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性分析(通用12篇)
效性分析 篇1
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 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 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5分钟, 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 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以便提高课堂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就会主动地学习它, 思考它, 就会自主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这是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1. 实验观察,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究欲望, 尽可能地增加情景教学, 引导学生把“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
(1) 用具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触动时, 正是学习兴趣被唤起之时, 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 人的心理活动起源于问题, 有疑问才会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
2. 实验探究, 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中学物理教育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科学研究理解物理知识、学习物理技能、体验物理过程和方法, 进而理解物理学的本质, 形成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通过: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这一过程, 注重实验过程, 尊重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实验设计, 是兴趣激发后的结果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 它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操作, 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二、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授课过程中, 知识传授者在分析问题时要把相关思路揭示出来, 并使学生理解, 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 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思维, 通过习题训练思维过程, 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评价、剖析。如果学生的思维过程准确, 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 就会启发其他学生, 如果思维有误, 教师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 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2. 展示教者本人的思维过程, 作好示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去理解, 体会、思考教师的思维过程, 自己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 要依靠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 既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 又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 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高思维能力。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有效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发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 捕捉学生的心迹, 精心设计实验, 塑造生动别致的直观形象,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能够点燃学生好奇心的火焰, 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 能够激活学生产生思维的动机。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 教师不能轻易放过, 而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共同参与结合教学内容投入讨论, 既尊重了学生, 又保护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探究欲望。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不断地推动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 才能解决问题, 才能创新。
总之,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重道远, 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要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措施, 使学生掌握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重要途径,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尽最大可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
效性分析 篇2
一、写作解题方法和原则
1、解题方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且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的成立条件是否充分。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1)思路过程:先找出题干中的缺陷(一般题干中会存在七八个缺陷,考生最少要找出四五个缺陷),再将这四五个缺陷进行分析评述。
(2)写作过程: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标题很重要,要占2分,所以一定不能漏掉。开头段要点题,概括原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中间段对这四五个缺陷进行评述,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注意语言要简洁、准确。结尾段扣题、总结,要有力度,能够和开头段进行首尾呼应,高度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和观点。
2、基本原则
(1)注意专业意识——工商企业管理。这就要求考生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注意时代特色和国际、国内大环境。在工作之余要多关心国际、国内的新闻大事。
(3)要理性思考,注重写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严谨性、实用性和缜密性。
(4)不需要感情色彩,不偏激,不求怪异。
(5)控制字数,注意结构,标题可以在成文后再最后确定。
二、常用语气词汇
(1)引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时多用这样的词汇:“可能”、“或许”、“大概”、“也许”、“一般”、“大部分”、“通常”、“很可能”、“完全有可能”、、、、、、(2)批驳原文的论证和观点时多用这样的词:“成问题”、“不严谨”、“不确切”、“可能不成立”、“不一定”、“未必能推出”、“有些牵强”、“难以必然成立”、“不敢苟同”、“值得商榷”、“缺乏说服力”、“令人费解”、“尚需完善”、“难以令人信服”、“很难站得住脚”、、、、、、三、常用结构词汇
1、大连接词
“首先”、“其次”、“再次”、“另外”、“最后”、“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本论部分每段的开头建议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2、小连接词
“而且”、“还有”、“况且”、“更何况”、“更重要的是”等。本论某个段落中如果你要分析题干的多个逻辑问题,那么几个问题的分析之间,你可以使用这样的词来承前启后。
3、分析引导词
“很可能情况是”、“比如”、“试想”等。分析和批判题干的推理问题时,如果你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的情况或是自身的经验,那你不妨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4、分析收尾词
“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在引入和批判题干的推理问题时,如果你需要引入一些现实的情况或是自身的经验,那你不妨使用这样的连接词。
5、开头和结尾
标准的开头和结尾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
开头——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推出结论说、、、、、、(省略号部分是引用原文)。但是,这样的推理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结尾——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所以,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四、常用命题方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按照现有的评分标准,必须要拟题目,否则就要扣2分。下面提供几种常见的命题方式:
(1)万能型命题法,如《一份存在逻辑漏洞的论证》。
(2)质疑型命题法,如《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真的不超过五个吗?》。
(3)形式型命题法,如《对某某文章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4)普通型命题法,如《似是而非的论证》。
五、常用写作手法
论证有效性分析一般是就事论事,对题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分析,一般不必用华丽的辞藻进行修饰,但我们也可以在务实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语言风格,适当运用一些比喻和
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幽默、讽刺等语言表现手段来增强文章的写作效果。
具体来讲,写作分析的手法可以采取对比直接驳斥法、反证法、对比法,也可以采用归谬法。
1、直接驳斥法
直接驳斥法是直接驳斥对方论点的方法。要想直接驳斥论点,首先要抓住对方论述中最主要、最本质的论点。然后针对该论点,或用事理剖析,或用事实批驳,达到充分暴露错误论点的荒谬之处的目的。
2、反证法
揭露和批驳对方的谬误叫反驳,也叫驳论。反驳也是一种证明,就是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
3、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正反对比,是将问题正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纵横对比包括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是把事物放在不同时间段里进行比较分析,横向对比是把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里的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状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分析可使观点更为鲜明有力。
4、归谬法
归谬法,就是先假设对方论点正确,然后加以引申、发挥,直至得到荒谬的结论,以此驳倒对方的错误论点。这种方法以假为真,将对方逼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而且词锋锐利,语言幽默,又有讽刺意味,非常适宜在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中加以使用。
第二节 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方法指导
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主要特征来看,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逻辑推理错误主要有以下14种类型。了解这些类型将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快速辨明题干中存在的问题,顺利进入构思与写作的阶段。
例题
下文摘录于“奥林匹克食品集团”给它的股东的一份报告。“奥林匹克食品集团”经营食品加工。“加工业的成本会随着它经营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是因为企业能运用不断积累的经验来改进工艺、提高效率。以彩照冲印为例,1990年冲印一张普通彩照成本为1元,到2000年下降为0、2元。食品加工的情况也一样。我们奥林匹克食品公司马上要迎来25周年庆典,这么长的从业经历,无疑可以使我们建立信心:本公司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还要注意逻辑结构和语言运用。)
一、写作步骤和方法
1、如何发现写作的分论点
(1)识别:提出批判性问题。
1)原文的结论是什么——奥林匹克食品公司有信心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2)原论证的主要论据(支持结论的主要根据)是什么——经营经验的积累(彩照冲印仅10年,本公司近25年)。
(2)分析:提出批判性问题。
1)结论中的主要概念是什么——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核心概念)。
2)论据的支持力度如何——首先,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其次,经营经验即使能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它仍然不足以保证该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为成本最小化只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利条件之一。
(3)评估:概念、根据和论证方法有何缺陷?
