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制度(精选12篇)
军事制度 篇1
一、晋国的军事奖赏制度及表现
1. 立有军功的将士
奖励军功是晋国的一项常备制度。奖励立功将士的主要方式有赏赐土地、人民以及授以官位。《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 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 曰:‘吾获狄土, 子之功也。微子, 吾丧伯氏矣。’羊舌职说是赏也。”[1]晋文公在即位之后, 颁布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措施, 巩固统治, 其中就有关于奖励有军功之人的政策。
《国语·晋语四》载:“元年春, 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秦伯纳卫三千人, 实纪纲之仆。公属百官, 赋职任功……举善援能, 官方定物, 正名育类。昭旧族, 爱亲戚, 明贤良, 尊贵宠, 赏功劳, 事耉老, 礼宾旅, 友故旧。[2]
上面明确提到了“赋职任功”, 即根据功劳来授予职位, 他还提高有功的旧臣的地位, 可见晋文公对有功劳者的重视。而奖励军功列于诸赏之首。在晋国的军事战争中, 对外战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 奖励克敌制胜者, 以保持军队士兵的积极性, 以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在春秋晋国, “军事赏赐”作为奖励的方式, 最早的记载见于晋献公时期。
《左传》闵公元年记载:“晋侯作二军, 公将上军, 大子申生将下军, 赵夙御戎, 毕万为右, 以灭耿、灭霍、灭魏。还, 为大子城曲沃, 赐赵夙耿, 赐毕万魏, 以为大夫。”[1]258又载:“以是始赏。天启之矣。”[1]259
由上可见, 毕万、赵夙在晋献公灭耿、魏、霍三国的战争中担任御戎, 伐霍有功, 受到了晋献公的赏赐, 晋献公将耿赐给在战争中立有军功的赵夙, 将魏赐给毕万, 封他们为大夫。
《史记·晋世家》记载中:“壬午, 晋[侯]渡河北归国。行赏, 狐偃为首。”狐偃, 即晋国大夫, 是重耳的舅舅。[3]
《左传》中晋国对军功的赏赐在鞌之战后也提到过, “十二月甲戌, 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 赏鞌之功也。”[1]815
军事奖励除了国君对于卿大夫的奖赏, 卿大夫对自己立有军功的下属也可以进行奖赏。
《国语·晋语九》记载:“下邑之役, 董安于多。赵简子赏之, 辞, 固赏之……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董安于和尹铎都是赵简子的家臣, 董安于因解救被围困的赵简子时, 其力战有功, 得到赏赐, 尹铎因“免难之赏”受到赵简子的奖赏。
2. 赏赐在战争中献计献策的将士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战争中, “军功”是军事赏赐的一个重要标准, 除了将士取得战争胜利可以受到赏赐外, 献计献策的卿大夫也可以获得赏赐。卿大夫在军事战争中能够献计献策, 促使战争胜利的也会受到军事奖励。
晋悼公十一年, 魏绛受金石之乐的赏赐, 是晋国也是整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为数不多的一次金石之赐, 其原因是帮助悼公和戎, 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左传》中记载:魏绛担任卿职的第二年, 他提出了与戎狄族结盟的建议, 也就是“和戎”政策, 此策被悼公所接受“使魏绛盟诸戎, 修民事, 田以时”。[4]352和戎政策的实行, 使晋国的内政和外交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也是悼公时期晋国称霸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如此, 晋悼公因和戎之功赞赏和奖励魏绛。
奖赏与惩罚作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赏贵信、罚贵必“信赏罚”, 言指赏罚严明, 这是兵家治军一贯的主张。《孙膑兵法·威王问》也指出:“夫赏者, 所以喜众, 令士忘死也。罚者, 所以正乱, 令民畏上也。”意思是说, 奖赏是为了鼓舞士兵, 使士卒不惜牺牲战斗;惩罚是为了整顿军纪, 使士卒服从上级的指挥, 军事刑罚被看作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晋国的军事刑罚制度及表现
1. 因将领自身原因造成战争失败即构成犯罪
“十有二年春, 葬陈灵公。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 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 晋师败绩。”[4]258邲之战是晋楚争霸的第二次大规模战争, 发生在晋景公3年 (公元前597年) , 楚庄王的军队包围了郑国, 晋派遣援军帮助郑国, 荀林父为中军将, 先縠为中军佐, 士会将上军, 因援军来晚了, 以至于来时郑国已经降楚, 在是否继续与楚国战斗的问题上, 荀林父等人意见不一致。荀林父和士会主张“退”, 不与楚国继续进行交锋, 而上军佐先縠主张与楚一战, 他认为晋国能称霸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武力, 如今要是退兵回国, 将霸主之名让出, 有失威名, 最后荀林父率领全军渡过黄河。楚国的伍参认为荀林父是新上任的主将, 其威信不够高, 而先縠虽为中军佐, 但其刚愎自用, 不服从命令, 晋军内部不和。庄王觉得伍参的分析是正确的, 决定与晋国开战, 结果晋军失败。邲之战的失利, 是晋国自称霸以来最大的失败, 晋国地位严重下降, 楚国取得了霸主地位。晋中军佐先縠的刚愎自用是造成邲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并负有主要责任, 最后落的被晋公诛杀的下场。
2. 不服从誓命, 构成违命罪
河曲之役, 晋下军佐胥甲拒绝追击秦兵, 犯“不用命”罪。晋伐曹, 颠颉、魏仇不顾警告, 放火烧死了于曹文公有恩的僖负羁氏, 事后魏被撤职, 颠颉被杀;河曲之役, 晋赵盾的御戎驾驶赵盾的战车在军阵中乱开, 严重扰乱军队行列秩序, 被韩无忌逮捕后给杀了;曲梁之会, 晋悼公大会诸侯, 但其弟扬干扰乱军阵, 均构成违命罪, 魏绛严格执法, 戮死杨干的仆从。从而获得惩罚。
3. 不尽忠职守构成渎职罪
城濮之战中, “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右旃, 祁瞒奸命, 司马杀之, 以徇于诸侯, 使茅茷代之。”[4]179祁瞒是中军掌管军旗的人, 但因其犯玩忽职守罪, 构成渎职罪, 因此, 被掌管刑罚的官员司马惩罚示众, 还被茅茷代替了其职务。
4. 里通外国, 构成通敌罪
鄢陵之战中, 晋国大夫郤至“明纵郑君”, 即犯了“战而擅舍国君, 而受其问”的通敌罪。他还接受了楚共王聘问, 与楚国的子重“屡有书信相通”。宣公十二年, 晋中军佐先縠与赤狄勾结, 召来赤狄进攻晋国, 犯了通敌罪, 被诛杀。上述都属于里通外国的行为, 因通敌罪而受到了刑罚。从中可以看出晋国的军事刑罚制度是相当严酷的, 严明的制度让将士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 为了避免犯错而受到惩罚, 将士不得不严格规范自己, 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刑罚制度让晋国的军队拥有严明的军纪、制度, 实现军队的高度统一, 巩固其霸主地位以及在战争中夺取胜利。
三、晋国军事赏罚制度的影响
提高军队战斗力。“晋所以霸, 师武、臣力也。”[4]260晋国之所以能够挟王室、盟诸侯, 长期称霸于中原, 原因在于其拥有一支数量庞大、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促使“师武、臣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军功制度所起的作用。立有军功, 既可以获得政治特权, 提高在军队中的地位, 还能够在经济上得到相应的利益, 这就必然激发军队将士效命疆场、克敌立功的积极性。明确的赏罚制度, 保证了对外争霸战争的经常胜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和鄢陵之战中大败楚军, 这些与其强大的军队战斗力是分不开的。
促进新兴贵族的崛起。在战争中有军功的人可以获得政治、军事特权, 他们因为军功被“封邑尊爵”, 授予军职, 从而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阶层, 成为新兴的军功贵族, 可见, 新兴贵族大多是通过军事途径发展壮大起来的。
土地所有权的转变。奖励军功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土地。这实际上是将土地在国内进行重新分配, 在土地数量一定的情况下, 一部分人获得土地, 就导致另一部分人会失去土地所有权, 春秋前期, 晋国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公室和一些世袭旧贵族的手中, 而新兴的军功贵族发展起来以后, 依靠军功受赏成为他们获得土地的方式之一, 这样, 公室和那些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就不得不把他们的一部分土地转让给新兴的军功贵族, 土地所有权发生了转移。春秋后期, 晋国土地的绝大部分已被军功贵族所占有。军功制度促进了土地所有权转变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2]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小组, 校, 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371.
[3]司马迁.史记·晋世家[M].长沙:岳麓书社, 2004:346.
[4]左丘明.左传[M].李维琦, 等, 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1.
