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变革

2024-10-08

军事变革(共6篇)

军事变革 篇1

0 引言

当今时代正在持续兴起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军事文化的重大变革。当代中国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事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具革命性的要素,是军队战斗力的文化根基。探索和创新符合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1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提升先进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上的军事大国都把取得科技优势作为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决定因素,极力巩固自身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强国地位。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为军事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军事科技的进步发展对战斗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军事科技既是战斗力又是文化。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人履行职能时所必须具备的科技意识、科技文化素质、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是否用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武装军队,是衡量一支部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克敌制胜的关键。军事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不断创新和丰富军事科技文化的内涵。动力机械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催生了机械化作战理论,相对应的军事科技文化就包括强调官兵对机械装备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作战理论、非接触战争理论应运而生,此时,军事科技文化又包含了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军事环境的变革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形式的军事科技文化。当代军事文化对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军事科技文化的功能发挥上。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可以通过观念先导、精神激励、制度规范等文化功能的发挥,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就必然要加快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创新军事科技文化首先要注重更新思想观念,克服陈旧保守的思维方式。建国以来,中国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然而,我军现代化水平和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与当前的形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的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央军委提出了中国军队要尽快完成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历史任务,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质量建军的客观要求。我军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战斗力标准来构建和创新我军军事科技文化。为此,要打破根植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思维方式,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意识是构成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信息优势是最大的军事优势。信息技术是最关键的军事技术。只有形成以创新谋求发展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的内在创新动力,才能凝聚力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家团队,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技术变革和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从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引导我军官兵,增强他们不断学习和创新先进军事科技文化的动力。要提高全军官兵的创新发展科技文化的思想认识,研发和创新军事技术,加快推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和战斗力的提升。

2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优化军事科技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的关键是军事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军事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提高军事人才的信息文化素养。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衡量现代军人素质的主要标志。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能高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装备,有效开发利用与军事斗争相关的信息资源,实现对战争的有效控制。只有具备过硬的信息素养,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趋势,掌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领。现代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参战人员军事科技素质低下,将严重影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我军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以不断提高部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根本目的、以众多军事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为主要途径,建立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构成要素的高素质信息化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牢固树立科技文化是第一战斗力的观念,锻造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

除了深厚的信息科技素养以外,还要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道德品格。尽管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但军人战斗精神仍然在作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仍然是先进军事信息文化的特有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斗精神中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德、顽强的战斗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是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的素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对手利用各种手段释放大量虚假、误导甚至反动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军人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与伦理道德相悖、与正确决策不符的现象。这对军事人才的信息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和政治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信息道德是其在信息化条件下正确行使信息行为、履行军人职责、提高作战能力、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证。可以说,用战斗精神和军事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才是不可战胜的,才是敌人最可畏惧的。

此外,创新发展先进军事科技人才文化,要发展科学的军事体制文化。在深入研究国情、军情的基础上,按照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原则要求,建立一套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军事信息人才制度,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军积极改革体制编制和在改变规模偏大、结构失衡和加强海、空军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军的现行体制编制是以本土防御和大规模地面作战为背景发展而来的,其功能还不能适应维护我国日益拓展的国家安全和发展要求,无法满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以及太空、电磁空间安全的需要,无法达到国内外对我军执行反恐、维稳、维和等非传统任务的要求。从体制创新来看,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做法是:压缩军队规模,优化军队结构,调整领导指挥体制和部队编制,努力使军队各组成部分实现一体化。比如,美军依据“转型性变革”的计划,将打破传统陆海空天等军种体制,按照系统集成的方法,建立“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部队。因此,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把体制编制调性改革引向深入,努力建立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新的体制编制。

3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拓展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改变我军科技文化建设重形式轻效果、资源投入有限的现状,就必须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契机,大力扩展军事科技文化发展空间。积极创造有利于军事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最广泛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创新思想充分涌流、聪明才智竞相迸发的局面。

扩展军事科技文化空间,建设信息化军事,关键是要建立数字化军事网络平台。横向联接部队建设与作战的各个要素,纵向贯穿至基层,使其渗透到军事活动的全过程,使信息化成为军事生活与军事实践的主体形态,在军事与科技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双互动结构,达成相互推进的目的。融通军事信息网络通道,还要营造和谐创新氛围。一个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氛围,对于孕育优秀的军事科技人才和军事科技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鼓励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提倡平等的学术争论,鼓励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文化;强调学风建设,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倡导全军形成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文化风尚,重视创新投资的长期效益,并通过政策法规、条例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搭建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支撑平台;试行军事科研合作制,组织跨学科跨学派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人为学术壁垒,减少重复研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择优支持一批能够与国际期刊接轨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使之成为我军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创新发展军事信息文化必须大胆借鉴学习外军信息文化。我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信息文化建设的“后发效应”,还要大胆借鉴和学习外军信息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教训。一是重视智能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作战理论的创新;调整指挥结构,由原来的垂直树状结构,演变成现在的扁平网状结构;发展系统思维,以避免各军兵种各自开发独立系统造成浪费等。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文化成果。将各类科技文化信息系统有机地联接起来,建构完全开放的科技文化平台和知识枢纽,提高官兵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军事科技文化的传播效能,推进军事科技文化创新。三是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军除了大量网罗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外,还特别重视人才群体组织模式的建设,包括形成完善的人才流动体制、严谨的学术研究体系、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吸收外军信息文化建设经验同时,必须保持我军自身科技文化的特色。努力使信息文化与我军传统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我军信息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军事领域历来就是高新科学技术及其催生的新军事理念、战法技法的“竞技场”。建设和发展以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为要义的军事科技文化,对引领军事变革、加快军队转型具有先导作用。只有站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前沿,加速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技强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军队建设才能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我军才能真正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

摘要:军事文化是推动军事变革的先导力量,人类军事历史的跨越,必然首先发轫于军事文化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如何创新军事科技文化,从而有效推进我军战斗力的提升,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军事变革,军事文化,信息科技

参考文献

[1]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庆山.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3]苏志荣编.跨世纪的军事新观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4]尹承魁.迎接军事革命的挑战[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张鸣岐与广西近代军事变革 篇2