1)错误类比。
2)假设不成立(除非假设经营经验是影响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唯一因素,否则,论证不能成立)。
3)混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或者,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成本最小化,视为充分条件。
2、如何对分论点进行论证
(1)反例削弱方法:寻找反面证据(不利于得出原文结论的证据)。
1)为什么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挖掘影响成本最小化的其他因素,寻找反例。
2)为什么低成本不足以保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挖掘影响利润最大化的其他因素,寻找反例。
(2)识别与阐述:熟悉逻辑错误的常见类型及其表述。
1)为什么说论证中的类比是错误的——找出不可比的因素。
2)论证所依赖的主要假设是什么——说明假设不成立的理由。
3)为什么说混淆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误将必要条件视为充分条件。
3、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进行语言表达
(1)结构安排。
1)从哪儿开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表面:经营经验与成本最小化的关系(直接的关系);深层: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的关系(潜藏的、间接的关系)。
2)在哪儿展开——在主要根据(经营经验)与核心概念(利润最大化)的关系上展开。
3)到哪儿结束——对严重的逻辑漏洞进行总体评估。
(2)语言表达。
1)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尽量不用形容词和比喻,杜绝夸张性语言。
2)详略得当。掌握好对分论点进行论证的多与少的尺度,避免多余或过多的解释。
3)怎样表述逻辑缺陷——避免使用标签式语言,使用解释逻辑错误的通俗性语言。
二、参考样文
经营经验是影响利润最大化的唯一因素吗
奥林匹克食品集团认为:他们有信心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但是,这一信念所依赖的根据是不可靠的。
其一,奥林匹克公司仅以近25年的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他们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诚然,技术和经验的提高能帮助降低食品加工的成本,而其他一些特殊的因素却可能会导致加工成本的增加。比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可能会对食品加工提出更高的保鲜要求,这会增加食品加工的服务成本。再比如,为了加强食品加工业的行业规范,政府和卫生部门可能会颁布和执行更严格的卫生检查标准,与食品加工相关的生产、贮存等环节的卫生条件的改善,也会增加食品加工的成本。因此,单凭经营经验不足以保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其二,即使奥林匹克公司能以近25年的经营经验保证他们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这
一目标的实现仍然不足以保证该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公司的利润收益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降低加工成本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其他诸如产品销售情况、原材料供应、消费者的偏好、市场竞争、产品质量等,在这些方面发生任何不利的变化,都会影响公司的利润。公司必须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应变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仅仅依靠长期的经营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其三,对工业品加工来说,随着经营时间的延长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通常会降低加工成本,增加收益。但是,由于食品加工与工业品加工之间存在许多不可比的因素,如卫生和保鲜等方面的要求,简单地将工业品加工中的一般情况推广到食品加工业是错误类比,援引彩照冲印的事例缺乏说服力。
夫妻忠诚协议有效性分析 篇3
关键词:忠实义务;忠诚协议;法律效力;性质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婚外性行为可归为主因。俗话说‘爱情是自私的’,爱情的双方彼此之间有着某种占有欲和归属感,禁止任何第三人出现在双方的爱情的生活中。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夫妻应相互忠诚”,目的是为夫妻双方提供保护伞,从而维持原有的婚姻家庭生活。不过,该项法律规定由于涉及社会道德问题,在法律的具体适用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的规范。
一、夫妻忠诚协议涵义
所谓夫妻忠诚协议其实就是在夫妻双方在忠实义务的基础上,基于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达成的协议。学术理论界对此涵义又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夫妻忠诚协议指,“夫妻双方之间一是要相互忠诚,保证性忠贞,二是包括任何一方都有义务维护对方的利益,不得随意抛弃对方,不得无故损害对方的合法利益”。所谓狭义夫妻忠诚协议主要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严格遵守双方之间的约定,不得与他人发生婚外性行为,贞操忠实义务是夫妻感情生活的基石,是维护婚姻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
笔者比较赞成狭义上的夫妻忠诚协议定义,所谓夫妻忠实义务就是夫妻双方之间互相约定彼此忠实,不得与他人有婚外性行为,应当互守贞操、保持专一。夫妻忠实义务一方面是维持婚姻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更是后代子女血缘纯正、清白的保证,并且能保证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
二、夫妻忠诚协议有效要件分析
夫妻忠诚协议是夫妻双方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而订立协议,由于民众对法律的某些规定缺乏认识,在忠诚协议订立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影响整个忠诚协议的效力问题。从现有的司法实踐来看,夫妻双方之间的忠诚协议中有个别条款的约定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此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对忠诚协议的内容约定就有必要进行法律判断。法律判断不仅仅是针对忠诚协议而言,而且还涉及到忠诚协议中的个别条款约定,法律判断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忠诚协议及其内容符合《婚姻法》及其相关法律的规定。夫妻忠诚协议有效要件可以参考普通合同有效要件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首先是忠诚协议签订主体,签订主体要求必须是合法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双方,同时要求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且签订忠诚协议涉及到夫妻双方切身利益,不得他人代理。
夫妻忠诚协议前提是符合《婚姻法》规定,婚姻关系合法有效。如果是不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双方之间签订的协议,我们通常认定为男女双方是基于同居关系所签订的协议,此种情形下的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是否具有履行的义务,应该取决于双方之间的意思,司法机关不易进行相关的判断。夫妻双方还应当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这不仅是任何契约合同签订主体的要求,同时也是合法婚姻成立的前提要件。对于不具有协议签订主体资格的夫妻双方签订的忠诚协议的效力认定,可以参考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效力认定的相关规定认定其为无效。夫妻忠诚协议不得由他人代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忠诚协议涉及到夫妻双方切身利益,具有较强的身份性质,必须基于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其次是意思表示要件,夫妻忠诚协议必须是夫妻双方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作出,唯有此种情形下的契约行为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民法针对意思表示的真实与否,将民事行为效力具有划分为有效、无效、可变更可撤销三种情形。意思表示不真实主要存在概括为:欺诈、胁迫、趁人之危、重大误解和显示公平。
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胁迫的情形,所谓胁迫是指行为人以恶害进行威胁,使对方因此陷入恐惧,并基于恐惧具有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夫妻忠诚协议中胁迫可以借鉴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如,妻子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单纯怀疑丈夫有婚外性行为,并因此要求丈夫与之签订忠诚协议,在丈夫拒绝之后,妻子运用各种手段逼迫丈夫,甚至影响到了丈夫正常的工作生活,丈夫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妻子签订的忠诚协议。我们认为此种情形同样符合胁迫的司法解释规定。民事行为的可撤销制度其要义在于寻求意思自治与责任之间的平衡,因此法律必须保证契约行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至于胁迫之外的其他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概率比较小,因此在此不作过多的探讨。
第三是内容要件,任何契约有效的前提之一即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夫妻忠诚协议同样如此,夫妻忠诚协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婚姻家庭生活,因此其内容规定可能涉及多个方面,但无论如何约定都不得违反法的规定,现实中夫妻忠诚协议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主要,限制一方的人身自由、约定一方丧失对子女的监护或探望与抚养权、甚至有些约定了强制离婚的条款,此类条款都违背了《婚姻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统归为无效。同时协议内容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第三人的利益,典型的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条款主要是类似“净身出户”的约定。而且协议内容也需要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符合社会主核心价值观。
最后是形式要件要求,原则上夫妻忠诚协议应当是书面形式或经过公证,此种规定有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婚姻关系诉讼问题。而口头协议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旦婚姻关系诉诸法律,忠诚协议效力无法有效确定。
夫妻忠诚协议对于维护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法有效的忠诚协议能够更好的保护双方的合法利益,唯有夫妻双方在法律意义内的基于真实意思表示而订立的忠诚协议方可成为调整夫妻忠实、家庭和谐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浅谈婚姻忠诚协议效力,法治前沿,2013年第2期。
[2] 刘家良,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之争与理性应对,法学论坛,2014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 篇4
新闻本身的特点就是时效性, 如果新闻传播缺乏及时性, 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新闻的价值。有效及时完成的新闻传播, 关系到电视新闻的存在价值, 特别是当下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让新闻的时效性具有了更多的挑战, 例如对于大规模的停电停水通知等实用性信息, 如果在报道的时间上有所延误, 就失去了新闻信息的价值, 甚至错过了时机就没有了报道的必要。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 比网络信息传播更慢, 如果新闻编辑在工作上产生了更多的滞后问题, 那么电视新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它原有的价值, 例如现代很多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民间自拍行为的广泛性, 人们会将新闻在第一时间传播到网上, 每个人都是自媒体, 这对电视新闻的报道形成冲击, 如果电视新闻不能在时效性上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 就会让电视新闻的传播意义大打折扣。让新闻第一时间更快更全面地传播到目标群体, 是展现其新闻价值、赢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虽然电视新闻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 其中以中老年群体居多, 但是也不乏一定青年群体的喜爱, 如果电视新闻不能具备时效性, 部分受众就会在新闻需求不被满足的情况下转向网络媒体或者其他优势媒体。
2 电视新闻编辑时效性提升的对策
电视新闻编辑要提升时效性, 就要在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正确舆论导向的情况下, 加快新闻编辑的效率, 无论是电视新闻素材整理、编辑技术的掌握, 电视新闻选材的提升、审核效率的提高等, 都可以达到时效性的提升。
