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指挥人才

2024-07-17

军事指挥人才(精选7篇)

军事指挥人才 篇1

新军事变革和联合作战将对军事物流的运行模式、组织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而对在军事物流成败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军事物流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军对军事物流人才重视程度还不够、复合型军事物流人才严重缺乏 (尤其是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 、军事物流人才专业素质较低, 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军事物流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此, 构建科学的军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系统规划培养路径

根据军委和总部关于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训分为初、中、高三级的相关规定, 对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可以建立“三级五阶逐级培训为主体、多阶岗位培训为补充、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培训路径, 实现人才生成流程上的有机融合, 努力实现基础培养、分军种接力培养、跨军种交叉培养和综合集成培养的有机衔接。

“五阶”包括以下5个有机衔接的阶段:第一阶段:“4+1”教育 (其中, 4年为军事物流指挥军官本科学历教育, 1年为军事物流指挥军官任职教育) 。第二阶段:初级任职教育 (预任营长培训阶段) 。军种单兵种指挥专业, 学制1~2年 (2年合格者获硕士学位) 。第三阶段:中级任职教育 (预任团长培训阶段) 。军种合同指挥专业, 学制1~2年 (2年合格者获硕士学位, 入学时已是硕士的获博士学位) 。第四阶段:高级任职教育 (预任师长培训阶段) 。军种战役指挥专业, 学制1~2年 (2年合格者获硕士学位, 入学时已是硕士的获博士学位) 。第五阶段:联合指挥专业培训, 学制1年。

在实施“三级五阶逐级培训为主体”的基础上, 还应以“多阶岗位培训为补充”, 实行在职轮训和专题短训等, 时间为3~6个月。在职轮训是现职军官的岗位培训, 重点在于新理论、新方法、新装备的学习;专题短训主要是查漏补缺, 重点在于解决业务性、技术性、专门性问题。

为提高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学历层次和任职经历, 可深入探索并大胆实践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现行的指挥类学员报考研究生政策的基础上, 允许有部队任职经历且表现优秀的军官在随后相应的任职教育中获得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或博士学位, 从而使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研究生学位随中高级培训共同产生, 形成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职务越高, 任职经历越丰富, 学历也越高的局面, 最终实现“我们的师长应该是硕士, 我们的军长应该是博士”的目标。

科学设计培养目标

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培养, 应以“使命培养”理念为统揽, 依据未来联合作战特点规律和现代军事物流发展趋势, 明确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从而确立联合作战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保人才核心能力的形成。

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分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指挥人才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 所以, 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差异化设计。

对战略、战役层次的军事物流指挥人才能力和素质基本要求可以归为四种素质五种能力, 即认知素质、专业素质、信息素质和心理素质;分析洞察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综合创新能力、融合协调能力、辨别判断能力、临机应变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战略层次的指挥人才主要应具备通观全局、预见长远的战略思维和谋划全局的战略能力, 精通多军种联合作战保障理论, 通晓军事物流活动全局, 深谙军事物流发展之道, 胜任战略筹划和组织指挥战略行动。而战役层次指挥军官, 处于战略层次与战术层次之间, 是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纵向层次的中间环节。因此, 对他们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要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 能充分理解和把握上级的意图, 从战役的高度对军事物流活动实施管理;另一方面, 具备良好的聚合多方的协调能力和多元一体的指挥能力, 能够根据各保障要素的使用特点、原则、时机和方式等, 协调各种保障要素, 使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基本要素按照合理比例和一定方式有效构成保障能力, 并使保障力量随着不同作战阶段、不同作战样式中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不同军兵种随时转换、聚合, 使整个军事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联合作战军事物流保障的效能。

战术层次指挥军官应熟悉军事物流某一环节的运作流程, 能够根据上级制定的保障计划进行具体任务的组织和实施, 如储存、运输、配送等, 并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同时, 必须了解部队、熟悉部队, 精通战术技术。这一层次指挥军官的核心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信息素质、联合意识以及保障指挥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管理部队能力、政治工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组训方式

院校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以系统论为指导, 牢固树立“大培养观”, 打破军种院校和军兵种教学训练间的壁垒, 集中全军教育资源对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实行联合培养。军队院校与部队联手培养军事物流指挥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之一。目前, 要不断拓宽共育人才渠道, 形成以院校为基础、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紧密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

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军地联合培养的模式, 并进一步调整比例, 提高层次, 丰富形式, 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动态调整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比例。二是提高依托培养层次。三是前伸培养起点。四是拓宽军地交流的空间。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广泛开展军地联合办学、联合教学、联合攻关等学术交流;积极参与政府及其机构的物流规划, 如交通规划、城市物流规划、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规划等, 深入了解并实时掌握地方物流发展的最新动态;选送优秀军事物流人才到企业去实习, 既为地方企业输送了人才资源, 又能够在企业一线锤炼军事物流人才。

