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2024-07-24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通用12篇)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1

引言

目前, 改变这种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并引入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整体教学效率的关键。 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 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主性, 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

一、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也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情感, 提出一些新颖的物理教学模式和独特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 教师自身积极热情、充满探索欲的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1]。 将好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将学生从被迫接受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此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例如, 在观察会动的铝箔天桥试验中, 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出问题:“天桥为什么会动起来呢? ”“将磁铁的N, S极互换会发生什么呢? ”“正负极互换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呢? ”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注重观察, 联系实际

物理是一门偏重理性思维的学科, 而教师需要将学生从感性的思维中引向理性思维, 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更“知其所以然”。 教师要善于观察社会, 将自然现象及社会实际与物理现象联系在一起,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了解生活, 认识世界,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物理, 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将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此加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在学习“测定光波波长”时, 要指引学生仔细观察各光学元件的主光轴上前后位置和光源移动到什么位置时汇聚光线最好, 单缝与双缝是否平行等高等问题, 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问题, 理解知识。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友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优质的教学成果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好的课堂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情及学习热情。在良好的氛围中, 学生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 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现下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了解, 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将学生引入物理学习环境中。 多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多加了解及指点, 用引导的思维带领学生自主学习, 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抵触情绪, 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物理课程。

四、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

我们的教学都是通过语言的转述完成的, 因此语言作为重要的教学媒介, 对于其的运用应该更注意。 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刺激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深入了解的愿望。 比起“强买强卖”式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更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而我们最常用的便是比喻法和模型化。 例如:在讲解质量与惯性的关系时,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 就要尽可能地增大它的质量, 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 就应尽可能减小它的质量”的理解, 可以结合体育运动现象充分说明, 身材苗条的模特不可能成为拳击运动员, 而略显臃肿的拳击运动员不可能成为短跑运动员或体操运动员[2]。 例如, 讲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 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等于100m的大球, 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直径为1cm的一个小球。 利用一系列有趣形象的语言描述,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 改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难以理解的认知, 这既能有效提高物理学习的教学效率,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 学生对于物理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认知是客观存在的。 而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 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可以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更主动快乐地学习。

五、增加实验教学, 提高物理学习灵活性

在物理学习中, 一味的板书讲解怎么都不如学生亲自动手有效。 高中生不爱学习、调皮好动是普遍现象。 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课程, 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高中生都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都希望自己可以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 老师们更应利用这一心理,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例如, 分组讨论或者进行小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 可以用学校配备的器材, 也可以师生自制实验器材, 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 这样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理解物理, 明白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质的,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从中做相应引导, 指导学生自己探索。 例如, 在进行测电阻的实验中, 在桌子上摆放着实验器材分别是:学生电阻一个, 开关一个, 导线十条, 待测电阻一个, 已知阻值电阻一个, 电流表两个, 电压表两个, 学生做完实验之后, 教师再提出问题。 假如实验中缺少一个电表, 该怎么进行实验, 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 进行猜想, 设计电路图, 进行积极实验。 这样使学生零距离接触整个实验过程, 自己总结归纳那些难懂的物理规律、原理及公式, 改变物理的乏味性, 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

结语

提高高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不仅需要教师的丰富知识及对物理教学的深入了解, 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 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 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占林.海峡两岸高中物理课程及教材比较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01:18-21.

[2]熊文俊.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深化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 2015, 18:23-28.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2

影视日语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及教学方法

日语影视等视听资料能对我们的听觉和感知直接起作用,比较起单纯文字性的教材来说,它更能给日语学习者带来全新而愉悦的感受,在日语教学申很适合作为语言教材和文化教材来使用.怎样使其能在日语教学课程中得到有效的利用,是值得探讨的.基于影视资料的.优点,笔者对计算机运用于日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作 者:舒敏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6)分类号:H319.3关键词:疑似体验 视听资料 日语教育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篇3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反映出其自身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思维,这是衡量小学语文综合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承担着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认知教育。对于小学生用词造句、语言词汇、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在目前仍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大多数情况是,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却收到的写作教学成果甚微显著。

1、小学生目前写作的现状及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目前的写作状况令人堪忧,对于写作课仍然脱离不了对范文的抄袭和依赖。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说,课业非常繁重,平时在课下没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和写作,在写作中往往缺乏素材,对身边现实存在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其次,小学生在写作课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地写作训练,对于表情达意内心中往往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有时候会出现表述错误或不恰当。最后,小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写作态度和方法,对于写作只是应付教师的,当做作业来完成,没有对写作抱着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认识。

对于小学语文写作和教学,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运用正确的简体字写作,同时积累正确的知识和学习,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联想和纯正的思维,对其思想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会使他们对现实认真观察,对事物采取新颖的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同时,鼓励小学生大胆地质疑,养成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教师可采用科学合理的命题作文,对小学生进行辅导和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有自己选择权利,如半命题的方式,教师确定写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降低了小学生的写作要求。教师在写作课堂中对命题作文的教学,首先要对命题有严格的把握,对小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采取讲读范文和优秀句子,对写作的内容加以有效引导。使小学生能有迹可循、有章法可遵从,小学生对教师规定的写作循序渐进,慢慢地养成了写作的良好态度,对记事和叙述有了更多表达和理解,慢慢地从口语表达,到能够顺利地进行书面语的书写。

