多技术难题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今天的激光仪器无论是从工作原理实验手段,还是制造工艺都已逐步成熟,激光日益受到各大军事强国的重视,并有望成为未来军事技术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激光技术在军事上已经广泛应用于激光武器、航空航天、激光侦察与反侦察、激光制导、激光通信等诸多领域,大大提高了军队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打击与防御能力。本文介绍一些激光军事应用技术,而这些激光技术在民用领域也必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 激光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2.1 激光武器

激光在军事上最吸引人的应用莫过于激光武器。激光武器是指利用激光束直接摧毁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以其攻击速度快、转向灵活、可实现精确打击、不受电磁干扰等优点倍受青睐。这种武器能够像常规武器那样直接杀伤敌方人员,使某些光电测量仪器的光敏元件损坏甚至失效,击毁坦克飞机等;主要代表有激光枪和激光炮。早在1978年,美军就曾用战术激光炮成功地击落一枚“陶”式反坦克导弹。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进行的马岛战争中,英国就秘密使用了刚刚研制出的“激光眩晕器”,用于拦截攻击英国军舰的阿根廷战机,导致阿根廷飞行员失明而机毁人亡。战略激光武器是指可攻击数千公里之外的洲际导弹、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等的高能激光武器。对于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已具备了激光反卫星能力。海湾战争爆发前数月,它曾用激光武器MIRACL/SLBD的反卫星能力来威胁法国,以迫使其停止向伊拉克出售法国斯波特卫星在海湾地区上空拍摄的卫星图像,并最终取得成功。美国还用激光武器来拦截导弹,如在1996年的白沙导弹靶场试验中,美国成功地用高能激光武器(Nautilus)击毁了两枚俄制BM-21"喀秋莎”火箭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能激光武器有望成为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夺取空间优势的杀手锏武器。目前,美、俄、英、以色列等国已研制出初步的车载和机载激光武器,并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战术防空、战区反导和反卫星作战。按照现有的水平,今后五到十年可望在地面和空中甚至太空平台上部署,用于战术防空、战区反导和反卫星作战等。

2.2 激光侦察与反侦察

(1)激光测距。激光测距与普通测距相比,具有远、准、快、抗干扰、无盲区等优点。激光测距在技术途径上可以分为脉冲式激光测距和连续相位式激光测距。脉冲式激光测距是指向目标发射激光信号,碰到目标就被反射回来,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只要记录下光信号的往返时间,用光速乘以二分之一,就是所要测量的距离。连续波相位式测距是用连续调制的激光波束照射被测目标,从其往返中造成的相位变化,换算出距离。

(2)激光雷达与激光测速。雷达的分辨率与波长有关,波长越小分辨率和精度就越高。激光雷达工作在光波段以激光来探测目标,较微波雷达在高精度和成像方面都占有优势。激光雷达在分辨率上可以达厘米甚至毫米级,比微波雷达高近100倍,在测角速精度上,理论上比微波雷达高一亿倍以上。目前军用激光雷达主要应用于飞机导航和来袭军事目标的定位与测量上。民用的激光测速仪是激光雷达的简化装置,目前已经应用与交通管制时的车速检测等方面,激光测速仪较原有的微波测速仪有着独特的优势。

(3)激光报警与激光反偷拍。激光报警是利用安放在隐蔽处的激光发射装置发射出不可见的激光,通过扫描并探测分析回波或在另一侧有接收装置,若正常接收则整个系统平安无事;若激光被阻挡,则接收端收不到激光,说明有情况,报警系统发出报警,从而达到警戒的目的。目前激光报警系统主要应用于对重要军事设施的秘密监视以及反狙击等方面。

激光报警技术在军事上可以承担重要军事设施,军事地段的警卫任务,在民用上亦可以用在重要文物、金库等重要地方,报警系统可以对重要设施进行秘密监视。激光反偷拍是利用红外激光逐层扫描寻找目标,一旦接受到由目标反射回来的特定的信号,反偷拍系统立即相应,沿原光路射出一道一定强度的激光使正在工作中的摄像仪拍得的像模糊不清甚至直接损坏摄像仪中的光电器件,由此达到反偷拍目的。

(4)激光侦察对抗。激光侦察在军事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多光谱摄影,可以识别伪装目标。由于各种物体对各种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可以在底片上引起不同感光反应而实现对目标的侦察。海湾战争中,美国利用这一技术,发现了伊拉克严密伪装在树林里的坦克和导弹发射架。激光对抗可对激光测距进行欺骗,使其无法测定其真实距离或使导弹改变弹道。