不断创新培养内容

军事物流指挥人才的成长发展具有阶段性、层次性、连续性等特点, 各个层次、各个阶段既相对独立, 又层层深入、相互联系。因此, 培养内容的总体结构应该遵循这些特点规律, 使培养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衔接。军事物流指挥人才培养内容的构建应以本层次需要为主, 适当安排上一层次的内容, 以便使学员了解局部和全局之间的关系。

军事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的原则, 突出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完善课程结构;整合课程模块;充实更新课程内容。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适当增加作业演练、部队实习、代职锻炼、模拟演习等实践课程, 将实践课由传统的认识课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转变。

把握岗位任职指向性, 完善职业化课程体系: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统筹设置各类课程。一是基础类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员任职岗位需要的“应知”的基础理论。二是使命类课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和专业课程的限制, 按照“主体相关”原则, 围绕使命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加大诸军兵种知识、理论的融合, 增加课程的厚度和纵深感, 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层次。三是实践类课程。完善作战保障实验室建设, 建立信息化战争模拟仿真平台, 按作战保障流程实施对抗性、检验性和研究性模拟训练与演练;突出演习的实战性, 组织实施多专业、多兵种乃至跨军种的联战联训科目;有计划组织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 积极探索提高快速反应、控制危局、化解风险和协同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前沿类课程。主要围绕相关的新理沦、新技术、新装备、新战 (保障) 法等内容展开, 突出联合指挥、联合保障、火力协调、信息共享等联合作战前沿问题的教学研究, 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

(滕立新、张蕾:军事交通学院)

希特勒军事指挥生涯的三大失误 篇2

“黄色方案”中放虎归山 1940年5月10日,伦德斯泰特上将指挥下的A集团军群以1700辆坦克为尖刀,翻越阿登森林、强渡马斯河拉开了“黄色方案”的序幕,德国第19装甲军在古德里安的率领势如破竹,颇有横扫法国的架势,5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进抵阿运河一线,与北路B集团军群形成合围之势,将近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此时只需德国装甲坦克在前进十几公里就能彻底碾碎英法联军,但正在这紧急关头——1940年5月24日12时37分,希特勒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德军装甲部队停止攻击行动,消灭敦刻尔克之敌改由地面炮兵和步兵配合空军来完成。古德里安接到命令时大吃一惊,但这个让古德里安捉摸不透的命令却给了联军以喘息之机,蒙哥马利的第3步兵师被迅速调来构筑防线,同时英国皇家海军在5月26日18时57分实施“发电机行动”,在拉姆齐海军上将指挥下开始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经过9天9夜的努力联军共撤走338226人,撤走的士兵成为了后来反攻欧洲大陆军队的骨干,他们是英伦三岛主要的防守力量,同时还在北非和西西里岛与轴心国作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是什么原因促使希特勒下这样一个救敌人于危难之中的命令呢?使希特勒下这样一个贻误战机的命令直接原因是阿拉斯地区的一次反攻,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进攻不仅使他对手惊恐还超出了希特勒本人的预料,他一直担心速度太快,一旦南线的法军向德军暴露的一侧发起反击后果将不可设想。戈林曾打电话给希特勒请求将敦刻尔克之敌留给空军来解决,元首考虑到戈林在纳粹党中的地位,同意了他的请求;但A集团军群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在日记中记载:“元首今天来司令部视察,让我吃惊的是他竟以称赞的口吻对伦德斯泰特将军讲:英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血统优良的北欧人,消灭他们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好处,还谈到了英帝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元首希望英国在体面的基础上与德国谈和”,布鲁门特里特最后断定希特勒是有意要放跑英国人。

希特勒八月南北分兵 当德军正与英国激战之时,希特勒却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苏联,1941年6月22日3时30分,德军190个师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向苏联发起了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的爆发让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英国正在不断的轰炸德国城市,希特勒不得不将部分空军调来防卫德国的领空,在北非战场“沙漠之狐”隆美尔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需要空军的支援和大量的后勤补给。在突袭之初德军进攻非常顺利,到8月份,中央集团军群就已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仅距离莫斯科400公里,德军本可沿着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直取莫斯科,但此时中央集团军群的第3装甲集群北上支援列宁格勒的作战,而第2装甲集群南下开始对基辅的包围,装甲集群的离开使中央集团军群失去了进攻的势头,停止在杰斯纳河一线不能前进一步,错过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战略目标如此的多变,希特勒怎能不失败。当9月30日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时已经晚了,在这期间斯大林构筑了三道防御地带,延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12月4日第3装甲集群攻至红波利亚纳(距离莫斯科16公里),可苏联寒冷的冬天来了,气温达到了零下30几度,5日,苏军发起反攻,将德军击退100—250公里,德军了损失50万人。

