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竞争力(共9篇)
茶叶竞争力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茶叶生产及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全球茶叶第一生产大国及第三大出口国。2011年, 在极为不利的国际贸易困境中, 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出口数量32.26万吨, 同比上升6.66%;出口金额9.6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08%。然而, 与国际上主要茶叶出口国相比, 中国茶叶仍多为原料性产品出口, 竞争手段多依赖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及国际知名品牌, 整个产业亟待从追求规模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升级。面对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 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等国内外经贸形势与环境的变化, 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实现中国茶叶生产及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与健康发展, 应是值得有关各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来分析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1.1 国际市场结构与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从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21世纪以来, 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一直稳居全球前5位。从市场集中度指标 (CR) 看, 2001-2010年的10年间, CR4、CR6和CR8的变动非常平缓 (参见图1) , 三项指标平均值依次为64.6%, 75.4%和81.4%, 这说明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然而,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主要出口国的地位是有较大变化的 (见图2) 。2001年以来, 肯尼亚茶叶出口增长较快, 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 且于2005年超越斯里兰卡, 此后一直保持全球最大茶叶出口国的地位;斯里兰卡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 10年平均在20.25%;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稳重趋升态势;而印度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近10年来却是不断下降, 2010年已经降至10%以下;越南作为新兴的茶叶出口国, 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在波动中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2006年至2009年间, 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从不同茶类的出口竞争来看, 在红茶出口方面, 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分别在大包装和小包装中处于主导地位, 印度也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而在绿茶出口方面, 中国则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01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74%以上, 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极低 (表1) 。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来看, 尽管新世纪以来中国茶叶的RCA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见表2) , 但逐年来看, 仍是具有极强 (2000、2001年RCA指数都大于2.5) 或较强 (2002-2010年RCA指数均介于1.25-2.5之间) 的国际竞争力。然而, 从四大产茶国来看, 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茶叶RCA指数要远远高于印度与中国,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 中国和印度这几年一直在下降, 而肯尼亚和斯里兰卡都在上升。可见, 在四大产茶国中, 中国茶叶的RCA指数是最小的, 与其他三国相比竞争优势差距较大。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表3显示, 中国茶叶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落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因茶叶出口金大, 而进口额相对较小, 其TC指数接近1。而印度和中国茶叶的TC指数均不稳定, 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尽管2009到2010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额都在上升, 但是中国茶叶的TC指数仍明显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4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的国际比较
以1997年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11.83%为基数或参照标准, 计算得出1997-2010年中国茶叶的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 (CMS指标) , 并将其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三国进行横向比较 (见表4) 。数据显示, 在1997-2010年间, 在四大产茶国中, 肯尼亚和中国的CMS指标相对较高且多为正值, 两者呈交替上升趋势;而斯里兰卡和印度的CMS指标多为负值。不仅如此, 印度的各年份CMS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明其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减弱;除2001年外, 斯里兰卡在1997-2005年间CMS指标均为负值, 且较为平稳, 但在2006年, 其茶叶CMS指标突然骤减, 说明当年该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2008年各国的CMS值都有所下降, 但是后来逐渐恢复。但是肯尼亚的CMS值一直居高不下, 说明竞争力最强, 中国次之。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5 小结
综上所述, 新世纪以来, 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的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2001-2010年间, 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不断上升的态势;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RCA指数逐年下降, 表明中国茶叶在此期间的国际竞争力呈减弱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随着中国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外贸商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 工业制成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类似于茶叶这种传统产品在出口创汇中的地位也会明显降低, 因而出现中国茶叶的RCA指数逐年下降的情形。
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TC指数逐年下降, 说明这些年份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期间中国茶叶进、出口额都呈增加的趋势, 但进口额的增幅大于出口额的增幅。通过计算四大产茶国CMS指标并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 中国茶叶的CMS指标逐年上升, 并且总体上高于其他三大产茶国, 表明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上述指标中,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绝对优势的指标, 而RCA指数、TC指数及CMS指标等则是用来测度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优势的指标。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严重威胁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以提高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措施
2.1 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 着力提升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是应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这里主要是应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该类机制主要包括政策、研发、宣传、推广和服务等诸多要素。首先, 政府要强化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不仅是应加大茶农茶机购买的补贴力度, 还要引导茶农选购先进、适用的机型。其次, 加快茶机研发速度。不仅是应整合茶机研发力量, 争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园作业机械;还应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茶机研发中去, 力争研发出各种智能化机械。再次, 扩大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在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增强示范效果。第四, 积极推广有机茶的生产及茶叶综合利用技术。各茶叶产区应积极主动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 提高有机茶的生产能力, 并实施有机茶标准化管理。最后, 努力提高茶农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如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茶园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此类人才应了解和熟悉茶叶贸易的国际规则、茶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涉茶产品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 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2.2 充分利用绿茶竞争优势, 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主要是针对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同, 通过差异化塑造产品特色, 提高绿茶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 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去把握其消费偏好。就品牌认可度而言, 由于消费者对茶叶的质量、营养成分、保健功能和产品口味了解程度不同, 因而其消费选择亦有差异。因此, 必须通过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 利用悠久的茶文化优势促使目标市场消费者加深对中国茶叶的熟悉程度。在质量标准认证方面, 必须整合各类资源, 积极推进美、日、欧等国际有机茶认证工作, 持续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中国茶叶安全健康信息, 增进其选购意向。就产品形式而言, 必须将传统、时尚等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发出速溶茶、风味茶和礼品茶等多种消费功能的茶品,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提升价格及销量, 从而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3 贯彻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被称为茶的故乡, 且中国名茶种类众多。但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 中国的知名茶叶品牌却不多见。因此, 应积极创造条件, 全力打造具有自主产权的知名茶叶品牌, 进一步提升中国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打造国际名牌带动和提高茶叶质量, 同时通过提高茶叶质量以促进打造国际名牌。
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 一是要加强茶树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调整和优化茶园结构, 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奠定基础。二是要合理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 加大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的技改力度, 优化加工工艺, 强化质量控制, 确保茶叶质量。
2.4 提高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积极应对出口贸易壁垒
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 使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目标消费国的有关标准, 突破茶叶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其次, 茶叶生产与出口企业要对各国相关制度或标准进行仔细研究, 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 对农药品种的使用进行合理取舍或选择;同时还应密切关注此类研究成果, 并将其推广到具体生产过程中去, 以此提升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跨越绿色壁垒, 促进茶叶出口贸易顺利开展。
2.5 巩固传统出口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目前,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现象。因此, 一方面应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潜力, 注意将茶叶出口贸易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产品质量的提升上来。另一方面, 为了规避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 必须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这方面, 政府可以运用世贸规则, 加大对茶企在市场拓展诸多方面的“绿箱”政策支持, 包括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2.6 调整和加强茶业的国内支持政策, 建立与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而言, 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 中国茶业的国内支持措施明显不足。中国茶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 因此完全依靠自身发展是不现实的, 还需要来自政府以及非农产业的支持。入世以来, 为了履行自身义务, 中国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对减弱。但实际上政府仍是可以参照WTO的有关规则, 修订和完善与茶叶生产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 尽可能地使其与WTO规则相吻合, 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此外, 政府还应加大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促进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从茶叶出口贸易环节来看, 涉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诸多方面, 相当部分企业对有关的国际规则以及进口国的政策措施缺乏了解或熟悉, 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因此, 必须建立和完善茶叶出口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组建全球化经营咨询服务机构和提供现代化的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在这方面, 各级政府和茶叶行业组织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立信息人才的交流通道、研判国际市场走势、监督引导行业自律、提供出口指导及产业预警等方面, 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有效作为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赵彦云等.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郭东旭.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D].南京财经大学, 2010.
[4]吴静静.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D].宁波大学, 2006.
[5]刘永娟.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2008.
[6]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2) .
[7]王莉娟.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6) .
[8]周薇薇, 李晓明.基于CMS模型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扩张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1) .
[9]马章良.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J].对外经贸实务, 2010, (1) .