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积极调整军队编制结构

张鸣岐(1875-1945),字坚白,号韩斋,山东无棣人,举人出身,国子监监生,后入岑春煊(广西西林县人)幕府。1904年4月,岑春煊署理两广总督时期,张鸣歧任总文案,兼管练兵处,积极襄助岑春煊推行“新政”。1906年10月,清廷任命张鸣岐为广西布政使,署理广西巡抚,1910年升任两广总督。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参与广西政务管理历经9年,而这一时期是西方列强为在中国攫取更大权益而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最为激烈的9年。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英法殖民者虎视眈眈,为有效维护西南边疆,张鸣岐向清廷建言:“边防重要,动辄牵及大局”,郑重指出“桂省全局以边防为要著”,清廷采纳他变革军事的主张,从而拉开了广西近代军事变革的大幕。

技术决定战术,战场上的作战方式和样式深受武器装备的影响。随着自强运动的深入推进,西式武器装备在清军中已得到推广,但与之相伴的军队编制却并没有调整。而这一时期,西方列强普遍实行了诸如军、师、营、连等编制体制和散兵队形。但囿于落后思想和陈旧思维,晚清朝野大员仍拒绝采用西方军队的编制体制和指挥方式,这导致了新式武器装备不能充分发挥效能,这也是在中国后来的抵御抗外敌入侵中接连惨败的原因之一。为改变不利状况,从1901年开始,在张鸣岐的协助和主导下,广西进行了新式军队的编练。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同光绪皇帝和一些王公大臣仓皇离京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匆忙发布了“新政”,饬令各省巡抚改建军制。时任广西巡抚丁振铎立即着令亲兵卫队训练西操,组建广西新军。但囿于观念和技术上的限制,广西新军的编练只是对旧式军队略加整编,练练洋操,学学西方军队的样子而已。张鸣岐主政后,一改历任广西巡抚的做法,主张“从根本办起,寓征于募,慎重挑选”。鉴于边防和匪患形势严峻,他提出“先于龙州、南关两处,编练部队学兵两营,骑炮工学兵各一队”,“管带及队官均拟士官毕业生充之”,蔡锷、李书诚、王孝缜、尹昌衡、陈之骥、何遂等一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得到重用,分别被委任为各级军官和军校教官。1907年12月,广西设立督练公所,作为训练新军的专门机构,张鸣岐亲任督练公所督办,加大了对军队编制的调整力度。

按照“新政”的部署,在清廷编练的36镇新军中,广西要完成1镇的编练。然而对于地处荒远,经济贫弱,财政拮据的广西来说并非易事。编练1镇新军至少需要经费白银200万两,而常年维持则需要145万两。虽经多方罗掘,张鸣岐仅从粤海关洋税中得到15万两,此数量尚不足以编练1混成协。但张鸣岐毫不懈怠,1910年,督促提督龙济光、总兵陆荣廷就所统旧军挑练精锐,编练新军。在龙州练成一标,共有3营,在桂林练成1混成协,有步兵2营,马、炮、工、辎各1队。

1907年,张鸣岐将防营改为巡防队,分地编列为四路:中路巡防队共7队,左江巡防队共11队,右江巡防队共15队,边关巡防队共20队。在这个编制下,又根据各府的情况,又对每一队的组成,作了弹性的调整:一、新编边关巡防队第一至第十六队、左江巡防队第一至第六队、右江第一、二两队,每队有472人,长夫30名;二、防务较松之中路巡防队第六、七两队、左江第七至第十一队、右江第三至第十五队、边关第十七至第二十队,每队310人,长夫24名;三、中路巡防队第一至第五队,留编为新军;四、归各府、厅、州兼统者计有9队,应改为该府厅州之亲兵营,章制暂仍其旧。除了巡防队之外,另外有8营队:左江的边关队、工程队各一,专司工程;右江的垦兵之营,专办垦荒;古宜的保商营,只令保护客商;抚标的练兵营、卫队营,数量不多,专令护送饷械及巡缉街道。

经过军队编制调整,广西新军一改传统绿营兵分溏汛驻军的陋习,而是将巡防队统一集中起来进行驻扎训练,提高了军队整体机动协调能力,适应了近代作战的要求。也为民国后广西军队建立师、旅、团、营、连各层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适应信息快速传输的近代战争需要

发展了近代电讯事业

近代邮电通讯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军事情报的传输效能。过去,战场情报输送主要靠旧式驿站、急递铺等方法,靠传令兵星夜兼程,这种情报输送方式时间长,效能低下,而战场上的情况往往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待后方指挥官得到战场情报信息时而作出决策时,战场形势早已发生了重大改变,所以这种情报传送方式是滞后的。1874年,日本武力犯台,由于距离前线较远加上情报信息传送的滞后而造成指挥不灵,这深深地刺激了当政者。为有效地将战场和后方指挥部联为一体,晚清军事变革的主持者积极吸纳西方军事技术成果,将无线电报技术引入到军事变革中去。

1876年,丁日昌创设了第一所电报学堂—福州电报学堂。1877年,通往台湾的无线电报线路架设成功。中法战争的前一年,广西架设了广州经梧州、浔州、贵县、横县、南宁至龙州的第一条电报线,全长800千米,这条电报线成为中法战争中有效沟通前线和后方的无线通道。由于无线电报在作战时能发挥重要作用,中法战争后,广西加大了建设和发展无线电报的力度,张之洞下令在梧州架线,经昭平、平乐、阳朔达桂林,全长328千米,成为广西境内的第二条电报干线。1886年,由英国人出资,连通了广州至梧州的线路。同年,法国驻京公使照会总署,建议接通广西至越南东京的法国电报线路,李鸿章反复思忖其中利弊,允许连接。至1901年底,“短短五年之内即已遍布桂省主要城市,并西与云南,南与东京,东南与北海相连”。电报业务量很大:共设10个电报站,而以广州为总站,除省内各站之外,有关当局还在边界地带,另设11个小站,主要作为军事联络之用。到1906年,广西省已有电报站27处,而且仍处扩充之中。张鸣岐主政时期,针对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加剧的状况,决定修缮和扩建电报线路,历经3年,1909年7月,纵横2345里之柳州至南宁线、边防东路线、边防西路线诸电报线,次第竣工。

nlc202309041317

为进一步整合各地的电报资源,加强对各条电报线路的宏观筹划,1907年,电报分局改组扩大为广西官电总局,自营运以来,业务量扩大很快,除了增设分局、子局10多所外,从1901年的10家,剧增为1911年的49家,并改以桂林为总局,分局11处,子局38处,铺设电线则已长达7500里,比诸10年前,成长4.4倍。1901—1911年清末的这10年,是广西电报发展史上相当有表现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后面的5年。