通过对学生正确的感情引导,使小学生能够贴近生活地对写作有新的认识。教师可利用小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熟悉,教导小学生利用发生在生活和身边的小事,进行观察和回忆,教师给予有效的引导,使小学生能够关注家庭、感受到父母的亲情,从口语化的表达,转入书面语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写出了心中真实的想法和认识。在学校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同学之间的亲密友谊,都可以使小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教师可引导小学们从真情实感方面对写作进行把握,找到一个合适的题材,进行思考和回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使作文的文辞富于亲情、充满灵性,从而打动读者。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教师要多培养小学生写作观察能力,对于写作,更多的是通过小学生内心对事物和人物的认识,心中有大致的轮廓,进而表达出来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和社会,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着小朋友们去公园和动物园,仔细观察大自然,让小朋友从中受到启发,对生活和各种事物的积累,挖掘生活中的经验,使小学生在观察生活和社会时,悟到了一定的道理,体会到了许多认识。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不假思索地提笔直写,仿佛心中自有文章,一气呵成。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允许对小学生进行作文的套路和模式进行过分强调,以免陷入作文教学和作文认识的误区。

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是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对写作充满激情的演讲,要在课堂上讲解写作使充分调动师生间的互动,使小学生们踊跃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带领小学生体验生活,观看电影,以及多媒体资料等,使小学生爱上写作课,充满趣味。教师在对小学生的作文要多加鼓励,激起他们的写作信心。从中培养小学生立志将来当一名优秀作家的理想。教师也可通过要求小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来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显著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在对小学生的写作教学,教师一定要抓好小学生的基础,使小学生扎好写作的根基,为以后的初中写作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上述对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和分析,教师要多开展更多的方法,使小学生多动手动脑,鼓励他们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去体验生活,实现自身良好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师也应多进行思考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措施,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4

高中物理教学中, 习题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该将物理习题合理科学地设置, 确保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让学生对物理题多元化的解题策略全面掌握, 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 有效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

二、提高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多解答习题教学策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超越常规的进行解题, 尽可能地提出多元化的解答方式以及设想, 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同时满足熟练运用的效果, 对学生学习空间启到扩大的作用, 触发学生灵感。例如, 高一习题教学中有一道练习题: “静止物体B质量为MB处于光滑的水平面中, 同时静止物体A质量为MA处于静止物体B上, 那么静止物体A、静止物体B之间存在的滑动摩擦系数以μ表示, 倘若有弹丸从右边顺着水平的方向对静止物体A击中后, 出现反向弹的情况, 那么A则有着与地面速度相同的速度滑动在静止物体B上, 问题为: 倘若静止物体A运动时则表示静止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 则静止物体B上滑行时有多大的距离。教师应该从运动、动力学、运动学、速度图像、功能关系、动能定理等方面全方面分析习题, 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上述习题进行解答, 确保融会贯通, 知识得以掌握。

2. 多问题习题教学策略。采取多问题系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练习, 可以让学生全面归纳单元基本知识点, 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有一定的帮助。通常一题多问的方式, 能够指引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解答习题, 对物理情境进行分析, 使习题中隐藏的物理条件得到全面挖掘。例如, 有一习题如下:以竖直向上的方式抛出小球, 倘若3s内小球的位移情况为0, 间隔2.5s后小球在地面降低, 让学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 1) 小球初始速度是多少? (2) 小球在4s末时实际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大小为多少? ( 3) 抛出小球时点与地面距离的高度为多少? 教师采取不断引导学生的方式,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归纳、分析以及拓展, 让学生走出传统解题的误区, 在实际的习题解答中占据主导位置, 促进解题能力、解题技巧明显提高。

3. 多变化习题教学策略。习题教学应该要符合善变、常新等要求, 采取延伸原题目的方式, 获得相反性、相似性、相关性的问题, 对例题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挖掘, 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应该让学生以教材为基础, 采取分析的方式, 对理解物理、物理情境、运动状态、研究对象进行确定, 采取输血公式进行回答。让学生根据基本题的解题方法, 以相同程序进行扩充、加深,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对电容器之间的串并联进行考虑, 且要对电介质影响电容的情况进行分析, 不仅能够使知识得到深化, 并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知识灵活运动、综合分析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想促进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整体提高, 则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全面体现自身主体性地位, 教师应该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实际需求, 对具有价值的习题进行设置, 使学生分析能力、建模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5

一、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让学生预习好。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展现一些必要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例如,我在讲解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种茄子》时,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了播种观察,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督促学生做好定期的观察记录。等到上课时,切实做好观察实践的学生,就对所学内容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踊跃发言。于是,我对取得较好实践成果的学生给予了表扬,这样,对其他学生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能够鼓励其他学生重视以后的课前准备。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另外一个途径是,教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如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对于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新课要求观察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够在课上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课程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满足于给学生“讲科学”。这样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由侧重教师讲解转变为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或者放投影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习惯。而教师的讲解往往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势必不能达到科学这一学科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比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费尽口舌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学习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情,既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够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情,更有兴趣去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次,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必担心因为回答错误而被教师或者同学嘲笑,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为了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语言要平易近人,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问题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防止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

四、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后,课堂有效教学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仅仅做好上面一些环节是不够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恰当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这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试卷进行教学评价,这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不能千篇 一律,毫无新意。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实验操作比赛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乃至综合素质与能力。

第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平时课堂进行评价。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可以把平时的课堂评价纳入学生的期末考试评价。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不注重课堂表现、只关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目的不能止于评价,应该以评价为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这门学科的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善于课前、课后反思与总结,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6