军事制度 篇2
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
决定并为之服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向知识梳理
一、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
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
者的专称。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
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
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
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二、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
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
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职务。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
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
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
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三、军事制度
隋朝沿袭南北朝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
再实行军民异籍,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
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加上军队中士兵的逃亡和府兵社会地位的下降,到唐玄宗
时,府兵制度崩攒。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
食,免征赋役。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形成军阀割据势力。
北宋有禁军与地方军之分。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所有禁军要定
期换防,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为集中军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
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指挥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
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
明太祖仿照宋朝的枢密院制度,将大都督府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
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帅军队作战。
四、选官制度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
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
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期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而发
展起来。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
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
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
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
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
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 5年,清政府废
除了科举制度。
五、法律制度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了“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的治国思想。这对打击奴隶主
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依据,实行法治。秦始皇参照六国法令,制定并颁行察律。秦律对
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备的封建法
典;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优秀代表。朋太祖时制定了(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主张按其罪
行轻重量刑。
六、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民,分别授予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
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附益之法”,“郡国并行”之制
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
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
方行政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它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制度,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
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利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蕃汉分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
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瑚,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
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
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
与琉球(今台湾)。
明朝实行僧官制度,对西藏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实际上是最
高的僧官。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和班掸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
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
清时期,我国对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立宣慰
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土司首领
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明初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清朝在平定“三藩
之乱”后,大规模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随之逐渐消亡。
易混概念辨析
●分封制与郡县制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
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
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
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
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
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
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
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
残余。
●府兵制与募兵制 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国的主要兵制。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
●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韵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八旗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
●君主专制(或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阶段性特征扫描 从周朝起,我国就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确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同时通过刺史制度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先启后的过渡性。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其确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响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地方机构的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科举制的建立,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北宋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以集中军权和地尤权力为突破口,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元朝对地方和边疆的有效统治,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疆域。明朝继承并革新了宋元的统治方式。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创制,中国自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清朝建立以后,以皇权的强化为前提,在制度上解决了困扰历代王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一些问题。
规律性知识拓展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根源、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产生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就得到了巩固。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二、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产生的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积极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
军事制度 篇3
关键词:军事财务;岗位轮换;人才制度
近年来,军事人力资源的交流轮换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关注。军事财务人力资源是军事财务工作的血液。军事财务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行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的必要性。
一、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人力资源短缺。军事财务工作中“人少事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方面,军事财务工作是军事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军事任务和军事建设的方方面面。工作繁杂;另一方面,军事财务干部编制有限,再加上军事后勤信息化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工作需要人来承担。因此,呈现出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
第二,培养结构多样。军事财务干部的培养主要依托军事院校的全日制教育。由于军事财务人力资源较短缺,军事财务人员的培养同时还依赖各种培训机构的各种短期培训、地方高效的委托培养,以及各军事单位自主培训。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结构。
第三,人员知识结构复杂。多样的培养结构,决定了军事财务人员知识结构的复杂性。由军事院校全日制培养的军事财务人员,基本知识扎实、专业对口,其他渠道培养的军事财务人员,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财务理论基本知识积累较浅。
第四,人员上岗“慢”。一方面由于军事财务工作的军事性,新财务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军事、政治考核和锻炼,军事财务工作人员上岗前通常要经过基层部队的锻炼。因此,一旦原有军事财务人员离开岗位或退出现役,就容易出现人员“断层”的现象。
二、实施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的作用
第一,增强财务部门的活力。从组织学上说,一个组织的生命力与其内部信息沟通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而信息沟通水平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军事财务部门作为军事组织的一种,其生命力也与军事财务干部的交流轮换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实行财务干部岗位轮换有利于增强财务部门的活力。
第二,提高财务干部的素质。从人才培养上说,广博的见识对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不断扩展的知识面有利于促进个人知识结构的升级。因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实行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有利于增长财务干部的见识,提高他们对财务业务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第三,发挥财务干部的潜力。从心理学上说,个人工作能力和潜力的发挥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人长期处于同一个工作环境,容易造成疲倦感和失去新鲜感,长期下去,容易消磨意志。实行财务干部岗位的轮换,使得财务工作人员不长期呆在同一个环境中,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新鲜感,提高工作热情,从而使财务干部一直保持积极工作的状态,这样就有助于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而不会因环境的因素造成意志消磨。
第四,优化财务活动的秩序。从管理学上说,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达成一致时,个人在工作中就会自觉、主动地维护组织的目标。实行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一方面解决财务干部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防止因为人情等问题带来的违反财经秩序的行为。从而使得财务干部切实遵守军事财务法规,维护财务活动秩序。
三、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的构建
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就是要打破军事财务岗位、单位的限制,使军事财务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地从事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财务工作。确保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建立军事财务人员档案数据库
各单位及时建立财务人员档案数据库,并进行实时更新,完善人员档案信息。主要通过平时各单位对财务干部进行考核摸底。通过多次的考核摸底,分析其工作特点、优缺点、长短处,并及时录入人员档案信息数据库。其中考核摸底的形式包括平时的观察、集体办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以及工作成果展示。
要构建多层次、实时、联动的人员档案数据库。军事单位各级均要建立相应的人员档案数据库,并且能够实现数据的及时上报。最高机构能够调阅并掌握下级各机构的档案信息。
(二)确定岗位轮换机制
根据财务人员档案数据库,结合具体单位、具体岗位的情况,确定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的机制是构建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的核心。
一是确定岗位轮换的时机。实施军事财务人员岗位轮换是要解决财务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不是增加财务工作的负担,因此要制定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的发生机制,即确定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的时机。二是确定岗位轮换的范围。确定岗位轮换的合理范围是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的重要内容。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岗位轮换的范围。三是确定岗位轮换的形式。具体的岗位轮换形式主要包括:上下级单位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岗位轮换;同级单位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岗位轮换;部门内部进行岗位轮换以及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四是确定岗位轮换的时限。岗位轮换时限的确定要根据具体岗位的性质和单位工作的实际。一般來说,财务工作随年度进行循环重复,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每年度都有不同的特点,并且统一年度中不同月份工作任务量有所不同。因此,岗位轮换的时限可以是短期的几个月,也可以是一年,一般不超过两年。
(三)制定配套机制
实行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是直接对财务干部管理制度的一种改革,反言之,也需要财务干部管理制度的保障。包括干部职务晋升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干部选拔制度等。如规定干部在晋升之前必须经过规定的几个不同岗位或单位的工作,对财务干部的考核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财务干部轮换的时机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
军事制度 篇4
一、军事行政诉讼研究状况评述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在司法制度上真正开启了“民告官”的先河,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带来了实质性的突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军内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长期以来命令与决定的不可置疑、军事管理的绝对服从至少在观念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北京军事法学会召开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军事行政诉讼理论研讨会。基于研讨会的直接推动,军事行政诉讼问题被广泛关注,人们对军队是否应当建立行政诉讼制度表现出很大的研究热情。因此,军内外学者展开了激烈讨论,当然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军队应当和不宜建立行政诉讼制度。多数学者认为,军事机关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具有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的职能;同时,军事机关确有国家赋予的部分行政权力。他们基于行政诉讼法“用法律保证行政权正确行使”这一根本目的,得出了享有行政权的军事机关应受到行政诉讼法约束这一结论。另有学者认为,军事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相同,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受其监督。所以,军事机关独立于其他国家行政机关,由其产生的军内行政争议也不应纳入行政诉讼法的管辖范围。同时他们还拿出《行政诉讼法》第12条关于国防国家行为的不可诉性作为“挡箭牌”,同样轻而易举地否定了军队开展行政诉讼的可行性。[1]
