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系统

2024-10-14

指挥中心系统(共12篇)

指挥中心系统 篇1

0 引言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涵盖卫星通信、视频图像采集、综合指挥调度、无线宽带网络、装载车辆及安全保障系统等。为了满足国家、省和各应急指挥部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发挥减灾、救灾的作用,加强应急部门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需要建设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以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常规通信手段不能正常工作情况下,能有效地实现对现场图像、信息采集传输、现场指挥调度的应急通信保障,提高对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能力。

1 系统概述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独立作为现场指挥中心,具备事故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的联网功能,可同步进行调度和指挥,特别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和特大型事故现场的处置能力。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卫星通信或地面公网与上级应急指挥中心进行通信,向后方指挥中心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各种现场信息,包括现场图像、话音、数据、地理信息等,并可接入上级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系统和图像传输系统。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具有与后方指挥中心数据库共享和通信功能,具有快速加载和远程调用及信息分析处理功能,具有对现场情况实时监控、显示、分析、综合处理的功能,结合相关部门数据库的相关信息进行态势分析和预测预警,为事件处置、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性依据。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以机动车为载体,通过车载设备采取有线或无线方式采集图像数据资料,为车内的指挥员提供现场综合信息,包括现场声音、图像、地理位置及现场采集的各种环境信息。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在突发事件现场可构建现场无线宽带局域网,支持现场工作人员、其他指挥车与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间的数据通信。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借助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可完成对专线电话、公网电话、800 M集群、350 M集群、短波电台等设备的单键组呼、单键通呼、动态会议等调度功能。

2 系统组成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主要由现场网络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对外通信系统、网管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处理系统、业务终端系统、装载平台系统组成,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1 现场网络系统

现场网络系统由现场信息采集和传输部分、现场无线宽带多媒体办公网及现场无线通信系统3部分组成。

(1) 现场信息采集和传输部分

现场信息采集和传输设备采用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可单兵背负、车载或机载,实时采集传输现场图像及GPS定位信息,视频编码采用MPEG-2压缩格式,为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分辨率达720*576高质量现场图像;

车顶摄像机选用全天候车载高速云台摄像机,内置高倍光学变焦镜头,安装在升降杆上,可对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周围100 m范围内的现场实况进行监控。

(2) 现场无线宽带网络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宽带无线网络基站(AP)、宽带无线用户终端(RSU)、多媒体接入终端(MSU)等多媒体网络设备,在应急现场可迅速构建起以移动应急指挥中心为中心的超视距无线宽带局域网,支持现场工作人员的网络接入及与其他移动车间的数据共享,支持移动中的数据通信。

(3) 现场无线通信系统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配备800 MHz(TETRA)数字集群基站,在事件现场提供工作人员间及与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间的无线通信。

2.2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主要由综合通信调度台、综合接入交换机、综合调度服务器、语音控制服务器、无线控制服务器、800 M集群接入台、350 M接入台、短波接入台、GSM/CDMA接入台等设备组成,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解决了专线网、公话网(包括PSTN及GSM、CDMA网络)、800M集群、350M集群、短波电台的接入及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某一种网络中的通信终端呼叫另一种网络中的通信终端功能,为统一的通信调度指挥提供支撑平台。

移动应急指挥中心通过现场综合通信调度台可完成对网内设备(包括专线电话、公网电话、800 M集群、350 M集群、短波电台等)的单键组呼、单键通呼、监听、强拆、强插等调度功能,支持同时呼叫多组形成会议,动态会议成员释放、会议成员双工、半双工切换等。

2.3 对外通信系统

对外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对后方指挥中心通信提供多种传输通道,该系统包括卫星通信信道设备、海事卫星设备和公网接入接口。

(1) 卫星通信系统设备

卫星通信系统车载天线采用1.2 m“动中通”天线,采用惯导+单脉冲自跟踪技术,系统具有自动跟踪能力,可有效地隔离运动中路面造成箱体摇晃、冲击、颠簸的影响,在行驶移动中通信的功能;系统可提供2~8 Mbps速率的数据、语音和图像的点对点或点对多点卫星通信。

(2) 海事卫星设备

使用GLOCOM公司生产的车载式多媒体卫星终端作为卫星通信系统有效备份,可保证数据、话音的最低限度通信。

(3) 公网接入接口

车壁对外接口提供外接光纤接口,在静止状态下移动应急指挥中心能以光纤方式与公网或专网相连接。

2.4 网管控制系统

网络控制系统为移动应急指挥中心(车内)设备提供一个互联互通的本地IP网络平台,通过对网络(符合 802.3标准)及终端的控制实现对外业务通信,接入和网络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站内设备的监视和控制、对外通信传输信道的申请、卫星通信网的网管代理功能、卫星信道按申请分配过程控制、对外通信的路由选择、查询及配置。

主要设备包括综合网络控制设备、网络交换机、IP接入控制器、路由器等。

(1) 综合网络控制设备

运行综合网络控制软件,实现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内网络控制、对外传输控制及系统管理功能,根据申请及网管命令,自动配置卫星信道设备参数并接通卫星链路。

(2) IP接入控制器

提供各种业务包括数据、话音、图像的接入控制及路由转发,具有IP加速及路由配置等功能。

(3) 宽带路由器

路由器(符合 802.3标准)提供对外传输的IP路由。

2.5 业务终端系统

业务终端系统为移动应急中心各种业务(话音、图像、视频会议)功能的实现提供硬件支持,包括用于实现话音通信、图像存储切换与编码传输、会议电视、现场办公、卫星导航定位等多种业务的终端设备。

(1) VOIP网关

VOIP网关是把因特网(或IP专网)和电话网这两种不同特性的网络互联起来的设备,它具备话音信号处理、信令转换、呼叫应答、选择路由等多种功能。

(2) 矩阵切换器与显示器

矩阵切换器(含VGA口)可将现场采集传输回来的多路图像信息、车外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信息、会议电视信息、预警预测/智能决策信息(综合应用系统计算机的显示器信息)、现场办公便携式计算机的显示器信息切换显示在大屏幕显示器上,也可选出任意一路现场图像经视频服务器二次编码后上传给上一级指挥中心。

(3) 会议电视终端

配置支持H.323 V4的视频会议终端(内置多点MCU),既可以形成以指挥车为中心的多点会议电视系统,也可加入后方指挥中心的会议电视系统。

(4) 图像存储设备

基于MPEG-4或H.264多媒体编码解码技术,达到国家3级以上图像质量。8路视频信号同时存储时间长达 200 h以上。能够通过电脑实现随意读取、编辑及另存储。

(5) 卫星定位系统

具备北斗、GPS、GPS差分多种定位方式及转换,定位精度高。系统配备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等功能。内置各地区电子地图,拥有位置显示和行驶导航功能。GPS的坐标数据还原后,能在指挥中心的电子地图上直观显示应急通信指挥车的动态信息(位置、状态、行驶速度等)。

(6) 现场办公设备

配备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和多功能一体机,满足现场办公及文字处理需求。

2.6 综合应用处理系统

综合应用处理系统是运行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的应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综合业务管理、预测预警、智能决策、应急保障等软件,可实现对现场值班业务和应急业务的综合业务管理;对事态发展和后果进行分析模拟,对事件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事件和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研判及预测预警;利用预测分析和研判结果,结合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现场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救援物资等情况,通过对有关案例的智能检索和分析,提供辅助决策方案。

2.7 装载平台系统

(1) 运载车辆及结构改装

选用北方奔驰Benz2533A底盘作为运载车辆,底盘采用6×6全驱动方式,越野性能好,动力性能可靠。

车载舱体采用扩展舱的结构形式,按功能可划分设备舱、会议指挥舱、天线油机舱、裙箱等。

设备舱内安装有4个通信机柜和辅助设施,并可容纳3名操作人员。

会议指挥舱双侧扩展形式,舱内配有指挥调度、会议电视、综合显示终端及各类办公设备,扩展后可支持10人左右开会,并可完成各种指挥工作。

天线油机舱内安装1.2 m“动中通”天线及伺服系统、静音发电机、配电设备等,能容纳2人进行维护。

(2) 配电系统

系统采用外接市电、车载发电机、UPS不间断电源3种供电方式,实现不间断切换确保移动指挥车在移动或静止状态下均能稳定工作。

(3) 辅助设备

① 升降杆。

车辆前部装有在车辆底盘固定的电动升降杆,升降高度可达2.5~15 m,上部安装车载摄像机、照明灯、通信天线等;

② 车辆安全保障系统。

配备化生防护设备,系统启动时可将外界受污染空气净化后送入舱内,并能自动控制送风量,使舱内保持在规定的超压范围内,确保舱内人员和设备免受放射性灰尘、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的侵害。

配备野外饮水机,可满足野外条件下用水需要,净化后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3 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在移动应急指挥中心设计及集成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先进思想和关键技术。

① 系统智能管理。使用多种专业化控制软件,实现信息处理、信息存储,路由选择、信道资源配置、卫星定位、导航以及天线捕星的自动化,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机动灵活、适应能力强、操作简便;

② 标准网络平台。系统采用基于IP技术的网络平台,终端设备均以IP方式接入系统,通过IP网络将车载终端设备连接成统一的网络,实现设备与设备,车辆与中心站之间的双向数据实时交互,确保系统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

③ 多种通信技术手段。系统提供“动中通”卫星通信、海事卫星通信、微波、数字集群、无线宽带等多种通信手段,确保车辆通信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④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圆满解决了现场对不同部门、不同体制通信设备的指挥调度及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⑤ 多电源供电。配备外接市电、发电机组、UPS不间断电源等多种供电方式,确保系统安全稳定工作。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移动应急指挥中心是一种集信息采集传输、现场指挥调度、综合通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可满足各种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指挥需求,为解决在特殊情况下的通信指挥问题,保障通信安全,为各应急单位的快速反应机制提供有力保障。随着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势必会大有作为。

摘要:结合目前移动应急指挥中心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对移动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加以分析,根据应用需求对移动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方案设计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包括现场网络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对外通信系统、网管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处理系统、业务终端系统、装载平台系统等各个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应用情况,同时讨论了该移动应急通信系统的功能和组网方案。

关键词:移动应急指挥中心,综合通信调度,系统组成,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承怒.通信网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57-282.

[2]苏国锋.应急平台需要公共安全科技支撑[N].计算机世界报,2006.12.18,49(1311).

[3]阮建英.基于Wi MAX的应急通信技术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7,33(3):14-15.

