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2024-10-12

军事新闻(精选9篇)

军事新闻 篇1

一、军事新闻期刊的发展历史

军事一直是社会民众关心的议题, 早期的新闻报刊几乎都有军事内容, 且军事期刊是我国最早的期刊类型之一。

我国最早的军事期刊应是《武备杂志》, 是光绪三十年三月 (1904年4月) 创刊于保定, 由北洋武备研究所编印发行, 停刊时间暂无考证。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第1-25期。

1919年~1949年, 军事期刊在品种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30年中, 以“军”字开头命名的期刊有49种。

建国初至70年代, 军事期刊出版了许多面向军队基层和民兵预备军事力量的期刊。如60年代开始, 全国各地创办了一批以“民兵”命名的期刊, 如《华南民兵》《云贵民兵》《四川民兵》《西北民兵》等。

80年代开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军事期刊的种类逐渐增多, 专业化不断加强, 出现了军种期刊、专业理论期刊、武器装备期刊等多类型、多角度、多层次的军事类刊物。

现代军事新闻期刊的种类繁多, 主要目的是传播世界先进军事技术及信息, 普及国民的国防军事知识, 提高我军队伍素质与战斗力, 宣传富国强兵政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军事新闻期刊语言的特性分析

军事新闻因其本身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和雄壮、崇高、阳刚的特点, 军事新闻期刊在词语的选用上, 多用能表示浓郁军味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以及口语、流行语、新词等, 表现出特有的军事特色。

2.1用语的规范性

“军事新闻期刊语言”是通过军事新闻期刊, 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军事事实, 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军事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而目前我国新闻语言受到网络及外来新闻产品的影响, 军事新闻期刊用语也受到影响。网络语言和网上“新兴人类”们自创的“火星文”, 规范汉语已经到了生存危机时期。一切有责任感和良知的语言文字和媒体工作者, 都应肩负起培养媒体工作人员的语言问题。

2.2军事新闻期刊语言的政治导向性

军事新闻期刊是军队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宣传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喉舌, 也是探讨军事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园地。它肩负着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重任。因此, 军事新闻期刊的语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语言内容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 符合军队建设的原则。这也是军事新闻期刊的办刊方向。

2.3军事新闻期刊语言的保密性

军事新闻期刊语言具有保密性的特点。现代军事期刊的办刊人在处理军事学术研究和军事新闻的稿件时, 经常接触涉密资料信息。由于不直接承担具体的军事任务, 有的办刊人在不注意的情况下, 将一些重要军事资料用不当的语言公布, 或者随口说出去, 这是十分危险的。

2.4军事新闻期刊语言的指导性和可读性

军事期刊最大的价值在于对工作的指导性, 而其最大的弱点就是内容比较枯燥。因此, 必须增强其可读性, 使军事期刊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坚持“抓深度、抓创新、抓贴近、抓质量”的办刊思路, 积极探讨装备保障理论, 关注装备建设, 跟踪装备前沿, 交流保障经验, 介绍装备知识, 指导性与可读性进一步增强。

三、规范军事新闻期刊语言对策3.1规范军事新闻期刊用语

从军事语言学的角度说, 军事新闻语言是军事语言学的基础性内容之一;从军事学和新闻学的角度说, 军事新闻语言的研究填补了两个学科长期以来未来得及顾及到的空白点。

所以, 我们应在语言学、新闻学的基础上, 针对军事新闻作品进行研究, 寻找军事新闻报道和评论语言方面的特点、规律、技巧, 提高军事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能力以及军事新闻作品的质量;探讨军事新闻语言的科学内涵与实质, 构建军事新闻语言的学科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军事新闻期刊用语。

3.2增强军事新闻期刊的指导性和可读性

因军事新闻期刊大都具有强烈的军事、政治色彩, 其用语也很正式, 军味浓厚是其语言特点之一。活用口语、借用流行语和新词便是军事新闻期刊增强其阅读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将新闻点与流行语句、新词进行结合, 是吸引受众的一种巧妙形式, 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反映。《总装吹响抗震救灾科技保障“集结号”》 (2008年7月18日, 《中国青年报》) 中的“集结号”, 《演兵场上演“士兵突击”》 (2008年7月28日, 《解放军报》) 中的“士兵突击”, 借用时下热播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名字及剧中人物的名字。这样的标题, 既新颖别致、吸引眼球, 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语言效果妙趣横生。

3.3做好军事新闻期刊语言的保密性工作

做好保密性工作的重点便是强化教育的同时, 综合治理。强化教育要夯实办刊人的保密思想基础。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 特别是在每期杂志的策划组稿会、编前会、审稿会及外出采访时等时机, 要有针对性地搞好保密教育, 使所有办刊人员牢固树立保密观念。综合治理则是要严格军事期刊出版保密秩序的同时要加强对涉密文件载体的管理。

结束语:

军事新闻期刊语言是从事军队和武警部队宣传、新闻、报刊采编及院校军事语言教学研究的必备基础知识。军事新闻期刊语言研究, 对规范军事新闻语言、促进军事新闻宣传报道、培养军事新闻宣传人才、提高军事院校学员语言素养、引领社会语言潮流等都有突出的作用。■