茶叶竞争力 篇2
--------2013-2018年中国茶叶市场竞争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世界茶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世界茶叶行业的现状分析
一、世界茶叶行业的发展规模
二、世界茶叶行业的供求分析
第二节 世界各国茶叶行业市场分析
一、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
二、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
三、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
第三节 2013-2018年世界茶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章
中国茶叶行业环境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国内茶叶行业运行环境
一、全球经济与贸易平衡性分析
二、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三、相关经济政策
第二节
国内茶叶行业技术环境
一、中国茶叶的指标要求
二、新的产品引导市场
第三节
中国茶叶行业社会环境
第三章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界定及发展史
二、茶叶产品分类及特性
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中国茶叶行业面临的威胁
一、进入者的威胁
二、替代品的出现
三、行业内企业竞争状况
第三节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一、功用日益复杂
三、产业环境转变为相对规范透明与国际接轨
四、技术成为推动茶叶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五、茶叶的功能发展趋势
第四节 中国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一、中国茶叶市场应用分析
二、茶叶市场混乱须整合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三、茶叶市场管理“隐形”
四、茶叶市场存在的几点问题
五、强化茶叶市场监管策略
第四章 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茶叶行业生产状况
一、中国茶叶产量统计
二、2013-2018年中国茶叶需求规模的预测 第二节 中国茶叶销售市场分析
一、中国茶叶月度销量
二、中国茶叶出厂价格
第三节 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分析
一、中国出口数量和金额统计
二、中国进口数量和金额统计
第五章 中国茶叶知名品牌经营战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茶叶行业代表品牌经营状况 第二节 中国茶叶企业竞争策略
一、增加研发投入和推出新品
二、市场细分
三、产品差异化
第六章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供需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业整体供给态势展望
一、茶叶业历史供给状况与相关指标
二、影响茶叶业历史供给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茶叶业历史供给的主要因素:
四、2013-2018年中国茶叶业供给总量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需求态势预测
一、茶叶业历史需求状况与供需缺口分析
二、影响茶叶需求关系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思路的确立与方法介绍
四、2013-2018 年中国茶叶需求总量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进出口态势展望
一、中国茶叶业历史进出口总量变化
二、影响茶叶进出口的主要因素
三、2013-2018 年中国茶叶业进出口态势展望
第七章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一节 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周期
一、茶叶业的经济周期
二、茶叶业的增长性与波动性
三、茶叶业的成熟度
第二节 中国茶叶行业历史竞争格局综述
一、中国茶叶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中国茶叶行业竞争程度
第三节 中国茶叶行业国际竞争者的影响
一、国内茶叶企业的 SWOT
二、国际茶叶企业的 SWOT
第四节 2013-2018 年中国茶叶行业竞争格局展望分析
第八章 茶叶厂商竞争分析
第一节 国外生产商进口商 第二节 国内主要生产厂商 第三节 国内主要经销商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2013-2018年茶叶行业规模预测
二、2013-2018年茶叶行业结构预测
三、2013-2018年茶叶行业技术发展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运行状况预测
一、2013-2018年茶叶行业产值预测
二、2013-2018年茶叶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三、2013-2018年茶叶行业进出口状况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竞争预测
第十章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效益判断与投资机会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一、政策风险
二、技术风险
三、市场风险
四、经营风险
五、进入退出风险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行业企业经营战略建议
一、产品类型的选择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
二、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三、企业管理变革
部分图表目录:
图表
2009-2012年全球茶叶市场产品比率
图表
2009-2012年全球茶叶市场厂商市场占有率
图表
上海、北京、广州三地茶叶品牌市场占有率情况 图表
茶叶产业供应链情况
图表
2009-2011年中国茶叶销量统计 图表
2011年1-12月中国茶叶销量统计 图表
2013-2018年中国茶叶需求规模 图表
2008-2011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 图表
2008-2011年中国茶叶出口金额 图表
2008-2011年中国茶叶进口数量 图表
2008-2011年中国茶叶进口金额 图表
茶叶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图表
茶叶华北区域市场保有量 图表
茶叶东北区域市场保有量 图表
茶叶西北区域市场保有量 图表
茶叶华东区域市场保有量 图表
茶叶华中区域市场保有量 图表
茶叶西南区域市场保有量 图表
茶叶华南区域市场保有量 图表
国内不同规模企业竞争力分析
图表
全球茶叶行业领导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图表
2005-2012年茶叶行业对外依存度 图表
2010-2012年茶叶行业销售渠道分布 图表
2010-2012年茶叶行业主要代理商分布 图表
国内茶叶市场占有率前十名
图表
2005-2012年中国茶叶供给量变化图 图表
2005-2012年中国茶叶需求量变化图
图表
中国茶叶行业企业区域分布图
图表
中国茶叶行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布图 图表
茶叶产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
2013-2018年中国茶叶业供给总量预测 图表
茶叶业历史需求缺口分析
图表
2013-2018 年中国茶叶需求总量预测 图表
中国茶叶业历史进出口总量变化
图表
用户心目中评价最高的茶叶品牌分布情况
图表
2013-2018年茶叶行业规模预测
图表
2013-2018年茶叶行业产值预测
图表
2013-2018年茶叶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图表
2013-2018年茶叶行业进口状况预测
图表
2013-2018年茶叶行业出口状况预测
图表
2013-2018年茶叶行业市场供给状况预测
图表
2013-2018年茶叶行业市场需求状况预测
略……
--------------------
网 址:
茶叶竞争力 篇3
关键词:浉河区;生产优势;竞争力;茶产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2.019
Analysis of Production Superiority and Suggestion of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in Shihe Area Tea
LI Cai-li, LI Bin-qing, DANG Yong-chao, CHEN Zhen, ZHANG Shun
(Xi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Abstract:Beginning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n industry scale, industry chain, leading enterprise,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brand building of tea industry core region of Xinyangmaojian tea in Shihe area,the article explains several large superiority condition including policy, ecology and technology in Shihe area tea production as tea industry cluster district, other main problems discussed on low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degree and cultivation level in current tea industry.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such a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ea varieties distribution, vigorously promoting mechanized production, carrying out policy of country of origin protection of Xinyangmaojian tea varieties, guaranteeing food safety of tea products, deep development of follow-up industry in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of Shihe area tea industry.
Key words:Shihe area;production superiority;competitiveness;tea industry; suggestion
1 浉河区茶产业现状
浉河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因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浉河而得名,享有“豫南明珠”之美誉,面积1 512 km2,下辖8个乡镇、8个办事处,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和原产地,还是2008年开创的新派红茶“信阳红”的发祥地[1]。
1.1 产业规模
目前,浉河区茶园面积4万hm2,可采摘面积近3.3万hm2,2014年茶叶产量2.5万t,涉茶产值51.5亿元。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龙头企业、涉茶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24家[1]。
1.2 产业链条
浉河区在巩固传统信阳毛尖名优绿茶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出信阳红、信阳观音茶等茶类,以信阳毛尖茶为功能成分原料的蜂蜜凉茶、茶胶囊、茶微粉、茶含片的研究开发为当地夏秋茶资源的充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2]。与茶相关联的茶园管理、制茶机械以及茶叶包装等新品开发生产初具规模,茶体验游、农家乐逐步发展成为美丽茶乡的旅游亮点。
1.3 龙头带动