指挥中心系统 篇2

畅通学习教育活动”的工作总结

xx县公安局

为了迅速贯彻、严格落实市局指挥中心7.25电视电话会议精神,xx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在分管领导的主持下,第一时间召开了指挥中心全体人员参加的学习动员会。动员会上,局指挥中心主任一字不漏地传达了《全省公安指挥中心系统确保信息畅通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大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此次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找问题、找差距、找努力方向。7月27日至8月3日,xx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分阶段组织全体人员认认真真地学习了要求的内容,并且实事求是地开展了自我剖析,鼓励大家给单位提建议,相互之间提意见,希望通过讨论交流,达到认识自身不足、找准定位标准、实现全面提高的预期效果。现将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xx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结合工作实际,也为了充分利用好这次集中学习的机会,组织大家在110指挥中心大厅集体学习、现场讨论。学习会上,指挥中心主任和副主任轮流给大家宣讲相关的学习材料,大家边领会边做笔记;现场讨论是在认真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大家都能踊跃发言,对自己勇于批评,对单位和他人也积极建言建议,讨论之后,每个人都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写成了书面材料。学习讨论之后,指挥中心汇总了大家的建议和剖析

材料,认真梳理,深入提练;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有困难现在解决不了的,记录在案,列入会议议程,请示领导后尽快解决。对于人员自身能力素质问题,通过进一步安排学习来加强提高,并通过考核来优化信息工作人员。

二、活动取得的成效

(一)学习材料,深入领会,对标定位

通过对三部《工作规范》的学习,大家按照《规范》里的要求逐条进行对照,从具体问题、具体表现入手,进行深入分析领会,分析《工作规范》里的规章制度是不是在我们自身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讨论我们自己的相关制度是不是够全面、是不是合乎上级部门的要求,并符合我们自身的工作实际。通过学习孟部长、杨厅长和雷副厅长对信息工作的重要批示,让每个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确实领会领导的要求,能够自觉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识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重要性;特别是能领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那就是各级领导对我们基层信息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

(二)反复学习,深入剖析,寻找差距

本次“学习”活动是了解上级要求和自身差距的难得机遇,是加强管理、提高能力、凝聚团队的重要过程,更是提升我们每个人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安排大家在一起集中学习后,还要求每个人安排时间自己学习;这段时间学习完,以后还要安排时间再学习。通过反复学习,不断完善自身能力素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要在学习上永不知足、永不停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通过自我剖析和相互剖

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检查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作风、遵守纪律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思想根源。通过深刻反思,辨证看待问题,客观分析原因,找出找准不符合当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制约因素,不符合信息报送工作的突出问题,切实看到差距,迅速整改。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临沂烟草建调度指挥中心 篇3

大集成发展思路

目前,临沂烟草在用的信息化系统共有33个,其中涉及烟叶、卷烟和专卖三大业务的系统有18个,现有各类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信息安全设备近50台(套)。

临沂烟草综合信息科李发文工程师向记者表示,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种类繁多,导致管理和维护工作任务艰巨。“以临沂烟草中心机房为例,由于近几年信息化应用发展迅速,机房内的机柜、服务器、网络设备、UPS等设备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大,机房内可供使用的面积已经捉襟见肘,机房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怎样在目前的条件下解决以上发展难题,全面提升临沂烟草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临沂烟草最终决定走一条“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具体说来,就是搭建烟草系统调度指挥中心,对外展示临沂烟草形象,对内高度整合系统,开发应用临沂烟草信息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前台统一、后台整合’的临沂烟草数据中心,利用虚拟化技术重新规划现有服务器,按需分配使用资源,减少服务器数量,最大化设备利用率,升级改造市、县、基层三级网络架构,提高网络带宽和网络吞吐量,全面提升网络性能。”李发文说。

软件、硬件、网络

三管齐下

调度指挥中心是一个包含软件、硬件和网络的系统集成工程,为此,临沂烟草从软件、硬件、网络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和设计,以保证系统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软件 首先搭建信息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对现有业务数据进行科学筛选、按需提取,建设“前台统一、后台整合”的临沂烟草数据中心,为临沂烟草系统调度指挥中心提供数据保障。其次,与现有OA系统进行无缝连接,有效利用OA系统数据库中的账户数据,科学设置角色,为用户按需分配使用权限,用户只需一个登录账户,一个登录地址便可以登录所有相关的信息系统。再次,搭建GIS引擎平台和网络视频会议平台。最后,利用CTI技术为指挥座席的调度指挥职能提供技术支持。

硬件 根据调度指挥中心数据量大、访问频率高的特点,选用高性能的服务器提供数据库服务和应用服务,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的方式,消除单点故障,提高安全性能。为此,2011年4月,临沂烟草选购了配有至强7500系列处理器的IBM X3850 X5服务器,及相应的IBM DS3400磁盘阵列柜,作为全市统一工作平台、内部网站、OA办公自动化等系统的支持平台。

“在当初选型时,我们也考虑过是否采用小型机,但是由于考虑到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维护,以及后续维保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最终还是决定选用了这样的至强多路平台服务器。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在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方面完全能够满足临沂烟草的业务需求。”李发文介绍说,未来还会根据业务需求,通过虚拟化手段,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性能,以保障整个临沂烟草的调度指挥中心稳定、高效地运行。

网络 升级改造现有市、县、基层三级网络架构,将市、县之间的广域网络由目前的2M SDH主线路升级为8M SDH双线互备模式,将基层的网络访问模式由现在的VPDN方式改造为通过网桥技术光纤接入全市骨干网络,全面提升全市广域网络性能,为调度指挥中心的顺利实施“修好路”。

采访手记

烟草行业的调度指挥中心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新鲜事物,虽然因其显示直观、调度智能、管理方便,被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纳和使用,但是如何从功能上再丰富、技术上再完善、管理上再细化,如何充分发挥其调度指挥、综合协调的作用,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还是下一步值得重点考虑的。

临沂烟草在构建调度指挥中心中所做的这些工作,可以反映出临沂烟草信息化建设将重点放在了应用上。以文中所提到的服务器采购为例,“有用”才是硬道理,只要深挖需求、狠抓应用,信息化的步伐自然就能快起来,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文/汤铭)

链接

至强7500系列处理器

指挥中心系统 篇4

连续发生的夏天经常性的持续高温、每年季节性强台风、地震威胁和强雷暴雨的袭击造成许多大面积区域停电事故, 使得在日常电网运营外的特殊时期如何提高电网服务质量成为一个重要工作。2008年新年年关南方的冰雪灾害更使得应急抢修与指挥的建设要求已达到战略高度。

应急指挥中涉及对象多、时间响应快、过程复杂度高, 信息沟通、资源调配、事件决策三大重要困难使应急反应处理时间变长, 财产损失加大, 停电时间变长 (见图1) 。

当前“又好又快”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思路是充分利用现有系统, 做好整体规划和系统整合, 快速形成应急指挥能力。同时, 通过有效的数据集成、功能流程集成体系提供应急抢修过程中指挥决策信息有力支持, 并为日常生产指挥管理提供良好基础数据架构 (见图2) 。

2 整体业务方案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总体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其中几个重点模块的功能如下:

(1) 应急中心管理:应急启动、筹备指挥、抢修队伍组织, 对内外信息发布;

(2) 指挥过程管理:对于严重预警信息、重要作业、突发故障及保供电工作, 应急指挥任务管理可以实现应急工作流程化、任务闭环化、指挥扁平化;

(3) 指挥工作看板:发布重要信息、规章制度、新闻、天气信息。通过集成整合调度实时信息、客服抢修信息、场站的现场视频、气象信息、重要客户信息, 进行日常重点监测;

(4) 应急资源管理:对应急保障体系中的专家、抢修队伍、车辆、物资进行管理;

(5) 应急预警:每天对监测信息进行挖掘、分析, 针对电网过载、超载、缺陷等信息, 生成不同级别的预警信息;

(6) 信息查询与抢修分析:抢修日报历史数据查询、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指挥看板 (到岗信息、故障统计、抢修看板) 。

3 信息集成方案

电力企业应急指挥管理需要的数据往往来源于多个系统如EMS、负控系统、营销、生产管理等系统。电力应急抢修与指挥主要面临的挑战是信息零散, 缺乏一个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 指挥调度的区域局限性大, 难以做到事件进程透明化, 致使实时的进度督促难以开展。为了加快抢修速度, 提高应急抢修工作效率及处理电网故障的能力, 实现基于EMS、负控系统、营销、生产管理等系统的应急指挥管理集成建设已刻不容缓。应急指挥管理集成原理如图4所示。

基于久隆信息的JAT UIB产品的应急指挥管理集成平台, 可以对应急指挥管理有效集成, JAT UIB可以提供完整、灵活、标准化的基于IEC 61970、61968和CIM标准的集成平台。

(1) 通过61970集成模块集成:1) EMS系统、SCADA、负控系统的电网监控数据;2) 电网单线图数据。

(2) 通过61968集成模块集成:1) 95598系统用户报修的接单数、已处理数和正在处理数;2) 生产管理系统的故障抢修单的部分故障抢修情况数据如故障描述、设备类型、抢修过程记录、许可记录、汇报记录和送电记录;3) 车辆管理系统的车辆运行信息等。

整体集成方案将分为4个步骤完成 (见图5) 。集成后的数据将符合IEC 61970 CIM标准的模型, 并对客户资源集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关联, 提升了数据质量, 最后提供给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使用。

4 客户价值—应急工作实现5 个转变

通过应急指挥体系和标准的标准化信息集成体系建设做到5个转变, 使应急指挥过程实现快速响应、准确决策、精确调配、协同指挥。

(1) 信息获取模式:通过标准化集成系统实现从孤立分散数据获取到实时集成完整信息获取, 实现信息的“横向融合, 纵向贯通”。

(2) 资源调配模式:通过人员、车辆等资源的精确掌握, 实现从日常资源应急调用到应急资源有效利用, 对施工队实现扁平化管理。

(3) 指挥模式:通过抢修过程任务管理和音/视频沟通实现从串行无序的“指挥孤岛”到协同有效的指挥控制。

(4) 决策模式:通过预案、演练、知识库、智能预警实现从经验化个人决策指挥到知识化系统决策指挥。

指挥中心系统 篇5

一、中心概况

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于2011年3月14日成立,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31人,分案件组、综合协调组和核查组。中心职能是:整合12345、12319热线、市(区)级菜单、市委书记(市长)信箱、网络问政等20个举报渠道,扎口受理;实行7×24小时值班责任制,对重大保障和整治任务统一调度。

图:中心工作流程

率先开通“580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谐音“我帮您12319”)拓宽为民服务途径,24小时受理城市管理方面的群众咨询、投诉,制成工单即时派遣交办,365天全天候服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回复。