军事新闻 篇2

开营仪式上,市青少年宫主任韩其东致欢迎词,市文旅公司总经理李栋贤、团市委副书记殷启迪分别作了讲话,教官代表、营员代表和家长代表分别发言,市文旅局二级调研员荆茂彬为军事夏令营授旗,市人防办二级调研员岳杰宣布“军旗下的少年”军事夏令营开营。

仪式上,孩子们虽被细雨打湿了面庞和头发,却听从教官指挥快速行动,已然成为一名“小兵”。

据了解,“军旗下的少年”军事夏令营共分为三期,每期夏令营为期6天,秉承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知识教育特色,精心设计了行为习惯、团队拓展、自救互救、励志教育、感恩教育五大板块及激光射击、真人CS、VR体验、户外拓展等十余门精品课程,力求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拓展视野、快乐成长、自立自强和增强爱国情感、培养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高品质暑期体验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的军事新闻文风建设 篇3

俗话说,“风气好人人受益,风气坏人人受害”,足见其地位突出,影响深远。文风作为一种作风,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话题。

说它是老话题,《文心雕龙·宗经》篇中的“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指的就是文风的基本要义。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同志在不同时期与场合都分别对文风问题进行过论述。

说它是新话题,是因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时代发展总是对文风提出新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军事新闻文风及其影响因素

新闻文风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时表现出来的格调、情趣和作风,是其思想在新闻写作中的具体反映。

新华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文风”的释义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文字风格。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时提出整顿文风的概念,并得到广泛承认和应用。新闻文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进程中,中国新闻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文风,这就是真实、实在、简洁、明了、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等。”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的释义是:“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期间,新闻文风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来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1942年8月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报纸和新的文风》的社论,认为建立新的文风,是整风中的一件大事,是报纸和有关一切工作者应当倡导的事情。新的文风要有新鲜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打破固定的写作公式,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新闻文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表现是:(一)真实、实在。不仅报道的事实要完全真实,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要朴实、客观,不讲假话、大话和套话。(二)简洁、明了。新闻作品要求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使读者一看就明白。选择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三)尖锐、泼辣。要求观点明确,旗帜鲜明;重要的新闻报道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四)生动、活泼。新闻作品形式多样,语言丰富多彩,饶有兴味。”

作为新闻属类的军事新闻,其文风就是军事新闻工作者在从事军事报道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遵循着新闻文风的一般要义。军事新闻文风,在形成、改进和创新等方面,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社会大环境。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种种渠道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军营中,进而影响着军事报道。二是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军事新闻文风不实,与个别领导机关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学风飘浮、工作作风不扎实直接相关。三是军事新闻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思想贫而空言出,作风歪而文风拙。不良军事新闻文风,是一些军事新闻工作者政治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精、采访作风不实的表现。四是新闻单位的用稿导向。可以想像,“广告新闻”、“材料新闻”等在报纸、广播、电视上没有版面与时段,“八股腔”新闻找不到市场,军事新闻文风自然会新鲜亮丽许多。另外,军事新闻之风还与部队的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也密切相联。

二、改革开放以来军事新闻文风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伴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铿锵步伐,中国军队开始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出一条精兵之路、强军之路。紧随着中国军队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的军事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一片清新气象。

文体不断创新,时效性增强。新闻文体的发展是与时代大背景相连的,创新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作为及时、准确反映时代、社会和军队发展变化载体之一的軍事报道,应时而动,积极创新消息、通讯、评论“老三样”等传统的、极少变化的、体裁界限分明的文体样式,新闻特写、新闻速写、新闻素描、散文式新闻、体验式报道等“新面孔”纷纷呈现在受众面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为采用的日记体新闻,它以日记的体裁和形式报道新闻,外延宽泛、包容性强,形式灵活、行文自由,便于第一时间将新闻事实传播出去,深受读者欢迎。不仅在“记者下连日记”、“记者蹲点看基层”等经常性报道中发挥出独特作用,在抗击“非典”、“两会”报道等重大活动报道中也闪烁着它的身影。军报记者采写的《“和平使命——2007”参演部队万里跨国输送记者日记》还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这些崭新的文体形式、报道样式,顺应变化了的报道内容,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反映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风起云涌和信息时代的千变万化。

精短成为共识,信息量增大。针对“文革”动乱时期新闻“假大空套长”的弊端,新闻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真短快活强”,在呼唤新闻真实性回归、重建新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倡导写短新闻。在军事报道中,通过进行短新闻竞赛,举办“绿色快报”、“现场传真”专栏等形式,强调以短见长,追求言简意赅。《一份抗洪总结不到两页纸》《六字电文获文书头奖》《一份275个字的文件吹来清风正气》等成为军报版面的基调与主流。不仅新闻事实本身就是优良文风的代表,而且篇篇都是“豆腐块”,并且见人见事见思想。2007年12月16日军报一版头条消息《周一至周四基层不开会》,全文350余字,配发短评270余字,广受好评,实现了“有效阅读”、“有效传播”。普通新闻报道追求短篇幅、大容量,重大活动报道也是如此。反映中国航天史上里程碑事件——“神六”飞天的通讯《英雄携手飞天》,全文仅1500余字,却容纳了与新闻主题有关的60多个信息,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军事新闻 篇4