【关键词】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 有效性分析

随着现在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交织已经逐渐普遍化。而物理这门学科由于自身特点在很多领域上都有着广泛地运用,并且物理知识的发现与验证都来源于一般的实验现象,所以针对这门学科特点,应该重视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以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一、演示实验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十分关键,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这一点是有别于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模块式教学,现在的素质教育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孩子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殿堂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中的作用。结合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开展演示实验,对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1.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主动参与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通过灌输式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以板书或者是口头说教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实验本身具有神秘性,对学生有着十分大的吸引力。通过演示实验,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他们对有关实验知识的兴趣。同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的变化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通过这个过程还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对专业知识的探索,进而提高其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2.演示实验能够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环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演示实验本身也是一种教学,它通过实验现象本身对物理知识进行解读。这种无声的教学不同于教师的主观授课,能在较为客观的态度下验证事实,同时也向学生们传播着科学的客观精神。也就是说,通过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更加科学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整个教学的有效性。

3.演示实验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的有效性。实验是用最真实的语言述说着最基本的知识,而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着实验的结果。所以可以说,实验过程是一个步骤严密、反应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物质之间都会存在着联系。而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归纳等一系列科学思维后,最终抓到了事实的本质。而这一科学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具有逻辑的思维,培养其科学思维的有效性。

二、如何保障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1.明确的实验目的性。实验的目的既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又要能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就要求实验的目的性明确,不要让实验演示过程流于形式。

2.直观形象和结果的真实性。初中生本身还处于一个心理成熟期,对事物还抱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他们的意志力又较为薄弱。所以针对物理这样一个较为枯燥的学科教学而言,应该加强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种感官功能的作用。但是实验对现象是真实反映的,它的实验结果也受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为了更好地真实反映实验结果应该采用相应的器材,便于结果数据的记录,而不能为了追求结果而做实验,应该尊重实验的本质。

3.过程体验性和启发性。演示实验不仅仅是为枯燥乏味的课堂增添一点情趣,更多地是要通过实验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内容。因而,实验的过程性和启发性是整个演示实验的核心,应该把握好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进入学习殿堂中。同时,这个“启发性”需要实验现象来激发,也需要教师言语的正确导入,而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是关键。所以,教师还应该是整个课堂方向的导向者,应该通过自己的表达向学生指导可能探索的方向,以减少学生的迷茫性。

三、小结

初中教学阶段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他们正处于一个心智成熟的过程,同时由于对外界事物抱有极大好奇心,所以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误入歧途。所以,针对现在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结合现在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精神,调整现在的教学方法,以发掘出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物理教学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本文以现在初中教学中物理教学的演示实验为基础,积极讨论如何保证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的有效性,还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在这一领域上积极研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寇国胜.如何做好物理演示实验[J].中国外校教育(基教版).2009(05).

[2]黄珠琴.物理启蒙教学要重视演示实验[J].科技信息.2009(09).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7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事求是地讲, 初中阶段的学习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消极影响之下, 学生对于书本学习已然没有了任何兴趣, 这也是我们当前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也是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衷.对于像物理学科这样抽象, 逻辑性强的学科尤其如此, 而要求得一节高效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 而且是基本的一个教学环节.笔者以为,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当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开始, 只要我们物理教师能够切实从学生心理出发, 根据物理课堂学科内容特点, 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这个教学目标还是容易实现的.譬如, 笔者在讲授“平面镜成像”这一节的内容时, 就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设计了一个“猜牌”的小魔术, 引得了学生的一片惊呼.自然, 也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改诸多理念当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如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 却是一门相当深刻的学问.笔者以为, 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就是说, 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放在首位.譬如, 笔者在讲授“物体的浮与沉”这一章节的知识时, 就利用一个牙膏管对学生提出质疑, 说如果将这个牙膏管放在水里, 是不是一定会下沉呢?学生想都没想, 就说那是自然的.教师拿出一盆水, 然后进行实验, 果然证明学生的猜想是对的.此时学生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好像在说, 这么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实验吗?接着教师把牙膏管展开, 摆弄成了一个小船的形状, 这时再放在水里, 竟然发现, 牙膏皮真的成了一条小船在水上面晃晃悠悠, 学生一阵惊呼, “好奇”的心理被充分激发, 为一节高效的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

新课改之前,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最为令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台上过于强势, 主宰了整个课堂的走势, 基本上无视于学生的具体理解与接收情况, 完全是教师的一个表演的舞台, 所以新课改坚决摒弃了这一缺陷, 强调了教师再也不能进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但笔者也意识到, 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了一定的用处, 我们不能改填鸭式教学为全方位放权, 把课堂的全部交给学生, 自己去当“观众”.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自主学习能力差, 若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 最终会导致课堂混乱, 学生收获少, 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所以教师一定要摆正角色, 我们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地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进行一个宏观把控, 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近科学.总而言之, 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但又不能乱起来, 要活而有序, 做到形式活跃, 但目标集中, 模式多样, 但效率提升的教学目的.

四、教师讲究授课的语言艺术

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表象, 促进学生的想象.如, 电磁感应中的左手右手定则的运用学生经常搞混, 弄不清楚什么情况下用左手, 什么情况下用右手.这时, 笔者跟学生说右手的“右”字下半部分是个“口”, 感应的“感”字中间也有一个“口”, 所以判定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就用右手定则;而左手的“左”字下半部分是一个“工”字, 做工是和力相关的, 所以左手定则是用来判定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这样的联系虽然勉强, 但也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强化了对于左手右手定则的理解与运用.

