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军事理论

2024-10-17

高校军事理论(通用12篇)

高校军事理论 篇1

近年,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国防教育, 地方高校相继开设了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学习课程。那么, 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及自身修养的提升有何积极影响?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如何增强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对几所地方高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一、地方高校开设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的意义

开设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是地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熟悉战争谋略, 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 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 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 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 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 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 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 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 加强其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 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二、地方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地方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要立足实际, 坚持普及与应用相结合。具体来说, 要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

1.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军事理论教育的主线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 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加大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力度, 使学生在接受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爱国情操和奉献主义。

2. 突出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科技战争三个重点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较强的军事知识课程, 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理论知识教育, 要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类, 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科技战争三个方面的教育, 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 认识战争规律, 预知未来战争的特点。

3. 要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军事理论课教学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原则, 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 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 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要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 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 以军人的高尚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

三、地方高校开设军事技能课程的主要形式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地方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要内外结合、虚实结合、主辅结合, 以改善军事技能培训的效果。

1. 内外结合

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 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 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 增强组织纪律性, 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 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2. 虚实结合

要提高军事技能训练的质量, 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 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 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又要借助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学习武器装备时, 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 组织参观军队院校, 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主辅结合

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 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 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 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作出必要的限定, 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四、建立地方高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有序有效开展的机制

一些地方高校对开展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从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需要的高度去认识, 没有从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需要的角度去落实, 有“图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 机制不完善, 效果不显著。对此, 地方高校必须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在措施上完善起来。

1. 建立教育联系机制

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 (人武部) 、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工会、团委等部门以及各院 (系、部) 纳入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 形成“以保卫部 (人武部) 和教务处为主, 各院 (系、部) 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2.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 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 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 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 并严格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 国防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对待, 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 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3. 建立日常教育机制

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 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 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 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走进军营, 了解部队生活, 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 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宣传, 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 重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综合素质,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之提高到国家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高度;措施上加以完善, 采取内外结合、虚实结合、主辅结合的方法;建立教育联系、监督约束和日常教育机制, 这样才能使地方高校军事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魏纯镭.军事理论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高校军事理论 篇2

专业论文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摘要]在军事课教学授课中运用战例教学,并不等于排斥和否定传统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 大学生 教学模式

军事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军事理论知识,更重要地是把军事与政治、人文与理工、时事与历史高度交叉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来传递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的现代国防理念,为履行兵役义务和担负国防建设责任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一、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

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应受到《军事理论教程》的限制和制约,要注意处理好教材理论与当今世界军事形势的关系,解决好静态与动态的关系,也就必须从研究和构建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构建成多维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入手,着眼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在教学目标、课程地位、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运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思想,用新的军事变革思想和理念;例如,学习军事科技部分,不一定非要掌握军事科技的基本过程和武器装备的构造原理,但一定要明白科技改变武器、武器创新战法的情况下,达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防患于未然做好战争的准备,有利于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勇于献身保卫国家的时代建设者。

(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各章节中几乎涵盖了军事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宽泛,涉及面广,其教学内容与世界政治军事密切相关,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国防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由于课时有限,单凭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上的36学时不可能把每一个问题都讲解透彻,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紧贴国防教育这条主线,结合课程具体章节有效地融合国际军事信息化战争的形势,及时调整和删减教案、课件中过时的授课内容,做到每学期修改、每学年更新;例如:伊拉克战争后,要及时把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新武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方式和特点以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引入课堂,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将讲授内容,而是追踪军事变革的最新成果,紧跟时代热点.号准学生思想脉搏,直击敏感话题,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力求把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当中,引起共鸣。

(二)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日新月异,新的作战理论层出不穷,作战样式变幻莫测,军队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在国防教育教学实践中,军事理论课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领域,不仅对从事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今,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科学选取和合理安排之外,还应该采用科学的授课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构建“立体化”任务驱动模式;教师在课件中可以利用虚拟三维技术模拟战事场景,模拟难以讲解的教学场景,并使之可视化和可参与性,使学生有非常直观立体的感受,在可视化和参与性下能更好的学习到所授理论的全部内容。使军事理论浅显易懂、学习有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的总和,“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军事理论“多元化”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立体化”军事理论教学要多层次、多视角。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达到拓宽学生视角、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课教学不能单纯地就理论讲理论,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节选一些经典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战例作为论据,生动讲解,使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多元化”军事理论教学手段、措施要“立体化、空间化”,以此来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听课人数多,场地大等特点,在这种情形下要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对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拓展,也可利用校园网络,构建军事理论的教学资源平台。

二、“多元化”教学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作用

军事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军事理论教学更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的信息和科技含量,而不宜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要善于利用其他学科所奠定的知识基础,搞好军事学科的课程设置,以军事知识为核心进行知识集成提高教学效果,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代表性经典战例,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其的学习和了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应当仔细考虑选取课堂教学所涉及的主题或理论观点有内在联系,针对性较强且与本节课知识点相一致战例,从而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战例,已达到适合普通高校及各专业特点的战例教学法,如理工科学生,在讲授“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内容时可紧密联系他们的专业知识选取尖端武器、快速反应战役等典型战例精讲,激发他们发奋学习科技知识、为我国科技强国做出贡献的斗志;而文史类学生,由于其文化底蕴、知识积淀比理工科要强,就可在“国防历史”“军事思想”等方面多运用战例教学法,激发他们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安排信息化战争中的精确制导技术、侦察监视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新概念武器等必要的电子对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技术、网络模拟演练和军队指挥自动化方面的战例;对工程机械专业的学生可安排必要的航天技术、机械维护与修理方面的训练等军事高新技术知识融入教学设计中,只有针对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选择战例,才能体现军事课的特有“军味”和实现学校国防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把经典战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通过教师精心设立“开放性”创设情境问题,例如教学战例1:毛泽东军事思想课程,可以将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利用《中国革命史》所提供的中国革命历史脉络来展示革命战争的进程和播放战时纪录片等教学手段,进而突出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和运用以及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推动作用和指导未来现代化战争的重大意义。