一、用“新”思考时代, 才能把握社会脉搏, 顺应时代发展。

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一方面, 通过改革开放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国家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由此带来的国际关注度和传播话语权的改变, 也让中国新时期的新闻人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二、用“新”思考使命, 才能高扬舆论宣传的大旗, 推动实现强军目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要求军队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将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定位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为军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是我军新时期的强军思想, 也是每一名军人的崇高使命和光荣任务。“军事记者以军事新闻报导为己任。这是我们的使命所系, 职责所在” (1) 。作为军事记者, 我们不仅是战斗员, 更是引领军队建设的“擎旗手”、联通军内外的“沟通桥”。只有时刻将使命意识放在心中, 用“新”的, 即符合现代传播规律、时代特色、受众需求的观念和思路来宣传使命、讴歌使命、履行使命, 才能将人民军队的红旗牢牢插在党的舆论阵地上。

在如何使军事记者强化使命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 孙晓青主要从职业操守和思维知识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 他认为, 军事记者的“肩膀要有硬度”, 能“真正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军事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呢?是“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传播我们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风貌, 传播我们对国家、对军队科学发展的期待和思考” (2) 。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 记者的身份早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收集者和发布者, 而是“活跃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文工作者”, 记者在传播信息的同时, 更多的是承担国家、社会、人民的社会责任, 表达深刻的人文关怀。

三、用心体会生活, 才能发现军营中的美, 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进行军事新闻工作时, 用“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心”。所谓用心, 就是在军事新闻报导中, 破除高高在上的说教和硬性灌输, 从读者需求出发, 深入体会生活, 用心观察生活, 带着真情发掘传播着力点, 吸引读者, 实现有效传播。在信息大爆炸时代, “受众本位”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传统党媒纷纷走下神坛, 走进基层群众, 在服务读者中实现对舆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可以说, 用心就是用“新”的重要方面。作为军事记者, 只有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军营生活、贴近基层官兵, 才能真正发掘出有吸引力的新闻素材, 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四、用心书写作品, 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使宣传润物细无声。

“情感是人类沟通的心灵桥梁, 而对外传播本质上是以媒介为主对公众的说服活动。因此, 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 朴实自然的真情流露, 最有感染力、最易打动人, 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消除误解和偏见, 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用心书写作品, 用情浸润文字, 才能使新闻作品真正达到入眼入心。对于军事新闻的写作要求, 孙晓青在《今天, 我们怎样当记者》一文中有集中细致的阐释。他认为, 影响读者要“靠熏陶”、靠“软性感染”, “学会在“三贴近”中发现并抓住读者的关注点、兴奋点, 围绕读者的关注点、兴奋点做文章, 从而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摘要:时代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得军事新闻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复杂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强化和提高军事记者的能力素质, 使之适应新传播环境下的军事新闻宣传工作要求, 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看来, 军事记者在采写军事新闻时要求新求变、用心用情, 才能写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关键词:军事记者,军事新闻,工作要求

注释

11 孟彦:《春风化雨细无声——从温总理答记者问看舆论引导策略》

军事新闻策划内涵及功能探究 篇5

所谓的军事型的新闻类信息策划, 指的就是以军事新闻为主要对象,对其进行信息资源向外公布所涉及的谋略计划。从广泛的理论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一种新闻形式都是可以进行策划的。狭义的策划又包含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进一步展现我国军队的形象,适当的军事宣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军事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

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将规模与品牌完美结合在一起,作为传媒工作者需要强化对军事新闻的报道影响力度在耳濡目染之下使得大众的思想觉悟与新闻信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军事新闻的自身吸引力更添一份力量。作为信息的传递媒介,新闻散播者需要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创造出各种有信息量的报道。因此,在军事新闻的信息规划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一点就是要端正引导方向,作为信息的首要传播源泉,其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必须有所保证,要将中国特色的文化政治思想推崇到社会和部队中。其次一点就是保证不出现唯心主义的言论。新闻工作者首要认知必须是还原军事活动的真实状 况,在策划过程中,不仅需要与相关部门人员积极协调沟通同时也需要集中各方思想,众人拾材火焰高。尤其是大型的军事资讯,新闻工作者在与组织部门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才可以将活动的宣传步骤持续下去。第三点就是确保军事信息的务实性。首先切忌出现哗众取宠的 新闻出现,以可实施性为基本原则制定报道的题材选择以及宣传方式,表面文章的工作形式不可取。最后一项原则就是正确考量军事信息的公开度。由于某些军事活动是相对保密的,不可过度曝光军事信息,时刻明确政策方针。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信息报道都需要做到时机成熟火候恰当,给予读者警示的同时也可以使其获得教育意义。

军事新闻报道的策划意义

1.优化军事信息资源

新闻传媒在对军事信息报道的同时不单单是将资讯传播出去,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部队官兵的思想建设。以此为基础需要军队的媒体工作者优化信息选择有意义的新闻内容进行报道,在资源合理化的基础上确保优质信息材料的传递。军事新闻的策划需要考量的问题有:哪些新闻素材是值得报道的,这些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如何进行组合等等。因为信息资源的种类繁多,涉及的范围较广,同时我们的报纸杂志版面有限, 在有限的层面上实现教育宣传的最大化是新闻策划工作者的首要职责,也是军事新闻策划的主要责任和功能。

军事新闻策划初始阶段不仅仅是制定新闻传播目标,更早期的工作是寻找信息资源。我们在要求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更要从实践中找新闻。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报道军事新闻,记者必须在获取资料时”身临其境”。特别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勇敢的前提下去现场找新闻。策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是否有价值。