五、利用知识与能力的落差, 维持学生探求心理

知识与能力落差是指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学习时所需能力与学生能接受的知识和学生现有能力的差距.如果落差过小,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降低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如果落差过大, 学生又会力所不及.作为教师, 应该对学生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 确定合适的知识与能力落差, 来维持和强化学生的探求动机.这就要求教师的施教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总之, 努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我们的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是每个教育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我坚信只要我们能够以严谨的态度, 执着的精神, 顽强的毅力, 锐意改革, 勇于创新, 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摘要:新课改活动首先强调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我们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梁金福.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 2009 (11) :65-66.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语文作文教学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 从而实现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 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课堂教学中, 一旦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便能够有效激发内心写作的欲望, 便会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而是一种能够通过表达自己情感、想法以及观点的方式。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收获快乐》这篇作文时, 应善于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在写作风格和写作内容上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余地, 并指导学生能够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作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脑细胞, 认真回想自己生活中令自己非常难忘并且也特别有趣的事情, 然后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将带给自己欢乐的事情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由于是在结合学生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 因此学生不仅能够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从而实现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作文, 内容才会更加鲜活生动。”可见, 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对作文写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多素材, 以便能够在写作中能够应用自如, 为作文的内容添枝加叶, 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多积累书本素材, 在语文课堂上多读、多写、多背的基础上, 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 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教师在学生讲解《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篇作文的写作方法时, 应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写作素材, 并从不同的角度多思考、多体验以及多尝试。这篇作文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还应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善于观察、总结以及记录各种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以便学生在写作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作文素材,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

三、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组织以及引导作用, 也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及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作文课堂尽可能开放, 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改善, 引导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也有机会与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对作文写作的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 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引导学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为自己的作文写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在我们这个年龄》这篇作文时, 由于每个学生对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活理解不同, 思想觉悟也是不尽相同, 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多交流、多沟通, 让学生通过自我的交流与诊断, 在共赏互评中寻找自身的不足, 从而积极地丰富自己的写作常识, 强化自己作文写作的优势, 弱化劣势, 还能够在与其他学生交流作文写作经验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经验知识,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互评作文写作成果的活动, 对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提高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

四、结语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风格以及思维习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内心对作文产生一种情感, 积极主动地探究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策略, 还应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学生提高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的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实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此外,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 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 我们要勇于开拓, 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淑峦.改进作文教学方式提高作文效率[J].中学语文 (下旬·大语文论坛) , 2013 (01) .

[2]王明瑛.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的探索[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2 (02) .

[3]祝娟.提高学生作文效率重在积累[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2) .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9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求师生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数学核心概念、教学重点等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很多教师对例题处理往往过于简单,有时甚至一笔带过,特别是在原教学方法惯性思维的牵引下,存在着机械传授、例题解决表面化、教师讲授与学生脱节等问题,听到的经常是“我这类例题不知讲了多少个,多少次,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的牢骚.而极大多数学生只是一味地通过补充大量的练习来达到提高考试分数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简单地成为了“题海战术”,对待老师讲授过的例题往往进入“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学习怪圈.

在文[1]中,笔者强调了提高例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在文[2]中,笔者从方法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如何挖掘例题的教学功能,如何拓展习题的作用.但师生关于例题教学的现状如何呢?

笔者对绍兴市区47位教师关于例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和结果统计.从调查的结果可见,63.8%的教师在例题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斟酌例题的优缺点,没有在例题的细微之处精益求精.在例题的分析解决上,46.8%的教师还主要停留在简单分析和讲授上,一个精彩的例题在教师淡淡的、流水账似的教学中结束,没有激起学生大脑的积极思考,更没有深层次的探究和互动,甚感惋惜!在例题小结和功能挖掘上,57.4%的教师存在着舍不得花时间,63.8%的教师存在着解决问题表面化等现象.当然更多的教师(74.5%)是缺少意识,没有深入思考如何挖掘例题中的教学功能,教学保持了老一套,即讲授之后在题海中再寻找所谓的“熟能生巧”,导致例题教学效率的低下,留下的仍然是学科之间的抢时间和学生的厌学情绪.

笔者同时对绍兴一中分校高二部分班级(共计432名学生)关于例题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和结果统计.易见,35.2%的学生对例题的学习和解决停留在被动等待上,自己主要做的事情是认真听讲和做笔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没有时间去多问几个问题,更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质疑例题的对错、教师解答方法的优劣.只有40.6%的学生喜欢在例题解决后(或课后)对例题进行小结和反思,至于学生对例题深入思考写些小论文(或感想)的更是凤毛麟角(仅有13.7%).在参考书例题的使用上,69.2%的学生热衷于大量的练习,而对其中的例题不闻不问,殊不知无论那本参考书,例题都经过认真的挑选,一般都是题型的归类、方法的阐述、规律的总结.

综上,例题教学的现状是低效的.因此回归例题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分析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优化例题教学,此问题已时不我待!