邮电通讯的设施建设与机构设立,将广西连结为一个战场情报信息网络整体,有利于战场敌情的及时传送和战场指挥部命令的及时传递,对巩固广西边防和西南国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广西近代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有效运送兵员和作战物资

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拓展了铁路运输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以铁路、轮船运输为中心的交通业的发展,新技术蕴含的高速度和巨大潜力,对热衷于征服世界和未来的西方来说是一件令他们兴奋的事情。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发明预示着一个不是扩大而是缩小的世界,一个更令人畏惧而不是令人高兴的未来。所以,直到1880年,整个中国没有一寸铁路。此中原因很多:修筑、维修铁路费用很高;普遍担心铁路会导致人们失业;有关土地使用和恰当路线的平常问题都因中国人口密度极高而变得十分棘手;还有许多人担心,铁路网的建立将使中国更易遭到外国军事上的入侵。种种原因使得国内的抵制情绪很高,结果,1876年英国未经授权而铺设了从上海到吴淞的铁路,清政府竟立刻买下而将它拆掉了。

但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德国采用铁路运输网将军队、给养、武器弹药和邮件快速运往作战地域,以极短的时间完成战略投送,实现了兵力和火力的最大集中,并很快打败了法国,这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两个重大影响:一是德国陆军从此扬名天下,各国争相仿效;二是德国用铁路运送作战物资的方法为世人所接受。广西地处中法战争前线,但“全省边防除龙州等地略经修筑土路稍便遄行,其余道路,或盘绕山腹,则羊肠仄经,十里九折;或横断山脉,则登高步陡,一日百变。每遇盛夏草深,阴雨雾绕,则行路之难,尤匪言喻,盗奸宄乃得因以为利。一遇军务,车马皆无所用,辎重不能不借长夫,官长不能不自徒,非徒军行濡滞,贻误戎机,且跋涉艰难,给养缺乏兵力,自难远到”,所以,广西“有兵事之南,匪类之众,揆厥由来,首在交通不便”。正是这种艰难的交通状况造成了中法战争时期,兵员、物资不能及时输往前线而造成了战场作战的被动。

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张鸣岐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务使全省道路纵横通达,庶几全局俱为一”交通往的设想,他设想的交通网络战略布局是:以桂林为后方总枢纽,百色、南宁、郁林、梧州为前方总枢纽,归顺、龙州、宁明、上思为各边根本地,平孟隘、陇邦隘、水口关、平而关、南关、汕隘、隘店、九特为各边前进地,镇安、养利、崇善、江州及博白为各后方第一线联络地,奉议、隆安、驮芦、新宁、横州为各边后方第二联络地;交通网络以桂林经柳州、南宁达于龙州之交通路为总干线,凡总枢纽地及各边根本地、各边后方联络地之交通路为副干线,其各边前进地与各边根本地之交通及各地点间之侧方交通、错综交通各路为支线,惟综计经上各路径长约有八九千里。

张鸣岐的设想得到了地方官的积极响应。1910年3月,太平思顺道李开铣在《筹修沿边马路拟就办法并请饬左右江各属一律勘探修缘由文》中,就向张鸣岐表示:“边地密迩法越,风气锢蔽,民生贫苦,应办事件不可枚举,而最急切者,莫此修治道路一事。”当时已经修成龙州至镇南、平而关、水口关的道路;龙州至归顺,修成十之三四。正要修的有:龙州至宁明,宁明至上思达于广东钦州的东干路;龙州至归顺,归顺至镇边达云南的西干路;龙州至太平,太平至南宁达桂林的中干路。这实际上是贯彻了张鸣岐当初提出的道路规划的主张。这些道路如得修成,将使边防军路纵横交错,网络相连,畅通无阻,极大便利各地军情的交流。

作为一名开明的封疆大吏,张鸣岐对新事物、新技术保有浓厚的兴趣。为充分实现交通网络对加强边防的效能,他对近代铁路尤为推崇,极力主张兴建广西铁路。1907年,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张鸣岐列举铁路的好处,特别强调铁路在军事上的功用,他认为,“果能全省建筑铁路,一气贯注,脉络灵通,非惟湘、粤、滇、黔之货,皆当藉以载运,即本省矿产各项,计约运费,已可成为巨宗。而通商惠工,征兵转饷,种种大利,尤为不可枚举”。

对于筹办广西铁路,张鸣岐多从加强边防前线与后方联系来考虑。当时,南宁是边防重地,与省会桂林却相距千里,声息隔阂,军事紧急之时,难以及时运输军械粮响。关于桂(桂林)邕(南宁)铁路的战略重要性,张鸣岐如是说:“欲处南宁于安全地位,使其对于沿边前敌可收纵容肆应之功,非与桂林省城联为一气不可;欲使桂林省城与南宁联为一气,非就桂柳、思恩一带陆路设法联贯不可,欲使桂柳、思恩一带陆路与南宁联贯而又便于军行,非急营桂邕铁路不可。”

