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挥(共7篇)
高考指挥 篇1
将要实施的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即将出台。这个方案的实施将影响到千家万户, 不仅牵动着应届高考学生及其家长的心, 也牵动着将在未来几年应考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心。
出台新的高考方案, 是应对北京市中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措施之一。参加高考的北京市应届考生, 将是经过课改教学后的首届高中毕业生。新的高考方案, 一方面将检验课改的效果, 为课改的进一步完善提高重要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 也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整个教学活动, 甚至包括对师生与家长的心理和行为, 具有权威的指向作用。
其实, 高考为高中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向, 本来无可厚非。但是, 实际上, 高考的指向作用并不局限于教学, 更不局限于高中。高考方案乃至高考题目的些微变化, 都将被逐渐放大至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的整个教学当中。比如, 高考新办法拟调整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卷面分数并增加选做题的数量, 这无疑增加了语、数、外三科的分数在整个高考分数中所占的比重;而选做题的增加, 也无疑增加了这些科目的整体难度。如果这样的调整付诸实施, 那么, 可以肯定, 学生偏重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倾向将更加明显, 学生的知识结构将更加失衡;而如果选做题的范围游离于日常教学内容, 那么, 将迫使学生和家长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五花八门的课外补习班以及名目繁多的考级、竞赛中去。“10分选做题, 10年课外班。”是耶, 非耶?
高考是根“指挥棒”, 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当然, 这根“指挥棒”指挥的不仅仅是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因为高考负载的不只是为高等学校选择学生的任务, 所以, 高考这根“指挥棒”挥动起来就显得格外沉重。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变更身份, 高考还是社会流动过程中相对平等和公平的一个阶梯。“一考定终身”常常为人所诟病, 但就是这“一考”, 成了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由此, 高考这根“指挥棒”, 还兼有平衡教育资源和社会公正的功用。
无论如何, “指挥棒”应该是为所有人指路的“指挥棒”。大学以前 (甚至包括大学) 的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 而不应该是专才教育和精英教育。现在中学甚至小学中的所谓“试验班”“快班”, 都实在有违教育的常识和理念。新高考办法出台, 将使“指挥棒”确定新的指向。这个指向, 是弱化还是强化中学教育甚至小学教育“精英化”的倾向, 还有待观察。
高考指挥 篇2
QMQ 今年元旦,刚毕业出去的学生回来看望我,说是看望,实属诉苦。“老师,高一的物理学咋就那么难呢?”,“老师,我的物理考试考了45分。”„„要说这些学生在初中可都是物理高手,中考还考了个A+呢。怎么回事?究其原因,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没有真正的把高考作为指挥棒来指导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
随着“普九”的完成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势在必行。初中物理教学应以高考作为指挥棒,以高中物理教学为航标,适时地将重点放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上,为普及推广高等教育奠定基础。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初中物理教学是普及物理基础知识和训练初步能力的教育;这两者并不矛盾,“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二者最好的统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当、巧妙地渗透高考要求,对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能力在普及的基础上适当拔高,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让高考进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这就是新形势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由大量物理概念、定律、原理为主干构建起来的严密的理论学科。初中物理教学以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为重点。将物理基础知识划分为“知道的”、“理解的”、“掌握的”三类,而高考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分为A、B两类。在具体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在完成普及的前提下兼顾高考要求,让学生一开始就学到较系统的物理知识。例如在机械运动一章的教学中,通过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引伸到运动的相对性,涉及到相对速度和速度的方向性,使学生对机械运动和速度的认识更完整、理解更准确;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特定条件和环境中的具体实例,掌握定律的适用范围,理解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渗透加速度的知识,明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机械能的教学中涉及到其它形式的能,让学生对能的概念的建立较系统完整;在电和磁及其联系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奥斯特实验和电磁感应现象指出电和磁是统一的,引导学生探索其统一的基础——磁现象的电本质等。最终要达到的要求是:不仅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还要知道它的外延;不仅能在有关问题中正确识别,还要了解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仅能叙述和解释简单物理现象,还要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例如在解题:人扛液化气瓶从三楼下到一楼,哪些力对液化气瓶做功?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掌握,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同时也涉及到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受力分析的知识。解此题的基础上在设计“人沿斜坡推小车时哪些力做功”,引入合力做功和分力做功的知识,从而为高中学习功能关系做好铺垫。