教学案例2:教师设置条件多或答案不唯一的军事开放性情景问题,如中国“歼11”战机后续机型应该怎样?在了解中国“歼11”战机的性能及战机设计的背景等,要求学生根据当前国家的安全形势和经济发展利益,说明后续机型的设计方向,由于此类问题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学生的灵感很快被激发出来,他们有很多理由设计出多个方案,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互动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到时代战例中去感受,并启发诱导学生探索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军事课教学授课中运用战例教学,并不等于排斥和否定传统教学方式,要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深层次的理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造就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立永.构建大学生军事课多样化课堂研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前沿,2013,(2):184.[2]吴晓鸣.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创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高校军事理论 篇3

【关键词】西部高校 军事理论 教学实践 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6-02

一、西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然而,由于受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和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这类地区大部分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形式主要以新生入学时两周左右的短时间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军训结束后学生国防教育工作也就随之结束,重队列训练,轻理论教学,其国防教育模式与《国防教育法》的精神相违背。在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当中形成了“军训等同于队列训练”的误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法律和政策保障不到位,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员并非军事理论课专职教师,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上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强,使得这类高校的军事师资状况不能满足《国防教育法》的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大都是“90后”,虽然他们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识及维权意识,热情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努力展示自身优点。但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的影响下,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和物质,而不是责任和祖国。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对待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态度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讨厌打打杀杀,认为只要有爱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当代青年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通过调研和军训接触情况来看,爱国热情表现盲目、政治敏锐性不强、对国防问题没有较为稳定和正确的认识、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得失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二、国防精神的重要作用与其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国防精神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成国防实力的各个要素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硬实力,比如国土面积、军事能力、人口数量、经济能力等等综合国力指标,而对于精神文化这类软实力重视不够,经济、科技、政治等因素往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而精神文化却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恒久性。在构成国防实力的诸要素中,精神和文化是一道最柔弱同时也是最坚固的防线。国防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捍卫祖国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是构成国家软实力和国防综合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多个方面。国家的国民是否具有强烈的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往往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

(二)历史证明: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国防精神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与国民的国防意识,特别是青少年国防意识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和平年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因此要更加注重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二战前的相对和平的一段时间里法国等欧洲国家因迷醉于一时的“繁荣”与“和平”,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沦陷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就是典型教训。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一重要的历史结论仍是当今世界现实呼声。尽管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并未改变,企图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改造中国,不时释放“中国威胁论”损害中国形象和阻挠中国发展。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和我国安全形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客观上要求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尤其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这将对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培育国防精神有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代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国防精神。可以说培育国防精神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它自始至终围绕国家的安危、国力的盛衰、民族的荣辱,在大学生三观形成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国防精神教育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三、针对西部高校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探索的必要性

要解决在西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军训国防教育载体作用,应当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适应青年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师资培养。国防教育课(军事理论课)具有培育大学生国防精神的独特优势,理应开发更多弘扬和培育国防精神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探讨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和教学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利用大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学创新探索,突出培育国防精神

(一)利用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国防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产生共鸣的一种普遍的情感。教师可利用大学生自尊心强、年轻气盛的特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促使青年学生形成正义感和责任感。例如,以形象直观的实物、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真实动人的历史回放,增强大学生对国防军队的理解认识,培养其民族精神。特别是通过军事斗争、国防建设的古今对比和中外对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激情。

(二)受翻转课堂启发,创新教学形式

在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将《军事理论课》以创新的教学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成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翻转课堂”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料在课下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回到课堂时间则开展协作学习,实践练习等主题学习活动。

1.激发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

采纳新的教学方式,每周两节军事理论课中,第一节学生们展示课下学习的成果,通过同学互评、讨论、提问和总结等环节扩展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第二节课教师以传授国防精神为重,对学生分享与展示的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与升华,引导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与解决问题。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自主决定课上呈现知识与分享经验的方式。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培养了优良的信息素养,并得到了多方位的能力训练。搜集信息与鉴别知识的能力,开拓信息源的能力,自学能力,设计课件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分工协作与配合的能力,表达能力,演说能力,软件使用与应用能力皆得到了锻炼。

2.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与掌控感

这种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堂促使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获取环节,自助开拓知识获取源,促使学生自觉培养鉴别意识与分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设计与展示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从分工协作到独立设计与配合展示,不仅使他们对知识有全面的掌握与了解,也调动起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与掌控感。有参与才会有感悟,有感悟才会有信念的触动,有了信念的触动,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与提高。而教师以播种信念、传递精神为主要内容,进行正确合理有效的引导,使国防精神的传播与教育成为课堂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这种创新的课堂教授形式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积极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建中,陈进军. 大学生国防精神培养探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70-72.

[2]李军,李峻峰. 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贯彻《国防教育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 大家,2011,14:111-112.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作者简介:

高校军事理论教考分离探析 篇4

一、教考分离含义

“教考分离”顾名思义就是教授环节和考试环节分离, 将教学的独立性与考试的统一性结合起来。目前推崇的“互动教考分离模式”是建立在教与学进行充分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实施的, 任课教师参与教学大纲的编制、试题库的命题等环节, 但不参于试卷的出题, 教师无法知道试卷上实际考题。

二、军事理论教学考试的传统方式

军事理论教学作为一门必修课, 考核时间并不长, 在以往的考试过程中, 往往采用“教考合一”, 有的采取上课时间任课教师自主考试或以作业代替考试, 往往任课教师自己出试题、自己评卷。这种考试形式随着军事理论课的普遍开展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 首先, 教学、出题、评分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能很好地实施大纲要求;其次, 不同授课教师的考核内容、试题难度系数、考核成绩差别大, 公平性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行教考分离的优越性

1.实施“教考分离”有利于评价的公正性

军事理论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开课班级多、授课教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教考分离能充分了解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整个考核体现公平、公正的特点。在教考合一情况下, 往往是教师感兴趣的地方多讲些、多考些, 不感兴趣的地方少讲些、少考些, 随意性较大。在教考分离情况下, 都是按照大纲内容出题, 建立一个庞大的试题库, 每次考试前按要求随机抽取, 任课教师也不知道最终的考试试卷。

2.实施“教考分离”有利于“生评教”的客观性

“生评教”是目前高校中衡量教师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 在不正确因素的引导下, 往往会发生教师为取悦学生, 而在考试过程中透露试题, 在批改过程中放松标准的情况。军事理论教学任课教师多, 实施了教考分离可以很好的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使得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的评价指标也更趋于客观公正。