1-9月份,中心共受理城管类举报20335件,日均80余件,回复率100%,办结率91.43%,满意率逐步提升,荣获2011全市城管系统特色项目奖和信访举报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二、平台建设

区数字城管平台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以“服务城市、服务市民、服务发展”为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等新方法,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3G通信、地理信息(GIS)、卫星定位(GPS)、数字加密传输和物联感知等科学技术,发挥信息综合、资源统一调度等管理优

势,全力建设“功能完善、技术领先、高效实用、共建共享” 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努力实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和解决问题)和城市“四化”(洁化、绿化、亮化、有序化)长效管理,深入推动城管工作由被动举报向主动寻找、由静态台账向动态分析、由粗放低效向精细机动、由每月一度考评向天天、件件考核、由传统手段向现代方式的五大转型,实现“目标长远化,管理精细化、评价科学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建设步骤:根据省住建厅组织省市专家论证通过的《栖霞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施方案》,计划投入1257万元,分三期有序推进:一期在年内建成“数字城管”平台,搭建网络环境、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部件普查建库、地形图修测,与市区网络平台无缝对接,试点停车管理、环卫管理等专项建设,预计投入860万元;二期在2013年内按照“智慧城管”目标,在违建监管、广告管理、渣土运输等方面进行拓展应用,构建无缝隙的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对接各社会管理业务系统,向社会管理网格化信息平台逐步过渡,预计投入260万元;三期是在2014年构建“科学城管”平台,建设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交互和资源共享,形成以数字城管平台为载体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基础架构,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推进“幸福家园”建设,预计投入160万元。

2、网格机制:采用“万米网格管理法”,融合仙林街道社会管理网格化机制,细化区内9个一级网格、61个二级网格、318个三级网格、594个四级网格,落实到2310名街道、社区责任人和1200多名城管、协管、环卫、市政等网格责任人,编制《网格图集》和《事件处置规范》。采用“城市部件管理法”,先期对100平方公里范围内240条、210公里道路沿路城市部件进行普查,分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地理编码、扩展部件和其它设施等八大类、97种、10万余条部件要素(其中部件点97891个、防汛墙67.79km、各类护栏53.37 km,绿地1.14km 2)。每个部件分别赋予唯一代码,形成《部件图集》,固化在信息平台地形图中,精确显示大至中转站或泵站、小至垃圾筒或窨井盖等的准确位置、属性、现状、归属部门、责任人和处置记录,实现分类量化和动态管理。

3、系统架构:在住建部规定的9个系统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地理信

息、卫星定位、高清监控、无线3.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视频识别和图像对比等技术,开发了二级指挥、业务短信、案件督查、公众发布、部件更新、执法作业车载视频、GPS轨迹、公安视频监控、案件执法、大屏显示、数字环卫、渣土监管、广告监测、停车管理等子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实际应用

1、监督指挥:开发4个版本“城管通”手机软件,中心巡查员版本、网格责任人版、市民版、领导督办版,在窗口地区、主次干道和各责任网格内,采集、核实城管问题菜单,精确定位发生位置、现场图像并及时上报平台,形成完善的考评、监督、追责体系。探索将社会公众广泛介入城市管理与监督中,热心城管市民通过免费下载“公众版”数字城管客户端软件安装到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浏览城管及区政府发布的社会服务信息的同时,一旦发现城管类问题还可及时拍照上传或者拨打城管服务热线“58012319”进行反映,通过核实立案后下发处置,再向举报市民进行在线反馈和适当奖励,有效减少路面督查人员的数量和工作量,增加了在短时间内解决突发问题的可能性,把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路面监控:共享区内公安视频监控信号点182个,根据三年建设计划将同步增加区社会治安面监控600余个,囊括区内大部分主要道路、路段、路口,实时监控路面情况,发现涉及违建、广告、市政、环卫、渣土、倚门占道等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由指挥中心及时指挥调度。对夏季疏浚防汛、冬季扫雪防冻等突发事件能够全盘掌控、调度有序、处置得当,彰显数字城管的巨大优势,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3、移动监控:目前对5辆城管执法车和一个区内工地、一个道路路口,安装了7套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实时监控、云台控制、网络传输、硬盘存储、录像回看和远程监管和夜视等功能,便于执法人员对路面巡查、重点整治、查处违规渣土车辆等进行实时监管,实时收集执法证据,解决以往执法过程中取证难的问题,提高了管理力度和执法效率

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 篇6

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给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也对各行业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消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升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新的时期,消防指挥中心不仅要保证对事故有准确、快速、统一、高效的处理能力。而且要具备高度的协调能力,如指挥、反馈等方面,这样才能保证消防指挥工作有序的进行。此外,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它既是保证我国公民基本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基础,又是提高我国消防部队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关键因素。

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的构成

从总体上来讲,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构成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信息平台、指挥中心、应急响应中心。在我国,大多数突发事件发生都是通过信息响应来完成,所以,信息处理平台在消防指挥信息中心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信息处理平台主要分两步开展工作,第一步是对所管理的地方进行搜集信息;第二步是通过辨析、处置、公布等环节,使消防指挥工作成为现实。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信息处理平台,“眼睛”和“嘴巴”最为合适。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处理平台下属的指挥和应急响应中心,同样是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落实的重要部分。

指挥中心是整个信息化组成核心部分,它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一方面它对各种突发信息和资源进行高效的组合,使各种零散的信息集中在一起,构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它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实际变化进行安排统筹,保证各方面都能有效处理和解决。

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地方的消防指挥中心作战能力水平,都会以应急响应中心作为衡量的标准。当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收到报警消息后,会准确快速判定意外事件状态和形势,并在最快的时间内下达任务要求。在接收到任务要求后的应急工作人员,就会快速赶往事故现场实施解救工作。应急响应中心值班人员,如特警和执勤,都属于消防组织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复杂、意外的突发火灾事故和现场,消防单位如果想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导权,化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提高消防工作人员应对事态的反应能力和水平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的问题

当前,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一定的成绩。不过,在可喜成绩背后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规范性的缺乏。规范性的缺乏主要表现为标准设置的不统一、管理的粗放、资料传输渠道不畅通、共享系统使用受限、信息化软件多次低水平的开发、系统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硬件配置上的重叠、系统数据无法准确导出、投入产出比过低等方面。

信息化建设纵向的长度和深度不足,也是我国目前消防指挥中心存在问题之一。现如今,由于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深度不充分,让社会群众和消防人员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体制,只能用于基本的信息获取和消防知识学习的需要,因此不能有效提高公民对消防工作的参与度。人才的不足也是当今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实现难题之一。由于消防指挥信息化建设技术含量高,因此需要充足的技术人才作为建设的需要。不过,从目前消防指挥中人员配置上来看,我国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明显不充足,人员定编也不合乎当前的标准。

解决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同时,特给消防指挥调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在新的发展时期,让我国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稳健快速发展,开展规范性的信息化建设、引入专业的技术人才、导入地理化信息系统是解决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问题的关键。

规范信息化建设。不难发现,我国当前消防指挥中心人员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新时期加强消防工作人员统一认识,规范信息化建设有很有必要。一般而言,信息化建设规范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导向,有步骤、有侧重、有标准稳步实施;二是要结合我国消防指挥中心的实际情况,开发和研制适合国情的软件和系统,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和升级。

引入技术型人才。引进信息化技术型人才,是提升我国消防中心信息化建设实力的基础。在技术型人才的引进上,我国可从三方面展开,一是从各大高校中筛选出合适人才进行招聘、选拔;二是从组织内部挖掘有潜力的人员培养,让员工一岗多能,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三是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员工信息化处理能力,鼓励员工之间互相交流,为以后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导入信息化系统。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发展,地理信息化系统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比如地理信息化系统在城市规范建设上使用上就十分广泛和频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消防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一方面,它能帮助消防人员提供需重要的地理信息,弥补我国消防指挥环节中实际时间监控缺失的部分;另一方面,它能为一线消防人员供给核心高仿三维虚拟图片,帮助消防人员对核心地区消防安全监督考察。因此,不管是从短期角度考虑,还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导入地理信息化系统都属于十分必要的举措。

指挥中心系统 篇7

1 建设思路

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业务复杂、网络庞大、技术面广且设备分立, 然而“快速、准确和科学”的应急处置要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是高度集成且高度集中的有机体。

系统按照“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以软件平台为核心, 以系统集成为手段”的思想进行设计。系统以软件平台为基础, 通过软件平台的中间件实现对子系统的系统集成, 并严格按照应急中心的业务流程需要开发应用软件, 最终将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建设成一个统一的技术系统, 将公安、交警、消防、急救、安监、环保、防洪、护林防火、人民防空、公共事业等政府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 以事件传递、处理为核心, 以资源共享和计算机辅助决策为载体的综合性应急平台。

2 体系结构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由应急指挥场所、移动指挥系统、基础支撑系统、数据中心、综合应用系统、前端展示、法律与标准规范以及安全保障体系构成。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 展示层

应急信息展现与工作协同主要通过应急门户、大屏幕等方式展现, 还应支持以PDA、智能手机、短信等方式展现。

(2) 综合应用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能够采集、分析和处理应急救援信息, 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协调、指挥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系统应能够满足全天候、快速反应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处理和抢险救援调度指挥的需要, 具备事件快报功能, 并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为平台, 以数据库为核心, 快速进行事件受理, 与救援资源和社会救助联动, 及时、有效地进行抢险救援调度指挥。

综合应用系统包含应急联动工作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专业指挥系统。

(3)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整合了全市基础信息和应急业务共享数据, 数据按照分级维护、集中授权共享的原则进行维护, 各专业部门负责维护上报给数据中心的本专业业务共享数据,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负责对共享数据进行统一的授权管理, 各联动单位、专项指挥部可以根据授权访问数据中心数据。

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与各联动单位、专项指挥部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与业务整合。

(4) 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包括应急通信网络系统、视频传输与会议系统、主机存储系统和安全支撑系统建设。应急通信网络系统依托应急联动网、政务外网、公众电话网、数字机群网、部门机群专网和应急宽带卫星网建设;视频会议系统将以现有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 建设和完善应急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传输系统以“天网”为基础, 纳入全市各应急委成员单位、重点企业自建的监控视频资源, 形成全市应急指挥一张监控网;安全支撑系统依托现有党政专网、军队保密CDMA网、电子政务专网安全保密系统进行建设和完善。