综观二十余年的军事行政诉讼研究,虽然在某些时期研究成果丰硕,但军事行政诉讼始终没有成为军队和地方共同长期关注的焦点。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人在探讨此问题时始终停留在技术或操作层面上,他们在军事行政审判具体制度设计方面研究颇多,而对于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理基础却少有涉及,表现为“实用主义色彩”过于浓重;从研究态度上看,大多数主张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研究者基于“军队应当适用作为国家基本法律的行政诉讼法”及“军事法院应当适用作为国家司法制度的行政审判制度”,轻而易举地得出了军队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并建立行政诉讼制度这个“非常理想”的结论,表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的研究态度;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人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使用简单的三段论推理,这种推理方法看似正确,但他们似乎没有从法理上考虑到军事行政权与普通行政权的二元性差异,表现出对理论研究的些许思维惰性。
反观那些否定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人们,他们拿出的理由是:由于我们军队有党的领导,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有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所以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很显然,这种探讨从感性角度过分看重政治优势,却几乎没有从法律理性的角度行进分析。
笔者认为,纵观二十余年的军事行政诉讼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问题同样突出,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研究在整个军事法研究领域中也相对滞后。因此,研究军事行政诉讼问题,其基本思路应当是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准则,紧密结合国防和军队实际,从法理上理清思路,进而在制度上搞好设计,从而从一项一项具体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上不断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贯彻实施。[1]
二、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军事法治建设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组成部分,加强军事法治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2]加强军队行政管理正是军队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普遍要求。因此,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用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制约军内行政行为,提高我国军事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很有必要。
(一)建立我国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是加强对军事行政行为司法监督的现实需要
军事行政行为向来以其权威性、果断性和强制性著称。在过去,军事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总是依经验、习惯或长官意志办事,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普遍存在,滥用权力、越权、侵权或渎职、失职等行为愈演愈烈。可以看出,军事行政权与普通行政权相比,体现出更加强烈的膨胀欲望和膨胀可能,必须使用另外一种与之相当的力量来制约它。因此,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通过司法审查加强对军事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是其他任何监督形式难以企及的,这从根本上有利于规范军事机关军事行政权的行使。
(二)建立我国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是维护军事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在军事领域,军事行政权扩张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军事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很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作为军事行政管理的直接对象,军事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受到法律的严加保护,否则就可能成为强权的牺牲品。从权利义务关系上看,军事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比重远远大于其应享受的权利。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军事行政相对人应当比普通社会公民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但是与普通行政法领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军事行政法对于军事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途径少之又少。目前,我国尚没有对军事行政申诉、军事行政复议制度进行系统性规定,军事行政诉讼制度也仍然处于空白阶段。相对于军事行政申诉、军事行政复议制度而言,军事行政诉讼是解决军事行政争议最终的、外部的、有效的途径。[1]因此,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对于有效维护军事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十分紧迫的意义。
(三)建立我国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是完善军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
完整的军事诉讼体系应当包括军事刑事诉讼制度、军事民事诉讼制度和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目前,我国军事诉讼主要是围绕军事刑事诉讼展开的。但是,自2001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授权军事法院试行审理军队内部的组织和个人及其相互之间民事案件的批复以来,军事法院已经开始尝试审理军内的民事纠纷,尽管还很有限,但毕竟迈出了起始的脚步。[4]迄今为止,唯有军事行政诉讼依然处于空白状态。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军事法院虽然开展了刑事、民事审判工作,但由于我国尚无专门军事诉讼法,其审判只能依据国家普通诉讼法律。因此,如何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军事法院作为“专门机构”进行“专门审判”,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不仅有助于军事诉讼制度的整体发展和完善,同样也是健全“专门国家军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三、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在解决纠纷的众多方式中,司法途径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最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在军事行政领域,军事纠纷同样可以也应当纳入到国家法治的调整范围。因此,作为一种科学的司法手段,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在军中建立并实施十分可行。
(一)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具体军事行政行为是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前提
军事立法权、军事司法权、军事指挥权和军事行政权组构成了军事权的全部内容。当产生立法需要和军内外发生纠纷时,军事立法权和军事司法权通常被启用;军事指挥权发生在战时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以及部队平时军事训练中。除此以外,军事行政权在部队日常管理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军事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施了大量具体军事行政行为。只要行政行为存在,就有发生纠纷的可能,这正是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划清军事行政权与军队党委决策权的关系。在过去关于是否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讨论中,有相当一部分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缺乏可能。其中,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内部实施的管理行为大多都经过党委讨论决定,而党委行为不应当接受司法审查。笔者认为,人民军队接受党的绝对领导,重大军事行政行为经过党委讨论决定,这是应当的,也是必要的。同时,对于军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明文规定要经过党委讨论研究决定的行为也应当毫无疑问地排除在司法审查范围之外。但是军事机关确实存在大量未经党委讨论决定的一般性军事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完全可以成为军事司法审查的对象,它们也成为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二)普通行政诉讼制度的日趋完善为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自《行政诉讼法》1990年实施以来,到目前已20年有余,在2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的行政诉讼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切实发挥了其法律监督和法律救济的功能,为推动我国的行政法治化和人权保障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4]2015年,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普通行政诉讼制度呈现出日趋发展的必然态势,也标志着决策层对于改革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坚定决心。同样作为管理行为,军事行政行为在权力行使的程序规则、监督机制和法律救济等诸多方面与普通行政行为类似。在诉讼领域,普通行政诉讼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军事行政诉讼也极具借鉴意义。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军事行政相对人通过军事行政诉讼制度解决争议是国家和军队法治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军事行政诉讼的建立不会影响军事机关和军队首长的权威
在反对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观点中,有人指出,如果允许“兵告官”,则军内团结会受到影响,军事机关和军事首长的权威也会受到强烈挑战。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对问题片面化、静止化、个别化的理解。在人们权利意识日渐增强的今天,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实现军队依法行政,有利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在领导机关的实现,有利于保证领导机关作出符合法律法规的行政行为,也有利于提高领导机关的正规化建设水平,这不仅没有削弱反而真正增强了首长和领导机关的权威。同时,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也有助于通过司法审查平衡军事行政主体与军事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为军事行政争议提供了司法上的排解渠道,这进一步维护了合法的军事行政行为,纠正了违法的军事行政行为,从而在增强首长和军事机关权威的基础上,完全保证了军事行政行为在军中的神圣威严不受任何侵犯。
四、军事行政诉讼基本问题探讨
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关系到军事行政权与军事司法权的配置,关系到国家司法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其中牵涉众多复杂问题。在对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深入剖析之后,这里有重点的就建立此制度的基本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应当建立专门军事行政诉讼法
军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虽然存在诸多特殊性,但在法律上,军人和军事单位仍然是社会的公民和组织。当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争议时,作为普通行政相对人的军人或军事单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此时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军队应当建立行政诉讼制度,二者之间并无必然逻辑关系,即由前者不能直接推导出后者。笔者认为,军事行政诉讼应当制定并适用专门的《军事行政诉讼法》。理由是:首先,军事机关和行政机关性质不同、互不隶属,所以《行政诉讼法》并没有把军事机关的军事行政诉讼包括在内。同时,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指出,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此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后产生的行政争议、引发的行政诉讼,军事机关在军内实施的军事行政行为始终没有包含在内。因此,制定专门的《军事行政诉讼法》是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必然前提。其次,从权力的位阶上看,军事行政权隶属军事权,它并不是行政权的下位权;军事行政行为在本质上也属于军事行为而并非行政行为。这就意味着军事行政行为与普通行政行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别。所以,作为对军事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军事行政诉讼与普通行政诉讼不存在种属关系,不能直接适用《行政诉讼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军事行政诉讼不能直接适用《行政诉讼法》,但其在追求的制度价值、制度设计的目的及其实现方式等方面与普通行政诉讼有很多共同之处。[1]因此,在制定《军事行政诉讼》时,大量参考和引援现行《行政诉讼法》相关程序性规定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二)军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相对有限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普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逐步扩大,行政相对人的诸多权益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障。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局限性,行政诉讼制度也不例外。虽然在监督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保障行政相对人权益等方面功不可没,但行政诉讼制度并不万能。例如,国防、外交等行政行为并不适合利用司法程序进行审查;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由行政机关自行处理也显得更为恰当。另外,权利存在即有被滥用的可能,军事行政诉讼作为一种诉权,如果被军事行政相对人滥用,无疑会对军事机关的日常工作和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再者,诉讼权利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能否得到司法救济,如对诉权进行过多的限制则违背我们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初衷,故从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角度来看,对诉讼权利不宜作过多的限制。[3]因此,如何科学界定军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对于建立和良好运作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意义重大。
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有3条规定,即第2条、第11条、第12条,其中第二条为概括性规定,列在总则之中,第11条和第12条是对受案范围的肯定行列举和否定性列举的规定。《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条也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有学者指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应采取概括式的肯定规定加排除式的列举规定方式,成为行政法学界的基本共识。”[1]基于以上规定,笔者认为,我国军事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采用列举式肯定和概括性排除的方式,这与普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模式恰恰相反。在司法实践中,“列举式肯定”操作性很强,对于参与行政诉讼各主体来说把握较为方便,有利于减少案件审判在受案范围问题上的争议,也有助于发现问题、累积经验,对完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概括式排除”可以非常明确地把绝大部分不可诉军事行政行为排除在军事司法审查范围之外,这既能保证军事司法审判的可操作性,又不影响军事指挥权在军中的有效发挥。在此基础上,根据《行政诉讼法》具体行政行为可诉而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精神,应当把军事行政处罚、军事行政强制、部分军事行政许可争议和部分军事行政合同争议等具体军事行政行为列入军事司法审查范围。而除名、开除军籍等非军事行政行为,由于其性质属党委决策行为,目前不具备接受司法审查的条件,不应纳入军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三)战时军事行政诉讼制度
当今世界,和平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法律制度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作为国家安全价值与人类正义价值相互协调的产物,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应当时刻注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在和平时期,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应当着力保障军人群体的正义价值,维护他们的权益,这毫无疑问。但是在战争状态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要积极转变角色,要适时、适度让位于国家安全价值。这是因为国家安全是所有价值实现的根本条件,只有在国家秩序得到强力保障之后,才可能真正实现法治和人权平等。
基于以上分析,军事行政诉讼应当根据平时与战时两种状态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学术界对构建战时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形成了两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战时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应当以平时军事行政诉讼制度为基础,根据战争需要,对审查主体、受案范围、诉讼程序等主要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另有学者认为,应当从根本上对战时军事行政诉讼权利进行约束,但在战争结束之后,军事行政相对人可以提起军事行政诉讼,同时根据军事行政行为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程度,分别设定不同的诉讼时效[1]。笔者认为,为维护和提高军队战斗力,兼顾当今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愈加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根据军事机关在战争状态下行政管理的特点,应当把上述两种观点相互融合并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最终实现在确保战时军队高效集中统一的前提下,依旧保证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本色。
摘要:在依法治军进程不断加快、军人法治意识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建立我国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简要评述军事行政诉讼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对军事行政诉讼应当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事,行政,诉讼制度
参考文献
[1]田思源,王凌.国防行政法与军事行政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本正,陈耿,张山新等.当代中国依法治军发展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刘国峰.对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12.