浉河区境内的信阳毛尖集团、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入选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龙潭”牌信阳毛尖茶先后荣获“国优金奖”、“中华老字号”和“河南名牌”,浉河港两潭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茶叶十大专业合作社”,浉河港联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华供销总社全国示范社”,茶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
1.4 集群发展
浉河区茶叶优势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信阳市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了茶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措施保障,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集群规划新上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三园”建设、信阳国际茶城、信阳云龙包装产业园等项目,计划累计投入资金50亿元[1]。
1.5 品牌建设
目前浉河区注册涉茶商标67个,知名茶叶品牌15个,其中“龙潭”、“文新”为中国驰名商标,“五云山”、“广义”、“傲胜”、“贤峰”、“两潭”等为河南省著名商标,“浉源春”、“九峰”等为信阳市知名商标[2]。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杂志、中茶所中国茶叶网等联合评估,2015年信阳毛尖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55.73亿元,排名全国三甲。还引进了福建“华祥苑”、“九拓”、“正山堂”等知名品牌,为浉河区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生力军。
2 浉河区茶叶生产优势
2.1 政策优势
河南省政府先后出台《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浉河区列为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给予政策支持。浉河区围绕茶叶产业集群建设,设置生态种植基地与观光体验区、集中加工仓储物流与文化创新园区、高端研发、人才培养与产品展示交易区等三大功能区,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主线,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茶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人才培养、形成涉茶产业集聚效应、推进茶叶科技创新示范[3]。
2.2 生态优势
浉河区地处淮河上游,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冷暖适中、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4]。一般茶树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为10 ℃,最佳温度为20~30 ℃,树叶新梢持嫩性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 ℃。当日均温稳定通过10 ℃时茶树开始萌动。浉河区处在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大别山、桐柏山腹地,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年均温15.1 ℃,年稳定超过10 ℃的活动积温在4 800 ℃以上,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持续时间长达224~230 d,为茶树正常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浉河区年均降水量1 109.11 mm,在茶树旺盛生长的4~10月降水量在800~1 100 mm之间,占年降水量的80%,能充分满足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5]。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茶树生长要求酸性土壤,透气、透水性能良好,养分含量丰富,浉河区土壤大部分是由花岗岩发育而成,属黄棕壤土属。其中由砂岩、泥质岩风化的残积、坡积母质发育成的砂泥质黄棕壤土属以及在此类岩石上发育成的大量的粗骨土和石质土等,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1.5%以上,土壤pH值介于4.5~6.5之间,土壤元素位于正常阈值,极适合茶树生长[6-7]。
2.3 技术优势
目前浉河区拥有成熟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无性系茶叶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完善的信阳毛尖茶技术标准、信阳毛尖机械化清洁化加工技术规程和信阳红红茶初制技术规程等技术体系完备,按照清洁化生产要求,施行机械化栽培管理与采摘、生产线制茶技术,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依托国家茶叶技术体系信阳茶叶综合试验站、河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市农林学院茶学系、浉河区茶叶局和浉河区茶叶协会等茶叶研究机构和技术平台,定期对茶叶从业人员在茶园管理、茶叶制作和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全程业务培训与技术示范。目前,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多人服务于浉河区茶产业。
3 存在问题
3.1 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浉河区茶叶种植规模大,茶园相对集中,但产业链短,总体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企业协作、创新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茶叶企业、实体经济组织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各个乡村茶叶生产联系松散,各自为政,没有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合作,数目极少的协会也是组织松散,形同于无,大多茶农依然沿袭各自的制茶习惯和操作方式,茶叶从业者没有接受现代专业化组织化理念,千家万户小生产仍是生产经营主体,没有走出“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格局,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的充分发挥。茶叶实体经济的整体实力较弱,现有各个经济实体在茶园开辟、技术指导、采摘制作、宣传促销等方面各自为战,难以形成资金的大积累、大投入,市场辐射能力、基地带动能力有待提高[8]。
3.2 栽培水平低
浉河区茶园面积居河南省第一位,是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区),“十一五”以来响应市委市政府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打造茶叶强区的号召,种植面积陡增,受相关专业培训力度不够、新垦茶园立地条件限制,标准化茶园比例虽然有所提升,但运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面积不大,一些茶园仍然是种子穴播的有性系茶园,种植方式仍然沿袭以往模式,没有按照适应现代化的机械化修剪和采摘管理要求进行园区设计安排,会大大迟滞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
4 浉河区茶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4.1 合理布局茶树品种
利用原有的茶树群体种品种资源,选育无性系新品系,结合外来优良品种的引种和鉴定,实现早、中、晚品种合理布局,在浅山丘陵地带种植一定比例的适制信阳毛尖茶的发芽早、抗逆性强的中小叶品种,适度搭配种植适制信阳红红茶的茶树品种,高山茶园以维持现状为宜。
4.2 推行机械化生产
在浅山丘陵、平地茶园大力推行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2],及早着手改造20世纪建设的密植茶园,以满足即将普及的耕作、采摘机械化生产作业。并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推广茶叶加工机械化,海拔300 m以上山区保留传统手工制茶。鼓励茶叶企业、合作社、个私经济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迅速在浉河区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茶叶加工连续化[9]。
4.3 落实信阳毛尖原产地保护政策
执行原产地保护政策是力促信阳毛尖茶回归的有效对策。一段时间以来,纯芽头成为信阳毛尖的代名词,用芽头做茶,成本高,茶叶的利用率低,不利于茶农增收。信阳毛尖春茶生产1个月左右,一个人工采摘一天做不到500 g干茶,实际生产中一味采小采芽头,大量鲜叶不能及时下树,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给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带来致命伤。纯芽头茶除了鲜爽度高以及所谓的“好看”之外,没有别的好处。相较于芽叶茶,芽头生长周期太短,茶多酚含量少,微量元素含量低,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所制茶叶口味淡,仅冲泡2~3次[10]。消费者品饮不到信阳毛尖茶固有滋味,弄丢了传统,浉河区茶产业走进死胡同,导致山寨版信阳毛尖茶有机可乘。利用大企业的精品名牌战略来阻止非原产地的山寨货干扰信阳毛尖茶市场,加强浉河区的茶叶原产地保护,迫在眉睫。推动茶叶企业、行业组织、茶农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加强价格、品牌和标识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对于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共用品牌使用权、建有基地、获得相关茶叶质量体系认证,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优先扶持[11]。整合信阳毛尖集团、文新等茶企和“龙潭”、“文新”等品牌形成企业航母和国际品牌,在利用现代传媒方面形成拳头。
4.4 保证茶产品食品安全
推行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势在必行,全方位推广使用业已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和茶产品溯源系统,为浉河区茶食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4.5 深度开发后续产业
利用浉河区优越的自然生态、丰富的人文历史等独特资源,开发南湾湖茶产业观光带、“五云两潭一寨”高山茶体验区,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游,让游客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乐趣,体验饱含悠久历史、富含现代气息的浉河区茶文化。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主要经验和做法[J].中国茶叶,2010,32(12):16-17.
[2] 亢崇仁,郑志强.百年金奖信阳毛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
[3] 赖刚,陈佩.信阳市浉河区茶叶产业将集群化发展——访浉河区茶叶管理局局长张广成[EB/OL].(2012-09-04)[2015-10-19].http://www.zh-hz.com/dz/html/2012-09/04/node_41.htm.
[4] 袁国强,冯德显,吕立哲.信阳茶叶——绿色食品产业的锻造与发展[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5] 杜庆萍,周虞,许萍,等.信阳毛尖茶气象条件分析[J].河南气象,2001(2):27.
[6] 刘超良.信阳茶叶种植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7] 吴淑平,吕立哲,金开美.信阳市茶叶主产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10):77-80.
[8] 金开美,吕立哲等. 浉河区茶产业SWOT分析[J].茶叶,2010,36(4):199-202.
[9] 金开美,李彩丽,蒋双丰,等.浉河区茶叶加工环境现状及优化对策[J].中国茶叶,2009,3(5):40.
