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装备(共11篇)
军事装备 篇1
装备系统越来越复杂, 部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部队行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作战节奏越来越快, 这些都使军事行动的风险性明显增强, 事故产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事故造成的损失、危害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些严重制约了战斗力的发挥和提高。
战争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 战争损失的一半是由于自己的安全事故造成的[1]。从装备事故多发的这个现象来看, 由于装备的特征和复杂的使用环境, 使装备的使用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过程。由于使用不当或装备本身的原因, 使装备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坏等事故。随着技术的发展, 装备的复杂程度增加, 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武器杀伤力增大, 发生事故的有害影响也大大增加。因此, 装备使用的风险性在增大, 近几年我军部队所发生的一些重大恶性事故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 很有必要对装备的使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和管理, 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率, 提高部队任务完成的成功率, 进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1 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在讨论风险的概念时, 首先要明确危险和风险的区别。美国陆军条例对危险的定义是“危险是指一些真实存在或潜在的状况, 这种情况将会导致人员疾病、伤亡或装备损坏或任务的失败 (Any real or potential condition that can cause injury, illness or death of personnel, or damage to, or loss of equipment or property, or mission degradation) ”。而对风险的定义是“危险或者不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反映出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Chance of hazard or bad consequence; The probability of exposure to chance of injury or loss from a hazard.) ”[2]。所以, 风险是危险、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险事件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风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二是事故结果的严重性。
装备使用风险可定义为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由于人为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在装备使用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 而事故的严重程度则是指如果该类事故发生, 会对装备、使用人员、部队任务的完成带来怎样的后果。
2 装备使用风险的特点
2.1 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涉及技术设备或复杂过程的活动都存在风险。装备使用活动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而必然存在风险。尤其是在复杂的军事活动中, 动用大型装备, 执行高强度的军事任务, 变数多, 变化快, 任务情况复杂, 地域陌生, 未知风险因素更多。众多的装备事故经验表明, 装备使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风险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减少损失程度, 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2.2 具体风险的偶然性与大量风险的必然性
由于装备使用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影响因素多, 某种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风险的偶然性表现为种种不确定性, 即特定风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损失程度都是不确定的。但如果由于忽视装备使用过程的风险性或控制措施不得力, 大量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
2.3 风险的可变性与可控性
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 风险既有量的增减, 也有质的改变, 还有旧风险的消亡与新风险的产生。如果控制措施得力, 风险可以降低;如果风险意识差, 工作失误, 也可以造成风险增大。同时, 风险是复杂的, 互相联系的, 各类风险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装备风险不易确定。但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 装备使用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装备使用过程和以往发生的类似事故的统计资料, 对某种风险发生的频率以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做出主观的判断, 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衡量, 达到风险控制, 减少最终损失的目的。
2.4 风险结果的双重性
风险结果的双重性是指, 风险发生会带来损失, 但冒风险也可能获得成功, 从而获得风险收益。因为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一般风险越高的行动, 收益越大。有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需要承担一些风险, 但不应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管理。装备使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训练或不使用装备, 关键是如何管理风险, 获得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3 装备使用风险的类型
图1描述了各种不同类型风险之间的关系。
(1) 总风险:
总风险是已识别的风险和未识别的风险的合集。
(2) 已识别风险:
已识别的风险是通过各种风险分析方法已经确定的风险。风险评估过程的首要任务是使已识别的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大。
(3) 可接受风险:
可接受风险是已识别风险的一部分, 允许其继续存在而不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这要由合适级别的决策人员来接受, 因为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工作可能会使任务的其它方面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4) 不可接受风险:
不可接受的风险是不能容忍的风险, 是已识别风险的子集。这部分要么被消除, 要么被控制。
(5) 未识别风险:
未识别风险是仍还没有确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真实的、重要的, 但又是未知的或不可测的。有些风险是不可能被确定的。
(6) 残留风险:
残留风险是已经实施风险管理之后仍然还残留的风险。残留风险常常被错误地认为是可接受的风险。实际上, 残留风险是可接受风险和未识别风险的总和。
4 装备使用风险的影响
装备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装备使用风险不仅直接关系部队的安全稳定, 而且制约了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
4.1 影响人员和装备安全
装备的使用带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装备的损坏与受敌人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是同样严重的。表1为美军分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海湾战争及阿富汗战争中飞机因战损和飞机失事造成的飞行员伤亡和飞机损失对比调查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 装备使用过程中因为战斗原因和非战斗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几乎各占50%, 甚至有时因非战斗原因带来的风险问题和装备损伤后果更加严重[3]。
4.2 影响装备有效使用
装备使用风险直接影响到装备的作战使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将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和装备的损坏, 从而使得部队人员编制和装备配备上处于不完整状态, 必将严重影响到任务的执行。装备使用风险不仅拖延了任务完成的时间, 减慢了进程, 还可能会导致整个计划和任务的失败。
4.3 导致费用负担沉重
意外事故的发生, 会造成人员和装备的非战斗性损伤, 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而为弥补这些因事故而损失的战斗力, 一方面需补充懂得技术的人员, 将会花费大量的安置和培训费用, 另一方面需补充所需要的装备。装备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意外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最大发挥和训练的安全性。因此, 要提高部队战斗力, 减少人员、装备的损失, 预防各种事故风险的发生是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5 装备使用风险的因素
5.1 人的因素
人是装备使用过程的主体, 人是具有最大变化性的领域, 因此也就具有大多数的风险。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起装备使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样, 人在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中起决定性作用。
(1) 标准、程序不明确或不可行。
有关装备使用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制订得不够清晰或不够简单明确, 这都可能引起操作人员错误的理解和执行, 导致操作的失误, 或是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根据标准程序进行及时、准确地解决, 影响整个任务的进程, 严重的会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或者造成事故。
(2) 违章操作。
这主要是指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使用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程序和要领,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不按操作规程和要领操作, 不重视武器装备使用环境, 甚至让装备超性能、超负荷使用, 造成损伤和损坏。
(3) 训练失误。
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和具体实践的训练不够科学和严格, 人员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在执行任务和操作装备时, 便可能因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训练的失误也成为一类风险因素。
5.2 装备因素
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使用人员通过装备系统实现装备使用安全的目标。装备不安全状态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装备技术状况的好坏, 对其本身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
(1) 装备设计制造的隐患。
武器装备在研制设计上的隐患是装备事故的源头和主要诱因。装备在设计时, 安全性设计不完善, 防护措施不得力, 缺乏风险的识别、预测与警告设备, 装备事故风险概率必然较大。在生产制造时, 装备的质量不过关, 其装备的安全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2) 装备可靠性下降。
装备在使用过程中, 部分零部件因磨损、老化失效等原因, 其可靠性逐渐下降, 当可靠性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装备可能发生故障, 若此时采取措施不得力, 极易导致装备事故发生。
5.3 保障因素
如果技术保障不当, 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遇到技术难题时, 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成为风险因素, 进而影响到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导致任务失败。
保障失误包括人员缺乏、装备数量或种类不足, 缺乏保养工具或服务。再就是对武器装备维护保养检查不细, 保障不到位。有的对武器装备重使用轻保障、重操作轻维护, 对装备检查保养不细, 使一些装备带故障疲劳作业。有的明知装备有小故障, 不仅未及时排除, 还凑合使用, 致使装备带“病”作业而损坏。
5.4 环境因素
装备的环境适应性问题长期困扰着各国军队。海湾战争中, 多国部队共集结各种军用直升机1700多架, 损伤了21架, 其中战斗损伤仅为5架, 其余16架均为非战斗损伤。这当中, 恶劣的沙漠环境是造成装备使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5]。
造成装备使用风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环境、地形、电磁环境、噪音、植被等等。气候环境的影响重要是指恶劣的天气影响装备的使用以及装备本身的技术状况。同时, 环境的不利因素对人员的心理也将造成影响, 对于正确的装备使用增加了危险因素。
5.5 管理因素
在装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它们的背景原因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管理指按照定义的标准、程序和控制措施指导过程。主要问题:
(1) 管理人员失职。一些管理人员对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隐患、征兆不够重视, 检查制度不落实。无论是平时的装备工作还是大型任务中使用装备时, 都需要有严格的风险预防措施。作为管理者, 要经常检查安全工作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有效控制风险因素, 才能不出或少出事故。
(2) 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有的指挥员不懂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 在使用上计划不周, 组织不严, 指挥不当。不顾装备的技术状况, 违规进行训练和使用, 从而导致装备事故发生。例如, 坦克在山地作战使用时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如果合成指挥员不懂坦克的性能特点, 超出其性能极限, 就可能发生倒爆、翻车等事故。
(3) 没有使用风险管理过程。由于实际使用环境的复杂性, 使用规章制度难以覆盖所有的危险情况, 因此需要一个使用风险管理的过程, 来确定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安全使用的影响。通过国外特别是美国军队的实践经验来看,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 会使事故率增加。
6 装备使用风险的管理原则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装备使用的决策过程, 帮助使用人员在任何给定的形势下, 系统地评价所有可能的行动路线, 识别出风险与益处, 并确定最佳行动路线。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在提高绩效和最大化作战能力时, 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一个持续过程。所用级别的人员都可通过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来识别和控制危险[6]。
(1) 风险管理是决策人员用来减少或消除风险的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机制, 这个机制帮助管理人员与个人, 识别和选择最优的行动过程。风险管理必须成为规划和执行任务的一个完整要素。指挥官负责所有任务计划和准备阶段的风险管理的应用。
(2)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一个权衡的过程。
根据知识、经验和任务的要求来权衡风险并做出判断。详细的分析将增加对自己有利的机会。采取大胆的、决定性的行动和愿意识别和控制或接受相关的风险是不矛盾的。小心谨慎地确定危险、分析和控制危险和实施解决这些危险的管理计划有助于装备使用过程的安全。
(3) 一些风险必须现实地接受。
任务规划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成功地完成任务被迫要冒较高风险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 在考虑整个任务成功的更大视野范围内, 一个或多个已制定的安全参数的放松可能会出现有利的一面。在将人员和装备暴露于最低可接受风险的同时满足所有任务要求, 是完成一个任务最合理的选择。使用风险管理提供了用于确定哪个风险或什么等级的风险是不必要的。
(4) 把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整合到装备使用过程的规划与执行中去。
在计划阶段, 风险更容易得到评估和管理。当使用风险评估作为执行装备使用任务的一个必要方法, 而不是由外部人员进行的附加过程时, 是最能发挥其效能的。尽早地将风险管理整合到规划中去, 是向管理人员提供应用使用风险管理原则的最好机会。
(5) 风险管理必须系统化。
风险管理是在贯穿于所有任务阶段的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的约束下, 为了优化安全工作的所有方面, 管理与工程的原则、标准和工具的系统应用。为了应用系统的风险管理过程, 完成任务的或导致事故的人员、程序和硬件所构成的组合体必须被视为一个系统。
7 总结
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备使用安全是部队顺利完成作战、训练、执勤等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确保武器装备使用安全, 是确保各项任务完成的前提, 也是战斗力的基础。因此, 本文引入了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给出了使用风险的类型、影响、特点以及风险的因素和风险管理的原则等。目的是提高我军部队完成任务的成功率, 减小事故发生率, 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由于我军在军事行动和装备使用中实施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有关的概念、理论、方法、工具和应用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摘要:装备的安全使用是部队安全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装备复杂性和使用环境的严酷性, 使装备使用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性。本文提出了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装备使用风险是装备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的度量, 并划分了风险类型。重点对装备使用风险的特点、影响和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装备使用风险因素复杂, 对部队安全和任务的完成有重大影响, 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最后, 讨论了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以期促进部队装备安全使用和风险管理工作, 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军事装备,使用风险,使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军, 于魁龙, 王良曦, 等.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7, 21 (4) :8~11.Li Jun, Yu Kui-long, Wang Liang-xi, et al.Research 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for Equipment[J].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2007, 21 (4) .2:8~11.