先筑桂邕铁路是张鸣岐一贯主张。由于清政府要求先筑衡桂(衡阳至桂林)铁路,张鸣岐在行动上还是要与清政府保持一致。衡桂铁路,在广西而言,只是筑至全州,即为桂全铁路。1909年2月张鸣岐决计广西首办桂全铁路。为解决桂全铁路经费问题,3月,张鸣岐向清政府奏准,计划筹集资金600万两,其中筹集公款300万两,其余300万两拟用股票形式向民间招集。5月19日,张与英国保林公司签订《桂林全州铁路测勘合同》草约,订明英金3400英镑,由保林公司聘用两名头等工程师包勘桂全铁路。6月5日,他奏准清政府先筑桂全铁路,然后再展筑桂邕铁路,准备聘用英国保林公司包勘桂全铁路。6月17日,聘用合同得到清政府邮传部的核准。6月18日,他在桂林设立桂全铁路局,委派准补镇安府知府胡铭槃充当桂全铁路总办。6月19日,张鸣岐还致电驻广州的谈判代表,批示合同内容必须增加4个要点:(1)桂全铁路的终点延至黄沙河;(2)线路长度由300华里改为330华里;(3)公司代订之工程师须于合同签押3个月内到粤,逾期不到,合同作废增改;(4)应用英文译员酌定薪水。至9月,官款300万两已经筹定,储存备支,英国工程师鄂穆裴业已抵桂,前往测勘结果是,桂全铁路由桂林经灵川、兴安至全州之黄沙河,计长102里,建筑费111.3万英镑。为筹集更多资金,张鸣岐积极调动社会各阶层,1909年9月致电各府县州厅,要求动员绅商集股。尽管张鸣岐为筹建桂全铁路唇焦舌敝,但终因未能劝服绅商集股,以致支持兴建桂全铁路“仅桂林府之人,他府之人多以此路于己无利,不肯出股”。由于建设款项无法筹集,桂全铁路的兴筑也只好作罢。

在参与铁路筹建的过程中,张鸣岐形成了关于广西铁路线路规划的设想,他希望能够筑衡邕铁路,先筑桂邕铁路,然后再筑桂全铁路。在此基础上,将三梧(?)铁路延展至南宁,由南宁筑至云南,再由南宁展到北海,将桂全铁路展至湖南,从而构成以南宁为中心的比较完善的铁路网。张鸣岐着眼于广西边防交通,初步形成了广西交通网络战略布局。尽管由于种种限制,他的大多设想在当时没能实现,但对以后乃至目前的广西交通建设仍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在西方列强的连番侵略下,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晚清政府已彻底丧失了一个独立国家所应有的主权。而在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中,广西地处列强侵略西南的前线。加上,广西远离权力中枢,经济落后,土地贫瘠,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自古以来就匪患严重。所以,出于解除“内忧外患”之考虑,推进广西地区的军事变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由于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因素,广西近代军事变革的推进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符合军事变革的发展走向,推动了中国军事的现代化进程。

纵观张鸣岐之一生,其头脑机敏,为人练达,甚至善于投机钻营,世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单就他主政广西时的政治作为,特别是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所进行的军事变革努力,客观上促进了广西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对于维护西南边疆安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文

关于世界新军事变革趋势研究 篇3

一、武器装备智能化

武器装备智能化的重要标志是各类精确制导武器 (PGM, 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 逐步成为战场的主角。在历时14年的越南战争期间, 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只占使用弹药总量的0.2%, 当时使用的只是命中精度较高的灵巧炸弹 (Smart Bomb) 。到了1991年海湾战争, 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使用弹药总量的比例增至8%, 当时主要使用的是“战斧” (Tomahawk) 式巡航导弹。而这一比例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阿富汗战争期间更分别上升到35%和60%。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共发射巡航导弹约800枚, 总投弹量约2万多枚, 其中精确制导弹药约占总弹药量的70%, 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前三场局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 美军除大量使用“战斧”式巡航导弹、“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JDAM) 外, 还使用了“高能微波炸弹” (HPM, High Power Microwave Munition) 和“联合防区外武器” (JSOW, Joint Standoff Weapon) 等精确制导武器。

二、编制体制精干化

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普遍趋势。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统计, 1985年全球兵力总额为2794.66万, 1999年降为2187.59万, 减少607.07万, 减幅达22%。通过裁减数量、调整编制体制、优化军兵种结构等措施, 军队规模更趋精干, 战斗力普遍增强。海湾战争结束后, 美军从实战需要出发, 较大地压缩了军队规模特别是陆军规模, 通过调整编制体制, 不断提高部队机动能力。据统计, 美军现役总兵力从1991年的198.5万压缩到目前的139.8万。其中, 陆军的减幅最大, 从71万人减至48.1万人, 减少46.3%;海军从57万人减至38.2万人;空军从51.1万人减至36.2万人;海军陆战队从19.4万人减至17.3万人。其中, 美陆军将作为基本战术单位的现役诸兵种合成师由16个减至目前的10个。在继续保持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等重装部队的同时, 注重加强空中突击师、空降师和轻步师等轻装部队的建设。

三、指挥控制自动化

自20世纪60至70年代起, 为使指挥控制实时高效, 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纷纷着手开发C3I系统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 , 把情报系统获得的信息通过通信这条生命线用于指挥部队和控制武器装备。80年代后,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C3I加上了Computer (计算机) , 变成了C4I。90年代后又进一步发展为C4ISR系统, 增加了Surveillance (监视) 和Reconnaissance (侦察) 。目前这一系统又发展为C4KISR, 增加了“Kill” (杀伤) 。指挥控制自动化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 要得益于Data Link (数据链) 的发展。它是整个指挥自动化的“神经中枢”。

四、作战空间多维化

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广泛运用, 作战领域正逐步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电 (磁) 五维空间扩展。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表明, 谁拥有制信息权, 谁就能掌握高技术战场的主动权。而制信息权又离不开制天权。据统计, 美国等国在海湾战争中共动用军事卫星33颗, 在科索沃战争中共动用军事卫星50多颗, 在阿富汗战争中也先后动用军事卫星50余颗。在伊拉克战争的第二阶段, 美军更多地使用了精确制导弹药对伊进行打击, 出动作战飞机的架次每天少则约1000架次, 多则2000多架次, 空袭强度非常之高。与此同时, 还出动地面重型装甲部队多路进击, 快速推进。在天、电 (磁) 力量支持下, 这里有海空一体化, 空地一体化, 还有多种形式的心理战、情报战相配合。

五、作战样式体系化

历代军事变革中的文化因素和启示 篇4

关键词:历代军事变革;文化因素;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E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016-02

历代军事变革中的文化因素在军事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军事变革的拓展和深化,这种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

