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整体应用

2024-10-14

学校整体应用(精选6篇)

学校整体应用 篇1

每一次出发都意味着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起步,起步的姿势不仅取决于我们面朝的方向,更取决于这个地点的具体情况。如果眼前需要攀登的是高山,则显然别人成功渡水的经验并不适合;如果内心缺乏的是激情和坚定,则再美的愿景也不过是海市蜃楼。2013,是一个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年份。这些改革目标只有成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基于校本的创造性自觉目标时,学校里的教育现实才能获得根本的改变。朝向这些目标再出发的起点,是每一所学校具体的学生、教师以及资源状况。2013,让我们关注以学校为改革主体的校本整体改革。

一、拥有适度超越的情怀

深化改革是一个解决瓶颈问题的阶段,因此难度很大。我曾多次担任校长或教师答辩会的评委,当校长和教师们被问及学校发展或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制约因素时,回答最多的是考试的压力,各方过度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把教学质量等同于考试分数。

这个回答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日益功利化期待成为阻碍教育改革的瓶颈,而且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学校教育危机。当学校把自己的主要工作窄化为应对社会和家长的功利性要求的时候,学校就只能充当帮助学生应试的工具。而一旦把自己等同于工具,学校就失去了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发展方面的专业地位。学校就只能帮助学生人人成“材”,而非人人成“才”。一旦这样,学校就只能充当各种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我们能够观察到,真正优秀的校长和教师,都拥有适度超越的情怀。所谓“适度超越”,就是倾听与关心每一个学生,研究与应用教育规律,坚信学校教育能帮助学生打下一生发展的能力基础;就是有立足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设计时下校本学习和体验计划的勇气;就是有坚持多元智能的观点,设计各种智力、性格倾向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爱的丰富的学校活动的智慧……“适度超越”体现的是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智慧。

适度超越的情怀是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它暗示着质疑、批判与重建的精神。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威廉·派纳认为,如果我们不质疑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我们就会湮没在社会表层,就只能得到我们在表面上所能看到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倾听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然后就能理解现在。这个“现在”我们可以重建。

以“适度超越”的情怀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

二、深化以学校为主体的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天津市政府实施的各项旨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行动工程(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已经启动且正在进行中的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和农村优质高中建设工程)的促进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得到初步实现。各级学校在校本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校本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校本经验。我认为,在天津,学校作为改革主体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整体改革。

改革路径的选择很重要。是推倒重来,提出全新的改革方案,还是在求稳心态下,维持原状,只增添几个小小项目来证明学校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前者是埃里克·亚拉伯拉罕森2004年在《没有痛的变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策略,后者则是典型的“添加式假改革”。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应该实施“创造性整合”的策略。这种策略的关键是用行动研究的态度,深度研究组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找到并提炼出组织中那些依然有生命力的元素以及那些稍加修改依然能发挥作用的元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个新的结构。用“创造性整合”的策略深化学校改革的优势在于,这是一种创痛最少的变革方式,因而所遇到的抵制最低。“创造性整合”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新结构是否既整合了既有的成功经验,又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而非病理学的领导取向。

观察很多学校的改革,我发现他们已经注意到了本校传统和已经实行的改革的价值,但是在“创造性整合”的功力方面显得不够,主要原因是学校普遍缺乏反思本校实践所必需的距离、理论的洞察力以及对同行创新经验的深入了解。解决之道有三。一是发起“多元对话”。让理论研究者、优秀同行和本校实践者就学校的已有实践和规划愿景进行对话。二是进行整体改革。循着“创造性整合”的路径制定出的改革愿景,应该是一种整体性改革:理念的转变、实践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三者既是行动的源头,也是行动的目标。三是全程加强所有成员的反思能力建设。校本反思能力的建设,其实是立足校本情境,通过全员、全方位主动的校本学习和研究,以促进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转变为着眼点,来逼近改革目标的改革方式。