[2]The Army Safety Program[M].Washington, DC: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US Army, 2000.
[3]Risk Management Training Support Package for Leaders[G].US Army Safety Center.
[4]余春.武器装备发展与安全[J].国防科技, 2007 (7) :17~23.Yu Chun.The Safety and Development of Weapons[J].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7) :17~23.
[5]文邦伟, 胥泽奇.外军装备环境适应性典型案例.装备环境工程, 2005, 2 (3) :83~87.Wen Bang-wei, Xu Ze-qi.The Typical Cases of Environ-ment Worthiness of Foreign Materiel[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5, 2 (3) :83~87.
[6]AF Instruction90-901,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S].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the US Air Force, 2000.
[7]AF Pamphlet91-215,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Tools[S].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the US Air Force, 2001.
军事装备 篇2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1304
徐 阳
41356115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不同材料的使用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而金属材料进入人类的视野是公元前6000年以前,到公元前4000年以后,人类开始制造并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青铜时代成为人类利用金属材料的第一个时代。
逐步出现并日益频繁的战争迫使当时的人们制作武器。而最早应用于军事装备的金属材料同样是铜,如在埃及发现的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铜刀、斧以及匕首还有在塞尔维亚的普罗库普列发现的铜斧,都是将铜应用于军事装备的早期范例。在我国,青铜兵器最早出现在夏王朝。到了商代,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品有长杆格斗兵器戈、矛、斧,近身格斗兵器短柄刀、剑,远程攻击的复合兵器弓箭,防护装具青铜胄、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青铜复合剑,这种剑的脊部和刃部分别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铸成,既有比较高的刺杀力,又经久耐用,是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虽然在春秋晚期才进入铁器时代,但是河北藁城出土的铁刃铜钺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已经能够使用陨铁制成比较锋利的钺刃,以后再在浇铸青铜钺身时合在一起,制成铁刃铜钺。到战国晚期,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炼钢技术,炼成质地比较好的钢,为制造钢铁兵器提供了原材料。到了西汉,由于淬火技术的普遍推广,钢铁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军队装备钢铁兵器的比例不断上升。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后,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于青铜,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乎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宋代以后,钢铁兵器虽然仍在发展,但是它们的战斗作用同逐渐发展的火器相比,便退居次要地位。南宋后期,由于火药的性能已有很大提高,人们可在大竹筒内以火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并掌握了铜铁管铸造技术,具有现代枪械意义雏形的新式兵器——火铳出现。中国的火铳成型于元代,火铳的制作和应用原理,是将火药装填在管形金属器具内,利用火药点燃后产生的气体爆炸力射击弹丸。它具有比以往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杀伤力,是后代枪械的最初形态。十六世纪中叶,法国工匠马汉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近现代陆续出现的后装枪、转管枪、自动步枪、冲锋枪等,金属材料都是其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质地较轻强度较大的工程塑料近些年来在枪械制造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无法取代金属材料的地位,机匣内主要的发射部件一般都是金属制成,另外枪管也必须由金属制造。
在单兵保护的军事装备上,金属材料同样大放异彩。原始人用椰子壳等纤维质来保护自己的头部以阻挡袭击,并且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发明了金属头盔。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铜盔,距今大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17~18世纪,随着手枪、步枪等热兵器的出现,铜盔基本上失去了防护作用,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头盔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军首先研制出了能防炮弹破片的头盔,这就是用哈特非钢制造的“亚得里安”头盔,也叫钢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和英军也都装备了这种重约0.5~1.8kg的头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研制出M1等锰钢头盔,防护能力又有较大提高。美国人认为在二战中,钢盔至少保护了7万名美国士兵的生命。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头盔较重,防弹和隔热性能差,佩戴不舒适,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危险。近几年凯夫拉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金属头盔的弊端。
19世纪70年代初使用的部分硬质材料防弹衣是以特种钢、铝合金等金属作防弹材料,其防弹机理主要是在受弹击时材料发生破碎、裂纹、冲塞以及多层复合板出现分层等现象,从而吸收射击弹大量的冲击能。当材料的硬度超过射击物的冲击能时,即可发生射击弹弹回现象而不贯穿。这类防弹衣的不足之处是:服装厚重,通常约有20千克,穿着不舒适,对人体活动限制较大,具有一定的防弹性能,但易产生二次破片。
索姆河战役中,坦克作为所向披靡的攻坚利器一鸣惊人。作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坦克有“陆战之王”之美称。金属材料制作的装甲是坦克内部人员安全的保障,而在坦克发展历程中为了加强坦克装甲的防护性能研究人员也是煞费苦心。坦克的防弹能力不仅和装甲厚度有关,同时也与装甲的抗弹能力有关。不断增加装甲的厚度固然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但同时势必增加重量,影响机动性。于是人们想出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多层装甲,就是所谓的复合装甲。复合装甲有许多种,有的内外两用金属,中间夹一层非金属材料;有的由四五层金属、非金属材料叠合而成;有的复合装甲各层之间留有空隙,称为间隙式装甲。苏联首先在其T-64主战坦克上创造性地使用钢板中夹带玻璃纤维板的复合装甲。它在重量只增加4吨的情况下,前主装甲抗穿甲弹能力增加约50%,大大增加了战场生存几率。以金属为主体复合装甲的出现是坦克防护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诞生使得坦克走向了靠新的材料技术而不是单纯增厚装甲提高防护的道路,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坦克从反坦克武器的致命威胁下走出来,重新夺回了陆战之王的宝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复合装甲拯救了坦克这一兵器,使得坦克能够在反坦克炮弹、导弹和火箭弹的穿透力不断增大的今天依然能够驰骋沙场。
现代战争中,军用飞机在侦察敌情、夺取制空权、防空作战、支援地面部队和舰艇部队作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钛及其合金在军用飞机的制造方面大显神通。由于飞机和导弹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音速,以前使用铝合金的地方已经无法满足耐热性的需求。钛的密度小,又具有高的热强性和持久强度,对振动载荷及冲击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的敏感性低,并且有良好的腐蚀性,因此在发动机及壳体结构中优先采用了高强度的钛及钛合金。80年代后,欧美设计的各种先进军用战斗机和轰炸机中,钛合金用量已经稳定在20%以上,如第三代战斗机F-15钛合金用量占27%,第四代战斗机F-22钛合金用量占41%。未来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及其推力系统要求钛合金的强度、工作温度和弹性模量更高,密度更小,成本更低。因此,近年来新型钛合金的研发集中在高温钛合金、钛铝化合物为基的钛合金以及阻燃钛合金等。
核武器主要原料是铀同样是金属材料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原子弹的爆炸机理主要有两种:使用常规炸药有规律地安放在铀的周围,然后使用电子雷管使这些炸药精确的同时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铀压到一起,并被压缩,达到临界条件,发生爆炸;将两块总质量超过临界质量的铀块合到一起,也会发生猛烈的爆炸。投掷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就是把一小块的铀透过枪管射向另一大块铀上,达到足够的质量。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能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新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推进军事转型,构建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武器装备的目标牵引。各个军事大国正加紧调整军事战略,以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相信金属材料以及一些新型合金在军事装备制造领域仍然会大有用武之地。不过我们坚信,战争终有一天会被消灭,军事装备也会被铸剑为犁。因为那无数的硝烟与鲜血告诉我们,战争带给人来的是动荡与苦难,唯有死者方能看到战争的终结,和平才是人类唯一智慧的选择。
军事装备 篇3
关键词: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犯罪构成 认定
一、刑法为什么要增设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我国1997年刑法在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规定,对破坏交通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等地方公共设施的行为,无论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在分则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一章中对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军事设施的行为,却规定只有故意才承担刑事责任,这显然与刑法设立危害国防利益罪一章的立法宗旨不符,并且在刑法分则的条文之间也不和谐。第一,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言,破坏地方公共设施与破坏国防军事设施相比,后者的社会危害性并不比前者小,特别是在战时,这种危害性更大。第二,对于社会危害性不相上下的两种行为,前者无论在故意还是过失情况下都要承担刑事责任,而后者只有在故意情况下才承担刑事责任,在过失情况下却不构成犯罪,显然与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
此外,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比较突出,严重危及到国防安全。因此,为了维护国家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设施的安全,惩治破坏军用设施的犯罪行为,在中央军委法制局的积极协调下,全国人大代表、总参通信部部长徐小岩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其他42名代表共同提出《关于修正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的议案》,受到全国人大议案审查委员会高度重视。议案立案后,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安建、刑法室主任郎胜等专程到部队开展立法调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军委法制局对修正条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由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其作为刑法修正案(五)草案中的一项内容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讨论。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最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
二、关于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的罪名
我国刑法的一个特点是:刑法分则只规定条文,除少数犯罪外,一般不规定具体罪名。而司法实践中具体罪名的适用,都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加以确定。例如,1997年刑法分则中的413个罪名,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1997年12月25日)加以确定。1997年刑法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陆续通过系列刑法修正案,对刑法的有关条文作了修改、增加或删除,致使刑法原有罪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罪名的变化也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2002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2003年8月15日)加以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通过后,“两高”目前还尚未对刑法修正案(五)增加的罪名数量以及名称加以确定。在此期间,有学者认为刑法修正案(五)对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增加的一款,罪名应为过失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与此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全国首例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也已在京宣判。据报载:2005年3月22日16时,李东驾驶铲车,在门头沟某矿矿区东侧土路进行铲石料作业,作业现场附近有书写“国防通信线路严禁挖掘、取上、钻凿、建房等施工”字样的警示牌及“下有光缆禁止取土”字样的水泥标石。李东看见标志牌,知道有军用光缆通过,仍心怀侥幸继续铲石作业,将解放军某部国防重要通信光缆铲断,直到当日22时40分该光缆被修复,致使该部队中断通讯374分钟,造成经济损失共计169.6余万元。案发后李东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法院经审理认为,李东在铲石料过程中,因过失破坏重要军事通信,致使部队遭受经济损失,造成严重后果,已构成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2005年11月6日,门头沟区法院以李东犯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赔偿解放军某部经济损失169余万元。