3.实施“教考分离”符合军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规定, “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 通过军事课教学, 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性,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同时要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 要掌握好深度和广度,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 确保教学质量”。

从目标上看, 军事理论教学更注重课程的过程性, 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强化记忆, 但是观念意识的培养则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实行教考分离后,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了教师的上课内容, 根据大纲要求加以补充和提高。从教学上看,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教师更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此取得学生的好评。

四、高校军事理论实行教考分离的困难及建议

1.教学内容和考核滞后于形势的变化

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特别是国际战略、周边环境、军事高技术等章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发生的时事内容、最新型武器装备和局部战争情况加以分析。教学内容的增加和观点的变化, 如果教师自己单独考试, 可以根据其教学内容变化相应改变试题。但是若作为教考分离的统一考试, 需要由教研室主任等教学负责人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讨论, 修改教学内容, 调整试题库方能加以实施。

2.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简单统一的考试相矛盾

教考分离的试题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为了适应考试,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围绕试题库的内容开展教学, 会受到考试的牵制, 主动性不强。从一定意义上说, 压抑了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的教学中,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 这也是课程改革的追求的目标。军事理论教学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需要师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不断拓宽知识, 全面了解教材及其延伸内容。因此, 根据这一不足, 教师在教学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变的更丰富多彩, 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 注重课内外一体化, 引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找到合适的军事理论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92-94.

[2]姬焕芳.对教考分离工作的思考.科技信息, 2007, (26) :30.

高校军事理论 篇5

摘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对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确立国防教育学科地位、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

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现状入手,并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工程。高校是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领域。国防教育是旨在提高全体公民保卫国防的意识和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大力加强学国防教育。国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经济、科技和国防建设还有很多薄弱之处。因此,我们更应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安全威胁,催生继续艰苦努力的巨大动力。目前,许多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着轻国防文化重国防科技的现象。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防科技、武器装备知识方面的教学,又要注重国防意识、战斗意志方面内容的教育,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安全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支持国防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当前实施、开展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主要表现在:其一,理论层面研究很多,实践层面研究较少。学界对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关系做过较多的探讨,而从如何有效实现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层面研究很少。其二,已有的实践层面研究,论证浅显,亟待深化。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部分地区、部分高校尚未真正开展起来,固然很多理论和实践还很片面,提出的解决办法多是对策性、阶段性的,比较零散,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分析。其三,研究成果重复严重,创新较少。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研究的重要价值引起众多学者在短时期内参与研究,但由于没有创新思维、创新内容的出现导致众多研究思路一致、内容相仿,有些文章内容甚至相近或相同。一项成果被多人用来使用、借用乃至盗用,以至不能查究原创及原作者,这种相互转抄挪用且不做注释既是对原创作者的不尊重,浪费了学术资源,也会导致该领域研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不利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国防后备人才的需要。国无防不立, 民无兵不安,国泰才能民安,这是被历史证实的真理。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不仅仅

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综合国力乃至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今天的大学生无疑是明天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因而,在和平的条件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钢铁长城的基础,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1 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训练并重课程设置要注重“虚实并重”。

“虚”指的是开设国防理论、国防精神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引导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国防。“实”指的是开展军事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军事实践,引导他们从感性上认识国防。两类课程各有短长,互为补充,形可以高枕无忧,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己无关。只有深刻认识到安全威胁,产生维护安全的内在需求,才能真正认识到维护安全的重要性,产生加强国防和军建设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一旦解决了思想动机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虚”依靠文本施教,可以“神”入国防的各个领域,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防;依靠实践施教,可以“身”入国防一些领域,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防情感。高校学生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虚实并重”。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防观念的精神作用,在有些特定的时候、场合,比国防建设中的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等物质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没有牢固的大国防观,就没有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的有效转化,国防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谈。

2.2 国防教育应“因材施教”

新生应突出抓好入校后的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在此基础上,依托国防教育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低年级学生认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要突出自我养成教育,讲求教育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主张要将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措施,提高视听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防教育要充分发挥“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 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应具有系统性, 全面反映该领域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第二,应具有概括性,高度抽象出该领域特有的概念、范畴、定律等;第三,应具有创造性,以发展态势推进该领域理论发展。

2.3 国防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发挥军训、军事理论课的主体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以树立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一是以历史纪念日等特殊日子为契机,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片、参观历史文化纪念胜地等形式进行,二是把国防教育同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利用征兵、军训等时机进行公民义务、国防法制和国防知识教育,四

是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此外,学校还应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组织的有关国防教育主题的团队活动,使他们的活动有组织领导,有计划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高校军事理论 篇6

[摘 要]大学里丰富多彩的学生军事类社团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主人翁责任感、国防意识,而且丰富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方法,拓展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关注国际国内军事动态的热情,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建设,发挥其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为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学生军事类社团 军事理论课教学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5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10-02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专门途径。在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军事类社团也以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学生社团中的新兴力量。军事类社团以其鲜明的国防教育特征,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丰富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学生军事类社团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无论何种类型的军事类社团活动,无不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培养良好的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等高尚的情操。同时,在全体军事类社团成员的共同信念的鼓舞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感染,将认同感过渡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升华到对国家国防建设的责任感。[1]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首先,社团成员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筹划、参与社团各方面的活动,可以加深对国防的认识。在一个社团内,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亲力亲为,更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国防。其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对社团活动的筹划和实施,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充分挖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三)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近几年,部队依托地方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工作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展试点,选拔培养的范围和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大。高校军事类社团由一群喜欢军事历史、爱好武器装备、关心国际国内军事格局、渴求国防知识的热血青年组成,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他们是后备军官最合适的选拔对象,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现代军事理论课教材内容是按照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重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编写的,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方面,包括18项教学内容,学时数为36学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2]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各高校大量缩减了基础课教学学时数,军事理论课也面临着压缩课时的挑战。真正能够依照大纲开满36个学时的高校非常少,大多数是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与军事技能教学相结合,或是把军训期间的国防电影、形势政策报告以及入学教育等纳入其中,才能勉强达到36个学时。[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单纯靠教师课堂上讲授军事理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创新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军事理论课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涵盖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比较枯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出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的现状。[4]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关注国内外最新军事军情动态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时事话题,可以极大地丰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创新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是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拓展

