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管理系统

2024-09-24

指挥管理系统(精选12篇)

指挥管理系统 篇1

0引言

指挥信息系统, 是指以信息为主导, 以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由各类高效能软件支持的传感器、传输设备、处理系统和信息终端组成的新型指挥系统。指挥信息系统的指挥形式由“树状”向“扁平”转变, 控制方式由“直线式”延时控制向分布的“节点式”实时控制转变, 平台结构由“平面链接式”向“立体栅格式”转变。通信指挥平台的合理运用, 将对整个通信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提供强力支持。

1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应用现状分析

1.1训练科目少, 缺标准、缺人才

指挥信息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 各部队院校, 各作战部队都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对指挥信息系统在应急作战、常规训练中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见解和看法, 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通用的训练科目、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大多通信部队的作战力训练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

此外, 各作战部队主体, 往往提出了自己小范围的训练标准, 各个标准之间缺乏通用的模式, 在训练和演习过程中, 指挥信息系统却不能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指挥。另一方面, 指挥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人才还存在欠缺, 技术设备的运用缺乏思想火花的碰撞, 指挥信息系统在作战能力提升上还略显呆板, 缺乏灵动性。

1.2数据支撑少, 缺融合、缺共享

现有的指挥信息系统应用训练, 还是以单模块、单系统为主, 系统运行真实数据请领困难, 模拟数据尚未建成, 很难组织多功能模块的综合组网演练。

各系统数据之间融合与共享机制运行不畅, 各种资源、各种数据还没有高度融合, 融为一体, 在开展一体化指挥行动时, 指挥构成、力量编组、资源分配上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互操作”, 在指挥能力上无法实现资源整合以及效能倍增。

1.3训用连贯差, 缺互通, 缺应用

目前, 通信部队的指挥作战还主要应用在演习过程中, 平时训练的少, 训练也主要在本部队内部训练, 缺少与相关部队、院校的联合训练。

此外, 在训练和演习中, 基础数据工程未引起重视, 信息种类不全, 格式不一, 数据库互不关联, 作战指挥能力弱, 大多数武器装备尚未与情侦、指控系统实现交链, 实时获取信息和抗精确打击能力弱。

对于通信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指挥信息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 论证不深、分析不透, 平台如何提高指挥作战能力, 作战指挥信息流程如何设置, 数据格式怎么确定。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普遍存在建、学、用、训结合不紧的问题。

2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出现短板的原因分析

2.1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指挥信息系统概念提出以来, 各通信部队虽然都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了学习、探讨、演练, 但是, 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老的作战理念、作战思维还在影响着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者、使用者、训练者, 还没有跳出老式作战理念的范畴, 效果出现偏差。

2.2军事训练上还存在一定的失衡

不管是新兵训练、还是老兵的常规训练, 都还是依据老的模式进行, 没有进行有效的突破。指挥信息系统的内涵包括了“化物”和“化人”两个方面, 但是目前指挥信息系统的“化物”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在“化人”上着力不够, 欠账较多。没有紧贴指挥信息系统展开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

2.3普及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断档

通信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在普及运用上的扩散力还不够, 指挥信息系统本身不能自动发挥通信指挥功能, 不能生成指挥能力, 只有通过人的指挥运用才能发挥其才能, 因此, 目前的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普及运用还是存在欠缺, 缺乏大量实践运用产生的扩散效应。

3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建设对策

3.1统一指挥, 统一标准

围绕应急作战准备, 统一指挥体系, 统一作战计划、组织指挥和具体行动, 依据统一的标准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系统构成要素有机链接。

运用统一的标准对各种指挥信息系统及其配套软硬件, 以及通信指挥系统武器装备以及配套产品的基数体质, 结构模式、功能形态和互联互通互操作等进行规范统一。

统一指挥、统一标准的前提下, 开展训练科目研究, 依据训练科目, 依据指挥信息系统, 训练专业素养人才。

3.2强化手段, 融合数据

通信部队在指挥信息系统应用上要完善侦察、通信等网络系统, 增加对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和侦察雷达、火控雷达的干扰装备, 组建具有网络进攻与防护能力的专业分队。抓好数据库建设, 加强对敌各种用频装备电磁参数、侦绕频段、发射功率等情况的掌握, 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依据通信部队任务需求, 对指挥信息系统平台进行适应性完善, 整合各方有利资源, 集成现有指挥信息系统各类数据资源。

3.3普及运用, 有机结合

推动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建设, 必须把高标准、高质量的建与战备、训练和日常工作的广泛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建用互动, 以用促建, 确保指挥信息系统在应用中发挥效益, 提升指挥能力。深化对指挥信息系统各系统组织运用的研究, 强化各系统之间的运用, 坚持从领导做起, 全员扩散, 突出指挥信息系统指挥训练, 促进官兵掌握其主要性能, 并创造性地进行组织运用, 实现人与系统的有机结合。

4结束语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军事指挥系统的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新时期, 我国的军事指挥系统正处在改革的重要阶段, 本文对通信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在实际运用上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 训练科目少, 缺标准、缺人才, 数据支撑少, 缺融合、缺共享, 训用连贯差, 缺互通、缺应用等, 并对如何提高通信部队利用指挥信息系统, 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对提高指挥信息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振权.通信兵基于信息系统的组训方法探析[J].军事通信学术, 2012 (5) .

[2]吕东, 彭庆光.信息化条件下通信兵训练应处理好四个关系[J].国防信息学院学报, 2013 (5) .

[3]顾光廷.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应注重三个结合[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12 (3) .

指挥管理系统 篇2

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正式启用
2007 年 11 月 18 日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本网讯:11 月 14 日,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正式启用,这将会大大推动我国渔业管理 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标志着我国渔业和渔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业务管理系统和通信指挥系统三部分,其中 业务管理系统涵盖了包括渔船管理系统,渔政执法管理系统,渔政队伍和基础设施管理系 统,养殖管理系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系统,渔业涉外事件、水上安全事故、海难救 助和渔政执法信息系统,水产品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数据处理系统等 7 个子系统 18 个业务管理软件。该项系统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渔业审批、信息录入、查询统计分析等业务管理,有利于实现我国渔政(渔业)管理的数字化与网络 化,有利于促进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将在规范渔业管理、提高渔政执 法效率、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渔业安全生产通信保障能力、方便服务渔民等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据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介绍,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是根据渔业管理的实际,严 格按照现行渔业法律法规,借鉴吸收各种渔业管理软件开发经验而设计的,其目的是建立 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渔业和渔政管理审批程序。系统中海洋渔 船捕捞许可证管理,全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登记系统、渔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系统、渔 政执法装备和设施管理系统、外国渔船捕捞许可证系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系统等五个模 块的管理软件已经在浙江、上海和山东进行了应用试点,已基本符合有关业务管理的各项要 求,能够在系统中开展相关的业务工作。李健华指出,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的应用是规范渔政管理程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和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渔业系统办公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服务渔民、服 务渔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各级渔业管理部门要按照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逐步实施的原则,做好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的应用推广工作,要把系统安全保障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加强 协调,狠抓落实,最终目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使系统各个业务管理软件模块在全国各级 渔业部门得到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渔船审批等管理业务网络化、渔船等基础数据集 中动态管理,有效加强渔船管理和渔政执法管理。


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 篇3

关键词: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

中图分类号:TJ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海防炮兵主要负责的事项之一是对海尚的航道进行封锁,根据我国海防炮兵目前作战情况来看,我国海防炮兵作战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及问题,同时面临着很多挑战及困难。要想提高海防炮兵的凝聚力,达到整体战斗形式的目的,就必须克服挫折,使问题各个击破。就目前海防炮兵作战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海防炮兵所面临的困难是:1.老一套的单独战斗指挥意识的约束;2.由于是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作战,所以有时候相隔一个海洋,距离甚远,因此在海上很难达到灵活组群;3.作战范围的规定;4.海上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比较落后,没有进行创新,导致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以上四个困难导致的问题是:其一海防炮兵作战非常困难达到有效的配合指挥结果;其二炮火的火力速度比较缓慢,不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聚集很多的方向、很多的岛屿及多个炮种火力在海面上进行目标射击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整个世界都在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那么海防炮兵如何搭上信息化发展这辆车,有效地借助先进的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去改革目前应用的预警及指挥体制等,从而使海防炮兵在海面上进行较远距离射击技能大大提升,是我国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得以提高、创新及完善的至关重要的难题。