悍然的对美国开战 莫斯科战役正在激烈的进行时,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进了希特勒的统帅部,德国于1941年12月11日正式对美国宣战,但根据《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只有在日本遭受他国进攻时德国才有义务对日本提供支援,而这是日本主动偷袭美国珍珠港,德国对美国宣战让后来的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希特勒曾说:只要美国人不参战我们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在这里许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史实:“1941年12月5日凌晨3时,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拿到了一份希特勒签名的条约草案,在草案中德国保证同日本结盟与美国开战,绝不单独媾和。这个错误的决定是因为希特勒过高地估计了日本的战斗力,同时也低估了美国的工业实力,当他接到日美开战的消息后兴奋地喊道:我们不会输掉战争了,现在我们有一个3000年来没有被打败过的伙伴,他认为从日本得到的支援将大大抵消由美国参战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当德国在军事上一败涂地时希特勒不得不承认:这个反美战争是个悲剧,不符合逻辑也缺乏现实基础”。美国的加入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达到了最大的规模,轴心国走向了覆灭的命运。?笪摘自《青年文学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探析 篇3

研究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了解, 而且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一、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

1.1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动态变化

智慧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可能随着军事任务的变化和军事需求认识的发生改变。同时, 在军事需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指挥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系统项目要随之改变。因此, 指挥信息系统的开发应与军事需求相符合, 随着军事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 军事需求的变化会给指挥信息系统的开发带来巨大的困难, 一旦军事需求发生变化, 那么军事项目、军事设计以及军事项目管理工作都要进行调整, 过多的变动严重影响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

1.2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的效率。并且, 在指挥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中, 分析军事需求项目的难度较大, 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 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达标, 不能够对军事需求项目进行准确完整的分析。

同时, 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严重影响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1.3军事用户需求表达能力不高

军事用户需求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指挥信息系统对军事需求项目的分析。但是, 当前很多军事用户的需求能力表达不高, 导致工作人员在分析军事需求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够全面了解军事用户的需求, 导致军事需求项目分析出现错误。同时, 很多军事用户对军事业务进行保密, 不愿将设计军事业务的内容与指挥信息系统进行交流, 加大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项目分析工作难度, 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策略

2.1调整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体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部分应积极调整管理机制, 减小军事需求分析的难度。为此,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部门应积极设立管理组织和主管部门, 成立军事需求分析团队, 加强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的重视。同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科研单位和军事用户的主体地位, 引导指挥科研单位和军事用户正确认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 使军事用户充分了解军事需求分析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规范, 积极配合指挥信息系统军事分析工作。

2.2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部门应不断提高用作人员的是。为此, 在招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人员的过程中, 要严格遵循择优录取的原则聘请具有完善理论知识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担任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工作。同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部门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提高员工的军事需求分析能力, 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 进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确保军事需求研究质量。

2.3增强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应变能力

由于军事需求的动态变化,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应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保证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能够根据军事需求项目的变化进行业务调整。为此,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研究要保证军事需求设计的相对稳定性, 确保军事需求立项论证的正确方向。

同时,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研究应认真分析军事用户的军事需求变化。另外,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共组应积极检查调整之后的军事需求项目, 保证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调整符合军事用户的军事需求变化, 提高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应变能力。

三、小结

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对我国军队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是我国军队建设的信息保障。文章从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问题及策略方面对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进行了研究, 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从其他角度深入研究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 以促进军队建设, 为军队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探索了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的策略。

关键词: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舒振, 刘俊先, 易先清, 罗雪山.基于多视图的复杂信息系统需求开发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 (07)

军事指挥人才 篇4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效能,提高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武装力量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而实施的不直接构成战争的军事行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军事行动, 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为提高指挥效能, 应采用正确的指挥方式、方法和手段,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人才的培养。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对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非战争军事行动背景复杂, 要求指挥员具备很强的政治意识

与一般作战行动相比,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 目的重大而特殊。像处置边 (海、空) 防突发事件行动, 尽管某些事件只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 但因涉及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等战略层面的利益, 处置行动变得十分敏感而复杂。事关战略全局, 与政治、外交密切相关, 军事行动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威、军威。指挥员必须准确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目的, 善于从全局的高度看问题、辨本质, 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无论行动的规模大小都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 深刻领会上级意图,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决策指示上, 紧紧围绕上级意图指挥部队行动, 防止决策失误、指挥失当。

(二) 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 要求指挥员具备更高的能力素质

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样式包括反恐怖行动、维护社会稳定行动、抢险救灾行动、处置边 (海、空) 防突发事件行动、维和行动、维护国家权益行动等。每种样式又有多种行动, 仅抢险救灾就包含了抗洪、灭火和抗震救灾。针对不同的行动, 不同的情况, 指挥员要采用不同的指挥方法。譬如,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 由于骚 (动) 乱事件的规模、性质通常随着事态的发展而变化, 这就使军队遂行维稳任务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当局部地区发生小规模恐怖骚乱事件时, 通常可采取政治攻势和军事威慑, 力争以和平的斗争方式解决问题;当事态扩大, 发展到动乱, 并有明显的暴 (叛) 乱迹象时, 则需使用军事威慑和有重点的局部武力打击并举的方式, 力争将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当事态继续恶化, 问题性质发生质变形成恐怖暴 (叛) 乱时, 主要实施强有力的武力打击, 坚决、迅速、果断地予以平息。行动时, 军队要针对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 准确把握事件性质的界限, 做到随机应变, 力争主动。这对指挥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非战争军事行动突然, 要求指挥节奏更快