由此可见,无论是刑法理论还是司法实践,本罪被确认定为新罪名且成为司法判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本罪的罪名应当以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为好。理由是:第一,“破坏”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表示行为人有意使物品、社会秩序、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事物被毁坏,而“损坏”,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致使物品失去原有的效能或丧失全部或部分价值。第二,我国刑法分则中对行为侵害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相同,但在主观方面出于故意或者过失的犯罪,一般都规定了不同的罪名,前者为故意犯罪,后者为过失犯罪。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这几个罪均为故意犯罪,而第二款规定的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这几个罪都是过失犯罪。再如,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是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而第二款规定的是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由此可见,刑法对故意犯罪,用的都是“破坏”,而对过失犯罪,用的都是“损坏”。如前所述,我国刑法中的具体罪名实际上是由两高通过发布司法解释加以确定的,因此,为了保持刑法分则中过失犯罪罪名的一致性,笔者建议“两高”在对刑法修正案(五)正式确定罪名时,将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确定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三、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概念和特征
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是指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犯罪构成如下: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防建设。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设备是国家的重要国防资产,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损害和侵占国防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组织和公民,都有保护军事设施的义务。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危害军事设施。”因此,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都
将损害部队战斗力,削弱国防能力,危害国防安全。
本罪的犯罪对象有三种:一是武器装备,它是武装部队直接用于实施和保障作战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包括冷兵器、枪械、火炮、火箭、导弹、弹药、爆破器材、坦克及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作战飞机、战斗舰艇、鱼雷、水雷、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通信指挥器材、侦察探测器材、军用测绘器材、气象保障器材、雷达、电子对抗装备、情报处理设备、军用电子计算机,野战工程机械、渡河器材、伪装器材,“三防”装备、辅助飞机、勤务舰船、军用车辆等武器装备。二是军事设施,是指国家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建筑、场地和设备。包括指挥机关、地面和地下的指挥工程、作战工程;军用机场、港口、码头;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洞库、仓库;军事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和测量、导航、助航标志;军用公路、铁路专用线、军用通信、输电线路、军用输油、输水管道;以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规定的其他军事设施。三是军事通信,是指军队和武装部队为实施指挥、运用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它是保障军队和武装部队指挥的基本手段。如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光通信、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等。
(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所谓损坏,是指使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毁灭或损毁,全部或部分地丧失其正常功能。损坏的方法有多种,如:因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交通肇事、建筑施工、采石取土、钻探打眼、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等方法,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设备被毁灭或损毁。此外,除了物质上的有形损坏,还可以采用诸如发射信号干扰,占用军用无线电频率等方法,使军事通讯无法正常进行。
同所有的过失犯罪一样,构成本罪,还必须具备实际造成损害的严重后果,如果虽有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但没有给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造成实际损害,或者损害并不严重的,不构成本罪。
(三)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构成本罪,但司法实践中,常有单位因施工、爆破、建筑、作业等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被毁坏的情况,对此,可以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不对单位处罚。
(四)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四、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认定
(一)注意划清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过失损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界限。它们在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主观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其主要区别在于: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而后几种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本罪侵害的对象只限于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军用设施,而后几种犯罪侵害的对象均为社会公用设施。
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研究 篇4
军事装备学以武器装备为对象,重点研究装备发展、保障、管理和相关技术问题[1]。工效学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重点研究人、机、环境及相互关系。军事装备工效学是二者的交叉学科。1989年中国人类工效学会(Chinese Ergonomic Society,CES)成立,并于1991年成为国际人类工效学会成员,推动了我国工效学发展。在军事装备领域,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2]、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3]、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4]和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等单位在工效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由于军事装备种类复杂、型号众多,同时各单位研究侧重点不同,军事装备工效学尚未形成完整研究体系。深入研究学科基本问题,科学构建学科体系,推动学科全面发展,对于提高装备安全性、舒适性、实战化水平,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减少军事职业伤害等都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开展装备竞争性采购,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军事装备在工效学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使得推动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发展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1)军事装备工效学是装备走向“实战化”的必经之路。我国装备经历了引进、仿制和自主研发的道路,研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战术技术性能指标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从参加国际联合军事演习和竞赛情况看,“实战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5,6],其实质主要是装备综合效能不高。装备综合效能E满足
式中,A为装备使用可用度,D为装备可信度,C为装备固有能力。装备是否符合工效学要求(即可用性高低)大大地影响着装备固有能力和使用可用度,进而影响装备综合效能。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大力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
(2)军事装备工效学是解决“人-装-环”问题的关键。人员、装备和环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三者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装-环”问题极大影响着人员工效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例如,通过对优秀装甲车辆驾驶员的调查,高温环境闭窗驾驶耐受时间只有1.5 h[3,7]。实际训练中,经过4 h连续训练,驾驶员出驾驶舱甚至需要“架”出来。此外,还有振动、辐射、舱室微环境等问题。“人-装-环”问题降低装备舒适性,影响作战人员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迫切需要运用工效学理论,探索三大要素的运行规律及优化组合方法,规范装备的研制和设计,解决“人-装-环”问题。
(3)军事装备工效学是战斗人员职业健康的“保护伞”。随着军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部队训练强度的加大,战斗人员作为武器装备的操作者,长期处于噪声、冲击、有害气体等密闭环境,带来的职业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特别是对于服役期较长的人员,普遍面临腰腿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听力下降等伤病的长期困扰[8,9,10],给个人、家庭和医疗保障等都带来了严重经济负担。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11,12],但要根本性解决还需要通过军事装备工效学。
(4)在装备定型试验、部队试用和部队训练中,还发现了大量不符合工效学要求所导致的严重问题。例如:某型步兵战车驾驶舱布局不合理,导致“死界”过高,无法完成高速接近车辙桥等战术动作;某两栖装甲装备因逃生通道狭窄,出现安全隐患;某型主战坦克舱门设计不科学,严重影响战场救护[13]。总之,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对于提高军事装备可用性、更好发挥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提高战斗人员持续作战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现实意义。
2 学科属性与名称
目前,关于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属性与名称还存在一定的分歧,通过分析不同观点和形成原因,利于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奠定基础。
2.1 学科属性
在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与军事装备工效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军事装备学、军事人机工效学和工效学等[14]。工效学是管理学中二级学科管理工程下的三级学科。军事人机工效学是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二级学科军事医学下的三级学科。军事装备学是军事学中二级学科军制学下的三级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军事装备学为军事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由于GB/T 13745—2009侧重于为科技工作服务,《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因此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在权威军事装备学学科专著中,将装备技术理论纳入该学科范畴[14],为工效学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GB/T 13745—2009中的工程心理学、人体测量学、安全人机学、工程控制论和安全人机工程等学科都与军事装备工效学密切相关。从工效学发展来看,工效学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各有侧重。由于军事活动主要围绕人和武器装备展开,因此工效学在军事领域以军事装备领域为核心。同许多学科的起源一样,工效学的产生也是源于军事领域。因此,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军事装备学与工效学发展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推动工效学在国内军事装备领域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促进工效学的回归与再发展。
2.2 学科名称
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工效学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从各国工效学发展历程来看,因关注侧重点的不同,有多种名称。英文名称有human factors、ergonomics、human engineering、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和engineering psychology等。中文名称有工效学、人机工效学、人类工效学、人的因素学、人因工程和工程心理学等。
在军事装备领域,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完整研究体系,而俄罗斯在这方面还有差距[3]。同样,美英2国在工效学名称上也曾经有所不同。英国称为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HF),将其作为武器装备采办中人因综合集成(human factors integration,HFI)的重要工效学活动。美国有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HF)和人因工程(human engineering,HE)2种称谓,并将其作为有人系统综合集成(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HSI)的重要工效学活动。当前,美英2国在军事装备工效学方面都不再纠结于称谓,更多倾向于将其等效使用[15],或者称为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HFE)。基于此,选用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作为名称,仍译为工效学。由于军事装备学在我国学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军事装备技术的特殊性,因此将军事装备工效学译为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ilitary equipment。
3 内容体系
确立军事装备工效学内容体系,既要深入了解国外工效学在装备领域的研究应用情况,又要结合国内军事装备学学科特点,符合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要求。
3.1 研究对象
军事装备学紧紧围绕装备全寿命周期,以装备发展、保障和管理实践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1]。它们与装备全寿命周期阶段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工效学以“人-机-环”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人、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研究。对于军事装备而言,“人-机-环”系统如图2所示。
军事装备工效学作为军事装备学和工效学形成的交叉学科,以装备发展、保障和管理中的工效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军事装备学研究内容体系较为完备,见表1[1]。工效学以“人”的特性、“机”的特性、“环境”特性、“人-机”关系、“人-环”关系、“机-环”关系和“人-机-环”系统总体性能7个方面为内容。