2.3 激光制导

激光制导指的是控制和导引飞行器,使其按照选择的基准飞行路线进行运动的过程。激光制导具有投掷精度高、捕获目标灵活,导引头成本低、抗干扰性能好、操作简单等优点。激光制导可同时攻击多个来袭目标,即把激光信号经过编码以数个指示器分别控制数枚导弹,打击来袭目标。为提高激光制导全天候作战能力,各国都在研制先进的激光目标指示器,以保证昼夜作战使用。目前激光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导体制仍以半主动寻的制导和波束制导为主;发展高性能目标捕获跟踪和激光指示系统,提高武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开发小型化激光雷达导引头,以实现“打了不管”能力的激光自主制导;CO激光频段的制导有取代YAG制导系统的趋势,特别是C雷达成像技术;发展双式多模制导系统等。

2.4 航空航天

激光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现今处于研究前沿的激光点火、推进和控制燃烧的技术。(1)激光点火:激光点火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点火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当激光强度足够高、光斑直径足够小、辐射热流密度足够高时,热吸收速率就会远远大于热扩散速率而使能量迅速积累,从而使激光点火成为可能。这种技术使燃料在低温条件下实现爆震燃烧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普通发动机达到超音速飞行推力。(2)激光推进:激光推进技术是将激光的能量转化为飞行器动能而飞行器自身不用携带燃料的一种新型推进技术。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激光和工质相互作用产生推力;二是利用激光显著的光压效应产生推力,即借助太阳光压来推动飞船,实现无燃料航行。(3)激光控制燃烧:激光控制燃烧技术是一种随着航天航空技术要求的提高而产生新型燃烧控制技术,指的是采用激光维持燃烧设计,可任意节流和熄灭。重起燃烧的推进控制方法在推力器的设计上,非自主燃烧推进剂的燃烧由激光照射控制,激光照射时燃烧进行,反之,燃烧就会停止。用这种方法可制成高效率的非自主燃烧推进的激光控制的微型推力器。

2.5 大气激光通信

大气激光通信因其波长短,发散角小,所以天线可做得很小,在接收器处可获得以数量级提高的功率密度,对于光的自由空间传输,只需要较小的望远镜和极低的发射功率,并且还可以利用光进行极高密度的数据率传输。这种通信常用于空间载体间的通信(包括飞机对飞机、卫星对卫星、飞船对飞船等),因为空间载体通信不存在影响传光的诸多因素。对海军来说,激光对潜通信尤为重要。蓝光或绿光穿透海水时衰减最小,波长为0.47~0.54μm的蓝光经过100m深度传播,其损耗仅为其他波长的1/10。蓝绿光在海水中的穿透能力可达600m以上,其传播方向好,不易被敌方截获,且隐蔽安全,极大地提高了其生存能力。这就引起美国和前苏联等国研究和开发潜通信的极大兴趣。然而激光通信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激光强度在传输介质中的衰减,激光束的发散问题等,这一问题的克服有待于激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 总结

激光技术在军事上除上述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应用,诸如激光拦截、激光隐身、激光防护、激光对抗、激光引信等,它们的成功应用将大大提高军队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对敌打击与自我防护能力。同时激光技术的民用化也大大促进民用科技的迅速发展,如激光测速、激光反伪、反偷拍等,随着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激光技术在民用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陆宇灵,程祖海,张耀宁,孙锋,余文峰.Investigations and experiments of a new multi-layer complex liquid-cooled mirror[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04,07.

[2]张玲玲,孟俊清,黄燕,胡企铨.高功率板条激光器的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5,04.

高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军事物流 篇11

物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物流与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物流的概念也诞生于军事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引入了实物配送理论,对军事物资的供应实行物流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基础逐步发展了完整的物流理论。

根据所处的状态不同,军事物流可分为日常军事物流和战时军事物流。日常军事物流是指和平时期,与军事有关的物资管理、运输调度、维修保养、分级管理、后勤支持等方面的物流管理内容。而战时军事物流,则指在战争状态或战争演习状态下,所开展的军事物流管理。由于战时军事物流具有物流规模大、时间要求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而被视为物流管理的最高水平,对物流管理技术和手段有极高的要求。

高技术战争是典型的高消耗战争。以海湾战争为例,在42天的战争期间,多国部队耗资达600亿美元,平均每天耗资约14.3亿美元。整个战争,美军武器装备、弹药、油料和各种物资的消耗,单兵平均每日200余公斤,是二战时的10倍,越战时的4倍。如此庞大的物资消耗,以及品种繁多的物资种类,对军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军队物流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全球军事装备技术最为领先的美军为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美军提出了全球资产可视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将自动识别技术、全球运输网络、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在一起,使得部队指挥官可以不间断、可视化地掌握全部后勤资源的动态情况,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从而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正是依托该系统,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后勤信息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只有1500人,但却使数万部队的输送、数亿元的开支,以及几十万种不同型号、规格的装备物资供应得以顺利进行。