[10] 刘怀廉.名茶区说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篇4
1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际竞争力成了国际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标准, 学术界仍有着较大分歧, 并未形成为人们广泛认同的定义或评价方法。不过, 人们通常以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作为评判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 是指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对国家而言, 某个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 则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该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低, 则表示该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从2000 年到2013 年, 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12%~15% 之间, 且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07 年欧盟出台农药检测标准之后, 中国茶叶出口受阻, 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1]。从总体上看, 世界茶叶市场基本为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四个国家所垄断, 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长期居于世界第三。
1.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TC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 = 出口额-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TC指数总是处于-1 与1 之间, 数值越大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力越强。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2000 年至2013 年之间, 中国茶叶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处于0.9 左右徘徊, 这说明中国茶叶产业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肯尼亚与斯里兰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高达0.97 和0.96, 这说明两国有着很强的贸易竞争力;印度和印尼的竞争力指数也长期处于08~0.9 之间, 这说明印尼、印度两国的贸易竞争力与中国相当。
1.3 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是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物价状况的指标, 也是衡量某国或地区出口产品价格变化情况的显示性指标。如果某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 则生产者价格指数就会下降, 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减弱。据联合困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 从2005 年到2012 年中国茶叶的生产者价值指数上涨18%, 茶叶出口价格呈缓慢上升趋势;印度则上涨了73%, 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印尼、肯尼亚、斯里兰卡则有不同程度下降[2]。
综上所述, 中国茶叶产业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贸易竞争力, 但是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伊斯兰卡、肯尼亚两国差距较大, 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2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1 中国茶叶产业的优势
第一, 自然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叶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分布区域广, 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以中国东南地区为例, 东南部多为丘陵地带, 多为酸性土质, 冬季温度较高, 光照和降雨量充足, 这些都有利于茶树生长。
第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3000 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茶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茶文化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 中国茶叶种类齐全, 名优茶叶有一千多种, 如西湖龙井、祁门红茶、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这种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中国茶叶出口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2.2 中国茶叶产业的劣势
第一, 茶叶质量不高。总体上看, 产业国际竞争往往经历资源、产销、资本、技术四个竞争阶段, 而世界茶叶产业竞争尚处于产销竞争的发展阶段, 主要依靠土地禀赋、劳动力成本等进行竞争, 前者决定着茶叶生产质量, 而后者决定了茶叶生产成本。从土地禀赋看, 我国茶叶生产面临着土地流失问题, 如信阳、黄山、武夷山等地茶林都存在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问题, 这些直接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都有许多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 如斯里兰卡人就采用“双行隔离草”技术防止水土流失, 很好地解决了茶园水土流失问题。虽然中国茶叶生产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由于农药残留、耕种不科学、重金属超标等因素影响, 中国茶叶质量并不高, 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比如, 2014 年欧盟就对中国茶叶农残检测超标通报了33 次。在茶叶加工方面, 中国茶叶企业普遍存在加工条件差、产品质量低、缺乏深加工等问题, 导致中国茶叶行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 多以散装茶叶出口为主。
第二, 生产成本提升。中国茶农的文化程度较低, 仍采用传统的修剪、施肥、加工技术, 这显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此外,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中采摘、制茶等环节占据80% 的劳动量,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茶叶采摘和加工成本急剧增加。以安徽黄山为例, 2011 年每公顷茶叶人工成本106.3 元, 比2009 年增长了21%。与此同时, 茶叶生产的化肥、农药成本也不断增加, 如2012 年全国农资产品价格平均上涨25% 左右, 这些都提高了中国茶叶产业的生产成本[3]。
第三, 产业链不健全。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茶叶生产规模、产品品牌等密切相关, 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国均以小规模茶园为主, 其中, 斯里兰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最高。中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茶农、企业、经销商等各自为营, 各种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比如, 许多地方都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 但茶农参与合作社的热情并不高。以福建安溪县为例, 全县共注册成立296 家茶叶种植合作社, 但多数茶农不认同合作社的品牌销售、市场定价、合作经营等, 也并不愿参加合作社。
第四, 市场集中度高。中国茶叶销售主要集中于亚洲与非洲, 集中于摩洛哥、日本、美国等国。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 2014年中国茶叶出口国家超过120 个, 但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仅有摩洛哥、多哥、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十个国家。因而, 中国茶叶出口很容易受美国、日本、摩洛哥等国家茶叶消费影响。比如, 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 卢布大幅贬值, 乌兹别克斯坦茶叶需求不旺, 美国茶叶需求量下降, 这些都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从茶叶种类上看, 大部分国家都有消费红茶的习惯, 而绿茶消费多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中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 绿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0%, 但全球绿茶市场已接近饱和。欧洲、北美等国有着较强的茶叶消费力, 但是这些国家以红茶消费为主, 而中国很难在国际红茶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4]。
3 提升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3.1 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近年来,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茶叶出口价格大幅上涨, 也抑制了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的需求, 降低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 应不断推广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 提升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以缓解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压力, 提升茶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3.2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针对中国茶叶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 应积极对茶农、茶叶生产企业进行茶叶产品质量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与生产管理技术。应为茶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引导茶农科学种茶、科学管理, 以有效控制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此外, 应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 确保茶叶种植、施肥、采摘等符合国际标准。
3.3 培育茶叶龙头企业
针对中国茶叶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 应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鼓励茶叶行业的兼并重组和企业并购, 打造中国的茶叶品牌, 切实改变“有名茶, 无名牌”的产业现状, 提升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支持大型茶企整合茶叶的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环节, 以促进茶叶行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5]。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 应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 制定适合茶叶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比如, 应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 推进茶叶产品标准化建设;应支持和鼓励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 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此外, 应积极推进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 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茶叶研究体系, 以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3.5 拓展国际茶叶市场
针对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应将红茶出口作为茶叶出口的重点内容, 在稳定绿茶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红茶市场。面对欧美、澳洲市场苛刻的农残检测标准, 应大力支持有机茶、优质红茶的产量和出口, 开发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 以迎合高端客户的消费需求。在茶叶市场开拓中, 应通过展销会、交易会等途径宣传中国茶文化, 提高中国茶叶的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 提高中国茶叶的文化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 2006, (1) .26--28.
[2]阮菊英.五巨头过招搅浑茶饮料市场[J].中国茶叶, 2003, (2) , 1.
[3]姜爱芹.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J].中国茶叶, 2003, (2) .34-35.
[4]余艳锋, 邓仁根.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12) , 23-26.
茶叶竞争力 篇5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区六安市的金寨、霍山县及裕安区, 属淮河流域, 光照充足, 气候湿润, 相当适宜茶树的生长, 是安徽省两大重点产茶区之一。六安产茶始于秦汉, 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茶产业是六安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