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内容是军事装备学和工效学研究内容的交叉融合,包括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论证、研制、使用等所有工效学研究内容。
3.3 学科体系
在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还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发展现状[16,17]。同时,还要摒弃与相关学科(如人体测量学、环境医学、“人-机-环”系统工程学等)的“门户之见”,以战斗力为唯一标准。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如图3所示。
3.3.1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研究装备全寿命周期中的工效学活动,将工效学融入装备论证、研制、试验、定型等全过程,在顶层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例如,装备采购中军事装备工效学活动如图4所示。现阶段,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成为当前制约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的瓶颈。
3.3.2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主要针对各个军种、兵种装备实际情况,根据装备作战需求,确定各自的工效学要求,建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用于装备设计、研制和生产等过程。以装甲装备为例,外军就建立了十分详细的规范体系,具体到诸如舱门开启方式都要按工效学要求分类设计(国内只有一种方式),不同类型装甲战斗车辆的开门方式如图5所示。
3.3.3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解决不同类型军事装备的工效学关键问题,提高装备舒适性、安全性,提高作战人员工作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表2列举出了部分军事装备工效学关键问题。
4 结语
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军事装备学与工效学形成的交叉学科,促进该学科发展对于提高武器装备综合效能、提高人与武器结合程度、减少战斗人员职业伤害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十分必要。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该学科属性和规范学科名称,明确了研究对象和内容,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该学科应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发展。对于工效学在军事设施等其他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本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论证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的必要性,明确学科属性、名称、研究对象等基本内容,构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方法:从实战化要求、人机适应性、职业伤害等方面分析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意义。结合国内外工效学和军事装备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从3个层面构建学科体系。结果:明确了学科基本内容,确立了学科体系,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结论: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推动该学科发展。
军事装备 篇5
大数据在先进装备建设中广泛应用 武器装备建设具有科技含量高、独创性强、投资规模大、后果关联性强等特点,给装备建设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因此,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用大数据推进装备建设的发展。
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A-22就是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在装备建设中的一个典型运用。
F/A-22自1997年试验机首飞起,开展了广泛的研制试验与评价飞行试验,验证了飞机的优良性能。这些试验主要有飞行器性能试验、航电系统试验、低可探测性试验、后勤试验和评价、地面结构试验等,通过以上试验,获得了大量数据。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如下专业试验。
环境试验。2002年6月至9月,F/A-22 4004试验机在埃格林空军基地的McKinley气候实验室进行了3个月的环境试验。飞机被安装到约77米宽、61米长、21米高的主试验舱,先后进行了低温、降雪和热环境试验,以及下雨试验。每一次环境实验都像一次飞行,飞行员在座舱内在每种天气情况下启动发动机和操纵各种系统。维修、载荷和辅助系统试验也同时进行,以验证飞机不同天气情况下的维修特点。
实弹发射试验。F/A-22试验项目计划进行了21次实弹发射试验。到2001年,完成了14次飞机部件的实弹发射试验。2000年11月4001号机撤出飞行试验,到达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参加实弹发射试验。飞机被安装上试验台,2001年8月完成了翼根处的实弹射击试验,随后还计划完成机翼前缘处实弹射击试验。
武器集成试验。2000年起,F/A-22试验机开始导弹发射试验,先后进行了亚音速情况下AIM-9M、AIM-120C发射试验,超音速发射AIM-9、AIM-120C试验,超音速发射雷达制导AIM-9M导弹击中火箭靶标试验、超音速发射带制导的AIM-9导弹击中QF-4无人靶机试验,以及大g值发射AIM-9导弹和连续发射3枚导弹、同时发射4枚AIM-120攻击4个目标等的试验。
通过这些试验,美国军方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为F/A-22项目建设、降低风险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大数据是主导装备建设质效提升的增长点 当前,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陆、海、空、电等军兵种都建立了各自的武器装备信息数据档案,其数据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的型号、性能、数量、质量情况、使用情况、保障情况等,由于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编配、使用、保障分属于不同单位和人员,装备信息容易出现堆积、丢失、重复的现象。与此同时,在装备建设领域,由于涉及的保障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客观上必须依赖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进行业务处理。但是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实施数据管理系统的阶段性、技术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装备管理的各业务部门,所采用的数据管理系统必然是不一样的,并且各类装备建设数据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分系统中,使得装备建设综合信息数据不便汇总、查询困难,这必将导致在综合层面无法进行高效的装备建设信息数据汇总、查询和应用,而使用大数据管理装备建设数据,使其规范化,则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难题。
无论从现代战争要求对信息的全面快速的掌控来看,还是从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系统,能够集成存在于分布数据源的装备建设数据,为装备建设综合决策部门提供快速的数据汇总和数据支撑,使装备建设及保障管理及相应的辅助决策分析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然而,目前武器装备发展中依旧存在“多代产品共存在,军民融合式数据共享,装备数据动态变化”等现实问题,数据库技术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数据精准高效的需要,而大数据技术具备突破常规技术“数据单一、横向隔绝、挖掘瓶颈”等特点,为提供可靠、有效、准确的装备建设数据奠定了技术基础。可以说,大数据是主导装备建设质量效益提升的新的增长点。
可以预计,未来影响、决定装备建设进度和质量效益的最大核心在数据,数据的积累量、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数据主导决策将是获得装备发展优势的关键。大数据时代,通过挖掘综合数据、分析相关关系,帮助我们分析研究装备建设全过程、全寿命,得出正确结论,作出科学决策,并科学预测决策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加以调控。因此,必须强化“信息要素是主导要素、数据优势是绝对优势”的观念,加快装备建设领域的大数据构建,着力提升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力在装备建设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确保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摘自《科技日报》
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分析 篇6
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各类工程装备都具备相应的作用, 装备保障属于物资保障的范围, 物资的需求预测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智能优化算法[1,2]常被用来解决需求量预测问题, 特别是神经网络[3,4]在物资的需求量预测方面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为相应条件下的物资需求量预测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工程装备需求是物资需求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主要定量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量问题。
1 工程装备种类
以工程装备现有专业标准、参照工程装备的主要功能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的类别进行划分, 可将其分为交通保障结构工程作业装备、救生救援工程装备、爆炸物探测与排除工程装备、抗洪抢险工程装备、核化事故救援工程装备和维稳防暴工程装备6大类, 这些工程装备在各类型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均有可能运用, 如此分类可增强研究分析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 工程装备需求预测模型
工程装备保障物资需求必须以工程任务量为基础, 但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对应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在应急情况下, 地方装备保障工作在组织上相对部队较慢。因此在某一地域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 相应任务区域相关专业应急专业部队将受领任务, 启动应急预案, 进行工程装备保障任务。工程装备需求量预测应该在工程勘察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考虑装备的损耗数量和装备机动数量。综合考虑装备损坏、周转等因素后装备数量需求可以按下式预测:
其中:E为工程装备需求数量;α为装备的储备系数;S为装备实际工作需求量;H为装备的报废数;M为工程兵部队的机动数。
各种工程装备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所担负的任务不一样, 其任务需求量也有较大的不同, 具体装备需要具体分析。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必须先确定装备需求种类, 然后才是装备需求数量。例如, 在任务区域没有河流和湖泊或者是沼泽区域, 那么对渡河装备和江河侦察装备的需求量就会非常小;如果任务区域本身桥梁数量非常少, 那么在保障过程中对桥梁装备的需求量也会较少。装备需求种类和数量与任务区域对应的需求样式和破坏程度相关。
现以道路装备中的压路机为例进行需求分析, 压路机需求数量主要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任务量有关。在此预测压路机需求量是建立在压路机的结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压路机实际工作需求量为:
其中:Ceiling为取整函数;Gt为任务总量, 在此代表任务区域内破坏道路公里数;β为任务总量调整系数, 道路破坏程度不同, 其任务完成难度会有所增加;Gh为装备平时每小时工作量, 在此代表每小时的任务完成公里数;tk为装备每天工作时间;Tz为一个行动周期的天数;Ts为装备修理时间;K为工作调整系数, 用于调整人员休息、设备展开和收拢等时间占每天工作时间的比例。
装备需求量除与任务量相关以外, 还与装备损坏量息息相关, 特别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装备损坏量相比平时装备损伤数量有较大差异。装备损坏是指装备由于意外事故、操作使用技术和自然等原因造成装备机件破坏和功能下降而影响使用效能的一种状态。工程装备的损坏形式通常有意外事故损坏、技术损坏和自然磨损损坏3种。另外, 根据装备的损坏和修复的难易程度, 工程装备的损坏等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损坏和报废4个等级, 工程装备损坏程度修复时间如表1所示。
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损坏预测, 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 而且还应进行定量分析。装备损坏率是表达装备损坏情况的重要参数, 它是指完成某一阶段救援任务后, 工程装备损坏数占参加作业的工程装备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ηs为工程装备损坏率;Ns为装备在统计期的损坏数量, 包括意外事故、技术和自然磨损等原因造成的损坏;Nt为统计期内装备动用总数。
意外事故造成的装备损坏预测方法主要有经验法、案例法和仿真模拟法等。在此意外事故率由以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
非意外情况造成的损坏与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 密切相关, 根据可靠性理论, 工程装备在使用期间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其装备故障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λ为工程装备平均故障率。装备故障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曲线称之为浴盆曲线, 如图1所示。
图1中, 曲线中部为使用寿命期, 装备故障率较低且比较稳定, 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装备基本处于这个时期。在已知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装备各阶段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统计数据后, 则可以得到相应的装备故障率。
3 需求预测实例分析
以某保障单位保障区域内压路机需求为例进行分析:已知一个保障作业周期Tz=3d, 任务总量Gt=450km, 由于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道路平整难度较平时相对有所增加, 因此取任务总量调整系数β为1.25, 装备平时每小时工作量Gh为0.9km, 该装备每天工作时间tk为16h, 工作调整系数K为0.1, 该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100h。根据以往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保障资料统计, 在此实例中各级别损坏程度所占比例和单装修复时间如表2所示, 且取一个行动阶段装备意外损伤率为10%, 装备机动系数取为0.1, 装备储备系数α取为1.1。
根据现有已知条件, 装备损伤数量为:
装备报废数量为:
在装备动用过程中, 装备损伤将造成装备实际参与工作时间有所降低, 整个行动周期内装备修理所占用的时间Ts为:
装备实际工作数为: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
解得E=18.9。
取整后为19台, 所以该装备需求量E为19台。
4 小结
本文研究的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物资需求问题, 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征, 描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物资需求的特征。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行动背景下, 根据物资需求特点, 考虑装备的自然损坏和意外事故损坏, 定量分析了工程装备需求量。
参考文献
[1]吴斯亮.大型地震应急物资动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11-16.