2.1 提升电视新闻编辑效率
要提升电视新闻编辑的效率, 一方面需要安排充足的编辑人员, 满足大量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 让编辑技术更加纯熟, 对于材料的掌握更加快速全面, 使编辑的质量有保证, 避免编辑差错的出现, 让选材、编辑、审核等环节更加顺畅, 从而加快新闻编辑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 保证电视新闻能够有效及时地播出。
提升选材的效率, 让大量新闻素材能够根据有效的新闻价值来进行快速选择, 选择出更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进行有针对、有效的新闻编辑工作。由于电视新闻材料符合新闻报道需求, 因此确定材料后要对题材进行快速的判断, 务必满足报道的相关要求, 如果存在相关问题, 要及时修改。在新闻内容重新修改的工作中, 要把控修改要求, 避免修改产生偏差性, 需要编辑人员对电视新闻报道要求有深入的了解, 了解编辑工作的规律和禁止内容, 避免编辑工作出现差错而导致反复性修改。
2.2 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知识
新闻编辑人员入岗前要做好全面的带教和指导工作, 对于本单位电视新闻编辑的相关要求要有全面的认识, 定期对编辑人员进行工作指导性培训, 了解最新的编辑技术, 掌握最新的电视新闻编辑思想和形式要求, 例如新闻事件模拟的动画编辑制作技术, 以及多样化的电视新闻画面效果技术等, 要让编辑人员在技术的使用上更加的丰富和纯熟, 从而提升编辑的时效性。在编辑注意事项上, 例如新闻内容的相关禁忌, 对于不能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元素要避免, 在新闻编辑文字运用上要注意时代的要求, 同时对于时代的热门话题、新事物、新词汇要积极地吸取了解, 让电视新闻编辑与时俱进。
2.3 提升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内容在长年累月的情况下, 会存在内容的相似性, 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让电视新闻内容的表达具有创新性, 在老话题中看出新意, 这需要编辑人员具有创新意识, 将平常的素材进行有效的组合、衔接、选取, 从而让老话题展现新活力, 让受众可以了解到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 对人们产生鼓舞、警醒、感动、实用等作用, 在新闻编辑质量上做提升, 可以有效地减少新闻修改, 更快通过新闻审核, 提升新闻选取率, 避免无效编辑工作的时间耗费。例如在编辑工作中, 选取以往报道不会关注的角度, 展现不同的视觉画面效果, 运用与时代更为贴近的电视新闻语言, 对于无法再现的新闻事件现场进行动画模拟再现, 让人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更加清晰, 展现出电视新闻声画结合效果的优势。
3 结束语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提升时效性可以维护电视新闻在社会发展的媒体地位, 让电视新闻在网络时代横行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这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养, 提升编辑技术和思想水平, 提升编辑工作效率, 促进电视新闻及时有效的播出。
参考文献
[1]朱传亚, 桂峰桃.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增强新闻时效性——以我国首艘航母报道为例[J].传媒, 2013 (8) :66-67.
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篇5
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存款准备金的特点及潜在的缺陷性,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哪些因素削弱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10-0-01 法定存款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是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将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哪些因素削弱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效果的分析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原理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从这两个方面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一方面,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手持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商业银行现有的超额准备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货币乘数,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的收缩或扩张,达到调控目的,这是该项政策的作用重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各国中央银行很少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个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主要原因是: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通常过于猛烈并且缺乏弹性,威力巨大,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剧烈变动,容易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较大震荡。 (2)如果一个国家的直接融资占整个融资体系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总量中大部分不是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媒介作用而发生,出现所谓的“脱媒”现象,此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对社会信用总量的调节作用就局限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这一工具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3)如果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较高比例的超额准备金,此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不会对银行流动性及资产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其功效收到很大限制。 (4)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统计和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 二、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 削弱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可以从其制度本身、经济环境和传导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1.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缺陷。我国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其具体内容为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2.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传导机制效率低下。商业银行和企业是传导链中的新主体,其经营状况和反应灵敏度对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商业银行面对银行市场的强烈竞争,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仍在进行放贷,货币收缩效果甚微。 3.当前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近年来GDP的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对外贸易额,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悲痛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 4.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加强。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是指央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由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公众持有的通货量会受到公众对资产流动性偏好的影响,央行发型同伙还会受到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影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有效性分析 1.有效性的界定。可以从两个层面界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第一,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否对市场流动性、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第二,央行能否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目标。即探讨我国的中央银行能否根据宏观经济情况,预测相应的调整幅度,并独立自主地使用工具。存款准备金在我国的功能即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央行如果由于其他的原因被动地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或无法准确地确定调节目标,则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失效。 2.有效性的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是指经济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在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假设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量变化对是指经济的实际产出能否产生影响,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导致实质经济变量如产出、投资、消费的实际值的变化,则认为其有效。若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第一层次的衡量标准以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为依据。在使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情况下,如果流动性有所紧收,可认为该政策起到了作用。通常判断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的变动可以选取银行业的存贷款差额作为相应指数。一般地,选取M2作为进行判断的指标。货币供应量可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为流通中的现金;M1为狭义货币,等于M0+活期存款;M2为广义货币,等于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中三者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是选取货币政策目标的依据。相对来说,M2作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在三方面优于其他,因此选取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指标来衡量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对第二层次有效性的衡量可通过央行在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制定、执行及政策对产出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如果央行能通过回收流动性、调整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则政策有效。 四、对央行准备金政策的综合评价 存款准备金对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控制作用效果越来越弱。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走高,固定投资额、货币信贷额大幅增长,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等原因使得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逐步减弱。 作者简介:刘伊林(1993-),女,湖北仙桃人,本科。
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6
初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知识性统一发展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是其它学科都无法具有的功能。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初中生的教育、生活以及娱乐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加强语文教育,对提高初中生的整体修养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都是为了应对中考,却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内在美。