兵役制度显示中外不同军事意图 篇5
根据历史、政治、地缘等因素,世界各国实行着不同的兵役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义务兵役制,即国家利用法律形式规定公民在一 定年龄内必须服一定期限的兵役;二是志愿兵役制或募兵制、雇佣兵役制,即本人自愿参军,主要采取志愿者与军方签定一次性或分期性合同的方式确定其服现役期 限;三是征募混合制或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制,即将上面两种兵役制度相结合,在军队中义务兵与志愿兵各占一定比例。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具有典型国家的兵役制度: 以色列兵役制
以色列兵役制带有“全民皆兵”色彩,1789年到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抗击反法同盟,弥补兵员的不足,法国政府受到义勇军的启发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但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还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后来的拿破仑时期,就是这支部队横扫欧洲创造了辉煌战绩。
目前实行这种带有全民皆兵色彩的兵役制度的代表国家主要是以色列。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原因,以色列长期以来奉行以实 力求生存的的方针,这就要求常年要保持一支有强战斗力和威慑力的军队。但以色列人口仅为750多万,要维持这样的一支部队就必须深挖人力资源潜力,保证充 足的兵源,所以实行义务兵役制就成为必然选择。
北约国家多实行志愿兵制
志愿兵制或募兵制,简单说就是服兵役相当于个人与军队达成就业法律协议,军方支付工资,保证福利待遇,进行业务培训;而军人则按照合同服役,在军队工作。只是与一般工作合同不同的是,签定合同后,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中止合同离开服役岗位。
目前世界上实行这种兵役制度的国家主要是以美国、英国等北约和欧洲国家为主。美国是从1973年开始实行志愿兵役制的,强调了美式爱国主义和为美国价值观效力的同时又通过高工资、优厚的福利等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军队。
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相继取消义务兵役制,实行军队职业化则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首先,冷战的结束使得欧洲安全形势发生了 很大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威胁大大降低,保持庞大的军队已无必要。此外,尽管冷战结束了,但是爆发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可能 性依然存在,大力加强精干的特种部队、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实现军队职业化是欧洲各国的主要军事思想。最后,随着军事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军队的要求从人力 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科技密集型和质量效能型转变,而建立高素质的职业军队无疑是必经之路。
日本义务兵役违宪 军人自称“自卫队”
此外在实行志愿兵役制的国家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日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被盟军解除了武装,所有旧的兵役法令也随 之被废除。战后日本实行志愿兵役制。所有军人都称为“自卫队”,其身份为特别国家公务员。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日本政府把义务兵役制视为违反宪法,无论和平时期与战时。中国采用结合型兵役制符合国情
中国兵役制度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这种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首先,可以保卫国家免受大规模入侵;其次,促进了来自不民族和文化阶层青年的团结;最后,还保障了武装力量的定期更新,不断储备受过军事训练的国家动员资源,为灾难与战争做好准备。如果不存在 大规模战争威胁,不需要常备规模庞大的军队,义务兵役制就无必要,然而,全部采用志愿兵制,仅从经济角度出发,对中国来说也是不符合国情的,义务兵役制比 志愿兵役制更省钱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
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政治与军事需要的。
楼钟刚: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兵役制度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更好地征集兵员,精兵强军,以便战争胜利,满足国家军事战略 的需求。义务兵役制、志愿兵役制也许会被更符合历史与军事斗争的兵役制度所取代,但是世界各国在军事实力上的较量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停止,和平的到来仍 要靠自身军事实力的强大。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后注意做好讨论题。
军事制度 篇6
关键词: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犯罪构成 认定
一、刑法为什么要增设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我国1997年刑法在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规定,对破坏交通设施、电力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等地方公共设施的行为,无论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在分则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一章中对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军事设施的行为,却规定只有故意才承担刑事责任,这显然与刑法设立危害国防利益罪一章的立法宗旨不符,并且在刑法分则的条文之间也不和谐。第一,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言,破坏地方公共设施与破坏国防军事设施相比,后者的社会危害性并不比前者小,特别是在战时,这种危害性更大。第二,对于社会危害性不相上下的两种行为,前者无论在故意还是过失情况下都要承担刑事责任,而后者只有在故意情况下才承担刑事责任,在过失情况下却不构成犯罪,显然与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
此外,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比较突出,严重危及到国防安全。因此,为了维护国家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设施的安全,惩治破坏军用设施的犯罪行为,在中央军委法制局的积极协调下,全国人大代表、总参通信部部长徐小岩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其他42名代表共同提出《关于修正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的议案》,受到全国人大议案审查委员会高度重视。议案立案后,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安建、刑法室主任郎胜等专程到部队开展立法调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军委法制局对修正条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由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其作为刑法修正案(五)草案中的一项内容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讨论。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最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
二、关于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的罪名
我国刑法的一个特点是:刑法分则只规定条文,除少数犯罪外,一般不规定具体罪名。而司法实践中具体罪名的适用,都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加以确定。例如,1997年刑法分则中的413个罪名,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1997年12月25日)加以确定。1997年刑法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陆续通过系列刑法修正案,对刑法的有关条文作了修改、增加或删除,致使刑法原有罪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罪名的变化也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2002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2003年8月15日)加以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通过后,“两高”目前还尚未对刑法修正案(五)增加的罪名数量以及名称加以确定。在此期间,有学者认为刑法修正案(五)对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增加的一款,罪名应为过失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与此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全国首例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也已在京宣判。据报载:2005年3月22日16时,李东驾驶铲车,在门头沟某矿矿区东侧土路进行铲石料作业,作业现场附近有书写“国防通信线路严禁挖掘、取上、钻凿、建房等施工”字样的警示牌及“下有光缆禁止取土”字样的水泥标石。李东看见标志牌,知道有军用光缆通过,仍心怀侥幸继续铲石作业,将解放军某部国防重要通信光缆铲断,直到当日22时40分该光缆被修复,致使该部队中断通讯374分钟,造成经济损失共计169.6余万元。案发后李东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法院经审理认为,李东在铲石料过程中,因过失破坏重要军事通信,致使部队遭受经济损失,造成严重后果,已构成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2005年11月6日,门头沟区法院以李东犯过失破坏军事通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赔偿解放军某部经济损失169余万元。
由此可见,无论是刑法理论还是司法实践,本罪被确认定为新罪名且成为司法判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本罪的罪名应当以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为好。理由是:第一,“破坏”一词,在汉语中通常表示行为人有意使物品、社会秩序、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事物被毁坏,而“损坏”,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致使物品失去原有的效能或丧失全部或部分价值。第二,我国刑法分则中对行为侵害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相同,但在主观方面出于故意或者过失的犯罪,一般都规定了不同的罪名,前者为故意犯罪,后者为过失犯罪。例如,刑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这几个罪均为故意犯罪,而第二款规定的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这几个罪都是过失犯罪。再如,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是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而第二款规定的是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由此可见,刑法对故意犯罪,用的都是“破坏”,而对过失犯罪,用的都是“损坏”。如前所述,我国刑法中的具体罪名实际上是由两高通过发布司法解释加以确定的,因此,为了保持刑法分则中过失犯罪罪名的一致性,笔者建议“两高”在对刑法修正案(五)正式确定罪名时,将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条第二款确定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
三、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概念和特征
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是指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犯罪构成如下: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防建设。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设备是国家的重要国防资产,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损害和侵占国防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组织和公民,都有保护军事设施的义务。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危害军事设施。”因此,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都
将损害部队战斗力,削弱国防能力,危害国防安全。
本罪的犯罪对象有三种:一是武器装备,它是武装部队直接用于实施和保障作战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包括冷兵器、枪械、火炮、火箭、导弹、弹药、爆破器材、坦克及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作战飞机、战斗舰艇、鱼雷、水雷、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通信指挥器材、侦察探测器材、军用测绘器材、气象保障器材、雷达、电子对抗装备、情报处理设备、军用电子计算机,野战工程机械、渡河器材、伪装器材,“三防”装备、辅助飞机、勤务舰船、军用车辆等武器装备。二是军事设施,是指国家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建筑、场地和设备。包括指挥机关、地面和地下的指挥工程、作战工程;军用机场、港口、码头;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洞库、仓库;军事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和测量、导航、助航标志;军用公路、铁路专用线、军用通信、输电线路、军用输油、输水管道;以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规定的其他军事设施。三是军事通信,是指军队和武装部队为实施指挥、运用通信工具或其他方法进行的信息传递,它是保障军队和武装部队指挥的基本手段。如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光通信、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等。