一、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理解

所谓的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是指主要是对海防炮兵作战基础理论及信息化指挥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证明,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及软件,从而使得海防炮兵实现信息化指挥。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研讨主要成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方面是理论研讨结果。主要包含:一是搭建了海防炮兵信息化作战的基础理论系统;二是采用了“网络组群方式”进行指挥作战;三是进一步改善了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作战的制度;四是进一步提高了海防炮兵信息化侦查配系;五是对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作战的方式方法及基本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改革;六是进一步证明了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创建的条件;七是使得我国的炮兵作战理论进一步改进及厚实,从而给海防炮兵的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搭建及作及海防炮兵作战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八是运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序贯判决理论及“四点中心”预推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海上项目目标诸元的计算精细度。第二方面是技术研讨结果。所谓的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是指首先是情报信息的收集分系统,接着是对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分系统,然后结合实际作战场地的情况对分系统进行显示、群指挥及分群指挥掌握分系统、连射击指挥分系统及网络通信分系统等共同配合构成整个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海防炮兵作战指挥所作为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核心,作战指挥软件作为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支柱,并聚集了侦查情报的处理、指挥作战策略及诸元计算,除以之外,还有信息传递等为一体的综合体。海防炮兵指挥系统的功能是:1.对指挥措施来说,达到了竖状层次指挥向扁平网络指挥转换的目的;2.对作战采取措施来说,达到了孤岛单独作战向海防联合作战转换的目的;3.对预警技能来说,达到了由近到远改变的目的;4.对信息作战方面来说,一开始是看不到、打不准的情况,转换成看得到、打得准及打得远的改变。总而言之,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的研发,非常大的程度上提升了海防炮兵信息化作战的预警侦查技能、指挥把控技能、火力反应能力及较远距离射击技能,针对我国整体提升海防炮兵信息化作战能力及炮兵信息化创建等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及重要作用。

二、系统研制方案

(一)a类型岸对海警戒雷达侦察系统研讨方案。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不仅可以给群情报信息处理机战场进行展望,而且还能为群射击指挥控制机进行火力的编组提供决议的基础参考。可以利用软件输入的途径把a类型雷达捕获的范围及方向、航速及航向进行实际的显示,然后进行传递及保存。那么a类型岸对海警戒雷达侦查的信息内容基本上包含有距离、方向、航速及航向等。海防6部a类型雷达捕获的目标内容应该在战场信息显示机上进行显示及保存。

(二)b类型雷达指挥控制机研讨方案。b类型雷达指挥控制机主要是用来记录收集e型雷达搜索的距离及方向,一旦目标被发现,不但会将m批目标马上进行锁定,而且还会向群情报信息处理机及射击指挥工作机输送信息资料进行展开模拟训练。

(三)群情报显示机研讨方案。1.战场上的信息显示机不但可以把情报信息处理机上的信息进行捕获,而且还可以对捕获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再把处理之后的目标信息进行实际的显示;2.可以在群射击指挥控制机准确判断参与射击单位展示火力编组和实施行动的任务区分;3.当展示在目标到达雷区或者经过航道时,对其打击的最好的时机及连续持续的时间;4.依据情报信息处理机及群射击指挥控制机保存的资料,再结合编组展开实施的行动方案进行现场播放作战情况。

(四)分群指挥控制机研讨方案。1.分群指挥控制机可以作为本岛的网络服务器;2.分群指挥控制机可以作为营射击指挥的计算机系统,更好的指挥本岛及各个邻岛参加本群的炮兵连作战。一旦出现分群指挥控制机超出了作业范围时,监督本群各射击分队采取执行作业状况。

三、结束语

总之,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是一项以网络组群式指挥作为理论基础,以现金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采取的途径,以作战指挥软硬件系统作为支柱,以通信网络的数据化作为连接的桥梁,充分利用网路系统把侦查预警、指挥控制及远程准确射击等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进而研制形成了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不但从作战指挥的理论上进行了创新,而且对于海防炮兵看不见、打不着的缺陷,借助很多高科技技术,转换成了看得见、打得准、打得远,从而有效性地实现了海防炮兵及时发现、马上看清、立刻打远、打准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海防炮兵信息化指挥系统,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指挥管理系统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队指挥中的运用, 使军队指挥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产生了军队指挥信息系统。要想了解军队指挥信息系统,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军队指挥信息系统之前我们一直称为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是军队指挥的中枢神经。

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对“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解释是,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是在军队指挥中综合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 实现军队指挥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自动化, 保障对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具体来说,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是指在军队指挥体系中,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 融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有关保障等功能为一体, 能够迅速、准确、高效、优化地完成军事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 辅助指挥决策, 保障对部队和武器指挥与控制的军事信息系统。

由于信息化条件下, 军队指挥的发展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到了2006年, 我军正式将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改称为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军队指挥信息系统要比原来的“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更全面地反映了信息化军事指挥手段的实质。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 具有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联络、指挥控制、安全保密等功能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

二、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并很快用于军队指挥领域, 美军首先提出了指挥与控制 (C2) 的概念, 并于1958年率先建成“赛其”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系统, 首次用通信设备将地面雷达、电子计算机和显示器连接起来, 实现了目标航迹与数据显示的自动化。紧接着, 苏联也建成了“天弓一号”半自动化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之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美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和运用也有了长足进展。20世纪六十年代, 美军把C2扩展为C3 (指挥、控制、通信) , 加强了系统的通信功能;七十年代, 提出了C3I (指挥、控制、通信、情报) 的概念, 增加了情报功能要素。八十年代, 美军又提出了C4I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 的概念, 强调了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功能;九十年代, 美军又将监视 (S) 与侦察 (R) 的功能要素综合进了C4I系统, 提出了C4ISR的概念。进入21世纪, 随着作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美军又提出将分散部署的陆海空各主要武器平台, 与C4ISR结合成一体的C4KISR系统, 增加了摧毁功能。近年来, 当人们人们追踪预测美军又要追加哪个“C”时, 美军却突然取消了“C4”系统这一术语, 将其替换为“通信系统”, 新的通信系统合并了四大系统的同类项, 是对原C4体系结构的发展和优化。按照信息处理流程美军将新的通信系统划分七个子系统, 即勇士 (接入) 子系统、全球应用子系统、处理子系统、通信子系统、网络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和基础子系统。美军整合后的新系统主要有四大优点:即互操作性好, 反应灵敏, 安全保密和信息共享。

三、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发展趋势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人—机系统。从军队规模纵向上看, 它可分为战略指挥信息系统、战役指挥信息系统和战斗指挥信息系统;从军队结构的横向上看, 可分为各军种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如陆军指挥信息系统、海军指挥信息系统和空军指挥信息系统等。一个军种内部如陆军内部又可分为炮兵指挥信息系统、步兵指挥系统系统、装甲兵指挥信息系统等。从系统功能上来看, 军队指挥系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由若干功能子系统有机联系的系统结构。当前,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通常由指挥控制、侦察探测、通信联络和安全保密等功能子系统组成。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四项:

1) 信息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显示。

2) 辅助决策功能, 它可以通过系统中的辅助决策软件系统来辅助指挥员决策;可以为指挥员提供各种作战预案供指挥员选择;还可以依据战场情况, 进行人工智能型辅助决策;另外还可以提供作战模拟手段,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3) 辅助计划组织功能, 它可以快速生成各种作战预案, 形成各种作战计划和命令, 有效地提高作战指挥的时效性。

4) 辅助协调控制功能, 它可以综合运用侦察、预警等手段, 大范围、不间断的监视战场, 保证指挥员实时了解战场情况, 实时周密的控制和协调部队的行动。

由于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在现代战争中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快速发展时期, 可能呈下列发展趋势:

首先, 一体化将成来未来指挥信息系统的主要方向。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本质特征是综合集成, 只有将各子系统各要素综合集成为一体, 实现指挥信息系统与武器系统的有机融合和系统的互通兼容与资源共享,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

其次,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实战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保障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将不断提高, 快速反应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机动能力和战场适应能力将不断增强,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系统生存能力将不断增强。

第三,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将向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在军队指挥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 随着思维科学、决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军队指挥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和智能化水平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7.