2.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偏低的具体表现
2.1教学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语言具有沟通和交流的作用,教师授课的语言的生动形象程度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注意语言艺术,讲课不带有感情,语言表达能力偏差,不能把感情和韵味表达出来,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2.2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高
有些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完全由教师授课的过程,未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
2.3课堂模式创新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还是比较陈旧的,没有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是一味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有些教师还过于强调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忽视了对学习技巧的传授,从而使初中语文教学过于陈旧单一。
2.4教学手段改革不到位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3.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偏低的原因分析
引起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有些语文教师对语言艺术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把教学内容讲授完毕,就完成了教学计划,不重视语文表达技巧。其次,有些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如今,有些语文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掌握不够,特别是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是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师生互动的活动,而且,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再次,有些语文教师没有创新意识。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都忙于教学工作,对教学改革的信息了解不是非常详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使得教学改革的进展比较缓慢。最后,教师对获得信息的手段不熟悉。现如今,有些语文教师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能力偏低,而且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存在一种拿来主义的思想,存在片面的认识,运用也不够科学,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
4.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4.1为学生布置多元化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适量的、学生能够接受的作业,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假如课后教师不布置适当的作业,那么学生就不能够通过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设置作业类型,例如,在教学完朱自清的《春》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仿写后三段句式,积累描写春天的诗歌,并配乐朗诵录入磁带。通过设置此种作业,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展其思维。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通过设计新颖多元的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心理驱动下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4.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个体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一,要使学生在每次课上都能明确学习目標,让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在教师讲解时要大胆地提出问题。第二,教师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给予一些点拨和指导。
4.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首先,严格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次数。一节课中最好不超过三次,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语文教师应该在适当的环节使用多媒体,如在信息补充环节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使用多媒体时,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和制作合理的课件,而且,课件的设计内容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便于学生接受。
5.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教学的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而且还要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加以合理改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扁平中庭自然排烟有效性分析 篇7
判定高大空间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是否有效,应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排烟的可行性,即在最不利情况下火灾烟气是否能够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是自然排烟的安全性,即在兼顾建筑高大空间的蓄烟能力和自然排烟速率的情况下,建筑内所有疏散人员的生命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有关自然排烟的安全性分析一般通过FDS软件进行模拟。
对于建筑的高大空间而言,火灾烟气存在不能排出室外的可能性。一方面烟气羽流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卷吸周围空气,质量流率不断增加,温度逐渐降低,烟气上升驱动力不断减小;对于高大建筑空间,由于新鲜空气的不断卷入,火灾烟气上升到十几米或几十米的高处时温度将明显降低,可能无法升至建筑顶棚便开始缓慢沉降;另一方面,出于建筑自然采光的需要,部分特殊建筑的顶部往往采用全封闭的安全玻璃,由于建筑物内部热障效应的影响,尤其是夏季高温时,高大空间顶部往往会形成一定厚度的热空气层,阻止火灾烟气上升到建筑高大空间的顶部,从而导致火灾烟气不能有效排出室外。
综合分析,当考虑环境空气存在温度分层现象时,考虑扁平型大空间中庭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是可行的,但需要对自然排烟方式及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笔者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高侧窗及天窗两种自然排烟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为该类场所的自然排烟设计提供参考。
1 中庭自然排烟可行性分析
选取扁平大空间建筑高度20 m,中庭尺寸20 m×20 m,为保证视觉通透,未设置防火卷帘等分隔措施,仅在中庭下方各楼层设置0.5 m的挡烟垂壁。参考规范要求,自然排烟口的面积至少为20 m2,设计自然排烟方案如下:自然排烟口为8 m×8 m的顶棚天窗;自然排烟口为4个1 m×16 m的高侧窗。
根据美国《SFPE消防工程手册》的计算公式,火羽流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可由式(1)计算。
undefined (1)
式中:Zm为火羽流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m;Tal为与火源同一高度处的环境空气温度,取25 ℃;g为重力加速度, 取9.8 m/s2;ρal为与火源同一高度处的环境空气密度,取1.2 kg/m3;cp为环境空气定压比热容,1.007 kJ/( kg·K);undefined为环境空气竖直方向的温度梯度,K/m;Qc为火源热释放速率对流部分,kW。
扁平大空间建筑所在地夏季温度一般为30~40 ℃,故取最高温度为40 ℃,则undefinedkW,将数值带入式(1)可得Zm=38.3 m,因笔者选取的扁平大空间建筑高度为20 m,所以采取自然排烟方案是可行的,即在最不利火灾条件下,火灾产生的烟气仍能排出室外。
2 中庭高侧窗自然排烟有效性分析
假定火源位置在一层,火源功率为2 MW,火灾为t2增长方式,每层中庭与回廊连接处都设有0.5 m的挡烟垂壁,4个1 m×16 m的排烟口分别布置在中庭四周,模拟时间600 s。烟气在不同时间的运动结果见图1所示。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开启侧窗可以将烟气控制在着火层和中庭内部。150 s时,烟气控制在着火层,中庭内几乎没有烟气;300 s时,烟气在中庭内部蔓延;500 s时,烟气开始向四周楼层扩散,楼层内部有少量烟气,但并不影响人员疏散。
从中庭垂直方向上烟气能见度变化可以得出,通过开启侧窗可以将烟气控制在着火层和中庭内部,其他楼层能见度都高于10 m,连通的中庭并未对其他楼层的能见度产生显著影响,可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但是300 s时,一层能见度已经低于10 m,为保证人员安全,一层(着火层)人员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综上所述,扁平大空间中庭采用高侧窗的自然排烟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烟气,阻止烟气向其他楼层蔓延。
3 中庭顶棚天窗自然排烟有效性分析
为与高侧窗的自然排烟效果作对比,设定8 m×8 m的天窗,同时假定火源在一层,火源功率为2 MW,火灾为t2增长方式,每层都设有0.5 m的挡烟垂壁,模拟时间为600 s,烟气在不同时间的运动结果见图2所示。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开启8 m×8 m的天窗可以将烟气控制在着火层和中庭内部。150 s时,烟气控制在着火层,中庭内几乎没有烟气;300 s时,烟气在中庭内部蔓延。500 s时,烟气向四周楼层扩散,楼层内部有少量烟气,但并不影响人员的疏散。
从中庭垂直方向上烟气能见度变化可以得出,8 m×8 m滑移式天窗可以将烟气控制在着火层和中庭内部,其他楼层能见度都高于10 m,可以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但是300 s时,一层能见度已经低于10 m,为保证人员的安全,一层人员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4 高侧窗和天窗自然排烟方案对比分析
扁平大空间中庭自然排烟可以采用高侧窗和天窗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可以有效控制烟气,但是何种排烟方式更有效还有待研究。为了研究和分析中庭自然排烟方案,对比了高侧窗、8 m×8 m天窗两种方式的烟控效果,假定火源在一层和三层两种情况,火源功率为2 MW,火灾为t2增长方式,模拟时间600 s。
4.1 火源在一层
烟气在不同时间的蔓延如图3所示。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火源在一层时,移动式天窗的排烟效果优于高侧窗排烟效果,150 s时,天窗和侧窗烟气开始向四周蔓延;300 s时,天窗和侧窗中庭周围楼层
内都已经充满大量烟气,但侧开窗二层和三层内烟气量明显大于天窗的烟气量,说明移动式天窗的排烟效果优于侧窗的排烟效果。另外,从天窗和侧窗在7 m高度处的能见度分布同样可以得出,移动式天窗的排烟效果优于侧窗的排烟效果。
4.2 火源在三层
烟气在不同时间的蔓延过程如图4所示。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当火源在三层时,侧窗排烟效果优于移动式天窗排烟效果,300 s时,侧窗排烟时四层充满少量烟气,但天窗排烟时四层充满大量的烟气,说明侧窗排烟效果优于移动式天窗,排烟的有效性受火源位置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当火源在一层时,移动式天窗的排烟效果优于侧窗,当火源在三层时,侧窗的排烟效果优于移动式天窗。
5 结 论
自然排烟是扁平大空间一种主要的排烟方式,笔者主要通过FDS分析扁平大空间中庭自然排烟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建筑高度超过12 m的扁平中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这是因为扁平大空间建筑火灾及烟气主要聚集于起火楼层,当自然排烟窗面积满足排烟需要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火灾烟气向其他楼层蔓延。
(2)通过对比高侧窗和天窗开启方式的烟控效果发现,高侧窗和天窗的排烟方式均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控制烟气蔓延,但火源位置对烟控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当火源在一层时,移动式天窗排烟效果优于侧窗,当火源在三层时,侧窗排烟效果优于移动式天窗。
(3)对于扁平大空间中庭,条件允许时应采用高侧窗和天窗相结合的自然排烟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烟气,保证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
参考文献
[1]胡斌.中庭火灾烟气运动的物理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0.