(二)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所谓损坏,是指使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毁灭或损毁,全部或部分地丧失其正常功能。损坏的方法有多种,如:因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交通肇事、建筑施工、采石取土、钻探打眼、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等方法,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设备被毁灭或损毁。此外,除了物质上的有形损坏,还可以采用诸如发射信号干扰,占用军用无线电频率等方法,使军事通讯无法正常进行。
同所有的过失犯罪一样,构成本罪,还必须具备实际造成损害的严重后果,如果虽有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行为,但没有给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造成实际损害,或者损害并不严重的,不构成本罪。
(三)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构成本罪,但司法实践中,常有单位因施工、爆破、建筑、作业等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被毁坏的情况,对此,可以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不对单位处罚。
(四)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发生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四、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的认定
(一)注意划清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过失损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界限。它们在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主观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其主要区别在于:1.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而后几种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本罪侵害的对象只限于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等军用设施,而后几种犯罪侵害的对象均为社会公用设施。
军事制度 篇7
(一)基本规定
《公约》第56条在列举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的权利和管辖权时规定,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对于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建造和使用的管辖权。《公约》第60条又进一步指出,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应有建造并授权和管理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专属管辖权,包括有关海关、财政、卫生、安全和移民的法律和规章方面的管辖权。
(二)军事应用
虽然,《公约》中对专属经济区人工岛屿建设做出了如上规定,但是《公约》却未能对人工岛的概念进行具体规约,在不同地方用可以互换的名称来指代,比如人工岛、装置、结构、设备、机构与机械。换言之,无法区分自然岛上延伸海洋平台建设、延伸结构建设、以及与自然岛相连接的后续子岛的法律地位。但是《公约》却又明确说明,沿海国对后续建设的人工岛屿具有管辖的权利,实际上为沿海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诸如在我国南海地区,可以实现自然岛礁扩建和人工岛屿建设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人工岛屿可以自由选择战略位置,实现更大战略威慑;另一方面人工岛礁建设可以与自然岛礁相连接从而混淆人工岛屿和自然岛屿的明确限制,间接实现岛礁更大范围扩建的目的。
然而专属经济区人工岛礁建设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划定专属经济区是在专属经济区建设人工岛屿的必要前提;其二,必须与经济利益相关。导致我国南海争端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我国并未划定领海基线,相应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范围也并未确定。的确,在南海局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贸然公布领海基线,会导致矛盾的激化。但是,南海中我国已经实际控制的岛屿却应该适时公布领海基线,只有公布领海基线才能谈及按照《公约》合法、合理的进行军事行动。例如黄岩岛应适时划定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换言之,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对岛屿的实际控制。
人工岛屿的民用条件,相对更容易达到。可以利用南海等争议海域进行海洋旅游市场的开发。我国征用两架民航客机先后从海口美兰机场起飞,经过近2小时的飞行平稳降落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并于当日下午返回海口,试飞成功。按照统一口径,这次试飞成功证明该机场具备了保障民航大型客机安全运行的能力,将为岛礁物资运输、人员往来、医疗救护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时将为南海地区的跨洋飞行提供新的备降机场选择和更为经济灵活的航线选择。而民用航空在永暑礁上形成起降能力,也说明我南沙岛屿拥有巨大的民事用途潜力,而对岛礁的实际控制、开发应用是说明岛礁主权的最为重要的申明。无论在人工岛礁还是自然岛礁上,都应该及时通过旅游开发、移民居住等民用手段巩固好军事控制的成果。
二、海洋科学研究的管辖权
(一)基本规定
按照《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对于海洋科学研究的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是《公约》的重要剩余权利,海洋科学研究在《公约》中屡次被提及,但是《公约》却未对海洋科学研究明确说明,这就催生了海洋科学研究制度的剩余权利。
(二)军事应用
尽管《公约》赋予沿海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管辖权,区分了不同研究类型下沿海国对于海洋科学研究的权利。由于海洋科学研究的定义模糊,导致了海洋科学研究与水文测量、军事测量概念区分不清。众所周知,美国经常在我国专属经济区附近海域进行军事测量,尤其是利用水声测量船搜集我国潜艇相关情报具。美国对其行为也做了法律解释,认为是在行使航行自由权,而不是在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美国利用了军事测量、海洋科学研究的混淆,规避将自身行为划归为受沿海国管辖的海洋科学研究,利用航行自由为其行为进行法律辩护。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国内专属经济区立法,规范海洋科学研究的范畴。海洋法是一部动态的法律,许多法律上的创新都是由个别国家实践带动普遍国家实践,上升海洋法会议讨论,写入法律这个过程实现的。通过国内立法规范海洋科学研究,将军事测量纳入海洋科学研究。我国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9条明确规定:“任何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海洋研究,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批准,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但是,国内立法不仅需要加强海洋科学研究的管辖,还需要具体规定将军事测量纳入海洋科学研究的范畴。
三、飞越自由的剩余权利
(一)基本规定
根据《公约》规定,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者内陆国在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下,享有第87条所指的航行和飞越自由。但同时加以限制,必须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遵守沿海国制定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如渔业、环境保护法律等。从中不难看出,适当顾及也是个模糊概念,不易被沿海国把握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将适当顾及解读为严格控制,还有一些国家解读为专属经济区航行、飞越等同于公海一般不进行控制。反映到军事上来,就是存在是否能够限制军舰、军用飞机在专属经济区的航行、飞越自由。
(二)军事应用
防空识别区是限制专属经济区上空飞越自由的手段。2013年我国宣布了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了美国、日本的关注。防空识别区并不是一个由我国创造的全新概念,而是由美国创立的。早在第一次海洋法会议期间,讨论中便涉及该制度。由于当时没有专属经济区,领海之外及公海,所以讨论的主题事关公海上空的飞行,各方意见极不统一。在现存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记录中,加拿大、美国阐述了防空识别区的具体制度,也是唯一一次在联合国外交谈判中涉及到防空识别区。此后,两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文件记录中,连“识别区”一词也没有提及。一方面,防空识别区制度逐渐淡出了国际视野;另一方面,防空识别区制度已经被美国等国家确立下来且主要通过国内立法进行规制。但是,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创造了一个新的海洋区域———专属经济区,这使得防空识别的作用范围在专属经济区上空,而非是公海上空。随着空中打击能力的发展,地区冲突导致的紧张局势,国家需要更广阔的缓冲地带以应对空中摩擦。至今,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芬兰、冰岛、印度、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缅甸、古巴、土耳其、巴拿马均设置了防空识别区。尽管,防空识别区成为国家的普遍实践,但是其范围往往覆盖专属经济区和一部分公海。而专属经济区和公海都有飞越自由,那就必须为建设防空识别提供法律依据、赋予法律地位。从剩余权利角度,专属经济区规定中的适当顾及原则,可以为防空识别区建立提供国际法依据。
2013年11月23日我国公布的防空识别区规则,仅仅6条较为简单。虽然很难具体到法律条文,但是可以在以下两个方向制定具体规定。(1)从国际航空法制度出发,将防空识别区与已设立的飞行情报去及海上搜救责任区相衔接,为防空识别区的剩余权利提供物质基础。(2)形成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方案,在公布的防空识别区规定中,仅表示“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但是一旦出现摩擦的具体措施并没有公布。
在这些方面可以参考美国的相关规定,2013年联邦法规的J分章《空中飞行和一般操作规则》规定第99部分下分两个次级部分,一为总则,二为指定防空识别区。总则部分,详细规定了适用、定义、紧急状况、特别安全指令、无线电要求及其失灵的处置、防空识别区飞行计划要求、通知、位置报告、对美国航空器和外国航空器的不同要求、偏离航线的处理。与此相适应的是,在指导武装力量的具体行动方面,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自卫队联合发布的《司令官海战法律手册》说明了美国防空识别区的做法的法律依据,还以美国做法为参照标准,要求这些武装力量对于外国的防空识别区对等对待,不遵守与美国不同的规定。对于沿海国规定的防空识别区程序适用于无意飞入该国领空的航空器的,美国不承认沿海国具有此项权利,美国不对无意飞入美国领空的外国航空器适用防空识别区程序。因此,美国军用航空器无意进入一国领空的,不得表明其身份以供识别,也不得遵守其他国家的防空识别区程序,除非已经得到美国特别同意允许军用航空器这样做。从美国防空识别区制度建设可以看出,只要存在国家利益方面的需要和诉求,美国就会毫不犹豫地通过国内立法或措施来采取行动,确立有利于自身的规则或制度。其次,只要相关机构与某一制度相关,美国就会通过不同层面的规范,将相关机构的行为纳入其中,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防空识别区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四、结语
专属经济区存在诸多可为军事利用的剩余权利,论文选取了一些已被各国司法实践、军事利用的剩余权利进行分析。站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捍卫我领土主权完整的立场上,对专属经济区人工岛等专属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上空飞越自由这三项剩余权利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外交辞令合理解释我军事行动,通过国内立法明确剩余权利利益导向,通过军事应用策略达成军事行动目的的相关意见建议。
摘要:1982年制定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部关于海洋的法典和宪章,将整个海域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国际海底区域、公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利用不断向深、远扩展,矛盾也随之从领海转移到专属经济区。《公约》中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包含很多剩余权利,这些没有明示或禁止的权利导致了国家间的军事摩擦。该区域易于被军事利用的剩余权利主要包括人工岛屿等的专属管辖权、海洋科学研究管辖权、上空飞越自由,分析和利用这些剩余权利,从外交辞令、国内法建设、军事行动策略等角度为军事利用创造有利环境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专属经济区,制度,剩余权利,军事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居迁.防空识别区:剩余权利原则对天空自由的限制[J].中国法学,2014.02.
[2]陈威.论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D].中国政法大学,2007.
[3]涂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研究[D].南昌大学,2010.
[4]刘惠荣.剩余权利语境下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环境保护管辖权研究[J].求索,2015,06.