由此可见,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前提下,适当扩充物理知识和拔高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让学生掌握尽量完整、系统的物理知识;既可分散高中物理知识教学中的某些难点,又有助于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理解、掌握更系统深刻的物理知识,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高中后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学中,以较多生动的感性材料和许多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规律的提出、推导、归纳过程。要求学生清楚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和条件;记住其表达形式(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掌握其简单的运用;养成根据条件和物理实事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并能对某些结论作出正误判断和区分相关知识的异同。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能力教学的重点,也是物理能力考核的核心,更是学生学习掌握的难点。从刚接触物理开始,就着手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耳濡目染,到高中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中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对简单的物理问题花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物理情境,找出主次因素和相关条件;根据所学的物理规律和己知的数量关系,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步求解;而后再进行综合推理,并对物理结论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出规律;在以后的实际中加以应用。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新授课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具体物理过程中进行培养;也可在习题教学中积累总结。如“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中,先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并在具体的物理问题中应用。电学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I与U成正比(R一定时)”和“I与R成反比(U一定时)”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结论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出,则得到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在学生形成初步概括、应用能力的同时,有意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严谨、科学、有效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养成解决物理问题思路流畅、方法灵活、推理严密的习惯,这将成为高中学习物理的“法宝”。
实验是物理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是物理学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验证物理理论的重要途径。初中物理只训练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操作能力,其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为学习物理理论知识服务的为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次要求学生严格照实验操作规则做实验,掌握科学、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方法;还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实验仪器,了解其性能、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增加适量探索性和设计性小实验,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布置课外实验和设计,巩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用实验验证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后让学生设计检验两条未知钢条是否有磁性和其磁极的情况;由串、并联电路知识设计楼梯开关、自动保温电饭锅的电路;利用电磁继电器设计灵敏报警器等,为高中设计更复杂的实验积累经验。
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要跟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相适应,首先,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其次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学能力。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再次,要求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我们有选择、有目的的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我们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并设计了一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我们直接用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我们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在总结时,要求学生做好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并教给他们总结的方法: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应加强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我们在讲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时,多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例题时,应非常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做好示意图,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将物理习题由抽象变形象,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静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好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一个复杂物理问题的解决,仅靠扎实的物理知识,熟练的分析综合、数学应用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丰富的物理思想,独特的物理思想是物理学的灵魂。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理想化的科学假想推理思想;欧姆定律教学中的实验归纳的思想;串、并联电路中的等效代替的思想;浮力教学中近似求解的思想„„这些都是今后学习物理的关键。
高考指挥 篇3
一大早刚进办公室,就接到一个长途,要跟我讨论一个6/8拍子的节奏组合问题:
上面两种情况,哪种情况的节奏组合是正确的?或者,是否都正确?