[2]丁邦宇.作战指挥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指挥和管理违章行为 篇5

一、典型管理性违章 1.1 安全目标和例行工作

1.1.1 年度安全生产目标不明确;没有按三级控制的原则,制订确保年度安全目标实现的措施,没有围绕安全生产目标,制订考核办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1.1.2 行政正职没有亲自签批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文件、通报及领导讲话,组织落实不彻底。

1.1.3 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保证体系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

1.1.4 每月10日前没有按时召开安全分析会,行政正职没有参加安全分析会,记录不齐全。

1.1.5 每月10日前没有按时召开安全网例会,安全网成员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安全网例会。

1.1.6 没有按时组织班组每周的安全活动,安全活动内容针对性差,记录、人员不齐全。

1.1.7 没有按要求组织召开班前、班后会。

1.1.8 工作前没有进行危险点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安全、技术交底不清楚。

1.1.9 局内安全通报、快报等每月10日前未编发,上级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3日内未转发到二级单位、班组。

1.1.10 未按规定上报违章检查统计报表。1.2 基础管理工作

1.2.1 没有规程、制度配备清单,规程、制度配备不齐全。1.2.2 设备、系统改造后,对相关基础资料没有及时修订,没有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人员。

1.2.3 生产管理部门每年未对现场规程进行复查、修订,没有以书面形式公布现行有效的规程、制度、标准清单,未履行会签手续。

1.2.4 没有年度“两措”计划或年度“两措”计划不能满足“项目、时间、费用、人员”四落实的基本要求,没有实现闭环管理。

1.2.5 没有按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对消缺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未实现闭环管理。

1.2.6 不及时审阅分管专业班组记录,没有提出整改意见和指导意见。

1.2.7 技术档案不建全(包括重大缺陷处理情况档案、事故分析测试档案、检测仪器定检档案、安全工器具管理等)。

1.2.8 生产性作业交接过程中,没有按要求组织验收。1.2.9 污秽区划分不明确,没有分布图,防污闪计划措施落实不到位。

1.2.10 没有设计变更而自行更改施工标准;更改设计、施工后未更改竣工图纸。

1.2.11 对上级机关的检查未能在一周内制定整改计划,并及时向有关人员反馈,未能形成闭环管理。

1.4.7 承包单位未按规定设专(兼)职安全员和现场监护人。

1.4.8 外包工程未按规定交纳安全保证金。1.5 事故(障碍)与预案管理

1.5.1 事故(故障)后对故障点查找安排不认真,未按规定汇报。

1.5.2 对事故调查与处理规定执行不认真,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事故报告等相关资料。

1.5.3 没有按总预案要求对应急预案进行训练和演习。1.6 培训

1.6.1 未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中未包含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如:年度安规学习考试、反事故演习,事故预想、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紧急救护培训、消防教育、技术安全问答等),执行不认真,资料不齐全。

1.6.2 新入企业人员上岗前不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未经考试合格,就进入生产现场。

1.6.3 新上岗人员和调换岗位的生产人员不经新岗位培训就上岗工作。

1.6.4 重大设备及接线过引改造后,运行、检修人员未经专门的岗位专业技术、规程制度等方面的培训,未经考试合格就上岗工作。

1.6.5 66kV及以上变电站的新上岗运行人员未按局统一安排进行仿真系统培训,就上岗工作。

1.10.1 现场安全措施未按标准化作业要求进行设置。1.10.2 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无正当理由未按到岗到位标准深入现场检查、指导。

1.10.3 开工前,工作负责人不列队宣读工作票,不明确工作范围和带电部位,安全措施不交代或交代不清,盲目开工,工作班成员未在工作票上签字。

1.10.4 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不按规定办理工作许可手续;工作结束时,工作负责人和值班人员不到现场共同验收设备、查看现场状况就办理工作终结手续或未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就恢复设备运行。

1.10.5 使用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工器具、起重工器具不合格或不进行定期试验。

1.10.6 因设计、订货、施工、调试、验收工作未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造成工程有装置性违章移交生产。

1.10.7 不按规定管理和配备安全工器具。1.10.8 备品备件管理不当或丢失、损坏。1.10.9 同一性质的作业性违章重复发生。1.10.10 现场作业没有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1.10.11 未组织职工学习批准化作业指导书或未认真执行。

1.10.12 不按规定审阅已执行的“两票”,或审阅不认真。1.10.13 大型作业操作前,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没有组织学习安全措施危险点及控制措施,操作人、监护人没有按规定执

非监护人直接指挥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2.7 未履行变更手续,随意更换工作负责人。

2.8 工作终结前或工作票虽已与检修人员办理终结手续,但安全措施尚未全部拆除,擅自下令进行试运行操作或送电操作。

2.9 生产设备、系统异常运行,达到规定的紧急停运条件时,擅自发出不允许停运的指令。

2.10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和大修后的设备、系统的主要保护、控制和防误闭锁装置以及主要仪表或职业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投运条件时,以及各项准备工作不具备时,擅自批准主设备投入运行。

2.11 一、二次设备及防误装置因特殊情况需短时间退出运行时,不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2.12 安排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人员参加电力生产工作。2.13 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决策,推托责任。

2.14 未履行工作程序擅自决定设备带病、超出力运行或让职工冒险作业。

2.15 工作负责人在工作票上所列安全措施未全部实施前允许工作人员作业。

指挥管理系统 篇6

关键词:指挥调度系统;城市照明;动态跟踪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34-01

以城市照明指挥调度中心为核心,依托城市智能照明监控管理、城市照明地理信息等系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照明专题数据、支配和调度的资源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预测预警指标数据库、应急指挥历史数据库、应急指挥预案库,建立动态实时、反应迅速、安全可靠的全过程管理的生产调度指挥,来提高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公共照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城市照明指挥调度系统主要作用

1.对内指挥。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可以合理调度指挥本单位内部的各生产单位。

2.对外指挥。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可以调度指挥外包施工队伍,各施工队伍对设备进行施工改造要听从值班员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从而有效地掌握负荷改变情况。

3.重大事件指挥。设立电视电话会议室,在政治保电或发生各种紧急事件时相关领导及负责人集中办公,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上级部门联络,实施调度指挥。

二、城市照明指挥调度系统特点

1.通过固化应急人员的组织体系、物资调配、车辆保障、方案落实等一系列内容,与照明监控平台完整结合,实时监控突发事件的发展和处理过程,动态跟踪事故现场的设备参数和抢修人员的部署情况,实时提供应急决策支持。

2.以故障信息为起点,对整个生产过程和故障处理实施流程化闭环控制,形成流程驱动的调度平台;

3.通过客服支持系统与遥信故障的结合,形成照明系统故障的数据来源;

4.通过短信通知和工单派送完成任务的快递下发;

5.通过对移动PDA终端的轨迹监控,实时掌握抢修人员的到位情况;

6.通过移动终端与监控中心的数据互动,实时掌握抢修工作的进程,直到故障的排除。

三、城市照明指挥调度系统功能

(一)故障应急预警系统。本功能构成整个应急指挥系统的故障应急状态启动依据。常态时密切监视整个路灯网、自然、公共灾害的所有预警资源,当应急事件达到相应的启动级别时,将通过应急指挥值班人员及相关负责人的判断后,完成故障应急状态的启动。

1.市政设施设备工况预警。收集来源于整个市政设备、路灯系统的实时信息,包括遥控、遥信、遥视,以及来自其他系统的故障信息,结合人工和系统自动辅助的手段,判断出路灯设备的运行趋势:是正常运行还是向坏的趋势发展,对于后者,做出预警。

2.自然灾害预警。对来源于气象部门、地震部门等专业部门的天气、地震等预警信息进行处理,包括概貌、详情的显示和辅助自动分级处理,采用人工和自动辅助的方式给出自然事件对路灯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

3.公共事件预警。对来源于市政部门的公共事件进行处理,包括地点、范围、规模、性质等,采用人工和自动辅助的方式给出该事件可能对路灯系统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压力。

(二)应急过程指挥。应急过程指挥系统是当应急预警系统中的路灯故障、电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灾害被应急指挥部确认为突发应急事件时,整个应急系统开始启动运转,进行应急相应指挥的全过程处理系统。

1.应急指挥启动系统。对于突发事件,快速启动是整个应急系统能否在突发事件爆发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反应能力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电话和手机的通知,由于采用的是点对点的模式,影响整个应急体系的启动效率。因此,中心将首先利用短信群发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快速启动通知和对应急人员到位情况的快速确认。