三、把目光转向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成长状况,既是改革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评价改革深度和成功度的标准。“具体”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某一类人,才是我们关注的真正对象。在最近30多年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关键词屡屡被提起,甚至写进重要的改革文本中,例如“一切为了孩子”“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等,但是这些词语在具体的个体那里,远远没有实现。这是因为,很多改革词语都是以“抽象概念”的形态出现,并没有相对应的“具体存在”,甚至有时候为了大面积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还会牺牲个体的自由和利益。

判断改革效果和力度的指标,不能是在原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多少新的改革。我们应该把目光转向内部,转向改革所意欲施加影响的具体对象身上,来获得改革的启示和灵感、措施和评价。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观察和倾听服务对象出发,进行改革的反思与建构。

在政府层面,借用熊丙奇的观察,“评价教育改革是不是改革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政府部门的权力通过改革,是增加、维持还是减少,如果进一步‘增加’,必是‘反改革’,如果维持,就是‘假改革’,如果减少,把权利赋予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是真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是学校成为改革主体的先决条件。我们观察到,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从小事做起,切实地促进、保护着学校的主体性。例如,废除以给学生考试进行排名的办法考核、控制校长和教师,严禁教育主管部门的各主管科室去学校进行不必要的检查,严格控制召集校长参加会议的次数,等等。这些措施的着眼点虽小,但体现的是为学校服务的教育领导观念。

在学校层面,对所有改革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方案改进、评估检查等流程的检查与评估,都要落实到培养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其实,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学校的创新,不在于设计出别人所没有的特色,而在于如何全面把握自己独特的校情,在此基础上,以民主和科学的方式,设计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过程中所有的努力,都指向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学校生活质量。

学校整体应用 篇2

一、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东坪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药山北麓,建于2002年,服务半径10公理,涉及全乡10所村完小及其它乡镇小学,生源丰富。现有教职工54人,学生1024人,教学班20个。学校占地面积18009平方米,拥有教学楼两幢2245.46平方米;学生宿舍二幢1502.43平方米;实验楼一幢523.67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师生为主体,以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为宗旨,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创建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确保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 “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的学校。

三、学校的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1、以师生为主体,以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为宗旨,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2、坚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有利于师生发展、为提高师生素质服务”这一理念出发;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尊重”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构建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的生态校园和社区环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3、坚持“为学生拥有美好未来奠基”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关注全体,尊重差异,张扬个性;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学困生兴趣的激发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成功体验,为学生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夯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努力把学校办成“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特色学校。

(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根据学校实际物质条件,依托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不断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习型校园。

四、今后五年总体规划目标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教学资源不断的整合,我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优势,预计几年后,学生数量增加,教育教学规模扩大,现有的校舍、办学条件、教学设备,远远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前景,特制定学校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建设规划

(一)学生规模规划。依据东坪乡2010年0-15周岁人口数情况统计表及2008年至2010年小学在校生统数,可推测东坪中学2011年在校生1020人,2011年1100人,2012年1240人,2013年1320人,2014年1402人,2215年1500人。因此,至2015年,东坪中学至少有学生1200人,按每班50人计算,可设24个班级。为达到这个目标,我校将努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扶贫救助机制,争取让贫穷学生能够入学,让入学的学生不再流失。

(二)改善办公条件。建筑一幢综合楼,其中行政办公用房、教师会议室、办公室共500平方米,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活动室300平方米,文印档案室、卫生保健室、传达值勤室200平方米。共计1000平方米。

(三)改善学生生活条件。修建学生食堂,改善学生生活条件,便宜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其中学生食堂500平方米,教工宿舍2000平方米,开水房、浴室40平方米。共计2540平方米。

(四)完善计算机教室。我校有计算机40台,但是每班有学生60人以上,所以还需购置20台才能正常开展计算机课程

经过扩建以后,我校将成为一所能满足1500名学生以内的农村初级中学,校舍将均达抗震设防标准,具备综合防灾能力,各项指标 均能达到国家要求。那时,我校将成为一所校舍安全、美观,家长满意的学校。