军事制度 篇8
一、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 当前我国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 人力资源短缺。军事财务工作中“人少事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方面, 军事财务工作是军事工作的基础, 关系到军事任务和军事建设的方方面面。工作繁杂;另一方面, 军事财务干部编制有限, 再加上军事后勤信息化建设处于发展阶段, 大部分工作需要人来承担。因此, 呈现出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短缺的状况。
第二, 培养结构多样。军事财务干部的培养主要依托军事院校的全日制教育。由于军事财务人力资源较短缺, 军事财务人员的培养同时还依赖各种培训机构的各种短期培训、地方高效的委托培养, 以及各军事单位自主培训。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结构。
第三, 人员知识结构复杂。多样的培养结构, 决定了军事财务人员知识结构的复杂性。由军事院校全日制培养的军事财务人员, 基本知识扎实、专业对口, 其他渠道培养的军事财务人员, 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转行”, 财务理论基本知识积累较浅。
第四, 人员上岗“慢”。一方面由于军事财务工作的军事性, 新财务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军事、政治考核和锻炼, 军事财务工作人员上岗前通常要经过基层部队的锻炼。因此, 一旦原有军事财务人员离开岗位或退出现役, 就容易出现人员“断层”的现象。
二、实施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的作用
第一, 增强财务部门的活力。从组织学上说, 一个组织的生命力与其内部信息沟通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而信息沟通水平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军事财务部门作为军事组织的一种, 其生命力也与军事财务干部的交流轮换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实行财务干部岗位轮换有利于增强财务部门的活力。
第二, 提高财务干部的素质。从人才培养上说, 广博的见识对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断扩展的知识面有利于促进个人知识结构的升级。因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 实行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 有利于增长财务干部的见识, 提高他们对财务业务的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第三, 发挥财务干部的潜力。从心理学上说, 个人工作能力和潜力的发挥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人长期处于同一个工作环境, 容易造成疲倦感和失去新鲜感, 长期下去, 容易消磨意志。实行财务干部岗位的轮换, 使得财务工作人员不长期呆在同一个环境中, 有利于增强工作的新鲜感, 提高工作热情, 从而使财务干部一直保持积极工作的状态, 这样就有助于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而不会因环境的因素造成意志消磨。
第四, 优化财务活动的秩序。从管理学上说, 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达成一致时, 个人在工作中就会自觉、主动地维护组织的目标。实行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 一方面解决财务干部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防止因为人情等问题带来的违反财经秩序的行为。从而使得财务干部切实遵守军事财务法规, 维护财务活动秩序。
三、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的构建
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 就是要打破军事财务岗位、单位的限制, 使军事财务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地从事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财务工作。确保军事财务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 建立军事财务人员档案数据库
各单位及时建立财务人员档案数据库, 并进行实时更新, 完善人员档案信息。主要通过平时各单位对财务干部进行考核摸底。通过多次的考核摸底, 分析其工作特点、优缺点、长短处, 并及时录入人员
■刘志峰范义斌
档案信息数据库。其中考核摸底的形式包括平时的观察、集体办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以及工作成果展示。
要构建多层次、实时、联动的人员档案数据库。军事单位各级均要建立相应的人员档案数据库, 并且能够实现数据的及时上报。最高机构能够调阅并掌握下级各机构的档案信息。
(二) 确定岗位轮换机制
根据财务人员档案数据库, 结合具体单位、具体岗位的情况, 确定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的机制是构建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制度的核心。
一是确定岗位轮换的时机。实施军事财务人员岗位轮换是要解决财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而不是增加财务工作的负担, 因此要制定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的发生机制, 即确定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的时机。二是确定岗位轮换的范围。确定岗位轮换的合理范围是军事财务干部岗位轮换的重要内容。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 合理确定岗位轮换的范围。三是确定岗位轮换的形式。具体的岗位轮换形式主要包括:上下级单位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岗位轮换;同级单位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岗位轮换;部门内部进行岗位轮换以及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四是确定岗位轮换的时限。岗位轮换时限的确定要根据具体岗位的性质和单位工作的实际。一般来说, 财务工作随年度进行循环重复, 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 每年度都有不同的特点, 并且统一年度中不同月份工作任务量有所不同。因此, 岗位轮换的时限可以是短期的几个月, 也可以是一年, 一般不超过两年。
(三) 制定配套机制
军事制度 篇9
一、军事采购监督机制的现状
目前我军军事采购监督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构设置上的相互制约机制。其特点是:
1. 业务主管的多级性。
就全军而言, 军事采购工作的业务管理已经建立了总部、军区级单位和部队三级管理体制。军事采购的第一级主管部门是总后勤部的物资油料部和基建营房部, 分别负责全军物资采购和工程采购的业务管理, 分别汇总、报批物资综合采购机构集中采购计划和工程采购计划, 审定采购方式等。第二级主管部门是军兵种后勤部、军区联勤部物资油料部和工程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系统、本区物资和工程采购的业务管理。第三级主管部门是军级以下部队和相当等级单位的物资和工程采购管理部门。军以下部队的采购, 按照逐级负责、集中需要、集中采购、集中支付的原则, 由各大单位结合实际做出具体规定。
2. 采购经费管理的独立性。
事业部门 (即提出采购需求的部门) 只负责编制采购预算和采购需求计划, 审核招标文件和合同草案, 指导采购机构做好本部门招标等工作。而对采购从预算的“源头”上到结算的“末端”上的全程的财务监督, 对招标文件和合同草案的有关经费条款的审查, 以及采购资金支付和结算的办理统一由各级后勤 (联勤) 财务部门负责, 基本上实现了采购中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的分头负责。
3. 审计监督的全程性。
军队各单位和各部门组织采购活动, 必须依法接受军队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审计监督贯穿于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
二、军事采购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上述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军队内部层级管理体制的体现, 是依据职能分工进行机构分置的一种硬性的架构安排。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制度监督不健全。
制度监督就是一种软约束。法律是首要的制度。最近几年尽管军队出台了一些军事采购的规章制度, 然而到目前为止, 军事采购的基本法律——《军事采购法》还未出台。现有的制度约束仅仅是在总部出台的一些军事规章的层面上。由于法律层次不高, 立法技术存在问题, 所以很难对军事采购活动产生较好的制度约束和监督作用。
2. 采购活动的内部监督不力。
一是内部监督没有独立性。实践中, 内部监督主体隶属采购部门或“两块牌子一班人马”, 内部监督失去了独立性。二是采购程序的不规范, 导致制度性监督不到位。在采购的具体实施中, 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执行不严, 有的单位计划性差, 往往以部门预算代替采购计划, 先采购后立项, 无预算采购和超预算采购现象比较多见。
3. 军外监督缺位。
无论是财务管理部门还是审计监督部门均是军事机构, 他们作为采购的监督主体与军事采购部门同属军方。在采购活动中, 相对于供应商, 他们是利益共同体, 因此军队监督部门在进行 (主动) 监督执法时, 很难真正的体现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这种对立以及对待被监督的采购双方当事人的超脱与公正。
4. 缺乏对供应商的救济机制。
目前政府采购活动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质疑和投诉的救济机制。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在附则里专门做了“军事采购法规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的规定, 因此, 这些救济的规定对军事采购活动并不适用。另外, 尽管军队招标采购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执法, 可以根据《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分别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受理投标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投诉。但这些监督主管部门都是国家行政机关。实践中国家行政机关对军队招标采购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领域, 且多是事前的审批管理, 因此非工程的招标采购的供应商就成了行政救济的盲区, 而且工程采购过程中的监督执法也很难奏效。更何况《意见》根本不涉及非招标方式采购的监督执法。
三、完善军事采购监督机制的思考
1. 建立供应商的救济制度。
借鉴政府采购法的立法模式, 可以考虑尽快加紧制定《军事采购法》, 在《军事采购法》这一层次立法中专设质疑与投诉、监督检查这两章。目前, 在军事采购中建立质疑和投诉这种救济机制, 困难主要集中在向谁投诉的问题上。参照《政府采购法》, 要使投诉能够得到公正、及时的处理, 投诉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受理投诉的主体应有法律赋予的监督执法权;二是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对投诉的事项进行最终的救济, 即如果受理投诉的主体怠于履行职责或错误履行职责还可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然而目前军事采购的监督主体尽管有军事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督执法权, 但是由于这些军事监督主体不是行政法所指的行政主体, 因此当他们不作为或为而不恰当时, 供应商不可能再通过行政诉讼这种最终的司法途径来主张自己的权益。军队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武装团体, 其有不同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自身的结构特征和军事审判体制, 鉴于此, 可以考虑将军事采购领域中与军事行政救济纠纷有关的军事行政诉讼纳入军事法院审判受案范围。目前最高法院已就军事法院审理军内民事案件作了批复, 肯定了军事法院对军内民事案件的管辖权。因此, 将军事采购的监督主管部门受理投诉但不作为或为而不恰当而引起的纠纷归入军事行政诉讼案件, 纳入军事审判的管辖, 既有必要也是可能的。
2. 强化内部监督的制度约束, 建立外部监督机构。
监督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军事采购内部监督的机构设置如前所述形式上已基本建立, 其完善应着重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 (1) 确立采购结果的连带责任制。 (2) 确立采购结果公示制度。 (3) 确立采购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度。 (4) 明确并落实各项规则, 即对采购机构各部门的岗位设置和操作流程, 采购业务人员的资质要求, 集中采购、分散采购和追加采购的基本工作程序, 采购监督检查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强末端的执行力和责任意识。 (5) 采购部门应重视供应商提出的异议和申诉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外部监督包括审计、纪检、财务、社会监督。但是由于审计、纪检、财务监督部门都是军队的机关, 只具备相对独立性。并且军队采购信息有着相对的封闭性, 社会监督很难奏效。因此, 外部监督应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性和效果。建议建立由多个军外主体如经济学者、法律学者、公证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第三方联合监督的外部监督机构。