2.应急过程管理系统。应急过程管理系统旨在管理针对具体的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从事件始发到事件消除的整个过程。主要功能包括:应急事件详细情况、指挥部到位情况、应急专家组建议情况、抢修人员到位情况、抢修过程处理情况、抢修物质调用情况、恢复照明情况等。

3.应急事件详细情况。记录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事故简题、事故的具体位置(地理信息标注)、受影响范围等。通过获取预警系统的事故内容,方便准确定位事故范围及影响,并进行明确的地理位置标注。同时通过资源支持系统中的重要区域信息,搜索出相应事件影响的重要区域。

4.应急指挥部到位情况。根据各级指挥部运转的实际情况,记录从突发事件应急启动开始的通知情况和指挥相关人员的到位情况,并记录相关指挥部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指令。

5.抢修人员到位情况。通过与故障抢修GPS定位系统进行对接,显示所有抢修车辆和抢修人员的位置,同时确定相应的奔赴抢修地点的抢修队伍。同时根据抢修定位系统的实时跟踪情况记录相应的抢修人员的到位情况和相应速度。

6.抢修过程处理情况。通过前端开发的抢修现场记录系统将抢修现场的事故情况、事故图片传递到连接外网的服务器中,本功能可以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进行组织。

四、结论

指挥调度系统将社会公众通过客服举报或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报警信息如事件(事故)时间、地点上报给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系统综合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依据故障路灯设施的功能、线路布局、供电设置等信息,显示系统的电子地图上即时反应出事件(事故)的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判断事件性质、级别,进行分析、决策,指挥调度相关人员、相关队伍、相关物资,来指挥调度相关车辆等一系列措施,动态跟踪事故现场的视频、图像、设备参数状态,实时做出准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研究 篇7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是指以指挥专网和初级战术互联网为基础, 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核心, 以综合数据链为延伸, 以指挥信息流程为主线, 由合成、装甲、炮兵、防空、陆航等团以上指挥信息系统进行的综合集成训练。

1.1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本质是“主导信息”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过程就是战场信息流动的过程, 从运筹决策、指挥协调到作战行动, 都是以信息为基础, 依赖信息而运转, 信息流程是否规范、有序, 决定了指挥决策是否快速和准确。当前, 战场各种侦察情报、指挥决策、部队行动、预警探测、火力打击、战场环境、作战资源等信息大量存在于作战指挥的过程。对信息的占有、使用将成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突出特征。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就是战场信息重构和整序的过程, 把传输中杂乱无序、多元异构的信息, 通过战场原始信息数据整理与评价、分析与挖掘、过滤与筛选的方法手段, 对战物相关联的信息数据进行优选、浓缩和重新表述, 使战场信息有序化、系统化、归类化, 便于信息的存储、传播、检索、利用, 从而提高战场信息的质量和价值。通过“主导信息”行为, 使战场信息能够有效服务于体系作战, 形成作战能力高效聚集与精准释放。

1.2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重点是提高系统使用效益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与机械化条件下作战最明显区别在于将以往通过单纯增加“数量”实现战斗力增长的方式, 转变到通过提高信息系统使用效益实现战斗力增长的方式上。在指挥信息系统训练中表现为由提高单个人员基础能力、单装操作运用能力、单要素合成作战能力向优化系统运行效益、提高系统融合度方向发展。通过训练不断消除各种作战力量之间在作战行动中的冲突, 弥合各种作战力量间的缝隙, 使不同部门建设、不同院所研制、不同工作机理的各类指挥信息系统, 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作用, 改变单打独斗、自成体系而导致系统不好用、不能用、不管用的状况, 改变指挥信息系统硬件连不上、软件通不了、数据不共享的状态, 最大限度地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1.3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力与火力的有效融合

机械化战争时代是以能量为主导, 靠单纯数量叠加来提升火力打击效能。进人“发现即摧毁的秒杀信息时代”成为以信息为主导的信息化战争的追求目标。但信息自身形成打击能力有限, 只有与武器装备紧密联系才能发挥信息优势。实现这一目标, 必然需要通过指挥信息系统训练, 把所有作战力量按照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使用、反馈六个环节, 重新进行力量整合, 以达成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效果。通过训练, 将单件、单系统的信息化武器装备, 在信息系统支撑下, 建立根据任务、地域、空域时域和效能发挥要求的强大的火力网, 实现信息与体系中火力的有效融合, 确保作战体系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2 加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主要举措

2.1 搞好顶层设计, 创新训练模式

确立以主战平台形成战斗力为基准点, 以单元要素集成为关节点, 以体系作战能力生成为目标点, 将训练划分为单个人员训练、分队整体与要素集成训练、单元合成与体系融合训练、训练转换期四个阶段。单装分级训练:构建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职能衔接的训练体系, 分类分层实施;要素集成训练:采用统分结合方法推进融合训练, “分”是进行单一作战要素的集成训练, “统”是在完成单要素集成训练基础上, 将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要素, 在系统互通、行动互动中实现灵活组训;单元合成训练: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和数据链作战单兀, 以信息系统组网联调、情报信息融合处理、综合精准保障为主要内容, 实现作战单元内部的集成组训;体系融合训练:按照“网络训、训网络, 体系训、训体系”的思路, 以全系统全要素整体联动为重点, 以信息支撑一体、军种训练一体、战役战术演练一体开展联合训练。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交互作用, 探索网络支撑、模拟辅助、多点对抗、基地组训的方法, 走开建网承训、联网组训、依网管训的路子, 从根本上提升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的质量效益, 实现“一网联三军、一网练三军”效果。

2.2 遵循信息主导, 构建训练体系

2.2.1 更新训练指导理念

坚持以科技兴训为基本途径, 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训练动力, 发展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训练理论, 切实将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基础理论学懂、基本原理弄清、本质内涵搞透, 以清晰的思路、有效的对策推进训练深入开展。

2.2.2 建立与作战任务、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的训练内容体系

一方面, 要突出高技术装备操作技能训练, 提升合同训练层次, 加强军兵种作战单元内部集成训练和信息化作战要素集成训练, 突出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训练内容。另一方主线统领各军兵种、各层次、各要素, 把自成系统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融合起来, 进行体系集成训练, 实现各类作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的有机聚合, 全面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2.2.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训练质量水平

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网络、仿真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训练手段的科技含量, 使训练基地成为组织实兵演习、考核、检验作战效能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开发实战化模拟训练系统, 构建作战指挥、武器装备操作和实兵对抗相结合的模拟训练环境, 建立互联、互通、互操作、安全稳定的训练网络, 为开展网上演练创造条件;通过强化精细管理, 完善训练组织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通过健全训练质量伴估标准体系, 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估标准机制, 促进训练考评由粗放式向精确化转变。

2.3 巧置训练环境, 打磨实战能力

2.3.1 由基于场地向基于环境转变

采取外挂、移植、嵌入等技术手段, 加快信息系统升级, 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数据链平台, 实现硬件通用、软件互联、数据库优化, 提高训练效能;通过提高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电子对抗、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训练作战环境的强制性要求。

2.3.2 着眼“三化”基础, 构建训练环境

通过综模拟化训练基础上, 加强信息化改造, 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环境建设, 实现训练手段由单一运用向复合运用发展, 使“三化”有机融合;通过构建异地分布、功能一体、多场联动、开放共享的训练环境系统, 使训练环境与训练数据信息采集、演播显示集控、导调指挥作业、对抗交战裁决、作战能力评估等融为一体, 为受训者提供全方位逼真战场环境。同时以培育战斗精神为主线, 高度重视人对战斗力生成的特殊作用,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军事训练提供强大内在动力。

2.4 加强集成训练, 提升训练质量

2.4.1 加强通信系统要素集成训练

按照“综合组网、随遇接人, 滚动延伸、全程覆盖”的要求,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台、卫星、微波接力、升空平台等通信手段, 开展综合运用训练。依托各级侦察情报系统和联合通信系统构建一体化的侦察情报系统, 开展战场目标信息、环境信息和战况信息、侦察情报、态势情报、数据情报、图像情报、音像情报等的采集接收、处理生成、上报分发融合训练, 为指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2.4.2 加强指挥控制系统要素集成训练

以作战能力整合和效能聚合为目的, 开展分析判断情况、定下作战决心、组织协同行动、实施指挥控制、评估作战效果训练;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战术计算、模拟推演、辅助决策等功能, 进行迅速处置各类信息, 实现由传统粗放式”指挥向“精确式”指挥转型。