巧家县东坪中学

从整体、高位建构学校课程体系 篇3

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落实课堂教学和校园综合活动,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用课程改造我们的学校。

2.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课程建构和落实中突破职业倦怠的阈限。全体教师走进课程,重建课程、改造课程,在课程的设计、开发、组织和实施、评价过程中,激发热情和能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童年和幸福人生。通过课程改进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合作学习的形式,特别构建适性课程,办一所让学生们喜欢的学校,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的情感、道德、人格、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

4. 建设和完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探索现代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最终决定一个人创造能力的,不仅仅是专业背景,还有其情感发育程度。完善《校园情感发展课程标准》,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实现方式,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为将来的创新和创造奠定基础。

课程不是孤立的,需要诸多支撑条件。要实现我们的“德如玉、智如泉”的课程体系,就必须以课程为核心,从顶层设计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流程再造、队伍发展、资源配置、家校合育……我们主要从设计、组织、运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课程的建构方式与路径

1.明确课程的核心与指向: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人生。

2.“德如玉”支持课程

生命健康类:《逃生演练课程》《健康课程(男孩课、女孩课)》《国防教育课程》《毒品预防》《安全与防空》《环境教育》《动物课程》《抗震减灾》等。

身体协调类:《体育节》《吉尼斯挑战赛》《趣味运动会》《爬树课》《玉泉操》《玉泉style》《田径队》《篮球队》等。

心理健全类:《心理辅导课》《心理学》《个体差异生援助》《魔鬼节》《舞台剧》等。

习惯养成类:《入校课程》《“校规”课程》《习惯养成》《校规墙》等。

文明礼仪类:《礼仪》《爱心基金课程》《校长午餐有约》《到校长办公室喝咖啡》《感恩节》等。

劳动理财类:《家政课》《稼穑课》《经贸节》《财商课》等。

乡土校本类:《玉泉学》《国防教育》《航天教育》《科技教育》等。

励志意志类:《人生规划》《名家进校园》《远足课程》《登山课程》《监测课程》《离校课程》等。

领导创造类:《领导力》《校会》《班、队会》《泥巴节》《中小学衔接课程》等。

3.“智如泉”支持课程

科学类:《科学》《数学》《女红学》《筷子课》《数学引桥课程——数学识字、数学阅读、数学游戏》《数科主题阅读》《科技社团(航模、海模、小机器人、动漫等)》《科技发明节》《魔术节》等。

文学类:《语文》《英语》《思品》《社会》《英语周》《双语教学》《文化理解》《童话节》《童话主题阅读》《演讲节》《读书节》《国学经典》《晨读》等。

美学类:《音乐》《美术》《体育》《美术节》《书法》《午唱课程》《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狂欢》《陶艺手工》《泥巴节》《艺术社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迎宾团、快板社、话剧团、小小梅兰芳京剧院、街舞、口琴团、行进乐团)》等。

哲学类:《生命教育》《少儿哲学》《面食节》《话剧节》《白雪节》《泼水节》《电影节》《魔鬼节》等。

综合类:《暑假假期课程》和《寒假假期课程》等。

课程体系

我们建构了“玉泉”特有的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类: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课程意志;适性课程,体现学生的自由意志。

1.国家课程

第一,母语类。语文——双线主题统合、趣味识字、晨间诗文诵读、午间练字、小作家进修学院;数学——引桥课程、节点教学、校本习题库;科学——动手实验;思品与社会——整合。

第二,英语类。外教的《明泉英语》——增强兴趣、提升听说能力;本校的《新起点英语》——加大英语课堂密度、扩充教材内容和阅读;家庭的《牛津英语》——增加家庭习得英语时空、扩充学习空间;跨文化与文化理解——英语节、圣诞节。