[2]武兰生,高应钦,智会强,等.FDS在中庭烟气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安全,2006,(4):27-30.
[3]易亮.中庭式建筑中火灾烟气的流动与管理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23-45.
[4]陈颖,安翠.扁平大空间建筑烟气填充规律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08,24(12):9-11.
[5]Steve Kerber,James A Mike.Using FDS to simulate smoke layerinterface height in a simple atrium[J].Fire Technology,2007,43:45-47.
[6]尤飞,周建军,张昱春,等.大空间建筑火灾中烟气层界面的一种判定[J].火灾科学,2000,9(4):58-65.
[7]林真国,付祥钊,黄斌,等.与烟气控制有关的中庭建筑特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3):8-1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要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深入了解现在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使教师在实践中真正地掌握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小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在初期阶段让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和信心,打好数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的提出是创造的首要条件,一切的发明都是以问题被提出为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老师平均要用八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剖析问题。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讲好一堂课提问是关键。提问可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检测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着疑问,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进度上的调整和课堂学习气氛的调节。正是因为课堂提问拥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才要将其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提问效率不高的问题
提问在我国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角度上,提问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应,经常出现学生答非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和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现象, 课堂提问实际情况和设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有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经研究发现,我国国内城市小学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在100次以上,平均每分钟达2.5次。学生对问题存在过多的应付心理,对问题的深思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看答案、记答案,忽略自己对问题的想法。 课堂提问成为一种形式,所起作用不大, 课堂提问现状不容乐观。
三、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进行分类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可以充分地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1.根据提问的目的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根据提问的目的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种:探究性提问、基础性提问和开拓性发展性提问。 这三种提问方式遵循着层层递进的原则划分。在《教师提问方式种种》这一文章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被分为六种,即以复习形式提问、以引出形式提问、以启发形式提问、以归纳形式提问、以引导形式提问和以反驳形式提问。这六类提问方式是根据提问的功能来划分的。
2.根据问题的信息交流形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按照问题的信息交流形式把课堂提问分为以下五种,即特指式提问方式、 泛指式提问方式、重复式提问方式、反诘式提问方式和自答式提问方式。在《课堂提问: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作者把课堂提问分为以下三类:向全体学生进行发问、全体学生一起回答、 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此文章作者根据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提出以下七种提问方式,即开放式提问方式、阶段式提问方式、拓展式提问方式、比较式提问方式、猜测式提问方式、解疑式提问方式、 迂回式提问方式。希望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方式上得到启发,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
3.根据课堂水平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根据课堂水平的高低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可将课堂提问分为低级认知课堂提问和高级认知课堂提问。低级认知课堂提问包括应用水平上的提问和知识水平上的提问。高级认知课堂提问包括评估水平课堂提问、分析水平课堂提问和综合水平课堂提问。此分类是最通俗易懂和最科学的分类方法。
四、结束语
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策略分析 篇9
关键词: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策略
党建政工工作是当代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中之重, 将党建政工工作做好是基础, 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 生产活动才能够顺利且安全地进行,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党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成了人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从而推动企业可以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但是, 当前企业的党建政工工作仍有许多课题等待去攻克, 其对于提高党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不利, 我们一定要尽快地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
一、党建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党建政工工作无论对于哪种行业来说, 都是不可或缺的, 意义重大, 企业要想发展得更好, 或者说使得企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以及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 都离不开它的帮助,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更快。不仅如此, 开展党建政工工作的成效还包括提升员工的思想观念, 使得员工对其有更多信任和支持, 这样员工的思想观念就能够达到具体的要求, 使之相符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地可以减少或者消除职工对工作的不满情绪, 有利于推动企业运行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二、党建政工工作面临的难题
(一) 党建政工工作机制脱离于实践。当代企业的党建政工工作机制样式很多, 规范与要求太多, 且没有重视和研究实践成果, 也就是说尽管大家都知道党建政工工作很重要, 但是却缺乏联系实际, 这样的机制, 就算样式再多, 也不能提高其实效性。
(二) 政工干部的思想与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前, 党建政工工作已经将其重心转变, 以经济为重心到经济与政治工作并重。但是很多企业的政工思想与观念显然没有跟上这个步伐, 不能根据企业政工工作的具体要求来实施, 不能密切联系群众, 造成政工工作浮于上层, 最终导致党建政工工作不能与实践相连结, 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得到提高便是无稽之谈。
(三) 党建政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建设队伍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职工队伍的优质高效, 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总的管理水平, 进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固地发展。政工人员队伍的素质在多个方面影响着整体职工队伍的素质, 而现实中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并不乐观, 而且实践的经验也相对贫乏, 没有先进的思想理念, 如此一来则满足不了具体工作的发展要求, 从而使得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所以, 必须保证建设团队的综合素质符合要求。
三、提高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措施研究
(一) 重视与加强党的核心领导。党的核心的领导地位稳固了以后, 才有希望把党建政工工作做到位,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 调动管理人员队伍的积极性, 继而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 是一条必由之路。开阔思路, 拓宽视野, 党建政工工作不能有局限性, 应该面面俱到, 仅仅只是关注工作不行, 也得关心职工的生活, 让职工切实感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他们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自然而然的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会增强, 管理层、领导层和员工连在一起, 这样一来党建政工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升。
(二) 一直秉持以人为本原则。党建政工工作中, 人是根本, 这个原则不容抛弃, 管理层要时刻关注企业职工, 以职工的利益为优先考量, 要多到职工中间去走一走, 看一看, 时刻牢记企业职工才是企业的主体, 他们的利益与整个企业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帮他们将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掉, 他们才没有后顾之忧,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积极性与创造性自然会提高, 将会大大促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三) 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和制度。提升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是健全的工作体系与制度。企业必须按照本身的具体情况, 将下面几点做好:1.企业必须构建党建政工工作队伍, 且配置拥有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党建政工工作人员, 只有切实明确了本身的职责, 政工工作的实效性才有希望提升。2.党建政工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如此才可以避免产生党建政工工作只是走走形式, 而没有联系实际的情况。3.相关人员必须深入研究党建政工工作机制, 一定要与实践相联系, 并及时总结经验, 坚持完善其流程, 从而使其实效性得到明显的提升。
(四) 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要想把党建政工工作切实执行, 则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全面强化对党建政工工作的动态监督与管理。如果企业的员工都能成为监管中的一分子, 那么他们的积极性肯定会被调动起来, 也肯定会积极地协助并配合党建政工工作人员, 这样一来, 想不提升实效性都难。
(五) 强化信息化建设。当前,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带动了各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他们的应用区域越来越广。企业的党建政工工作人员应当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党建政工工作中, 为其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这个作用, 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外, 工作人员和职工的沟通也更为便利, 职工有了信息化渠道, 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发送, 这样党建工作人员就可以及时了解实际情况, 并针对这些情况改善工作, 如此一来, 时效性就顺其自然地得到了提高。
(六) 持续改善党建政工工作办法。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 国有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这个时候国企政治工作建设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 对于员工的思想状况一定要了然于心, 才有希望将其工作做好。不仅如此, 对于政工工作来说, 还必须时时改善其方法, 如此一来才可能时刻紧随职工思想动态的变化,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其次, 依据企业实际情况, 分层级强化党建政工工作,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