2.4.3 加强全系统综合要素集成训练

按照“指挥控制有效灵活、信息收集及时准确、综合保障精确迅速、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本要求, 根据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及其战时编组, 开展指挥信息信息系统计划筹划与方案组织拟制训练, 并结合作战任务、作战环境, 构建“信息一决策一打击一保障一评估”的信息链, 突出指挥信息系统的“分阶段、全过程”作战指挥应用训练, 最终实现作战体系的横向一体和纵向贯通,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体系增值效应。

2.5 注重固本强基, 打造人才方阵

一是采取“选训送训、强军培训、代岗培训、岗位交流、联演联训、比武促训”等渠道, 按照“体能十技能十智能”要求, 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超前意识、有现代意识、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 实现人才由“事务型”向“智能型”、“经验型”向“科技型”、“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促进人装有机结合。二是从专业教育、任职培训、基础训练和实战演练的各个层级, 落实信息化培训内容, 使信息战知识、信息战战法和信息化训练成果真正走进课堂, 进人训练场。三要完善激励机制, 坚持奖优罚劣。结合训练考核成绩评定, 建立个人成长卡片, 把个人学习、考核及完成重大任务等事况记录在案, 激发人才成长的内动力;进一步站在“打赢”的高度, 充分认识培养、关心人才的重要性, 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打造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齐晓刚.着眼提高体系支撑能力, 大力加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J].军事通信学术, 2010 (6) :39

[2]陈万里.抓好陆军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思考[J].通信战士, 2012 (11) :13

公安交通指挥通信系统 篇8

以往的公安交通管理是以道路设岗、纠察违章、现场处置为基础开展工作,而通信工具主要依赖无线手持电台。这种传统的通信手段在处理大的交通事故、车辆资料查询、城市道路疏通、大型集会现场时常常会显得效率低下,力不从心。建设以车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交通指挥通信系统,对于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处置能力,迅速恢复事故现场的交通畅通,扩大交通安全宣传范围,提高国民交通守法意识,保障类似奥运会这样大型活动的交通管理指挥调度,应对突发事件等具有超乎寻常的重要作用。

1 系统组成及链路预算

1.1 系统组成

交通指挥通信系统由“动中通”卫星移动通信车、中心站,大、小型指挥车组成,系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计算机统一监控管理,具有图文显示、声控告警功能;中心站监控计算机能通过卫星信道遥控卫星移动通信车车顶的摄像机方向旋转;卫星移动通信车、大小型指挥车之间可组成无线局域网和有线局域网;考虑到系统的扩容和发展,中心站天线的口径和各种设备预留了余量,在工程设计中预留了卫星网络管理功能,用以对通信指挥车和日后增加的通信车的频率、功率、带宽进行管理、按需分配,节约卫星资源。

1.2 链路预算

以亚洲3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参数为例对系统链路参数进行了预算,预算条件列于表1,预算主要结果列于表2,预算的结果也同时适用其他Ku波段卫星。

从表1,表2所列数据分析,可得出下述结论:

(1) 如果中心站、通信车互传的Modem仅使用Viterbi译码,降雨时要满足BER≤10-7,则要求ODU发射功率56.2 W;如果Modem使用Viterbi+RS码,则ODU输出可降低约2.4 dB;如果Modem采用Turbo编码,则ODU输出可降低约4 dB;

(2) 综合考虑各种因数,卫星Modem使用Turbo编码,通信车配置40 W ODU,中心站配置16 W ODU。

(3) 为提高系统可靠性,中心站ODU、Modem和LNB均采用1∶1热备份工作。通信车的ODU、Modem采用1∶1热备份工作,由于“动中通”天线极化需要实时调整(极化程序跟踪),馈源旋转部分无法承受1∶1冗余LNA的旋转空间和重量,故LNA采用冷备份工作方式,综合业务复用单元也采用冷备份方式。

2 系统功能

交通指挥通信系统要具备多种场合应用和灵活多变的能力,在卫星移动通信车、大小型指挥车上配置多种通信手段,以满足在不同场合、不同状态下对通信系统的需要。交通指挥通信系统具有话音通信、数据通信、图像通信、图像采编及显示、信息存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管理和监控、GPS卫星定位和GIS地理信息导航等功能。

2.1 设备配置和业务功能

2.1.1 话音通信

卫星移动通信车配置卫星话音通道,提供多路话音通道并预留扩展插槽;配置海事卫星话音通信终端,在海事卫星网络覆盖区提供一路话音通道;配置中国移动GSM通信终端,在中国移动GSM网络覆盖区提供一路话音通道;配置公安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公安网同频同播通信终端,在公安网覆盖区内各提供一路话音电路;同时配置公安网车载数字集群通信基站,在公安网覆盖区以外可以建立临时集群通信的覆盖网络,通过卫星通信链路与交通管理指挥中心进行通信。

2.1.2 数据通信和图像传输

卫星移动通信车配置一路卫星高速数据通道和一路异步数据通道,可提供双向图像传输和数据传输;配置中国联通CDMA通信终端,在网络覆盖区提供一路数据通道和一路单向低速图像通道;配置移动数字广播电视(DVB-T)终端,接收数字图像;

2.1.3 局域网通信

卫星移动通信车配置局域网接入设备,保障车辆之间进行有线、无线局域网接入。

2.1.4 电视电话会议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车配置电视电话会议终端,利用局域网将指挥车中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通过卫星通信系统接入公安专网,实现网内电视电话会议互通。

2.1.5 图像采编及显示

卫星移动通信车外配置一架摄像头,并配置升降自动云台,用于满足现场图像采集的需要;配置专业级摄像机一套,并具有无线图像采集和传输功能;配置显示器,为采编人员提供显示监控的功能;配置音、视频编辑设备,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切换等;

2.1.6 信息存储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车配置磁盘存储设备,用于图像、数据及话音的实时存储。

2.1.7 网络管理和监控

卫星移动通信车和中心站均配置网络管理和监控设备,用于对站内设备的管理和监控,同时通过卫星链路中心站和通信车可以相互遥控,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

2.1.8 GPS卫星定位和GIS地理信息导航

卫星移动通信车配置GPS卫星定位终端和GIS地理信息导航终端, 通信车通过卫星信道向中心站上报车辆所处位置,同时通过GIS地理信息导航终端获取车辆所处位置周边的地理信息。

2.1.9 信息安全

卫星移动通信车和中心站通过配置群路保密设备,可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

2.2 系统总体主要技术性能

(1) 卫星数据业务速率

总速率: 大于双向2 Mb/s,其中: 图像:384 kb/s~2 Mb/s,话音编码:4.8~64 kb/s。

(2) 传输协议:

帧中继

(3) 传输质量

Eb/N0≥7 dB, BER优于10-7。

(4) 互联互通

可接入地面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广播电视网、国际互联网、公安内部网。

3 终端网络的构建

本系统是一个以中心站和卫星移动通信车为交换节点的复合式网络,在该网络中可进行话音、图像、数据等业务的交换。各站终端均以IP网络为主体构建,终端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3.1 网络结构

(1) 端站1(卫星移动通信车)与中心站之间通过卫星链路进行通信;端站2(大型指挥车)、端站3(小型指挥车)通过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与端站1连接,组成一个以卫星移动通信车为交换节点的集中式网络。

(2) 端站1、端站2、端站3与中心站之间通过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组成一个以中心站为交换节点的集中式网络。

(3) 端站1、端站2、端站3与中心站之间通过内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方式和CDMA方式组成一个以中心站为节点的集中式道路查询网络。

3.2 话音业务

卫星移动通信车话音业务由IP电话和模拟电话组成,通过卫星链路接入中心站电话网,并通过实时通信服务器与专网和公网连接;大、小型指挥车通过有线或无线局域网接入卫星移动通信车,通过卫星链路与中心站电话网连通,实现话音通信。

3.3 图像业务

卫星移动通信车、大型指挥车、小型指挥车和中心站通过代理服务器相互控制其图像源,实现远程图像切换。各端站的IP网络通过卫星链路连接到中心站的代理服务器,由中心站的网管中心授予各端站代理服务器适当的权限,就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接入指挥中心的主控制终端,控制其权限内的局内所有视频源。中心站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控制各端站的视频源。

3.4 数据业务

数据业务主要是将各端站的终端通过卫星链路接入中心站的数据查询服务器,便于各端站及时查询相关信息。

3.5 系统监控

通过Delphi软件平台编写的专用监控软件对系统内各主要设备的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并用RS 232,RS 485和LAN接口进行本地和远程控制。