2.提升军事新闻信息采集工作者的 整体素质

作为军事信息的新闻策划工作者其具备的知识层面相较于其他新闻工作者必定会更加广泛,策划人员对部队的纪律,官兵的思想都要有一个全面认识。不仅如此策划人员也需要时刻清楚国家政治方向。记者需要对实践获得的信息进一步提取精华并适当提升,在此过程中记者队伍也可以受到思想和身体双方面的锻炼。成功的军事新闻策划不仅要紧密联系部队官兵,也要联系生活。

3.凸显军事要闻确立舆论方向

军事新闻策划必须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要积极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典型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时代风采,唱响主旋律。要通过新闻宣传引领方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让新闻报道成为社会了解部队,了解军人的窗口,通过新闻宣传弘扬正气。社会群众的言论导向直接与党的存亡紧密联系,在此重点上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面对某些题材涉及面广、涵盖信息量较大的新闻报道,必定需要以一系列有计划的新闻报道为基础,之后才可以进一步提升新闻的传播效应。

4.创新军事新闻报道质量优化组合 采访形式

互联网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新闻宣传策划和运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军事新闻报道的策划也要重视各种媒体和不同宣传方式的联动,把纸质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报道与各种活动、新闻宣传与文学艺术等结合起来, 努力形成大宣传的格局。同时军事新闻的策划工作需要的是一个团队合作精神,在制定策划方案时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各抒己见,集大家力量制定出一套最适合的采访方案,由此拓展开来的报道工作才会事半功倍。信息策划是一种以现实角度出发的真实命题,环绕此重点实行分解拼组获得灵感。策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千万万,新闻内容主要关于哪些方面,如何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官兵注意,怎样做等都需要考虑在内。

结束语

军事新闻中呈现的战斗文化赏析 篇6

1 军事新闻呈现之敢打必胜的战斗文化

敢打必胜的精神是我军战斗文化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 坚定我军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就必然要求我们树立敢打必胜的战斗文化。1952年冬天的朝鲜战场上, 我志愿军正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 正是敢打必胜的战斗决心使我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强大的对手。许钊群这篇《英雄的志愿军空军大队长王海》的人物通讯, 从作者等待王海返航开始, 将人们焦急等待飞行员返航的场面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 简单明快地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渲染氛围。王海是以一名凯旋的战斗机飞行员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 这样一个形象十分契合当时全国人民期盼听到朝鲜战场传来胜利消息的愿望。接下来作者以转述的方式介绍了王海这次战斗的经过, 并很快引出了表现文章主题的对话:“祖国人民都在盼望我们什么呢?”“大家都希望你们胜利!”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对话, 对于当时艰苦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官兵却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接下来作者又写到了另一场王海和他的战友打胜多于他们四倍的敌人的一场战斗, 作者采用了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 生动再现了当时激烈的空战场景, 突显出这名战斗机飞行员敢打必胜的战斗文化。

从客观的条件上看, 我军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军在空军方面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那时我军的空军刚刚建立不久,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飞行员素质都落后于美军。然而这篇通讯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 中国军队靠着敢打必胜的战斗信念与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可以战胜对手的。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 这篇先进典型报道和精彩的空战描写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2 军事新闻呈现之甘于奉献的战斗文化

军人往往意味着牺牲与奉献。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全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步提高。同样是在这个时候, 中国与越南两国关系十分紧张, 从1979年到1989年的近十年间, 中越边境军事冲突不断。有这样一群中国军人, 他们坚守在艰苦而又危险的前线, 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保卫祖国的安全与繁荣。1984年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地区进行了轮战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的战役。贾永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追踪一首战地诗》战地通讯。作者采用的题材非常生动新颖, 他以法卡山前线流传的一首战地诗为线索, 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 生动刻画出广西前线的这支部队为祖国甘愿吃苦的战斗文化。这篇一千余字的通讯线索清晰, 引人入胜, 每一段事情都环环相扣, 每一个采访的人物都很典型, 人物语言与情感表达都很生动、鲜活、真实。这篇通讯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直接作用于甘于奉献的战斗文化塑造。作者采访的第一个人物韩同洲这样说到:“甘愿吃亏的精神在法卡山阵地上比比皆是。老兵如此, 新兵如此, 指挥员也如此。战斗中如此, 平日生活更是如此。大家有句富于哲理性的话:‘军人的牺牲, 何止在战场。’”正是因为这种为祖国甘愿吃亏的精神在这支部队是很普通的, 所以作者也许很难找到这首战地诗的真正作者。但突显出“为祖国甘愿吃亏”这个中心的正是追踪这首战地诗的过程, 这支部队独特的战斗文化内核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这支部队的战斗文化中, 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奉献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正是这样的甘于奉献的战斗文化, 鼓舞激励着他们在边境危险和艰苦的环境中, 始终守护着祖国的神圣领土, 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坚强保障。