第三,双语类。《音乐》《美术》《体育》——双语教学,扩大英语学习时空;《双语攀登教学》——借助多媒体渗透英语教学。

2.适性课程

第一,公共选修课程,分为两类。知识类——《健康课程(男孩课、女孩课)》《毒品预防》《安全与防空》《环境教育》《抗震减灾》《心理辅导课》《心理学》《个体差异生援助》《“校规”课程》《习惯养成》《礼仪》《财商课》《玉泉学》《国防教育》《航天教育》《科技教育》《人生规划》《名家进校园》《领导力》《女红学》《筷子课》《文化理解》《童话节》《童话主题阅读》《演讲节》《读书节》《生命教育》《少儿哲学》等;实践类——《逃生演练课程》《军事训练课程》《体育节》《吉尼斯挑战赛》《趣味运动会》《爬树课》《玉泉操》《入校课程》《爱心基金课程》《校长午餐有约》《到校长办公室喝咖啡》《家政课》《稼穑课》《经贸节》《远足课程》《登山课程》《小六监测课程》《离校课程》《感恩节》《校会》《班、队会》《泥巴节》《中小学衔接课程》《科技发明节》《魔术节》《英语周》《美术节》《书法》《午唱课程》《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狂欢》《陶艺手工》《泥巴节》《面食节》《话剧节》《白雪节》《泼水节》《电影节》《魔鬼节》《假期课程》等。

第二,自主选修课程。校级课程——文学艺术类有《小作家进修学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迎宾团》《快板社》《话剧团》《小小梅兰芳京剧院》《街舞》《口琴团》《行进乐团》等;体育健身类有《田径队》《篮球队》等;科技商贸类有《航模》《海模》《小机器人》《动漫》等;级部课程——《常规养成教育》《中国纸艺》《校园健美操》《葫芦娃乐坊》《小星星快板社》《抽测冲刺大闯关》《京剧社》等;自主课程——学生和家长在学校帮助下自主选择的课程。

我们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后,更加适合老师和学生,解决了学校的高度同质化问题。适性课程属于个性化、选择性的课程,就是给学生以机会。

小学学校整体规划方案 篇4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我校(大新庄中心小学)始建于1940年。位于大新庄二村,是一所六年制非寄宿制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1072㎡,校舍总面积1048平方米,在校学生699人,共18个教学班,在职教师26人。这支政治过关、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先进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我校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强有力的基础,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覆盖面积大,学生来源广,服务范围大。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有农村特色的学校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保证校舍安全,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为首要,以师生为主体,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

三、学校的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活泼、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以教师为本,尊重个性差异,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着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让教师在幸福中享受工作。

(二)总体目标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重视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美化校容校貌,搞好环境保护,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四、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工程建设具体规划

(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现有的校舍、办公条件、教学设备,远远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校舍安全排查鉴定情况,结合学校发展前景,特制定学校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改建规划:

1、学校礼堂,学校礼堂需要进行拆除;

2、图书阅览室需要进行改造加固。;

3、学校厕所不能满足需要,应进行改造。我们将对上述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改造年份为2011年。

(二)学校文化氛围建设

以“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我校计划开学初围绕我校办校理念、思想等进行文化环境建设,对校园内墙壁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三)校园绿化建设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针对校园面积小,学生人数多的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踊路两侧的屋后的树木为主,搭配花坛草花。目前针对各班教室前花坛存在的问题计划开学进行整理,统一布局各班前的花坛内的花草,并明确责任人。通过科学规划,分期有序的实施,大新庄中心小学将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分区明确、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学,使校园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场所。

小学学校整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师生为主体,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创建和积淀厚重的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逐步形成具有六中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建设目标: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具有时代特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六中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校内陈设与布置,绿化美化工作等,进一步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二)广泛宣传六中精神、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使其人人皆知,让“崇尚先进、争创一流”的黄小精神,“团结勤奋、文明求实”的校风,“乐学勤思、刻苦创优”的学风,“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教风,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文明守纪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并形成系列。