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突发性, 其发生的事件、地点、规模、态势和影响程度是不可预测或难以准确预料的, 而且发展演变速度极快, 部队遂行任务的性质、方向、地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指挥员进行决策的时间和组织行动的时间极为有限。指挥员必须克服各种困难, 加快指挥节奏, 简便控制方法, 缩短指令反馈时间, 提高部队的反应速度, 尽快控制事态。

4.非战争军事行动联合化, 要求指挥协调顺畅。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化的特点, 决定了行动往往是多系统、多军兵种、多行业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 不仅包括军队内部的各个军兵种, 而且还包括地方政府、武警部队, 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力量。由于参与行动的各方面力量平时的指挥体制、通联手段、训练水平、管理方式、队伍素质和应急处突能力都有很大差别, 加之现场指挥的范围大, 头绪多, 指挥与协调的难度大大增加。由于反恐怖行动往往在军队、武警、民兵与地方党政机关、公安部门的相互配合下进行, 有时还可能开展国际间合作。因此, 需要各种力量协调一致地完成任务, 指挥关系复杂, 协调任务重, 协同难度大。

二、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效能的路径选择

(一) 建立一体化指挥机构

未来非战争军事行动无论规模大小都将是多元力量的整体联动, 必须着眼形成整体合力, 加强集中统一指挥。首先, 要明确指挥主体。无论是事先有准备还是应急行动都应把明确指挥主体放在首位, 最大限度地赋予指挥权, 尽快形成统一的指挥核心。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挥主体主要由行动地区最高军事机关、担负主要任务的部队、参与行动的最高指挥机关担负, 以利于形成高度的指挥权威。其次, 要建立健全指挥体系。根据投入的建制单位数量、兵力规模、任务范围等因素, 合理确定指挥层次, 构建单级或多级指挥体系。构建指挥体系的关键, 是正确处理指挥层次与跨度的关系, 既不能因纵短横长、指挥跨度过大, 造成控制难;也不能因纵长横短、指挥层次过多, 影响指挥效率。应切实找准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再次, 是要完善指挥机构内部要素。既要保持精干高效、功能完备, 又要避免重叠交叉设置。根据具体任务, 有什么样的指挥需求, 就设置什么样的指挥要素, 确保指挥机构内部设置与联合指挥需求相适应。在人员编制上既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员, 又要有精通专业的技术人员;既要有善于沟通协调的联络人员, 又要有精通法规、民俗的咨询人员。最后, 要理顺各种关系。一是指挥关系, 这是指挥机构与隶属、配属力量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 下级在行动上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指挥, 自觉维护上级指挥权威。二是指导关系, 这是根据职责和任务, 对指挥关系的延伸和补充。各级指挥机构业务部门, 有责任和权力对口指导下级部门;指挥机构内部, 指挥中心有责任和权力指导其他业务部门。三是协同关系, 这是参战力量实现整体联动的内在要求。在具体行动中, 没有建立指挥关系的任务部队, 在执行同一任务时应建立协同关系, 既可以由各级指挥机构统一组织, 也可由任务部队根据实际情况临时组织。四是协调关系, 这是军地之间沟通联络的主要渠道。军警民共同参与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部队应与地方党政部门之间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协调关系, 确保军警民步调一致。

(二) 灵活运用各种指挥方式

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受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因素制约, 具有特殊性、应急性、多变性等特点, 为提高指挥效能, 必须着眼整体效益, 在统筹兼顾政治、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基础上, 果断作出决策。构建军地一体信息网络系统, 定期向驻地办公室、公安局、安监局等单位了解情况, 及时掌握驻地社会动态和突发事件情况, 为做好应急准备争取主动。要把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综合指挥与专项指挥、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定点指挥和移动指挥等多种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通过划定权限、明确职责, 实施指挥权限调控下的自主指挥。最高指挥机构可将任务部队担负的具体任务, 纳入统一意图下进行整体筹划, 在确保对各级指挥活动实施宏观指导和跟踪监控的前提下, 由各级按照担负的任务和实际情况, 实施相对独立的指挥。指挥过程中, 涉及全局的重大行动, 指挥员必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或组织专项机构实施专项指挥。除此之外, 各级一般不应干预下级的指挥活动, 一旦出现特殊情况, 则可越级指挥任务部队, 改变力量布局, 调整行动计划, 确保上级意图的圆满实现。

(三) 构建多元化指挥手段

应依托信息化指挥平台, 积极研究探索网络化指挥、军地一体化指挥、贯穿式分散式指挥等方法手段, 主动构建纵横贯通的指挥网络。当部队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时, 应根据力量规模、部署范围和任务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状况, 按照军队、武警、预备役既能互联互通又互不干扰影响;既能充分利用地方通信资源又能确保安全保密的原则, 增配机动性能好、通信距离远、受地形影响小的卫星通信和军用移动通信装备, 采取空中转信、地面接力等方式, 建立通信配系、确保动中通、扰中通和实时通。另外, 还要充分发挥专业辅助决策系统在组织指挥中的应用, 在现有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基础上, 结合部队预定任务, 增加应急指挥、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和维权等专业指挥模块, 为组织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四)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非战争军事行动涉及诸军兵种及其他武装力量的运用、平时指挥关系的改变等诸多问题, 需要配套完善的法规加以规范。应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的高度, 尽快把非战争军事行动纳入法制轨道, 配套完善综合性、专项性法规, 进一步明确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律地位, 为部队行动提供法理依据。应通过法制手段, 进一步规范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体制、机制和相关活动, 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解决好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多头指挥等问题, 使非战争军事行动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保证组织指挥有法可依、临阵不乱。