六安瓜片, 又称片茶, 为绿茶的特种茶类, 采自六安当地特有品种, 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瓜片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谷雨至立夏之间, 较其它高级茶迟半月左右, 待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 将茶叶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 嫩芽炒“银针”, 叶片分老嫩片, 炒制“瓜片”。六安瓜片的成品, 叶缘向背面翻卷, 呈瓜子形, 汤色翠绿明亮, 香气清高, 味甘鲜醇, 深受广大饮茶爱好者的青睐。六安瓜片是国内诸多名茶中惟一去梗、去芽仅用茶树嫩梢叶片炒制而成的茶叶, 制作技艺绝妙。而且通过近几年的工艺创新, 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安瓜片在所有绿茶当中营养价值相当高, 因为全是叶片茶生长周期长, 茶叶的光合作用时间长, 茶叶积蓄的养分多。如表1所示, 六安瓜片内含有非常丰富的化学成分, 儿茶素含量及非醋型儿茶素比例、茶多酚含量较高, 从而形成了六安瓜片“醇厚、甘稍、耐泡”的滋味特征。与其他茶叶相比, 瓜片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具有较强的预防龋齿、降血脂、抗炎症、抗衰老以及减肥和防癌的作用。
单位:mg/g
数据来源:管荣生《十大名茶滋味与化学成份关系的探讨》。
2“六安瓜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小农经营格局分散, 茶农的组织化和机械化程度低, 无规模效益。
六安地区的茶园种植规模与全国水平相比虽然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福建的安溪、云南的普洱等产茶大市却相差很多, 而且茶叶产业的规模小。虽然自然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却没有被很好的利用以发展大规模茶树种植。
当今国内茶叶生产的主流模式是大规模的茶园生产, 而六安瓜片的生产主要是以家庭手工为主, 大量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式生产, 对劳动力投入依赖程度高, 机械化普及水平低, 导致六安瓜片在生产规模上处于劣势。
由于受到规模的影响, 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六安瓜片的生产和加工是主要是自主生产的茶农, 茶区分散, 低水平加工, 茶产品种类较少, 质量参差不齐, 标准化生产就很难形成, 这种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上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 容易出现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产品, 成为发展生产、增加销售、扩大出口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 成千上万的家庭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信息不对称限制着生产, 也影茶叶的市场流通。茶农缺乏中介服务, 他们面临的主要是集市贸易以及茶叶收购站形式的初级市场, 无法参与国内市场的大循环, 更不用说与国际市场接轨。
(2) 茶叶生产科研投入不足。
对茶产业而言, 科研投入主要包括良种茶树育种栽培, 有机肥及生物农药的研发及应用和相关的技术支持等等。六安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老旧茶园基础比较差, 由于良种化程度低, 田间管理落后, 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所以科技对茶叶生产的贡献率相当低下。加之对科研开发的投资不够, 茶叶资源利用不足, 精、深加工程度不够, 高附加值的产品稀少, 所以茶叶制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或原料性产品, 效益不理想。
六安瓜片的种植过程中对化肥及农药使用水平较高, 很多茶农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 同时为了节约成本, 给茶树杀虫除菌都使用毒性残留高的农药, 而很少使用生物有机肥农药。由于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小, 大部分茶农又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 造成了茶叶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比较大, 卫生质量不过关, 缺乏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欧盟、美国等国家 (地区) 先后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卫生要求, 这些新的绿色壁垒或技术性贸易壁垒极大的损害了茶叶的出口。
(3) 销售渠道窄, 茶业电子商务空缺。
目前, 六安瓜片仍然沿袭旧的生产和管理模式, 仍然处于“有什么, 销什么”的发展阶段, “原料”仍然是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核心要素, 缺少深加工, 产品附加值较低, 茶产业的生产、销售决策仍然是靠近产茶地。在江浙等经济发达省份, 茶农是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善于把握市场行情, 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而六安茶叶产品销售主要是通过茶叶企业向各个散户收集原料, 出售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这种销售模式狭窄单一, 容易导致茶农与市场脱节, 处于被动的不利状态, 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茶业行业是我国较传统的行业, 目前的经销形式是以坐店经营、关系营销等为主要的经营方式。近些年互联网飞速发展, 但六安在茶叶电子商务领域却几近空白。目前互联网上的有关六安瓜片企业的网站, 关于茶叶的信息只局限于少数茶叶产品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 而关于茶叶的特性、价格及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甚少, 传统的茶叶行业和新兴的电子商务还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
(4) 茶叶品牌意识差。
六安茶叶历史悠久, 品种丰富, 但却没有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的品牌, 尤其是高档茶市场上竞争力更是捉襟见肘。长期以来, 六安茶叶乃至整个中国茶叶市场都陷入一个“有姓无名”的怪圈里。有姓, 是指茶叶有品种, 目前只要说到茶的名字都以茶的产地出名如:六安瓜片等。无名, 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 一直以茶叶的产地作为品牌, 产品的名称却没有办法脱离产地来独立。但说到英国红茶, 人们想到的都是“立顿”、“川宁”这些品牌。
茶商在出售茶叶时的定价标准主要是茶叶产地和炒制技术, 品牌意识淡薄。六安有很多分散的小规模茶厂, 个体化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六安市场上所有的茶叶都叫“六安瓜片”, 但不同的生产企业又有不同质量的产品, 价格的差异也很大, 每家茶行都有“特级瓜片”、“一级瓜片”等等分类, 却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很难达到茶叶标准化。市场上有无数家个体茶厂, 但缺乏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来将品牌整合。品牌是质量的保证, 是消费者的信心所在。名优茶叶的无序竞争, 使得消费者对茶叶品牌产生混淆, 更不要说对品牌的忠诚度了。
不仅仅在六安, 整个中国茶叶市场都处于一种有名茶但无名牌的境地, 中国茶叶的产业发展仍然处在依靠产品竞争的阶段, 必须要加强依靠品牌竞争的意识。品牌的整合就是要把茶叶市场上的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综合起来。小型的企业资金不足, 技术落后, 根本无法做到资源整合, 只有发展龙头企业, 才能打造出知名度高的茶叶品牌。中国茶叶长期以来虽然销售量大, 但利润率很低, 利润空间很小, 就是因为没有品牌, 所以缺乏竞争力。茶叶是一种商品, 商品就是要依靠品牌去竞争, 打造名牌产品, 才能进一步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六安茶产业竞争力。
3 如何提高“六安瓜片”的市场竞争力
(1) 完善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制度。
六安瓜片的生产和经营分散的现状已经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提高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不仅是实现茶叶品牌化经营的需要, 也是提高茶产业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最适宜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 即茶叶公司通过土地承包形式在产区建立茶叶生产基地, 在自主生产的同时, 还与各分散的农户签订合约, 由基地公司向农户提供优良的茶树种苗、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 适时向农户进行培训、指导, 对分散的农户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这样既提高了农户茶叶的品质又能增加茶叶的产量。农户产出的茶叶再由基地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又能促进机械化操作的普及, 减少人为因素对茶叶的标准造成影响。通过这种模式,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保障了农户的基本利益, 提高茶农的收入。把茶农的利益与茶叶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 提高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扶持茶业龙头企业, 增强品牌整合能力。
茶叶品牌战略的实施, 应当与大企业集团战略相结合。目前六安瓜片的生产仍是一家一户小企业分散管理, 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和产业化生产能力, 就很难直接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品牌整合能力低是六安瓜片茶业多年没有创建知名茶叶品牌的主要原因。品牌整合能力实际上是一个资源整合、技术整合、资本整合和市场整合能力, 分散经营的小型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 而龙头企业是集科技开发, 市场开拓, 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经济实体, 具有强大的品牌整合, 能开发和引导市场的方向发展。
目前在六安瓜片茶的市场上还比较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龙头企业, 因此必需大力培植, 加快形成市场、龙头企业、茶叶基地的农户连成一体的的茶产业实体。龙头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原创品牌, “六安瓜片”只是一种知名的茶叶商品产地品种, 它不能作为一种品牌, 更不能代表产品和企业的形象。企业已有了产地品牌, 还需要有证明商标, 人们才能知道该产品是真正的六安瓜片茶了。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商品质量和信誉度, 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 实际上购买的是信任的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通过龙头企业的引导实施品牌战略, 发挥品牌效应, 带动“拳头”产品, 扩大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使六安瓜片走向国际市场, 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茶叶品牌。
(3) 推进高新技术的运用。
六安瓜片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与加工工艺、品种更新、产品优化、产品深度开发等技术性因素有直接关系。技术因素在六安瓜片的生产中至少有以下三个重要方面:首先, 优良的种植工艺、加工工艺等技术性因素是六安瓜片产品质量的根本保障, 六安瓜片正是因其特定的种植环境、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而得名;其次, 品种更新、创新工艺有助于实现产品优化和产品深度开发, 即能在传统的六安瓜片茶成品之外, 扩宽加深其产业链, 生产高附加值的茶叶开发产品, 如茶饮料、茶保健品、茶药品等等;再者, 在茶叶的对外出口过程中, 面临着日本、欧盟等主要出口地区日益提高的技术壁垒, 在六安瓜片的生产加工中采用高新技术, 是一个有效的应对策略。
(4) 充分发挥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相较于黄山毛峰等其他名茶, 六安瓜片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于其不仅只有优质的茶叶产品, 还有深厚的茶文化、优越的人文环境为依托, 这极高地提升了六安瓜片的文化品位, 增强了六安瓜片在消费者心目中美誉度。人们品茶, 其实品的是一种文化, 先有了文化, 才有了滋味的绵长。也就是说, 因为有了茶经、茶诗、茶词漂浮在茶雾上, 茶, 才有了独特的味道。人们爱茶, 热爱的当然不仅仅是茶香, 更多的是爱它的品质。具体说来, 六安瓜片的发展, 应该构建在六安茶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构架之中, 形成三者相辅相成, 互助互利的良好局面。
六安不仅是产茶大市, 而且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 六安瓜片的品牌推广要与六安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让广大旅游者可以亲身接触、了解六安的茶叶, 切身感受六安瓜片的种植、加工, 切实感受其感官品质。因此, 旅游者不仅成了六安茶叶切实的消费者, 而且也成为潜在的推介者, 借助于口碑效应带来更多潜在的消费者。大别山地区风景秀丽, 生态茶园密布, 可以推广茶园生态游、茶厂制茶体验、茶叶品尝会等等活动, 建成融观光、品茶、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自然风景区, 既能够让旅游者与六安瓜片有亲密的接触, 也能推动大别山风景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
摘要: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 又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贸易和消费国。“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茶叶产业是六安的传统优势产业, 也是六安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介绍“六安瓜片”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六安瓜片”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六安瓜片,竞争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传植, 谢申海.六安茶叶标准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茶叶通报, 2008, (3) .
[2]王建安.安溪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07.
[3]齐运东.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J].茶叶通讯, 2008, (03) .
[4]王莉娟.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6) .