[2]乔洪波.应急物资需求分类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19-25.
[3]张俊才, 黄万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医疗器材需求预测[J].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 (10) :156-158.
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评估研究 篇7
1 基本概念
军事物流装备链的概念是在军事物流装备和军事物流流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军事物流装备是指用以实施军事物流活动的车辆、机械、器材、装具等装备的总称[1]。由于对军事物流装备的认识角度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按技术种类不同可分为机械化装备、自动化装备、信息化装备和可视化装备等;按作业环节不同可分为存储装备、运输装备、包装装备、装卸搬运装备等;按军兵种不同可分为陆军物流装备、海军物流装备、空军物流装备和第二炮兵物流装备等。
军事物流流程是由若干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过程系统,其基本作业可归纳为4种: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任何复杂的军事物流流程都可以分解为由这4个基本作业环节构成的过程系统,所谓流程不同无非是其包括的作业环节数量多少和先后次序不同。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而各项功能的实现靠的是由不同类别、不同型号的军事物流装备构成的装备系统,即运输装备系统、储存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军事物流装备链就是由这些装备系统(功能系统)按照一定的流程关系相互啮合而成的“链”,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军用物资流经4个装备系统的次数和次序都是动态变化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军事物流装备链是一个包含4个神经元的Hopfield神经网络(如图1所示)。神经元A、B、C、D分别代表运输装备系统、储存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4个装备系统既都是任务的输入端,又都是任务的输出端,不同时刻各个装备系统的任务输入和输出也不尽相同。
2 评估方法探究
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是军事物流装备链本身所蕴藏的,或在一定条件下军事物流人员通过军事物流装备链遂行军事物流任务所发挥出来的符合需要的作用。对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进行评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选择什么样的量度来恰当地衡量效能的大小。如果已经准确地规定了任务轮廓,就可以用完成整个任务或完成某一部分任务的概率去表示效能。串联模型是军事物流装备链中最简单的链,其保障效能较易评估。假设装备系统i i=,1,2,…,n,在保障环节i完成相应的保障任务为一随机事件,且各事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完成任务的概率为Ei(用完成任务的程度来表示),那么该装备链的保障效能E链(表示装备链完成任务的概率程度)的评估模型为:
然而,上述评估模型没有考虑到各环节任务的多变性、装备系统链接的动态性,对于一般链即类似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链,不能机械地按上述方法进行评估。为此,我们采用SEA法对其进行评估。系统有效性分析(System Effectiveness Analysis,SEA)是一种动态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它通过把系统的运行与系统要完成的使命联系起来,观察系统的运行轨迹和使命要求的轨迹在同一公共属性空间相符合的程度,根据轨迹重合率的高低,来判断系统的效能高低[2]。这种评估方法,在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的评估中有其独特性。
3 基于SEA法的保障效能评估
3.1 概念体系
SEA方法基于6个基本概念:系统、使命、环境、原始参数、性能量度和系统效能,前3个概念用于提出问题,后3个概念用于确定分析过程中的关键量。对军事物流装备链而言,系统就是军事物流装备链本身,即由运输装备系统、存储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4个子系统排列组合而成的链;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使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适时、适地、适量地将物资送到部队客户提供装备保障;军事物流装备链的性能度量MO,P,集合由4个指标构成:运输能力指标MOP1、存储能力指标MOP2、装卸搬运能力指标MOP3和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
3.2 系统映射
3.2.1 运输能力指标MOP1的系统映射
运输能力是指运输装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运输量(以吨为单位)。运输能力不仅与运输车辆的载重量、台数、性能有关,而且与运输距离、道路状况、物资装载技术有关。运输能力指标:
式中:A1为车辆完好率;A2为车速利用系数,与车辆的性能状况、道路状况、装载技术有关;A3为吨位利用系数,与装载物资、装载技术有关;N为车辆台数;G为单车标定载重量;T为作业时间;V为最高车速;S为运输距离。
3.2.2 存储能力指标MOP2的系统映射
存储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存储装备所能够储存多少物资的能力,通常以能够储存的物资重量计算(以吨为单位)。计算存储能力,先必须查定存储装备所工作的全部场所的面积或容积中能够用于储存物资的面积或容积有多少。假设存储装备系统在一定时间(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最大作业能力为E。则当最大作业能力E大于储存场所的存储能力C时,装备系统存储能力指标取C,反之则取E:
式中:Pi为第i类物资单位面积的储存量定额;Si为储存第i类物资的仓库有效面积;σ为实占面积占有效面积的比率(储备型仓库σ=70%,流通型仓库σ=45%)[3]。
3.2.3 装卸搬运能力指标MOP3的系统映射
装卸搬运能力是指所有装卸搬运设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装卸搬运量(以吨为单位)。一般地说,当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组合形式一定时,决定仓库装卸搬运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机械设备的作业能力和作业有效率(作业有效率E是一定时期内的物资吞吐量P与作业量的比值D,其公式为:E=P/D)。
式中:ni为机械设备i的作业能力;mi为机械设备i的最大起重吨位;bi为机械设备i平均起重吨位利用系数;ki为机械设备i一个工作班次实际工作小时数;ti为机械设备i完成一次作业所需机动时间数;ai为机械设备i水平机动时间系数。
3.2.4 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的系统映射
流通加工是指为了更好地满足部队用户的需要,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一些辅助性的加工活动,包括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商品检验等作业。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的系统映射可以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流通加工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决定流通加工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机械设备的作业能力N和作业有效率E,则流通加工能力:
式中:P为一定时期内的物资流通量;D为一定时期内的物资加工量;N为机械设备的总作业能力;ni为机械设备i的作业能力。
3.3 使命映射
由于各个环节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是动态的,既有时间上的随机性和又有流程上的关联性。假设在t时刻,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使命任务是S,运输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分别是S1。结合具体的军事想定(环境原始参数),完成使命任务S1的运输时间不高于一定的阈值T1,高于这个值,整个装备链完成保障任务的机会很小,所以将MOP1的值域限定在。由效能递减规律可知,保障效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超出一定范围效能反而减小。为此,MOP1的使命映射取其下限S1/T1。相同的原理,假设在t时刻,当存储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流通加工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分别是S2、S3、S4时,MOP2的值域限定在,取MOP2=S2/T2;MOP3的值域限定在取MOP3=S3/T3;MOP4的值域限定在取MOP4=S4/T4。
3.4 映射综合
映射综合是将系统映射与使命映射进行比较得到的度量值,反映系统与使命的匹配程度。用MOPi系i=(1,2,3,4)表示系统映射中建立的各项性能指标MOPi;用MOPi使(i=1,2,3,4)表示使命映射中建立的各项性能指标MOPi中的下限。将MOPi的系统映射和使命映射进行综合,得t时刻各系统有效性指标:
设军事物流装备链完成任务S的总时间是T,则如图2所示建立系统轨迹和使命轨迹图:使命轨迹是装备链完成使命应具备的效能(即完成任务的概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实质是一条定值为1的直线段;系统轨迹是指装备链瞬时保障效能Et链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它介于0和1之间。
通过图2我们可以直观地考察军事物流装备链系统轨迹和使命轨迹的重合度(时间坐标轴与系统轨迹曲线之间的面积/时间坐标轴与使命轨迹曲线面积),进而求得军事物流装备链在担负任务S时的保障效能:
4 结束语
军事物流装备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SEA法有效地解决了其保障效能不易评估的难题,使军事物流工作者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保障效能,为军事物流装备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富奎.略论军事物流装备体系[J].仓库管理与技术,2008(4):3-4.