3 军事新闻呈现之不畏牺牲的战斗文化

军人这个职业往往与牺牲是联系在一起的, 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和危难关头, 而一名军人的价值常常也体现在这些时候。不畏牺牲, 是我军战斗文化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我军在以往的战斗中充分发挥着这种战斗精神, 依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 在对敌军事斗争中敢打必胜、不畏牺牲, 鼓舞和激励着我军官兵勇往直前, 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2003年我国爆发了“非典”疫情, 中央组织各地的医疗队伍展开了抗击“非典”的战斗。在江宛柳在《特殊战场见英雄——三○二医院姜素椿教授抗击“非典”纪实》这篇报道, 叙述了302医院姜素椿教授抗击“非典”的事迹, 作者通过写姜教授三个生死攸关的选择使整篇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人物变得鲜活、立体。面对高传染性的病魔, 74岁曾患过鼻咽癌的姜素椿教授并没有临阵退缩, 而是选择了将个人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 毅然决然地投入了这场抗击“非典”战斗, 然而却不幸感染。接下来是第二个生死攸关的选择,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姜素椿镇静地表示:作为医生, 我不能为患者服务了;但作为病人, 我愿以自己的身体作试验, 为防治‘非典’闯条路!”为了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姜教授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尝试注射“非典”痊愈者的血清, 并成功地闯出了一条治疗“非典”的道路, 自己也战胜了病魔的威胁。接下来是第三个生死攸关的选择, 姜教授“在病床上, 他也没有停止战斗。住院23天, 他组织撰写了9篇关于防治‘非典’的文章”, 刚刚脱离了生命危险的他再次投入到抗击“非典”战斗的第一线中, 继续根据自己的治疗过程撰写关于防治“非典”的文章。通过这样一篇典型人物报道, 使姜素椿教授在抗击“非典”战场上不畏牺牲的英勇表现, 鼓舞和激励了无数当时坚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的人们, 最终取得了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

4 军事新闻对战斗文化宣传与塑造

军队新闻工作中重视军事新闻作品对战斗文化的宣传作用, 就是要充分利用部队新闻工作的优势与特长, 展开关于优秀战斗文化的典型宣传, 将我军优秀的战斗文化通过新闻作品的形式报道出来, 让更多的部队去学习, 使这种战斗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 意义更加深远。如《人民武警报》2012年1月15日2版登载的《敢打必胜的战斗文化植入心灵》一文, 这篇关于武警天津总队五支队用文化手段锻造官兵“精气神”的报道, 从“彰显阳刚之气”“熔铸勇士气魄”“锻造打赢利剑”三个方面, 在报道该部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对该部战斗文化作了诠释和阐述, 很好地宣传了这支部队“敢打必胜”的战斗文化, 对其他部队学习这种战斗文化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新闻作品对战斗文化的塑造作用, 就是将一种具有战斗文化基本潜质的战斗精神、集体意识, 通过军事新闻工作者加以总结、概括、提炼、升华, 使其成为一种完善的成熟的战斗文化, 最终用新闻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发挥新闻作品对战斗文化的塑造作用, 既要求我们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析思考, 又要运用好新闻作品的文学特质, 对具有战斗文化基本潜质但还不完善的战斗精神、集体意识进行加工处理, 将其塑造成为成熟的战斗文化理念, 最后通过新闻作品的方式报道出来。如《人民武警报》2012年1月15日2版登载的《战斗文化:催生官兵潜能的助推器》一文, 作者结合该部的事例对交通七支队的战斗文化作了很好的归纳概括, 将该部队的战斗文化归纳塑造为“传统文化”“施工文化”和“火线文化”, 使这种看似漂浮的战斗文化变得形象具体。

我国军事新闻报道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7

一、剖析我国军事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军事新闻报道忽视时效性

以纸媒发展发行为例, 我国各军区兵种的报纸多采用周刊形式, 出版时间较长, 大大降低了军事新闻的时效性。当前, 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素材多来自远离城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基层, 基层部队管理相对严格, 对一些军事新闻信息采取保密措施, 导致信息过于闭塞, 甚至排斥记者采访, 导致很多优秀的新闻素材被埋没, 一些新闻素材也因为时效性原因而丧失新闻价值。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冗杂繁复的报批审核过程也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 军事新闻报道传播者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阶段, 我国军事新闻报道工作者主要分为两种。其中, 绝大部分是来自基层连队的战士, 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新闻报道学习, 多是在军事院校接受过短期培训, 毕业后回部队担任宣传报道工作, 他们来自于基层, 熟悉一线, 因此对基层连队情况十分了解, 具有过硬的军事技术。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基层亲和力, 能很快地融入基层环境中, 与基层领导干部打成一片。所以, 他们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具真实性。但劣势也是和明显的, 因为他们更多的来自基层, 缺乏相应的学习技巧, 文化素养整体不高, 新闻理论知识较为薄弱。但是, 也有一部分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具有很强的新闻素养与业务素养, 但基层活动参与不够, 也没有相应的基层体验, 因此往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 我国军事新闻传播的主渠道相对单一

军事新闻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报纸、广播等是主要传播渠道。我国的军事新闻在大众新闻传播中占据的比例很小, 这也就意味着军事新闻报道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较少, 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军事新闻传播渠道过于单一。

二、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对策研究

(一) 提升军事新闻的时效性

必须树立对时间性与时效性问题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以此带动军事新闻传播的主动性、实效性与针对性, 而观念的更新就是最佳的实现渠道。通过树立全新的时效观, 实现军事新闻报道传播的时间性与时效性。需要记者具有极强的灵敏度, 能够及时发掘新闻线索, 还需具备很高的职业素质来提升工作效率。一条完整的新闻要由素材采集、新闻制作和新闻播出三大模块组成, 而时效性就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