3. 健全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军事采购的监督对象有对军事采购计划的监督和对军事采购程序的监督, 有对集中采购的监督和分散采购的监督。对于军事采购的过程而言, 军事采购监督应针对一些特别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加强监督力度, 如军事采购的预算编制。另外还应重视对采购方式的选择、供应商资格的审查、供应商的交货和验收等环节的重点监察。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监督而言。集中采购采购人的行为对采购的过程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采购人行为应是监督的重点。在集中采购的过程中, 评标委员会对采购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评标委员会也应是监督的重点。分散采购赋予了采购人较大的决策自由度, 全面的监管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应重视采购人员业务素质的考核以加强其自律, 监管的重点应是采购方式的选择, 特别是对定点采购方式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周建文庾来顺戴雪清:“建立和完善军队采购监督机制”《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6)
[2]余真翰:“论军用物资采购监督机制的建立”《中国物资流通》, 2001 (13)
军事制度 篇10
我国从1956年起就批准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专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1986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下达了《关于对远洋院校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通知》,从航运公司的角度明确了航海类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迫切要求。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以办学目标国际化,质量管理程序化,学生管理军事化的三个专业核心建设思路被提出。由此可见,在航海类专业实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是航海类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
1 航海专业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试行半军管制度进行学生管理已有一个学期,对于在学生管理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半军事化管理现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目前我系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的主要管理制度有以下几条:
1.1 半军事化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条例
组织机构的搭建和岗位设定是进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在遵循分层管理,逐层汇报的原则下。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组织融合了系部主要领导、学生管理岗位教师、学生干部等各层群体。其中,由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分任大队长及大队政委,从而使系部领导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及时了解基层学生管理老师和学生干部在管理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学生管理老师及各班级辅导院任中队管理职务,再从各班级学生干部及班委会成员中选拔优秀学生干部任小队管理职务。从而形成纵向管理,逐层汇报的管理模式。从而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及时,准确的上传下达。
1.2 半军事化管理学生一日生活制度
学生一日生活制度是进行半军事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参照部队军事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因而合理的制定学生在校的起居,学习,及管理的各项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和服从意识,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进行学生统一管理和培养。其中主要包括统一学生作息时间,列队出操及列队上课,学生着装,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等各项方面。
1.3 半军事化管理内务卫生管理制度
内务卫生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于学生在校寝室及个人卫生等各类生活习惯做到约束和要求。做到内务卫生每日一整理,一周一评比,一月一大检查。尤其是对于航海专业学生来说,其主要学生均为男生,因此个人卫生问题及生活习惯问题更加显得重要。半军管的执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寝室脏乱差等情况。
1.4 学生军容风纪,队列管理制度
此项管理制度主要在于通过进行标准队列训练锻炼学生军体素质,提升学生精神风貌。在队列队形的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规定的动作,并使自己的行动和集体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集体的组织观念和较强的纪律性。严格要求的队列队形练习。要求学生通过训练后,课外活动、广播、体育课集队时做到快、静、齐,精神焕发,从而展示了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良好的训练素质,体现了水运男儿的精神风貌。
除了以上的各项管理条例以外,目前执行的半军事化管理条例中还包括“学生请销假制度”,“半军事化管理量化评分细则”,“学生考评及奖惩制度”等各方面管理制度,在此不一一介绍。
2 半军事化管理制度运行经验成果及不足
由于当前各项规章制度仍处于试行阶段,在总结其取得的成果同时,也需要发现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半军管在执行中所体现出的成效主要有一下几点:
2.1 提高了学生纪律意识
学生在执行半军管制度过程中,纪律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其中尤其表现在XX航海班。其各方面表现均相比较大一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大规模缺课及旷课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抑制,经过学生和老师的反映,本学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2 降低了上课迟到率,缺勤率
通过半军管集合列队的要求,学生在课前统一集合列队上课并进行相应的考勤。促使学生养成了按时起床,准时集合的好习惯。对于学生要求在7:45统一集合列队上课一项,就得到了学校老师和领导的好评,这一方面体现出了我们航海专业学生的健康向上的积极面貌,同时也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在该校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3 起到了督促学生内务整洁的作用
在半军管一日生活制度中明确要求寝室内务一日一查的生活制度,其中要求各生活委员每天早上在集合期间对各寝室进行统一检查,督促学生养成了起床叠被,整理内务的好习惯。解决了学生寝室,尤其是男生寝室脏乱差的问题。
2.4 锻炼了学生干部能力,发挥学生干部作用
半军事化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是在通过半军管制度的学习和管理中所养成的自我约束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在学生中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通过学生干部来执行半军管制度的相应检查和考勤。并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独立的解决一些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做到学生自治的核心目标。
2.5 明确了学生管理制度,做到公平统一
半军管制度的本质在于其制度的执行,和其他学生管理方案一样,半军管制度的持续稳定运行的诀窍就在于其制度的公平化和合理化。而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半军管制度从几个方面来解决此类问题,其一是建立合理的半军管组织体系,实现逐层负责,多层管理的金字塔形结构。其二是在考勤制度上创新性的构建独立的相互监督的考勤模式。通过班级考勤,半军管部门考勤和监督部门三个部门的独立考勤而进行相应的比对,借此避免在考勤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同时在半军管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学生在管理上的过度约束和抵制;②制度自身部分要求可能存在脱离实际情况;③学生干部的能力仍与要求有所差距;④半军管制度的覆盖面需要包括整个学管和教学体系;⑤半军管的考评机制及制度评价标准不明确;⑥工作体制和各部门间的组织关系仍然不够清晰,高效。
3 制度的改进和提高
从开展航海专业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的过程中来看,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丰富管理方式及内涵,加大力度建设半军事化管理队伍。从通过半军事化管理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到上升到把其作为一个体系化制度的高度,还有一下几点可以着手改进。
3.1 实现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简单来说就是过程的纪律与结果的反馈相一致
在任何体系管理的组织结构中,信息流的重要性就如同人体血液一样重要。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搭建起整个组织的血脉流通关系。同时也需要注意信息这个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的监督和最后结果的反馈。只有我们随时注意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才能够时刻改进在运行中体现的不足之处。
3.2 提高管理者及学生干部的管理和领导水平,借以形成共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的过程中,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来说,笔者也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经验和管理水平中暴露出的不足,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他校的优秀管理经验来进行弥补。多多加强该校与他校之间就半军管经验的交流和互通,学习他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想法,能够极大的有助于该校半军事化管理相关的管理者的水平,增强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也是需要经过不断端粒和提高的。对于学生干部的管理,既要关心爱护,了解学生干部的一举一动。同时也需要制定职责考核标准,把考核的结果与学生干部的最终考评相挂钩。
3.3 加强文化管理在半军事化管理中所凸显出来的作用
总的来说半军事化管理和准军事化管理实现的主要壁垒,就是被管理者在执行相应管理制度中所体现出的高度自律的意识。对学生进行航海专业及军事化管理的文化熏陶,能够促使学生从抵触学生管理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转变。而文化和制度相互结合,才是制度管理的高级手段。
总体来说,航海学校进行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的重点还是在于师生上下的统一认识和支持,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共同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既要学习部队军事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要结合航海专业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半军事化管理组织结构建设,积极融入学生干部力量,挖掘学生自管自治的能力。最后还要注意到,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管理任务。因此只有实现将管理制度转变为院校特有的管理文化,通过常年的经验积累和提高,最终完成从制度认同,制度执行,最终达到融入学校文化的高级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伟,季超.航海类专业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实证研究[J].学理论,2009(20).
[2]宫春玲.加强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01).
[3]石庆贺,马云芹,唐洪鹏,杨传平.航海类院校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设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12(01).