(5) 移动指挥系统

移动指挥系统应能满足移动现场音视频采集、现场通信和指挥调度等应急处置需要, 能够与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区县和各联动部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移动指挥系统分中、小两种类型, 中型移动指挥系统可采用车载形式, 小型移动指挥系统可采用便携形式。中型移动指挥系统与固定指挥中心间能实现卫星通信系统的互通, 实现IP网络互联。

(6) 应急指挥场所

应急指挥场所是指值守应急和指挥会商的办公场所, 以及支撑应急平台基础设备运行维护的场所, 其建设应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需求。按照功能, 应急救援指挥场所应包括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专家研讨室、领导休息室、候会区、设备间和机房。

(7) 安全保障体系

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利用电子政务网安全保障体系, 采用专用加密设备等技术手段, 严格用户权限控制, 确保涉密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安全。加强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供配电、空调、防火、防灾等安全防护, 对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机房等进行安全检测和关键系统及数据的容灾备份, 逐步完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安全管理机制。

(8) 法律与标准规范体系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由许多复杂的硬件和软件来支撑, 通过各种接口把有线、无线、内网、外网、城域网、GIS、GPS等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才能保证通信的畅通;同时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牵涉的部门多, 各部门已有的系统标准规范不统一, 为有效地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标准化是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是各类系统和接口互联互通的关键。系统接口从设计到实施都应该遵循国际和国内已有的相关标准, 才能保证不同信息和信令的互联互通。

3 逻辑结构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建成后必须实现全市范围内对于各类紧急事件、意外事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的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所以其总体结构设计是必须与系统使用和管理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的功能逻辑结构, 如图2所示, 它勾画出了符合市级应急联动中心业务范畴的所有业务功能流程。

(1) 系统底层业务主要是数据中心及综合管理两部分。

(2) 数据中心主要是对系统中各类数据, 包括基础数据、语音数据、视频数据等进行集中管理, 为系统数据的管理提供了信息管理的工具, 主要针对的用户对象是数据维护更新人员。

(3) 综合管理主要是集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的IT基础架构管理系统, 确保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7×24高效稳定的运行, 大幅度降低信息平台运营维护成本。综合管理面向的对象是系统管理用户。

(4) 业务支撑部分主要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系统数据获得信息支持, 同时向前台应用提供服务。

(5) 前台应用主要分为数据获取、指挥调度、决策指挥、信息发布四个部分。

(1) 数据获取主要包括了人工报警与监控数据的自动获取两部分, 其主要面对的用户对象是统一接处警人员。

(2) 指挥调度主要针对事件的数据及语音调度, 包括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协作处置等, 其主要面向的用户对象是各类专业处警人员。

(3) 决策指挥部分主要是对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通过提供预案、知识库、智能决策等方式, 为工作人员提供指挥调度的决策依据, 其主要面向的用户对象是指挥调度人员。

(4) 信息发布与查询主要是将应急中心事件相关信息, 在经过审核后通过公网及内部网络提供给相关人员, 其主要面向的用户对象是公众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4 系统部署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的部署, 如图3所示。

(1)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 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承担着对各专业指挥中心的联合调度管理。

(2) 作为立体化应急体系的核心集成平台,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依托数据中心以及各类信息与通信网络整合前端监测和感知类系统、信息和数据交互相关系统, 形成全市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3) 应急办公室借助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综合信息和通信平台, 通过决策支持和空间信息平台汇集数据元, 搭建各类分析决策指挥相关系统。

5 网络结构

从市级的当前情况来看,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所涉及的各个网络、各个系统还不能实现无缝互联互通, 在一定的时间内, 还存在着各种隔阂。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环境和设备的前提下, 同时为符合系统业务体系构想和整体逻辑构架设计思路;保证未来各个网络、各个系统进一步融合并实现一体化应用结构, 为全市立体化指挥体系提供有力的基础平台支撑。其基本的部署概念可以归纳如下:

(1) 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所涉及的网络主要包括:应急专网、政务网、公安指挥网, 应急专网与政务网。公安指挥网通过网闸进行物理隔离和信息连通。

(2)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部署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为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相关领导入驻指挥中心指挥时提供决策和会商环境。各单位的前端视频信号通过视频网汇聚到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并可以在大屏上展现, 视频会议系统通过政务网延伸到各单位。

(3)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内部署应急指挥所有核心语音调度系统、核心应用系统。

(4)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内, 将核心系统的部署分为两个功能部分, 一个是面向决策的非实时系统, 其中包括决策分析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应急语音调度系统等。一个是面向实战的实时系统, 包括综合接警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核心应用系统。

(5) 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部署的关键设备包括:基础网络设备、有线程控通信系统、通信融合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服务器、网络管理系统、小型机和一套存储设备、数据库服务器、安全保障设备。

总体而言, 市级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将成为市级立体化应急指挥体系的通信调度中心、数据中心、业务应用中心、综合监管中心和业务信息枢纽。

指挥中心系统 篇8

关键词:指挥中心,防汛抗旱,视音频系统,计算机网络

1 概述

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担负着全省水情、工情、旱情、灾情信息的汇总、管理任务, 并依据决策支持系统和会商系统进行防汛抗旱会商、指挥、调度, 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视音频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及如何拼接3块150”大屏幕来显示决策支持系统的输出结果。我们经过反复调研和认真比较, 按照系统先进、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要求, 进行了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的系统设计。

2 指挥中心的视频设计与实现

2.1 指挥中心的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设在黑龙江省水文局四楼, 高为4m, 长36m, 宽12m, 使用面积为430m2。会场前端设置主席台, 会场中间有一大椭圆型会商桌, 两侧及后场摆放条型桌椅, 正常情况下可容纳150人就座。控制室设在会场外面。

2.2 视频系统的输出设备。

在会场主席台后, 安置大屏幕投影系统:由3台DLP投影机和3块150“DNP幕组成背投系统。投影机采用加拿大Christie公司生产的Vistra X5专业投影机, 其亮度为5000ANSI流明 (可调) , 分辩率为1024*768;3块150”DNP幕组成1*3幕墙, 长度为9.3m, 高为2.3m;通过多屏拼接控制器和RGB矩阵等, 对不同输入 (网络、视频和独立的RGB) 信号的显示进行控制。在会场主席台下方, 放置一台夏华42”液晶电视机, 主要为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观看。在控制室内, 有与大屏幕拼接工控机相连接的3个VGA显示器, 3台计算机的VGA显示器, 1台会商终端, 1部20”彩色电视机。工控机有3块VGA显卡, 分别连接3个VGA显示器上, 供操作人员观看、调试拼接效果;3台计算机对应大屏幕的3块屏, 把计算机的信息显示在3块屏上;会商终端把会场视频内容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程会场中去;彩色电视机供控制室操作人员使用。

2.3 视频系统的输入设备。

在会场大椭圆型会商桌内, 设置3处便携式计算机VGA接口, 可以把便携式计算机里的信息投放到大屏幕上。

在控制室内, 有大屏幕拼接工控机内的信息、3台计算机内的信息、会商终端从网络接收到的信息及DVD、点歌机、录像机视频信号通过视频矩阵切换到任意视频系统的输出设备上。

2.4 视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按照下面视频系统结构图连接视频输出、输入设备。为了降低建设投资, 设置1台VGA视频矩阵和1台模拟视频矩阵, 通过机联技术实现多路输出、输入的视频切换, 满足系统要求。通过VGA信号分配器 (1分2) , 把计算机VGA信号同时在显示器和大屏幕上显示。视频信号的切换操作是由集中控制系统来完成的。它采用Crestron智能控制, 会议操作人员通过4”彩色触摸屏对投影机、液晶电视、控制室电视、DVD机、摄像机、点歌机和会商终端进行方便的控制。通过会商终端我们实现了远程异地会商 (见图1) 。

3 指挥中心的音频设计与实现

3.1 音频系统的输出设备。

会议音响音频系统的输出设备主要由美国产的JBL全音域音箱、纯低音音箱、环绕音箱、中置音箱等组成, 完成话音、背景音乐的播放和会议录音等工作。如果进行远程视频会议, 还需要把会议的声音通过会商终端传送出去。

3.2 音频系统的输入设备。

会议话筒采用philips手拉手数字会议发言系统。会议主持人席配主席机1部, 代表席配代表机40部, 其中主席机具有发言优先权, 可自由关闭代表机, 代表机具有2人、4人和6人同时发言, 进行会议讨论的模式。为了方便与会人员的发言, 还配置了无线话筒和领夹式话筒。音频输入还有话筒、DVD、点歌机、录像机、磁带机、会商终端的语音部分。

3.3 音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按照下面音频系统结构图连接音频输出、输入设备。系统主要由核心设备YAMAHA调音台、ALTAIR功放来实现。调音台是音频切换矩阵, 把音频输入按要求接换到相应的输出通道去;由于输入音频的信号比较微弱, 因此在调音台之后加功率放大器 (简称功放) , 产生足够大的电流去推动JBL全音域音箱、纯低音音箱、环绕音箱、中置音箱进行声音的播放;为了加强音响系统的效果, 还配置了效果器用来加工、韵色, 产生优质音律;为了平衡电缆传输造成的高频、低频端信号衰减不一致需要配置均衡器;电源时序器能够按照由前级设备到后级设备逐个顺序启动各类设备, 关闭供电电源时则由后级到前级的顺序关闭各类用电设备, 这样就能有效的统一管理控制各类用电设备, 避免了人为的失误操作, 同时又可减低用电设备在开关瞬间时对供电电网的冲击, 确保了整个用电系统的稳定工作 (见图2) 。

4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依托于黑龙江省政务网和水利部骨干网, 黑龙江省政务网连通黑龙江省13个地市水务局, 通信带宽是155MB, 它采用了IP over ATM网络传输技术, 具有地址、流量控制、带宽管理、拥塞控制功能以及故障恢复功能。水利部骨干网连通水利部、委及全国各省水利厅 (局) , 通信带宽为2MB, 它采用了IP over SDH网络传输技术, 将IP分组通过点到点协议直接映射到SDH帧, 其中省去了中间的ATM层, 简化了体系结构, 提高了传输效率, 降低了成本。黑龙江省政务网和水利部骨干网同时考虑数据、语音、视频传输, 网络协议采用TCP/IP, 路由协议采用动态加静态的多种组合方式, 可适应各地市不同的通信现状和网络现状。

5 大屏幕拼接技术及实现

指挥中心设置3块150”大屏幕, 通过悬浮技术进行物理拼接, 保证热胀冷缩不变形。软件采用CHRISTIE公司的ENT 1000的工控机运行拼接程序实现大屏幕拼接, 采用软件方法拼接图像, 可十分灵活的对图像进行特技控制, 如在任意位置开窗口;任意放大、缩小;利用鼠标即可对所开的窗口任意拖动, 支持微软的办公系统软件, 方便应用, 基本满足了决策支持系统的输出要求。

6 结论

该系统在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中心通过多年的运行, 设备可靠、安全稳定, 也为地 (市) 级建设防汛抗旱指挥中心提供了宝贵经验, 对非防汛抗旱工程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凤宝.数字视频矩阵及二次开发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7, 9.