一定要个“标准答案”,我个人认为第一种是正确的。而后者将一个四分休止符(时值正处于作为次强拍的第四拍与弱拍第五拍)分成两个八分休止符,几乎是多此一举。
记谱法的“规范”,是以读谱方便乃至乐谱美观为主要目的的。在记谱法的演进过程中,“惯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因为“惯例”经常意味着“方便”。比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它的第一乐章正是6/8拍,翻到大提琴声部的第45小节、贝司声部的第100小节等,都有类似情况,但记谱都采取了第一种方案。
我知道,有些人认为第二种也是正确的,一些作曲家也有用第二种方式记谱的,一些公开出版物里也有这样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应该算有争议但无关紧要。
问题在于,据来电者描述,今年的某省音乐联考,在乐理题目里出现了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多项选择题,答案是这两种情况都是正确选项。而来电者(大概是一个乐理老师)的学生大多只选择了第一种方案,作为多项选择题,少选了一个,则不得分,而这一条题目竟然高达4分,这对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我的看法是,在涉及面广的重要考试特别是高考时,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尽量不要涉及。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联考,乃至高等学校音乐系科中的基本乐理教学与考核,有越来越难,甚至越来越玄,特别是有脱离音乐实际而公式化、机械化的倾向。而有关节奏组合的题目,则几乎成为这种倾向的重灾区之一。前面提及的这个例子,还远不是最繁琐的。另外的重灾区,大概就数五花八门的和弦构建与稀奇古怪的音阶写作了。当然,作为讲课,作为训练,作为考试,有少量这样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是,基本乐理的去“音乐化”倾向还是要改一改才好。我认为,以尽可能丰富多彩的实际音乐作品作为教学、训练与考试的素材,是改变这种不良倾向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基本乐理是音乐的基本,学好它,特别是“音乐地”学好它,对于学生进一步的专业音乐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指挥棒对减负的作为 篇4
高考指挥棒不能少
我们需要高考指挥棒,不但因为高考对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指挥作用,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而且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裁定一定要寻求和基于一个公平体系,这个体系一定涉及考核与评价,以“考”为根据的“高考”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取消高考,学校教育围绕着高考进行也是合理的。另外,国家公立学校的教师是国家财政开支的,这使得一些教师对学生没有责任心,用高考来刺激教师的工作进取心,也是势在必行。
减负的根源和高考的关系
学生负担源自高考承载的社会竞争力,学生负担的绝对值随社会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学生负担的绝对值也不变。受制于社会竞争力,任何考试形式下,教师和学生为高考胜出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会全力以赴,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学生的学习力度不变,都处于“最大努力”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不是教育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因为教育不能改变社会竞争力,降低考试难度也不能减轻学生负担。课标难、考得难,录取时可能一分落百人,课标简单、考得简单,结果可能是一分落千人。受制于社会竞争力,在高考录取率和淘汰率一定的情况下学生间的竞争力不变,课标的难易只能决定被考学生胜出的分差而不能改变学生间的竞争力,应试教育下课标的难易对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产生的压力和造成的负担差异不大。
减负不是教育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但是,寓学于乐却可以使学生把担子背得更轻省。从教育内部来解决问题,就是要通过教育内部诸因素的合理构建,形成学生寓学于乐的体验。同样是一个五岁的孩子,背起来就比抱起来省力,同样的一块骨头,用斧子砍就比用刀剁省力,教学也是如此,适当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高考的改革,若能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等方面,无疑会使学生寓学于乐,达到相对减负的目标。
现行高考办法的解读与分析
现行的高考办法3+X是数语外的基础上加文综合或理综合,整个课程大致被分为文科———语数外政史地,和理科———语数外物化生。这种考试方案较之以往的各种考试方案进步了许多,它致力于“专文通理”或“专理通文”的教育理想,同时也考虑了课程的全面设置和全面考核。正是这些进步使得这种方案一直延用至今。然而,它在对学生减负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文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直接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不平等,而通常称为艺术课的音乐、美术只在高一列入课程表,一般情况下高二文科学生还有体育课,理科就没有了。音乐、体育、美术不被列入3+X高考科目,只有相关的艺术院校才有这方面的考试。可见,艺术课在我国的学科地位中只处于附属位置,诸如音体美等课程的考核明显是出于特殊的需要并不具备全民性。在正常的中小学教学中,它们始终不能与其它科目相提并论。这都表明现在的高考是偏科的。高考偏科,教学工作从上至下必然偏科。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在倡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提供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偏科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科的全面设置为前提的,学科的全面设置是以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为前提的,学科知识的全面性是以学科知识的难度为前提的,要通过高考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高考要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设置之外,不能以降低考试难度为手段。减负,不是“减科”,也不是“减难”,是科目的数量以及课程的难易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核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综合考虑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减”的策略若有悖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要,科目减得再少,内容减得再简单,都将失败。