[2]沈浩.海军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43-48.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现状及其创新 篇8
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军事装备学是我军在长期的军事装备工作实践中,从军事后勤学等学科中逐步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军事装备科学纳入军事后勤科学当中来研究。上世纪90年代,我军装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军事装备的种类日益繁多、结构日趋复杂、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全寿命费用不断增多,管理、使用和保障难度增大。为适应大量高技术装备进入战场和诸军兵种合成作战需要,我军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总装备部的成立,结束了我军装备建设长期分散管理的体制,形成了上下衔接、相对独立的军事装备管理组织系统,实现了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装备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为军事装备理论研究及军事装备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使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的装备理论建设,逐步形成一个涵盖军事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理论体系。应当说,总装备部成立后,军事装备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军内相关院校与科研院所以此为契机,不断推动着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军事装备学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1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定位
关于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军事装备学界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表达:一是在数量有限的军事装备学专著或教科书中表现为“总论”。二是在论文中直接指出,这种形式只是个别。“军事装备学学科若干问题研究”一文认为“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是关于军事装备及装备工作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从总体和宏观的角度,对军事装备及装备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抽象和概括所得到的共同规律,对军事装备各种实践活动和各分支学科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军事装备学基本理论、军事装备史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理论等。”“军事装备学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军事装备的概念、分类,军事装备的地位、作用,装备思想,军事装备与科学技术、经济基础的关系,装备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指导思想。”“军事装备学史学理论主要研究:军事装备发展历史过程、特点及一般规律、装备发展趋势和装备思想史等。”“军事装备学学科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特征和地位作用;学科理论的历史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研究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方法要求;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等。”这些归纳虽然都还有待斟酌,但大体上说出了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主要范畴。本文并不追求我国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定势,只是想通过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的具体探讨,相对地勾勒出我国军事装备学研究的大致范围。我们认为,军事装备学作为军事学中的一级学科,其基础理论要以军事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和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揭示军事装备学研究的特殊性,从而得出军事装备学的基础理论。同时,由于军事后勤学发展相对成熟,也可将其做横向参照。
对于军事学基础理论问题,《军事科学概要》中做出了相对权威的论述,实质上,这也是一部专门论述军事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围的专著。该著作在导言中指出,“……就人们所急盼解答和了解的军事科学基础知识,作一番粗浅的勾划。为此目的,本书从第一至第六部分,概括地阐明军事科学的起源、定义、科学体系、研究对象、社会功能以及军事科学同其他科学的关系,第七至第十部分,着重介绍了军事科学的发展简史;第十一部分,对军事科学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扼要地论述;第十二至第十四部分,主要是介绍军事科学研究方法,军事科学研究的组织体制、队伍建设,以及当前世界军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导言中的表述及《军事科学概要》的目录中,我们不难得出军事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地位作用、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已有著作中军事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参照有关学者对后勤学基础理论的表述,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可以表述为,是指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总体上认识装备活动的现象、本质并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和理论。它是站在军事装备科学的全局上探讨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其对军事装备建设发展起长远指导作用的客观规律,阐述装备活动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地位作用、发展历史、基本矛盾和规律、结构环境及其运行机制等等。
2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科平台的巩固与发展以及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牵引,军事装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获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军事装备学以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在围绕着装备工作中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针对装备有关的事物,初步构建起了与现有装备工作体制和全军装备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军事装备科学知识体系,为指导装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军事装备学长期以来都孕含在军事后勤学等学科当中,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时间较短,在经历了形成、巩固与快速发展之后,正面临着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困扰。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军事装备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到军事装备和装备工作,对军事装备学的研究普遍是从军事装备“实体”的角度对装备工作进行的经验性概括和总结,并没有对装备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层次挖掘。这样就无可避免会把与装备相关的事务都纳入军事装备学的研究范畴,一度出现“军事装备学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局面。
应当说由现象到本质本来是科学研究的必经过程,但在对装备工作进行研究的同时,由于缺少了对装备活动规律的进一步深化研究,这种停留在装备工作事物性层面的研究,导致了从事不同装备专业领域工作的人对军事装备学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什么是军事装备学,军事装备学研究什么这些看似浅显的基本问题表述不一。这也是当前军事装备学基本概念界定不统一、研究对象定位欠科学、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军事装备学问题乃至所有的军事问题,从行为本质上讲,都是一类特殊的人类活动问题,也就是关于如何既好又快地做事的问题。对于人类活动问题的研究,软系统方法论创始人英国的P·切克兰德就曾经说过:造成各种突出弊端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紧紧围绕活动研究解决问题。受近现代西方哲学重物轻事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现在研究军事装备学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实体切入,围绕装备编制体制、力量构成、保障装备、法规制度等实体要素,针对装备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来研究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对“活动”本身的关注,通常是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事、见事又不研究事理,因而无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创新发展
3.1 创新的视角应当基于活动
前面提到,学科基础理论是指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总体上认识学科领域的现象、本质并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和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讲也就是研究视角问题。钱学森在“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一文中指出,现代各类科学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扩展到了整个客观世界,学科划分只不过是从各自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分类问题。可见,研究问题的视角对于军事装备学创新发展的结果至关重要。
应当说,任何研究都离不开观察,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军事装备学,研究者不仅要对理论形态进行观察,而且要直接对实践进行观察。由于我国军事体制的特殊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装备学理论显然很难搬用,这就更需要我国的军事装备学研究者对实践进行直接观察。没有这些观察,就无从研究,就不可能有军事装备学理论。而要观察,视角就是必要前提。一方面,具体的观察需要具体的角度,如果一个具体的角度不适当,那么很难完成一个需要从特定角度出发的具体观察。另一方面,全面的观察需要多角度的观察,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必须要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研究需要以全面的观察为前提,而全面的观察就是要从可能存在的各个视角去观察。这又要求我们首先分别把握住多种视角,视角(尤其是一些带有基本性或根本性的视角)缺失或者疏漏,便不可能有全面的观察,当然也不可能有全面的研究及其理论成果。总之,选取恰当的角度对军事装备学的领域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考察,才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征。
那么,选取什么样的视角观察军事装备学领域事物,才是恰当而不失疏漏呢?这只能是“活动”。“活动”一词的英文形式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doing”,即“做”。“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对于军事装备学领域事物的认识同样也必须从活动视角进行观察,才能更好的把握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3.2 创新发展应遵循悖向思维
悖向思维,概括地说,是指背离原来的认识并在直接对立的意义上去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的一种思维形态。悖向思维虽然是从认识论方面考虑,是在与原先认识路线相反的方向上进行的,但它并不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同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逆向思维。例如,相对于乘方运算而言,开方运算的研究只是一种逆向思维;另外在已经证明了任何实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的情况下,人们却又引进了虚数,由于后一工作是与已建立的认识直接相对立的,因此,这才是一种悖向思维。悖向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摆脱已有认识的局限性并过渡到可能对象的研究,因此,若能自觉地应用悖向思维,往往能冲破传统的思想束缚。
过去我们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基本是从实体角度,视角的偏差,也正是造成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取得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必须突破军事装备学领域传统实体思维模式的束缚。站在活动的视角,特别是组织行为活动的视角,紧紧扣住“满足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的需求”这一军事装备学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按照“是什么、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这样一条逻辑线条,逐项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找出问题,追溯根源,进而实现对军事装备学传统基础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首先,从“军事装备学”最核心的词汇———“装备”二字的理解入手,揭示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军事装备学最根本的任务,并通过若干军事装备学定义的比较,给出军事装备学的定义。
其次,梳理人们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对象认识的变化,在剖析军事装备、装备工作和装备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军事装备学的研究对象既不仅是军事装备本身,也不仅是装备工作,而是应当直面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不断增长的需要,把研究对象定位到装备活动。
第三,在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对象域进行领域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满足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的需求,以主体行为为主线,通过对装备活动的分析描述,对其进行分划与重组,构建能够反映装备活动概貌的体系结构,并对体系结构中的主体活动内容进行科学描述。
第四,在分析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着眼时代需求,揭示事理研究与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内在联系,给出以事理研究为契机实现军事方法论创新的基本思路。
摘要: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军事装备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进行了定位,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其创新发展思路,为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装备装备学,基础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余高达,赵潞生.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群,郭齐胜.军事装备学学科若干问题研究.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7,21(4):6-8.