2 例题教学低效的成因分析

2.1 从教的角度

1)对新课标在教学(包括例题教学)所起到的指导作用领会不深.当前由于教材内容变化大,时间安排紧,新课标实施不久等客观因素,很多教师(74.5%)对新课标还没完全领会,或者停留在生硬的、教条化的操作层面上,其过程是被动的,结果是表面化的.在具体的例题教学中当然也只能做到简单地讲解,草草地完事,只能是在肤浅层面上的简单重复,不能挖掘出例题中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以及诸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等教学功能.

2)对例题在提高课堂效率所起的教学功能重视不够.例题作为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数学核心概念、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而且数学例题(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宿,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达到的对思想、方法的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时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的方法和步骤在一个简单的例题面前变得豁然开朗.而眼下很多教师的数学课堂对例题的认识不到位,对例题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例题只是课堂简单的“附属物”,例题的选取和分析随意性太大,在为什么要讲、讲几个更合适、有没有更好的例题等问题的追述下变得哑口无言.

3)在总结和挖掘例题具体或内在的教学功能落实不到位.现阶段教师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在应试教学下,“分数”的精神压力更大,教学还是热衷于多讲、多练、多辅导.有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挖掘出例题具体或内在的教学功能,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有些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虽敏于思,却惰于笔,教师自己的那“一桶水”还是肤浅的,在讲授例题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站在更高的水准上去”俯视”和指导学生.

2.2 从学的角度

1)缺少时间.在题海战术盛行的教学现状下,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学生能而且只能以补充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时间在进行简单劳动的不断重复,学生可以做的是作业、练习、试卷,有那么一点点空余的时间被家长布置的课外作业所占有,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思维的升华,没有能力的提高.大量低效的题海练习占据了本应该属于独立思考、提高能力的时间.

2)缺少能力.不得不承认中国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还没能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去落实,而是在应试教学的魔棒下不断转悠.有的最多是技能的训练,有的最多只是模仿能力的提高,根据老师指导的方法简单去重复操练,一不小心还受到老师的指责“为什么不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学生的创造能力、个性思考在不断的教学中一点点被磨灭,课堂上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少,高度越来越低.在例题学习过程中也只停留在听讲、跟随、听懂的基础上,在理解都还有很大问题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能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更不可能去挖掘例题内涵的教学功能.

3)缺少习惯.即使碰到了一个懂得教学规律,有意识留点时间、留点空间让学生去思考的教师,即使学生有时也闪现出或大或小、或这或那的问题,然而学生(86.3%)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例题学习习惯,没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很多情况也因没有习惯而将问题放任过去.因此真正能够花点时间思考例题内涵的功能,真正找到了有效学习例题方法的学生寥寥无几.

2.3 从教与学联系的角度

1)认识误区一:

教得多=学得好.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例题)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例题选取宁可少些,但要精些,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例题,真正搔到“痒处”,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例题结构网络,使学生懂一题,晓一类,通一片.

2)认识误区二:

教得“好”=学得懂.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好,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猪八戒吃人参果(没味)”.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例题的分析过程,严格按“教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清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

3)认识误区三:

教得“懂”=学得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波利亚说得好:“教师在课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例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能力的功能,很多教师(70.2%)只注意娴熟地解题,没有充分暴露自己分析问题的“元认知”,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学得深就是一句空话.

4)认识误区四:

教积极=学主动.学生做题如同学习“游泳”.听教练讲“游泳”是懂的,要学会游泳还需要到水中去练习一番,把游泳要领跟水中动作结合起来,呛几口水也是常事,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与独立地体验,才能获得在水中的自由.做题也是这样,需要学生自己下功夫反复的练习与反思.而我们的很多课堂,上课教师准备充分,教学也很投入,有时甚至讲得满头大汗,但学生无动于衷,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其实教师的”积极”不能代替学生的主动参与,讲解例题教师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上适当地“闭嘴”,通过教师的“静”促进学生的“动”,并告诉学生成功的希望往往在于自己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以上三不、三缺以及四误区是直接导致现阶段例题教学低效或失效的主要成因.

3 提高例题教学效率的思考

笔者期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从细从实干预例题教与学的全过程.明白了例题教学低效的成因,使得解决问题有的放矢,“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充分挖掘例题的教学功能,还得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齐头并进.

3.1 从教的方面

1)重视新课程标准对挖掘例题功能的指导作用.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形式上嘻嘻哈哈的课堂是停留在原生态层面上的简单操作,它最多只能是激起了学生一时的兴趣,这是对新课标理解的歪曲.其实深层次的兴趣应该建立在对数学内涵的挖掘和理解的基础上,在享受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新课标所要求学生的主动学习,不简单地停留在肢体上的互动,关键是课堂上思维的大量碰撞,体现在学生上课时的炯炯有神和聚精会神,体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沉稳和深思,体现在解决问题后的心旷神怡.教师应由原来的“讲演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对例题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合、二次开发的同时,更应关注“这样”是否有利于协调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数学建构活动的意境,是否能让学生自己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新课程理念下的例题教学,不仅要把“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把“解”作为研究的目标,而且也要把“解题活动”作为对象,把学会“数学地思维”、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目标.因此,民主的课堂氛围,有效的例题组织安排,活跃的思维互动构成了新课程例题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

2)注重例题的斟酌和选取.例题选取是数学课堂准备的主要内容,如果选择了错例等于对教学、对学生不负责,选择了不恰当的例题等于误导学生,选择的是重复例题等于让学生跳进题海,浪费时间,从某种意义上例题选取的各个层次能体现教师教学的认真程度以及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在例题的选取和讲解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在俗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鞭策下不断完善例题的选取和教学,例题的选取要奉行“拿来主义”,在比较的过程中斟酌,在批判的过程中选择,所选择的例题应该是一类题目的代表,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到能用这一把“钥匙”开一类“锁”.同时必须指出例题的选取必须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明确每一个例题所承担的教学目的,是围绕哪个核心概念展开的,为什么要讲,讲几个,不讲行吗?必须改变数学教学中用例题代替课堂,变成先有例题后有教学目的的方法,这是例题教学中”脚踏西瓜皮”的表现.