一、文化与军事变革的概念

文化与军事是人类发展史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着军事的发展,军事推动着文化的融合。在推动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定昌盛中军事活动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而与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定昌盛相伴而生的军事文化,又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军事活动。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交织渗透,逐步形成了正在走向繁荣与昌盛的中华民族。

1、文化分析的界定

谈到文化分析必定先剖析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十分复杂的范畴。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 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较为广泛。“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等角度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以文化分析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上说,指的就是要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事物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事物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2、军事变革的文化分析

军事变革,是指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武器装备的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等方面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军事形态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现象。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发生过多次断代性飞跃的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的文化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以文化和军事变革的内在关系为立足点,通过考察和分析文化即社会观念体系和军事变革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特别是通过考察和分析社会观念体系在军事变革中的作用与影响,来揭示军事变革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认识方式和认识过程。

二、历代军事变革的文化因素

1、历代军事变革都是在文化大变迁的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文化大变迁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逐渐放弃旧有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而接受和形成新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的过程。文化大变迁的动力源泉是发现和发明。发现是科学领域的概念,也是军事变革中主观因素。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揭示了自然、社会的固有规律,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规律的认识,只有在认识了事物客观规律后,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一次次的军事变革。发明是技术领域的概念,更是军事变革中的客观实在,它是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基础上运用客观规律而创造出的工具或技术,历代的军事变革都是以技术、科技为基础在大发展、大转变下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发明以发现为基础,历次的军事变革总是在掌握了社会问题、科学知识之后,才有创造和发明,然后进行变革。发现是文化进步、发展的唯一源泉,而发明则是文化变迁的直接原因。因此军事变革离不开发现和发明,而发现和发明更是在文化大变迁中孕育而生。

2、历代军事变革都是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为基础的

冷兵器军事变革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对原始的军事活动状态的否定和超越。在原始的军事活动中,没有正式的军队,战争组织及力量由氏族部落成年男子组成的志愿兵构成,作战武器是狩猎或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石制、木制或骨制的生产工具,作战指挥通常由军事首领负责实施,采用寻对搏斗及狩猎式的作战方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社会由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及转变,军事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冷兵器军事变革。这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冷兵器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热兵器军事变革是继冷兵器军事变革之后人类军事史上的又一次革命,这次革命虽然首先在中国萌发、兴起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它的快速推进和全面成熟却是在近代西方实现和完成的。热兵器军事变革发展重心的转换,中西不同的发展历程,取决于政治、经济、技术、军事因素的变化和影响,同时与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作用也紧密相关。火药及火器的发明与使用,是热兵器军事变革萌发、兴起的首要标志。

机械化军事变革是在西方世界形成,并且也是在这一地区首先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与冷兵器军事变革萌发于古埃及、古西亚地区,发展于古希腊、古罗马,最后在中国汉唐达到发展高峰不同;与热兵器军事变革兴起于中国唐宋,然而却在近代西方获得快速发展并率先达到成熟形态也不同。机械化军事变革兴起、发展、成熟在空间上的统一性,在时间及过程上的迅捷性,是由其诸多因素造成的,文化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化军事变革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一场军事变革,是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各国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比拼,我们称之为新军事变革。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更新和更换新式武器,军事理论的创新研究,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重要内容。信息化是新技能,是变革的核心,使现代战争形式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使机械化军队转变为信息化军队。

3、历代军事变革是以价值观念的变更为指向的

这些文化思想,突出强调以下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一是强调功利观念,突出功利在社会及国家生活中的终极意义。二是强调强权观念,认为强权就是真理,强权民族及国家用战争来淘汰劣等民族及国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三是强调国家观念,认为国家是全部权力和最高实在性的体现,是个人存在的前提,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及需要,等等。正是在这些新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军事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倾向。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从来不惧怕战争,也不逃避战争。一部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和平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苟安求生。为了和平而战,为反对侵略、压迫和奴役而战,为反对分裂而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正所谓“以战止战”,用正义的战争来反对和遏制不义之战。我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也正是这种战争观的体现。

三、历代军事变革中文化因素的启示

1、认清文化因素对新军事变革的重要作用

历代军事变革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战争等综合因素发挥作用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形成。在军事变革形成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与其影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具备以下主要特征:首先是全面性,文化对军事变革的作用与影响是广泛渗透于军事变革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局部的,而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影响武器装备的发明与改进,影响军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影响军事变革中人们的思想状态及军事变革的精神动力等诸方面。其次是全程性,即文化对军事变革的作用与影响不是时有时无,而是贯穿在整个军事变革的过程之中。再次是趋强性,即文化作用的大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不是僵化固定的,并且在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利用先进文化推进新军事变革的进程

文化的性质与文化作用的大小、方向在军事变革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取决于对文化阶级的属性,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推动社会前进,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的属于先进文化,反之亦然。在军事变革中用落后文化来指导往往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军事变革的发展进程减缓或抑制,更有甚者导致其失败。北洋水师的惨败正是清政府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文化方针坚持运用落后的封建农耕文化进行军事变革而造成。二是把军事变革指向错误的政治方向。如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及世界把霸权文化引入机械化军事变革成果。相比之下,用先进文化指导军事变革,可以有效地促进军事改革进程的发展。

3、拓展文化分析空间扩大新军事变革研究领域

文化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分析方法不仅能够用来分析和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而且也应当用来观察和分析局部性的战役、战术问题。通过最近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军事文化分析的研究几乎全部关注在战略战争领域,如战略与文化、战争与文化的关系等等。但是在战役与战术层面上的关注则少之又少。文化是社会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与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相同,同样是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从战争打击到单兵对战,从领导将领到士兵战士,都时刻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和军事关系,决定了文化分析方法不但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全球性、战略性问题,也应该用于观察和分析局部战役战术等问题。现今,文化因素在军事活动中日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强,这一特点也明显在战役战术活动中反映出来。

4、强化理论研究与创新巩固新军事变革成果

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军事变革的发展与成熟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科学理论之所以在军事理论创新以及整个军事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根本在于,军事理论创新及军事变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需要认识和处理诸多因素、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实践活动,需要一系列新的范畴、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的支撑、引导和规范。而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恰恰为这种需要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当然,社会科学理论不仅在内容上有一个丰富不丰富、发达不发达的问题,同时在性质上也有一个"先进和落后"的问题。先进的、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为军事理论创新及军事变革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价值观念及思维方法,有力地推动其发展,反之亦然。可见,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努力实现其成果转换,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科学思想手段和强劲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冬松.论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

[2]李硕.新军事变革环境下我国的军事情报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 学报,2006,(4).