[2]郭晓.调音台在现场演出中的应用[J].音响技术, 2004, 03.

[3]张明德王永东.视频会议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8.

指挥中心系统 篇9

一系统设计目的和意义

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指挥中心的建立, 目的在于对全台采访外联资源进行整合, 收集新闻线索, 召开全台新闻的选题策划会, 统一派发采访任务;对突发事件报道做出快速反应, 对大型直播活动进行总体掌控, 合理调度指挥中央电视台驻国内外记者站的采访和报道。实现全台新闻整体策划、统筹指挥、资源协同、集中调度, 合理利用新闻采访资源, 提高节目生产效率, 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延续性。

为实现上述功能, 需要将整个系统划分成四个子系统来进行设计, 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像显示子系统, 满足节目部门对不同格式信号源的监看需求;

视频会议子系统, 提供指挥中心现场与海外分台、海外中心记者站、国内外记者站的实时、便捷、清晰、流畅的视频会议功能;

音频子系统, 满足节目部门对不同信号源的监听需求, 以及实现本地的现场会议扩声需求;

智能控制子系统, 提供对会议室常规应用模式的快捷选择提取, 集中控制视音频等设备。

二视频会议子系统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 给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业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切实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在新闻采访指挥中心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站遍及全球各地, 各地记者集中到总部开会很不现实。建设视频会议系统, 可以进行即时的交互式行政会议和面对面的视频交流, 以及方针政策和重要工作部署, 降低行政运营成本;

建设视频会议系统, 可以实现总部对国内外记者站的统一调度。一旦发生大型活动或突发性事件, 即可通过本系统进行有效的远程指挥、监控和处置, 极大地提高应急的处置能力;

建设视频会议系统, 为工作人员的各项培训提供便捷而快速的手段,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视频会议子系统以广域网为基础运行平台, 会场分布在中央电视台系统内部。整个系统主要建立在CCTV IP专用网络基础之上, 系统主要依据视频通讯标准协议进行视频会议系统组网。

1. 业务场景分析

新闻采访指挥中心通过召开视频会议与海外分台、海外中心记者站、国内外记者站实现实时视频通讯, 从而实现新闻选题策划的统筹安排和采访报道的指挥调度。视频会议系统要实现主会场与分会场以及分会场之间的点对多、多点、点对点模式的视频会议需求。

(1) 点对多视频会议

点对多视频会议是指以主会场发起, 向各个分会场广播方式的会议模式。例如以新闻采访指挥中心作为主会场发起会议, 海外分台、海外中心记者站、国内外记者站为分会场, 以主会场宣讲发布信息为主的视频会议。

点对多视频会议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全网各会场终端通过新闻采访指挥控制中心MCU (多点视频会议控制单元) 召开全网视频会议, MCU具有整个大会的集中控制权利。实现会议中的视频切换广播和声音混合广播, 由中心统一切换和组合会议画面, 可以同时听到所有与会者的声音。各个分会场通过IP宽带网络接入到控制中心MCU, 实现海外分台、海外中心记者站及国内外各地记者站同时接收中央电视台新址新闻采访指挥中心的统一工作部署。这种会议模式可以使全球范围内同处一个会议之中讨论一个话题。

(2) 多点视频会议

多点视频会议是指由某一会场发起, 不通过主会场控制, 同三点以上的分会场进行讨论的会议模式。例如海外分台、海外中心记者站之间, 国外记者站之间, 国内记者站之间, 不包括主会场的三点以上的视频会议。

多点视频会议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MCU支持同时召开多个小型会议, 主要用于各分会场之间进行地域性、领域性局部范围的远程视频会议, 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案例学习、培训及事件讨论。讨论结束后, 可以通过MCU的组织, 将各个分散讨论的小型会议合并成为一个大型会议, 会议讨论的结论可共享。

(3) 点对点视频会议

点对点视频会议是指由某一会场发起, 不通过视频会议基础平台, 直接与另一分会场讨论的会议模式。例如海外中心记者站之间, 国外记者站之间, 国内记者站之间, 主会场与某一分会场之间的两地视频会议。

多点视频会议网络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远程两地之间在日常工作等视频会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方式不需要MCU参与, 直接利用终端呼叫对方地址即可建立会议。

(4) 视频会议规模

视频会议接入点数的规模如下:

CCTV新址新闻采访指挥中心主会场:1个;

海外分台:3个 (北美、非洲、欧洲) ;

海外中心记者站:4个 (亚太、中东、拉美、俄罗斯) ;

海外记者站:73个;

国内记者站:31个。

视频会议系统确保120个点的接入能力, 在新闻采访指挥中心部署基础系统平台, 海外分台、海外中心记者站、国内记者站配备硬件视频会议终端, 国外记者站配备软件视频会议终端。

2. 视频会议系统构成

根据新闻业务的建设需求, 以及视频会议发展现状, 此次系统建设采用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功能逐步向统一通讯平台转变, 即:面对不同网络、不同地点的接入, 系统要有出色的扩展性, 能够为与语音通信、硬件终端、软件终端、桌面终端等系统的无缝对接预留足够的接口。

建立交互式网络平台做基础, 网络是数据交换的平台和基础, 完善的网络环境对远程会议应用是一个良好的保障;

配置MCU (多点控制单元) 、GK (Gatekeeper) 、GW (Gateway) 网关等交换设备, MCU是接收和发送音视频信号的数据交换设备, 可将所有会场的信号进行编码、解码处理;

配置视频终端设备, 终端负责对每个会场进行声音、图像和数据的采集、编码, 将编码后的信号通过网络传送给MCU, 同时终端接收通过网络接收来自MCU的信号, 将信号进行解码显示。

视频会议子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图5所示。

(1) 主会场的视频会议设备配置

MCU通过网络拾取各分会场数据, 解出视音频信号, 并可做画面分割, 视音频信号挑选和轮询, 对各个分会场命名等;

视频会议终端将本地视音频信号通过网络传输, 并拾取其他会场信号, 通过电视显示;

电视墙服务器通过内部网络, 从MCU上拾取网络数据, 解出8路视频信号;

控制终端通过内部网络, 控制MCU和电视墙服务器;

交换机用于外部网络数据、MCU、电视墙服务器、控制终端、视频会议终端的连接。

(2) 分会场的视频会议设备配置

硬件视频会议终端将本地视音频信号通过网络传输, 并拾取其他会场信号, 通过电视显示;

软件视频会议终端将本地视音频信号通过网络传输, 并拾取其他会场信号, 通过显示器显示。

3. 系统网络设计

(1) 网络带宽设计

随着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 采用H.264图像压缩算法保证了图像质量较以往产品有明显的提升, 不仅视频指标达到了广播电视的水平, 而且节省了大量的网络带宽。

网络带宽占用与图像分辨率对比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 在1.5Mbps带宽环境下, 即可以获得稳定流畅的1080P30帧的高清视频会议效果, 因此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采用1.5Mbps的速率进行连接, 整个系统共有120路终端接入到网络中心, 那么就能得出如下的带宽容量需求:

每个节点所需的带宽:1.5Mbps×130%=2Mbps

网络中心所需的接入带宽:2Mbps×120=240 Mbps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得出的带宽只用于视频的通讯, 如果网络中还并存OA办公、小号电话等其他的应用, 那么就需要再增加额外的带宽, 或者在进行视频会议的时候暂停其他的网络应用, 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音视频质量。

(2) 网络结构设计

视频会议系统有不同的网络结构, 包括星状、线状网、树状骨干网等。其中星状、线状网适合于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 可满足如机关、企业内部, 部门内部会议系统的需要, 而树状骨干网则适应分级会议系统的需要, 适合二级以上MCU级联的会议电视系统采用的方案。

树状网络则是在分层的网络当中在不同的网络汇接点各放置一台MCU, 各区域的终端就近连接到各地的MCU, 然后MCU再级联起来构成一个树状网络。树状骨干网以设在主控室的一级MCU为汇接中心, 以辐射方式与二级MCU连接, 再以辐射形式与三级MCU相连接, 每一级的MCU同时与本区内的分会场相连接。各级MCU对本区各分会场的图像、语音、数据进行切换, 同时将切出的图像、语音数据送至上一级的MCU, 切换后的图像、语音、数据经各级的分配设备传送到全网各个分会场。

树状骨干网视频会议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图6所示。

星状视频会议网络是将所有的终端呼叫连接到一台位于网络中心的MCU上, 构成星形连接。主从MCU之间传输通道可以利用数字光缆、微波, 而MCU到各分会场的传输线路可以根据路长短采用电缆或光纤。各级传输设备均安装在传输机房内, 这些设备的电源均由传输机房的配电线路直接供给, 不会中断, 能确保会议电视网传输的可靠性、即时性。

星状、线状视频会议系统网拓扑结构如图7所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 树状视频网络结构适合分层的IP网络结构, 不会因将所有点都呼叫到中心给主干造成过载压力。缺点是, 多个设备投资大, 多级级联会增大音视频时延, 管理和会议调度也比较复杂。

星状视频网络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 控制方便, 连接灵活, 可以方便地召开全网会议和分组会议。另外, 若要增加新会场, 扩容也较容易, 只需增加再级联MCU即可。这种方式将所有的会场终端和中心的一台MCU相连, 主干上是所有终端的流量总和。对主干压力较大, 适合带宽充裕的网络。

(3) 网络设计小结

系统采用IP网络进行网络承载, 组织召开会议。IP技术具有实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 且经过了大量的网络应用实践和考验, 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之一。同时结合目前H.264等技术, 实现在IP网络的高清1080P高清视频, 实现H.239双流技术, 以及静态、活动双流以及多种显示方式, 通过高清网关可结合720P、4CIF等视频混合组网。

视频会议是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网络应用, 这就要求作为其基础的承载网络有较高的带宽和对网络中的业务流量有较高的控制能力。视频会议在最初制定整体框架协议时就要考虑网络备份方案。根据上面的分析, 当专网出现网络故障时应及时更换备用线路。备用线路可以多种形式接入, 实现备用网络IP互访即可。

4. 系统性能设计

(1) 视频指标

对视频指标的要求如下:

视频编码应支持H.261、H.263、H.264协议;

图像格式应具有CIF、QCIF、4CIF、720P、1080P格式;

视频图像切换时间要小于1s;

在不同速率时, 帧频可自适应调整, 提供25帧/秒, 支持15~30帧/秒。768Kbps以上时必须达到25帧。

(2) 音频指标

对音频指标的要求如下:

多点会议声音延时最小, 各分局会场在做声音的交流时如同面对面的交流;

会场声音绝对纯正, 不会受其他杂音的干扰;

会场间的声音交流不会产生回声啸叫;

会场人物发言的声音将根据发言声音大小, 自动增益调整;

在多个会场进行交流发言时, 各个会场地声音清晰可辨;

声像时延小于40ms。

(3) 时延指标

时延指标的要求如下:

要达到图像清晰、流畅, 声音清晰可辨, 唇音同步的效果, 视频会议终端需要不少于2Mbps的带宽;

MCU接入速度至少提供280M以上带宽;

端到端的网络时延, 建议小于40ms;

由于音频/视频的传输为实时的交互, 因此网络时延抖动参数更为至关重要, 建议范围为通用时延的小于40ms内;

丢包率, 网络上的丢包率不应该高于1%。

5. 系统安全性设计

(1) 线路安全性设计

由于本视频会议采用H.323的标准, 它是一个基于TCP/IP的网络应用。因此存在网络的安全性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a.进行ACL设置, 保证访问控制和阻止网络型病毒

在接入路由器或交换机上设置访问控制列表ACL,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安全, 防范非授权用户访问与防范病毒攻击的效果。一般的三层交换机均支持ACL的设置。

b.进行认证、授权配置

这种特性可以在交换机支持802.1 X端口上配置端口安全性。如果端口上只有一个介质接入控制 (MAC) 地址能够实现端口安全性, 那么只有该MAC地址才能够通过服务器认证。所有其他MAC用户将被拒绝访问, 这样就能够消除其他用户连接到某个集线器上以绕开认证的安全性风险。

总之, 进行详细的安全策略分析、设置, 将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进一步保障视频会议的顺利开展。

(2) 设备安全性设计

a.H.235身份认证

网闸提供H.235身份认证 (H.235 Authentication) 机制, 每台合法终端均有一个唯一的ID和密码, ID和密码通过加密方式传送到GK, 非法用户将被禁止注册, 无法连接到任何一个合法终端或会议。

b.支持高安全网络验证802.1X

IEEE 802.1X标准定义了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 用于为以太网络提供经过身份验证的网络访问。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使用交换局域网基础结构的物理特征来对连接到交换机端口的设备进行身份验证。如果身份验证过程失败, 使用以太网交换机端口来发送和接收帧的能力就会被拒绝。

c.内容加密

终端和MCU提供全网的视频会议内容加密, 任何会议, 无论是点对点还是多点会议, 都可对呼叫进行基于H.235协议的AES算法加密。通讯码流即使被恶意截取, 也无法被破解, 会议内容被充分保护。

d.呼入呼出密码验证

无论是终端呼入MCU还是MCU邀请终端, 都可以设置密码, 终端需通过DTMF输入正确密码, 才能加入会议。

e.访问控制口令保护

方案配置的所有视频会议设备具有多级口令保护机制。不同级别的管理员有不同的管理权限。

三系统方案总结与展望

在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这些年中, 首先对新闻节目部门进行需求调研及业务场景分析, 来了解全台新闻采访指挥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和结构, 对系统建设的需求和初步设计思想有了一个根本认识, 并对系统建设目标和工作计划进行制定。

视频会议子系统是传统视音频和现代I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确保实时视频通讯的质量, 既要选取优异的视音频设备, 还要规划合理的网络架构, 同时还得兼顾数据传输的安全。因此在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方面, 做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和可行性测试, 为系统搭建和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

视频会议子系统已经开始正式上线使用, 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每天和北美分台、非洲分台等驻外机构进行全球编委会的视频会议, 制定节目的统一编排。新闻中心和国内31个记者站进行了区域和全网的视频会议试运行。目前系统运行稳定, 设备使用正常, 受到节目部门的好评。

随着中央电视台新址、现址功能的重新定位, 海外业务的逐步扩展, 视频会议系统会在行政办公、节目统筹、远程培训等诸多方面发挥优势, 更好地为台内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为了整合外联采访资源, 统一调度指挥, 中央电视台新址建立了新闻采访指挥中心, 本文通过对新闻采访指挥中心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 详细阐述了视频会议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流程, 以及如何适配各种新闻采访外联工作的应用场景。

指挥中心系统 篇10

最近建成投入使用的中国网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大楼会议系统将现代化会议系统的特点体现地淋漓尽致:整个会议系统总体方案根据建设单位的需求, 运用技术手段与建设单位的办公要求、管理特点相结合, 实现了对大楼会议系统的现代化管理, 充分保证了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会议系统的实时性、交互性, 为中国网通集团公司各个职能部门在信息、时间、效益上带来极大的优势。

会议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目标就是对大楼内各种会议活动, 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全面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以确保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会议在大楼内顺利举行。会议系统设计要合理利用投资, 避免浪费资源, 本着“实用、适用、适度超前”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会议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采用先进、成熟的视频系统, 要求将大楼内所有普通会议室会议系统、报告厅会议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厅会议系统、视频会议室会议系统、多功能厅灯光音响系统等子系统由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系统状态显示和综合控制, 在此基础上由系统承包单位提出会议系统深化设计方案。

1 会议系统工程范围

中国网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大楼会议系统工程范围主要依据区域进行划分, 包括下列子系统:普通会议室会议系统、报告厅会议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厅会议系统、视频会议室会议系统、多功能厅灯光音响系统。

2 会议系统的内容

经过与建设单位的充分沟通, 对不同类型的会议系统进行分类, 掌握了建设单位的具体需求, 并确定了各种会议系统包括的内容:

(1) 普通会议室会议系统:要求所有普通会议室均设置投影机、电动投影幕与集控系统, 并要求所有普通会议室可实现电视电话会议功能;在面积大于100m2的会议室内增加会议扩声系统。

(2) 报告厅会议系统:报告厅的会议系统应具有全面的会议功能, 主要包括发言讨论、会议表决、同声传译、会议扩声、大屏幕显示、会议集控等功能。

(3) 电视电话会议厅会议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厅的会议系统应满足中国网通集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功能, 主要包括会议扩声、会议集控、远程电视电话会议等功能。

(4) 视频会议室会议系统:在大楼四层0401会议室设置15位桌面会议席位;在四层的0407会议室设置15位桌面会议席位;在十八层的1802会议室设置11位桌面会议席位。除具备普通会议室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外, 还要满足召开视频会议的要求。

(5) 多功能厅灯光音响系统:综合考虑大楼的整体办公要求和管理要求, 在大楼三层设置多功能厅, 其功能主要以娱乐为主, 兼做他用, 如会议、宴会、演示、新闻发布等。

3 会议系统技术要求

会议系统所包含的设备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 投影设备:可以将讲演者制作的或存放在计算机内的文件、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录像带、LD等存储的信息传送到屏幕上投影演示, 以便讨论、研究或发布信息等, 系统至少应满足下列要求:接收的信号种类、亮度要求、清晰度、屏幕尺寸:100m2以下的会议室为120″;100m2以上的会议室为150″、色彩还原性、噪音指标要求。

(2) 电子集控系统:为软件驱动, 可以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开发控制软件及用户界面, 所有设备使用总线方式连接, 可灵活增加不同的控制界面, 适应不同的场合及设备的需求。

控制系统可实现以下控制功能:音量控制、各类媒体播放控制、视频系统切换控制、实物投影机控制、窗帘控制、投影机控制、灯光控制其他控制等。

(3) 扩声系统:在以上大于100m2的会议室内增加会议扩声系统, 每个会议室配备两个固定鹅颈话筒、一个手持无线话筒。

(4) 同声传译系统:报告厅同声传译系统设置2位发言席位 (含主持人席位) , 主席台设置7位代表席位, 台下设置一排10位代表席位, 150位旁听席。

同声传译系统应至少包括五种语言 (含本地语言) 。可实现语种分配、语种选择、发言申请、旁听接收;发言席还应具备话筒优先功能。

(5) 视频会议系统:报告厅视频会议系统设置一台快球摄像机用于定位主席台发言人, 另外设置两台摄像机对全场进行监控, 该会场可与其他会场同时进行远程视频会议, 并可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

系统至少应满足下列要求:能够将计算机、便携电脑产生的信号进行投影显示;能将各类视频源信号 (DVD、LD、VCD、VHS磁带) 进行投影显示;能播放报告人自带的视频媒体信号;能播放大楼的闭路电视节目信号;能将实物投影信号接入进行立体演示;能将视频图像进行录像处理, 输出图像可供视频打印;能够采集现场的图像 (摄像) ;能将不同图像信号处理后分别送入不同投影机预留视频信号输入、输出端口, 供电视转播与其他用途。

(6) 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在报告厅主席台安装正投影屏幕5m×3m一块 (可根据实际尺寸做微量调整) ;在主席台两侧安装84″背投各一块。

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功能要求:应能够通过选择切换的形式将一般视频图像或计算机画面显示出来, 在投影幕上任意位置、任意大小以窗口形式开窗、缩放、漫游及叠加显示, 或者放大至全屏显示;将诸多内容以合理的编排同时显示在投影墙上, 为与会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料, 为领导应急决策提供既全面又具体的信息显示支持。

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性能包括:分辨率、亮度、对比度、均匀度、拼接性能、寿命、可靠性、运行成本、系统扩展能力等。

(7) 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实现召开中国网通集团公司内部会议的功能;具备实现由全国32个以上省市分会场参加的大型会议;实现多会场讨论的功能;实现远程培训和远程技术支持功能;针对具体的会议, 可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传送图片、数据以及案件的录像等资料, 便于快速对事情做出部署。

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组网要求:建议采用多MCU方式进行组网, 满足所有终端同时以768Kbps的速率接入或者满足60%的终端以2Mbps高速率接入, 实现召开全国会议或大区会议的功能, 同时还可以利用视频会议进行远程培训、远程调度等应用。

电视电话会议厅会议系统设置大屏幕显示系统一套, 采用背投方式, 规格为84″大屏幕3×1拼接模式。

(8) 多功能厅灯光音响系统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 音响系统:

◆总体要求:可满足会议、演讲、讨论及技术交流的要求;可满足歌舞娱乐及卡拉OK的要求;可满足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的要求;可满足小型文艺演出的要求;可满足投标方认为的应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要求;