现代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教学器材和模具,甚至有些地方高校仍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上,教学方式单一。[5]学生军事类社团可以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把国防教育活动与军事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把爱校、爱家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军事训练,进行现场教学。这样,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平台,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从而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指导

与负责高校社团管理的教师相比,军事理论课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当前时事政策和热点话题,这使他们在管理和指导社团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军事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军事类社团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机制,避免社团活动的盲目性,有利于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对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社团活动内容要有机结合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内容在社团实践中深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军事理论课教师也要积极探索使学生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采取讨论、调查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调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建设

一是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团活动的质量,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让社团骨干了解社团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管理技巧和领导艺术等,切实提高社团骨干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大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社团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对社团建设投入的多少,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必须要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有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这样才能让社团得到良性发展,才能发挥学生社团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四、结论

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不仅培养了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关注最新军事动态和国际国内时事热点,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定会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丰富和完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 注 释 ]

[1] 许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7-38.

[2]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第十六条,2007.

[3] 黄栋.论地方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82-183.

[4] 伍国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讨[J].才智,2012(22):293-294.

[5] 姜延波,苗禄权.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初探[J].国防,2004(1).

[6] 李宣庆,王丽娜,王雪,李广场.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实践对本科教学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6-118.

[责任编辑:覃侣冰]

[收稿时间]2014-12-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军事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现状及完善对策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手段,师资队伍

前段时间, 笔者与几位大学生闲谈, 因为都是年轻人, 相互之间没有什么隔阂, 所谈内容涉及甚广。但是, 当谈到我国国防建设、国际国内军事动态时, 多半学生都表现出了对于这一领域知识的匮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们对军事理论课程缺乏兴趣, 更是因为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滞后。

1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现状

步入大学之后, 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军训, 很多学生都会简单地认为军训就是强身健体, 通过基本的军事训练强增强体能、锻炼意志, 其实不然。军事训练是大学生步入校园的第一节国防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提高自身军事素养的重要性。当学生们拥有了一定的国防意识时, 军训之后的军事理论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 除了部分高校将军事理论课程设为必修课外, 一些高校, 尤其是规模较小的高校, 并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程, 只是在大一新生入学进行常规军训时, 日常课业教材中有一本军事类教程而已。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多种, 下面将逐一展开讨论。

1.1 有法不依, 落实不严

《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2002年,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体艺[2002]7号文件) ”和2006年对此大纲进行的修订文件都将军事理论课程列为必修课, 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依法落实相关法规。另外, 还有一些文件仅仅对军事理论课程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 并没有强制规定。这种“通知”性质的文件, 缺乏强制性、权威性, 导致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开展大打折扣, 严重影响了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1.2 认识上存在误区

很多高校在开设军事理论课程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他们片面地认为, 和平年代普通高校的学生只需拥有固有的知识体系, 地方高校主要为社会输送人才;再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到部队服兵役的学生越来越少, 学无所用, 何况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会占用学生平时的学习时间, 为学生增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因此, 只要完成单纯的军事训练, 就算达到国防教育的要求。

1.3 师资梯队不健全, 水平参差不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八章规定“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高等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 配备军事教员, 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配备军事教员, 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但是目前, 配备军事训练机构及教员的学校屈指可数, 大部分军事训练活动由学工部直接负责, 即使在配备有人民武装部或军事教研室的高校, 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

据统计, 在华北地区各大高校中, 军事教育专职教师的来源分别为:部队转业干部52.89%, 军校毕业生4.11%, 地方院校毕业生38.16%, 其他4.84%;同时, 学历状况分别为:博士1.03%, 硕士7.9%, 学士60.50%, 其他30.57%.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配备缺乏专业性、学历普遍较低, 甚至在一些高校军事教育机构中, 教师的职称晋级也不受重视, 严重制约了此类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1.4 理论课程枯燥, 学生缺乏兴趣

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程, 即使有, 也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 其基本形式为照本宣科, 只讲一些理论知识。当然, 也有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 但大多数是讲义性质的条目罗列或播放一些光盘录像, 内容匮乏, 缺乏实例, 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对枯燥无味的课程缺乏兴趣, 致使军事理论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完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对策

2.1 统一认识, 严格落实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 教育界也应依法从教。因此,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必须按照《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等相关法规严格落实;同时, 应当遵循《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理论指导, 健全军事理论教研室及其管理体制;纠正高校学生对于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片面认识, 使他们意识到提高军事理论素养、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性。

2.2 提高教师水平, 健全师资梯队

要提高师资水平, 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充分利用部队院校教育资源。国防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展十几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单一的地方院校教育难以满足毕业学生的任职需求, 更难以满足国防教育中军事理论教学的现实需求。因此, 国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与部队院校的协作, 合理利用部队院校的教育资源, 采取短期轮训、部队当兵和联合培养等模式强化国防教育专业学生的军事理论素质, 满足高校对国防教育军事理论专业教师的需求。 (2) 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岗前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没有从事过与军事相关专业学习或者工作的毕业生的培训, 更应当科学筹划、严密组训。明确军事理论课教师培养的目标, 采取部队院校实践、专家分类指导和自主学习锻炼等方式相结合, 培养出不仅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更注重塑造一定的军人气质, 并且具备教学气氛的控制力和感染力的专业教师。 (3) 在聘用高学历专业教师和专家的同时, 建立完整、配套的军事教育教师专项激励机制, 提高此类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学习激励、事业激励和薪酬激励等。制订国防教育教师退出制度, 对不胜任军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采取逐年淘汰的制度, 坚决不任用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军事教育工作重大损失的教师。

2.3 改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要想改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就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采取全媒体教学的手段。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特别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终端普及的背景下, 这些高性能的信息终端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这对军事教育理论的授课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要求高校的军事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收集、整理和传播能力及手段。例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和现实感知等先进科技手段, 在提升理论手段趣味性的同时提高授课质量。 (2) 不断拓展军事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观强调从实践到理论, 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不断循环。高校的军事理论教育也应当遵循这一观点, 积极探索有效、多维的军事教育实践活动, 而不只是单一的课堂教授或者“走马灯”式的参观活动。真正具有实践意义的军事教育活动应当具备深层次、多维度和经常性的特点, 使高校的国防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