(二) 做好高素质军事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想实现军事新闻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关键在于人才基础的奠定, 因此必须做好军事新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如果军事新闻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欠佳, 难有优秀的正面鼓舞作用的作品产出, 也就限制了新闻宣传的喉舌作用, 无法完成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任务。而军事新闻宣传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是人才能力建设。按照总中央领导指示要求, 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 凸显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及作风建设, 通过高素质新闻人才队伍的建设, 开创军事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

第一, 加强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理论素质是军事新闻宣传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与前提。在当前背景下, 必须坚持贯彻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 加强军事新闻宣传队伍建设, 理论武装头脑, 确保思想理念上的清醒, 以此指导自身行动, 实现政治上的坚定与行动上的自觉。

第二, 狠抓业务技能水平的提升。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新闻传播手段层出不穷, 而作为军事新闻工作者, 必须做好知识的更新补充, 及时学习新技能。可以考虑走院校培养、办班轮训、在岗锻炼和个人自学等成长培训之路, 以此作为提高军事宣传队伍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突破口。还可以定期组织编辑记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军事演习及突发事件, 获得一线采访与报道的素材, 积累经验, 实现报道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三) 积极拓展我国军事新闻报道渠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军事斗争主动权的掌握意味着信息主动权掌握的同步,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国的军事新闻报道也应该在当前形势下适应传播格局, 在新媒体文化衍生发展的环境下有所作为。

(四) 关注并重视新媒体对军事新闻报道的影响

我国军事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全, 确保国家权益不受损, 积极推进国防及军队建设。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信息化程度的加剧, 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对新媒体的正确认识, 从而明确重视新媒体的地位, 做好对新媒体作用与影响的全面分析。我们应该看到,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 其不仅仅对我国军事新闻报道具有挑战, 也是实现新闻报道影响力提升的有利渠道。

(五) 进一步明确军事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方面的现状

想要拓宽军事新闻渠道, 必须确保传统军事媒体发展建设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 更科学更全面地开展形势分析与报道。进一步明确我国军事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方面的现状, 了解我国当前新媒体建设不足, 在明确发展差异基础上有效改进。

三、结语

我国军事新闻报道存在着时效性相对较薄弱、传播者的素质不是很高以及传播渠道比较单一的问题, 而要想避免这些问题, 则应当不断提升军事新闻报道中的时效性, 组建高素质的军事新闻人才队伍, 并拓展新闻报道的渠道, 进一步明确军事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方面的现状, 从而提升我国现代军事新闻报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扎西达娃.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 2016 (03) :118-119.

[2]童炜来.浅谈借助融媒体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自身优势[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4) :73-74.

增强军事电视新闻报道的可视性 篇8

新闻角度的选择

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可视性, 首先要注重选题和立意的角度。选题既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体现事物所固有的内涵, 又要竭力突出事物的个性特点, 力求新颖巧妙, 使电视新闻报道或鲜明活泼、或扣人心弦、或发人深思。其次, 新闻记者要深入实地采访, 全面、客观、细致地了解情况, 搜集各种相关信息和第一手资料, 敏锐地捕获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来体现报道的内涵和深度, 避免新闻的表面化、浅层化。

立题是否新颖, 直接决定新闻的成败, 立意是否独特, 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任何一篇有影响的新闻报道都应该有它自己独特的角度和特点, 只有从中选出最佳的新闻角度, 突出特点, 探索新径, 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针对观众的兴趣选角度, 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视性。军事电视节目面向的观众主要是部队官兵, 要让普通官兵成为节目的主体, 多反映普通兵、普通事, 军事电视节目才能真正在基层官兵和普通群众中树立权威的形象。要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在栏目结构上既要准确, 又要选择重要的、与基层官兵关系密切的事件进行报道, 把镜头对准官兵, 宣传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赞扬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观众, 教育、启发和感染观众, 也只有这样的节目观众才会喜闻乐见。

从新闻事实的“新”上找角度, 增加新闻的“新意”。写新闻贵在“新”上, 尤其是角度新。老内容、老主题, 就更要选出新的角度, 从新的侧面突出主题, 用新闻敏感和独特的思维选择较好的角度和丰富的内容去组合、去创作, 才能使报道既鲜活又有分量, 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扎实深入的采访, 获取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

新闻记者中有句话叫“三分写, 七分采”, 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 往往需要在采访过程中下最大的工夫。军事电视新闻同样如此, 通过细致的采访, 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 还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细节、更形象的新闻素材, 为后期在制作过程中提高电视节目的可看性创造先决条件。

采访要克服表面化, 进行深入思考。采访记者应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 掌握一些材料, 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以便对所要提问的问题深思熟虑、心中有数, 做到有的放矢。有时, 记者采访提出的问题使访问对象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有的很大、很虚;有的浅显、幼稚;有的过于程式化。如果采访人员不了解所采访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 或者不能进入被采访者的语境, 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会启发和调动采访对象, 创造融洽的采访气氛。采访人物时, 一个造成采访不成功的主要问题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间的生疏感、距离感。一般人见到摄像机难免紧张, 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采访会更加紧张, 被采访者或不善于介绍情况、或干脆回避采访。若不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电视新闻节目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记者要与被采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从被采访者最关心的问题、最能打动他的问题、最能引起其思想共鸣的话题入手, 逐步引导到所需表现的主题上来。