[3]雷亮.军事变革与军事战略思维演进的历史轨迹[J].军事历史, 2008,(3).

[4]雷亮.军事战略思维演进的历史轨迹——兼论四次军事变革[J]. 学术论坛,2008.(6).

[5]孙文广.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军事战略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 学报,2009,(6).

军事变革 篇5

在今年3月底, 时任俄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国防部一次扩大会议上宣布, 俄军事力量改革基本结束, 改革主要目标已经实现, 俄罗斯拥有了一支全新的军队。俄罗斯本轮军事改革始于2008年10月。当年8月发生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间的军事冲突让俄深刻认识到, 俄军在战争理念、指挥架构、武器装备等方面已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俄新一轮军事改革幅度大, 无论是军事思想, 还是编制体制, 以及装备技术发展, 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优化人员结构、改革体制编制等等。中国的军事制度师承苏联, 因此, 俄军事改革中的许多经验, 对于我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内容 (1) 优化人员结构

通过本轮改革, 原有的113万人裁减至100万人, 撤消了简编部队, 只保留常备部队。俄军把原有的35.5万个指挥员职位裁减到15万个, 其中, 将军人数将由1107减至886, 上校人数由25665减至9114, 少校人数由99550减至25000, 大尉人数由9万减至4万, 而尉官总数将由5万增至6万, 其人员比例控制在:1名军官对应15名士兵和文职人员;1名将军对应1100名士兵和文职人员。并且俄罗斯军队取消了关于延长军官服役年龄至55岁的决定, 因此在2009年, 俄军有2.67万军官因达到最高服役年限而退出现役, 在接下来这几年时间里, 每年约有1万名军官退休。除此之外, 俄罗斯国防部也撤销4万个空缺职位。

(2) 改革体制编制

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一直是俄军事改革的重点, 也是本轮军事改革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原有的6大军区按战略方向被合并改建为西部、南部、中央和东部4个联合战略司令部, 负责战时对辖区除战略核力量之外所有陆、空和海军部队的统一指挥。作战指挥体制由之前的军区—集团军—师—团四级调整为军区—作战司令部—旅三级。

通过本次改革, 俄陆军旅级建制基本确立。俄陆军由原来的1890支部队变为现在的172支部队和兵团, 继续保留6个军区编制, 其中包括7个作战司令部, 组建39个诸兵种旅, 21个导弹和炮兵旅, 7个军队防空旅, 12个通信旅, 2个电子对抗旅, 远东地区保留1个机炮师和17个独立团。并将原先隶属于空军的陆军航空兵划归陆军管辖。

俄空军方面, 完成了由师团向基地建制转变。原有的航空兵师、团被撤销, 在此基础上组建了55个航空基地, 由空天防御旅、航空基地、防空导弹团和雷达团及防空旅等组成, 包含战略战役空天防御司令部、远程航空兵司令部、军事运输航空兵司令部和4个空防司令部。

海军方面, 部队按照计划裁减了大约二分之一, 240支部队削减至123支, 只保留常备部队, 其他部队陆续被撤销。

航天兵部队在现有航天兵基础上组建空天防御兵这一新兵种, 加强对战略核遏制力量的统一指挥。

(3) 社保、医疗、教育方面改革

在军事改革规划实施过程中, 俄罗斯军队军官工资得到大幅度提高。从今年1月起, 军人工资又提高了近3倍。在实施军事改革的过程中, 在为转业军官提供固定住房的同时, 俄罗斯国防部还按计划建造32万套公房, 以便在2012年前为在编军官提供住房。从09年起, 俄罗斯国防开始致力解决现役军官住房公积金的问题。现任总统普京宣布, 将在明年年底前完全解决军人住房问题。

教育机构方面, 俄罗斯国防部在65所军事院校的基础上建立10个科研教育中心, 各教育单位管理机构大幅度精减。

二、俄罗斯军事改革的特点

俄新一轮军事变革幅度大, 无论是军事思想, 还是编制体制, 以及装备技术发展, 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最近两三年, 俄罗斯已大体勾勒出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基本轮廓。通过对其改革内容的分心, 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 军事改革规模大, 逐渐与世界新军事变革接轨

本轮的军事改革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整编部队, 加速信息化军队、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建设, 标志着俄军事改革已达到相当程度, 俄军队发展方向及军事战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俄军事改革目前已超越了压缩军队规模、减轻国家负担的最初目标, 进入了着眼于军队长远发展的新阶段, 并逐渐与世界新军事变革接轨。

(2) 军事理论对军事变革起着重大的牵引和指导作用

俄罗斯军事实力的强大, 始终伴随着军事理论的繁盛。当前, 新版国家安全构想、新版军事学说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变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决心、魄力和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程度, 对改革的进程和结局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在《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中, 俄再次强调继续推进新一轮军事改革, 表明俄把军事改革提升到保障国家安全和巩固国防的战略层次。

(3) 各项改革围绕适应联合作战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推进

俄军事改革的各项举措, 编制体制和装备技术的调整, 都是围绕适应联合作战的要求进行整体设计的。一是在军事思想方面, 新版国家安全构想、新版军事学说依据军事理论长期研究的结论, 围绕适应联合作战的要求, 明确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判断、明确未来作战样式和作战方式、明确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二是在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中, 围绕军事战略确定的与什么人、打什么仗, 以适应联合作战的要求为出发点, 进行缩减军队员额、军种兵种编制体制调整、组建地区司令部等等, 同时辅之以军队院校、军人住房和工资待遇等配套改革。

三、对我军新军事变革的思考

俄罗斯目前刚刚完成的新一轮军事改革, 对于我军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认清我国战略环境, 明确改革方向, 认真搞好“顶层”设计