3 结束语

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还能够强化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国防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全民教育, 特别是在当今国际局势日趋向多极化发展的情况下, 谁掌握军事主导权, 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然而,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以及军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军队院校, 还要依靠地方院校培养既具备基本军事素养, 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在国家出现危机或发生战争时, 短时间内为部队提供高质量的兵员补充。

参考文献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价值解析 篇8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军事理论课,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应是育人。国防教育尤其是常态化的军事理论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格、价值观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内化作用。军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是:军事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 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它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 调动受教育者的爱国热情与历史使命感, 启发受教育者学习的目标性;学习军人品格, 开阔学生的视野心胸, 强调磨炼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军队与军事事务的强制性, 有利于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磨炼自己,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因此, 军事理论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增强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借助军事理论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在“综合育人”上产生效能,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至于在时代多变的思潮中迷失自我。

高校军事理论课一般而言都是紧扣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局势, 着重于向大学生介绍军事思想、国防理论、军事科技、军事技能等。高校军事理论课仅作为一门技术理论类课程向同学们传授, 只是发挥了军事课的一半功能。军事课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 有着巨大的德育优势。高校国防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尤其是在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在安危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也是活生生的有效的德育教育。

一、军事理论课能渗透纪律教育, 强化新时期大学生的遵纪意识。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 勇于进取, 但往往缺乏对纪律的认识与尊重, 他们崇尚自由, 重视自我需求, 但将“张扬个性”视为违纪的理由。甚至认为, 在当下, 强调纪律“过时”了, 将纪律与创新对立起来。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纪律观念淡漠, 往往做了违纪的事还不知错在哪儿。总体来说, 这是缺乏正确人生理想和追求的表现, 忽视了作为一名准社会人素质养成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行为上自由散漫。

恩格斯曾说:“如果说雅典人的普遍体育训练是锻炼技巧和增强体力同时并重, 那么斯巴达人则着重增强军人的体力、培育坚韧不拔和刻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把坚毅精神和保持军人荣誉看得比机警灵巧更为宝贵。”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黄金时期,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接受国防教育能力强, 也具有极高的模仿意识和水平。《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三大条令虽然是军人的条令, 但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整的容姿、协调一致的动作、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都有所帮助。对军营和军队的向往和模仿, 能使大学生对其感兴趣并学习,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军队生活的特点,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作风, 有助于解决部分学生懒散、缺乏纪律、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守时等问题。在行为上, 能促使学生养成按社会纪律和道德要求行事的习惯, 从强调“自我”中解放出来, 变“自我人”为“社会人”, 从而提升自我素质。

二、军事理论课能凝练集体意识, 强化新时期大学生的团体概念。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了强调集体的民族精神与意识。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奠定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历史概念, 却也是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缺乏的一种精神。

中华民族一直认为, “人和”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取胜之核心, 战争从来都是团体与团体智慧身体的碰撞,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集体利益与荣誉是一支长胜之师的根本所在, 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

当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 往往喜欢从“自我”的角度、标准去认识或处理周围的事情。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个人利益为先, 集体利益为后, 崇尚“人人为我, 我再为人人”的处世哲学。喜欢抬高自己, 贬低他人。对待问题不能进行客观思考, 往往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虽然独立意识较强, 但是把独立理解成“个体孤立”, 其结果是在现实生活中, 高傲自私, 目中无人, 很难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 人际关系不和谐, 在工作和学习中与别人矛盾不断。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 大量的军事历史和战例可以让教师们很清晰很容易地向同学们说明这种思想:无论做任何事情, 都应考虑到集体的利益, 个人在集体的支持下才能发挥作用,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统一的, 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是可以共通的。同学们也非常乐意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这些已经被现代社会逐渐淡忘的思想观念, 这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三、军事理论课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明确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国无防不立, 民无兵不安,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把握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 正确分析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 在富国强军道路上践行新安全观的基本观念, 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认真面对的时代课题”。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虽然看似淡化了国家界限, 缩小了国家差异, 但是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国家和民族的差别, 爱国主义赖以产生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仍然是存在的。在发达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手段进行全球扩张的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应该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

军事理论课研究的对象是国防与战争, 它与国家的荣辱、民族的安危、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青年人对祖国的忠诚热爱, 能在军事理论教学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尤其是中国近现代与列强的斗争最能体现这一点。国防教育效应可以转化为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国防教育实质是爱国主义教育, 是民族责任感的教育, 我们进行的国防教育必然涉及民族发展史, 遭受外来侵略的苦难史, 这都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正确的国家观, 形成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良好社会风气, 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学习我国国防史, 有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树立无产阶级的国家观、战争观, 形成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诸如在高校国防教育军事课程中, 安全威胁分析理论教学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不仅仅使学生感性地爱国, 更能促进学生理性爱国情怀的产生。通过历史和今天与其他先进国家的横向对比, 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加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危机感。而通过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学习, 能使其懂得我军是在党领导下艰苦奋斗、挥洒热血、为人民出生入死, 以此增强其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明白我军“打得赢、不变质”和“人民子弟兵”的含义, 自觉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WENJIAOZILIAO

当今世界, 主权观念越来越强烈, 加强国家主权观教育, 增强国家主权独立意识, 树立国家主权独立至上原则, 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发展是在经济繁荣基础上, 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应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 知道国家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个体发展对国家发展有能动作用。维护国家尊严就等于维护我们自己的尊严, 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在新时期思潮泛滥情况下, 尤为重要。

四、军事理论课能塑造人格, 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时期都是一支英雄辈出的军队, 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光辉的战例。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无数革命军人都可以是学习的榜样。在这些榜样身上, 我们可以学习人类的许多优秀品质, 例如无私奉献、勇敢顽强、吃苦耐劳、乐观向上、不怕流血牺牲等。这些品质, 几乎都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尤其是在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提倡并实践的。通过这些教育, 能加强其意志, 锻炼其胆识, 并能在实际行为中强健其体魄, 提高其素质。因此, 军事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的心理、人生观、人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也是我们军事课探讨学习的主要群体对象。军队是一个纪律如铁、军令如山的集体, 任务的完成依靠的就是纪律与管理。钢铁般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对大部分社会青年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震撼, 并能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为人处世产生较大影响。在接受军事理论教学期间及以后, 很多大学生会审视他们平常的行为举动是否合乎纪律法规, 也能正视自己, 改正平常的一些缺点, 自律自省。因此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非常有利于大学生们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有利于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缺陷有较明显的补益功能。

国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军事教育过程是发挥德育的知、情、意、行整体功能的过程。军事理论课是今天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对于本课程的认识还有待于广大师生的实践与思考。我们绝不可忽视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 应该有效地发挥这个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国防观, 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的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牢牢占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 (第1卷) [M].战士出版社, 1982.