(五)富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制度,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愿望的融合,使校园充满和谐。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师生可持续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师生的身心需要,重视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充分发挥和培育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

(二)导向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三)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将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的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践生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体验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五)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等特点,需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并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

(六)创造性原则。社会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会随之而变化,并体现出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坚持时代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在形式上开拓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按照“清新、高雅、和谐、开放”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让校园充满艺术性、教育性,体现出山区独有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1、优化学校 人文环境

(1)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2)树立学校品牌形象,加强师生品牌教育,规范学校校旗、校徽、校标的制作和使用,引导师生时刻牢记六中精神和校训,人人会唱校歌,让黄猫小学精神、校训、校歌以及校内的各种雕塑、提示牌,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3)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创建黄猫小学校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实物展示,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历程,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4)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学习榜样、立志成才、报效祖国。(5)精神设计,认真组织学校每一次重大节庆活动,充分发挥和挖掘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2、加强学校人文景观建设

(1)认真抓好绿化美化工作,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2)认真贯彻落实《班级环境建设标准》,积极开展班级环境建设示范班的创设活动,使班级环境、校园环境优美整洁,令人赏心悦目。(3)在校内公共场所设置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教育氛围。(4)建立校园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3、加强学校文化设施建设

(1)按照有关规定,设计和建设教学、体育、科技、文艺、图书馆、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2)加强校内刊物、广播电视、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力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弘扬“排难创新,勇争一流”的黄小人精神,帮助全体树立共同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育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形成与时俱进、崇尚先进、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

2、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指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团结、勤奋、文明、求实”的校风,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3、培育良好的教风,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创建“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良好教风,为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原动力。

4、继续培育“乐学、勤思、刻苦、创优”的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乐于探究、刻苦勤奋、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上好每一节,完成好每一项作业。

5、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热爱集体、快乐和谐的良好班风。

6、精心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2)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3)办好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深受学生喜欢的节日,通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与爱好。

(三)大力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坚持和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校务公开,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

3、进一步修定和完善学校部门规章,并将其汇编成册,作为处理学校内部工作的依据。

4、建立落实《中小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配套规章,创建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强化学生遵规守纪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与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在人、财、物等方面逐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学校整体应用 篇5

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做好学校“人人通”建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

一、创新机制、共建共享,高标准建设“人人通”网络环境

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校校通”“班班通”赋予新的内涵,并对网络教与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提出新的要求。“人人通”的核心是人,要求角色空间中每一个角色实体(如学生、教师、家长等)拥有个人的网络空间,角色实体之间的交互链路必须是畅通的。其次网络学习空间应基于“学习网络”,实现内容之间的语义关联及工具之间的使用关联,实现学习空间的资源融通。因此“人人通”对网络环境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学校与江苏电信合作制定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并确定了“企业投资建设、校企共同使用、服务自主选择、利益共同分享”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与运营机制,江苏电信按“三通二平台”的要求为学校建设千兆互联、万兆核心的有线无线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并提供支持服务,建成包含角色空间、资源空间、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协调机制等要素的空间结构和校内定点上网、校园随处上网、校外联通上网的接入环境。江苏电信的网络资源免费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江苏电信在网络环境中布置各类应用服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购买。这种校企合作、利益共享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机制,被同类学校广泛借鉴。据悉,江苏电信目前已经开始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样板,打造一批全省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标杆。

二、教师先行、育人为本、积极探索“人人通”应用模式

建立教师和学生个人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学校建立“企业建设、运营空间,师生使用空间、选择服务”的机制,与江苏电教馆、江苏三源公司、南京五十五所联合组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试点团队,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发“人人通”应用平台和教学资源库。2013年6月,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领导小组、建设办公室、技术工作组、督导组、教师空间建设工作组、行政教辅人员空间建设工作组、学生及家长空间建设工作组,制定了《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试点方案》《“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推进计划》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操作指南》,为全体教职工开通了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组织245名学生、25名老师、5名教学督导全面应用三源公司“人人通”平台和五十五所“云课堂”进行教学实践。