成功运用细节, 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细节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和构成故事情节的最小单位。细节虽小, 但作用却很大, 在电视新闻中更是如此。电视画面重现的细节, 绝不是生活中熟视无睹、随随便便、毫无特点的对象, 而是给人的印象中留下鲜明特点的对象, 画面细节的重现, 是对塑造事物的本质和作品的题旨一种无形的加强和内在的挖掘, 是提升电视新闻可看性的重要因素。

运用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在一条电视新闻中, 细节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成功的细节捕捉, 对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达到新闻宣传效果有极大的作用。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新闻敏感, 时刻不忘捕捉最能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 组合人物独具的特点, 把人物有血有肉地立于观众印象之中, 使观众“过目不忘”。

运用细节突出新闻主题。细节的成功运用, 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的主题表达。记者在拍摄新闻时, 应该时刻不忘捕捉最能表达新闻主题的画面和情节, 从繁杂的新闻现场中抓住有利于表达新闻主题的场景和细节。忠实地为主题服务, 是电视记者拍摄的重要准则, 生动感人, 富有说服力的细节往往会成为表达新闻主题的点睛之笔。

精彩的画面表达是电视新闻不可缺失的语言。电视新闻的优势是画面图像, 电视新闻能形象地展现事物的原貌, 既可目睹, 又可耳闻;它能把观众带到事实发生的现场, 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写作是要把你想要说的用文字记录下来, 而电视画面图像则是把你想要说的通过电子手段记录下来、表现出来。所以, 电视记者必须能选取最具特点、最富表现力的画面图像, 运用“创作”的画面语言, 体现记者的策划和主题意识, 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

军事电视新闻报道对于记者的挑战可谓是全方位的, 它是对记者知识的宽度、广度, 观察、分析问题和反映新闻事件本质能力的综合考验。在实际工作中, 记者应该深入生活, 努力培养自己独特的感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注意生活细节的捕捉,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力求通过完美的视听语言准确地表达主题, 制作出部队官兵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节目。广大军队电视工作者要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体的资源优势, 使军事电视新闻节目深入官兵内心, 成为反映官兵生活的平台。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2008级硕士生)

军事新闻 篇9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概念功能包括“及物性”、语态和归一度。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 (胡壮麟, 1989:71) 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物质过程主要是一个动作者对一个目标做了什么事。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1]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1]行为过程指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苦笑等生理活动过程。[1]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1]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1]

二、语篇分析

本文选取了两则分别摘自中国日报和CNN关于中国警告美国越境间谍飞机的新闻报道。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将两则新闻语篇进行比较研究, 试图揭露其潜在的意识形态, 尽管新闻报道被认为是相对客观公正的。[2]

研究者首先对两则新闻语篇中所有的动词进行标注, 判断这些动词所在句子分别属于六个及物过程中的哪个过程, 然后分别计算出各个过程在各自新闻语篇中所占比例。这样研究者便可看出各及物过程在新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从而深入分析两则新闻语篇的主要及物过程的结构特点, 探究其隐藏在背后的主观倾向和偏见。

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两则新闻语篇中, 物质过程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言语过程次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也在两则新闻语篇中出现, 但频率较小。两则新闻语篇中都没有行为过程。两则新闻语篇及物过程的分布情况大体相似, 这与新闻报道的特点相吻合。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世界最新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而物质过程就是对客观世界发生事情的客观描述, 所以物质过程占据了最大的比例。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实事求是以达到客观的目的, 新闻报道经常会直接和间接引用新闻发言人的话, 因此言语过程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军事新闻中偶尔会有一些复杂的难理解的关系问题, 所以需要借助关系过程来帮助读者理解。此外, 有时新闻发言人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也就是心理过程出现在这两则新闻语篇中的原因。至于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与新闻报道的特点不相符, 所以在两则新闻语篇中极少甚至不出现。由于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在两则新闻语篇中是主要的及物过程, 接下来研究者将研究这两种及物过程的结构特点, 以探究其隐藏在背后的主观倾向和偏见。

(一) 物质过程

通过观察两则新闻语篇的物质过程, 研究者发现物质过程的动作者可以分为三类:美方、中方和越境间谍飞行事件本身。图1显示了两则新闻语篇中物质过程的动作者的分布情况, X轴表示出现在动作者位置的参与者, Y轴表示特定参与者出现在动作者位置的句子数量。

从图1, 研究者发现在中国日报中, 最常出现在动作者位置的是美方, 事件本身次之。在物质过程中, 动作者比目标更具主动性, 更具掌控力, 也更能吸引注意。中国日报时不时地把美方放在动作者的位置, 能够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美方, 并暗示是美方主动进行越境间谍飞行, 对中国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中方往往出现在目标的位置, 暗示中方在美国越境间谍飞行这件事上是被动的受害方。中国日报想要以此来告诉读者, 美方应该对这件事情承担责任, 而中方迫切要求美方停止越境间谍飞行是合情合理的。除美方外, 事件本身最常出现在动作者的位置, 这说明中国日报报道这件事情是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 对事不对人, 并非故意针对美方。

与中国日报不同的是, CNN的报道中中方作为动作者的情况比美方作为动作者的情况要多。整个新闻是关于中国警告美国停止越境间谍飞行, 报道通篇都是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发表的讲话为主。因此, 新闻中有许多对杨宇军讲话的直接引用, 从中国日报直接引用的杨宇军的讲话中, 研究者发现大量的物质过程都是以美方作为动作者的, 也就是说如果CNN直接引用杨宇军的话, 那么美方应该更多地出现在物质过程的动作者的位置上。但事实并非如此, CNN更多地将中方放在动作者的位置上, 以此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中方身上, 不仅弱化美方主动进行越境间谍飞行的事实, 还强化了中方的行为。例如:

(1) a Chinese fighter jet intercepted a U.S.Navy Poseidon patrol plane… (中国战斗机拦截了美国波塞冬海上巡逻机)

(2) a Chinese fighter jet made several dangerous and unprofessional passes at a U.S.Navy plane… (中国战斗机抵近拦截美军机危险不专业)

通过将中方作为动作者, CNN试图告诉读者中国并没有那么无辜, 在整个事件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举动, 从而成功地将这件事情的部分责任转移给中方, 弱化美方对这件事情应该承担的责任。此外, 在CNN中, 事件本身很少作为动作者出现, 说明CNN不像中国日报那样关注事件本身, 其报道的客观性也就打了折扣。

(二) 言语过程

为了使新闻报道客观公正, 新闻语篇中往往会直接或者间接引用新闻发言人的讲话, 这就是言语过程在新闻语篇中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原因。研究者找出两篇新闻语篇的言语过程, 标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并关注言语过程所用的谓语动词, 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数量和使用的谓语动词来探索其隐藏在背后的主观倾向和偏见。表2显示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在两则新闻语篇中的使用次数。

从表2研究者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中使用直接引用比CNN频繁。在中国日报的报道中, 直接引用几乎占言语过程的一半, 而在CNN中, 直接引用只占了其言语过程的20%, 大部分言语过程都是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在于引用者如何看待被引用者的话语。[3]在间接引用中, 引用者用自己的话转述被引用者的话, 这样就可能加入自己的观点, 而直接引用则要原话引述被引用者的话语。所以, 直接引用比间接引用更客观。同时直接引用强调被引用者话语的权威性, 而间接引用削弱了被引用者话语的权威性。中国日报使用直接引用比CNN频繁, 说明中国日报相对来说比CNN更为客观。通过直接引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的话, 中国日报想要强调其话语的权威性, 也就是在强调中国在这件事情上的权威。而CNN恰恰相反, 频繁地使用间接引用, 在中方发言人的话语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观点, 旨在削弱中方发言人所言之权威, 给读者造成了一定误导。

此外, 中国日报和CNN对言语过程的谓语动词的不同选择也暗示了他们不同的主观偏见和倾向。例如:

中国日报:

China urged the United States…;Yang Yujun denied a claim…;Yang denied the allegation and said… (中方催促美方……;杨宇军否认美方说法……;杨宇军否认美方指控并说……)

CNN:

China has warned the U.S.…rejecting claims…;He accused the U.S…;Yang dismissed the claims… (中方警告美国……拒绝承认美方说法;他谴责美方……;杨宇军对美方的说法不予理会……)

从以上例句研究者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在言语过程使用较为中立的谓语动词, 如urge (催促) , deny (否认) , say (说) 等, 这说明中国日报的报道比较客观, 试图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然而, CNN却一再采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谓语动词, 如warn (警告) , accuse (谴责) , dismiss (不予理会) 等试图让读者觉得中国咄咄逼人来赢取读者对美国的同情。

三、结论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系统对中国日报和CNN关于中国警告美国越境间谍飞机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 旨在揭露隐藏在新闻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两篇新闻语篇中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最多。就物质过程而言, 中国日报经常把美方和事件本身作为动作者, 把中方作为目标, 以此表明其认为美方该对越境间谍飞行负责, 中方是被动的受害者, 并体现了中国日报的报道相对客观公正。CNN则经常把中方作为动作者, 很少把事件本身作为动作者, 试图将这件事情的部分责任转移给中方, 弱化美方对这件事情应该承担的责任, 也使其报道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就言语过程而言, 中国日报使用直接引用比CNN频繁, 说明中国日报相对来说比CNN更为客观, 并试图强调中国发言人的权威。而CNN恰恰相反, 频繁地使用间接引用, 在中方发言人的话语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观点, 旨在削弱中方发言人所言之权威, 给读者造成了一定误导。此外, 中国日报的报道在言语过程使用较为中立的谓语动词, 说明中国日报的报道比较客观。然而, CNN却一再采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谓语动词, 试图让读者觉得中国咄咄逼人来赢取读者对美国的同情。

以上研究表明新闻报道虽然相对客观公正, 但是其背后往往隐含着一定的主观倾向与偏见, 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应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 探究隐藏在背后的意识形态, 以避免被误导。本研究语料较少, 且仅限于军事新闻, 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所有新闻语篇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如果选取更多不同题材的新闻语篇来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会更有说服力。

摘要: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入手, 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对中国日报和CNN对中国警告美国越境间谍飞机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揭露隐藏在军事新闻语篇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 从而提高读者的批判阅读能力。

关键词:及物性,物质过程,言语过程,新闻语篇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73, 75, 79-80.

[2]福勒, 霍奇, 克莱斯, 特鲁.语言和控制[M].伦敦/波士顿/亨利镇:开根宝罗出版社, 1979.

【军事新闻】推荐阅读:

军事人员07-15

军事基础05-16

军事建筑05-19

军事战争07-01

军事07-05

军事力量07-07

军事斗争07-23

军事网络08-06

军事工程09-03

军事合作09-07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下一篇:心理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