(五) 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组织指挥能力, 根本在于锻造一批高素质指挥人才。必须把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人才培养, 纳入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体系, 努力提升成长起点。必须把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人才培养与完成重大任务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在国际维和、联合军演、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锻炼培养, 磨砺指挥素质, 拓宽国际视野, 增强战略思维, 尽快满足现实急需。必须注重以课题研究牵引指挥人才培养, 健全实践育人的激励机制, 激发官兵探索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规律的内在动力, 努力提高指挥人才的理论素养。必须在不断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中培养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人才, 把高素质人才放在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重要岗位上,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切实以个体素质的提高, 促进部队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军事指挥人才 篇5

关键词:军事指挥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WindML,汉字点阵

由于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现代军事指挥系统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WindRiver公司的媒体库WindML(Wind Media Library)提供了基于VxWorks的图形解决方案,其UGL组件提供了显示模式设置、标准输入/输出控制和点、线、面作图等函数,但没有直接提供完备的汉字显示解决方案,不支持汉字显示。针对实际指挥系统中人机交互界面的需求,全西文的的交互方式显然不便于文件的传输和信息的交换。本文通过对汉字编码和WindML显示机制的分析,给出了VxWorks嵌入式平台下汉字显示的实施方案。

1 VxWorks在军事指挥系统中的应用

所谓嵌入式系统,是指内置到火控、战车、飞机、导弹以及卫星和舰船导航等各类武器系统和作战平台上的计算机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武器控制中,后来用于军事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所以军事国防历来就是嵌入式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现在,各种武器控制(火炮控制、导弹控制、智能炸弹制导引爆装置)、坦克、舰艇、轰炸机等,以及陆海空各种军用电子装备、现代化的军事指挥系统等都可以看到嵌入式系统的影子。

在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中,VxWorks以其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VxWorks是美国Wind River System公司(风河公司,简称WRS公司)推出的一个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是一个运行在目标机上的高性能、可裁剪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具有专门为实时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的操作系统内核,它包括了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网络协议及系统应用等几部分。

VxWorks在军事指挥系统中应用时,由于指挥系统对人机交互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对武器参数、操作进程以及作战指令等战场信息进行显示,因此迫切需要完成VxWorks下的中文显示开发。军事指挥系统中所显示战场信息如图1所示。

2 VxWorks下汉字显示方案

2.1 WindML基本功能

WindML是由WindRiver公司提供的媒体库,其UGL组件提供了显示模式设置、标准输入/输出控制和点、线、面作图等函数,以及对芯片、输入/输出设备、音频/视频、帧缓冲器等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

WindML的主要功能有二维图形API、事件服务、区域和视窗管理、多媒体API和资源管理。其中,二维图形API是最常用的部分,包括基本绘图操作(如画线、矩形、椭圆、多边形、点等),选择字体输出文本、位图管理、光标管理、批量绘图操作、图形上下文、色彩管理和双缓冲等。事件服务程序用来处理输入设备的输入请求。它会把键盘、鼠标等输入数据转化为事件并加入应用队列;区域和视窗管理可以在界面上定义一个区域或多线程之间共享的窗口,以进行绘图操作;多媒体API支持NTSC,PAL,SECAM等视频制式下DSP或混频器两种设备的音频输出,也支持JPEG图形格式;资源管理器是指常规的WindML资源(例如设备和事件队列)、内存管理和驱动器注册等资源的建立、控制和删除。

2.2 WindML字体驱动体系结构

WindML字体驱动在WindML 2D API上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抽象层,允许应用程序通过一个通用2D字体API库使用不同的字体引擎。通用2D字体API是提供给应用程序使用字体API的公共接口。字体驱动不同于VxWorks中的其他驱动,它不允许执行或使用任何图形驱动接口以下的程序,也就是说它不直接访问硬件,只访问系统所使用的图形驱动或间接通过UGL图形驱动结构来访问硬件。这就允许字体驱动可以运行在任何图形驱动之上,与字体引擎硬件无关。WindML字体驱动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3 点阵汉字输出过程

点阵汉字的显示是利用WindML的图形输出功能来实现的。设计开发中利用WindML对位图字符显示和双字节编码的支持,按照WindML位图字体文件的格式完成汉字点阵的转换存储,并使用WindML的双字节显示函数实现点阵获取、点阵显示,将汉字显示出来。