3)优化例题,从“精选例题”到“例题设计”.例题教学不能一味地在选得难、解得巧上做文章,而是应该精心设计例题教学的发生、发展和收尾,优化每个例题的使用效率,从而有助于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知识、领悟所学.例题的编制要有助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做数学”来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明确概念的外延,解题的步骤,例题讲解不能就题论题,要善于适度引申,通过归纳类比、拓展思考、反思和建构,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类,由例题到模式.一道简单的(但可能是最经典的)例题,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通过一系列的变式合理控制和深化难度,可为训练思维,深化认识,优化认知提供契机,这是培养解题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变式教学,将知识串珠成线,从例题的典型性和规律性出发提高例题的“品味”,真正发挥经典例题、习题的多种功能;通过变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思维得到升华,而且这也是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切实有效的途径.

4)善于总结、挖掘例题内涵或潜在的教学功能.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例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既可以在分析问题、探索思路的过程中进行,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分析,进行思维导向,也可以在解题结束后进行提炼,加以显化,让学生回顾思维过程,总结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得到了哪些有用的结论,找到了哪些共有的规律.

例题有时本身还是有用的公式或者是重要的定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去分析,探究习题结论成立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增强了例习题的应用意识.当然不可否认教材内容(包括例题)的设计和参考解答有时确有疏漏,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特见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质疑过程中不断升华和发展.教师要深入研究,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研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以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另外,例题教学不能忽视例题中的陷阱,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从错误解答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充分暴露可能出错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纠错的过程中领会例题的本质和关键,在纠错的过程中挖掘例题的教学功能.

3.2 从学的方面

1)理解“理解”的内涵,重视小结和反思对例题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必须明确一点,学习数学没有“差不多”已经懂了的概念,而只有懂与不懂两个层次,只有会与不会两种结果,数学讲究的是问根究底,讲究的是步步有理,讲究的是明白步骤的来龙去脉.因为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步,导致的结果是既不能承上也不能启下,最终只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败下阵来.因此在数学例题听讲和理解中90%×10<100%×3,即听懂90%的10次其效果远不如听懂100%的3次,真所谓“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不能“理解”到位是数学学习方法上的大忌.平时学习要重视解题后的小结和反思,既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没有看路的拉车只能是蛮干,可能走入歧途,没有反思的解题只能是蛮做,其结果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2)聆听、模仿和尝试练习,养成善于总结和挖掘例题功能的习惯.在总结和挖掘例题功能的过程中,可以理解学生开始如手抓刺猬难以落实,因此开始学生要不断聆听老师的分析,要挖掘老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过程,要模仿书本或参考书例题的小结,然后再尝试自己去做例题的小结和反思.为此,一方面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环境、留予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干预学生的解题反思和小结的情况,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反思,如何反思?譬如:反思例题使用了哪些思想、方法、技巧,这些思想、方法、技巧在联系条件和结论中起到了什么样的纽带作用,这些方法有利于或适用于哪些题型,这些内容与以前所学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等等;另一方面,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小结,力争每个例习题的结束必有一思,养成善于总结和挖掘例题功能的习惯.我们倡导减少学生作业的绝对量,而将题后反思作为作业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质量和内涵,教师作业的批改和分析既有例习题本身的内容,更要有学生小结的“小结”.

3)深入思考探究,撰写研究例题的小论文.谁说数学解题没有感想,只是没有虚无飘渺的空想,谁说数学难写论文,只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真情表白,要的只是反思探究之后的水到渠成.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应该提倡做一些探究性的例题学习,做一次小老师讲讲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及思考方法,做一次小作者写写自己的感想成为小论文.当然学生写论文不易过大,最好围绕一两个有新意的题目展开,得出明确的结论,总结出其中的解题思想和规律,要注意逻辑清晰、说理透彻、语言简明流畅.可以写学习心得、解题经验,也可以写自己得到的一些探索性成果.

最后应该指出,教与学的误区关键在于教师的认识偏差.其实教学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的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四大认识误区中走出来.

重视和落实上述一些方法或措施,相信必能提高例题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适当“中和”题海战术所带来的弊端.

4 结束语

笔者以为例题有效性的提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期待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和专家能回归到例题这一数学课堂的基本要素,关注例题的使用效率,挖掘例题的教学功能,超越教材(参考书)对例题教学的简单处理和机械传递,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例题.从而对于教师能适当完善例题的教学和处理模式,对于学生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优化了的例题学习方法,并最终提高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屠丰庆.提高教材使用效率的实践和思考[J].数学通报,2008,(10).

[2]屠丰庆.新课标下如何挖掘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J].数学教学研究,200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尤小平.关于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苏教版)使用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7,(9).