军事制度 篇11
一、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实施我军院校教育的战略性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军队干部的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战士提拔干部转向直接从地方与部队的高等院校选拔,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部分干部来说,主要是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为重点,注重了培训的针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是学历教育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对军队来讲,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军事领域的不断高技术化,促使我军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对武器装备进行全面掌握,是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必要手殴。培养知识综合化、技能通用化、智力系统化的人才,主要依靠继续教育束完成。
现代化武器、现代化战争对军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院校在满足军事职业军官第一任职需要的基础上,要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适应军官第二、第三、第四……任职的需要上,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继续教育上。在发展战略上要优先谋划,在人员配备上要优先考虑,在经费使用上要优先投入,在装备器材上要优先保障。只有把继续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我军现代化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转移到提高军事人才素质上来。
二、军队院校从学历教育为主向继续教育为主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方针已经明确。1997年12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1998年5月27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军队“院校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大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使院校教育逐步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继续教育为主。”1999年6月8日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的意见》,提出我军要“经过三至厅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网络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体系.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教员、有教材、有保障条件的继续教育局面。” 2000年5川30日,国务院和小央军委做出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基本实现军队的军地通用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2000年12月28门经九届人大19次会议修正后的《现役军官法》第十条规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每晋升一级指挥职务,应当经过相应的院校或者其他训练机构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晋升—每级专业技术职务,应当经过与其所从事专业相应的院校培训;院校培训不能满足需要时,应当通过其他方式,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国民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生长军官提供了广阔来源。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许多大学毕业生把就业方向投向军队,为军队吸引人才提供了机遇。 “九五”期间,全军从地方普通高校接收毕业生30000多名。日前,全军已在全国29所重点普通高校建立了25个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力、公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依托培养工作,在利用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军官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施生长军官军地并举培养的战略,现在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
军队院校继续教育起步发展。目前,在军队院校,普遍建立了继续教育领导机构.有的还建立了继续教
育学院。各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走上以继续教育为主的路子做了大量工作。近3年来,全军举办各种高科技讲座和学习班1万多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80万人次。这些讲座和学习班大部分都是依托军队自己的院校进行的,在普及军事高科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积累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发达国家有经验可供借鉴。美国军队每年所需5万名生长军官,其中有4万名来自国民教育,军队院校则主要负责军官任职前的培训和新装备、新技术、新条例、新战法的培训。俄军、英军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做法。
三、军队院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的对策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和四总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我们认为,我军院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以继续教育为主、以军人职业教育为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院校教育体系,做到数量适当、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水平较高,满足军队建设对各种军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此,必须采取一些对策:
第一,坚持军队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一是逐步扩大接收地方大学生的数量,直接从地方院校引进通用技术人才,军队院校只培养军事专业技术人才。从地方院校引进硕士生、博土生,充实军队院校和科研单位;军队所需的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交由地方院校培养;招收地方院校本科生,经过3个月或半年军事训练后分配到部队任职。二是在地方院校建立健全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制度。大学新生一经入学就及早选择对象,签定合同,并给他们增加必要的军事学习内容,毕业后按一定比例择优录用,主要应接收本科生和硕土生。三是可在一些地方重点大学建立国防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以鼓励和吸引大学生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定向为部队培养急需人才。四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从地方高层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中,吸收和选拔军队所需的特殊人才。
第二,建立初、中、高三级继续教育体系。应在全军成立一系列初级继续教育院校,主要负责营以下指挥管理干部和初级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建立一系列中级继续教育院校,主要负责师团两级指挥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军以上领导干部、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和科技指挥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主要应由军委直接领导的两所大学负责。
第三,扩大在校学员数量,提高师生比例,形成规模效益。教员和学员比例是衡量教育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军院校师生比例通常在1:4到1: 1.5之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汁,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师生比例一般在1:15左右,法国和意大利超过1: 20。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师生比例1997年为1:9。我军院校师生比例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和国内地方高等院校,而且较之美国西点军校1:8的师生比例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军院校体制改革,应适当收缩摊子,合并同类院校,扩大在校学员数量,提高师生比例,使院校在校生达到2000人以上,形成规模效益。
第四,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我军院校设有专业1000多个,数量过多、专业面过窄的问题突出。顺应继续教育和培养复合人才的需要,在院校体制改革中,必须适量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覆盖面。对于军队各院校中虽有军队特色但属重复设置的专业和相关专业,则要尽可能地加以改造与合并。与此同时,要设置一些面向未来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加大高科技知识、新型武器装备知识和现代军事指挥知识的含量,及时组织编写反映新军事革命成果的新教材。
第五,提高生长军官的培训层次。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必须从初级军官培训开始,强大理工利知识的教育内容。然后在其工作期间逐步补充新的知识。目前,我军已经形成了一批重点院校,对这类院校,应重点加强建设,使它们在搞好继续教育的同时,提高学历教育的层次,扩大硕土生和博士生培训的数量,提高培训水平,使之成为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一流大学。这类院校有军委直接领导的,如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也有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的。
第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各院校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同时,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的能级结构,力争到2010年,担任本科生教学和中高级干部继续教育的教员,80%以上具有硕士和博土学位。同时取消编制上的人为限制,按照教员成长的最佳年龄段和科学的群体结构,选拔和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制定优惠政策从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吸引高层次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合理比例。军政后教员,都要有在部队任职或代职的经历,并逐步走开与部队干部交流的路子。
第七,走虚拟化办学的路子。机构和人员要小、要少,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办学。一方面可以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军队院校的吸引力。在这方面美国的国防采办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他国家的军队院校也在走这样一条道路。我军院校必须借鉴外军的经验,压缩军校编制,减少军校人员,走虚拟化办学之路。
军事变革中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 篇12
当今时代正在持续兴起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军事文化的重大变革。当代中国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事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具革命性的要素,是军队战斗力的文化根基。探索和创新符合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1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提升先进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上的军事大国都把取得科技优势作为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决定因素,极力巩固自身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强国地位。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为军事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军事科技的进步发展对战斗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军事科技既是战斗力又是文化。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人履行职能时所必须具备的科技意识、科技文化素质、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是否用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武装军队,是衡量一支部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克敌制胜的关键。军事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不断创新和丰富军事科技文化的内涵。动力机械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催生了机械化作战理论,相对应的军事科技文化就包括强调官兵对机械装备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作战理论、非接触战争理论应运而生,此时,军事科技文化又包含了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军事环境的变革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形式的军事科技文化。当代军事文化对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军事科技文化的功能发挥上。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可以通过观念先导、精神激励、制度规范等文化功能的发挥,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就必然要加快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创新军事科技文化首先要注重更新思想观念,克服陈旧保守的思维方式。建国以来,中国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然而,我军现代化水平和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与当前的形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的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央军委提出了中国军队要尽快完成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历史任务,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质量建军的客观要求。我军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战斗力标准来构建和创新我军军事科技文化。为此,要打破根植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思维方式,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意识是构成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信息优势是最大的军事优势。信息技术是最关键的军事技术。只有形成以创新谋求发展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的内在创新动力,才能凝聚力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家团队,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技术变革和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从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引导我军官兵,增强他们不断学习和创新先进军事科技文化的动力。要提高全军官兵的创新发展科技文化的思想认识,研发和创新军事技术,加快推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和战斗力的提升。
2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优化军事科技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的关键是军事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军事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提高军事人才的信息文化素养。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衡量现代军人素质的主要标志。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能高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装备,有效开发利用与军事斗争相关的信息资源,实现对战争的有效控制。只有具备过硬的信息素养,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趋势,掌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领。现代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参战人员军事科技素质低下,将严重影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我军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以不断提高部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根本目的、以众多军事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为主要途径,建立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构成要素的高素质信息化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牢固树立科技文化是第一战斗力的观念,锻造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
除了深厚的信息科技素养以外,还要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道德品格。尽管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但军人战斗精神仍然在作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仍然是先进军事信息文化的特有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斗精神中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德、顽强的战斗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是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的素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对手利用各种手段释放大量虚假、误导甚至反动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军人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与伦理道德相悖、与正确决策不符的现象。这对军事人才的信息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和政治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信息道德是其在信息化条件下正确行使信息行为、履行军人职责、提高作战能力、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证。可以说,用战斗精神和军事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才是不可战胜的,才是敌人最可畏惧的。
此外,创新发展先进军事科技人才文化,要发展科学的军事体制文化。在深入研究国情、军情的基础上,按照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原则要求,建立一套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军事信息人才制度,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军积极改革体制编制和在改变规模偏大、结构失衡和加强海、空军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军的现行体制编制是以本土防御和大规模地面作战为背景发展而来的,其功能还不能适应维护我国日益拓展的国家安全和发展要求,无法满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以及太空、电磁空间安全的需要,无法达到国内外对我军执行反恐、维稳、维和等非传统任务的要求。从体制创新来看,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做法是:压缩军队规模,优化军队结构,调整领导指挥体制和部队编制,努力使军队各组成部分实现一体化。比如,美军依据“转型性变革”的计划,将打破传统陆海空天等军种体制,按照系统集成的方法,建立“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部队。因此,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把体制编制调性改革引向深入,努力建立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新的体制编制。
3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拓展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改变我军科技文化建设重形式轻效果、资源投入有限的现状,就必须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契机,大力扩展军事科技文化发展空间。积极创造有利于军事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最广泛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创新思想充分涌流、聪明才智竞相迸发的局面。
扩展军事科技文化空间,建设信息化军事,关键是要建立数字化军事网络平台。横向联接部队建设与作战的各个要素,纵向贯穿至基层,使其渗透到军事活动的全过程,使信息化成为军事生活与军事实践的主体形态,在军事与科技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双互动结构,达成相互推进的目的。融通军事信息网络通道,还要营造和谐创新氛围。一个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氛围,对于孕育优秀的军事科技人才和军事科技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鼓励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提倡平等的学术争论,鼓励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文化;强调学风建设,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倡导全军形成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文化风尚,重视创新投资的长期效益,并通过政策法规、条例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搭建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支撑平台;试行军事科研合作制,组织跨学科跨学派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人为学术壁垒,减少重复研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择优支持一批能够与国际期刊接轨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使之成为我军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创新发展军事信息文化必须大胆借鉴学习外军信息文化。我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信息文化建设的“后发效应”,还要大胆借鉴和学习外军信息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教训。一是重视智能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作战理论的创新;调整指挥结构,由原来的垂直树状结构,演变成现在的扁平网状结构;发展系统思维,以避免各军兵种各自开发独立系统造成浪费等。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文化成果。将各类科技文化信息系统有机地联接起来,建构完全开放的科技文化平台和知识枢纽,提高官兵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军事科技文化的传播效能,推进军事科技文化创新。三是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军除了大量网罗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外,还特别重视人才群体组织模式的建设,包括形成完善的人才流动体制、严谨的学术研究体系、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吸收外军信息文化建设经验同时,必须保持我军自身科技文化的特色。努力使信息文化与我军传统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我军信息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军事领域历来就是高新科学技术及其催生的新军事理念、战法技法的“竞技场”。建设和发展以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为要义的军事科技文化,对引领军事变革、加快军队转型具有先导作用。只有站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前沿,加速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技强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军队建设才能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我军才能真正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
摘要:军事文化是推动军事变革的先导力量,人类军事历史的跨越,必然首先发轫于军事文化的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如何创新军事科技文化,从而有效推进我军战斗力的提升,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军事变革,军事文化,信息科技
参考文献
[1]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庆山.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3]苏志荣编.跨世纪的军事新观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