[2]丁晓昌, 张政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探索 篇9

关键词:统一思想,师资建设,教学评价

重视国防教育在高校里开展军事理论课程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 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教学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 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效果比较显著。但是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问题存在。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尚未开设军事理论课程, 师资队伍没有健全, 教学经费投入少, 考核体系不够合理等等。因此高校军事理论作为一门学科, 它的课程建设的是否科学也是落实该门学科的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 要搞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工作, 必须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 健全教育体制, 在军事理论课程内容、形式、手段、评价等方面实现创新。

1. 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意义

现在很多院校, 认识不到军事理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主要反映在一些院校特别是个别院校领导从本位主义出发, 认为自己学校毕业生将来不会从事国防方面的工作, 因此没有必要建立军事课程;有开设课程的学校也无非在新生入学安排一两个讲座敷衍上级部门检查等。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因此课程建设不够完善也就不足为奇了。军事理论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建设祖国, 保卫祖国的思想觉悟, 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 在和平时期, 国防教育最终目的不仅是国防建设本身, 它还是可以化作一种精神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 使其更加发奋学习, 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因此, 必须首先在思想上加强认识, 上级军政机关和省级教育领导部门, 加强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 纠正当前普通高校教职员工, 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对开设军事课程认识模糊的错误思想。在课程建设经费方面投入要有保障, 配套设施要给予完善, 这些是课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完善军事理论课教学机构是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由学校配备的专职军事教师、聘任的兼职军事教师和军队派遣的军官共同承担”。借助军事院校教师资源力量, 创建一个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和建设模式是当前国防教育的一个基本思路, 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军事院校在军事领域的学术方面无疑是有很大优势的, 地方院校的老师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因此, 军事院校与地方院校可以互派骨干教师提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一些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 达到双方互利, 共同发展。

3. 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

目前市面的军事理论方面的教材可说比比皆是, 有些教材内容雷同, 有的军事教材, 可说质量较差, 所以在教材编写时应该注意, 教育部、总参、总政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管理部门应该及时的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提出军事理论教材的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 内容的选择上要合理安排、精心挑选, 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军事理论的教材不是一劳永逸的, 随着新的军事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 新武器的不断研发, 世界格局不断变化, 军事理论教材的内容要做到及时的更新, 多多吸收最前沿的军事知识, 同时淘汰那些不适合形势发展的内容。只有适时更新教材, 才能让师生最快了解最前沿的知识, 实现其教育功能。

《高等院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学的方方面面, 军事学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内容宽泛, 涉及面广。要使军事理论的教学内容深入人心, 必须要有好的、丰富的讲授形式相配合。单凭课上的36学时很难使学生完全消化理解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因此,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要积极的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利用网络、多媒体的现代工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组织学生到军事院校、部队参观和交流, 增加对先进武器和我军发展的了解, 树立他们对国防的信心, 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

4.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仅能够测试出学生对军事技能的掌握情况, 军事课相关知识、, 也是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环节, 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的过程, 检查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为此军事理论课考试应当根据其教学目的所提出的要求来组织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形式, 并通过考试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军事理论课程试题库, 学生考试成绩遵循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原则、试卷类型依据主观题与客观题型相结合的原则、课堂讲授依据大班小班和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原则, 军事理论课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 同时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综上所述, 要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坚持法制办学, 保证军事课能够顺利走进高校课堂, 其次国家在政策上, 特别是在人、财、物方面给与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一定的支持以保证军事理论课良性发展。我们期待早日步入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法制化、教学形式正规化、课堂教授课件化、考核方法多样化的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晨峰.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 (1) .

[2]陈世利.对提高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6 (31) .

[3]季玲.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研究[D].东南大学, 2009.

[4]周善标.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研究[D].东南大学, 2007.

高校军事理论 篇10

一、新时期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006年修订) (以下简称:《大纲》) 要求, 通过军事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 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观念,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预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从微观的层面来看, 这是军事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其教育目的应该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这也是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国防意识是主体在认识国防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以知识、情感、行为倾向为核心成分, 并反映国防这一客观事物的综合系统。它是个体的国防知识、国防兴趣、国防行为倾向、国防情感和国防评价五个方面的综合。[1]这里所指的国防意识主要包括民族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爱军尚武意识等内容。因此, 新时期高校军事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三个意识”教育, 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民族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爱军尚武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通过开展“三个意识”教育, 实现“在政治上可转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军事上可转化为战斗力, 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2]的目的。

虽然高校军事课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目前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无法保障对学生开展全面系统军事理论教学的需要;二是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偏弱, 缺乏专职教师, 大都是兼职教师, 无法完成普及和深化国防教育的任务;三是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较短, 缺少系统而全面的持续性军事理论教育教学;四是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单一, 缺乏吸引力;五是大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偏低, 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六是军事理论教学不够规范, 上大课、上统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思路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3]《大纲》规定, 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 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因此,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不仅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效果, 而且制约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 明确军事理论课的时代任务, 增强军事教学的针对性。

第一, 强化民族忧患意识教育。我军在新军事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 西方强国尤其是美国, 主导新军事革命, 为此极大地提升了其国防军事实力, 取得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在教学中, 突出军事高技术, 其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军在军事高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引导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 将对祖国的那份爱国之情和发自心底的那份忧虑之心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发奋图强, 自觉投身于现代军事科技和国防建设之中。

民族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在教学中,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通过中国国防史的学习, 尤其要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的学习, 让大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历史和近代的屈辱, 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