[5]王小红.基于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学科思考[J].中学教研,2008,(8).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篇10

一、认识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指追求高效能、起码是高于平均水平的教学。它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它关注资料呈现等技术的运用效果和效率, 关注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把教师的五种行为:清晰授课、教学多样化、以任务为导向、维持学生投入、保证学生成功率看成是有效教学行为。

二、《电流与电路》的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说明:“师”为教师活动;“生”为学生活动和表现。

(一) 课堂环节的分析与评价

1. 引入, 要用开关控制灯泡, 怎么连接电路?目的:激发兴趣。

生:探究;积极动手:多数连接正确。

分析:实验有难度, 但多数学生能完成实验———符合维持学生投入及保证成功度要求。

评价:高。

2. 新课

(1) 电路

(1) 教室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目的: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生:观察、思考并回答。约的学生有回答表现;但提问三位同学, 都只答出了开关、电灯、电线。

师:投影、总结。

分析:学生很难想到电源是发电机, 后通过投影, 唤起了学生的经验, 才解决了电路概念的形成问题。

评价:提问:中;本节:高。

(2) 元件有什么作用?目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和习惯。

生:实验并总结;回答热烈, 情绪高涨, 实验的速度、准确性提高, 但表达不准确。

分析:问题表述清晰, 实验任务完成, 取得了成功体验。

评价:高。

(3) 有电源灯就一定亮吗?满足什么条件电路有电流?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 知道持续电流的条件。

生:探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完成的速度较快, 准确性高。

分析:问题直接且具有指导性, 能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评价:高。

(2) 电路图。要看清课室的电路连接, 需拆下线槽来看,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目的: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使学生去画、会读电路图。

生:思考。沉默一阵;个别答出“用图形表示”。

分析:提问揭示了矛盾, 引起思维的冲突, 但范围较广, 指向性不明确。

评价:中。

师:介绍概念和元件符号。

生:阅读图5.2-8, 画出电池等符号并组成电路;两人上讲台板演。

师:讲解及演示, 强调电路图的画法。

投影:介绍电路及电路图。

生:大多数学生能画出元件符号和电路图, 画图过程积极主动, 观察实验、听讲解、看投影都很专注。

分析:通过阅读、练习、讲解、投影等手段, 帮助学生读、画电路, 调动了积极性, 效果好;但部分学生画图不规范。

评价:高。

(3) 电流:为什么电灯能亮?电流怎么形成?类比车流形成。目的:通过事例类比启发学生。

生:思考。问题1易回答, 问题2部分同学迟疑作答;启发后, 大多数也答出来了。

分析:能调动学生的经验, 启发学生建立电流的模型。

评价:高。

(2) 电流方向: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目的:知道电流的方向。

生:说明。讨论热烈, 但回答不肯定。

分析:电流抽象, 理解较困难;对电源外部电流方向, 学生常把正电荷移动方向和电子移动方向混淆。因此采用动画演示来突破难点。

评价:高。

3. 小结:学生小结。目的:使学生学会小结, 建构知识网络。

生:只重复知识点, 没能建构知识网络。

分析:知识点太多, 不知如何小结;若投影出框架, 有效性会更高。

评价:中。

4. 练习:1.想想议议。2.P105页1题。目的:强化对电路、电路图和电流的理解。

生:练习积极;约犯错。

分析:学生初学, 而题中包含了识别和改正电路、连电路、按电路图连实物图等难题, 所以出错难免;纠错后约的学生仍感觉模糊。

评价:高。

5. 作业:105页2.2题;阅读资料。目的: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拓展知识面。

分析:学生对作业有兴趣, 对阅读材料不重视。

评价:中。

(二) 整体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1. 定性法。本课虽存在效率不高问题, 但师生互动较成功, 教学手段先进且多样化, 学生在回答、实验操作、练习等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较好地达到了目标。因此, 有效性综合评价:高。

2. 定量法。把有效性的高、中、低与90~100、70~89、0~69分对应起来, 再依据五种行为对有效性的贡献率, 大致确定:清晰流畅的表达25%;教学多样化10%;以任务为导向10%;维持学生投入30%;保证学生的成功度25%。本课自评:22、09、9、27、23分, 共90分, 评价:高。

3. 定性和定量综合法。

三、实践心得

1.学生不同, 同种教法的有效性一般不同。

2.整体把握有效性较好。通过学生的表现反馈及时补救, 可提高整体有效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误解新课标教学理论,片面追求“人文性”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作用最受重视,如今“人文性”被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然而有些老师对新课标产生了误解,认为新课标强调“人文性”而降低“工具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过度追求文本人文内涵的不良倾向,这一现象被有些学者称为“泛人文化”。“泛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一味强调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品味文本的语言魅力,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自身规律”。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开课文章是苏教版必修二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在这节课上,老师只用了十分钟给学生简要读了读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围绕“乡愁”“思乡”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然而热闹的课堂过后,听课老师们不禁想问: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有多少?这篇文章的魅力难道仅仅在于空洞的“思乡”理论?那它和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乡愁》又有多大区别?在学生对文章内容还未能完全明白的情况下,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琢磨,只引领学生探究空洞的精神意义是不可行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在课堂中自主发挥的空间不够大,大多时候只是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学习。对于阅读课程来说,很多时候也只能跟着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去分析阅读,不能自己依据兴趣去挑选阅读材料。比如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来讲,一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有兴趣,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于文言文就不那么有兴趣了,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就很少愿意再花费时间阅读文言文。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所以往往强迫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这样很容易让一些不喜欢文言文阅读的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