3.6 系统安全

由于系统有多种接入方式,因此极易造成系统病毒感染和系统冲突。在系统设计时将系统划分成多个VLAN并封闭其多余的端口,能有效防止全系统病毒感染。设计时合理配置三层交换机,可避免系统出现广播风暴造成系统拥塞。

系统终端业务IP网络如图3所示。

4 结 语

“动中通”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广泛应用于高数据率卫星通信、新闻采集、公安值勤、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本文介绍了以卫星移动通信为核心的交通指挥通信系统的组成、系统链路预算、设备配置和功能,并详细描述了终端网络的构建。该系统在北京公安交通管理局投入运行一年多来,软、硬件设备工作可靠,性能稳定。系统的建设对于加强首都道路交通管理,提高交通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处置能力起到了保证作用,该系统也可以推广到其他行业使用。

摘要:建设以车载卫星移动通信为核心的交通指挥通信系统,对于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处置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介绍以卫星移动通信为核心的交通指挥通信系统的组成、系统网络结构、链路预算、系统设备配置和各种功能,并详细描述了终端IP网络的构建。

关键词:移动卫星通信,公安交通管理,IP网络,车载卫星

参考文献

[1]甘仲民,张更新,王华利,等.毫米波通信技术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康学海.北京公安交通指挥通信系统方案论证.内部资料.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的网络管理 篇9

网络管理是计算机网络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 尤其在如TDCS的大型计算机网络中。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作为覆盖全国铁路的广域网系统, 网络管理是其重要的技术环节。

TDCS网络管理就是指监督、组织和控制铁道部、铁路局、站段TDCS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TDCS网络保持24h持续不间断的正常运行, 使网络中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当TDCS网络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报告和处理, 并协调、保持网络系统的可靠运行等。现代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若干被管的代理;至少一个网络管理器;一种公共网络管理协议;一种或多种管理信息库。其中网络管理协议是最重要的部分。当前一种是开放系统互连组织 (OSI) 提出的公共管理信息及协议 (CMIS/CMIP) , 另一种是Internet工程任务组 (IETF) 提出的简单网管协议 (SNMP)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在ISO/IEC7498-4中定义并描述了OSI管理的术语和概念, 提出一个OSI管理结构并描述了OSI管理应有的行为。OSI提出的方案定义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这五个网管的功能域, 对管理的框架、管理信息的定义、对象的属性与行为等都有详细的定义, 结合TDCS特点, 对TDCS网络管理给出了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四个功能域。

2 TDCS网络管理系统的内容

2.1 TDCS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

由于TDCS网络系统是一个大型的覆盖全国铁路的广域网系统, 根据TDCS的组网原则, TDCS网络系统分为核心层、区域层、接入层三层, 其中铁道部中心节点为核心节点, 路局调度所节点为区域节点, 车站为接入节点, 核心节点与区域节点共同构成广域网骨干网, 区域节点与接入节点共同构成广域网接入层。铁道部中心节点、各路局调度所节点、基层站、段、场各信源点均各自构成局域网, 各个局域网如图示相连构成TDCS广域网。由于整个TDCS的广域网由骨干层、接入层组成, 因此, TDCS的网络管理是二级管理结构, 由铁道部中心骨干网网管和铁路局中心二级网管构成, 如图1所示。

2.1.1 铁道部中心骨干网网管

负责铁道部中心局域网以及铁道部中心与各个铁路局调度所节点相连的骨干网的网络管理, 实现对铁道部和铁路局中心的管理, 还能够有选择的管理基层网节点网络。如:接收本地中心节点的故障报告;接收所连接的所有二级节点网管中心代理的报告;管理本地的数据接入层, 通过复制进程, 将各个二级节点网管中心的上报文件数据复制到部中心节点网管中心网管的数据库中。即各个铁路局的网管中心都在铁道部网管中心的管理之下。

2.1.2 铁路局中心网管 (二级网管)

铁路局中心网管负责TDCS铁路局中心局域网以及所管辖的各个接入站、段、场等基层调度网和各个站点的应用服务终端的网络管理。如:接收来自部网管中心的管理操作和信息;将相关信息向铁道部网管中心报告。

每一个铁路局网管中心只管辖属于本节点范围内的网络, 即只管理本管辖区域内的广域网和局域网中心的网元设备, 不必“知道”其它铁路局和铁道部网管中心的存在。

2.2 TDCS网络管理系统功能

2.2.1 网络拓扑管理

随着TDCS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作用, 网络结构日益复杂, 要管理好TDCS网络系统, 就必须了解网络拓扑结构, 如:TDCS网络的实际布线结构, 关键部件是如何连接运行的;确定各个网络的互联方式和网络接入设备特点, 以便了解网络的多发故障点和影响网络性能的可能瓶颈所在;确定用户负载和定位, 因为每一网络和服务器上的用户数量即用户负载是影响网络性能的关键因素。

有一个拓扑管理系统, 可以准确掌握网络拓扑情况, 构造并管理整个TDCS网络的拓扑结构, 维护人员通过浏览网络拓扑视图, 实时了解整个网络的运行情况。

网络拓扑图能够显示所有链路、网络设备的性能和工作状态, 从拓扑图的设备、链路图标或菜单, 可快速查看设备的各配置项信息, 直观地显示服务器、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 可以采用多种算法自动发现、计算出三层子网拓扑图、二层物理网络拓扑图, 生成与网络真实情况一致的物理连接拓扑图和确切反映设备的真实物理面板图。使网络管理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

2.2.2 网络配置管理

网络配置管理主要涉及网络设备 (网桥、路由器、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等) 的设置、维护、转换、更新、收集等信息。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构造和维护网络系统的配置, 监测网络被管对象的状态, 完成网络关键设备配置的语法检查, 配置自动生成和自动配置备份系统, 对于配置的一致性进行严格的检验。

网络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节约用户时间和降低网络设备误配置引起的网络故障。网络配置管理系统允许用户控制网络变换, 简化网络管理工作并迅速修复配置差错。

(1) 配置信息的自动获取:

TDCS系统是一个大型网络, 需要管理的设备比较多, 网络管理系统应该具有配置信息自动获取功能。保证在管理人员不很熟悉网络结构和配置状况的情况下, 也能通过有关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对网络的配置和管理。

(2) 自动配置、自动备份及相关技术:

网络本身是动态变化的, 要随着设备的增减、更新、维修等重新配置调整网络。配置信息自动获取功能相当于从网络设备中“读”信息, 相应的在网络管理应用中还有大量“写”信息的需求。

(3) 配置一致性检查:

一个如TDCS系统的大型网络, 往往是由多个厂家提供的产品设备相互连接而成, 而且由于网络设备众多, 各设备需要了解和适应与其发生关系的其它设备的参数、状态信息等, 会出现配置一致性问题。因此必须对整个网络的配置情况进行一致性检查。对网络正常运行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路由器端口配置和路由信息配置, 配置一致性检查主要检查这两类信息。

(4) 用户操作记录功能:

配置系统的安全性是整个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的核心, 因此必须对用户进行的每一配置操作进行记录, 并保存下来。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特定配置操作。

2.2.3 网络性能管理

性能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采集、分析网络对象的性能数据, 监测网络对象的性能, 对网络线路质量进行分析。同时统计网络运行状态信息, 对网络的使用发展作出评测、估计, 为网络进一步规划与调整提供依据。使网络提供持续、可靠的通信能力, 网络资源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1) 性能监控:

由用户定义被管对象及其属性。对于每个被管对象, 定时采集性能数据, 自动生成性能报告。

(2) 阈值控制:

对每一个被管对象的每一条属性设置阈值, 对于特定被管对象的特定属性, 可以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和性能指标进行阈值设置, 提供相应的阈值管理和溢出告警机制。

(3) 性能分析:

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统计和整理, 计算性能指标, 对性能状况作出判断, 为网络规划提供参考。

(4) 可视化的性能报告:

对数据进行扫描和处理, 生成性能趋势曲线, 以直观的图形反映性能分析的结果。

(5) 实时性能监控:

提供了一系列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工具, 用以对网络设备和线路的性能指标进行实时检测, 可任意设置数据采集间隔。

(6) 网络对象性能查询:

通过列表或按关键字检索被管网络对象及其属性的性能记录。

2.2.4 网络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是网络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故障管理的目标在于确保网络系统提供连续可靠的服务。在网络出现故障时, 故障管理系统必须及时发现故障部位。故障管理的日常工作包含对所有节点动作状态的监控、故障记录的追踪与检查, 以及平常对网络系统的测试。

通过过滤、归并网络事件, 有效地发现、定位网络故障, 给出排错建议与排错工具, 形成整套的故障发现、告警与处理机制。

故障管理功能以监视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工作状况为基础, 包括对网络设备状态和报警数据的采集、存储, 可以实现报警信息通知、故障定位、信息过滤、报警显示、报警统计等功能。故障管理可以统一不同网络设备的警报格式, 并将其显示在图形界面上, 通过对报警信息进行相关性处理, 确定报警发生地的管理归属等;除此之外, 故障管理还可根据用户需要保存所有报警信息, 同时产生各种故障统计、分析报告。

(1) 网络维护和故障监测:

使用多种网络故障监控方式监控网络的整体运行情况。主动探测或被动接收网络上的各种事件信息, 并识别出其中与网络和系统故障相关的内容, 对其中的关键部分保持跟踪, 并生成网络故障事件记录。

(2) 网络故障报告及报警:

通过各种途径报告网络故障, 包括使用颜色、声音、日志、触发机制等。根据网络故障的危害程度将报警指示分级管理, 根据报警策略驱动不同的报警程序, 以报警窗口/声光 (通知一线网络管理人员) 或电子邮件 (通知决策管理人员) 发出网络严重故障警报。

(3) 故障隔离:

依据对网络组成部件状态的检测, 分析设备故障情况。进行故障追踪定位, 确认故障类型及性质。

参考文献

[1]李萍.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TDCS)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2]侯启同.调度集中和列车调度指挥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3]叶安君.客服信息系统与TDCS系统信息共享关键技术实现[J].铁道通信信号, 2009 (1) :46-48.

[4]冯皓.TDCS工程中网络安全系统工程设计[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06 (5) :15-18.

[5]秦燕燕, 许伟, 曹尤振.TDCS网络维护及故障分析[J].铁道通信信号, 2007, 43 (9) :45-48.

[6]罗涛.铁路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安全策略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4 (6) :54-57.

生产指挥系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篇10

天然气分公司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通过覆盖全公司范围的网络, 提取生产装置的运行数据、安全数据、电数据、水数据、仪表风、原料数据、质量数据等原始信息, 建立一个包含全公司范围内的生产管理信息的采集平台, 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有效指挥。采集软件采用紫金桥®Realinfo监控组态软件进行开发, 目前共设置数采前置机43台, 人工录入及32台, 囊括分公司九个油气生产单位、两个储运单位、一个销售中心的43个油气生产站队24套装置, 57套控制系统和26个计量系统, 实现了8922个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组态, 969幅流程图和25幅装置区三维鸟瞰图的传输与发布。

数据采集系统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生产指挥系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组建

2.1天然气分公司计算机网络建设。通过对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改造, 分公司机关及所属大队局域网全部利用光纤接入油田公司主干网。大队下属所有小队包括偏远站队、计量间和变电所接入全部利用光纤接入本大队局域网或油田公司主干网。

2.2架设系统硬件设备

架设中心服务器。在信息中心机房架设故障转移集群服务器。计算机通过网线物理连接并通过集群软件实现程序上的连接, 可以使计算机实现单机无法实现的容错和负载均衡。群集的优点是两台服务器工作时都将历史记录、事件记录、报警记录存储到相同的地方, 两台机器不需要频繁同步。集群服务器双机热备过程如图2所示。

在每个装置设立前置机, 负责采集生产装置中控制系统的数据, 将数据传送给中心服务器。同时设置人工录入机, 负责录入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 并将录入数据传送到前置机。

在前置机的设立中采用了断点续传技术。

断点续传技术用于数据库之间以级联方式进行通讯时, 当前置机与服务器间通讯中断, 前置机每隔一定周期, 向服务器发出传输数据指令, 超过超时时间后仍不应答, 将自动保存数据, 在规定时间内如果通讯故障排除, 那么这段时间内的历史会自动从子数据库中恢复到主数据库上。

2.3实施数据采集。通过在数采前置机和工控机间做数据采集的接口, 以工控机做服务器, 以数采前置机做客户端, 把工控机中数据写入实时数据库。生产装置中前置机和工控机的接口主要有以下几种:OPC (FOXBORO、ME) 、DDE (813、BENTLY、燃机) 、DB PLC (PLC) 、力控,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OPC和DDE两种技术。

2.3.1OPC接口技术。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用于过程控制的OLE) 定义了应用Microsoft操作系统在基于PC的客户机之间交换自动化实时数据的方法。OPC技术基于COM/DCOM, COM透过一组一组的接口提供服务, 所有COM组件的使用者必须透过这些接口来访问组件提供的功能。

OPC客户和OPC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可以采取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

同步方式每一次读数据时读取该组中的所有项, 得到返回的数据后在采集周期内再次发出读取申请, 得不到数据就不结束此进程;异步通讯方式中, 客户端把关心的数据点通知Server, 并且提供一个回调函数, 只有关心的数据发生变化时, OPC服务器才调用其回调函数, 通知客户端做相应的处理。

在前期实时数据采集中, 大部分通讯方式采用异步方式, 在后期的测试中发现几个站队数据采集不上的现象。分析原因后发现, 工控机的OPC Server版本比较低, 同时, 数采通讯的优先级别要远远低于工控机本身数据处理的优先级, 在有大量的系统运算时, 就会出现服务缓慢或中断的现象。南一、一大队杏V-I原稳、杏三浅冷、六大队深冷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如果改成同步通讯方式, 不断地发出读取申请, 又会增加工控机和数采机的负荷, 针对此问题, 研发了单组同步通讯方式, 它是同步通讯方式中的一个特例, 这种方式把原数据组中数据项重新分成若干组, 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采集, 以牺牲部分采集效率为前提, 既保证数据采集不中断, 又极大的减小了工控机和前置机的负荷。

2.3.2 D D E接口技术。D D E是一种动态数据交换机制 (Dynamic Data Exchange, DDE) 。使用DDE通讯需要两个Windows应用程序, 其中一个作为服务器处理信息, 另外一个作为客户机从服务器获得信息。客户机应用程序向当前所激活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发送一条消息请求信息, 服务器应用程序根据该信息作出应答, 使用共享的内存在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

数采前置机将通过以上几种接口方式从工控机 (Server端) 采集到数据写入实时数据库, 形成基础数据, 创建生产信息数据仓库, 再通过数据整合, 形成可供各层面人需要的生产信息。

2.4web发布。采集的各种数据被分门别类的存储到数据库中, 通过将各个装置的流程、重要装置、关键参数控制点、重要数据进行合理布局, 做成高仿真的工艺流程图, 并将流程图中的数据与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源相关联, 每隔固定周期刷新一次, 使得生产人员可以在网络中的多个终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

目前, 我们公司范围内的任何单位的终端, 为了防止公司的生产数据泄密, 我们给不同单位加了一定的访问权限。

三、存在问题及运行效果

目前, 生产指挥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还存在一定问题:

工控机对外通讯服务版本低。在前置机和工控机的通讯服务方式中, DDE是微软早期开发支持的一种通讯技术, 由于现在微软转而支持OPC接口技术, 而使DDE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 导致目前DDE通讯速度要明显低于OPC。D D E的服务机制也比较脆弱, 在生产指挥系统中8 1 3、BENTLY等系统都使用DDE服务, 导致在这部分的数据采集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在实施力控系统数据采集的时候, 由于技术人员很了解力控软件的开发过程, 将力控的系统服务进行了升级改动, 使对外通讯能力达到数采的基本要求, 才保障通讯的正常进行, 所以, 技术相对落后的力控系统对数据采集以及以后的采集能力的升级也是一种制约;目前OPC技术比较成熟, 但我们装置中工控机的控制系统大都是90年代左右的产品, OPC Sever的技术也已经大大落后, 我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小的技术措施, 在不影响工控机本身的数据处理速度的前提下, 降低它系统资源的需求量, 以满足数采需求。

鉴于以上几种情况, 建议将生产装置中的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或改造, 保证系统对大量系统运算处理更迅速, 对异常事件反应更及时。