第二, 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国家安全是关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虽然我国目前的安全环境总体上处于平稳发展时期, 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威胁。美日印三国建立军事同盟对我国形成包围之势;美国还在南海、钓鱼岛等问题上插手, 企图使之复杂化, 进而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强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富强与壮大, 大势鼓吹“中国威胁论”, 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些都说明, 我国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 面临着多种威胁元素。

强化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 是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 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着重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国家安全内涵、国家安全威胁来源、国家安全各要素、国家安全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的学习, 从而促进形成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 强化爱军尚武意识教育。爱军尚武教育, 就是要大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地位作用, 学习人民军队的优良品质和战斗作风, 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在教学中, 通过讲授解放军光荣史、新中国国防建设, 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 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解放军官兵的人格魅力与从军职业的崇高, 以及强大的国防实力, 促进大学生对国防事业和国防实践的认知, 提高大学生投身国防实践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例如, 国庆60周年大阅兵激发了当年大学生当兵激情, 于是演绎了10万大学生进军营的宏大场面。

(二) 建立机构, 健全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保障体系。

军事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没有地位, 是因为高校关于军事理论的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据调查, 凡是军事理论课在课时、教师数量、授课模式、课程管理、课时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落实的, 都建立了军事教研室 (部) , 并与武装部 (单设) 合署办公。例如, 南昌大学、山东聊城大学、四川内江师范学院等。

有位才有为。没有机构, 就没有编制;没有编制, 就难以有为。当前, 全国高校中军事教学管理机构健全的很少, 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武装部但一般与学工部 (或保卫处) 合署办公。这种合署模式, 不是加强了双方的力量, 实现了双赢, 而是削弱了武装部的职能, 弱化了武装部的地位。军事教研室一般是作为上述机构的二级机构设立的, 因此其职权和地位就显而易见了。作为军事教学的管理机构在高校中处于这样一种境况, 又怎能奢望它有所作为呢?一般而言, 教学保障体系应包括教学保障机构、教学保障标准与制度、教学保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教学保障设施与经费等。由此可见, 健全机构是首要的, 没有机构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三)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要求,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笔者五年多的军事理论教学实践, 现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是采用分类教学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开展教学。例如对理工科专业侧重增加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的教学内容, 对文科专业则增加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的教学内容。二是及时补充新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在教学中, 介绍军事理论、军事科技的新成果和新发展, 以及国

WENJIAOZILIAO

际形势新动态, 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军事知识及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三是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定位, 将《大纲》规定的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调整。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及信息化战争作为教学重点, 贯穿课程的始终, 做到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又涵盖了《大纲》所规定的知识面。四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 将典型战例与军事理论结合起来,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等战例, 重点讲解“高技术局部战争”、“精确制导技术”等专题, 既生动形象, 又通俗易懂。五是采取寓教于乐式教学法,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一方面, 通过革命题材的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主题讲座, 展播爱国战争电影等, 开展国防知识类活动, 另一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重大战争战役遗址, 重走长征路等, 开展红色旅游式的国防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依托这些活动载体, 充分发掘和利用国防历史题材、优秀革命事迹、重大历史事件等载体中的国防教育元素, 让学生参与、思考和体验, 进而增强其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六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 最基本的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这样就把单一“听讲”教学扩展为“视听”教学, 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在多媒体教学中, 还可借助合适的教学视频。因为视频最大的优势是形象直观, 语言生动。选择教学视频应紧扣授课内容, 突出重点, 严格把好时间关。一般而言, 教学视频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例如, 讲授国防建设时, 可插播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讲授信息化战争时, 可插播伊拉克战争的视频等。

(四) 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调动军事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大力倡导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背景下, 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军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确保军事理论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 学校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和办法, 对教学人员应按照教师的标准体系, 对其思想政治表现、教学工作量等情况, 每年进行考核, 引入竞争机制, 奖优罚劣, 并与晋职、提级和酬金挂钩, 对不称职的军事教师要予以撤换, 另一方面, 高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军事教师的政治、业务、生活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工作, 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角度来关心军事教师的政治、生活和职称等问题,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军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隆意.大学生国防意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2004.4.

[2]张金玲等.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

高校军事理论 篇11

关键词:国防教育,辅导员,督导机制

国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纪律观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每个大学生不可忽视的一门必修课,更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一项政治任务。在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活动中,高校辅导员通过和学生的紧密互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督导机制。

一、何为辅导员督导机制

督导,是以指导为目的,咨询为主要手段的指导方法。笔者认为教育督导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教育督导是指“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的一种基本制度,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教育督导,既包括对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工作的督导,也包括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成长的督导。

高校辅导员针对学生的教育督导,是指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在教育、管理和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具有适度程序化、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巧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的要求。

二、辅导员督导机制的方法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综合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相应的辅导员在国防教育中的督导也主要体现在学生思想意识、国防理论知识及国防技能方面的督导,其主要方式方法如下:

1、咨询式督导,即辅导员在和学生互动中运用心理咨询的暗示手法,通过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达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作用。

2、管理式督导,即辅导员通过组织班级团体活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辅导员可以从整体情绪和态度入手,通过大范围内面貌的改变和水平提高去激发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让其在集体合力中逐步改变参与的动机和情绪,营造良好的国防学习的氛围。

3、师徒式督导,即辅导员在“讲授、自学、检查、巩固”等国防教育活动中,主动拉近师生距离,共同讨论,引起学生和辅导员相同的想法,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4、训练式督导,即辅导员主动设计情景,鼓励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让学生主动求证、大胆展示,使学生树立信心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热情。

三、辅导员督导机制的实践

天津某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每年组织2000余名学生进行军训,通过高标准的军事理论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以大量的军事技能训练为来提高学生国防素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学校也充分重视辅导员的督导作用,在国防教育活动中,辅导员全程、全面参与,通过扮演的不同角色,辅导员从训练式督导、师徒式督导、管理式督导和咨询式督导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训练式督导,辅导员是连队指导员

辅导员作为连队的指导员,负责协助部队官兵实施军事技能训练。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监督,保障学生按时按质完成训练任务,在队列训练环节里,辅导员可以对训练科目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动作偏差,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训练水平。

学生作为国防教育中的主体,对其进行国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其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锻炼,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自我监督及学生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引导在提升国防教育的效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军训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激发了学生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和互相引导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军训优秀学员、优秀标兵、优秀集体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自我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军训特刊等宣传工具激励学生出色的完成军训任务等。