◆技术指标要求:系统设计要求达到语言和音乐兼用扩声一级指标要求;

◆对建声、电声设计等的要求:投标方应进行不同模式下的建声与电声设计, 提出对建声的设计要求, 并与建筑装饰协调;投标方应对音响控制室、供电电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并与相关单位协调。

(2) 灯光系统:可满足歌舞娱乐及卡拉OK的要求;可满足小型文艺演出的要求;可满足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的要求;可满足会议、演讲、讨论及技术交流的要求;可满足投标方认为的应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要求;投标方应对灯光控制室、供电电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并与相关单位协调。

(3) 计算机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应具有计算机多媒体控制管理功能, 采用多媒体矩阵主控技术, 可控性好, 扩展性强。

◆尽可能地增加系统功能, 以适应各种使用方式;

◆配备环绕声家庭影院, 可采用DTS及AC-3数字环绕声技术, 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环境感受;

◆选用数字化方式集成周边设备;

◆采用多媒体音源及周边控制技术, 尽量减少操控难度, 方便普通操作人员使用。

4 会议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合理选择投影机的技术参数

选择投影机时应充分注意其各种技术参数的匹配与协调, 主要包括:

◆投影技术:主要有DLP与LCD投影显示技术, 根据不同的需求及投资选择适合的投影技术, 目前中档投影机一般选择LCD显示技术, 一些高端投影设备则多数采用DLP显示技术。

◆标准显示分辨率:是指投影机投出的图像原始分辨率, 也叫真实分辨率和物理分辨率。和物理分辨率对应的是压缩分辨率, 决定图像清晰程度的是物理分辨率, 决定投影机的适用范围的是压缩分辨率。

◆标称对比度:是画面黑与白的比值, 也就是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比值越大, 从黑到白的渐变层次就越多, 从而色彩表现越丰富。对比度对视觉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对比度越大, 图像越清晰醒目, 色彩也越鲜明艳丽;而对比度小, 则会让整个画面都灰蒙蒙的。相对而言, 在色彩层次方面, 高对比度对图像的影响并不明显。对比度对于动态视频显示效果影响要更大一些, 由于动态图像中明暗转换比较快, 对比度越高, 人的眼睛越容易分辨出这样的转换过程。对比度高的产品在一些暗部场景中的细节表现、清晰度和高速运动物体表现上优势更加明显。

◆标称光亮度均匀值:是指最亮与最暗部分的差异值, 就是投影机投射至屏幕, 其四个角落的亮度与中心点亮度的比值, 一般将中间定义为100%。任何投影机投射出的画面都会出现中心区域与四角的亮度不同的现象, 均匀度反映了边缘亮度与中心亮度的差异, 用百分比来表示。当然, 理想的均匀度是100%, 均匀度越高, 画面的亮度一致性越好。对于投影机而言, 影像均匀度的关键因素是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4.2 视频信号处理分配系统的设计

会议及演出活动进行时存在多个电脑信号或音/视频信号的切换问题, 如果采用直接拔插电缆的方式进行切换, 不光工作量大, 效率低, 同时也将严重的迟滞活动的进行, 并容易损坏各种接头、接口。为提高效率, 保证活动的正常举行及保护好设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系统需要配置相应的RGB矩阵切换器和AV矩阵切换器。不同的视频信号格式对信号处理设备的要求也不同:

◆VIDEO格式 (composite Video) :扫描频率较低 (PAL50Hz, NTSC60Hz) , 放大到大屏幕上视觉效果容易造成闪烁感, 传输距离相对较远。

◆VGA格式:行频较高 (31.5KHz以上) 但传输距离相对较近, 一般不宜大于50m, 否则图像会偏色失真。

◆RGBHV格式:分量视频信号是将视频信号中的R (红) 、G (绿) 、B (蓝) 三原色分离传输, 再加同步信号 (SYNC) , 可保证信号传输保真度及稳定性, 在专业广播电视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分量视频信号不但信号质量较高, 而且传输距离可达200m以上。适用于主堂这类面积大、传输距离较远的场所。

4.3 扩声系统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扩声系统中最关键的地方是其电声换能部位, 如话筒、扬声器系统;其次是功放和调音台。电扩声系统对声场的控制主要在于选择音箱的所有技术指标 (如:频率响应、灵敏度、指向性、失真和功率等) 和重放声的主观评价, 鉴于这两大方面的因素, 系统中设备的选型以满足甲方使用要求和GB/T 14197-93《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为前提。

针对场地的使用要求, 为确保语言及音乐扩声有很好的清晰度, 选用带中高频号角的线性阵列主扬声器, 使声场更均匀。

调音台的选择, 以满足实际使用输入设备数量而定, 并考虑今后系统的扩容, 留有一定通道数量的余量。

扩声系统除应具备良好的可靠性、稳定性、高性价比, 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以及良好的系统性能指标外, 主观音质评价、重放声的音色也应通过对器材的合理选择、巧妙搭配来达到一定的控制, 使主观音色清晰、圆润、失真较低。

整套音频扩声系统应在宏观上满足扩声的各项功能, 主观和客观指标也要有相当好的表现;同时系统的设计将根据场所建声处理的现状来进行, 因为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扩声系统设计, 其根本问题是声学问题, 是建筑声学与扩声系统电声性能相结合的一体化的优化设计问题,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选型与组套。因此, 要使多功能厅有好的扩声声场, 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多功能厅的建声设计, 建声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声场的效果。在建声设计里要有合理的声场混响时间, 要有合理的内部结构及装饰材料, 只有充分理解并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建筑声学环境与使用要求之后, 从“软件”入手进行系统设计, 最终给出所需的系统配置, 这样才能保证预期的使用效果。

5 结束语

目前, 中国网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大楼会议系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经受了重大会议活动考验, 反应良好, 达到了建设单位预期的要求和目标, 也充分实现了会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 已经成为行业内会议系统实施的典范。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网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大楼会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介绍, 明确了会议系统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会议系统技术要求作为会议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中的核心内容需要切实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提出, 使系统在建成后能充分体现出“实用、适用、适度超前”的设计理念。

指挥中心系统 篇11

关键词:海事;指挥中心;VTS中心;人员编制;行政执法;绩效考核

0、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动态执法力量,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增强对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关于完善海事执法管理模式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直属机构成立指挥中心,同时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中心的指挥、协调、组织等职能划入指挥中心。2007年,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文件精神,全国海事系统各分支局(处)相继成立指挥中心。目前,国内海事机构指挥中心、VTS中心运行主要存在3种模式:第1种模式是指挥中心、VTS中心“一门两牌”运行,对内为指挥中心,对外称VTS中心;第2种模式是指挥中心、VTS中心两个部门各自独立运行,办公地点、人员完全分开;第3种模式是VTS中心作为指挥中心内设机构运行。3种运行模式适用性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效果。因此,对指挥中心、VTS中心运行模式适用性进行研究分析很有必要。

1、运行模式利弊分析

1.1“一门两牌”运行模式

“一门两牌”运行模式集指挥中心与VTS中心职能于一体,对内为指挥中心,对外为VTS中心。以南通海事局为例,VTS中心值班长兼任指挥中心指挥协调员。值班长在负责本班组VTS运行管理外,同时负责对辖区紧急情况的协调、组织和指挥,值班长可对辖区违法行为以指挥协调员的名义进行提醒,对经提醒仍不改正的违法行为通知执法支队进行查处。VTS中心值班员负责对辖区船舶进行安全信息服务和咨询,接收船舶报告、盯屏,发布航行通(警)告等安全信息,应船舶请求提供助航服务,参与联合行动。当辖区船舶流较少时,值班员还需制作、上报各种报表。这种运行模式的优点是:

(1)值班人员在监视过程中可以对船舶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增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效率,有效地维护辖区良好的通航秩序。

(2)两部门合署办公,共享办公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还节省人力资源。

(3)指挥中心、VTS中心合二为一,部门间信息流转快,中间环节少,沟通联系方便。

“一门两牌”运行模式存在的弊端:

(1)指挥中心、VTS中心工作量大、事务繁杂,容易顾此失彼,造成通航秩序监视不到位、信息服务不到位和协调指挥滞后等现象出现。

(2)“二合一”运行模式混淆了对内指挥与对外服务职能,易被误解,造成责任追究。职能的混淆使得外界、社会舆论认为指挥中心、VTS中心既然有权指挥船舶的行动,又能监视船舶,那就应该对发生的水上交通事故负责。一旦辖区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指挥中心、VTS中心人员可能以监管服务不到位、险情发生前提醒不到位等事由而被投诉,甚至被起诉。

(3)VTS中心参与执法,与IMO对VTS的定义相违背,也与我国在IMO的地位不相适应。IMO((VTS指南》对VTS进行了定义,“VTS是南主管机关实施的,用于提高船舶交通安全和效率及保护环境的服务。在VTS覆盖水域内,这种服务应能与交通相互作用并对交通形势变化作出反应。”VTS中心与指挥中心合二为一后,VTS中心纠正、处理现场交通违法行为,使得其实际运作与IMO对VTS的定义相违背。

1.2两个部门独立运行模式

两个部门各自独立运行模式需要满足一定运行条件:一是海事机构人员编制能满足分开运行的需要;二是监控设施、办公设备、设施等资源需要满足条件。以江阴海事局为例,指挥中心和VTS中心两部门办公地点和人员完全分开。VTS中心为对外安全信息和咨询服务机构,不直接从事海事执法工作,对于辖区严重违法行为,固化证据,保存图像,移交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为海事局内部动态执法指挥、协调与组织机构,不直接从事具体执法工作,接收到VTS中心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即通知现场执法支队进行查处。这种运行模式的优点是:

(1)指挥中心与VTS中心分两个部门独立运行,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结构更优化,运作更专业化,避免对内的指挥、协调和管理与对外的服务相混淆,有利于提高应急事故的快速处置能力。

(2)VTS监控质量得到提高。值班人员可专心致志进行安全信息与咨询服务,对外不承担法律责任,避免当前形势下只要VTS监控区域内发生事故,有关部门就倒查VTS值班人员监控、提醒是否到位,追究VTS值班人员责任的现象发生,减少VTS值班人员承担无限责任的压力。

(3)执法监管与对外服务有效分离,更符合IMO《VTS指南》对VTS的定义,与国际海事管理理念更趋一致。

两个部门各自独立运行模式的弊端:

(1)如内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跟不上,VTS中心值班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压力,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容易下降,从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