人工录入部分数据量大。系统中有人工录入机32台, 人工数据录入点1202个, 要求每小时录入的数据是854个, 每八小时和二十四小时录入的是348个, 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 建议在检修改造中将这些点进行改造, 加装能够远传的二次表, 实现自动采集, 以减少劳动强度, 避免人工录入误差。

从总体上来说,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

指挥管理系统 篇11

关键词:生产指挥 辽河油田 统筹 精细化管理

1 概述

近些年,油田采油、注水、集输等生产点位的地面设备因运转年久不断出现各种故障,需要油田生产指挥系统全面统筹协调、有效控制与快速落实。如:注水干线因年久腐蚀出现穿孔,需要采油作业区调度室及时与有关的多个单位协调,关切断、停水井、调设备,经多方面的及时落实、果断指挥,才能及时控制故障、快速排除故障。所以,要快速解决油田生产点位的各种故障,必须打破传统的、简单的、间接的生产指挥格局,构建符合油田管理实际的生产指挥新网络,这是油田管理主体对生产点位实行统筹精细化控制的主要措施。

油田井站生產运行是系统工程,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作为油田生产主体单位,要实现生产过程持久精细、生产系统持续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提升,作为油田日常管理的首要环节——生产指挥系统,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指挥方式,探索、创新油田生产指挥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这既是井站生产实行精细化组织、科学化运作的需要,更是油田谋求发展、管理力求进步、生产追求效益、运行讲求效率的需要。可以说,探索油田生产指挥新方法,是对油田生产运行系统实行过程统筹精细化组织的出发点。

面对油田开发难度逐年加大、各种生产故障越来越多的实际,采油作业区要顺利完成油气生产任务,必须围绕井站进行统筹精细管理。创新油田生产指挥机制,主要是对油田高效生产过程实行全方位的统筹精细化管理,发挥油田生产指挥工作组织、协调、监控、服务的重要作用,确保井站持续安全生产、系统持久平稳运行,最终目的就是减少影响油气产量的各类问题,降低客观因素所影响的油气产量,确保油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所以,推行油田生产指挥新机制,是对油田高效生产实行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

2 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1 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网络。打破传统的上传下达指挥方式,通过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三种统筹网络,将管理对象精细到每个点,将生产指挥协调到每条线,将系统运作统筹到每个面,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了统筹精细化指挥与控制。

2.2 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方法。转变间接的油田生产指挥形式,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统筹落实方法和特种设备使用与管理的统筹调派方法,实现了油田生产指挥过程统筹、井站生产系统协调精细、安全生产防控工作巨细。

2.3 创新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制度。通过修订油田生产指挥岗位规范、管理考核制度,制定特种设备调派管理考核办法,消除岗位职责内容笼统、指挥机制简单等问题,对油田实行生产指挥统筹精细管理,运行具有精细管理特点的新机制,确保井站系统持续高效平稳运行。

3 油田生产指挥统筹精细化管理的做法

3.1 构建油田生产指挥新网络,对油田生产点位实行统筹精细化控制。构建无线通讯指挥与协调的统筹管理网络。依靠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对生产进行无线指挥与管理,构建并运行了采油队井站生产现场直接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站库注输系统生产现场协调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生产保障系统施工现场监管指挥的统筹管理网络。

3.2 构建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作为采油的生产指挥中心(调度室),要科学、快捷、有效指挥井站日常生产,必须时刻掌握油田生产动态信息,对生产变化情况作出分析与判断、调查与落实。构建采油系统生产运行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注输系统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变电系统线路检修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和流程,坚持每天定时收集转油站、联合站、注水站、污水站的生产运行数据,对产量、压力、水量等生产参数波动较大问题,在做出系统生产分析判断之后,发出定项调查、定位落实指令,尤其是非常时期,油田生产信息收集与统计的统筹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构建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特种车辆是油田生产故障快速抢修的必要设备,是有效提升故障抢修工作效率的主要设施。制定实施采油队劳动组织优化管理方案,面对采油队实行专业化管理后维修班工作加重的实际,构建由特种设备调派与使用的统筹管理网络,提高特车利用率,极力为采油队生产抢修提供抢修设备,有效降低了采油队井站故障处理的工作强度。

3.4 创新井站平衡运行与预防的统筹管理方法。在油田生产指挥中,统筹精细化管理是以保证完成既定的原油生产目标,平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在油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下,生产指挥系统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指挥中心(调度室)人员不仅负责指挥协调油田生产,还要每天开展生产动态分析,根据事前生产运行数据分析,确定指挥工作重点,作出统筹落实对策;根据事后生产运行数据分析,寻找井站运行规律,检验生产指挥效果。

3.5 推行油田生产指挥新机制,对油田高效生产实行统筹精细化管理。油田生产指挥的统筹精细化管理,对采油作业区生产指挥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正确的指挥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但具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深入到现场,对处理工序、设备,工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做到各环节了然于胸,下达指令快速准确,协调设备和维修人员科学合理,确保完成生产目标,保证油田生产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浅析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 篇12

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的对象主要是在机场降落和起飞的每一个航班,指挥体系开始于飞机进入机场的上空或者是乘客开始办理登机手续,结束的标志就是乘客下机离开机场。在这样一段时间之内,协调统一指挥各个不同的部门按照相应的程序完成相应的工作,包括机场组织、协调以及指挥。同时预防和及时的处理各种突发的事件,使得整个过程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这样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就叫做机场运行指挥体系,其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机场的运行指挥体系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和其他的很多的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的保障以及检查部门都是相关联的。对外方面需要和包括海关、联检在内的诸多机构有联系;对内主要就是和几乎所有的一线保障部门都有联系,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的内容

根据上文提到的相关概念分析,一般可以将运行指挥体系管理分成几种,主要包括停机坪管理、候机楼管理以及飞行区管理。如果纵向来看也可以分成分级调度管理、运行指挥管理以及作业的保障管理等等。

2.1 全局管理

由于机场的运行管理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全局性的管理理念,将其看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对于管理的流程进行合理的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程序,节省可用的人力和财力来加强核心的环节,同时精简的流程更加的有利于管理。

2.2 区别管理

不同的部门的工作重点不一样,其特点也不一样,进行管理时就需要有所区别。对于部门工作单一,而且规律性较强的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来将相关的程序进行规范和具体;对于那些工作较灵活的部门,需要进行灵活的处理,不能限制的太死,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同时在工作当中还需要注意对员工的应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进行着重的培养。

3 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的要点

3.1 与机场的战略目标相适应

机场的战略目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分析机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确定的。机场的运行指挥体系必须要符合机场的整体战略目标,要很好的服务于机场的战略目标。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吸收国外以及国内优秀的管理经验,综合分析机场的相关情况,合理的加以应用,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以便适应现代的变化。

3.2 与机场的人力资源水平相匹配

机场的工作也是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对象主要就是旅客,对于机场来说,除了固定的资产投资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建设。机场的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合作,因此机场人员的素质直接就关系到了机场的管理水平。机场运行指挥体系会涉及到机场很多的保障部门,但是不同的部门对于员工的要求确实不同的,因此整个机场运行指挥体系人员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岗位需要进行特别的培训才可以上岗。因此要想做好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建设,尤其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岗位,通过提高招聘门槛以及后期系统的培养来提高人才素质,进而可以更好的提高整个机场的运行指挥体系管理的水平。

3.3 考虑机场实际状况和管理水平

在进行选择时我们还需要综合的考虑机场实际的状况和管理的水平,任何先进的设备和系统都是每个机场所渴望的,但是引进这些先进的设备和系统所花费的代价却不是每一个机场可以承受的。因此首先必须要综合考虑机场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然后考虑机场引进相关设备和系统之后带来的收益情况,对于那些没有必要引进的先进技术强行的引进只能是一种浪费。

4 结语

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需要涉及到的部门很多,不仅仅需要通过整体管理对管理的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同时好需要区别对待各个不同的部门,同时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的管理还需要综合考虑机场的整体战略目标,人力资源情况以及机场实际的管理水平等,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提高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确保机场安全、高效的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民航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机场的运行指挥管理体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作为机场整体战略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的管理工作非常的重要。文章主要在阐述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机场,运行指挥,体系,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东.机场应急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强调的先进指挥理念[J].空中交通管理,2008(8).

[2]李必旺.生产指挥系统在厦门机场的实现与应用[J].福建电脑,2007(11).

上一篇:高中作业下一篇:非参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