在试点过程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满足了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体验。例如: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成婕老师带着学生应用“人人通”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虚拟学习空间与真实学习空间的融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随时上网查阅相关知识,观看操作视频,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扫描元器件的二维码获得元器件的相关信息,把操作影像存入自己网络空间供教师、自己或其他学生评判,在空间中向教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教师在网络空间中设计教学方案,上传学习资源,制订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观看学生提供的操作视频并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讲解或集中讲解,也可以根据其他教师的需要把操作视频传递到理论教学课堂。

学校整体应用 篇6

关键词:农村薄弱学校 教师队伍 素质 提升

2015年4月中央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中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当前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落后状况依旧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对于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20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1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达到95.83%。调查内容包括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职后教育、工资待遇、师资队伍结构等。

一、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薄弱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的比例偏低,农村薄弱学校小学的教师中25岁以下的占15%,45岁以上的占到50%。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薄弱学校没有专任的音乐、美术教师,多数由其他任课教师凭兴趣教授。专业教师的贫乏,使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错过音、美等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再次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较低,很多教师的大学学历是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获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本专科的教育。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72.31%,大专以上的占15.21%,还有15.48%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科研能力较低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思想不解放,习惯于运用“注入式、满堂灌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教学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者等现象。在调研中发现,8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屑一顾;14.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缺少观念的改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调查还发现,由于科研环境、科研资料、科研能力的局限,57.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46.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70.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料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些制约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薪酬待遇低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子女就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导致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使得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雪上加霜。调查发现,很多优秀教师利用各种渠道流向城镇,在提问“如果现在给您一个机会去从事其他行业,您会吗?”时,67.4%回答会;而67.6%的年轻教师会在参加工作1~2年时间内逃离薄弱学校,他们或到城镇更好的学校或转投其他行业。在访谈一位校长时了解到,薄弱学校很想留住优秀教师,更多地引进骨干教师,可受到条件的限制,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师的待遇较前些年有很大提高,但和城市同类教师相比较,待遇差距仍然很大。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有拖欠发放现象发生,教师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88.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待遇低。

4.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成长途径单一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多数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的认识,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根据调查,农村薄弱学校47.3%的教师没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个别教师有自主发展意识但无自主发展行为。特别是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他们认为自己几乎不可能获取高一级职称,因此,他们不愿参加各种教师培训,不主动承担教学项目。由于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较差,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发展途径,常见方法就是参加上级安排的专家讲座或接受继续教育。

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分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剖析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

1.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质量低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而职后教育特别是职后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儿童或成年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教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少坚固性。”[2]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职后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得到培训机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基本功、文化素养长期得不到训练和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很难提高,进而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管一些地区或个别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大多针对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制定,缺乏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的关注。所以教育培训针对性弱,实用性不强,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密切。

2.教育财政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少、分配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仍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而且存在经费分配不均衡的现象。首先,从教育体制来看,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大。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入经费的分配情况是:“小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32%的水平,中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27%的水平,两项加起来还不到70%,明显偏低,而高等教育30%的比例明显偏高,教育投资结构严重失衡”[3]。其次,教育财政在城乡教育分配比例上,存在明显不均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有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4]城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致使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的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迫在眉睫。

3.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工资低,聘任制度不公平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及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同地区优质学校教师相比偏低。公平理论认为,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的比率与其他教师不相同,内心会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补贴,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往往难以及时兑现,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也缺乏切实行动。

在教师聘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制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5]这个制度看似公平,但由于地区间、学校间工资待遇的差别,农村薄弱学校很难招聘到优秀教师。同时,城乡教师编制严重倒挂,也使农村薄弱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资源。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是按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0月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执行。庞丽娟教授说:“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6]近几年《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实施,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缩减。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整体压缩,致使一些农村薄弱学校引进不来优秀新教师。学校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往往聘用代课教师,而一些代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能力、管理水平达不到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4.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专业发展空间有限