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内容引入课堂

1.学生自选文章,组成独立单元

必修课程教材是依照有关语文的科学规律编写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有其自身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诚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教师绞尽脑汁设想出多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选择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然,必要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2.让课外书籍走进课堂

以前把除教科书以外的书视为禁书的做法曾经禁锢了一代人,如今我们应该让这种书大模大样地走进语文课堂。平时,我每周都抽出一两节课,让学生进阅览室或者自带课外书籍阅读。在学习完“戏剧的冲突”后,我让学生搬来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让学生阅读、分析其间交错复杂的矛盾(自我阅读后交流心得),第一次给了学生亲密接触外国经典戏剧的机会。

(二)正确处理单篇教学与板块、专题的关系

1.要扎扎实实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

和其他教材每个单元由几篇课文直接组成不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个专题是在一个人文母题统领下由两到三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或是一篇课文,或是两到三篇课文。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学习的情景,更好地体现整体意识,更好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注重整体性,并不能忽视单篇文本的教学,也不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立足于板块或专题。单篇课文的学习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单篇教学得不到落实,整个阅读教学就会架空。单篇课文教学是体现整体意识的基础,是板块和专题学习的前提。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单篇文章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文本,结合教材标注的呈现方式采用适当的教学形式,保证单篇的学习得到落实。

2.要在单篇教学中体现板块与专题的整体意识

能够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在单篇教学中体现板块意识和专题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将单篇文本放在专题和板块之中来考虑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如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经世济民”板块,由《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两篇文章组成。以往的教学只是考虑单篇文章的文言知识、文章内涵,现在这样的教材编排与呈现,就使得教师引导学生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之外,理解孔子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体现其“为政以德、治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中体现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感受先贤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发展,关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体会政治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两篇文章作为政论文,对它们的论辩特色也可以整体考虑,就其异同点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

[1]金林.新课程下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3).

[2]黄正瑶.《柳永词两首》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Z1).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12

(一)教学目标模糊。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对整个行为过程起到引领作用。之所以称小学合唱教学目标模糊,主要是指没有对为什么开展合唱、通过合唱达到怎样的效果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将合唱视为了单纯的歌唱教学,学生熟悉了歌词和旋律,能够整齐的唱出,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合唱活动对学生音乐审美、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培养的独有价值,这既是不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更是与音乐教育本质相违背的。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方法关系到怎样教,如何教的问题,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影响。在具体的合唱教学中,教学手法的单一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难以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脾性等不尽相同,所以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采用能够将共性和个性有机融合的方法。其次是方法数量单一。示范加跟唱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记住歌词和旋律,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合唱活动变为了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教学。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从当下的课程安排来看,低年级所涉及的音乐课程相对较少,直到高年级才开始接触合唱。这固然与学生的音乐素质、学习能力有重要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低年级的学习作为基础,没有对音准、音高、音程等进行系统训练,那么学生很难在短时内适应这种几乎全新的音乐形式,教师不得不再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补课,成为了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不利因素。

(四)学生有畏难情绪。合唱是一门具有较大难度的音乐活动,涉及到歌唱方法的掌握、歌曲的学唱、与他人的配合等多个方面。加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简单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畏难情绪,兴趣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使教学效果受到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升小学合唱小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树立上,审美目标是排在首位的,即学生通过合唱学习和合唱活动的参加,能够获得怎样的审美体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了怎样的提升,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了探究、体验、合作等。具体来说,首先要将合唱视为是重要的美育渠道。通过合唱学习,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的陶冶和润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要将合唱视为音乐欣赏和感受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类型合唱歌曲的接触,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音乐感知能力,激发起对美好合唱声音的向往。再次要将合唱视为音乐表现训练的方式。要在良好音乐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合唱活动中进行表现和创造,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丰富教学手法。在传统小学合唱教学中,教师都是教学的统领者,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而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仍然沿用传统“讲述加示范”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无从激发,也自然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应该将一些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如对话式教学法,其主张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内,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来完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意愿、想法、感受等,都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对待,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对整个教学状况有更全面的把握,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此外还有小组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都可以运用其中,通过教学手法的革新,真正拉近学生与教师、与合唱的距离。

(三)完善课程设置。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就难以获得系统化的训练,所以应该树立起长远规划,然后一步步扎实推进。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从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中,主要是利用柯达伊手势让学生熟练掌握大小调的音阶、三度音程模唱和背唱,能够用统一的音色齐唱。三四年级要开始培养学生的二部歌唱能力。能够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演唱简单的二声部歌曲。五六年级则要学会理解和分析作品,有感情的歌唱。同时进行具有一定难度的节奏训练。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训练,能够获得系统化的效果,避免了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

(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整个教学也就完成了一半。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合唱存在畏难情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兴趣的缺失。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都较为单纯,他们对某一门学科的喜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学科的教师。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备课、生动幽默的语言、优美的示范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其次是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要想唱,首先要学会听,也正是在听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唱的欲望。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特别是重点欣赏一首歌曲独唱和合唱两种演唱方式,学生立即能感受到合唱歌曲音域更加宽广,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更强,从而激发起对合唱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合唱的积极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肯定,积极推动其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使其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多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音乐教师树立起坚定的信心,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予以逐步的解决,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小学合唱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婷婷.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

[2]惠慧.互动排练式教学方式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6,08.

上一篇:新闻中的媒介问责下一篇:工作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