WindML有很多字库文件,原始安装状态下都是西文字库文件,要在VxWorks系统中显示中文汉字,解决方案是将西文字库文件修改成为中文字库文件,即设计一种类似西文字库格式的C语言文件,文件中存储双字节的汉字编码、点阵信息及字体的控制信息等。字库文件经过系统配置、编译后生成点阵字库文件目标代码,点阵驱动程序从目标代码中获取点阵信息传递给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应用程序调用图形显示函数输出汉字。WindML下汉字显示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

2.4 点阵汉字存储结构

国家标准对汉字库结构做了统一规定:字库分为94个区,每个区有94个汉字,每个汉字有确定的区和位编码,用两个字节表示,第一个字节表示汉字所在的区号,第二个字节表示位号,即所谓的区位码。每个汉字在字库中以点阵字模形式存储,一般采用16×16点阵、24×24点阵,每个点用二进制位(0或1)表示,对应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就是相应的汉字。每个汉字都有惟一的区位码,通过区位码计算出汉字在字库中的位置,从而确定汉字的字模。

点阵汉字字库C语言文件有固定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点阵属性表、点阵信息描述总表和点阵信息表。

点阵属性表 用来描述点阵汉字的字符结构和字模结构参数的结构体,包含参数有像素大小、字符名称、字符家族名称等,特别定义了指向点阵信息总表的数组指针,字体驱动程序利用这个指针寻找点阵信息总表。

点阵信息描述总表 它是一个存放指向点阵信息表指针的动态数组,其元素个数取决于汉字点阵信息表的个数。

点阵信息表 点阵信息表以数组的形式表示,主要用来存储汉字的GB2312码(西文是ASCII码)和详细点阵信息。可以是一个表也可以是若干个表。把汉字按GB2312编码的页分类,构建多个汉字分表,也可以把中西文装在混合表里做成一个大表,西文字符被扩展成双字节存储。

3 点阵汉字字库实例

自己开发点阵存储、点阵获取、点阵显示,改造WindML的双字节或单字节显示函数,使其能判断汉字码,一旦判断出汉字码,则使用自己开发的点阵获取、点阵显示等把汉字显示出来。该方法对点阵的操作更加灵活,适合非标准的点阵算法,或者当开发者已有成熟的点阵操作方法时,把该方法绑接到WindML上。

不必理会WindML双字节编码机制,这里需要的是一个汉字的点阵字库,这个点阵字库不必按照WindML的双字节编码机制进行编码,里面所存储的只是汉字的点阵信息和区位码信息,这个字库可以通过从Windows中导出;由于不选用WindML的双字节编码机制,所以对于VxWorks中关于如何控制打点以及显示点阵字体驱动,并不需要具体了解;更重要的是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只需把自己所写的汉字显示函数绑定到WindML上面即可。因此这里必须要求自己写点阵的存储、点阵显示、汉字显示函数。做起来比较简单,只要求了解汉字编码的基本知识,即汉字双字节编码中,高、低字节的最高位都是为‘1’,而西文字符编码中最高位为‘0’,利用这点来判断所要显示的字符是汉字还是英文。

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在现有的西文字库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添加相应的字体参数和汉字的点阵信息,形成点阵汉字字库文件uflhz12.c,uflhz16.c,uflhz24.c,以分别存储12,16和24号宋体的字库信息。这个过程用Windows编程来实现。

以下是16号宋体字库文件中的点阵信息表:

点阵信息表后定义了点阵信息描述总表:

该指针指向点阵信息表的首地址,并被点阵描述结构直接调用。

字库文件的最后定义了点阵属性表,该表规定了整个点阵字库的属性以及字模和间距,并定义点阵指针。

4 结 语

在VxWorks嵌入式平台下采用点阵汉字显示技术,使得战场信息、态势、指令等获得了中文显示。最终使设计开发的军事指挥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卓越的实时性,同时具有直观而方便的中文平台以及友好的交互能力,大大提升了整体作战效能。

参考文献

[1] WindRiver System,Inc..VxWorks Programmer′s Guide[Z].

[2] WindRiver System,Inc..WindML Programmer′s Guide[Z].

[3] 刘尚军,张志兵.ARM嵌入式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4] 张海堂.Visual C++6.0编程指南[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5] 王学龙.嵌入式VxWorks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 梁勇,孟桥.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中的多媒体组件WindML 2.0[J].现代计算机,2002(10):88-91.

[7] 李德元.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1998,24(10):7-11.