军事装备 篇9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其基本职能是弥合装备及器材供需之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 以保证平时和战时装备及器材供应的不间断。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需求消耗量大、时限急, 保障资源储备必须统筹考虑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保障需求, 整体规划战备物资储备, 建立布局合理、军地联储、规模适度以及结构优化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装备及器材仓储的数量、品种结构和空间配置, 保持和发挥存储装备及器材的使用效能, 对于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1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的影响因素
为满足部队需要而进行的预先有计划的储存即为装备储备[2]。着眼于目前的国家安全形式, 军队一方面需要时刻为打赢战争做好充分的战备, 另一方面又要为随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预有准备。为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需要, 保证保障资源及时、准确、连续、有效地为部队提供保障,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 应把握以下原则[4]:
(1) 选取模型要符合装备储备的基本规律; (2) 根据保障资源类型的不同, 采用不同精度的模型表示; (3) 多视角, 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的多个方面逐步逼近。
装备及器材储备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库存装备及器材的型号、品种、规格和数量准确, 齐全配套, 发陈存新, 并根据装备及器材的存储要求, 合理地安排储存场所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进行适时保养, 保持装备及器材的原有使用价值不变。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不同于日常战备储备, 为了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需要, 充分发挥仓储装备及器材的效能, 在建立装备及器材储备时, 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 根据需求, 科学设计储备内容[5]。 (2) 突出重点, 切实提高储备效能。 (3) 优化结构, 合理构建储备布局。
储备通常分为战略储备、战役储备和战术储备三种。为持续满足部队的装备需求, 装备储备应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 储备的规模既不能过大, 也不能过小[3]。
储备结构, 是指所储备的各种类别、品种、规格、性能的装备之间的数量构成。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的种类繁多, 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各种装备的综合使用及整体功能的发挥, 缺少某一种装备都有可能贻误时机, 乃至影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整体效能。因此,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必须形成完整配套、比例恰当的储备结构。 (1) 突出储备重点。 (2) 应当比例恰当。
2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规模模型
2.1 模型假设为了研究的需要, 从具体的物资形态中抽象出来普遍适用的模型。模型假设如下:
(1) 装备保障资源的消耗和补充是逐渐进行的; (2) 在一段时期内突发事件平均再现周期T是固定不变的; (3) 各种消耗是同步的; (4) 突发事件在各地发生是等机率的。
2.2 模型建立在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模型建立时, 应考虑资源储备的经济性和资源的特殊性。
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分为两个层次:非常规储备 (机动储备) 和常规储备 (保险储备) 。
常规储备 (SK) 是一个线性方程, 储备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考虑到小型突发事件以及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 因此必须常年保重供应以应付各地小规模突发事件和轻微灾害的发生。为了对于灾害常发其余保持一个较高的常规储备水平, 应当建立完善的更新、补充制度。
以T为周期, 以Sm和SK为上下限的上下波动的t的函数即机动储备 (SM) 。其中T是突发事件的平均再现周期, Sm是机动储备的最大值, 这部分储备主要是为了应付大规模的突发事件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因此这部分储备可以集中存储在较少的几个重点地区或者是灾害多发地区。机动储备呈波动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库存基本理论要求强调储备的经济性;建立储备更新机制和补充机制的需要;使储备资源保值增值的需要;波动性正是经济性的体现;大规模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小, 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固定储备。
其中A为无量纲常数, f (t) 可以表示为
式中n为周期数。将式 (2) 代入模型方程, 则有
为了简化, 这里只讨论一个灾害周期内的方程。即:
式 (4) 为装备保障资源储备模型的方程。
3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模型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的特征可以分为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和在供应商的紧缺程度两大方面。
3.1 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分析
地区的安全状况 (包括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重要战略地区等) 以及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两方面是决定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重要程度的重要因素。设地区安全等级为Ci, 参照相关的资料以及根据各类地区安全受到威胁的程度将地区安全状况划分为i=1, 2, 3, 4四个等级。设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为Uj, 参照相关资料以及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所需的各类保障资源的轻重缓急把行动中的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度划分为j=1, 2, 3, 4四个等级。设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为Zr, 则由地区安全状况Ci与行动中装备保障资源的重要程度Uj的组合共同确定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Zr。Ci与Uj的组合矩阵为≤CiUj (≤CiUj表示第i类地区需求的第j类资源) 。定义r=i+j-1, 那么Zr=f CiUj=Z[ (i+j) -1]来表示各类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的程度。设保障资源需求程度系数为μr, Zr经归一化规范处理, 则有解得装备保障资源需求程度系数μr的具体值, 见表1。
3.2 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分析
设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紧缺程度为Qt, 根据行动所需装备保障资源在某一时期内的紧缺情况和调配情况, 将其分为5个等级, 即t=1, 2, 3, 4, 5, 分别赋予量化值为1.0, 0.8, 0.6, 0.4, 0.2;见表6 (Qt的值主要由装备生产能力和调配能力决定, 这里仅作示例) 。
设资源供应紧缺程度系数λt, 经过归一化规范处理, 则有
解得资源供应紧缺程度系数λt的具体数值, 见表3。
3.3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模型构建
从以上装备保障资源在储备需求中的重要程度分析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分析中,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 装备储备部门应着重储备行动需求重要程度高和调配困难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因此, 可以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需求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调配两个方面,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结构进行度量。装备保障资源需求重要程度Zr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的紧缺程度Qt的相对权重通常都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设Zr的相对权重为Wz, Qt的相对权重为Wq, 那么假设根据专家打分求平均值的方法获得以下数据:WZ=0.5455, Wq=0.4545。
设第S类保障资源为Ds, 那么其需求的重要程度为Zr, 对应的需要重要程度系数为μs∈r;其供应的紧缺程度为Qt, 对应的供应紧缺程度系数为λs∈t;设第S类保障资源的优先储备系数为Esrt, 则有:
设装备保障资源最大优先储备系数为Emax, 最小优先储备系数为Emin, 则有:
设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的总价值为H, 第S类装备的价值为hs, 储备数量为Xs, 临界储备优先系数为Ey, 利用整数规划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优化模型如下[4]:
对上述储备结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测算, 最后可以确定储备优先临界值Ey=ENrt (当s=N时) , 储备装备保障资源的总类别为N。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度量体系由装备保障资源需求重要程度和装备保障资源供应紧缺程度以及两者分级量化标准为基础的, 通过建立体力可以计算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种类的优先级别, 通过储备结构优化模型的计算可以确定在现有条件下最优资源的储备范围和储备总体类别, 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结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摘要:本文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资源储备建模的影响因素, 并应用AHP法、整数规划法建立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储备规模与储备结构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资源需求,储备规模,储备结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我国军事应急物流保障的实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0.
[2]龚传信.军事装备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l77—l78.
[3]李霖.军事装备学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军事装备 篇10
1.1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我军物资站(库)基本没有配备集装具,装卸搬运作业对象为散件物资,大多依靠人力装卸,装卸效率非常低。70年代初出现小型托盘和集装箱后,逐步配置拱型吊车、电动小车和内燃叉车等装卸装备,装备能力有较大提高。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后勤部提出仓库装卸、搬运、拆码垛机械化建设的五年奋斗目标,开始大力研制大中型集装化装卸装备,如叉车、托盘搬运车、牵引车、汽车起重机、门桥起重机和集装箱叉车等,主要用于库房拆码垛、短途运输及站台装卸等3个环节的机械化配套作业。90年代,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集装化军事运输装卸装备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为适应野战条件需求,专门研制一系列野战集装化装卸装备,我国集装化军事运输装卸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1.2主要装备
1.2.1仓库装卸装备
主要有内燃叉车和电瓶叉车,用于战略战役后勤仓库集装具的堆码装卸。
1.2.2水路运输装卸装备
主要有组合式岸边起重机,这是一种可拆解运输的组合式港口门座起重机,可在码头上快速组装,实施民用运输船的物资卸载,起吊能力,可卸载级运输船,自备有携行轨道和移动电源,满足战场环境下在战损码头上快速展开作业的要求。
1.2.3公路运输装卸装备
(1)整装整卸车主要用于战役后方弹药、油料等物资装备的集装化运输,是集装、运、卸于一体的专用运输装备。托盘上可集装和储存各类作战、后勤物资,亦可装载集装箱或军用方仓,由汽车底盘、自装卸系统和整装整卸挂车等组成。有MZX98—12和S05两种型号,其中S05型可借助属具运载及自装卸20英尺集装箱。
(2)侧装式整装整卸车可实施车对地和车对车集装箱装卸作业,主要用于汽车运输部队的集装箱自装卸运输,也可在野战条件下为其他集装箱运输车实施装卸保障。
(3)集装箱双侧装卸车主要用于运输及装卸20英尺军用集装箱以及国际标准1CC,1C和1CX集装箱,解决后勤配置地域内20英尺集装箱的装卸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伴随集装箱运输车队,为车队提供集装箱装卸勤务保障。集装箱双侧装卸车是一种集装、卸、运功能于一身的新型集装化运输车辆,最大装卸与运输能力达,作业对象广、装载能力大。
(4)随车吊装补给车用于完成集装化弹药、物资托盘的车对地和车对车装卸作业,也可利用各种专用属具完成油桶、散装物料和定型构件的装卸作业。
(5)集装箱及方仓机动轮主要用于战役后方地域内集装箱(方仓)的短距离应急输送。
(6)野战装卸平台机动时用于运载野战捣箱叉车,展开后可作为装卸平台,与叉车配套使用,对车运物资进行装卸载,主要编配于联勤分部运输分队。
1.2.4航空运输装卸装备
主要有机场升降装卸平台,这是一种在机场用于向飞机货舱装卸托盘、集装箱及其他空运成组器的装卸装置,具有装卸速度快、操纵轻便、节省人力、安全可靠等优点,缺点是结构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以及不适合野战作业等。这种平台目前有MZP2000—6.8和2004—6800/2.5两种型号。
2我军集装化军事运输装卸装备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我军的集装化运输装卸装备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现有装卸装备已覆盖仓库(包括野战仓库)、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等各个保障领域,具备一定的装卸载保障能力,但从我军集装化装卸装备体系的完备性、装卸保障能力和基本性能分析,现有装备与实际需求尚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1)仓库(包括野战仓库)堆码装卸装备类型少、速度慢、效率低,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汽车起重机,堆码高度有限,机动性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公路运输途中集装具搬运没有相应的装卸装备,很难满足集装化作业的需要,保障能力较差;
(3)水路运输的岸滩集装物资装卸机械领域目前还是空白,装卸能力较弱,特别是岸海衔接集装物资装卸装备数量少,功能较为单一;
(4)我军第1和第2代整体自装卸车利用整装整卸托盘将物资运至战术后方地域后,由于无叉车等装卸设备保障,托盘上集装单元物资的装卸成为难题;
(5)集装化运输装卸装备的配套设备(如吊装属具等)的缺乏,制约我军装卸保障能力的提高。
建议我军重点加强以上薄弱环节的集装化装卸装备的研制力度,提高装卸保障能力。
3我国集装化军事运输装卸装备发展原则
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要求,针对我军集装化装卸装备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集装化军事运输装卸装备应按照“现实与长远相互结合、民用与军用相互补充、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原则进行建设与发展。
3.1现实与长远相互结合
目前我军集装化运输还没有得到广泛开展,绝大多数研究被视作一种战略储备,但集装化保障作为一种先进的保障方式,已经引起军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战备物资贮存和前运的集装化,对装卸装备提出更高的要求。装卸装备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军集装化运输保障能力。因此,我军集装化运输装卸装备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还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满足新时期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需要。
3.2民用与军用相互补充
为避免浪费,降低成本,快速满足部队要求,提升军事经济效能,在装卸装备的建设与发展上,要坚持民用与军用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在铁路站台、固定码头、机场等作业场地,可利用民用装卸装备。对于能够满足军事装卸需要的民用装卸装备,可直接利用;对于无法满足需要的民用装卸装备,在消化吸收其成熟经验和先进技术后,进行适当改进,满足部队应急战备需要;对于地方没有、保障环节中又必需的装卸装备,依靠军队自己研制,满足部队在野战条件下装卸保障的需要。