军事物流现代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军事物流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军事物流信息化离不开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这些高新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技术等。

其中,条码技术是最基本的物流管理技术手段,应用条码技术可准确标识物流单元,包括人员、物品、设备、资产等,并通过条码识读设备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从而将物流转变为信息流,实现对物流的跟踪和管理。因此,条码技术在各国军事物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维条码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

传统的一维条码在常规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具有信息容量较小、依赖数据库网络的特点。在军事物流领域的特殊环境下,数据通信网络容易遭到战争的破坏。因此,对军事物流单元的标识、识别和应用,必须能有效适应网络中断的环境。对于这一特殊要求,一维条码是难以满足的。而二维条码则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全面地对物品进行标识和描述,具体可包括数字、文字(包括汉字)、图形等信息,从而可在数据库网络中断的情况下,获得物品的基本信息,实现物流的基本管理功能。当数据库网络恢复后,又可进一步获得物品的更多相关信息,实现更多的物流管理功能。此外,二维条码还具有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纠正能力强、条码占用面积小、容易制作且成本很低的特点。同时,也可通过密码设置,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保密。

二维条码的这些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应军事物流应用的要求。因此,它在各个军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美国军方要求,所有军品供应商必须使用基于PDF417的二维条码运输标签,并于1999年颁布标签标准MILSTD197,在全美24个后勤军需仓库中使用PDF417二维条码。同时,二维条码还被美国军方应用到军械仓库、军械维修、军官证件、弹药标识、物资运输等各个领域。

在法国军队,二维条码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运输后勤管理,并在耐高温的金属牌上采用激光蚀刻PDF417二维条码来实现军事人员的身份标识。在军事抢救时,带有二维条码的军事人员的基础医疗信息,包括身份、血型、用药禁忌等信息,可在脱离网络的环境下,从二维条码中迅速获得,从而加速了医疗救护的过程。英国军队也在其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设施上使用PDF417二维条码,条码中包含了部件名、序列号、部队番号等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对武器准备的精确管理。

目前,我国军事物流领域应用二维条码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国家质量监督局已于1997年,正式颁布PDF417条码的国家标准《四一七条码》。并且,一批国内厂商已经成功地掌握了二维条码的关键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指利用美国发射的27颗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从而为地面或空中的活动目标提供定位和导航。GPS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整套系统于1994年得到完善,是当今最先进的信息设施之一。GPS最初是美国国防部门为其基于全球范围的军事需要而建立的,30多年来已经为美国军队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在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就大量使用了GPS,为多国部队的海上舰船、空中战斗机、陆地军队、地面车辆等活动目标提供精确的位置数据,从而实现了对关键军事物资的动态和实时管理,实现了军事物流的实时和动态管理。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军队都用上了GPS。我国军事部门也在运用GPS技术。

射频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射频系统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可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且有智能。RF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由于RF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

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波斯尼亚的“联合作战行动”中,便在军事物流系统中采用了射频技术,以识别和跟踪军用物资。这是充分吸取了“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中大量物资无法跟踪造成重复运输的教训,无论军用物资处于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维修的任何环节,各级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其状态和信息。具体的应用是依靠贴在集装箱和装备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实现的。RF接收转发装置通常安装在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如门柱上、桥墩旁等),以及仓库、车站、码头、机场等关键地点。

军事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漫谈 篇12

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对网络环境及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多。但只有信息安全得到保护, 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等级保护就是对信息网络系统和重要信息系统按其重要程度及实际的安全需要, 合理投入, 分级保护, 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系统可靠、稳定的运行, 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地发展。

完善的信息安全政策和良好的策略是搞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关键, 而信息安全保护政策和策略必须依赖于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正确认识和信息安全保护抉择的正确取向。但在国家和军队出台有关安全标准之前, 信息安全状况很难有效地把握, 若长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 不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势必影响信息化建设、国防建设、国家安全。因此必须针对现实情况, 对当前信息安全等级进行科学划分, 并采取必要措施, 提高信息系统效率。

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包括对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应具备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 即应该具备不同的对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将“能力”分级, 是基于系统的保护对象不同, 其重要程度也不相同, 重要程度决定了系统所具有的能力也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信息系统越重要, 应具有的保护能力就越高。因为系统越重要, 其遭到敌方破坏的可能性越大, 后果也越严重, 因此需要提高相应的安全保护能力。