农村薄弱学校所在地区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经济发展比较慢,所在地区的卫生、医疗设施、工作条件往往比较差。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办公设施缺少现代化设备、食宿条件简陋。

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缺乏,这些教师的工作任务往往比较繁重,有些教师一人带好几个班、好几门课,再加上班级管理工作,使得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而且农村薄弱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上,特别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致使教师们不仅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缺少科研氛围,阻碍专业成长。工作的压力、科研氛围的薄弱、学科带头人的缺失等因素,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少能挤出时间专注自身专业成长,很少有人结合自身教学进行研究和课改实验。

三、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对策

1.改革农村薄弱学校人事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教师的数量不足,急需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先,建立适合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根据农村薄弱学校的特点,创新教师配备标准,拓宽农村学校教师补充的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薄弱学校工作。促进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调整高级职称比例,为教师晋升职称创造条件,让薄弱农村学校教师看到达成目标的希望。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清退不合格教师,用政策和制度优势为农村薄弱学校留住优秀人才,让他们具有扎根农村薄弱学校的愿望。其次,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师优惠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讲学、任教,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观摩学习,共同研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成长进步。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时,把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2.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优秀教师

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力度,更新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素质。树立以师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教师培训应该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实际需求,激发教师的培训热情,满足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期望,调动教师自主参与培训。一是加强校本培训。比如,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培训形式,通过与同事教师群体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合作的学习,使教师共同成长,让教师有机会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加深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促进教师的能力成长。二是立体模式促进校长成长。校长是学校的带头人,是学校工作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对校长进行高端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采用异地集中授课、名校观摩、交流研讨、开展论坛等方式,全方位培养校长。更新校长的理念,拓展校长的见识、视野、阅历,增强校长为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点燃他们对教育的激情。三是立足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知识、教育改革动态。在访谈时有教师表示,若能参加培训,期望可以和一线名师进行交流,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科研经验、教学方法。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关注教师的培训方式和质量,通过培训引起教师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每一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3.转变教育观念,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由于所处环境差、学历低、待遇低,他们的进取意识薄弱、思想观念陈旧,要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就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着手。一是成为教育研究者。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往往被排除出研究者的行列,被动的接受专家型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寻找和创造新的教育教学策略,锤炼研究能力,实现从普通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儿童教育专家的不断跨越。二是成为学习促进者。教师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应积极观察,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给学生心理安慰和支持,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三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话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垄断话语权角色,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在平等的氛围中体现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

4.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需要增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温家宝在2010年教师节会上就明确指出:“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7]。一是探索吸引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幅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并“依据薄弱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越是在艰苦地区,生活补贴就越高”。国家应制定倾斜的政策,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发放适当的奖金、补贴住房资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相关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创造留住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机会结构。首先给予薄弱学校教师公平职称评审机会。当前农村薄弱学校高级职称名额少,获得高级职称的年限比城镇教师长,且比城镇教师获取高级职称的难度要大。其次探索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子弟的高考加分机制。可以根据教师的服务年限和工作能力给予适当的加分,激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三是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适合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生存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有效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尊严,均衡配置学校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使优秀的教师引得来、胜任的教师留得住、在岗的教师干得好,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EB/OL].(2015-4-1)http://news.ifeng.com/a/20150401/43464726_0.shtml#

zbs_baidu_bk.(2015-5-1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刘炳秀.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改革与开放,2008(4).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1994-1-1).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2015-5-1).

[6] 庞丽娟.代表委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能仅靠教育本身[EB/OL].(2009-3-5)http://020.teambuy.com.cn/info/info.php?chno=11&Bigid

=110000&infoID=4325.(2015-4-12).

[7] 总书记总理教师节的问候:深切关怀殷殷嘱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9/10/c_12528162.htm.2015-4-12).

[作者:党志平(1982-),男,河南周口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上一篇:指挥中心系统下一篇:词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