(七) 要重视分流安置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对企业来说, 分流人员是不可避免的, 这样一来则应该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遇到困难的员工, 单位必须把他们当成家人一样去关心与爱护, 并且提供一些帮助。与此同时, 每一个基层单位要完全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及时地解释政策。另外, 也应强化对他们的培训工作, 如此就能将其培养成拥有很高素质与技术的员工, 有利于推动单位以后的发展。
(八) 持续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一是必须保障党政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管理层必须对企业员工的生活及工作现状了如指掌, 这样才可以持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专注性, 还可以尽量地达到党建政工工作的具体标准。二是应该加大投入力度, 合理地引进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 帮助党组织建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以此来提升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激情。三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持续地完善, 但是在开展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过程中, 依然遇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还是要加大对党政工作的重视力度, 定期开展党政建设工作, 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 从而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向前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平常的经营管理当中, 管理人员要善于总结, 联系本单位的具体状况, 想方设法地将党建政工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到一起, 与此同时, 对于其工作的方法, 也必须加以创新和改善。所有的这些都做到位了, 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持续保持发展的优势, 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霞.浅谈如何在新时期做好煤炭企业党建工作[J].经营管理者, 2014 (3) :341.
[2]刘培鑫.探究如何开展实效性党建政工工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6) :61.
[3]张燕斌.新时期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对策探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9) :934-937.
[4]赵宝刚.实效性党建政工工作的意义、问题及策略[J].学习月刊, 2014, (24) :67.
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分析 篇10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由食品安全引发的“食品信任危机”给整个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引起社会恐慌。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明晰机构职能、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等措施。这些措施虽有效地遏制了多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监管法律、法规滞后, 各监管机构职责不明晰、分工不明确, 监管机构与企业合谋, 出现被“俘获”的现象等等。
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市场机制在食品安全市场上功能性失效引发的一个市场秩序问题。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有赖于两种力量:政府的强制规范和市场规律的约束。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认为:政府规制是市场失灵的反应。食品安全监管是政府为解决食品市场失灵问题,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学者 (刘宁, 2006) 、 (王可山, 李秉龙, 2007) 等人运用市场失灵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由此阐释政府对食品安全市场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及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界定了政府监管的边界和范围。 (安丰东, 2007) 运用博弈论理论建立了食品生产商和规制者的动态博弈模型, 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失效的原因是规制者和厂商合谋行为。 (王耀忠, 2005, 2006) 从行政监管和社会管制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监管权的横向配置和纵向配置问题。系统地比较分析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变革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作者还从外部诱因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变迁, 解释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和机制。总的来说, 对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还是不足的。
二、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概念
食品安全监管属于政府规制理论中社会性规制理论, 是政府为保障全体公民的安全、健康、卫生及防止因食品生产引起的环境污染, 解决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等对所有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涉及利益群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食品安全监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制度安排, 属于正式制度。它拥有正式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机构、监管人员等;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对于企业行为来说, 它是一种政府行为;同时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或措施安排。
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概念包括两个方面:1.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说, 食品安全监管要有经济效率, 即监管收益大于监管成本的程度;2.从目标完成角度来说, 食品安全监管要有效果, 即通过监管手段达到监管目标的程度。
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边界;2.政府监管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表现为: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促进整个食品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3.监管手段能够较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并且符合成本收益原则。
(二) 食品安全监管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体现在监管过程的方方面面, 具体体现在从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法律法规的形成、公共部门履行监管职能到政策调整的所有环节及其内在机制。在监管过程中, 它涉及到了政府、食品行业、消费者三个行为主体在立法和执行两个阶段的经济活动。
政府作为监管过程的主导者, 具体是指履行监管职能的各种行政机构。它们面临着双重约束, 一方面, 监管机构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过程中, 要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和政治力量的控制。正如玛丽恩·内斯特尔在《食品安全--令人震惊的食品行业真相》中描述的那样,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政治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政府的监管、政策制定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 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职能, 目的是为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 它也代表着公共利益。然而这种双重约束往往相互冲突。在监管机构拥有广泛的权力和监管人员“公利性”行为得不到有效激励且“自利性”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的情况下, 监管机构或监管人员很容易被食品行业的寻租行为俘获。此时, 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食品行业作为被监管者是政府监管政策下被约束的对象, 由于政府的监管政策影响着食品行业中各利益群体的利益, 他们有为维护本集团利益而向监管者主动寻租的动机, 出现监管俘获现象, 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失灵。在这三个行为主体中, 消费者利益集团往往由于分散性和弱组织性, 在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都处于劣势地位。因此, 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公正行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还体现在, 作为一种解决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 它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一种状态。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食品安全监管的供给与需求以及供求均衡问题, 以此来探求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和效果的途径。
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主体主要是指广大的社会公众--消费者以及食品行业中各利益群体。公共利益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 认为监管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 其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为其提供合格、安全、营养的食品是政府的责任。政府通过安全监管来解决食品市场失灵问题,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然而消费者也不会被动的仅依靠政府的力量, 他们也会自发的组成社会团体, 如:消费者协会、妇女联合总会等, 给政府施加压力, 要求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提高食品质量信息的透明度。
部门利益理论解释了食品行业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部门利益理论认为监管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 监管的设计和实施主要为被监管企业服务。因为被监管企业往往能从政府监管中获利。在食品行业中存在着规模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 由于他们拥有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不同, 生产出来的同一种类食品质量也存在着差异。规模较大企业生产的食品质量较好也较稳定;规模较小企业生产的食品质量往往较差, 也不稳定。由于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有关食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食品销售市场上无法辨认食品质量的优劣, 只能根据食品的平均质量而意愿支付其价格。从而造成“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食品”的现象。此时, 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 生产高质量食品的企业要将其与其它企业区别开来, 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要求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的供给是指政府根据监管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政策法规。食品安全监管的供给主体是政府。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作为经济组织拥有两大显著特性:一是政府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二是政府拥有其它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
政府的显著特征使得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明显优势。1.征税权。对企业或个人可以强制性征税, 通过征税的形式改变收入分配或产品分配, 维护社会公平。2.禁止权。政府可以直接禁止某些活动或行为。3.处罚权。政府实施的禁止行为若得不到落实或没有效果, 它可以进一步利用强制性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对其实施严厉的经济处罚或责任追究。4.交易成本。政府自身完善的机构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其拥有一定的组织费用优势;尤其对于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时, 政府生产供给公共物品能够解决“搭便车”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的供给受到政府提供监管政策的能力和意愿的影响。政府监管能力是指政府在既有的政治和法律框架下,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 构建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依法执行监管政策及法规, 维护有效率、公平的市场的能力。它包括限制性规则的制定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 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食品安全市场失灵为政府监管提供了理由及界定了监管的边界。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 从具体的监管内容上,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的制度。对于信息不对称, 政府强制性要求食品企业向广大消费者批露其生产食品的质量信息, 并对食品企业所做的广告内容等方面做出规定;而对于信息不完全, 政府建立或实施产品质量标准或向食品企业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媒体的安全信息提供的功能。