茶叶竞争力 篇6
河南省位居中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园面积有220 万亩,茶叶加工企业700 余家,全省的茶叶产量高达6 万吨,总产值近百亿元。其中,以信阳、南阳、驻马店区域为主要茶叶生产区,并且根据消费需求设置了高、中、低档茶叶。以省会郑州为例,其目前已有20 多个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商户多达5000 多家,可见河南茶叶企业之多。然而从综合市场、消费者、茶叶品牌、销售额度等来看,中、高档茶叶的消费居多,低档茶叶市场萎靡。总体发展趋势表明,在近两年,茶叶市场普遍较为冷淡,加上天价茶叶、高档包装、茶文化理念的相关概念产品的出现,整个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走向,所以,河南省茶叶协会会长呼吁让“茶叶市场回归理性,让茶叶走近千家万户”。
一、品牌的概念、作用、价值
品牌主要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这些相关因素的组合运用,它的目的在于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自身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区分。与此同时,品牌也代表着企业向着成熟阶段的发展。通过品牌,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与文化推广出去,消费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对其的重视度。品牌不但可以带给消费者情感或功能等某些方面的满足,也是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保障,一旦遭到破坏,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另外,企业培植起品牌不仅可以更好地区分竞争对手,简化追踪识别,并以法律的形式对自身利益与形象进行维护,还可以增加竞争优势,便于新产品的导入,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随着品牌的权威性得到公认,品牌还可以为企业的产品赋予更为特殊的意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茶叶为例,人们一提到茶叶,首先就会想到铁观音、云南普洱、信阳毛尖、龙井等,可见建立品牌的重要性。
二、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商品时,先要以自己所熟悉或者口碑较好的“品牌”为第一选择,因为品牌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品牌的发展史来看,自十九世纪创立之初至今,它的内涵虽然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然而从产品真实性、质量来看,无疑却是最基本的品质保证,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品牌,就是选择质量值得信赖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一个标志,品牌包括形象、质量、性能,有品牌就意味着有承诺,有承诺就意味着性能优良,进一步也就意味着这个企业的形象好。选择企业品牌或者具有品牌的企业产品,则可以减少消费者购买时的风险。通常品牌也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商品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品牌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障碍,因为在购买一些价格较高的商品时,由于经验缺乏,或者知识不足,往往对产品的品质、性能、质量等很难做出正确评估,所以以品牌作为一种选择商品的较佳方案,也是借助他山之石,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品牌形象好、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强,当它成为某个个体的占有品时,则会突显出拥有者的个性、品味、地位、身份、财富、阶层等,也是一种增加优越感的方式,这也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去买“山寨”货的原因所在。
三、河南茶叶企业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策略
1、加强茶叶品牌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品牌的引导力量也在不断增强,这也是克服市场鱼龙混杂的方法之一。另外,河南茶叶品牌如信阳毛尖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品牌,也就是说,河南已经有了品牌发展的经验,而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些所谓品牌的含金量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有的卖“概念”、有的靠“包装”,有的则通过夸张宣传,基本上是一个反方向的品牌战略,未能从产品的品质、性能、服务、营销等角度进行细致化的分析与管理。
河南茶叶企业若想取得更大的竞争能力,从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中赢得胜利,则需要注重品牌在消费者内心地位的保持与持续性。因此,河南茶叶企业还需要考虑到品牌的情感价值,通常来看,包括真实性、性能承诺、使用过程的快乐、获得的享受与下面反馈或认同。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企业品牌的情感价值层次越高,则品牌的效应越强,收益更高,可以将品牌上升到资产的高度,当然这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在品牌、现有资源、情感价值之间,还需要进行一些协调与评估,不能盲目地因口碑好就大量进驻市场。
2、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的底蕴
河南有茶叶企业组织机构与协会(商会),因此,在提升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的底蕴方面,应该集中机构与协会(商会)的力量,共同进行品牌事宜的商议。然后,以培植品牌为中心,以扩大影响为手段,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产品品牌效应到产品的固定客户群体等。所以,需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有策划、培育、经营流程的品牌提升与发展战略。比如,在品牌发展战略计划中,先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市场环境、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评估报告,在选择产品时,需要对目标市场展开调研,对消费者的茶叶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再以市场需求、当地环境、生产条件、选择产品的类型,对其独特性进行挖掘,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从品质、技术、质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体系、全面管理、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等方面增加品牌的基本要素,整体上构成一个以品牌作为总体的茶叶生产模式,并构成产业化的标准流程生产、经营。最后,需要给品牌起个好名字,注重独特性、新颖性、简短有力、易读易写易接受、可信性强、易引发联想、无文化冲突等,还要设计一个好标识,让标识、名字传达出品牌的形象,担当起与客户交流的角色,标识设计通常以简洁明快、灵活、适应性强、无时效等为特征。例如,苹果、麦当劳(M)、迪斯尼(米老鼠、唐老鸭)、奔驰(三星圆环)、海尔(内裤兄弟)、阿里巴巴等,皆是标识中的上品。
3、找准自身产品的定位
在品牌提升的基本条件准备好后,就要注册一个好商标,让它为企业品牌保驾护航。在注册商标方面,需精心选择,对产品名称、标识进行专用权的注册与登记,并考虑防御性商标注册,比如,在中文中发音较为相同的、含义较为近似的文字注册,以红豆集团为例,它注册了“红豆”、“虹豆”、“相思豆”等,娃哈哈企业也将“哈哈娃”列入了自己的系列注册商标之中;另一种防御性注册办法是同一商标在不同产品上的应用,如康师傅,不仅用于方便面,还用于冰红茶、绿茶等方面。另外,就是要找准产品的定位,如OPPO手机就主打“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定位在充电功能方面。所以,在河南茶叶企业的品牌战略与管理中,就要找准自身产品的定位,然后让其在全国茶叶市场中脱颖而出,其中的重点在于对产品背后的故事、企业形象、产品质量等植入感情色彩、文化内涵以及提升服务质量,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茶叶企业也可以模仿电器行业或手机行业采用体验店的方式,让顾客享受到服务与体验之后,产生心理需求。
4、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多方的向外推广
在市场选择方面,需要找准良机,伺机而动,可拾遗补缺。具体需要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并对规模、购买力等加以评估,还要有对足量性、可进入性、可衡量性的评估,尽可能在拟进入市场前,采取规模化方式,并利用广告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让产品有渠道抵达市场。在广告宣方面,普通的广告、品牌广告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为在品牌广告中,不但要注重消费者的注意力,为其提供信息,增加产品促销,还要有目的地对品牌进行定义、区别,并将其传递到客户方面。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在河南茶叶品牌管理及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应该注重时代精神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还要对中国茶文化的传统进行认真研究与分析。只有站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才能树立起更好的河南茶叶品牌,也只有对茶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对企业品牌注入更多的茶文化,从而提升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的底蕴。此外,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如网络推广、活动宣传、茶文化组织机构等进行多方的向外推广,提高河南茶叶的知名度,需要从设计到包装、茶叶样式等进行全面的系统化品牌构建,如此才能更好地将茶文化、茶叶、茶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茶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芳、陈文予: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河南茶叶又好又快发展[J].河南农业,2012(3).
[2]朴莲花:河南省茶叶出口贸易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
茶叶竞争力 篇7
茶叶是四川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之一, 雅安作为四川乃至全国重要的产茶区, 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茶农脱贫致富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从表1可知, 雅安2005年茶产业产量较低, 2006年茶叶产量有了较大增长, 2008年产量高达4.8万t, 位居全国十大茶区之首。
目前, 雅安市获得QS认证的茶叶骨干产销企业共有65家。茶企业以联合组团的形式频繁参加全国各大茶叶展销会, 使“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两个品牌知名度显著提高。雅安市茶业发展呈现四大特色:面积增加, 产量提高, 价格提升, 农民增收。在雅安市茶叶企业高速发展时期, 更应关注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和茶业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通过对雅安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 以期为雅安市发展茶叶产业化, 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2 文献综述
竞争力理论是从研究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开始的。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竞争力的定义也不同:竞争力为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贡献的各种活动, 如创新、有凝聚力的文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 (迈克尔?波特, l980) 。在竞争性市场中, 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 (消费者, 包括生产性消费者) 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金培, 2001) 。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采用管理学上的SWOT分析法。尹子民等基于SWOT矩阵, 创建了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度战略决策图以便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把企业竞争实力的强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有机结合;张国防运用SWOT分析对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进行了分析。前人的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思路, 做了有益的补充。可知, 目前运用SWOT战略分析法来对茶叶企业进行分析的文献处于空白, 本文紧密结合雅安茶叶企业, 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3 雅安茶叶企业竞争力分析
3.1 雅安茶叶企业现状