2、师徒式督导,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辅导员在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军训的整个过程。在军事理论课的课堂上,辅导员与学生作为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双方,是师徒关系。通过采用“讲授、自学、检查、巩固”的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局面,将其转变为军事理论课堂上最主要的参与者。在授课时,采用结合实际、结合案例的教学方式,保障教学的生动性,引导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学习军事理论知识。采取小组作业、演讲、辩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通过举办军事理论知识竞赛,优秀小组作业评比、军事理论之星等活动,激励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和相互之间的监督、引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管理式督导,辅导员是后勤服务员

在国防教育活动中,辅导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是名符其实的后勤服务员。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自理能力和身体素质都较差,难以应对高强度的训练和炎热的天气,突发疾病等情况十分多见。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军训生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们将督导机制引入到军训的后勤保障工作中。通过每日深入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技能训练现场、对每个学生进行走访,大量的后勤服务性的工作使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督促学生安排好军训期间的个人生活。通过开展参观指导员寝室、优秀寝室评比、军训寝室文化节等活动将学生需要遵循的规定标准转变真实可见的实物,引导其进行对照和

4、咨询式督导,辅导员是心理咨询员

学生融入新的集体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建立对辅导员的信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缩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信任的时间,能够第一时间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畅通沟通的渠道,避免由于沟通不及时而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积压的情况,我们采用咨询式督导的方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军训期间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诸如,思想上的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生活的环境不适应,想训而不能训的跃跃欲试,能训却不想训的学生对军训产生抵触情绪等等,我们将这些常见的、典型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结合实际提供了解决每一个问题的建议,制作成了阳光军训小册子,学生通过自我研读、学习,能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思考和调整,通过这种间接的交流,部分完成了督促和引导的任务。与此同时,辅导员全程、全面跟训,深入学生宿舍、深入军训场地、深入国防教育课堂,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情况,接受学生咨询,与学生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沟通和交流中,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完成督导职责。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在国防教育活动中加强了辅导员的督导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柔性的督导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内需力,提高学生兴趣和效率等方面效果明显。学生们普遍反映,军训是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意志,提高了自理能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而且了解了军队和军人,树立了保卫祖国、献身国防的志向。而最让学生难以忘记的除了帮训教官以外,就是和他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的辅导员老师。

综上,国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作为与高校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国防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新思维、新方式去化解,我们有理由相信,辅导员督导作为一项能够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教育方法和制度,将在高校国防教育活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友东,杨建国.浅谈改进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与措施[C].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五届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8).

高校军事理论 篇12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 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 通过军事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性,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高校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但是军事理论课又属于交叉学科, 主要包含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等五大块主要内容, 内容保罗万象, 而且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军事理论课的深度、广度越来越宽, 加之很多高校并没有军事理论专业的任课教师,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课程的长期发展, 因此, 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二、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第一, 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是课程本身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军事理论课五大块内容包含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党建、时事、外交以及电子、光学、机械、物理等众多学科内容, 属于门类交叉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 要想使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 为学生深入浅出的讲授相关知识, 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二, 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是社会、科技、时代发展的要求。军事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必须进行主体间性的转向, 即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视为教育的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同时军事理论课作为一个和现实密切相关的课程, 特别是在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 因此该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

第三, 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或是一味的进行文字的讲授, 缺乏互动的环节以及可以提升学生兴趣点的视频、图片, 学生提不起精神去认真听讲, 自然教学效果较差, 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 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 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军事的兴趣, 提升教学质量, 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而不能随意为之。具体而言, 必须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 时代性原则。军事理论课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 随着科技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不断更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不断改进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第二, 针对性原则。由于军事理论课包含较多的交叉学科, 而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又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 兴趣点不尽相同, 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理解力也有较大的差异, 如文科的学生对于高新技术武器的设计原理理解起来较为吃力, 理工科的学生则对军事思想史方面的内容不是特别感兴趣。因此, 军事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根据所带学生的专业背景, 有的放矢, 合理分配五块内容, 使其既对所有内容都有所了解, 又能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掌握相对重要的内容。

第三, 时效性原则。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遵循时效性原则, 为学生传递最新的国际战略形势、国际热点、最新式的武器装备、最新式的战法战略等等, 紧扣时代特征, 进一步彰显军事理论课的时代特点。

第四, 兴趣性原则。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进, 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对军事理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不仅仅局限于部分“军事迷”,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自觉关注国防, 心系国防的意识。

第五, 启发性原则。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必须以启发性的原则作为改革指导原则,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的分析问题, 使国防教育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四、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策略

第一, 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一定的方法总是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大的框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具体的内容却日新月异, 变化巨大, 特别后面三部分内容每年都有重大的变化, 必须要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 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

第二, 必须精选教学内容, 做到重点突出。面对众多的全新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网络上数以亿计的最新内容, 要想全部的吃透讲透, 这无论是对于教师也好, 学生也好, 都有一定的难度, 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支撑。因此军事理论课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选与学生相适应的知识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把握主线, 重点突出, 使学生易于接受, 易于理解, 同时在此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自身的水平要有一定的超越。

第三, 必须拓展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资源, 在网络时代, 思维和观点要比知识更加的重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在某些方面和领域, 有些学生甚至可以做老师的“老师”。因此, 传统的说教、灌输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 开展“讨论式”、“解答式”、“辩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自觉查阅相关资料,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以及一些有意义的电影进行课堂教学, 如笔者曾为所带学生播放过电影《东京审判》一片, 通过观后的讨论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它和民族主义、极端主义又有什么区别”。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国防知识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国防意识。

第四, 必须要将军事理论课与军训有机的结合起来。《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 必须要加强军事技能的训练, 这些训练既是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 又可以使学生对军事理论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提升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因此要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必须要充分利用军事训练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 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结语

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方法上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将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以及课程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创新的合力, 实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该课程内容繁杂, 包罗万象,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要遵循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兴趣性、启发性的原则,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与军训进行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

[2]艾跃进.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目标化教学及方法[J].高校理论战线, 2004 (10) :35-37.

上一篇:患儿意外伤害下一篇:输血相关知识