[8] 孔详营,柏桂枝.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及其开发环境Tornado[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9] 陈智育,温彦军,陈琪.VxWorks程序开发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军事指挥人才 篇6

1 基于体系作战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实现作战要素的信息化。基于体系作战下, 需要将作战要素转化为信息力, 进而实现新型战斗力的转换, 这是现代化军事发展下作战能力生成的主要模式。对于军事指挥系统来讲, 基于各作战单元间本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需要将各项要素与信息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 进而为提升战斗力奠定基础。第二, 实现信息化系统下各作战要素的融合。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系统间的耦合能力, 进而将军事信息系统与其余信息进行整合, 为军事指挥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以军事指挥的优势来赢取战机优势。第三, 实现以“行动为中心”这一指挥方式的转变。体系作战下, 要想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抓住作战时机, 以赢得作战优势地位, 就要求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在具备信息化系统基本性能的基础上, 实现战争准备的实案化, 进而转变战斗指挥形势以充分发挥出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2 体系作战条件下军事指挥作信息系统的建设途径

2.1 实现以SOA为基础的软件架构

当前, 在现代化军事理论的不断发展下, 相应的军事信息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SOA软件结构则满足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需求。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建构, 能够满足体系作战下对指挥信息系统所提出的高要求, 即以良好的兼容性与适应性为基础, 通过自身的灵活性来满足信息耦合需求, 并且反应速度较快, 能够为提高军事指挥的实效性并提高战斗力奠定基础。基于信息技术下, 相应的服务接口能够为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间的相互交互提供支撑, 进而通过信息耦合的实现为军事指挥的高校落实奠定基础。所谓的面向服务指的是以高度集成为基础, 进而服务于同一的指挥平台, 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以满足实际操作之需。

2.2 实现信息栅格化体系结构的搭建

基于体系作战下, 战斗模式发生了转变, 相应的战斗力随之大幅度提升, 之所以能够实现战斗力的提升, 原因在于指挥信息系统以自身的动态化化特点, 通过网络化格局的搭建为作战指挥的完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体系作战下, 采用信息指挥系统需要在灵活多变的战事下实现对各项作战任务的随机应变, 以预案的完善制定来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 确保在面对繁琐作战信息的过程中, 能够及时实现完善处理。与此同时, 在体系作战条件下, 相应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要能够与其他信息资源相融合, 进而通过动态链接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以信息栅格体系结构来满足实际需求。这一结构体系以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与分布式特点来实现的, 通过对软硬件设备的一体化融合来实现指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良好交互, 这种技术性的支撑能够为从根本上提高作战能力奠定扎实基础。

2.3 构建模拟仿真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训练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注重军事训练, 以提高军事部队整体的战斗能力, 而基于信息化技术下,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模拟仿真训练来实现。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构建出来自实战的模拟训练模式, 进而营造出实战环境, 通过良好的人机交互来提高作战指挥人员的能力素质, 使其在模拟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 为提升部队战斗力奠定基础。为了确保充分的发挥出基于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下模拟训练的作用, 需要以构建完善的仿真作战模型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与相关联的其他信息系统相连接, 进而通过系统的高度耦合来实现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然后从体系化作战条件出发, 实现对这一系统与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以充分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战训功能。

2.4 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理功能

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从当前指挥系统信息资源实际所发挥出的效用看, 由于并未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与共享, 因此, 相应的功能与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在于信息管理功能的发挥程度。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就需要以专门数据中心的构建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优化配置来提高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进而为实现军事作战指挥信息的科学流动并提高信息服务的集约化水准奠定基础。

3 结论

综上所述, 基于体系作战下, 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能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军事的步伐并提高军事战斗力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构建这一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需要本着体系作战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以SOA软件构建的搭建、信息栅各化体系结构的生成、模拟仿真训练模式的构建以及信息管理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为手段, 从根本上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军事作战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往的机械化作战逐渐演变成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而基于体系作战条件, 要想提升军事战斗力, 就需要实现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完善建设, 以满足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本文基于体系作战条件下, 对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系作战,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滨, 姜明远, 宁波.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军事, 2007 (11) :57-60.

[2]童哲, 王小涛.科学推进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政治工作建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1 (4) :35-37.

军事指挥人才 篇7

关键词:光纤通信,军用通信,C4I,系统

1 数字光纤通信优势与现状

由于光纤作为一种传输媒质, 与传统的铜电缆相比具有一系列明显的优点, 因此,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光纤技术不仅在电信等民用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而且因其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抗核辐射等能力, 以及重量轻、尺寸小等优点, 使它也得到了各发达国家政府和军方的重视与青睐。

特别是在美国,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先后计划的光纤军事应用项目就达400项左右, 这些项目包括固定设施通信网、战术通信系统、遥控侦察车辆和飞行器、光纤制导导弹、航空电子数据总线和控制链路、舰载光纤数据总线、反潜战网络、水声拖曳阵列、遥控深潜器、传感器和核试验等。这些项目陆续有报道取得了不同的进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光纤技术的军事应用继续受到美、欧等国军方的重视。在美国, 三军光纤技术开发活动的计划项目分成五大部分:有源和无源光元件、传感器、辐射效应、点对点系统和网络系统。由三军光纤协调委员会进行组织, 每年投资为5千万美元。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美国国防部已把“光子学、光电子学”和“点对点通信”列为2010年十大国防技术中的两项。其中光纤技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预示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光纤技术军事应用的研究将全面展开并加速进行。而各项先期应用及演示、验证表明。21世纪的军事通信和武器装备离开了光纤技术将无“现代化”或“先进”可言, 在未来战争中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2 数字光纤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 美军就已着手开发光纤通信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当时美军把光纤通信系统AN觟A GC2l用于称为TR I2TAC的战术通信网中, 时隔20年后的今天, 通过海湾战争的实践表明, 在现代战争中, C4 I (军队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计算机) 必须跟上现代战场上使用的新颖而高超的武器系统发展的步伐, 才能赢得战争胜利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军事指挥官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也基本上取决于指挥官所辖区C4 I装备的现代化程度。