茶叶加工企业是茶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2006年, 雅安市有茶叶加工企业、加工户、加工点约500多个。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规模以上的茶叶企业仅有11户, 共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 占全市农产品加工工业销售收入的19.9%, 其中销售收入最大的绿川茶业公司销售收入仅达3188万元;11户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共实现利润总额997万元, 占全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利润总额的18.14%;11户规模以上茶叶企业中有7户是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有3户是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全市茶叶企业出口茶叶1300t, 创汇184万美元。本土注册品牌茶企业有80多家, 茶叶加工厂400多家。
3.2 雅安茶叶企业SWOT分析
为便于分析, 笔者做了SWOT分析矩阵 (见表1) 。
3.2.1 优势分析。
雅安自然环境优越, 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同时拥有四川农业大学的学术支持, 在历史、自然、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具有发展强竞争力的茶叶企业优势。主要表现在: (1) 种茶历史悠久, 茶文化底蕴深厚。 (2) 种质资源多样, 茶树品种丰富。 (3) 生态条件优越, 茶叶品质良好。 (4) 产业基础较好。 (5) 生产成本低, 产品竞争力较强。 (6) 拥有高效科研优势。
3.2.2 劣势分析。
近10年来, 雅安茶业企业已经有迅猛的发展, 但是, 和其他茶业主产区的名牌企业比起来, 雅安市茶企业尚有以下劣势: (1) 企业规模小, 产量和产值偏低, 竞争能力偏弱。随着雅安市茶叶种植面积的增加, 缺少大型企业支撑, 小作坊多, 有精加工能力的企业少, 鲜叶和半成品茶叶外流, 品牌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至2006年, 雅安市共有茶叶加工企业、加工户和加工点500余个, 但大多数是规模非常小的作坊式加工点, 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规模以上的茶叶企业仅有11户, 共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 只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19.9%。 (2) 企业研发滞后, 对高级人才不够重视。雅安市作为西部产茶大市, 与省内外领先的产茶区相比, 企业在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上处于落后地位。虽然比邻四川农业大学的高校优势, 但企业自身缺乏必要的研发机构和设备, 延伸产品的开发严重滞后;在茶叶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远远不够, 企业和有关部门茶叶专业中、高级人才缺乏, 同时, 能够引领茶叶发展潮流的高级管理人才更是奇缺, 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3)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企业业主当中较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即盈利后不是想继续投资购置设备, 扩大生产, 提高茶叶品质, 延长产业链条, 不愿意搞股份制、联合制,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经营管理理念的落后和缺位, 必然拖累于雅安茶叶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4) 知名品牌少, 企业营销能力缺乏。雅安茶叶不缺品质, 缺的是市场, 缺的是营销策略。多年来, 雅安茶真正以自己品牌直接销往外地的产品屈指可数。这与一些本地企业只重视茶叶基地建设和扩大生产规模, 忽视品牌推广、市场培育以及开拓有直接关系。这样的结果和雅安市茶文化发祥地的地位不相符。
3.2.3 机遇分析。
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业发展, 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扶持。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 努力把雅安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茶产业基地。政府鼓励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扩大企业规模, 延伸产业链, 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 形成产业优势。
3.2.4 威胁分析:
(1) 茶叶企业竞争激烈。四川作为产茶大省, 茶叶企业多如牛毛。雅安茶叶企业面对的茶叶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竞技场。对于发展历史不长的雅安茶叶企业, 尤其是规模不大的雅安新生茶叶企业而言, 茶叶企业激烈的竞争无异于是致命的威胁。 (2) 雅安的交通条件仍有待改善。雅安地处西部, 尽管距成都只有120km, 但是由于山地较多, 高速公路解决了部门茶叶企业茶叶销售的问题, 但是面对雅安日益增长的茶叶产量而言, 交通条件的运输量小, 运输成本高, 无异于是一大威胁。改善雅安交通条件, 如能修建铁路, 降低运输成本对于雅安茶叶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 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及对策
4.1 政府引导和干预, 引进、扶持和培育龙头型的大型、超大型茶叶加工企业
应当坚定不移的按照雅安市确定的发展战略, 努力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雅安市茶产业与省内外同行业在发展上的竞争已经在各个层面上展开, 雅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茶叶加工业收入为6.2亿元。因此, 只有实施“奋进跨越”战略, 倾力引进、扶持、培育龙头型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 才能使雅安茶叶企业最有可能寻找各自核心竞争力优势, 从而使雅安市整个茶产业立于不败之地。
4.2 招商引资, 借船出海
加强茶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 引进具有较好市场基础的国内外茶叶大企业, 实行“借船出海”战略, 能使雅安市茶叶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其他优秀茶叶企业的先进经验。雅安市可以引进具有较好市场基础的国内外茶叶大企业, 实现优势资源、资本、市场的良好组合, 以此作为做大做强雅安市茶叶加工工业的一条捷径。
4.3 文化融入茶品牌, 推进产业化经营
中小企业占多数的雅安的茶叶企业要打造一个全国性的茶叶品牌难度较大, 但可以先打造区域品牌, 争取在某一区域内成为知名品牌, 以区域品牌带动消费者的认同, 促进企业品牌的发展。雅安作为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应当把雅安悠久的茶文化融入到茶的营销中去, 借助文化的影响力打造雅安茶品牌。借鉴云南普洱的营销活动, 政府打造的区域品牌能为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蒙顶黄芽、甘露、雅安藏茶应是最能代表雅安茶叶的特色产品, 特别是雅安藏茶, 与现代崇尚健康的消费心理相合拍, 理应作为重中之重来打造雅安茶品牌。
4.4 发展茶叶连锁店, 推动企业市场营销
营销一直是制约雅安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必须引进和推广新的营销模式, 提高雅安市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借鉴现代营销理念和先进的营销手段, 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积极开拓国内外茶叶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是发展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实现企业与农民, 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市场的对接, 变孤军奋战为集团出击, 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继续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窗口, 扩大销售渠道和范围;三是培养一批茶叶营销人才和经纪人队伍, 力争市场营销人员达到茶叶从业人员的20%以上, 实现企业从原料供应商到产品经销商的转变;四是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合, 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提升茶产品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附加值。
4.5 完善质量监测手段, 增强产品竞争力
产品质量是争创名牌的前提和基础。要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茶叶产品进行全程监控, 建立茶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抓好蒙山茶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培训, 积极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二是要强化产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 严防不符合茶叶生产要求的农药进入茶叶生产区, 严格控制化肥、激素类生长剂的使用, 从源头上解决重金属和农残超标的隐患;三是要强化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控制, 严格茶叶生产标准, 建立完备的生产档案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四是要强化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督, 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农产品质量监督机构要搞好协调配合, 组织开展茶叶质量的经常性监督, 并形成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继云, 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 2007, (9) .
[2]王伯安, 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工业技术经济, 2002, (2) .
[3]陈茂奇, 关于工业竞争力指数编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统计, 1997, (9) .
[4]刘世锦, 核心竞争力:企业重组中的一个概念[J].中国工业经济, 1999, (2) .
[5]范小屏, 企业竞争力多相测度指标体系的构造[J].企业经营与管理, l997, (5) .
[7]金怀玉, 叶开能, 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市场周刊, 2004.
茶叶竞争力 篇8
由于茶叶的自身特性———保健、卫生、安全等功效, 茶叶被公认为最贴近自然的健康饮品, 也因此发展成为了一个绿色产业。安徽省有着悠久的茶叶历史传统, 是我国主要产茶地区。茶叶也是安徽省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2013年安徽省拥有茶园面积为155.32千hm2、年产茶叶10.09万t;相比于12年的149.69千hm2和9.54万t, 茶叶产量明显上升。省内产茶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 茶叶生产有广而散的特点。虽然有名优茶品种, 但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基本的品牌。
2 基于钻石模型四要素分析
依据波特的观点, 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条件。
2.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作为互通有无之根本可以被归纳为这三类。通常来说这些要素是混合出现的, 作为分析我将其划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高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 必须通过企业的自我投资创造。
2.2 地理位置
从地域上看安徽位于我国中部, 区位优势明显。便捷的交通网络, 有利于茶叶经济的发展与流通, 对于促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加强物资资源交流, 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气候条件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 气候都偏向温和, 光照十分充足。
在高级要素, 安徽是农业大省, 科学教育水平十分出众, 安农大茶学是我国最早的茶学系, 其实验室在15年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2.4 科研力量
安农大茶学系是农业部的重点学科, 科研力量雄厚, 目前茶叶学系有多个研究单位, 科技水平及其出众。
劣势:一方面茶农以及小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在资金发展方面有所受限, 虽然安徽省对扶持茶叶产业有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 但力度有限, 制约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茶叶生产的机械十分传统, 达不到规模化标准。
2.5 需求条件
依据国内的市场需求情况, 产业消费量及潜力十分巨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茶叶产量为192.45万t, 其中安徽茶叶产量为10.09万t。
国际市场方面, 欧盟是我国茶叶外贸的主要市场, 但最近几年, 由于农药残留的标准提升, 其出国收到很大影响。以啶虫脒为例, 14年的检测限量提高了一倍。这一部分影响较大较为复杂, 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6 相关支持性产业
茶叶产业支持产业一般是指茶叶加工行业, 安徽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 但是缺乏龙头企业。另外茶叶深加工比较落后, 其产品附加值过低。
2.7 茶叶企业间的竞争
十大名茶安徽独占其四, 但是安徽省茶叶生产处于小农生产的模式, 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有500多万人, 近200万户, 平均每户经营667m2, 茶园经营过去原始。企业方面, 安徽有近万家茶企, 不过仅仅只有十余家处于业内百强, 而且排名靠后。总体来说企业规模太小、实力过弱。