(2)分设指挥中心和VTS中心两个不同的部门,如部门间信息流转不畅、沟通联系不够,可能降低协调海事监管执法以及组织搜救的有效性。

(3)分设指挥中心和VTS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员编制和设备、设施的配备,此外重复值班造成资源浪费。

1.3内设机构运行模式

内设机构运行模式是将VTS中心作为指挥中心的下设机构。与“一门两牌”运行模式相比,其不同处在于内设机构运行模式下设指挥中心协调组和VTS运行组,人员相对分开,且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可以对VTS中心进行职能督察。这种运行模式的优点是:

(1)VTS中心与指挥中心之间沟通便捷,发生紧急情况时便于协调或增加处置力量。

(2)监视质量得到提高,一是VTS值班人员专门负责安全信息与咨询服务,二是指挥中心可以直接对VTS中心进行职能督察,使之有效遵守值班劳动纪律。

(3)职能明晰,减少VTS值班人员承担无限责任的压力,节省办公场地、设备等资源。

内设机构运行模式的弊端:

(1)指挥中心和VTS中心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各不相同,某种程度上并不具有可比性,但值班人员可能在工作中相互攀比,造成内部不和谐。

(2)实际工作中,指挥中心与VTS中心值班人员可能经常互相补位,最终出现监管和服务相互混淆的情况,职责不清,内部责任追究和职能督察难以有效开展。

(3)VTS中心日常的高频通话及高频正常噪声对指挥中心工作产生干扰,后者反过来又可能影响VTS中心高频接报和信息服务、助航服务等工作,进而影响其服务质量。

2、适用情形和运行注意事项

上述3种运行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效果也难分高低。不同海事机构因人员编制、通航环境、管理对象、监控重点以及船舶航行规则不

同,指挥中心、VTS中心运行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以同一运行模式规范全国所有海事机构,势必造成运行模式的不适用,也将影响总体效果。通过对国内海事机构指挥中心、VTS中心运行效果进行调研了解,加之详细分析各运行模式优缺点,经过比较、总结、归纳,得出各运行模式的适用情形。

2.1“一门两牌”运行模式

“一门两牌”运行模式适用情形:

(1)VTS覆盖水域面广,通航环境复杂,船舶密度大,两部门需协调、组织、指挥事项较多且频繁。

(2)海事机构人员编制紧张,没有足够胜任人员满足两个部门独立运行需要。

(3)指挥、组织所需信息不能通过有效办公手段及时流转。

“一门两牌”运行模式注意事项:

(1)指挥中心、VTS中心需准确定位。VTS值班长或指挥协调员具体负责VTS值班运行管理和动态执法指挥协调工作,可以不进行盯屏。VTS值班员负责盯屏和监视,发布交通信息服务,需要执法时移交值班长或指挥协调员执行。

(2)科学配备各班组人员。为保证监视质量,各单位必须根据辖区VTS覆盖范围、通航环境、船舶密度等情形确定各班组人员,且各班组内部需合理分工。运行时保证值班人员在监视期间能够得到一定休息,避免疲劳盯屏。条件允许时每班组配备1名专职信息处理员或轮休替补人员,具体负责信息接收、数据统计、上报等工作。

2.2两个部门各自独立运行模式

两个部门各自独立运行模式适用情形:

(1)VTS覆盖水域面窄,通航环境较单一,船舶密度不大,且指挥、协调信息不多。

(2)海事管理机构有足够胜任人员满足两个部门独立运行需要。

(3)两个部门运行环节流畅,并建立有效协调、沟通、指挥等机制。

两个部门各自独立运行模式注意事项:

(1)加强制度建设,推行VTS人员监视服务质量督察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绩效考核激励制度等,避免VTS值班人员监视质量下降。

(2)为便于快速对内指挥和督察VTS值班运行工作,指挥协调人员除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外,更须具有一定的权威,且必须给予一定授权。

(3)建立VTS中心与指挥中心协调沟通机制,VTS交接班、内部会议,指挥中心都应派员参加,以便及时进行沟通,确保沟通顺畅、信息流转及时。

2.3内设机构运行模式

内设机构运行模式适用情形:介于“一门两牌”运行模式适用范围和两部门各自独立运行模式适用范围之间。

内设机构运行模式注意事项:

(1)岗位设定必须明确,根据运行时实际工作量设定合理岗位,确保设立岗位能够满足运行条件,且各岗位职责清楚,避免交叉、重复。

(2)岗位间人员流动、顶替至少必须通过分管领导批准,保证VTS中心与指挥中心相对独立。

3、结语

随着船员维权意识的提高、反渎职侵权力度的加大以及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增强,海事管理部门作为水上交通监督管理机构,对水上交通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指挥中心、VTS中心运行模式不同,容易引起外界误解。为避免发生因误解导致影响海事形象的情况,不论指挥中心、VTS中心采取何种运行模式,实际运行时必须清楚界定两部门定位。

VTS中心为对外服务机构,负责安全信息与咨询。具体以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地理信息系统(GIS),闭路监视系统(CCTV)和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手段,接受船舶报告,应船舶请求为船舶提供信息服务、助航服务,根据需要或应船舶请求进行交通组织服务,支持联合行动,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信息搜集及提供信息支持等工作。

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篇12

应急指挥中心在电网企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起到了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马志刚研究了电网企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方法与思路, 张刚等人进一步研究了电网企业应急指挥中心GIS开发, 张俊民更是将应急设备与应急服务车辆相结合, 王亮等人探讨了县级供电单位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这些研究工作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思路。

调峰调频发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借鉴了这些优秀经验, 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 整合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平台、视频系统等生产实时信息系统, 实现会议系统和会商系统功能, 提供存储生产、安全管理等技术资料的平台, 集所有生产相关信息系统于一体, 为应急指挥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2) 使用DSS7016移动视频终端可将现场的视频和语音信号通过公司内网[5-6]或者3G网络[7-8]传输到应急指挥中心各个显示屏, 真正实现远程应急指挥。

(3) 采用CREATOR中央控制主机和8英寸手持无线可编程触摸屏, 将指挥中心全部设备加入到中控系统中, 实现一站式控制, 操作简单快捷, 满足应急指挥需求。

(4) CSC指纹识别门禁系统可实现单独卡、单独指纹或卡+指纹等多种验证方式, 让出入应急指挥中心更加方便安全。

1 基础设施

1.1 应急指挥中心桌椅

根据应急指挥中心的面积情况, 会议桌设计为:4300*1800*760mm, 配置10张皮质会议椅。

会议桌配置2种多功能插座, 其中模块主要包括如下:

会议桌两端及主席台位置, 共4个全配置多功能插座。模块包括:1个电源接口, 1个RJ网络接口, 1个AV音频输入接口, 1个VGA输入接口, 1个卡龙输入接口;会议桌其它位置配置共4个插座, 模块包括:2个RJ45接口, 2个电源接口。

1.2 升降系统

升降系统连接结构图如图1。

升降系统通过2台8口的VGA分配器按交叉方式进行连接, 以确保其中一台分配器故障时, 可能通过另一台显示设备进行显示;终端电脑与公司内网、外网相连接, 配备专门的密钥, 开通特殊权限, 用以访问各个重要系统, 召开视频会议。

1.3 音频矩阵系统

配备的2台有线MIC、一套无线MIC, 会议桌上的多功能盒中音频接入, 终端设备的音频等均直接接入到音频矩阵系统, 音频矩阵系统接入现有中控系统, 通过中控系统实现对音频的输入输出切换。

2 移动视频系统

采用DSS7016设备, 以Linux为架构的软硬件一体的设备。它是以宽带网络为基础, 将分散、独立的现场监控点进行联网, 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监控和管理, 为监控管理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直观的管理工具。除了具备视音频和各种报警信息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等业务功能外, 还具有高质量、广覆盖、大容量、多业务、可融合、易管理、可运营、一站式服务等诸多优势。

系统组网结构图如图2所示。

移动视频系统主要有前端视频采集子单元、网络传输子单元和中心管理子单元三部分。前端视频采集子单元主要由无线应急视频终端和辅助支撑设备组成;网络传输子单元主要由交换机、光纤收发器和3G上网设备等组成, 完成数据的有线和无线传输;中心管理子单元主要由中心管理软件和硬件设备组成, 完成数据的后期挖掘和应用。

前端数据可通过EVDO、CDMA、TD-CDMA 3G网络回传应急指挥中心;也可通过有线网络, 如光纤传回应急指挥中心。

移动应急视频终端包含录像存储、云台控制、支持多种终端监控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 集成音视频等多种功能的监控设备。设备需要体积小、重量轻, 适合应急抢修人员携带。

移动视频系统解决了当启动应急响应时, 应急指挥中心无法及时获取抢修等工作现场状况, 通过电话等手段沟通往往不能完全描述清楚现场状况, 容易导致应急指挥决策延迟或不准确的问题。

3 中控系统

采用CREATOR中央控制主机及触摸屏, 触摸屏操作界面可编辑, 具有跳页和子页显示功能, 图形界面支持视频、图片、文字、3D按键, 通过无线接收器与主机进行单向通信, 通过编程, 将升降机、会议电视、音频矩阵、视频矩阵、灯光、投影仪/屏幕等设备的所有控制功能全部集成到一个设备上, 实现一站式管理。

4 指纹门禁系统

指纹身份识别系统是生物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 该系统结合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是实现身份识别的最有效措施。

我们采用CSS指纹门禁管理系统, 系统由指纹机、门禁控制器、电锁、出门按钮、门磁、通讯转换器、门禁管理主机和软件组成。在应急指挥中心门外安装指纹机, 门内安装出门按钮, 门上安装电锁作为门禁系统的执行部件, 控制器作为门禁系统主控设备, 实现身份验证、权限判断等逻辑功能。指纹门禁系统的应用, 实现了对应急指挥中心人员出入的安全管理。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调峰调频发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特点, 即带有升降屏和多种接口的会议桌, 具有特殊权限的终端电脑, 移动视频会议系统, 中控系统, 指纹门禁系统, 给出了一整套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思路, 对行业内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志刚.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J].供用电.2007 (3) :29-31.

[2]张刚, 张增华.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的GIS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25) :7046-7048.

[3]张俊民.电力应急服务车辆指挥监控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10) :109-112.

[4]王亮, 任申.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信息系统, 2010 (8) :47.

[5]王启龙, 张建平.无线移动多媒体应急指挥系统[J].计算机应用, 2010 (2) :63-65.

[6]何良军.一种宽带无线移动视频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 (4) :26-29.

[7]李军, 张佰伶.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在防汛抗旱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技术应用综合, 2010 (11) :59-60.

上一篇:80后消费者下一篇:学校整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