3.3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
集装化运输以物资装卸的规模化、快速化和安全化提高转运衔接速度,特别是通过采取多式联运发挥其最大效能,因此,要注重不同运输方式在转换衔接时与集装化运输相配套的装卸装备的研制,尽可能实施自装卸作业,加快周转速度,缓解战时转运衔接保障时间紧迫与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确保运输衔接快捷高效。
4对策建议
4.1成立集装化运输管理局(处),充分发挥集装化运输优越性
我军集装化运输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近,但其发展步伐与国内民用和外军集装化运输相比,差距很大,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原因之一。集装化运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跨越铁路、水运、公路、空运4种运输方式,如果没有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与管理,就不可能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集装化运输的优越性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议成立专门的集装化运输管理机构,如在总后军交运输部成立集装化运输管理局,各军区、军兵种军交运输部成立集装化运输管理处,同时建立所辖战区(省)级转运站,建立全军“一盘棋”的“大军交”思想,这样才能使得集装化运输又快又好发展。集装化运输管理机构设置如图1所示。
4.2重视装卸装备的野战化、信息化、多功能化和经济性
(1)重点发展野战装卸装备,特别是大功率越野集装箱起重机和堆垛机,增强野战条件下的装卸保障能力;(2)加快装卸装备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在整个物资搬运装卸系统中准确、可靠的传输,提高装卸速度和效率;(3)加快集“装、运、卸、储”等功能于一体的运输车的研制步伐,以物资装卸的规模化、快速化和安全化提高转运衔接效能和一体化保障能力,特别是加快第3代整体自装卸车的研制步伐,使其不仅具备整装整卸自身托盘上物资的能力,并且自带动力,能够在狭小地域内自行驶,解决倒车对位问题,提高现役装备的通用性;(4)充分利用民用装卸设备和借鉴外军先进装卸装备,消化吸收其先进的技术,加以改进后为我所用,提高经济效益。
4.3加强管理与维护,发挥持续保障效能
目前,部队已经先后配发集装化装卸装备,但设备既无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也无专库存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队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维修经费欠缺,这给装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装备的日常维护是保持装备生命力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对装备进行良好的维护保养,将严重影响装备的使用寿命,也会降低装备的使用效能,因此,在装备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维护,要把装备的保养工作当作一项日常工作来抓,真正把装备的维护保养等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4.4充分利用装卸装备,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
对于已配发的集装箱装卸装备,有些部队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宁愿弃之不用,仍然使用其他简单的运输方法。如果这些装卸装备得不到充分利用,就很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无法为装备下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建议和意见,这对实现我军装卸装备的“两性三化”要求是极大的牵制。建议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职责,出台具体的办法,如配备管理人员、加大经费投入等,推动部队积极、充分地利用集装化装卸装备,为我军下一步装备建设提供思路,不断提高我军装卸装备保障能力。
军事装备 篇11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近一个时期,自然灾害、“三股势力”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人民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履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使命任务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装备储备”是指“为满足部队需要而进行的预先有计划的储存”[1]。目前着眼国家安全形势,军队既需要时刻为打赢战争做好战备,又需要为随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预有准备。相对于长期经营的打赢战争装备储备能力而言,军队需要加快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的建设。
1 瞄准需求,科学设计储备内容
非战争军事行动样式众多,有反恐行动、有维稳行动、有安保行动、有抢险救灾行动等,其特点要求不尽相同,装备储备机构必须瞄准行动实际需求,科学设计储备内容。
首先,军队和国家储备部门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所动用的装备设备、所消耗的器材物资进行统计、总结、归纳,按照成体系、相配套、模块化的思路进行分门别类。理清非战争军事行动需要动用装备设备的种类、型号,查明非战争军事行动消耗物资器材的品种、类型。经过甄别筛选、科学评定后,将梳理出装备器材、物资设备的品种、类型作为制式储备内容确定下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非战争军事行动动用装备设备、物资器材中,有一部分不在编制体制内。对于有必要列编列装的装备设备和物资器材,经过科学论证后应尽快纳入军队编制体制[2]。
其次,军队和国家储备部门应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设备的动用特点,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物资器材的消耗规律。例如,中等规模的救灾行动一般需要消耗多少器材物资,中等规模的安保行动一般需要配备多少装备设备,等等。通过研究分析来制定储备量和储备规模。目前由于缺少数据、缺少资料等各种原因,这方面的统计的确很难,但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相关责任部门可以参照国外类似行动的经验,或者利用模拟仿真等方法来确立储备装备设备数量和规模。
第三,军队和国家储备部门应制定相关计划,定期了解、关注国内外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设备的研发动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储备内容。例如,对于市面上出现了优于原储备装备,且具有较好性价比的装备设备,就可以考虑更新换代,分梯次逐步替换原储装备、设备,并对替换下的装备、设备等进行恰当处理。
2 优化结构,合理构建储备布局
区分储备基地(站、点)的层次结构,谋划储备基地(站、点)的分配布局是建设储备能力的重要内容。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设备、物资器材高度的军民通用性,使得建立军民兼容、通专结合的储备结构布局成为必然。目前,按照我国国情、军情来看,可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的系统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军队储备系统、公安武警储备系统、国家政府储备系统、企业市场储备系统(注:由于公安、武警属于武装力量的特殊性,这里将其储备系统与国家政府储备系统加以区分)。这些储备系统建制不同、隶属不一、地域各异。非战争军事行动巨大的装备保障资源需求要求军队和地方必须把这一系列的储备系统优化组合、合理分配,联合构建强大的储备能力,为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军队储备系统,其核心职能是为战争作储备,不能因为建设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供应保障储备能力而影响削弱其核心职能作用。但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必要的装备物资、器材设备等,军队应按照品种配套、功能互补、规模适度、满足急需的原则进行储备[3]。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军队系统对一些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的装备、设备等还没有列装,或是编制不足,对这类装备、设备、器材应抓紧论证列装或是增加编制。军队储备系统负责储备编制体制内的装备物资、器材设备。军队编制体制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物资、器材设备的储备,因结合部队任务、地域环境、安全环境、交通条件等进行区分布局。例如:对于易发洪涝灾害三江流域,军方应构建抗洪抢险类装备器材储备站点;对于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活动比较频繁和猖獗的地区,军队应在这些地区部署建立反恐、维稳行动装备器材储备站点;在交通枢纽地区,军队应构建战略战役级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器材储备基地等。
对于公安、武警储备系统,其核心职能是保证社会安全、稳定,它的储备系统应担负反恐、维稳和安保行动的装备器材储备,并按照有关非战争军事行动军警联合行动预案,为军队在所属辖区内遂行反恐、维稳和安保行动任务提供装备器材保障,或者向辖区外行动提供支援保障。
对于国家政府储备系统,其职责和义务就包含有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重大险情或突发事故的储备工作。那么涉及到非战争军事行动,国家政府储备系统应担负军队抢险救灾、安保等行动的装备器材储备。目前,全国共有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成都、南宁、西安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即民政部救灾物资储备库)。省级建成救灾仓库建筑面积137 943m2(含中央级物资储备库),库容368 623m3。建库地市157个,建库县447个。中央物资储备库由当地省级民政部门实行代储管理,主要承担全国特大灾害的物资储备[4,5]。这些都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器材储备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国家政府的这些储备库存在着储备物品单一(以帐篷为主,装备器材基本没有)、储备库容不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人员经费短缺等问题[5,6],需要国家机关从战略角度进行优化调整,拓展所辖储备库职能,将其纳入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对于市场企业储备系统,其良好的市场流通性、经济效益性与品质服务性为军民通用装备器材的储备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国家与军队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有利因素,将军民通用性强的装备器材纳入市场企业经营性储供网络,采取社会化保障、合同商保障等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储备系统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储备潜能。
3 多维筹谋,切实提高储备效能
非战争军事行动应对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耗费是一对天然矛盾。通俗来讲,就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所要应对的事件有可能马上发生,也有可能很久以后才发生,还有可能不发生。但是为了防范灾害事故、或者将灾害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国家和军队必须进行相关装备器材的储备。这就是“必须储备”与“不一定用”的矛盾。如果放任这一矛盾不管,那么就极易造成储备耗费巨大、储备质量不高、储备效能低下。那么如何降低这一矛盾程度,将储备耗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储备系统发挥出最大效能,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构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供应保障储备能力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储备效能的方面很多,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部门应多维筹谋、系统考虑,切实提高储备效能。
首先,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机构应引进吸收先进思想观念,以现代科学的工作思路来指导储备工作的开展。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工作理念先进了,工作方向才能够正确、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能。目前,国内外关于储备效能建设的思想理论很多,例如合同商储备思想、社会化保障思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机构应结合本职实际,选择接纳好的、先进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开展,提高储备效能。
其次,完善储备管理机制。当前,我国现行储备系统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现行储管管理机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储备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缺少配套法规依据和标准制度,操作性不强;储备实行按系统、分专业、多层次进行,职能交叉,协调难度大,制约了物资保障效能发挥。因此,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机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储备管控机制,通过科学管控机制的运行提高储备效益[7]。
第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储备方式。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系统涉及军内外多个系统,各系统的内部规则不尽相同。为了共同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储备任务、综合提高储备效能,应根据各系统运作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储备方式。例如:仓库储备与市场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实物储备与技术和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实物储备与资金储备相结合的方式、战略储备与流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后方储备与一线预置相结合的方式,等等。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储备效能的高低。从各类库室的营建、管控设备的安装到装卸机械的配备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能够有效提高储备工作效能。特别是目前先进的信息化管控设备,可以实现储备全程可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储备管理水平,降低了多种耗损。军内外的相关储备部门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向现代化储备迈进,通过构建良好储备环境,推进储备效能的提高。
4 结束语
俗话讲未雨绸缪,预先有计划的进行针对性的装备储备对于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军队和国家储备职能机构应立足国家发展新安全观,以军队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聚合军地双方力量,共同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着眼于国家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军队装备储备能力的现实要求,从储备内容、储备结构布局和储备效能三方面进行分析,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为国家和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储备,能力
参考文献
[1]龚传信.军事装备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177-178.
[2]张苍怀,翟伟民.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物资器材储备对策[J].海军杂志,2008(11):20-21.
[3]朱文玉.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思考[J].装备学术,2008(4):7-10.
[4]宣勇.备灾2006[J].中国减灾,2006(3):18-22.
[5]高建国,贾燕,李保俊,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5(4):5-12.
[6]刘利民,王敏杰.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优化问题初探[J].物流科技,2009(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