二、基于信息融合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研究

信息融合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信息综合处理技术, 最早即是应用于军事领域, 用于目标的检测识别和敌我双方战争态势的评估。现在信息融合的应用已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拓展到信息处理的方方面面。国外研究者已经开始把这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信息获取、分析、分类和决策的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在信息系统安全分析方面, 如入侵检测、病毒检测、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等领域。

信息融合的关键问题和思想, 就是提出一种理论和方法, 对来自一个系统的具有相似或不同特征模式的多源检测信息进行互补集成, 从而获得当前系统状态的准确判断, 在此基础上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 为采取适当的系统策略提供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同样是一种目标的检测, 自然也可以应用信息融合的技术。如果综合应用多种检测手段获得同一对象的多源检测信息, 借助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论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估, 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进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系统的安全状态、存在哪些漏洞和风险, 最关键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制定出相应安全策略, 建立一个基于信息融合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分析模型, 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网络信息探测与漏洞检测评估体系

(一) 网络信息探测技术。要对目标系统进行安全

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信息探测, 收集相关信息, 为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估做准备。网络信息探测通常采用两种策略:第一种是被动式策略, 第二种是主动式策略。被动式策略是基于主机的, 对系统中不恰当的设置, 脆弱的口令以及其他与安全规则相抵触的对象进行检查。而主动式策略是基于网络的, 它通过对信息系统进行模拟攻击并记录系统的反应, 从而发现目标系统的安全漏洞。网络信息探测技术就是通过查询目标系统的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 收集相关的系统信息, 以检测本地或远程主机的安全弱点的技术。

(二) 漏洞检测技术。

漏洞检测的评估方法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是从己知的案例中抽取特征, 并归纳成规则表达, 将目标系统与已有规则逐一进行匹配。漏洞检测主要是对系统的各种脆弱目标扫描, 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发送构造探测的数据包到目标的指定端口, 并将目标的应答信息同规则库中的进行匹配, 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漏洞信息。实现对漏洞信息的发现需要和对各种规则的特征进行分析, 针对漏洞信息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探测包构造方法和判断匹配的方法。此外还需要对各种信息的存在条件、形成原因、危及的系统和版本等进行分析, 以便在结果输出时给出漏洞的详细描述。

四、应对风险提前采取措施

前面介绍了几种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但在真正的信息战中, 如何在攻击发生前辨别和消除隐患才是夺取制信息权的关键所在。以下三种方法可有效地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 采用经过安全论证的系统。

早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管理和预算局曾发布了一个通知, 即所有联邦政府机构的信息系统必须经过安全论证, 才能用于处理机密信息或执行关键功能。认证过程可以利用产品评估的结果, 以证实该产品符合与产品特征和安全有关的标准。这里的认证是指信息系统在其自身操作环境下的一种技术评估, 其目的就是对系统进行认证, 而认证是允许一个信息系统投入实际使用的一种官方权威结论。因此, 对于军用信息系统, 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安全论证这一步, 对其进行充分的评估, 防止不安全因素运行在信息系统中, 以免造成失泄密事故或其它不必要的损失。

(二) 避免单点失误而造成全面失败。

俗话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把这条理论运用到信息安全领域里同样适用, 就是说要避免因单点失误而造成全面的失败。通过多种防范措施, 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保护, 而不能仅靠单一的防范措施来得到保护。最容易导致失败的一点就是内部使用者接触到关键信息资源。“双人控制”的规定旨在减轻这种现象的危险程度, 其做法是使关键信息的操作至少需要两人以上合作, 否则不能被执行。即确信另一个人进行同样的操作, 这个人就不大可能用错资源。另外, 在避免单点失误这一点上, 使用备份系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使数据和系统被破坏, 仍然有备份存在, 使系统迅速恢复正常。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备份, 包括文件、应用软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防止数据丢失, 无论它是由人为事故、自然灾害或者蓄意的破坏引起的。建立可靠的备份设施是防止意外事故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 培训用户的安全意识及相关理念。

由于安全漏洞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本身, 因此, 信息防御战也包含对人的教育部分。安全意识及培训计划可以让信息系统管理员知道相关的信息安全政策, 使他们对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变得敏感, 而且还要培训他们懂得安全操作并学会和使用技术。这些计划可以提供网络空间培训以及实物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培训。可以使信息系统管理员对常见的攻击保持警惕, 并知道怎样识别及避免上当。培训信息安全方面的系统管理员, 使他们可以妥善配置和和监控系统。对他们和其他管理员进行指导, 使他们明确自己在信息安全和事故中的责任, 从而更好的确保系统的安全。H

参考文献

[1]刘觐.基于信息融合的网络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2]王升保.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研究及应用[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9.

上一篇:心理测评论文下一篇:创新管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