军事改革必须认清我国的战略安全环境, 与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结合, 这决定了军队变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十分不利, 强邻环伺。北有强邻俄国, 东邻心怀敌意的日美同盟, 西南有宿敌印度, 东南及南部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海上交通线处于日美潜在威胁之中。在这之中, 我国北方相对平静, 西部印度扩张野心急剧, 南部南沙争端加剧, 近期南海问题与钓鱼岛问题的升温表明了东南沿海形势急转直下, 岌岌可危。面对以上四个战略方向当前的现实情况, 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苏联的彻底解体, 我国周边国际环境不但没有好转, 相反还有急剧恶化的趋势。在围绕台湾的统一问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 美国政府在奥巴马上台后实施“重返亚太战略”, 强化美日同盟, 在关岛强化兵力部署、干涉南海事务等举措, 表明美国日益加重了对我国的战略包围和威胁。我国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保障国家安全, 维护自身战略安全出发, 针对现有的实际威胁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制定改革的目标与计划, 使军队更好地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收复国土, 控制领海, 在未来太空和网络空间争得一席之地。因此, 我国应紧随军事发展的趋势, 加快中国军事改革步伐。搞好“顶层”设计是军事改革的关键所在, 改革之前应进行充分论证, 依据安全形势、军事规律行事, 切实增强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尽量避免因论证不充分而造成的决策失误。

(2) 改革军事指挥体制和编制规模, 加强联合作战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提高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这既是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大势, 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俄新一轮军事改革, 大力开展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 加速军队建设和转型。我们应密切跟踪掌握俄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的发展动向, 结合军队实际, 建立符合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现代战争的特点, 要求我们以联合部队的形式进行作战。对于中国军队来说, 运用扁平型网络式指挥体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考虑指挥与行政管理分开, 总参谋部将训练和管理部队的职能下放, 只负责全军作战指挥和战役演习。改变总部兼陆军指挥的现状, 组建陆军首脑指挥机关。将现在的大军区改为三军联合战区司令部, 数量可依据战略方向和任务进行合并调整, 体制上实行联合办公、联合训练, 联合作战。应从我军的实际出发, 在体制上解决联合作战指挥问题, 可采取“先立后破”的方式进行改革, 即在现行领导指挥体制下, 组建全军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 当发育成熟以后再改造现行体制。

在今后的体制编制调整中, 必须按照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 进行从指挥体制到部队编制的全面改革。为确保军队能够成为实现国家意志的得力工具, 在编制规模上, 力求小型化、中型化和一体化, 使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所谓小型化, 是指军队的整体规模将变小, 兵员人数减少。所谓中型化, 是指基本作战单位力求中型化, 即减少编制层次, 旅当师用, 师当军用。所谓一体化, 是指以高技术手段使作战单位横向结合得更加紧密, 达到整体高度协调, 使作战能力融为一体。

(3) 注重人才培养, 改革院校体制, 提高军人福利待遇

当前的军事院校体制改革还没完全到位。目前全军院校的数量偏多, 内部人员结构也不够合理。指挥院校和技术院校培养额不能满足部队需要, 而后勤和政治院校培训量又过剩。就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讲, 可以进一步把一部分军民通用的或与地方相近的专业逐步转向社会化办学或移交地方。就院校结构的优化来讲, 可将部分规模较小院校的培训任务调整合并给其他相同的院校, 或按军政合训的原则, 以规模较大的单一型院校为主体, 组成综合院校。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各行业人才争夺激烈的背景下, 既要注重人才培养, 更要从根本上建立起稳定人才的综合保障体系, 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保持部队稳定。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把更多的优秀人才保留和吸引到军队中来, 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 进而使军队通过变革而保持勃勃生机。

摘要:俄罗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应对美国及北约的威胁, 重振大国雄风, 一直努力推动军事改革。俄罗斯本轮的军事改革, 是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所实施的对国家军事力量的重大变革, 包括优化人员结构、改革体制编制等。其改革中的许多经验, 对于我军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军事改革,新军事变革

参考文献

[1]李保忠, 《中外军事制度比较》,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5月版[1]李保忠, 《中外军事制度比较》,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5月版

[2]戴旭, 《不战之困》, 武汉出版社, 2011年5月版[2]戴旭, 《不战之困》, 武汉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3]马建光、张明, 《俄罗斯军事改革任重道远——关注俄罗斯军事改革新动向》, 国防科技2009年第5期[3]马建光、张明, 《俄罗斯军事改革任重道远——关注俄罗斯军事改革新动向》, 国防科技2009年第5期

[4]《2009—2011年俄罗斯军事改革规划》, 2008年12月[4]《2009—2011年俄罗斯军事改革规划》, 2008年12月

[5]陈志新, 俄罗斯军事改革基本结束,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30日[5]陈志新, 俄罗斯军事改革基本结束,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30日

军事变革 篇6

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战争形式, 促使信息化战争成为现今战争的主要形式。战争中, 信息化装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 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已不适用于现今军事的发展, 而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已成为促进军事发展的必然方式。军事设备的信息技术含量较高, 因此要对军事设备进行规范性管理, 增加军事设备的战争需要。

1基于信息流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的提出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是多个关于“军事管理”活动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 从而进行一系列的军事管理工作, 进而完成军事管理的整体目标。对于军事管理活动而言, 要时刻对军事装备进行管理。管理包括对技术能力的物化以及军事需求的管理。管理军事装备的严格训练, 可使军事装备升级战斗力。

由于军事体制的变革, 军事管理方面出现了新的管理需求。然而, 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系统内部机构重叠现象严重, 大量职位出现交叉, 导致政出多门现象。其次, 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信息交流受阻, 难以进行流畅的信息沟通。最后, 系统结构以军事领域整体的运行机制为准, 难以满足军事管理的需求。可见, 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已不再适应现今军事管理的需求。因此, 急需对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变革。

2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信息流程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有其严格的划分方式和划分标准[1]。根据其内部要素进行分类, 可以划分为组成信息、运行信息、功能信息、环境信息。根据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剧本组成部分, 可划分为客体信息、运行信息、主体信息、环境信息。根据信息在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应用作用, 可划分为决策、辅助信息等。