各门学科的分值直接反映出各学科间的不平等,学生投入到某学科的学习受制于该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学生的潜质和兴趣成为影响其学习投入的次要因素。这样,学生的学习受外因的作用大于内因的作用,成为被迫的而非主动的学习,不能寓学于乐,所以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也不能激发灵感,实现科学与技术的飞越。音体美不被列入高考,无益于学生潜质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学科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无法证明较史地政、物化生等学科社会更需要数学、语文和外语,也无法证明较音体美等学科社会更需要物化生史地政。公司管理、天气预报、航天技术、核武器、智力开发、情操陶冶、军事体育、党群关系等都离不开数语外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智慧。要提倡学科之间的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和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虽然高考进行了文理分科,然而无法确定考试科目涵盖的一定就是学生的优势学科。一个史地学得最好的学生很可能选择文科,然而这种选择并不能表明文科中的其它科目就一定会是他的次强项。他需要综合考虑他的文科实力和理科实力,从而做出从文或从理的选择。笔者在此似乎在鼓励将学生的所有强势学科进行比较而排斥综合考察学生的强势和非强势学科。其实不是鼓励什么排斥什么的问题。只要考核公平、公正、公开,考核就一定能成功地实现其筛选功能。然而,只有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比较才公平公正。在无法裁决学生的“具体强弱程度”的情况下,只能以学生的强项进行比较才不有失公平。除了科学地筛选功能,考核要实现更高层面的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体现在考核方法要更加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鼓励强势学科进行比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其优势特长,开发其潜质,培养其兴趣,实现其最优化发展。目前,固定的学习内容、考试科目和考核方法将学生拘泥于一个模式,限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无权选择学习内容和考试科目。一些史地好的学生可能语言并不好,另一些数学好的学生可能政治比物理的成绩好,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文化课方面比较擅长然而在某项艺术,诸如音乐方面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些学生必须去屈就什么所谓的“文理分科”“3+X”。社会需要的不是“形一色”的人才。既定的高考方案限定了学生的成长规格,最终限定的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
高考以书本为根据,许多知识靠的不是理解和实用而是类似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考试题型是书本例题的翻版,这是最大的危害。应试教育下教学工作出现“规律化”。拿数学为例,一个数学老师可能先教学生怎样做题,从例题和练习题中找出“解题规律”,然后就是领着学生练习,造成高分低能。现行高考还不够全面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
“新3+X”高考方案的提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新3+X”高考方案。
1.新3+X是将所有学科纳入高考,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考核的科目的数量。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自己的参考科目,不得少于规定的参考科目数量。每名学生可以自愿参加更多科目的考试,但每名同类考生参加核分的科目数量相同,参加更多科目的考生按其分数择高核计。
2.所有科目在高考中是平等的,即分值相等。例如地理与数学一样满分都是100分。
3.考试科目以学科的划分为定,即所谓“一张卷”,比如,代数几何同一科目作为一科成绩,素描色彩等同理、声乐乐器同理等。
4.“3”,即理科学生在高考时必须在“数物化生”中任选其中的三科、文科学生必须在“语外政史地”中任选其中的三科,艺术类学生必须在“音体美语外”中任选其中的三科。
5.“X”,即理科学生在指定科目中任选三科之外,其它的参考科目自由选择。例如理科学生在选择了“数物生”的基础上,可从“化语外政史地音体美”等科目任意选择、文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同理。
6.考试内容和形式着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鼓励活学活用。
7.将每名学生相同数量科目的成绩合计,择优录取。
策略的发生效应
高考指挥 篇5
高考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指挥问题不应该仅仅是高三复习阶段要讨论的问题,高中三年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整体上有所计划,而高三阶段的教学是这个计划当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而非决定性的时期。无论是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说明,都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1、 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
2、 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3、 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4、 不同阶段按等级完成不同的教学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的顺利完成,是一个长期整体教学的目标。高三英语课堂教学应当与高一、高二阶段的英语课堂一样,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保证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等级要求,从而最终协同完成三年的总体教学计划。但是由于时段的特殊性,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又呈现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课堂大容量、教学双方高节奏。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三英语课堂更需要优化。
一、更要注重持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从实践经验来看,学生持续性的学习兴趣是复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高三英语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适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传统的单调乏味的复习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笔者曾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安排了一个单元时间让学生尽情接触电脑,完成写作复习。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二、要长期一贯地坚持培养学生的“超前学习”意识。