光纤通信引入到C4 I中, 提高了C4 I系统的现代化水平。1997~1998简氏年鉴指出:由于光纤通信引入到C4 I系统使其顽存性、抗毁性更强, 通信协议和系统结构更坚实, 传输容量更大, 使野战通信设备车更机动灵活, 更适合于复杂的集成设备的信息分配要求。Janes C4 I系统指出:在陆上战术和战略指挥部、机场指令以及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中, 从简单的车载无线设备到复杂的控制信息系统 (C IS) 局域网都要求采用光纤通信。

3 光纤通信在军事通信中的作用和地位

军事评论家在评论和估价纤维光学技术对军事通信系统带来的深刻变革中曾形象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批坦克隆隆驶过德国, 标志着现代战争的开始;先进的雷达今天仍被视为是衡量兵器装备先进程度的标准;今天的纤维光学技术可以对从战术到战略各级别的实战设计系统产生影响, 如果纤维光学技术完全进入武器系统, 那么它对军事力量的影响有可能超过坦克和雷达。

军事评论家的这一评述, 足以显示出光纤通信在军事通信中的作用和地位。现今的光纤通信目前和今后对军事通信所起到的作用, 将验证军事评论家的预言, 原因即引言中所提到的, 作为现今已挤身于组建现代通信网的三大支撑技术之一, 干线网主体的光纤通信被大量引入到军事通信, 它将会使现代军事通信的信息处理、交换、传输、存储趋向一体化, 使网络管理趋向集中化、自动化, 使传输手段趋向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 并促进集指挥、控制、通信、信息处理及情报于一体的C4 I系统的迅速形成。到那时最高指挥部就完全可以把包括高分辨率图形、图像和电视等类型的信息在内的宽带多种业务传送到各战区和指定的作战分队, 进而达到现代化战争对通信要求的目标。

关于光纤通信在战术通信中的作用, 简氏年鉴和美国航天实验中心战术光纤市场经理Johu M c Denmo t t的文章指出:战术光纤通信系统可提供保密和幸存性强的战场通信链路, 用于战术通信网或局域通信网中的移动交换机、终端或远程天线中继站之间的传输链路在部署的武器系统、电子战设备、雷达通信和监视设备中用作远程数据链路。称之为Hun ing H iw ay的光纤数据总线可满足包括坦克、装甲车和自动推进式火炮在内的武器平台的更广泛的信息分配要求。由于光纤通信体积小、重量轻、频带又很宽, 在C4 I的军用通信环境中引进光纤系统, 只需一种光缆 (或一根密集型多芯光缆) 便可代替现今各种战场和野战通信所用的通信电缆 (从双股扭绞被覆线到最复杂的四芯扭绞电缆和同轴电缆) , 甚至无线微波接力通信。这样野战部队的通信、数据传输、武器控制系统等所有的线缆可以是一种可支撑性的、单一或通用的光缆型号。这样的配制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战术通信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鉴于光纤通信在军事通信中占据如此重要地位, 外军、尤其是美军近年来为此竭力开发其在陆、海、空三军及武器平台等各军事领域的应用, 并强化了投资强度。据Signal1989年8月号文章报导, 美陆军通信电子司令部 (CE-COM) 在1989年前为其战术C4 I系统与A T&T签订了一个包括三个附加采购方案 (金额达4300万美元) 的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 (FO TS2LH) 合同。由A T&T在两年内向陆军提供5600套战术光缆装置。根据美陆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早在1984年达成的协议, 以A T&T的双芯战术光缆为其标准装置。1984年的协议还规定, 在CECOM的赞助下, 由A T&T研制三军通用标准战术光缆组件 (TFOCA2ri2service Standard Tact ical F iber Op t ic Cab le A ssemb le) , 弗吉利亚州罗阿诺光的F IBERCOM公司研制光调制解调器、辅助设备和测试设备。另据报导[1,2],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 美陆、海、空三军开发光纤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项目, 经美国政府审定通过的多达412项, 其中仅在1986~1990年期间的投资额就达17亿美元。从开发项目到投资额也足以说明光纤通信在军事通信中的显要地位。

以光纤传输系统来分流 (off2loading) 军用卫星通信传输业务, 可显著增加军用卫星通信用于战术通信的容量, 还可以为远离指挥中心的部队, 或卫星波束覆盖范围内的移动部队在通信高峰时若容量不够用, 为其提供应急通信信道。

结束语

数字光纤通信为智能军事指挥提供了高效信息, 满足了现代化战争对通信的要求, 增加了通信的容量和灵活性。发展数字光纤通信, 对于国家进行军事创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梓森.光纤通信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

[2]张煦.光纤通信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初中语文试卷讲评策略下一篇: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