监管制度的需求主体食品行业和广大消费者, 他们的行为取向也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政府应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由食品产业链中相关企业组成的行业协会拥有比政府和消费者更多的信息, 依靠协会的力量, 通过行业自律、内部惩罚措施等行为, 可以减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节约政府监管的成本,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仅是食品企业单个主体的行为, 同时还受到消费者自身烹饪方法不正确、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应加强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消费者安全意识增强, 对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导力量, 其监管能力的高低以及监管意愿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效率和效果。依法监管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核心, 因此政府首先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同时建立职责明晰、分工明确、执行有效的监管机构, 引进先进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 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3) .
[2]王可山, 李秉龙.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规制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4) .
[3]安丰东.中国食品安全规制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 2007 (6) .
[4]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12) .
公务员培训实效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公务员;培训;需求;层次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45-02
一、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1.公务员培训教学方式单一
公务员培训是对成人的教育,而且是一批高素质人群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随着公务员选拔考试规范化、严格化和择优录用原则。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良好,绝大多数是本科学历,还有少数研究生、博士,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之普通群体更为强大。因此公务员培训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技术性,讲求实效原则。同时,对培训单位或培训教师讲授方式和内容也更为挑剔,传统填鸭式的讲授方式不足以满足公务员培训的实际需求。我国现阶段公务员培训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仍是传统大纲式的讲解,课堂气氛不活跃现象普遍存在。
2.培训评估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培训评估方式大多通过结业考试,结合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受训学员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然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评估主体有培训组织部门和施教机构,受训者所在单位和公众并没有参与评估,这使得评估结果科学性,实用性和准确性不高,培训实践意义难以测评。
其次,对培训评估重视程度不足,从法律法规层次来讲,对培训工作有了明文规定,人社部颁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着重强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定如下:
但是从实际各地执行情况来看,培训容易,评估难的事件屡见不鲜,评估结果不仅取决于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还取决于当地工作时间的安排和资金状况。一些领导认为只要把培训做好了,评估是件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忽视评估程序。在贯彻落实上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和事务重点的不同,难以形成统一评估模式。
3.培训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
公务员培训的目的是为提高公务员素质,优化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队伍的壮大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依据《纲要》要求,各地相继推出新入职公务员集中培训计划和领导岗位公务员轮番培训,在公务员培训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自然运用所学知识仍是一个难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宣传等方面的素质教育难以用工作绩效来衡量,知识技能培训、机械设备应用培训与实际运用需要一定时间的转换过程,这也是现阶段公务员培训效果不明显的现实障碍。为全面加强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文件《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各地方相关部门纷纷响应,相继制定和执行适合本地区的公务员培训计划,但是各地呈上来的培训报告中看出,其培训结果各不一,全凭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在制订培训计划上有侧重思想政治理论,有侧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有侧重岗位技能培训,且无详尽培训内容和评估结果的展示。公务员本身也对受训工作认识有偏差,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的思想观念。
二、公务员培训改革创新的理论原理
对于增强公务员培训效果,改进培训方式,首先复习以下几点近现代行政学理论原理和借鉴外国成功的公务员培训机制,以实施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培训政策。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兴盛的公共行政理论,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政府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是掌舵非划桨;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在行政服务态度上,坚持‘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竞争机制的引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引入私营部门管理技术和方法,倡导企业家式的政府;绩效管理及产出控制等。”[1]公务员培训是一项关乎产出和结果的政府行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公务员培训理念将会大大提高其行政效率。“顾客导向”要求公务员培训对于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型岗位的培训需求,应制定相适应的培训课程方案;“引入竞争机制、市场机制”要求公务员培训主体多元化,市场化,聘用经验丰富,理论扎实,授课实用的指导教师,不拘泥于党校、科研院所主要阵地。积极引导企业咨询机构,智囊团等与社会市场接触密切的科研人员,激活模式化、形式化的传统培训形式。激发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与市场机制接轨,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体制接轨。
2.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能力本位培训理论兴起于二战时期的美国,“能力”是指人的综合能力,能力本位培训强调培养公务员的核心能力,重点在于提高公务员素质能力及积极有效的评估。这是一种建立在核心能力提高基础上的培训方式,不仅是对公务员职务需求进行培训,更加注重个人能力提升和职业规划。宗旨在于以人为本,个人综合素质高的公务员能胜任的不仅仅是目前的岗位需求,更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开拓其视野,提高其技能水平,为以后的晋升、发展需求做准备。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这需要在培训计划制定时做大量的组织分析、人员分析、任务分析。除了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加强经济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西方国家有效培训机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完善的网络化培训,以英国为例,英国公务员培训过程中注重以下四点:岗位训练、行动学习、“菜单式”与“模块式”教学、心理调适。且网络技术对公务员的远程培训已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方式。营造面向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体系,巴西现代远程教育网工作在近几年建设中日趋完善,大大减少公务员培训费用,提高培训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和师资的优化配置。这项措施值得借鉴,不仅适应公务员日常工作学习的自主化与个性化需求,也是适应现代化传媒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美国早在1936年就制定《乔治狄恩法》规定各州政府定期举办公务员培训及联邦政府的经费补助事宜。1945年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培训计划,到1958年颁布《政府职员培训法》,从而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三、完善公务员培训的措施
1.公务员培训制度化,突出岗位需求及层次需求
我国公务员培训的主要教育基地以党校(行政学院)、社科院为主。党校、社科院近年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师资力量雄厚的公务员培训辅导班底,公务员培训内容体系不断完善,从新录用公务员到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从从事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到全体在职公务员,培训对象包括几近所有公务员。根据《公务员法》第61条规定:“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初任培训;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在任职前或者任职后一年内进行任职培训;对从事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应当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对全体公务员应当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其中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基层的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方针政策,技能岗位知识培训,领导干部个人修养,道德、管理能力培训。以规章的形式加以规范化,使公务员培训稳定有序,确保培训有效性和普遍性,把公务员培训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2.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效率
由于公务员工作岗位因岗设人的原则,各自负责不同事务的管理,同时兼顾整个科室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难以抽出大量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因此,积极汲取西方国家市场化管理理念,在改革创新实践过程中,立足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时间不长的实际,与新公共管理思想有机结合。公务员培训的形式不仅仅是坐在教室或会议室进行面对面的讲授,而是拓宽培训渠道,以视频会议、职位专门训练等多种方式教学,同时培训内容注重责任意识、能力提升、行政学和管理学理论教学相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
3.退休老干部开展工作经验培训
离退休干部群体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相对完善的行为处事作风,刚刚脱离工作岗位,处于工作和退休的过渡阶段应充分使之发挥余热,将工作经验、处世哲学传授于人,既切合实际工作需求又节约培训开支。俗话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公共决策中曾处于关键作用的领导干部,其工作经历和个人能力对中青年公务员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学习必要性。传承前辈优良行政文化、与时俱进达到高效的培训结果。
结束语
我国目前公务员培训体系建立起步晚,在培训制度和培训内容上还须不断完善。从法律层面上看,我国对公务员培训的规定在整体上对公务员培训有了初步的规范制度,但没有形成体系。在培训内容上,还需制定体现不同层次需求的教案,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达到高效的培训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柱国.公共管理专业英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苏俊群.加强乡镇公务员培训管理的几点建议[N].钦州日报.2011-06-09.