克拉申“i+1”输入假设认为,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可理解性输入”,输入越多越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形成。还指出,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其接受性语言能力(听和读),要远远高于其表达性语言能力(说和写)。因此首先要发展输入能力,即听和读。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有说和写的“输出”。该理论特别注意增加阅读量,认为学生每天坚持10-20分钟泛读,读那些有吸引力的材料,对掌握语言极为有益。“i+1”输入假设对英语教学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在克拉申这一假设基础上,在高三学生从一个阶梯前进到下一个阶梯,教师必需对其进行的语言输入中包含下一阶梯的内容(即i+1)。在此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形象的超信息(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正确理解语言输入。如果在此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是成功的,那么,学习者就可以把输入的语言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行为能力,进而逐步掌握这门语言。高三英语课堂教学要在前两年的教学基础上,坚持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意识,即在同等的输出要求上,提高输入信息的质与量,课内外协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行多样化课型,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根据多维智力理论及高考试题形式,高三复习课堂宜开设多样化课型,高三段英语教师担任不同课型课堂的设计与教学。各课型在统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自成体系,各具风格。大家在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各课型的教学模式呈现出灵活实用,丰富多样的特色。各课型之间同时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听、说相互转换,说、写相互铺垫等等。教师要彻底摆脱“一本教材教到底”的陈旧观点的束缚,力求课堂教学资源多渠道化。选择性地运用SEFC教材中有价值部分的内容,大量地补充适应各阶段反映情况要求的实用教材,如运用软件产品《走遍美国》作为视听教材,《外研社朗文中学英语辅助系列》(English support series)《写作》作为写作教材,利用网上下载的大量有益材料为阅读服务等等,扩大了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范围。多渠道辅助教学资源的搜索与积累为课堂教学信息输入的大容量高密度化提供更直接的帮助,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界面。
四、加强教学的计划性。
一进入高三阶段,教师要先根据要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把已学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例如,将所学课文中题材相近或相同的排在一起,原来分成两课的完整故事合起来。语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化整为零,分散在各课,在复习时就将它们聚零为整,把几种动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表示相近意义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识别。
五、注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在后阶段的反映情况课堂上,要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如在时态方面,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区别,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与过去完成时,以及have been与have gone/left的区别等等,就着重进行讲解、比较和练习。 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忌教师“垄断”复习课堂。复习课上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操练活动,让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举些例词、例句,使他们能训练掌握语法的用法。每项语法的例词、例句举过之后,由学生自己找出并归纳语法规则或在运用时应注意之点,以加深印象,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几项语法做过之后,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最后教师再给予回顾总结。
高考指挥 篇6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以及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个性化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 巴西教育学家弗来雷指出,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以世界为中介, 旨在命名世界, 因此对话自身就成为他们获取作为人的意义和途径。对话又是一种创造行为, 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有把教学看做是对话的时候, 教师主体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特别是英语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英语教学本质上是学生高频率参与的教学, 互动式教学为师生在课堂上实际运用英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供了展示与操练的舞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 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启动—自学—讨论—交流。
1. 教师启动是互动的前提。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 在讲授课文之前, 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 并提出教学要求, 这样学生就会课前多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联系实际做一些预习工作, 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2. 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根据学生可达到的教学目标, 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学生个人自学, 让其自己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探寻知识, 搜集重难点, 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英语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是以学生自学并初步感知教学内容为基。小组人员可在4-6名, 可由大家轮流当组长组织讨论, 并做好记录和总结, 以便课堂进行小组汇报。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适当予以引导。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个性化