2.8 机遇与政府作用
安徽省政府近年来一直实行农业产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这对安徽省茶叶产业来说是个历史机遇。
钻石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的茶叶产业在自然资源禀赋、科技水平水平以及茶文化历史方面都具有优势, 但在相关支持性产业上, 安徽省茶叶产业则属于竞争优势。
3 建议与对策
第一, 要改变茶叶种植过于分散情况, 发展生态园;针对散户种植, 要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确定主导产业, 发展出安徽的龙头企业, 依靠龙头带动, 发展规模经济, 同时将安徽省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合并或平等合作的方式联合起来, 共同发展成为大型茶叶公司等形式来发展出竞争优势。
第二, 要发展出安徽省自己的茶叶产业品牌, 进行文化方面营销。利用安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从产品文化角度来提高安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出徽茶文化、徽茶品牌。
第三, 安徽省茶叶产量发展迅速, 其配套的、相关的支持行业要迅速发展起来以便提供便捷的服务。这同样也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大力支持。
茶叶竞争力 篇9
1茶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契合点
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重要环节, 例如游乐活动、旅游购物以及住宿餐饮等, 这些环节融入茶文化中都能找到很好的契合度。
1.1茶文化与游乐活动
旅游是一种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 相对于单纯的自然观光以及度假疗养, 文化旅游是指游客对旅游资源内涵的更深入体验, 人们在旅游途中的旅游目的不仅限于自然观光和物质文化, 更重要是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因此人们越来越推崇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 通过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娱乐身心, 同时又增长了见识。茶道其实就是一种艺术, 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 游客们在茶文化为主题的旅途中可以观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 感受到美好的休闲生活体验。中国各种形式的茶礼表演和茶道表演有二十多种, 各种表演都具有地方民族的特有色彩, 并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断朝艺术化、故事化以及规范化方向发展。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云南的三道茶、浙江的龙井茶礼、广东福建的功夫茶, 另外还有陕西的唐代宫廷茶道、湖南擂茶以及江西的禅茶等等。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都集中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将各地民风民俗、茶艺、壶艺以及诗歌、绘画、书法以及歌舞有效融合于一体, 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
1.2茶文化与旅游购物
旅游购物是游客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当地特产以及纪念品已经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习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中有各种各样具有茶文化要素的特色商品, 这些都是游客旅游购物的重要对象。茶文化旅游景点的茶产品除了传统茶叶以及茶具以外, 各地均开发有其他多种茶商品, 例如茶类字画、茶类工艺品、茶饼、茶糖以及减肥茶、保健茶等茶品, 这些都是常见的茶文化商品。
1.3茶文化与餐饮住宿
餐饮住宿是旅游的必要环节, 民以食为天, 饮食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习俗,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可谓博大精深, 中国的茶食品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和经验, 全国各地的茶食品种类超过一百种。茶食品的特点多是清淡、开胃、爽口, 使用时再配以热饮清茶或者各种茶饮料可谓是另一番感受, 而且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游客食用。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名的茶食品当数北京的春芽龙须、茶饺, 杭州的双龙戏珠、龙井虾仁, 还要台湾的香片淋饼、碧螺春笋以及绿茶白莲等等。广州、上海以及北京各大城市开设的茶餐厅给中式餐厅又增添了一种新特色, 餐厅提供的膳食有早茶、家常饭菜、婚礼茶宴、生日茶宴等等, 备受人们的青睐。另外在住宿方面, 我国首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酒店峨眉雪芽大酒店于2014年开业, 酒店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彰显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底蕴, 身处其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茶的清新自然和峨眉山的幽静。
2茶文化对旅游产业的提升作用
文化是一种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并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社会现象, 文化的物化性可表现在具体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物的形式上, 让把文化从社会现象中彻底地剥离开来是不可能做到的事。茶文化来自于优良的茶品以及悠久的历史底蕴, 不仅影响着地方茶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 同时也与地方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从更深层意义上分析, 茶文化就是一种以茶形式以及茶相关的活动来反映区域整体的文化态势。长久以来, 各地产茶民族均“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入市、以茶为艺、以茶联谊、以茶祭祀、以茶唱曲、以茶经贸……”等等这些说明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载体, 它已经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 人们通过茶叶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品味。信阳绿茶在中国茶中占有重要地位, 信阳与茶有着不解之缘, “茶”已经渗透到信阳的每个角落, 融入到信阳人的生活当中, 茶是让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是让信阳市腾飞的翅膀。文化和旅游是不可分割的, 人们旅游的动机很复杂, 或是逃避现实, 放松心情, 或是心生好奇, 或是因人际接触、文化学习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等等, 这些无处不显示出文化的作用, 通过旅游可以实现对文化的学习、理解、消费、传播, 所以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文化产业。在第十一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中, 信阳市长在中国茶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发挥信阳茶优势, 再创信阳茶辉煌”的口号, 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茶产业发展新形势, 加快茶产业升级、转型, 努力打造现代茶产业发展高地, 构建现代茶文化中心, 将信阳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茶文化旅游城市, 通过茶文化发展旅游产业, 借助茶优势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3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
信阳种茶制茶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 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茶风茶俗。信阳茶文化有着古老的文明,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穿越千年历史而历史弥香。客来敬茶、车云顶上茶、亲朋送茶等都是信阳传承悠久的茶文化, 信阳茶文化为茶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和资源。
信阳人不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嗜茶, 茶是信阳人生活中以及接人待物的必需品。“客来敬茶”是信阳的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茶俗, 被称为客礼, 体现茶乡人民的淳朴好客。有客临门, 信阳人就为客人敬上好茶, 此时客人需要慢饮细品, 以此来表示感激。信阳为客敬茶是有一定讲究的, 对泡茶的程序、敬茶的顺序都有严格要求。信阳茶旅游景点可以为游客表演“客来敬茶”, 另外也可以穿插一些信阳特色艺术表演, 例如商城花伞舞、罗山皮影戏、花鼓戏等, 可以有效增强文化感染力, 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客来敬茶”的传统茶俗。“河中心水, 车云顶上茶”是信阳一种特色茶俗, 有着悠久产茶历史的车云山盛产好茶, 而且山上风景奇美, 在山上采茶是一种乐趣, 更是一种享受。旅游途中可以将“车云顶上茶”这一茶俗作为一种旅游活动, 组织游客亲来到海拔六百米的车云山, 观赏茶山上奇美的景色, 感受茶山上清新的空气, 亲身体验一回采茶的乐趣。信阳人亲友好客, 不仅在待客时以茶敬客, 在亲朋之间的来往中也多以茶相赠。茶是信阳人探访亲友、拜会长辈等往来互动的最佳之选, 茶本清雅高洁之物, 被视为最纯净、最珍贵的礼品, 这是信阳千年不变的茶俗, 这也是游客喜爱信阳茶的重要原因。
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另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信阳茶馆文化的开发, 茶馆、茶室、茶楼、茶坊等是对茶馆文化的典型表达。信阳茶馆传承至今具体有多少年历史已无从考究, 但信阳茶的北宋汴京之旅以及后来走俏东南亚是有确切历史依据的。斗茶、茶馆、茶坊、茶肆在宋代时期盛行于大街小巷, 上至天子贵胄, 下至贩夫走卒, 都以茶为乐, 而距离汴京最近的茶产地信阳自然也受到斗茶之风的影响。到清末年间, 信阳出现了元贞、车云、裕申、广益等八大茶社, 大小茶庄纷纷建起, 信阳茶业以及茶馆自此再度复兴。除了对茶俗、茶馆的开发以外, 信阳禅茶文化 (灵山寺禅茶之灵、净居寺禅茶之净) 以及信阳茶艺茶道都是重要的信阳茶文化资源。
4结束语
文化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感知、了解, 体验人类文化, 是现代化生活中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 需求文化享受如今已经成为旅游者的一种风尚。茶文化与旅游有着很深的渊源, 是不可分割的, 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茶文化旅游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茶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提升地方旅游竞争力, 同时也是发展茶产业经济的重要渠道。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茶文化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底蕴深厚, 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旅游业的重要名片。河南信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古茶区, 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 地区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信阳不仅是一座绿色茶城、山水之城, 同时也是一座历史古都、文化名城, 更是一座革命红城, 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如今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已经初具规模, 茶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普及茶文化, 更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信阳茶叶经济对河南省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茶叶经济,旅游文化,信阳茶叶
参考文献
[1]于兰兰.信阳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黄翌.基于文化底蕴挖掘的信阳城市营销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3]官发松.茶产业应对新形势之浅见[J].福建茶叶, 2015, 37 (1) :48-49.
[4]郭艳辉.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D].云南财经大学2012.
[5]郭雅玲, 冯会, 郑明芬, 黄晓敏.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 2011 (02) .43-47
[6]杨辉.打造信阳毛尖茶品牌的探讨[J].农业质量标准.2009 (03) .45-47
[7]申素熙.茶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及对茶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
[8]陶宁.茶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 (17) 167-168
[9]朱颖.茶叶产业特性与融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