在信息流程上进行系统的变革设计, 主要需要考虑其变革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军事装备处于全寿命时期, 将其系统划分为获取以及继生信息, 并将获取信息进一步细分为论证、定型、需求以及方案信息, 而将继生信息进一步细分为使用、退役、初装、维护、报废信息[2]。在这些信息中, 还包括人员信息、装备自身的信息等。此外, 信息获取、传递及反馈需按照一定的阶段进行, 不能跨阶段进行。对于获取信息以及继生信息而言, 信息的传递要有整体性。同时, 信息的传递必定产生一定的反馈, 要求获取的信息要进行实时反馈。

3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结构

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管理是军事装备管理的中心, 是保证军事装备整体质量的有效手段[3]。加强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管理是现今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也是军事装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军事装备管理系统集合了多个部分、多个要素以及资源,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因此, 系统中的技术、人、组织和信息等都是系统中的状态数据[4]。随着军事领域的不断发展, 信息越来越成为军事装备管理系统的核心, 决定着装备管理的有效性。系统中, 信息可以跨层次、跨部门进行流动。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范围以及权限进行信息获取,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职任务, 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但是, 系统若产生管理上的漏洞, 便会产生大范围的不良影响。在信息流程基础上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变革设计的框架, 是信息流程图对信息进行问题分析, 信息流程重新设计对信息进行反馈, 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进行新业务流程, 实现系统重构。在进行业务流程重新设计前, 要对信息进行反复优化, 然后熟悉业务流程, 对信息进行抽象化, 从而形成信息流程图。

4信息流程设计

(1) 信息流程设计过程。在进行信息流程设计时, 要时刻注意其整体的开放性[5]、完备性、整体性以及保密性。只有坚持以上原则, 才能使信息流程的作用最大化。信息流程的分析以及设计流程为新需求信息形成新需求信息流。现行的系统信息流程信息流对两方面的信息流进行对比分析, 然后从中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策略, 重新设计, 最后形成新的系统信息流程。新的系统信息流程形成后, 要与现行的系统信息流程进行对比, 还要与新需求信息进行局部以及整体的对比。在整个信息流程中, 新需求信息流程是促进新系统设计的主要动力。新需求信息的构成主要包括新变化的需求的信息和旧信息中缺少的信息。在新系统信息流程中, 新需求信息保证了设计与实际相结合, 保证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并促进新情况的产生。对信息流程的分析以及设计流程是为新需求信息形成新需求信息流。现行的系统信息流程信息流对两方面的信息流进行对比分析时, 工作人员应使用背靠背的形式采集信息, 并在采集中标明用处以及目的, 从而保证信息采集业务有效实行。另一方面, 在进行信息采集以及分析时, 工作人员可明确掌握装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2) 信息流程步骤设计。根据信息流程的分析过程, 制定信息流程的步骤设计[6]。首先, 要依据对信息的调查结果, 分析系统的信息要求, 尤其对决策性信息流要加强分析决策能力, 还要对新变化产生的信息进行分析。其次, 要掌握信息流的具体信息, 充分了解信息流的源头、时间要求、相关业务人员等[7]。对信息流的了解要包括其内部已存在信息和新产生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信息流的分析中, 要规范媒介物, 保持内容的统一性, 对内容重叠的信息要及时进行剔除。再次, 在设计的信息传递的渠道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式、方法方面, 相关工作人员要遵循最少传递规则, 避免出现信息多个环节、多种渠道传播的现象, 最大程度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最后, 要注重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8]。传播时, 要对使用的载体进行检查。此外, 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其部门内部以及其他部门所增加或删除的信息进行不定时检查, 从而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5信息流程设计注意事项

在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有效运行的过程中, 由于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信息, 对信息的采集及传递又使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的各部分紧密连接, 形成一个整体。改变传统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 对其运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可以使其系统中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有序,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使新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更加适用于现今军事装备管理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我国军事的整体作战能力。在进行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信息流程的设计中, 主要依据是信息的采集、传递、生成、处理。因此, 进行信息管理极大减弱了层级管理的思想限制和部门间的限制。在信息流程的设计中, 以实际的业务管理为主要目的, 在设计中完全按照完整性和开放的设计原则, 最大程度地打破层级以及部门的限制, 从而进一步促进结构的扁平化。在进行流程设计时, 还需要有创新精神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人力支持。因此, 对于业务流程设计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进行流程设计时, 应首先考虑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方面。充分考量后, 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 进而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 在进行信息流程设计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 对创造较大价值的流程进行全面掌握, 明确其价值的大小以及价值体现的方面。注重对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核心流程的了解, 从而制定相应的目标流程。其次, 分析流程中有效工作时间和所消耗的时间的比率, 分别对附加值流程、浪费时间流程以及无附加值流程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 从系统的整体出发, 充分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制定符合其有效运行的设计流程, 使业务信息流程的设计可以为军事装备管理系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还要对重新设计的业务信息流程进行速度和质量的控制。

6结论

综上所述, 基于信息流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 本文从信息流程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的提出,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信息流程, 军事装备管理系统变革设计结构等方面出发, 充分考虑信息流程设计的基本过程, 严格按照信息流程步骤进行设计, 并提出信息流程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 进一步打破传统军事装备管理系统中的层级以及部门限制, 减少信息传播环节, 整体设计信息流程及业务流程, 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建立新型高效的军事装备管理系统, 进一步促进我国军事领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全, 刘旭阳, 王兵.基于SCM的现代军事装备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3) :121-123.

[2]叶术青, 李秀春, 等.信息技术影响装备管理的作用机理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1, (2) :1-4, 10.

[3]龚昕, 周大庆.基于Newtera TDM平台的装备管理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 2011, (8) :186-188.

[4]代铭, 耿伯英, 占明锋.基于SOA-BPM的军事装备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 2014, (4) :106-110.

[5]孙晓梅, 韦晓凯, 曹从咏.基于物联网的军事装备信息可视化系统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 (4) :109-111, 121.

[6]徐鹏飞, 张浚乾.试论军事装备制度文化[J].装备学院学报, 2012, (4) :16-20.

[7]王飞跃.国防装备与系统的未来变革:从3D打印到平行军事体系[J].国防科技, 2013, (3) :1-9.

上一篇:钢结构吊装施工工艺下一篇:高中地理会考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