传统学习方式处于被动地应付, 机械训练, 死记硬背, 简单重复之中, 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 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 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 整天处于这一学习状态中, 那么, 我们怎么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新课程教育理论着重培养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也需要老师创造性的引导和帮助。
1.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主动性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 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初学英文字母时, 学生对26个字母感到简单枯燥。假设你在教学前或教学后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用品、衣物或身边随处可见的地方找出一些英文字母代表的意思, 那一个个的字母就活泼起来, 例如:VIP、W.C、CEO、UF、S.M.L、等等, 比赛谁收集越多, 无形中就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内在需要。当这种需要表示出来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 学生会越想学, 越爱学, 有兴趣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反之, 情况就大相径庭了。
2.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如果说主动性是表现为我要学, 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 独特性是现代教学方式的重要特征。
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 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 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 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 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在英语中常见的单词记忆法, 就有归类联想法, 由car联想到bus, train等交通工具、类比联想法, 如weather, weather, dear, deer等同音异义词、顺口溜法, 如巧记oo发音, 一个好厨师, 脚站在木头上看着书 (good cook foot stood wood look book) 等等。
现代学习方式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 并把她视为一种亟待开发的教育资源,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总之,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英语个性化教学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扬主编
[2]《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主编
[3]《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主编
高考指挥 篇7
一、不破高考瓶颈难讲“素质”
若以高考来检验, 他们或许不是优秀的学生——今年4月, 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李维汉因机器人研究经历, 被马里兰大学看中, 获得本硕博连读和265万人民币奖学金, 他在班里成绩仅排在倒数10名;潍坊一中高二学生张家华因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 获得了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为了能上好的大学, 他必须要绕过高考这条道, 出国求学也是这位少年选择的目标……
时至今日, 国家课程改革、走班制等已经在山东省高中学校推开, 然而记者了解到, 国家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综合实践课程”在许多高中学校仍然形同虚设, 走班选课也难逃功利性, “实践有用吗?还不如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多上两天课。”在高考指挥棒下, 家长们如是说。“不突破高考瓶颈, 素质教育就是空话。”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龙世立一语中的。
二、自主招生或破高考坚冰
2003年开始,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 为铁板一块的高考推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 高考制度要逐步改革, 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而今年3月, 山东省也出台了文件, 提出积极争取在省属重点高校开展自主招生;前不久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山东省提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将自主招生试点”。其实, 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录取在山东省已有先例, 去年, 试点学校之一的临沂师范学院的投档考生中, 有十几名考生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 而有的低分考生则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同样作为试点学校, 山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张卫华介绍, 去年, 该院试点的两个专业招生计划和一志愿上线人数基本持平, 没有学生因为综合素质低而被退档, 但考生的排名发生了变化。
三、多元评价如何保证公平
像大多数教育改革一样, 2009年, 临沂师范学院试点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时, 其公信力曾受到质疑, 有媒体报道说:“山东试点高校在阅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时, 就发现了部分报告随意性强、缺项漏项等问题”;北京大学校长推荐制最终推荐的学生亦是“无可挑剔”的高分学生,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感慨:“非不能也, 是不敢也!”
【高考指挥】推荐阅读:
最关键是高考指挥棒变07-12
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岗位职责05-30
指挥效能10-18
运输指挥05-24
临场指挥06-07
指挥监控06-18
指挥安全07-30
指挥业务08-01
调度指挥08-04
人防指挥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