[3]李忠新.培训与任职晋升挂钩-我省建立完善公务员培训登记制度[N].吉林日报,2011-07-30.
[4][美]汤姆·W.戈特.第一次做培训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评论员文章.推进公务员培训事业科学发展[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04-25.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分析 篇12
一、目标是否清晰
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 要紧扣课堂目标和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如果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未能考虑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以至于冲淡了教学的主旨, 或者知识仅停留在教师呈现的情境表面, 没有挖掘数学问题, 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没有意义的,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无效的。
1. 目标模糊, 主旨冲淡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时创设的情境:
上课伊始, 教师出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图画。
师:同学们, 你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小桥。
生2:看到了柳树、房子。
老师心急了, 忙问:在水里你看到了这些物体的什么?这时, 学生似乎恍然大悟。
生1:我看到了水里有房子的倒影。
生2:还有柳树的倒影……
学生啰啰嗦嗦讲了一大通,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很仔细, 今天这节课就学习与“倒”字有关的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倒数) 。
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根本没有直击倒数的本质, 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可想而知, 学生对倒数的学习是云里雾里的, 对倒数的概念根本没有理清楚。这样的情境创设只能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 造成学生对“倒数”概念的认知偏差, 根本无法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2. 紧扣主题, 促进达成
在学生学习倒数之前, 有关两个数的关系或规律的问题已研究过多次。为此, “倒数的认识”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设计: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天天与数打交道, 并且我们也总结出有关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 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一个数除以它本身得1……这些在运算中都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 说明有些数两数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投影出示:
和和
5和和
和
请大家思考, 每组中的两个数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样的情境创设, 确定了研究主题, 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透过现象发现两个数的关系——乘积都是1。数学的发展来源于数学的内部, 从两个数的关系入手研究, 抓住了倒数的本质, 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
二、内容是否真实
目前, 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提取数学素材, 创设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中探究数学问题,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但一些情境创设把教材内容丢到一边, 脱离实际, 创设的情境没有贴近生活, 或者不是太符合现实生活场景, 这样就削弱了教学情境的作用。
1. 真实缺失, 流于形式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时创设的情境:
一辆汽车在碰撞中前面的挡风玻璃碎了 (多媒体演示场景) 。
师:同学们, 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发生交通事故了。
生2:汽车前面的玻璃碎了。
师:那你觉得该怎样呢?
生1:打110。
生2:换一辆汽车。
生3:去修理厂换一块玻璃。
师:是啊, 换玻璃需要考虑些什么?
生:要先量出玻璃的有关数据。
生2:还要算出这块玻璃的面积。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汽车的挡风玻璃的形状是一个梯形)
师:这是什么形状?
生:梯形。
师 (板书课题) :那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案例中创设为解决配玻璃问题而必须学习求梯形的面积来引入新课, 这样的情境不符合生活实际, 因为汽车挡风玻璃是特制的, 只要换上相同的型号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要计算它的面积, 这样的情境与教材内容缺乏真实性。
2. 提炼现实, 贴近生活
这节课是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为了引入课题, 不妨这样设计: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梯形的认识, 大家回顾一下有关梯形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顾) , 在实际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梯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 汽车的车窗、大坝横截面、水渠横截面等实景图像, 那么它们的面积又如何计算呢?然后教师引入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看似简单, 却作用鲜明, 既复习了梯形的有关知识, 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储存先导知识, 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很快进入课堂主题。
三、是否尊重规律
创设生活情境, 应当尊重客观规律, 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 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无视生活常识, 胡编乱造出一些情境搬到课堂上来,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信任度, 是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1. 不合科学, 胡编乱造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的情境:
开学了, 鑫鑫商店进了各式书包, 5个拉杆式书包标价840元, 普通式书包每个156元 (出示商店书包场景) 。哪种款式的书包便宜?便宜多少元?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 我看到商场里的书包都是标单价, 没有标5件一共多少元的。
没有真实性怎能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显然, 学生不能接受这种不顾事实、没有科学依据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 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如果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不讲究科学, 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失去探究数学知识的原动力。
2. 符合逻辑, 讲究常识
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开学了, 鑫鑫商店进了5个拉杆式书包共用去840元, 进了4个普通式书包共用去624元 (商店书包场景) ,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并解决) 。尽管只是简单的改动, 但这个情境创设显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也更符合实际常识,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
四、是否考量对象
数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为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然而, 不少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 无视学生身心特征, 而创设的低效、无趣的教学情境不但没有有效地促进教学, 有时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1. 不顾对象, 苍白无趣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创设的情境:
师 (绘声绘色地)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 (无精打采的声音) :听过。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 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 (引出圆的周长)
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 学生中却有人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 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
数学情境创设的本意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知数学, 给纯数学增添一些生活味,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获得数学发展。显然, 这位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上面的情境在小学一、二年级是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然而这样的情境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却显得苍白无力。
2. 因材施教, 重视差异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 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让学生去猜想、实践、类比、归纳, 从而获得数学发展。教材中的主题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景创设:一个学生绕着圆形花坛骑自行车, 问:骑一圈大约多少米?在这个情境中, 自行车行走的轨迹是个圆, 它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至此, 学生对圆的周长的含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对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是很有效的。
【效性分析】推荐阅读:
实效性分析08-27
系统有效性分析07-05
预算有效性分析模型06-12
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08-10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08-25
问卷调查有效性分析10-13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07-24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分析08-19
地理教学有效性分析论文10-09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析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